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8 09:41: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篇(1)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是ICU病房。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ICU内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易引起医患纠纷等,因此加强ICU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ICU基本为封闭式管理,家属定时探视,除治疗护理工作外,病人的生活护理也由护士完成。ICU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转归和治疗效果。如何保证护理安全,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结合目前ICU护理中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本文总结如下。

1 ICU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业务技术因素: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开发,护理工作中技术要求的内容日益增多。ICU抢救仪器设备多,个别护士不能熟练掌握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抢救病人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

1.2 护理人力资源安排不合理:目前ICU护理人员数量与床位比例未达到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求,人力资源缺乏,医院ICU护士缺编严重。其次,护理模式转变,医疗新项目不断开展,病人的要求也在提高,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安全隐患也增加。

1.3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ICU作为封闭式管理病区,没有家属或陪护的监督,若护士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医嘱及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将给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此外,如责任心不强,巡视病人不及时,气管插管脱出,补液外漏等等,均会给病人带来致命的危险。

1.4 医源性因素:护理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或过失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的后果。例如工作中昏迷、瘫痪卧床病人,护士在工作中翻身不到位,造成病人皮肤破损或压疮等,导尿管不通畅未及时发现造成病人不适等。

1.5 环境因素:ICU是医院急、重、危等病人集中的场所,侵入性检查、治疗、护理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极易引起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使院内感染率上升,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1.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如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质量监控不力等均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2]。

2 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2.1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3] : 有关资料显示,ICU床护比应为1∶3~3.5[4],国内多按床护比1∶1~2来配置ICU护理人员。我院ICU床护比为1∶1~1.5,更是低于国内水平。如何合理安排ICU人力资源,以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头等大事。我科护士长是根据病人数随时进行弹性排班,并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动态安排人力。有抢救病人时加强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并从多渠道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

2.2 加强ICU护士的上岗培训制度:ICU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性工作,因此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监护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和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5]。医院应选择高学历的年轻护士,经过内外科、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或院外进修学习后再进入ICU。进入ICU后再由高年资护士带教一段时间使其充分融入ICU环境中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后才能单独上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3 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各项操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用制度管人,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保证安全护理工作落到实处。

2.4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安全教育:针对工作中易发生护理缺陷环节进行分析讨论,对易发生差错的人要严格要求,强化教育。

2.5 控制院内感染: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清洗双手,这是保证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管控好ICU空气质量。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的各项制度,严把护理质量关,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转变服务观念,善于发现潜在问题,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减少和避免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护理安全管理就是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6]。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意识,正确评估病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篇(2)

1. 2没有主人翁责任感①个别护士上班并没有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重要多神圣的工作, 护士长不督促就不会主动到患者身边询问患者的情况, 有什么需要, 关心体贴患者。②操作不熟练, 如有的护士吸痰总是不到位, 患者深部的痰不能吸出, 进而有窒息死亡的可能。③不能正确评估患者的风险, 对容易坠床跌倒、褥疮的患者没有采取必要的干予措施。④科室质控成员不得力, 对自己要求较严, 但对下面的护士不敢管、怕管, 没有一点担当的精神。

1. 3操作不规范①吸痰是呼吸科常见且很重要的一项操作, 个别护士操作时无菌观念不强, 口腔吸痰和鼻腔吸痰常常不分开, 吸痰管不分开, 吸痰水不分开, 甚至有的吸痰用物也没有按要求及时更换, 这样就容易产生呼吸道污染方面的危险。②手卫生执行力度不够, 科室主任、医生、护士不重视, 医生上班时戴手套查房, 但不同患者之间并没有进行更换。护士操作前进行了洗手, 但操作后没有洗手的情况较多。这也是导致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

1. 4知识欠缺及灵活度不够①二级医院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较少, 由此大多护士学习能力不强, 有的护士应变能力较差, 个别护士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本科一低年资护士在上夜班时, 一患者由于前列腺增生不能自行小便, 医生要求给患者导尿, 当晚该护士没有给患者导上, 第二天早上护士长查房后分析了原因, 很快就给患者导上了, 解除了患者的痛苦。②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一致, 有的根本不是医学用语, 在班的变化情况不能正确的表达, 个别护士前一班记录的什么就完全照抄下来。③呼吸科患者做雾化治疗的较多, 一般患者都是做两次, 个别低年资护士根本不分析为什么要做两次, 两次间隔时间到底是多长。但有的患者由于要回家就要求两次雾化接着做, 有的护士就答应患者的要求, 记得有一次, 本科有一患者做的可比特, 护士也将两次雾化接着做(间隔时间很短, 可能只有一个小时), 晚上回家后患者自觉很不舒服(心慌、心悸), 后来找科室医生理论了很久, 说是护士的责任, 护士长和主任与患者沟通解释了很久才得到患者的理解。

1. 5心理护理形式化每天护理查房都在说心理护理, 但很多护士根本没有亲自到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护理, 关心了解患者的情况, 要不有的护士就依靠学生去做, 由于学生没有临床经验, 沟通解释不到位, 观察能力不够, 患者的心理变化没有及时发现, 最后有的患者割腕自杀了都不知道。(本科近6年来有两名患者割腕自杀, 组长巡视病房及时发现, 避免了不良后果的发生)。

2减少呼吸内科安全隐患的措施

2. 1加强核心制度的学习, 强化安全意识及法律意识科室内把安全学习纳入培训计划内, 月月讲安全、天天查安全, 认真学习护士条例, 对科内及院内特殊案例进行分析学习, 增强法律意识, 保护患者安全、保护自身安全, 同时科内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 每天检查危重患者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并且纳入科内绩效考核[2, 3]。

2. 2强化无菌观念的灌输及操作技能培训对科室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分级培训, 对低年资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 晨间交接班时多提问、多讲解, 多问为什么, 全面提高技术操作能力, 强化理论水平,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增强护士的无菌观念, 学习院感的相关要求,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233-01

护理安全指在护理工作服务的全过程中,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使患者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执业安全,即在执业过程中不允许有范围限度以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

1 护理安全意义

1.1 护理安全关系到患者预后

如甘露醇的使用,对于颅内高压患者必须高浓度、快速度输入才能发挥脱水、降低颅内压作用,相反缓慢输入不仅起不到降低颅内压作用还将延误病情、延长治愈时间,甚至危及生命;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输错液体,轻者加重患者心里负担,使患者情绪紧张,重者导致患者死亡。更换引流瓶面低或不小心碰倒轻者可加重气胸、呼吸困难,重者导致患者死亡。

1.2 护理安全关系到护理质量

如长期卧床患者不按时翻身或不到位同样可以形成褥疮,对患者特别是老年人生命造成威胁,增加并发症。

1.3 护理安全是保障患者生命的底线

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护理安全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1.4 护理安全关系到医院的信誉

患者对护理服务不满意闹事、负面宣传等对医院信誉、声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1.5 护理安全关系到自身利益

由于工作不慎出现差错不仅受到医院的批评、处罚,严重的还要遭受患者及家属的人身攻击。

2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管理因素、物质因素、环境因素、患者因素。

2.1 自身因素

(1)不安心工作。上班时间想其他事情、把工作之外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顶撞患者等。(2)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认为护理工作没前途,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产生改行的念头。(3)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目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大多是年资低、学历低的护士,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住院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疾病,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医疗问题,护士很难准确实施护理;护士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护士的角色转变困难,满足不了患者的身心护理需求,也不自觉地侵犯了患者的权益。(4)不懂装懂。新参加工作的护士遇到不会的问题碍于面子不请教老师,按自己想法做,埋下医疗纠纷隐患。(5)责任心不强。时间针不按时执行、测量生命体征不测呼吸、或新来轻患者认为没什么只测体温。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等。(6)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

2.2 管理因素

安全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很多差错事故发生的根源,是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护士的工作量加大了,造成护理人员、设备、空间相对不足。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再有过度工作和劳累会引起注意力和警惕性的下降,导致错误的增加。思想教育薄弱,安全意识不强,职责、制度、常规落实不到位,对专业理论、技术训练重视不够,管理不力,要求不严,好人思想严重,检查不够。这要求护士长应常督促、常要求、常检查、常提醒哪些工作做的还不到位哪些还没做。

2.3 物质因素

现有设备陈旧不齐全不能满足患者需要、药品不齐全。

2.4 环境因素

(1)基础设施及布局不合理。目前很多基层医院仍存在护士站、治疗室不分开, 严重违反无菌操作原则,存在及大安全隐患。(2)环境污染。(3)病区治安。医闹或患者酗酒闹事使医护人员、患者、家属人身受到攻击。所以要加强医院治安管理。(4)社会环境。医护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决定着医院的命脉。医院要稳步发展不仅要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住院环境,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医德。(5)差错、事故的鉴定处理仍没有一个使医患双方都信赖满意的机制。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

2.5 患者因素

对治愈的期望值过高,患者的不良心境,患者的自身素质。

3 防范护理安全风险

3.1 加强关键患者的护理

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疑难患者、新入院患者、转科患者、接受多种特殊检查的患者、有纠纷苗头的患者、情绪波动的患者,这些患者病情相对复杂、变化快、易出现纰漏。应加强管理,严密观察,主动沟通,认真交接。

3.2 加强关键时段的管理

节假日、早上、中午、晚上,这些时段在岗人员相对较少,护士承担的工作量大,年轻护士的应急能力和经验不足,易出现问题。所以这时段上班的护士更应加强责任心,来不得半点马虎。

3.3 加强关键人员的管理

新进院护士、实习生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对护理程序不够熟悉,是发生护理安全的高危人群。应加强监督、培训,护士长排班应考虑新老搭配,对实习生要做到放手不放眼。

3.4 加强关键环节管理

患者交接、患者转运、管道护理、压疮护理、药品管理等应加强防范。

3.5 加强重点科室监管

急诊科、手术室、妇科产房、新生儿病房、抢救室等,这些科室危重患者多,风险大, 涉及面广。护士处于持续紧张状态, 易出现问题,应加强监管。

3.6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是护理人员工作时必须遵守的准则,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证。

3.7 加强医院安全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

护士要正确认识病人的权利和护士的义务,加强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护理行为,开展护理核心制度学习,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让护士充分意识到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护理规范是对自己的保护。这可以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帮助护士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

3.8 安全管理纳入病房的目标管理

护士长采取科学管理病房的方法,进行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既要保证护理人员充足又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事故。当使用新的医疗仪器或开展新治疗、新检查时,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科室建立交接班前的自查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护理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用智慧代替鲁莽,让错误成为财富,发现一个问题,寻找一个问题的根源,完善建立一套制度和流程,积累更多经验,保证护理工作安全实施。

篇(4)

护理工作在整个医院的工作中承担着半壁江山,而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在整个医院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包括专业强,操作复杂,工作流程多,与临床医师配合难度高,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出现安全问题后后果严重等,这些问题不仅能产生严重的医疗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不利于医院的发展。通过分析2006年――2012年间我院手术室由于护理因素而发生的医疗安全问题,总结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性措施,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06年――2012年我院手术室发生的由于护理问题而产生的医疗问题67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手术时间人员安排重叠,临床手术科室医师和护理人员冲突矛盾,手术不能及时完成;手术材料,如器械,药品,辅料等排放混乱,手术中不能及时送到医师手中;手术过程中由于护理不当患者发生皮肤压伤,灼伤等问题;发生院感的危险因素不能及时排除等。导致期间发生一般安全医疗差错64件,医疗安全事故3件。

1.2 方法 对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详细调查,对事故发生的起因,处理过程进行归类,总结为这么几类:①管理制度因素;②护理责任心因素;③管理执行因素;④医护专业及法律因素等。对这几类因素进行分类分析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详细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1.3 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数据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

2 结 果

2.1 手术室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现将手术室护理性安全问题的总结归类,详见表1。

2.2 从表中分析,在统计学中,P

3 讨 论

经过对于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调查分析,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计算,护理责任心在医疗护理安全中作用显著,为了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另外完善手术室护理制度,加强执行力和提高专业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讨论如下:

3.1 加强责任心主要措施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包括笔试考核和技能考核,内容为手术室的护理制度。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不定期对手术过程中的护理行为进行监督,指导,评价。将护理人员的晋升,工资收入,评优等项目和考核结果进行挂钩,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2 制定完善的手术室护理制度。在对手术室护理安全的调查中,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力也成为安全的隐患之一。尽管责任心是主要因素,但是缺乏制度保障并不能确保护理安全。要不断完善手术室的各项制度,务必建立起清楚、详尽、无异议、可操作性强、系统的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后的关键是加大制度的落实执行力,使护理人员对各种制度铭记于心[1]。

3.3 完善制度的关键是加大制度的执行力。执行的关键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工作。在术前严格核对,对手术器械和患者的详细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位,手术方式部位详细确认,防止接错病人或者开错手术部位接入手术室后要严格遵从消毒制度,减少手术中的感染风险[2]。手术过程中注意及时检查手术器械的运行情况,监测患者情况,避免患者烫伤,压伤,手术记录单必须及时记录,保证与麻醉师的记录一致,降低安全隐患。术后注意清点手术物品,器械、纱布,防止遗留在患者体内,造成医疗纠纷[3]。

3.4 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对新型医疗技术进行回顾性总结,交流,拓展知识面,提高护理素质,加强与临床医师的配合度。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过程中务必要明悉卫生制度和相关法律,定期对护理人员做医院卫生方面的法律培训讲座,将临床中经常遇到的护患法律问题认真讲解,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保证所有操作均合乎法律规定。

4 小 结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渐开展,我国的医疗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其中患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4]。这对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和应对目前的形式,临床护理工作面临更加严格的要求。作为一名当代护士,尤其是手术室特殊环境下的护士,必须加强护理责任心,熟悉手术室各项制度和相关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才能避免安全隐患,建立一支高质量护理风格的手术室护理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琼,江云英.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l中国实用医药,2010,1(4):69.

篇(5)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259-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护理安全已成为医患双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手术室工作繁忙、工作节奏快、意外情况发生多,任何地方的疏忽和大意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医疗纠纷的发生日益增加[3]。为了杜绝医疗事故、减少差错、预防医疗纠纷,本文就针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及体会总结如下:

1 手术室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制度不健全

手术室护士承担的是比较特殊的任务,要求知识范围广,同时需具有业务能力要强、应急能力快,由于新条例的出台,给手术室护理带来了挑战,许多制度需要及时的修订。因手术室工作繁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极可能会发生管理制度缺失,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差,不能坚守岗位,手术室安全制度及查对制度、标本管理制度、手术室护理记录单的填写不够标准等。

1.2 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自我约束力不高

手术室护理工作往往不被患者重视,“医尊护卑”的观念存在[4],加上护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强度高,单调枯燥,造成工作热情低,工作主动性差,容易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手术室护士的护理操作大多数是单独进行,是否按照常规操作,是否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完全靠护士个人的约束能力。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疏忽大意而出现的事故,并不少见。

1.3 查对制度不严格

药物摆放无序,输血输液查对失误而导致用错药、输错血。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器械清点不清,中途添加物品不及时记录,出现器械敷料遗留在患者体腔内;各种管道脱落或不通畅。

1.4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无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淡薄;手术中记录不健全,字迹不清有涂改,记录客观数据不详实,医疗时间有争议时,存在举证不力的关键因素;手术中出现越职行为;麻醉师在手术中请巡回护士帮忙照看手术患者,自己外出,主刀医生无助手时,请护士拉钩、剪线、接电话等。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护士难免干系。

1.5 新业务、新技术、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大量应用

外科手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外科医生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专科手术技能;对新业务、新技术、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大量应用,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技术方面风险加大,业务学习方面压力增加,影响护理安全。

1.6 环境方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患者对手术本能的会产生恐惧感,使得手术室环境倍受关注,舒适的手术室环境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积极配合手术的进行,还可以缓解医护人员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现在大部分医院手术室的环境仍保持以往的风格,很多患者在进手术室时,常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错过最佳手术时期,造成安全隐患。①手术室内的噪声,如麻醉机、吸引器、电凝等仪器发出的轰鸣声,不仅增强了患者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感,而且对医护人员造成不良的心理反应而降低工作效率;②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和手机在手术室的普遍使用,对医护人员、手术患者及医疗仪器设备都会产生干扰;③冷冰冰的手术室环境是一种潜在因素,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进入手术室,看到室内如吸引器、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电凝器等正在运作的仪器,增加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降低了其适应性,同时使得医护人员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而降低工作效率;④手术室内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划分缺乏明显的界限,设备仪器堆放过多,容易造成手术室的消毒死角,对手术过程产生污染,危害到患者的手术安全。

2 防范措施

2.1 制度保障

查对清点制度、仪器保管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针对手术室安全隐患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成立手术室管理小组,实行PDCA质量管理,护士长随时抽查,找出问题并及时整改。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

2.2 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实行人性化管理

树立一切为患者服务的团队意识,把尊重落实到日常工作中,通过正确认识医护关系对手术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合理安排人力资源,维护护士心理健康,护士长根据科室情况倡导弹性排班,业余时间鼓励安排护士健康的娱乐活动,减少工作压力,调节身心。

2.3 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查对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性别、手术间号,以及手术部位,所需物品,药物过敏的情况,用物是否齐全;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在术前、关腹前、关腹后应认真清点手术中的器械、敷料、纱布、缝针,认真反复清点后记录在手术护理单上。

2.4 强化法制观念与护理安全教育

2.4.1 对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牢固树立依法施护的概念。各种手术护理记录从法律角度规范书写,必须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医护文件同步的原则,字迹清楚无涂改,语言规范清晰。

2.4.2 明确护理责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把握中履行职责范围以内的各种行为原则,坚决不能越职行事,严禁手机带入手术间内,避免医生手术操作时分心、失误,杜绝差错隐患。

2.5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

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快速掌握新的精密仪器的使用,不断提高业务技能。积极鼓励学习,实行分级培训。针对不同专科,将人员进行分组,定期轮换,提高护士配合手术的能力。开展新项目要预先培训学习,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新项目的安全实施。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到术中主动配合。对新开展的手术,请医生讲解手术步骤、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护士手术配合能力。

2.6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环境既要考虑患者与手术工作的方便,也要便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5]。①对手术室内的各种仪器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添加适量剂,降低机器轰鸣声,减少患者对手术的紧张和恐惧感;②禁止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使用无线通讯设备,避免对医护人员、手术患者及医疗仪器设备都会产生干扰;③手术室环境在设计上避免单调的布局,墙面采用暖色系的颜色,室内摆放器皿的柜子采用柔和的颜色和流线型的款式,将吸引器、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电凝器等仪器放在室内侧,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适应性,提升工作效率;④手术室划分为无菌区、相对无菌区和非无菌区,区域之间用门隔开,并设立明显分界标志;⑤每天对室内采取湿式打扫,防止细菌飘浮于空气中。定期进行空气培养,检查菌落数与菌种。

3 结论

手术室护理与病房护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技术含量高、工作强度大、安全隐患多,是医院整体医疗安全的重点,建立和完善手术室护理隐患预防措施的规章制度,重视护理人员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可减少手术室安全隐患,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能有效确保手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浅谈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J].中外医疗,2009,28(3):133.

[2] 刘春玲,江平. 新生儿病房潜在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194-196.

[3] 周秀华. 精神科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07,(8):71-73.

[4] 马玉香.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B].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5(11):6162.

[5] 姜平桂,王维,钱健. 手术室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途径[J].现代临床护理,2007,6(2):58-61.

[6] 刘琼,江云英.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4):269.

[7] 王淑芳.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J]. 护理研究,2009,23(9B):2426-2427.

篇(6)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97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23-02

医疗水平及技术提高的当今社会,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而生活水平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也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人们对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的发生呈递增趋势。作为医院特殊职能部门的手术室,具有手术量大、病种多、病情危重、护理工作繁重等特点[1]。既承担了挽救患者生命的重任,同时也是发生医疗纠纷的主要阵地。因此掌握好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采取防范措施至关重要。近年来我院深刻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大了防范力度,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资料分为防范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1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防范组为加强防范措施后的患者资料,对照组是未形成系统性防范措施的患者资料。分析两组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各方面管理情况、护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等。

1.2方法:

1.2.1自制分析统计表,对两组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药物管理、护理服务水平、护理人员技能及专业知识、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并做统计。

1.2.2分析手术室护理中安全预见性问题:

1.2.2.1护理人员意识低。由于护理工作量大,强度高,导致护理人员无法保持长久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经过长时间面对生老病死后,容易麻木,因此对患者不够尽责,无法严格履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流程,导致患者及家属怨声不断,甚者引发医疗事故,严重影响了医院形象。

1.2.2.2缺乏沟通和梳理心理问题能力。对于多数患者来说,面对手术难免会有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但是对于面对太多手术的护理人员,无法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与患者沟通时缺乏耐心和爱心,回答患者的提问生硬、简单,不仅无法消除他们的心理担忧,降低手术的依从性,而且让患者在模糊中更担心。有些护士虽然能够意识到患者的心理问题,但因缺乏沟通技巧,仍无法提高患者的信任度。比如患者习惯用询问来表达自己的担忧,而护士却阻止提问。

1.2.2.3专业技能有待提高。首先是进入手术前未认真核对患者资料,由于患者经常会出现换床位的情况,但护士未及时了解,加上患者在进行手术前一般使用了镇静剂,无法正确回答提问,导致接错病人,未针对性进行手术,严重的将威胁到患者生命。其次是设置不当。对于不同的病症,采用的各不相同,决定了手术入路,同时也是手术质量的关键,若摆放不正确,容易影响术野,降低麻醉效果,术后引发发生压疮、褥疮、疼痛、呼吸受限、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再次是处理突发事件经验不足。在手术过程中,因患者的体质不一,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但因经验的不足,面对突发事件无法果断、正确的采取措施,甚者手忙脚乱,导致技术差错。

1.2.2.4术后护理不到位。术后的护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最为关键,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但由于护理人员单纯的认为进行完手术后患者就无大碍,忽视了术后护理的重要性,常常导致患者感染、疼痛、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极大的影响了手术的质量。

1.2.2.5缺乏健康教育。手术进行完至患者完全康复前,饮食、运动、日常生活多少会有所限制,但对于缺乏对疾病了解的患者却知之甚少,主要依靠护士进行健康指导。但是在实际中,不少护士认为日常护理是家属的事情,自己只要负责按时给药就行,导致患者饮食错误、运动过量或不足而延误康复期。

1.2.3防范措施:

1.2.3.1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第一,是组织培训、学习,进行安全知识、法律宣讲及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明确护理安全的重要性,提高操作技能,增强法律意识,同时不定时对其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考核,不断巩固和提高她们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自省、自立。第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手术的各项要求制度,比如明确区分无菌区、有菌区,并且利用明显的标识指出,严格控制无菌区的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2]。经常在电视法制节目中会看到手术中将器具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案件,造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因此严格执行清点及核查制度,对手术中使用的器具要仔细清点,并认真详细做好记录,若物品不全,及时查找。对于接错病人的情况,要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在术前对患者的病区、病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类型、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术前用药及过敏情况进行核对,以准备手术用物。第三,落实责任。为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可以制定责任制,细分医疗事故中的责任归属,以免出现医疗纠纷后各自推诿。

1.2.3.2提高沟通能力。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会不断提出各类问题,若沟通得到,定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在面对患者的一系列疑问时,护士要细心、细致、细微的解答,特别是对于术前心理问题严重的患者,要关心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并指导家属对其进行不间断的鼓励,用爱融化患者的心理“坚冰”。

1.2.3.3自我感受,提供最佳。临床对的要求是安全、舒适、术野暴露充分、不发生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各种摆放的标准,而且要自我感受不同的感觉,可以通过“自我体验”[3]培训,让护士自己体验各种,从而在实际中提高最佳的。

2.结果

防范前后,两组对比内容有明显差异(p

两组各项内容对比表

注:p

3.讨论

3.1安全的重要性。手术室是医院的高技术、高风险、高强度工作的科室,手术护理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手术室一旦发生失误,轻者影响治疗效果和工作效率,重者延误手术时间,延误患者康复,加重经济负担,更严重的可能导致致残致死。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同时也是减少医疗纠纷,树立医院形象的重要途径。

3.2掌握安全隐患,是制定防范措施的基础。虽然大家都知道手术室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但存于何处,威胁有多大却无法明确,因此防范也无针对性,因此在制定防范措施前,首先必须客观分析护理安全风险因素,从各细节中总结,才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对策。本组研究资料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服务态度、专业技能、制度方面。

3.3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问题。查找到问题之后,关键就在于解决问题。在综合考虑医院实际的情况下,制定符合实际的对策。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防范前后康复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心理疏导能力、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所改善,说明防范措施起到一定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79.

篇(7)

手术室是外科诊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室的新业务不断拓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投入使用,安全护理变成手术室管理的核心,是护理质量保证的重要标志。加上手术室工作量繁重,工作程序复杂,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出现差错的几率也就相对较大[1]。因此,对手术室的护理中进行安全管理刻不容缓。本文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回顾分析,找出现有的不安全因素与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探讨相关方法与措施,以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分析,找出当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配备的医疗器械不合理,没有进行规范的灭菌工作,使得患者在手术中因为手术切口或者输液过程容易被感染。②没有定期保养医疗器械,使得器械的性能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耽误手术时间。③当接台手术的时间太长就很容易发生错开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或者接错患者的情况。④清点医疗物品时候不认真及时并且没有及时登记到物品清单中,就很容易造成物品不准确清点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在手术中因患者大出血需要塞入纱布止血时,如果没有认真清点,就很容易把纱布留在患者的体内,从而需要进行二次手术。⑤在使用电刀的时候,如果没有找准电极板位置就会烫伤患者。⑥给患者输血时错输异型血或者是错用药物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⑦标本丢失或者没有及时固定造成标本腐烂会对后期手术与治疗参照带来极大的麻烦。⑧手术室消毒不达标、没有合理使用、没有看护好患者致使患者坠床等都是手术室的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⑨因手术的不标准而引发并发症,如压疮与神经损伤等。⑩手术物品在准备的时候没有准备齐全,拖延了手术时间。11由于手术室的工作量较大,任务较繁重,医护人员因长期加班与过度疲劳等,容易出现差错。这些因素常常会影响手术效果与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引发医患纠纷[2]。

1.2防范方法措施

1.2.1加强手术室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操作能力 在手术室的护理中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操作能力及护理素质对手术室的护理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制定明确的护理培训体系,加强对手术室的护理人员的培训,在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护理水平与操作能力,鼓励护理人员多参加医学讲座及教育活动,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手术室的护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运用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水平与熟练的操作能力,有效减少在手术室的护理中技术性护理失误的发生。

1.2.2合理优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资源配置 为了保证手术室的护理安全有效,在给手术室配备护理人员时要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配比,每一个相关技术的护理人员都要有配备,护理人员的数量要适当,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就会使得手术室人多手杂,工作安排混乱,过少就会使得人手不够用,导致一些手术无法正常进行。因此,要合理优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资源配置,实行轮班制,减少护理工作的负荷,减少不安全因素[3]。

1.2.3加大手术室中护患沟通的力度 在手术室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为患者服务,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让患者和家属对手术室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增加患者和家属对手术室医护工作者的信任度,增加患者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间的矛盾纠纷。

1.2.4完善手术室中的护理机制 在手术室中要完善手术室的护理机制,强调每个护理人员要各司其职和各尽其责,建立责任负责机制,实施奖惩制度,对做得好的护理人员予以精神及物质的奖励,对在护理中失误的人员要予以相应的惩罚,写检讨或进行再教育等,抓住工作中存在的薄弱部分,制定完善的手术室护理机制[4]。

1.2.5加强护理安全的法制教育 护理安全和法律法规的关系密切,要不断提高手术室中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做好本分工作。医院要定期开展法制教育,使护理人员树立强烈的法制观念,严格按照法律制度办事,让护理人员懂得"有法可依、依法必严"的道理,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感,防止出现投机取巧或者得过且过的护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医患纠纷现象的发生[5]。

1.2.6执行手术安全的核查制度 按照手术的通知单认真的核对患者姓名、性别、手术时间、住院号、床号、诊断结果、手术类别及手术的部位等,并把患者送到预定的手术室中。由手术医生与巡回护士认真的清点手术需要的器械、纱布、纱布垫、棉球、缝针等相关物品的数目,并检查器械的螺丝有无松动,把物品单详细的记录下来。

1.2.7规范手术部位的标识及腕带的使用 在进行手术时,由于一些老年人的记忆力比较差,以及一些婴儿儿童等语言功能不成熟,因此有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回答手术医生,对其使用标志腕带,能够很好的识别出患者的身份与症状以及需要进行怎样的治疗等,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能够有效的防止接错患者或者开错手术的部位以及输错血液等所引起的医疗事故。

2讨论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迅猛发展,护理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加上当前医患纠纷越来越频繁,在手术室的护理中,安全护理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手术室的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强手术室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操作能力、合理优化手术室的护理人员资源配置、加大手术室中护患沟通的力度、完善手术室中的护理机制以及加强护理安全的法制教育,有效减少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减少了护理失误与医患纠纷,对手术室的安全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篇(8)

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未发生法律法规范围外的机体结构、心理或功能损害、缺陷、障碍或死亡[1]。神经内科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认知和运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差,一个微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神经内科的护理风险相对较大,要保证神经内科的护理安全就必须对住院患者出现意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的方法措施进行预防。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11月开始采取针对性预防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5月至10月和2009年5月至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各45例,其中2008年4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46至77岁,平均(61.31+8.97)岁,采用机械通气10例;2009年45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47至77岁,平均(62.01+9.11)岁,采用机械通气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构成和住院时间方面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防范

2008年11月开始,针对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采取了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效果。

1.2.1跌倒

神经内科病患多半是身体较弱的高龄患者,存在视听及运动平衡障碍,行走不便、步态不稳,并常会有抽搐或昏厥突发,再加患者对危险性过于低估或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2];病房的地面或灯光、过道等措施不到位;患者衣物过大,鞋底防滑不足等原因都会造成患者跌倒。

针对以上安全隐患,本院神经内科加强了病房及走道、卫生间等环境安全检查及整改,要求地面保持干燥、灯光充足不晃眼、走道上不可有物品摆放,并在护理中对病患的衣物穿着进行指导,加强巡查;针对患者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从内心接受他人帮助;并提醒其家属在患者下床、坐立或如厕时必须有人在旁陪伴,高龄患者起立要缓慢,起居做到醒后30秒起床,稍停30秒后再站立,并再停留30秒后才行走,以免发生性低血压昏厥。

1.2.2坠床

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癫痫等状况时容易发生坠床。护理人员未及时采用护栏防护或肢体约束、护栏防护方式不对,或病患陪护未充分认识到约束的必要性,将约束带或床栏取下等原因都会造成坠床。本科室在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的同时也对存在坠床危险的病患陪护进行反复强调并指导其正确掌握约束带和床栏的使用。

1.2.3压疮

病患长时间不改变、皮肤受刺激、潮湿等都会导致压疮出现,且病死率较未并发压疮老年患者高出4倍[4],护理安全隐患高。针对此种情况要求护士2至3小时将患者翻身一次并避免拖、拉、推、拽,保持床铺24小时干燥、平整,在患者便后对其腰臀部进行清洁。

1.2.4误吸

神经内科大多患者吞咽反射性差,鼻饲胃管不到位、速度过快或床头位置不够高等原因都会引发食物返流性误吸;开口器使用不当使高龄患者松动牙齿或假牙落入气管都会造成患者误吸、窒息。因此,应嘱咐患者取掉假牙,在使用开口器时动作要轻柔,若发生牙齿掉落应第一时间取出并作记录;喂食时注意调整患者床头高度及喂食速度;鼻饲前确认患者痰液清理干净、胃管到位,一旦出现患者误吸、呼吸困难则应立即将鼻饲停止,并将呼吸道内和胃内物吸出。

1.2.5拔管

当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情绪暴躁、焦虑时,常会自己将身体插管拔除。此时应加强巡查、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安抚,视情况对精神异常或躁动不安的患者实施必要性约束并加强夜间看护。

1.3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

2 结果

防范护理实施后的2009年5月至10月45例患者中好转或治愈38例(占84.44%),死亡7例(占15.56%),14例出现并发症(占31.11%);2008年5月至10月45例患者中好转或治愈34例(占75.56%),死亡11例(占24.44%),23例出现并发症(占51.11%),两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提高以及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以及对健康的期望也日益提高,病患护理要求也较以前明显提高,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以脑卒中居多,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合并症多、意识存在障碍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医疗风险较大,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对其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性要求也较高。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内科的日常护理中要认真识别和注意临床安全隐患并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其责任心,使其自身工作和应急能力得以提升并在平常做好对各类安全隐患的防范,从根本上消除护理中的安全隐患、提升护理质量,有效避免护理过程中的不良或差错事项发生,在保证患者的安全的同时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研究结果证明针对临床常见护理安全隐患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的提升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红.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干预对策[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6):8-9.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98

现就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措施简述如下。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管理方面:由于基层医院护理管理属院科二级管理,管理岗位的人员,如科护士长大多是由工作较优秀的护理人员提任的,且很少有进修和外出学习的机会,对护理管理的知识掌握不多,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各项护理制度管理不严,方法不当,制度执行不到位。为差错事故的发生和引起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业务技术方面:由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大多数为中专毕业,护士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业务知识的更新及新技术掌握不够,理论学习不够,尤其对儿科用药剂量、药物使用方法、输液速度及配药浓度掌握不准确,易致不良反应增多。

篇(10)

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护士承担着多重角色、多种责任,既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又要把工作做好,而手术室的工作又常常是超负荷的连续工作,长时间的夜班,导致护士身心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疏忽等,导致发生护理安全隐患[1]。

质量管理问题: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根本,也能体现一个科室护士的素质。如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约束力不强、质量监控不到位、人力搭配不合理等都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接错病人,护送病人不当:接错病人常发生于同一病区有重名病人且同日手术时;由于手术病人术前紧张、睡眠欠佳及应用镇静剂,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易发生接错病人;接病人者未认真核对手术通知单信息,导致错接病人或接错手术间。护送病人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会发生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病人坠床;术后病人X线片、CT片等贵重物品遗失。

手术安置不当:手术放置不妥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就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压疮、桡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的损伤等,或影响患者的呼吸及血液循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

清点有误,操作不当:①忽略检查校对,导致异物遗留;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造成医疗事故。②术中注意力不集中,手术前、中、后物品清点有误,术中物品添加未及时登记,造成物品数目清点错误。

手术部位错误:术者、麻醉师、巡回护士术前未按病历记载核对或未认真核对患者手术部位,术者凭印象错误为患者施行手术而导致手术部位上的错误,其中对称性器官手术容易出错。

用药错误:⑴病人手术中病情变化快,用药品种多,且要求及时。尤其是体外循环及器官移植手术,病人输液路径多,护士缺乏药品知识,加上不熟悉病人病情,易发生用药错误,造成不安全因素。⑵有的执行口头医嘱有误,而用错药、输错血或用错剂量。术中用错药、输错血:①外用药、静脉用药标志不明显;②药物未定位放置,使用时未认真核对;③执行口头医嘱有误;④输血时未认真执行输血查对原则。

切口感染: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间空气消毒不达标,参观人员太多或有感染人员进入手术间。

医护间缺少沟通:医护间未进行有效沟通,造成术前物品准备不足或过多,如有的医生习惯用吸收缝线,有的习惯用不吸收缝线;个别护士贪图方便把所有的一次性用物递上手术台,结果医生未用,造成浪费。

安全管理措施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手术室护士应加强自身修养,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使自己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发挥最佳水平,配合手术完成。

术前访视:术前1天手术室护士凭手术通知单到病房查阅患者的基本情况。进病房时仪态端庄,态度热情亲切,向患者说明来意,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和次日将为患者手术所承担的任务,称呼患者时用文明礼貌用语,可轻握患者手部减轻患者恐惧感。与患者交流时语言轻柔、通俗易懂,给予患者关怀与支持,树立信心。进入手术间后再次核对病人信息,就彻底避免了接错病人,手术部位错误。

接送病人签字:器械护士接病人时将病历、X线片、CT片、疝气补片等带齐并签字。我科还建立了手术流程制度,并对各种器械、仪器设备设置专人专管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严格查对:术前、术中、术后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详细记录在《手术器械物品清点单》上,除记录各种物品的基数外还应注意完整性与完好性。如需替换手术护士,则替换的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要与当前的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共同确定所有物品的完整性与完好性后方可替换。

预防切口感染: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绝对分室存放,专人定期检查,及时重新灭菌。外用药与静脉用药分室放置。手术人员手部消毒液及手术间定期作细菌培养。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参观者应固定手术间,限制参观人数,减少走动和开关手术门。禁止从污染手术间进入无菌手术间参观。术毕,手术器械用含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后再刷洗打包,手术间内物品、操作台、地面、墙面可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并紫外线照射1小时,空气消毒机消毒1小时后手术间方可使用。废弃物焚烧处理,以彻底杀灭病原体,避免交叉感染[3]。

安全用药、输血:为避免用错药、输错血,术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使用任何药物时,应与麻醉师共同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及有效期。执行口头医嘱时,执行前需复述1遍,并做好三对(对药名、剂量及用法)。准备取血时将输血单内容与病人病历核对且每次只能取一个人的血,避免取错。取血后与麻醉师再次检查、核对无误。输血时密切观察。

安置手术时既要充分暴露术野又要避免肢体过度外展内收。截石位时腿下垫好棉垫防止压伤肌肉和神经;俯卧位时,头部置头圈,肩下、胸部、腹部、会阴、膝下及足下垫软枕;仰卧位时,耳后、肩下、尾骨、足后跟处垫软枕;侧卧位时,颈下、腋下、肩下、髂骨、脚踝处。

手术室护理中的安全问题及防范是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重点,严格实施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在工作中建立有章可循;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广泛的科学知识,配合好医务人员的工作,集中精力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避免护理中安全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13-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步加快。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导致老年人群疾病往往具有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猝死率高等特点[1],这使得老年患者成为医院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急诊老年患者较为常见,院内转运,现将老年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 年10 月―2011年3月这一年半来,对收治的急诊老年患者195 例,年龄60~90(78±8)岁。其中男性患者占73%。心血管疾病108 例,单纯高血压发作40 例,脑血管疾病24 例,急性胃肠炎13 例,外伤10 例。合并肺部感染47 例。其中,单系统疾病24 例,2系统疾病16 例,3系统疾病25 例,多系统疾病(>3 个)113 例。随年龄增长,多系统疾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其中有5例在院内转运的途中病情加重,1例于入院后6小时内死亡。

2 转运方法

2.1 认真评估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运前不测生命体征;未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患者、药物、仪器等);静脉输液护理不到位;氧气供给不足;运送方式不当等。

2.2 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

2.2.1 患者准备:转运前主管医生和护士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SpO2等,并评估和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检查的必要性,讲清利弊,并签署转运知情同意书。意识清醒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给予心理安慰,取得患者的配合;昏迷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护呼吸道通畅,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2.2.2 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休克患者建立2~3条有效的静脉通路,最好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敷贴上注明穿刺时间,途中如果输液不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因此,应尽量避免普通静脉针输液;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是否通畅,必要时可加固原有固定,以保持管道位置正确、通畅,防止运送过程中不慎将插管滑脱;各种引流管、胃管、尿管衔接处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折叠、受压;烦躁患者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

2.2.3 护送途中保持患者安全合适的:应用铲式担架搬运,有条件者整床转移,转运床备有床栏,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滑脱,甚至加重病情⋯。过床、推车要平稳,避免剧烈震荡,上下坡时保护头高位。

2.2.4 转运途中药物: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备好气管插管盒,相应的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可拉明、洛贝林、利多卡因等,以便途中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给药抢救治疗⋯。

2.2.5 保证氧气供给: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不同程度的供氧,因此,一般缺氧者转运途中可用氧气袋,用时轻压氧气袋,以保证氧气一定的流量。对于严重缺氧者,可携带氧气袋及简易呼吸气囊,必要时用小氧气筒供氧,保证充足的氧气供给。

2.2.6 接收科室准备:急诊科在转运危重者前应与相关科室及有关部门联系好.电话通知,认真交待患者病情,使接收科室迅速作好各项准备工作,避免因工作不协调延长患者等待的时间而加重病情。

2.2.7 转运人员要求:负责转运患者的护士有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能力,并且有独立的工作和应急处理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医师和护士共同护送,并做好各种应急抢救准备,避免盲目转运。

3 风险因素

虽然院内转运患者只需短暂的十几分钟,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转运的患者有比平常高9.6%病死率的危险[2]。其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3.1未正确把握转运指征,盲目转运或不合适宜的转运都会造成转运失败。本组发生3例心跳呼吸骤停,其中2例在院前急救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后经心肺复苏,生命体征基本恢复,而在转运过程中再次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3.2环境限制病情观察和处理。转运中颠簸、搬动的客观环境,不便于病情的观察,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和烦躁程度,患者躁动和改变会导致监护探头、血压计袖带移位,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颠簸震动的环境还会使仪器的抗干扰能力下降,产生干扰,影响护士对病情的判断。

3.3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患者在转运时等待、转运路线拥堵、运送路线重复、无障碍设施少和相关科室配合不够等情况,都延长了转运时间,使患者处于暴露环境中时间延长。

3.4转运前准备工作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缺失,都会影响转运效率,甚至决定转运的成败。本组转运患者中药物准备不充分11例,仪器不到位4例。

4 原因分析

4.1对老年患者的疾病特点认识不够,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退化,同时合并多种疾病,所以老年患者的疾病往往具有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猝死率高等疾病特点。

4.2未提前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准备 医护人员在转运患者前未与接受部门联系,导致接收部门未及时做好准备。本资料中,有4例患者因未准确估算好时间,以致患者在CT室外等候15 min:有2例由急诊科转送至病房的患者由于转运前未通知相关科室作好接收准备,患者送到病区后.病区护士才开始准备床单及抢救物品。

4.3护送人员经验不足 急诊室是各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情复杂,变化快,而我院急诊室护理队伍中护龄1―3年者占多数。由于她们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应急能力弱,缺乏评判性思维和预见性护理。本资料中由于搬运不当、患者躁动、输液压力不足等原因造成4例患者因静脉回血而造成输液针头堵塞;5例冈输液穿刺针固定不妥而致液体外渗;3例因输液连接不牢固而脱开,导致静脉血外流;3例由于液体量估计不足致使输液中断。

4.4没掌握好转运的时机 转运前对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及发生意外的评估不充分,异常化验结果未得到重视等.病情尚未稳定就进行转运,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如l例急性心力衰竭病情尚未稳定的患者,值班医生急于把患者送入病房.匆忙中导致途中发生了意外。

4.5缺乏转运专用抢救设备 由于条件的限制,危重患者在转运的途中缺少抢救设备(吸引装置、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给途中的急救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需携氧转运的患者都使用氧气枕供氧,氧流量调节不够准确;部分躁动患者氧气管极易脱落,导致患者供氧中断;由于在CT、放射线科室摄片过程中,患者一般由家属照看缺少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护,对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处理等。本资料中l例气管插管患者由于在搬运过程中动作不协调,致使在将患者搬到床上时负责挤压呼吸囊的护士未能及时到佗而致气管插管脱出。

4.6运送方式不当 l例心肌梗死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由于年轻护士经验不足。过平车时让患者自己用力移到平车上.导致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四肢骨折的患者未经妥善固定,造成移位;护送带有各种管道的患者,造成途中管道松脱或被拔除等。

5 防护措施

5.1加强护士的服务意识,转变理念:提高护士的法律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全程优质服务,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培养严谨、慎独的工作作风,普及法律意识,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护理服务。

5.2规范患者转运制度:制定转运患者管理制度,转运前护士测量生命体征,了解患者的病情,认真详细填写转科患者护理记录单,提前通知科室。转运过程中,护士守候在患者身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不平稳时,由医师和护士共同护送,到接收科室后,做好患者的详细交接班,同时将转科护理记录单交接收科室护士签字并随同病历保管。

5.3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填写各种护理记录单,重视急救护理文书的准确及时和法律效力。

5.4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对抢救药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要求每班清点,做好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出现问题及时送检。

5.5加强业务培训:要求急诊科的护士认真学习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及疾病特点,强化护士的急救意识,把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利用晨间提问、小讲课、护理查房等形式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5.6加强责任心:老年人有其特殊性,病人的病理状态与生理状态较为接近,因此要求负责转运患者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转运途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处理。

5.7加强沟通:密切与各科室、各部门协调沟通,保证及时检查与治疗。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是确保护理质量的核心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