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多媒体设计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多媒体设计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多媒体设计基础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0-0000-02

"Multimedia Technology Basis"Curriculum Teaching-assist Process Analysis and Design

Chen Wei,Wang Haibao

(Qingdao Radio&TV University,Qingdao266012,China)

Abstract: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but with the increased pace of development,also will be teaching a number of problems emerged,such as: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lasse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iculty.Bo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istance education or the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Open Education,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need to be more streamlined proces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Radio and television writer,Qingdao University Open Education,"135"teaching model as a guide,from computer courses,"Multimedia Technology"course student to start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design to in-depth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how more effective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to carry ou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urses.

Keywords:Self-learning;"135"Teaching mode;Study process;Instructional design;Student service system

一、什么是青岛电大开放教育“135”教学模式

青岛电大开放教育的“135”教学模式,即在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教学技术下,充分发挥网上资源这一条主渠道优势,通过“课程责任教师主导、指导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三位一体相结合,完成“导学、助学、自学、互学、促学”的五个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青岛电大开放教育“135”教学模式助学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活动中与“导学、自学、互学、促学”几个学习过程相比,课程责任教师主导、指导教师辅助的助学过程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其作用是构建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媒体资源,综合使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

(一)助学过程构建多种教学媒体。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限于文字教材的使用,而浩瀚无边的网络资源不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得学生很难把握住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开放教育助学过程恰恰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课程责任教师和指导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分析确定教学实施方案,有效利用多种媒体制作网络课程、IP课件、多媒体CAI教学课件等学习资源,分类别、分层次放到互联网上,进行“差异化服务”,并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入手,掌握好学习技巧。

(二)助学过程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困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又一大难题就是: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如何得到及时而有效的解答。开放教育助学通过面授课程辅导、网上教学活动、BBS课程讨论、E-mail电子邮件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答疑服务,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然而学生如何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仍是助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助学过程中不可以将助学环节单独割裂进行,应该与导学过程充分结合,共同发挥两个学习过程的优势。

三、《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助学过程分析与设计

(一)《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助学过程设计的必要性。

1.《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助学过程设计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重要环节。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门人才。[4]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因此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作用重大。研究和探索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助学服务的体系结构将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好本课程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2.《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助学过程设计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点环节。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热点技术,它的迅速发展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作为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新技术、新技能的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将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助学过程的设计,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环节。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助学过程设计与实施。《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模块:多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多媒体制作、多媒体开发环境和工具、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多媒体硬件、常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应用。基于开放教育网络环境下的助学过程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网上资源优化组合,设计建设针对性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重点是将学习内容合理化组织、细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供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

(1)制作讲授型网络课程。针对《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将学习内容制作为具有一定连贯性、逻辑性的网络课程,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配套网络资源。

(2)制作交互型CAI教学课件。针对《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中:多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多媒体开发环境和工具和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模块的学习特点,制作交互型的CAI教学课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制作演示型的流媒体教学课件。针对《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中:多媒体制作、多媒体硬件、常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应用模块的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在自主学习媒体制作软件、硬件等的难点问题,将这些模块的内容制作为演示型的流媒体教学课件,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软件的学习技巧,提高软件的操作能力。

2.构建全程助学服务体系,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1)定期进行教师网上实时授课指导,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理念是“有教无类”,努力让有学习需求的人都能够参与进来,这必然会使参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年龄、学历、技能、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中也必然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针对此种情况采取定期进行网上实时授课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得教师能够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行个别化教学指导,保证每位学生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2)定期安排教师面授辅导,加强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比,远程开放环境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被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所取代了,然而不能不看到单纯依靠网络学习的局限性:

1)时间与空间分离导致学生学习的跳跃性,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掌握的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

2)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不及时,使得自主学习演变为自学,欠缺理性和感性知识的紧密结合。

3)网络环境下学生实践动手的操作技能难以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容易出现脱节。

因此,在《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定期安排教师面授辅导,以加强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

3.加强实验实践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在网络环境下较难实现操作技能的实验教学环节,这也是网络环境下开展理工科类的专业教学的难点。因此,要对《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内容进行划分归类,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并紧密结合网络资源建设及教师面授辅导来进行。

(1)音频、视频、动画制作――实践动手操作指导。多媒体制作中,音频、视频、动画媒体的制作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于相关软件的学习不仅要懂理论还要会具体的操作技巧,此部分内容不能单纯依靠网络课程讲解和演示型的CAI教学课件,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上机操作的条件并结合面授辅导开展具体的操作学习。

(2)多媒体开发工具、集成工具的应用及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小型作品开发设计操作指导。本部分的实践内容主要是学生在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学习掌握一门或两门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动手操作开发出一个自己设计的小型多媒体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全面的技术指导,协助学生完成作品。

(3)多媒体硬件、常用设备的使用――安装调试操作指导。多媒体硬件、常用设备的使用主要涉及音频卡、视频卡、光驱、触摸屏、扫描仪、语音输入系统等多媒体设备的实用技能。对于这些硬件设备的安装、性能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得到很好的掌握。

四、《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助学过程设计效果分析与评价

(一)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助学过程从资源建设、构建助学服务体系和实验实践环节的三个方面的设计(见教学效果评价表4-1),体现了本门课程助学过程的特点,基本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多方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较好的达到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表4-1.教学效果评价表

序号 课程教学环节 教学效果分析 学生评价 学生满意度

1 网络课程 结合课程教学提供在线授课详细讲解,满足学生不受时间限制的自主学习。 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基本满足学习需求

较好满足学习需求 不满意

基本满意

非常满意

2 面授辅导 与学生定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疑难问题解答,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学习辅导。 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基本满足学习需求

较好满足学习需求 不满意

基本满意

非常满意

3 文本资源 方便学生下载文本资料辅助学习 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基本满足学习需求

较好满足学习需求 不满意

基本满意

非常满意

4 实践指导 定期上机操作实训,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实践技能。 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基本满足学习需求

较好满足学习需求 不满意

基本满意

非常满意

(二)实施效果评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整体效果良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将自主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态度较差和教师能力水平较低两方面的问题。因此目前仍须从学生和教师入手,解决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定期对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实施效果,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教学支持服务。

五、结论

在青岛电大开放教育“135”教学模式的理论指导下,笔者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的助学过程具体分析与教学优化设计,明确了在开放教育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从而逐步明晰了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开展理工科类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有效方法,有利于研究和探讨计算机类其它课程的网络教学以及相关教学过程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力.现代远程教育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模式创新[J].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8

[2]张建伟,吴庚生,李绯.中国远程教育的实施状况及其改进[J].开放教育研究,2003,4:7-11

[3]崔怀林.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专题教学设计与事件[J].广东师范学院学报,2005,4:67-70

[4]王广新.教师引领BBS论坛讨论活动的角色行为评价模型[J].中国远程教育,2008,3:35-39

注: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4

现代教学的手段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教学活动能够冲破时空的制约,让教材上静止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动态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面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激发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多媒体课件是一个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高效的教学辅助功能,是以服务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所以,多媒体课件在制作时应该首先思考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时,应符以下列原则为依据:

1.1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要符合学生心理的特点、年龄的特点和学习习惯,同时综合教师本人的哲学观、系统观、方法论,合理的筛选、组织教学信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有特点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学科的特点、教材的内容、教学的目标,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高效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一定要符合课程的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去设计、使用,多媒体素材的选取应同步于教材的内容。

1.2 整体性原则

据相关调查统计: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凭借听能够记住的教学内容仅为20%,如果同时用眼看能够将比例增加到30%,眼耳相结合后掌握的内容可高达65%。由此可以看出多种感官相结合,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课件就是因其自身的生动、直观、形象且内容丰富,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眼、耳、脑等感知器官对教学的信息同时进行处理,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所以,课件的制作应该综合考虑视听效果,合理选择素材。综合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调动,有机的结合课件形式与教学内容,达到课堂效率的整体最优化效果。

1.3 直观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是综合多种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素材之长,形成图文并茂且具有动态效果、学生互动的环境,此时传递的信息富有极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感,能够将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而且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充分展现计算机的强大互动性、重现力和表现力,这是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课件服务于多媒体教学,因此课件的制作要侧重于常规教学中的重、难点,或使用单一电教媒体难以直观表达的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

2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主要阶段

2.1 课件制作过程

2.2 选取教学章节,明确教学目的。选取教学章节是开发研制CAI课件的重要环节。选题应该从CAI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来进行,选取授课内容中较为抽象、不好理解、难于通过语言描述、难以捕捉的一些规律、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内容等,通过借助CAI课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选则课题的同时,还应该分析并明确所选课题实施后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

要认真分析并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及其他教学文件等,要从学科领域的整体性出发,思考怎样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质量标准,怎样才能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明确教学目的。从最基本的实现教学目标出发,将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完成。

2.3 教学设计的阶段。教学设计的阶段,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一切以教学大纲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教材中教、学的结合点体现出来。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能够更好的在信息化社会里学习、生活、工作,在这些阶段中应该具备的各种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都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给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前几年,我们学校在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了上海市教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考试大纲,内容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是讲授OFFICE办公软件、动画的制作、图像的处理、网站的制作等。同时学校还要求所有参加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参加一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个性等特征,预测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表达等方面的情况,以此为依据来确定课件制作过程的难易度。总之,本阶段就是要预先勾划出课件的基本框架并且确定要实现的教学效果。

2.4 脚本设计阶段。针对每页的对象,如文本、图形、动画等,分别建立脚本设计卡,卡片内容应包括内容:(1)卡号。卡片的标注,自然数序列,方便文档的管理;很多人不重视卡片号,这对卡片的排序也很不方便;(2)内容。各类页内对象的标注:1)文本:指出文本的内容,字体的大小、属性等。如需应用“热字”,则另行说明。2)图形:总图和按需要而拆开的局部图,分别画在不同的卡片上,编以不同的卡号,尽量线形线色,函授曲线要注明表达式。3)动画:绘制出动画的初始状态,包括背景;对每个动画体现出它的典型位置。4)图象:指明资料来源,尽量说明文件格式。5)视频:描述其内容,并指明来源。6)音效:说明其内容,来源;(3)对象的控制以及流程控制。在课件中进行流程控制的部分全部由页编号卡号的接续链及其相应的控制符实现,控制的内容有控制页内对象,控制对象之间、页之间、入口和出口等项目。

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是在结合本校及其他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众多任课教师的任课经验,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的演示和讲解。课件的制作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能够给各高校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辅助工具,帮助教师教学并让学生能够进行参考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有了多种媒体的参与,大大提生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已经变成现代教育的特点。各高校的教师越来越多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变为研究开发CAI课件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陈命家.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5).

[2]朱训玲.妙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55-01

0 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在《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达到这门课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中应起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1 多媒体技术引入《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经笔者大量调研发现,传统教学方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方法陈旧,手段落后。②课程内容不能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③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率。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胜任高效率的要求。④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⑤教学手段的单一化致使教学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与学习效果差。⑥在黑板上“开机器”,不能使学生对本课的有关概念、原理等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没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步入”机械的殿堂。

1.2 多媒体技术在《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使用了自制课件、放映录像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总结这些实践结果,反映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势:

1.2.1 多媒体技术进入《机械设计基础》课堂,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针对该课的实践性强、与工程现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展示课程内容中较复杂的机器结构,使学生能轻松认识一些常见机器的结构原理,以及一些学生初次接触感觉陌生难懂的名词术语。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看单缸内燃机的结构及其动作演示,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就看懂单缸内燃机的结构原理、组成部分,认识机器特征,并进而理解由单缸内燃机引入的零件、构件、机构、机器、机械等概念。

1.2.2 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即时演示功能,能明确诠释某些抽象的结论,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类型时,用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各种铰链四杆机构的形式及其动作,再以一个四边长度确定的铰链四杆机构为例,通过其机架分别为最短杆、最短杆的相邻杆、最短杆的对面杆时的动画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并记住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其判别方法。

1.2.3 多媒体课件可将授课中不易理解和难以看清的部分,多遍重复观察,彻底弄清机器的结构原理,动作过程等。

1.2.4 有利于开发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对大量具体多媒体信息的观察、分析,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进程,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也培养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了智力。

1.2.5 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使原本学生感觉沉闷、枯燥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显得生动起来,学生愿学、乐学,提高了授课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的声音、形象直观的画面、表现手法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

1.2.6 多媒体进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的课堂,还可实现一般情况下很难开展的交互式教学。例如,在设计轴系时,我们可用轴系组装仿真软件,模仿真正的轴系安装过程:用鼠标点击拖动零件进行仿真安装,选择的零件及安装步骤正确时才能安装,并说明正确的理由;错误时不能安装,并给出错误的原因。

1.2.7 现代工业发展很快,课本内容经常不能及时反映一些最新的工业发展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获得最新的信息,将其制作成多媒体素材,用在课件上或用投影等多媒体设施在课堂上做以介绍,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内容总有新意,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代同步。

2 《机械设计基础》课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内容前后联系不是很大,这样,在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机械设计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操作上就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各章节或者某个具体问题的需要来引入一段录像或用一个课件甚至几个图片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以下几种方式可以灵活使用。

2.1 录像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手段一般称之为电化教学,即用电视录像进行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我们安排了绪论中的内容以这种方式进行。通过录像中对历史的浓缩,对当前机械业的展示及对机械业未来的发展展望,让学生对整个机械行业的历史及其发展有个生动形象的简单认识。

2.2 图片模型辅助教学模式 此模式主要是利用教学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其教学设施简单,如挂图、幻灯机、视频平台等。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中机构的组成、动作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所采用的一种简捷方式。它可以根据教师教学安排,随时出现在课堂中需要的环节。这种方式虽有一定的直观性,但不够生动,难以表达动态过程。

2.3 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 多媒体投影教学模式是我校主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构成也并不复杂:一台多媒体投影仪,一台笔记本计算机,一台视频平台及扩音设备等,即构成一个理想的多媒体投影教室。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方便地随时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说明一个问题或整个章节,可将电视、图片、幻灯教学集中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平台中心、课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中。

如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为《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显示了巨大的优势。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和质量,让学生轻松步入机械知识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前几天,实习的学生回来参加毕业答辩,有在公司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谈自己在公司的工作经历和进步时说,工作也是一步一步来的,如要先能独立设计了,然后才能自己去谈客户。要想尽快提高自己,需要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老师,得有好的老师指导;第二,是自己,自己必须勤学好问。老师是不会像学校上课的老师那样一步一步来教你怎么做的,只会给你一个思路方向指导,然后就得靠自己去找资料学习,有问题就问老师,多做几次就有感觉了。当时听了就很有所感,结合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觉得这是一种很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提高能力的一种方式。以下就以工作式的指导方式来进行探索《动画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一、以实际招聘条件激励学习士气

首先介绍一下本门课程的地位,学习目的以及在以后就业中相对应的工作岗位,要以就业的高度来看待这门课程。然后在网上找一些具体的工作岗位招聘要求来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明白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就业的标准,要想你挑工作那就得有本事,有实力,不然就只能等着工作来挑你了,以此来激励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以学生为主教材为辅展开课堂指导式教学

要求学生上课必须带教材,以前上课很多学生就空手到教室,说听老师讲就行了,有的学生带了教材也没有翻开看过,到了期末书里面都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本次探索是以学生为主教材为辅来展开的课堂指导式教学模式,步骤如下:

1.老师讲解,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完成任务

首先,老师讲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然后,给出本节课的任务,跟学生一起分析任务,指导完成要点。最后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来动手完成任务。以讲解绘图功能中的基本绘图工具为例。

(1)学习内容:学习绘图模式、直线工具、椭圆工具、矩形工具、多角星形工具、选择工具;

学习目标:掌握绘图的两种模式:合并式绘图模式与对象绘制模式;掌握几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选择工具的选择与编辑功能;

学习重难点:绘制模式、选择工具的编辑功能

(2)任务:绘制一幅夜空背景图,分析得出绘制内容有天、地、草、星星、月亮;

完成要点:先画下层再画上层,注意绘制模式;

(3)针对学习内容,学生先在教材上找到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同学间也可以互相交流;

(4)动手绘制图形。

2.分组讨论总结遇到的问题

在绘图的过程中,不要遇到问题就举手问老师,因为很多人都是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如果老师给每个人都讲一遍,既费时效率又低。因此,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讨论制作中碰到的问题,由于学习能力不一样,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不一样,有的人会这个不会那个。这样通过讨论就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学习,会的同学可以指导不会的同学,这样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欲望,然后把都不会的问题进行总结。各个组的组长最后组成一个组再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每个组的问题也可能不一样,最后把最终所有同学都不会的问题进行总结,提交给老师。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同学的组织能力,又可以提高同学的交流合作能力。

3.集中问题,各个击破

老师收到问题后,再分问题进行仔细讲解,各个击破,直到同学们都理解掌握。最后同学们再根据老师的讲解消灭所有问题,完成任务。

4.布置课后任务

巩固本次课学习内容的任务,预习下次课学习内容。

三、依靠网络资源平台展开课后自学

要想在课堂就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全练精基本是不可能的,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熟练掌握精通运用,还得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练习才行。

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建设了很多供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平台,如精品课程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除了这些,网上还有很多供自学的专题网站,如我要自学网,大家论坛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因此,是不怕学不好,就怕不想学。

除了给学生推荐些好的资源平台给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外,还要给学生布置些任务来督促他们的自主学习。例如,在讲Flas的实际应用实例时,如网络广告制作,大多老师的讲法是先讲有关广告制作的一些知识,网络广告的特点,网络广告的设计原则,网络广告的类型等;然后演示广告实例;再分析讲解制作过程,这其中学生学到的体验到的也只是广告中动画制作,而到底广告如何设计出来更能吸引别人的眼球,用什么颜色选取什么内容来展示,用什么动画方式和对时间的把握等,这些学生还是茫然的,然而课堂上是不可能讲得如此多如此细的,再讲得多,学生没有体验也是没有用的。因此,这些都作为课外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去体验去完成。在学生完成作品后,要求学生讲解他的设计思路和过程。

四、结束语

《动画设计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基于工作式指导教学模式探索,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士气,活跃课堂,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让学习不再孤单,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值得实践推行。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39 — 02

《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师范技能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制作小学的教学课件能力,使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再过多的介绍理论基础,而是以Flash、Authorware、几何画版为主要软件进行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项目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些,本课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预期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体现,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职业岗位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职业岗位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电教管理人员及课件制作人员。

在对以上的职业岗位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我们确定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核心技能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小学机房的维护能力、编程与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

本门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以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小学教学课件的能力为目标,把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应用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本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特色、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之一;其前置课程有《信息技术基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Flas制作》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等,是以上前置课程的综合应用,是后续的毕业设计、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教学原则为指导,将《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本着“来于教学一线用于课堂教学”、“难易结合层层递进”和“项目划分与职业技能相对应”的思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精选了四个项目,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的实训项目。四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思考题几个方面进行编排。

这四个项目分别是:小学美术课件《树的装饰画造型》、小学语文课件《黄山奇石》、小学数学课件《认识钟表》以及一个综合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均是从小学课堂教学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四进课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同商讨后确定的。

这四个项目在内容、工具和方法上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小学美术《树的装饰画造型》课件制作,主要让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流程,熟悉课件制作所需素材的收集与处理方法。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学生可以编写小学多媒体课件脚本;能使用基本的多媒体设备采集课件素材;能利用软件处理所需素材。

第二项目《黄山奇石》和第三个项目《认识钟表》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同第一个项目相比无论在脚本的编写还是素材的处理上,都更加复杂,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完成,学生的课件制作技能基本形成。

前三个项目都是通过模仿已有的课件来完成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实现自主设计与制作教学课件,为此我们设计了第四个项目。这个项目我们只为学生提供教材、教案、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素材,这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开发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借鉴成形的资料和作品,制作符合小学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完整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提交脚本、展示课件和现场答辩三个环节来检验学习效果。通过这个项目使学生技能得到提升,实现本课程的终极目标——形成课件设计与制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课件制作是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要求,综合考虑本课程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导向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所需知识、技能训练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问题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问题法,如在第一个项目制作之前,向学生提出“目前比较流行的课件制作集成工具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示范法,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擦除图标的使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背景切换时经常会出现白色的空缺,于是就在班级中找一名擦除图标使用得比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分解步骤和操作要领,这既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也潜移默化的训练了学生传授知识的从教技能。

2.教学手段

(1)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了电子教案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校园网、互联网的使用。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大量的课程资源上被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五、教材建设

目前图书市场上涉及多媒体制作、课件开发工具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种类繁多,但针对小学教学的以项目作为载体,贴近小学教学实际的教材却没有。为此我们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发,结合教改理念、教学实践,总结成果、总结经验,以校校合作为基础,与教学一线教师合作开发了《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程》,该教材的使用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为此我们建立了与工作岗位相一致的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利用校内的多媒体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不管在哪一种实训场所,都能接触到与将来就业岗位一致的工作环境,实现学习与就业环境的无缝对接。

七、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及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和一线教师等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考核。

3.评价目的多元化,改变将考核学生作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强化评价在教学反馈中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个别指导、项目展示和与实践教师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的分析、归纳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特色

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改变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形成了自己“双师、双元、双能“的特色:

担任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同时,本课程还聘请了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齐市教育信息中心从事多媒体制作的老师为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经历和课件制作的实践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更贴近职业需求。

为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要,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双主体教学,即“双元”教学。“一元”是指学校,主要以奠定课件制作的基础、培养学生素材收集与处理和媒体开发工具的使用能力为主;另“一元”是校外实训场地,主要包括实践教师所在的学校和学生的教育实习单位,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转变自身学生的角色,更加深入体会到课件的开发过程和课件的使用过程。

强化“双能”培养,即从教技能与操作技能。在训练学生课件制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从教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不但“会做”还要“会教”,因此该课程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的培养的延伸。

学生通过《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电化教育设备使用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提高,掌握了同类软件的操作技巧,建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兴趣,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自主的意识与方法。多媒体制作已成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特长技能和就业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多媒体技术基础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计算机、通信、电子、新闻传播等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的学习,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应用和综合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这使得该课程逐渐成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一门专业技能选修课。而且,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媒介素养是就业生存的重要能力之一。但是,面向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的实验室条件简陋,这极大地影响了该课程的实验训练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建设思路

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建设思路是“面向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建设设备齐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基础综合了媒体传播学、文学、编辑学、美学、影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该课程的先修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Office的基本操作。而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为非信息类专业学生,他们的前期知识很不完备。所以,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建设的首要原则是面向非信息类专业学生。这也决定了该实验室应具有设备齐全、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特色。设备齐全是指该课程作为公选课其实验室设备要比作为专业课多,以弥补非信息类专业学生没做过的前期实验,如组装多媒体个人计算机。交互性强的实验室可以方便教师演示实验,解答学生疑问,传递实验素材和软件工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实验。资源丰富的实验室有利于学生知识构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室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实验效果。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建设的难点就在于它是面向非信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确定适合非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内容是建好实验室的根本前提。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的实验内容设计

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面向的是非信息类专业学生,他们的前期知识很不完备。所以,应把学习对象统一视为大一新生,并且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丰富的前期知识,要努力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做到内容深入浅出。教学内容包括13部分:(1)多媒体技术基础;(2)多媒体设备;(3)多媒体软件;(4)多媒体素材的获取;(5)声音处理;(6)文字处理;(7)图像处理;(8)动画制作;(9)视频处理;(10)多媒体合成编著;(11)多媒体出版物包装设计;(12)网络多媒体技术;(13)虚拟现实技术。其中,“多媒体设备”包括:①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硬件;②多媒体接口部件;③多媒体存储技术。“动画制作”包括:①二维动画制作;②三维动画制作。“多媒体合成编著”包括:①多媒体作品选题设计;②多媒体作品脚本设计;③多媒体作品界面设计;④多媒体工程化设计;⑤多媒体创作工具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包括:①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概念;②WWW的工作原理;③HTML语言与网页制作;④流媒体技术;⑤视频会议。

实验内容的确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并且实现以下3个原则:(1)实验内容要贴近生活。非信息类专业学生选修多媒体技术基础就是想要培养媒介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贴近生活的实验内容在生活中被运用到的机会大,这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就业都有帮助;(2)实验内容要精简、常用。多媒体技术基础课要学习很多的软件,如PhotoShop、Premiere、Authorware等。不可能每种软件都进行详细的学习,只能选取常用的功能来实验。例如,PhotoShop常用的功能是选择区域、图层的操作、滤镜的应用;(3)把实验内容组织成由小任务构成的项目。一个项目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而这个完整的任务又是由多个小任务所构成,小任务反映的是一个常用的功能。这样,完成一个项目以后,基本上就把一个软件的主要应用掌握了。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内容见表1。

三、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配置建设

实验内容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配置。

1.实验用多媒体软件决定实验室计算机的配置

多媒体软件决定了实验室用计算机的软件配置。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所要用到的软件分为8大类。(1)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矢量平面设计软件Illustrator、CorelDraw;(2)文字制作软件。如制作文字3D效果的Cool 3D软件;(3)音频处理、制作软件。如数字音频处理软件Sound Forge、Cooledit,MIDI制作软件MidiSoft Studio、Cakewalk;(4)动画制作软件。如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Uled Gif Animator,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 Studio MAX、MAYA、3D Flash Animator;(5)视频处理软件。如非线性编辑软件Premiere;(6)多媒体著作工具。如基于流程图的可视化多媒体开发工具Authorware,还有Toolbook和Director;(7)网页制作软件。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网页开发和网站管理软件Dreamweaver;(8)多媒体应用软件。如音频格式转换软件GoldWave,视频格式转换软件WinAVI Video Converter,压缩软件WinARA,暴风影音媒体播放软件等。

多媒体软件也决定了实验用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由于实验要用到很多软件,实验室中学生用计算机必须配置独立的硬盘,硬盘容量不得低于20G。由于实验中往往要同时运行多个软件,电脑内存容量最好大于512M。在众多的多媒体软件中,3D Studio MAX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高,推荐安装Intel Pentium 4处理器、1GB内存,最好安装显存为128M、具有Dircet3D 10功能的显卡。

2.实验内容决定实验室辅助设备的配置

由表1可以了解实验室需要配置哪些辅助设备。要合理地使用辅助设备,分清哪些是每人1件,哪些是公用。如果给每人配置1台数码摄像机就不太可能。由于多数实验内容需要监听声音,每台实验用计算机要配置1副带麦克风的耳机。在声音处理实验中要使用DVD来获取音频,以及在多媒体出版物包装设计实验中要刻录光盘。所以,每台实验用计算机要配置DVD刻录机。在多媒体设备与媒体素材获取实验中要用到数码相机、扫描仪、数码摄像机和MIDI设备,都很昂贵,作为公用辅助设备使用。

3.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资源决定了实验室网络配置

选修多媒体技术基础的学生多数是非信息类专业,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增强实验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才能提高实验效果。所以,实验室的网络配置要能实现以下3个功能:(1)广播功能。教师能通过广播把实验操作实时发送给学生终端计算机。在广播期间,学生认真观看教师操作,广播完以后,学生重复教师的操作,实现手把手实验教学。广播方式比通过投影机播放的方式要好。广播方式可以阻止学生在教师操作期间上网聊天,而且观看效果要比投影方式清晰。(2)个别辅导功能。学生能通过网络向教师发出提问信号,教师能准确知道是哪台计算机发出的。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扩音系统向所有学生解答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单独向该同学解答。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用耳机和麦克风与教师对话。(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上传下载功能。教师可以将好用的软件和素材发送给学生做实验,学生可以将作业上传给教师批改。配置红蜘蛛多媒体网络软件能实现以上功能。

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的实验主要是应用不同的软件对图像、音频和视频进行处理,实验资源主要指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软件资源和优秀作品。这些实验资源非常丰富。比如,教师积累的素材、软件和优秀作品,学生每年制作的优秀作品,各种制作软件的不同版本,还有互联网上的多媒体资源。这些实验资源有助于学生完成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应能连接到互联网,并且要配置1立的服务器以存放各种实验资源。实验室的网络带宽要大,因为视频媒体通常都有几百兆。这样建设的实验室能流畅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布局建设

科学的实验室布局能优化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效果。多媒体技术基础公选课实验室布局如图1。这是一个可以容纳100名学生的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实验室分3个区域:学生实验区、公共实验区和教师操作区。学生实验区分10行,每行左右各占5台电脑。这样有利于学生分组协作完成实验。公共实验区主要完成多媒体设备与媒体素材获取实验,放在中间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整个实验室安装了4个扩音喇叭,左右各2个。这可以让每个角落的学生都听得清楚。

参考文献

[1]徐远卫,周昕,赵亚玲.建设多媒体实验室与提升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103~105

[2]张曾昱,梁爽,孙睿阳,等.浅谈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在高校机房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27~28

Multimedia technology basics public cours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Luo Yisheng, Dong Wushao, Yuan Nanhui, Feng Liying

篇(7)

儿科诊疗“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同时伴随国家二孩政策放宽,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多地医疗单位面临儿科专业人才紧缺的窘境。加之儿科素来被称之为“哑巴科室”,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儿科存在轻视或畏难等不良情绪。众多儿科教师迫切期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在整个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课程安排中,儿科属于临床专业课程,常常安排在教学后期。经过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后,学生已经累积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儿科学是被称之为“小全科”,综合性很强,成人科室中涉及的大部分疾病都有可能会见到,而且与成人疾病又截然不同。授课老师需要在课堂中传授很多知识,如疾病的发病机理、症状体征、诊断治疗等,如果再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辅以板书、挂图、病案分析,这不仅枯燥,而且信息量小。多媒体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能利用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展现方式,使教师更加直观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Powerpoint 软件是现在常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之一,其制作简便,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风格,也可根据需要添加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突出个人课件设计的特点。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不再简单以讲授为主,辅以板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多采用照片,包含信息量大,且形式新,有的还可以动态演示变化过程。这样可以使枯燥而且抽象的内容得到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让学生印象深刻。引入动画技术还可快进模拟某些场景,便于学生观察,如在儿科学第二章生长发育时,可通过对小儿动作发育——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进行动画模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较大,可以提高兴趣和记忆,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加深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高儿科教学效果的目的。另外,在进行心脏疾病一节讲解时,可对心脏杂音进行音频处理,对心脏运动、血液分流等进行动画处理,对心脏手术过程进行视频处理,生动形象地讲授这一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它保存方便,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学科发展、临床实际的新趋势,随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修改;另一方面,上课时,授课教师可以将提纲在ppt中直接展示,不需要板书,可以节约时间,在单位时间内可提供更多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课件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学生可拷贝教师ppt用于复习,减少笔记内容,更加专心;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授课逐层深度,学生思维跟随教师节奏,且有时间思考,及时提出心中疑惑,得到分析;同时,学习的重难点,可以通过对课件的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揣摩,这对提高课堂效率都有所帮助。

 

3.获取知识途径多元化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学习知识不再只是依靠教师和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化,更是给学生多途径学习提供了可能。另外,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实现了全网络覆盖,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集中授课,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个别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一些高校还在公开网络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如网络公开课、ppt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从而使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工作后继续学习。

 

二、各种媒体形式运用

 

1.文本设计

 

多媒体形式多种多样,最常用到的是文本,它常常用来展示教学内容,在本部分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遵循先整体再细节的顺序,列出提纲便于整体把握,再根据教学大纲逐点讲解、层层深入;其次,应重点突出,重要的文字部分可加粗、加框、加横线、闪烁、改变颜色等,从而达到引起注意的目的;最后,课件文字应简洁,避免正文过长,让学生易于把握。

 

2.图像的设计

 

在儿科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一节的授课中,仅仅是描述患儿呼吸循环突然停止,患儿意识丧失出现抽搐或昏迷,心音消失、微弱或过缓,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或呼吸困难,等等。学生常常没有直观认识,难以想象和理解,如果我们通过照片将其展示出来,往往事半功倍。在教师常用的ppt中插入图片,将有特征性的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照片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具有特征性的照片插入,可以让学生对心跳呼吸骤停疾病本身有直观认识,对辅助检查结果有直观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做到的。

 

3.音频设计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音频,但是在某些课程中,音频的合理利用,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教学儿科常见疾病百日咳,百日咳的临床表现是鸡鸣样咳嗽,通过声音资料的播放,才能使学生直观了解咳嗽的特点,从而在临床接触到时,容易区分。在儿科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这一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授课教师讲授辅助检查结果,如胸片、心电图报告、彩超以及心音听诊特点等,学生往往觉得过于抽象,无法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非常明显,首先,我们可以用音频文件展示心脏杂音的听诊特点,在众多音频文件格式的选择上,我们更加倾向于MP3 格式,因其声音质量好、体积小且便于添加。其次,辅以对心脏运动、血液分流等进行的动画处理,展示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动力学变化,两者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知识点。

 

4.视频设计

 

儿科被誉为“小全科”,成人科室中的很多疾病,在儿科都能遇到。在儿科,窒息和惊厥是时常能遇到的危急重症,即使学生就在抢救的现场,医生也不可能一边抢救,一边讲解,分析原因。学生通过教材,只能得到抢救方案,教师在传统理论授课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口述故事,课堂效果则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个人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很有兴趣,但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但采用视频技术,可以有效还原抢救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关键步骤还可以暂停视频重点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动画设计

 

动画是时刻变化的,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效果甚至远超文本、图像、音频等形式。引入动画技术,还可以快进模拟某些场景,便于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较大,可以提高兴趣和记忆,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加深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高儿科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结语

 

篇(8)

1.引言

目前,在高校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辅助教学已得到广泛使用。在高校多媒体教室控制中,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模式:单机控制和网络集中控制[1]。但是,由于教室计算机大多采用胖客户机模式,这样就会带来使用和管理方面上的数据冗杂、维护困难和使用不便等问题。

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老师需要在教室计算机上存储数据,安装所需软件,而且老师每换一次教室,都得重复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相应软件的安装。最终可能使得许多教室的计算机都有同一位老师的重复数据和软件,而针对全校每一位老师使用到的任何一专业软件及通用软件,都要在每一台教师机上安装,以防止课表调整后又要重新装软件。教师上课要随身携带U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并需计算机保证对其应用的软硬件全面支持。同时,为了加强系统防护,都采用了硬盘保护卡,这就要求针对某一批次的同型号配置的计算机,先制作样机,再通过硬盘对拷或网络发包进行复制,这会造成大量的数据冗余,一旦遇到某计算机中病毒或系统被破坏,就必须重新恢复或硬盘对拷,不仅会影响教学,还会给技术人员增加大量的维护工作[2-3]。

2.云存储及结构模型

2.1 云存储概念

随着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云存储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其是在云计算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延伸[5]。云存储是一个虚拟化的技术,其依赖于网络而存在,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资源上传至云里并保存,同时只要有网络的存在,用户就可以对其进行访问。云存储将服务器、存储设备如U盘等视为一个数据源,并支持多种工作模式,可以根据需求自动合理地分配资源[4]。首先,云存储将庞大的数据进行拆分细化,然后将细化后的小数据模块交给计算机集群系统,由该系统对小数据模块进行分布式存储。云存储的核心是实现存储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对存储设备的自由访问。

2.2 结构模型

云存储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其组成部分包括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服务器、应用软件、公用访问接口、接入网和客户端程序等。其中,存储设备在系统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和业务访问都是通过一应用软件来实现的。系统的结构是由访问层、应用接口层、基础管理层和存储层组成,其自上而下进行排列。

3.云多媒体教室虚拟化管理平台设计

3.1 平台设计思想

云多媒体教室虚拟化管理平台是应用云存储和虚拟盘存储技术[10],主要解决操作系统的启动和终端用户数据的存储问题,具有便于维护管理和低成本的优势。基于该平台,老师可以在自己课程的需求下,存储数据信息和安装相关软件,解决了在每个教室都重复安装软件的问题。更不需要每次上课都带U盘来拷贝课件,通过云存储系统提供的服务,教师不用考虑自己在哪个校区,哪间教室上课,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到自己的资源和教学环境。因此,解决了因为软件安装出现错误或病毒感染而耽误授课的问题。终端的操作系统通过PXE服务启动,本地可以有盘,也可无盘,本地操作系统采用软还原模式启动,解决了因用户操作的数据而影响系统运行的问题。在该平台上,在工作站上操作一次,所有客户机都可使用,无论是安装系统还是软件。维护人员可根据教学需求,随时进行软件安装或更新,大大方便了系统与应用软件的维护。

3.2 关键技术

平台软件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管理服务器业务逻辑是整个系统的核心,PXE启动引导和数据回写服务是系统的两个引擎。

1)PXE启动引导

PXE启动引导部分主要用于客户机加电启动时,网卡初始化完成后,通过网络从服务器端下载操作系统并启动。PXE启动服务模块负责客户端的开机引导,主要由客户机加电、初始化网卡后与服务器端的DHCP服务和TFTP服务组成。服务器的DHCP服务主要负责工作站IP地址的分配、回收等管理操作,并向客户端提供相关信息。TFTP服务可以向工作站发送一个文件,用于引导工作站的开机操作,然后通过网络下载操作系统并启动的过程。

2)数据回写服务

终端运行所需要的数据全部存储在服务器端,通过网络采用TCP/IP协议来获得。针对木地有盘或无盘,数据实时回写在本地或服务器。在软件设计上采用靠近硬件的思路,一般来说本地存储比网络存储效率更高。在本地存储中设计了不回写、实时回写和事后回写等三种数据回写服务器的策略。

3)集中管理平台

在集中管理平台上用户可以进行系统启动基木参数的设置,获取客户机在线状态和网络实时流量,执行针对客户机的远程重启、远程关机、远程运行等操作,也可以对操作系统镜像进行有效管理。

界面上通过不同颜色反映了数据服务器启动、跨网段及超级工作站等状况。

a.多系统启动

云存储平台优先设置为网络虚拟启动,只有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可以切换为从本地硬盘启动,避免了教学事故的发生。网络启动支持Windows XP,Windows2003及Win7等。这里要求教室机BIOS设置支持远程唤醒功能,且CMOS中设置为网络启动优先选项。

b.数据服务器设置

数据服务器及工作站软件安装之前,要将本机的QS协议删除、防火墙等关闭,以防止过滤掉DHCP包导致操作出错。客户端与服务器如果不在同一个VLAN,要在交换机上做DHCP中继。对要使用的数据服务器,在服务器基木参数选项卡中设置默认的工作目录。其中映像文件目录和还原文件主要是读的操作,一般放同一磁盘分区下,临时文件主要是写的操作,该目录放另一分区。随后在磁盘管理选项卡中,添加一个5-15G大小的无盘启动盘。

c.镜像文件上传

数据服务器建立完成后,要对工作站参数进行设置,工作站无盘第一次启动时都会按这个工作站默认参数启动。使用一台服务器上设定IP段中的一台工作站,有盘启动此工作站把FLCLIENT文件包拷贝到硬盘,执行后安装相应服务文件,配置启动配置网卡型号,关闭计算机。在服务器端,设置这台工作站的默认设置中IO服务器为当前数据服务器的具体IP地址,然后设置这台工作站为超级工作站。此时有盘启动这台超级工作站,执行FLCLIENT客户端程序,选择系统上传,上传完毕后关闭此工作相应的SERVER端关闭此工作站的超站功能。然后所有的工作站选择网络启动,就可以实现无盘启动了。如果以后要安装程序,重复此过程,在其上进行所需软件的安装后,再上传系统镜像,所有工作站再次启动的就会是新安装程序文件后的镜像。

d.穿透还原技术

云存储平台获取管理员同步命令的时候,会自动将虚拟系统与本地系统的差异数据穿透进入本地硬盘系统里。所谓穿透,通俗地说就是用无盘系统更新有盘系统。

e.服务端多机热备

云虚拟化管理平台具有多服务器热备功能。在此,服务器可以是云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通过云存储,可以把学校所有多媒体教室纳入到云多媒体教室虚拟化管理平台中。多服务器热备是结合多台I/O服务器来使用的,当一台I/O服务器停机后,客户机会自动切换I/O服务器以实现热备,从而避免了当一台I/O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影响到整个I/O的服务。

3.3 性能分析

该平台与原有多媒体教室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缝集成。在原来多媒体集控中,一般是总控机发出指令,讲台电控锁开启,讲台内中控机依次给计算机、投影机、电动幕、无线功放供电,这些设备相继开启[11-12]。和该平台集成后,计算机启动后自动从无盘启动,通过网络访问云服务器,读取镜像文件,从而启动系统。由于总控机发送指令通过的是专门网线,与计算机本身不是同一根网线,因此二者不存在冲突和争用带宽问题。

4.结论

目前,云平台已在多所高校得以应用。平台运行效率高,客户机不需逐台单独维护,通过服务器统一设置即可。有盘、无盘兼容,用户随时可通过帐号访问到云存储中的私有文件,系统不必安装杀毒软件,应用软还原技术分别对有盘的PC进行有效病毒防护。对安全性来说,是主动安全防御、事前防御,不用安装硬还原卡,基木的操作系统文件被安全保护,不会因为客户端的操作而修改。本地系统可全新还原,实现彻底防护,不影响机器的运行效率,程序应用一段时间后始终保持流畅。整个系统保存于云服务中,方便管理,安全性高,具有个人网络磁盘,数据加密保存,更安全。

在高校教学资源中引入云存储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云存储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自由访问,存储成本也较低,在未来高校资源建设中也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4):818-822.

[2]宋雨,易璐,王凤霞.基于云存储的重复数据删除架构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2013,22(1):208-211.

[3]Murtazaev,Aziz;Sangyoon Oh.Sercon:Server Consolidation Al gorithm using Live Migration of Virtual Machines for Green Co-mputing[J].IETE Technical Review,2011,28(3):212-231.

篇(9)

课程分析主要是分析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从而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教学策略以及总课时的安排。此部分内容的分析和规划是整个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石,将为网络课程的具体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南和方向。课程目标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

课程结构设计主要是确定组成网络课程的模块/章,建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的一些相关说明,形成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从学习对象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确定基本的设计单位,即确定组成课程的学习对象。将课程学习目标细化成多个子学习目标,每个子学习目标对应一个学习对象目标,从而确定了组成课程的学习对象。

二、学习对象设计

学习对象设计就是根据课程结构设计中确定的组成课程的学习对象,对每一个学习对象分别进行设计。学习对象设计包括内容结构设计、内容呈现设计、SCOs设计、内容编序设计和元数据设计五个主要环节。

1.内容结构设计。内容结构设计采用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案,即根据学习对象的目标确定学习对象的说明、内容、练习和评估及其内容结构,能够保证每个学习对象都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并且独立完整。其重点是确定学习对象的内容结构,即确定组成学习对象的内容项。

2.内容呈现设计。内容呈现设计总体来说应该做到页面简洁友好、逻辑层次清晰、布局结构合理等。基于SCORM的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简洁,“简洁的呈现易于集中注意,为此,在画面中应该尽量删除无用的背景和多余的细节”。为了避免网络课程占用太大的空间和内容包装的繁琐,应尽量避免图片修饰,修饰功能也最好用样式表来完成。

3.SCOs设计。SCOs设计是基于SCORM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单位也是核心部分。SCOs设计主要包括SCOs粒度的确定和交互的设计。

SCOs粒度的确定弹性较大,它可以是课程中的章、节、单元,也可以是任何大小,要根据需求而定。但要强调的是SCOs至少要包含一个学习目标,而且它是可被记录的单位。网络课程与LMS的交互是在SCOs中完成的,所以,SCOs交互的设计决定了网络课程与LMS的交互情况。SCOs与LMS的交互可通过两个阶段实现,初级阶段是在SCOs文件中嵌入API的交互代码,进阶SCOs还必须加入数据模型才能完成各种交互功能。需要注意的是交互设计时应该避免基于数据库构建动态网页,否则在LMS上使用时会和LMS的数据库发生冲突。另外,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SCOs内部的导航得以实现。但是,SCORM不允许SCOs直接访问SCOs。

4.内容编序设计。内容编序设计就是对课程内容的呈现次序进行设计和编排。在内容编序的过程中可以把网络课程设计者的教学策略融入其中,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5.元数据设计。SCORM中的元数据包括Assets元数据、SCOs元数据、学习活动元数据、内容组织元数据和内容聚合(CA)元数据。元数据设计时可参照SCORM。

定义的九大类元数据元素及其应用情况,其中“M”为必选项,“O”为可选项,“NP”为不选项。

三、课程包装

课程包装则是把整个网络课程看做一个学习对象,为其构建内容清单文件和包交换文件。和学习对象包装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构建内容清单文件时最好采用引用子内容清单的方法构建,把网络课程的下级学习对象的内容清单作为子内容清单加以引用。

篇(10)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60-03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Display Design Reflection of the Problem

FU X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media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n display design has more and more problems, usuall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of a multimedia interactive facilities. However, after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many multimedia interactive facilities of its design are good, but the low utilization rat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nature of deeper reveals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dienc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design, and further extende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design, between reason and emotion of the problem.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exhibition design; understanding deviation

Internet :.cn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交互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展示设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操作方式设计的不够人性化;多媒体交互设施不能有效传达信息等。表面上这些问题是因为技术使用不当,但从更深层次分析是对如何在展示设计中应用多媒体交互技术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本文尝试从深层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解决办法。

一、对出现问题的认识

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在展示设计中后,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参观感受;设计师受此鼓舞将更多形式、更多数量的交互技术应用到展示设计中。在这个阶段问题出现了,很多交互技术应用的并不恰当。具体表现为:不考虑与展示内容结合的是否贴切而只是为了使用新技术;因为对新技术的不熟悉和新技术不够稳定导致的使用效果差强人意。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设计师对技术、观众、展览内容之间彼此的关系理解存在误差。在展示活动中内容是设计的来源,设计师通过阅读委托方提供的展示内容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好后选择何种展示手段,使用哪种技术支持需要以如何更好实现设计创意为目标。如在传统展览活动中展板、视频播放、展示道具等是主要的展示手段,这些手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自身只是展览的媒介,不会喧宾夺主。但是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后凭借其丰富的声、光、电效果和很强的可参与性非常容易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设备本身而忽视了展出的内容。这就给展览委托方和设计师一个大量使用多媒体交互技术后观众的参观热情和观看展览内容投入程度较之以前都有很大提高的错觉,进而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出现了有展览必要有新技术展示手段的不恰当观念。具体表现为很多为了使用而使用的情况。(图1)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不大的展厅中,设置了为数众多的液晶电视、投影等设施,不仅起不到提高展出质量的作用反而会彼此影响,互相干扰。

在实际使用中多媒体交互设施还暴露出因为操作系统难度过大观众无从下手、自身性能不稳定经常损坏、使用效率低、设置位置与观众参观行为习惯不相符合等问题。展示设计针对的观众群体组成复杂:既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人群,又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市民;既有对计算机操纵熟练的年轻人,又有相对陌生的老年人。因此,如何设计多媒体交互设施的操作系统便成为一个问题。索绪尔提出“一个社会所能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①普通观众感觉操纵难度过大而无法使用,从更深层次分析,问题出在设计的使用方式超出了普通观众日常认知范围。无法操纵设备获取展示信息就成为无法实现的目标。“事实只有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被主体所掌握”。②因此多媒体交互设施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观众的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

二、从更深层次分析多媒体交互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的革新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过程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即凸显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又暴露出客体在被改造中诸多的限制条件。“毫无例外,整合的、统一的图像幻想是依赖于媒介的,这是既存的但尚未被意识到的事实。”③展示设计师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时首先要做到对它们有清晰的认知,这里既包括对技术优点的认知也包括对诸多限制因素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使用时取长补短,同时尝试组合使用力求出现新的效果。

展示活动还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互动的结果。“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④美丽的事物通常都和“真”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真”有两层意义:一层是,真实的,不虚假的;另一层是、可以预见到或可以想象到的美好的事物。在展览中多媒体交互技术就是体现“真”和“美”的一种手段。不同展览的展出内容不尽相同只有将其真实、原本的作为客观对象呈现出来,它才具有真实性。如果不能如此,那么这种客观存在就只能是一种脱离主体而存在的现象,并进而逐渐退缩成与事实相对立的假象。失去了“真”,美也就难觅其踪影了。因此,那种只是为了显示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的展览短期内尚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但时间一长必然因为其空洞的主体和乏味的内容而为观众所摈弃。

“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于展示中其最大的意义是增加了展示设计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和最大限度满足不同观众对获得所需要信息的能力⑤。”观众通过与多媒体交互技术和展出内容发生关系,而进入一个设定好的场景,这个场景不应该过分显现出设计师的主观意志和交互技术特点,而是通过声、光、电所营造出的对展出内容而言所应该具有的一种客观存在感。所以在探究和尝试如何更好利用多媒体交互设施辅助展览时,就需要弄清营造出的客观存在感是否直接阐释了主题内容,亦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部分内容。

既然要参观展览主体――观众接受展出内容,使用多媒体交互技术前就必须具备对观众的参观行为习惯和知识范围的深入分析。观众需要的是有趣的、可获得知识的能够在心灵产生共鸣范围之内真正本质的东西,多媒体交互技术需要做的就是把这部分真正本质的东西和其自身表达出的现象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技术、艺术、信息传达、行为习惯、认知范围的高度统一。

三、如何调整滑入误区的认识

(一)技术展览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理性的优越并不在于一个大而空的名词(非物质性),而在于它的力量,它的广大的应用和它的洞彻的理解力。”⑥长期以来展示设计师与观众都被多媒体交互技术带来的未曾有过的效果所惊叹,并为之欢欣鼓舞。但是,当新技术的热潮逐渐平静,展示活动又重新回归本质的时候,一个问题暴露出来――展示设计中是需要更重视技术还是需要更注重“人”本身?

美国设计家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人性”可以理解为人文与人道,人类的文明与文化都是人文的内容,它反映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知识的追求:人道具有普世的意味,是在人人平等精神下的关怀。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出现为更好服务于观众提供了基础,但是服务效果将由如何使用来决定。以互动游戏为例,理想状态下观众通过参与游戏体验科技愉悦感官最终接受信息,但是实际情况是游戏的操纵过于复杂,忽略了观众的接受程度,使观众无从下手。本该帮助观众获得信息的技术在这里却成为一道障碍。

(二)展示设计中的交互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展示设计中多媒体交互技术的使用和艺术创作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即准确传达信息。展示设计中的艺术创作着重突出精神功能在信息传达中的作用,在尊重展示主题的原则下,加入设计者个人的审美经验,使观众在参观时能够分享这种经验,获得感官上的愉悦。艺术创作可以使展示空间变得更加富有意蕴,既有信息的准确传达,又有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艺术创作需要通过物质或技术表现,也就是需要通过载体外化出来。在展示设计中艺术更接近主体,技术更接近于客体,主体需要依靠客体表现思想、观点和审美经验,作为中介的客体功能越强大、手段越先进对表现主体就越有帮助,这点与艺术创作具有相似性。诚如庄子在《天地》篇中说过“能有所艺者,技也。”⑦;西方Techné(技术)这个单词即指艺术又指工匠的技巧。可见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技术和艺术都是紧密相连的,通常技术的极致就被人们称为艺术,而很好掌握技术的人会被称为工艺美术大师。多媒体交互技术犹如艺术创作中的工具,技术的优势不能代替艺术,艺术表现离不开技术支持,而最重要的因素是作为观众的人。

四、结论

现阶段需要认识到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只是展示手段的丰富,并非从本质上改变展示设计的属性。技术不是万能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技术、审美与功能的高度统一,处理好不同展览内容的不同诉求。

注释:

① 菲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② 皮亚杰(意).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③ 奥立佛・格劳(德).虚拟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④ 黑格尔(德).美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篇(11)

关键词: 模块式;电化教学系统;校园网络

Key words: module type;electronic teaching system;campus network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05-02

1 校园有线电视播出系统

有线电视播出网络不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在教育系统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清晰的声像质量、丰富的节目来源和成熟的技术设备已经为教育电子化开辟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领域。校园有线电视播出系统基于当前已经成熟的有线电视技术,根据学校各自实际教学需求和使用特点,设计一套配置灵活,可进行选择搭配的小型开放式有线电视网络系统框架方案。

如图1所示,该系统可以在电教中心控制室将若干套节目分频道直接送到各个教室,节目源可以是卫星电视节目、VCD或LD影碟、教育节目录像带或者计算机屏幕信息等,各个班级即可在各自的教室内根据自己的需要收看到各种教学节目,以配合教师讲课,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如果配合课堂教学监察评估系统,即可对某一班级的示范教学或联欢会、演讲会、讨论会等班级活动进行实况转播,以使全校教学工作可以安排的更加合理高效,还可以加强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甚至可以举行全年级乃至全校范围的大型讨论会,增强学校凝聚力;借助该系统还可以进行全校电视讲话会议,这一功能尤其适用于一些规模较大,难以将全体学生集合起来开会的学校。

该系统可以接入卫星电视节目、城市有线电视或图文电视节目、若干路VCD或教学录像节目、计算机屏幕信息节目、现场制作及课堂示范教学实况转播等不同节目源,各个节目源将被分别调制为不同的电视频道,通过射频信号传输网络输送到各个教室,不同班级即可根据需要选择收看相同或不同节目。本系统从结构上可大致分为节目源、信号处理、信号传输、终端接收等四个部分。其中节目源部分又可分为外来节目源和本地节目源,外来节目源如卫星电视节目和城市有线电视节目,需要专用的接收设备如卫星电视接收机等接入学校有线电视网络;本地节目源包括教学录像节目、VCD节目、计算机屏幕信息节目、实况转播节目等,这些节目是常规电教节目源。

信号处理部分负责将各个节目源调制处理为不同节目频道,再经混合放大处理成为多频道复合射频信号,送入传输网络。信号传输部分负责将由电教中心控制室送出的多频道复合射频信号经分支、分配处理后送至各个教室终端节点。终端接收部分即为各个教室内大屏幕彩色电视机。

2 课堂教学监察评估系统

多媒体电化网络教学系统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评估系统与校园网络系统有机地熔为一体,在大大降低系统造价的同时充分满足了教学需要。课堂教学监察评估系统是现代化教学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基于多媒体矩阵控制系统而建立的,是在常规矩阵控制系统的技术结构基础上采用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及数据通信技术实现系统管理和操控,因而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功能,操作更加直观简便。本系统是基于CCTV闭路视音频控制技术的声像采集、传输、处理及存储系统,分为安置在各教室内的前端声像采集部分、信号传输线路部分和安置在校长室、教务处教学质量监督部门和电教中心控制室的控制处理部分,把教室前端的实况声像传送到校长室及电教中心控制室。

通过该系统可以将整个教学区域制作成平面示意图输入到计算机中,而各个摄像机及拾音器也可以用图标方式直接布置在平面图上,操作人员只需用鼠标点触一下布置在平面图上各教室内的摄像机图标,就可以在屏幕上的视频窗口内看到该教室的图像,并可用鼠标对云台镜头进行控制。监测部门只需在办公室内操作键盘,就可以看到任意教室的现场画面并听到现场声音,通过对任意教室内摄像机电动变焦镜头和云台的全方位控制,可以完成对该教室的全景、近景和特写景的监控,如教师仪表、板书内容、学生提问、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等,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将会因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而本系统对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在原来基础上再提高一个档次,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图2)

3 校园广播会议对讲系统

校园广播会议对讲系统基于广播控制技术,采用先进的音频矩阵控制系统和点对点音频信号传输线路设计的一套多功能音频系统框架方案。

如图3所示,本系统的技术核心是安置在电教中心控制室的广播/呼叫控制器,该设备采用了音频矩阵控制技术和呼叫对讲控制技术,设备功能强大,可靠性高,各教室内设置有源音箱和对讲呼叫按钮。常规的园区广播系统已经在各级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常规园区广播系统多数是采用分组定压功放的播出控制模式,所以通常功能偏于简单,控制不够灵活,无法实现任意分区、分组或定点广播,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大的局限性。校园广播会议对讲系统正是针对常规园区广播系统的不足之处,在广播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向呼叫系统,从而可以借助广播系统实现音频对讲,大大丰富和完善了校园广播系统的功能,充分满足了学校对新一代广播会议系统的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