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16年7月6日至7月11日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在清华大学进行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这次学习中,听了杜岗坡老师的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很受启发。那么结合杜岗坡老师的理论,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为什么要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有效汲取知识的主战场;是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黄金地;是教师因材施教的方向标。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面对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仅通过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所以教师是实施高效教学的核心。如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兴趣广泛,易受诱惑,易发生偏差,自我认识和管理能力弱,知行有较大差距。面对这样的群体,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导者,要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无可质疑,只能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达到师德过硬、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效地,游刃有余的组织好高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好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内部的教学节奏,而教学情境,教学气氛则是这种内部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和反映,而且不管教师和学生能否意识到,这种气氛都是存在的,即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的这种双边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助进的。所以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好的课堂氛围能更好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每一位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低威胁,同时又充满探究性、竞争性、积极主动性、合作性的课堂氛围下学习。通过气氛的渲染,促成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求知心理,提升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探索的欲望,以至于快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人人有收获,人人有进步的目标。
2、运用提问、言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语言是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师生进行互动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讲,更多的需要学生交流、学生讨论、学生讲述、学生发表观点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思考能力等,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高效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又该如何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通过正确的、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交流、讨论。通过环环紧扣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长时间的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方向前进,形成水到渠成的效果。同时 ,无论老师以什么样形式提问,最终都要以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宗旨,服务于课堂教学。要有的放矢,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开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避免老师的提问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眉毛胡须一把抓,什么问题都提问,从而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上,失去提问的效果。
另外,在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积极的通过言辞鼓励引导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同时教师要积极的迎合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无论学生怎样回答,老师都要给学生一个善意的回应,明确的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回答孰错孰对,哪个观点需要继续发扬,哪个观点需要改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容错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树立了敢于说的信心,养成积极发言、讨论、辩论的习惯,使师生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师生的思想合二为一,同舟共进。
3、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结合现阶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更新方法,与学生的思想、期望合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新鲜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师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教学法,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任务型教学法,从学生的实际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的难点、重点,对学习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利用表演法,将课本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的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大胆的想象,积极的思考,告诉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自我展现得能力。利用游戏法,把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家陈鹤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每一种游戏自身都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所以利用日常的游戏解释课本上理论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感受老师的关心,找到心里的平衡,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主动、认真的学习。利用生活联想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的成为教育。”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课本上的知识不是死板的、抽象的、无用的、与自己无关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的学会教材中的内容,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长久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以螺旋式、阶梯状、波浪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4、运用好教学教具设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教具和设备越来越先进,为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让原本单调的教学变得绘声绘色。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或使用适当的教具,或者使用多媒体设备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以减缓知识的难度,消除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能听其声、观其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全方位的共鸣,从而获得出色的教学效果。
5、搭建合理的环节结构
教学中,教师就如同教练、导演、指挥、放风筝的人,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方向标、火车头。所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事先做好本节课的环节结构设计,控制好每一节课的节奏,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合理的、可行的脚手架,让学生按着正确的方向有条不紊的、心中有数的奔向目标。有效的利用好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避免课堂上学生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整个课堂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是一团糟的局面。
总之,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是老师的应有任务和基本的能力,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老师自身的能力过硬;同时又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是学生的期望。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这一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出色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涛.名师高校课堂的引导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高效的课堂教学从哪里来?它从“求真、求新、求实、求活、求美”的课堂中来。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就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形成
1.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2.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一堂很热闹的课往往不是高效的课,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但是从整堂语文课来看,明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性几乎成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性的附庸。
3.教学活动的外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毫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也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4.教学(层次)的低下
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一位文学教授曾经指陈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语文老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他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自明,即便这个时候老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往往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从教学全过程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遗憾的是,现在的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年级和学段越高的课堂,教师教得越多,教得越满。
5.预设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二、高效课堂的对应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5个无效和低效的教学形成,笔者提出了5个对应的策略。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J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引言:
以往的历史教学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教师怎样讲好“历史”,使历史课堂生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真正生动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才能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下边就个人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只要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历史当然也是这样,但是我们知道当前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副科,内容多难记不说,升学考试占的比重也不如语数外大,不值得认真去学。显然学生持此态度,就会严重影响历史课的授课质量,消弱它应有的思想教育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首先,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我往往是这样设计的:师生见面首先要做自我介绍,而在介绍自己之前,我先给他们讲了两位历史名人的故事:一位是宋朝的文天祥,一位是唐朝的狄仁杰,学生津津有味的听完,我话锋一转对他们说我的名字兼有文天祥的“文治武功”和狄仁杰的杰出才能,那谁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反应快的学生马上说出了我的名字“文杰”,就这样我把自己介绍了给学生。更有一些学生开始思索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历史渊源,学历史的热情马上被点燃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后,我简单总结后开始归纳历史的涵义,我要给历史一个美的化身:我说历史,(这里强调是社会历史)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所走过的痕迹,是人类永恒的记忆。(学生会对美的东西更加热爱)而你们将在初中三年走过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的记忆,也就是写下自己的一段历史,“美不美”要取决于你们自己。当然这仅仅是开端,以后每一节新课的讲授开始我都会注意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其次,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那么,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最次,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历史”,用“历史”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多元化教学也就是选择各种方法手段追求“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多元化教学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首先,运用电脑多媒体音像等进行演示,创设影视教学情景再现历史场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的演示,扩大和改变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了视听效果,通过再现场景与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景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趣,活跃思维。
其次,采用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等形式模拟历史情景。角色扮演是历史情景创设的一种新方法。历史情景的创设由学生和老师共同通过角色表演进行,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
最后,巧用语言进行情景教学。描述性语言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集中展现某一历史情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在大脑中留下具体逼真的痕迹,然后通过痕迹的连结,引导学生想象,再现过去了的历史映象,进而展开由表象到概念,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活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使学生愉快的上好一堂物理课,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才会主动学习,学习才有成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物理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我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的四个“尽量”: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1.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
在“声现象”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观察发声体在振动的现象,我设计了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我走到每一个学生跟前,敲响音叉。让他们每一个人都用手指去摸正在发生的音叉的棱角。
当时很多学生都是快速的把手缩回,嘴里发出惊叫声:“怎么扎我”。
第二个实验:
一次上来一组学生。学生在讲台周围围了一圈,当我把敲响的音叉放入水中时,振动的音叉把水急速溅出来时,这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内,有的学生甚至被吓了一跳。
第三个实验:
每个学生把手放在咽喉部位的同时,大声说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三个实验,留给学生的印象都非常深。同时也很好的诠释了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
学习“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雨、雾、露水、冬天,在室外你嘴里呼出的“白气”、烧开水锅里冒出的“白气”,它们的实质是什么?怎么来的?雪、霜、冬天,窗户玻璃上的窗、树挂、雾凇,它们的实质是什么?怎么来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学生经过思考,很好的理解了物态变化这一章中的6个物态变化的概念。
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我先做一个实验:把稍微粗一点的试管装满水,再把一个稍微细的试管底部去,用手拿着粗试管倒置,学生会看到稍微细的试管在粗试管中上升。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小试管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反而还上升?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
3.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
大部分课程我都会把课堂的前5分钟留给学生,作为他们的自学时间。方法是:把每节课的知识点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在书上找答案。学习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2.3声的利用一节,我是这样编排学生的自主学习提纲的:
(1)声能传递信息
①发出次声波的有:____、____、____、____。
②蝙蝠发出的是____。蝙蝠利用____方法确定目标。
③人们采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了____、____、____。
④医学上利用声能传递信息的仪器有____、____。
⑤工业上利用超声波可以检测出金属内部是否有____。
(2)声能传递能量
人们利用超声波____、____。
简单的学生都能自己学会的就不用老师再重复了,一些没有看懂的,经过小组讨论,互帮互助,学生也能弄懂一些,重点、难点老师再点拨。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物理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意味着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的主题。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在讲《§14.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时,我设计让学生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我让几名自己举手的学生上讲台,面向大家吹乒乓球,吹之前先问他:“你估计你能把乒乓球吹到第几排桌子?”结果所有的学生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有把乒乓球吹出去。有的学生甚至用非常惊讶的眼神先看看乒乓球,再看看漏斗,不服气的把乒乓球向各个方向吹,也是吹不出去。这时我引导学生:“学完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乒乓球吹不出去了,飞机为什么会在天上飞了。”学生是在非常兴奋的状态下,带着期待的眼神去学习新知识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最后一节课,《§5.5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并联电路的连接比较难。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先安排学生在学习《§5.3串联和并联》一节课时,2人一组完成下面实验,保证学生学会简单电路的连接。
我再安排学生在学习《§5.4电流的强弱》一节课时,2人一组完成下面实验,保证学生学会电流表的使用。
在学习《§5.5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因为我们学校的器材不够2人一组完成下面实验,所以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共同完成下面实验。
因为有前面电路连接的基础,所以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下面电路的连接。
学生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可以在电流表的读数中非常清晰地得出:
①串联电路电流规律:
表现二: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没有正确处理好课本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关系,没有使教学的具体内容与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参与能力。
表现三: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没有把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和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利于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编写突出反映了时代特征,新课程与生活、时政热点紧扣,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面对一群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学习特点各异的学生运用同样的教学手段。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根据这一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本学科课程的内容与特点,指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等等,选择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探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方法。
在克服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与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教材特点,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政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一 创设情境 问题导入 主动探究
大凡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一堂高效的课取决于课的开始和导入,由此就要精选材料,体验情境,设问引课,明确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是激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精选背景材料,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引新,设疑激趣等方式,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对不明事理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明确探究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和怎样提出问题是关键。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必须是紧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必须新颖而富有启发性,兼顾梯度性,且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通常可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时事政治等材料,通过演绎设疑、归纳设疑、对比设疑、矛盾设疑、扩展设疑、发散设疑、反问设疑、正向设疑等方法按学生情况灵活使用,给学生打造好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氛围,这样既能体现创新意识,又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性。
二 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一) 组织引导 独立探究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研究相关材料,独立思考,提出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取向之一。学生在明确学习方向后进行自主的探究,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为小组合作探究作好准备。
学生的独立探究是由思到疑,再由疑到问。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积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科学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续在一起,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倡导探究,并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
(二)积极讨论 合作探究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知识、构成、情感特征、思维习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价,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至6人的学习小组,要形成“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小组内部解决个体提出的问题,再提出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显问题可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解决,疑难问题就需要采用讨论共研,合作探究的形式加以解决。在这种学习形式下,注重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从而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从而使得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大大增强。
三 交流探究 目标评价
教师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评价,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教师归纳、疏导,这是一个对知识的完善过程,是探究过程的继续与深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共探之后的成果,运用分析、比较、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向全班展示,然后师生共同评价反馈,以促进学生自我思考,积极交流,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求得最佳的答案,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同时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以促进知识和情感共同进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处于传统与创新的不断碰撞和融合阶段,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课堂所呈现的面貌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飞溅、精疲力竭,学生在座位上听得寡然无味、头昏脑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得尽心尽力,学生却学无所获或收获很少,这就属于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对苏州某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与教学现状调查统计,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情况,有88%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对语文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只有72%,对语文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只有66%;关于课堂教学方式,有88%的学生喜欢相互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方式,但77%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主要采用讲授法;关于学习小组的情况,仅12%有正式的学习小组,50%的学生属于独立学习。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比较喜欢合作、讨论等共同学习的方式,这就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虽然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兴趣和信心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是存在大量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费劲,但学习却没有有效的提高和发展,这种低效的教学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小学语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探求高效的教学实施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引导等方法推进有效教学策略,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不论教授的课型题材内容是何种类型,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灌输讲解,学生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下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根据课堂题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颖巧妙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1.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学习情景、更丰富的知识视角,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在学习《第一朵杏花》一文时,可能很多学生从来就没见过杏花,虽然文中有插图,但对于杏花的颜色、形状没有直观的认识,更不用说体会杏花开放时的感觉和心情。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片杏花开放的图片、杏花开放的动画、杏花的全方位特写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杏花,更直接的体验杏花从花苞到怒放的过程,如有需要,还可以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利用动画展现杏花的凋谢、冬天树叶凋零的画面,这与之前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产生心理的震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后还能主动去学习探究。
2.故事引导教学方法
大多数小学生对故事都感兴趣的,日常在家里都比较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对于合适的教学题材内容,以故事引导的方式引入,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小段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使用连环计火烧曹操百万大军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等,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刘备怎样请到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军师,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抛开书本,直接给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大概的了解,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展开课文的学习就会有更好的课堂效果。
3.实践探究教学方法
俗话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教学题材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自己动手去实践、体验,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感受、体会给学生充分发挥见解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学习《鸟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让家长利用周末或休息时间带着孩子到花鸟市场或郊外等地方探寻鸟类,仔细聆听鸟类的叫声,并选取一两只鸟进行重点观察,仔细看看鸟的样子、听听鸟的声音。在课堂中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教师进行适当组织和引导,根据鸟的声音能否联想到其他故事。这种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自己去动手,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题材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技能和方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故事引导教学、实践探究教学等方法,尽量少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实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建构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艳芹.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2\]骆芳.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文学教育,2013,(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60-01
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中心,而老师更多的体现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老师首先是要做到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要向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机会,从而在和学生合作交流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中,指点他们真正学到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为更深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
1、轻负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其一是轻负。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灌输和死记硬背的舞台,而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途径。其二是高效,经过有效的课堂探索,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将学生从盲目学习和努力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 课堂45分中的教学潜力,让学生在这45分钟内以最佳的状态,最积极的态度,实现学习的高效。
2、轻负高效课堂的特征
主动性,主动就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索取。生动性,生动更多的体现为课堂上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就是说一定要将课堂的情感价值体现出来,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乐于学习,不再有任何的厌学情绪。生成性,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脑海中的问号,让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都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让不同的思维实现激情碰撞,从而实现不同学习方法间的相互启迪,充分实现课堂价值。
二、实论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情感和态度及价值观这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升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获取知识和成功体验,还要得到老师给予的情感和价值目标上的重视。老师首先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防止出现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超纲行为。
2、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课堂气氛
“教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要求,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落实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上。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预习—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拆分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就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预习情况,来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就是老师要将本课堂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内,每个小组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展示提升就是要小组内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将小组任务进行分析;穿插巩固就是小组在其他小组进行展示时要对展示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试就是要求老师以各种方式比如试卷、纸条等检查学生的课堂目标达成情况。
3、用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轻负高效课堂建设的个案展示
课堂任务: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一环节:预习
首先分组并分配预习任务。然后小组成员预习课本,交流讨论。在预习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
第二环节:展示
老师在控制课堂进度时,结合各个小组的实际进展情况,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代表进行本组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首先进行本组展示,然后读题。
问题1当xay,则a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A)a=0 (B)-a=0 (C)a>0 (D)a
在我们思考这道题目时,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乘a之后不等号的方向变了,所以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判断a
第二小组代表:这也就是说解决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发现“ax>ay”的不等号发生了变向,所以解决这类题目首先就要观察不等号的变化。
老师:对的,这位同学所理解的很对,所以请大家再次看一下不等式的几条性质。之后开始第二小组的展示。
在展示这个阶段,通过交流,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不断的吸收和反思,然后进行辩论和交流,发现问题的不同的侧面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以新的角度认识原有问题,这样就可以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第三环节:反馈
老师通过观察同学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议和遗留问题,来进行分类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习进行特别指导,达到“优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好”的目的。
三、结语
进行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老师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高密度的重难点知识重复,以自主参与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经老师课堂的宏观指导,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建设之路也就会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 罗展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教研,2009.9.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迎来了崭新的变化,我们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坚持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我们相邻的亚洲国家中,我国的教育方式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就有不小的区别,我国基础教育固然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传统的教育方针,虽然培养出了众多“传统人才”,却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创新等能力。面对这一问题,新课改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新课改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育目的就是让每个人能掌握有用的数学,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多的得到益处。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在思想和行为上尽快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 高效教学模式的关键---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众所周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发展影响之深。传统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多年来,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将理解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宗旨,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如何高效的教学更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新形势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突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2 高效教学模式的核心---知识建构型课堂
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思考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有效的教学过程体现在:数学知识结构建立—推广和发展---数学概念产生---解题思路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之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简直一条原则:从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内,从个别到一半,从片面到全面的思维通道,两者相互融会。前提是需要合理的课堂模式“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合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要求老师备课时将教学目标设计好,并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善于和敢于对教材适度拓宽、加深。
3 高效教学的模式任务---学法指导,共同参与
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因为过分前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活跃气氛和学习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放佛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倦怠应付,始终与创造性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积极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当务之急是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优化教学模式,例如: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分组展示任务---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后总结巩固,查缺补漏。在这个过程中,师者,不单纯是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而是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转变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
高效 课型 教学目标 构建体系 拓展延伸
一、新授课要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的教学中,教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比较容易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但在执教《肖邦故园》时,往往就课文论课文,没有在课堂中引申、没有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德育内涵。其实,这篇文章的主题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它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了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在倡导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我觉得尤其要领悟编者的意图,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理想,谈谈对祖国的爱。我认为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当下许多语文教师都为分数而教时,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性的熏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①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正在形成期,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不能通过空洞地说教来实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目标因素不应该是逐条罗列的,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的,所以我们心中时刻要有目标意识。黄正瑶先生认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用相互作用的观点思考‘三维’目标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节新授课,我认为至少要落实2―3项目标。如果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那么,语文教学中还要把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学习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体会发现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但是在探究过程中会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具体每节课中,教师要注重落实教学目标,不要让探究成为摆架子的形式。
二、复习课要围绕知识要点,构建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笔者听过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很多语文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注重总结知识要点,或者对于一个知识要点不注意归纳,学生听到教师讲解时恍然大悟,但过一段时间就忘得干干净净。造成这种教学低效的现象,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怎样避免这种教学低效呢?我觉得教师要把知识要点归纳好,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适合高中生的口味,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习的特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文言文特殊的语法现象没有归纳、整理。或许这是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悟和掌握古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比如宾语前置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当我们在上复习课时,就要考虑总结它的几种常见形式:第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就属于这种语法现象。那么在语文读本必修三《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也就属于同一种语法现象。第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在复习必修三《鸿门宴》时,这种语法现象比较多,例句有:“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沛公安在?(在安)”“大王来何操?(操何)”。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属于这种语法现象,必修一《劝学》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属于相同的用法。
三、讲评课要结合学生实际,评讲重点突出、及时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发现语文教师讲评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讲评课很少有什么讲评目标,讲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讲评的效率低下,就题目讲题目,没有拓展延伸、巩固的教学环节。怎样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呢?
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讲评的目的性要明确、针对性要强。例如一份练习或者一份试卷,教师要对学生做错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归纳错误类型,如果是考试卷,教师要统计每题的得分,计算每题的平均分,特别是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者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从而确定评讲策略。有的基础性题目可以不讲,有的一般性题目教师可以略讲,有的难题、重点题教师要详细讲。极少数教师分析一份试卷,从开始讲到最后,教师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累。我认为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讲评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效果鲜明。例如到高三阶段,我每次讲评试卷时,都根据学生的答题得分情况确立一个讲评重点,有时是基础题中的语病题,有时是诗歌鉴赏题,有时是现代文阅读题,有时是语用题。让学生一节课下来,有一个收获。长时间积累下去,学生做题肯定大有进步。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在教师。追求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本文是笔者在三类课型中追求高效课堂教学之中的一点体会,今后我还将不懈努力,追求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 备课
(1)备学生
为什么首先是备学生,而不是备教材?是因为上好一节课就象打仗一样,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每教一个班,先进行一次小测验,看学生的情况是属于哪一种?是全班整体水平较差,好学生屈指可数?还是整体水平很强,只有少数几个跟不上的学困生?有一年,我所教的一个班,全班40多名同学,小测验80多分以上只有十几名同学,而不及格的就有近20名同学,其余的都是六十多分!大部分学生上课就是在熬时间,时刻准备着下课铃一响就冲出教室!上课根本就没有心思听课。作业自然也就不会做。就抄别人的作业,针对这个班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游戏、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采取男生、女生比赛记单词、背课文。如果男生输了,我会说:“某某,你今天上课没有用心记,所以拉了男生的后腿,下次一定要努力,为男生争光,超过女生!他就会很不好意思,别的男生也会埋怨他,他下次肯定会用心记!而赢的一方热情高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增!本来要记的内容就不是很多,大部分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学生慢慢的会感觉到,学英语并不难,有了兴趣,学英语就真的不难了!
而如果一个班整体水平很强,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就很轻松了。可以准备一些英语小故事让他们来听,来表演.从而来提高他们听、说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 2)备教材
备课时,不光要备本节课,本单元、甚至本册课本的内容,他们之间的联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节课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比如:本节课需要学生记会哪几个单词、掌握哪几个句型、会应用哪个对话等。这样,学生也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备课时,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比如:学生学习电话用语时,可以拿一部电话,让学生在小组中用英语打电话,不知不觉中,学生可以脱口而出了。一节课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大部分学生已能熟练运用教材内容,因此,课后也无须背诵。
课堂检测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本课时知识的情况,因此,课堂检测的题要精选,针对本课时的目标来选。教学目标全部完成的同学可以不布置作业,没有掌握的同学再布置相应的作业。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二、上课
一切准备工作都是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打下一个基础,最关键的还是上课。首先,老师要有激情,对工作有激情,对外语教学有激情,站在学生前更要有激情!我们的激情能感悟学生、感动学生、甚至能影响学生。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一般老师教知识,而好的老师是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教给学生记单词的一些小窍门。多记一些有用的句子,多背诵一些小短文,小故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及竞争意识!
每教一个班,刚开始总会有少数几个同学表现非常出色。比如回答问题积极,单词课文背得特别好!这时,我就很夸张的表扬他们。然后故意问:你们怎么表现得这么棒!是学得快还是提前预习了?绝大多数都是提前预习的结果,这时我就会告诉其他同学,看看,他们学得好不是因为他们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他们努力的结果。这样,每次都会有更多学生加入他们的行列。我每次都会及时大声的来表扬他们!慢慢的,学得好的同学越想越想学,以前学得不好的同学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钦佩,也学会了预习,上课专心学习。想成绩差也难了。
有一次,学生上自习课。快下课时,我问学生: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争先恐后告诉我:记会了四会单词,预习了两篇课文并且全部背会,还把课后题也做了!我有点不相信,就检查了一下,果然如此。我又提问了课文中的几个难点,他们竟然也能答出!我情不自禁地说:你们真让老师惊讶!今天晚上不留作业!学生一阵欢呼,他们高兴,我更开心!
(2)教师的导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学生有疑问时,先让小组讨论,总结。都不会的问题老师再加以讲解。尽量改变以前把时间都浪费在老师的讲上面,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要死,学生却不知所云!
(3)学生的学
学生可以分为四人一组,每组中都有好、中、差学生,让他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可以经常开展小组竞赛。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与竞争意识。当然,小组活动时,有时也会出现有的学生过分活跃,大声嚷嚷!有的却躲在一边开小差儿!这时老师就要及时地提醒他们,回到学习中来。
(4) 学困生的问题
每个班都有或多或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不要夸大自已的教育功能,要保持平常心,学生是有层次的。唯一的出路还是在课堂,轻松的课堂教学。首先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乌及屋,对英语发生兴趣。在课堂上能尽他可能地学习英语,这个英语学习兴趣的表露是因为我们的课堂与他有关。让他积极加入我们的话题。让全班同学全心加入我们的英语课堂。那么,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因素便得以完全升华。
传统的计算课比较枯燥,教师讲得多,学生表达的少。为了转变教师忽视学生已有经验、一授到底的现象,我们采用预探导学策略进行教学。课前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预学单,教师先行批阅,了解预学情况;课中选取学生典型的做法,或正确或错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辨析;在比较辨析中,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迁移,反思归纳,总结提炼;课至结束,再交流学生在预学单中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解答,再次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全课贯穿使用预学单,旨在让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只在学习疑难处、问题纠结处做引导和帮扶,真正把课堂让给学生。下面,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为例,阐述我们的做法。
【预学单】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预学单
小朋友,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笔算”,你还记得怎么算吗?下面,我们要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你能尝试完成下面各题吗?加油!
一、 我能答
二、 我能W
1. 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2. 想一想,有无办法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
3. 经验分享。
通过刚才的计算,想一想笔算142+86时要注意什么?我的经验分享:
4. 你能挑战这个题吗?用竖式计算643+752。
三、 我能思
1. 我的发现。
比一比142+86和643+752的竖式计算,你有什么新发现?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 我要求助。
在以上的解题过程中,你希望老师给你什么帮助?
【前测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进位的道理和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用竖式计算两个数相加的算理和笔算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完全有能力主动将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加法中来,学生对掌握这一知识是不难的,关键是计算时不要忘记进位。在批阅“预学单”时,我们发现学生基本都能正确计算。但是,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回答“想一想,有无办法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时显得比较茫然,验算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认识,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方法来“知道算得对不对”的过程也是陌生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主动验算的需求是不够强烈的,尽管这一点并不是教学的难点,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此产生的问题颇多,教学时要引起重视。
【教学实践】
第一环节:交流“预学单”,了解旧知识掌握情况(时间3分钟左右)
课始,教师展示个别学生课前预学单,共同交流“我能答”部分:
校对答案后,重点交流计算方法。
师:这是上学期学过的两位数笔算加法,想一想,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已有的经验,唤起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的认识。
第二环节:交流辨析,探明计算方法(时间15分钟左右)
请小组派代表汇报预学单上的情况。
一、 交流预学单――“我能学”部分
PPT出示例题,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参与到其中两个小组倾听,然后选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预学单上的做法。
先请做法正确的学生介绍。学生介绍完后,组织学生重点讨论:列竖式时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这时,大多学生在脑中渐渐确立了142+86的正确计算方法。但这一认知还处于粗糙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还需通过其他的教学渠道,所以,接下来,让第二位学生展示他的预学单。
二、 评析错误的竖式计算
在这个学生的预学单上,和的百位上得数是“1”,没有处理好进位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辩论问题,通过辨析,再次加深对“十位满10向百位进1”的算理。
生2:我是这样做的:从个位加起,个位上2加6等于8,十位上4加8等于12,百位上是1,抄到百位上,得数是128。
师:大家有补充吗?
生3:我认为百位上不应该是1。
生4:我也认为百位上的数不对,应该是2。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和的百位上是2?
生4:因为十位上相加等于12。
师:是这个道理,谁接着补充?
生5:十位上相加等于12,就要向百位进1,所以百位上要比原来多1,是2百。
师:对啊(指学生作品)十位上相加等于12,就是有几个十?
生齐:12个十。
师:12个十是120,已经满10了,怎么在十位上记录呢?
生6:只写“2”,剩下的1个10就要记录到百位上,因为百位上也有数,所以要与百位上的数相加。
师:这样做有什么依据吗?
生6:因为个位相加满10,向十位进1,那么十位满10也就要向百位进1。
师:说得真棒!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我们,哪一位满10就要向前一位进1(板书),十位满10当然也要向百位进1。
(请学生修改预学单上的作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接着PPT演示完整的计算过程,然后教师示范正确列竖式的过程。通过提问“今天学的和以前学的两位数加法有什么不同?想一想笔算142+86时要注意什么?”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在预学单上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整理和回顾,将142+86的计算方法提炼成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十位相加满10,向百位进1”。)
三、 探讨142+86的验算方法
教师接着以上教学继续提问:“要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根据课前批阅学生预学单的情况,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验算方法,请学生上台交流、观察、评价。
生1:我是这样想的,要想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可以把228减去142,看一看是不是等于86,如果是的,说明算对了。(投影展示预学单作品)
师:这个方法是谁教你的?
生1:我自己想的。
师:你怎么想的呢?
生1: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用总的幅数减去放入橱窗幅数,就等于剩下幅数。
师:真好,他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来检查自己算的对不对。由这个方法你们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2:我的想法和这个方法是差不多的(展示预学单作品),228减去68等于142,说明228这个结果是对的。
师:这又是根据了哪个数量关系?
生2:用总的幅数减去剩下幅数,就等于放入橱窗幅数。
师:两位同学都想到了用和去减一个加数,看一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这一方法来检查自己算的对不对。这是可以的,同学们,有谁要补充吗?
生3:我在预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来检查的,可是爸爸告诉我,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投影展示作品)。把86写在竖式的上面,下方142,然后重新加一遍看一看是否是224。
师:你说的对,这个方法还真是好。大家知道好在哪里吗?
生4:我觉得比前面两个方法简单。
生5:同减法算容易算错,用这样再加一遍的方法,算起来要更正确一些。
师:是啊,这其实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PPT演示验算过程)。同学们,要知道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对不对,我们一般就可以用这一方法来检查自己算的对不对。这再算一遍的过程,就叫作验算。(板书)
(随后,教师示范板书验算过程)
师:当然,在竖式计算时,用减法也能来验算,不过,我们一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
第三环节:迁移自探,掌握计算方法(时间10分钟左右)
教学“试一试”:643+752。借鉴以上获得的经验,学生完全能独立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安排男生计算,女生验算。然后展示学生作业,交流计算方法,着重讨论:百位上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百位相加满10了,要向哪一位进1?最后回顾:在笔算刚才这道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从而揭示“百位相加满10,要向千位进1”。
接着,交流“预学单”――“我能思”部分。
教师带领学生比较观察142+86和643+752的竖式计算,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预学单,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再结合“我能思”部分组织全班交流。从而总结出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略)
第五环节:提问质疑,深化拓展新知(时间3分钟左右)
交流“预学单”――“我要求助”部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还有哪里不明白的?(生摇头)
师:现在没问题了,那在预学时,你提了哪些问题呢?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1:我当时的问题是百位上到底是“1”还是“2”,现在我知道怎么解决了。
师:看来你的确学会了。其他同学呢?
生2:(读预学单)我在做题时,总是要忘记进“1”,老师有好的方法教给我不会忘记吗?
师:这个问题也许是大家都想问的,大家有好的建议吗?交流一下!
生3:不要忘记在前一位右下方写上小“1”。
生4:其实不写小“1”也是可以的,我妈妈教我计算时,用左手竖起一个手指表示,这样也能不忘记进位。
师:这个办法真新奇,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右手书写,左手在胸前竖手指表示进位:进“1”就竖1根手指,进“2”就竖2根手指……)
师:感谢你与大家分享这一方法。同学们,这一方法是个小技巧,在今后的三位数、四位数加减法中,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更多的错误,从现在起,我们不妨也这样学一学!
生5:老师,如果是三位数、四位数的加法,也像这样“哪一位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吗?”
师:很好,有人提出了问题,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生6:我觉得应该是的,百位满10向千位进1,那么千位满10就向万位进1,如此类推……
生7:如果满20,就向前一位进2。
……
【课后思考】
当前,不论哪一种理论指导下的课堂,都把重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协助学生自己承担学习责任,成为自主的思考者,构建对概念的完整理解,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预探导学策略下的课堂教学基于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让学生在预学单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导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般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对预学过程中的不同想法进行交流,然后组织全班集中交流,百家争鸣,各放异彩。这就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就计算课而言,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讲,如何将话题聚焦到学习的重难点上,笔者就以下这些核心要素与大家分享。
一、 精心设计预学单
“预探”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预学单,学生依据预学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其中,预学单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预探导学策略下的课堂教学,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利用预学单预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的进一步评析、引导与延伸,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范式。因此,预学虽然只是学习的一个起始,然而从更高位来看,学生通过预学可以更好地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本节课设计的预学单由三个部分组成。“我能答”部分重在温故知新,唤醒学生的旧知,为学习新知铺垫。“我能学”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学,其中第1小题是文本题意的理解;第2小题是思考验算的方法;第3小题通过经验分享,为提炼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和方法作准备;第4小题是尝试“百位满10向千位进1”的计算方法,可以说是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思考,也是学习成果的检测。“我能思”部分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小结,这也为课堂上交流辨析作铺垫。这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和教材编排而设计的,吻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预学单上的语言表述虽然不是很完整,但即便是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也能通过温习旧知、看书自学做对几个习题,这为课堂中的充分交流奠定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预学单一般提前一天完成,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预学情况来设计教学;如果能够很好地推测学情,及时收集典型题例,也可以把预学作业放在课的起始阶段;如果前后两堂课联系紧密,也可以采用“35+5”的形式,即在前一节课中留5分钟时间完成下一节课的预学作业。
二、 正确处理学导关系
教师通过对预学单的批阅、整理与分类,可以基本了解学生在自主预学时对所学知识的哪些方面已经基本掌握,哪些方面有多种理解,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之后的教学环节展开――导学是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顺学而导,有效推进的。
首先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达成三个目标:一是校对答案;二是能说出计算过程;三是较多的学生有了开流的机会,为汇报展示做好准备。
其次是抓住关键要素展开辨析,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先围绕“出错点”展开汇报交流,正例与反例互为比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深入思考。
再次,针对预学中出现的突出情况进行重点讨论。通过对预学单的前期批阅,我们发现学生对“有无办法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显得比较茫然,许多答案答非所问,细究原因,原来验算是第一次出现,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验算这一教学环节,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一带而过。在批阅中,发现少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大致出现了以下两种验算方法:一是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二是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验算,也就是看所得的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教学时,我们一改以往直接告知验算的方法,着重请用以上方法验算的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然后在交流中逐u“剪枝去叶”,又使学生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常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验计算结果。这一交流的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过程使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充满了探索的向往,验算这一方法也在学生心中扎根。
以上三部分是教学的核心部分,由于有了自主预学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从容地组织学习活动,或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或提供素材、组织比较,学生也有话可讲,会讲能讲,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认识知识本质。
三、 鼓励大胆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