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科技与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科技与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科技与管理

篇(1)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用科学发展的行动实现将来的幸福生活。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风险估量的时候,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而且需要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做出评估,估计出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等。风险的识别主要是为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提供方向和角度的,而风险的估量主要是为其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建筑施工阶段风险的来源及途径

建筑工程方面的安全风险来自各方面,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方面的风险

1.1 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1.2 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2、 社会方面的风险

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3、 经济方面的风险

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4、 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5、 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

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三、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安全责任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结合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体系,并不断完善和加强体系的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要通过各种途径强调提高建设单位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安全生产责任,要制定并实施责任到人的有效措施来建立对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方面的责任追究制度。应要求项目负责单位评估安全风险,并制定事故紧急措施预案,提交相应管理单位,并实时更新。这些措施都是为完善和加强责任管理体系,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以降低安全风险。

2、注重安全施工技术的提升

要设计完善的施工组织方案,保证各项施工作业都有序的进行,同 时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另外,还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 机械设备对于施工来说十分的重要,因此,必须要保证机械设备 的质量,定期 的对其进行维修和检耍以便于避免机械设备 自身存在安全隐患 。

3、提升建筑风险评价人员的综合素质

如果评价人员不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那么也将会使得建筑风险评价形同虚设,评价结果失真。因此,需要对我国的建筑风险评价人员进行综合培训,以此来提升起综合素质。所以,施工部门应该根据评价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教育培训。而对于管理层的人员来说,应该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安全风险的管理方面; 工人干部等人的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对危险源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标准的学习等方面;基层工作人员要重点培训期在施工现场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4、确保机械设备性能的可靠性

如果机械设备的性能一且出现问题,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必须要提升机械设备性能的可靠性 。,首先是建立完善 的装卸标准,保证使用 的 安全性,其次是在机械设备进场之前进行严格的性能检测,最后是注重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检查工作。

5、制定合适的安全控制机制

安全控制机制的有效实施,一方面需要工程项目负责人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并在这种机制下,服从安排,使所有的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有序进行。保证安全控制机制的有效进行,涉及到施工现场的管理,要创造一种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要职责分明,但不失团结;要加强事故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从原料的准入安全、人员施工安全、机械操作安全等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作出相应的评价,以作为制定和完善安全事故相应机制的依据。

6、对常见风险进行重点防控

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其风险有很多,而且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经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很多风险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在施工的过程中都发生过相类似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建筑进行安全风险评价的时候,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风险因素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并从一开始就对这些风险进行重点防控,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常见风险所导致的损失产生。

7、加强安全教育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和以往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项目技术的复杂性上,还是安全事故发生等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风险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安全教育培训除了能增加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之外,还能有效地让工程人员了解到施工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相应的教培实际案例,让工程人员提高对事故的深层认知,加上相应的现场紧急处理演练,也可以提高工程人员的紧急事故的处理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工程施工人员要重视安全风险问题,只有将这些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稳定有序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实践,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会娟,高继威.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江西建材工程管理,2015( 2) .

篇(2)

在外包战略方面,邮储银行基于业务及科技发展战略、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建立了“在合规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外包,寻求并充分利用外部最佳资源,保障核心领域信息安全,提升邮储银行的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和运维交付能力,实现成本与效益最优”的信息科技外包总体战略目标,并提出“战略符合、风险可控、统一管理、合规审慎、适度外包、成本效益”六大外包管理基本原则。

在外包治理方面,邮储银行依托自身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外包审计部门、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主管部门、信息科技外包执行部门四个层级、三道防线在外包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了信息科技外包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外包风险管控模式,全面贯彻各项管理要求。

在外包流程制度方面,邮储银行围绕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结合信息科技外包活动各阶段、各环节风险控制和管理要求,形成具有中国邮储银行特色的覆盖三大阶段、十四大环节的项目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体系。

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

邮储银行项目全生命周期外包管控体系涵盖工程前期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实施后阶段三个阶段。

中国邮储银行工程前期阶段主要分为业务方案编写、技术方案编写、工程立项、商务采购四个环节。其中,在工程立项环节建立了“面向风险的外包适宜度决策体系”和“软件成本评估体系”,在商务采购环节建立了全面的“准入与尽职调查模型”。通过以上三个着力点,邮储银行在自主可控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邮储银行外包适宜度分析模型以核心性和复杂性为主要评价因子,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识别,并有针对性制定策略:对于邮储银行需自身掌握核心能力的项目,采取谨慎外包的策略,结合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一定时期内引入外部资源,加强风险控制,并建立核心能力回收计划,最终达到完全自行建设;对于已具有核心能力,但因内部人员数量不足而无法完全自行建设的工程项目,通过制定人员补充计划,逐渐补充相应行员的数量。通过以上措施,在项目外包前进行基于风险的决策。

第二,结合工程项目特点,邮储银行引入软件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功能点估算方法,建立了邮储银行功能点字典库、基准功能点耗时率,以及符合邮储银行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和费用度量模型,为信息化工程的立项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第三,通过引入适当竞争,合理管控各类高风险服务提供商的数量,防范行业垄断和机构集中度风险,提高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质量,降低风险及管理成本。对重要外包服务商开展尽职调查,重点从外包服务商行业经验、自主可控符合度、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服务人员能力、内部控制机制、持续经营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评估,从而选择真正符合工程项目要求的优质外包服务商。

中国邮储银行工程实施阶段主要分为工程启动、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系统测试、推广上线等八个环节。在关键环节,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严控风险”的指导方针。同时,基于体系化的过程管控和精细化的技术规范标准,形成了一套点、线、面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将管理渗入到外包项目的方方面面。

一是工程启动环节,聚焦两个“关注点”,加强对外包服务商的全面风险管控。

首先,建立高效协同的工程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队伍。邮储银行信息科技外包工程项目采用4M模式(即“工程负责人+项目经理+业务经理+技术经理”的模式)和质量管控队伍(体系级项目经理+项目质量经理+项目QA),实现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量化分析和考核评估,将风险和质量问题消灭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

其次,制定外包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加强外包人员安全意识。从人员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终端安全四个方面制定管控制度,着力落实管控措施,加强风险防范,防止因外包活动引起的信息泄露、信息篡改、非法入侵、物理环境或设施遭受破坏等风险。

二是需求分析环节和系统设计环节要重点监控,防范因外包而导致能力丧失风险。

在这两个环节中,邮储银行基于行内的需求管控、架构管控体系,采取“以我为主”的操作方式,在外部研发资源配合下,以业务经理和技术经理为主导分别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及系统设计,确保核心科技能力自主可控,工程应用定位、数据分布、实施路径与规划成果一致,避免竖井式系统建设和功能重复建设,保障系统架构满足未来几年的业务发展需要。

三是软件开发环节,对外包工程项目提出并确立“标准化要求,常态化检查”方针,制定邮储银行统一的代码编制规范,并通过定期的代码走查,提高代码编制质量。

四是系统测试环节,对外包工程项目制定“统一负责,严把质量关”的策略。测试部门统一负责,重点完成功能测试、技术性能测试、技术功能测试和验收测试,对每个上线系统做好充分测试,严把上线质量关,并对外包服务商提出首轮业务通过率不得低于60%,投产前通过率必须100%的指标要求。

五是在试点上线与推广上线环节,采取“运维前移,责任到人”方针,规范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交付标准及知识转移流程,确保自有资源掌握关键要素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外包服务。

邮储银行工程实施后阶段主要分为工程初验、竣工验收、项目后评价三个环节。该阶段强调对项目“回头看”,关注外包服务商、项目及人员的过程表现,全面总结经验,为后续项目管理提供借鉴。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build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urses i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 proper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liu yang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the courses of building facilities management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discipline of property management. since 2009, i have been assigned to teach these courses. from then on, i did some researche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of these cours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i hope these courses can get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chool, and effect of these courses can be bet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building facilities;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1 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在物业管理专业中的内容及其开设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设施是附属于房屋建筑的各类设备设施的总称,它是构成房屋建筑实体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挥物业功能和实现物业价值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建筑设备设施包括建筑给排水与消防、采暖、通风及空调和建筑电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物业设备的种类日益增多,新型产品纷纷涌现,不断向更完备、更先进的多样化、综合化系统发展。这不仅使人们对物业设备的功能需求不断提高,也对物业设备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备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且渗透面广。其中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建筑设备设施的管理,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年限,确保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及运行费用。由此可见,建筑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本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熟悉建筑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和常见的设备系统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水、电、气系统的维修、保养、操作的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2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讨

由于物业管理专业与制冷与空调专业不同,在后期的工作中强调的是对已有建筑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操作,而不是像制冷专业一样偏向于对尚未建的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故教学内容中显然已不需要建筑设备系统设计、计算及绘制施工图的内容。根据以上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划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处理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识读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的能力要求呈阶梯型。以建筑给排水为例,以上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学生需要学习基础知识,包含建筑给水方式、建筑供水的主要设备、建筑给水常用的管材及加工方法等;然后,要学习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维修工具的使用操作、主要阀门的拆装、各种管道的连接、钳工操作、管道安装等;接着,要学习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常见故障的处理,包括常见的管道堵塞、水压不够、简单设备(如阀门、过滤器)故障处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物业工程水暖岗位的基本经验技术,着重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最后,要学习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的识读,包括常见的给水系统施工图、排水系统施工图、雨水系统施工图识读等。施工图识读能力是建筑设备物业工程管理人员的必备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从业人员才能全面地理解自己所管理的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作用、特点,才能更全面、宏观地解决物业管理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3 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下转第157页)(上接第116页)

3.1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对于基本原理部分的教学,本类课程中的有些内容属于建筑中的隐蔽工程或系统工程

,从已建好的房屋中很难看出起工作原理及工作流程,但这些往往是课程的重点部分和必讲内容。如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供电线路、建筑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通风管网、建筑给排水中的给排水管网等。这部分内容很难通过看实物或单纯通过教师语言讲解来使学生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图片或电脑仿真技术进行演示,将实际的工作流程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相关的教学资料,以满足教学要求。笔者的教学资料主要来源于各学校国家精品课程的已上网资源。

对于更高层次的建筑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建筑设备日常的物业管理流程等教学内容,由于图形复杂、日常管理流程繁杂,简单通过粉笔的方式肯定是难以表示清楚的。为此,授课教师特别精选了时代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识图一日通》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工程施工图识图)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物业工程管理》教学视频(含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电气物业工程管理)来补充教学。通过多年的观察,通过视频教学比单纯的粉笔方式要有效很多,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3.2 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建筑设备工程中的主要设备、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对于日后所要承担的建筑设备物业管理工作也有了基本了解。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是必须的。由于我校拥有制冷与空调省级实训基地,相应的给排水、供热、通风、空调的实训设备一应俱全,故通过课程学习后,再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地参观,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为以后的上岗打好了基础。

4 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现阶段,我校物业管理专业的生源均为文科生或中职生,学生普遍认为建筑设备管理类课程较难学。分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学生不了解该类课程与物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学习动力;二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物理知识,当涉及到水压、真空、物体的三态变化过程、波动等知识时,学生很难理解其原理;三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将书本上的系统图、平面图所表示的建筑物、建筑设备系统立体化、系统化。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以上所罗列的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应做好以下三点:(1)明确本课程与物业管理专业的关系,告知学生本课程在从此物业管理时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本类课程的重要性。本类课程所涵盖的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内容,任何一个环节没有管理维护好,都会影响整个物业管理的成败。只有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会自然地产生学习兴趣;(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如遇到需要基础物理知识时,适当增加部分高中物理及化学实验演示内容,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3)适当增加高中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并加强课程的实物教学、实训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实物、实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在看中学,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的劳动强度。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是需求主导型的,这是它和传统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最根本差别。[1]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学科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也是我国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论依据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3]。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 学生地位主体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有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环节,不仅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形成获得酒吧运营与管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2. 教师指导支架化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盲目地探索,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进行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以范例、问题、激励、解说、建议、图表、合作、点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支架会逐步减少,直到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之后,才会被完全撤离。

3. 学习内容情境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在教学中,教师根据酒吧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并组织学习内容。

4. 学习方式合作化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者可以同坐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可使学生共同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及他人的学习。

5. 效果评价综合化

由于建构主义不仅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还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效果评价不再局限于期终考试成绩,而是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

三、《酒吧运营与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包含了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管理方法三个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应掌握酒水与酒吧管理的基本知识、工作标准、管理方法,还应获得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逐步提高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根据酒吧企业具体岗位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见表1)。本课程采取情境化教学模式,需要把大的学习情境细分成小的学习子情境。

(二)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其教学组织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新知识发现型教学。(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上;(2)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去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3)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4)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演示法、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和多维度全面评价,除了课程成绩的量化评价外,还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质化评价。评价内容不但关注学生知识的接收与掌握,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 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5):249—25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5)

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具有时间短、任务重、实践性强的特点,其培养目标由学员的基础素质转向岗位能力,其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由相对整齐划一转向多层次化,其人才培养资源由封闭自足转向开放联合。这些特点和转变使得任职教育培训机构在保证培训质量、接受部队评价和学员自身对各个培训机构的横向对比中都面临更大压力。这种压力使得提高教学环节的精细化和加强学员的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必然。关注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正是加强学员主体地位的出发点和提高教学环节的精细化的重要着力点。

一、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是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Seligman(塞利格曼)就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积极心理学从一种新的、积极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注意力转向对人性的积极面的研究,倡导探索人类的美德,用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把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的特质。

(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中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主动的学习态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就是要使学生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挖掘积极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学习过程中的几种积极心理体验。

1.虚极静笃

“虚极静笃”出自老子《道德经》,形容人专注一件事,心境空明宁静,没有一丝杂念和污染。“虚极静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体验,使人排除外界干扰,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此时人的思维活跃,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大大增强,容易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习专业技术十分讲究静的功夫,只有静下心来学东西印象才会深刻。人脑并不善于处理庞杂信息,只有专注,才容易充分调动记忆和推理、抽象和概括、想象和联想、直觉和灵感等高级思维活动。

2.登堂入室

万事开头难,学习也是这样,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技术都有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方法。系统的知识往往有一个一个“关节”,这些关节就是阻止学习者勇猛精进的地方,其他内容往往是这些关节的补充、变化或应用。理解了这个学科的逻辑结构,由见树木而见森林就会产生窥得门径、登堂入室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攻克“关节点”,逐步体会其独特方法,从而将这门学科或技术融入到知识和技能体系中,固化为能力素质。

3.印象触发

印象是一种感性思维,是外界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是进行思维重组、叠加、抽象的基本元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非逻辑性,知识的记忆往往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往往记住的是某一个现象,某一个模式,某一个细节,将来运用时,它就会被触发,形象鲜明。学习时突然获得一种清晰鲜明的印象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印象触发往往需要深入学习和练习,那些方法、思想记忆得较清楚的课程往往是各个细节都充分学习、充分练习、学习得较扎实的课程。

4.豁然开朗

学习是积累的过程,也是觉悟的过程,学习练习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所学的知识技能体系产生一种整体把握和直觉理解,并能将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到这个体系中,做到学用合一。那时,学习过程中的彷徨犹豫、挫折困顿,在日积月累的渐悟或者刹那的顿悟之后,仿佛都成了遥远模糊的回忆,而屡起屡扑,大惑不解的地方,学成之后看起来则是那样理所当然。

二、任职教育实践课程中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任职教育的学员层次往往不如学历教育,教员容易产生懈怠思想,降低教学质量。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可以拓展教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技法,把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后进学员督导,关注学员的接受效果和学习反馈,注重预习和复习环节纳入优化课堂设计中,使教学进一步转变为一个注重效果的闭环活动。

(二)有利于突出学员主体地位,更好地教学结合。

突出学员主体地位。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重视互动和建立良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员主体地位,要求教员充分认清只有教会学员才算完成教学任务,要正视学员的差异性,引导学习好的学员,帮带学习较差的学员。

(三)有利于培养学员创新能力。

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既能强化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员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起到智力体操的作用,从而发掘学员潜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任职教育实践课程中关注学员积极心理体验需要把握好的环节

下面以比较典型的《飞机外场维护技术》课为例,阐明关注学员心理体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环节。《飞机外场维护技术》课通常在原理、构造课之后开设,主要由基本维护、检测技术和故障排除三部分构成,以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掌握飞机保养、拆装基本技能,熟练运用本专业检测设备检测判定飞机相应系统技术状况,根据故障现象综合分析判断,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等能力为基本教学目标。这门课程直接衔接学员毕业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门课程周期长,课时多,难度大,不仅有内容讲授,还有教员示范和学员练习,组织较复杂,需要关注学员心理体验,强化教学效果。

(一)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员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复习课堂科目涉及的飞机系统的原理构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学员带着问题学习容易在课堂上集中精力,静下心体会到专注的学习状态,并将原理构造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发现、互相印证、豁然开朗等积极的学习心理。课前预习可以避免学员由于原理构造学习得不扎实而机械记忆实际操作科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导致的茫然、碎片化等消极痛苦心理体验。教员课前可以安排提问,督促检查预习效果。

(二)讲解示范环节。

讲解示范环节要求讲解详略得当、逻辑清晰,示范准确到位、演示清楚。讲解的重点是实习科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示范起到规范操作的作用,示范具有生动直观,充分调动视、听、嗅、触各个感官的优势,容易给学员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示范时教员的某个操作,某个眼神都容易形成学员记忆系统的触发点,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讲解示范时要有标准意识,因为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比较牢固,如果教员讲解示范不标准,则学员容易形成错误印象,不利于优良维修作风的形成,也不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维修差错。

(三)学员练习环节。

任职教育直接面向工作岗位,非常强调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机维修人员,动手能力是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注重“练”的环节。练的环节是一种强化,是构建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肌肉记忆,肌肉记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遗忘,能将能力固化到人的潜意识中,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人的手眼脑全面参与学习,容易获得沉浸感、充实感和愉悦感,这些感觉是非常积极的学习心理体验。

(四)讨论引导环节。

讨论引导环节主要针对实习科目中的疑难内容,比如科目中的常见故障。讨论引导时要注重互动,要对学员思维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引导时可以挖掘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之间的直接联系,归纳出典型和通行路径,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素质,深化延伸到直觉思维层面,使学员初步体会排故能手“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的排故精深内涵。这种体会无疑是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发掘学员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五)总结讲评环节。

篇(6)

中图分类号: G423.06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方面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能力。目前,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形成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职业教学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我们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了课程建设探索,以提高学生编制工程资料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施主要是从课程标准制定、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学习情境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理念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实际的工作需求导向,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1]。在明确企业的工作过程后,找到源自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利用系统化分析方法来研究课程结构[2]。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教学,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教学与实践项目。同时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相对应,根据资料员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展开;结合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

1.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师在完成企业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教师、毕业生、在校生反馈的信息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改,将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转化为相互独立的工作项目,使课程的设置处于动态的调整中。教师将收集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体化教学。

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证主要是资料员,因此课程标准以岗位需求能力为核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校内实训室与校外企业结合、职业能力与岗位证书的融合。

本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编制,管理建筑工程资料的能力。学生应了解建筑工程资料的分类、组成,熟悉建筑资料的管理流程,掌握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写方法,了解工程资料归档的程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完成对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设计的主线是将以知识为主线构建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同时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注重与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相结合力求权威性、实用性。

1.2课程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由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因此在具体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时,先安排专业教师下工程企业实践锻炼,请企业专家讲座培训,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教师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转化为项目独立的工作项目。将实际工程分解后的工作项目安排学生实施,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作实践活动,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由于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工程资料员,该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以下几方面:及时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加强对工程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工程施工各类图纸以及补充资料,做好工程资料收发、运转、管理等工作,做好文件资料管理规范、完整;参与施工生产管理,做好资料的管理和监控;做好工程图纸的收发和审核,对工程资料和图纸等进行独立组合案卷和归档;处理好各项公共关系,包括与业主、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处理好与档案管理部门的关系。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包含以下几方面:

工程资料分解划分能力;建筑工程及设备安装工程综合管理资料的收集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资料管理能力;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资料管理能力;5、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管理能力;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管理能力;资料管理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有关资料管理的能力(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四大体系);《资料员》职业资格证的获取率90%以上。

1.3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建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

学生通过掌握实际建筑物的土建安装施工全过程,用project软件进行模拟制造,产生相应的整套验收资料,将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还原。学生通过实操工程项目对常用的工种和工序的验收资料及分部、分项工程、检验批的划分形成系统的概念。顶岗实习和毕业工作时,能立即进入工作角色。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共设置七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建筑土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土建安装工程施工综合管理、工程质量控制过程、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检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工程竣工验收程序、ISO 2000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及归档管理。以上学习情境分别涉及对应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内容及施工综合管理程序、各工种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

学习情境设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学习领域中,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加强,教师指导的成分减少。学生通过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分析、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得以提升。

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1教学方法

本课程指导学生阅读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建筑图、结构图、给排水图、电气安装图),深入了解具体的建筑物从基础开挖到竣工的全过程,介绍相应的验收规范和标准,由此引出相关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各个验收批的划分和相关联的资料。通过资料管理软件,学会各个验收批表格的填写和分类整理归档,为将来发展成为建造师打下基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自由工作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任务设计法等,本课程将其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实施。

2.1.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教师把与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上课前做好教学准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图纸、多媒体、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设备和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易懂。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资料、自己动手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及学习工作的方法体会。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把学生识读懂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图纸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图纸了解工程施工安装的整个过程,正确进行项目的划分,查找收集相关规范文件,按照工程资料编制的流程,编制完整的一套资料,并组建归档。在内容设置上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出关键的知识点。例如对于地基基础检验批资料的填写,作为一项典型的任务,以实际的某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学生自己查找规范、标准、识别关键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的表格并掌握标准和规范、检验批验收的要求。

2.1.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探究讨论案例,解决问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课程教学中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案例展开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例如对地基基础工程主要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地基基础分部工程分解划分及检验批的划分,在这个学习情境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图识图,具体的操作方式采用如小组讨论等。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互相启迪,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案着重从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评价方案依据实际工程项目来进行设计。课程考核根据学生对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形成资料的类型和规档的实操能力,考核操作步骤、操作的成果、平时的表现(例如出勤、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等,促使学生按照操作指导完成步骤的任务[4]。

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先同一个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再进行不同小组之间的评分,最后是教师评定来进行,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最后成绩的办法。每一个工程项目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过程考核评价,并提交成果作业,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成果、平常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实操占总评成绩的80%。课程学习完,进行笔试考核,笔试成绩占20%,最后根据实操成果和笔试考核得出考核成绩。

3.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实践条件建设

课程的实施可利用多媒体演示,校内外实训等手段营造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其中教学与实践条件是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建设的支撑。

课程在实训条件方面完成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3.1校内工程资料实训室的建设。工程资料实训室是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实训室。通过真实、仿真、虚拟手段,专业技能实训室实现“工作过程”技能训练要求,配置足够的工位和设备,保证学生实操需求。工程资料实训室配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中控台、交换机、VGA分配器、电动投影屏幕、视频展台等仪器设备及规范、工具书、实训课程资料、图纸文件等共若干册。学生通过查询、观摩和学习各类工程技术资料,掌握各类工程的招投标文件、各类工程合同文件,其它技术资料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3.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分别与五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完成初步职业技能的学习基础上,到校外企业实践锻炼,真正体现了工作、学习、工作的一体化教学理念。

4.总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了以岗位需求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关键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在完成任务中思考和学习,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篇(7)

1 绪论

基于BIM的可视化项目管理是一项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管理软件等现代技术的集成。

BIM,英文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建模), 是一个综合工程项目全部参与方所设计和运用的建筑信息来指导决策工程活动的过程。具体来说,BIM是在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通过管理与共享可视化建筑信息模型,实现各工程活动参与方之间协同合作的操作模式。2002年,BIM最早作为一个工程建设行业的专业术语被提出。十余年来,BIM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并受到全世界建筑行业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将BIM技术应用到施工现场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中,就是通过安装在施工现场的摄像机进行视频采集,通过无线视频传输到现场办公室,并通过视频编码器进行数字化,再通过网络传送到监管中心,并由视频管理系统集中管理[1]。199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CIFE(Center for Integrated Facility Engineering)提出了4D理论,在建筑施工领域4D模型技术的应用,是指以建筑物的BIM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相链接,将工程的进展形象地展现出来,形成建造过程的动态模拟。4D技术不仅应用于建筑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和动态管理,而且还结合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建立了4D现场管理系统,对施工现场的场地和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和动态管理。2000年,清华大学课题组提出了一个4D施工管理模型4DSMM(4D Site Management Model), 4DSMM 将施工对象和场地3D模型与进度计划链接起来构成4D建筑施工模型,实现了施工进度和场地布置的4D动态管理。2002年,课题组提出的4D施工管理扩展模型4DSMM++,以WBS结构为核心实现了建筑施工进度、材料、机械、人力、成本和场地布置的4D动态管理以及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2]。工程施工过程中,把经验储存、分类、转移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通过跟踪监控建设项目的进程并且把项目过程储存为多媒体文件作为日后其它的项目团队的参考[3]。

本论文通过研究 BIM 技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致力于解决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中不同参与方、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结构化组织管理和信息交换共享,以及协助各参与方之间有效沟通,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

2 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系统是以业主为核心结合监理方和承包商而建立的关于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其总体设计目标是实现项目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网络化。采用本系统旨在使业主能够及时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状况,并能及时、准确的提供项目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完整的保存历史信息以便预测未来,为业主方提供决策的依据,并能发挥电子计算机的管理作用,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应用,做到页面的可视化程度高,简洁明了,使业主对工程进度、资金流向等一目了然,可及时的与施工方沟通,提高沟通效率,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此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由工程可视化仿真子系统、远程实时控制子系统和管理信息子系统组成。全面体现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阶段的面貌,经研究分析确定了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应用了C/S、B/S结合、网络1000Mbps、数据库优化、Web与数据库的连接、可视化、权限管理等技术。其主要由工程可视化仿真、远程实时控制和管理信息三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其功能及实现内容介绍如下:

3.1 工程可视化仿真

此模块主要实现的是BIM模型、施工过程的4D动态仿真、施工现场的三维漫游。BIM模型将整个工程设计的最终成品及其信息通过三维的表现形式,应用三维软件将其更直观的展示给大众,让我们能够在宏观上对建筑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施工过程的4D动态仿真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将施工进行的状态用三维的实体表现加上时间参数做动态工程建设过程的展示,以便更直观、更真实的展示施工的进度与工程实体现状。施工现场的三维漫游可以说是施工现场的导游,它作为一个向导带领我们穿梭于各个楼宇之间、走进工地的各个角落让我们置身于钢筋混凝土地柱、梁所构成的空间内,使我们了解了我们将要建造或生活地空间是如何构成的。本模块的设置旨在让人们更直观的了解工程的建设情况。

3.2 远程实时控制

比尔.盖茨认为,互联网可能会变成最重要的工具。一些项目经理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们做在美国的办公室里就能保证各种不同的海外项目齐头并进。用数码相机每天拍摄两次,而且每天经互联网把照片发送出去,让整个团队了解各地项目进展情况,并对麻烦区域提供集中可视化展示。[4]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三控两管一协调”的内涵,本系统主要设计包括:实时成本、实时进度、实时质量的控制。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对于建设方来说,是指从工程项目确定建设意向直至建成、竣工验收为止的整个建设期间所指出的总费用。因此实时成本控制模块主要实现的是,从策划阶段开始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投资实时跟踪,提高项目投资的及时核算和控制能力。由于每一笔费用的支出都是以合同额的形式表示,故本系统以合同的执行情况来记录费用的支出,并进行及时地支付统计。实时进度控制不仅提供了项目的进度计划更是在进度计划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实际进度和形象进度,为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状况和更好的调整投资计划提供保证。通过照片视频、图表等方式将施工进度可视化,直观地反映工程变化,从而帮助业主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与决策。工程施工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保证,优良的施工才能体现现代建筑的气氛和建筑设计效果,因此而设计的实时质量控制模块,通过对质量控制目标、各项目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各控制点及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使其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

3.3 管理信息系统

本子系统根据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建立文档管理、范围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沟通管理以及收尾管理各模块。

(1)文档管理模块,旨在实现对项目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文挡存储、备案、检索等信息处理功能。

(2)范围管理,以确定并完成项目目标为根本目的,通过明确项目有关各方的职责界限,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3)合同管理模块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业主对工程中所产生的合同进行系统化、自动化管理。此系统能够对工程中所产生的合同的原始信息(包括评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合同价格信息)、过程信息(如:合同变更信息、补充信息、执行状态等)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合同计量、支付、计算、变更进行实时监控。

(4)采购管理模块所要实现的功能为: 及时掌握库存、招投标文件管理、 材料、设备分类成本自动归集等。

(5)安全管理系统涵盖了施工现场安全技术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工程安全监督及相关证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与考核、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安全技术交底管理、安全检查管理、安全教育管理、特种作业持证上岗、安全隐患整改与事故处理、机械设备设施验收检测管理以及安全报监管理等等,从而建立完善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

(6)环境管理其内容包括:确定环境管理的目标、环境保护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7)资源管理,系统包括项目资源管理的指标、依据项目进度计划编制的资源计划。

(8)沟通管理,针对业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沟通内容,本系统设计了包括其沟通对象及内容等的沟通管理模块。

(9)收尾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中一个规律性、阶段性、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它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最后阶段。本系统的项目收尾管理涉及的内容包括:验收和移交、费用的决算和结算、合同终结、项目审计、文件归档、项目后评价、竣工图等。

4 系统的特点

本系统与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有不同的立足点和侧重点,它是综合应用BIM技术、人工智能、工程数据库、虚拟现实以及计算机软件集成及网络技术、结合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和建筑规范,而开发设计的。其主要特点如下:

(1)4D施工管理模型的应用,实现项目的优化控制和4D可视化管理,以及各施工阶段造价、材料、时间、人力和场地布置等资源的动态调配。为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水平、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2)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体现整体工程的各有关单位的空间属性。能够及时、准确地反应工程进度,为系统的运行结果,提供了一种直观的表现形式。

(3)网络化和数字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加快捷、方便,使其原本错综复杂的关系更为有序。并为此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新技术手段。

(4)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及系统管理的动态实现,实现系统的可交互性,可视化技术与动态管理的结合实现了一种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5]

5 结论及建议

在项目管理领域,基于BIM及互联网技术的可视化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将是一个热点。应用BIM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研究开发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可视化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将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与施工计划及建筑模型相链接,对工程的施工过程及结果进行动态模拟及碰撞检查,进而检测及解决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同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应用远程监控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实时的监控。该系统不仅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它的迅速发展必将给古老的建筑业管理带来一场革命。

通过对本系统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基于BIM及互联网技术的可视化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为未来的项目管理建设提供快捷、便利的管理支持,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节约建设资金、优化合同管理、减少施工索赔等起到积极作用。

(2)从系统开发理念角度看,本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对中国未来的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叶少帅,周红波.施工现场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EB/OL].

http:///members/jsxxjs/m_Blog/Detail.aspx?id=320,2007-3-20.

[2] 张建平等.建筑施工现场的4D可视化管理[J].施工技术,2006,10.

篇(8)

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以讲授为主的静态教学模式[1]。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本还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学”完成课程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着重理论化、逻辑关系强的课程,如数学、力学等不可否认仍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来说,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抽象性,传统教学模式在该课程的运用面临诸多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课程自身性质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系统性和综合性强,既包括进度计划编制、施工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同时又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类内容,是介于工程技术学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这一课程性质不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切实具备实际项目管理能力。传统教学模式虽能基本满足理论知识讲授要求,但对于提高学生相关实操技能却作用有限。

(二)常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殊之处在于它对实践性的要求不体现在具体工程技术问题或是某个固定场景上,而是要求学生能从工程项目的投标阶段开始到最后竣工清场,全过程掌握项目实施和处理其中发生的各种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问题。因此受制于这一因素,常规教学手段中的课堂讲授、实验、现场实习等措施都无法完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需求,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很难通过实验或现场实习得以重现。

(三)课程对象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学生习惯的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数学公式推导环环相扣,知识点具体形象的一般工科课程大不相同。该课程融入了大量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知识,理论推导较少,但理念、流程、规范、法律要求等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将这些抽象知识具体化、实际化,进而与工程实际相联系,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为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必须认真探索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二、PMST系统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作用和意义

如前文所述,受课程性质和内容等客观因素制约,传统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手段在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中的作用受到较大限制。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现代工程管理人才,必须开拓思路,运用新型技术和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PMST系统,即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系统(Project Management Simulation Triaining)[2],借鉴现代沙盘教学形式,贯穿融合工程技术、管理理论等知识,模拟一个工程项目从中标开始到竣工结束的全过程管理。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具体化和实践化,通过硬件仿真模拟操作和软件智能方案评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在仿真环境下最大限度地用于工程管理实践。充分结合PMST系统探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手段

“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3]建筑工程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但同时也要求学生领悟工程管理的艺术。受限于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和教学手段等因素,以往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基本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课程无异,学生只能看到具体施工部位和施工技术的做法,而很难把课程中的管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何让课程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直是工程管理类课程的薄弱环节。PMST系统为解决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2.促进形成逻辑完整严密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比较繁杂,一般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内容,知识结构学科跨度大。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反映课程学习内容繁多,相互间找不到有机联系,掌握起来难度很大。引入PMST系统后,课程理论知识如融资计划、施工管理方案、现场紧急事件应对等在全过程模拟中都得以重现,各种理论知识按照实际工程开展顺序逐一得到应用,课程与实际紧密结合,形成前后呼应、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十分直观、深刻的理解。

3.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PMST系统能逼真模拟工程实际,允许系统参与者自主确定项目盈亏决策、进度计划编排、资金筹措、资源使用计划等活动,并依据系统软件自动判定项目参与者自主制定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PMST系统,促使学生不止满足于基本原理的掌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寻求项目管理的最优化方案。

4.提高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现代工程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和各方的沟通协调,因此作为培养项目管理人才的本课程来说,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是教学任务之一。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每5~6人一组,完全按照工程实际管理岗位设置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等不同角色,由学生各自担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PMST系统要求每一位参与学生在真实气氛中体验项目管理决策,强调和组内其他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三、基于PMST系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切实做好课程理论知识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强调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相反,只有深入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将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运用PMST系统进行教学,要根据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各项工作开展的先后顺序和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加强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各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使之模块化、系统化,可大大改善教学效果,为PMST系统的实际操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二)认真领会PMST系统操作规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PMST系统操作规则,完成仿真工程项目启动。以广联达公司出品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PMST)系统为例,首先将学生每5人一组模拟组建一个真实的项目经理部,让学生自主决定项目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财务经理的人选,确定各岗位在系统仿真操作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然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PMST系统软、硬件使用方法,尤其是解释清楚关于系统的基本假定、系统操作规则、施工费用支出、施工紧急事件补救以及施工报表填写方法等方面内容,为学生后续的项目执行做好准备。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实际工程项目面临的情况千变万化,PMST系统同样可以仿真模拟出工程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从自主讨论和决策中深入领会相关知识的运用技巧。从资金筹措计划到各项施工费用的支出决策,从各构件施工顺序到施工材料,从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容量确定到劳务班组的进出场安排,实际施工中所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在PMST系统仿真模拟操作过程中都会遇到。每一事项的决策,都会影响到项目最终盈利数字,从而真实反映出学生对于工程仿真项目的管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判者”角色,不能也无法直观给出“标准答案”,而应充分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自主思考和讨论,并最终统一意见实施决策。

(四)借助PMST系统软件完成操作评价

在PMST系统操作过程中,由于各个项目部(学生小组)资金筹措计划、施工方案、劳务进出场安排和现场临时设施数量等各不相同,因此各学生小组最终操作成果无法用人力简单判定,必须借助系统自带的软件系统完成评价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按照现实中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资料管理要求准确填写PMST系统中的施工单据,并输入系统评价软件,从而判定仿真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环节和项目管理最终盈利水平。

四、运用PMST系统的几点建议

在使用PMST系统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运用PMST系统不能只重操作,忽视策划。PMST系统在课程教学应用中可以归纳为项目策划和项目执行两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只重项目执行操作,严重忽视动手之前的工程前期研究和策划的问题。这一现象必须避免,因为从PMST系统设置初衷来说,追求的并不是让学生精确而近乎机械地完成仿真项目执行,而是借助系统提供的仿真工程项目,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做出项目管理最优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看不见”的项目决策重要性远远超过“看得见”的项目执行。

其次,教师要多应用PMST系统自建项目功能,加大系统应用深度。PMST系统初始状态下只有较简单的几个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难免出现仿真项目紧缺、深度不够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充分研究PMST系统,依托其强大的项目自建功能,根据可视化语言自由创建仿真项目供学生练习,并由PMST系统软件自动完成其操作成果评价。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教学设备效益,更能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篇(9)

关键词: 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实践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teaching reform;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78-02

0 引言

项目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系统性、集成性等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基于项目的管理思维,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战略技能和实践技能。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等突出问题,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更不能满足。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创新项目管理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思路。

1 建构主义的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建构主义主张知识是外界传入(外因)与个人经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其中同化是认知结构的扩充;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改变。在同化或顺应外界输入时,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的作用,认为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通过研究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文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该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实现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而获得知识的多少则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

项目管理的知识属于非结构性知识,同时项目管理知识隶属建构主义界定的结构不良领域,涉及的概念复杂性强、差异性大。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中心”地位,要求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突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课堂的开放程度、学生参与的程度、学习的自主性,通过案例的方式阐述基本理论和课堂的相关知识,借助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项目管理产生兴趣,通过开放课堂和管理演练让学生体会项目管理的实践性和艺术性,以基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根本,使学生有效地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教学目标。

2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管理教学改革策略

2.1 教学情境的营造 根据建构主义的逻辑,学生学习项目管理知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高级学习,学习者需要解决相关知识领域的情境性问题,才能掌握高级的知识。做好情景设计,使书本知识形象化。教师选择真实项目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转变职能,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具体为:①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②以任务型、合作型、参与式教学组织,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而开展项目管理活动的技能训练,构建知识体系。③利用校园网、教育在线、课程建设平台及实验室项目管理软件、现场参观等,结合决策游戏、角色模拟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2.2 教学内容的调整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包括九个知识领域、五个管理过程、八项管理技术,课程实践性强,涉及到的理念、流程、规范、方法等多,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深入掌握却较难。加之本科生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对项目管理理论体系、流程、技术的设定和运用等难以认识深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建构主义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应注重“多元化”,除一般理论的讲解外,还包括:①背景知识介绍。在讲授项目管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流程和技术方法时,注重介绍其产生的背景、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理解概念、方法或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明确学习的意义,激发了解、掌握、应用的兴趣。②分层次案例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事先要设计好“问题链”或问题案例,通过讨论、争论,进而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并将知识进行内化,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从事更高认知的技能。具体而言:在导入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举例为引子,并对管理案例进行实际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正确理解现实管理实践中所包含的管理理论;在项目管理过程及知识领域阶段,以专题性案例收集和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将企业等组织的真实情况带入课堂,通过项目管理让学生展开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的训练,通过真实的管理感受,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卷面考试中,适当设计案例分析类题目,将案例分析作为考核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有针对性的范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以“专业——课程组——课程”体系为线索,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应有所不同,其侧重点也需有所差异。考虑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差异性,满足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

2.3 教学方法的应用

2.3.1 情景体验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情景,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教师是问题引导的组织者,其宗旨是提高学习者的参与程度,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知识的真谛,并在项目管理活动中去验证使用这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其侧重点不是对知识体系进行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将知情意行为融合为一体进行内化,不断培养学生用心去体验事物的能力。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

2.3.2 项目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项目任务,学生分组,成立项目团队。各团队选出项目经理和项目管理核心模块负责人,项目团队讨论选择自己感兴趣、适宜团队成员完成的项目,进行项目管理实战演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和“指挥员”和“信息员”的角色。一方面,应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对各个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辅导各小组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另一方面,随时给与学生补充性的信息以及方向性的引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咨询答疑。从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完成、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四个方面实施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4 考核形式的完善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考察学生学习好与坏的标准是考试,这种单一的闭卷只能考核学生记忆能力,难以对学生的实战技能进行考核,高分低能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在课程考核上,将所有的教学环节纳入其中,不仅有理论考核,更有对实践环节即项目管理理论应用的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将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团队管理、案例讨论、决策游戏、角色扮演、实验实践作业等全部计入平时成绩中,合理确定课程平时成绩和卷面考试的权重。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采用了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表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确保教学改革成效,还需要切实编好课程教学大纲和案例、选好教材和参考书、发挥教学团队力量、加强设施设备建设等,逐步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郑洁.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模式探析[J].高师函授教学研究,2013(2).

篇(10)

20世纪以来,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改革迭起,虽然各个时期的改革目的不尽相同,但每次改革都是以基础教育教学为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对美国课程改革影响重大,自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二战后美国历次教育改革为线索,论述结构主义对其的影响。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及主要观点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

结构主义课理程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二战以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需要,美国急需改善教育质量低下的局面,要求改变教育落后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而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无疑成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强劲催化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国防教育法》。1959年底,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全美科学院召开了35位各领域专家参加的会议,布鲁纳担任主席。《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在大会结束时做的总结报告,其中心问题是,教育课程的编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它是围绕课程改革的中心论题阐述教学理论的,因此又称为结构课程理论。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1.课程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则等理论知识。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只有把具体的事物放到知识的结构里去,才容易记忆和便于运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结构,才能举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

2.学习准备观念的转变,提倡早期学习。

提倡早期学习是布鲁纳的中心思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关于“学习的准备”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式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因此,他认为应该将比较高深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学习,随年级升高,多次反复学习,逐渐加深理解,最终掌握。在课程编排上,提出了螺旋式编排方式。

3.提倡发现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体认识结构的构造过程,基本结构要靠学习者对它的主动作用来获得。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事物的规律,获取知识,成为一个发现者。

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历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改革

这次教育改革就是在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这次改革中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贯彻。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认识到自身科技教育的落后,他们决心改革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数学与自然科学教育。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增拨科学教育经费,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这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改革开始的标志。

在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变革。课程目标,从“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出现了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外语在内的“新三艺课程”。新教材的编写,采用螺旋式编排方式。内容现代化,使教学适应时代的需求;内容理论化,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某些课程内容逐级下放,贯彻早期学习的理念,等等。教学方法,倡导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从未认识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像科学家一样思维,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发现的积极性。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优等教育,强调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培养天才,制订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并采纳了重视学术性科目的课程政策,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的教学,适应了美国当时的需要。可以说,这次教育改革有针对性地纠正“适应生活”教育的弊端,提高了美国教育的学术水平和质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强调学科独立性和完整性,教材编制脱离学生实际,对教师要求过高,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同时,这次改革由于过多增加了抽象理论知识的比重,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训练,产生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源于对结构主义课程的批判,其思想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激起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造成学生对科学的日益冷漠和不信任。人们开始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反思,指责学校压抑个性,是非人道的,学术至上的课程受到怀疑和指责。在这种形势下,人本主义的课程改革思想兴盛起来。 转贴于

这次教育改革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课程结构方面反对学科中心课程,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课程内容上提出“适切性”原则,即课程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与其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联系;课程结构的组织上注重“统合”,打破教材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教学方法上倡导“掌握学习法”,以情感影响为主,提倡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

可以说,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颠覆,它对结构主义课程的唯理智、唯学术倾向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反对片面地把重点放在智力和学问上。因而,这次教育改革不仅没有体现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影响,其思想反而在改革中受到批判。

(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改革

70年代的人本主义课程改革,并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反而助长了反理智主义,造成了学生学业水准低落和纪律训练松弛,甚至不少公立学校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比60年代的学生还差得远。这使人们又开始重新反思结构主义课程的价值,重新强调中小学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次改革思潮称为新学科结构主义思潮,其要旨在于既强调学科知识,又避免学科结构主义的唯理智的片面倾向,美国又掀起了一场“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这次运动中,各科目注重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教授,大力压缩选修课,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加强纪律教育。在小学,要把读、写、算作为重点;在中学,要把大部分在校时间用于英语、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等。这场恢复基础的运动,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消除了人本主义课程改革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注重科学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奏响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

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学术教育,揭开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序幕。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家学会为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先后在16个州开始试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又制定了“2061计划”,倡导“教导所有的学生在各科学和技术方面有相当扎实的基础”。该组织在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题为《普及科学——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文件,强调教学的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科学基础知识教好。

进入90年代,美国已真正认识到学术素养不足是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症结所在,1990年的《全美教育目标》,1991年的《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都一再强调中小学的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篇(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管理在素质教育的召唤下,不断完善和发展,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它不仅仅是班主任个人的事,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任课教师的通力协作。班主任要保证把本班同学教育好,就必须协调好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任课教师多参与班级管理,能增加班主任的凝聚力,使班级管理锦上添花,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近二十年,深入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也尝到任课教师配合的甜头。以下是我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与任课教师配合共同管理班级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任课教师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积极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及时解决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调动任课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同班主任一样,他们也是授课班级的责任教师,他们对授课班集体及其学生个体,都负有教育的责任。在教育培养学生方面,从任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课堂纪律到学习方法和质量,班主任都负有指导和帮助任课教师的责任。鉴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工作的互补性,班主任应多主动征求任课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或意见,多向任课教师询问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处理,维护任课教师的威信。

小王老师,是一位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长相平凡,但她的穿戴打扮却很时髦,也是我校教职工中唯一化浓妆的女教师,因此许多教师和学生对她很反感。这个学期学校安排她担任我们班的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尊敬他,我是这样做的:我积极倡导学生讲普通话。这对于来自农村的职校生来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同学们虽积极性很高,但都觉得没有讲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许多学生音调不准,说起来也是南腔北调。为此,我与学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我接到任课教师调整单后,以“如何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为主题召开班会,大家积极发言。最后,在总结时将小王老师将担任我们班语文教学的消息告诉了同学们。我这样介绍:“王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位北师大毕业生。她那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模仿的样板……”在学生心目中树起了小王老师的良好形象。以后我经常与小王老师交流班级的情况,她也关心这个班级的一切。为了加强她与学生的沟通,在我外出学习时,就由她担任班主任。一直到这个班毕业,我班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互通情况,切磋方法,统一要求,分工合作。

教师管理班级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学生的进步,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2007年我所教的高考班,学生来源复杂,成绩参差不齐,尽管我自己做了许多努力,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于是我适时地向各任课老师分析了班情。我们经过共同讨论,统一了认识,统一了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和措施,合理地进行了分工。我和张老师联手,把我们各自班相同水平的同学放在一起,利用下午自习时间分头指导复习;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由英语李老师把他们带到学校操场安静的角落,辅导他们背单词,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结果在科任教师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我班学生的思想素质逐渐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并在毕业升学考试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三、当学生与班主任产生矛盾或对立情绪,不妨请任课教师出面调解。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事,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种情况发生后,如果先请学生喜欢的任课教师先去做一下学生的工作,然后班主任再去说明情况,效果会很好。这样一方面体现了班主任对任课教师的信任,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到任课教师的关心,增进了任课教师和学生感情,激发了学生对该科学习的欲望。有一次分劳动任务,其中一项任务是――掏垃圾箱。劳动委员分工以后,回来告诉我说班中的刘洪磊同学不服从安排,不去掏垃圾箱。我把他找来训了一顿。由于我的急躁伤害了学生,课后我找了政治老师从班级利益出发去做学生工作,化解学生的对立情绪,我又选择恰当的机会在班上向这名学生做了自我批评,从此他劳动很积极。

四、发挥任课教师优势,解决教育难题。

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断生长发育会出现种种问题,这时班主任除了与家长联系外还可以让与之关系好的任课教师去做一些工作,关心体贴他们,解除他们的困惑。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稳定学生思想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经常违纪的调皮学生,班主任在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教育方法前,可以放手把他交给个别任课教师去处理,并向任课教师讲清目的和意图,在任课教师做学生工作期间,班主任要密切配合,及时反馈信息,协助任课教师。

五、要有针对性地经常随堂听课,和任课教师共同搞好课堂管理及学科成绩。

班主任听课,不仅可以吸取别人讲课艺术的精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掌握课堂动态,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特别是对课堂纪律较差的科目跟踪听课,盯紧少数不守纪律的学生,发现问题的症结,和任课教师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协调科任教师布置作业测验,统筹安排好对学生的辅导,避免几位课任教师挤同一时间。随堂听课前,一定要同任课教师打招呼,否则,容易引起误解,造成老师之间不必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