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经济管理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学家从效率视角考察休闲。而凡勃伦(ThorsteinVablen)、贝克尔(GaryS.Becker),林德(SteffanB.Linder)、格鲁诺(ReubenGronau)、摩利伽尼(CaseyB.Mulligan)是其中的几座丰牌。
凡勃伦(Vablen,1899)是最早致力于休闲概念研究的经济学家。在凡勃伦看来,休闲是不制造财富的时间消费,它来自那种认为生产劳动毫无价值的观念和显示提供悠闲生活的财力的需要。凡勃伦的有闲阶级理论的基本社会范畴是比富、引人注目的闲暇和引人注目的消费。而贝克尔则致力于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工作、休闲二分法。贝克尔(Becker,1965)指出,不应把休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所有休闲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休闲。人们不是在工作和休闲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的消费活动之间抉择。市场活动时间(工作)与非市场活动时间(休闲)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林德(Linder,1970)则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出发,使用经济数量模型得出了一个与时间密度有关的休闲悖论,即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在时间的稀缺性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理性的行动者越来越不幸,因为人们将放弃耗时多而耗费商品和劳务少的沉思式的活动,而对那些耗费商品和劳务甚多但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活动则情有独钟,趋之若鹜。林德认为,自从我们把休闲看成一种商品以来,商品交换及其它经济和技术的价值就是要竭立剥夺我们的休闲,从而对我们重新思考进步的目的提出了挑战。
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格鲁诺(Gronau)是西方休闲经济研究集大成者。格鲁诺先后供职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多所大学,1978-1992年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格鲁诺就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时间的家庭分配:家庭主妇的价值》(1973)、《以色列妇女的时间分配》(1976)、《休闲、家庭生产和工作:时间分配理论回顾》(1977)、《家庭生产:一个被人遗忘的产业》(1980)及《消费技术和家庭内资源分配——成人均衡规模的重新考察》(1988)等多篇学术论文,对休闲和家庭时间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格鲁诺对休闲的研究更为系统,实证性更强。在其与哈默麦什合著的论文(Gronau&Hamermesh,2001)中,作者以澳大利亚、以色列、荷兰、瑞典、美国和西德1985-1994年的时间预算调查为基础,运用家庭生产模型的框架阐述了由不同活动的机会成本引致的需求差别,并发现了家庭间休闲活动差异性的规律。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摩利伽尼(Mulligan,2002)用实证性评价竞争均衡模型及把其扩展至非竞争状况的新方法,直接测度了美国经济1889-1996年期间劳动—休闲扭曲的情况。Mulligan的研究发现,1889-1996年以来,劳动—休闲扭曲呈平衡发展,但大萧条期间、二次大战和20世纪80年代除外。边际税率与劳动-休闲扭曲有点相关,但不能解释大萧条、战时和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垄断工会主义可以解释大萧条扭曲的一小部分,而工会地位的下降可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总体而言,消费、工资、工作每隔10年的波动与劳动供求的简单数量模型是不一致的。
二、管理学视野中的休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休闲服务项目的增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管理学视角关注休闲的营销、规划、经营和管理,相关研究成果也开始增多。其中德莱弗(Beverly,L.Driver)、哈维茨(MarkE.Havitz)和麦克维里(RonaldE.MaCarville)等人的研究较有份量。
德莱弗(Drive)在休闲管理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益效的管理(Benefit-BasedManagement,简称BBM)及由BBM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休闲益效方法(BenefitApproachtoLeisure,简称BAL)。1989年,他与席莱尔(Schreyer)合作发表的《休闲的益效》一文,首次提出休闲服务项目的管理不能只袭用其它领域的管理方法,而应从一个休闲服务项目能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处着眼,从整体上对之进行规划和管理。他将广义系统论的理论视角与现代管理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指出传统的管理是着眼于休闲活动,以管理为目的,将重点放在建立休闲设施和推销休闲服务上。如果把一个休闲项目视为一个系统的话,传统的管理基本上只看到了输入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所需的资本、项目管理人员及其技能、休闲设施及推销方法等因素。德莱弗要人们先着眼于系统的输出,即项目能带来什么益处,然后去考虑如何规划和管理。这样,系统的输入与对系统的管理都只是手段,目的则是使项目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效最优化。
哈维茨(Havitz)教授是休闲管理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1987年就获博士学位的他,先后在美国伊阿华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的营销、消费者行为、休闲与失业等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商业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两类休闲活动抉择的偏好分析》(论文)、《公共休闲服务营销:不后悔的乐观者的一些(临时性)悲观视角》(论文)、《非在业成人的多元世界:休闲价值、生活方式和福利》(专著)。在这些论著中,哈维茨指出,劝导性信息会对人们购买选择性公共和商业娱乐服务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树立休闲服务营销的观念,通过营销改变休闲者的偏好和活动。
麦克维里(McCarville)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娱乐与休闲学系的教授,研究重点是休闲营销、管理和消费者行为。近几年,麦克维里教授致力于服务质量对休闲者经历的影响以及参与者对服务失败反应的研究,成果卓著。通过一系列在不同价格情形下监控顾客期望的试验,他发现了参与者对不同价格模型的反应,以及服务质量对不同休闲者经历的反应。在《通过市场行为改进休闲服务》这本专著中,麦克维里对未来休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洞见。
三、简要述评
审视国外休闲经济与休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休闲经济管理理论仍处于一个相对活跃发展的时期,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但必须指出的是,休闲经济理论虽已有100余年的研究历史,但目前对休闲的研究还依附在家庭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上,没有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体系,也没有得出大量的普遍性结论。至于休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于休闲经济学与休闲管理学而言,在理论思考、实证分析和政府研究方面,加强休闲分析方法的基础,进一步探讨现有的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全新的应用领域,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Thorstein,Veblen.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AnEconomicStudyofInstitutions[M].NewYork,NY:Macmillan,1899.
[2]Gary,S.Becker.A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J].EconomicJournal,Volume:75,September1965:493-517.
[3]Steffan,B.Linder.TheHarriedLeisureClass[M].NewYork,NY: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0.
[4]Reuben,Gronau.TheIntrafamilyAllocationofTime:TheValueofHousewives’Time[J].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ume:63,issue:4,September1973.
[5]Reuben,Gronau.TheAllocationofTimeofIsraeliWome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4,issue:4,August1976.
[6]Reuben,Gronau.Leisure,HomeProduction,andWork:the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Revisit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5,issue:6,December1977.
[7]Reuben,Gronau.HomeProduction——AForgottenIndustry[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ume:62,issue:4,August1980.
[8]Reuben,Gronau.ConsumptionTechnologyandtheIntrafamilyDistributionofResourses—AdultEquivalenceScalesReexamin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96,issue:6,December1988.
[9]Reuben,Gronau.,DanielHamermesh.TheDemandforVariety-AHouseholdProductionPerspective,NBERWorkingPaperNo.8509,October2001.
[10]Casey,B.Mulligan.ACenturyofLabor–LeisureDistortion,NBERWorkingPaperNo.W8774,IssuedinFeb2002.
[11]Beverly,L.Driver.,Richard,Schreyer.TheBenefitsofLeisure,inEdgar,L.JacksonandThomas,L.Burtoneds.UnderstandingLeisureandRecreation:MappingthePast,ChartingtheFuture(pp.385-419),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89.
[12]Beverly,L.Driver.,Perry,J.Brown,George,Peterson.TheBenefitsofLeisure[M].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91.
[13]Mark,E.Havitz.AnAnalysisofPreferencesforcommercialsectorAlternativesforTwoRecreationActivities[J].JournalofParkandRecreationAdministration,1989,7(3):23-32.
[14]Mark,E.Havitz.MarketingPublicLeisureServices:Some(temporarily)PessimisticPerspectivesfromanUnrepentantOptimist[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2000(32):42-48.
[15]Mark,E.Havitzetal.TheDiverseWorldsofUnemployedAdults:ConsequencesforLeisure,Lifestyle,andWell-Being,Waterloo[M].ON:WilfridLaurierUniversityPress,2004.
[16]Ronald,E.McCarville.ImprovingLeisureServicesThroughMarketingAction[M].Champaign,IL:SagamorePublishing,200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13-02[ZW(N]
[作者简介]蔡定斌(1969―),男,广西桂林人,本科,桂林市经济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家培养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阶段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纪律松散,有些学生甚至处于违法边缘,这加大了中职学生的管理难度。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做好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和管理中职学生的关键。
一、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
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是指中职学生中具有较严重的缺点或不足的一类学生。根据学生存在问题的不同,可分为纪律松散、学习困难、生活贫困、心理障碍、患病残疾等特殊群体。若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或改变特殊群体学生状况,则一方面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正确人生道路,并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扭转中职学校纪律差、学习风气不佳等不良习气,为建立和谐校园起到关键性作用。笔者对所在学校通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并设计符合在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及汇总,将在校特殊群体学生划分为经济特困、学习困难、纪律松散、心理障碍及患病残疾等几个群体,特殊群体学生数约为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其中纪律松散、学习困难学生比重最大,这部分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思政教育的对策
中职特殊群体中的经济特困生随着国家对贫困学生扶持力度的加强已基本解决,因此,中职学校主要是针对纪律松散及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及提升。人的行为与个体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提升中职特殊群体的思想修养,是帮助这部分学生重新进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直接有效方法。
(一)抓住军训时机,为学生创造生活新起点
对于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每一个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他们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期,学生处要求班主任多途径了解学生情况,如通过生源所在地学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生活背景及行为特点,及时建立并更新学生思政档案,动态掌握特殊群体情况,并注意对学生档案的保密。军训是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教官这个角色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凝聚力的。据笔者所在学校桂林工业学校多年统计,军训期间是违纪现象最少的时期。在军训期间为学生树立正面角色,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是纪律松散学生积极上进,对他们的正确行为及时肯定、表扬等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自觉约束行为,逐步走上正途。
(二)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是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不良人格或行为的形成是由于其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引,缺乏关心、关爱、友爱、互助、成功的体验。在德育课程中按照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角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三)改革学生管理制度,鼓励学生“改过立新”
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实现。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严格地分为对错,其对于一般学生的管理是有效的,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则直接划分为错与惩,将其抛弃到对立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常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更是要因人而异。传统学生管理制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使特殊群体学生被动地划分到不良群体中,违背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初衷,不适应中职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本着育人的原则,新的管理制度应采取弹性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改错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在学生违纪处分办法中规定,表现好的违纪学生在受处分半年后可以申请降低处分级别直至撤销处分,这就在警示的同时也打开了接纳改过自新的大门。
(四)加强预防机制,分类指导,实施全面有效管理
1.跟踪学生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而不是事后处理,避免陷于“预防措施不严―事中处理不当―事后处理困难”的恶性循环。把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学生特殊群体名誉,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实施各项措施的基本原则。
2.明确特殊群体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措施。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心理自卑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应严格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鼓励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学文化、学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创造美好未来。纪律松散的学生往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只是单纯地通过谈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处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宿舍成员,以宿舍为单元,让学生相互帮助,以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克服懒散的坏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开导学生,深入了解造成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重树学生“我能学会”的信心。任课教师则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耐心和关注,让学生学会、学懂,重树学习信心。在学生之间则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做组长,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帮扶活动。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互爱的优良品质。
3.做好教育规划,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应当结合各年级特点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一年级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教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在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班主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为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并跟踪关注,设计引导策略。二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因此,引导其爱专业、自觉学习专业是首要任务。此阶段可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升工作能力,体会学习知识带来的实惠和快乐。三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因此,重点应放在就业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能力的培训,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其顺利踏上就业之路。
4.建立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途径掌控学生思想动态。(1)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实现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制度化,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作为家长,则可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步调一致地帮助和教育学生,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完善的班主任负责制,有利于学生情况的实时更新。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建立学生特殊群体个人档案。同时组建优秀、负责、被同学认可的学生班委团队。班委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班上同学共同生活,最容易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补充遗漏信息,可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3)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手机俨然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核心,QQ、博客等平台是学生吐露心声常用的渠道,加入学生QQ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通过网络沟通,缩小与学生的距离,可让学生相信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常永强.关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版,2011(12).
[2] 李晗.影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1(5).
一、以人为本的产生
从本源上讲, “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命题,而“人本主义”又是针对资本主义而提出的。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是企业谋利的最主要手段,再加上资本的相对稀缺和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必然是从属于资本的。古典组织理论代表泰罗等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是“生产工具”、“活的机器”、一种“机械因素”,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也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企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人对企业生产率及利润目标的贡献,“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更是将企业中的人提升到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逐渐地,“人本主义”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于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人不仅仅具有生产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其核心是对企业中的人应视为人的“本身”,而不仅仅是一种资源。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其核心就是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与经营者同心同德去奋斗, 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始终把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企业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是塑造创新型企业的成功妙法,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生命价值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满足高层次“需要”
需要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在五种需要中,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特有的。
尊重需要,人都有被他人尊重的渴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创造一个竞争环境。企业员工在今天作为特定的群体,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物质待遇并不是他们惟一的需要,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需要一种升华的超越职业的人生境界。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一种自信,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从而大大提高其积极性。在企业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第一步是学会尊重别人;在管理中相互激励共同提高,则是建立以人为本氛围的第二步。企业管理者的一句问候、一声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会使人心存感激,从而迸发出一切为了企业的动力。
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包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企业员工绝大多数是自我实现型的人,他们的目标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乐趣;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主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适应环境;其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致的。因此,管理者在管理中要贴近实际,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的进取需要。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把责任最大限度地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完成,从而使他们各得其所。
正确运用需要理论,管理者要了解和关心员工的需要,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尽可能适应不同的心理需要,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要创造诱发积极需要的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潜在的积极性,燃起不灭之火。要适时调正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发各自生命的潜能。满足需要、尊重人才是一个时代的追求,更是企业迈向“以人为本”管理的通行证。
三、以人为本管理的方法――激励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必须是适度有效的激励,激励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提供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提高的机会。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规律的激励方法,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绩效。
人们既有对物质需要的追求,也有对精神享受的渴望。由于文化水平、思想素质、家庭经济基础、个人性格爱好等各有不同,需要的层次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对人生价值的取向和对事业追求的多层次、多元化。因此,在实施激励中要做到:
(一)运用成就理论,激发向上意志潜能。每个人都有一种向上的意志潜能,这种向上意志潜力表现在工作就是成就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取得成绩,获得社会的承认或他人的认可。这种向上意志潜能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出无穷的动力。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要依据精神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律,合理有效地组织他们以最少的精神生产投入,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最多的产品。
(二)运用期望理论,进行目标激励。员工在工作中激发力量或动机强度取决于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和个人实现目标可能性估计。确立的目标对个体越有意义,越能满足个体需要,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也越大。在企业管理中要实现目标激励,首先目标确立要适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使目标既富挑战性又具实现性;其次目标既明确具体,易操作,又具实效性;第三,确立的目标既有兼融性,又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另外目标确立要注意长短结合,突出现实性,兼顾战略性,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尽可能从企业活动的本身寻找动力和积极性。
(三)运用强化理论,激发正强活力。强化激励是强调人的行为结果对其行为的反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正强化教育就是不断帮助被教育者取得好的工作成绩,以体现其良好的动机,强化其进取的信心和意志。正强化的办法是通过肯定和奖励,如赞许、奖赏、晋升等刺激行为的重复出现,保持和加强某种有利的行为,其目的是提高效率。运用正强化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重在培育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员工有了责任感,就能意志顽强,乐观向上,不畏困苦,敢于开拓进取。管理者还要理解和信任员工,关键时刻的理解、体谅、关心、爱护以及多方倾听意见,主动承担责任,才能发挥正强化的作用,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不会因挫折而消失。正确的理解、充分的信任是留住人才的最大前提,也是企业管理迈向人本管理的核心所在。
总之,激励永远是有效的。
四、以人为本管理的手段――信息
信息普遍地存在于物质和意识之中,它标志着物质的存在,在不同的领域,有多种表达方式。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实质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切基础信息接收、归纳、整理、过滤、加工、处理、传播和再生产,即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过程。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者若信息闭塞、信息失真或信息浪费,就会出现决策不当,丧失时机,导致管理混乱,甚至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造成失误。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求管理系统的各部门之间建立起信息网络,把分散的信息活动统一到信息系统中,有条件的要建立综合性的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手段信息化的基本保障。要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广开信息源。其次要收集、转换和处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检索、核定其可靠性。管理者在收集信息时,要重视周密的调查研究,掌握全面而系统的情况,决不让东拉西凑的几个事例去作为决策的根据,没有数量的调研是没有质量的。再次要将信息进行整理和纯化。最后将信息编制索引供人查询。管理者更要重视信息反馈,并努力使之形成以为人本的灵敏的网络化的信息反馈机制。这是“以人为本”管理手段信息化的主要体现。
五、以人为本管理的关键――优秀的领导者
善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是优秀的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一个平庸的管理者,只能偶尔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而一个糟糕的管理者,却只会消减下属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以人为本”管理的领导者不仅要具备一般领导者的品质,他们还应具有直观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应变力、决策力、预见性等能力,要有社会责任感,更要具有巧用人才、善用人才的才能。首先具有知人善任的慧眼和胆识。知人善任是实行以人为本管理良性循环的根本,以人为本管理的爱才原则,是不以亲疏而鉴才,不以好恶而取才,不以非议而疑才,不以妒谤而毁才,不以私利而误才;识才要重其绩,观其德,务其本,察其能。用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亲,要扬其长,限其短,尽其能,量才录用。其次是具备放手让人干的胆魄。当管理者把任务分配给其下属,就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和责任心一定能够完成任务,放手让他们干,尽量少去限制干扰他们的独立活动。对直接领导的部门负责人,也不宜做件事管件事,使下属无所适从,可以实行约束在前、指导在后的方法,加强工作督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帮助指导分析,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法。
“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企业管理活动中,要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关心人,在企业员工管理与物质管理两方面,理应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员工管理方面。
参考文献
1.傅淑丽,主编.管理心理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2.许青萍,等.简明外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云南科技出版社
二、现代服务业的范围、特点和作用
(一)服务业的范围
服务业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一般指第三产业。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090()4一2列出的领域主要有:招待服务(如餐厅、旅馆、旅行社、娱乐场所、广播、电视等),交通(如公路、铁路、海运、电讯、邮局等),卫生服务(如医院、救护队等),维修(电器、机械、车辆、建筑、计算机等),公用事业(供水、供电、能源供应、消防、治安等),贸易(批发、零售、采购商、营销、包装等),金融(银行、保险、抚恤机构、地产服务、会计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测量、法律、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咨询、培训和教育等),行政管理(人事、机关服务等),科学服务(探索、开发、研究、决策性支援等)。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不可能涉及到服务业的方方面面,其专业包括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都涵盖在服务业之中。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从经营管理角度考虑,与产品的经营相比较,单纯的传统服务有以下主要特征:(l)无形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抽象的和无形的,让人不能触摸或凭肉眼看不见其存在;(2)不一致性—服务是不标准的,其构成成分及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3)不可分割性—服务的产生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也就是说,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过程与顾客消费过程同时进行;(4)不可贮存性—服务不可能像有形产品一样被贮存起来,具有时间的制约性,“生产”出来的服务如不当时消费掉,就会造成损失;(5)缺乏所有权—服务在交易完成后便消失了,消费者并没有“实质性”地拥有服务。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具有服务业的基本特征,但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较,更具有高科技含量与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例如现代物流就是一种融高新技术为一体的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三)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根据美国国家统计部门确定的数据,不仅在美国,而且在许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服务业的比重都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3至314,而且在大型的制造业、农业和采掘业的大型公司内部还有一个隐形的服务部门,即所谓“内部服务”[zJ。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是国家和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现代物流是以网络、通讯、计算机等为载体,它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产品的直接成本,据有关统计显示,约占总成本的10%,产品的制造时间,约占从生产到消费总时间的5%,其所对应的90%的价值成本及95%的时间成本,是在储存、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作业过程中消耗掉。所以现代物流被视为继人力、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它对于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提升企业生产和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进而增强工商企业乃至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调整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
(一)中国管理教育的历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系统地进行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和方法[3]。解放以后,我国的管理教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可以称之为学习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这一阶段在我国的工科院校中,设有管理系,以生产作业管理为主,在财经院校中设有部门经济管理专业。这一阶段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全面学习前苏联,请苏联专家来讲课,帮助培养师资,用前苏联的教科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为理论基础,“大道理”讲的多,实用性比较差。第二阶段从1966年至1977年,可以称之为管理教育的废弃阶段。由于,认为管理教育没有用,全国工科院校的管理系和财经院校几乎全部停办。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1994年,称之为重新起步阶段,在工科院校中设立管理工程系,财经院校全面恢复,管理教育开始升温,发展势头很猛,许多管理专业都成了热门专业。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当时由于经济体制的差别,很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并不适用。第四阶段从1995年至今,可以称之为应用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对外进一步开放,消化、吸收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努力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工商企业中应用。进人21世纪以后,我国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各方面与世界接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使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变动导致了管理教育的发展和变化。适应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能力的改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二)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
国外学术领域里,对服务管理的研究比对制造业管理的研究要落后许多。中国的服务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相比,存在巨大的落差。而中国的现代服务业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应该说刚刚起步。当我们考虑提高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质量时,首先应从现代服务业经营管理特点出发,了解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培养敬业精神。由于服务业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对服务企业来说,最困难的是将服务质量进行定量描述和进行如实的评价,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产品可以标准化生产,可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但对大多数服务来说,很难进行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所以培养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与他人合作的敬业精神,要使学生成为视野广阔和很强的现代服务意识的管理人才。
(2)培养创新和灵活的思维。和现代制造业一样,现代服务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诸多因素促进服务管理的不断变革。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胆识和本事。现代服务业比制造业创新和创业的机会多得多,学习工商管理的学生,有可能将来在现代服务业中自我创业,成为“老板”。同时,必须认识到,服务业管理教育与其它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教育不同,有其科学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学习管理经营决策的艺术。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灵活的策略思维。
(3)掌握和吸收服务业管理的现念。现代服务业有别于传统服务业。例如过去的运输业、仓储业、货物业等等所熟悉或被视为当然的经营指南,现在已经遭受了质疑或修正,发达国家已告别了“运输时代”,进人了“现代物流时代”,许多新的现念不断涌现,新一代的服务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和吸收先进的现代服务理念。
(4)掌握现代服务业先进的经营方法。现代服务业以千方百计满足客户要求为宗旨,其经营方法层出不穷,永无止境,因为顾客的需求永无止境。所以现代服务业教育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管理经营方法,与国际接轨。这是培养新一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
(5)掌握和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现代服务业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服务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传统服务业以体力为主,现代服务业以技术为主。所以与传统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应用一定的信息技术。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倾心培育国际化、职业化、个性化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川,在工商管理系的具体体现就是根据上述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来培养现代服务业的管理人才。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素质加能力加专长”的人才培养观念,具体到工商管理系,就是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理念加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加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手段加一定的专业外语”。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在现有传统服务业队伍的大部分人中是不具备的。这样培养的人才,正是现代服务业现在和未来发展急需的人才。
四、办好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对策
(一)工商管理系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是专二招生的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优秀教师人数比较少,学生来源高考分数低,而且这些学生基本上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怕吃苦,自我服务意识比较差,要他们成为具有很强的为他人服务意识的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这是很不容易的。同时工商管理系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硬件设施也欠缺,要完成培养现代服务业合格的高、中级管理人才的艰巨任务,从而不辜负家长和学生的期望,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社会需要,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工商管理系也有自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民办院校机制的灵活性,可以主动地去适应经济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完全摆脱传统管理教育和传统服务业观念的影响,完全可以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特点来设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聘请专职和兼职教师‘。至于学生高考分数低、素质相对比较差,这是事实。但应该看到高考成绩有许多应试教育的痕迹,并不完全代表学生的潜能。而现代服务业管理人才绝对不是在应试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国内外很多优秀的管理者、成功的企业家,有可能文化水平不太高,有的甚至没有进过大学的校门,但是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经营管理的艺术,所以获得了成功。相反,学历高具有应试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就有很强的管理才能。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现在是专二招生,学生肯定分数比较低,但是只要培养方式得当,按照服务业管理教育的特点来培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合格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系的奋斗目标
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奋斗目标是办成民办高校中一流的工商管理系。通过今后几年艰苦努力,使现代服务业管理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在硬件设施、教学质量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做到培养目标明确,突出现代服务业管理的专业技能,并形成自己的涉外物流管理、涉外会计以及酒店管理的优势专业。如果与公办院校相比,虽然我们的学生高考分数比他们的学生低许多,但通过三年的培养,要使我们的大部分学生的能力超过公办院校中等水平的学生。
(三)办好工商管理系的对策
1.教学计划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和现代服务业教育的特点,工商管理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先进的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服务业先进管理技术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阁。教学计划中体现如下特点: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各个专业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有七门课,主要是计算机应用基础、vB、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制作、网络数据库、各个专业本身的信息系统与实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3)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各个专业都开出职业认证课,使学生能拿到各个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4)加强外语能力训练。三年外语不断线,专业外语上两学期,使学生能阅读本专业外语书籍。(5)加强实践和实训课教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减少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大力提倡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3.教师
本系现有教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与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相比,都有较大的距离。今后对招聘的教师,最低要达到研究生或重点大学本科生,鼓励在职的教师读在职研究生,使本系教师都能逐步达到研究生的水平。对年轻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从而才能稳定现有优秀教师,并能吸引校外优秀人才到本系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
4.教材
全部使用国内大的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杜绝使用国内外研究生教材。
5.建立教学实习就业基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办好“锦江之星班”,稳固和发展与锦江之星旅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定单培养关系,努力开拓与更多的知名企业建立稳定的定单培养关系。
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工商管理系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自我封闭完成不了艰巨的教学任务。工商管理系的管理是开放式的,必须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为本系培养现代服务业合格人才服务。例如,提高学生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有赖于本院的信息系和外语系。如工商管理系教学资源配置图所示。
7.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求得工商管理系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