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护理现状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院内感染 痰培养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38-02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utum culture and specimen
collection in the geriatric nursing hospital and the nursing countermeasure
BAO Dijia, FU Jihong, LIU Ping
(Shunchang Hospital of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23, China)
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院内肺部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院内感染[1],痰培养是主要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但目前在老年护理医院较普遍的问题是痰培养标本采集不规范,不能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2],甚至影响或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3]。现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108例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7月-2012年6月我院发生的院内肺部感染患者134例,108例进行痰培养病原学检查。其中男52例,女56例,年龄55~101岁,平均年龄(83.0±8.2)岁。
1.2 方法
收集108例患者的护理记录和痰培养结果报告,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用百分比进行分析。
2 结果
26例痰标本采集不成功原因:因病情变化立即转院5例(3.73%);因烦躁不配合采样6例(4.48%);因痰液在气管深部且黏稠或无痰15例(11.19%)。
108例痰标本培养检验结果:杂菌生长6例,占4.48%;条件致病菌68例,占50.75%,致病菌34例,占25.37%。
3 讨论
3.1 影响标本采集的原因
由于老年护理医院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患者及家属认为已经得到了医师的明确诊断,痰标本检验对疾病治疗没有多大意义,又增加个人经济负担。且老年患者咯痰无力或痰液位于气管深部且黏稠,无法通过自主咳嗽获取痰标本是影响痰标本采集的一个重要因素[4]。患者病情变化快或有身心疾病,导致无法采集痰标本。
3.2 影响标本质量的原因
采集标本前护理人员未进行健康指导或老年患者理解偏差,不能掌握正确的留痰方法,使标本内混入唾液或鼻涕等,因此无法获得符合要求的痰标本[5]。留取标本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未能做到漱口或刷牙,导致留取标本污染严重,影响痰标本的质量[6]。患者及家属将标本盒乱扔乱放导致污染,影响标本质量。还有痰培养采集时间不当,多数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再采集标本[7]。患者采集的标本一般是6?7时清晨的第一口痰,但护士要到病房交班后再送至检验科,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也影响到标本的检查质量。
3.3 护理对策
3.3.1 采集标本前的护理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正确留取痰标本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通过责任护士宣教和发放书面告知书等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留痰的目的和重要性、正确留取痰标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收集痰液的一次性无菌容器盒集中放置在治疗室中,等收集痰标本时再统一发放至患者处,以减少容器因存放不当而造成的污染。采集前嘱患者以冷开水漱口或刷牙,以保证口腔清洁。对于无法配合漱口或昏迷的患者应先给予口腔护理,清洁口腔。对于口腔内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可先给予洗必泰溶液漱口后再用生理盐水漱口。
3.3.2 采集标本时的护理
告知患者正确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避免标本混有唾液、鼻涕等分泌物,避免患者作无效的多次轻咳而造成不必要的疲劳。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时用力咳嗽,并尽量咳出气管深处的痰,同时护士协助拍击其背部,促使附在气管、支气管、肺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
对咳嗽无力、昏迷患者的痰标本进行采集,可用一次性婴儿吸痰管连接吸引器为病员吸痰,将病员的痰液收集到吸痰器的储痰瓶内,留取痰标本2~5 ml,可以减少标本的污染[8]。对痰少或无痰患者的痰标本采集,可采用0.9%氯化钠液加温至45℃左右,再给予雾化吸入的方法,以湿润呼吸道,有利于痰液的稀释,促进痰液的排出[9]。
3.3.3 标本采集后
标本采集后最好在10~30 min内送至实验室,防止标本中的原始菌死亡或繁殖,以提高标本送检的合格率。如确实无法及时送检的可放置在4℃冰箱内保存,在2 h内送检,以防止痰液干涸或污染[10]。
综上所述,痰培养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采集前准备,采集中方法和采集后送检的三个环节。针对这些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送检标本的质量及检出的阳性率,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准确依据。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提高临床的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坚. 老年护理医院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2): 161-162.
[2] 李学群. 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J]. 护理与康复, 2010, 9(3): 253-254.
[3] 高艳, 贾春英, 马清光, 等. 痰标本质量对痰培养结果影响的对比分析[J]. 航空航天医药, 2000, 11(4): 214.
[4] 李蕾, 纵瑞美. 痰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纠正措施[J]. 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19): 3525.
[5] 张肖英. 留痰标本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报, 2003, 24(8): 935.
[6] 张佩英. 提高痰培养标本质量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10): 33-35.
[7] 关淑琴. 痰培养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1): 7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通过计划免疫,改善营养和食品供应及有效地治疗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1]。据统计,截止201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高达2.1242亿人,首次突破15%大关,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预测到2049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2]。
作为社会重点人群之一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特征的变化等因素,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各种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亚健康和患病的现象。而以我国目前主流的养老模式来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因此,积极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质量,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推进老年社区护理建设提供依据。
1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
据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43.2%(全国平均水平为18.9%),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呈上升趋势[4]。同时,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变,大多数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较长,易伴发多种疾病。此外,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驰等[5]对900名老年居民的调查中显示,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前5种慢性病是高血压(55.6%)、骨关节疾病(12.9%)、糖尿病(12.1%)、慢性支气管炎(10.9%)、冠心病(10.7%)。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失能率、老年痴呆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残疾率为16%,74岁为30%,到82岁该数据则上升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长期卧病占4%、没人帮助不能走占2%、不能独自出门占8.2%,听力失能占29.3%,视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表示,截止2014年,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8]。
而除了疾病、伤残等生理上的问题,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换、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失能等因素,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上的问题。据刘红卫[9]的调查显示,150名老年人中,45.3%有失落感,42.6%有抑郁感,50.6%有孤独感,1.3%身心衰老感,48.6%对生活失去兴趣,46.6%有性格上的改变。
可见,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护理。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护理需求最高(76.03%),此外,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导[10]。
1.2 养老模式转换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计划生育的实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此外,据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可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势必取代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既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而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1.3 健康及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观念逐步从“有病求医”向“无病预防”转换,对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求量相应增长。张玮等[11]对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在6项(①健康指导,②体格检查,③家庭病床,④上门护理,⑤康复服务,⑥社区老年院)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69.79%需要体格检查,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模式的社区化发展,作为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提供者,以辖区老年人为服务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解决其实际需求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将成为主要的老年护理模式[12],并对缓解家庭负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2 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
2.1.1 健康档案 社区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门诊检查等方式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详细的记录着包括健康状况、医疗记录、生活行为习惯、体检情况、健康评估等内容,便于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2.1.2 健康教育 (1)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在辖区内举办浅显易懂且实用的健康知识讲座(包括卫生保健、健康饮食、心理疏导等);(2)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在义诊或随访的时候,采取文字资料宣教及口头问答等形式,使老年人从中获益。
2.1.3 家庭病床 对需要连续治疗(在收治范围内且可在家庭进行治疗或康复的无危险病种),而无法自行就医的患者,依照规定在其家中设立病床,由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包括疾病治疗与护理、健康宣教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负担,解决了行动不便者就医问题。但由于诊疗是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的家庭中进行,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如静脉输液时出现过敏性,插胃管时引发呼吸骤停,灌肠时引发心源性猝死等[13]。
2.1.4 家庭签约 辖区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团队通过签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并由团队按国家政策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逐渐由“粗而广”向“精而细”转变。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宁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以户籍家庭老年人为签约对象之一,签约后,可以享受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优惠服务内容,包括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签约年度内免费为签约居民中行动不便且确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诊服务,免费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免费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诊断报告,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方案等,服务费人均150元/年,其中个人承担50元[14]。
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社区护理模式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迟缓,既没有如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对社区老年护理进行规定,也没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家庭与社区照护项目”设定专项拨款[15],加之区域差别、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2.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形式单一 现有的社区护理服务仅仅只是沿袭着医院的管理模式。我国社区义诊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工作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送药、体检等方面,贺伦等[16]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社区义诊工作仍是以疾病护理为主,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涉及较少。
据有关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根据本国特点开展了社区老年护理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及家庭护理机构等服务模式,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17]。
2.2.3 老年人社区护理人才短缺 我国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相当缺乏,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浮于表面,而且多数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不扎实,沟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问题,加之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老年社区护理培训,很多护士对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为老人所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而不能体现对老人的全身心照顾与支持[18],服务不到位,同时,因为大多社区护理人员为临聘工,造成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 老年人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支持力度,充分认识到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是大势所趋,做好引导工作,推进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相关制度、人才培养及考评制度,明确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和服务收费标准,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让服务双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寻,居民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增强社区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度、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 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护理模式及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生理、心理特点,在现有的服务基础上建立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模式,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区护理,(1)在现有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活动,让老年人学会和掌握自我调解与疏泄情感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科学的饮食,提高生活质量[19]。(2)积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其对社区护理的作用不容小觑,老年临终关怀是为了让治愈无望的临终老人减轻痛苦、维护尊严的一种人性化关怀事业(包括身体、心理、道义关怀)[20],是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将在老年社区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1 临床研究方法
1.1 病史的采集 包括①记忆障碍:早期近记忆障碍,晚期远记忆障碍。②计算力减退。③定向力障碍。④认知障碍:思考困难,常识理解和判断力下降,可有失认、失用。⑤语言障碍:失语、失写、失读。⑥重者可有精神运动障碍:自动症、刻板帕金森、大小便障碍。⑦人格行为改变。
1.2 心理学检查 ①认知功能检查:简易智能量表(MMSE),长谷川量表,韦氏智能量表,韦氏记忆量表。②生活能力检查:日常生活水平量表(ADL) ,成人生活能力问卷。③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哈密尔顿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
1.3 影象学检查 CT、MRI检查显示皮质性脑萎缩和脑室扩大,脑沟裂增宽。SPECT和PET显示顶颞叶联络皮层有明显的代谢紊乱,额叶亦有可能有此现象。
2 疾病的临床表现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在疾病进展的任何阶段患者可能出现情绪、行为或人格的障碍,如睡眠障碍,抑郁,烦躁,焦虑,激越,攻击,淡漠,尾随,游荡,幻想等。痴呆可分为三期[2]。一期(轻度) 病人出现健忘,注意力涣散,定向力障碍,易激动,理解力和判断力下降,日常生活尚能自理。二期(中度) 认知功能进一步减退,出现神经心理方面的障碍,如失语、失认、失用等。判断、理解、计算力减退,抽象思维能力差,部分病人生活需要照顾。三期(重度) 极度痴呆,缄默不语,很难与人交往,整天卧床,肢体动作极少,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3 护理
目前老年性痴呆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因此对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3.1 护理模式 目前有关老年性痴呆的护理模式主要如下:美国目前主要实施并提倡居家照料为主,结合社区、社会设施的护理模式[3] 约有70%的患者在家庭中接受家属或亲朋好友的照顾,部分家庭也采用雇人照料的方式,此外也有部分患者被送进养老院或护理院。澳大利亚的经验是建立痴呆服务特别工作组,成员来自:照料者、消费者代表、临床专家和服务提供者。该工作组建议所有服务机构都应建立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以“痴呆的历程”为重点。近十余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老年病院和老年病科,这样加强了对老年性痴呆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服务能力,提高了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节省了人力物力。
3.2 家庭护理 据统计90 %的痴呆患者住在家中,科学的家庭护理对预防各种并发症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患者康复与社会支持、家庭照顾密切相关,系统化的康复护理不但对巩固治疗,增进老人健康,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亲属健康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3.2.1 生活护理 家庭护理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照顾好患者的生活,其任务是督促协助或料理患者的生活主要有卫生、睡眠、饮食等。
3.2.1.1 个人卫生 随着病情的进展许多痴呆患者开始出现大小便夫禁,护理人员应定时带患者上厕所。观察患者想上厕所的迹象,如坐立不安、拽衣服等,并立即做出反应。晚上限制各种形式的液体进入,避免夜间大小便失禁。衣服挑选舒适棉质的,容易穿脱的,可用松紧带或布带子。
3.2.1.2 饮食 饮食要有规律,保持每天进食适量蔬菜水果,限制脂肪及胆固醇含量多的食物。以清淡消化的为主。饮食过程中注意安全,吞咽困难时劝慰患者缓慢进食,避免窒息。
3.2.1.3 睡眠 痴呆患者的入睡总是很晚,晚上用安静、平和的语气鼓励患者入睡,灯光调暗,去除噪音,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3.3 运动与康复的护理 老年性痴呆会对老人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语言、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因此,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加强病人的功能康复尤为重要。主要在于躯体生活方面的训练,如吃饭、穿衣、梳洗、行走、定时去厕所、洗澡;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购物、打电话、洗衣服、吃药、处理自己的钱财。定向力的训练也是重要关注的方面。患者的房间床位都要有明显的标记,夜间房间的灯光不要太亮,但应开着,减少夜间活动。通过训练,可改善患者情绪、生活适应能力及协调性,使患者的精神及社会生活功能障碍减到最低。
3.4 情感障碍的护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他人不同,性情怪癖、固执,对周围的事物反应迟钝,记忆力逐渐减退甚至丧失。护理人员要与病人多交流沟通,使之感到受到重视,取得患者信任,并鼓励患者与他人接触,以维持原有适应力,延缓智能衰退。
3.5 预防并发症 老年性痴呆患者易并发感染、肢体萎缩、瘫痪、大小便失禁等,良好的护理对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3.6 定期随访,指导护理 根据病人的病情,合理安排随访时间,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指导病人及家属合理用药,及时进行技能训练,因势利导,强化思维,体脑结合,延缓大脑的衰退。
参考文献
[1] 赫伟. 精神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8
1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进行社区问卷调查、个人问卷调查及在相关部门配合下进行的全面调查。调查走访了上百个家庭。社区调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表》及《乡镇老年人情况调查表》,内容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口数、老年人的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劳动力状况、赡养情况等方面;个人问卷调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表》发出调查表共计600张,回收538张,调查内容真实、可靠。同时,在安顺市老龄委、民政局、统计局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及老年人对养老护理的需求情况。
2 调查结果及资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农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对年轻男性占55.8%;城市大专以上的占7.3%、文盲16.4%;农村大专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农村4.1%;在城市中愿意与子女同住37.2%、无所谓22%、不愿意40.8%,农村中分别为54.4%、24.5%、21%,愿意入住养老结构的占总数的20.3%。见表1。
2.2 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老年护理的需求
健康状况:很好8.9%,较好59.7%,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护理需求中-饮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询41.8%,心理护理需求29.79%;护理服务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务5%,定期上门服务45.4%,随时提供呼叫服务49.6%。见表2。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从收集的资料分析
我国城乡均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发展的速度很快。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2.1%;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长之态势。但是,老年护理服务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健全。发达地区老年护理服务扩展较好,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较差,缺乏专门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及经过专业培训及持证的专业护理人员。
3.2 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乡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会对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调查发现,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偿服务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数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社区养老护理的需求益加强烈,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急剧增长。
3.3 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点与需求
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适应力降低,免疫力减退,应激能力降低。中医认为老年人正气渐衰,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除了需要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外,诸多老年病更适合于中医中药的调理与保养,从饮食护理、情志护理、运动护理、中医技术等方面进行日常的护理和身心保养,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针、中药等方法相结合的中医综合疗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养老年护理及中医康复护理的专业人才。
3.4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医护理。《纲要》中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预计到2015年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欠理想,缺乏专门大规模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人员。结合中医护理高效快速、简、便、验、廉、广覆盖等特点,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开展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教育有着较大的空间,改革护理课程,加强学生老年护理及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4 启示
根据新的医疗卫生改革方案,要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做好欠开发、经济欠发达的边远贫困地区老年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开发老年卫生服务是促进健康老龄化建设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争取社会福利资金注入,创办适应边远地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以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及老年护理实践和卫生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适合边远地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护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36(1):16-23.
[5] 曾毅,陈华帅,王正联,等.21世纪上半叶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成本变动趋势分[J].经济研究,2012(10):134-149.
[6] 杜鹏, 李兵, 李海荣,等.“整合照料”与中国老龄政策的完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86-91.
[7] 龚秀全.医养融合的实现路径及其策略性嵌入――以上海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W版,2016,31(5):95-102.
[8] 郑文文.城市机构养老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9] 国家民政部.2014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EB/OL]. http:///article/qgmzgzsphy/zhbd/201312/2013120 0569541.shtml. 2013-12-05.
[10] 田欣,汤哲,孙菲,等.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7):115-117.
[11] 王建平,汤哲,孙菲,等.北京市老年人就医难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12(12):26-28.
[12] 孔德香,孙晓阳,陈小飞,等.淮安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7):66-68.
[13] 程念,,汪早立,等.部分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老年人的住院及受益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 31(10):36-38.
[14] 李希良,左群,刘素平,等.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树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品牌的路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4):101-104.
[15] 王梦怡,姚兆余.江苏省农村老年人医疗资源的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28-30.
[16]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45(6):22-29.
[17] 赵凌波,葛炜,韩慧慧,等.宁波市养老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6,33(1):83-85.
[18] 崔晶晶.中国居家养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样本[J].学理论,2016(3):82-83.
[19] 吴艺,邓仁丽,张丽娥,等.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分析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126-129.
[20] 刘华.上海构建“持续照料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与措施建议[J].科学发展,2016(86):108-116.
2改进宜春市老年护理工作的三大对策
2.1实施整体护理进入老年期
常常面临社会角色的转变、丧偶、疾病等突发事件,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心理伴随生理功能的衰退会出现老化现象。因此,老年护理工作者需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护理服务,树立整体观念,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更注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统一,做到保健护理、生活照料、精神呵护同步到位,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
2.2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扩大护理教育规模,缓解护理人员缺乏状态。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市场空缺很大,医学院校可根据就业趋势开设相关老年护理专业,加快老年护理教育,突出人才培养建设,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加重老年护理课程比例,突出老年护理特色,注意与老年人健康需求紧密结合,使老年人和老年患者的整体护理进入到医学护理专业人才的常规教育中。
2.3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强化
家庭护理,建立健全社区护理服务体系如特殊护理中心、老年人日托所等机构。积极推行主动服务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院,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居家养老的照料体系,比如社区老年公寓模式,这种模式综合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的优点,既方便,又减轻了老年人子女的负担,还解决了医疗服务人员配备不全的问题。同时要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老年护理机构,将闲置的场所等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会化的老年护理机构,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护理服务。
3老年护理在构建“宜居宜春”中的积极性作用
3.1有利于促进“宜居宜春”和谐稳定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老年护理工作,完善养老体系,倡导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相结合的老年卫生保健系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3.2有利于提高“宜居宜春”整体形象
宜居城市不仅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社会秩序、覆盖率高的社会福利,更要有舒适的居住条件和配套的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吸引人们前来定居。在“宜居宜春”建设中,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普及老年护理知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区化,不仅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能使老年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发挥“余热”。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现状分析
很多较早步入老龄阶段的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其养老工作人员培养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文献指出,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是从1940年开始正式兴起的,并逐步完善出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由单纯的生活照料逐步演化成养老专业护士的培训,针对护理工作分工细。文献2指出,美国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实践的高等教育和训练,培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生学历,经过认证,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处理老年人复杂的照顾问题。
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相对较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是很成熟,但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文献3-4指出,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人员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年纪普遍偏大等,已经影响到我国养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并建议有关高校应在充分论证老年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必要性的基础上,开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综上所述,发展老年服务教育事业,早已跳出医院、医学院培养的范畴,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事业,在高职院校建构一个良好的、多元化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机构养老为主的多元化老年服务与管理岗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老人文化层次高,旧式的单一老年服务与管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院必须与时俱进,实行多元化、分层次管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可以根据老人个人意愿选择分阶段在家养老或者在养老院养老。对于选择在家养老阶段的老人,养老院可以和社区相对接。还可以利用网络或者中介,给老人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涉及娱乐、运动、旅游、创业等方面。
综合上述老年服务与管理项目,归纳起来,基于工作任务共设置岗位部门如下:
1.问题的提出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数达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而当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养老护理资源匮乏、供给侧矛盾突出、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老年人依旧将家庭护理作为养老第一选择,但家庭护理服务内容主要是日常照料为主,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6]。与此同时,随着传统家庭规模的缩小,其护理功能也正面临弱化,无力独自承担护理功能。所以老年人长期护理需要从家庭、社区、机构、政府多元主体寻求支持,从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出发,探索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目前,S市的老龄化和高龄化特征显著,其对于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已经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状态,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尽管S市为了解决老年长期护理问题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但在其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社会支持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2.S市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现状分析
S市长期护理服务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为方便我们了解目前S市护理服务现状,文章主要从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
2.1S市养老服务政策现状
S市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2020年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新格局,集养老、保障、政策支持、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为一体。其中主要任务有:要依托社区促进家庭照料服务开展,提高家庭照护能力;要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六个服务项目,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对公办的养老机构要建立起入住评估制度,先保障经济条件困难的无儿女、高龄和失能老人,所收住的失能老人数量要占总入住人数七成以上;倡导邻里互助,建设老年大学和社区文化中心等设施;完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机构并扩大其医保支付范围,使医疗与生活护理能有效衔接。
2.2S市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现状
S市承担长期护理服务的责任方主要有三方,因为家庭成员承担护理功能内容较单一,因此本文主要从社区居家和机构所提供的护理服务进行论述。
(一)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居家养老服务依靠老年日托中心、社区助老服务社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项目,项目有10个方面,为生活护理、助餐、助浴、助洁、洗涤、助行、代办、康复辅助、相谈和助医。服务方式有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等。2015年末,S市社区老年日间服务机构的数量就达442家,每天托养的老年人有1.5万人,社区助老服务社有202个,每月服务30.55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有215个,年内开设总病床数5万多张,这些服务机构的数量每年在逐渐增加。
(二)机构护理服务现状。S市由养老专业机构承担老年人的生活护理服务,由老年医疗护理专业机构来承担老年人医疗相关护理服务。养老专业机构包括公办养老机构及长者照护之家等,为老人提供长期生活照顾及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护理相关机构不仅有老年护理院、部分二级医院护理病房和综合民办医疗机构、老年医院,还有设立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目的是给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目前S市护理床位的数量并不多,截至2015年,S市老年护理院有24所,床位数仅6645个,导致了护理床位“一床难求”的局面。
2.3S市护理服务人员现状
目前S市护理服务人员包括家庭护理人员、社区护理人员和机构护理人员。家庭护理人员主要由子女、配偶组成,提供非专业化的护理服务,仅能满足生活护理功能。社区护理人员则绝大多数来源于劳务派遣和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年龄偏高,综合素质也不高,技术能力不强。机构护理人员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伴有流失率高的特点。社区护理人员和机构护理人员持证率仅17%。从中可以看出,S市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人员服务水平并不高,服务质量堪忧,因此,在政府发展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护理人员的建设问题。
3.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S市老年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困境
社会支持不仅包括了正式支持,还有非正式支持,前者为政府、社会团体、社区、服务机构和各种制度保障,后者为家人、朋友和邻里之间提供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是通过将这两种支持进行功能上、资源上的整合,才能使老人拥有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
3.1老年长期护理服务正式社会支持存在的困境
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正式支持不足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完整的长期护理服务支持体系。目前S市的社区护理服务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调查发现,社区护理服务存在着项目对象不明确,项目之间功能交叉的问题。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立初衷是给失能老人服务,但有不少照料中心变相地成为了老年活动中心。特别是日间照料中心并不能满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需求,因为大多数中心的设施并没有失能老人所需的项目和康复护理服务[8]。日间照料与文体活动在功能上的交叉使得失能老年人的专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机构长期护理存在的问题则是,老年护理机构床位太少,病床使用率高,周转率低下,“一床难求”现象明显。特别是老年人需要专业医疗护理的需求,其护理人才队伍仍需加强专业化建设。总而言之,目前S市长期护理服务中,家庭护理缺乏家庭支持政策,社区护理存在功能交叉问题,机构护理床位严重不足,三者服务水平都不高,并且三者服务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各自为政,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缺失。目前大部分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由自己及子女支付,政府补贴少,老人表示无法承担高昂的护理费用,亟需政府给予资金补贴。政府在解决护理费用问题时,必须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制度的互助共济功能来给予老人正式支持。但S市目前还未建立一个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仅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并且试点工作才刚开始还未取得成效,是否能扩大到整个城市还尚未可知。
(三)尚未建立完善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估体系。S市老年照护等级评估由民政局负责,高龄老人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评估由医保部门负责,老年护理院的入院标准由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这三个部门各自制定老年护理需求分级评定标准。由于S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机构护理产生的费用可由医保报销,在无法正确评估的情形下将会导致那些本来应去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的失能老人反而挤占医疗护理的床位,降低护理床位周转率;S市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当老人处在不同区域时,即使护理需求一样,也无法得到一致的服务;除此之外,S市还未完善长期护理评估机构和评估团队,无法保障评估是否真正透明公开。
3.2老年长期护理服务非正式支持方面存在不足
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非正式不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规模缩小导致长期护理功能退化。有学者指出,当老人遇到困难时首先会向家庭成员求助,由家庭承担长期护理功能,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还能减少家庭在护理方面的直接支出[7]。这说明在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成员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保障还有精神慰藉的功能。但随着家庭规模逐渐缩小,4-2-1家庭模式的存在已更为普遍。加之女性家庭成员进入职场的比例越来越大,照顾家中的老人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家庭承担的护理功能已经逐渐弱化。除此之外,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预期寿命的增长,甚至有些家庭还出现了子女与父母一同步入老龄化的现象,家庭承担护理功能的能力进一步受到挑战。
(二)非专业护理人员服务能力不足。专业的护理人员才能运用专业护理知识,有效地解决老人身体、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而对S市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的研究发现,S市真正拥有专业护理知识和真正能从事护理行业的人比较少。现存主要以大量非专业护理人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该群体人员大多数服务水平不高,质量堪忧,这将会严重影响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4.完善S市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议
4.1建立家庭—社区—机构三维长期护理服务支持体系
应加快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首先,让家庭成员主动承担护理责任,同时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同时要给予一定的信息支持,如开展培训服务或讲座,由专业护理人士对家庭中老年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法、技巧上的交流和探讨。再者,当家庭成员出现护理压力过大或暂时无法护理老人的情况时,可提供暂时的护理服务。重度失能老人所需护理时间长、对服务专业性要求较高,应由机构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另外,将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依托。社区养老护理体系的对象应该是全部不同体质的老人[3]。由社区提供的支持,家政公司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上门日照服务,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日托服务,专业机构和短期托养机构提供的短托服务和长者照护之家的长托服务;最后,机构护理应该成为三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里的支撑,专门为重度的老人提供专业的长期护理服务。养老机构要根据评定标准对老人护理需求进行评定,实施分级护理。
4.2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为了保障家庭、社区、机构三方护理功能的衔接,就须在家庭、社区和机构这三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分级护理为主要形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对筹资渠道、保障对象和筹资比例等作详细规定。针对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问题,应通过鼓励社会上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团体进行慈善捐赠或通过发行福利彩票获得资金等方式解决,实现应保尽保。在建立制度保障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将重心放在对失能老人的科学分级中来,通过科学分级将失能老人合理地安排到家庭、社区、机构中去。
4.3建立完善长期护理评估机制
S市应在全市建立统一的需求评定标准,由一个部门采用分级评定的方式对申请长期护理的老人进行失能等级认定,分级分流提供服务,将轻度、中度失能的老人安排在家庭或社区进行护理,将重度失能老人安排在机构护理,统一规划,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服务碎片化。并且组建专业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团队,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评估的过程、结果进行监督制约,杜绝腐败现象发生,还可引入社会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保证评估的透明。
4.4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对护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建设,形成专业护理队伍。首先政府可适当地进行人才储备,如在高等院校设立老年护理相关专业,培养未来专业的护理人才;再者,对社会上正在从事或将来想要从事护理工作的人,通过职业培训,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合格者才能提供护理服务,做到每人持证上岗。同时,也可让社区居民自愿加入志愿者队伍,最大限度地使用社区内人力资源,但需要对从事护理工作的志愿者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培训。
参考文献:
[1]林艳,党俊武,裴晓梅等.为什么要在中国构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J].人口与发展,2009(4).
[2]罗小华.我国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3]肖亚梅.城市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研究[D].学位论文:工程技术大学,2014:52.
[4]杨莘.老年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4(1):6-9.
[5]胡双燕.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模式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
[6]符美玲,陈登菊,杨巧,张伟.关于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体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A),2016(7).
[4]赵秋丽.社区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0-174.
[5]牛敏静.陕西省铜川市城区居民家庭压力及因应机制研究[D].2011.
[6]Boey,k.w & chi,I.A study of life events and p sychologicalwell-being of the older adults inHong Kong[J].Journal of Clinical Geropsychology,1998,4(1):55-64.
[7]高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综述[J].社会心理,2005,(2):19-37.
[8]姜勤,高健.天津市社区老人休闲生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工作,2014,(5):131-139.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在我国北方更为常见[1]。高龄人群一旦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病情较长,且反复发作,如不及时给予治疗,容易并发肺心病、心衰等[2]。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我院为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现对61例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61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明确诊断。其中男性30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67.52±8.44)岁。单纯型支气管炎患者20例,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41例。患者病程在5~30年,平均(12.95±4.62)年。
1.2 护理干预
(1)环境:保持病室内的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日进行一次紫外线消毒。在冬季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在22~24℃之间。
(2)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要指导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咳痰,咳嗽咳痰后卧床休息。如患者有痰液粘稠排出困难,可给予祛痰药物。鼓励老年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气道湿化和分泌物松解。对咳嗽咳痰较为困难者,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扣背,借助震动促进痰液排出。为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并叮嘱患者持之以恒。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吹气球练习、唱歌练习。训练时间以老年人不感到疲劳为宜,并循序渐进。对急性发作和气促气短的患者,给予低流量吸氧。
(3)病情观察:观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尤其重视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是否费力)[3]。注意有无昼夜睡眠颠倒,有无嗜睡和昏迷等。观察患者咳嗽咳痰的程度,药物使用后有无缓解,每次咳嗽咳痰的时间,痰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观察患者有无紫绀。
(4)生活护理:患者入院后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保持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卫生。保持患者的口腔卫生,饭后漱口,对进食困难需要使用胃管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食物,多进食粗纤维,如芹菜和韭菜,避免进食冰冷的食物。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过快,以免呛咳[4]。需要卧床的患者,每两小时给予翻身扣背,对长期受压部位给予按摩。保持床单位的整洁干燥。
(5)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有关慢性支气管炎的知识、治疗的主要方法、注意事项等。积极宣传戒烟知识,如患者戒烟困难,嘱其不要在进食后和活动后立即吸烟,并尽量减少吸烟量。出院后要做好自我保护,预防感冒。家中可使用食醋熏蒸等方法杀灭病菌。
(6)心理护理:评估患者入院后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烦躁、偏执等,并给予针对性的有效心理护理措施。为患者建立多种社会支持系统,共同鼓励和支持患者。
2 结果
61例患者经过我院的有效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60例患者表示对我院护理工作十分满意,满意度达98.36%。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患者的严重程度不一。护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降低其焦虑和抑郁状态,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其次,加强健康教育,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并不是简单的住院治疗,其需要患者在出院后进行自我保护的日常锻炼,护士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复发。最后,护士要做到将整体护理落实到实处,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总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是一个全面综合的护理服务,其需要护理工作者,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为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宁毅军,杨德玉,柴若楠等.5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2):235-236.
结果:A组患者中,有226例治愈(约62.78%),有134例好转(约37.22%),有340例控制较好,其控制率是94.44%,B组患者中,有94例治愈(约26.11%),有202例好转(约56.11%),有64例无效(约为17.78%),有128例控制较好,其控制率是35.56%,差异呈显著性(P<0.01)。
结论:社区优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病老年患者,能够有效的控制其病情发展,并且能够有效的发挥家庭与社区以及医院对其行为进行干预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能够改变其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及时有效的对患者高血压病所带来各种的高危因素予以控制。
关键词:高血压 干预 优质护理 社区 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64-02
目前社区护理已经被作为院内护理的延续[1,2],而护理质量也关系到覆盖人群的健康质量以及康复进展,特别是社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其健康管理[3,4],尤为重要。本文对我社区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收集的720例高血压病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观察社区优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社区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收集的720例高血压病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60例,对A组予以社区优质的护理干预,对B组予以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高血压的控制率与恢复的时间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以及患病情况等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B组患者主要依据其高血压的病情分型予以药物治疗和常规的社区护理。而A组患者在病情经明确诊断之后,除了应用药物治疗以及常规的护理之外,即实施社区优质的护理干预,在进入到规范的诊疗期,经该医院所在社区的护理人员详细指导下,开始阶段性的治疗及护理,包括疾病的康复以及控制期的治疗,和普及相关的医学知识以及行为干预。其具体的干预方法为,每月对社区内的A组患者予以2次访视,同时发放高血压的预防控制以及治疗等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同时每周进行1次血压的监控,并指导患者于每天服药的前后进行一次血压的自测,通过患者与家属以及医院的密切配合,将患者运动行为以及饮食等予以干预,并实施心理疏导以及调节,社区每月开展一次关于高血压病的知识讲座,以及如何防治高血压的宣讲会,使患者对高血压病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1.3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7.0(服务及产品其统计学的解决方案)对数据予以统计及处理,其中X±S用以表示数据,同时选择t检验来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再将X2检验用作计数资料的统计,而于两组间实施相互对比则选择q检验,以其P值在0.05以下系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A组患者中,有226例治愈(约62.78%),有134例好转(约37.22%),有340例控制较好,其控制率是94.44%,B组患者中,有94例治愈(约26.11%),有202例好转(约56.11%),有64例无效(约为17.78%),有128例控制较好,其控制率是35.56%,差异呈显著性(P<0.01),详见下表。
表1 AB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以及社区护理时间对比(X±S)
组别n平均的治疗费用(元)总护理时间(d)平均的护理时间(d)
A组360413.37±39.483.1333.86±1.32
B组360667.94±94.644.6946.41±1.89
P值P<0.01P>0.05P<0.01
3 讨论
社区的优质护理已经成为目前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最重要的干预方式以及手段[5],其主要是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社区护理以及规范的社区治疗,而具体则是通过实施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行为和心理上干预,使患者保持低热量以及低脂低盐的用餐习惯,并通过限酒戒烟,以及加强社区的文体活动,和推广健康教育等方式来予以规范化的社区护理。如果基于高血压干预模式以及策略来观察,推广社区优质的护理模式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健康的进程,以及乐观的态度,并能掌握一定的防治技能,摆脱不利于自身健康的诸多危险因素,与此同时还能够带动更多的健康老年人共同参与到高血压病的防治当中。
综上所述,社区优质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能够有效的控制其病情发展,并且能够有效的发挥家庭与社区以及医院对其行为进行干预的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能够改变其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及时有效的对患者高血压病所带来各种的高危因素予以控制。
参考文献
[1] 孔令娜,刘可仪,周颖清,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62-1464
[2] 杨静,金翠香.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效果与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130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