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2: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组织管理工作

篇(1)

一、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在今年3月份,对辖区内社会组织及其业务主管单位下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全市性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工作的通知》,开展对全市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年度检查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2家社会团体、43家民办非企业接受了年度检查。

二、通过QQ群等方式,加强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开展行业自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据法律法规和章程,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行为。

三、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及时向全市社会组织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广大志愿者、全市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加强宣传引导,动员社会组织奉献爱心,参与防控。一是社会各界志愿者积极奉献爱心,为抗击病毒感染工作向武汉定项捐款27644元,二是全市社会组织通过招募志愿者,通过链接爱心企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等多方资源,拓宽销售渠道,为种植农户排忧解难,为湖北省和本地捐赠各类蔬菜300余吨。三是我市社会组织积极响应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号召,不断强化宣传,助推联防联控。积极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在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的同时,积极配合部分村(社区)做好疫情排查、宣传教育和疫情动态报告等工作,截止目前,我市社工机构、社会团体和社区志愿者共参与志愿者服务37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150余份,协助排查人员2600余人次。

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助推攻坚,我们积极动员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市扶贫奔小康协会在香港郭氏基金会的支持下,从产业、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培养产业带头人,实施产业发展项目,修建道路、为贫困户的学生实施资助等扶贫攻坚项目,有效助推了老百姓脱贫增收,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市扶贫奔小康协会参与脱贫攻坚的成绩经验、典型事迹等,已向省厅推荐。

五、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等级评估。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提升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我们采取宣传引导,鼓励全市社会组织积极参加等级评估工作。截止目前,共有市慈善会、市骨伤医院2家社会组织,向申报了社会组织的等级评估。

篇(2)

2社会组织作为海洋公共管理主体的正当性

海洋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要求政府要作为海洋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海洋公共管理理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是职能有限的有限政府,而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政府能做和应做的是那些市场和社会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以弥补市场和社会调节的不足,解决市场和社会机制的失灵问题,其主要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海洋公共管理的有限性表现为作用范围的有限性、作用方式的有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2]。由于作为海洋公共管理最终指向物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特殊性,以及作为海洋公共管理客体的海洋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市场失灵的现象更加普遍和突出,相对于陆域及其实践活动,更加需要政府的管理、干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在海洋公共管理方面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海洋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也应该是有限政府。因此,在强调加强政府海洋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遵循有限政府的思路,将部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直接管辖,因而在决策机制上不依赖于政府,在组织上独立于政府,且是面向受益者的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的志愿公益性体现其主要资源来源于社会,是通过志愿服务和社会捐赠形成的,志愿服务是非营利社会组织所特有的社会资源。社会组织所运作的资产则主要通过志愿性的社会捐赠和志愿服务形成,这种公益产权是基于捐赠和志愿服务形成的、面向提供各种公益性或互益的特殊的产权形式,来源于社会并用之于社会,其运作管理要接受社会的监督。由于政府的有限性,以及海洋方面的特殊性,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更具有专业性。正是由于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和公益性和专业性,保证了其在海洋公共管理中更加公正、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3社会组织在海洋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海洋世纪的发展,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已成为海洋公共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除了通过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海洋公共管理中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海洋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随着人的发展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对海洋公共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当下海洋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尤其表现于个性化海洋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但是,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单一提供者,要对全体社会成员负责,其服务趋向于普遍性,这就使它很难对社会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倘若没有其他主体的参与,很难满足这些数目巨大、种类繁多、彼此冲突的“局部性”公共需求。政府在满足社会海洋多元需求方面的弱点,恰好是社会组织的优势,因为社会组织本身就是海洋社会需求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产物。当前,在海洋利益集团开始形成、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多元化已成为基本现实的情况下,不同的社会组织反映不同的具体利益要求,弥补政府在满足社会多元需求方面的不足。社会组织由于根植于民间,比起政府更能了解服务对象的特殊需要,而且,更容易看到服务对象之间,以及不同需求之间的关联性,可以更有效地传达民众的确实需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来源于其组织本身的独特性。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基本特性,这些组织属性决定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具有接近群众、成本低和效率高的优势[3]。一是社会组织的民间性使得其更接近基层民众,对基层多元化的需求能作出更快捷的回应,从而降低两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二是社会组织的志愿性使得它在资源的输入上,除政府的财政支出外,主要依靠志愿者和社会捐赠,比政府和企业更能有效组合运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效应;三是社会组织是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组织,它所倡导的是积极的公民精神,这种精神强调公民应积极主动地介入公共事务,对社会要承担个人的道德责任和有利他主义的精神,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其更致力于投身公益事业,既降低了组织动员成本,又提高了供给效率。因此,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仅可以增加社会总劳力的产出,扩大公共服务的输出渠道,还能减轻政府人力财力的压力,避免公共部门体制迟缓和无效率的弊端,扩大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随着海洋公共管理中公共需求的变化,不同海洋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加大社会风险程度。当前在海洋公共管理中,由于缺乏各种海洋利益群体有组织、有理性地表达自己具体利益的机制,导致了许多利益冲突事件的发生。近年来,有些地方由于海洋经济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与当地政府直接介入海洋经济活动、充当一方利益主体的代表有直接关系。要有效地化解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协调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整合好社会关系,就需要社会组织从中调停,充当各个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利益均衡的重要渠道。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信任、社会谅解和社会合作,避免社会冲突。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直接面对单个的个人来解决他们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无论是国家和企业之间、还是国家和个人之间,或是企业之间都需要社会组织充当联系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因为有社会组织是反映社情民意和上情下达的双向沟通渠道,就可以通过谈判协商有效而规范地解决海洋公共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关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有利于协调平衡海洋公共管理中的各种复杂具体的利益关系,有助于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化解社会危机因素,而且还为人们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渠道,这都会有效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组织在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整合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的协调行动抵制恶性竞争、非理性的大众行为和过激行为,而且能够通过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协商、谈判,谋求共同利益,进而有效地缓和海洋公共管理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整合复杂的利益关系。社会组织从事有关海洋方面的研究、教育和有关国家海洋政策、法规的传播。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大众媒体向大众传递其主张和其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引起大众的注意,提高大众认识水平,影响大众观点和倾向[4],从而提高公民的海洋素质。因为理想而激发出潜能可以使一个人在全神贯注中义无反顾地投入[5],其经验是开放性的,而非封闭性的,他能较清楚地感知个体内部或外在环境的任何刺激或影响,因此塑造出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感受力。社会组织通过对成员的约束和管理,激发了社会与个体的潜能[6],有力地提升了现代公民的海洋素质。社会组织可以看做是公民自身教育的学校,是公民素质培育的媒介体。公民在组成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在管理和运作社会组织中会逐渐实现开发自我的功能,形成公民自我成长社会化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组织的成员在参与社会组织的过程中,经由社会化的渐进过程,逐步把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内化于自我实现,学会如何履行相应责任的组织内义务。这样的社会化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公民的综合素质和公民性人格,从而实现对公民个体和社会潜能的开发与激励,使社会的发展充满活力[7]。因此,在海洋公共管理中,社会组织能够提供激发公民潜能、储备经验、实现理想的功能。社会组织有力协助了在个人激发潜能、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成长为成熟、积极而充满活力的现代公民,从而达到进一步巩固公民社会并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组织是海洋公共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载体公民的海洋素质得到提高后,海洋公共管理中的民众参与能力也随之增强。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实现民众意愿,由民众自发组成的非营利性团体,担负着许多管理和服务职能,在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民在海洋公共管理中的有序参与一般表现为公民的集体参与,个体参与因为意见的分散和非理性往往会带来有序参与的困难。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各个机构分别占有独立的资源,使得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支配另一方。赢得不同组成部分支持的最佳途径就是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以集体的方式参与,形成利益表达机制,从形式上保证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组织通过建设性提议、各种形式的利益表达及有序参与,可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出赋权公民、平衡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社会组织在海洋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在于其具有组织性和专业性。绝大多数社会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的目标定位的很明确,并相应设立了一定标准吸纳组织成员,有正式的组织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和固定的工作人员等,因而能够进行更有效的利益表达。社会组织由于是一个规范性的社会团体,它在对公民进行利益表达时,往往是在法律的框架内,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个人利益表达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增强利益表达方式的理性化和合法化,代表公民利益的社会组织可以与政府通过协商、对话等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公民的利益诉求,将分散化的非理性参与转化为组织化的有序参与。这种组织化参与具有目的性、组织性、有序性的特点,其政治行为的影响更大、效果更佳,进而大大提高了公民争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与支持的能力;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化,疏通一些已经淤积的利益表达渠道,有效地拓宽公民利益诉求的渠道,增强利益博弈的影响和实力,从而促使利益流向的公平,使社会公共政策吸纳反映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和纠纷。海洋公共管理中的社会组织除了能够保护公民利益外,还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收集公民的意见与要求,使政府及时了解公民生存状态和集体需求。由于这些社会组织来自于民间,有效地掌握公民的实际状况和切实需求,并通过组织内部机制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整合公民的利益,疏导公民的不满情绪,减缓甚至避免其与政府的直接对抗。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将促进公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形成,从而很好地弥补了当前其他各种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缺陷,也可以大大避免海洋公共管理中的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和社会发展的代价。政府在紧急调动国家资源、快速而有力动员社会公众、统一解决海洋方面的问题时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政府在处理海洋公共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时具有核心地位。但社会组织在专业优势、灵活反应性、社会亲和力、更低的运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非常适合海洋突发事件范围广、专业性要求强的特点[8]。社会组织应成为政府指导下的救援力量,充分利用自身亲近社区的特点,动员市民力量有效并有序地参与救援,成为稳定社会心理的安抚者[9]。(1)社会组织来自民间,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最为直接和迅速,尤其是其民间性特征,可以很好地避免政府官僚体系由于科层制带来的低效率的弊端,在救灾应急中对民众的需求反应及时,具有高度的“回应性”特征,能够克服“政府失灵”的现象。(2)社会组织能够充分汇聚社会闲置资源,参与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的志愿性和非营利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号召社会成员参与救灾,贡献包括人力、救援物资、民间专家、资金等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政府组织所无法发挥的作用,人们往往基于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不吝于奉献资源。(3)社会组织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其在救灾应急中能满足公众有异于政府机构的差异性需求,政府应急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统一、大规模供给救灾物资,受众广,能够确保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也存在难以应对灾区民众差异性需求的问题,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应急能够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4)社会组织在价值观领域倡导的是无偿奉献的公益精神,在救灾应急过程中能够有助于增强民众的自我凝聚能力,带动普通民众投身自救和对他人的救助。(5)社会组织能够将自发的集体行动在灾区最基层协调起来,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和瞬时的时间期限内,形成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6)社会组织能够带来信任。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民众对无法把握的政府给予的信任属于制度信任,而民众更倾向于将信任给予基于熟人社会的情感信任。所以,在救灾应急中,社会组织尤其是当地社会组织更能够带给公众以信任和切实、直接的帮助[10]。

篇(3)

一、拓展社会组织登记范围

1.试行“一业多会”。在名称不同且有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在同一行政区域内申请成立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允许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文体活动类等社会团体名称加“字号”。

2.发展镇级社会团体。各市级协会的镇级分会须到市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业务主管单位仍为市级协会的业务主管单位。

3.引导基层社会组织注册登记。鼓励镇、村(社区)基层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按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直接登记;引导备案2年以上、运作规范且社会影响较好的优秀群众性社区社会组织注册登记。

二、降低社会组织登记准入门槛

4.镇级社会团体和群众性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成立时的会员数量,可根据实际分别适当放宽至30个以上和20个以上。

5.除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以外,镇级社会组织和村(社区)基层社会组织申请成立时的活动资金,可根据实际分别适当放宽至1万元以上和3000元以上。

以上社会组织必须在市民政部门核准的章程所规定区域、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

三、简化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程序

6.在不改变相关职能部门对社会组织依法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责的前提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市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四、实行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

7.经市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延期换届或延长任期、举办大型活动、开展涉外交流等事项,须先报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提前5个工作日向市民政部门报送《市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备案表》,市民政部门审查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及时掌握重大活动情况。社会组织应在重大事项完成后15日内将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报业务主管单位和市民政部门存档。

重大活动涉及行政审批的需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如属于群众性活动,须向市公安、城管等相关部门进行报批。活动的承办者对其承办活动的安全负责,承办者的主要负责人为群众性活动的安全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8.具有募捐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开展面向公众的募捐活动前,应向市民政部门申请《慈善募捐许可证》并提交相应材料。获得慈善募捐许可的社会组织,应将《慈善募捐许可证》等相关材料在媒体上或者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向社会公告。获得慈善募捐许可的社会组织在接受捐赠后,应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凭证;对捐赠人的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保密,未经捐赠人同意,不得向社会公开;对所募集款物的管理、使用须按有关规定执行。不具有募捐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开展慈善募捐活动的,由市民政部门予以制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规范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捐赠票据使用

9.社会组织须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社会组织应根据业务需要配备专、兼职财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社会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对社会组织全部经济事项和财务收支活动承担法人责任,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社会组织必须自觉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市民政部门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接受财政、监察、审计部门的专项监督检查。

10.凡接受捐赠的社会团体须与捐赠人订立捐赠合同,并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公益事业捐赠统一收据,捐赠所得必须用于合同约定的用途;公益性社会团体接受捐赠时,不能出具合法有效收据的,可进行定向捐赠,由捐赠人捐赠至市慈善基金会,市慈善基金会向捐赠人出具“省捐赠专用收据”,再由市慈善基金会定向捐赠至公益性社会团体,出具“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社会团体单位专用)”。

六、强化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和等级评估工作。

篇(4)

【关键词】

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实效性;规章制度;内部控制

1引言

近些年来,社会组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在就业、环保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其它组织机构一样,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也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事实上,财务管理是社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为了促进资金的有效运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使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但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给资金的合理、有效运作带来不利影响。今后应该认识存在的这些问题与不足,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实效性。

2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笔者所在的遂宁市2013年社团单位数为937个,年末职工15966人,总资产达1.3亿元;民办非企业单位数为421个,年末职工2495人,总资产达8.8亿元。经调查,2013年遂宁市食品工业协会等10个社会团体和遂宁市丽君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1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因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被遂宁市民政局处罚和撤销。事实上,社会组织的运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为了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社会组织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受到人员配置、制度设置等因素的制约,当前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一些社会组织将工作重心放在开展各项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对财务管理不重视,或者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一些工作人员在开票、收款之后,往往存在不做帐的情况,或者没有及时将款汇总到财务部门。不仅影响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还容易导致社会组织资金的流失,给整个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2.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要想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健全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是不可缺少的,但社会组织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之处,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难以有效规范和约束社会组织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不完善,难以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内部控制不完善,票据管理被忽视,财务监督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2.3财务核算水平较低

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收支管理不规范,资金资产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对财务进行核算,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或者是管理与核算部门的信息交流不畅,不仅加大了对账的工作量,还对增加了对账和内部控制的难度,给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一些社会组织财务人员的配备有限,部分社会组织只设置一名工作人员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开票和收款合并为一处的现象十分普遍,现金收入岗与汇总岗没有分离,财务复核和稽查岗位缺乏,不能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影响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实效性的对策

为了确保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结合社会组织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财务管理对策,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

社会组织财务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财务管理的思想意识,将其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仅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还要完善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票据审批与管理制度,使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3.2完善财务管理的各项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实践表明,健全与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完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同时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并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要确保不同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权责分明,尽量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要做好费用支出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实现对费用支出的监控与管理,确保各项资金落到实处,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制定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案。同时要强化预算计划的落实,对费用支出进行全面审核,提高各项费用支出的控制水平。对各项费用支出应该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费用使用合理。财务部门还应该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以节约资金,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

3.3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好财务核算和监督工作,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引进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既能掌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社会组织财务会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注重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行社会组织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没有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此外,要做好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考核工作,完善绩效考核的各项制度,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等进行综合考核,确保他们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增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进而促进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4加强社会组织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推动财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重视对社会组织财务工作的核对与稽查,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主要是对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的账务进行核对,并做好稽查工作,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能,加强对资金的监督和控制工作,对收入和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加强约束和监督,避免出现贪污腐化现象。社会组织要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部门要定期接受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审计与监督,确保社会组织财务工作得到落实,促进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日常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社会组织财务的核对与监督,完善财务监督与管理机制,对财务管理的账务进行核对,做好监督与管理工作,明确财务工作的人员职能和权限,加强对资金支出的监督和控制工作,确保自资金支出的合理,促进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是社会组织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够促进资金得到有效运转,还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社会组织的运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完善对策,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确保社会组织财务工作的健康、正常运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资金得到合理、有效运用,为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3(4).154156

[2]刘璐.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061

[3]邱娟.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3(7),7778

篇(5)

一、切实做好社会组织安全检查工作

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要认真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安全检查工作。各社会组织要认真开展安全自查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各地登记管理机关和各相关部门要组织普遍检查,对存在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对问题纠正要有具体措施。市级管理部门将适时组织抽查,对普遍性问题作出分析,不断研究完善政策机制。检查要突出人员密集的实体型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幼儿学校等,对涉及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方面存有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社会组织做好限期整改工作。

二、切实明确社会组织安全管理责任

各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要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社会组织安全管理工作。各社会组织法人作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业务活动场所等要指定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各项职能切实负起责任,如责任不明确,管理工作不到位,一旦出现问题,除追究社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外,还要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追究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人的责任。要严格落实双重负责制,对社会组织的申请登记及业务活动等,不能片面追求效益,放松安全防范管理工作;不能片面考虑社会急需,降低安全设施标准;不能图一时工作之便,随意委托工作职能。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要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如业务主管和登记管理职责不明确的,登记管理部门一律不予登记。

篇(6)

社会组织档案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依法为社会团体及其分支(代表)机构,基金会及其分支(代表)机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办理申请筹备成立、成(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备案、章程核准、年度检查和行政处罚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分级负责。

二、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分类和整理

(一)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分类

社会组织登记档案按其来源可分三类:社会团体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类和基金会类。其中基金会类又可分为基金会类和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类两种。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各类社会组织有不同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二)各类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归档范围

1.社会团体登记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筹备成立文件材料;成立登记文件资料;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登记文件材料;变更名称登记文件材料;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文件材料;变更业务主管单位登记文件材料;变更住所登记文件材料;变更活动资金文件材料;变更业务范围文件材料;分支(代表)机构变更文件材料;社会团体及其分支(代表)机构备案文件材料;章程修订及其核准文件材料;年检文件材料;注销登记文件材料;分支(代表)机构注销登记文件材料;行政处罚文件材料。

2.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成立登记文件材料;变更名称登记文件材料;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文件材料;变更业务主管单位登记文件材料;变更住所登记文件材料;变更开办资金登记文件材料;变更业务范围登记文件材料;备案材料;章程或合伙协议修订及其核准文件材料;年检文件材料;注销登记文件材料;行政处罚文件材料。

3.基金会登记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设立登记文件材料;设立分支(代表)机构文件材料;变更名称登记文件材料;变更法定代表人登记文件材料;变更业务主管单位登记文件材料;变更类型登记文件材料;变更住所文件材料;变更原始基金数额文件材料;变更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文件材料;分支(代表)机构变更文件材料;备案文件材料;章程修订及其核准文件材料;年检文件材料;注销登记文件材料;分支(代表)机构注销登记文件材料;行政处罚文件材料。

4.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登记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设立登记文件材料;变更名称文件材料;变更负责人文件材料;变更业务主管单位文件材料;变更住所文件材料;变更业务范围文件材料;备案文件材料;年检文件材料;注销登记文件材料;行政处罚文件材料。

(三)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整理

一是社会组织登记档案按照一个组织一档的原则进行整理。归档材料以“件”为单位,一般以一份文件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请示与批复为一件,一次上报的多份表格,每份表格可为一件。二是一个社会组织的所有文件按照时间顺序在档案盒内排列。三是不同社会组织的登记档案按照社会组织登记号的顺序排列。

三、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管理

(一)领导重视,提高硬件设施标准

领导重视是搞好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的前提,必要的保管硬件设施是搞好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的保证。对于档案管理者争取领导的重视很有必要,只有领导重视了,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档案保管装备,设置防火、防盗、防渍、防有害生物等安全设施,以确保档案的安全。

(二)加快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已全面进入政府办公的全过程,无纸化办公也已成为新的潮流。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档,更有利于查询和保管,将逐步成为与纸质文档同样重要的档案内容。因此,必须加快社会登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和进步,从而保证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的管理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篇(7)

一、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内涵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对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生活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使整个社会系统得以良性的运转。其中,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治是社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文明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主体多样、层次分明、联合互动的的现代社会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以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社会组织参与为桥梁、公民自治为基础的互动过程。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法对社会系统中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以保障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性。目前,社会治理问题是国际社会中的热点话题,是各国政府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对其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整与变革。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民三者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在保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使社会管理的成效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我国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社会管理人员对社会管理工作认识不足。我国社会管理工作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而从事社会管理的管理者大多数为公务人员。在管理工作中,他们缺乏对社会管理理念及管理工作的深刻认识,大多数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社会管理理论及方法,缺乏社会管理意识。我国某些地区的主要管理者,仍然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轻视社会管理的作用,导致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方式,但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管理问题,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使经济问题上升到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

其次,我国社会管理主体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由于我国社会管理主体为政府,其部门及工作人员具有“先天的”官本位思想,导致其将管理视为管治的一个方面,使社会管理成为一种管制模式。不重视管理中的服务标准问题,而是形成了一种“控制形式”,造成了在社会管理中的管理效果不理想、服务质量差、成本高效率低的不良状况。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权力过大,行政色彩过于浓重,会导致政府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权力过分集中,使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权利受损,社会发展趋于“紧绷”状态。另外,基层组织自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和限制,使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管理的过程中的作用降低,这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管理的发展和民主化的进程。

再次,我国社会管理主体相对单一。纵观世界各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均体现出逐步由以往的单一政府为主体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所组成的多元化主体方向发展,这在社会管理体制中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使得社会管理体制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然而,虽然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很大,但是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程度还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依旧存在管理主体过于单一、社会组织力量薄弱及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率低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致使社会组织及公众无法充分发挥其协同管理的作用。

最后,我国缺乏从事社会管理的专门人才。虽然我国对社会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机制在不断地完善,但是我国对社会管理人才仍然稀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等专业,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较西方的社会工作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开设社会管理相关的课程较少,专业从事社会管理的人才也相对缺乏。社会管理工作的岗位设置也不合理,导致很多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被迫从事其他工作。同时,我国社会管理的组织行为一直都带有行政性和非专业化性,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专门人才不足,管理结构不合理。

篇(8)

班级社会化管理是指借用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来管理班级,它是基于对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这一属性的认识而提出来的。对于班级组织社会属性的分析,经典的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他在《学校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从讨论班级的社会功能的角度人手对班级的社会属性做出界定,认为班级具有将成人社会中胜任工作的能力内化于学生,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责任感方面的社会化功能。基于此,帕森斯将班级界定为是一种社会组织。如果说帕森斯对于班级社会属性的分析仅仅从班级社会化功能的角度人手偏于一隅,那么从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组织目标、职权机构、角色分配等角度人手分析进而得出“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各类社会组织所共同的特点”,则可以看作是对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理论分析的有益补充。当然,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而从分析这些特殊性人手对班级的社会属性做出分析并进而得出“与社会组织相比较,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初级群体更合适一些”的结论,仍然是将班级看作是一种社会组织,只不过这里的社会初级群体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而已。

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如何经营和管理班级,则可以采用社会化的管理模式。所谓社会化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将班级看作是社会组织,并且按照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班级。具体而言,是指在班级的管理活动中,从班级组织目标的制定、班级组织机构的组建、班级组织成员的分配,以及班级组织机构的运转等方面都需要按照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则来开展。如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组织成员的共同协商与沟通,寻求组织目标的统一性;组织机构的组建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以保证机构运行的商效性;组织成员的任用则需要体现民主性与竞争性,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等。当然,由于班级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因此,在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活动中还需要分析班级这一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如班级成员的未成年性会导致这一社会组织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对其组织成员加以教育和指导;班级组织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和学习,因此组织的运转就需要围绕着如何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而提供服务等。总之,班级的社会化管理一方面需要体现班级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同时还需要照顾到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班级组织的教育和学习功能。

二、班级社会化管理的意义

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他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班级社会化管理是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追求。虽然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解各有千秋,但是正如杜威在其《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正像两点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一般,在教育出发点的儿童和教育归宿点的社会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民主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是其应有之意。而在教育中培养学生未来民主社会中的生活能力,基本途径之一就是让其在教育的过程中模拟化地参与民主社会生活的各种基本内容和活动,以培养其民主社会的适应能力。班级的社会化管理,就是试图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各种社会组织的民主生活形式通过教育的改造引进班级,通过在班级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的模拟形式,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自主管理,让学生在班级组织中模拟化地感受民主社会的活动形式和生活方式,以此来发展和提高学生未来民主社会的参与意识和活动能力。将班级看成是一个模拟的社会组织,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也是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教育走向生活”这一基本理念一脉相承的。

2 班级社会化管理是解放班主任的基本路径

解放班主任即是指使班主任工作从繁忙而劳累的状态中走出来,通过高效的工作方法自如地完成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解放班主任的途径有二:一是学校管理部门由外而内地通过对班主任的科学使用与合理评价,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营造一种轻松而高效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班主任的解放。二是班主任自己由内而外地通过对教育思想的学习以及教育方法的掌握,从而实现班级管理中的自我解放。这里取后面的意思。在班级中实行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方式,经过教育的改造,用类似于社会的各种民主机构来负责班级日常管理的各方面事务,可以使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机构负责制与运作的条块化,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如班级卫生工作可以通过引进“班级卫生局”这一组织机构来负责管理;班级的学生纪律工作可以通过引进“班级纪律委员会”这一组织机构来负责管理等。通过这种专门的事情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的方式,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班级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依靠学生来负责。班主任通过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民主机构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班集体的主人翁精神和作为班级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从而对于优良班集体的形成提供精神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班主任也可以从这些日常繁杂的班级管理琐事中走出来,改变过往的那种班级大事小情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被动管理局面,从而实现自我的解放。

三、班级社会化管理的策略

1 选择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机构

社会的机构纷繁复杂,而开展班级的社会化管理,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需要选择哪些社会机构进入班级为班级管理服务。如果把班级看成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组织,则社会中的一切机构都可以进入班级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正如日本学者片岗德雄所说的那样:“班级是一种学习集体,是以学习为目的的集体。”由于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主要是以教育和学习为目标,因此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就成丁筛选进入班级的社会民主机构的主要标准。就目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所需要处理的具体事务来看,可以将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的学习管理,如班级的学生纪律问题、班级的学生作业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班级里分别设立班级纪律管理

委员会、班级作业审查委员会等机构。另一类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生活管理,如班级的环境卫生问题、班级的学生纠纷处理问题等。针对这些,在班级里可以分别设立班级环境监察委员会、班级学生纠纷处理委员会等机构。具体机构的设立需要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在构建班级管理的民主机构时,一方面班主任需要采用民主的形式与全班同学共同商定,征得学生的同意;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班级作为社会特殊组织的教育特殊性,需要对筛选进入班级的民主机构进行教育化的改造。教育改造的总原则即是使各种民主机构服务于学生的快乐学习,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遴选班级社会机构的管理者

在确定了具体的班级管理机构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遴选民主机构的组织成员。在选择机构成员的过程中,总的原则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任用,做到班级人人有所任的局面。通过这种方法来调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管理班级的积极性,以增强全体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在具体人员的任用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是民主适应性原则。这是基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而言的,需要按照民主社会的要求来对班级机构的组成人员做出选择。如具体遴选的方法可以采用学生民主投票和竞争上岗的社会民主方式来开展,遴选的目标争取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民主社会的用人目标。二是教育适应性原则。这是基于班级社会组织的教育特殊性而言的,即在班级民主机构成员选择过程中需要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性以及教育的公平正义性。如为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需要给那些发展有所欠缺的学生更多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为了体现教育的机智有时可能需要将某个岗位给班级的某些在这方面特别欠缺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发展。“把那些重要的公共管理位置直接给予那些最需要这些位置的人,帮助这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同学发展公共服务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尽管在形式上有悖于民主的原则,但是在实质上却正是体现了充分的民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这是班级作为教育机构区别于社会一般民主机构的特殊性所在。因此在具体的机构成员选择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民主社会的民主适应原则,更需要考虑教育适应原则。如果二者发生了冲突,那么作为教育场所的班级则应该保证教育性原则的优先性,如此才不会失去教育的特色。

3 培养学生参与民主活动的能力

一个人要想过一种民主的社会生活,一方面需要懂得民主生活的基本法则,同时还需要有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对社会成员如此,对处在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还缺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教会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法则和能力,既是班级社会化管理取向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参与班级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因此,班主任一方面需要对全体学生开展“岗前培训”,通过班会或者其他的时间教会学生如何参与班级民主机构的管理与运作,如何按照民主的程序来处理班级组织中出现的问题等。另一方面,在学生接手负责班级机构的运作过程中,班主任也需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实践的参与活动中来学习机构运作的民主方式。学生在这一实践的过程中会渐渐获得参与民主社会生活的基本意识和能力,而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民主机构参与能力逐渐增强的情况逐渐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班级机构的日常运作,从而最终实现班级机构运作的学生负责化。从这里可以看出,班级社会化管理方式的运行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方面班级的社会化管理需要参与其中的学生有着基本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很难适用。另一方面这种班级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对班主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班主任要教会学生参与班级民主机构的管理和运作,自己首先需要懂得民主生活的基本法则与民主机构运行的基本规则,这是班级社会化管理对班主任提出的基本要求。

4 班主任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

在班级社会化管理的模式中,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职责。班级社会化管理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让学生参与民主机构的运作来提高其班级管理的参与能力,进而实现班级管理的学生负责化与自动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完全放手班级管理的事务,相反,在班级的社会化管理中班主任需要承担管理和教育的双重责任。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能力有限,一些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还需要班主任来负责管理并加以解决。同时,学生在班级中对班级的正常管理工作也需要接受班主任的监督与检查。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班级机构的民主参与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班级机构的民主参与能力成了班主任在社会化班级管理模式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因此,与传统的班主任管理者角色相比,班主任虽然从日常的班级管理琐事中解放出来,然而他需要投入另一种更加复杂化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去。因此在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模式中,班主任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变传统班级的事务性管理者为社会化管理中的决策性管理者。班主任一方面需要放手让学生去具体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性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另一方面班主任还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与决策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决策咨询和教育指导。因此,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方式向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11)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9)

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施社会组织进驻基层工程,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推进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在惠及百姓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家园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思路举措

(一)建立社会组织智库,推动基层治理专家把脉会诊

设立社会组织首席专家制,通过认定一批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专家、行家,建立社会组织专家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

1、评选一批社会组织首席专家。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或管理人员,社会工作师、教师,优秀社区干部、社会组织专业人士等构成的社会组织专家库,专家库成员由各业务主管单位、全县性社会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等推荐,县委政法委、民政局等单位进行审核,并名单。

2、加强对首席专家的动态认定管理。严格社会组织专家考评,并根据个人表现、工作需要等,对专家库人员进行适时调整。

(二)引导社会组织进驻基层,推动社会服务专业化

通过引导社会组织进驻基层一线,深入社区家庭,参与社会服务,承接服务项目,推进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预防和降低社会风险,防止发生极端事件。

1、安排场所入驻。在县、乡镇、社区三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及各类便民服务中心,动员有关社会组织入驻,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站)等服务平台,配备心理辅导人员或专业社会工作者,及时有效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弱势群体救助等工作。

2、开发服务项目。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开发适合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并及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积极参与、主动承接、发挥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者扎根社区,联合爱心企业、社区工作者、群众组织、志愿组织及其它社会力量主动开发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精细运作服务项目,不断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三社”联动工作水平。

3、开展宣传培训。推进社区心理知识普及,组织相关专业人才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对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进行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沟通交流、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化解矛盾的能力。

(三)加大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推动社会组织能力提升

1、开展公益创投活动。扎实推进“福彩慈善•助力社区”公益创投活动,以百姓知晓、百姓参与、百姓监督为目标,在前期动员、项目征集、项目评审、项目实施等多个阶段和环节寻求创新突破,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和标杆项目。

2、实施政府扶持项目。深入基层,广泛征集群众服务需求,年内实施民政理论研究、养老托老服务、困境儿童关爱、助力精准救助、矛盾纠纷调处等6个左右政府扶持项目。通过财政支持,推动一批成长型社会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

(四)开展社会组织公益采购,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与职能转移

1、帮扶困境儿童。对困境儿童进行分类帮扶,为孤儿、重病重残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提供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为服刑或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子女提供监护支持、精神关爱、法律援助等;为心理缺陷儿童、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有违法犯罪倾向青少年等对象进行心理疏导、行为干预、法制教育等,促进他们更好地回归和融入社会。

3、参与防灾减灾。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积极参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防灾减灾救灾课题研究和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推广应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灾害风险评估和必要的中小型应急救援和生活安置演练等活动。

三、保障措施

篇(10)

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一词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随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公民社会开始独立于国家和政府,大量新的社会事务开始产生,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社会管理方面,公民社会的建设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公民社会基本理论

(一)公民的涵义

公民的出现,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最早的公民产生于古希腊城邦国家。在拉丁语中,“公民”的本意是“市民”。但古希腊时代的公民,与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还是有区别的,公民专指具有自由身份、享有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全部权利的城邦成员。在现代社会,公民既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意味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我国公民涵义的明确是在1982年的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就意味着只要取得国籍,就取得公民身份,表明公民身份的获得标准很低。

(二)公民社会的涵义及其发展历程

公民社会的概念和理论不是什么新的话语,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早在17-18世纪,伴随欧洲市场经济的兴起和新兴政治势力——市民资产阶级的崛起,公民社会理论逐步形成并得以广泛流行,当时指的是从早期城邦市民逐步发展起来的与僧侣阶层和封建贵族所不同的第三等级的社会力量。

20世纪80年代,公民社会理论在西方的兴起,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公民社会的概念代替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融入西方的主流话语体系中,并逐步从政治理论的边缘地带上升到现代政治理论的主流地位,其研究的视角也得到了拓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理论持续升温,成为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流派众多,观点纷繁复杂。代表理论家之一,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将公民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指出:公民社会是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指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公共领域指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包括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组成的私人有机体。公共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共事务的场所和论坛。

近十几年,中国学者也对中国的公民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内较早研究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的学者之一俞可平教授,他认为,“公民社会就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现代,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公民社会的现实状况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公民社会对大庆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大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一直走在黑龙江省的前列。2008年11月,大庆学习借鉴了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建立社会工作机构经验,着手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成立大庆社会工作委员会。如果大庆市的公民社会健康发展,必将对大庆的社会管理工作起到推进的作用。

(一)公民社会将为社会管理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公民社会的成长将为大庆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具有公民人格的合格公民,这样自然会为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提供大量优质的人力资源。2008年,市妇联在全市广大家庭中招募礼仪宣传巾帼志愿者,并对志愿者进行生活、社会、校园和涉外礼仪等文明礼仪知识培训,通过志愿者向广大妇女群众传播礼仪知识,倡导全社会弘扬文明新风。现在这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活跃社区、惠及家庭、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有效载体,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二)公民社会将为社会管理提供更多的组织资源

各种公民组织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组织资源。近几年大庆的青年自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规范青年自组织,管理好这部分社会力量,对大庆的社会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青年自组织,就是虚拟社会推动出现的一批网上青年组织,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像车友会、足球队、驴友联盟、义工组织等,它们大的几百人,小的十来人,内部成员联系紧密,外人看来云遮雾罩。现在,大庆的青年自组织超过2.6万家!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力较强、表现较活跃的青年自组织有100多家。这些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几乎都是低成本的,甚至是免费的。

(三)公民社会将为社会管理提供更多的制度资源

公民社会在形成的过程中会自发地形成大量的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在大庆的青年自组织中积极的占主流,其中的社会公益型的青年自组织,就是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他们有自己的章程、有管理者、有活动场所。他们所组织开展的活动在社会上反响好,容易得到群众和政府的关注和认可。

由此可见,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核心的和重要的机制、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三、大庆公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庆市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和基础的公民社会很不发达,对社会管理的参与程度很低,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远没有形成。大庆公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困境

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社会组织在我国从一出生就面临着难题,因为我国实行业务管理单位与登记机关的双重管理模式,这使得社会组织很难获得合法身份。例如,我们对大庆市社会组织的调查情况表明,在民政部门正式审批登记的民间组织是个1505个,但未经民政部门审批登记、只在民政部门的要求下前来“备案”的民间组织多达1200多个,但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的数量比已经备案的还要多,如何破解制度性困境,如何制定更有利于社会组织建立发展的法律法规,是我们下一步应该着手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困境

大庆现有社会工作者38599人,市区内有17023人,占44.1%;四县有21576人,占55.9%。同时,社会组织培训不够,信息渠道不畅,缺乏行动策略和专业知识。在大庆的社会工作者中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考试取得社会助理工作师和工作师职称的只有186人。可见,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考试的人员数量很少,绝大部分的社会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服务水平低、能力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与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专业分工缺乏与群众的多层次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

(三)公民社会发展中的服务困境

公共服务的水平高低,服务的质量的好坏,是检验一个地方的社会管理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标尺。目前公民社会发展中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广大公民生活中的各种需求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大庆一些社区在公共服务上的硬件投入不够、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始终困扰着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健康发展。政府应注重提供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地方财政投入的重心转向公共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困境

托克维尔曾指出:“公民社会是免费的民主大学,公民可以在这个免费的民主大学中学到团体生活的理论,并培养参与合作的技能。”但目前的情况是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意识仍需加强,就拿大庆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来看,公民由于受自身素质、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自身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政治文化素质较低,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对参与公共行政的看法、参与的程度以及对具体公共政策和措施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从而给整个公民参与公共行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公民虽有着很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不清楚自己具体有哪些合法权利,有哪些无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四、大庆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一)培育公民意识,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思想保障

要保证社会管理真正有效运行,公民意识是其中关键性条件之一。公民意识关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行为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只有使全体公民提升了公民意识,才能使公民及公民团体更加自觉、主动的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管理。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高涨。使公民越来越敢于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二)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并提升了公民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经验。根据大庆的现状,我们既要保持社会组织的数量,更要保证社会组织的质量,着眼于提升整体素质。大庆市委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工作非常重视,市社工委筹建社会组织大厦,建立全省第一家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50家全市性社会组织,打造5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推行社会组织备案管理,简化登记程序,降低准入门槛,预计到2015年,大庆备案的社会组织将达到6000家。

篇(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化,校园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突发事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呈现出多样化和频繁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既会损伤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甚至对学校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应急能力差。本文就社会组织参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范围和层次进行探讨,对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预防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现状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看,问题突出、影响大且发生频率高的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服务以及危机管理等方面。

1、突发事件的成因探析

(1)生源质量复杂。高职院校生源人数大增,但质量下降,素质不一。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普遍比较薄弱,在校学习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学生行为习惯不良、自我要求不严、漠视制度与规范。家庭经济差异较大,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改变,使学生间极易激发矛盾,引发突发事件。

(2)高校内部管理与服务问题引发。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过程中,若因管理和服务问题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切身利益时,容易成为引发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未能及时妥善解决,都有可能会引发罢餐、罢课、静坐、群访等的发生。

(3)学生法律观念淡漠。学生法律知识缺乏,遇到突发事件后学生不知所措,盲目应对,甚至将小灾酿成大祸。例如2010年10月发生的药家鑫案,学生开车撞人后不但不救治还将人杀死,反映出学生突遇危机时应急自救能力的严重缺失,法律观念的淡漠。

2、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缺失的原因

(1)管理工作不力,民主渠道不畅。高校突发事件发生领域广,诸多因素使得高校脆弱的基础管理体系捉襟见肘、管理滞后、管理工作薄弱及民主渠道不畅通。部分高职院校升格后仍然依照旧的中专封闭式管理模式,把学生作为纯粹的被管理者,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漠视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学生的一些正常诉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2)危机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高校危机管理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但是在我国,高校领导以及教师学生,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还普遍存在偏差。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科研等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制定有关措施,是“杞人忧天”,缺乏现实意义。认为在危机管理上投入人力、财力、精力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许多高校领导和老师往往认为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如何进行处理。

(3)突发事件的预防演练机制没有形成。高职院校因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因而忽视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不重视综合治理工作,忽视稳定工作,造成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经费,有预案无演练,缺乏整体联动意识,缺乏科学的管理态度,往往要到事件突发后才寻求解决之道。

二、社会组织参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预防管理的可行性

2012年3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总理发表讲话指出,“政府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通过市场和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社会组织作为非政府的、非营利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组织,在社会公共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因此,社会组织不仅要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更应该在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预防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参与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社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组织作为国家、企业之外的社会治理主体,理应广泛参与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参与高等教育的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其次,社会组织弥补了政府与市场功能不足。高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其现行的教育与管理构架和模式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如涉及到学生的就业、困难救助等事务,必须借助于政府行为来妥善解决。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承担着联结政府与社会,弥补了市场与政府功能不足。

三、构建社会组织参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预防管理机制的措施

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预防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1、加强校园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管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奉献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其本身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组织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同时也可以参与指导学生实践,尤其是在学生对有关领域缺乏了解的方面和参与调查研究方面给与学生更多的指导以及社会实践的方式、内容及安全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

2、高度参与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管理

社会组织资源获取的自主性和多渠道性,可以有效克服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降低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参与竞争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弥补政府部门因信息不足而导致的政府调控行政成本高、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效率。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社会组织可以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各种有关求职技巧、职业道德、适应性训练等定期培训活动,还可以专门针对大学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提高专业技能的培训,使社会组织成为大学生和有关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加油站,为大学生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更为有利条件。

3、搞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管理

目前,社会组织中有相当一部分公益性的心理医疗机构,这些机构对心理疾病的治疗研究更专业,也很有质量,如果能和高校以及学生家长互相配合,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许多问题。例如于2005年7月成立起来的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不仅实现其成立宗旨:为全省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一个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更于2006年8月和广州市团校合作,组建了“联合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示范基地。其宗旨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化社会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推动广东省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为广大青少年和其他有需要的个人及团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4、构建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稳定机制

通过社会组织与高校等联合,共同构建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稳定机制,将大大推进高校稳定发展,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第一,民间组织进行相关社会调查使突发事件预见成为可能。第二,建立一个全民参与的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系统。第三,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校园内外宣传机制。第四,健全突发事件预防演练机制。相对政府部门及高校,社会组织更加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结合社会上各力量,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演练,更进一步健全高校预防突发事件能力与管理。

四、结语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大视野下的预防管理机制,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特点,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动员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强化内部管理,与社会组织相关机构充分合作,齐抓共管,才能保证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管理,确保校园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武勤.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J].理论学刊,2004.8.

[2] 郑安云,戴雅玲,苗丹民.试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理论导刊,2008.2.

[3] 董刚.非政府组织参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