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职业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永昌县职业中学从无到有、有小到大、从弱到强,至今已走过了风雨21年,期间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主,多门类开设专业,先后开设家电维修、服装裁剪、民用建筑、电子实用技术、电算化会计、文秘打字、英语培训、幼儿教育、财务会计、计算机等10个专业,进行了玉雕加工、电算化会计、工人岗前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操作学习四种培训,并相继建立了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玉雕加工和食用菌培植四种产业,为永昌经济发展培养了3000多名技术人才,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大中专人才1000多名,部分优秀职高毕业生现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工作。其中幼儿教育专业两届毕业生全部被市、县、乡各学校幼儿园聘用,英语培训班为乡镇农村学校解决师资力量的燃眉之急,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电算化会计、计算机已成为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的拳手专业。成人教育电大工作站开设专业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水利水电工程、财务与计算机管理、小学教育管理、英语等大专、本科层次专业,6个专业12个教学班,在籍学生154人,学历教育共培养出500多人,在金昌市职业学校中,办学层次最全、规模最大、专业最齐。
目前学校办学模式
一是“1 1 1”东西联合办学模式,学校与天津北辰职专签订了双学籍办学协议,今年100名学生已被录取。另一种是“2 1”办学模式,即在本校上两年文化课,高三分流,基础好的上普通大学,差一些的职高分流,考学、就业两不误。三是“1 2”的大分流,即双学籍学生上一年文化课后进行文、理科职教分流。
在办学特色上
学校以就业为重点,以升学为导向,整合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性人才。
职教发展规划方面
一、学校在今年已初步实现“订单式”招生,与天津市北辰职专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确定今秋由学校从初三毕业生中招收电子和机电两个专业各50名学生,采取“1 1 1”办学形式,(第一年在永昌县职业中学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年到天津市北辰职专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学生户籍随即转为天津市户籍,第三年在天津带薪实习,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对口专业继续深造,也可由天津市北辰职专推荐直接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的大型企业就业)。同时,为了尽快打破职高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学校在今年职高毕业生中选拔40名学生,与天津市北辰职专签订职高毕业生短期培训协议,这40名学生在今年参加培训后可直接在天津等地的大型合资企业就业,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报名准备阶段。在“东西联办”的同时,永昌县职业中学还与江苏常州服装有限公司联合,实现了“校企结合”的现代办学模式。
二、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__]16号)中指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重点办好一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__]3 5号)中指出:“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国家重点扶持建设l000个县级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地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学校为建立永昌职教中心决定扩大办学规模,征用土地48亩,用于建设职教实训基地、学生公寓楼、餐厅等基础设施。本项目总投资预计500万元,学校拟通过自筹、省、市、县争取资金完成此项工程。
三、扩大办学规模,在3-5年内高中招生全部为职业班,增加专业设置,由现在的5个专业增加到8个专业,在校学生达到24个教学班1200人。
四、要在3-5年内彻底转变以升学为指导的办学观念,学校要走出去与深圳、广州、上海等发达地区多渠道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力争达到职高学生50的就业率。
下图是德国某职业培训学校装饰装修工程的铺地砖培训课堂,以它为例,来看看德国职业培训课堂中的各种标准是如何呈现的。
第一,标准化的实训基地。德国人十分注重实践,在德国职业培训学校,任何培训项 目都有标准的实践训练场所和训练所需的按标准配置的工具设备。即便是学习铺地砖,也设有相当宽敞的标准室内训练教室,教室里配备有足够训练用的细沙、地 砖以及相应的工具,如小叉车、铁锹、尺子等等。在德国,不会因为是学校学习而只注重理论教学,而是更重视实践操作,推崇“做中学”,在操作中反复巩固已 有知识、同时建构新的知识并获取工作情感体验,还能达到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工作策略的效果。
第二,标准化的着装要求。德国人严格执行工作标准的前提是十分重视劳动安全,即便是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实践操作之前也必须严格要求穿劳保鞋、着工装裤、戴手套等,而且这些劳保产品一定要满足有关标准,比如劳保鞋,在某个行业领域中 要求必须能够承受某个吨位的压力,假如作业中不小心被一铁锤之类的重压击中,它一定能保护你的脚不受伤,如果所穿劳保鞋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一旦受伤是没有 保险的。所以我们在赴德国某职业培训学校学习时,每人都是背着一双劳保鞋去的,除了吃饭休息,培训时间一律换上厚重的劳保鞋。
第三,与行业标准相一致的标准化训练内容。在德国,每一个专业技能培训内容都设计有一序列的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由简及难,其教学实施严格按照行业企业相 关岗位职业标准来执行的,学生按照标准进行训练,直到结果完全符合标准要求。因为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所以即使铺地砖,那也是铺了拆、拆了铺,不断反复进行 训练,丝毫不得马虎,即便是地砖下面铺设沙子的厚度都要用尺子不时地进行测量,以保证沙子的厚度绝对符合规定, 还有所铺地砖的横平竖直,以及砖缝大小,都有严格的标准,都需要反复测量、反复修正,绝不会看到他们像中国砌匠师傅们一样拿眼睛瞟一眼,凭感觉判断厚度是 否差不多即可的情形。有这个极其严格的训练标准要求着,学生就不得不设计合理的计划、积极主动地团结协作、反反复复地修正自己的操作、仔仔细细地思考怎样 做得更好、又如何提高操作技巧等等。
第四,与行业标准相一致的考核标准。在德国,职业培训学校或培训机构最后的考核是按照各种行业标准完成一个实际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比如装饰装修工程专业,学生最后要铺一定面积的地砖或地板来结业,土木工程专业,则要修筑一段马路(包括地下管道)来结业,而铁道工程专业则要铺一段铁路来结业。我们学习的德国某职业培训机构的训练基地的铁路线路,如照片2 所示,有直线的、有曲线的、还有带道岔的,都是学生用来结业的考核成果,这里的每个工程环节,都是按照铁道工程标准要求实施的,所以,老师如果不说,我们都以为是铁路专业工人修筑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56-01
一、职业教育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师在专业研究及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业务水平表现一般,总结概括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迫切需要提高专业素养水平与“主观能动性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专业发展理念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由于自我反思能力低,导致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整体偏弱。
(二)学生方面
1.地理课学习时间少。由于专业的需要,学生每天都有专业训练课程,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课,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文化课学习时间少。
2.地理学习存在障碍。据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跟大多数高职学生一样,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文化课底子薄,许多学生存在着各种地理学习障碍,严重阻碍他们学习的进步。
3.学生兴趣淡薄、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调查中,有关于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调查问题,对“是否喜欢地理课?”的统计结果,喜欢的有38 人,占 35.9%;不喜欢的有14人,占 9.7%;一般的有44人,占 41.7%;不知道或空着的有 11 人,占 12.7%。 可见,很多学生思想上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是很浓厚。
(三)学校方面
1.大部分职业院校不是十分重视地理学科。虽然地理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必修课之一,学校也会根据大纲要求开设地理课程,但是职业院校及其学生特别重视学校开设的声乐、舞蹈、美术、教育W、心理学等方面的文化课,而根本不重视地理、历史等文化课,而恰恰是这些课程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实用性又较强。
2.五年制学前生的知识需求与现行学前地理教材知识体系不匹配。现行职业院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所用的地理教材,大致与现行普通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结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难易程度稍有差别,没能较好地实现学科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学前地理课教学没有体现出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色。
3.教学目标设立不合理不明确。对于地理教学而言,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要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授课技能,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知识内化成一种对待自然环境的地理态度,为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职业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地理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例如,通过备课,精选出贴近生活、紧跟时事热点案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打破教材约束,整合教学内容
现行学前地理课程的教材内容涉及面广,内容架构与高中课程基本一致,考虑到学生兴趣、学生文化基础、学前生性别结构及学前专业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增加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或者是童趣世界的地理奥妙,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掌握较为实用、完整、系统的地理科学知识。
(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教特征,注重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
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对未来职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地理教学在遵循学科自身教学规律的同时,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将学科学习与专业训练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那学生就会对这门学科有重新认识。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环节中,包含着大量地理知识内容,由于我们地理教师疏于与幼儿园的联系,不了解幼儿园这类活动课,从而不能有效地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课进行训练。地理教师应多深入到幼儿园,及时准确地了解幼儿园科学及人文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和训练学生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技能。
(四)增强地理教师的技能含量
高职院校的地理教师必须具有学前专业方面的知识,作为高职的地理教师,就应着重于地理在专业上的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满足学生、社会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让学生感知到学习地理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0-11-25(1).
[2]钟作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理教学[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0).
[3]林晋,黄光汉.幼师理科整体改革构思[J] .教育评论,1991(5).
[4]刘广义.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起及意义[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5).
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面临的两种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意识的培养疏于关注,导致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未经职业培训就直接就业,成为低素质的劳动者。初中教育出口与职业教育入口衔接不畅,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能力的缺失,也使大量生源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初中学校要从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建立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创新教育方法,积极引导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二、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不少对接受职业教育缺乏兴趣。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对就业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的认识模糊,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了解少,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等众多因素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是根本原因。我校抓住问题根本分“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第一步,关注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的培养。第一步主要在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实施。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教师挖掘各科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要做有用人,人人能成材”的信念教育;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对技术性操作的兴趣。为把第一步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组织观摩教学,评课过程中,领导们对渗透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培养的亮点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大加褒扬。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改变着教师,老师们看待学困生再不是一无是处,恨铁不成钢,在他们眼里学困生可能是明天应用技术领域中的能工巧匠或农村的致富能人。
第二步巩固提高,家长和社会力量介入,实施导向。第二步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中学校要整合年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育力量,统一步调,统一舆论导向。年级组要多路径做好普通高中升学无望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把“成才道路万千条,掌握技术亦成材”的意识播进他们心中。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用专题教育报告、学生才艺技能展示、班级主题班会、班主任个别谈话等系列活动,落实第二步骤。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也使不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对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最基本的能力。什么是信息技术?从技术的本质意义上,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拓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就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是指感测、邮政通信、计算机、智能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农村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农村中学一门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提高广大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大大影响了农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给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普及带来了极大阻力。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足,导致重视力度不大。
一些农村中学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就是一堂精神上的体育课,信息技术课堂就是学生利用计算机娱乐自己,无非是教学生打字、上网、聊天、玩游戏。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将是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离自己很远,只是把它当做游戏机,导致不够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在一些农村中学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受重视力度不大、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中学基本都是其他老师兼任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任课教师基本没有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仅具有基本的电脑操作常识,不具备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另外,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更是成为其他中考科目的点缀。由于农村学生大部分接触不到计算机,而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对计算机都很好奇,对信息技术课都兴趣很浓,但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知道信息技术为何物。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更像是学生的自娱自乐。
2.重视建设,轻视维护;重视硬件,轻视软件;重视保护,轻视使用。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成本比较高的课程,它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后盾。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用需要一定的资金,而且机房的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样会使得有限的学校经费更加紧张。计算机无法得到及时的修理和维护,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设备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更是捉襟见肘。农村中学计算机机房现状:计算机数量不多,仅有“远程教育”项目配发的三十台电脑,而且有几台有故障待维修。学生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时间少,使用效率低,难以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使得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二、举措与对策
(一)转变观念,建立师生信息素养共同发展的机制。
首先,农村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转变传统思想和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能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重视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加大基本设备建设和设备维护的投入,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其次,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多机会,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的应用氛围。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建设一支信息素养高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团队,是决定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偏低,专业教师缺乏。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关键问题。农村学校要结合校本实际,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基本信息技术技能,适应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每天都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三)采取适合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82-02
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以技术和继续教育为主体)是世界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成功模式之一,其教育的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培养娴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基本的素质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在课程开发上也注重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特色,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需要体现出“职业性”与“高等性”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思想,培育适应当代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新型职业技术人才。
一、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19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上和职业教育的内容上都突出了个人理解力与职业技能的开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与我国的国土面积很接近,但地广人稀,国家非常重视国民的教育。澳大利亚办学思想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位,以技能教学为中心,以企业和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点与技能的传授,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与科学的教学方法为载体,讲究教学手段的综合利用,因材施教的多元化教学,通过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实现教学应用化,铺平学生的就业道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从中学开始,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获得证书以便能在社会上从事相关的职业。
二、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优点分析
1.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需求为重的理念。TAFE体系主要以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制定课程培训主体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需国家严格把控审批,国家制定有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行业组织能力标准,职业培养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提供的课程信息,兼顾就业市场信息的调查,确定主体框架和具体的培训的类、项和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培训的项目主要遵循了市场的需求和方向并不断调整。澳大利亚TAFE课程,是以适应性课程为主。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在其50多个校区,课程设计有艺术类(Art):视觉艺术,珠宝设计,先修班,美发美容(Beauty);商业类(Business):商业,会计,财务,营销,管理,人事;英语课程类(ELICOS):一般英语,商用英语,学术英语,专科桥梁课程;饭店管理类(Hospitality):餐饮,饭店管理;翻译及口译类;音乐;表演;舞蹈;旅游等800多门课程,每年有23,000名学生注册百种证书。澳大利亚TAFE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正式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来适应社会的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
2.校企合作促进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澳大利亚TAFE校企合作,TAFE学院在行业的引领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为达到双赢的目的而进行的合作,提高了职业教育的产出效率,达到校企的双赢效应,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目前,澳洲共有62所TAFE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教育。TAFE学院的教育理想和终极目标是“毕业即就业”,“帮助每个学生尽快找到工作”。重型机械、纺织、造纸、电子等工业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墨尔本,就业率几乎为100%。北区TAFE学院有3.6万名学生、6个分校、3个农场、与75个企业联合9个国家合作办学,提高职教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对51所TAFE校企合作原因调查统计:88.2%认为校企合作能带来额外经济收入,82.3%认为能保持教师与行业的联系,为教师提供学生实践培养机会,67.1%认为因为教育与企业的竞争带来了合作,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就业的占57.6%,其他原因的占32.9%。可见自发的层面较多,认为合作是为互利共赢。如悉尼TAFE学院动物养护与管理采用与悉尼塔隆加动物园校企合作方式,学院根据专业培训包开发具体课程内容,考核标准与教学材料,对于培训包要求有教师和动物园培训主管共同执行,学员自己记录、分析培训过程,动物园培训主管对学员进行考评,在具体工作地点考核,达到要求的发资格证书。
3.师生互助合作,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突显能力本位的职教体系。“能力”将经济、学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连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职教发展的核心目标。注重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知识运用和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3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TAFE悉尼学院市场营销主管Thomas Dunlop到国际交流处和动漫与艺术设计系考察学生作品设计情况,学生在教师对动漫与艺术设计作品的题材把握能力、设计制作水平、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的指导下,进行软件开发,企业也会派出监督人员进行全程的监督和协作、资料的提供等,教师能够做到在“学中教”学生,能够实现在“做中学”,真正在实践中掌握住职业技能。
三、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与借鉴作用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国际接轨。学习澳洲先进的职业办学理念,解放思想,促进职业教学改革。以企业和行业标准语需求为基础,设置合理实用的教学课程设置方案,增强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学习澳大利亚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尝试,以学生兴趣为先导,把知识变为问题,还原到实践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仿真教学法学习技术知识。
2.提升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掌握高技能的职业学生,首先需要一支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我国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较强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只有具有较丰富的技术经验,掌握企业的一线新技术信息和专业的技能,才能在实训课程中真正在技能上给学生以指导。
3.充分调动起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市场化机制,发动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和教学中来,形成以市场和企业需要为标准的质量观,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功能和模式上出现质和量的变化,充分利用好我国的资源优势,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办好职业特色教学。在职业教育方面与国际先进地区合作交流,调动国内与国际合作企业参与到职业教学中,实现在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使职业教育见规模见实效。
总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校企联合办学,加快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挖掘学校资源潜力,职业教育呈现规模化、集团化、联合化发展,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正堂.澳大利亚TAFE体系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引进和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
1 前言
我在职业教育中从事一线教学与管理工作共有十五年了,一直关注学生学习动力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大不如以前了。通过对我所教过的几届毕业生调查、电话联系和网络聊天以及对现在所教的三个年级的学生的谈话了解到当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思想变化,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分析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
2 扩招前职业教育学生的情况
2.1生源情况
那时高职院校很少,主要是中专,九十年代中期的中专学生生源质量很好,在初中学习成绩基本上是名列前茅,学生进入中专时都非常自信,有优越感。
2.2学习动力
有好的基础,进校后大家也延续了初中时的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时常看到学生向老师问问题的情景,另外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现在来说要小得多,所以学生主要的时间就用在学习中,学习动力比较强。
2.3就业
由于还延续了部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学生基本上很少考虑就业的问题,学生到企业里工作也非常努力,企业反映也非常好。
3 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情况
3.1生源情况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但进校学生的高考成绩一般,其高中时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其自信心和优越感较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差些。
2.2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
很多同行现在就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积极差,学习效果差,不努力。一般认为这些归咎于学生自身,有些以前被大家都认为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现在也有同感;即使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其效果也未见起色,从事了许多年职业教育的老师也很迷茫,大家试图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随着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其中就派出许多教师去德国、香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对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考察学习,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学习,目的是把其成功经验与中国的职业教育相结合,创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解决其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近几年的示范高职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实训设备,建立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几种教学模式,通过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我认为还应该就以下几个方面多加考虑。
第一要解决需求问题,学生到校读书的目的不能够仅仅是拿证书,而是要获得一门技能,起码能够使用这种技能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很多学生毕业时证书一大摞,用人单位问他你究竟会做什么?学生然茫然不知,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一门社会需求的一门技能,实用的技能,而不是发证!
第二要解决学生学习方向性的问题,学生进校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现在职业院校进行这项工作很少,他们在报考院校的专业时很多是茫然的,不知道这种职业培养的人将来会做什么,究竟适不合适合自己?可能有的学生干了一辈子都不喜欢的工作。
第三在上述两个问题解决后才能够谈到学习动力的问题,学习动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才能够使学生学习有动力是职业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有压力才有动力”是我们老师最擅长的法宝,考试不及格是压力,考试前的熬夜背书是动力,中学升学压力就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职业院校这一招效果就不好,学生60分与99分效果差别不大,这门课程结束后很难得“温故而知新”了,中学课程的承前启后非常重要,必须“温故而知新”,这种动力显然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效果就不好,我们就必须考虑其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有兴趣才有动力”是较好的方式,但学习的兴趣必须要持久才行,一旦兴趣失去学习动力就下降。我们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持续下去是关键,学生进入学校之初兴趣较浓是因为大学的一切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学生起初的梦想和好奇使其开学初期学习兴趣较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压力较中学时大大减少,这种动力也就渐渐减弱。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部分学生中学毕业后家长与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对该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到企业就业,企业然后就送学生到相应的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培训。一段时间在职业院校进行培训一段时间在企业实践锻炼,交叉进行。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确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又有针对性的培训专门的技能,在企业里学习技能的同时又知道哪方面理论的缺陷,到学校里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在学校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技术,然后应用到企业的工作中。在这种交叉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源源不断的激发与补充,因为有新的知识和技能要被学习,有明确的工作任务要完成,这样学习理论知识不会盲目,工作技能又不断加强,学生毕业时自然成为企业中的有用员工。
这里我们要清楚的知道“知识”与“技能”各自独立性和相互补充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很多侧重“知识”的传授,很多验证性的实验当成了“技能”的培训,学生毕业到企业时被认为什么也不会,学生也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幸好这方面的缺陷正在逐步完善。
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就完全适应中国职业教育吗?我认为至少现阶段不能够照抄照搬,但其培养学生学习动力的精髓是非常值得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企业需要的,而不是学习企业认为过时的东西或者很久以后才能够应用的,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侧重在技能,因为我们是职业教育,所以必须是技能优先;知识方面的内容应为指导技能服务,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有目标上的区别。
在教育方式上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在参与企业劳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由于我国职业经济现状,不能够把学生全部送到企业去,解决这种难题的方法在高教司张司长的讲话中提到“校中厂,厂中校” [1]的办学模式已经解决,所以高职院校建立了许多实践性教学基地。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许多和在企业完成一样的产品,目标明确,工艺水平提高,有成就感,理论知识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些就是我们学习其成功职业教育的精髓。
在学生技能鉴定中,考试就是考核学生完成产品的能力,应用知识指导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变革技能鉴定就是发证的模式,企业人员参与考核,对优秀人才给予就业优先推荐,在找到较好工作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得到激发。
通过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性方面进行阐述,我们就会思考谁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性的问题。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问题就是师资水平,既然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培养高技能,我们的老师是否胜任是关键,老师不行一切免谈!职业院校老师一部分是本科、硕士毕业另一部分是从企业里来的有经验师傅,前者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后者可能文化水平不够,两者共同缺陷是没有得到教师的专业培训,即使有知识有技能但不知道用何种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才能够胜任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动力性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激发,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性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是成功的,才能够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4 结论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应该是在校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素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其学习效果才好;只有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产品或任务时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利益的驱使有动力”,“有成就感也会有动力”四句话贯彻到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并且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哲学理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思想对世界职业实践产生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
1 杜威的“从做中学”内涵
1.1 “从做中学”提出的时代背景
杜威从“从做中学”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改革教育现状的因素。20世纪之初,随着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对普及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同时,资本家也希望通过教育使工人的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更加快速掌握技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外,杜威认为20世纪之初的美国的传统教育,它一方面脱离社会,另一方面脱离儿童学习规律。“从做中学”的教育哲学理论的提出符合美国当时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对学习求知的心理。
1.2 “从做中学”提出的实践依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提出学校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听”的学习状态。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主动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杜威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教育哲学思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另外,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在“从做中学”时,必须排除由于外部强制或命令的行动、不能将行动的人引入未来更广阔的领域的行动以及习惯性和机械性的行动。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便去搜集有关资料,确定问题所在,并提出各种假设。这种过程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经验。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要遵循“问题五步”教学即: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五个部分组成。
2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关于职业的认识,杜威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工作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的,因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甚至维持生存的各种活动,也要被适当安排在一个改变了人类的一切本能活动与思维的社会结构之中。这些职业是基本的社会生活即人类生活,没有各种职业,文明就无从绵延下去。②
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关键。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而我国自从199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六章的十四条,明确了我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并明确了职业教育目标人数,到2015年和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250万人、235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1390万人、1480万人。这体现了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3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看好职业教育。首先,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还片面地认为孩子读书是为了当官,讲究的是光宗耀祖,而只学一技之长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和有失脸面的事情。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广泛存在着,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显然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正在向工业现代化大国迈进,需要大批适应信息工业化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此外,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个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增强全民职业教育意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③
(2)招生政策导向问题。当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迈向了大众教育,上大学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高考的录取率也在逐年稳步提高。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把它定位在选拔升高中或升大学后来录取学生,也就是说读中高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录取分数在招生政策上要比读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分数要低,导致人们普通认为读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学习很差的学生,在家长的眼里,读职业教育是孩子迫不得已的选择。
(3)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问题。由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紧张,许多职业学校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没有经费够买,使得很多实践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外,由于很多办职业教育的学校环境在城市的郊区或办学环境相比一般的院校差,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并且也很难吸引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职业学校工作,这也是导致职业教育陷入办学困境当中的部分原因。
4 “从做中学”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从做中学”是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从做中学”的理论思想直至今天,仍是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教学的启发点和航标。因此,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仍有启发意义。
第一,以开放的心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向老百姓加大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认识到职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职业教育。
第二,在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上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把职业教育的政策提高到和普通教育的重要地位上来,这就是要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招生改革,但也并不是提高或降低职业教育入学标准。
第三,努力创造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操作平台。这就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要投入充足的经费,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加大力度来引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职业教育中来。另外,要求领导和老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沟通,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要求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要走出校园,到现实社会中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
最后,职业教育应该以满足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这主要像杜威认为的那样,“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天下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一个人不能发现一生的真正事业,或未能发现他已随波逐流或为环境所迫陷入了不合志趣的职业。”他指出一个人的职业如果能够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他才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异才能,很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他才会感到生活的意义。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假如人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均衡、幸福和繁荣的社会就会出现”。④
注释① 单中惠.“从做中学”新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77-83.
②④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98.
③ 曾令奇.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32-34.
参考文献
[1] 吕静,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系统模式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0.20:143-144.
[2] 唐晓曦.杜威的“从做中学”对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10+16.
[3] 刘鸿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75+82.
1.新世纪的专业人才和劳动者必须具有新的素质。从时代要求来看,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职学生面临的将是改革更加深入、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状态。这势必对专业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意识;二是要有科学意识, 努力创造科学、进步、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是要有创新意识, 只有创新才能有发展; 四是要有群体意识,热爱和关心集体,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五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所有这些, 都必须靠加强素质教育来实现。
2.从职教特色来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能替代全面的素质教育。所谓职业教育, 本质上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谋求和从事社会职业的能力的一种教育,而人们谋求和从事职业的能力是多样的、变化的,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因此, 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于突出素质教育,为受教育者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教育更是如此。然而,现行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设定的职业岗位进行固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种单一教育模式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所以, 必须通过素质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来,不能不加强素质教育。
3.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教育目标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高职专业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 在教学改革上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必须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必须与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相适应。高职专业课设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为目标,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突破学科的完整性,强调技术的应用性, 推行课程模块化教学, 同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而现行的应试教育, 恰恰同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背离。因此,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4.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 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处在19~ 25 岁年龄段, 是生理和心理都最旺盛的发展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大的阶段。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已经被设定的就业上岗前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而且评判他们学业好坏、能否毕业的主要标准是专业学习成绩;加之现行教育体制对大专学生发展空间的制约和社会对大专学生的价值定位, 使为数众多的大专学生群体难以得到人格的全面发展。所有这些, 是导致当前大专学生各种复杂心态和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因此, 大专学校惟有加强素质教育, 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的空间拓展创造条件, 打好基础, 大专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1.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改革必然导致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 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某些暂时利益;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秩序的改革,从推动社会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看,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最终使全体人民受益。从而正确理解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 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改革, 做改革的促进者。
2.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参与竞争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 竞争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法则, 是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竞争是无情的力量, 势必导致优胜劣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是公平的有序的竞争, 竞争必须遵循法制原则和市场原则;竞争可以使人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 积极勇敢地参与竞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深懂得: 现代化生产要求树立开放的意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基础上的, 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浇灌; 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要处理好各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为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畏惧和彷徨,树立博怀,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共事,善于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依靠群体的力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4.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自我约束的素质。要教育学生深刻了解: 任何社会正常秩序的维系都离不开法纪和规范,任何个人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有自我的约束; 自我约束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也是人成熟的标志, 任性和放荡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自我约束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 只有加强自身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增强自控能力、促进人格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提高遵守法纪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上不失足、少失误。
5. 重视培养高职学生基本表达的素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 表达是社会联系和沟通的桥梁,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也是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工具; 表达是通过语言和文字实现的, 一定的语言和文字修养是表达能力的基础, 学会表达是一门学问, 只有潜心学习、努力锻炼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克服表达能力方面的盲目性, 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自觉性, 增强学习求知和求职就业的广泛性。
关键能力是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行起关键作用的能力的总称。加强关键能力培养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培养关键能力已成为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就目前情况看,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关键能力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训体系
在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体系,可按如下思路进行:首先,满足全社会对提高关键能力的需要,为设立专门的关键能力培训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满足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关键能力培训的模块及教学方法;最后,满足各类在职人员终身教育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关键能力提供自学的内容和方法。
独立开发的关键能力考核体系要与现有的考核体系相配套。推行专门的关键能力考核和认证体系,不能游离于现有体系之外;相反,关键能力考核体系应对现有资格考核体系的深化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认证的需要,为建立专门的核心技能考核认证机构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要适应各种职业特定技能的考核向其他技能层次发展的需要,为之提供配套的核心技能模块及相应的考核方式;最后,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关键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自我考核的方式和渠道。
二、完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标准体系
关键能力开发的成败决定于关键能力标准。我国的关键能力标准体系极不完善,在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测评依据等方面的规定都较粗糙,有待细化。对此,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思考。
标准关注技能还是技术人的技能主要是运用方法和技术的能力,在制定标准时,经常采用“能够使用某种技术进行某种活动”的描述。但是,标准制定的逻辑出发点到底是技能还是技术,人们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往往把标准理解为掌握各种技术的要求,而不是对掌握这种技术去完成某种活动的要求。由于这个原因,在一些技能标准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纯粹的技术和方法,是一个技法的武器库,而没有看到人的主体性和工作活动的目的性。因而,这种标准必然会误导培训和考核只注意对技术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对运用技术的人本身及其客观外部条件的关注。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体现这样一个理念: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人具备运用工具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等级的设置和划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根据什么来划分关键能力的等级是个技术难题。经验证明,通过对其因素的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的分析,可比较明显地区分出能力要素的等级。为此,需要将分析重点从能力要素本身转向能力活动的对象、范围、工作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等方面。因此,为了更明确地区分标准等级,一方面要对关键能力标准结构中的“能力要求”部分,通过对工作活动范围等因素的限定来说明差别,另一方面要在“相关知识”、“工作活动”和“考核指导”等部分尽可能地体现标准等级的差距,以提高关键能力标准的可操作性。
考评证据的确定考分决定考生的一切,这是传统考试体制的弊端。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采用所有可证明考生能力的证据,包括考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哪些证据可以采用,如何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在技术上和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参照英国的成功做法,可把考评员的观察作为考核依据的第一选择,同时也建议采用其他证据,如第三方的证明,以及考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所做出的成果和表现等。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相应的工作现场考评和督考制度及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三、重视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我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在这方面还非常薄弱,如在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策略、课程建设和培养效果评价等方面都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序言
尽管在西方社会中,雇主希望现在的雇工比20年前的雇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更强的内在动机。但是,职业教育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期望。在学生的内在动机、知识水平及所掌握的技能方面却是存在许多令人怀疑的地方。这个令人失望的结果肯定有其造成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读书期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愿望,更不用说职业认识。缺乏内在动机导致学生做出相当随意的职业选择,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较高的辍学率,最近几年,欧盟对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的投入不断上升[1]。同时,很明显,学校的管理者并不注重职业指导和职业辅导。他们几乎不向这方面投入经费。
二、职业学习:理论观点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主要是基于特质论的理论基础之上。该理论对荷兰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指导及职业辅导的模式构建及内容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知情选择”和“制定决策”。在该模式中,要做出较好的职业选择,雇工的个性及才能必须要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匹配。因此,咨询顾问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自身能力的可靠信息以及在实施特定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职业做出理性的选择[2]。
该模型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越来越不可预测,因此,基于某些信息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就变得非常的困难。存在一种观点,即学生是否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的认知能力,这仍是一个挑战。30年前,有专家观察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做出理性的职业选择,主要的原因有他们没有掌握当时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坚持的价值体系,此外,还没有掌握高效的推理技巧。人类的理性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经常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只能做出短期的预期,因此,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解释了年轻人“有限理性”的存在,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做出事物的选择)要到20-30岁的时候才会发展完全。因此,当年轻人面临复杂情况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决定[3]。
基于以上理论,还是不可能提供关于个体及劳动力市场的准确信息。因此,传统的职业指导及咨询变得越来越过时。这个结果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尤其是作为教育系统多重选择及基于市场系统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出决定的实际责任主要就是落在学生身上。所以,在学生有必要做出决定之前,没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大量信息,只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及怎样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行为即可[4]。很明显,发展职业素质能力是一种高阶段的学习过程,传统的学习环境是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
三、职业学习
职业发展的第一个理论的学习观点是强调再生性学习。该理论是建立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职业选择是职业定位自我效能感、预期结果及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5]。关于行为结果的信心与期望被看作两种学习过程的结果:由成功学习和失败学习或者替代性学习所造成的正强化或负强化。自信与个人行动的期望的结合产生了职业愿望。在这些愿望基础之上,做出职业的决定,选择职业。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的经验与空间还受种族与性别的约束。
当今社会,发展飞速,很难使用社会认知的学习理论来准确的描述职业学习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环境下,工作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使不断增长的学生去广泛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另外,在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中,社会经验被看作是做出决定的外部因素,然而,经验主义的研究建议,它们实际上是做出职业决定的完整部分。要在众多理论当中去理解职业发展,了解理论也是很有必要的[6]。
这种方法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其观点是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中,有意义的构建是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关于实际经验进行的对话来实现的。
四、教育中的职业学校环境
在职业导向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发言权,最后,可以积极参交流与并讨论工作中的学习经验。这种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在很多方面上都不同,具体如下:
1.不注重信息的转移,而注重获取真实的工作经验;
2.不注重由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讲解,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意见交换;
3.在作出职业决定的时候,不注重制度的干涉,而注重持续的指导;
4.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5.不注重单一的标准的学习路线,而是注重多元选择的创新和相互分享。
五、研究问题及研究模型
然而,经验主义并没有像以上所定义的职业导向学习环境,这还有待于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该研究旨在寻求以下问题的答案:
学习环境中哪些方面证明了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学生所掌握职业能力的程度?
除了刚才以上所提到的学习环境的特点,个人在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性别的影响。在工作当中,男生和女生看上去都有很高的职业兴趣以及较高的独立性。但是,专家研究显示,在作出职业选择的能力方面,女生比男生的得分更高,而结果往往是男学生更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7]。年龄也与职业选择和能力有关:学生的年龄越大,他们为职业选择所做的准备就越充分,对他们的职业也就更加确定。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点有助于职业规划,工作态度的知识以及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在研究当中,专家使用了“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来说明人们怎样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归功于自己的行为,那么别人会说,应归功于内部控制点[8]。
六、样本选取
该研究中的学生样本是来自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分成两个子
类,要么注重实践训练,要么注重理论培训。样本的抽取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选拔过程的。在第一个阶段,荷兰所有的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被邀请参加一个关于职业指导和咨询的会议,这个会议是由非官方的机构来组织的。该组织是由教育部来资助的。参加会议的代表首先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目前的这项研究。其中,一些积极响应该研究的学校选出一定数量的老师和学生,并要求他们参与该项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参与的学校遍布荷兰全国,并且覆盖中心城市的学校和农村学校[9]。参与研究的学校和未参与的学校在学校的大小,学校人数及环境方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然而,参与学校可能比未参与的学校在职业指导和咨询方面更积极而已。
七、方法的构建
用于从学生方面搜集信息的手段,即一个列有88条的基于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是经过五个阶段制定出来的。首先,对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特别是职业能力素质领域中现有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完全适用于改研究的方法,所以,调查问卷成为测量职业能力的方法基础。其次,最初的定性的访谈是与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老师、学生及职业咨询者一起进行的,其目的是使相关变量可操作化。在这些访谈中,职业学校使用的具体的职业导向方法和与职业相关的方法被确定。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额外的一些条目也已确定。第三,基于前两个阶段,一个实验性的调查问卷在访谈中已经发给18名同学。该实验性问卷中的每一个条目都与各位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并请语言专家和方法论专家进行评价。第四,把调查问卷分发给200名学生进行心理表现的考试,其目的是精选一定数量的条目作为最后的调查问卷内容。最后,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制定出的调查问卷再送给一些职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让他们给与评价,并对不当之处进行较小的修改,再最后定稿。
除了为学生开发的调查问卷之外,同时,也为老师开发了一套调查问卷,目的是想收集与职业学习环境相关的数据。这些调查问卷中的条目是在定性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把它送给一部分教师进行评价修改。选出来的条目再以手写的形式分发给每一位学生[10]。
调查问卷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能力:衡量职业能力的手段是基于手写的、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曾有专家划分为五种职业能力,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职业能力的三因素模型最具有代表性。能力和动机反射构成其中的一个因素――职业反射,工作探究和职业行为构成了第二个因素――职业形成,所以,现阶段,三种职业能力为:职业反射,职业形成以及网络(即以交互行为为特点的网络)。
条目举例如下:
职业反射:
(1)与自己的父母聊天,找出什么才是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2)经常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最擅长的事情。
(3)与有经验的人讨论自己未来的计划
2.职业方法与手段:在职业教育中,经常用到的职业定位方法有职业选择测试、课程方法的使用,它是以手写材料的形式来收集面向职业定位、生涯会谈(一对一的与学生进行交谈,但是仅限于那些准备辍学的学生)、聘请职业顾问。另外,现阶段正在使用的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有是个人发展计划(PDP)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到,那些方法在职业定位和指导领域对参与该项研究的学生使用。
3.职业定位指导:学生也被询问一些关于哪些生涯对话是发生在工厂,哪些是发生在学校。例如,“老师问我,我向学什么?”,“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学那些内容?”,“在讨论当中,老师/指导者就会帮助我找到自己将来的目标。”,“在实习期间,我与我的指导者探讨我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4.个人及环境约束因素: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及个人的变量也被包含在调查问卷中。环境的变量有学校类型和学生入学登记程序的形式。改程序分为以下几部分:技术研究、经济学、农业、卫生保健、职业准备教育理论及其他内容。个人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内部控制点以及学习成绩。内部控制点由三个条目来衡量。成绩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11]。
为了调查研究哪种职业导向的学习环境在职业准备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程度更大,我们对它做了回归分析。三种职业能力的规模作为因变量,描述学习环境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个体的及环境的特点被包含在潜在的混乱变量中。
八、结论
在342所职业准备教育学校中有23%的学校参与了该会议,同时,在1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全部参与会议。在那些参加会议的学校中,又有23%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和94%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响应该研究。学校的相关部门选出某些班级参与其中,但是并没有具体介绍是如何选出的这些学生。在这35所学校中,共有3499名学生和166名老师参与了这项研究。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些信息,大部分都是来自老师。结果显示,学习环境的不同方面正好可以解释职业能力素质得分的变化方差。基于问题的讨论对所有的三种结果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ollin, A., & Watts, A. G. (1996). The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of career – and of careerguidanc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24(3), 385–398.
[2]Davis, D., & Braithwaite, R. (1990). Career education in Aus tralian schools. Ryde, Sydney:CREW.
[3]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5). Better choices: putting principles intopractice. Sheffield, U.K.:Au thor.
[4]Donohue, R., & Patton,W.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areer guidance program with longtermunemployed inpidual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ling, 35, 179–194.
[5]Education.au (2001). National Career Information System Business Plan. Dulwich, SA:Author.Education Queensland. (1999). Review of the provision of career guidance in Educa tion Queensland schools. Brisbane: Author.
[6]Ellyard, P. (1993, July). Education 2020: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Association N.S.W. State Guidance Conference,Sydney, Australia.
[7]Feller, R., & Walz, G. (Eds.) (1996). Career transitions in turbulent times: exploring work,learning and careers.Greens boro, NC: ERIC Clearinghouse.
[8]Furness, J. (1999). Incolink: training, employment and careers unit.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8,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