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

篇(1)

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要想美化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的环境建设,需要做好城市的绿化工作,注重建设生态型的园林,优化城市的空间,为城市带来自然的气息。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借助生态的理念,进行园林的规划设计。

1 我国园林建设的现状

1.1 园林建设

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宏观失控是比较典型的问题。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人造景观比较多,投资失去控制。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城市追求园林建设的潮流,当某一个城市的园林具有自己的特点时,其它城市纷纷效仿,没有考虑到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形,不结合城市的人文历史情况,园林的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不相符。有些城市投入较多的资金,园林设计规划较为成功,但是,这只是个例,并非对所有的城市相适用。很多城市园林建设讲究气派、声势、速度,没有借鉴经验,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比较粗放。此外,城市的园林建设内容比较简单,产生生活以及旅游污染,影响到园林的综合效益。

1.2 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2.1 随意提升设计的标准。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很多建筑采用昂贵的材料进行装饰,城市的绿化量减少,园林整体缺乏自然的美感,与人文以及社会的发展不协调,盲目追求设计的效果,实际情形却并不理想。

1.2.2 规划设计有待科学。很多园林规划设计没有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周边的环境没有仔细调查,人口稠密的地方绿化面积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绿地的功能,只注重扩大规模,生态景观的效益比较小。设计的内容比较单调,平面绿化的面积比较多,立体绿化的面积比较少,重视草坪,轻视树木,植物都是进行孤立的种植,忽视群落的立体种植,景观的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1.2.3 植物的群落设计相对简单。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重视方案构思以及立意,对生态功能考虑比较少,人工的群落结构过于简单,种类比较少,生物的多样性比较低,群落的稳定性比较差。设计人员在设计人工群落时,需要考虑到生态学的法则,重视自然的景观效果,以人为本,并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1.2.4 设计理念有待创新。部分园林在设计方面偏好异域风情,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外来树种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植株的成活率比较低,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经济成本增加。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当注重地方特色,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环境等,吸取园林成功规划设计的经验,对设计理念进行创新,并形成独特的风格。

1.2.5 缺乏专业人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涉及的学科比较多,综合性比较强,但是,国内在这一行业起步时间晚,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活动比较缺乏,需要进行调整。在创建园林城市方面,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的人才更是屈指可数。

1.2.6 轻视空间的布局和造景。很多园林在规划设计方面,只是重视总体的格局,注重景观的硬件设计,忽视景观的功能效果、造景功能以及生态效益,人为绿化比较浅显,对于树种、群落结构以及植物的空间布局情况掌握不到位,一些设计人员不了解植物的生态学特点,在工程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设计的缺点就体现出来,植物不能作为园林的主体要素,也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所以,在配置植物时,需要注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人与植物的关系相协调,人类在园林中能够享受到生态带来的效益。

1.2.7 缺乏地方特色。通常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实际的情形是城市的园林设计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种植草坪,引进外来的树种,对于乡土树种较少关注,引进的树种成活率较低,建设成本增加,树种的组合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地方的特色。

2 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理念原则

2.1 植物景观的多样性

按照美学园林以及人们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展现园林植物的美感,保持自然和艺术的和谐之美,增强园林的观赏性。设计人员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需要了解植物间的观赏性能以及造景功能,对植物配置进行合理的把握。

园林景观设计在统一中注重变化,根据均衡的原则,对于体量以及质地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在树形、线条以及质地等方面表现差异性以及变化性,但是,变化和差异中需要具备相似性,不仅有生动活泼的感觉,还能产生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如果植物的色彩比较浓厚,体量较大,质地表现粗厚,枝叶繁茂,给人以沉重感;如果色彩比较素淡,体量较小,数量较少,质地表现轻柔,枝叶比较疏朗,给人以轻盈感。

2.2 人性化的设计

通过园林绿化,能够使城市具有一定的特色,如果生态设计没有注重美感,缺少文化内涵,就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中国的园林文化,与自然规律以及人文相结合,对园林的生态功能、审美观念、意境创造进行综合考虑,使园林规划更具有生态内涵。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以人为本,结合园林要素的相互关系,注重绿量,设计合理,表现园林植被的寓意,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文物等,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形成标志,给人们创造足够的活动空间。

篇(2)

1 引言

城市生态公园是在城市中所建设的城市生态系统,以改善城市环境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集游览、休息、娱乐等多种活动与一体的城市园林景观┆,城市生态系统强调与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著名景观设计师布劳姆称:公园能打破大量冰冷城市构筑物作为一个系统,形成在城市结构中的一个网络,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它的任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严寒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2.1 城市生态公园景观格局的规划

(1)生态公园的规划应该包括核心生态区域,缓冲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种。核心生态区作为展示公园主要风景区和生态特色的场所,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和多样化的植被覆盖。规划与用地条件好,风景秀丽的标志性地段,核心功能区可以多个,每个功能区有不同的植被和风景,形成城市生态化的多样性景观,核心生态区是城市生态公园的核心景观中心。功能区主要为人们提供必须的服务设施,娱乐活动设施,厕所、休息点等等,设计一些便于游人休息娱乐的设施构成城市生态公园的服务中心。在核心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中间要设立一定的缓冲区域,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核心生态区动植物生长环境的破坏。在缓冲区可以组织一些游人可以参与的主题活动,容纳强度较低的游艺活动,丰富生态公园的特色活动内容,构成城市生态公园的主题活动中心。

(2)城市生态公园的理想格局有并列式、环绕式和多核心型种类型。将生态公园的核心生态区域缓冲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并列排开,缓冲区作为核心区与使用功能区之间的隔断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对生态核心区生物种群的破坏,适合于规模小和功能简单的城市生态公园。第2种是核心生态功能区、缓冲区和功能区成同心圆放射性分布。核心区域位于中间,最不容易受到人为破坏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第种是多核心分布式规划,核心区、缓冲区和使用功能区不规则排布,多个核心板块可以突出不同时期的植物品种突出生态多样性,在不同时期都有特色的生态景区可供游人观赏,但是适用于较为大型的生态公园。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有高度的环境介质同时也承担着教育和普及野生动植物知识的作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动植物的场所。在生态公园规划中要科学的设置相应的路标、设施进行引导;并为人们提供栖息和休息的座椅等设施方便游人的休息和观赏的需要。

()城市生态公园要重视水体的建设,它不仅作为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性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夏季消暑纳凉,冬季开展冰雪提供了必要场所。活动城市生态公园的水体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界的天然景观,通过对水体环境的改善营造一个宁静怡人的环境,可以为多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气息环境,成为城市生态公园的核心风景区。水系改造要以天然的河道为基础,设计更自然优美的水系廊道,可以采用亭台楼阁,以及小桥等设施保持园路通畅的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的景致。河道靠近陆地处要有良好的过渡带,可以为植物和鸟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河道宽窄和深浅的变化可以营造不同的水流流速带,并通过蜿蜒崎岖的河道变化可以给人们营造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

2.2 严寒地区生态公园植物的选取

北方严寒地区往往树种相对单调而缺乏,一般植物绿期较短,每年有近4个月难以见到绿色。需要挖掘和引进本地带范围内乡土植物为主,也可引进适当气候带相近的植物以不断丰富严寒地区植物种群的多样性,避免过分强调奇花异草特别是南方植物的无序引进。在植物的色彩搭配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特点使得种植植物在四季都能够相互交替,并有丰富的色彩搭配。在严寒地区适宜选用充满北方特色的白桦、云杉树等作为基调树种。可以将核心景观区设计成春、夏、秋、冬4个不同时节的景区。园林植物配置要强调色彩的相互融合,植物的选取和搭配要追求颜色上的互补,例如可以利用秋季呈现红色的五角枫和紫叶李、花楸配合呈现黄叶的金叶榆山楂和白桦等以便组成和谐的画面,红、黄、绿色相互配合可以给人一种平静典雅的美感。在空间要追求有层次感,上层根据严寒地区的特点适宜选择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植物群落为主景,如围绕银中杨林、云杉林等以保证在夏季有足够多的浓密的树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中层配合使用花色鲜艳优美的桃花、山杏、丁香花等能够散发芳香气息的花卉等做装点,下层使用低矮花灌木和点缀碎花的草地。生态公园中的水环境往往是整个公园的亮点,适宜选择北方严寒地区适宜生长的芦苇、蒲草、芨芨草等乡土植物,突出营造具有北国豪迈风格的湿地景观。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树种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品种、有益身心的植物种群群落。

2.2.1 上层植物

(1)侧柏,常绿乔木,树高一般达20m树冠广卵形,高大挺拔耐修剪、寿命长抗烟尘。

(2)云杉,云杉叶上有明显粉白气孔线,远眺如白方缭绕,苍翠可爱,云杉耐荫、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

()黄檗,落叶乔木,树冠广阔。秋季叶变黄色。适使种植于湖水边。

(4)槲树,落叶乔木,树高叶茂,树林荫郁,树株孤直,可用于主调树种。

2.2.2 中层植物

(1)紫丁香,灌木,叶繁花美,入秋叶为红色,形成独特的红叶欣赏景观。

(2)山楂,落叶小乔木,花白色,花繁叶茂,果实鲜红可爱。

()油松,耐寒植物,根系发达,姿态雄伟,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花楸,小乔木,花叶美丽,入秋后红果累累。

2.2. 下层植物

(1)侧金盏花,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开1瓣金黄色花瓣花期长达4~5个月。

(2)金盏菊,金黄或桔黄色,筒状花,黄色或褐色。花期12~6月。

()紫羊茅,多年生禾草,具横走根茎。秆疏丛生,有很强的耐寒能力。

(4)黑麦草,植株较粗壮,叶较阔而长,小穗含小花较多有很强的耐寒能力。

2.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强调意境,强调通过造园手法来协调,强调通过围廊、桥等将各个单体连接起来形成流通的路线,通过走廊可以衔接不同的核心生态区域起到调整空间形态的作用。通过假山亭台楼阁的巧妙运用于植物群落相互配合,往往通过神似等引发人联想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体验活动中以便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

造景是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与天然景观相互配合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可以通过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或者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等造景;也可以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 借景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有邻借、互借、仰借、俯借等多种手法,邻借是指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互借则是说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仰借是指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俯借则是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造景和借景手法要与自然风景相互结合,起到点缀和渲染的作用,提高城市生态公园的趣味,不可喧宾夺主。

结语

冬季往往是严寒地区生态公园的淡季,寒冷的气候往往是冬季生态公园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但是寒冷的气候同样可以带来别的地方不能欣赏的美好风景。严寒地区的城市生态公园的冬季如果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往往可以成为园区的亮点。生态公园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形特点建设滑雪滑冰的场地,为广大群众开展冬季滑冰滑雪等健身运动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开展冰雕、雪雕等形式展现冰雪的魅力,通过冰雪节,冬季狂欢节等多种形式的建设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冰雪艺术的欣赏中来,为冬季城市生态公园增添更多更绚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陈立新.营建生态性城市绿地体.中国科技信息,2006(20):61~62.

邓 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中国园林,200(12):2~.

篇(3)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法律依据。通过规划可以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科学构建绿地系统,均匀布局各类绿地、突出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保护好生物多样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城市景观工程亟待改善。

2 生态城市内涵与特点

2.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2)高效性。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3)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3 生态园林充实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依靠多样性的物种种类,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尽量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品种,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另外以植物群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增加绿量构建生态园林。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生态园林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生态园林以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植物配置形式,构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

4 生态园林美学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园林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以生态园林美学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植物材料的配置直接影响着的环境观赏特性和功能性。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提高景观观赏价值。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在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不断的发展。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

5 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包括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设计形式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托,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理念之中,已达到二者相融合的目的。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出现的又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而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也是生态园林的基本要求。

6 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功能的发挥,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平衡,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也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面临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生态园林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规律,建立与地方气候相适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植物为主,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类创造清洁、舒服、优美、最佳的生态环境,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高度的和谐统一。

7 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转变城市美化的观念,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创造适生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将城市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构建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性生态系统,进而达到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城市规划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09).

篇(4)

一、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

人们大多注重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生态功能性,而对生态园林本身的生态学特征关注不够,还没有提出较具体的生态园林建设原则和目标。生态园林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园林的观赏性,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充分利用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二、生态园林的特征

1.生态园林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构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个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特点与稳定性水平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稳定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资源利用,都趋向于互补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多个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要比单一物种的群落能更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而城市中由于人为的干扰和随机因素很多,环境变化的快速多样,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能使园林植物群落相对于环境及其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调整能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景观多样化和功能多样化的基础。

2.生态园林的公共性

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化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生态环境的良性效益,向全体居民提供生产、生活需要的绿化使用价值,它的最终产品不同于一般类似水电需计量的对抗性消费品,是绿化的成点、成线、成面、成片、成带的绿化园林主体。它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候、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憩旅游、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都属于非对抗性的,因为绿地或绿化带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同时提供使用价值的功能,在供应一个人使用的同时,还能供应其他许多人使用,而且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大家共同使用,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3.生态园林的无界性

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传统园林构建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公园、名胜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市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实现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走向国土治理,把生态园林建设成为人类大环境系统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三、生态园林的规划要点

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的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的主体结构,也是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基础,通过合理地调节和改变城市园林中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分布格局,就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良性生态系统“生态园林”。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和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在追求生态美、人文美、个性美、自然美的前提下,要对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选种,因势赋形,在植物品种、色泽配置上,必须有内涵和外展的差别。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建设已正在逐步走向生态化和自然化,如杭州、苏州、桂林、石河子、南京等。南京市将森林生态系统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丰富生物的多样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遵从生态位的原则,搞好植物的配置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的光的生态类型、水的生态类型和土壤的生态类型的植物,进行因地制宜的配置与因势利导的科学经营。生态位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关系到植物可否正常生长、发育、繁衍、定居和生态园林的兴衰与成败。在生态园林的构建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的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进行配置,形为一种高大而多层的结构。

3.以乡土植物、天然植物群落为主,形成多种植物混交、种类丰富的结构层次

现代科技、“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台风把大量野生动植物驱赶到深山老林、荒丘野岭,或消失得不见踪迹。找到被赶走的物种,已成为城市园林建设中现代审美情趣的潮流。每个地区的植物种类因长期的进化生存已经很适应当地的气候,大力发展这些乡土植物种,本身就发挥了乡土优势。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突出与当地相适应的生态园林景观,形成乔木大树,灌木、藤本、草本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园林绿地。对于纯草地来说,立体绿地省工,便于管理,而且经济效果好。可选用的品种很多,如榕树、云树、大叶藤黄、树菠萝、樟树多种、第伦桃、普文楠、毛紫薇、杜英、粉花山扁豆、铁力木、灯台树、山桂花等。然而近期一些城市绿化,追求外来种类,如大王椰子、南洋杉、黄金榕等铺天盖地。但是,大量种植的则遮荫差,生态效益少,价高绿荫差,难管理,特别不适合作为行道树。

4.遵循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原则

现代城市生态园林以人类的福利为根本目的,追求实现人、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设施、历史民俗文化风情与绿色环境等各个方面达到最理想的配置。

结论:

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唤绿色,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孔丽辉,崔剑飞.论生态园林城市的沿江风光带景观建设[J].北华大学学报,2001

[2].龚春,罗宏炜.城市绿化的生态园林意识[J].江西林业科技,2001(04)

[3].马建武,陈坚,张云等.安宁市园林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

[4].张国文.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城市生态园林[J].中国园林,1997

篇(5)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代的园林建设应以生态型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园林建设中最主要的部分,即植物景观的建设理念则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现代精神。然而,就我国而言,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这种园林设计不能够很好地达到人们的预期。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一、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盲目追求风格。各行各业目前都在提倡以人为本,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说,也应当以人为本。然而,就目前而言,一些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往往追求个性和风格,将更大的精力投放于园林的表现手法、外显形式等等,而缺乏了对于功能性上的思考,也不能很好地讲人文元素融入其中。

2、 规划设计研究较为落后。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从业人员很多,其中当然不乏佼佼者,然而,从整体上看,在这一领域中,鲜有与时俱进的人才。该领域中的很多专业人士曾经获得机会去西方考察,并对西方社会中一些集合对称式的园林有着一定的了解,并且在他们自己的实际设计工作中,也能够很好地将这些西方的设计元素与国内的一些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却没有能够在设计中体现中国东方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另外,这种盲目地照搬照抄也没能够很好地考虑到园林景观的功能性。

3、植物的群落设计相对简单。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重视方案构思以及立意,对生态功能考虑比较少,人工的群落结构过于简单,种类比较少,生物的多样性比较低,群落的稳定性比较差。设计人员在设计人工群落时,需要考虑到生态学的法则,重视自然的景观效果,以人为本,并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4、 绿地景观缺乏生态性、自然性的规划设计。自然美的事物才具有真实的感彩,也更能够使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但是在现代的城市景观绿化规划设计中,人造的景观往往占多数,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很难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有情感的触发。

5、城市景观绿地结构单一,层次性不够很多的绿地建设只是通过单纯的种植花草树木来完成景观建设,造成景观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很差,往往是达不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且景观绿地的层次性不高,绿地景观建设不仅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同时也不能为了突出个别城市景观而忽视更加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街头小块绿地等。

6、缺乏地方特色。通常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实际的情形是城市的园林设计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种植草坪,引进外来的树种,对于乡土树种较少关注,引进的树种成活率较低,建设成本增加,树种的组合比较简单,没有形成地方的特色。

二、生态规划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注重历史延续,开创特色未来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大多是在原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再改造。被保留下来的历史不能为否认,重要的历史建筑古迹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有意识的利用和保护,使得被流传下来的城市空间和景观能够得到延续,同时应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创造出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表现出时代进步感的城市空间。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保存城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珍品。

2、体现人文精神,注重视觉感受

任何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都应以满足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容纳各种活动,使得城市建设与人产生感情上的交流,为人类创造出体现人文精神特点的良好居住环境。同时,在园林绿地设计时必须要做到视觉和谐,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必须要使城市景观在各个视角各个方面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愉悦感。

3、尊重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存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存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尊重自然,强化城市自然景观特长,以自然景观的柔性美来软化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营造出的硬体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创造特色环保城市。

4、协调统一与变化,开创多元化发展

人类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要求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应该让不同的社会团体收益,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但是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掘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突出城市与其他不同区域的城市的差异个性,而且与周围城市也有所区别。

三、基于生态主义理念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1、地形的生态设计

园林设计实际上就是利用空间的排列组合,在视觉上给人一定的冲击感,在心理上给人一种满足感。想要设计出优秀的园林作品,地形是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在园林的室外环境中,地形是基础,起着连接景观各要素和空间的作用。地形一般指地表的高低起伏,换句话说,地形就是地球的表面形态。地形在园林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园林活动的基础是大地, 大地的万千形态是园林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现代人对园林的要求是能够把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带给人们。我们应该营造高标准的景观环境,要使人们能够取得精神、美学及生态的满足。如此,地形就成为设计者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要充分地利用地形的自然形态,合理的建构园林的空间感觉和美好意境。要尝试各种从前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2、景观绿地植物配置

中国的园林建设中,花草树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园林中最灵活的部分,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审美要求进行不同的布局,一草一木,相互映衬、相互协调,成为园林中变化无穷的动态景观。因此,园林中的一花一草都是含义深刻、匠心独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摆设的。园林中配置花草树木的学问很深,包含了自然科学中的花卉学、植物学等,甚至包含了人文科学中的绘画学、艺术学等,它具有相当强的综合性。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园林植物生态美的基础, 我们在研究园林植物景观的时候也不能忽视这种平衡, 人与自然的平衡不仅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 更需要人从宏观上把握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要从长远出发,考虑整个环境的因素,把植物作为考虑的主体,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使园林植物景观能够融入周围的环境, 使城市园林绿地环境能够成为一个设施完备的、功能多样的、具有良好的循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益民工程。这样才能顺应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观。现代园林景观首先

要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心灵感受, 其次还要满足人们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追求,最好还能创造出经济价值。

3、园路的生态美设计

园林绿地中的道路一般和广场等地的地面一样多采用地坪来装饰, 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园路就如同人体的脉络,遍布园林的各个角落,是园林中各个景点的桥梁和点缀,是园林景观的基础。园路可以寓意丰富,可以图案精美,但是无一例外都带给人视觉的享受。园路可以被规划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形状, 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的作用是引导人流和疏导交通。园林建设中,园路的作用非同一般。所以,在园林的日常维护中,要着重保护和管理园路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园路的状况,加大园路的保护力度。在园路设计施工时,不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性,还要考虑道路的艺术性,使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融入园林整体,尽量避免影响环境。园路既要具有与整个园林和谐统一的特点, 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园路”。另外, 修建园路也会影响到整个园林的生物情况,比如路边会出现一些野花、草丛、灌木等等,它们又会吸引来一些虫子或小动物等。这些景观在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园林管理者也可能在路边栽种一些观赏性较强的树木或花卉,这也在客观上增加了园林的植物景观。

结束语

生态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科学之一,生态城市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在我国,园林景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相当长的发展时间。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在进行设计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园林设计理念,要在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重视自然文化,这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的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得这种发展方向更加地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更好地适应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晓洁,张伊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02):152.

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 前言

生态园给人们带来了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充分展示了植物与建筑相结合的艺术美感,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植物配置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直接影响到园林建设的工艺水平与环境质量,因此,作为园林设计的专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艺术触觉,对植物进行优化配置。

2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涵义

2.1 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指的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园林系统,是将生态学融入园林设计的一种新式园林设计理念。生态园林集艺术美和生态美于一身,将灌乔木与草本植物群进行科学化、复合式规划种植,使植物搭配融洽、相互协调,形成丰富的色彩层次。

2.2 生态园林的涵义

根据以上概念,笔者将生态园林的涵义归纳如下:

(1)能美化人们的生活、休闲环境,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2) 运用富有美感的植物配置方法将人工种植的植物群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能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品质;(3)将植物进行科学配置,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有效调节,包括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降低噪音、防风、净化水体、吸收有害物质等[1]。

3 生态园林设计遵循的原则

3.1 统一性原则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综合考虑植物的形态、色彩、曲线等,尽量让植物组成的景观丰富多样,线条和构造不能太过僵硬。同时,植物的搭配必须和谐统一,不能突兀杂乱、没有系统,既要让植物群显得富有变化性、层次感,又要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草木虽无声,但设计者可以通过对植物进行不同的配置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境。如果植物的形态和色彩搭配过于杂乱,就会使人感觉心烦意乱,但太过整齐划一、缺乏动感又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在对生态园林进行设计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法,使园林景观丰富而统一。

3.2 景观性原则

在生态园林中,各处景观应该同时具备图画美和音律美。图画美是指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观从任何角度看都能独立成景,从园林整体来看也十分和谐;音律美是指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如音律一般结构完整,富有节奏感、层次感。另外,园林设计既要表现出独立景观的个体美又要表现出各个景观相互搭配的群体美。作为园林设计专业人员,在布置园林时,要熟悉植物的特性和造景功能,整体把握植物群落,除了要遵循美学原理外,还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审美,对植物群进行科学配置,营造植物群与四季配合的动态变化[2]。

3.3尊重自然原则

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 要尊重自然, 依托自然。 对地理条件要合理的利用,少动土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能够让景观真实自然。自然起伏的地形更加富有诗情画意。在对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将植物作为主体,植物具有丰富的自然色彩,是生活环境中无法或缺的一种景观。 在配置时,要注意到植物的生长规律,随意但不能杂乱。在规划园林景观时, 要体验地方特色,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设计时要把握好地方区域的特色,创造出有个性的景观空间。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不断的创新,创新是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小区原生态的地形以及景物精心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要求和活动的规律, 因为居住的主体是人,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大,在设计时,要对残疾人、儿童以及老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进行考虑,合理的设置休息、锻炼、交际的设施和场地。 让各个空间既有区别又能够相互融合,从而方便人们的使用。

4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形式

植物的种植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决定, 要种植一些好维护、病虫少且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植物,要做到虚实相衬,与自然相融合。 在规划设计时要注意到植物的自身生长环境以及园林景观的布局要求。 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在搭配时,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 在引进植物时,率先考虑能够改变生态环境和能够适应特殊环境的植物。

4.1 自然式

自然式植物配置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孤植、丛植和群植。

(1)孤植,是一种凸显单株植物个体美的种植方法,是指在考虑图画美和构图美的情况下,对单株植物进行独立种植;(2)丛植,是一种既能体现植物的个体美感又能体现植物的群体美的种植方法,是指按照自然化配置和艺术构图的规律,将4~6 株或8~9 株不同植物混合种植在一起形成一个植物丛;(3)群植,是一种体现大面积植物群群体美的种植方法,是指将1~2 种乔木与灌丛按组合原则搭配在一起,组成大面积植物群。

4.2 规则式配置

常见的规则式植物配置方法主要包括六种:(1)行植:将植物排列成直线,进行等株距、等行距种植;(2)正方形种植:按照方格形状进行等距种植;(3)三角形种植:将植物排列成等边三角形,进行等株距种植;(4)与正方形种植相似,但行距要大于株距;(5)环植:将植物围成圆环形状,进行等株距种植;(6)带状种植:通常用于大面积的植物种植,将多行植物种成防护带形状。

5.建筑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和园林建筑的设计能够增添人文色彩, 体现小区的文化底蕴,也可以缓解居民的压力。 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比如亭子、花架等,可以采用层次错落以及回环曲折的方式来让园林景观环境变幻多端,让园林环境的外观形象多姿多彩。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比如灯具、雕塑等,要简单且要突出特色,给人以无限遐想, 运用园林建筑小品可以让文化艺术氛围得到充实,能够很好地反映小区特色。

6.低碳设计方法

对进行规划设计的小区特色要进行分析, 然后设计出符合此小区的景观,在设计中,若是想要节约成本并且有良好的景观效果,那么就要充分考虑到对景、借景的表现手法。在选择材料时,不要盲目的选择高科技的材料,可以将乡土材料运用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可以突出当地的特色,尽最大可能的运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7.其它规划和设计的手法

为了让生态园林能够展现出优美的环境, 因此就需要利用各种规划设计的手法。

7.1 平面和立体的手法

绿化中的基本形式是平面绿化, 但是城镇小区内可以进行绿化的地十分少,因此,为了小区空间美感的增加,就需要提高绿化量,所以就要利用立体面和空间来延伸绿化,从而达到此要求。 对绿门、绿墙以及绿柱等进行修剪,不仅能增加绿量,还能进行艺术处理。 用植物来刻画和点缀,空间色彩也得到了丰富,主体面的动感景观也增加了不少。

7.2绿化和文化的结合

绿化和文化两者是不能分离的, 只有在绿化中有了文化色彩,景物才会有生命,才会有丰富的内涵。 绿化中采用不同的文化就能体现出不同的理念。 可以用字画、雕塑等来表现文化。 用故事来表现文化,才可以让景观活灵活现充分的展现出来,才能将小区的主体和思想完全的显示出来。

7.3 绿化和硬化的手法

绿化和硬化是互补、促进的关系。 常常有人抱怨硬质的铺装不舒适,但是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说植物太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以适量为前提,若是无法做到适量,那么植物就要尽可能的多,而不是尽可能的少,因为植物多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 而铺装太多不仅浪费了钱财,还会让人厌恶。在硬化部分可以利用绿化来让此空间更加的生动, 绿化部分可以利用硬化来丰富此空间的活力。 在小区的规划中,要尽量避免人工因素,要尽可能的保证景物的自然形态。

8.结语

总之,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设计生态园林时,要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生态园林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实现为人们建设良好居住环境、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1当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曾说过,“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开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索之路就未曾停止过,力求实现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永续的发展目标。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较为新兴的行业,其产生背景是在古老传统的造园学和西方现代景观专业的冲击下形成的,特点是起步晚而发展迅速。由于技术、经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许多城市户外空间的休闲广场,园林景观成为艺术品摆设;草坪多半不允许进入;树荫少、座椅少的现象屡见不鲜;交通围合成的广场其可达性几乎为零等问题,这些都让户外空间环境失去了亲切感和舒适感。此外,还有些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过于沉迷各种意向图片,将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计成果重组成为新的设计成果,这些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本土生态环境、地方文脉缺乏联系,同时也背离了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

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2.1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生态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指以整个园林景观规划为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所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主要研究景观规划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原理、景观地域审美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等内容。

2.2生态园林景观规划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自然优先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关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生物的多样性等要素构成园林景观的宝贵资源,要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必须树立可持续性设计的价值观。(2)地方性原则。通过对基地以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实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尊重并强化当地自然景观特征和生态功能特征。不仅有助于特色的保持与创造,而且从更高层次提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构成要素

(1)地形地貌。自然地形地貌决定了某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属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规划设计诉求。高山、平原、沟壑、河谷等地形地貌既有表达出环境特征,也体现其美学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利用地形优势,因地制宜,并通过改造、遮蔽、借景等手法,规划出最适宜的空间结构。(2)气候。通过设计的选址和场地的规划设计,来创造适宜的气候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对气候的营造大致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飓风、寒冷;在区域内引入水体,通过水分蒸发形成制冷的微气候效果;植被具有气候调节的用途,如林荫树和吸收热量的植被。尽量保护现存植被,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增加植被的运用。(3)水体。自然水体不仅给人各种感官的享受,同时也往往是区域内景观设计的精华所在(如溪水、泉水、河流、湖泊等),“亲水性”使得滨水空间成为极具人气的景观。因此,应加强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如河流水体堤岸的生态功能设计,避免混凝土或砌石陡岸,维系好水体与陆地之间的物种连续性;尽量使用自然排水引导地表面径流;利用生态方法设计湿地净水系统,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力求达到水环境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审美享受并重的目的。(4)植物。从景观生态的角度出发,强调植物要素,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通过加强园林生态系统的绿色基质,充分考虑植物系统的丰富多样化,可形成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稳性、独特性和维持投入低成本的特点。同时,植物要素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和延续的基础。

3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构想

3.1尊重自然,协调物种关系

从尊重自然演化过程的角度进行设计实践,是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如对区域地形地貌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的保持和复原;发挥水体沿岸带的过滤、拦截的作用,并种植对污染物有分解吸收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强调乡土树种和植被的合理运用,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3.2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生态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家Eckbo认为:“人”作为园林景观中根本要素,所有的景观规划设计都应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生态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面对自然生态的外部世界,运用生态手段,来满足人在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而另一重要的方面,即人文生态系统,指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层面。各种社会文化要素间是相互作用、不断流变的动态复合系统。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人文生态能有效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打造区域文化内涵,提高经济效益、凸显地域特色和魅力。

3.3技术支持,科学造景

运用新技术,循环使用能源,努力做到节能环保。综合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简称“3S”技术,运用前景广阔。通过客观数据的量化和比对分析,能为传统的规划方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通过技术手段,把人类生存环境真正变成一种开放、自由、有序的理想空间。

4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聚居环境,要求我们从生态、永续的角度出发,以满足人类生活、经济发展、环境健康、资源可循环为目标,将生态园林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为人类创造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金长明,基于园林景观设计在生态规划理念下的相关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8(5).

[2] 黄莉群.生态园林[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 魏兴琥.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李,徐析.生态景观设计要素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

篇(8)

1 城市规划中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 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增建新的公园和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等方式, 有利于逐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1.1 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

园林植物能吸收大量太阳光能,具有吸热遮阳的作用,减少太阳辐射,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和风速,吸附大量飘尘,吸收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在冬季,绿地可促进建筑保温。树木能吸收同化有毒气体,阻止其在物质循环中的恶性循环。绿化区的空气中浮尘黏度、密度、有害物质浓度明显低于非绿化区,而氧离子浓度、空气清新程度等明显高于非绿化区。

1.2 杀菌防尘,降低噪音

茂密的树木枝叶可以降低风速,吸收大量飘尘,阻滞尘埃的扩散,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杀菌素。据树木枝叶能减弱声波传送或吸收声能,公园内成片的树木,可以大大降低噪音。声能投射到枝叶上时,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反射到各个方面,从而起到使声能消耗或减弱的效果。

1.3 美化城市环境、改善自然环境

一个城市的美丽为人民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环境。美好的市容风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如果城市绿化布局得当,色彩醒目,季相分明,可激发人们的欣赏欲望,给以市民美的享受。同时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增加城市建筑的效果,丰富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从而渲染城市氛围,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熏陶。

人们对绿化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园林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用植物绿化的方法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 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 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 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 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 少搞硬质铺装, 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 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1.4 改善市民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在城市中,建筑物高度密集,人口稠密,能源消耗量大,使城市被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居住环境拥挤,噪音大,使人们心情烦躁不安、紧张和忧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喜欢植物的色彩,在植物较多的环境中可以舒缓心情,还具有明显的生理效果,如心跳平缓、脉搏次数下降、呼吸平稳、皮肤温度降低、疲劳易恢复。

2 城市规划中园林规划的设计方法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城市。而从实际上来说,我国目前出现了轻视城市建设规划,单纯重视城市绿地建设的事态。从而导致在城市园林规划过程中,出现投入成本过大、资源严重浪费,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远远达不到资源节约的节能环保标准。同时,在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中,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因此时常导致在城市规划中脱节的现象发生。

2.1 园林规划理念秉持节约型的设计理念。即是走一条生态环保的城市建设道路,要保证资源不浪费,因地制宜,建设绿色科技城市。同时将节约自然资源与保护人居环境结合起来,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也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然而,节约型理念实施难度大,既要保证资源节约又要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量,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城市建设的规划与施工、运营与养护都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再者,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也是保证城市规划中秉承节约理念的重要因素。

2.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建设中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实际规划中,对水土资源在进行设计时,要在保持城市水土结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建设,尽量避免对地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中的自然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最好尽量保留,保有原来的生态和自然风光,这样既维持了生态的平衡,也达到了土地节约的目的,从而对城市规划做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对水土资源也达到了提高利用率的目的。 在进行实际的城市规划中,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审批时需要人员能够全面分析,进行实地考察,尊重原生态,对资源浪费严重的方案要坚决摈弃,科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大力倡导因地制宜的方案。

2.3 城市规划中布局要合理。节约的城市规划理念同时也体现在布局的合理上,对绿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它对本土环境的适应性,对部分成本低的苗木要静心护理。在景观布局的过程中,设计上要突出新意,避免出现与别的城市雷同的现象,努力体现城市特色和民俗优势,绿植的栽培要富有情趣和创意。可将高大的乔木种植在道路的绿化隔离带上,这样一来,还能提高其利用效率,达到遮阳遮雨的效果,打造出花园式的人行道;在停车场种植适应本地环境、成荫快的优质树种,既美观遮阴,减少汽车耗能,同时又减弱热辐射、净化空气。

2.4 注重节水、降低水能消耗。节水观念要贯彻到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的始终。要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雨洪利用技术,科学合理地做好灌溉工作,努力实现精准灌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植被生长的需要还能降低用水消耗。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也应当对雨水的回收利用提起重视,用“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植被灌溉。

3 园林规划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 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 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 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 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必不可缺的

3.1 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以人为主要对象进行服务的事业。园林规划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务于人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人这个主体相对应的环境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的含义。

3.2 园林规划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可以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同时为人类提供服务。人们通过城市规划,为人类社会创造优美的环境既要致力于建立生态健全的环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学、艺术相互融洽和谐的环境,同时应具备文化审美价值。

3.3 城市园林的存在不仅能促进人们身体健康,也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是有形的资源和重要的投资条件,是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园林规划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中园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绿地功能与城市环境的高效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项建设成本、护理成本都较高的工作,并且对水土资源都增大了压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将节约性的园林理念引入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去。在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绿化建设应肩负光荣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9)

一、“桂林板路”主题园项目概况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的主题园在未来10到15年中将在旅游产业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随之而来的主题园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桂林板路”主题园,位于桂林市规划中的琴潭开发区西端,“桂林板路”文化主题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至轿子山、东至中隐路、南至湘桂铁路复线、北至东安路延长线,面积约168公顷,约合2524亩。“园区处于桂林市老城区与临桂新城过度地带,是旅客由西进入桂林老城区的重要门户。”规划定位为营造老桂林的多元文化,老桂林的生态山水,老桂林的西湖荷花。主题园以“让游客回归”为宗旨,以史迹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休闲、耕读文化、荷塘文化为灵魂,建成以体验和度假为特色的超大型、复合型及互动型的全方位历史文化旅游区。

二、“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环境状况

1、琴潭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琴潭区所在的区域环境可以概括为三面环山,两水相依。它沿周边南西北三个方向有西山、猴山和万福山环抱,有桃花江和南溪河南北相依,组团内有牯牛山、都督山、琴潭岩等十余座小山点缀,还有大面积的荷塘,这样就构成琴潭区山峦叠嶂、水系宽泛的自然景观特征。“江山之胜,相与无际。凫鹭在水,或在于浔。中洲蒲莲,迤逦迎静深。岩壑沉沉,云气长阴”。“清歌激越,碧天云凝,鼓吹间作,山谷响答,则前日之风雨飕,鸟虫啁啾,鼯狐兔之所,闹集而嗥鸣也”。

水系统主要包括藕塘、南部的南溪河、西部的西干渠等水系,是该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景观美度的重要资源。藕塘在地块上分布较为均匀,主要集中于机场路以北区域,总体占地面积较大,约为650亩。区域内的河流――南溪河属漓江支流,水量丰沛,但水质受污染较严重,污染源主要是沿岸的居民生活排污,净化水质需建设截污渠及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西干渠的水源来自上游青狮潭水库,水体较清澈。

项目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较多,农业用地主要包括农田、藕塘、鱼塘等。大量农业用地的存在提高了被污染的可能性,其中污染源包括人造肥料的残余物,杀虫剂、除草剂等等。在夏季和干旱季节,大量农业用地还将引起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基地内农田多为稻田和菜地,除一部分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外,大部分保留原貌并加以保护,作为农耕景区和观光区。

七座山体均为石灰岩孤峰或峰丛,姿态各异。相对高程约在40m~60m不等。山体作为生态保护地,是自然长期发展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要素,具有重要风景价值及环境和生态意义,对山体和岩洞宜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其成为特色旅游景观。

机场路以及建设中的中隐路、西外环等多条交通干道穿过该区域,机动车辆的通行是主要噪音源。其次是紧邻项目建设用地的湘桂铁路复线,火车行驶、鸣笛形成的噪音难以处置。

2、“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环境优势

主题园属卡斯特地貌地形,园内的山体秀气灵巧,有轿子山、琴谭岩山、泵岩山、原岩山、水岩山及两座无名山等共七座天然孤峰。荷塘自然保护区面积宽阔,现主要以大小不等的藕塘组成。拥有轿子塔、摩崖石刻、古驿道等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景观。南溪河、西干渠等水系从景区流经,周边景观视线良好,群山环绕,整体地形较为平坦宽阔,可供建设土地较多。

千年荷塘散发的荷塘文化的芳香沁人心田,水上游线充满威尼斯水城般梦幻气息,古街的神秘与宁静,尊神庙的敬仰与崇拜,轿子塔的精细构造与其古老历史的探索。四周奇山环绕,南侧有南溪河流经,构成了“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美景,这正是山水的精华体现。景中有城、城中有景,景城相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

三、“桂林板路”主题园设计的生态学定位

1、现代景观生态学的方法

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和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最终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容量、规模和承载力的辨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的途径和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而现代景观生态建设具有更明确的含义,它是指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从而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

2、国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作为一个活着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有机体和生物相联系,我们完全依赖于地球上那些尚未开发的景观区域的生产力。假设它们维持生命的功能丧失,或衰竭到不可收拾,那么我们也将不存在。这一切对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应全力保护自然景观及栽培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景观中水和空气的质量。人们已不再认为土地是能被肆意塑造成冰冷的几何体的孤立的私人领地。即使最小的部分也不能与其他临近的土地和水域割裂开来考虑。因为人们已经很好地认识到每一部分都可以利用其他部分,同时也影响它们。从生态学来说,所有的土地和水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外对于景观生态学主要向两个方面发展。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3、“桂林板路”主题园生态功能定位

“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5】”

贯彻保护放在首位,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功效,促进景区良性循环,达到既切实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又获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保持景区现有生态的多样性,杜绝发生污染,保持现有水质,对现有植被资源和植物资源加以充实和整治,以达到最佳的植物景观效果。确保景区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垃圾、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处理率达100%),区域环境总体质量保持并有所提高,整个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本章注释

[1]孟妍君. [“桂林板路”主题园对桂林老城文化传承的启示].旅游论坛:2011-10: 166~167

篇(10)

Abstract: Ecological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reflects a new dream for humanity, a new aesthetic view and valu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genuine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Key words: ecological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生态规划设计的概括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时至今日,景观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必须依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自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开始,人的行为对地球自然面貌而言多数为破坏作用;无论是作为一个生态规划师或者是景观规划师,都应该认识到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比如最简单的杀虫剂、除草剂、洗涤剂和其它化学污染、放射性废弃物等。

2、生态规划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因此,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人们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设计已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或是图纸上的空谈,而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根据上海的研究,乔木与草坪的投资是1∶10,而产生的生态效应是30∶1,1hm2树木每年能吸收二氧化碳12t、二氧化硫300kg,并产生氧气,吸收灰尘和蓄水,且树林里冬暖夏凉,空气湿润清新,是最让人舒适的环境。可见,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生态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3、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3.1生态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要素构成,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同的景观设计师和景观作品对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因而指导思想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如果从这点来理解,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应当贯穿设计过程的始终。在现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和责任已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的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为人类创造户外活动空间,所有的景观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生态设计应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意味着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遵循生命的规律,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但是这个最小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所以生态设计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个方向的努力。

3.2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作为生态景观设计,不应单纯地把重点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结合”上面,这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合作和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的意思。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自然提供的潜力,当然这还必须要根据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来设计。例如,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这些原则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于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作“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效率地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一些景观设计项目,能够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有的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从而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这些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或者利用自然净化的机理设计各种人工湿地,水的流动、水生植物的生长都与水质的净化相关联,使景观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除了上述基本原理外,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每个人都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受益者。景观规划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正如城市规划从“控制式”向“协调式”发展,从“物质型”向“综合型”发展一样,景观规划设计也需要各个阶层的参与。从本质上讲,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使园林植物在城市环境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对设计师而言,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真正做到园林、城市、人三者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S. The living landscape: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M].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0. 9-15.

篇(1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且稳定的植物群落,在城市中构建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但是,由于急功近利,我国一些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园林建设中使用植物品种太少,缺乏特色;轻视植物景观的层次设计,绿地遮荫的大树太少;房地产开发,挤占公共绿地;居民缺乏足够的休闲游憩场所。

1、缺乏地域特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脱节

近些年来,柳州市部分街道绿地,经过不断的建设以及提升改造,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植物群落,达到比较良好的景观效果,但是能够凸现出具有我们自己地域特色,结合我们自己本地的人文景观的作品不多。

2、设计单调,没有显示出植物多样性

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总体外观上,照搬模仿,很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我们城市的部分园林景观内容匮乏,缺少美感,缺少层次,缺少创意,缺泛和谐;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有的不符合生态要求;在植物新品种引进方面,步伐也比较慢,导致植物多样性不足。

3、生态性差,没有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设计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能够形成一定自我循环的园林绿地系统。柳州具有山水与城市有机结合的特殊地形地貌特征,因此我们更应强调生态设计,因地制宜地打造多样性的生态园林景观。目前我市绿地系统结构不够完善合理,尚未完全形成高层次的生态园林体系,草坪较多,大树较少,新植树种生长慢,很难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种类单调,生物多样性缺乏;配置不合理,乡土适生植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城市大环境绿化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护路林建设起步慢,有些路段树种单调,配置不够科学合理。

4、老城区和新城区绿化不平衡

一些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物多而凌乱,如城站路,可绿化范围比较小,绿化的点分散。如何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做到多层次,多结构的生态系统,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是我们需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5、市内部分绿地切割得比较散,没有和整个城市绿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城市往往把各个绿地元素割裂得四分五裂,根本形不成系统;相对孤独的绿岛只能满足城市视觉上的需求,谈不上园林绿地的整体生态调节功能。

二、柳州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在规划和设计方面的几点建议

1、科学合理规划生态园林城市

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前提,一个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在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中,要使市区与郊区甚至更大区域形成统一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就需要:科学合理安排城市绿地空间,注重不同类型绿地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地网络;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类、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城市环境三者间的和谐共存;实现传统山水有机结合和现代生态园林绿化融为一体,保护和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

2、彰显地方文化,凸显各个区域不同特色

我们柳州市山环水抱,地形地貌丰富多变。如鱼峰区内峰峦叠嶂,我们可因势利导,在进行园林规划及设计时就应该注意和起伏山体地形相结合,融自然景观为一体;河东新区地势平坦,城市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可通过台阶式、多层次、多种道路框架结构和水系林带格局,错落布置园林景观,平面、立面有机结合;滨江沿河岸边,有部分区域有面积大的档土墙(如滨江路段),可以采用垂直绿化技术,种植爬山虎、迎春花,炮仗花、凌霄等植物,利用有限的空间,发挥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量;有些原有植被比较好的(如东堤路沿江段),要加以保护,在维持原有的稳定生态系统的同时,也要通过人工种植,延伸原有的沿江林带,形成一个稳定生态系统;柳州不但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我们在凸显当代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应注重保全我们柳州市的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

3、尽可能增加城市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建设有机的城市绿地系统

建设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街道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单位绿化、厂区绿化、小区绿化甚至城市郊区森林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4、因地制宜,在保护乡土树种的同时,也发挥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每座城市的生态条件都各俱特点,所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应该因地制宜,创造自身的特色,选育本地特产的乡土树种为本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不顾各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过分地强调奇花异草,盲目照搬异地或他国种植模式,其结果是生态和景观功能得不到保证,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例如,近年来,我们为增加城市色彩,大面积展开彩化工程,加大开花及色叶植物的引入和利用,但是这种大规模的引入也应有序进行。我们在考虑所引进的品种是否适应柳州市气候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造成有害生物入侵。

5、向建筑要绿化空间,多层次多结构提高园林生态效益

柳州市特别是老城区中由于建筑面积大,可用于绿化面积少,如何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是我们着力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多层次的绿化空间是一条出路:一是要注意植物材料的多样性,要乔、灌、花、草、藤相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引进树种相结合,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相结合等,营造出多种类型植物混交的趋于自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二是要注意绿化空间结构多样性,除平面绿化外,还应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楼顶绿化、阳台绿化、立交桥绿化等,向建筑索取绿色空间。

6、建设保护性防护林,改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区域环境

柳州市毕竟是工业城市,也存在一定的工业污染,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这一途径,充分发挥植物在净化空气、降低污染、减弱噪声、改善小气候和缓解热岛效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改善市民的生存环境。例如在靠近柳钢柳化的地方,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可以多种抗污染或者能吸收各种有害气体的植物,如樟树、榕树、阴香、朴树、夹竹桃等,形成大面积的防护林景观,形成城市心肺功能绿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