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带着爱心走入学生学习生活
有了爱,便可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首要天职,这其中,“爱”便是关键。只有班主任全身心地去爱学生,时时刻刻想着学生,学生才服你这个老师。
首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我们都会让学生写一份自我介绍。其中包括个人及家庭的详细信息,自己在学校学习要实现的目标,将来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等信息。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对班级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其中要着重注意一些单亲学生和言辞激进的学生。
其次,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前我们总认为班主任工作就是在班级里面开个会,传达一下通知,现在发现班主任工作需要到宿舍去做,需要到食堂去做,需要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去做。教师每天早来几分钟,到宿舍检查一下学生宿舍的情况,值班的时候去班级检查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晚自习后去学生宿舍走走,进一步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现在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解现在的学生玩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些共同的话题、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更容易进行沟通交流。
最后,最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学习中去。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学习一项技能技术,将来找一份合适的工作。知识和技术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一个最大的交结点。在学生入学时,我们在第一个班会上就要介绍本专业的详细情况,本专业有哪些重要的技术,将来可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本专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平时还要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即使不是任课老师,也要去课堂、去机房看一下学生上课、上机的情况,解答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和困惑。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组织
班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班干部的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其二,要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在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严格要求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要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班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三、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问题学生”不是坏学生,只是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我约束力差。班级管理很大一部分是“问题学生”的管理。只要把这部分学生的工作做好了,班级工作也就没有什么难题了。对待“问题学生”,不能只是批评,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善待“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
四、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
良好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常看到,如果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好,学生便爱听他的课,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如果班主任与学生没有正常的交际心理,情感不融洽,班主任整天一副凶面孔,学生整天心情紧张,这样学生也就不愿接受班主任的观点,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班级管理也就没有生气。相反,对后进班级应放宽标准,搞活班级气氛,师生之间要互相信任。班主任不要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是要让学生感到犯了错误内心有愧。即使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也要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危害性,使之心悦诚服,愉快地接受批评,在笑声中思想觉悟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诚然,改变一个人的意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不要急于求成,企图通过一次教育或谈话就达到目的,而是要反复教育、引导,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定期教育与随时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会的召开,黑板报的宣传,教室的布置,学习氛围的营造,辅助以较为完善的各项班级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从而使学生养成较为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和生活学习规律,掌握基本的自学方法,将意识落实到行动。
二、严格管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经过高一的引导、教育、规范,进入高二,大部分学生已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了自主学习观念,在认识上达到管理目标要求,但是在行为上由于环境、同学之间的熟悉反而会放松自己,不如高一严格。这时如果管理跟不上,将会前功尽弃。为此我积极推行民主化的管理模式。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力强化其自主意识。
首先,实行班干部竞选制(高三配以班干部轮流制),这样就把一批热心为班级服务,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领导和组织能力,在学生中威信较好的学生推到管理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时期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调动了班级整体的竞争意识。
其次,建立班务日记制度。班务日记制度是一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和记录的制度。主要是将管理目标细化并结合本校班级考核制度、要求,设计班务日记格式,规范地明确集体和个人的任务。
再次,建立多维、公正、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是对学生在一个时期内的学习、劳动、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小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成绩和进步,认识优缺点。
最后,加强理想、人生教育。高二学生学习的分化现象严重,加之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吃苦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放弃想法,因此适时地强化人生、理想教育尤为必要。可利用班会召开相关辩论会、或学生喜欢的名人事迹报告会或名人成功的背后探究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毅力教育、吃苦教育,重新燃旺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灯,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
三、强化动机,内化学生主体意识
一、建立班主任的威信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肩负着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班主任怎样在班级管理中入得成功呢?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1.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爱,因为爱是教育永恒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将热爱学生作为教学成功的秘诀”。班主任只有对学生付出真心,爱心,让学生感觉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与期待,这样才能真正缩短学生跟教师之间的距离,班主任才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喜爱和尊重,学生才会主动接近、亲近教师。只有真正的爱学生,才会建立起班主任的威信。
2.班主任应该博学多才。小学生通常爱问为什么,对于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理。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所要拥有的就得是源源不断的水流,也就是说教师要博学多才,既要专又要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才能以教师的博学多才来赢得学生的钦佩与尊重,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3.独特的人格魅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班主任威信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所谓言传身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到教师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试想,如果教师所讲授的与自身的言行不一致,那么就会对小学生产生误导,而有损教师的形象,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要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真正的教师威信。
二、组建一支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的中流砥柱。要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将全班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1.班干部的选拔。全体学生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与机会。当我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我首先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班干部的自荐与推荐中来,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干部。我让报名的学生上台进行讲演,然后由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投票,这样的选举更出民主性。
2.班干部的培养。对于班干部,班主任要充分放权,让他们有更多自主选择与决策的机会。我们不能只是让班干部机械地执行班主任的指令,让他们成为“传话筒”,而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民主决策权,要让班干部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与看法,让他们经过民主协调,来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让班干部真正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3.班干部的监督。在充分放权的基础上要加强对班干部的监督与管理,要赏罚分明、扶放有度,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建立班干部的威信,使班干部能够更好地为班级服务。
三、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是班级管理是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在一个班级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后进生,教师一味地批评与讽刺不仅不会将后进生拉回正轨,促其转化,相反还会扰乱课堂纪律,干扰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给班级带来负面影响。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要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加强后进生的转化。一是给予爱与期待。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敏感,缺少自尊与自信,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与热爱。对待后进生,我们更需要倾注爱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使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二是体现公平公正。教师对优生与差生不能区别对待,要一视同仁,体现公平公正,不偏爱优生,不冷落差生。三是赏识鼓励。教师要用放大镜来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善于发现他们微小的进步,加以表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带给学生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信心,促其转化。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枯燥的说教式管理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与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班级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我们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寓教于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管理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例如,开展结对子活动,让优生与后进生结成对子,发挥优生的优势,实践“兵带兵”教学法,让优生来帮助后进生。这样更利于后进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可以在学生间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友爱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师也可以举办各种知识竞赛,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比起枯燥的讲解与机械的记忆更富有成效,更利于学生将准则转化为行动。教师还可以开展爱护校园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爱护学校与班级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爱护桌椅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内化,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系统而艰巨的,需要广大班主任付出百倍的耐心、信心与恒心,坚持不懈,从小处做起,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而愉悦的班级氛围,推进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魏莲美,刘会云,时继昌学.小学班主任怎样进行班级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29.
[2]张海祥.浅谈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3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5-127 -02
一、PM模式的相关介绍
PM模式的应用背景:PM模式,即参与式管理模式(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Model),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他们可以感受到上级主管的信任,参与管理的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参与式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PM模式最早在西方企业产生,是在 “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上提出并被广泛运用于企业员工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美国著名的参与式管理研究之父马洛博士(Alfred・J・Marrow)在Harvard服装厂担任CEO时,通过研究发现,当管理者允许员工参与管理工作,并对他们自己的工作进行有意义的决断时,生产率会持续提升,甚至能上升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参与式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而且有持续的实效。
PM模式应用到班级管理中,一方面可以为班级成员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民主治班,提升班级凝聚力,造就自我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效率。
二、PM模式下班级管理团队的组建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案例班级背景介绍
选取SZ技师学院2013级市场营销专业G5班同学作为PM模式的运行对象。该班学生总人数40人(包含转学生2人),属于初中起点层次,班级学生入学年龄最大16岁,最小14岁。笔者为该班班主任,同时兼任专业任课教师。
自接手该班级以来,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引入PM模式,采取以班级管理团队为主要班级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二)组建班级管理团队具体工作分析
1.摸清班情,培养参与意识,
PM模式的基本思想就是要班级全员参与管理,为了创造一个全员参与管理班级的氛围,班主任首先要能清楚掌握班级情况,才能减少参与式管理的盲目性,使班级管理团队组建具有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开展调查、观察、访问等工作来摸清班情,具体形式有:跟学生谈话、走访寝室、关注学生微博或微信朋友圈动态等。除此之外,运用PM模式组建班级管理团队,还需要班级成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班主任要向学生灌输“全员参与管理”的思想,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参与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班级的积极性。
2.班主任授权
PM模式下,需要管理者把一定的权利授予员工,允许他们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快速地解决问题,使其在工作中付出最大努力,员工的自我成就感也会大大提升。在组建班级管理团队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根据学校管理的要求适当对班级管理者进行授权,使其拥有对班级管理进行决策的权力,当然班主任的授权并不意味着班主任不参加管理,而是在管理方式上从原来的直接管理班级转变为指导和监督班级管理者管理班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还提高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效率。
3.选拔团队核心管理者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PM模式关键是要选拔核心的管理者来组建班级管理团队。选拔核心管理者的操作要点:(1)实行民主竞选制,通过民主竞选来选拔,选出能力强又得到同学认可的同学成为班级核心管理者。一方面给班级成员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对竞选成功的同学也产生激励效用。(2)由民主竞选制产生的班级核心管理者主要是班长和团支书。
4.核心管理者选择其他团队成员
确定了团队的核心管理者(班长和团支书)之后,由班长和团支书共同讨论选择其他班级管理人员,包括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由他们共同组成班级管理团队。由于班长和团支书来自于班级内部,了解班级同学情况,可以选择配合度高的成员共同开展工作,能使班级管理团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班级管理团队结构如下图所示:
5.激励管理团队
在学校管理中有对班级和对学生个人的激励,但却缺乏对班级中管理团队的激励。而对班级管理团队的激励是衡量团队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班主任应结合学校相关奖励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团队的激励措施,如下表所示:
6.考核管理团队
对班级管理团队的工作要不定期地进行总结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请假人数、上课迟到人数、旷课人数)、寝室文化建设(不归/晚归情况、宿舍卫生、寝室建设情况)、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宣传报质量、教室卫生)、学习成绩、参与活动情况、获奖情况等。根据这些考核内容制定合理的加减分项,尽量采取量化考核。
(三)案例班级运行成果展示
1.班级荣誉
采用PM模式组建班级管理团队并运行一年后,13级市场营销G5班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者的带领下,在学校、系组织的活动中屡创佳绩,同时班级凝聚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班级成果如下所示:
(1)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获得系“文明班级”称号;
(2)2014-2015学年连续五次获得系“五星级班级”称号;
(3)2015年3月、4月和5月分别获得系黑板报评比第三名(主题:青春)、第一名(主题:环保)和第二名(主题:健康饮食);
(4)2014年11月在系“达人秀”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5)2015年1月校元旦晚会上集体节目《成长》获得二等奖;
(6)2014年10月获得系女子篮球赛第二名;
(7)2015年4月在系“奔跑吧,国商”活动中获得第一名。
2.个人荣誉
13级营销G5班的很多同学在班级管理团队的号召和带领下,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我能力。下面是部分同学所获得的荣誉情况:
(1)郑翠芹同学(班长)荣获2015~2015年度“周大福企业奖学金”。
(2)廖文燕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系演讲比赛第二名;
(3)蔡漫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校英语演讲比赛第三名;
(4)吴淑敏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校书法大赛第三名;
(5)杨东盛和郑肇辉同学获得2014~2015年度系形象与礼仪大赛第二名;
(6)曾嘉丽和黄少钦同学获得2015年市“21世纪杯”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第二名;
(7)李晓敏等三名同学获得2015年校“微软杯”PPT创作与设计大赛三等奖;
(8)第十二届技能节班级个人参加大赛获奖情况汇总如下:
(四)案例总结
PM模式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可以为班级成员提供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提升班级凝聚力,造就自我管理团队。但在实际运用中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虽然PM模式要求全员参与班级管理,但班级管理中所需要的管理成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班级成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轮岗制控制班级管理团队的任期。例如,在13级营销G5班班级管理中,轮岗制的时间以一个学期为限,下学期初通过竞选大会重新选择班级主要管理者,并且在班级成员少的班级中,担任核心管理者时所搭配的班级管理团队成员最好不同,这样可以锻炼与不同人相处的能力。
2.班主任需要对班级工作进行积极监督和有效引导。班级每位同学的想法和成长环境不同,当他们成为班级管理者的时候想法和做法也会不同,有的有亲和力,有的吃苦耐劳,有的踏实肯干,有的愿意合作,这样的同学在班级管理中就能做得很好;有些同学主观意识强,遇到问题考虑独断不周全,又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这样的同学在班级管理中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班主任授权班级管理团队,但并不代表着放手不管,而是要正面积极引导学生,监督班级管理团队的工作,才能保障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Pojidaef f(1995),“The Core Priciples Of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from Journal FOR Quality& Participation,Dec.95,Vol.18,Issue7,44.
[2]刘贤.中小学参与式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随着新一轮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对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工作有了更为明确的管理要求,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在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引导地位,所以在对小学班级管理上要力求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努力共同创建科学、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现状及问题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定人数的班级,早在1862年我国就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班级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我国广大教育战线上教育工作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班级管理的局限性也凸显出来:1)管理片面性。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很难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也不能全面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造成一种片面人才观。2)管理内容缺乏系统化。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德育关键期,班主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导有很大作用,班主任通过自己对班级的管理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作为班主任并没有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小抓起,而是偏于技巧和智能的培养,所以班级管理呈现出缺乏系统化趋势。3)管理方式死板。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做实做细,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偏重于条规纪律,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所以班级管理中难以形成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创造和实践能力,导致班级管理缺乏灵活性。
除此之外,由于班级管理过程中还添加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城乡教学资源不均衡性,城市学校人满为患,教学资源紧张,进而出现较大班级的班额对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挑战。在素质教育倡导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要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拒绝打骂学生体罚学生,这使得班主任工作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并取得有效管理班级的成果都成为一项巨大的任务。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上已经呈现出复杂性和特殊性。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对班级管理进行民主化管理,以利于产生和谐的学习气氛,完善的班集体。鉴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而总结出适合各个地区的班级管理措施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管理意义
1.对学生而言
首先必须明确的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小学生在班级中虽然处于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其自身发展不成熟,以学生管理为主体的班级极易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现象,加之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约束力不强,这种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显然是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随着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的的不断成熟,在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时,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处于上风,并且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可以进行民主管理班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处所,班级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敏感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学生而言班级管理觉得了他们的成长。
2.对家长而言
对家长而言,家长能够直接而且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地方就是班级,通过班级来观察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处境,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也是通过班级管理才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家长通过关注学校发展和班级管理这些外在因素来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而班级管理就是向家长反应情况的第一面窗口。班级管理中也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对学校而言
对学校而言,有规矩自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工作就是通过一个个班级管理构成,呈现立体和谐的校园环境。关注班级管理工作就是关注学校自身发展。可见,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4.对教师而言
对教师而言,教师的更新速度慢,工作时间长并具有示范性作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处于领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工作。班主任不仅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既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教师是构成班级管理的核心,对于教师而言,班级管理是每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经验和工作积累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班级管理的内涵
(一)内涵
班级管理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集w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具体表述为: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而全面发展。在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纠正,在对学生进行及时关注和引导前提下,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活动的成熟,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之中。而班级管理就是这一种大规模的促进学生学习生活进步的学习场所,它的属性一方面是学习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
(二)良好班级管理的模式
当今我国班级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1)平行管理2)民主管理3)常规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在这些管理模式中,较为倡导的是民主管理模式,这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下自主学习方式的有力尝试。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级管理的理念落后
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并没有意识到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只是满足于班级管理最低要求,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并没有把班级的各种职能发挥出来。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导师身份认识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关注只是单单看成主科成绩。
2.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不平衡
在管理班级时,班主任在与学生的关系处理上关系比较僵硬,没有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这使得班级管理出现不和谐因素。加之学生对于教师的示范性以及榜样性教育认识不足,极易出现学生和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出现对立局面。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3.管理方式刻板
管理方式基于传统管理模式,只是通过制定班规和遵守校规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一方面管理方式出现刻板现象,另一方那面也会是班级生活出现死板。班级核心凝聚力下降。
4.管理机制不全面
管理机制不全面。由于班级的特殊性质,既要要求其管理机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学生生活需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就会出现管理方面的漏洞以至于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对于小学班级班级的问题分析时,首先要明确班级管理中都有哪些因素参与了班级管理工作。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班主任老师、学生以及学校。其中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管理的领导者,而学生则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学校则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
教师方面
1.教师性别差异
教师的性别差异是出现班级管理混乱的原因之一,有关数据的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男教师对于班级管理的管控力度和方式没有女老师好,这是由于性别差异,女性老师在对班级管理工作上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更能贴近学生心理。学生可以尽快产生对班主任的依赖感和信任感。
2.教师年龄差别
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生活经历,对于班级管理的工作的处理上,教师的年龄也决定了其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学生心中产生亲昵感,而年龄大的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上更能够彰显松弛有度的原则,可以弹性管理,做到因人管理使管理工作能够合理有序展开。
3.教师知识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能力决定其眼界的开阔程度,对于班级管理尤其是对学生学习和智力开发上,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认识教育心理学在指导班主任工作上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好的行为要给与积极强化,对于学生的坏行为必须给予及时制止以及纠正。
4.教师管理方法
对于班级管理的方法运用上,教师管理方法主要基于班主任的性格和教学特点而定。所以教师的性格和教学特点不同,班级管理的方法也就千人千面,不能逐个论优劣。
5.教师心态异化
班主任的工作繁重且对班主任的身心和体力要求较高。在超强工作压力下,教师极易出现心态异化,也就是心情的烦躁和行为的粗暴情况。这也是出现班级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方面
学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参加者和执行者。在班级管理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c认识学生心理和生理特质不清而造成。
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不同化
尤其是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阶段和特征而定。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该阶段的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没有标准的是非观,心理和生理都没有进入的一个稳定时期,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团队意识。班级管理一方面要求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天性使然所以也要求对其进行疏导管理。
学校和校领导方面
学校和校领导是班级管理的有力监督者,同样也是造成班级管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6.班级班额不限制
学校在班级人数的核定和控制学生人员流动上,出现松懈情况。人为增加了教师的班级管理任务。增加班级的班额提高班级管理的标准。这些都造成了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工作上的过粗过急。
7.对于班主任工作要求过于形式化
学校对于班级管理的标准太过形式化,如果班级管理过于表面化是不利于一个班级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也会造成班主任工作急于求成和雨过地皮湿的现象。久而久之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呈现常态化病态。
四、班级管理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班级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所以在管理班级方面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确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首先要形成正确和核心的班级管理理念,无论是班级管理模式的民主型还是权威型还是专制型,只要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就是可行的。班级管理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在班级管理理念上确立中心思想,才能够制定合乎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
(二)使用新的管理班级的手段
在管理班级手段应用上,一定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管理手段。例如:在对班级后进生的管理上,班主任要找到学生自身闪光点和问题的症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工作。用班级集体的力量对后进生进行感召,力求其能够融入班级集体。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适度可以引入民主管理模式,通过创设班级干部和学习小组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形成班级自己的核心集体,对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三)健全班级管理的机制
健全班级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班集体领导班子,促进班级形成统一的班级意识。在制定管理条例使,在坚持校例的前提下进行班级条例的创设,形成在班级条例下人人平等的公平机制。
(四)提升班主任的待遇
鉴于班主任的任务量的情况,要领导在逐步提升教师管理班级水平的前提下,对班主任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教育深造上给予一定优势,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工作性质决定其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进而反馈学生学习生活信息,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如建立微信和QQ群的方式建立班主任与家长的及时长效沟通机制。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家长和班级主任的共同管理之下。
结束语
正是由于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所以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要格外重视,在实际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了解班级管理工作的概念和特性,只有在了解班级管理的特性后,加强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家长沟通后将班级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共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新方法。
作者简介:刘小卫(1976-),女(汉族),湖南耒阳市,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小学班级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周敬慧.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
一、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管理理念方面。传统的班级的运作、管理、评估机制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外激性的控制管理为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为单向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服从,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需要、选择、个性的独立性。
2.班级管理模式方面。目前,高校班级管理基本上沿用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权威式管理或无约束力的放任式管理为主的两极模式,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化、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可操作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班干部和学生的执行力差,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氛围,没有明确的目标。
3.学生方面。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出、受市场经济“务实化倾向”影响的大学生,习惯了“领导―服从”的单向管理模式,缺乏民主创新精神和责、权、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班级归属感,个人目标不明确。
4.文化建设方面。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加偏好个体行动,班级活动少且形式单一、主题散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缺少交流与合作、难以相互接纳和信任,缺乏共同的班级价值观和目标。
5.交流沟通方面。以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以班会为主要形式、以班级事务为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为主,缺乏“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的多层次交互平台,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6.教师管理方面。辅导员往往把握不好班级管理参与度的问题,比如放与收的关系:“放手”不等于“放任”;松与紧的关系:没有形成“外松内紧、形散神聚”的班级氛围;多与少的关系:辅导员往往沿用传统的行政式管理方法,没有做到多观察、多分析,少指示、少干涉;管与不管的关系:辅导员往往忽视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管是为了不管”。
7.许多高校虽然都在逐步实施班级自主管理,但往往流于形式,问题颇多:实施时缺乏民主,班委权利独大;目的上急功近利,管理过程流于形式;内容上缺乏人文关怀,以强制性惩罚机制推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度设计上“假、大、空”,可操作性不强;贯彻上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方法上仍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引导和培养;认为班级管理的实质是控制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将“隐形规则”和“显性民主”相结合。
(二)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施的理论依据
1.政治理论依据。党的十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环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环境“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化教育模式的整体性、综合性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
2.心理学依据。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自主化教育管理的主要心理学基础,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马斯洛与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也就是成长需要)。这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让学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事情,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我们自主化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
3.管理学依据。自主化班级管理的管理学基础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就是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自制并能自动激发的。如能给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机制,他们会自发地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融合起来,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二、高校班级自主管理实践的意义
(一)教育理论和理念方面
高校班级实施自主管理,践行了中央16号文件“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学生自主、民主、创造的精神,使班级管理朝着团结、有序、高效的目标前进。
(二)班级管理体制方面
1.建立健全一套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民主化的班级自主管理制度,拓宽了班级管理的深度和宽度,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2.构建班级信息综合交互平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和沟通渠道,实现“教师――学生――家庭”开放式的交流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三)学生方面
高校班级实施自主管理能够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教师方面
班级自主管理的实施能够使教师从传统的、保姆式的、繁琐的班级事管理者转化成班级自主管理的指导者,研究、引导、管理、服务和协调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施,注重学生观念的人本化、班级管理的人格化、工作措施的人性化、育人环境的人文化,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五)学校方面
前言: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输出地,其核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而班主任恰恰在学校教育中承担着管理学生的重要职责。也正因如此班主任工作对高中生的学习与成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顺应教育发展潮流,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笔者即结合个人从事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就班主任重点管理工作、管理模式提出几点个人建议,以供参考。
1.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
在各项班级活动过程中,班主任不仅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更是班级活动的协调者、组织者,因此,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往往占据着主导作用。也正因如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班主任也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常来讲,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强制型班级管理模式。目前绝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时,多采用强制型班级管理模式。这是因为在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中,班主任具备着绝对的权威性,学生需要绝对服从于班主任的管理,也就更容易在班集体表面上构建起较强的组织纪律,也就更容易达到学校内部管理的根本目的。然而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的长期应用势必会严重压制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抹杀学生们的个性,可以说这是一种失真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现如今传统素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弊端。
第二,温和型班级管理模式。采用温和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班主任往往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都相处的较为融洽。这是因为温和型班级管理模式与强制型班级管理模式的作用结果恰恰相反,侧重于学生们的自主发展,给每一名学生都预留下了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个性,也就更容易获得学生们的好感。然而,温和型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由于班主任的长期放手会使得学生们的服务性较差,不利于各项班级活动的开展。
第三,折中型班级管理模式。所谓的折中型班级管理模式就是强制型班级管理模式与温和型班级管理模式的结合,这种管理模式即继承了上述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又弥补了上述两种管理模式的不足。所以采取这种班级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们受到班主任的严要求。因此,折中型班级管理模式也是现如今班主任管理中实践运用最有成效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2.班主任重点管理工作
班主任管理工作也分轻重缓急,而班主任的重点管理工作就是做好对学生们的德育工作,可以f这也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所在,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这是因为无论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上,都格外看中一个人的品行道德。对一个国家而言,德育就是立国之基本;对一个民族而言,德育就是信仰;对个人而言,德育是承认才能的重要前提所在。即便是现如今的教育和古代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变化,但是德育教育最为核心教育的地位始终未变,而恰恰是德育教育的牢固地位,也进一步显示出德育工作在班主任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管理重点。
然而,根据目前各校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绝大多数的班主任所具备的心理诊断和辅导能力水平较低,也就使得许多班主任往往忽略对学生们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对后进生不够关心,也就使得班主任所开展的管理工作严重缺乏针对性。
3.做好班主任重点管理工作的对策
德育教育作为班主任的重点管理工作,其是一项非常复杂且又细致的管理工程,需要班主任将校内德育与校外公德培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第一,将礼仪当作是立校的根本。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各学校应该始终坚持成才必先成人的德育理念,在传统教学计划规定以外,还应该为学生开设额外的礼仪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积极推动以文明、文雅、文化为目标的文化班级的创建,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言语文明、举止端庄、行为得体的文明人。
第二,不断的完善与改进班级管理规范。各学校在德育教育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着目标引领、过程调控、制度约束、奖惩激励等原则,强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与主动性,通过合理的制度,规范学生们的行为举止,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同时,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该不断反思自身的管理手段,完善并改进班级管理模式,做好班级管理水平的日常考核,从而最大程度的推动班级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第三,多开展志愿者行为。在做好校内德育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抓好校外德育教育建设工作,做好校内德育教育与校外德育教育之间的融合,注重对学生们的思想品德引导,大力推行志愿者行为。班主任可利用学生们的课余休息时间,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者活动,努力实践并传承志愿者精神,让学生在帮助别人,奉献社会的活动中快乐自我,提升自己,积极弘扬时代新风尚。
结束语:
正是因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各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内容所在,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所以,做好班主任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学校应该给予班主任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断的创新班主任管理工作,完善班主任管理体系,做好班主任重点管理工作,将现代教育理念切实贯彻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之中,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现代化建设人才,为高等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峰.高中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和总结[J].求知导刊.2015(03)
[2]麻亭斌.浅析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
[3]郝丽霞.范、细、爱、通――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四字箴言[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5)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师生在校园范围内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等方面。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其是对校园文化的微观反应[1]。一般班级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与校园文化存在紧密联系,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师生支架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
二、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会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班级文化建设核心目标缺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而言,其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缺乏核心明确,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班级缺乏凝聚力。在开展各项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没有全面清晰了解到活动的本质,无法发挥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二是班级文化建设过于概念化和简单化。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仅仅只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师的一项任务,导致文化建设缺乏精神支撑,流于形式,难以对班级管理产生映射作用。三是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价。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出发,导致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低下,无法自觉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全面开发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但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难以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2]。因此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必须要将自身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合理设计和规划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确保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如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运动会等,从而促进班级凝聚力的增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
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的基础,而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完善。学生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从而加强自身对班级的归属感。中等职业学校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校园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李小琼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在我国高校班级管理中,实行的主要是高校辅导员制度,即由辅导员来管理班级和学生日常事务,这一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班级管理实践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大学生身心发展,其思想也逐渐发展成熟,他们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体意识都日益增强,以个人为主体,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党支部建立在班上、学生党员人数增多及学生团员管理规范问题凸显。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其契约式、临时性特以及班级组织运行机制中不存在强制性的制度等问题不断显现,管理者无实权,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权力,个人威信和个人情感成为维系班级管理的手段和载体。为了加强对班级管理者的监督,还有相适应的考核制度,使一些管理者出现“三不一怕”现象,“三不”即:不敢管、不会管、不去管;“一怕”即怕得罪人。班委会、团支部委员会与党支部委员会之间由于责任不明晰,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班级管理出现空档。
建立“211”例会制度,搭建班级管理制衡平台,提高班级执行力为更好实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中党支部委员会、班级团支部委员会、班委会三个工作实体有机统一整体,建立“211”例会制度。“211”例会制度是根据班级工作的例会制度,依据每月四次例会,其中两次例会由班委主持召开,而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各主持召开例会一次。通过“211”例会制度进一步明确党支部和团支部两个主体参与班级管理的重要地位。党支部和团支部通过例会加强管理、监督和服务班级工作等各项权能的实现,积极管理班级各项事务。为更好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管理中的班级核心作用,加强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努力维护学校稳定,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三会五述一评议”活动。“三会五述一评议”活动即: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和党员民主生活会,五述即:述学习、述思想、述工作、述作风、述模范作用,一评议即: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员自我评议、党员互评、群众评议和党员考核工作。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不合格党员进行谈话,对学生党员中整体存在的问题、个别存在的问题,由党支部和党员制定整改措施,提出整改建议,认真进行整改提高。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一是凸显党支部班级核心作用,“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使学生党支部能积极支持、引导和帮助指导团支部、班委会在抓团内活动和学风建设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坚持学生党支部思想汇报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规范支部生活,能适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使学生党员讲党性、强纪律,学生支部党员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有战斗力的集体。二是团支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党团支部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使党支部书记和团支部书记在班级管理工作上话语权得到加强,工作更有执行力,党员、团员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得到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加强团组织对党员的监督。为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可实行学生党员年度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团支部组织学生对党员的工作、学习、模范作用发挥进行评议和测评,如果党员被评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就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由党支部和党员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整改提高,党员考核评议工作的深入开展,可有力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健康运行。完善汇报制度,构建班级管理安全信息网,提升班级向心力为更好地实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的实效,始终将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使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在班级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和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其作用,建立及时汇报制度。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其真正参与班级建设中来,推动班级建设的发展,落实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班级组织对他们的生活关怀。主动了解其生活状况,及时问寒问暖,做到不遗漏、不疏忽;牢牢树立服务意识,对需要帮助的班级成员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开展温暖的班级活动,让班级成员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每位党员在连点宿舍活动中,学生党员要知道连点宿舍中的学生在哪里、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在干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及时报告学生的基本情况,思想管理工作要跟上。学生党支部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实际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明确了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既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班级管理中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作用,又充分体现团支部和班委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三者协调配合共同管理班级事务,同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学习发展、素质拓展等努力。“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可以使班级管理思路清晰,责任明确,班级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协作、共谋发展的团结局面。建立连接制度,营造班级管理和谐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团支部、班委会在党支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日常工作;团支部、班委会各负其责,团支部主要负责团员思想教育,班委会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由一批热心为集体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积极分子组成的组织核心,这样才能带动班级成员及时迅速地实现预期目标,带动全班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管理中核心作用、党支部书记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建立连点制度,即:支部连接班级、党支部书记连接宿舍、党员连接问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连接一名普通同学。“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党支部积极发挥班级核心作用,支持、引导和帮助指导团支部、班委会在抓团内活动和学风建设等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党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学生党员党性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学生骨干的团结意识和服务意识亦得到增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表率作用明显。新形势下探索班级建设新思路,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模式,积极提升“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可以使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可以使班级凝集力得到增强,学风、班风得到加强,党支部班级核心作用得到加强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44-01
1 幼儿园“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幼儿园班级属于基础教育的最基层组织,毫无疑问,它肩负着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任务。幼儿园班级管理比中小学班级管理而言有其特殊性,既平凡琐碎、服务性强,又具有十分严密的教育性和科学性、导向性和生活性。班级管理的出发点应是以尊重引导为主,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而不是管顺幼儿和要求顺从而已。
幼儿、家长、学校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三大主体,只有平衡了三者的关系,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现代的幼儿园想跟随时展脚步和办有独具特色的精品幼儿园,实施“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十分有必要,即以幼儿的发展为本 、 以教师的成长为本 、 以服务家长和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为本,实现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共同成长。
2 幼儿园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基于幼儿园班级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自律与合作,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三位一体”新型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同样也应该被实践在幼儿园班级管理过程中。“三位一体”管理追求的是幼儿、家长、学校之间的和谐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诊,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位,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
2.2整体协调的原则
“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因此,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始终需要把握整体协调原则,保证班级的平衡发展。这里的整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对班级整体的管理,既要保证班级集体整体水平的达标,保证班级体内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而不是某一些学生的快速发展,某一些学生身心发展有所落后。另一个方面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只注重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发展。
2.3保教结合的原则
“保”指的是对幼儿的健康保护,这里的健康不仅包含有身体健康,同时也包含了幼儿的心理发展健康。“教”指的是对幼儿的知识传输,对于幼儿的学习任务来讲,主要学习内容涵盖很广,并不单纯指书本知识,更多的是指一些生活自律、性格培养的内容。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开展新型“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必须要遵从的原则之一,这也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3 “三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探讨
3.1常规管理为基本
“三位一体”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追求的是家长、教师与幼儿的共同成长,常规管理主要注重的是幼儿的成长。
常规管理对于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来说在熟悉不过了,从幼儿进入园区的第一天起,教师无时无刻不对幼儿采取常规教育。常规教育的“常”体现在频率的经常上,幼儿年纪较小,甚至有些幼儿连自理能力都不太强,更别提自律。因此,教师只能通过加强教育的频率去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思维,并获取到学习的信息,继而逐步成为能基本自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律的学生。除此之外,常规管理还体现在“规”上,离开了家庭,幼儿在园区学习生活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定,在某些行为上受到约束和激励,例如在家里,家长会帮助幼儿自理、喂饭、穿衣穿袜、随意走动、随意破坏等,这些在幼儿园都是不被允许的,并且需要严格规定的。
3.2精细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精细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精心的准备、精细的过程、精品的结果”这一核心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班级管理的各个不同层次管理目标的精细化制定上,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事无巨细,只要事关于幼儿成长的,都是大事。精细化管理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上产生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用心感受学生的需求,用爱和知识感化和教育学生,真诚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要对学生采取精细化管理,需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行为习惯,不仅要从生活习惯上去塑造学生,还需要从学生的坏习惯出发,制定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让学生在极其精细的教育目标、极为精准的教育方式中改善自身的坏毛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倘若说“常规管理”是基础,那么“精细化管理”则是核心,它主要代表教师的成长,在实现“精细化班级管理”过程,教师必须保证秉持着一颗“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更习惯从细节上去实施教育,以自身做榜样,让学生逐渐养成对待每一件小事都认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3家庭教育是班级管理的有效辅助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港湾,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起点站,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三位一体”新型班级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于班级管理的辅助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学生在学校一切行为都是比较文明的,能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但回到了家庭,由于父母长辈的溺爱,许多学生在家庭生活里仍旧不能够做到生活中自理,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要想实现家园相互结合与互补,从家庭教育所处在的相对被动状态的改变开始着手, 家庭教育应为幼儿园教育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对幼儿园教育进行延伸和补充,确保在家里与学校的行为差异不大。二是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建立亲子感情,多组织亲子游戏,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并配合幼儿园教育才能更好的形成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大环境。
4 结语
“三位一体”的新型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平衡幼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系,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一所幼儿园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班级管理水平对于中职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中职班级班主任的管理将直接影响班级的整体管理质量,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质量的同时,不能忽略班级的管理,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等中职班级管理者,要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对中职班级管理工作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针对班级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管理对策,使中职班级的整体管理质量得到提升。
一、新形势下中职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中职班级管理也逐渐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管理科学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引,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很多中职班级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管理方式,导致了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低下,亟待解决。
(一)社会思潮对中职学生影响较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会上出现多种思潮,社会思想更加丰富、多元,对于中职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比以往,现代的中职学生个性更强,独立性也更强,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的形势更复杂,对于管理者的要求也更高。
(二)管理理念落后
开展中职班级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于传统中职班级管理理念的限制,很多管理者将自己摆在班级的主导核心位置,自己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自己和学生出于不平等的地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人性化手段,管理方式粗暴,不注重管理细节,忽视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将管理着力点放在了班级秩序的维护和整顿上,这种舍本逐末的管理方式,成为制约班级管理水平的一大瓶颈。在这样的传统管理理念下,久而久之,学生与管理者产生疏离感,学生对教师缺乏足够的尊重,更多的则是畏惧,直接制约了中职班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通道
在传统的中职班级管理过程当中,班级管理活动呈现出“单向特征”,即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则只是单纯的遵守,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没有反馈渠道,也不敢向老师反映情况。由于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教师也就不能改进自身管理方式,造成了班级氛围与环境的固化,学生的活力得不到激发。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新形势下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践行“生本理念”管理思维
提升中职班级管理水平,首先要从管理者的管理思路人手,要践行“生本理念”,将学生放在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从尊重学生自主性,挖掘学生个人潜力人手,探索新型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教学管理工作,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是重中之重,对于提升总体管理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将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开展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重视学生诉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虚心接受学生的想法和批评,敢于面对自身不足,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创新,树立服务型的教学管理思维,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二)注重管理方式和语言的和谐性
在中职班级管理当中,教师的信息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在进行活动安排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现在的中职课堂上,很多学生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对于语言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开展中职管理过程当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网络热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和隔阂,提升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三)形成中职班级管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