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社会是在历史的基础发展而来,任何一个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必经的历史阶段,历史反映是以前社会的状况,与前人生活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由前人历史发展而来,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什么要加入历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从现今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再回溯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感悟历史的强大和社会进步的飞速,在赞叹历史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导入《从古到今话交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其实,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现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赵州桥,历经百年的江南水乡木桥,到现代感十足的上海钢铁大桥———南浦大桥等,都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将古今大桥的对比作为本课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激情引趣,还有利于减少历史的距离感和抽象感,这样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会与品德》课堂。
三、以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激发探索历史热情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充分挖掘教材图画元素,使丰富的教材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况且图画是学生喜爱的教材形式,教学增加插画的应用,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课堂学习的枯燥性,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热情。例如,在导入《吃穿住话古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将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让学生依据教材中一幅描绘远古人类生活场景,进行古代人类生活的描述,包括远古人类吃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食物?远古人类的穿着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穿?远古人类都住哪,插图中其实包含他们的住所,能找出来么?由一幅远古人类生活图景的插画,促使学生围绕本课主题“吃穿住”,想象并推导出远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之后课程教学的开展大有助力。
二、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
教学中的中介作用词汇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有意义的认知建构。Vygotsky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共享活动内化过程的迁移。知识只有在个体作用和互动环境下才有意义。通过课堂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
(一)教师是词汇材料的选择者和解释者
临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Vygotsky认为要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发展其潜能,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必须高于学习者发展的步伐。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当前区域走向高一层的发展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学习者实际的词汇水平,包括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的理解深度等,设定合理的词汇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潜在发展水平。一个很好的词汇教学材料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适合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平衡的学习机会;通过有效的方式监控和测试学习者对词汇知识的使用[5]。语言学习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全部的英语单词,教师就要按照实际语言交际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词汇表,这个词汇表可以按照高频词,学术词和技术词[5]来界定,也可按口语词汇表、听力词汇表和阅读写作词汇表来提供。需要注意的是口语听力对词汇的要求少于阅读写作对词汇的要求[5]。Vygotsky认为开启内化的关键在于人类具有模仿他人活动的独特能力,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词汇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把见到的某种东西内化的过程,而认知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即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物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这样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正如Nation所说:“词汇知识可以使语言得到应用,关于世界的知识又增长词汇知识并促进语言的应用”[7]。展现在语言学习者面前的词汇材料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也不会促进词汇学习的效果。完全习得词汇应包括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由于学习材料对于词汇学习者来说都是未曾接触过的,因此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上就要起到解释者的作用,也就是教师的中介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得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目前的词汇水平和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缩短发展“最近发展区”的时间。
1•教师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词汇形式是词汇学习的根本。如果没有词汇的形式,那词汇学习就是空谈。人们一贯的假设是语言学习中意义的学习更重要[8]。许多语言教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Laufer[9],Ellis[10]和Bo-gaards[11]认为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帮助语言及词汇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词汇的材料,还要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2.教师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
仅仅掌握词汇的形式只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词汇,因此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是必要的。词汇学习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再认”和“再现”。教师需要根据语言材料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不同层面的含义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以意义为核心的输入(meaning-fo-cusedinput)的思想。通过“阅读”和“听”使得词汇输入是可理解的[5]。这个过程是学习者由“他人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转变。
(二)教师是词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社会文化理论中“支架”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学习。当学生能够达到目标高度时,脚手架就可以被撤离。Carter[12]和Stahl[13]认为课堂上,单纯的词汇学习对于提高学习者习得词汇并没有多少效果。只有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词汇学习才是有效的。这也符合语言学习的社会性特征。由于词汇学习的层面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词汇学习活动不能是单一的。词汇学习活动应与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比如与“视听”教学活动结合;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与“写作”教学相结合[14]。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同时,学习者与同伴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互相支持。
1.词汇教学与“视听”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记忆的。而人类在记忆的时候,视觉会给予很大的帮助,视觉帮助下的记忆会有长时间的效果,并难以忘记。一些语言教学工作者曾在这方面做过实验,比如Shepard和Standing,他们的实验都表明视觉帮助的记忆成功率和持有率会高于没有视觉刺激的记忆[15]。同时,人类对于事物的记忆有两个系统[16],一个是文字的,一个是视觉的,如果这两个记忆码能够重合,对于词汇的记忆也就会更深刻。同时,语言的环境不仅仅是指文字的环境,也同样包括非文字的现实环境。传统词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往往把语言的环境认为是文字的环境,并且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给学生提供文字的环境。而研究表明,非文字的环境对词汇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课堂词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文字的语言环境,还要提供非文字的语言环境,比如帮助词汇记忆的听力材料,图片,视频。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特点,目前能够给课堂词汇教学提供这些环境。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近期成为世界上许多语言教师关注的领域。并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7]。计算机可以帮助语言教师实现语言课堂上的语言真实和语言交互。Green[18]认为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词汇教学更有效,是因为多媒体可以提供更多的词汇展示和变化的语言环境。Diez等研究者[19]曾用电影进行词汇教学,并报道说电影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参与程度。Choi[20]也采用了电影来进行词汇教学,Choi发现学习者对使用电影教学是欢迎的,但选择什么样题材的电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选择适合学习阶段的视听材料,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2.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词汇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辩论”。一些学者认为与教师的辩论有助于词汇学习的提高,一些学者认为与学习伙伴的辩论也能促进词汇学习的提高[14]。除了辩论之外,以下几种方法也适用于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结合:一是模仿视听材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刚刚获得的词汇进行模仿。对于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语言创新,发展语言能力。二是短剧表演。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汇运用的环境。这个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把语言认知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三是新闻播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通过口语练习来熟悉最新的现实词汇。课堂上,有效的口语活动会激发学习者大胆使用这些合适的词汇,掌握这些词汇的使用环境。因此,教师在口语活动中的作用就是选择合适的话题和方式激发学习者使用词汇。
3.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
人们一致认为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量,但如果是没有目标的阅读,并不能保证词汇量的提高。Hu&Nation[21]认为为提高词汇量而准备的阅读材料需根据学习者的级别每50个单词有一个不认识的单词。Min[22]通过实验证明伴随有词汇练习的阅读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增加单词量。由此可见,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教师须根据不同的学生级别设定不同的阅读活动,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习者做出词义的解释和指导。
4.词汇教学与“写作”教学活动相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而是用语言作为认知的工具,使学习者发展思维并通过语言认识社会,这个思维过程的形成是学习者成长、独立的过程。写作不是单纯的词汇应用,而是通过词汇的使用帮助学习者思维的形成。写作过程是一个词汇产出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把自己所知词汇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再现”过程。写作是一个很好的使学习者加强词汇知识的办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就是:第一,注意写作选题的合适性。合适的选题会激发学习者使用更多和有效的词汇。第二,注意写作问题的多样性。如果只有一种写作文体,学习者会厌倦,因此写作文体要合理,并时常变化,以提高学习者使用词汇写作的兴趣。
(三)教师是词汇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词汇测试的策划者及研究者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师的中介作用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者,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师作为信息传递者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示范和讲授知识;而作为中介者的作用是赋予学习者能力,即帮助学习者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景和变化,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动机和目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确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中介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做到:
第一,结合所选材料和教学方式隐性地促进学习者的自主词汇学习。关于隐性学习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但隐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实施关键性环节的小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展开。大多的小组互动中,虽有小组的形式,但缺乏生生之间的有机合作,部分学生往往在交流中掌控着话语霸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成为了听众和陪衬。另一方面,生生之间缺乏思维碰撞的对话过程以及自我的反思过程,许多小组互动在表面看起来轰轰烈烈,可一节课下来,却发现学生什么也没学到,更别谈个人认知的发展。基于此,探析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小组互动的内涵,进而提出促进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互动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迁移
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文化理论不是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层面或文化层面的理论,而是关于人类认知发展的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将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1]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者积极建构意义,并通过该过程获得发展。可以说,发展即是“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的迁移。”
维果斯基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维果斯基而言,认知的发展过程不是儿童独自完成的,而是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接触中完成的。从本质上讲,知识的习得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是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透过经验分享和价值协商后达成的一种共识。同时,维果斯基强调个人所拥有的主观知识不是传递和复制来的,而是个体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不管是个人本身拥有的主观知识还是在沟通、分享、并对他人的观点检验、评判后形成的新知识都是个人内化的表现,整个过程都要求个人主动发挥自己的建构能力。由此,维果斯基指出,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互是认知发展的基础,称为“智力之间的活动”;儿童对双方之间的交互,协商,争论的过程进行内化,称为“智力之内的活动”,学习就是智力之间和智力之内的活动的结合。[2]
二、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小组互动学习的内涵
(一)小组互动的目的在于促进认知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小组互动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认知发展。即,小组成员的互动不是传递预设答案的过程,而是在相互沟通和理解中促进新知识的生成。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促进未来发展。个人认知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个人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他人提供支架式帮助,个人通过有意记忆脱离帮助,内化为无意识的行为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无限递归循环的过程。在小组互动中,小组成员通过外化的同伴交往活动及个体内化的过程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最终达到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的目的。因此,课堂上的小组互动绝不是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滔滔不绝却一无所获,而是要了解认知发展的过程并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小组互动过程的有机合作性
社会文化理论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最近发展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作为成人的教师和一定的专家指导下,而且在有更高能力的伙伴存在的场合,能够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准。[3]维果斯基详细解释了“更高能力的同伴(more capable peers)”,他指出,不需要每位小组成员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到最好,因为大部分的活动都包括一系列的任务,某一成员在他擅长的部分可以给予他人帮助,同时在其他不擅长的部分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即使同伴之间的能力相当,但一个小组集合了所有成员的个人贡献要比独自一人更能建构一个解决方案。
小组互动过程的有机合作也意味着每个成员集体责任感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这里学习不是“个人自扫门前雪”的个人活动,学生不再是学习中的“单干户”,相反,每个人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和集体负责,达到利益相关、彼此共赢的格局。在这样一个社会关系网中,学生既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又能欣赏同伴,关心他人,彼此自尊自重,互信互爱,获得思想上的成长和精神上的满足。
(三)小组互动过程的对话性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知识是随着对话的继续而被不停地生产出来的东西。[4]对话的过程存在着大量的讨论行为,学生总是在分享和交流所需的资源和信息,总是在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帮助。
在小组互动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认知结构都不尽相同,在与同一信息相遇时,就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和各有特点的反馈。通过小组交流,又唤起了他人不同的或相似的观点和见解,或是责问,或是补充,或是质疑,或是批判,从而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更高质量的理解。当然,这一理解并不一定要最好、最正确,重要的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小组成员通过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通衍生出大量的协商,以及为克服表达上或是内容理解上的障碍而做出的会话性调整。正是这种同伴之间的对话引导着互动过程不断深入,实现了知识的分享和情感的共融。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摆脱原有认知的局限性,超越自我的能力水平,思维得到发展。
(四)小组互动的反思性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考虑社会活动与内化过程并将两者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因此,课堂上的小组互动不仅包括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也包括学生观察、感受和倾听他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并加以模仿、内化和应用的过程。将学生机械的分组,简单的组内交流不一定会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也不一定会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要让学生的行为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指在小组互动中,生生之间不断的内化彼此的观点,吸取他人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再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发现认知冲突,扩展和修正认知结构,从而形成对事物更高层次的理解。小组互动中,生生进行反思的主要手段是对比。对比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教学阶段,它总是内隐于生生的对话、协商、感知和领悟之间,正是在不断讨论和探究中,实现着反思的过程。反思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生生在智慧的碰撞中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并改进的过程。
三、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初中语文小组互动式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一种促进平等、合作与探究的心理和空间环境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教学就是要创建一个致力于关心、合作、对话、意义生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合作的心理环境。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权威,每个人都有机会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同声音时,不能以自己预设的答案来判断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而要抱有一种尊重、民主的心态,认真倾听和反思,鼓励学生勇敢表达。此外,语文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探究机会。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我调控地去发展。只有当学生们真正享有解决问题的自时,小组互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营造出平等、民主的氛围。
小组互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下进行的,教学场景的布置应体现合作与创新。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态度、动手能力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互补性的小组,每组4-5人。教师可对小组内成员分配角色,如,汇报员、记录员、监督员、检查员、组织员等。在座位设计上,尽量为“田字格”形结构,这样有利于生生、师生之间通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来进行互动。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开展任务型学习
任务最主要的是关注意义,关注学生如何表达想法,传递想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有话说的话题,并围绕这一话题设计一个完整的任务链,任务之间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如教师在教授李白的《行路难》一诗时,可以设计以下三个任务来帮助学生理解。第一:“你心中的李白”。这个任务学生主要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来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二:“走进李白”。 读文是为了阅人,那么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可以从文章的主旨以及字词句理解的角度来谈,如“冰塞川”象征着作者面对的艰难险阻,“拔剑四顾”暗示了作者不甘消沉,奋勇直前,“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唱出了作者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第三:“李白与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我要从诗人身上汲取怎样的品质?摆脱了传统的诗歌教学仅停留在背诵,字词翻译等知识层面上,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人人都置身并享受完成任务的过程,兴趣浓厚,情感充沛,你来我往,讨论热烈。
此外,在任务的完成中,教师也要多提富有开放性及探究性的问题,以便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如,和李白经历相似人物,你还知道哪些?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这类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来展示各种观点并最终达成共识。当然,相对结果来说,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了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设计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提开放性及探究性的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发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如,在教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时,教师可以提问“老北京胡同有什么特点?”进而思考:“老北京与其他文化名城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就需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的文化名城,进行比较,进而深入讨论。又如,在教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小说中的阿Q以丑为荣,盲目自大,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但在现实生活中,精神胜利法造就了人们积极宽容的处世心态,面对困境时要多考虑积极的一面,忽略消极的一面,请同学们就精神胜利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像这种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答案是不唯一的,不唯一性使得不同观点的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来展示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相对结果来说,更重要的是智慧碰撞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四)采取促进学生合作与发展的评价方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在语文课堂中,评价不仅局限于学生可以量化的知识,还应把态度、情感,合作意识,反思能力等作为评价的内容。
课堂测试是一种最普遍的评价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课堂测试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人提高分以及个人在小组中的得分。以提高分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改变了以往那种为了个人名次而争输赢的模式,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不论以往成绩如何,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只要不断努力,力争超越自己就能不断进步,就能为小组做出相应贡献。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学习态度、合作意识也会相应的发展。
描述性评价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评课方式相比,描述性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仅仅如实的描述现象,如学生的参与程度,互动状况,是否有创新的观点等。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其他小组成员或老师所提供的信息描述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策略。用描述性评价来构建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同时促进自身积极反思,将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法宝。
注释:
[1]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 “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 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她坚守爱的教育,坚持“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教与学的改进,指导的《铿锵绍韵——绍剧“猴戏”的起源与发展探究》《绍兴酒文化研究》《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等八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获中国少年科学院一等奖和省一等奖。
【教育信条】用心爱我的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学月刊·中学版》作为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经常收到如赵寅芬老师这样优秀教师的研究论文,我们经常是“先见其文,再遇其人”。笔者认识赵老师也是如此,先拜读了她的论文,然后再赴绍兴采访了她。初次见面,赵老师优雅而亲切的言谈,流露出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当谈到为人师表者的责任与义务时,她对“传道、授业、解惑”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谈话中,每每讲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赵老师总能找到合适的例子,而当她描述起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历时,眼神举止之间无不透露出满心的欢喜与热爱。而且总要提到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她又是如何把这些体会教给学生的。她告诉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正切合其性格——热情、开朗、爱究根刨底。期间师生关系紧密了,在挖掘师生潜力的同时,对家乡绍兴地区的文化特色也进行了总结分析。她多次提到,在课堂上她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用绍兴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于提升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她越来越感悟到: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赵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她的实践探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她的研究中,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教学启示呢?
一、十多年漫漫研究路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作为一名在历史教坛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的教师,赵寅芬老师明显感觉到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这么多年,但是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固守不去,课外学习也只能是课堂的延伸。老师的教学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荡不了学生胸中的那层云,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分数的上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学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疑”,然后是探求。因此,赵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就得合理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是从课外开始探求的。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法,赵寅芬老师一开始感到很困惑,也走过了一段弯路。首先,她把自己定位过高,把自己当成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并决心一定要做出大成果。这导致她心理负担重。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常根据教科书确定研究内容,题目大得惊人,甚至连专业的研究人员都难涉及,如“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兴起”等。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新颖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很感兴趣,组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对这些与课堂教学、教材相关的内容慢慢失去了兴趣,因为都只是一些脱离生活、书本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也慢慢变成了历史书本教学的延伸。赵老师的教学与研究也走到了一个瓶颈。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次机缘巧合,在与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及一些同行交流研究性学习教学时,赵寅芬老师突然想到,为何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历史文化开展研究呢?于是,在2001年,赵老师就围绕其主持的省级教研课题《历史研究性课程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视而不见,但研究价值大的自主学习素材:绍兴酒文化、绍剧猴戏文化、绍兴书法文化,与绍兴英烈、与绍兴教育、鲁迅与绍兴文化等题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开设相关讲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社区采访调查。这种从现实寻找研究切入点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其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将其与地方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了解家乡历史的切入点,而且也恰恰是历史思维中小切口、深分析理念的现实再现。
赵寅芬老师与学生在确定研究方案后,就开始了实施,这个实施过程在她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如《绍兴酒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共同参观绍兴博物馆、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总公司,接着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有的采访董事长,有的考察黄酒制作车间,听取技术人员介绍,有的考察鉴湖、咸亨酒店,有的到兰亭体验“曲水流觞”、参观名士故居等,并详细记录了活动经过,收集到大量信息。《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课题小组考察了绍兴五大历史街区,参观了秋瑾故居、故居、大通学堂等地,采访了历史街区办公室有关人员,寻找各种印证课题研究的实物和资料,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在附近社区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记录了活动经过,并在电脑中储存有关资料,最后由组长负责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再去粗存精,最后由文笔好的王清卿同学执笔写《结题报告》和《学后感》,显示调查、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在过程中感受良多,获益也甚多,正如王清卿同学在《学后感》中所言的:“平日对家乡的文化视而不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竟挖出如此多的学问,一边是觉着自己以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可笑,一边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强大马力。凭自己的感觉,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们学习气氛更浓,精神更好。”
《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研究性学习成果较突出地体现了创新性、科学性和主体性,在2004年浙江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经展示和答辩之后荣获大赛唯一的社会科学类一等奖。这一学习成果,还在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上展示交流,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创新建议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生的肯定以及产生了对绍兴的强烈兴趣。时任绍兴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读了《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结题报告后连连夸奖说:“学生能研究这样的课题,很不简单啊。”并欣然提笔批示:“……青少年关心古城保护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也是古城保护工作的希望之所在,我们应大力鼓励更多的人,包括广大中小学生来关心支持绍兴古城保护工作,使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惊动绍兴市委书记、市长,惊动了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并得到市政府8000元科研奖励基金,受到上海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绍兴晚报》、《天天商报》等各家媒体的相继报道。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尝试,赵老师深切地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平等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指导而不主导,学生自主而不自流,这样才能把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不待扬鞭自奋蹄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新形势下,我必须迎头赶上”。在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赵寅芬老师在研究性学习原有的基础上,改编课程内容,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舌尖上的文化——绍兴酒文化》,申报该课题的学生很多,人数一再压缩,仍有60多位学生参加。她计划通过参观黄酒博物馆、黄酒企业等与黄酒相关的实践考察,着重对绍兴黄酒生产流程、黄酒独特的酿造工艺、酒典佳话等方面进行研究,让学生在了解绍兴黄酒发展史、黄酒主要品种、酿制工艺、黄酒节等常识,进一步挖掘黄酒文化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地方精神,酒与诗词(介绍贺知章、陆游等名人)、酒与书法(王羲之、徐渭)、酒与戏曲(越剧、绍剧)等,营造“黄酒—文化—情感”氛围,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赵寅芬老师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依托地方文化既能发展研究性学习,还能开发校本课程,两者虽在课程的内涵与实际操作上各有不同,但其落脚点都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授生以“渔”。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必有可持续性;大凡名师者,似乎都有相通的地方。他们执着于某个方向而不懈努力,并乐此不疲。赵老师就是这样,她不曾因为别人的意愿影响自己的选择,不曾因为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在平凡的岗位中获得了快乐,干出了成绩。她把自己的成就感融于学生的成就中,且备感充实。
二、授生“鱼”不如授生以“渔”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教学工作的完成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这一功能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在赵寅芬老师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倾心引情,学生由衷生情,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往的动人情景,这使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得到了内化,提高了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现“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赵寅芬老师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被忽视但研究价值大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的内容,去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她认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一定要让学生研究高深的课题,纵使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事,只要他们感兴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不怕失败,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有利于改变历史学科枯燥的面目,使学生愿意亲近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彰显“合力”
在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赵寅芬老师认识到: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激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养成相互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个性品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探究性、论证性和批判性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适时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吸收本地优良传统,不仅能使学生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历史教学也将达到较高境界。
踏入惠安实小学校大门,便有一股清新的、充满活力的感觉沁入心怀。校园内舞台、旗台、花圃、洁净而错落有次;一个弟子规墙和孔子塑像让人止步望行。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惠安实小在一个学者型的领导班子带领导下正走进一个多彩的世界,特别一个分管教育教学的林副校长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负责学校的省级立项课题:国学教育研究。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都有课题组成员集中学习时间。一个环境优美、书香浓郁、人情和谐、贡献卓著的师生家园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高瞻远瞩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定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科研型的教师,是学校前进的发动机
一个月的跟班学习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印象之一惠安实小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责任。从校领导到各科教师,他们工作始终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备课到上课,从班级日常管理到学校日常活动,他们从没有半点儿的马虎与懈慢,尤其在教学研究上体现尤其明显。跟班学习期间参加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他们要求每一个教师做到。
(一)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促进自身提高。
1、读书、反思提升,以教师自我反思为主,同伴互助为辅,坚持读书,学习内容以学习教育名著和新课程理论为主,与博览群书相结合;学习形式以个人自学为主,与集体学习结合;学习时间以业余为主,与课余学习相结合。学校将把读书活动列入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及常规检查中,主要检查自学笔记、听课笔记、教学反思等。
2、专业引领成长通过在职学历进修,“走出去、请进来”、外出观摩学习和请专家、名师来校引领指导,以会代训,以研代培,以赛促长,多途径地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推出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性、创新型教师。一是对五年内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青年教师乐于学习、勤于研讨,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对于五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通过建梯队、抓重点、压担子的方法,不断为骨干教师提供条件、搭建舞台,加快成长脚步,争取有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结合市、县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评比活动,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论文、优秀课例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与完善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规范课题管理,突出科研的实效性。
学校现有三个省级立项课题, 两个市级立项课题, 六个县级立项课题。本学期学校将继续对立项的省、市、县科研课题进行整体部署,加强规范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1、所有课题组成员开学初要根据本学期的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制订个人课题研究计划,进行研讨。
2、课题组集中活动每学期不少于5次,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验课研讨、阶段研究讨论等,每个课题组要上好课题研讨课,开展好相关的实践活动,确保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期末撰写课题阶段总结及课题经验论文。
(三)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在开展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结合开展“高效课堂”活动。根据学期初各教研组拟定的课例研究主题,由同一学科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商讨,在集体备课中交流与研究,利用公开课或教研课汇报研究成果。
1、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星期三下午第二节课为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时间,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为数学教师集体备课时间。)各备课组要认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认真备课,提前2---3天研究处理教材,备出一节高质量的教案或导学案,其他教师要补充发言,共同备好的教案任课教师要进行第二次加工即复备,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及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批注,备好课之后必须按要求进行上课。【每学期每人至少2次成为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备课组长负责学期规划(定课题内容、定主备人、定时间和地点、定记录人),提交教科室备案,以便下段行政参与和视导。】
2、两周一次教研活动. 主要围绕高效课堂方面的经验及困惑。在打造高效课堂备课、上课、作业设计、考试等环节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组内进行研讨交流,使大家形成共识。(语数教研组每双周星期一晚上8:00—9:00网上研修活动, 技能常识科教研组每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为集体备课时间,每双周星期一上午第二节为教研活动时间。)
3、除学校安排的一些主题研讨课、同课异构课、汇报交流课,各备课组要结合“教育质量月” 活动开展学习《课程标准(2011版)》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校每一位教师一学期内都要上一节以上的研讨课,课后还要进行充分的评课和反思,评教学思路设计、评教学方法使用、评三维目标的突破,反思教前准备,反思教学中得与失等等,整个活动氛围既严肃又融洽,其中的实在与认真让你不得不身受触动,身受感染,身受启迪。我想,像惠安实小教师这种“求新、求实、求活”治教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学校凝聚力的基础
在惠安实小无论周一的升旗仪式,还是班级的主题班会课;无论学校和行政会议,还是学校的每周工作安排,教研主任、班主任、值周教师乃至领导工作都在按步就班地展开着。无论是班级日志,还是代课记录;无论是家访活动,还是安全教育,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的各项工作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难怪每一位师生都洋溢着青春的笑脸。作为教师,在惠安实小他们很忙很辛苦,但从他们的脸上,我们却看不到一丝的怠慢与敷衍,始终充满着活力。是什么让教师们如此的热忱?我从龚校长的讲话中领悟到了真谛。首先是校长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的教职员工,龚校长知识渊博,管理专业,领导才华超著,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在老师面前树起了一面永远矗立于时代先锋的旗帜。
四、自身感悟小结
短短的一个月,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跟班学习期间,惠安实小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师生员工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帮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学以致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
这次组织的跟班学习,对我非常有意义,因为我经历过了就能有切身的体会。虽然一个月学习有些短暂,但非常宝贵,内容涉及很多:公开课,平实的一般课堂,教科研、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专题讨论等等。
通过听课学习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同时我懂得了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这是新时代教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面。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下面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作汇报,如有不当请指正.
一,加大投入,积极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开发区中心小学择址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种种原因,基本设施并不是一次到位,近几年来,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开发区教办的多方努力下,我们先后投入资金近上百万元,用于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添置了近百台电脑,建起了两个网络教室和一批电化教学设备,通过后勤社会化兴建了一幢330m2的多功能教室,此外借助“六有”工程新砌了较宽敞的水冲式厕所,浇筑了校外红领巾一条路,方便了师生上下班,并浇筑混凝土操场1300m2,新砌了东面围墙,为常规管理创造了条件.
在校园布置方面,我们将环境布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利用楼梯,走廊墙壁,布置“知识墙”,展示师生的书画作品.目前学校图书2万多册,生均22册,增添了学校的文化气氛.学校非常重视加强校园绿化的补充与管理工作,每学期期初和期末,邀请校外绿化专业人士来校管理,指导,安排相关人员对绿化地带专业管理,使整个校园优雅美观,努力为孩子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二,群策群力,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
1,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切实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职员工民主管理学校的职能,实行教务会制度,讨论并审议学校的各项工作.几年来,学校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师,学生,卫生,安全,后勤,收费等多个方面,力求使各项制度成为一个系统,一个序列,较好的规范了教师的言行,使良好的教风得以不断彰显.近几年来,学校全面实施了全员聘用合同制,使教师有了紧迫感,时代感,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陆续出台并完善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度中体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卑不尊的公平原则,体现了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制度使学校各项的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少先队工作,综合实践课教育,美术课教育等方面形成明显的教学特色.
2,培训教师,促进整体实力提升
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学校配备了一个年富力强,搭配合理,敬业爱岗的领导班子.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领导班子成员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成了固定的周一下午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广大教职工能时刻注重《衡水经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让我们共同走进新课程》等深化理论学习,以“敬业,爱岗,奉献”的精神开展各项工作,铸就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师魂.谭乃高,雍海水,周丽,赵忠,赵凤勤等同志先后分别被省,市,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社会自考及本科学历考试,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二是走出去开眼界,请进来抓提高.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创设学习提高的机会,每学期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听讲座,听课活动.学校还先后邀请文游台小学优秀教师上课,请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实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三是扎实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学初制定计划,每人一节,定期活动.内容有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观看教学录象,教师基本功竞赛等,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获取理论知识,钻研教学业务,相互交流,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通过努力,学校已拥有一支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其中有区,市级骨干教师2人,教坛新秀3名,镇乡级学科带头人8名,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市先进班主任各多人.青年教师在市,区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近20多人次.
三,德育为首,积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德育机构健全,有分工德育工作的校长,主任,大队辅导员;学校对班主任工作有明确的职责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素质,工作得力.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定期的培训,完善的考核方案和健全的德育工作常规制度;每学年,学期均制定出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突出实效的德育工作计划,做到了学期有分析研究.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学校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阵地建设,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完善德育管理机制,精心配备班主任,优化班主任队伍,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学校建立“东小之声”广播台,由少先队员自征,自设,自编节目,反映身边本新人新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几年来,先后开展“保护母亲河”,“洪水无情人有情”,“情系西部大开发”,“抗击非典,众志成城”等多个主题队会,确立了敬老院等多个少先队活动基地.加强各项常规评比制度,坚持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有计划,有内容,形成序列,利用橱窗,板报,定期展出国情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节庆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纪念日,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面向社会,建立了多个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每学期正常开展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定期上门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好地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几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师生违法犯罪事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省红旗大队”光荣称号,两次被评为“扬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多次被市少工委评为“先进集体”,是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合格学校,市合格家长学校,扬州市优秀家长学校.
四,严格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落实素质教育,规范教育行为
学校严格执行《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按规定办理入学,转学等手续,学校按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课时,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回家作业符合规定时间,节假日不补课,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全面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等级制.
2,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2002年秋季,随着市全面实施新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开始使用,引发了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有校长亲自挂帅,印发数学,语文等学科的课程标准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组织各种培训,知识竞赛.中心小学成立了课改沙龙,在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对全区进行了现场教学观摩,逐步使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去.
3,做好六认真”,提高课堂质量
学校制订并不断完善“‘六认真’工作要求”.在实施“六认真工作要求”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上课”上,课堂教学是“六认真”工作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为此,我们通过平时的骨干教师的公开课,青年教师的评优课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研讨指导工作,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打造宽松情景式的,自主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督促教师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
每学期,我们都要在期中,期末组织两次“六认真”工作检查,学校行政人员通过听课,查备课,作业,测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青年教师大都能自制简单课件,借鉴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发展了师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开展科研,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有较为健全的学科教研组织,根据本地教育现情,建立了乡,片,校三级教研组,有年度,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和总结,坚持每周活动一次,有校领导深入活动,有明确的中心内容,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围绕教学理论,内容,方法进行课程改革,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加强和完善六年级集体备课制,组织二语,二数,四语,四数,三语,六语,六数等学科的同课异教,效果良好.
2.积极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工作,目前已被省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达4个,其中“小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实践”课题的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初步成果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小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实践”课题的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初步研究成果获省一等奖.
3.有教科研小组,个人教科研计划和课题,在全区开展了研究,狠抓写字教学,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安排了全区低中年级教师进行写字,数学自学教学同课异教研究.
4.积极开展“新课标下”的新课程教学研究,如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孙玉富老师“无公害蔬菜”教学案例获首届扬州市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几年的努力编辑了全区综合实践课优秀教案集2本,实现了资源共享.:
六,其他方面
几年来,由于狠抓校园常规管理工作,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强化思想教育,强化纪律教育,强化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养成.近年来,六年级会考语,数总均分呈上升趋向.2001年赵榕同学获扬州市“三好小学生”称号,几年来,郭雯等4人获市“十佳少先队员”以及“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在“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以及市“六?一”等书画现场比赛中有近50人获奖.
2001年周静同学在扬州市青少年奥林匹克应用素质竞赛中获壹等奖,实现我区在市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壹等奖的“零”的突破.陶莎,凌丽等3位同学在市“中保杯”读书征文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数十名学生在第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奖.王咏等近25多名学生在市公民道德教育征文中获一,二,三等奖,3年来赵榕,郭雯等8名同学获市集邮征文一,二,三等奖,魏巍获演讲一等奖,2003年赵榕同学还获全市计生征文一等奖,2004年王瑾同学获全市小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一等奖,全区6名学生参加区法律知识竞赛获二等奖.连续3年举办了“我是校园小歌手”卡拉OK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
几年来,吕华明,秦玉萍,丁文年,凌翠兰等有近20名教师参加市,临城区青年教师“新课标”的赛课,分获一,二,三等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广博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华民族善于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人居环境建设。我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中原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正统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越来越突出地域性特点,传统美学在当代城镇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目前城市的建设受到国外“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在城市建设思维上出现了情与理权衡的偏差,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城市绿地建设的思考,并试图从中原地区美学思想的角度,探讨符合国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中国城市绿地建设的意义。
1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我国从前秦时期就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美学影响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某些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受这些思维方法影响。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这影响到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的差别:在老子的思想中,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孔子则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和合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尤具借鉴意义。风景园林师们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智慧、他人的经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城市住区与城市景观、城市住区与周边环境、城市住区内部景观等关系问题。
2中原概念及其文化基本精神
2.1中原概念的形成及其区域优势
中原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汉代以后称河南一带为中土或中州、中原,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
中原一词最初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中原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其影响力辐射四方。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影响依然绵延不绝。
2.2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原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的焦点和文明核心。因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很强的正统性特点。刚健勤劳,自强不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大一统,崇尚和为贵,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崇尚和为贵的大一统思想;注重发明创造,是中原文化的一贯精神。
3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3.1关学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结合运用
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提倡中国画要画关于现代城市的题材,“城市山水画”这一提法开始传开。画家祝林恩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城市风光的作品,开创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领域,祝林恩也被称“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开创者,“城市山水画”表现的是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寄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和艺术性追求,对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提供了参考。
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技巧,而艺术的生活则是一种境界。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镇居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城市美学正是通过城市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美学相辅相成,通过城市美学的指导思想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内在修养,铸造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希特的《按照艺术的原则建设城市》正是现代城市美学艺术说的代表,他的艺术原则着眼于关系,特别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者可以直接控制和创造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并且互相辉映的,每个物体之间应该无论从视觉体量或比例尺寸感受上都应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找到城市环境景观的直观感受。除此以外,城市绿地建设相连更多关系的现代城市美学思想,就是我们不可不提的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埃布倪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说城市现代美学。其代表作《明日的花园城市》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对城市地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布满各种绿地并且每块绿地在空间上相互联系交织成网带有均衡的观点。
3.2山水园林关学与山水城市建设
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风景名胜之集大成的“集景文化”,它把山、水、建筑、花木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都与山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山水就没有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自然景色,从而达到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现在,在建设山水城市的进程中,了解山水文化的特征,吸收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做到“古为今用”,对建设“山水城市”有重要的意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美学特点是一致的,其所追求的都是诗画意趣和超越形似强调神韵,都是在“神似”上大做文章的。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去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的精神,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东方文化的内涵。4中原地域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4.1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内涵
城市绿地建设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其可以凭借城市的合理利用来构建。城市这种形式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与人类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城市绿地建设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植物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等。
4.2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体现
城市绿地文化性在大都借风物抒感,借物咏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体现了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市树市花及花卉展,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展等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植物文化性在宗教方面更是大放异彩,人们也常常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菩提树等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媒介。
4.3中原地域关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的体现
关键词:人格教育 先秦儒家 礼乐 养成教育
张树业,男,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人的造就,或者说一种理想人格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加以引导,使其心理和性格得以成长和成熟,成为有着健全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这构成人格教育的主旨。所谓健全人格,包括了诸如清醒的理智、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道德意识和行为能力等。人格教育强调将人视为一个成长着的,追求自我完善的整体,对因社会文化生活各层面高度分化而导致人格整体性面临挑战的现代教育而言尤显突出意义。
人格教育自始即与人类古典教养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东西方教育传统都将培养德性、塑造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首要与终极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形态,儒家的人格教育思想近年来广受关注。学界对儒家人格教育的理论基础如天人合一、人性善恶,以及儒家人格层次论的阐释分析已颇多。相比之下,对儒家人格教育的方法、途径等则关注较少,特别是对儒家而言至关重要的礼乐思想多为人所忽视。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人格教育和礼仪教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儒家以礼乐教养为核心途径的人格教育思想无疑对当前思政工作和教学有积极的启发效应。
一
儒家思想的基本宗旨,可以被恰切地概括为“内圣外王”。在传统思想视野中,内圣又是外王的前提,其典型思路如《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构成一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序列,而其关键在于德性人格的养成,故《大学》以“明明德”为首务,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此人格教育,主要是德性人格的养成构成儒家的首要关切,这正是古人在讨论儒学时,常将之概括为一种成德之教或为己之学的根本原因。
人格教育以养成人格为目的,其前提是对自我独立人格的自觉,这构成一个人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当代人格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先秦儒家特别是《论语》中“仁”的思想与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关联最为密切。《论语》言仁,虽看似复杂,而其基本共性是就自我的自觉与自决立论,尤为突出的是《颜渊》篇中“为仁由己”的思想和“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观念。《中庸》亦言:“成己,仁也。”以上观念皆充分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人格发展中“我”之自觉的肯定。人的自我认同并非独立而内在地发生,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现实发生。“人的造就是人际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借此,人才能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完善自己。”③人在与他人相对时意识到自我之现实性与独特性,而发生自我认知,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人之承认,实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观念恰是在与他人共在的群体生存结构中才得以建构和发生,因而内在地包含了他人和社会的维度作为其观念的结构要素。因此,人的自我也必须在与他人和群体的交往中得以发展,这一点尤其为先秦儒家所重视,并认为形成个体人格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礼,这正是《论语》中将仁与礼之密切关联的根本原因。孔子称:“不学礼,无以立。”所谓立,乃是以自我之发展与实现为关切的人格生成。礼之所以成为“立”的必要条件,是因为在礼中,人对自己的“分”即各类社会角色和由此而生的特殊身份有了明确认知,而使自我得以获得其人格独立性。礼并非过去曾被广泛误解的那样意在摧抑个性,而恰是人之自我意识得以发生的根本方式和依据。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与他人共在的反身自觉,而自我认同更是缘于与他人关系的协调与稳固,这一切都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礼乐之所以构成古代人格教育的基本方式,原因正在于此。礼乐本即围绕人格生成而设置,故《礼记·文王世子》云:“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乐分别由内外两个方向调养身心,促成一个健康而和谐的人格的实现。
二
儒家对人格建构的一大基本理解是将德性自觉视为人格成长和自我意识成熟的核心标志。虽然道德只构成人格世界的一部分内容,其在人格建立中的作用却至为关键。人的自我意识与道德自觉是共生一体的,正如自我的本质恰以人己关系建构为基础一样。道德内在地包含了自我的参与和理解,因为道德的现实性即在于人与人之交往,而道德作为一种包含了价值的行为又必然依赖于我作为一个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评判和理解。因此,自我意识内在地包含了我与他人之道德性联系,而且构成自我与他人关联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由此思路理解儒家以德性为中心的人格养成方案。
自我从来不是封闭的,而具有内在寻求成长的动力机制,因此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将是其内在目标,理想教育也应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儒家人格理想的关键是德性,养成德性的方式是礼乐。礼乐是养成性的、参与性的、引导性的,与刑政之强制性方式不同。如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论语》中的“成人”观念也可以有助于我们的理解:“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礼乐在“成人”也即一个理想人格之养成中乃起一种“文”的作用。所谓“文”并非简单的文采修饰而已,而恰是协调人之各种才性、德行如知、不欲、勇、艺等,使之在人的生命中通贯融合的根本力量。故孔子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意味着文与质的协调和谐,群体认同、人的社会化不再与个体性情相互对立,而是相互彰显,相互促动,使人之生命成为整全而和谐的,此即一种以音乐之和乐为本质特征的理想生命形态。因此,儒家的理想教育寻求人生之内在的、自然的和谐生长,是与人之天性相协调的现实的可能性,这也是儒家反复强调“道不远人”的思想意图。与之相应,正是作为现实的生活方式的礼乐构成儒家人格教养和社会教化的根本途径,即是要通过此礼乐而协和人伦,陶冶情性。
三
具体而言,古代礼乐典制对人格之养成有系统规划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熏陶。人自出生之日起即被置于一礼乐环境之中。如《内则》记古代童子教养之制:“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即席饮食,必后长者。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所学。是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悖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成人之后,则有冠礼、昏礼及其他社会、政治礼仪在人的生活起着重要影响。《礼记》中有冠义、昏义等篇,专门阐发诸礼仪对人格养成的巨大效应。如《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冠礼的目的在于“责成人之行”,通过冠礼,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家族、社会对自己的期望,这将成为推动一个人成长的根本动力。
又如《乡饮酒义》对乡饮酒礼的仪式细节之象征意蕴进行分析,指出其意图在于致尊让、致絮、致敬等,认为“尊让絮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絮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并由此阐发其礼仪教养论云:“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日圣,圣立而将之以敬日礼,礼以体长幼日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日:古之学术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
与乡饮酒礼相比,射礼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意味尤其突出。《礼记·射义》云:“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乡大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上述礼节之实施,为射礼奠定了一个和平优雅的环境氛围,使射礼不致成为纯粹的军事训练或体育竞赛,因为射礼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观德行:“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上述古代礼制对今人而言已经颇为陌生,但在古代生活中却是日用常行的一部分,因此对群体和个人都发挥着教化功能。今天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恢复这些古代礼仪,但其中蕴含的礼仪教育精神却可资借鉴。将当前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融人人们的各类日常礼俗和仪式之中,使之以更普遍、更亲切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生活,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应该作为思政教育和德育的一个重要展开方式而受到更多关注。
与礼同时在人格养成中发挥根本作用的是乐。先秦儒家认为礼乐二者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功能有别,而彼此互补,不能偏废。如《礼记·乐记》所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由上述论断可以看出,在儒家看来,乐与礼的根本不同在于其更直接地体现人的情感诉求,因而具有沟通协调群体关系的效能。《乐记》还详细探讨了音乐对人之性情心态的可能影响方式,指出:“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咩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滁滥之音作而民。”好的音乐具有培养德性,提升人格的功能:“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特别强调音乐在人格养成方面的根本作用。孔子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次序描述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相比于礼之立,乐在成就人格方面更进一步,最终推动理想人格的完成。这里对乐教的评价超出了《乐记》礼乐并举互补的格局,而将乐视为高于礼的陶冶人格的终极方式,因为直到乐才实现了人之性格因素的完美和谐与协调。古人对音乐的教化功能的强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将音乐视为德性养成的根本途径可以说是中西方古代哲人的共识,同样这也应成为现代养成教育的核心形态之一。
礼乐所以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上述效能,从根本上讲在于二者是践行性的。古代经典中礼的常训是“履”和“体”,这意味着礼的根本特性在于对礼仪的躬行实践。礼不是一套抽象的形式、规范、法则之类,而是只有在人的践行中才具有现实性的人伦关系和交往形式,在对礼的践履中人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领会和体验其中包含的意义、价值与信仰,并发生一种内在的、自然的认同。如《礼记·檀弓》所言:“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这样一种价值传承方式对人之影响的持久与深刻相比于各类知识的、说教的形态自不可同日而语。当今思政教育越来越重视养成教育,礼乐教化传统若经合理的现代转化定能发挥积极的时代效能。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秦儒家礼乐政教思想研究”(2012-oN-239);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礼记》诠释史及其经典诠释学意蕴研究(13CZX041)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75-03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并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体建设目标,明确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的重点建设任务。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途径,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教育部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笔者拟探讨职业学校如何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发展。
深刻认识职业学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理念的关键,是职教致力于服务社会、培养学生进而实现增强国民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需要。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教师100多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多万人。我校有专任教师150余人,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3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45%具有高级讲师及以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97%具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据统计,2012年中职招生人数达800万。2009年以来,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数量庞大的中职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缓解了企业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困境。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中职毕业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仍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将持续减少、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传统赖于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将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能化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发展趋势要求职教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
职教的办学历史证明:没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职校毕业生。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水平直接作用于办学机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等教学活动,制约着办学质量与社会贡献度,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众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技能型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有70%以上的内容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等直接经验来获得,教师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规律,必须具备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必须体现职教对教师行业性、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技能性的基本要求。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完善办学功能的关键,是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
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我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使教师队伍呈现数量稳步增长、专业布局优化、“双师”素质显著提升的发展态势。主要探索与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理念引导,政策保障,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
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结合大连市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及职教现状与发展规划,制定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及《教师培训进修“四个鼓励”政策》,提出教师须定期参加企业实践、专业进修、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项目,学校给予培训时间、项目经费、生活补贴、职级晋升等方面政策支持。近年来,学校已派出10余名教师到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国际职教师资培训,30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培训,100余名教师参加市级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学校与企业签订岗位技能实践协议,每年选派10余名教师到企业一线跟班生产锻炼。通过培训,强化了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等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获取毕业生质量反馈,与专家研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捆绑”教学、“订单式”培养。我校与企业签订合同,成立“通世泰建筑绘图培养班”,教师与企业专家“捆绑”教学,共培养160名建筑绘图员,并就职于该公司。学校还与莫莱克斯、帝业技凯精密、欧百特信息等公司合作,开办企业订单培养班,实施“捆绑”教学。外聘教师将技术资料、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加工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于教学中,企业还投入部分经费,添置实训设备,提供劳保护具,设立专项奖学金。“捆绑式”教学缩短了教师由“科班大学生”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派教师参加跟班、顶岗、轮岗等生产实践,使教师感受最直接的企业文化熏陶,掌握最真实的岗位操作技能,适应最具体的产品加工标准。我校在港埠机电、松下汽车、盘起工业、同宇科技等百余家企业建立了“机电安装”、“电子产品制造”、“DTP排版”、“计算机绘图”等校外实训基地,破解了“学校缺少工业文化、生产情境、能工巧匠,教师缺少生产实践场所”的困局。在完善教师校外实践的同时,学校强化教师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包括与长城自控、莫莱克斯精密机械、晟兴机电、格林环保等企业共建“欧姆龙自控”、“晟兴机电安装”、“格林机械加工”、“海尔产品维修培训中心”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免费提品、派专家实施“捆绑”教学,特设莫莱克斯奖学金,并捐赠20万元的设备。
(二)校中有厂,厂校合一,夯实“双师型”教师成长基础
教师需要经历长期生产一线锻炼,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岗位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但是,教师生产实践又不可能完全依赖企业,原因是,一方面,企业有其市场需求、生产计划、产品质量、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工作量繁重,难以保证有时间随时深入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时间是零散的、条块化的,若在校内设置相应的生产车间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设备、政策等资源优势,整合企业已有的市场、产品、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以生产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经营,解决“学校急需与企业不屑”的深层次矛盾。我校引入企业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与爱丁数码、华夏吉斯、大连信华等企业合作,教师参加电子产品生产、日文数据录入、计算机工程绘图等方面的生产实践,实现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劳动合一,实习作品与市场商品合一。学校借助企业的产品与市场,聘请企业专家做技术指导,教师、学生依据生产流程、操作规范、质量管理、安全制度等完成产品订单生产任务,掌握真实技能,学校也获得了相应的办学效益。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突破了传统校园禁锢,拓展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空间、激活了教师的创新动力。
(三)校本研训,项目驱动,全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学校合理调度工作,特聘国内外专家举办“欧姆龙PLC自控技术”、“DTP印刷排版技术”、“CAD建筑制图”等师资培训班。三年来,培养经费达40多万元。共有60多名教师取得了国际资质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与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在重庆、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亚龙杯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神州数码杯计算机技能”赛项中的8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在大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长城自控杯电工电子技能”、“爱丁数码杯信息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了8枚金牌、12枚银牌、17枚铜牌。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指导的教师参赛团队,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等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获得9个金奖、11个银奖;参加“神州数码杯”全国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了5个金奖、7个银奖;参加“全国仿真学会教学软件评比”获得了2个一等奖。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功勋学校”、“全国技能大赛优秀组织院校”、“大连市学生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市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我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技能显著提高,塑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能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实施方案》等,开展了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综合化、理论实践一体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多项改革。教师与企业专家编写《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SMT表面贴装技术》等校本教材50余本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国家规划教材20余本,完成教学设计优质课例200余个,发表行动导向教学论文30余篇,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等“十一五”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课题8个,完成辽宁省《电子技术实训教学系统》、《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教学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软件项目10余项。
(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特邀、特设、特聘”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及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实现教师队伍企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我校参与组建了辽宁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大连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立了“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各组织机构由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及各方专家组成,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训车间,促进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完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学校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坚持“内部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采用“特邀、特设、特聘”等措施,聘请50余名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特邀顾问、德技特设辅导员、大赛特聘教练、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技能导师”,多层次、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了专兼职教师互补、校企资源共享、成员单位共赢。近三年来,学校支付相关经费60余万元。实现了办学机制“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
关于“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目前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但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而具有企业经历的专业人才转行入职职业学校又受到编制、身份、待遇、职称、年龄等多重限制,引进机制不畅。因此,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支持政策。
第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应以现代企业为主,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的引导与管理。现在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具有强烈的愿望,而企业由于生产、安全、效益、责任、保密等方面的考虑,缺乏合作热情。应由政府协调干预,通过工商管理、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保证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第三,建立具有权威性、示范性的国家级标准化“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目前,“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数量多、投入大,学校积极争取、全力保障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总体效果良好。但也有部分项目内容缺乏针对性,表现为培训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化倾向。
第四,兼职教师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既适合教学需要,又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意愿,同时又有充足时间、精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才并不容易。应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并对相关人才实施认证、注册、聘用、派遣、评价、表彰等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及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3]张联朋,王超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
中学占地65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13人,专任教师102人,职员2人,工人9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中学一级教师38人。在校学生人,其中高中人,初中人,是县惟一的一所高完中。学生公寓、大型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各种软硬件设施齐全。校园里,树木常青,花草飘香,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宽广的运动场地,精彩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感到这里是花园,是乐园,是学园。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有了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现有微机60多台。信息技术的推广,远程资源的利用,不仅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中学以“正身、明志、博学、勇健”为校训,以“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理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服务,教师为学生着想,学校让群众满意”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尊师爱生、敬业乐群、合作竞争、和谐发展”的特色校园精神,形成“以初中为根,以高中为干,以特色为花”的办学模式,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着力打造中学软实力,创建特色学校。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学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均有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县“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单位”、“高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甲级治安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科技示范校”、“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市“省级科研课题优秀参研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和被评为县“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奖”、“高中教育教学一等奖”、市“高中教学成果特别奖”等。
一、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情况
我校加大了各项管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整体水平和精神焕然一新。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师德修养、师德形象,使全体教师言行文明、勤学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真正让教师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并用良好的教师文化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我校召开了教代会,强化民主管理,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我校在继续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好地突出教学常规的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期末考试之后,我校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奖优罚劣,兑现绩效工资。
二、教学质量的情况
学校的生命线是什么?就是教育教学质量。不管东南西北风,狠抓质量不放松,这是我校的一句口号。
虽然近几年来,我校的办学条件旧貌换了新颜,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亮点纷呈,这些改变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看法,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生源素质等客观原因,尽管我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上升,但与县城中学及发达乡镇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正因为存在差距,我们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斗志不减、决心弥坚。我校积极响教育局的号召,大张旗鼓抓管理,旗帜鲜明抓质量,现在我校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我校考上中考、高考均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打造出艺体特色品牌,成为县高中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校树立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原则,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我校从广义上理解“质量”,那就是为了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后勤服务是高质量服务,任课教师有高质量的素质,校内各项管理要向高标准看齐。因为只有服务优、素质高、管理强,教育教学这项中心工作才有提升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抓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校加强检查的力度,常规教学一月一检查,对做得好的教师通报表扬,对不合格者当月处罚。加大检测的密度,各学科要求单元章节检测,九年级实行月考制,并加强诚信考试教育,严肃学风考纪,做到学生成绩没有水分。优化奖励的政策,实行多劳多得、优工优酬,对工作量重,教学质量高,管理效果好的教师以奖代补,激励教师出成绩,鼓励教师多拿奖金。对于高三、初三,我校从人员、时间、经费各方面予以倾斜。对于表现好,成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我校实行重奖。通过这些得力措施,我们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一流、内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上乘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学校管理情况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
1、理直气壮抓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抓管理,促规范。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学校建立了多元化网络管理模式,即领导班子--教导处--政教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校通过召开“五会”,即班子会、教师会、年级会、班主任会、教研组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制定新学年工作计划和措施,很抓落实。
二是抓队伍,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抓好廉政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管理,积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最大限度的搞好全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抓教学,促质量。我校本着“优化资源,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说课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提倡同科教师交流,逐步建立起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平台,创设区域性的发展大环境。
四是抓学习,促创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完善学习制度,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研教改和创新能力。
五是抓和谐,促发展。加强安全工作的领导,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建设平安校园。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全社会都能理解教育、关心支持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后勤管理,搞好服务工作
我校后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做到两个确保、四个力争。
两个确保是:确保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教学、办公生活用品的维护、维修、采购、保管、供应及时到位;确保学校财务管理规范、精细,账物相符。
四个力争是:力争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力争进一步完备服务项目:力争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力争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
我校加强后勤职工的思想建设,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本学年,我们要继续坚持并强化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育人原则,全面优化后勤管理。要让后勤工作人员树立“育人”的观点和“服务”的观点,后勤人员要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以身立教,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爱护公共财务教育、保护环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为了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质量,本学年在后勤职工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是:
落实后勤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以岗定人、以职定责、任务包干。要按照上级和学校的有关政策,从实际出发,对后勤各部门的人员实行科学定额、量化管理,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和“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根据量化考核情况,在待遇上要分别对待,适应拉开档次,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同时着重解决部分后勤人员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学校要加大对后勤职工的管理力度,实行每天签到制、岗位责任制。
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后勤的各项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逐渐加强,如果我们不强化法律意识,不严格依法办事,就会使学校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为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法律意识,对自己的管理部门、设备、设施,要经常检查,保证教育教学、生活设施等无任何隐患,防止出现因设施不全或管理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后勤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使后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作中,要抛弃过去松散型的管理方式,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规范人,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真正体现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的原则。
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开源节流,勤俭办学。财务管理要本着"票款分离,节约开支,精打细算,从严掌握,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1)坚持各种用品的购买和其他支出的审批及监察制度,做到合理开支,杜绝浪费。财会人员对每一笔收支都要认真审核,当好校长的助手,做到账目清楚,手续齐全。
(2)坚持财务购置的请示手续及核销手续。各部门需要购置物资,必须由各部门负责人上报行政办,提出购物申请,经校长批准后,由行政办统一购买,入库登记后,由申请人到保管员处领取。要严格核销手续,票据经采买、保管、主管负责人、校长签字后方可核销。
改善师生就餐环境,创建一流食堂。
(1)行政办要本着着眼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要求食堂承包人实行微利运营政策,通过转变经营思想、创新挖潜、成本核算、杜绝浪费、优化管理等措施,在微利中寻求高效益。
(2)加强伙食的检查与监督力度,并与防疫部门建立友好关系,严把进货、加工、销售三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师生食物中毒。学校要与食堂鉴定责任书,若承包人不服从学校管理,学校有权终止承包合同。行政办要经常对饭堂管理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卫生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要努力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领导满意。
(3)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保持就餐环境的优美和整洁。
(4)加强对校内服务部的检查力度,禁止过期、变质的食品、饮品出售。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校园内两个服务部及其所售食品质量及价格进行检查。
把安全防范工作放在首位。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安全防范工作的有关精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重点部门、重点地点严防死守,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把隐患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工作、生活的安全。同时,要与各年级组及其它部门搞好配合,做好安全防范的宣传、检查和整改工作。
5、校园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中学主要建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校内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基本各成一体,路灯、楼道提示语等方便学生活动,充满人文关怀的韵味。校园里绿树点缀,鲜花飘香。校园内,镌有言简意赅文字的校训、德育墙映现绿草花丛之中。温馨提示,感动人心;名人名言,催人上进。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风景,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为了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我校将校园文化分成四部分: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生态文化。通过长期努力的工作,我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爱校园,讲文明讲卫生讲纪律讲节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出美化、净化、绿化、香化,欣赏起来爽心悦目,而且注重了校园内人文气氛的营造,使广大师生的精神情操得到陶冶。
我校确立了明确的办学目标。中学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把“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使学校工作整体上体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办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逐步形成“爱生敬业,善导育人”的教风,“爱校守纪,乐学成才”的学风和“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校风。
四、教育投入情况
近几年来,上级加大对中学办学条件的投入,使我校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厅、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全部是近几年新建的,教学楼维修一新,多媒体教室电脑配备60多台,投资80万元新修了男生公寓,附属工程也正在筹建之中。综合楼的修建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五、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情况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向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学校克服经济困难,负压自强,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学校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届的支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确立精打细算、求真务实过紧日子的思想,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餐厅、学生宿舍的相继修建使我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我校大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搭建师生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学校目前已有60多台电脑,配备了一个较高档次的微机室。目前,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设备为辅助教学提供了保障。通过教育信息网,教师有效实现了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老师们利用多功能教室上课可以说是争先恐后。
六、学校队伍建设情况
我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务实创新、战斗力强的领导集体。学校把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了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把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民主生活会、定期述职、校务公开等办法,广泛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大大增强了干部队伍在教职工中的威信和号召力。
我校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师德行风建设,大力开展师德行风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先后组织教职工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的《义务教育法》以及县教育局颁布的有关规定,并通过定期举行评议教师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二是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为了深入落实新的课改精神,我校实施了“全员参与式”的校本培训计划,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在参观考察中提升,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在系列活动中提升。总之,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极大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上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类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校的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有多节课被各级评为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教案、公开课;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发表或获奖。
我校整合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管理过程。我们鼓励老师自学,让一批教师专教一门课,成为某学科的专职教师。我们不迷信“把关教师”,原则上实行任课大轮回,人人都有机会教毕业班。信任和压力,使许多老师勤奋工作,成了优秀的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我们一方面加强常规检查,规范教师行为;一方面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受打击。我们很抓远程教学,狠抓中考工作,对在这两项工作中做出成绩的老师和学生,实行重奖。
七、基础教育协调发展、规划布局情况
根据我校实际物质条件,依托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不断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开源节流,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八、目前存在的困难
1、资金特别困难:由于前期在学生公寓、运动场等建设和校园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义务教育阶段债务化解后,目前尚负债高达180万元,每年单支付利息约需20万元,资金运转十分困难。经费问题成了制约中学稳定和发展的瓶颈。
2、高中招生困难:据市高中招生政策,禁止普通高中单独进行招生宣传,规定首先满足“示范校”招生,限定各校录取通知书发放比例等,对像我们一样的一般高中的发展特别不利。
3、教师培养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老中青”比例失衡,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由于种种原因,较成熟的骨干教师流失较为严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学科教师配套性差,非专业教师承担着其他学科的课程,如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初中部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教学质量难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