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课堂授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据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商用业务销售总经理叶明介绍,这次联想-讯飞智慧课堂解决方案是基于联想平板设备作为硬件平台,搭载了科大讯飞应用软件的定制化一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实现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在线评测、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是一套完整的教、学、练、评和具有智能大数据元素的互动教学平台。同时,双方将在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渠道的体系有更多深度的合作,以实现资源互用以及优势互补,更好地共同推动智慧课堂在全国教育行业的应用。
“智慧课堂”需新的学习工具
联想集团中国区商用业务移动互联行业总监王磊指出,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教育行业已经从传统的纸笔时代进入到了电脑时代,又从电脑时代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智能终端可以进行信息的采集,然后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分析,老师能够个性化地去了解每一个班、每一个阶段学生的关注点、难点和重点,进行个性化的推送,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徐玉林表示,国家在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校校通”和“班班通”大概已经实现60%-70%,而政府的下一步精力就要解决“人人通”,而“人人通”的硬件基础就是老师和学生要有智能终端。
共助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徐玉林指出,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的人数已经达到1.5亿-1.6亿(不包括老师在内),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教育行业如今是处在时展历史节点上。科大讯飞和联想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合作。
叶明表示,教育行业是联想非常重要的行业:“过去三十年,联想基本上见证了整个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一个过程,无论是早期国家普教方面的农远工程,后来的薄改项目,以及正在进行的各级机构教育云平台建设、“人人通”等项目,还是在虚拟平台高性能计算等领域,联想在教育行业有着很多的项目,也累积了众多客户,有众多成功的案例。当然,我们也见证了整体教育市场上我们的客户在过去三十年里共同提升教育科技信息化的进展和过程。”
联想根据教育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今年提出了“双态IT”技术理念,旨在打造稳定可靠与灵活敏捷并举的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支持教育行业信息化的进程。科大讯飞在教育行业也有着多年的耕耘。据徐玉林介绍,科大讯飞在14年前开始做普通话的等级考试,后来延伸到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考试和语言类学科教学和学习,随着国家倡导,科大讯飞又积极投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中。
“科大讯飞主要面向平台的构建、资源应用平台、教学考评软件应用方向发展。现在全国大概有十几个省级资源平台是科大讯飞建设的,地市级县区级平台非常多,以百为单位的数量,都采用了科大讯飞的教师产品、学习产品、考试产品以及教育评价产品等。目前全国大概有8000多万老师和学生使用我们软件产品应用于教学和学习。”
据介绍,科大讯飞之前已经创立了讯飞教育信息化研究院,近期还将投入10亿元,为超过1000所学校提供智慧课堂应用服务。这当中不仅包含一线城市,还包含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西部地区。此次与联想合作,就是要形成技术、渠道、服务的合力,把用户体验好的方案在全国普及。
大数据+智能硬件=营销必备利器
像手机这样的智能设备不仅是人们时刻不离的随身物,更是生产数据的来源。而如今,大数据已成为企业中与资产、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洞见、更准确地预见未来,成为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脸识别作为用户ID
微软小冰今年夏天重回朋友圈,解密了一个全新黑科技“合影解密计”。该技能就是人脸识别技术通过性别、年龄、颜值、面容相似度、姿态趋向和细微的人类小动作,进而扒出照片中隐藏的八卦关系。
这只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初步应用,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能够做到比较精准的识别。未来,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人脸也可以作为身份识别的ID。
过去导购人员需要观察一位进店客人的穿着、行为等,初步估算该顾客的客单价,大致猜测他可能会购买的东西;通过跟顾客聊天交流猜测用户的喜好,进行推荐。
有了智能硬件之后就大有不同。企业获取顾客人脸识别的信息,通过智能眼镜或是耳机告知导购。导购看到消费者的时候已经知道了他是谁、他的喜好和他过去的消费记录。
智能硬件在这里是作为大数据的出口。智能硬件调用了过去的数据,将大数据平台给的推荐,经过导购人脑处理再推荐给用户。导购从跟客户打招呼开始就能像老朋友聊天一般地进行沟通和推荐。
数据安全需要环环把关
数据技术发展到IoT和O2O时代,智能硬件是大数据重要的入口和出口。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行为数据和消费数据等都被企业收集起来。
在享受数据带给企业营销的便利的同时,对数据安全的把控也是需要着力钻研的部分。数据安全包括网络、接口等技术安全问题以及企业内部的数据管控问题。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基础网络是很重要的部分。很多时候大数据出现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基础网络被攻破、被盗取了应用授权或管理员授权而造成数据泄露。另外,智能硬件与互联网和云端大数据的配合会让数据传输经历层层接口。
手机应用上的SDK(数据采集包)是否安全,决定着数据会不会在本地就被盗取。采集端的安全需要特别设置,保证它有验证,能自我检查,自我升级。在数据上传到云端的时候,云端和客户端的接口安全也需要特别注意,防攻击、防篡改、防模拟登录这些保障都要测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62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可见动手操作活动是思维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数的产生和发展,文字的出现和演变,也都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完整的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同时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成为一个智慧的人。
在数学课堂中笔者十分注重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整个探究课堂充满智慧。下面就来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和想法。
1 动手操作活动是学生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在教人教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例3时,为了帮助学生探索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弄清算理。笔者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每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第一张纸,把它看成一面墙,先折出一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
5],再折出[1
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小组讨论交流:怎样折出[1
5]的[1
4],折好后展开,可见[1
5]的[1
4]就是[ 1
20]。对不对呢?再让学生拿出第二张纸,涂一涂,进行验证。学生分组涂完后,交流是怎样涂的。小组代表汇报:“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一份,再把[1
5]平均分成4份涂出一份。同时也就把这面墙平均分成了2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1
20]。算式表达为:[[1
5]×[1
4]=[ 1
20]]。猜想一下[ 1
20]是怎样得到的?(生猜想:分子乘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做分母。)用式子表示:[1
5]×[1
4]=[1×1
5×4]=[ 1
20]。在求[3
4]小时粉刷了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时,再次让学生涂一涂,涂出[1
5]的[3
4]是多少?然后讨论交流涂法,验证计算方法。算式表示为:[1
5]×[3
4]=[1×3
5×4]=[ 3
20]。这节课,引导学生先折一折,再涂一涂,在操作中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出了计算方法,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动手操作”对具体形象予以内化和强化
教“5以内数减法”时,出示情景图(5个同学浇花,走了两个同学。)从两幅图中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两副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生回答: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这时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提出:小朋友能不能用小棒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生开始摆小棒,先摆5根然后拿去2根还剩3根,并让学生说说摆的过程。接着提问谁能用算式表示?生说出:5-2=3。在生活中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还可以表示:有5个香蕉,吃掉2个,还剩3个。有5只小鸟,飞走了2只,还剩3只。)这样从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摆小棒予以内化和强化,完成了自主建构减法的数学建模――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又回到具体形象。
3 动手操作,学生经历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
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观看课件中展现的长方体。然后设计了做“长方体”的操作环节,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长方形纸板(6块,每两块完全相同),萝卜,三组颜色不同且每组4根长、短一样的木棒,接口,小刀,透明胶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材料做出长方体。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A组汇报:用六个长方形纸板围成一个长方体,我们在拼的过程中发现只有把每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板相对,才能围成一个长方体。B.我们用萝卜切出两个长方体,切第一个时,六刀切成后,又修了修。切第二个时,就六刀切出还比较像。C.我们组用小棒插了一个长方体。开始,我们没考虑到相对的4根小棒要一样长,每相对的4根小棒有长有短结果没能插成长方体。后来又调整成每4根一样长的小棒相对插,这样用了8个接口,12根小棒就插成了长方体。交流完,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做成长方体的,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观感知,在操作中观察、模仿、探究,把实物、模型、表象三者联系在一起,进而发现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在操作和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指导学生由外而内的操作探索中,注意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口头交流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操作中感知、思考,在交流中抽象、概括,把学生的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让小学数学课堂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学科学出版社.
引言
智力障碍的学生表面上看,好像不懂感恩、不懂珍惜、不懂友谊、不懂爱和付出等,其实是由于智力的缺陷导致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够,经常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表达。在特殊教育学校,很多时候教师处理的比较多和棘手的问题都是情绪和行为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驱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树立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形象。众所周知,智力障碍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弱,思想品德教育学科在培智学校是很难开展的,只有把德育融入学科教学和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学习情景中学习,才能得到正确的运用与表达。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素质大部分是在学生阶段形成的,尤其是像我校这种寄宿制的学校,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这对我们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基本品德素养;当然也是有不利因素,学校生活单纯,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对就比较匮乏,所以教师就要创造条件,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设置多样化的德育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体系[1]。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以培智学校新课标“绘画与手工”中“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中心”的智障生教育理念为依据,将绘画手工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生学习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质,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把德育教育融入绘画手工课中,实际上有诸多可行性的依据,如现在有很多正向性寓意的绘画作品,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可以了解到作品背后所包含的积极意义。另外,富有美感的绘画作品可以净化心灵,引起观画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
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构建德育教育
道德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抽象,对缺乏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难度是相当大的。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需求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来拉近生活与美术教学之间的距离,进而对学生的先备知识结构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还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战场的作用,善于发挥美术课传授技能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将德育知识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出现,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要有足够的教学敏感,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习惯的养成我校是一所托养性质的学校,学生的吃、穿、住、行都有专门的人员照料,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被照顾的习惯,就连丢垃圾、收拾碗筷之类的小事都要交给身边手脚勤快一点的同学来做。美术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课程,责无旁贷地要在日常的课程中将优良的行为习惯贯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行为教育[3]。例如,在教学“我是收拾小能手”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做过什么劳动,教学生通过记忆描绘劳动的场面,然后鼓励学生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是无比光荣的事情。结合本校的特点,笔者与负责内务的教师一起组织“卫生小能手”评选大赛,让学生在劳动中激发创作潜能,并在劳动中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再如,在教授“蔬菜印画”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平时吃的蔬菜带到课堂上,对于我校认知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很多蔬菜他们都是不认识的;甚至很多学生只吃肉,不愿意吃蔬菜,更不知道这些蔬菜是农民辛苦劳动种出来的,浪费现象也很严重。鉴于此,笔者首先用一首《蔬菜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蔬菜拥有促进身体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所以我们要好好吃饭不能挑食,更不可以浪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种蔬菜的纹理形状,再教学生如何将蔬菜好看的纹理印制到画面上。
(二)思想品质的塑造我校学生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身体残疾,作为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上一般都比较被动,缺少追求和进取心;生活上也是倾向于被照顾的心态,自我保护能力差,缺乏危险意识。在实际的观察和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抗压能力差、自卑心理严重等。为了让智力障碍学生正视自己的缺陷,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而形成一种快乐的、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培智学校应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我校有很多学生喜欢画画,但是缺乏恒心,经常一张画画到一半就放弃,做别的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缺乏自信和恒心。鉴于此,笔者给学生观看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优秀画作的同时,给学生分享了他的励志故事:他不断尝试,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绘画,一生创作出500多幅作品,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然后教学生努力克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缺陷,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智力障碍学生大多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垃圾分类的概念,即使知道垃圾要分类,以他们的知识储备也不知道该怎么区分。为了让学生真正树立环保意识,做好垃圾分类,笔者协同语文教师一起做好垃圾分类普及教育。在美术课堂上,笔者用“环保绘画”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通过PPT照片欣赏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室、走廊、楼梯道、饭堂、宿舍等学生生活学习场所随地可见的生活垃圾,让学生深切认识到随地丢垃圾、不注意卫生、不注意环境保护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启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这样的校园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这样做对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又要按照政策对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都得到升华,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在课堂评价中构建德育教育
教学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不仅可以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还可以将品德教育渗透进来。具体做法是: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美术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作品给出专业性的评价外,还要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进行评价,如A同学向B同学借东西的时候有没有使用礼貌用语,C同学用完美术用品有没有及时归还,D同学课堂绘画作业完成后有没有将桌面收拾干净,并把垃圾丢到垃圾桶内等,在时间的允许范围内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一评价,如果没有时间,教师可以在课下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做得好或不好的地方。当然,评价也可以多样化,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客观评价,帮助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礼貌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用教师的教学素养影响学生
智力障碍学生虽然在智力、注意力上不及普通学生,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说完全滞后,智力障碍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教师特别信任和依赖,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榜样的作用众所周知,不管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课下,教师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规范教学语言,在教学示范中保持桌面整洁,示范完成后要收拾好桌面的垃圾;指导学生作画的时候,应尽量运用正向积极的语言,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做学生的榜样。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时刻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武装自己,继而感染自己的学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培智学校的绘画与手工课中融入德育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美术教师不仅需要克服多方困难,更要协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并肩作战;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必须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实时按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积极地发掘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元素;从习惯、思想品质塑造等方面着手,将学生必备的思想品德素质要素进行整合,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保障德育教育的前后连贯性;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智力障碍学生已经纠正的行为和情绪问题也会反复出现,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走进学生的生活,用自己正向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促进学生品德的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出示图片,其主要信息为:小明站在一个草地上,在他的身后是一棵茂盛的大树。)
师: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寻宝图上这样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孩子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
生1:可能在左脚的左边3米处。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2:可能在左脚的右边3米处。
生3:可能在左脚的前边3米处,也可能在左脚的后边3米处。
生4:可能在左脚的左上方3米处,也可能在左脚的右下方3米处。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宝物在什么地方?
生5:宝物在一个圆上!
师:你真聪明!宝物可能在这里,也可能在这里!(手势相机配合),左脚所在的位置就是圆的圆心,左脚到宝物的距离就叫作圆的半径……
师:宝物为什么会在一个圆上呢?圆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教学片断之“结尾”
师: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其实,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经常反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宝物距离你的左脚3米,难道它就一定会在圆上吗?
(学生陷入沉思)
生1:可能挂在树上,距离左脚正好3米。
师:有可能!
生2:可能在左脚下面的泥土里。
生3:可能在距离左脚3米处的泥土里。
……
师:宝物在以左脚为球心的球面上。圆,一中同长也!球,一中同长也!
一、“首尾呼应”,保证了课堂结构的整体性
数学科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为了教与学的需要,人们常常会将数学知识进行人为的分割与细化,然而,这样的划分难免会造成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让学生产生误读与曲解。为此,执教者应从知识的细枝末节中走出来,站在整体的高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统一。
在本课中,华老师在教学的开始引入了“寻宝”的游戏环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巧妙地引入了学习的主题;在学完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华老师在课尾同样还是借助了“寻宝”的游戏情节,有的放矢地突出了圆的特征,并加以适时的拓展,学生在内化新知的同时深化了认知、突破了认知、重建了认知。同样是“寻宝”,但前、后两者之间却有着不同的教学定位:前者侧重于圆的特征的学习,而后者则着眼于球的特征的渗透。它们在看似重复实则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彼此呼应,使本课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个“首尾呼应”的教学整体。
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散文中所追求的意境――“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神不散”也就是指写文章时要有明晰的“思想线索”。其实,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思想线索”来保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除了上述的“首尾呼应”的手法以外,我们还可以以“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为线索、以“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为线索、以“知识、思想、智慧的逐步提升”为线索……这些“思想线索”承载着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它们贯串、统领、协调于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统一与和谐。
二、“首尾呼应”,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性。
在本课教学的开始,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从而引导学生开展了思考:宝物“可能在左脚的左边3米处”“可能在左脚的右边3米处”……“宝物在一个圆上”。在这样的“寻宝”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感悟到了圆的本质――圆其实就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虽然教材中没有出现关于圆的概念的描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提及关于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要求,但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数学味”的浸润,从数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猜测、意会中自然地感悟到了数学的极限思想。
同样是“寻宝”活动,同样是极限思想,在课的结尾,我们也看到了类似情节的存在。 然而,当这个疑问――“宝物距离你的左脚3米,难道它就一定会在圆上吗?”――被教者很“意外”地提出时,学生们产生了迷茫,陷入了沉思,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此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迈向了更高的层次――“球,一中同长也”。 从平面的圆形到立体的球体,从“圆,一中同长也”到“球,一中同长也”,在“首尾呼应”间,知识的难度由浅入深,知识的体系由立到破,再由破到立。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的眼界得到了开阔,知识得到了拓展,思维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首尾呼应”,展现了智慧生长的过程性。
数学是一种智慧,我们的数学教育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然而,在数学课堂中该如何让学生的智慧得到生长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老师指出:智慧与知识有关,虽然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等同,但智慧并不排除知识,智慧与知识也可以相辅相成。所以,就我们的数学课堂而言,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能成为智慧的生长过程。
一、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现状分析总结如下:
1.通过调查,100%的中职生使用手机,其中高达95%的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2.在被调查中职生中,只有18%的学生在手机用途中选择与父母通话,82%的学生选择手机使用用途多样,依次是QQ、微信聊天,玩游戏,自拍、听歌,看电影,看小说,浏览信息,查阅资料。
3.在手机使用时间段的调查中,有4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只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而52%的被调查学生则表示在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均使用过手机。住校学生则78%的被调查者表示晚休熄灯后仍然会使用手机。
4.在“什么情况下会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这一调查中,有3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课堂教学枯燥,有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教师没有注意到自己,有35%的被调查者选择缺乏学习兴趣,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就是爱玩手机。
5.通过访谈法,90%的教师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因为上课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很多。具体表现在: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经常手机百度教师提问和考试题答案,使学生丧失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仿网络语言,语言能力下降;课堂突发事件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二、中职生回归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1.学校层面上。一是可以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运用。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从而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虚拟教育环境。二是可以设置校园公共手机。实例,临沭某学校集中购买手机发放给所有班级,各班设置自己的班级公共手机,通过对智能手机“疏”与“堵”的有效结合,来加强对校园手机的管理。该校为了确保公共手机的使用效果,统一印制了《班级公用手机使用记录簿》,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降低了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三是可以开设智能手机第二课堂,学习智能手机强大的程序功能,充分利用其正面能量,定期组织相关类比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比如,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收集数据。
2.教师层面上。一是改变传统课堂理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基于网络的智能手机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课堂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必定会被现在的学生所淘汰。随着智能手机进入课堂,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只有在新型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一个道德、行为典范,以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导和影响学生,才能抓住学生的需求,号准学生的脉搏,从而保证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二是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时效性,与时俱进。时下倍受关注的微课、反转课堂、慕课,都是我们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认真使用的。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短、小、精、悍”是其特点。微课的作用是讲清楚一个问题,它面向学生,给学生看,任务驱动,清晰、具体、有趣。智能教育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正面作用将不再是难题。三是教师首先要适度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智能手机正面功能,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更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要在学生模棱两可、认识疑惑和错误产生时,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而不是放任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去百度答案。
一、概念界定
百度百科为智能手机下了这样的定义:智能手机(Smartphone),就是“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一类手机的总称”。可见,智能手机联网之后就是一部微型电脑,我们的学生手指轻轻一点,随时随地就能链接外部丰富多彩的世界,沟通交友、游戏娱乐、查询信息、网上购物或是网店经营,几乎无所不能。毋庸置疑,智能手机为我们的学生拓宽了学习渠道,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但是,智能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有人形象地形容过,一百年前人们躺着吸鸦片,一百年后人们躺着玩智能手机,姿态是如此相似。把手机比喻成当年的鸦片,可见智能手机对于人们的影响之深。
二、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中职生使用智能手机现状分析总结如下:
1.通过调查,100%的中职生使用手机,其中高达95%的学生使用的是智能手机。
2.在被调查中职生中,只有18%的学生在手机用途中选择与父母通话,82%的学生选择手机使用用途多样,依次是QQ、微信聊天、玩游戏、自拍、听歌、看电影、看小说、浏览信息、查阅资料。
3.在手机使用时间段的调查中,有4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只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而52%的被调查学生则表示在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均使用过手机。住校学生则78%的被调查者表示晚休熄灯后仍然会使用手机。
4.在“什么情况下会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这一调查中,有3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课堂教学枯燥,有18%的被调查学生选择教师没有注意到自己,有35%的被调查者选择缺乏学习兴趣,有15%的被调查者选择就是爱玩手机。
5.通过访谈法,90%的教师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因为上课使用手机的负面影响很多。具体表现在: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经常手机百度教师提问和考试题答案,使学生丧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仿网络语言,语言能力下降;课堂突发事件时,起到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中职生大范围地使用智能手机,不仅在课余时间使用,课堂时间的使用频率也在不断上升,这对于我们中职学校的正常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智能手机对中职课堂的挑战
通过访谈法,我们对中职生在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注意力被分散。实例一,数控学生A说:“有的学生故意上课手机不调成震动,手机或者短信铃音设置成搞笑或者潮流音乐,目的是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出风头。”实例二,汽修学生B说:“有时候上课听不懂,就偷偷地拿出手机来玩游戏,或是和别的同学发短信聊天,聊得不亦乐乎,甚至会忘记还在上课。”这些现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断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思路,正常的课堂秩序被打乱。
2.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被削弱,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下降。实例一,某专业老师说:“在平时讲课时,当我讲到某个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讨论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就会通过智能手机在网上浏览,找到标准答案,并且会感觉自己很聪明,值得炫耀。”智能手机的这些功能,让他们不学习、不思考就能获得标准答案,严重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3.正常的课堂教学本质被忽视,学生慢慢丧失了创新能力。实例一,某文化课老师说:“在平时单元测试的时候,学生会提前把重点难点用智能手机拍下来,遇到不会的题目时,个别学生甚至会偷偷用智能手机百度搜索答案,智能手机成为新的考试作弊工具。”实例二,某专业课老师说:“在学生上实训课做项目,指导学生拓展训练的时候,学生总会用智能手机搜索,模仿别人现有的成果,咀嚼别人吃过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创新意识。‘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轻易就能获取知识,让我们的学生没有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放弃了思考与创新,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4.智能手机功能利用狭隘化,手机依赖在不断增强。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仍未转变,仅视智能手机为一种娱乐游戏沟通工具。学生更是如此,只关注智能手机的聊天沟通功能、游戏功能、音乐、影视以及娱乐八卦功能,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更有甚者,产生了手机焦虑症,一时看不到手机就像丢了什么贵重物品,坐立不安。
5.课堂问题行为多样化。由于智能手机这一特殊的工具流行在校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的有效的管理手段,于是一些新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了:在课堂上通过智能手机与网友聊学习无关的话题,收发查看与学习无关的邮件,玩与学习无关的游戏,观看与学习无关的影视,无视学习任务漫无目的的网络闲逛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不难看出智能手机对于我们的传统课堂冲击巨大。怎样让学生从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转而回归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成为我们执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四、中职生回归课堂教学的对策研究
1.学校层面上。
一是可以加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运用。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从而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虚拟教育环境。实例:淄博某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有了自己的成果,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学科教学特点与平台、平板有机有效的结合,传统的预习、学案、阅卷评卷没有了,学生的预习、重难点知识获取、思维导图设计、练习测试等都在老师与学生的“发送”和“提交”中完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提高,学为主体、个性化学习得到了完美体现。
二是可以设置校园公共手机。实例:临沭某学校集中购买手机发放给所有班级,各班设置自己的班级公共手机,通过对智能手机“疏”与“堵”的有效结合,来加强对校园手机的管理。该校为了确保公共手机的使用效果,统一印制《班级公用手机使用记录簿》,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降低了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对教学秩序的影响。
三是可以开设智能手机第二课堂,学习智能手机强大的程序功能,充分利用其正面能量,定期组织相关比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手机这一工具。两年前美国的科学促进会就进行了一项名为《“主动探索者”项目将智能手机变成课堂研究工具》(“Active Explorer” Project Turns Smart Phones into Classroom Research Tools)的研究。该研究认为:可以将日益常见的智能手机变成一个强大的工具,用于学生亲身体会和实践对知识的学习。该项目最终在Washington, D.C.的四个学校进行推广,旨在将学生训练成更加主动的学习者和合作者。AAAS“技术与学习项目”建立了主动探索者网站和移动平台,并利用一个致力于教育发展的智能手机公司提供无线传输服务。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收集数据,比如拍照的时候会自动通过智能手机的GPS记录下入侵植物的地理坐标。学生们统一将这些信息上载到一个网站,就可以分享他们的发现,可用于制作幻灯片、漫画书或其他极富创意的演示。项目开发者认为,无论什么主题,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通过借助智能手机,成绩是建立在知识独立获取之上的,而不是仅仅从书本和训练中获取。
2.教师层面上。
一是改变传统课堂理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基于网络的智能手机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课堂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必定会被现在的学生所淘汰。随着智能手机进入课堂,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只有在新型的信息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学习,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一个道德、行为典范,以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教导和影响学生,才能抓住学生的需求,号准学生的脉搏,从而保证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是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时效性,与时俱进。时下倍受关注的微课、反转课堂、慕课,都是我们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认真使用的。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短、小、精、悍”是其特点。微课的作用是讲清楚一个问题,它面向学生,给学生看,任务驱动,清晰具体有趣。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认为:“翻转课堂其实是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翻转课堂“颠倒”了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流程,80%的人宣称翻转课堂改善了学生上课的态度。翻转课堂这种“颠倒”的教学理念如果大范围全面推行,将发展成为慕课。慕课(MOOC)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正以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教学形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着中国的教育。 这些教学模式的最终走向,将会引发智能教育。智能教育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正面作用将不再是难题。
三是教师首先要适度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智能手机正面功能,从而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老师讲课学生记笔记,更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要在学生模棱两可、认识疑惑和错误产生时,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而不是放任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去百度答案。通过互动,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在师生观点冲突中加强交流,最后去伪存真、获得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真真正正的良师益友,正常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3.学生层面上。
兄弟4人究竟是为了什么事这样大动干戈?砍人者刘建新的妻子王原珍告诉记者:池塘边的几棵树是死去的公公亲手栽的,可去年12月丈夫的几个堂兄弟把树给砍了却没有向其知会一声。昨天下午当丈夫向他们讨个说法时,对方态度却极端恶劣,一怒之下丈夫便用菜刀砍伤了他的3个堂兄。王原珍还说:“他们用凳子打我,还把我推倒在地上。”
事情是否真像王原珍所说的那样?记者随后赶到水电八局中心医院外科,找到了一个小时前被送往这里就医的伤者刘建伟。
刘建伟说:“他是昨天摩托车撞了人,现在车没有了,他就发疯就找别人的麻烦。”同时,刘建伟告诉记者,他们是因为树本身已经枯死了,而且挡了路才砍掉树的,并不是针对谁。
一、智慧课堂要有智慧的教学语言
《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语言,流畅清晰、富有诗意,与文本娓娓道来、情韵悠长的语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明确的指导性,例如让学生去概括文章的内容,她提出两个要求“全面、精炼”,让学生去概括“和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教师示范了“人物+状语+动词短语”的句式结构,教学语言的操作性强,学生很容易入门,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听《琵琶行》,首先被吸引的,也是授课教师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如果说《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语言具有富有诗意、操作性强的特点,那么《琵琶行》的教学语言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智慧。首先,授课教师将叙事长诗《琵琶行》的特点概括为“有故事”,并用“有事故的人”“有故事的音乐”等小标题,引导学生细读、深读文本,理出其中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有故事”三个字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我们知道学生是最喜欢听故事的,于是整个课堂就在学生饱含兴趣时展开;其次,教学语言特别有感染力,一位专家在评课时提到,“《琵琶行》的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的要求很高,教师如不能用富含暗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的联想,学生就无法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而授课教师充满感染力和同情心的引导和讲解语言,深情并茂地使学生处在悲剧美的欣赏氛围中。
二、智慧课堂要有智慧的教学设计
回味《故乡的榕树》的教学设计思路,体会课堂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品位“过程与方法”,整个教学活动针对文本内容、结构、语言、意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展开,而又紧紧围绕“品味语言”这个核心,运用“读、说、体会、表达、模仿创新”等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有声有色地绘景,诗意地抒情,解决了学生“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的表达困境。
《琵琶行》的课堂鲜明地体现了“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首先,以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基点,课堂在学生自读文本,表达对诗歌语言、思想情感看法的基础上展开,体现了 “学生在我心中”的课堂教学理念;其次,授课教师的以“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唱琵琶篇”的铺垫为发端,继而提出提携课堂的总问题“《琵琶行》为何如此著名,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来源于哪里?”来作为串联课堂的线索,再以具体的设问和追问,直扣文本,从“悲剧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四个维度,引导学生们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
在文本的鉴赏环节,教师试图抓住作品内外的故事,营造“有故事”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辛酸故事中感受故事,感受音乐,感受作品之美。正如一首诗歌有“诗眼”一样,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有点睛之笔――抓住一句“同时天涯沦落人”,带领学生研读文本,深切体会诗人和琵琶女“同是”沦落人的“沦落情”,品味“沦落音”的语言魅力。教师设计的“诗人和歌女为何‘同是沦落人’?”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直指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三、智慧课堂要有“用教材教”的智慧
智慧教室是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通过通讯设备、平板电脑、投影机、实物投影等设备建立的一种先进的教学平台,能够实现师生互动、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目标评估等功能,是教师多媒体教学的升级版,对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为推广智慧教室在我校的普及使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智慧课堂应用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郭金保(校长)
副组长:也考才让(教导主任)拉毛才让(信息技术管理教师)
成员:全校各科教师
二、智慧教室维护。
每开学初对全校装有智慧教室软件的教室进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智慧教室培训。
经过上一学年的培训,老师们已经基本掌握智慧教室的使用,但需要多练习。本学期继续加强对需要上智慧教室课的老师的实用技能培训。
三、智慧教室应用。
1、鼓励教师多使用智慧教室,尤其是三至六年级的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都要求使用智慧教室授课,逐步扩大授课范围。
2、学校根据“智慧教室”的使用情况和学生的运用熟练程度,制订学校智慧教室使用规定和授课安排表,学期末评选出能熟练使用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
2.课堂教学开展方面:熟练使用智慧课堂和QQ教学群的教学平台,保证了学生出勤、通过实时的答疑讨论,与学生实时互动和学生上传照片,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的头脑风暴,学生回答问题,能非常好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实时的课堂活动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能掌控学生的在线的情况和状态,学生对课堂反馈情况等方面,总结收获、经验及不足,发现学生缺勤及时和学生联系,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日常听课及教学检查
1.听课情况:开学以来线上听课4次数,通过多次听课,学习到了比较多的教学方式,各位老师的备课都非常的充分认真,在课上与同学互动流畅,每位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智慧课堂的教学系统进行熟练的授课。
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后,老师很认真地向全班同学说:“××同学他也是小组长。”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个个睁大了眼睛,不解地看着老师。老师接着说道:“昨天下午放学时,因为下雨,同学们急着回家,忘了关窗户,是他关好了教室的门窗最后离开教室的。当时,老师很受感动,又考虑这位同学虽然做事仔细但胆子比较小,所以就让他担任班里管理公物的小组长,希望通过这个岗位让他为班集体服务,同时也锻炼锻炼他。同学们,你们同意吗?”教室里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分析
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往往不是单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问题,而是涉及学生成长中的教育问题。如果教师处置不当就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课堂上出现“节外生枝”,需要教师运用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这个案例的发生带给笔者两点启示:一是学会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即情感和自尊受到尊重,不仅需要教师懂得学生成长心理,而且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职业理念。教师做了,才会体会到“尊重”是教师的一种修养,一种品格。教师学会尊重学生,才有可能与学生进行意志和心灵的沟通,才会收到教育效果,可以设想,如果这位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她可能会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B学生,她也可能直接将B学生哄回座位,这种做法,会造成对学生心理的伤害。二是学会交流,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现代教育理念鼓励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知心朋友,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但这种感受需要教师对教育理念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强烈的爱心。案例中:,这位教师对“冒牌小组长”的出现,并没有简单机械。因为她懂得这种现象是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必然,需要教师运用能力和智慧进行处理。在案例中,授课教师正是运用了教育的智慧才自然地化解了“冒牌小组长”的尴尬。
那么教师的教育智慧究竟源于何处?
教育智慧生长于学习。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灵性就会枯竭。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好书是人们智慧的源泉,道德的根基。读书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拓宽教师的人生宽度,它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课堂文化,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只有把读书当成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习惯,撇开看教参的浮躁,舍弃看教育理论书籍的功利,我们的智慧才会自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