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新思维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取标新立异快速简洁方法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还提出了创造性的观点。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解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掌握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实际中的数学问题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解答。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通过解决问题实现。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给教师反映上课时听得“明白”,但自己做题时,不知该如何下手。有些学生当听到教师解答时,便恍然大悟。其实并不是这些题目解答困难,而是学生的思维形式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存在不同。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时,一定要先了解学生存在哪些思维障碍。在了解研究高中学生的思维障碍之后,教师才能让学生放飞思想,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一、高中学生学习数学时面对的思维障碍
学习新知识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原有掌握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相关联的旧知识汲取新知识,也就是为旧知识和新知识找到“桥梁”。这样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升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但是在认知新事物新知识时,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是在学生和教师双方作用下进行的。如果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自顾自一味地讲解新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困难之处;或者当学生不能在新的知识和原有知识中找到“桥梁”时,便会形成思维障碍。
学生一旦形成数学思维障碍,就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并且导致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弱化。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产生的思维障碍也不同,具体有以下方面。
1.肤浅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能深刻理解一些数学概念或者原理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形势,只简单理解其表面含义,从而不能脱离具体事物产生抽象的概念,最终导致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2.缺乏空间想象力:高中学生往往对于直观事物比较敏感,对于抽象的数学问题不能直观地洞察到本质,从而不能转化成熟悉的数学模型去分析。
3.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这与所学的基础知识及学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致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产生差异。
4.思维定势: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积累了相当多的解题经验,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往往采取陈旧的解题思想,思想陷入呆滞状态,不能灵活应对。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也是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防止产生思维障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点事,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兼顾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一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在教学中防止学生产生思维障碍。
例如,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普遍困难是二次函数求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刚入学的第一堂课,我们应该复习一下以往所学的二次函数内容,为此我设计了几道数学题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
这三道题目是对知识点的递进,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适时讲解要点,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重视教授思想方法,指引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有些学生在面对数学试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该套用哪个公式,模仿之前类似试题的解答过程,这就导致学生面对新试题时会无从下手。这是缺乏数学意识的表现,数学意识引导学生面对试题时思考从哪些方面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引学生由意识推动双基,将数学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具体问题的讲解中。
在解答这道题时,利用了“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当学生面对试题心中存在数学意识时,才能随心所欲、胸有成竹,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重要环节。
3.暴露学生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学生思维定势是由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框架,帮助其消除思维定势。让学生暴露思维框架的方法有许多,例如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探讨数学试题,可以将试题设置为易错试题,混淆概念试题等,甚至可以让学生对试题进行多种方法求解。当学生面对多解试题时,往往不满足一种解题方法,则会尝试探索更多的解答方法。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结语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相关知识为载体,有意识地渗入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仅获取知识,更能掌握思考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善于运用其他文化学科的知识
实践证明,通过把小学美术和语文、自然、数学等其他文化学科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把感受用文学叙述方式进行表达,像《向日葵》这个作品,学生就会用一些语文词句如“梵高是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在作画”“梵高的画里有着生命在调动”等等,此外对于中国山水画欣赏,也可以引导学用诗词表达出来。这样就把美术和语文结合的淋漓尽致,在完成美素教学目标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氛围。通过校园的各种生态体验,通过校风校貌对学生的无形影响,都能启迪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我认为美术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无处不在,比如校园的结构,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文化活动,都包含着人文底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书法、画像、工艺作品等宣传、展示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让学生的归属感、集体感得到培养。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潜能的一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也是开发和挖掘小学生潜能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在充分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热情和美术学习动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因此,加强创新色彩的融入,能蛉醚生获得创新思维的启迪。
2.培养小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能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离不开对实际物体的把握。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对美术作品和艺术产生一定的了解和个人体会,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发挥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美术教学理念,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和创新美术评价机制等方式来开展,以下对这几种方式具体论述。
1.创新美术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注重创新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方法,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独角戏”式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学美术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中的理论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亲密的沟通和交流,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创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氛围,为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三年级下册《漂亮的房间》教学中,可让学生说自己房子的特点,自己房间的特点,思考家具、物品为什么那样摆放,如何让室内的色彩协调起来。如此,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关注,对漂亮、美丽房间的感受能力,放飞学生的想象,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认识和创新思维是每一个人具备的思想,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思想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国外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置于一个瓶子当中,并为它盖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这时,这只跳蚤马上跳起来了,但是一跳却被透明的玻璃板挡住而撞回。在这只跳蚤经历了很多次努力之后,当人把玻璃盖拿开之后,发现它却再也跳不出来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不能长时间在一种条件中,要善于感受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用一个“玻璃板”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指导小学生对小学美术苏教少年儿童出版社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小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等与春天有关的歌曲。随后,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春天来了,我们的生活会产生哪些变化呢?”、“小朋友们,春天为大自然披上了哪些色彩呢?”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回答欲望,带动课堂教学的氛围。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生播放一些其他小朋友眼中春天的画作,并为小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绘画的技巧,随后指引小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展现小学生的独特性格特点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利用数学教学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可以使课堂教学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具体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把教学工作的重点完全落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缺少关注。在新课程下,教师不应只是强调学生的“学会”,而应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只顾及当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就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设难置疑,变换方法、纠差防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即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导演”。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探索、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消化吸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认知结构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思维方法,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适宜教学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必须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需要依靠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去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景的创新,而兴趣教学则是数学课堂情景创新中最常见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节课有强烈的兴趣,参与的意识才会提高。兴趣教学方法可以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为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的“意识参与程度”很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尽量多采取举例子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基础知识积累
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知识积累并升华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丰富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储蓄,并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双基”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能盲目抬高教学起点,一味做偏题、怪题、难题。要使学生彻底领会要领的含义,掌握公式、定理的条件及应用范围,理解推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把知识吃透、记牢、用活;要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针对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要充分展开讲解;学生的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及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刊、杂志等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而系统的知识储备,足够的能力素养,进而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新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决非只会背诵条文的书呆子,而是具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及探究精神势在必行。作为数学学科,最常见的创新精神培养方式,就是拓展解题思路,开导思维变通。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应该有一个开放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能够全面地考察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方面进行联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求异思维,鼓励一题多解,改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增删例题条件,组合条件相似或结论相似的系列习题,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要调动学生深钻细研,标新立异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思维活动直观化、生动化,调动所有感官激发想象力;在解题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目的地发现新结论,通过知识的细小迁移,联想深化、开阔学生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1.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老师可先分析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我们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种差异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其他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例如在讲到“五种社会形态”这一理论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细的分析,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创新性观点:“五种社会形态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
一、具体讨论小学美术的先进作用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没有完善的认知体系,对小学生的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小学教育应当是以发展小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开设美术课,迎合了小学生喜欢“创作”的特点,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将对学生今后学习的能力有所影响,所以,开展有利于学生思维锻炼的美术课至关重要。
美术是学生创新性的体现,是对事物认识的起点,教师要做好合理引导的工作,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要让学生因为进入系统的学校而丧失了创新能力。在美术课上,学生自由发挥就是对创新思维的最好锻炼,教师要以简单的美术知识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兴趣,发现学生特长,从小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
小学美术作为小学生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的过渡课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小学生还停留在以玩为主的观念,教师在美术课上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要具备新的学习态度。这是小学美术课衔接学前教育,改善学生学习态度的重大作用。
二、小学美术课科学的开展道路
小学美术课具有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多维能力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的开展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循循善诱,切不可急功近利,使学生失去信心,耐心引导,亲切的教育态度是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
2.小学美术课堂要尽可能开发学生智力,科学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3.小学美术也要讲究专业性。小学美术不是让学生随意发挥的课堂,而是有合理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生创新意识、艺术兴趣、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做好小学美术教育对小学其他教育的开展将有良好影响。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高素质、科学和人文素质等,这是新世纪对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是新时期的“通行证”。中国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必须把创新培养作为终极目标凸显出来。所以,我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活动几年以来,始终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多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凸显学生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是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指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继承和创新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创新激情,参与才能见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学生真正看成课堂的主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评价等均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选择与学生活动经验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探究,能满足学生不同要求的内容,对基础知识要低起点,让全体同学,特别是基础知识较差的同学都能学数学,也要让数学基础好的同学的好学兴趣得到满足并能不断地激发新的求知欲望,对成绩好的学生要设计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数学得到创新发展。
2.注重知识创新,突出新课程理念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拥有了创新能力的学生,就拥有了美好的未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内容给学生,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特别是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虽然学生所学知识是人类前人的智慧结晶,但学生通过有效探究,可以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探究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再发现的过程。如果学生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习惯,教师每堂课均应设立问题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创新的机会。创新意识还可以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思,逆向思维,变式练习,自编题目或有条件自补结论,或有结论自补条件的题目练习,互相交流;也可设置有递进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推理和反思;还可以设置有探索开放型的题目,使学生亲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维体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设立独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14-01
随着素质教育大潮的涌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佩斯太洛奇也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发展思维就是要有所创造,有创新,要有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作法。以往的“填鸭”、“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了,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时代的要求,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作法,谈谈我的认识。
一、注重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着力开动学生的大脑,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对解决问题时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进行启发式的提问,通过学生的想象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小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 2.125:8.5 ”时,我这样提问:要把这个小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把小数点去掉,如还不是最简整数比,还要进行化简,想一想,怎样去掉小数点呢?学生都可能说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前、后项同时扩大100倍然后再化简。首先要肯定这种作法,接着启发学生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可以自由回答,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得出可以乘800、400、200、80、40等等。有的同学说前后项同时乘8最简单。每种作法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得出的,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畅通,个性得以发展,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而与生活贴近的开放题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造性提出了更多的可能。
如例题:放假了,甲、乙、丙三人合乘一辆出租车回家,三人商量好,车费由三人分摊。甲在行到6千米的地方下车,乙在行到12千米的地方下车,丙在行到18千米的地方下车,共付车费36元。请问他们三人各应分摊多少车费?这是一道非常贴近生活的开放题。在解决问题之前,引导学生思考,最后通过总结,学生自己得出三种解法:
解法一:租车时,不计路程,那么就应三人分摊。
36÷3=12(元)
解法二:按各人乘车的路程分摊,甲乙丙三人所行路程的比是:6:12:18=1:2:3。
甲:36×16 =6(元) 乙: 36×26 =12(元)
丙: 36×36 =18(元)
解法三:如出租车完全按路程收费,不计人数,那就该按路段分摊。第一段路三人分摊,每人36÷3÷3=4(元),第二段路费乙丙两人分摊,每人36÷3÷2=6(元),第三段由丙一人承担36÷3=12(元)。
甲4元 乙4+6=10(元) 丙4+6+12=22(元)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把学生的单一思维推向了发散思维,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三、注重学生实践活动,启发创造想象。
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兴趣,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比如这样一道操作题:将正方形纸片剪成四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纸片,请你根据这四个三角形纸片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并画出来。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学具(等腰直角三角板、纸张、剪刀等。)自己动手拼贴。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四种图形。
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带着疑难,自己动手操作解决,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在求知的欲望中,自主探索,自我发现,创造着生活的真谛。
如今的社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依赖于一层不变的模式,往往产品的创新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国际间的竞争也主要靠尖端科技,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创新能力。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模式受教师的影响很大,它必将影响到学生以后的生活。
二、现阶段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大家已经发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目前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一直以来,我国固有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给学生灌输教育。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也会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他们的惰性,让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说的就是对的,他们不用也不需要去思考这其中的细节,以及教师所说到底是错,是对。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书本和教师的“傀儡”。
其次,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教学条件很差。对于这一群体来讲,物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果在一开始就因教师素质不高、硬件条件太差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对于物理没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只是纸上谈兵。
最后,在物理教学上,教师通常会通过实验来演示说明某个物理现象的形成或是某个公式的诞生,且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都是按自己事前拟定好的教案来进行教学的。其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互动极少,缺乏学生参与性,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死板、僵硬,少活力,易演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如果说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了最基本的参与性,即便只是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都是非常难,更不要谈培养创新能力了。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关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从而使工作具有兴趣,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兴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产生灵感,也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情境,从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要在课堂上注重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当然,对于课堂的实验也要进行改革,杜绝独角戏,要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且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就可以自行思考解决,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注重课外活动,锻炼创新思维
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出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地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与现代生活、科学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一定的基础,为他们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阵地,还能从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虽然课外活动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但又不完全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它要求面向大多数学生,却不要求每个学生从事一样的活动,而是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创造出新的产品,如科技小论文、科技作品、小发明等,使他们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创新思维也能得到更进一步锻炼。
(三)创造探讨平台,激发创新思维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8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作为高层次科研素质的培养教育,研究生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才能使研究生在广阔的视野下,凭借自身坚毅的科学研究品质,创造出一定的科研成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如何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研究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
1 当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状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研究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创新能力与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创新思维方面的研究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从总体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理论探讨多于具体实践
目前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探讨、缺少具体实践内容等都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应该积极加强研究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探索举措,使研究生在应对现实中的客观情境合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促进自身的积极向上发展。
1.2 重外部环境,轻内部品质
从本质上来讲,研究生接受教育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后发手段。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显示,科学家在30岁左右属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出现了较多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需要较早进行评价与选拔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当前关于大学生、研究生方面的创新能力选拔与评价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小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上。另外,少部分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混淆了研究生基本素质与创新素质,从而使人们对创新素质的认识更加模糊,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现象思考多于实证研究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属于一项系统工程,而且在当今教育背景下,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有限的教育资源,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在培养方向上存在着重现象、缺少实证探究的现实操作意义,从而造成研究培养方式上的困境,不利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实践与发展。
2 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2.1 确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首先,应积极促使研究生在头脑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研究生要想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一番作为,需要以坚定的专业思想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勤恳专研、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积极地进步、乐观向上的态度,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将读研看作是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良好的平台。其次,还要有效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尽管当前一些研究生读研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术业有专攻,而是为了避开就业的风浪。这就需要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以此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因此,研究生应积极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在提升自己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基础上,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从而积极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导师队伍的素质建设。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学术方面的引导、知识的传承以及人格的榜样作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导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因此,首先,应促进导师素质水平的提升,加强对导师的选拔与评价机制的完善,评选晋升制度应破除权威、论文与近亲的限制,使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进入导师行列中来;其次,还要加强导师制度建设,当前单一导师制方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显露出来,因此可以采取导师队伍制度,针对研究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导师,或为学生安排理论导师与技术型导师等,促进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导师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大胆提出新问题、积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2.3 积极搭建合理的创新平台
教育部已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拟订了计划方案,而且也提出了要合理搭建教育资源的共享体系。创新平台搭建的具体形式有校内共享平台、校际联合平台以及校企联合平台等。在校内共享平台方面看,将一些校内的重点跨专业、学科的科研成果进行资源共享,从而使研究生在平台中得到知识的充实与能力的训练。而校际联合平台主要是在一些国家性重大项目发挥研究生的积极作用,使研究生能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能够在合作交流中发散自己的思维,促进研究生得到更快地成长,并且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 结 语
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采取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从而使研究生在科研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众所周之,数学是一门枯燥、古板和严肃的学科,缺乏一种生命的色彩。在农村学生中,有这种想法的尤其普遍,他们期待的是多姿多彩的数学课堂。“多姿多彩”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课堂生活的生命化,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都有思想、有个性,由师生所构成的课堂应该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和生命碰撞的智慧火花,以及情感的流动。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快乐,感受数学的生命色彩,体验学习数学的生命意义就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课堂的生命化则来源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为感受数学生命色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让学生动,提高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抓住学生们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加以适当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情景之中,让我们的数学问题具有生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通过讲精彩的故事、故布疑阵、运用幽默等。“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造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而又富有感染力的问题情境。
(2)根据数学教具直观性的特点,引发学生好奇、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教具的直观印象,常常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知识,如用折纸方法讲“角平分线”,“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两块不同的直角三角板,作出15°、75°、105°、120°、150°等不同角度;用教具演示图形的运动变化,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3)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学生们的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让他们在动中学,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四边形》复习教学时,让学生们玩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把其中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让他们先用手摸,再让另一个同学描述其中的一个特性,让蒙眼的学生猜猜摸到的是哪一种图形。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进行比较的过程。既有独立思考的快乐,也有合作学习的愉快,真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生命美。
二、让学生想,培养创新思维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数学史上的“费马猜想”、“欧拉猜想”、“非欧几何”等,不知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在生命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大胆猜想给予鼓励,学会赏识,爱护学生的独特思考。要知道,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与习惯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联想。联想是创新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采用由此及彼、化生为热、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部分为整体的思维方法。把一个未知的问题转化到已知的问题。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我们熟悉的相似问题或者找到与题目接近的原理、方法,变通运用这些知识,从而使问题获解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联想――转化――解决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创新思维,又深刻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之美、成功之乐。
三、让学生“炫”,增强创新意识
学生们都爱表现,希望在学习上能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赞赏,但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我们就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来让他们“炫”起来。让学生们“炫”,炫出他们独具个性的风采,让他们在“炫”的体验中增强创新意识,加深对数学之美的感受。
(1)要放手让学生“炫”。教师要解放思想,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潜能是令人难以估量的。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已出题,编题考考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疑问的或不懂的还可以举手向“小老师”请教,学生们在出题、答题中既肯定了自己,又得到了同伴的赞赏,他们就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同时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中,他们也巩固了知识本身的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生命意义之所在也就更有自己的心得。
(2)教师在放手的同时,必须做好引导工作,确保让学生“炫”得有成效。
挖掘课本习题潜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图”等变式训练,拓宽学生对问题分析的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在求解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在情感上接纳数学这门学科。如生活实例:A、B两点位于一个池塘的两端,小明想利用测角仪和皮尺测量A、B间的距离(皮尺长小于AB),请你帮小明设计测量方案,画出示意图并说明理由。估计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和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等。
在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于整个数学的教学理念中。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重视他们创造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一、巧用分组实验 培养创造意识
新教材特别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自主探索实验的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换教学概念,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寻找信息,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逐步增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认知潜能,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计分组实验,进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让他们去探讨知识或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亲自动手,进而把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充分使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去品尝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遗憾,从而实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培养创造意识。例如:在探索Al(OH)3的制备教学时,为了培养同学们创造意识,笔者打破教材中的意识实验,改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设计下列问题情境:1.把过量的氨水和NaOH溶液分别滴加到Al(OH)3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试请你解释原因?2.在Al(OH)3中,分别通CO2和滴加盐酸至过量,观察到什么现象,试请你解释原因?(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组合;2.看那一小组完成任务最佳)此题一展示,同学们在小组里发挥各自的动手动脑潜能,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仔细观察、讨论、分析、概括并总结。与此同时,笔者不适时机的进行提示或点拨,并引导同学们探究实验室制取Al(OH)3有几种方法,同学们进行饶有兴趣探究实验,不难得出两种制取方法(1.把CO2通入在含AlO2-的溶液中;2.Al3+与氨水反应制取),通过实验同学们对Al(OH)3的两性顺理成章的有了透彻的理解。
由于同学们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强了学生创造体验,他们学得非常轻松,印象非常深刻,效果显著。
二、巧用探索实验 培养创新思维
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较多,这就促使我们教师要认真地把握,有效地挖掘,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引导学生设计出众多方案,进行探索实验,鼓励同学们进行多项思维,同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观察,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探索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多元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挖掘实验内容,巧妙设计探索实验问题,全面激发同学们研究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训练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从而大大激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探索铜与浓硝酸反应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笔者一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设计这样问题情境:首先引导阅读教材,在观察演示实验,之后,思考问题:1.这个实验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请你说出缺陷在何处?2.试请你如何设计比较合理的装置(方案)?下面学生讨论热烈,由于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有的同学发现,该实验产生的气体有毒。对人危害大,必须控制产生气体量;有的同学发现,该实验药品浪费多。之后,笔者要求同学们从解决上述问题出发,设计出与启普发生器相似(相同)的简易气体发生器,这样效果很好,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可以节约药品。笔者采用这样手段,目的是有效激活同学们创新思维。
三、巧用课外实验 培养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