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篇(1)

一、前言

从目前我国交通信息化发展来看,要想提高交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质量,资金支持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交通信息化建设普遍采取了投资建设的管理模式,资金管理成为重点管控内容。在这一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了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只有对财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交通信息化建设实际,采取必要的财务管理手段,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对交通信息化发展中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做到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提高财务管理实效,更好地为交通信息化发展服务。

二、我国交通信息化投资建设模式分析

IT外包已成为当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一种战略性的商业创新模式,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投资建设模式,成为交通运输信息化腾飞的宝贵经验。

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来看,如何优化投资建设模式成为保证信息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想提高交通信息化投资建设模式的运行效果,提高交通信息化发展质量,就要积极依靠财务管理这一有效手段,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果,提升整体投资收益,满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应明确财务工作在交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要想保证交通信息化投资建设模式的有效推行,就要积极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主要手段。

三、财务管理对交通信息化的作用分析

(一)财务管理实现了对交通信息化资金的有效管理

由于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资金规模较大,财务管理工作的介入,使得交通信息化建设中的每一笔资金都有了明确的流向,同时也对资金使用进行了明确的记录,通过建立资金预算等基本财务制度,保障交通信息化资金得到有效管理。所以,从实际作用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对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监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保证了资金管理的整体效果。

(二)财务管理提升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管理水平

从目前财务管理工作来看,财务管理工作有完善的制度和手段,能够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管控,能够做到优化资金管理程序,提高资金管理效果,完善会计报表信息等作用。基于这一现实作用,财务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交通信息化建设质量,能够使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满通信息化建设需要,促进交通信息化发展。

(三)财务管理促进了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

我国的交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较多,影响因素也较多,要想使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就要积极采取财务管理手段,利用财务管理的优势,提高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促进交通信息化发展。所以,从财务管理工作实际作用来看,财务管理促进了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满足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四、交通信息化发展中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财务管理工作成为了交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资金管理手段

从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对交通信息化发展中资金的有效管理,使资金管理取得了实际效果,保证了资金管理的有效性。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交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资金管理手段,对交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在交通信息化建设中应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成为了衡量交通信息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

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在于提高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资金管理效果,能够对交通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衡量交通信息化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努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效果,促进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和建设实效性

从目前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来看,通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得到了保证,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管理取得了实效,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对于交通信息化建设而言,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了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和建设实效性,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交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性,努力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交通信息化发中,财务工作是重要管理手段之一,对交通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交通信息化发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应认识到交通信息化中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军.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4期.

[2]程克群.论ERP在财务管理中的理性运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年03期.

[3]李佳子.信息化环境下建筑企业集团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浅析[J].中国外资,2011年15期.

篇(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思想,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

一、交通设施体系中的可持续发展

早期在有限的建设能力和资金能力基础上,其构成只包含了最基本的部分―道路、铁道的本体;当交通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以后,交通标志和标记、交通监控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交通环境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隔音墙、交通环境监控设备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新成员;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支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更加充分发挥交通设施能力的交通诱导系统等成为交通设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在这种硬件设施构成内容变化的背后,设计观念的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的变化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交通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建设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三、我国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建立道路交通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政府调控行为、科学技术能力建设和社会公众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采用宏工程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需要分析系统外部环境对道路交通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求,根据这种功能要求确定系统的结构,支撑这一结构的科学技术体系。

根据执行可持续战略的要求,道路交通系统将与其它系统之间形成如下接口关系:与自然系统的直接接口,包括从自然界的索取、向自然界的排放、对自然界的干预等。与社会系统的接口,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对国土发展均衡程度的调节,对消费模式的影响等。与经济系统的接口,包括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与能源利用政策的协调,对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口关系要求道路交通系统满足如下功能:基本交通功能,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和排放;促进社会进步功能,通过有效的规划手段促进城市体系、区域布局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促使社区健康发展;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保障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调整。

四、科学研究结构的变化,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具有远见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而交通规划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交通规划从以基本依靠经验的定性分析为主阶段,到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定量分析为主阶段,在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新阶段,呈现了一种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这首先是由于对于交通系统的要求变化,不仅需要满通需求,而且需要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条件。要求的变化造成研究范围的扩大变化,使得我们更加难以对研究对象的长期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因此,交通规划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加注重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解决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同时更加注意在长期交通需求预测不可能准确的前提下交通规划方法的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宏工程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技术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从规划研究内容来看,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合理交通模式的建立,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可能承担迅速发展的私人交通,必须采用政策、税收、建设、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促使大量的人员利用公共交通系统。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多年来一直强调公共交通优先,但真正落实下来的情况并不好,如何以有力的分析论证说服政府及公众,在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政府财政预算、技术进步支持等方面确实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通需求管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人类应该较为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其中交通消费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交通需求管理通过停车管理、税收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对交通方式的调节,鼓励减少交通出行的模式及较少资源消耗的模式。

作为信息技术实现载体,交通诱导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控制系统在现代道路交通体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将交通主体―人或物、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联系为有机的整体,减少了由于系统内部不相协调造成的效率下降。

五、地震灾害情况下保障道路交通的措施

在灾害情况下,特别是在救援工作初期,人们往往失去有效的组织性,这种分散无组织的行动有可能造成交通网络总体机能的丧失,因而对于城市救灾保障交通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供需关系,以及对应的交通保障方法。类似的研究需求在抵御火灾、水灾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

篇(3)

【摘要】文章就轨道交通行业折旧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对损益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对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可以采用的折旧政策。

【关键词】折旧政策 轨道交通 影响

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轨道交通,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地下或高架等空间运行的轮轨交通工具,由于不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故具有舒适、便捷、快速的特点。从城市发展来看,投资轨道交通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但从单条线路来看,不仅不能完全满足客流需要,更无法达到舒适、快捷的目标,因此建造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乃至打造轨道交通网络,合理分配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的优势以使轨道交通的效率达到最高也就成了一个理想的目标。所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乃至轨道交通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展投资轨道交通的瓶颈

要建造一条轨道交通线,涉及土地、动迁、建造、设备、车辆等诸多环节,其投资额非常巨大,一般来说,铁路每千米平均造价达到4.5 亿元人民币,一条22 千米左右的线路,总投资要达到100 亿元,这对政府财政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地铁建设的周期通常在3 年左右,投入运营后需要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才能达到成熟,根据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部分数据测算,平均10 ~ 15 年才能步入盈利期,一般需要35 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从投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个理想的回收期限。

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后,其必需的人工、动力、管理及折旧等运营成本也是非常地高,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车辆、设备的大修、更新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方面由于轨道交通存在着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缺陷,基于单独一条线而言,往往在其成熟后客流量就达到了设计饱和能力,无法再继续增加载客量,运营收入也就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大修、更新费用加重了财务负担,导致线路盈利能力下降,投资回收期拉长也就不足为奇。

而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以建造多条线路并组成轨道交通网络,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以网络的形式将每一条线路连接起来,通过几个重要集散枢纽把乘客送到四面八方,这样不会出现有的线路拥挤不堪、有的线路空闲的状态,网络可以调节乘客从不同的方向或不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有了网络优势作保障,整个网络的运营收入也就有了保证,其盈利能力也有了保障,其投资回收期也将大大缩短。如果仅建造一两条线路,对于财政来说或许还能够承受,但要同时兴建十几条线路,财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资金,因此建设资金就成为建造轨道交通线路的最大的“瓶颈”。

为了尽早地建成轨道交通网络以缓解城市居民出行难的问题,也为了打破建设资金“瓶颈”,可以改变由政府包揽出资建设的做法,而采用多元化投资的方式组建项目公司,政府和多元化投资主体一起出资作为项目公司的资本金,建设资金不足部分通过银行贷款、债券等融资形式解决,不仅能起到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放大作用,更能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的“瓶颈”问题。同时,作为法人的项目公司在融资建设地铁线路的时候,就必须考虑今后的还本付息,而从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营特点看,还本付息是有保障的。

三、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

1.运营收支的特点。作为轨道交通行业,在建设和运营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第二是运营收支呈“剪刀”状,运营初期线路尚未成熟,运营收入弥补运营成本的能力不足,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线路逐渐成熟,客流量的不断上升,加上可能的票价调整因素,运营收入弥补运营成本的能力越来越强,在经过10 ~ 15 年的维持后步入盈利期,且累计盈利快速增加。

针对轨道交通前期亏损、后期盈利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发展“瓶颈”,即如何平稳度过运营初期的亏损以及在建造轨道交通网络的前提下如何提高项目的再融资能力。地铁运营初期的亏损最直接的结果是报表所反映的亏损状况影响企业的短期再融资能力,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发展。事实上线路运营成熟后的收益足够弥补还本付息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因此必须着眼于降低初期运营亏损额及缩短亏损期,也就是说可以用“预支”未来收益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从测算可以看出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后的前10 年处于亏损状态,10 年以后开始实现盈利,之后进入完全盈利期,在测算周期40 年内其盈利总额可高达几百亿元。

2.成本构成特点。从目前公开的信息中可以了解到,目前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直接运营成本(包含了人工、维修、电费等)、折旧和财务费用。从测算数据看,在影响票务收入的相关因素正常实现的情况下,票务收入总量基本可以覆盖直接运营成本和财务费用等付现成本,且略有盈余,造成初期亏损的主要因素就是折旧。因此,采用与轨道交通运营特点相符合的折旧政策将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轨道交通行业折旧政策

轨道交通行业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还是属于比较新兴的行业。世界各国对地铁运营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同样对地铁资产的折旧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首先从折旧对象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地铁,运营亏损也由政府进行补贴,如美国纽约市的地铁。这类企业将地铁资产根据性质分成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运营车辆及其他电器设备三类,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不计提折旧,车辆按照产品设计寿命约35 年计提折旧,其他电器设备按照15 年计提折旧。二是由地铁公司市场化运作,建设、运营的资金均由企业自己承担,自负盈亏,如香港地铁。这类企业同样将资产分成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运营车辆及其他电器设备三类,而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按照设定的100 年使用期限来计提折旧,车辆按照产品按可使用寿命50 年计提折旧,其他电器设备按照15 年计提折旧。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土建设施是否计提折旧。

其次从折旧方法看,目前按照财政部所颁发的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折旧方法一般有4 种,即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通常情况下,由于地铁线路长,车站多,资产类别、数量繁杂,造成移交资产清单非常庞大,资产条目小类也会有超过上千条信息,因此大多数地铁企业都选择了较为简便的大类直线法进行折旧。这种折旧方法,对于财务人员来说相对简单,工作量相对其他方法来说要小,但是这种方法却有着较大的缺陷,各会计期间所承担的负担与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不相符。轨道交通行业与许多行业一样,都要经过一定的成长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轨道交通从建设到运营,技术含量很高,在新线建成后,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试、联运、载人试运营、客流培育,再达到设计运能。因此,在线路开通的初期,开行列数相对少、开行间隔时间相对长,随着线路各项指标逐步稳定、成熟,开行列数会快速增加,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这对设备、土建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采用直线法折旧,使得运营初期承担的折旧成本与成熟期基本一致,不仅不合理,也使运营初期的成本虚增,从而影响亏损总额。

五、折旧政策的选择

折旧概念的产生是企业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其概念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以及体现这一制度要求的配比原则。按照配比原则,固定资产的成本不仅仅是为取得当期收入而发生的成本,也是为取得以后各项收入而发生的成本,即是为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成本,不仅需要与收入相匹配,也应当与业务的实际状况相匹配。鉴于上述折旧方法的不合理性,为使财务成果与经营结果相对一致,在现有的会计准则和规定下,笔者认为应当选择更为合理的工作量法来对资产进行折旧。

以上海地铁为例,城市规划发展的初期是将上海地铁瞄准在地铁行业运营、管理水平居于世界领先的香港地铁,也是打算走准市场化道路的,因此从资产折旧对象来说,应当采用对全部地铁资产进行折旧,即不同类别资产在设计使用寿命期间内,按照所受到的磨损程度(即工作量)来计提折旧。

篇(4)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篇(5)

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儿童在接受舞蹈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对体态进行一定的塑造、培养,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舞蹈可以保障儿童的体育锻炼,以及可以适当的调整儿童的营养结构,提高了儿童的身高机制,为儿童的身体素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比如,适当的舞蹈训练有助于儿童骨骼、肌肉和肌腱的发展,可以通过舞蹈的训练矫正儿童的不良体态,也可以增强儿童的体制。

二、舞蹈教育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性格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舞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也会对儿童的性格培养产生一定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以及影响他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所生活的环境。外界因素对他施加的影响发展而来的。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形成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

比如,在各个团体货单中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优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为人处事,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氛围,对儿童学习的帮很大。

(二)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儿童的意志力发展

在舞蹈教育的环境中,舞蹈的持久性和磨练性可以不断地加强锻炼儿童的毅力,培养儿童的独立意志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舞蹈教育它是一个持久的训练过程,如果过程中半途而废,想要再重新开始,便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甚至比重新开始还要难上加难。而舞蹈的训练环境可以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外部的鼓励优势的场所。

通过实际的调查也可以证明,经常参加舞蹈训练的儿童,在其他项目的活动中,他的独立性和毅力,受挫能力,都比其他同学要表现的好一些。

(三)舞蹈教育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舞蹈的训练中,不只有动作的技巧和规范性,它还具有音乐细胞的熏陶。在儿童努力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他要一直的集中注意力识记节奏和动作的配合,甚至还有动作和队形的变换。他不但有效的提高了儿童的记忆力,并且也锻炼的儿童的注意力。

比如: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也会时常的对动作进行修改,这就需要儿童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的发散。并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他们的想象出来的东西往往让人焕然一新,想法奇特。并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在舞蹈中的自由性和开拓性,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四)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舞蹈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美”,身形美、寓意美以及表达的情感美等。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儿童能够逐渐意识到动作的规范性和舞蹈带来的美感。在舞蹈的过程中,开始着重追求美的意识,能够使自己的形态和动作表情都得了发展,动作的协调性一致。当和没有参加舞蹈训练的同龄儿童相比,他们都对美的定义和要求远远的高出了他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和培养对他们的长远发展和判断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特点的儿童才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时的了解儿童的强项和弱项,采用科学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其加以训练,提高教的效果,并且对学生的身体损害程度降到最低。在孩子训练的过程中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练好舞蹈的基本功。

篇(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8-03

执行力源于企业界,指组织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决策层战略思路、决策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即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执行力可界定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效果程度,但衡量执行力效果、体现执行力水平的关键标准是落实决策或完成任务的效果。高校领导干部是实施和发挥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职能的践行者,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和主管部门/领导决策、实现学校既定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高校能否科学发展,其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众多高等教育工作者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概念诠释、内涵分析、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角度做了许多有益探讨和实践。但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性转变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带来的影响则鲜有涉及。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初期发展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各类高校因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逐步改善,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性转变,保质保量完成各高校旨在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建设任务,就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所必须关注的核心要素。

一、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在大众化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初期,为应对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办学空间和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的矛盾,高校发展模式主要以外延式发展为主。高校领导干部面对的主要是增加师资队伍数量、扩大学校教学和空间、改善教学基础等建设任务。例如师资引进,在这一时期,对于引进师资虽有学历、专业以及职称等要求,但考核人事部门或者院系领导的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依据每年引进师资的数量;再如学科平台建设,学校及院系主要的工作重心皆放在平台的申报方面,而对平台的建设则缺乏相应的关注和规划。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建设任务虽内容千差万别,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别,一般都具有目标明确、可定量化的特点。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量化指标完成相应的刚性任务。

而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2012 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叫停持续13 年的本专科生扩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该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以质量提升为标准的任务决不是简单的指标性地若干量化指标。以引进师资为例,这一阶段的师资引进决不能仅是单一考虑引进人员的数量或者学位、职称等显性指标,学校人事部门及院系更为重要的考量是需要仔细斟酌所引进人员的个人专长和校院招聘岗位的“契合度”,“契合度”是指引进人员的科研兴趣是否与校院学科特色匹配,其教学能力是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个人是否具备与校院发展融合的团队协调能力等;相应地,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也不再是简单地以学科领域面上成果的数量(包括论文篇数、专利项数、成果数量等)累积为目标,而是在学科优势特色基础上,强调成果质量(如期刊的影响因子、成果级别、专利的工程转化等),旨在提升学科特色优势为目标。诸如此类要求虽可定性描述,但是显然是属于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也就是说,当前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性化指标完成相应的柔性任务。

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有了更多的办学自,高校自身怎么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把专业和学科办出特色并形成优势等这些变化,使得高校领导干部所面对决策和任务的不再是具体的硬性指标,而是基于质量提升为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似的柔性指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能否及时适应这一要求变化并完成转变,无疑成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能否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保障之一。

二、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发展对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内质要求

内涵式发展作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质量保障之上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办学要克服同质化倾向,须根据各自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道路,应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凸显各自的办学特色。教育主管部门今后将主要负责对高校办学进行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和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宏观”和“引导”意味着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也就是说,高校领导干部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必须提高主观能动性,要从之前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转变为柔性任务下的“我要做”。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一个可定量化的简单目标。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不仅仅是每年毕业多少专业学生,而是要求高校每年输送多少具备某种特性的、适合国家及地方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结合高校自身历史渊源,各高校必须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抑或是兼具上述二者特性的“混合型人才”?这是一个定性化的目标。因此,切实执行落实好“我要做”,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在明白“做什么”的基础上,围绕之拟定“怎么做”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最终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

高校领导干部要执行的任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化的目标,也不一定具有一个可照搬、照套的模板。学科有学科的特点,专业有专业的不同,校院间、部门间、院系间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是一个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的综合系统。在高校内涵建设时期,高校领导干部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规划中,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学院、部门眼前发展一隅,执行工作时,要综合、全面、可持续。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绝不仅是事发时冲锋在前的救火能力,其内在实质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顶层设计能力”和深入领会决策内涵并化为己用的“基层实践能力”。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履行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面对上述变化与要求,不少高校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认识尚未能与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其在履行执行力的水平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可将影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指现行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考评激励措施、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各级政府及校级层面的各项干部管理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内因指高校领导干部自身对面对工作任务的认知以及具体履行执行力的状况。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作,同样,讨论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履行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割裂影响其执行力的内、外因素,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影响是二者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难以分别讨论,本文从思想认识、履职践行和继续学习三方面,探讨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模式的转型尚认识不清,未能深入领会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的变化,设计、执行各项柔性任务时仍简单量化为显性指标来执行,在设计制订校院/学科/专业等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时忽视学科差别、特色和历史传承,缺乏针对性的引导,依旧循例简单以成果数量、级别等作为绩效考核,忽略成果与本学科领域的相关性和影响性。二是虽认识到变化,但思想上尚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上仍处于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的状态。

(二)履职践行的问题。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规划和执行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应注意工作任务长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受内外因素影响,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制定发展规划中注重“短频快”建设内容,忽视人才培养、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长效性、可持续性;具体工作中不是围绕特色优势夯实基础,而是涸泽而渔;不是继续提升,而是唯上是瞻。

(三)继续学习的问题。众所周知,国内高校领导干部多是从校内外师资队伍内具备一定学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中选拔任用的,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都具备相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些还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领导岗位上,他们还面临不少新问题。首先,他们所面对的领域不是本专业领域内的个人所熟悉的事物,专业虽可触类旁通,不过其中差别非一时所能领悟。其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也难凭一己之力高屋建瓴。最后,此时的管理也非单纯科研项目的管理,其管理内容涵盖宽泛,既包括科学研究,还包括师资培养、人才引进、基础建设、合作交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熏陶。而这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继续学习中尚显薄弱的问题。

四、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路

如何开展高校干部执行力的建设,国内高教工作者已做了许多探讨,本文不再累述。内涵式发展时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既有相关专业学识的要求,也有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要求,各个方面的要求因学科、专业及校院自身特色难以一概而论。本文仅从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三方面问题,从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思路上做相关探讨。

(一)实事求是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要避免同质化倾向,走特色发展道路,决不能背离本校发展的历史渊源、行业背景以及所处区域特点等实际。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施展如不能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基础,背离本校/院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历史传承、区位特点等因素,那么,基于此而进行的所谓顶层设计就有如无水之源,难以确保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而开展的基层实践则有如隔山打牛,难以落入实处。因此,必须将实事求是作为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原则基础。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践行之根本。面对内涵式发展时期的柔性任务目标,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仍应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的任务目标所隐含的专业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面临的困境。打破这一困境,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对自身有清醒认识,个体能力再强,也有相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拟定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实施工作的计划及工作程序中,高校领导干部首先应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明晰校/院发展目标;其次应虚心向基层师资学习,善于从他们的议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通过基层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等问题。可以说,不能在执行力实施中贯彻和坚持群众路线,就难以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

(三)战略视野的培养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开展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强调内涵式发展,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服务社会与传承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工作,其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显现,这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展示的“顶层设计能力”和“基层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如果不能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建设工作,而期望领导干部执行力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上述问题,重申报轻建设,那就如同将“焦头烂额者奉为上宾”,这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高校的很多建设工作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来观察成效,决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来建设。因此,应当将高校领导干部战略视野的培养作为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高校干部管理部门不仅应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自主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历练修养,在干部再培训中,也应通过专题讲课研讨、调研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强熏陶。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确进行或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提出了挑战。高校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学识深度及广度,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组织水平,那就很难针对学科/专业建设拟定具超前性、战略性的正确预判和防患于未然的举措。在施展执行力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仅是正确开展内涵建设工作的第一步,如能正确做出战略性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设计和举措则是彰显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分水岭。总之,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夯实这个基础不能忽视当前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后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领导干部需要从建设理念和战略思维作双重转变。对于该阶段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建设,高校应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石庆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处级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陶岩平,朱锡芳,徐建方.提升高校干部执行力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

[3]段志平.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诠释与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王勤,张伟林,赵雷.如何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以高校为例[J].党政论坛,2011(15)

[5]史明艳.高校中层干部提升自身执行力的策略初探[J].学理论,2013(30)

[6]李琳,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J].文教资料,2013(8)

篇(7)

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县域经济建设中,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担负着千百种原燃材料的运输供应,形形商品的交换,成为各行业生产、流通的不可或缺的链条;对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对于地震、洪水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重要的生命线;对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起着重要的沟通交流作用。具体讲,其重要性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交通运输产业推动就业,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公路建设可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就是建设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每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00个,间接就业岗位2100个;高速公路每公里建设需钢材500至1500吨,水泥4000至12000吨,沥青1900吨。 据此测算,通辽确定实施的大广高速通赤连接线等总投资近30亿元的工程,可以创造直接、间接的就业岗位8.9万个,需要的钢材将达1.75万吨至5.25万吨,水泥14万吨至42万吨,沥青1万吨。根据交通投资能够产生具有拉动作用的乘数效应,将带动大约100亿元的投资规模,将有力拉动通辽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便捷的路网建设能够实现同城效应,大大降低城乡间的生活成本,较好地实现产业互补,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更快提高。便捷的路网还能将沿线中心城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交通走廊或经济走廊,这些走廊将构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带,市场将更加集中,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同时,路网建成后,还能大大增加沿线区域的就业机会,加大区域经济的开发力度,提升沿线房地产市场规模,拉动沿线第三产业的发展。

2 交通运输可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部已更名交通运输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和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是紧密相连、互依互存的关系,一方面的变动将会直接影响着另一方面的调整,例如交通运输产业的结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反之则亦然。交通运输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使交通结构不断趋向于现代化、合理化、大众化、高效化、自动化的进程,同时对能源配置关系起到了调整作用。现如今,产业升级的速率愈来愈快,这就使得在资源配置关系中,技术产业结构的作用愈发凸显,它一方面影响了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和多样性,这对相关人才的专业素养而言有了一个质的定义,对县域经济而言,起到了注重人才培养的作用,从而也体现了“人才强县”的战略目标。因此,交通运输产业的调整对县域经济产业的调整作用巨大,应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辽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随着境内丰富铁矿资源的被开发,交通运输网络逐渐完善发达,随之市内产业结构也逐步调整,形成了以以铁矿开采、钢铁冶炼、精品钢材、先进制造业为主,水泥建材、地毯服装、造纸包装、电力能源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吸引了大量各类专业、综合类人才。

3 交通建设切实解决了县域的“出行难”问题,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是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衣食住离不开交通的贡献,出行更是交通建设的首要职责。在远古时代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便说明了道路对出行的重要性。在生产效率高度发展,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今天,出行问题更显重要。离开了快速的的交通,生产效率将无从谈起,生活的节奏将大大降低。过去由于交通路况无法与现代化交通相适应、相协调,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把交通建设摆到一个高度去认知,使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作为县级市,河北通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各镇乡到城区的20分钟交通圈初具规模,全市所有行政村到城区的45分钟交通圈也呼之欲出,大大缩短了城乡距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篇(8)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显现得更多,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面临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拟在阐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改革发展与创新提升的对策 。

一、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与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是一个国家运行的血脉,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

(一)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重要性

一是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与前提基础性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一语道破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其他交通运输经济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运行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可以带来新的发展商机,比如带来外来的投资、带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沿路经济发展。二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出行。人们外出首先要解决就是空间距离转移所需要的交通问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出行旅游和出行参加人际交往和聚会、离家上班等事项。其中,尤其是交通路线的建设非常小重要。三是影响着国家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比如这些年突遇的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需要紧急疏散人群,一再考量我国美每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实力,也凸显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对国家非常时期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四是影响着一个地方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是城乡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更能方便一个区域的人员流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制约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因素比如经济发展政策、人口多少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流动、工业发展状态与布局走向态势等;还有自然因素影响,比如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状况等等。

一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其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沿海的交通好于内地,东部的交通发展优于西部,其中一个根本因素就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力雄厚,能够投入足够的资金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影响着其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当地政府的意识和重视度也影响着一个地方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这是一个人为的因素成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会直接影响区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改观和远景规划。三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也是巨大的,甚至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线路、交通站点等无一不建设在大自然环境中,地形平坦与否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有时是致命性的。自然资源的丰厚往往会引来一个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后起直追,比如很多非常闭塞的地方,因为有了特殊的自然资源比如石油或者举世罕见的旅游奇观,将会直接引发国家的巨额投资力度到位,从而带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土突飞猛进。四是国家工业布局和战略规划的巨大推动作用。很多地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往往就是因为国家重大经济项目的布局选址落户,获得跨越式发展。五是一个地方人口的多少与需求也是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否的条件之一。比如大城市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比乡村发达,其人口众多对各类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诉求多,促使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不得不尽快跟上。

二、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环视我国目前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整体上看获得很多进步,但是由于各方面的人为、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1)各个领域的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不理想和不乐观。在生产领域,由于这些产能过剩,向国外出口产品受到极大的限制,导致国内大量的产品需要发展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来实现流通,这给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带来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在消费领域,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假日经济的到来和消费是时代的出项。 (2)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合理和不平衡,比如城市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好于乡村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东部优于中西部。 (3)国家和地方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投资有限,尽管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其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交通项目上马运行慢。

三、“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科学发展的几个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提高以及国家各行业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多更高,务必要按照的交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人性化、环保生态和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努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持续发展。

(一)在管理上加大改革力度和广度,全力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本身的改革。

一是加大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的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各地实情的管理体制,制定和出台综合性运输政策与法规,推动公路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机制现代化。二是要改变管理手段,建构集经济、法律、政策和行政等手段于一体的立体化的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运行体系,建立全面预算和成本管理办法,强化各项目标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健全经济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全力推动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发展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在技术上,积极引用现代科技,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科技水平。

一是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智能化的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这要求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行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发展数字化的现代化运输系统,在构建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基础上对整个公路交通运输工具、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因素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安全系数,提升公路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其人性化发展。二是引进先进新技术,发展环保生态型的交通运势经济。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交通工具汽车的能源品进行改造,采用纳米技术,以此提高燃油燃烧的充分程度和降低污染气体排放的数量;将太阳能和原子能等环保能源引入到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领域,推动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能源供给生态化。

(三)在战略规划上,全面调整和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行进。

一是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上,要按照公路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与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特征,努力打破地区封闭保护主义的态势,科学布局,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区划发展要求制定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规划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构建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宏观网络。二是从交通运输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来看,努力与其他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不同运输方式,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保证满足国民经济运行的诉求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留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3期。

[2]李晓玲,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3期。

[3]刘丽华,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现代商业2013年30期。

篇(9)

 

道路交通运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日益关注的话题,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员也日趋增多,这就对如何做好交通运输档案的管理和开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阶段,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是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和条件,是交通事业发展中不可小觑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即为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档案工作的开发。因此,对于档案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摆在广大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其的研究也势在必行。

 

一、合理利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重要性

 

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人忽视了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过于狭窄,导致了交通运输档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管理工作也始终停滞不前。实际上,合理利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道路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道路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其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不可否认的。运输业的发展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运输的成本,使其获得最大的利益,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与道路交通运输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合理利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档案的利用与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文字缩影,合理开发与利用运输档案是实现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最大价值的重要途径。做好这一项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同时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在为后期实践提供有力的依据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二、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利用的措施

 

(一)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加大档案的利用率

 

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和主要任务,是档案工作服务于企业的直接体现。交通运输档案的利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创新型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利用率。

 

1.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摒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将以保管为主的思想观念转变成为以利用为主,在此基础上,主动为档案使用者服务,更好地适应使用者的需要,并对档案利用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积极主动地实现档案的最大价值。

 

2.完善服务过程。应注重服务中与服务后着两项工作。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人员应善于总结和归纳各项数据,并从中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好追踪服务。主要包括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为企业或社会提供了哪些服务,取得了哪些效益,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与开发,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积极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

 

档案工作者不仅只是保管档案,还应积极主动地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在收集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时,应确保其完整性,保证档案的成套性。并对其进行编研和开发,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档案管理者应积极了解用户的利用需求,将档案编辑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文献,还应增强其科技含量,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三)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企业或社会的改革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自身理念,主动地做好档案的利用服务,树立正确的档案服务意识。应正确认识到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将档案利用与道路交通运输衔接起来,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围绕服务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服务利用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应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注重对档案工作人员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吸收文化知识,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五)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离不开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我们应将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大对其的投入,在积极引进各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现代化、标准化服务。

 

三、结束语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交通压力日益紧张,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人们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不仅包括有人口集中,部分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且市政道路的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很多城市的市政道路中,由于设计的不合理,给城市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市政道路设计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保证道路交通的顺畅。因此,做好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市政道路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路面设计而忽略道路根基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道路施工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城市道路的施工时间都比较短。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设计影响因素也众多,要想在短时内建设好一条道路,自然而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市政道路的建设具有特殊性,为了能够满足相关政府的工期要求,有些建设单位过于注重路面设计,而忽略了道路根基的建设,对于重要的交通道路设计,当然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同时在加上工期短的因素,使设计人员对于道路根基的设计没有做好认真的处理,采取强面弱基的设计手段进行。

(二)无法促进车辆与行人之间的协调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开始向城市大量的集中,城市机动车辆也日益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了加大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为了能够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满足车辆增长需求,许多城市开始大范围的减小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宽度,甚至还有的城市拆除了人行天桥、机动车隔离设施等,这对行人的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在一些城市很难看到一个行人过街通道,机动车想要转弯都需要侵占非机动车道,行人想要穿过街道却找不到过街通道的时候,只能违规穿过马路,这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交叉路口的设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城市中的交叉路口,一般都是各种交通车辆通过、转弯、汇聚的地方,同时也是交通管理组织的重要管理点。这个地方的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之间相互干扰,交通信号等在这个地方的设置也比较多,因此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高发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的道路交叉口设计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有的城市交叉路口设置与路网系统缺乏充分呢的考虑,过分的强调了解决道路交通拥挤而设计多条的交叉路口,这些交叉路口之间的距离比较小,不仅无法缓和交通拥挤,甚至还会加剧交通的拥堵。

二、解决市政道路设计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对道路根基的重视程度

路基是道路建设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处理,将会造成许多严重后果。在实际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有些道路在投入使用不久变后便出现了裂缝、不均匀沉降等现象,这些现象对道路的使用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为道路的维护、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隐患。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路基,只有奠定坚实的路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道路的使用功能,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此外,设计人员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掌握道路的地质、水文地质等情况,做好道路的稳固、排水等工作,避免市政道路的建设成为面子工程。

(二)协调好车辆与行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市政道路设计过分的注重机动车辆的行驶,而忽略车辆与行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不仅会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而且还会降低道路的使用率。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行人、非机动车道对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影响,实现行人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用的互补,保证非机动车道拥有合理的占地面积,不可盲目的压缩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设计人员还可以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设置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充分利用原有的非机动车道,对人行道、机动车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三)对交叉路口进行合理设计

对于市政道路交叉路口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设施不完善、车道数量不够等都是交叉路口设计中最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很多交叉路口的同行能力较低,无法与路段的同行能力相提并论。因此,在市政道路交叉路口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进行实地考察,将交叉路口的位置设计在城市交通的大环境之中,并根据道路交叉路口的实际需求,不断健全和完善道路基础设施设备,使交叉路口不再是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的高发地段。

三、市政道路设计的重要性

(一)明确车辆行驶的方向

一个合理、优质的市政道路设计,可以给驾驶人员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保证其具有清晰的视线,使其能够在无障碍的情况下继续前进。我国道路一般是以横断面、平面线、纵断面等形式而形成的,这些线性不仅需要满足驾驶员心理方面的要求,而且还需要满足驾驶动力学的最小值,这对交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驾驶人员明确车辆行驶方向,能够正确的驾驶汽车,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同时,还能缓和城市交通压力,保证顺畅的城市交通。

(二)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道路交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之前,需要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让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方便,以此来提高办事的效率和工作质量,这样一来,我国城市势必会朝着快节奏的趋势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必须要做好市政道路的建设工作,从而才能保证城市生活和生产的连续性,使道路交通随着时展的脚步,与时俱进。

结束语:

为了能够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保证人们的畅通出行,需要建设大量的市政道路,因此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市政道路的重要性,提高其重视程度,充分考虑到相关设计各个方面的因素,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市政道路,降低我国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缓和城市交通压力,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飞.浅谈市政道路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家,2012,(13):33.

[2] 赵翠霞.浅析市政道路绿化设计及重要性[J].建筑.建材.装饰,2014,(9):169-170.

篇(11)

1.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

2.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6.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9.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探讨及对策研究

10.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11.浅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3.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14.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交通运输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1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

18.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19.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20.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21.关于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4.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

2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6.探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

27.现代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2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9.试论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30.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31.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2.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3.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提升路径探讨

34.探究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35.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37.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8.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

39.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作用分析

41.全面预算管理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应用

42.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43.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4.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

4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思考

46.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7.试析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4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探究

49.浅析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0.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性研究  

51.对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52.“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资本论》交通运输经济思想研究

53.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54.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部署模式探讨

55.浅析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56.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分析

57.燃油税对国民经济与运输冲击的CGE模拟

58.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59.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和VEC模型的实证分析

60.促进衡水区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考

61.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62.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63.201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65.浅析转型期的交通运输经济及影响

66.《中图法》“F5交通运输经济”类名的规范化

6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

68.2010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9.河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70.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1.交通运输经济首季运行保持平稳

72.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73.浅谈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74.论无车承运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5.我国重视北极航行,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平稳

76.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77.淮安综合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78.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79.试论“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研究

80.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81.2015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82.运输经济学在国际上的若干研究重点及启示

83.浅析当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形势

84.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85.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6.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效度评价

87.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

88.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9.西宁市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及预测

90.谈谈“非典”对株洲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91.山东省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构思 

92.2016年10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93.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94.七月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95.2013年前3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96.1~5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稳中趋缓

97.思南县交通运输经济与财务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