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老年疾病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疾病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老年疾病护理

篇(1)

1.1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 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能力降低,思维迟缓,因而病史采集较困难;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降低,不能准确表述疾病的状况,病史的参考价值较小,故应反复确认,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1.2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 因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无法依据症状判断是何种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有些老年疾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常无疼痛感,仅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以低热、腹泻或者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出现。癌症患者可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而延误诊断,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3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因全身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老化,防御功能和代偿功能降低,容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由于多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各钟症状的出现及损伤的累积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使病情错综复杂。

1.4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 由于免疫力低下,抗病与组织修复能力差,导致病程长、恢复慢。由于各器官功能降低,且长期卧床,因而容易出现组织器官骨质疏松、压疮等多种并发症。

1.5病情变化迅速,预后不良 老年病进程缓慢,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对身体各器官损害加重、致残率高,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受到各种诱因激化,病情易恶化。

1.6伴发各种心理反应 老年人患病后,在发病的不同时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发病初期患者往往以焦虑为主要表现,当病情有波动时患者主要 表现为恐惧,如果疾病长期未愈则患者又会表现出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问题要给予重视。

1.7易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老化使机体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迟缓,老年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故老年人用药常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对镇静剂、强心剂、利尿药等,一般成人常规剂量可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宜慎重,不宜超量使用药物。

在对老年患者评估时应尽量考虑到上述特点,并注意个体差异,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与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在老年人的治疗方面应尽可能控制病情进展,减轻痛苦,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功能。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无人照顾使医嘱的执行能力下降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减少用药种类和频次,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对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尽可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安全性。

2 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

由于老年病的表现、诊断、治疗、预后方面的独特特点,护理方面也与成人护理有所区别。除了要做好疾病护理外,还要做好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尤其要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2.1病情评估的全面性 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感知功能的缺损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变,接受信息和沟通能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正确应用沟通技巧,通过观察、询问、体格检查、量表筛查、辅助检查等手段,获取全面、客观的资料,准确判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功能状态,为老年人的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2.2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2.2.1要有责任心 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反应不敏感,健康状况容易发生变化,掩盖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容易延误病情。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专科护理技术,具备准确、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 判断能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以足够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全身心地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最佳护理服务,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并发症。

2.2.2注重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患者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患者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患者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老年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2.2.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 对于老年人的需求,专业老年工作人员常常想到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本身的资源。老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逐渐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利用老年人本身的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强化、巩固和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尊严。

2.3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老年人患病后常伴有各种心理变化,常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紧张,康复求生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良好的治疗和护理。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护理工作中,要善于通过观察、倾听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技术操作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疼痛和紧张情绪。在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保持愉快的心境。

篇(2)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32-01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人体各内脏器官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中, 主要以慢性疾病为主。 患者表现为:体质虚弱、病情反复、 久治不愈等特点。 在老年呼吸疾病的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结合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理特点、 病程长短等, 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本文对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规范化护理进行分析, 并作出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120例60岁以上的老年呼吸疾病患者, 男性73例, 女性47例; 年龄61-86岁, 平均(69.5±1.7) 岁。 本组病例中,慢性支气管炎67例, 阻塞性肺气肿39例, 两者兼而有之14例。 病程: 慢性支气管炎15-34年, 平均(20.6±1.2) 年; 阻塞性肺气肿6-15年, 平均(8.3±1.6) 年。 同时, 本组病例中合并冠心病25例, 高血压18例, 糖尿病8例。

1.2 实验室检测结果:经过本院实验室检测, 本组病例中, 末梢血液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高29例。 在进行动脉血气检测的37例患者中, 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在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的22例患者中, 血红蛋白数量均用不同程度下降。上述几个病例的患者在入院后, 均给予祛痰、 平喘、 抗感染、 解痉、镇咳、 消炎等治疗与护理措施, 患者均在11-23d内好转出院, 平均住院天数为18d。

2 规范化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细心,这是对一个护理人员最起码的要求,由于患者年龄较大,甚至多年面对疾病缠绕,可能会出现脾气无常、容易发火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给予患者最大的宽容,始终以微笑来对待患者。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生活起居,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并做好交流和沟通。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有健忘和唠叨的心理特征, 护理人员应予以谅解, 并且以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职业素养赢得老年患者的信任, 尽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态和情绪。 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长期经受病痛折磨后, 会产生消极、易怒、 孤独等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家属多陪伴老人, 使患者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因此, 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以调动老年患者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1]。

2.2 呼吸道护理:当老年呼吸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呼吸道护理措施。本组病例16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 护理人员迅速使用吸痰器, 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在使用吸痰器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吸痰管的及时更换, 吸痰动作应尽量轻柔。

2.3 饮食护理:在老年患者的规范化护理中, 饮食护理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提醒老人饮水每天应在一千五百毫升以上,供给充足的营养,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少量多餐,应保持足够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 护理人员应注意调节患者的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油腻、 辛辣等具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2]。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患者还应保持每日的饮水量在1500ml以上, 以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 以及病变黏膜的自行修复。

2.4 用药安全护理:在本组病例中, 患者普遍存在药物少服、 漏服、 用药过量等现象, 为了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护理人员采取定时送药的护理服务措施, 并监督患者在规定时间将药物全部服下, 以免患者出现漏服的问题。 另外, 对于病情危重或吞咽困难的17例患者, 护理人员将药物研碎后溶入水中, 以便患者顺利服药。在患者用药后,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药物的实际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

2.5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规范化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在患者住院期间, 护理人员应教会患者进行体力训练、 缩唇呼吸法与耐寒锻炼等康复训练方式, 以利于患者增强肺泡的换气功能, 改善缺氧症状。护理人员在老年患者出院前应嘱咐他们或家属注意冬季保暖外套,严格预防感冒的发生,同时控制和减少空气中的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应用动物皮毛制品和接触温血宠物,包括啮齿动物和鸟类,因其产生的皮屑、唾液、尿液和粪便均能引起过敏反应。需要注意的是, 患者一旦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症状,以防止病情的恶化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3 总结

据国内相关医学研究部门统计: 老年人出现单一或多个内脏器官功能不全的几率约为85%以上, 由此引发的呼吸系统退行性变, 必然会导致患者出现肺活量减弱, 残气量明显增加等症状[3]。 由此可见, 在老年呼吸疾病的规范化护理中, 必须注重对于各种感染源的消除, 以保障患者的呼吸畅通和生活质量。 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中, 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各类常见疾病的特点、 症状等, 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规范化护理方案。 同时, 护理人员应从老年患者的生理、 心理、精神、 文化与环境需求等方面出发, 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的完善, 从而提高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2-01

前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呼吸系统疾病是普遍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较为复杂,极大地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这成为了当今医院所关注的课题。

1浅析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患者在护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医患、护患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和信心,保证患者处于接受诊治的最优生理和心理状态。患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患者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务人员应该重视这类老年患者,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尊重、照顾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1.1详细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资料,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如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恐惧、焦虑、孤独、抗药、抑郁等易发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1.2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的基础,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减轻和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服务态度,细心的陪伴也是减轻老年人孤独感、无用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怀减轻其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住院,对护理操作都很了解,加之老龄、体弱,像静脉输液等操作会有一定难度,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提高各项护理操作的一次成功率,使患者有充分的信任,也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基础。

1.3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恢复健康

努力减轻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人人难免。有些患者焦虑形之于外,容易觉察,有些则埋在心里很少外露。焦虑是对当前及未来情况的担心,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思虑过度的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就要靠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分析,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心理状态。如有一位老年患者见其他的患者都已陆续出院,心里很急。护士应以劝导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称其恢复健康迅速,给老人点信心,这位老人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其恢复健康。

1.4减少老年患者的抗药情绪,并为患者建立科学地锻炼方案

有些患者长期打针吃药,感到厌烦,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担心药物的损害,有的甚至将药扔掉。此时护理人员应劝导他,矫正患者不正确行为,态度要温和,语调要平和,耐心地讲解,每次服药都要亲眼看着他,鼓励他把药服下,这样他感觉到了他在被关心、被重视,纠正其抗药情绪,以使治疗措施得以真正落实。除此之外,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感冒等引起呼吸系统疾患发作的诱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适度锻炼、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其次,协助患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保健及康复方案。同时,应注意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2探析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

做好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是病房的护理,病房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室内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20℃左右;能很好的通风、沐阳;在冬季的时候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病情的加重;更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气体的吸入;第二是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临床上,咳嗽其实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功能,咳嗽将痰液排除,能够保持呼吸的畅通。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应该给予帮助:在患者的背部适力的扣拍,借助外界的震动力,促使痰液从较细的支气管引流到大气管内以顺利的排出;第三是呼吸气的训练与指导,调节呼吸肌的功能能够改变呼吸困难以及运动能力下降。主要是调节腹式呼吸和缩唇吸气。通过调节腹肌主动的收缩与舒张来加强膈肌的运动量,用以提高通气量,减低耗氧量;缩唇吸气主要是为了增加吸气时支气管的内压。方法:起初的训练最宜半卧式、膝屈曲,立位的时候上半身略向前倾斜,放松腹肌,使舒张和收缩自如,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并收缩腹肌,使肺内的气体慢慢经口呼出,然后再用鼻子吸气使腹部慢慢的鼓起来;第四是药用观察,因为老年人病症较多,通常服用多种药物,无形中就损伤了肾脏的功能,也降低了耐药性,反而会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对此,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一定要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引起心力衰竭,在静脉滴注氨茶碱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会增加,这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因此,医院必须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地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并且须有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4±13.7)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1.2.2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1.3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2.6)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10.1±1.9)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篇(5)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0~70 岁,平均66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至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本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7d,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共10 例。上述病例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为25 d。

1.2 实验室检测

2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17例。15 例动脉血气检测,结果均有程度不同低氧血症。13例测血红蛋白亦有程度不同下降。肺功能实验15例,均有程度不同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有4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温度为18~20℃,湿度为50%~60%,避免受凉、吸烟及有害的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否则加重病情。

2.2 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痰液送培养加药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吐入无菌盒内,咳痰前可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2~3次,再用生理盐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细菌污染,并立即送检。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了解药物的性质,注意药物半衰期,不宜过早溶解。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还要观察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以确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时应记录每日痰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无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在1.5~2.8 L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2)超声雾化湿化气道,它是帮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雾量的大小和速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既能湿化痰液,又能消炎平喘。(3)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引流,这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肺不张、肺炎的发生。(4)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的训练与指导。腹式呼吸训练是通过腹肌主动的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膈肌运动,以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缩唇呼气的作用是增加呼气时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训练方法如下:开始训练时以半卧位、膝屈曲最适宜,立位时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腹肌放松,舒缩自如。 全身肌肉,特别是辅助呼吸肌也应尽量放松,情绪稳定、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同时腹肌收缩,腹壁下陷,使肺内气体经口徐徐呼出,然后经鼻吸气时腹肌放松,尽量使腹部鼓起,开始训练患者可将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知腹部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1,每min 呼吸10次左右,每次训练10~15 min ,每日2~3 次,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5)对呼吸困难者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1~3 L/min。重症患者吸氧时应严密观察,若吸氧后患者较安静,呼吸平稳,发绀改善,心率减慢,说明有效。若呼吸减慢变浅,提示可能出现CO2麻痹,应调节氧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且出现意识模糊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早期,及时向医师反映,采取相应措施。

2.4 在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注意事项

(1) 注意呼吸节律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患者呼吸节律应和呼吸器一致。通气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2) 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不畅常见于连接管道漏气,痰流阻塞,致气道阻力增大。(3) 定时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送气压力及机器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及吸氧浓度。(4) 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变化并记录,如患者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考虑氧中毒可能,以及有否呼酸、呼碱中毒等。

2.5 用药观察

由于年老体弱常需服多种药物,但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缓慢。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衰应用速尿时应缓慢间断推注,防止脱水引起痰液粘稠,阻塞气道。

2.6 心理护理

篇(6)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0~70 岁,平均66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至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本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7d,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共10 例。上述病例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为25 d。

        1.2  实验室检测

        2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17例。15 例动脉血气检测,结果均有程度不同低氧血症。13例测血红蛋白亦有程度不同下降。肺功能实验15例,均有程度不同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有4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温度为18~20℃,湿度为50%~60%,避免受凉、吸烟及有害的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否则加重病情。

        2.2 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痰液送培养加药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吐入无菌盒内,咳痰前可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2~3次,再用生理盐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细菌污染,并立即送检。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了解药物的性质,注意药物半衰期,不宜过早溶解。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还要观察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以确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时应记录每日痰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无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在1.5~2.8 l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2)超声雾化湿化气道,它是帮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雾量的大小和速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既能湿化痰液,又能消炎平喘。(3)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引流,这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肺不张、肺炎的发生。(4)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的训练与指导。腹式呼吸训练是通过腹肌主动的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膈肌运动,以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缩唇呼气的作用是增加呼气时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训练方法如下:开始训练时以半卧位、膝屈曲最适宜,立位时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腹肌放松,舒缩自如。

全身肌肉,特别是辅助呼吸肌也应尽量放松,情绪稳定、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同时腹肌收缩,腹壁下陷,使肺内气体经口徐徐呼出,然后经鼻吸气时腹肌放松,尽量使腹部鼓起,开始训练患者可将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知腹部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1,每min 呼吸10次左右,每次训练10~15 min ,每日2~3 次,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5)对呼吸困难者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1~3 l/min。重症患者吸氧时应严密观察,若吸氧后患者较安静,呼吸平稳,发绀改善,心率减慢,说明有效。若呼吸减慢变浅,提示可能出现co2麻痹,应调节氧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且出现意识模糊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早期,及时向医师反映,采取相应措施。

        2.4 在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注意事项

        (1) 注意呼吸节律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患者呼吸节律应和呼吸器一致。通气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2) 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不畅常见于连接管道漏气,痰流阻塞,致气道阻力增大。(3) 定时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送气压力及机器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及吸氧浓度。(4) 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变化并记录,如患者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考虑氧中毒可能,以及有否呼酸、呼碱中毒等。

        2.5 用药观察

        由于年老体弱常需服多种药物,但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缓慢。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衰应用速尿时应缓慢间断推注,防止脱水引起痰液粘稠,阻塞气道。

        2.6 心理护理

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56-02

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的增加, 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1],老年健康问题将愈加突出。老年人是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处在特定的时期,不仅健康受到衰老和疾病的威胁,而且生活内容和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病人,与医院的病人在护理上有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对老年人做广泛而深入的评估,应考虑到认知、营养、生活经历、环境、活动及压力等一切影响因素,从多途径提供满足老年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顾活动,尤其要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早期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探讨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心综合门诊医护人员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展开针对性的疾病的预防、康复护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制定计划和措施

制定详细的疾病预防计划和康复护理措施:成立由医生、护士、检验士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服务时间一年(2012.9-2013.8)。护理对象是中心综合门诊管辖区内选取150名老年人,男56名,女94名,年龄在60―85岁。

2 方法及内容

2.1 健康状况调查摸底

为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医护人员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表,老人们有的自己填写,有的由调查人员问答后,调查内容主要有: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病史、患病治疗情况等,主要了解老年人当前阶段的身体健康状态,康复护理措施以及渴望得到的关心、帮助等。

2.2 健康指导

2.2.1心理健康指导 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转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2],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预防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各种影响,还能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医护人员通过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帮助老年人正确面对疾病和各种生活问题,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照顾能力,消除各种心理问题,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2.2.2用药指导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较多,要指导他们不同的药应不同的时间服,或饭前、饭后分开服以达到最好的疗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药多产生副作用,故症状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如在服降压药时,立即停药后血压骤升,这样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很不利,易诱发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作为医护人员,要通过问题解答、发放宣传手册,开展知识健康讲座,让老年人对老年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常见病状、并发症和注意事项有个基本了解。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药物的药物原理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解除老人的疑虑,使其做到心中有数。

2.2.3生活指导 对老年人进行运动和饮食等方面的指导。老年人运动保健 :给老年人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指导他们合理的健身方法,选择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注意运动时间,防止运动时出现意外。如根据其个人兴趣和自身状况,鼓励有运动能力的老年人适当参加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下棋、门球、做操、书画等文体活动。 饮食保健指导:包括饮食卫生、饮食习惯、饮食分类等。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病症,要指导他们多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钙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严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摄入,保证每天有足够的锌、钙摄人,鼓励多食富含粗纤维和维生素的新鲜果蔬和鱼肉,少吃或不吃腌制品和动物内脏,并尽量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高蛋白饮食。 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规律,睡前泡热水脚等。

2.3精神护理

老年人由于对身边的一切反应很敏感,家庭琐事等各种原因都易引起情绪激动或失眠,导致高血压甚至心绞痛等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多与他们交流,耐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3],增进理解,满足心理需求,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如对老年人多说一些鼓励语言,说话时因人因病而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有问必答,耐心解释,运用语言艺术增强他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一些焦虑暴燥的老年人多给予安慰,以真诚的态度坦诚劝慰。通过板报、电视、录像、讲座,以边护理边教育的方法,积极、正确地引导老年人建立健康的行为,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采取鼓励安慰、启发诱导的方法,使老年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乐观的心态,激发对人生美好向往,达到疾病预防及心身健康,不给子女拖后腿,给社会带来安定,家庭带来幸福,起到了社会、家庭和谐的氛围从而起到了延年益寿的目的。

2.4定期体检,及时治疗 老年人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般都不愿住院。因此必须动员他们即使疾病未复发也要定期体检、复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疾病的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

3 结果

为了解对辖区内150名老年人实施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一年来的效果,我们设计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内容有被调查人基本情况;护理前后的健康状况;卫生保健满意度等内容,从调查表发现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大有改善,患病次数减少,特别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复发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讨论

从效果可见,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经济状况造成一部分老年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年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经常性发生,因此对老年人实施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在老年人生活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采用科学方法预防疾病、康复护理能使老年人少生病, 一旦生了病,护理得当,恢复起来就快。疾病痊愈要靠身体的抵抗力,打针吃药只是协助身体战胜疾病,俗话说,“三分病七分养”,这充分说明预防、护理的重要了。因此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可以预防和解决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问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8)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68-02

[摘要]本文就老年人眼睛、血压的变化以及季节变化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对目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疾病;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到疾病预防及护理的重要性,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已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问题。

1眼睛的变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进入50岁后,易发生老花眼,看书读报按原来的距离则看不清楚,必须将距离拉开,才能改善不良状况,这种现象是一种眼睛调节功能衰退的状态。必须矫正视力,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如出现这种情况就更加不好,它可促使血压持续升高,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一旦出现眼睛疲劳、肩部酸痛、眼睑痉挛等症状时,务必早矫正视力,消除不适症状,利于稳定血压,防止不良后果。

2血压的变化及高血压的防治

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与遗传、年龄有关,老年人在疲劳、激动、酒后,血压容易产生波动,患者高血压应特别注意三点:

2.1消除紧张:老人血压升高时,要鼓励病人全身放松,闭目深吸气,学会放松情绪,不要紧张,把治疗重点放在消除血压波动的因素上,要知道愉快的情绪本事就是一种极好的治疗措施,它能使人的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等都处在一种良好的功能状态,如果病人整日忧心忡忡,即使用上药效果也不好。

2.2生活安定:生活规律化,避免过度疲劳和不必要的精神刺激,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最好有几次闭目养神的时间,静坐后想想让自已最愉快的事情,每天坚持可使血压下降或趋于稳定。如果有时烦燥不安可用安定剂,肥胖者要设法减肥增加运动量,“少食多动”防便秘,多食含纤维素食物和新鲜蔬菜。

2.3合理用药:血压持续在23.9kpa以上,或自觉症状严重者,可给降压药治疗,但要注意避免服用强力降压药,血压下降太快,病人会出现恶心头晕等症状,特别是有冠心病和肾功能不全病人,有时能引起心绞痛和肾功能恶化,应引起注意。

3季节变化时的防患措施

3.1夏季老年人要做好三防:防中暑:盛夏时节,外界气温很高,易发生中暑,患有贫血、肺气肿、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一旦发生中暑,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意外。

防缺血性脑中风:有的老年人怕热贪凉,喜欢在电风扇、空调下、有穿堂风及大树下睡觉。人在睡眠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相对下降,如晚上在上述这些地方睡觉,睡至后半夜,气温降低潮气大,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带走大量热,使血管收缩,血流减慢,大脑供血不足,则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防急性胃肠炎:夏季天气炎热,苍蝇多,病菌大量繁殖。饮食稍不注意,就容易患急性肠炎,如体温超过39℃,怀疑中毒性痢疾,必须及时用药。

3.2冬季老年人要防冻伤:老年人运动量小抵抗力低下,皮肤耐寒性较差,特别是暴露部位;脸、手弄湿后要及时擦干,保持一定温度;经常按摩面部,到室外去要加以防护。

防跌倒:老年人眼花,腿脚不灵活,冬季穿上棉衣更增加活动不便,要注意地面障碍物,老年人骨质脆弱,容易跌倒发生骨折;老年人动脉硬化,跌倒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

4护理对策

4.1搞好生活护理:生活护理是满足老年病人的心身需要的基础,老年病人多数病情重,生活自理能力差,反应迟钝,要求我们从生活入手,坚持为老年病人做好每一件平凡琐碎的生活小事,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并从中了解病人的心身需要,这对病情好转起重要作用。

4.2注意精神护理:在住院时间长或多次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由于久病缠身,久治既不能减轻折磨和痛苦,又因疾病累赘恐遭家人唾弃,对治疗缺乏信心。对此我们首先要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高度的同情心对他们进行耐心而诚恳的开导,从病理和实际生活中为他们展示出康复的前景,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勇气。由于患者个人情况不同,精神护理要有所区别,对于年老而配偶又去世的患者,我们就要更加多地关心照护。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01-03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作为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因此,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极为严峻的挑战。心血管疾病是60 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患病率之一,也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85%的老年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27%的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能够刺激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分泌儿茶酚胺及交感神经兴奋,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左心室负荷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加[1],加重了心血管病情。护理人员应当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护理重点及健康指导,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意义重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收录了笔者医院2007年1月~2010 年12月的3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男240例,女122例,男女之比约2 ∶1 ,患者年龄在59~93岁,平均年龄75.6岁。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确认了病情属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2 年以上患者203例。

1.2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1.2.1 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自身各器官组织机能衰退,临床症状不典型,敏感性差,反应迟钝,就诊时对自己的症表达不清。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况差异明显,常出现焦虑、心情抑郁,忧郁沮丧, 性格固执,适应力差,情感孤独。而上述心理特点受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等的影响比较明显。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情绪变化不甚明显,他们往往对疾病有所认识,自控力较强,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文化程度较低者,往往情绪低沉,悲观失望,有时拒绝治疗;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多数情绪比较稳定,能主动配合,接受治疗,经济条件差者,思想负担重,对住院治疗费用及今后生活顾虑重重,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者会提前出院,有的甚至拒绝治疗;家庭关系和睦的患者,各方面都能受到家人的悉心照顾,能很快克服焦虑、抑郁情绪,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而家庭关系差者,尤其是子女不孝者,往往情绪波动明显,心理反应强烈,导致孤独、悲观、绝望。Rozanski等[2]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5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焦虑、抑郁、某种人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慢性生活应激。在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这些问题都属于护理职责范围,需要护理工作者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因此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当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情绪、行为的护理。Bozunski 等[3]研究认为,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能够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和交感神经活性,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事件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中, 其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8 %~44 %[4]。如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颇为常见, 心梗后患者约为45 %伴发慢性或重症抑郁, 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5]。Ozamki 等[6]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某种人格特征、慢性生活应激、焦虑、抑郁以及社会孤立等5 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2.2病情复杂,用药严格,治愈率低在本组中的21例心衰患者,其中伴有心源性肝硬化、肝肾综合征、洋地黄中毒等;11例并发冠心病;8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6例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一般心血管病的病程较长,本组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最长达5年,平均12.1个月。病情变化快,有的患者病情变化突然,如不及时发现,则难以救治。笔者曾遇到5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早晨查房时谈笑风生,30min后送药到床边时发现患者已猝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多次住院,病情逐年加重,年复一年,住院次数多,有的患者一年要多次住院,而且住院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有些患者从开始发病到死亡一直住院。这都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心血管用药严格抗心律失常药物要求用药严格,剂量准确。心血管病用药不严格则会出现用药意外,因此在日常护理上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如扩血管药、升压药应用时应进行床边观察。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尚无根治的办法,或因昂贵的医药费难以承担而放弃治疗,这都给患者造成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2 方法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所采用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方法。

2.1.1 观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住进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就会导致病人情绪的改变,产生精神应激,包括冲动、愤怒、抑郁和焦虑等,有学者观察发现心脏病患者在紧张情况下易产生不规则的心跳、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因此应从患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减少应激心理的刺激源。

2.1.2 建立好的环境,加强和患者的沟通 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如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其次要求医护人员举止大方、态度和蔼、耐心细致、衣帽整洁、动作轻柔;同时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如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及工作单位信息[7]。医护人员应该仔细观察,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主动地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向患者介绍病情的诊断、治疗方案、检查目的、时间安排等,解除患者的情绪干扰,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心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沟通的深入与扩展,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良好的适应,逐步缓解应激程度,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

2.1.3 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由于老龄、抽象思维、视力、记忆力、听力等功能衰退,对文字和语言的阅读和接受能力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患者感觉自己能力降低,对儿女是一种负担,进而导致心理负担、不良情绪加重,更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对老年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使老年患者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能够减轻老年患者孤单、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心血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激励其保持乐观的态度,拥有良好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教患者学会识别症状,学会自救,学会寻求帮助如拔打急救电话等。

2.1.4 经验治疗 将以往治疗成功的经验通过讲座、汇报等方式介绍给老年患者,并邀请以往治疗成功的患者, 介绍自我养生和心理减压技巧等,使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热情接待、主动关心、多问、多观察,使患者一接触医院就能感到亲切、安全、内心有所寄托,解除其心理上的疑虑,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抢救重危病患者时,护士要保持神情镇定,动作轻揉,操作娴熟,言行中不给患者制造紧张情绪,维持其良好心理状态。

2.1.5 各方面对老年患者的关心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需要关心,更需要子女和朋友的关心。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家庭、朋友及社会团体等社会支持的作用,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顾对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有重要的影响。

2.2 生活护理

2.2.1 饮食护理 生活护理对于老年心血管患者而言非常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因其特殊特点饮食上大多要求低盐, 低脂的治疗型饮食, 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 尤其是对农村病人已习惯吃较咸的食物。我们应根据病情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 以及应怎样地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或脱落,影响咀嚼能力,加上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及血管硬化引起肠壁供血不足,常易使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含纤维较多、易咀嚼、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禁食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发生便秘,可以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粪便软化排出。

2.2.2 睡眠护理 良好的睡眠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还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8]。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时可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心内科老年患者身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发生率为64%[9]。因此合理安排休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均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首先应为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将病室内的噪音控制到最低限度。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整理好床上用品,摆好睡姿,在熄灯前准备好夜音处置所需的物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影响睡眠的因素:如紧张、焦虑等情绪。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改善睡眠状况的,适当应用催眠药物。

2.2.3 合并便秘的护理 合并便秘时的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加之饮食因素,易发生便秘,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作。对于该种情况,应认真分析引起便秘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①生理、心理因素:老年人往往各脏器功能减退,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速慢,排便动力不足,易引起便秘。②排便环境改变: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发作时往往病情重,只能在病床或是病室内排便,由于不适应该种情况而影响排便。③饮食因素:经常进食缺乏纤维素的精细饮食,不易于粪便成形,加之没有足够的饮水,更易发生便秘。④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对于便秘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排便的间隔时间、大便性状等,做好心理记理,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解除大脑皮层抑制对排便的影响;指导合理饮食、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约2000ml 左右,尤其是清晨空腹饮300ml-500ml 温开水或蜂蜜能有效改善便秘,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进行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应用泻剂,避免使用强泻药,不宜经常灌肠,滥用泻药。

2.3 病情观察护理 心血管疾病常由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护理。首先应严密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制订基础护理的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不适主诉,如胸闷、胸痛、气短,并观察其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措施。其次,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掌握专科常用药的作用、注意事项。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做好三查七对,加强巡视,输液时控制滴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保护好患者血管。

2.4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具有肾功能减退、排泄能力差的特点,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的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除严格掌握剂量外,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情况。如地高辛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且半衰期长,易在体内蓄积,发生中毒,老年人表现为意识模糊,色容改变以致发生心律失常。故老年人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量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定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药物过量或中毒,有条件时监测血浆中洋地黄浓度。

5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患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对其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使护理人员整体服务意识得到提高,从思想上转变服务意识与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掌握沟通技巧,从而使患者的满意率提高。由于护理对象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属于危险病症,死亡率较高,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语言恰当及技术娴熟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让其感受到家一样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的细心体贴,做好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疾病的观察护理。只有通过精心、耐心的护理,才能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愈率,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曲红梅. 浅谈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 医学创新研究,2008,5(30):84.

[2]Rozamki A,Blumenthal JA,Kaplan 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3.

[3]Bozunski A, Blument JA, Kaplan J.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licafions for therapy [J]. Circulation,1999,99(16):2192.

[4]Cohen Colc SA , Kaufman KG.Major depression in physical illness : diagnosis , prevalence,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 year review : 1982-1992) [J]. Depression , 2006 , 13 (2) : 181-204.

[5]Sheeline YI , Freeland KE , Carney RM1 How safe are serotonin reputake inhibitors for depression in patient s wit 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1AM J Med , 2007 , 112 (1) : 54-59.

[6]Ozamki A, Blumenthal JA, Kaplan 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3.

篇(10)

关键词

优质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应用效果观察

老年人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而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要进行长时间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很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因此在治疗中要加入优质的护理,有利于缓解他们不安的情绪[1]。本文选取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验组采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效果十分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30例。实验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为65~80岁,平均(68.8±1.1)岁。对照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为66~81岁,平均(69.1±0.2)岁。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医护人员每隔4h对病房进行一次全面的巡视,同时嘱咐患者按时的进行服用药物,医护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要进行相关的知识宣教,让患者对药物的治疗作用能够更清楚,从而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实验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由于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需要长时间和经济投入的治疗,所以,很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激动、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这些情绪对治疗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加剧病情的发展。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的心理干扰分为忧虑心理、绝望心理、抵抗心理和应激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的消除,很容易让患者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医护人员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注意患者的语言、行动,及时的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抚慰,多和他们进行语言的交流,可以与他们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和疾病特点的游戏,让他们更加的信赖自己,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从而有效的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

1.2.2失眠护理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一直不佳,尤其是在住院后,对于居住的环境不能马上的适应,加上疾病的因素经常会出现失眠的现象。当患者出现难入睡、入睡后容易醒都是失眠的特征,加上心血管疾病具有易反复发作、夜间神经兴奋和冠状动脉收缩的特点,就直接的导致了患者睡眠不稳。医护人员当发现患者出现睡眠不佳的状况时,要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在患者睡前放轻缓促进睡眠的音乐,保持病房的安静,病房内的环境要随时保持整齐干净,另外还可以让患者睡前30min用热水泡脚。

1.2.3用药情况

医护人员要定时的检查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另外还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用药时产生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患者的血压与心率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老年人患者都有排泄能力较低的特点,所以要根据患者实际的身体情况和病情来选择服用药物的计量。医护人员要详细的记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血压、心率和排尿量,同时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1.3总满意度评价标准

两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护理30天后,医护人员给予每一位患者一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为100分。85~100分为非常满意,65~85较为满意,65分以下为不满意。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非常满意的患者有25例,较为满意的3例,不满意的2例,总满意度为93.3%。对照组非常满意的患者有10例,较为满意的9例,不满意的11例,总满意度为63.3%,实验组的总满意度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作为在老年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这类疾病的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严重的影响治疗的结果,因此在患者的治疗中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消除这些不良的心理,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就是优质护理,与贺轶锋的研究结果相近,均有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的作用[2]。

综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够让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缓解患者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还能够提高患者的总满意度,因此,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马红娟 孟翠娟 单位: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篇(11)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杀手。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现将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护理特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2015年1月~12月我院共收治心血管病病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20例,糖尿病1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5岁,其中大多数已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并具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如任性、怪癖、怕动、忧虑、不合群及易怒等,一些因病多次入院的患者,精神恍惚,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悲伤落泪。

2临床护理

2.1做好普通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从患者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到患者病愈出院结束。对于刚刚入住的老年患者,应该用热情的态度、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及亲切的关怀给患者及其家属留下第一印象,赢得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病房,做到病房清静、舒适、整洁,在感官上给予患者良性的刺激,让患者从心理上感到放松,放心地接受治疗。待患者安定下来以后,经常用和蔼的语气询问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且尽可能去满足他们。

2.2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从住进医院开始,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会导致患者情绪的失控,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包括冲动、抑郁、暴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应该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思考,了解各种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顾虑,帮助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做好生活护理 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是关键。心血管疾病在饮食上往往要求低盐、低脂饮食。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鲜艳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进粪便软化排出,对心肌梗死患者,嘱咐其排便时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的饮食、大小便、洗漱等均由护士协助完成[1]。并且要注意口腔黏膜及皮肤的变化,可用0.2%洗必泰液漱口,预防口腔溃疡。保持床铺干洁、平整、无皱折,勤翻身,受压处给予局部按摩等。

2.4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2]。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过量或中毒。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但如不注意同时补钾,则可出现口干、皮肤干燥、弹性消失、全身疲乏无力等低钾症状。因此,对使用利尿剂患者,仔细地观察尿液的量及色的改变,及时补钾或进高钾饮食以预防和改善缺钾症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即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以松弛小血管平滑肌,使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如发生晕厥,可采用脚高头低平卧,按摩四肢,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以缓解症状。

3讨论

3.1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3]。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

3.2老年人用药代谢特点 ①吸收,老年人胃酸相对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由于老年人体内吸收载体减少,需要以主动方式转运的药物吸收也减少。②代谢,由于肝脏代谢受到年龄影响,解毒功能下降,药物半衰期延长,作用和毒性明显加剧。因此,在老年人用药时,应调整所用药物的前后顺序,注意副作用与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3.3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过敏反应 老年人药物吸收速度慢,吸收量也相对减少,但吸收后药物在血中游离状态存在相对增加,所以客观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多,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使毒性增加或降低疗效。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与病人接触最多,对病人的病情变化了解得最清楚。

3.4了解病情进行护理 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因为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要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制定基础护理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如胸闷、气短,发现不正常立即采取措施。还要掌握用药情况,了解药的作用机理,注意事项,心血管药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剂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严格掌握剂量,促使患者的身体走向健康。

总之,在护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时,护理人员必须用和蔼的态度,谦卑的身份,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进行护理。护士应及时巡视,严密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药物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使药物治疗取得最佳疗效。通过精心、耐心的护理,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愈率,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上日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