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上市公司税务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缺乏税务风险预警
许多上市公司尽管构建了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体系,但是并没有在税务风险防控体系的最后环节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自然也就无法对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以及遏制,而且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将税务信息搜集的途径信息化,缺乏畅通的数据信息收集渠道,无法将所有相关税务风险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也就无从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二)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无法发挥效用
许多上市公司构建的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更多的是摆设,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评价作用,而且相关人员根本无法理解税务风险评价系统如何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因此许多工作人员并不会对税务评价风险评价系统进行持续性优化,最终使得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流于形式。
(三)税务风险控制目标不够明确
上市公司的税务风险控制目标通常是尽可能的分散税务风险,但是其作为目标来说较为笼统,很难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部门以及责任人身上。许多上市公司的税务风险控制目标并没有进行细分,同时在侧重点上也没有进行明确,只是一味的要求降低风险。
(四)税务风险防控水平的整体性较差
尽管上司公司都比较注重税务风险的防控建设,但是由于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十分多样化。许多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税务风险不断变化,上市公司的税务防范体系无法发挥出效用。从根本上来看还是由于上市公司税务风险管控能力的整体性较差,并没有构建出相应的实时性的应对策略。
(五)税务风险管控人才队伍的缺乏
上市公司的税务风险管控工作通常是由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兼任,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本身就拥有较为繁杂的财务基础性工作,很难再分出精力进行税务风险管控的建设。因此税务风险管控人才队伍的建设就存在缺陷,而人才队伍的缺乏,就无法为税务风险管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根本不利于上市公司构建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并且落实相关的工作,也不利于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上市公司税务风险防控现存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
税务风险预警系统通常是上市公司税务风险管控体系极为容易忽略的环节,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针对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各种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为税务风险防范策略提供相应的基础资料,只有对风险进行识别,才能够制定出相应的防范策略。构建税务风险预警系统最关键的是需要开拓税务信息收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通过畅通的数据信息收集途径能够针对相关风险进行快速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其次税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帮助上市公司提升税务风险识别的能力。然后上市公司能够针对各种税务风险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历史资料,帮助上市公司在未来税务风险防范工作当中提供借鉴资料。
(二)重视税务风险评价系统的作用
在税务风险管控体系当中,税务风险评价系统是最容易忽略的。首先需要针对上市公司的税务风险体系进行税务风险评价,运用恰当的评价指标与计算模型对即将引发税务风险的概率进行预测,从而确定上市公司的税务风险数值。然后将相应的风险评估报告直接通过信息化平台传送给相关的部门,由相关部门结合公司的现状直接制定出有效的、可执行的税务风险管控策略,从而降低该风险产生的概率,为上市公司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三)税务风险管控目标分层次划分
上市公司一定不能够笼统的制定税务风险管控目标,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侧重点将税务风险管控目标进行划分,结合上市公司税务风险控制策略,主要将税务风险控制目标分层次划分,首先第一层次主要是符合上市公司整体持续性运营的目标;第二层次也就是税务风险所控制的直接性目标,更多的是针对各种税务风险指标进行管控;第三层次则是各个税务风险管控环节作为目标。要强调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逐渐形成有效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
(四)着重提升税务风险管控能力
一、引言
股份制公司股份划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我们更关注的是股份制公司税收问题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股份制有着自己的看法,很多上市公司对于股份公司有着自己的认识。但在企业个人所得税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漏洞,着实让股份公司的税务风险在管理中展现出来。股份制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目前是比较混乱,管理方法不当,加上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预测能力较低。
二、股份制公司税收风险管理现状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风险现状是很多企业由于重大并购、重组和国际交易中时常产生税务风险。大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重大交易中往往产生税务风险,很多大型企业对于机器的购买,税收方面过于忽视了风险,致使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包税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公司在税收上平白无故的增加很大一笔税收。
针对于股份制公司的税收风险管理来说,不管是企业交易上存在的一些税收盲区或者漏洞,更多的是股份制公司持股人对于公司发展上意见不统一上,这将会直接影响到税务风险的加大。对于股份制公司税收风险比其他非股份制公司的税务风险要大的多,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税务风险没有一个明确的预测,导致股份制公司税收风险管理在不断的加大。现阶段风险管理上存在着由于经营活动和会计对于财务的管理中,会经常触及到风险问题。在经营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虚报账目等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税务方面的风险问题。
很多股份制税收存在着很多税务方面的漏洞,一方面是公司内部管理体制上的疏忽和不重视。股份制公司对于税收风险评估的系统上没有一个良好的风险预测能力,加上系统本身的不完善,致使企业很多税务风险没有能够及时的预防和降低;另一方面就是管理人员对于税务风险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把税务风险当做是简单的公司运营中的普通状况,以至于很多股份制公司由于税务风险过大而面临破产等原因。
单纯的个人所得税上就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漏洞,转增股本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盈余公积金来源是公司利润分配而来,转增资本视同利润分配,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比如说,企业在进行转增资本上就会存在着漏掉个人所得税这块,在个人所得税上缺少相应的实行机制,不利于股份制公司股份的转让,而且在股份的转让过程中没有个人税务方面的核算,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个人所得税漏缴等行为。对于凡向个人股东和基金投资者支付股息、红利的股份制企业、投资基金公司为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其在分配股息、红利的同时,应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应该做好及时的更新工作。
三、股份制公司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税收风险的预测能力
所谓风险预测能力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在公司税务管理上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当面对税务风险问题之前能够提前预测到企业在运营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并提出很好的预防风险的方案,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内部的损失,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实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二)明确股份制公司税务情况
相关法律要明确提出对于股份制公司税务的税收条件,把所有税收风险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和纠正,避免股份制在税收过程中存在的企业资金亏损,企业零盈利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尽可能的减少股份制公司在税收方面的风险,如:在一些进出口贸易等情况下,一旦出现税率等问题影响到了税务风险的加大,我国有关部门都应该第一时间做出降低税收风险的举措,这样会给股份制公司的税务风险管理上提供了资源。
(三)建立健股份制公司全税务管理系统
对于股份制公司税务方面的问题,股份制公司内部需要有一整整的管理风险的系统,这样在风险来临之后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股份制的公司里难免会出现税务风险管理内容上的不足,以及管理方法上存在着缺陷等问题,这都会在公司的运营上起到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只有健全税务管理机制,才能更加及时有效的预防和规避风险。
(四)提高风险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税收风险的评估上,不是简单的对于企业内部账目一个简单的核对,很多企业账目上是不存在任何税收风险问题的,很多时候都是在企业经营活动或者企业进出口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风险问题。那么如何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就需要我们对于企业资产评估上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风险评估人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以及不明确都不能在评估上出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者降低税务方面的风险。
四、结束语
针对于股份制税收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上会遇到更大的问题,问题是无法规避的,只能我们在以后的风险管理上加大我们企业自身的管理力度,相应的来减少企业内部的收税风险问题。未来企业的发展规模将会逐渐增大,会有越来越多股份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就难免会遇到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将会在经济发展下进行风险的规避和降低。
参考文献:
[1]林莉,周正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N].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2]宇文.选准“生态空间”小企业也能如鱼得水[J].现代营销,20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67-03
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规模大,业务复杂多样,涉及的税种、税收政策及调整变化较多,涉税事项形式多种多样,涉税审批、购票、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各项抵扣业务量大,有些涉税事项处理极为复杂,有时税收政策的变动对公司税收筹划和生产经营决策影响较大,作为上市公司,纳税已成为影响其经营决策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全面防范税务风险已成为上市公司风险控制的重要工作。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颁布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根据《企业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具有积极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上市公司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的同时,构建一套适合上市公司的税务内控体系将对防范涉税风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上市公司的涉税事项和公司内控体系中涉税流程、风险控制点、审批权限等内容探索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和构建方法。
1 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1.1 上市公司纳税风险的来源
纳税风险来源于纳税人在计算和缴纳税款方面承担的各种风险,进一步讲则是纳税人因负担税款、违反税收法律规定等原因而可能遭致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企业因纳税风险而带来的利益损失更多是和税收政策遵从和纳税金额核算有关。主要包括交易风险和遵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各种商业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因本身特点可能影响纳税准确性而导致未来交易收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遵从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行为未能有效适用税收政策而导致未来利益损失的不确定因素。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以及税务征管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因对有关纳税事项进行了错误的处理给企业带来的信誉危机和经济损失愈加严重,纳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急迫。
1.2 上市公司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
(1)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经营发展中涉税事项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也就是建立一个程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控手册,一旦控制住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即使具体办事人员不懂税务知识,只要能按设计好的程序操作,同样能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
(2)随着交易内容、核算体系的改变,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税务内控制度。实践一段时间后,企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根据业务的变化对内控进行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风险和核算风险。
(3)有助于提高企业纳税意识,也有助于企业财务利益的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规模,企业会越来越重视纳税工作,纳税工作与纳税意识的加强一般具有客观一致性和同步性的关系。
(4)能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工作联系,便于对办税人员进行税法和税务知识的培训。7 大类23个税种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和账务处理,都需要通过办税人员的计算付款。明确设置税务内控体系能加强征纳税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
(5)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税务内控体系根据税法中税基与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和鼓励政策,进行投资、筹资、企业制度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经济杠杆的作用下,逐步走向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 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2.1 建立税务内控体系的方法
第一,建立完善的税务内控制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设立专人专岗,收集各项财政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对其整理、分析并确定与企业相关的有效收集涉税业务信息;
(2)构建良好的财税信息的沟通平台,及时将各项信息传递至有关人员有关岗位;
(3)根据企业业务特征、所在行业税负特点、所在地区的税务环境以及有关税法规定等制定企业纳税规划或计划(年、季度、月);
(4)分析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做好采购、生产、销售、工资方法、费用报销、资产处理、利润分配等企业存在(或潜在)的各种纳税环节的分析,并根据税法加以控制;
(5)及时申报纳税、缴纳税金;
(6)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企税关系;
(7)建立涉税档案,保管好各类涉税资料、凭证;
(8)建立纳税应急措施;
(9)定期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自检,及时纠正错误。有条件的话,可以聘请有实力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税务中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监督;
(10)定期对有关领导、员工进行财税培训。
第二,按年度编制办税人员工作手册如表1所示。
第三,编制各税种流程图及风险控制矩阵,标注风险控制点,如上图所示,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流程。
第四,建立完善的税务审批程序。
(1)执行:它是整个办税工作体系正常运作的实际操作部分,主要指办税岗位上的办税人员依照税法和相关会计法规,从企业税收筹划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税收相关工作。办税人员应当根据确立后的税收筹划方案的主要内容来进行相关的办税工作,具体包括办理税务登记(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统一购买账簿、凭证,负责发票(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的领购和管理,负责本单位各种应交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办理减税、免税、退税事宜,报送会计报表和相关资料,协助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清算、检查等。必要时还要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等。
(2)内部监督: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稽核制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税工作也离不开稽核,这样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建立一个监督体系来监督办税工作,全面防范企业涉税风险。
建立好税务内控体系,并不等于完成了税务内控工作,内控的真正建立,不仅需要单位高层领导的重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还需要对各涉税岗位进行培训。培训要包括税收政策、内控制度和意识形态几个方面,从而加强领导和员工的法律遵从度,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务内控体系的重要作用。
2.2 建立税务内控体系后对涉税风险的管理
(1)建立风险控制环境:包括建立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纳税文化和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建立书面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企业应遵守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照章纳税;企业应积极争取和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企业和分支机构必须要设置税务负责人;企业涉税风险管理部门从交易开始时参与。
(2)评估涉税风险:就是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涉及涉税风险进行识别和明确责任人,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要考虑以下几步:理清企业有哪些具体经营行为;分析哪些经营行为涉及纳税问题;这些经营行为分别涉及哪些涉税风险;所有涉税风险中,哪些是主要风险;和这些涉税风险相关的工作岗位有哪些;这些岗位的相关责任人是谁等。
(3)制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设计控制措施。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包括:避免涉税风险、保留涉税风险、降低涉税风险、利用涉税风险。上述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在企业管理层批准或授权的前提下由企业涉税风险控制部门执行的。设计控制措施是指为完成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和相关责任人进行授权、调整以及责任的分配等。
(4)信息交流和沟通:加强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互动既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上市公司对税法的高度认同和对税务机关的信任,也是影响其遵从行为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通过主动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沟通,一方面深化上市公司对税收政策、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征管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交流双方感情、达成充分互信,排除合作障碍问题,共同营造和谐、共赢的征纳关系。加强对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的培训和沟通。涉税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应让风险管理涉及部门和人员所熟知。涉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结果应被书面记录。
(5)监控实施效果:监控实施效果就是再检查涉税风险管理的效果,并对涉税风险管理效果进行总结的流程。涉税风险控制是一个过程,上述活动并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上述活动是持续进行的,其目的是使企业保持对涉税风险连续的识别、分析、计量、控制及改进的能力,所以上述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日常经营行为中,以应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快速变化。
3 结 论
以上是本人结合上市公司的涉税事项和公司内控体系中涉税流程、风险控制点、审批权限等内容探索的一套构建税务内控体系的意义和构建方法,我相信企业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系统、高效的税务内控体系对上市公司防范涉税风险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企业内部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4]刘东明.企业纳税筹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税务筹划行为使股东与经理人的风险承担不对等。税务筹划行为本身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风险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相应的税务筹划风险。所谓税务筹划风险,一般是指纳税人在进行税务筹划过程中,由于各种潜在因素的存在,有可能无法取得预期的筹划效果,或者为此付出的代价远大于收益。由于筹划风险的存在,制约着税务筹划的效果,使税务筹划行为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为税务筹划行为做出了努力,但是可能得到不好的甚至失败的效果,并因此给公司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经理人的声誉将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遭到解雇。而相对于股东而言,税务筹划行为的失败对其影响则小得多,而且股东还可以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第二,税务筹划行为使股东与经理人目标背离。税务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具有长期性和预见性,这就决定了并不是立即产生可见的收益,而要通过较长期间才能实现。但税务筹划行为的成本往往发生在当期,如企业聘请税务专家为其进行筹划时,需要向税务专家支付费用;有的税务筹划方案在实施时,需要进行大量的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组织变革和协调工作,此时需要发生改建组织结构的成本、组织间的交流成本、制订计划的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和相关管理成本等。由此可见,税务筹划成本的即时性与收益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对筹划当期财务报表业绩的负面影响,对经理人的业绩评价也有不利的一面。然而,从长远来看,有效的税务筹划行为对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因此,股东有意愿进行长期性的税务筹划行为,而经理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将倾向于避免此类降低其短期绩效的行为,虽然在长期此类行为可提高股东利益。
第三,税务筹划行为加剧了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税务筹划实质上是一项综合的管理活动,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等各项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以达到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整个筹划的过程中,不管是在预测、规划还是决策方面,都需要运用专门的方法,结合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制订出筹划方案并作出选择。因此,税务筹划行为的另一特点是专业性非常强,需要周密的规划和广博的知识。在经理人自身掌握或可从外界获取这些专业技术的情况下,一旦其意识到税务筹划失败后要承担潜在的风险或损失时,加之没有适当的激励措施,经理人可能会被动地汇报或干脆隐藏这些关键技术知识。这些被动及隐藏行为将会加剧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增加成本及税务筹划失败的可能性,影响企业税务筹划行为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税务筹划行为本身的特点,使得在税务筹划行为中问题更加明显,股东与经理人在税务筹划行为中风险差异的加大、目标偏离程度及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剧,容易导致经理人在从事税务筹划行为时的消极倾向。根据委托理论,恰当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减少问题,将经理人与股东的目标协调一致,从而保证税务筹划的有效进行。
偷逃税款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经济秩序,它产生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纳税人方面,更客观的讲也在于我国税收制度和征收管理方面的欠缺。如果说纳税人本身的意识和利益追求是诱发偷逃税款的导火索,那么税收制度的不健全便为其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前面所说的是一般情况,接下来我们主要看看上市公司偷逃税款的原因。第一,通过违法手段逃避税款,以求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或直接获取非法退税的不义之财。第二,地方政府采取保护主义,一路绿灯增强企业信心。地方政府与企业往往存在经济脐带的关系。第三,税务机关执法不严,征收管理体制落后,让上市公司钻了漏洞。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是多种原因促成了上市公司走上偷逃税款的犯罪道路。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更替的间隙,上市公司更是浑水,使得偷逃税款的现象泛滥成灾。
一、我国上市公司偷逃税款常用的手段
其实上市公司透漏税款的手法并无高明之处,但是偷逃税款犯罪仍旧不断蔓延并日趋猖獗。究其常用的手段具体如下:第一,在多个银行开立账户,向税务机关仅提供其中一个账户,通过隐瞒收入偷逃税款。第二,对企业生产收入作虚假申报偷逃税款。第三,建立账外账,制造亏损假象偷逃税款。第四,伪造企业自身条件以求获得减免税优惠偷逃税款。近年来,偷逃税款的范围和金额与日俱增,我国税收法律体制亟待完善。
二、我国上市公司偷逃税款的典型案例
1.作为亨达股份两大盈利来源之一的青岛亨达集团皮业发展有限公司涉嫌以“假外资”身份,违规享受2007免交所得税的优惠和2008――2010年长达三年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其以“假外资”身份享受的税收优惠竟超过3000万元。
2.星星瑞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在高等学历人员占比和研发人员占比两个方面均无法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标准,却在2009――2011年三年间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
3.江苏开元股份有限公司对2007年末和2008年末已实现销售的进口商品未在相应年度确认收入。两年来少计主营业务收入多达上亿元,虚减利润少交企业所得税。
4.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购入和销售时未按规定取得运输公司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却依据其申报抵扣进项税额。
5.上海汉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经销无合法来源的进出口商品,未从销货方取得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却依据其抵扣少缴纳增值税。
三、对上市偷逃税款应采取的措施
根据我们上面分析的偷逃税款的成因,可以对上市公司偷逃税款采取下列措施:第一,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以强化上市公司内部从底层员工到管理层再到治理层人员的自觉纳税意识。第二,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我国目前尚无税收基本法、税收原则和一些重大的税收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若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不但不便于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也让税法丧失了应有的刚性。第三,加大税收执法力度,严肃执法过程的内部纪律。尽量减少“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执法不严不公是纵容上市公司偷逃税款又一推力。作为法律应当树立应有的威严,这样才能在源头上铲除不良风气。第四,建立独立的税收司法机构。税务检查机关、税务法院、税务警察的建立都是为了解决征收难的问题。上市公司自我纳税意识不强,便采取法律的强制形式,唯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有效实施其各种职能。当然,我国目前准备或正在采取的措施往往不止这些,上述提到的都是现阶段最根本、最迫切的几项措施。
根据业内人士测算,新的企业所得税将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净利润,业绩可获双重增厚。
上市公司或有惊喜
2007年12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条:(1)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实施条例据此明确,企业的上述研究开发费用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加计扣除50%。
平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蔡大贵认为,按照上市公司明年实际执行的21%左右所得税税负平均水平推算,上市公司税后净利平均水平可以上升约11%。
天相投资认为,A股上市公司2005年的平均实际税负水平在28.64%左右。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假设下,随着内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水平一次性统一到25%,上市公司的平均税负水平将下降13%左右,由此直接推升上市公司净利润提高5%左右。
但考虑到新旧所得税的过渡期设置,部分上市公司将继续享有优惠的政策,按照新税法实施后22%左右的实际平均税负推算,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要大于9%。
根据Wind资讯的2007年上市公司税率数据统计,综合、采掘、金融服务、房地产四大行业的现行税率在30%以上,这四个行业在本次税率调整中受惠最为明显。其次,食品饮料、信息服务、化工、商业贸易和黑色金属五个行业的现行税率在25%-30%之间。而机械设备、农林牧渔、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餐饮旅游、信息设备等行业的现行税率在20%以下,其中部分行业将继续受到产业政策和地域经济的扶持,不会上调税率,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变化。
某上市公司人士表示:减税应该是刺激投资,行业角度对银行影响较大,因为银行业的有效所得税税率最高。
值得关注的是条例中第三十条的有关规定,按照新条例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150%的比例在税前扣除,这将鼓励高科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且对于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大的企业来说,未来应纳税所得额将减少,按照高科技企业15%的所得税率,实际缴纳的所得税可能会大幅下降,进而将提高公司的净利润水平。
权利性投资满一年可免税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被列为免税收入。实施条例规定,“符合条件”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免税收入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业内人士指出,这项规定表明,企业的权益性投资至少需持有一年方可免税。对于“直接投资”所包含的范围,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杨志勇认为,直接投资应包括企业对新设企业的股权投资、企业股改时引进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定向增发获得的股权等。
一般来说,直接投资应指一级市场上的股权投资,企业居民之间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取得的股权,通常应算间接投资。他认为,“直接投资”的范围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解释清楚。
一、引言
税收作为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对纳税人征收一定数量货币或者货币等价物的财政收入形式,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税收一般都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功能。在进行税收体制改革时,主要考虑的是其在宏观层面的经济调控功能,而不是考虑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行的具体影响。但是作为财政收入中一个非常重要部分的企业所得税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企业内许多经济行为的税收成本和收益,从而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因此,研究企业所得税与公司价值有一定的意义。
二、国外的研究情况
关于所得税与公司价值的研究,国外研究的较早,成果也比较多。较早的比如米勒(1976)在美国金融学会所做的一次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把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都包括在内的模型来估计负债杠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即所谓的“米勒模型”。Hideki(1991)、Mundstock(1988)认为,对企业所得征税可以有效的缓解企业内部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Lander(1990)认为,公司所得税对企业财务政策及投资行为存在影响。Auerbach(1986)、Cutler(1988)、Hasset和Hubbard(2002)提出了税制改革与公司投资价值关系的两个主要假说,即现金流量假说和新增投资假说。这些研究对我国学者也激发了我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
三、我国的研究情况
相对国外而言,国内对于所得税与公司价值的研究比较晚,数量也不多。
早期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如邱华炳和刘磊(1996)《所得税理论与实证分析》。
2000年后,企业所得税的研究多集中于内外资税收的差异比较,并提出相应的税制改革建议,如孙钢(2011)《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完善》,范昕林、易娜等(2006)的《实行统一的法人所得税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安体富(2005)的《论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的合并》以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5)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将有利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其中贯穿着所得税法与会计的差异比较及影响研究。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基于企业数据对所得税税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所得税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
如王素荣和张新民(2006)《资本结构和所得税税负关系实证研究》,贺伊琦和管永昊(2009)《税收视角下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贺伊琦(2009)《所得税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吴联生(2006)发现原来享受“先征后返”优惠政策的公司,由于取消“先征后返”优惠政策提高了公司税率,它们相应地提高了公司的财务杠杆,这一研究结论支持了资本结构理论;同时,还发现原来享受“ 先征后返”优惠政策的公司,其提高财务杠杆的方法是增加公司债务融资,而不是降低所有者权益,这一结论与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事实相一致。
2、所得税税制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
李新、曹亮和席艳乐(2007)《中国新一轮企业所得税改革:一个公司治理的视角》,刘湘玫(2007)《中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项海苹(2009)《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看新企业所得税》,等等。肖永梅(2012)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基于公司治理和会计处理的角度分析了新所得税对公司的影响,主要包括跨地区汇总应税所得、税收优惠、征收管理以及统一所得税率。
3、企业所得税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
如叶康涛(2006)对于公司盈余管理的税收成本进行了研究。戴德明(2007)通过对安然Tanya结构易的分析,认为在税会处理不一致时,会降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避税行为的成本。宛成钢(2009)《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关系的实证研究》。王跃堂等(2009)的研究发现市场能够识别税率变化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市场对税率降低的公司给出了正面的反应; 税率降低的公司存在明显的避税盈余管理行为, 而税率提高公司的这种行为并不明显, 这可能与过去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过渡期有关; 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经济后果, 市场对成功避税的公司给予了正面的反应。叶康涛(2011)认为平均而言,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每增加1元,则应纳税所得额将增加0.56元,为此需要多支付税收为0.12元;并从时间上概括了我国的盈余管理税收成本增减变化: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 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都降低了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2001 年《企业会计制度》使得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达到了最低,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则小幅提升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
4、税制改革和公司价值的研究
万华林和朱凯(2010)将税制改革与公司价值进行了研究,但文中主要讨论的是增值税转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所得税税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涉及较少。
四、结论和展望
可以看出从企业微观层面以及实证角度研究企业所得税税制及其改革正在兴起一股热潮。但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关于所得税与公司价值影响因素之间的动力关系,对公司行为对公司税负的影响的研究较多;而研究所得税(作为影响公司价值的外部因素)对公司价值影响的研究较少。而后者的研究可以为宏观税收政策的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因此,这一主题的论述是具有实践和理论双层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 2009(3):86-98.
[2]叶康涛.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支付:基于会计利润与所得税之间差异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6(2):205-224.
[3]吴联生.国有股权、税收优惠与公司税负[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10):109 -119.
[4]贺伊琦,管永昊.税收视角下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J].税务与经济, 2009(1):82-87.
[5]万华林,朱凯.税制改革与公司价值[J].2010.
[6]项海苹.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看新企业所得税[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1):148-150.
[7]李新,曹亮,席艳乐.中国新一轮企业所得税改革:一个公司治理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7(8):
159-160.
[8]肖永梅.新企业所得税法对公司的影响—基于公司治理和会计处理视角[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48-52.
一、前言
税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必然需要面对的,无论公司规模如何、从事何种行业,其经营过程中都会面临税务风险。而集团公司由于其规模较大,分支机构较多,有时候甚至跨多个地域和行业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其税务风险的来源就更为复杂。并且由于集团公司在财务体系上的联系性,一旦某一分支机构发生税务问题,就会波及整个集团,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等。因此,做好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防控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将针对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现状展开风险,以期能够对集团企业的税务风险规避和控制工作有所裨益。
二、集团公司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所谓税务风险,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企业纳税行为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或者少纳税。这种情况通常会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罚处罚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没有充分利用相关优惠政策,而导致企业多缴税款,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对于集团企业来讲,其中第一种情况是企业必须要避免的,而后一种情况则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有效防控,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必须首先明确当前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从税务风险的成因来看,大体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而内外部原因又是由多种要素综合构成的。
1、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1)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大型集团公司普遍缺乏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应涉及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问题,对于集团公司而已,由于其由多个分支机构组成,其各部分能否良好的运转,主要在于制度控制。可以说,企业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特别是有些上市公司在管理体系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普遍缺乏完整的税务风险防控系统,一旦集团公司中的某一个部门活环节出现税务风险,整个集团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并可能由此陷入信誉危机,影响其在证券市场上的形象,而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2)人员素质难以满足风险防控要求
目前,大多数集团公司都设置了风险控制岗,有些还设置了专人对涉税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但是,由于从体系上对税务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很多税务风险评估人员对税收和相关财务法规缺乏深入理解,在具体流程的操作上也缺乏规范性,很多工作都是做表面功夫,难以从根本上防控住税务风险。
2、集团公司税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1)国家政策调整引发税务风险
由于我们目前尚处于经济转型期,在政策上相对缺乏稳定性,税收政策调整十分频繁。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总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而税收政策的调整将给企业带来潜在的税务风险。一旦企业税务人员没有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动情况,极易在运用中发生偏差,从而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税法与其他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目前有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税务执法主体,彼此之间在执法上存在很多重叠和冲突之处。如在收入确认上,税收、会计准则和合同法三者的分别有不同的规定。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核算,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当期纳税金额等指标都会有所不同。企业一旦遇到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涉税业务调整,极易违反某一法规的规定,从而引发税务风险。
三、集团公司税收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
1、规范税务风险评估流程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税务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评估过程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风险控制效果。因此,集团公司税务风险防控应密切做好流程管理,对集团内部的各涉税环节和具体事项进行严格准确的评估,充分利用各类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力求全面、系统的掌握税务风险的动态发展情况,提高企业风险评估水平。
2、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应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细化和强化与税务风险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以便使得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有章可循。其次,要提高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落实各项权利和责任,实现对税务风险的全过程控制。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前文我们已经分析过,税务风险防控涉及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因此要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必须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这里就有必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能够大大提高风险控制人员收集各类信息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
4、强化对税务风险的监督
税务风险防范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有效的监督。由于税务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很难被充分预计到,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难免会遗漏一些要素,这就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来跟进。具体到实践中,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税务风险防控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密切监控,以便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
四、集团企业税收防控的对策和措施
1、提高集团公司税务风险评估水平
首先,要立足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各类影响要素进行准确细致的评估,以便有效的识别各类潜在风险,确保企业经营过程的安全性。其次,企业在某些特殊经营区间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税务风险评估,如企业在新领域进行发展的时候,应就该领域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其所涉及的政策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明晰企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并对这些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妥善的规避税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再次,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多层次全方位的对风险要素进行评估。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要从企业所处的政策税收环境、行业竞争情况等方面入手,提取宏观和战略层面上的税务风险影响要素。而企业基层负责人则应从具体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方面来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通过这种多层次的风险评估和识别方法,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关风险信息,以便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此外,对于集团公司的重大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和项目施行,相关部门应同步跟踪防控风险。企业管理层、财务部门以及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要同时做好对重大事项的动态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避免企业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避免企业遭受重大经济和名誉损失。
2、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预警制度
对于集团公司而言,税务风险一旦转行为现实危机,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名誉损失、股价下跌等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在集团内部建立一整套风险预警制度。企业财务部门和各个分支机构的相关涉税部门应定期根据自身业务情况指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报告,以便集团公司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目前面临的税务风险,并从整体战略和决策上及时的规避和化解重大税务风险,以维护集团运营的稳定性。在预警报告的时间上,可以根据整体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予以区别,在政策变动较大的时期,可以一个月或者每季度出具相关的预警报告,而在政策和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则可以每季度或半年出具一次预警报告。在有重大经济环境变化或重大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各个机构和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就该事件或政策变动做出相关风险预期。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风险预警制度,能够使企业对现有经营状况和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出充分的准备,以便及时作出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和控制决策,降低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
3、完善税务风险应急措施
由于税负风险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且无法消除,因此完备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先进的控制手段无法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集团公司的税务风险。一旦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最为需要的还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因此,集团公司有必要针对税务风险的特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出一些具体的应急措施。如某次税务检查发现企业因会计核算失误造成偷税事实,企业就不得缴纳罚款和滞纳金,而如果偷税事实本身较为严重,已经达到了需承担刑事责任的程度,企业就有必要采用公关手段说服税务机关相信企业偷税行为是处于过失,而非主观故意,从而降低企业的商誉损失,保全其声誉和维持其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相对稳定。
4、借助专业机构进行税务筹划和风险管理
由于集团企业在人员专业素质上有所欠缺,因此很难做出较高水平的税务筹划计划和相关风险管理方案。针对这一问题,集团公司可以更多的借助一些专业的税务筹划机构。专业税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而且对法律法规有更深刻的了解,借助他们来进行税务筹划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纳税筹划水平,减低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风险。一方面,专业的税收筹划机构能够作为外部监控人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综合全面的缝隙和评价,另一方面,专业税收筹划机构能够行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部分职责,更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监督,并在发现税收风险后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庆国.简论公司税务风险及防范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8(30)
[2]尹淑平,杨默如.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系统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0)
一、企业税务风险来源
由于税法和会计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公司的税务活动不规范,或者未根据最新变动的税收政策进行缴税,从而导致公司存在一定的风险。税务工作的风险不良走向会影响公司的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资金受损甚至会受到法律处罚。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营改增”和“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税收政策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公司业务活动不确定性给税务风险的控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一)缺乏专职的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
大部分公司的税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负责,没有专门的税务机构,税法和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性,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是企业的账务处理和许多繁杂事项,对于税法政策的变更的跟进不及时。除此之外,会计人员习惯性从账务处理角度看问题,缺乏税务观念,无法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提供前瞻性的指导意见。由于办税人员的不稳定,企业的税收资料无法得到有效地保存,比如国税申报表资料、地税申报表资料,这些文件虽然不是要求企业必须纸质存档,但是对企业非常重要,但无专人管理非常容易丢失。
(二)没有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部分企业无内部审计部门,日常审计工作基本上是公司聘用外部审计部门配合。外部审计部门入驻企业时间不长,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业务状况,难以让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税务风险应对机制。采购部门开展业务对涉及的发票、请款单以及销售清单未经过财务人员的签字确认,不利于规避虚假发票。金税三期上线以来,不少一般纳税人企业被税务局预警后评估后稽查。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对企业的监控将日趋严格。企业作为采购方或者劳务接收方将一些依照税法规定不能抵扣的增值税专用票进行抵扣。比如:供应商将押金开成了增值税专用票,在企业发票的勾选平台上可以进行进项税额的勾选,容易导致不能抵扣的进行税额参与抵扣。
(三)企业账务工作有缺陷,存在漏洞
会计人员认为只要保证发票真实,记账工作无误,就能保证企业避免重大的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金税三期”系统具有强大的预警功能,税务局的审点从核实虚假发票转向以“真实发票、虚假业务”作为突破口。会计人员为了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在账务处理上进行技巧性的操作,比如进行固定资产清理、将五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账款直接作为坏账损失,这些账务处理未得到税务局的认可,将面对很大的税务风险。研发费的核算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对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不同理解和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
三、税务风险优化对策
(一)配备专职的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
企业不仅需要在组织结构上设置税务机构并配备专职的税务人员,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涉税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税务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会议、宣传栏等途径增强企业员工的税务风险意识。税务人员还有义务让企业人员明白税收产生的过程,并针对企业不同的涉税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帮助员工建立一定的税务常识。企业的税务资料应得到完整有效的保存,每个月的国税地税纳税资料,比如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等税务资料,每月应做好整理和存档工作。
(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定期开展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监督,如有必要及时引进外审部门查漏补缺。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风险的基础,比如授权审批的业务中约定谈业务和签订合同需要财务人员的审核与签字,能够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弊端。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包括内部监督、组织结构、会计记录、授权审批等制度。采购部门开展业务对涉及的发票、请款单以及销售清单经过财务人员的签字确认,有利于规避虚假发票和合理的税收管理。
(三)减少企业账务处理缺陷降低税务风险
首先,从降低税务风险的的高度,经常性检查日常的账务处理工作,及时发现账务处理的漏洞,并及时更正和补充相应资料。比如以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例,财务人员应当对财税政策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准备齐全的资料,同时资料须有严密的逻辑性。其次,在年度结账前自查公司的账务,还应自查税前扣除的票据是否合规、是否真实,检查收入是否全部入账,从而降低企业汇算清缴的风险。最后,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账务处理中涉税事项和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及时存档,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及时改进。
四、结语
税务风险是企业必须正面面对的一个话题,本文从涉税人员、内部控制、企业账务处理这三个方面分析形成税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会计人员和税务人员需主动更新知识储备,熟悉企业业务,从而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徐敏.浅论上市公司税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246-247.
关键词:税收负担 经济增长 述评
税收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般说来,税收负担水平的确定既要考虑政府的财政需要,又要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税收负担和国家的经济增长、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对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以及税收负担与企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及研究方法进行述评。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
关于税收负担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已形成相应的学派。经济学家AthurLaffer提出的著名的拉弗曲线,指出税率不仅影响税收收入,也影响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 Garrison和Lee(1992)利用63个国家1970~1984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都不影响经济增长。因为一旦考虑人均GDP水平,税率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就不再显著,也没有找到提高边际税率降低资本积累或劳动力增长的证据。DeMooij(2003)和Ederveen(2006)以公司有效税率为研究目的,对近年来所有税收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公司有效税率的半弹性的中间值为2.9,这意味着增加公司税率1个百分点,将减少外国直接投资2.9%。
税收负担的变化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我国,税收负担水平上,郭健(2006)考察了我国1978~2004 年的宏观税负,发现我国宏观税负在1978~1984年之间宏观税负基本稳定在13%左右;期间自1985年后,我国宏观税负不断下降,由1985年的22.8%下降至1996年的10.18%;1996年之后,宏观税负呈平稳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0.18%上升至2004 年的17.66%,平均每年递增7.17%。匡小平、肖建华(2007)从区域宏观税负差异入手,对区域宏观税负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总结与分析,认为两者间存在一种先后次序问题,即区域宏观税负导致经济发展差异,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加剧了区域宏观税负差异。
税收负担与企业发展
企业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提供者,其实际税负成为涉及国计民生最尖锐、最敏感的问题。由于企业税收负担是围绕着企业展开的,因而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本身就成为研究的起点,只有对企业的本质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才有可能理解企业在面临政府征税时必须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行为决策。国内外关于税收与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Siegfried(1974)与Porcano(1986)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和ETR呈现负相关关系,他们的分析显示大型企业比较善于利用加速折旧及国外税额抵减,以致有较低的实际税率,因此认为实际税率和企业规模的关系符合政治权力假说。Siegfried(1974)发现1963年的110个行业的ETRs 变化的范围是16.2%~48.1%,所有公司的平均ETRs为39.4%。这一结果只解释了税收优惠在截面上的变化,有较低的ETRs的公司享受高的税收优惠。
Zimmerman(1983)研究了企业规模、行业分类和平均ETR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目的是确定规模是否可以作为政治成本的代表。Shevlin和Porter(1992)比较了两个企业规模有重大差异样本的ETR,得出结论是税收改革增大了大公司的税收负担。
杨之刚、丁琳、吴彬珍(2000)考察了21个行业的税收情况,比较了不同行业以及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王延明(2002)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自1994~2000年执行的法定税率的现状,发现上市公司ETR对法定税率的敏感程度很低,当法定税率变化时,上市公司ETR的变化仅为其0.502。
不同地区上市公司的ETR有极为显著的差异,这是导致上市公司所得税负不同的最重要原因。行业间所得税的实际负担也有差异,综合各年度看,农林牧渔、电子制造业、交通业等行业的 ETR 相对较低,而采掘业、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等行业的ETR 相对较高。李筱强、刘岩(2006)分析了2001~2004年上市公司的ETR情况,研究发现行业间ETR的差别较大,规模较大、利润较高的企业 ETR 也较高,认为我国应加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降低法定税率,实行股息、红利税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发展。马化祥(2007)对1994年至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的年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公司实际税率平均值基本保持平稳,而公司实际税率中位数则不断下降;1994年至2005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中更多的是实际税率比较低的公司。
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税收负担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运用
一个问题的研究,不但从理论上逐渐走向成熟,在方法的运用上也是逐步科学化的。在税收负担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是一个课题。评述税收负担相关研究的方法运用我们不得不从Harberger(1959、1962、1966)的文章谈起。他将经济划分为公司与非公司两部门,对生产要素征收从价税,同时政府将税收以不同形式分配给消费者,政府保持收支平衡。他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资本回报的减少量几乎与公司税增加量一样,所以税收几乎完全来自于资本回报的减少。显然,税收抑制了资本积累的动机。
程凌(2008)建立了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析由此变化带来的对我国税收总量、社会福利水平变化、上述变量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对吸引外资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实施新的税率,在较大幅度提高政府税收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但是并没有对相对福利水平带来巨大的正向冲击。
(二)税收负担影响因素的研究
任何研究对象都不能是孤立的,对于公司ETRS的研究同样如此,研究其影响因素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Feeny、Harris和Gillman(2002)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产业因素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即企业如果所处政府支持的产业级次,其税负水平就较低,反之亦然。孙玉栋(2005)通过对1997~2003年产业税收负担与总体税收负担进行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公司第一产业公司的税收负担明显低于总体税收负担,并与总体税收负担的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第二产业公司实际税负高于总体税负水平,但与宏观税负的差距有逐年拉近的趋势;第三产业公司税负高于总体税收负担要更多一些,同时与总体税收负担的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谭康(2008)研究得出结论:影响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的因素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类,宏观因素有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税收政策等。本文确定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及上市公司税收优惠政策等四点作为上市公司ETRs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
结论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是集中研究国家税负水平与经济发展、企业负担水平的关系等相关问题上,在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他们都从宏观角度或者是从国家企业税收负担的整体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很少有学者从税源的个体出发进行研究。国外对上市公司特殊纳税主体进行的研究更少。国内虽然也有部分人研究上市公司税负的,但是尽管针对上市公司这个群体,而由于各个行业、地区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却很少有针对我国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所得税负担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健.我国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2)
2.匡小平,肖建华.区域税负再认识.税务研究,2007(12)
3.杨之刚,丁琳,吴斌珍.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负担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12)
债务期限结构是指企业的总负债中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构成结构与所占比重,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传统的期限结构理论认为期限结构的核心问题是指企业长、短期债务期限的搭配问题。因此,债务期限结构是现代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行业特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会导致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负债融资结构,此外,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将随着公司的成长机会、资产期限、非债务税盾、公司规模、实际税率和公司质量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一、行业特征
我国非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偏好使用短期负债融资,而受管制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利用负债融资时,则倾向于采用长期债务融资,这是因为受管制行业中的企业管理者对未来的投资决策具有相对较少的自由选择决定权,管理者自由选择权的减少缓解了长期负债产生的不良动机,降低了长期债务融资产生的成本。由此可见,行业特征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也有影响。
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国外的研究表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制度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其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也不相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中等收入地区与高收入地区的债务期限水平相差很大,高收入地区出现明显的短期负债偏好。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和其他地区相比,高收入地区的上市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多属于低负债行业,高收入地区总体偏好使用短期负债;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多集中在沿海地带,自1992年以来,由于政府的政策倾斜,沿海地区享有较多的税收优惠及诸如招商引资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沿海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当地金融业和信用文化的发展,为上市公司融通资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和其他地区相比,高收入地区的上市公司投资回报周期短,收益见效快,自身偿债能力强,比较容易得到短期融资资金。
上市公司偏好使用短期负债融资,一是表明了我国发达地区金融业及信用发展水平较快,上市公司拥有较宽广的债务融资途径;二是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利用长期债务融资利息能够避税的特点,采取合理的长期负债融资,通过减税增加收益。还有,短期负债过多,往往存在弊端,使企业容易陷入流动性风险,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而导致财务危机。
三、成长机会
理论研究通常认为,上市公司的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当上市公司面临投资机会,需要额外权益融资时,有高成长机会的公司可能不会选择过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因为长期债务融资将股东财富转移给了债权人,因此,高成长机会的公司,其负债期限结构与成长机会负相关。
四、资产期限
期限结构理论认为,上市公司决定为现存项目资产进行再融资时,需要考虑债务与资产期限结构相匹配的问题,资产期限越长,越应该选择长期债务融资。债务期限和资产期限匹配,不仅可以提高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可以减少企业违约风险。
五、公司规模
通常情况下,大型公司多选用长期债务,而中小型公司则偏好使用短期债务。究其原因,一是大型公司往往能够利用长期债务融资中的规模经济,甚至具备同债权人讨价还价的能力;二是大型公司能够向外界提供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程度低,问题少,因此大型公司较容易进入长期债务市场;三是大型公司具有更稳定的现金流,破产风险低。上述这些优势是中小型公司无法比拟的。因此,研究结论为,债务期限应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六、非债务避税
上市公司融资时可以采用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但是权益融资产生的股利不能够免税,而债务融资发生的利息可作为期间费用或相关资产的成本,通常于税前扣除,使债务具有抵税效应,并且公司融资安排中任何形式的负债额都具有抵税效应。如固定资产折旧、税务亏损递延等都具有纳税抵减效应,因为固定资产折旧、税务亏损递延等虽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但公司可以不必为此而缴纳所得税,可作为债务的替代来减少公司税负,此外固定资产折旧还不会产生到期不能偿付债务的风险。因此,固定资产折旧等都被称为非债务避税。非债务避税较多的公司预期会有较少的长期债务,因为税盾具有不确定性,加大长期债务融资,可能会导致税盾过剩。研究表明,在不考虑税盾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债务期限与非债务避税正相关,即税盾越大,长期负债比例越高。
七、实际税率
大多数学者认为税率对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是有影响的,边际税率越高,公司就越应该选择期限越长的债务来获得避税收益。在我国,虽然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但是,由于政府补贴或其他形式免、抵、退税等政策性优惠,许多上市公司实际上往往可以获得15%甚至更低的优惠税率。
八、公司质量
企业债务期限的选择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当信息不对称时,债务市场可能错误定价企业选择的债务。长期债务对公司价值的变动比短期债务更敏感,短期债务被错误定价的程度更高。因此,当债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投资者无法辨别公司质量的优劣时,高质量公司往往选择短期负债,低质量公司则选择长期负债。所以,分析认为公司质量与债务期限负相关。
综上所述,合理选择债务类型,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作平.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