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篇(1)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对国家税收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了提高。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按时缴纳税款对国家税收事业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加强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对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税收体系的基础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行为不当以及税务处理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给中小企业发展和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出现纳税不正确的情况。从税务风险的本质来看,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普遍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会出现在任何行业、任何规模的中小企业中,且无法从根本上规避。二是主观性。在面对同样的税收业务时,纳税方和税务单位的理解角度不同,导致双方在处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出现税务风险。三是损害性。当中小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时,中小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情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且中小企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声誉也会遭受损失。

二、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意识问题中小企业管理者纳税意识淡薄问题一般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中。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存在对税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况,其主要集中在纳税意识的匮乏层面,不愿意主动承担自身的纳税义务,甚至还会采取不合法的措施和手段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对税法的认识不够全面,错误以为只要与税务管理单位建立一定的联系即可无需缴纳税款。

(二)会计核算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导致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税务管理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为了达到逃避赋税的目的,会计核算工作成为了中小企业投资人的突破口,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的报备不及时,税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税收统计。二是账外账问题。中小企业上报给税务单位的账本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中小企业则建立额外的账本达到漏税的目的。三是会计凭证资料不齐全问题,比如缺少合理有效的收入凭证、费用凭证入账等。

(三)中小企业职工不参与税务管理工作在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心目中,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属于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范畴。但是实际税务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范围往往超出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范围。税务管理工作不仅是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更是中小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内容。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并不会要求中小企业的其他职工参与到税务管理中,同时对其他职工的考核内容也不会涉及到税务管理工作。例如,生产人员仅需要参与到产品生产中;销售人员则重视业绩和业务开展。从本质来看,税收诞生于中小企业的业务活动,并非诞生于会计核算中,若因为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及中小企业经营环节出现了税收风险,则无法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进行弥补。

(四)缺少对纳税统筹的有效认识顾名思义,纳税统筹指的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开展的税收压力控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税务风险。但是,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错误理解了纳税统筹的真正含义,甚至将这一理念与偷、漏税结合在一起。在实际中很多中小企业邀请税务单位处理中小企业的所有涉税问题,但却没有认识到税务单位的正确作用,甚至将税务单位与“人情税”联系到一起。

三、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尽管税务风险无法从根本上规避,其属于一种客观存在,但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中小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概率。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税务风险防范是有效规避税务风险的关键,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判断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以及解决风险的能力。为了促进员工税务风险意识的提升,中小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税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防范操作。通过提升员工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素养,使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降低。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只有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参与其中,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其下派至各个生产、工作环节,提倡全员参与。任何与中小企业税收相关的工作人员均需要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将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

(二)建立中小企业税务监督管理体系为保证税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税务监督管理部门,明确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并制定税务监督管理体系,招聘专业税务管理人员。通过完善内部税务监督体系,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过程进行约束以及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税务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涉税环节,对国家的税务条例和政策进行研究,确保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切实得到应用。同时,税务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在税收的角度给予中小企业管理者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中小企业税务决策的合理性。最后,税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规范中小企业的纳税行为,实现对中小企业纳税行为的全面监督管理。除完善内部税务监督管理体系以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引入外部税务管理机构,如税务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相比,税务中介机构专门从事税务相关工作,因此其更具备税务风险防范经验,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提出更科学的指导意见,可以有效避免中小企业产生税务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的税务中介机构属于外部机构,由外部机构监督和审计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相对更加客观且不易受到中小企业内部企业部门的影响。中小企业可以对外部税务机构的资质进行调查和评估,选择资信较好的税务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篇(2)

当下不同的经济体发展不均衡,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大企业的管理水平差异很大,不可否认的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为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研究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显得意义深远,不仅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自身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发展,而且对社会的进步也起巨大作用。税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影响税务风险的因素有财务人员的素质、企业内控制度、企业监督机制等,当下中小企业存在财务造假、逃税避税问题,失信现象频繁,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2管理会计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在研究管理会计如何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时,首先要明确管理会计、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就管理会计而言,作为会计发展至今新的分支,和传统的财务会计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我们知道,财务会计的核心功能是核算和监督,其最终的成果就是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管理会计的功能则是发挥管理的作用,其使命是为管理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战略规划,未来的发展节奏影响甚大。

所以,管理会计要对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进行前瞻性的判断、预测和评估,必要时建立预警机制。中小企业的风险是中小企业经营中未来出现损失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就是企业在涉税事项中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讲就是当中小企业违反国家税法,财务造假,逃税避税而造成被税务机关出发而缴纳罚款造成的损失,包括物质上和名誉上的损失。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就是要将引起上述损失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管理,以减少未来企业因为涉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3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特点及产生根源

31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因为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而产生。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大多表现在主观上的非故意性、金额的不正确性和税种的不完整性。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源自两个方面:第一,从监管环境来看,因为中小企业的数量很大,规模却很小,分布上很分散,国家或地方税务机关难以对中小企业实施全面的管理,尤其是税收方面,税务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中小企业的税务缴纳进行指导和教育,造成中小企业不知道交什么税、交多少税,这就为未来的税收惩罚埋下了隐患;第二,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由于中小企业大多难以支付高额费用聘请高水平的税务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而日常纳税意识常常缺失,造成难以做好税务筹划,甚至不知道缴哪种税,该缴多少,出现了“不该缴的缴了,该缴的不缴”等混乱的现象,造成税务风险一直存在。

32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知,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根源有内因和外因,需要注意的是,内因是根本因素,外因只是在内因基础上发挥效应。为此,要控制水务风险,就需要完善中小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控制税务风险的发生。

首先,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是其产生税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虽然不是根本原因,但是却无形中促使了税务风险的发生,而且这种外部因素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具体包括市场的竞争环境、税收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及及其完整性和适用性、地方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地方的产业政策、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潜在的影响,并且难以防范。

其次,从中小企业自身来分析,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大多缺乏纳税意识,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管理者往往一支独大,财务人员往往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这些内部因素一方面造成企业不愿意纳税,另一方面造成企业不知道怎么纳税,这是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根源所在。

4运用管理会计工具管理中小企业水务风险的策略

本文认为,将管理会计思维运用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可以有效地防范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发生,促进中小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在运用时使用杜邦分析法,以企业涉及的业务为起点,层层分析,识别企业涉及的哪些税种、税率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并正确纳税,税收成本多少等问题,并做出良好的计划和控制。

41对中小企业涉税业务事项进行全面的分析

全面分析和评估企业的经营业务、事项是管理会计的核心,是税务风险管理的起点。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业务或事项进行评估就能明确哪些业务交税,哪些业务不交税。企业的税收源于企业的经营业务,这就是涉税业务,要对这些经营业务的税收进行评比,同时要做好非经营业务的税收评估,如企业捐赠行为,固定资产变卖行为等,也会涉及所得税缴纳的问题。

42做好税务筹划,对经营业务或事项进行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要将其充分应用到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税收筹划。我们知道,税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基础上产生的,不是税务机关制造的,经营业务通常要缴纳税,显然税收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影响企业的业绩。所以,控制水务风险,要充分应用管理会计中的本量利分析,考虑税收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做好税务筹划,通过合理避税提升企业的业绩,同时要避免不合理的避税行为,不然就容易加大企业的税务风险,变成违规偷税漏税行为,得不偿失。

43分别就中小企业经营业务或事项涉及的税种、税率进行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就是不知道缴什么税和怎么缴的问题,所以,要针对企业的业务逐项分析应该缴纳什么税,按照什么税率缴纳,这样就能避免多缴纳和少缴纳的问题,规避了税务风险。这是中小企业实现税务风险管理和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的关键步骤。

44做好税务决策、规划和控制

篇(3)

目前,国外99%以上的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这样大的比例使得国内中小企业的税收贡献度也高达60%,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发展,还是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好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都势在必行。而且,做好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税增收,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发挥国家税收调解的杠杆作用,对于优化中小企业的资源结构意义重大。

1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1 纳税遵从原则

纳税遵从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税收,这是国家税务机关与相关执法人员对企业管理的一种行为准则[1]。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过程

中,应该将纳税遵从原?t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原则来对待,并按照该原则设立相关的税务信息收集与学习制度,除了掌握基本的税收实体法以外,还需要对税收程序法进行了解,保证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涉税事务进行处理。

1.2 系统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主要涉及系统规划层面以及系统控制层面。首先,企业需要先进行系统规划,才能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系统规划必须以企业整体发展为基础,将企业的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是单纯的降低企业未来的税负,因为往往税负最低的发展方案与最佳的纳税筹划方案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企业在执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执行结果与规划存在偏差,此时需要做好系统整体控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校正,才能保证系统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2]。

1.3 制度化的原则

任何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依据一定的制度,才能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制度化原则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内部所有涉税事项,例如费用审批制度、业务流管理制度以及发票管理制度,都需要符合相关的制度体系标准;第二,关于企业涉税事项的处理,同样需要参考相关制度,以实现它们的标准化、程序化。

2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税务风险观念不强

作为市场的主体,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同时纳税也是国家对企业的强制要求。大部分的企业认为纳税只能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一直对纳税存有意见,甚至通过各种行为躲避纳税,使得逃税、避税现象频发[3]。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往往过度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很少有企业会将税务风险管理作为其管理的重点内容,而且关于企业的税收问题,基本都是财务部门进行处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不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业务沟通者,都严重缺乏税收意识,仅仅依靠财务人员对企业税收问题进行管理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2.2 企业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税务风险,会随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企业的税务风险当然就会降低,而如果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企业的税务风险自然就会提高。据统计,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中,办税人员是综合素质都相对较低,不能完全掌握税务、财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即便没有偷税的主观意识,但是却不能完全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税务工作,同样影响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

2.3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税务机关没有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尤其是一些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纳税人对其缺乏必要的了解,无形中很容易违反这类税收法律法规,让企业陷入税收风险之中。

2.4 国家税收政策和征管方面的影响

国家的税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需要遵从的税收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稍有不慎,中小企业就可能陷入税务风险之中。此外,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层次相对较多,加上地方法规具有极强的复杂性,一旦中小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够,同样会造成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3 完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树立和强化企业税务风险意识

我们必须承认,中小企业的每一生产环节,都存在税务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相反,只要企业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就能够轻松应对税务风险。不过,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税务风险贯穿与整个企业当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税务风险预警工作,一旦发现税务风险,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率,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完善企业税务内部控制体系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会计法律法规在企业能顺利贯彻执行并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体系,而且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预防战略错误和徇私舞弊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建立责任机制,明确中小企业每个岗位的职责设置得当,让企业每个员工都肩负税务风险防范责任;其次,中小企业不仅要学会集权,而且要学会分权,对不同级别员工赋予相对应的权利,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避免权利过于集中而滥用权力,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最后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奖惩得当,优化企业绩效考核机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对于税务风险化解者给予实质性的奖励[4]。

3.3 提升涉税人员的工作水平,并定期排查税务风险

中小企业办税人员直接与企业税务工作接触,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税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办税人员的工作水平。首先,对税务人员进行财会知识教学,确保税务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财会知识、税务政策;其次,督促税务人员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认真学习相关的《税务职业道德》,避免税务人员为了一己私利实施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对中小企业内部进行定期税务风险排查,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尽量避免中小企业出现税务风险。

3.4 营造良好的税企沟通机制

篇(4)

    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销售快速增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管理逐步走向规范,筹资成为当务之急;企业虽然开始了重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和对税的管理,但主要精力大多放在筹资、投资和市场管理上。同时受初创期遗留问题和思维定式的影响,此时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是:(1)会计核算不健全或不准确,导致多缴或少缴税、错过税收优惠机会等税务风险;(2)未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相关税收政策,不具备合理纳税能力,导致税务风险;(3)开始尝试“纳税筹划”,但因对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系统不透彻、业务设计不合理,其“纳税筹划”往往成为额外的税务风险成因。

    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业务稳定,管理较为规范,会计核算比较健全,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成本费用的控制,税费管理被提到重要日程,但人才有限。此时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是:(1)开始热衷于纳税筹划,但由于人才有限、经验不足,所设计的纳税筹划方案往往成为额外的税务风险成因;(2)束缚于以前的“成功经验”,不能及时适用新税收政策或调整经营,经常落入“税收陷阱”。

    处于蜕变期的中小企业,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业务调整、资本运作等重大变革上。此时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是:(1)对企业变革事项所涉及的税费法规不能及时、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对税务风险估计不足,因而经常出现多缴税、漏缴税、加重日后的税费负担、造成日后的税务纠纷等税务风险;(2)将面对大型企业在各个生命周期所要面对的各种税务风险。

    处于衰退期的中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库存积压、亏损、偿债、人心涣散等多方面的压力,因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到新的盈利模式或增长点上。此时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是:(1)制度流于形式,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税务违法行为;(2)盲目投资、非正常地压缩开支,基本上不会考虑税务风险;(3)欠税。

    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最终成因

    已有研究文献大都基于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三大传统风险成因理论,将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分为外部成因和内部成因,并将外部成因归纳为税收法制不完善、税收执法不规范、税收政策多变、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等,将内部成因归纳为企业税务风险意识不强、纳税专业水平不够、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不健全等[2~3]。笔者摒弃直接基于传统风险成因理论而展开分析获得企业税务风险成因认识的研究范式,基于本人长期从事企业税务咨询实践工作的经验体会,将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主要根源归纳为以下四项:

    (一)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文化。多数高管都认为纳税是不可控制的,无研究税收政策和税务风险的风气和习惯,税务“了难”思想和消极守法意识严重;涉税事项处理未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各管理层很难有学习税收法规、研究税政策、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动机和积极性,税务风险也就在各部门、各经营环节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二)有限理性和内部机会主义[1]。税务风险虽然最终爆发于财务部门,但实际上主要产生于企业各个部门相互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中,尤其是决策部门与业务部门、关键相关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中。其产生机理是:研究税收政策、在制订和决策业务方案时考虑税费因素,都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但方案的收益是客观不变的。如果企业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照顾好这一情况时,某个部门研究税收政策和考虑税费因素,尽管有利于企业整体收益提高,但很可能会减少本部门的收益。因此,在企业没有统一安排的情况下,各个部门一般都会选择不研究税收政策和不考虑税费因素,例如,销售部门在组织营销和签订合同时,往往只考其销售业绩,而不考虑销售方式等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生产技术部门在设计产品、组织生产时,往往只考虑产品性能和生产成本,而不考虑不同材料构成和不同生产工艺对企业整体税负的影响。

    (三)欠缺相关知识。多数高管都简单地认为税务风险产生于财务部门,而看不到其产生于企业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环境的实际根源。多数关键岗位人才都不具备必要的税务风险管理能力。例如,财务人员的工作基本上只是记账报账、申报纳税等简单工作,没有、也不会从税务风险管理的角度参与企业对经营活动的预测、规划和控制,主要表现在:在筹资中缺乏对债务融资利息费用抵税财务杠杆效应的充分认识;在投资决策中大多忽略了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和估计,从而招致投资失败,常见的案例如以房地产为主要资产的企业并购等;在日常管理中不熟悉抵税和税前扣除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税务风险,例如不知道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会议费的具体要求,结果会议费被分解认定为业务招待费和宣传费等。

    (四)组织机构不完善和内部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治理结构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最高层次,但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往往不完善,或者名存实亡,这就给有限理性决策和内部机会主义引发税务风险提供了温床。其次,财务和风险管理制度、以及税务风险考核和监督机制,是重要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或不合理、风险管理制度更是较少存在,业务方案和交易合同大都未经过税务风险审核,因而其内控体系难以有效控制税务风险。例如,因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有些财务人员由于工作失误,导致企业多纳税或者承担其他重大的税务风险,事后即便是自己发现了这些问题,也由于害怕被处罚而不作相应的调整,任由错误继续发展。

    加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对策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及其产生原因,参照COSO-ERM框架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的建议,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以下税务风险管理对策,以期能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建立包含税务风险管理文化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求企业老板带头重视税务风险和正确认识税务风险管理,要求企业高管层营造良好的税务风险管理气氛。其次要求制定与企业风险偏好相一致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要求将税务风险管理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将涉税事项处理和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还要求重视专家咨询、尤其是外部专家咨询。

    (二)加强税务风险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关键管理人员的整体税务风险管理知识水平。首先,要对全体员工普及相关税务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要加强对关键管理人员相关税务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其次,要将税务风险管理目标传达到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并做好说明工作,使全体员工、尤其是关键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各级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目标的意义、途经与措施等。

篇(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小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税务问题却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企业赋税较重,给部分企业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税务风险规避意识不足的现象,这也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的可能性。因此,亟需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小企业税务风险规避的相关研究,为风险规避提出更多科学的方法、策略。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成因

(一)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内因

中小企业引发税务风险的内因普遍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其次,是企业管理机制不甚健全。相比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市场中获得融资、投资更难,生存压力更大。因此,很多企业在经营中过分看重营业额的增长,往往忽略了部分收入可能潜在的较高税务支出。这种对于税务支出额的忽略很可能导致企业的大额亏损,是导致税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对潜在支出估计不足,出现额外税收支出的现象,例如在筹资或投资过程中产生的大额税务支出等,也成为了税务风险的一项促成因素。

(二)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外因

税务风险的产生除各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市场及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也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税收相关法律及征收规定的频繁变化,最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税务风险。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企业通常没有能力聘用分管税务工作的专职人员,对于我国的税务相关规章制度很难实现足够的敏感度。因此,当相关政策法规发生变化时,中小企业往往出现“后知后觉”的现象,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采取合理措施规避税务损失,因而造成税务风险。

三、构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应对机制

(一)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目标

如前文所述,造成税务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且部分因素并非是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就一定可以规避的。因此,在树立税务风险应对目标时,需特别注意应对税务风险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失误“零风险”,而是应当把不断提高企业对于财务的预算、核算能力,加强对国家税务政策法规的认知敏锐度作为应对风险的合理目标。同时,税务风险应对目标不应是笼统的,而是应该具体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要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能力,及早了解国家税务规定的动态,避免被动局面;同时,加强策略的预先制定,使得企业在面临不同的税务风险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自如。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对外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交流。在对外信息方面,企业应及时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税收制度的信息平台,依据信息更新以不断调整企业税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内部信息沟通而言,应建立有效的涉税工作交流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企业管理层及时把握企业涉税业务动态,进而为企业规避税务风险起到促进作用。

(三)构建中小企业监督及改进机制

相比于部分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更加需要有效的监督优化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均建立了一套税务风险规避制度,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及改进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企业监督,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税务风险规避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还可以不断吸收借鉴优秀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应对方法,并通过改进为自己所用,从而实现企业税务风险应对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构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系统

税务风险应对系统强调的不再是单一的税务规避方法,而是突出的体系概念,即针对不同类型的税务风险均设置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应对风险。风险应对系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的处理,即风险发生后,及时依据税务性质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法,包括降低风险、控制风险或转移风险等;其次是风险的反思,即完成风险应对后及时分析风险特征,并作出有效的归纳、总结;最后,将反思所得经验反作用于税务风险应对系统中,提出相应的补充或改进办法,使其更加完备。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起步晚,发展相对滞缓,而目前税务风险问题又是企业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业内研究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关于税务风险规避的相关研讨,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应对机制,从而为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并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通常指民营企业未能遵守国家税务法律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企业应纳税而没有纳税,将来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甚至遭到刑事处罚,企业利益受损、社会形象受损;企业适用法律不当,企业没有用足用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企业利益受损。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是中小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利益,企业与社会关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近期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政策的密集出台,中小企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关注、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

一、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

1.中小企业故意违反税法产生的税务风险。有些民营企业所有者及其管理者纳税意识不强,片面强调少缴税款,打国家税款的“主意”,授意或唆使会计人员通过非法手段,如:编造虚假资料获取国家税收优惠、骗取国家退税,采取少报收入、加大成本等办法达到减少公司税负的目的,这些行为一旦被国家税务机关查实后果将非常严重,罚款、加收滞纳金、无限期追缴,甚至是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1998年1月7日,影响深远,引起中外广泛关注的四川省恩威集团涉税案经过税务机关调查,最后由成都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作出结论:这个集团的两个中外合资企业享受了不该享受的优惠政策,已减免的税款应补缴、以前年度的欠税予以追缴,对偷税的部分,除追缴税款外,加收滞纳金,并处以所偷税款1-3倍罚款,补税加收滞纳金、罚款合计为1.08亿元。

2.民营企业非故意违反税法产生的税务风险。民营企业最经常、最大量的税收风险均属于此类。有些公司经营管理人员认为:只要企业不搞歪门邪道、成心偷税,企业就与税收风险无缘。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企业老总读EMBA学费税前扣除问题,企业老总和会计都认为老总读EMBA学费属于职工教育支出,能够税前扣除,且已经在税前扣除,而水务局工作人员却认为不能够税前扣除,必须补税、调账。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明确划定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种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企业组织的职工外出培训,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11项支出。同时规定企业职工参加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所需学费由个人负担。因此企业老总读EMBA学费税前就不能够税前扣除,像类似这样,因税法理解差异而产生的税收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司空见惯。

国家相关法律之间的“打架”造成民营企业无法适从,从而产生税务风险。对高科技企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的扣除标准,会计适用《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而税法则适用《企

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而税法的口径小于会计口径,形成企业的税收风险,轻则补税、重则被取消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而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及时申报、没有领购发票等给企业带来的税收风险,更是不胜枚举。

3.税收政策调整或主管税务机关责任带来的税收风险。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产业政策调整而适时做出调整,税收项目的开征与取消、税率与退税率的升降、出口退税项目与退税率的高低,甚至是征管方式的变化都会给中小企业带来重大影响,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税收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各项税收法律法规都需要各级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来落实,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税法解释权,税务部门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加之征纳双方税务信息方面的严重不对称,中小企业不得不依靠、服从、执行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决定,税务机关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征管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者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即使企业根据企业征管法第五十一条“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在与税务部门争议过程中“全面取胜”、“大获全胜”,企业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4.企业税收筹划带来的风险。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纳税人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通过经营、投资、筹资等经济活动,谋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通过税收筹划可以降低税收成本,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税收筹划是以不违反税法为前提的,但这种筹划必须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由于税收筹划的超前性、国家政策依据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人们对税法认识理解不同,可能导致征纳双方对同一问题的处理不同,为此产生税收筹划的风险,即被税务部门认定为恶意偷税而遭受处罚。企业不仅要支付税收筹划的成本,还要支付税收筹划失败的处罚成本,税收风险无疑被放大。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各级税务机关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税收征收任务,税务机关可能采取提前或推后、加大或缩小征收任务的措施以调节当年的税收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再科学、再严密的税收筹划都变得无济于事,同时也为以后埋下了“后患”。

二、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的举措

1.牢固树立税务风险意识。西方有句谚语“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税务风险伴随中小企业的一生,只要其存续,税务风险就存在、无法避免。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企业应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从企业老板到普通员工必须树立税务风险意识,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抓起,对照税法相关规定,认真履行纳税责任,尽量降低税务风险。

2.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中小企业受家族管理、福利待遇问题的制约,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大企业比较起来更要提高。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企业应配备合格的人员负责涉税业务,负责涉税业务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资质、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职业操守,遵纪守法”,规定企业应定期对负责涉税业务的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公司的涉税人员不仅包括财务人员,还包括与公司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等,公司应鼓励这些员工学习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知识,维护企业利益,规避税务风险。

篇(7)

关键词:

税务审计;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其所面临的税务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例如国内知名大企业如国美电器、创维、中国平安等大公司都曾先后陷入税务审计风险之中,因此对企业进行税务审计风险管理十分必要。税务审计是税务机关对企业涉税信息进行审核的一种税务管理模式,主要方法是通过采用现代审计技术获取纳税涉税信息并进行分析审核。税务审计规范的工作底稿、充分的涉税信息、先进的审计技术和中性的审计结论,有利于降低税务管理风险、提高税务管理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二、目前税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税务审计法律定位不明确,体制欠完善。

税务审计立法相对落后,强制力不够,难以深入开展。

1.1内部工作流程不畅。

例如,在审计中经常会碰到某一企业的偷税行为已达到移送标准,但在移送稽查时却遇到障碍。究其原因,即税务稽查部门执行的是国家税务总局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注重企业已签字确认的原始证据,而在税务审计时则执行《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更注重的是程序和方法。

1.2对税务审计人员缺少制约。

税务稽查部门采取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的方式查案,而税务审计人员在操作中缺少统一的执法标准,审计各流程之间缺少必要的制约机制,许多问题是依靠个人的理解和认识进行处理的。这不利于税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对税务审计人员而言,由于缺少制约,也存在较大的职业风险。

1.3企业对税务审计认识模糊,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部分企业对税务审计没有明确的认识,有的将税务审计定位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采取应付的态度,不积极配合,对敏感问题避而不谈或对要求提供的资料不积极提供,应付了事。甚至有不少企业认为,税务审计与税务稽查不同,无强制力,不配合也没大事。

2.税务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1思想重视不够。

由于工作量较大,少数人员对审计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有时仅通过简单翻阅凭证、账本和报表,就算完成了审计流程。

2.2工作技能欠缺。

在税务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试、抽样审计等技术,这些都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工作技能。

三、企业税务审计风险的成因

1.经济和经营环境复杂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企业经营环境更为复杂,主要来自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消费者需求多变、全球市场波动和能源.原材料等部分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等等。企业经济环境复杂化要求其相应的税务审计制度能跟上环境的变化,因此环境的迅速变化,造成了企业面临的税务审计风险增加。

2.企业管理体制落后。

税务审计监督不力由于我们社会文化,传统思想和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企业的管理体制从总体上看较为落后。

3.税务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尽管有企业财务人员配合,但是实施税务征管的主体仍然是税务工作人员,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审计质量的好坏。税务人员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责任心不强,有的专业技能不够过硬,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税务工作的要求,致使企业税务资料失真,税务管理出现漏洞。

四、税务审计风险管理对策

1.税务审计风险的识别。

作为税务审计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税务审计风险的识别是进行税务审计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准确地识别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对风险实行有效管控。基于税务审计风险的特征、影响因素、成本与效益等,对特殊业务配置相应的审计资源来调查印证,往往效率较高,得到的效果也比较有针对性。

2.税务审计风险的评估。

通过风险识别发现纳税人在税务管理、财务管理、税收遵从等方面的风险后,要对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各项涉税风险的概率和强度,从而为控制税务审计风险的方法设计提供依据。评估的过程可按照初步评估、进一步评估和最终评估的思路来进行。在初步评估阶段要做好审计准备工作,对税制的完整性、税收政策的时效性有很好掌握。

3.税务审计风险的控制。

首先,建立企业风险信息库。掌握充分,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全面,系统的信息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税务审计信息在产生、处理,传递资者和客户等利益关系者提供企业信用状况等信息。只有重视诚信建设,才能取信于投资者,取信于银行,取信于政府。另外,要杜绝企业间的相互担保,避免企业引发潜在偿债风险。对于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资金管理。资金管理工作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是保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要加强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首先要完善中小企业的预算编制,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状况和将来的目标制定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计划,平衡各环节的资金运用;其次要对企业存在的应收账款加以重视,完善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增加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从而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提高工作效率。要注重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准高质量的税务审计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一方面需要税务机关培训好内部专业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从税务机关外部吸纳适应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化税务人才结构。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税务审计人员应该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职业素质,只有做到“业务精湛、道德过硬”,才能提高税务审计人员发现与报告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景阳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淑萍,孙莉.控制税务风险构建防范机制[J].财政研究.2004,12.

[2]李淑萍,孙莉.建立健全规避税务风险的管理体系[J].税务研究,2005,2.

[3]辉.浅析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网络财富.2014,6.

[4]刘水英.浅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与控制[J].公用事业财会.2008,1.

篇(8)

1 中小企业合理避税的重要性

合理避税,也称为税务筹划。它是指企业作为纳税主体在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财务知识的掌握,利用企业经营安排的自,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有效的调整,以达到较少或者避免部分税务的行为,它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展开的,与偷税、漏税和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具有“合法性原则、筹划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中小企业的合理避税在自身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对企业相关纳税事项的统筹安排,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相关纳税事项连引的前期方面的规划尤其重要,必须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超前的筹划研究企业最合适的纳税方案,从而为企业节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中小企业合理避税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和观念,有利于中小企业合理利用各种税收筹划手段,减少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税负负担,实现纳税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合理避税会极大地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帮助管理层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突出强调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更为详细的税务筹划,使企业的管理层工作更加完善。

合理避税虽然暂时减少税收,但是随着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企业收入和利润的增加,使企业不断做大,税收总量自然水涨船高。合理避税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结合,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小企业合理避税的现状:(1)企业自身情况限制纳税筹划发展。企业所有者对合理避税的认识不足,对合理避税的的利用程度不高,财务管理水平未达到科学纳税筹划要求。对中小企业纳税筹划的理论和实务研究缺乏,对合理避税的作用不重视。(2)税务机构的规模限制合理避税发展。税务机构市场大,但是自身的业务领域狭小,服务层次低,效率低,很难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服务内容单一,专业素养低,机构水平层次较低,延缓了我国中小企业合理避税专业化的发展。(3)偷税与合理避税区分不清影响了纳税筹划。偷税是违法犯罪行为。合理避税是在税法允许的情况下,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4)中小企业涉及的领域广泛,是地方财政收入稳定的来源之一,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明显。

目前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有缺陷,具体表现在:税收筹划的内部环境不牢固,税收筹划主体不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在税收筹划中的角色不到位;外部环境不佳,税收政策的覆盖面留有空隙,税收征管水平不高,客观上阻碍了税收筹划在现实中的运用,税法建设和宣传力度不够,纳税人很难从媒体中获得税法的全面知识和调整内容,社会各界对税收筹划的理解不相同等。

2 中小企业合理避税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人员核算水平不高,纳税依据虚假

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税收筹划资质不足,业务素质低和财务系统化核算能力欠缺,不能及时准确进行税收筹划,导致纳税申报失真等现象严重。纳税人通过玩弄数字游戏,刻意地虚报少报收入,不切实际的摊销费用,增加支出等方法,掩盖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以求少缴纳税收。企业在没有真正解决相关人员就业的情况下,盲目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少缴税等。

2.2 忽视合理避税的风险管理,增加税务成本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合理避税又发生在应税行为之前,这给中小企业带来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使纳税筹划变得尤为棘手,处理不当,会冲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像纳税相关政策重点调整,给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带来隐患;加上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的了解不透彻理解不准确、不全面,和未树立合理避税中的风险管理意识,也会影响中小企业合理避税的有效性,不自觉的增加了税务成本。

2.3 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

短期利益是长期利益的前提条件,长期利益是短期利益的有机结合,也是实现预期短期利益的依托,更是短期利益的长期目标。中小企业应该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取舍。短期利益相当于企业的品质,长期利益就相当于企业的品牌。我国企业引入合理避税时间较短,较之于西方国家税务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加明显,往往不是特别重视法律政策,对合理避税的实质不透彻,片面的追求企业当前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使得合理避税在企业纳税中出现瓶颈问题,停滞不前。

2.4 税务机构不完善,迟滞税务筹划的发展

税务机构一般规模小。由于税务起步较晚,缺乏税务筹划师、税务精算师等,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多是由财务人员兼办,综合素质达不到税务筹划的要求,税务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税务机构市场大,但是自身的业务领域狭小,服务层次低,效率低,很难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延缓了中小企业合理避税专业化的进程。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确立了税务的合法性,同时确立了税务的法律规范和操作办法,但是具有权威性、完整性和严肃性的税务法尚未出台,如何开展税务,在具体实行上,各地没有统一的模式,都处于试行状态。给税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 完善中小企业合理避税的措施

3.1 兼顾国家和企业利益,科学合理避税

中小企业需要兼顾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片面强调一方利益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企业和国家长久健康的发展。企业在依法纳税义务的前提下,采取合理避税增加企业利益,这不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而是一种兼顾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特殊表现。注意区分合理避税与偷税、避税等概念,严格依法办理纳税,自觉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不能因为企业的故意或疏忽,使合理避税引入歧途。

3.2 通过税务人才的培养来提升风险管理意识

纳税人的业务素质水平影响其对合理避税风险的判断。对于合理避税方案的设计、选择和实施,相当大的程度取决于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优惠条件及财务、管理和法律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综合了解和判断。而我国目前许多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欠缺,严重受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限制,所以税务筹划的人才培养十分必要和迫切。

3.3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转变对合理避税的认识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企业只有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以既得利益和短期利益为基础,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念,规范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壮大,保持利润最大化的可持续性。管理层的利益观念对企业的决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加深管理层利益观念的认知度,使之明确知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企业根本的目标。

要加强企业财务对合理避税的认识。片面的理解为合理避税就是少缴纳税额,甚至是不纳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要结合企业实际,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国家现行的税务政策,通过合理的筹划,充分利用合理避税的限度。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这不单纯是一种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3.4 科学设计纳税筹划机构的未来愿景

税务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作用日趋明显。但是开展纳税筹划是一项专业性较强和复杂的双向业务理财活动。仅靠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已经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更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且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耗时耗力,所以推动税务机构的发展是一种趋势,十分必要。

中小企业将自己的纳税筹划交付于纳税机构来决定,是一种交包袱,很大水平上减少了中小企业在合理避税上的资金、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使企业更加专注于生产经营,同时特定专业化的服务能提供最优的纳税筹划方案,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又能极大地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中小企业将自己的弱项外包出去,实现自身与税务机构的双赢。税务机构要紧扣自身的不足,寻找问题所在,寻求突破,在发展中稳步前进。自身要加强专业技能、知识、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要利用国家税务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寻求政府帮助。同时国家要完善税务机制,规范化管理,及时加以引导和支持,推动税务机构长久稳步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纳税筹划更加合理科学。

合理避税必须以遵守税收法律制度为基础。合理避税作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减少税收负担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与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合法性前提下的合理性。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法也在随之更新,同时要求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财务人员要紧跟税法完善的步伐,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要求。否则,中小企业的合理避税就有可能成为触犯税法的行为。最后,中小企业要注重成本-效益分析,合理避税是以降低自身财务成本,实现企业相对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推进中小企业的可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时刻要求企业纳税会计人员时刻注意避税的合法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合理避税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相对缓解沉重的税务负担,而且有利于中小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的长远战略与中短期计划更为合理有效的结合,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国家税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因此,中小企业合理避税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刘娜.企业合理避税应注意的问题.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

[2] 程永芬,论企业合理避税的特征、成因及其意义.企业家天地,2011,3.

[3] 代斌.王凯.浅析企业合理避税.网络财富,2010,(6).

[4] 孙爽.中小企业纳税筹划问题.商,2012,5.

篇(9)

二、中小企业所得税内控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所得税内控概念不清晰。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在财税管理中,经常出现把国家关于会计和财务的准则规定、税务法律法规搅拌在一起的现象。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等折旧政策的规定、利润分配的程序及决策等具体事项的操作流程和政策没有清晰的了解,对业务招待费标准及涉及相关的会计、税务问题界定不清晰,在概念上理解较弱或甚至根本没有。

2、企业纳税意识不强。中小企业在纳税意识上普遍存在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从企业管理层的主要领导到一般的财务会计人员、业务人员,都存在很自然的避税情结,企业的管理层从制度设计层面都允许或者鼓励避税行为的存在。尤其是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自身法律意识不强,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清晰,企业财务人员只是为老板做简单的财务账务处理,更有甚者有的还是虚假的账处理,在此基础上出具的每年的年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的确值得商榷。而且企业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在调整利润和损益表之后得出,还有很多不考虑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的年限差异,没有按照会计税务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成本摊销等,出现伪造的摊销无形资产等并不是真实的序列费用现象。

3、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企业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就是要保证中小企业的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经常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企业正常的会计工作实施影响,他们通常迫使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根据管理者的意图采取具体的会计行为。在这种不正当的普遍压力环境下,会计人员无法做出独立判断,无法对企业经营行为实施有力监督,这导致了企业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4、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核算。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常常伴有违规操作之处,许多中小企业的会计账户管理比较混乱,一些企业干脆不按照财经法规规定设置账户,甚至出现用票来代替帐的会计管理方式。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设置两套或者多套帐户,有的用来报送工商登记等部门,有的用来报送税局等主管机关,有的用来报送银行担保公司等,有的用来报送给股东、企业管理者等,这种多套账的管理实际,导致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在具体的会计核算方面,人为操纵损益表利润,随意调节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整体上不按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待摊和预提,按照企业老板需要进行利润调节。而且有些中小企业的部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甚至有的是企业老板的亲戚朋友,根本没有任何的财务会计、税务知识背景,不能有效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跟不上财务管理需要,有的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无法实施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导致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5、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信息提交瑕疵。特别是提交的年度报告不及时,甚至没有提交年度报告,和一些直接采用第四季度的信息作为年度报告,而不是汇总报告年度的全年数据。提交纳税信息内容也存在不完整的情况,部分项目存在空白未填列的情况,如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固定资产折旧、差旅费和其他项目等。有一些企业提交的纳税申报信息中申报的税率适用表单格式错误,没有及时按照最新的申报要求进行申报,对申报前表单版本的检查不严格导致出现问题。一些中小企业提交的年度报告数据检查不仔细,年度报告数据质量差,存在不匹配的关系,应该填列的项目不填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中小企业设立许多子公司,有的没有实际经营,由于所得税内控意识淡薄,导致出现不进行按时零申报的情况。

6、对企业自身所得税内控评估不严谨。许多中小企业未建立自身所得税内控评估机制,有的建立不科学,执行不严谨。表现在评估资料搜集不完整;评估过程中缺乏对年报资料的整体性审核等,没有评估问题的整改或对评估问题的整改落实不彻底。

三、对策及建议

(一)提升中小企业所得税内控管理基础

1、建立企业所得税内控管理机制,强化会计监督职责。明确企业税务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按照流程制度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设立专门税务管理岗位,并由独立复合人员对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中的所得税内控风险。

2、加强中小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配备和业务技能提升。对专职税务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能力,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不足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减少因业务处理带来的所得税内控风险。

3、强化外部监督,以外促内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内控风险。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企业所得税内部控制检查,出具专业评估报告和风险管理建议,并按照财税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做好人员岗位安排,建立岗位责任制,逐步排除风险管理隐患,充分发挥中介外部监督的作用,督促企业不断完善所得税内部控制制度,降低管理风险。

4、形成企业所得税内控管理的信息沟通系统,巩固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确保企业股东、经营者对企业所得税管理风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内控信息沟通系统或机制,及时传递风险信息,使企业管理者及所得税税务业务经办人员时分享、掌握风险领域和风险具体状况,共享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提高沟通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影响。条件具备的企业可以开发或引进专业软件进行管理,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所得税内控风险信息沟通系统,巩固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二)合理开展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赋筹划

篇(10)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带来机会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中小企业必须在寻求新的收入来源的同时,尽量节省企业的各种费用,而税款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纳税筹划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税负,是中小企业应当考虑的最佳方法。

二、我国中小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对纳税筹划的理解不正确

大部分中小企业认为纳税筹划就是少缴税或者是不缴税,甚至把合法的纳税筹划与违法的偷税、逃税、避税混为一谈,缺乏对纳税筹划本质的理解。另外有一部分企业,把纳税筹划看作一个独立的内容,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分割开来,认为纳税筹划就是会计人员通过各种记账手段来减少税款,这也不符合纳税筹划的本质要求。所以中小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对纳税筹划有着许多不正确的理解,使纳税筹划的作用大打折扣,税收负担没有得到减轻。

2.中小企业缺少专业的纳税筹划人才

在国外,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从事纳税筹划的工作,他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的业务能力,并且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已经成为一支成熟而稳定的专门从事纳税筹划业务的主要力量。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缺少专业的纳税筹划人才,纳税筹划的工作无人能够胜任,从业人员多是由中小企业的现有会计人员、财务人员甚至行政人员来承担。

3.忽视对纳税筹划风险的管理

影响企业纳税筹划有效进行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企业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对税收政策理解不正确;分析纳税筹划中的风险不到位;没有建立科学的防范规避措施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纳税筹划失败的原因。而面对如此多的风险,企业需要做的还很多。

三、改进中小企业纳税筹划的方法

1.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纳税筹划,关心纳税筹划人才的培育

纳税筹划的概念与偷税、避税等是彻底不同的。纳税筹划是指在符合税收法律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相关业务进行筹划,为实现节税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纳税筹划是具备合法性的,是充分研究税法内容的结果。而偷税、避税都是违反税法规定的行为,是税务部门予以打击的行为,与纳税筹划有根本上的差别。

纳税筹划对于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要求,而现阶段符合要求的人才不足以满足企业对人数的需求。因此,培养能胜任纳税筹划业务的专门人才是首要任务。税务会计首先应当充分掌握会计与税法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奠定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做好企业纳税筹划。不仅如此,税务会计还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以保证实现纳税筹划的节税目的。

2.关注纳税筹划风险管理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所面临的多方面不确定因素,在对某一项业务进行纳税筹划时,首先要全面调查与之相关的税收政策,这是因为,纳税筹划是事先筹划实施的,企业对未来自身的经营状况难以预测,无法控制,所以必然会出现纳税筹划的风险。如果某一环节出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面临着巨大的纳税筹划风险,使整个纳税筹划活动走向失败。因此,中小企业应在制定纳税筹划方案的同时,要认识到纳税筹划风险的存在,分析纳税筹划风险的成因,并从成因出发,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

3.充分利用纳税筹划技术手段,发展科学理论知识

篇(11)

国家近年也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政策推动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商业银行业也将中小企业业务作为重要战略业务,纳入了银行内部考核的KPI体系中,并不断推出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中小企业在风险抗衡上存在天然免疫力不足,导致银行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和业务风险控制上不容易把握两者间的均衡点,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只可谓“爱恨交集”。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风险

(一)来自企业的风险

主要包括了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引发的信用风险,经营个人中心化引发的道德风险和缺少核心竞争力引发的市场风险。首先中小企业出于其各项成本的考虑,尤其税务上的考虑,在财务核算上不按规范办。目前中小企业报表普遍都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实上也经不起会计师事务所正规审计,因此单凭报表银行容易对企业实际信用、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其次是中小企业经营水平主要依赖企业主个人素质,如果个人信用水平不高,就容易引发道德风险。最后是中小企业自身往往有规模小、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容易引发更新换代订单流失的风险。

(二)来自银行的风险

主要包括银行在贷前、贷中以及贷后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首先是贷前调查不到位以及人为放宽客户准入条件导致没有严控好客户选择环节。其次是员工管理和制度监控不到位导致出现员工在贷款操作过程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最后在贷后管理环节,银行由于普遍参照大型企业模式进行中小企业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机制和模式没有很好地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特点而设计,容易造成贷后管理流于形式,形成风险。

(三)来自担保公司的风险

主要包括担保公司资本金不到位、私下进行放贷以及占用客户资金等产生的风险,其中担保公司占用客户资金问题近两年不断浮出水面,也产生了较多坏账,对银行资产质量危害极大。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运营行为的规范性高低,而企业不规范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监管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而中小企业企业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管理者素质不高、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运营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现金流管理手段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都是从个体户或其他较为原始的小微企业形态干起,经过不断的原始积累才发展到一定企业规模,企业主往往容易有一种惯性且主观随意性的管理意识,缺乏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从而影响企业管理水平。

(二)外部环境和政策不确定性

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会面临更多外部环境及政策问题,如知识产权、环保问题、贸易壁垒等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知识和经验普遍比较缺乏,更无从谈及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熟悉,中小企业自身由于实力限制,较难在技术开发、环保应用和知识产权方面有高层次突破,这些都极度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和政策每一次变化都会对中小企业经营产生冲击,降低其竞争力的同时,容易引发相应的市场风险。

(三)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所提交材料包括近三年会计(审计)事务所验证的财务报表、近三个月的财务报表,这些正式信息(“硬”信息)是商业银行能够了解和约束中小企业的主要途径,但在这些信息中却包含了很多噪声,也就是说,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为了偷税漏税刻意不体现真实报表信息;二是中小企业关联占用较多,界线不容易划清;三是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较为隐蔽,使银行较难掌握企业实际负债水平。

(四)制度设计先天不足

一是银行在产品设计和信贷管理制度设计上不够全面,容易直接比照大企业的制度设计进行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不同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容易产生制度管理缺失。二是担保行业制度存在先天不足,制度设计过度挤压了担保公司的生存盈利空间,容易迫使担保公司铤而走险,获取其他非法信贷收入。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建议

(一)提高贷前评估科学性

贷前调查是贷款的一个重要流程,也是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准入的重要环节。银行应该多管齐下切实将贷前调查做到实处,具体应做到“五查、两看、一走”。即:查政策,通过网络及其他信息渠道,以确认企业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规定;查电费表,以确认生产型企业正常生产开工情况;查账户流水,以确认结算资金流入流出与企业销售的匹配;查纳税单据,以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辅证;查人行征信记录,以确认企业负债及或有负债情况以及企业主个人信用状况;看企业财务数据,重点了解企业收入成本、账款拖欠、对外投资等情况;看企业生产设备和存货,确认其是否处于正常生产状态,存货流转是否正常;走访当地政府部门,如工商、税务,以及走访周围居民,以了解和确认企业负责人实际资信情况。

(二)完善中小企业评级体系

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对企业在信用活动中违约可能性及违约可能给授信人所造成损失程度大小的看法。针对中小企业,要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体系。改变过多依托企业财务数据和定量指标来进行评价的做法,同时注重实地多渠道调查和对各类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及评价,并根据客户行业属性、规模等级、风险特点来进行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设定。与大型企业相比,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但周转和运营效率较高的特点,因此,在参考标准上应尽量弱化规模指标、增加效率指标比重。第一,增加非财务指标,如贸易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指标权重可适度降低,同时增加中小企业银行账户考核信息(包括存贷款情况、销售收入结算归行率、还本付息行为等)。第二,更加注重当地外部整体经营环境,比如依托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商会商圈和关联群体等进行相关评价。第三,深入分析行业前景、国家行业政策、国家同类产品扶持政策等宏观指标;第四,关注实际控制人管理能力和资信状况以及企业发展潜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三)合理设计信贷方案

重点是合理确定中小企业授信额度。中小企业授信额度的确定,与银行可承担风险最高限额密切关联,银行既要对中小企业预计授信期内资金需求量相匹配,也要对中小企业实际承贷能力进行合理评估。一般而言,反映企业资金需要量的最有效的核定工具是采购订单,授信额度应兼顾满足企业的主观需求及客观需要,任何超客户承受能力的授信或额度不足的授信都是不妥的,会增加授信的风险因素。一般判断是否与实际需要相匹配的要点是:首先是贷款金额不应超过相应订单的材料成本;其次是贷款期限要合理设置。中小企业融资期限的确定,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包括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等、贷款资金使用用途、订单等资金流和物流的相互匹配以及银行目前现存产品特点综合合理确定,同时还应兼顾考虑相关产品的限制性规定,且设置期限要与客户前景明朗程度相匹配。最后是要确定好贷款还款方式。还款方式的合理选择应与企业资金需求和现金流相匹配。一般而言,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采用分期还款方式,包括按月、按季进行还款,通过分期还款,既可在授信期内不断减少企业风险敞口,也可定期检验企业现金偿付能力,是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重要有效方式。

(四)建立银行数据仓库

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管理方面,由于很少系统地对客户贡献度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前端业务处理上没有实现对客户进行差别化对待,也没有很好匹配合适风险和收益均衡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和风险管理水平,也容易造成优质客户的流失。而通过建立银行数据仓库,可以有效将客户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合理对客户综合情况包括综合贡献度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档次进行客户关系的维护管理和市场营销。如在新产品研发上,可充分利用数据仓库的信息,整合客户的特点和需求,以发展出能为银行创造效益且更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又如可以通过数据仓库筛选出忠诚度高且较有实力的客户,重点进行支持,以推动业务良性发展;还可通过数据仓库,延伸发展有真实贸易背景支持的链条客户作为信贷进入客户。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将平常分散的无关客户信息进行有机关联,可以更加有助于银行合理地对客户信息进行评价和分析。

(五)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后制度

一是要对贷后管理报告形式进行改革,减少过多报表财务指标监控的无为劳动,尽量向实际可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经营实况的非报表财务性指标转化。二是可按贷款金额设定不同贷后管理要求,如对500万以下贷款可以参照零售化方式,无须考察过多的企业经营指标,重点核查其现金流及押品情况即可。三是对于集群化批量营销客户群,应根据集群特点建立相应批量贷后管理制度。四是可适度采用专业外包形式,将贷后管理工作量予以转移,提高内部员工积极性。

(六)建立有效预警机制

银行要定期抽查企业账目,抽检企业库存,当发现企业的应收帐款坏账率高于一定比例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采取防范措施;要加强与企业主或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的沟通,了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通过对企业非财务信息收集和分析,关注企业经营运作和外部环境中出现的可能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相关信号,发挥非财务因素分析对信贷风险识别预警作用,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要密切关注贷款企业资金流向,对那些变更贷款款项用途行为要及时阻止并发出警告,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

(七)完善担保公司准入及保后管理

首先,要对担保公司准入设定严格门槛标准,将实力不强,管理水平有限的担保公司拒之门外。具体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完善担保公司管理制度,确保担保公司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二是严格对担保公司进行准入前审查。对于治理结构单一的担保公司原则上不予准入;对于资本金管理应采取抽查其账户记录进行资金运用验证;风控体系评价应着重关注风控架构设置和风控文化理念的同一性。三是对于某些有行业协会、商会或者专业市场基础的担保公司,可以在对该类担保公司准入时,约定其担保的集群化特定客户群。

其次,在担保公司保后管理上,应重点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实现保后管理常规化。二是实行担保公司业务集中度管理,避免业务过度集中于某几家担保公司。三是加强贷款资金用款审核,避免资金被占用。四是健全系统监控管理,建立有效担保公司监控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昱临.浅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2.曾庆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探析.经济视角,2011(9)

3.王玉伟,简利蓉.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

4.张延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浅探.河北金融,2011(6)

5.庞华玮.金融办银监局“互斥责任”华鼎危机大事化小.中国经营报,20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