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管理基础与应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TU471.8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概况
如表1所示,某高速公路,以穿越软土地基为主,兼有深厚软土地基,需要填土的高度较大。以某典型路段为例,该路段的表层为0.5~3.0m的厚灰褐色亚粘土,中部为厚8~15m的淤泥质亚粘土,底部为中密状粉砂、泥岩。
2 方案选择
2.1水泥搅拌桩:水泥搅拌桩法优点在于速度较快、加固效果较好,造价教低,缺点在于施工时工艺参数不易控制、深层成桩困难、深层加固效果不佳,同时,水泥搅拌桩法加固深度浅,一般在14m之内。
2.2 CFG桩:CFG桩的主要成分为水泥粉、煤灰以及碎石、砂等,经加水搅和后使用成桩机械制成,强度等级在C5~C25之间,CFG桩的优点在于强度可变,加固深度可达18m,当软土深度在10~15m之间时,CFG桩比较经济合理,缺点在于采用振动法时有较大扰动,同时施工需要的工作面大。
2.3 Y型沉管桩:Y型沉管桩是一种新型的桩基技术,优点在于表面积增大,提高了摩阻力和基桩承载力。缺点在于沉桩时有挤土效应和振动效应,同时Y型沉管桩受地质、施工队的经验和专业素质等因素影响较大,不适合建筑物密集区。
2.4 PTC管桩:预制静压管桩适用于填土高度大于3倍地基极限高度的工程,其优点在于最多可以压入持力层2m处,并可以有效降低管桩间土的承载力,进而减少路基沉降。
综上所述,结合该工程表层为硬壳层、中间层承载力较低而下层承载力高的特点,通过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对比,决定选用预制静压管桩的施工方案。
3 优势
3.1处理范围广:对于20m以上的软土区,堆载预压法和水泥土搅拌桩法已不再适用,但预制静压管桩由于可承受的上部荷载重(由桩侧阻力和桩端支撑力共同承重),所以可穿透普通的软土层和粉砂粘土层,并可以使用多种土质材料作为持力层,即使持力层的地质环境复杂(比如起伏较大)也可以施工,可见,预制静压管桩可以处理的软基范围很广。
3.2质量可靠:预制静压管桩在沉桩施工时,静压桩机的压力表可以直接显示压桩力,有利于控制预制静压管桩的承载力并提高精度。预制静压管桩制作时经过了特殊工序,对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很大。另外,还可以直接监测预制静压管桩的沉桩长度,进而保证了施工质量可靠。
3.3单桩承载力高:预制静压管桩由于桩基嵌固在持力层,且桩身采用的混凝土有很高强度,所以预制静压管桩的单桩承载力很高,在相同截面下预制静压管桩的单桩承载力具有明显优势,这是各种灌注桩和搅拌桩所无法比拟的。
3.4速度快:PTC管桩使用静压法施工,在5分钟时间内,可以将5m长达的管桩压入地下,比上文所述的其它三种方法都快,而且桩体的承载力也能得到保证。可见,在相同地质条件下,预制静压管桩法的施工进度比其它软基处理法快。
3.5造价低:预制静压管桩法每平米单位造价较高,但是静压法的使用使预制静压管桩截桩少,对桩身的破坏性小,另外,预制静压管桩法施工速度快,工程完工时间短,工程运行所需养护费不高,综合考虑,预制静压管桩的综合造价低于其它方法,对15m及以上地基优势尤其明显。
4 工艺原理分析
4.1发挥桩端阻力作用:为发挥预制静压管桩桩端阻力作用,使用桩距2.5~3.5m、桩帽边长1.2~1.6m、桩径40cm的预制静压管桩,采用静压法将荷载传递给持力层。
4.2提高桩端承载力:采用静压法将管桩压入后,利用预制静压管桩的支撑作用和对土层的挤压作用,提高了桩侧的摩擦力和桩端的承受力。
4.3控制软基沉降:在预制静压管桩的桩帽上加铺碎石层,如果土质合适,还可铺设土工格栅,通过这种方式,将碎石、土工格栅和桩帽的作用相结合,减轻预制静压管桩的桩间荷载,降低了对土层的压缩。从而实现控制软基沉降的目标。
5 预制静压管桩关键施工工艺分析
5.1压桩:压桩前首先清理工地上的障碍物,并对预制静压管桩标注每米的长度,这样可以随时监测预制静压管桩的入土深度和承受压力值。通过送桩器和水准仪的配合使用,控制最终的送桩深度。另外,每根预制静压管桩的接头数应小于3,同时位置错开;进行预制静压管桩压桩时,应尽量减少挤土效应和管桩偏移。压桩时,可以结合工程具体的地质情况,进行蛇形压桩。同时,在对预制静压管桩压桩前需进行试压,以确定该桩的技术参数是否合适。调平机台并进行准确定位和对中后,才可以开始压桩,使用经纬仪控制桩的垂直度,确保偏差在0.5%以内。同时,压桩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为1.0-2.0m/min。施工人员要全程监控压桩的过程,随时进行垂直度的校准。还要随时检查预制静压管桩承受的压力以及压入土层的深度,避免下压过程中突遇障碍物导致断桩的现象。压桩时,还要避免压桩机的反复行走,对土层造成干扰,同时保证吊桩、喂桩方便。
5.2接桩:接桩前,使用刷子清洁端板的表面,露出金属光泽,在接桩时使用定位板将需要接桩的桩段接直,使用楔形铁片填补接口处的缝隙,直至确保两个桩段牢固连接;接桩时,两节桩段要垂直,保证偏差小于2mm,同时桩头应高出地表0.5m以上。接桩时,两段轴线偏差应小于5mma,弯曲矢高小于桩段的0.1%,同时,严禁采用大锤横向敲击来进行纠偏。焊接时,应该先解下导向箍,然后分层施焊。焊接的工艺要求也很高,要注意焊渣的清理和桩头的冷却、沥青防腐层的涂刷。焊接时,不可采用水冷却法,同时自然冷却时间应该大于8min。当有多节管桩时,应逐层完成。
5.3送桩:送桩时应注意,当中心线与PTC桩吻合时,才可以开始送桩。送桩器下方的桩垫必须均匀,且与PTC桩顶部的断面全部接触好。送桩过程中,要对送桩杆上的标记号动态跟踪,把握送桩的深度。
5.4终压:进行预制静压管桩的终压时,需要严格控制偏差,其中,送桩的压力偏差不得大于5%,桩顶标高的偏差不得大于±50mm。
结语
工程施工结束后,动力检测的结果十分理想,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Ⅰ类桩的数量超过95%,路基最大沉降量低于7cm,对沉降的控制有良好效果,充分说明了文章所选方案和所述工艺的合理性,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72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139- 02
1 课程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把管理工作做精、做细,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精”是指完美、周密、高品质。“细”是指细节、细致。而“精细”则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理念和管理技术,把它应用到课程的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内涵建设的表现。
为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部署,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响应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三风”建设,促进我院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现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探索并实施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使课程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和专业培养的需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深化了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2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精细化管理
课程的精细化管理立足于三大原则: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精细化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团队和相关专业人士通过精细化研讨,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精细地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选择先进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情动态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学生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1 课程的研讨精细化
2.1.1 教学项目单元的研讨
课程实施前,包含一线企业专业人士的合理结构的师资构成课程团队和进行研讨。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中对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要求以及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集授课团队与相关专业人士的广泛意见,结合授课班级所属专业和课程基础的情况,共同研讨了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在大纲的框架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通过研讨,确定该班级的授课项目单元。
2.1.2 技能与素质培养的研讨
在课程主要项目单元研讨的基础上,分别配套对应的实操训练,授课团队共同探讨具体的实操项目内容和要求。根据课程总课时的安排,划分其完成实操练习的课时。实操项目的培养目标和理论教学相统一,同时考虑学生的普遍情况,以实践加深理论学习的作用。
课程教学素质目标的培养除了电子商务的领域知识外,主要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体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学生自己个人的素质评价,另一部分是各学习小组组长的评价。
2.1.3 教学效果的研讨
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实操过程中的调查,研讨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调查发现有不少同学对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中的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疑惑,研讨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改进,以学生表演,让自身感受过程理解如何实现对称加密技术原理的理解。另外,实操报告经过修改后,将报告反馈给学生,表彰优秀学生,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点评和建议。
2.2 教学资料的精细化
2.2.1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相关文件规范
课程教学文件主要包括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各教学单元多媒体课件、每个项目的教学案例和有关教学视频等内容。例如标准模式的教学案例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课题的主题与背景:介绍各案例内容在什么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2) 情景描述: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教学片段或者情景故事进行文学化的描写,一方面展示案例问题,另一方面增强可读性。
(3) 教学设想:包括对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案例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操作建议,以及一些必要的说明。并且围绕案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讲座,这些问题不但阐述案例的主题,提示案例中存在的各种困惑,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激发学习者反思和讨论。
(4) 教学反思、研究:包括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分析、教师的课后反思、对教与学原则的引申等,有些案例研究的结论在此进行了展开。
2.2.2 实操训练的规范
根据计划的项目统一制定技能操作的内容,将每个操作划分成包括具体的实操项目、项目目标、具体要求和内容、相关知识和实操示范等内容。将实操训练与理论知识关联起来,规范实操训练的具体内容,又不脱节于理论知识。
2.2.3 学生拓展学习内容的规范
将学生进阶学习的知识进行规范,依据不同的类别划分,如创业培训、竞赛资源、课后思考、行业资讯、综合测试等参考学习的资源等。创业培训提供课程选用模块的扩展,以网店建设为例,包括了从入门到图片拍摄及处理、到店铺装修和推广与营销、发货等各环节的流程与指导。
2.3 教学设计的精细化
该课程的设计主要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3个主要方面进行思考。知识方面主要通过课堂讲解,总结提问形式巩固,重点和难点知识以实操中附的相关知识作为熟悉内容,另外还有习题课与复习课开展形式学习主要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设计以个人实操和团队合作项目,互帮互助,相互监督培养技能操作方面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以具体的评价开展,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个自我评价,团队的组长有个评价,培养学生的道德等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每个操作项目除了提供讲解外,还有对应的同一模板与操作示范,最后以细致化的标准对学习操作情况评价。例如其中的B2C认知教师成绩评定=学生是否准时完成任务20%+实操是否符合要求80%评价。任务准时完成得20分,没有准时完成酌情扣分,实操是否符合要求按照操作要求评分参照以下标准:
(1) 正确B2C模式的理解(5分)。
(2) 体验B2C网站购物流程完整(40分):会员制(10分)、订单生成(10分)、支付(10分)、物流(10分)。体验内容完整且报告详细者得满分,否则酌情给分。
(3) 设想课程学习内容(5分):涉及电子商务技术基础、支付、安全、物流、网络营销等内容(5分)。
(4) 相关知识(30分):含义(5分)、特点(5分)、分类(10分)、交易流程(10分)。
以上没有达到的酌情扣分。
2.4 教学过程材料的精细化
课程平时表现通过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情况标记+与-符号,基本做到平均每个同学回答两次以上,具体评分参照明细标准,如3个+以上得分90分,2个+以上的80分,1个+以上得分70分,其他60分及以下。将内容体现在平时的点名册上,一方面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熟悉学生的一种途径。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突击考试考高分,教师对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人和名对不上的情况。
实操报告是课程中占据非笔试比例较大的一块,一般有根据计划安排,适当调整个人与团队工作的比重,例如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实操过程中,有10次的内容,其中6次是个人独立完成,团队成员负责辅助与监督,另外的4次为团队合作完成,分别对应理论教学项目。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完成的实操,都要提交实操报告。避免了全部是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有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另外,对应实操的理论知识点,通过笔头作业实施,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技能的操作,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5 教学效果
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以项目单元为单位,每个项目实施完成后,及时地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学生调查表了解、口头访问、报告作业中发现问题,即使跟进加强问题的解决。针对教学项目单元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反映在学习效果调查表中,进行每个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将发现的问题整合,在计划的习题课中重点讲解和练习。
通过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情况调查表,将本项目单位的核心知识进行罗列,让学生反馈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划分为非常好、好、一般还是较差,以及填写对该项目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结合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对要求掌握但统计结果普遍一般及以下的进行重点跟进,并及时采纳学生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实操的问题在批改后的上课复习前进行反馈,提出问题和建议。从实施课程精细化管理的班级来看,学生对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面表示肯定。
从实施该课程精细化的班级成绩来看,课程成绩包括平时表现10%,过程技能与作业40%,期末测试50%,其中过程成绩包含了每一次的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分,根据实操内容分配必要的权重,进行加权得出过程总成绩,再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比例进行总分的加权统计。从学生的成绩来看,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分布来看,基本满足正态分布的情况。因此,课程精细化的实施是可以肯定的继续落实下去,并不断改进教学的。
3 结 语
课程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新的鞭策,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提升个人价值、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敏,王社伟.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3(6):64-66.
[2] 郑需勇. 浅谈高职院校的精细化管理[J]. 海峡科学,2012(8):160-161.
[3] 邓玉明,李国华.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81
Analysis on success rate of four-handed operation nursing technique in taking out broken needles by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LIN Li-e. Foshan City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ccess rate of four-handed operation nursing techniques in taking out broken needles by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ith broken needles in root canal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operation method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four-handed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success rate of broken needles taking-ou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uccess rate of broken needles taking-out in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and bicuspid, mandible posterior teeth and bicuspid respectively as 100.00%, 94.59%, 97.37% and 81.25%,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77.78%, 71.43%, 83.33% and 55.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Four-handed operation nursing; 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e; Broken needles taking-out
牙髓病、根尖周病等口腔牙病的临床治疗以根管治疗为主, 但在预备根管时, 特别是细小弯曲的根管, 由于预备根管器械用时长, 加之根管频繁消毒而加速老化, 亦或医生操作不当或缺乏经验, 易折断根管器械[1-3]。若根管器械近根尖处折断, 则从根管中取出器械较难, 临床医生亦难以处理。为提高根管内断针取出成功率, 本院采取四手操作护理技术应用于根管显微镜下断针取出, 并以2014年11月~2016年3月本院口腔科98例根管断针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3月于本院口腔科收治的98例根管内断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护理操作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φ兆椋 各49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4例, 年龄22~59岁, 平均年龄(42.31±5.62)岁;断针部位:上颌前牙40例, 上颌双尖牙37例, 下颌后牙38例, 下颌双尖牙32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3例, 年龄20~59岁, 平均年龄(44.14±6.21)岁;断针部位:上颌前牙36例, 上颌双尖牙28例, 下颌后牙30例, 下颌双尖牙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于显微镜下取根管断针, 术前X光片拍摄患牙了解根管大小、长度及断针位置, 根管口用GG钻扩大, 维持根管上端通畅, 再于断针外周侧壁用超声根管仪向下振扩, 清除断针外周牙本质, 予以0.5%次氯酸钠、生理盐水冲洗根管, 注意超声锉进深度、方向, 反复拍片确认, 以免侧穿根管壁[4, 5]。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术前通知手术有关事项, 说明手术方法;术后做好口腔清洁工作。观察组行四手操作护理, 具体包括:①术前护理:备好手术用物、器械, 如根管显微镜、生理盐水或次氯酸钠等;做好口腔消毒工作, 消毒诊室及手术用具;指导患者, 调节好各手术仪器;确定四手操作方位, 以时针为准, 手术时, 12点为医生, 12~2点间为治疗车, 2~4点为护士, 4~7点为手术器械传递区。②术中护理:护士协助医生安放咬合垫、橡皮障, 清除牙表暂封物, 吸唾管吸除唾液;医生摆好显微镜, 调整焦距, 护士按医生所需传递器械并引导移入显微镜视野;医生冲洗根管及时清除唾液、消毒液, 再拍片观察;器械传递禁患者头上方;护士及时调整吸引器及其位置, 观察显微口镜反射情况, 镜面用75%酒精布擦拭[6-8]。③术后护理:术毕复位牙椅, 对显微镜清洁、消毒及保养;嘱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通知复诊时间;手术器械消毒、清洁后复位。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根管显微镜下断针取出成功情况;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按本院拟定护理问卷表评定, 从护理技巧、护理态度及护理质量3方面评价, 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根管显微镜下断针取出成功情况 观察组根管显微镜下各部位断针取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1.84%, 高于对照组的73.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牙科根管显微镜具备照明、放大及摄像的功能, 有助于手术医生、护士及助手清楚看到根管中病变, 再利用显微镜精确定位根管开口、管间峡区结构, 借助超声扩根管设备取出断针[9]。尽管这种精细化的操作技巧可取出断针, 但缺少合理的护理配合, 易影响断针取出, 增加失败率[10]。四手操作护理模式指牙科医生与护士助手相互合作, 两人四手共同合作完成口腔根管取针操作[11]。
在本次研究中, 结果显示:观察组上颌前牙、双尖牙及下颌后牙、双尖牙断针取出成功率分别为100.00%、94.59%、97.37%、81.25%, 均高于对照组的77.78%、71.43%、83.33%、5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根管显微镜下取出断针的手术中应用四手操作护理技术的成功率高, 可有效取出根管内断针, 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吓勇, 黄慧芳.根管内器械折断的临床分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4, 24(12):729-731.
[2] 石莹.根管再治疗的四手操作o理配合探究.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 27(7):927-928.
[3] 包年香, 于莹, 周利文, 等.根管显微镜结合超声根管器械取出根管内断针中四手操作护理运用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15):1420-1421.
[4] 杨学寅.根管中器械折断的原因和处理对策.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3, 22(4):211-214.
[5] 郭朝凤.根管治疗术中根管预备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3):50-51.
[6] 陈昕波.四手操作和六手操作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杂志, 2016, 15(3):41-43.
[7] 刘萌, 严红. 根管内折断器械取出术的护理配合.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1):46-47.
[8] 王晶, 李宪国, 李英. 四手操作护理技术在根管显微镜下取出断针的应用. 黑龙江医学, 2011, 35(4):296-297.
[9] 韩淑凤, 宫琦玮. 四手操作在超声根管器械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术中应用的体会. 武警医学, 2007, 18(6):476-477.
[10] 叶敏, 孟波, 孙书昱, 等. 显微超声技术治疗阻塞根管的四手操作护理体会. 广东牙病防治, 2011, 19(3):160-162.
[11] 陶薇. 显微超声技术取根管内折断器械53例的护理配合.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0):4979-4980.
[12] 周利文, 高永波, 于莹, 等. 四手操作在显微超声技术疏通钙化根管的应用效果. 护理杂志, 2014, 31(14):61-62.
[13] 郑碧玉. 四手操作在显微根管治疗中的应用. 医药前沿, 2014(23):232-233.
[14] 包艳丽. 手术显微镜在根管治疗中四手操作技术的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8):84.
[15] 曹金芳, 余杰, , 等. 四手操作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体会. 口腔医学, 2010, 30(3):179-1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04-01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胆囊疾病发病率近年来日益增高,威胁人群健康,腹腔镜胆囊切除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生理改变少等优势,现今此技术已经在临床被广泛使用[1]。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对37例胆囊疾病患者实施腹腔镜治疗,给予其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疗效肯定,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对69例胆囊疾病患者实施腹腔镜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33-75岁,平均53.22岁,实验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29岁-71岁,中位年龄为52.28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差异不明显,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手术之前对患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给予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的各项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给予积极地配合,勇敢地面对疾病治疗。使其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以达到稳定患者情绪,增强信心,配合治疗的效果。
1.2.2术中护理手术中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做好各项辅助工作,调气腹机,核对气体,在建立气腹的过程中,认真监测腹内压、血压、心率、呼吸等变化,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节气腹压在10-14mmHg(1mmHg=0.133kpa)。
【关键词】护理路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
1985年美国护士Karen Zander首次提出护理程序和路径的概念,此后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和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为已确诊某种疾病的一组患者制定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从入院到出院的一整套医疗护理整体工作计划,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获得最佳护理质量。2007年 1 月 ~ 2010 年12月,我们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10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 1 月~2010年 12 月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男女比例为 122:88,年龄最小 18 岁,最大 87 岁,中位年龄50.45岁;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常规健康教育组各105例,两组患者年龄大小、性别构成、文化程度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常规健康教育组进行常规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即无时间限制,随意进行教育)。
1.2.2临床护理路径组实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①内容:在充分了解患者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编写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路径表,见表1。②实施方法:向患者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入院介绍,解释路径的内容及作用,由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根据每天需进行的健康教育内容、患者的需求反复评估、教育、评价,直至患者理解、记住相关内容,并做出评价和记录,出院前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及对护士满意度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患者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相关知识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改变、对护士的满意度;记录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 =0.05。
表 1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表
时间 临床护理内容
入院时 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及时主动向患者或家属自我介绍,并介绍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和病区环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健康教育路径表相关内容。实施心理护理,说明良好情绪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第 2 天 饮食知识宣教要根据出血的程度,选择禁食或进温凉清淡无刺激的流质食物。出血停止后逐渐进半流质、软食,并且少食多餐、绝对禁酒,避免进粗糙、刺激性或带骨带刺的食物。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者,细嚼慢咽,口服药如为片剂,溶解后再服。
第 3 天 疾病知识的宣教讲解有关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各项检查结果及意义,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大概的了解,消除紧张、恐惧、疑虑的心理。
第 4 天 各种治疗方法目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处理;使用双囊三腔管的目的及如何配合操作。
出院前3天 介绍出血的疾病缓解期的自我保健、合理营养、劳逸结合,指导患者亲属熟悉消化道出血的基本医学知识,避免各种诱因,如疲劳、服用刺激性食物或药物等,尤其是肝硬化患者更应注意控制饮食,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自我保健,坚持原发病的治疗,一旦出现黑便立即休息并到医院就诊。
2结果
2. 1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临床护理路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9.77 ±3.68) d,常规健康教育组为 ( 12.40 ± 4.9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5.45,P <0.05) 。
2. 2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态度和行为、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 2。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高,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或家属自愿地接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方式,消除或减少影响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如何使健康教育得到最佳效果,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常规的健康教育是以护理目标作为教育目标,而对患者的阶段性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使健康教育不系统、不全面。以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则有计划性、针对性、可视性,要求分管护理人员每天都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并适时评价、反复进行,因而对患者的教育更系统、全面,使患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①护理人员能按健康教育路径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保证了上消化道出血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组能够较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P < 0. 05) 。②临床护理路径不仅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体现出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进行护理,患者也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的过程,有利于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③临床护理路径还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护理人员有较多时间主动地向患者讲解有关内容和知识,增加护患交流机会,改善护患关系,沟通护患心理,使护患间建立起指导-合作型的伙伴关系,增加了患者满意度;④由于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了治疗质量,缩短了住院天数。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的深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可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整体护理的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在指导教育患者的过程中,护士也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变了传统的护士形象,体现了护士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Abstract:breath alcohol tester is the traffic control department of the public security to judge whether the main detection device driver drunk driving, is the only means of enforcement certificates issued by the.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 of detection equipmen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guaranteeing the rights of citizens and polic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fair law enforcement. But the current measure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have not metrological verification device suitable to test the breath alcohol tester.
Keyword:alcohol tester; fuel cell
中图分类号:TH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国内的酒精检测技术主要有如下五大类型:电化学燃料电池型技术;半导体技术;红外线技术;气相色谱分析技术;试纸条比色技术。本文主要针对电化学燃料型技术的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进行介绍。
电化学燃料电池型技术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主要是交警用于酒后驾驶执法,是目前我国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有只对酒精起反应、稳定性好、准确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操作方便并且具有法律依据。
电化学燃料电池型技术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主要由抽气采样系统和电化学燃料电池及其辅助配件构成,关键部件是电化学燃料电池,它是通过使用一个含有两个铂电极的电化学燃料电池传感器来检查和测量被测人呼吸气体中的酒精含量。当被测试者的呼出气体被抽气采样系统抽进燃料电池后起燃烧反应,燃烧反应的过程将产生一个微小的电流,该电流与被测人身体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成正比,然后通过一个电子放大器放大这个电流,再经过模数转换成数字在数字显示屏上把反映酒精含量的数字值显示出来。这就是检测被测人呼吸中或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的工作过程及原理。(如左图所示)
燃料电池是当前全世界都在广泛研究的环保型能源,它可以直接把可燃气体转变成电源,而不产生污染,酒精传感器只是燃料电池的一个分支。燃料电池酒精传感器采用贵金属铂金作为电极,在燃料室内充满特种催化剂,使进入燃烧室内的酒精充分燃烧反应转变为电能,也就是两个电极上产生(电压)电流,电能消耗在外接负载上,此电压(电流)与进入燃烧室内气体的酒精浓度成正比。与半导体型相比,燃料电池型呼气酒精检测仪具有稳定性好,精确度高,抗干扰性的优点。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有力工具,无论是进行宏观的国民经济管理,还是进行微观的企业经营决策,都需要准确地把握有关经济运行的各类数量信息。根据具体应用领域的不同,先后形成了生物统计学、档案统计学、管理统计学、信息统计学等统计学的不同学科。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等领域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也对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工具甚至统计信息化工具提出了诸多新的需求,推动统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对于推动统计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
统计理论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它主要研究随机现象中局部(字样)与整体(母体)之间,以及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它主要是利用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率、均方、检验推断、相关回归、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试验、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等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得到所需结果的一种科学方法。统计学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真实可信。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统计结论可行度的基础,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不仅包括统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也包括统计过程的真实性,统计工作者只有坚持真实可靠的价值观,才能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科学严谨。就是要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坚持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统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统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推动统计能力、数据质量、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努力争创卓越一流的工作业绩。第三,创新进取。就是在进行统计实践工作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创新统计技术,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中,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
1.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评价工作为评估对象进行排序并进行择优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在评估的过程中通常包括指标权重计算、指标体系优化等工作。在指标权重计算方面,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粗糙集方法,它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切断了权重系数主观的来源,使权重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计算工作量;在指标体系优化方面,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变量绝大多数信息,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指标优化的目标。
2.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预测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例如根据历史销售量预测未来时间点的销售情况,又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重点研究的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均衡增长的经济学问题需要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即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或劳均产出)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和检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线性回归以及通过对数化处理的拟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预测问题,又如统计学中开发出的收敛、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方法能够对经济系统的收敛性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3.统计学在经济管理分类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具有一定共性因素的管理对象进行结合,在分类的基础上,以类别为基础提供差异化的管理,例如经济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需要建立在客户分类工作的基础上。聚类分析属于一种没有先验知识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中进行分类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分类对象的特征指标,然后根据特征指标收集数据,最后通过“距离”测量的方式建立将“距离”最近的对象归为一类。系统聚类是一种重要的聚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这是各类之间的距离等于各样品之间的距离,然后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的类,计算新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一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规程一类为止。系统聚类法的聚合过程可以通过聚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不仅使聚合的过程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确定分多少类以及如何分类。
4.统计学在经济管理标准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标准制定的问题,例如,在工程经济管理领域,在相关元器件出厂检验时就需要对元器件是否合格以及合格的元器件能够应用的具体场合做出判断,这就需要进行标准制定。实践中,统计学中的统计抽样和统计检验方法能够有效服务于标准的制定工作,应用统计学的思想,可以在大样本抽样的基础上获得大量不具有相关性的统计数据,进而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元器件寿命的分布函数予以假设和检验,获得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元器件寿命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的特征制定元器件合格与否以及不同应用场合的标准。
5.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问题是经济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实证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为了解决这类对象问题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统计学的中结构方程模型因为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统计误差、能够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以及能够有效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等优势,成为经济管理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分析
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可以从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和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两个层面理解:
1.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统计学方法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其中孕育着通过定量化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思想,统计学方法本身作为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统计分析软件高速发展,StatisticsProcedureforSo-cialScience(SPSS)、SAS等统计学软件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也极大地规范了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操作者而言,只要能够在科学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正确掌握上述软件的操作步骤,甚至无须精通各种统计模型冗余的推导过程都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2.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经济管理的过程本身也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例如,经济管理中经常面临样本数量不足的统计推断问题,如在样本数量低于30个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统计推断形成关于样本整体特征的描述,这就推动了统计学中小样本参数估计、小样本假设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技术的发展;又如,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快速增大,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传统统计方法应用到大数据上,巨大计算量和存储量往往使其难以承受;对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数据,如何建立有效的统计学模型也需要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统计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综上可见,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统计学方法为经济管理研究和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为统计学的提供实践土壤,而且随着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提高,不断为统计技术的发展提出诸多新的需求。因此,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并非相互割裂关系,而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协同发展。
四、结语
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交互影响、相互推动,统计学方法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统计软件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的便利性;经济管理中小样本以及大数据等问题的出现对统计学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62-02
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来说,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有效避免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多样问题,并积极推动经济管理运行机制和执行效率上的发展,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以及长足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是十分重要的课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凭借其对于现代社会极强的融入性,大大变革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在便捷性和效率方面出现了极大提升。将其应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便能够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优化提供巨大帮助,也能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观念保守,创新变革能力差
企业的经济管理应当保持相当的创新性和时代性,能够结合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变革和优化,不断剔除现有管理上的问题,为企业的总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层面过于保守,尤其是一些企业领导者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陈旧,在经济管理层面采取办法多从主观看法出发,凭借着自身的经验完成对经济管理的把握和执行。在缺乏创新观念的前提下,又面临着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企业很难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方向和速度,最后只能被市场和行业所淘汰[1]。在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时,多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购置基础性的计算机网络运行设备上,未能充分开发应用高效率、高水平的管理工具。企业的经济管理得不到相应优化,企业领导者决策行为的盲目性造成经济管理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多样化的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新的问题,造成企业经济管理的羸弱。
(二)职责划分不清,经济管理缺乏条理
企业的内部管理应当具备相当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能够面对企业复杂的经济项目和发展规划与执行而不会出现管理上的遗漏和不足,实现企业战略发展过程的高效率。就经济管理而言,应当在统筹观念和战略性意识的保障下明确管理的职责,将责任划分清楚,确保每项工作均有具体的负责人和责任人。而许多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就面临着统筹上的巨大缺陷,尤其是在管理体系建设和执行方面,企业主体意识缺乏,对于经济管理没有明确的策略目标,也没有制定出相对合理的管理规划。经济管理工作的各项职责划分不清,工作存在交叉性,具体工作的负责人模糊不定,在出现相应管理问题时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造成问题的解决效率低下,在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责任人的对接时又无法完成相应工作,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的混乱性,进而引发企业经营效率和发展效果的恶化[2]。经济管理缺乏条理性,治理层面矛盾众多,体制模式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
(三)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新技术应用滞后
由于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自身创新性的不足,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优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视度也较低,造成经济管理在数据信息和计算机应用上的滞后性,缺乏与时代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其不仅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的连通性,大大提高经济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效率,同时还能提供多样化、高水平的管理工具,将原有经济管理中的人工化和半自动操作转变为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3]。然而,由于企业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的不足,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在效率方面得不到提高,甚至会因工作方式和处理工具的老旧而导致管理过程问题多发、漏洞频出,造成工作上的巨大失误。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等步骤的不重视以及经济管理数据操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在常规工作方面无法完全到位,内部经管的体系建设和执行层建设均很难达到健全程度。
二、经济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有目共睹,其对于社会工作方式的变革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的不断思考。由于其便利性和准确性,许多企业单位均将该技术一步步引进到实际工作当中,实现了内部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来看,由于其对于数据处理的高效性,经济管理工作中各类繁杂数据的收集、整合与分析处理均可在极高效率和较少人力的情况下完成,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和资金,提高了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4]。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能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工作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力的同时,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力度,实现了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职能的转变,满足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各个目标和要求。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一)提高经济运营效率,优化基础管理系统
要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充分应用在经济管理当中,就应在改变企业管理者观念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体系构建和管理系统建设当中,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升级,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基础管理系统的架构和优化上。应当依据企业的成本收益率对比,将企业经济管理的组织构造进行优化建设,并结合组织构造的变化对网络基础进行升级,在网络环境变化时,能够方便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应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在企业的所有与会计相关的各个流程和环节当中,使得其在管理系统良好运行的同时,能够加强系统的风险防范性,对于工作内容进行筛选和盘查,寻查内容中的不当之处,并及时进行纠错处置。同时,还应将网络技术应用在经济管理中的业务信息交流层面,大大提高企业的信息交流效率,使得企业能够成为产、供、销一体化的运营体系,以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企业运营效率的极大提升[5]。
(二)推动经济战略发展,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创造企业内部的融洽氛围,同时能够使得企业在社会当中有着明确的定位和社会印象,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企业文化同时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相当的联系,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创建和发展建设,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保证。为此,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在文化建设层面,通过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使得企业在文化建设层面拥有足够的技术支持,通过网络工具的运用,使得企业文化拥有更多的展平台,同时也能够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实现与社会大众和其他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铺垫。企业的文化建设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显著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果便会突出,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战略的制定、执行均有着巨大帮助。
(三)加强经济风险防范,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做好企业的经济风险防范,避免经济风险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保证企业在发展运营当中的安全性,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6]。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在经济管理当中,能够帮助企业逐步搭建起系统化的经济风险预测、辨别和处理平台,能够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数据和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对准确的分析。当企业面临着相应的风险可能性时,便可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超强计算功能进行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在风险来临之前便能做好相应防范工作,大大降低企业出现经济风险的可能性,能为企业的经济安全打造坚强后盾。
结语
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科技的探索研究和实际应用,将科技的优势作用在企业运营的多个层面,能够充分发挥科技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大大提高企业各方面工作效率,还能优化现有的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发展的高速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蕴含的科技成果和实用功能丰富多样,将其运用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能够有效消除现有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提高经济管理的总体水平,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强后盾,也为企业在管理层面和发展层面的协调统一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志强.探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16,(19):209.
[2] 吴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4,(21):249-253.
[3] 陈静宜.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1):53-54.
作者:陈琴
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以加快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为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运行的要求下,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则成为目前拟催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切入点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二)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操作型人才培训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2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网络使用成本过高,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并未开通有线网络,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甚至还没有通公路,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通过有线网络链接到互联网。对于暂时未开通有线网络的农村地区,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当前只有使用卫星网络和第三代甚至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连接互联网。虽然,使用卫星网络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网络链接,但是当前农村能使用的卫星网络的使用成本是有线宽带网络的十倍以上,卫星通信网络过高的月使用费严重阻碍了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而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又非常有限,网络链接速度不稳定。当前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的网络使用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手段的使用。
2.2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
除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的使用成本过高而给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当前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偏少,农村居民受到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而具有较高学历的农村居民大都已经进城,很少留存农村,而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使用的信息手段却需要较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而农村经济管理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又需要较为专业的操作,造成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足。
3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建议和措施
3.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给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手段应用面临的问题,应当加快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加大在农村宽带建设中的资金投入,对宽带网络运营商在农村的宽带建设提供财政支持,让当前的宽带运营商加快在农村的宽带网络建设;其次,加快部署最新一代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由于农村地广人稀的特点,对于部分人口密度过低的农村地区,应当加快部署最新一代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充分利用新一代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建设成本比有线网络建设成本低、上网速度快、上网稳定的特点,为农村居民提供稳定的链接网络;最后,针对当前宽带使用费用与农村居民的收入相比偏高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运营商运营农村宽带网络的财政补贴,降低农村居民使用宽带网络的成本,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3.2加强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培训
农村经济管理中所使用的信息技术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当前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缺乏信息化技术人才,为了加大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应当加强农村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组织农村财务管理相关人员集中进行培训,重点培训相关财务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农村经济管理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较为专业,而农村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普遍为非专职工作人员,自学的时间和能力有限,通过集中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培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使用财务软件的能力。
3.3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
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的特点,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农村经济管理与企业的经济管理的特点不同,处理的业务也不尽相同,农村经济管理中又面临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通过开发不使用网络或者对网络依赖较少的技术,以及开发便于操作的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智能手机在农村的使用情况,开发基于移动网络的农村经济管理应用,并积极推广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农村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加大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