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育精神的价值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精神的价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精神的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一、培养人的人文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的人文价值首要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想来源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西方人文思想的精髓,在其思想来源上表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气息,尊重生命、关怀自我。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人”以及“民贵君轻”,承认个人的独立和尊严,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塑造。体育是人类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表达人类旺盛生命力的一种运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超越与极限,追求人生的自由和幸福,表现人的活力与自信,维护人类的和平与安宁是奥运会的宗旨,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灵魂。中华体育精神要健全人的人格,完善人的人格,全方位、多维度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使人充满人文气息。

二、提升人的人文素养

中华体育精神在提升人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素养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现代社会,人文素养缺失是一大趋势,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在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冲击下,社会上渐渐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不良风气。究其原因,人文素养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精神世界的空虚,物质欲望的膨胀,必然导致人文素养的退化。而中华体育精神是治疗人文素养缺失的良药,中华体育精神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积极的、进步的、先进的文化。中华体育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了厚实的人文气息,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粮食。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自觉接受中华体育精神的洗礼,从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着手,切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要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每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华体育精神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形成健康、快乐和幸福的价值取向,养成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人本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养成诚实友爱、公平正义的道德品质和百折不饶的意志品质以及法律规范意识。体育作为一种美的艺术,体育精神具有崇高之美,中华体育精神更是美的化身。把体育作为美的对象去欣赏会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体育已从群体的政治需求转向人类的根本需求,从社会的强制性功利需要转向个体健康、快乐和幸福生活的主动需求,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健康长寿的生命追求。中华体育精神彰显着炽热的爱国热情,表现出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体现出遵纪守法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流露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这些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提高人的价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

中华体育精神的人文价值还表现在提高人的价值和促进人的社会化。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是人文奥运,人文奥运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运动员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建设使奥运会参与者满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人文奥运充分肯定的人的价值,为人的价值提高创造条件。在体育实践中,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无论从速度、力量、耐力的体能角度,从表现难度、运动协调、熟练程度的运动力学角度,或从思想、情感及行为等人格完善的角度,还是从竞争力、生存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智力角度,体育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深入持久地关注人类自身,使人的各方面能力获得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断提升,从而全面提升人的价值。人的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体育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在人的社会化方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其功效:第一,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第二,习得体育规范向社会行为规范的转化;第三,学习指点生活进取目标;第四,培养运动角色以适当未来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结果就是成为一名成功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形成健全和发展的社会行为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西方体育价值的精神内涵

西方体育价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植于希腊传统文明,造就了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20世纪西方社会动荡发展,由于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复杂,推动了西方体育的强势文化,它以专业的竞技和奥林匹克运动为发动机,融合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意味的西方体育价值。将体育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融会贯通,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研究分析,这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蓬勃发展。西方体育价值有其自身的完整的规范的体系,相对于我国不成熟的体育价值体系,西方价值体系可谓专业、严谨有条理。西方人将体育看做神圣的运动,在体育竞技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思维逻辑清晰,毫不模糊。这主要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而我国的体育价值精神内涵类似于一种文化,它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思想也比较模糊,西方国家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将其看做一种道德品质的树立,在体育过程中始终倡导挑战精神。这对于个人思想和行为来说也产生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2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内涵

2.1 西方体育价值具有人体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注重塑造人体,将人体培养作为体育锻炼的重点,这主要是传承于古希腊人的思想和观念,古希腊人对于人体非常崇拜,这直接导致了西方体育的价值观具有人体化价值倾向,体育运动大多注重锻炼健美的身材和匀称的比例,因此,古希腊体育中的拳击、赛跑、格斗、射箭、标枪以及投铁饼等运动非常典型,成为了运动员热衷的项目。

而中国体育价值更加注重身心的统一,将人格培养融入体育运动中,体育运动的内涵在于培养内在的品格,体育锻炼是有形到无形的转变和升华,对于人的身心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体育价值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

2.2 西方体育价值具有健身化价值取向

西方体育夸大健美和体格和硬朗的体态,对人体高度崇敬,重视形状和身材肌肉和气力,体育运动中赏识运动员的体格、肌肉、耐力、柔韧度、速率和气力等等。西方体育价值的主要思想即健身化,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健身,锻炼强健的体魄,提高人体素质,塑造良好的形象。这种思想非常符合西方人重行动、提倡科学、讲究规范、追求竞争的特点。因此,西方的体育都具有严格的价值体系。

而中国的体育价值重在养生,注重内外结合以及体育精神对于身心的影响。讲究由内而外塑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强调内外兼修,以柔克刚。

2.3 西方体育价值具有竞技化价值取向

“体育是一种竞技、一种挑战。”这是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的体育价值观。社会竞技活动造就了西方人用于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竞技运动的诞生是在西方价值观念之下产生的,符合西方人竞技、超越、追求第一的思想。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决斗,古罗马斗兽场上的决斗,就体现着西方人的竞技意识和在赛场上的尊严。

3 西方体育价值的精神内涵对于中国体育的启示

3.1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价值文化

中国传统的体育价值具有单一化、标准化、同步化,具有统一的程式化的运动方式和标准,古板而单一,难以造就多元化的方式和学生的发展,对于学习者和运动者的性格的形成和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体育价值理念,注重个体的发展,包容其多元化,促进我国体育价值的繁荣发展。

3.2学习西方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西方国家的体育价值非常注重竞技,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我国的体育价值更多的是娱乐性、休闲性,没有形成强烈的竞技意识和思想。体育运动具有强烈的竞技特点,我国应该学习西方体育的奥林匹克精神,深化国人的竞技意识和思想。

4结语

西方体育价值精神对于我国的体育价值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不过在学习西方体育精神的同时一定要与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应该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以及西方体育精神的特点,不断深化整理,吸收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将中西方的体育价值体系有机地结合一起,不断深化改革,促进我国体育精神的发展。

基金项目: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LZ13A18);课题名称:从体育的角度探究泸州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及方法 。

参考文献

篇(3)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体育源自于劳动、军事和游戏,这也充分反映出了体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体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增添了大量的体育项目,也发掘出了更多新颖的体育功能。现阶段,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还局限于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方面,也有很多人将其作为社交途径,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实现健身、健全人格等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体育是在理解和认识学生本质的基础上开展的,其设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体育的实际需求,以及促进体育本身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强调,在对学生身体进行科学、全面的利用和改造的基础上,还要对培养学生良好人格,以及对学生内心精神世界方面的引导给予充分重视,进而使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价值,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提升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逻辑是为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同时也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体育教育事业也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全面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际关系疏离、道德素质下降和信仰危机等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而想要这些问题得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其关键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新颖丰富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还要将体育的人文精神,以及合作思想等内容融入到体育教育与运动锻炼的各个环节,并科学整合体育理念、精神,以及体育道德与规范,充分重视起对学生道德、人性和审美等方面的人文精神教育。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途经

1.转变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一直受到工具理性的束缚,而这种工具性与形式合理性也掩盖了大学体育的本真意义。因此,必须构建新颖、科学的大学体育理想,并将崇尚自由,以及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作为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时转变以技术和竞技为主的教育理念,摆脱锦标性的功力思想,并巧妙整合体育教育理念和人的自由与尊严。各高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也不能局限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还要充分重视起综合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大学体育教育质量和效率实现逐步提升。

2.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还处于教师讲解、示范体育动作,学生模仿、练习的层次上。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却无法使大学体育的独特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制约了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只是一直在被动的学习和接收知识。而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往往注重的也只是学生运动技巧和要领的掌握程度,却常常忽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也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科学有效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出更加科学的教育模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拔河比赛,并指导学生来示范动作,也可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全面提高。

3.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懂得利用自身优势来弥补不足之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还要针对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及运动锻炼方式,进而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潜能得到全面发掘,也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与定位。另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与观念。同时,对于学生市场出现的一些厌学、抵触等情绪,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适当的处理和引导方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兴趣,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4.开展新颖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体育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与竞争意识,也使学生在体育竞赛者获得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运动特点,开展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进而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同时还要适当降低学生参与竞赛的门槛,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科学的锻炼。还要多开展一些女子运动会,并适当增加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体育项目。比如,踢毽子、跳绳等项目。不断提升女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学生潜力,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另外,还要适当的将体育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更新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各高校还应该大力开展全民体育,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比如,可以设立体育俱乐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并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男生可以参加一些篮球、足球项目的俱乐部;而女生则可以选择一些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的俱乐部,让每位师生都能够获得自由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鼓励更多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锻炼,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篇(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中职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DY201404B,张捷树为课题主持人)的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07-03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中职校的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加强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是贯彻落实新德育大纲的需要,对于中职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职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实现中职校的德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笔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德育课教学实践,分析了职业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当前中职校开展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德育课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

所谓职业精神,就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在社会主义社会,职业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至少应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方面。”[2]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我国各行各业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其中,敬业和诚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点。由于不同行业在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个行业都把普遍适用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与本行业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制定有具有行业特点的可操作的特殊行为准则。

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外在表现。“职业道德教育是针对职业活动而展开的教育产物,不论已经从事某种职业或将要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在特殊活动范围内所必须遵循的,同时被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信念监督的行为规范,通过特定方式使劳动者养成的教育过程。”[3]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将与职业有关的内容向学生做理论知识传授,教育学生如何在职业领域与人相处,遵守工作规程,恪尽职守创造物质价值及自身价值。”[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培育中职生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我们加强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二、中职生职业精神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大大超过了中职生的预期。中职生的职业精神现状,无论对企业的发展、学校的生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令人堪忧。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社会的,也有家庭的,还有学校的。

(一)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

我们课题组在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企业对员工职业精神的要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二是有爱岗敬业精神。三是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四是有创业精神。五是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六是有良好的职业作风。

(二)中职生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我们课题组在对本校中专专业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多数学生缺乏远大的职业理想追求。二是半数以上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态度。三是许多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纪律。不少学生不能准时上下课,多数学生不能认真听课,他们在上课时玩手机、打瞌睡。四是缺乏良好的职业技能。不少学生到了顶岗实习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不少中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表现与企业、行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一是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比较挑剔,经常跳槽变换工作。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一线工作。不少学生在和我们课题组座谈时表示,希望到办公室工作,不愿到又累又脏的一线车间当工人。三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乏职业责任和实干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具体表现。

中职生职业精神缺失的危害:一是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工作安排,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因为企业对联办学校培养的学生不满意,对校企合作失去信心,影响到学校的办学与发展。三是由于学生在敬业、诚信等方面不能有理想的表现,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积累经验,最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2.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分组教学、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总和,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7]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剧情、案例教学及设问以“创境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法的运用,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参与中感悟集体合作对事业成功的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通过问题探究学习法的运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引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辩论、学科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严谨态度。德育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多设计、组织讨论课、辩论课,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敢于成功的职业意识。特别要在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作品竞赛的过程中,细心指导学生精益求精地修改参赛作品,让学生在竞赛中树立自信心,在严谨缜密的思考中培养精业、勤业的一丝不苟精神。

4.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中职校会经常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开展专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德育课教师应该主动介入,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学习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敬业、勤业、精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实习实训结束时,德育课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把这些共识内化、升华为内心信念和执著追求。

(三)改革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坚持自我培养职业精神常态化

改革德育学科的成绩评价模式,必须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把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表现按照一定的权重计入学期成绩总分,引导学生自觉培育职业精神。

1.把学生评价教学的态度和能力纳入成绩评定范围。鼓励学生评教,是指要求学生对每节课所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要求,蕴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并产生践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应该对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学会积极参与、创新思维,学会团结协作、维护集体利益。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并督促教师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2.把学生遵守校纪校规的表现纳入成绩评定范围。引导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能够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把职业纪律的外在强制力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力的高度自觉意识,逐步培养起服从集体利益、职业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自觉意识,为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正常秩序保证;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纪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

3.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仪、诚信行为纳入成绩评定范围。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践行文明礼仪,有利于培养学生注意细节的纪律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践行诚信,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加强对自己行为的动机进行自我检查、对行为活动进行自我监督,为自己履行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责任并取得良好效果而产生成就感、荣誉感,为自己因为私心杂念、粗心大意、违反合同等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企业集体利益、国家民族利益而产生羞耻感、愧疚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

(四)提升教师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精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为了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8],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蜡烛精神,激励学生放飞社会主义职业理想。

1.通过德育教师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自信精神。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信仰。德育教师应该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坚定不移的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对职教事业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这将为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2.通过德育教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为了让中职生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内涵和要求,德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案例选择、教法运用、教学结构、板书设计、教学监控等问题,而且要“创境激情”,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要掌握娴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学生讨论后的“引思明理”、“体验导行”阶段,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阐发和引导,争取把每一堂课都上成公开课、示范课和优质课,让学生在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中受到感染和震撼,潜移默化地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良心和职业信誉。

3.通过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反思培养学生慎独和内省的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德育课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师德境界、更新教育理念、理解党的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认识到慎独和内省对于中职生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为了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必须在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慎独和内省的方法,锻炼自己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把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升华为内心的坚定信念,把他律变成自律,把“要我这样做”内化上升为“我要这样做”,使自己的品格日臻完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积极研究教学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师德素养,以提高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Z].教职成〔2014〕14号.

[2]王伟.论职业精神[N].光明日报,2004-6-30.

[3]柏晓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10.

[4]柏晓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2.

[5]董煜峰.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13.

篇(5)

体验经济是以消费者的心理满足为起点和终点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个性。服务经济时代,产品是企业提供的发展平台,服务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而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是以创造个性生活和商业体验获得利润的。体验经济不同于服务经济的鲜明商业特征:用户肯花钱买快乐,而且价格越高越喜欢。与服务经济强调低成本完全相反,体验经济强调创造高价值。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且设计新型体验与此捆绑起来。体验过程中的产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让消费者更为体验而付费,是一种以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他具有消费与生产合一的特点。体验经济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力求给予顾客最佳的“体验”以占有市场。

二、体验经济融入健身俱乐部营销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巴赫金是制造大众化高峰体验的大师,他的狂欢理论特点在于将狂欢问题普遍化,按这种理论,光是少数人狂欢(或者说达到发展阶段之后的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既没有产业意义,也没有理论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如何使所有人进入日常化的高峰体验状态。一旦达到这种状态,就会出现体验经济不同于服务经济的商业特征,为体验经济融入健身俱乐部营销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健身俱乐部体验营销的价值

(一)符合人的需求理论和体育健身消费发展趋势

体验经济的出发点是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人总是在满足了低层次需求之后,才将注意力转向更高层次的需求上。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不再是出于生活必需的要求,而是更加关注自己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可见,体验消费的兴起是消费者需求层次升华的必然。体育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是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方向标。近年来,体育消费者消费行为出现了消费结构情感化、消费内容个性化、价值目标体验化、接受方式主动化、消费活动体闲化的趋势,在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强调体验正顺应了这种消费发展趋势。

(二)有利于体育产品的特殊性的发挥

从现代营销理论的产品整体概念来看,体育健身俱乐部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附加产品)。核心产品是指向消费者提供的基本效用或利益,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即体验。形式产品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或目标市场对某一需求的特定满足形式,是核心产品的物质承担者,如体质、体能、形体、服务水平等。延伸产品是指消费者购买形式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总和,如为会员提供健康咨询、会员聚会、免费供应开水等[13]。体验是消费者享受健身俱乐部提供的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后拥有的感受,产品或服务只是辅设施,体验才是健身俱乐部创造效益的有效方式。而体育俱乐部的生产和消费的合一属性正符合了体验经济的理论要求。

(三)降低体育健身俱乐部营销成本

赞助任何一个体育赛事,花了两元钱,那么就必须花八元钱进行赞助跟进,两元钱是没有声音的,必须再花八元钱夯实市场团队,这就是体育营销的“二八定律”。而体验式体育营销淡化了“二八定律”,仅有“二”是实打实,“八”并不是它必备的配套资金,甚至“二”产生的口碑效应对营销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健身俱乐部提供的美好体验,不仅让消费者在心理和情感上拥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通过亲身体验、自身传播,更易被潜在消费群体所接受。辐射度广,可信度高,充分发挥口碑效应的作用,淡化商业性实现最大的商业化价值,大大降低了体育营销成本。

(四)提高经济价值,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体验经济给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竞争视角。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同质化程度日趋提高。产品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服务的内容、流程也易于学习和推广,许多相互竞争的企业在服务上几乎不分上下。

根据顾客价值的来源,顾客价值=产品价值+人员价值+服务价值+形象价值+体验价值,也就是说顾客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产品与劳务成本,而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者体验的享受程度和满足程度。在开展体验营销时,突出价值而淡化价格,它注重的是消费引导而不是价格吸引,这既可以突出消费者所追求的价值,还可以消除消费者在刚进入购买阶段时的紧张感,尽可能快地引导其进入购买状态。消费者进行决策的基础已不再是传统的性能价格比,体验已成为一种新的核心价值源泉。顾客愿为体验付出更高的费用,体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成功摆脱了成本竞争。

四、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

健身俱乐部是为其会员在余暇时间达到或保持自身的身、心等诸方面的健康,提供健身设施和健身服务的机构。它主要分为以经营性为主和非经营性为主的健身俱乐部。经营性为主的健身俱乐部基本按照企业运作方式,依靠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根据会员不同的体育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场地器材相对完善、活动内容丰富,有专职专业的健身教练,服务技术水平高,使健身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体育的重要构成和体育市场发展的主要形式。非经营性为主的健身俱乐部场地设备较为简陋、活动时间有一定限制,健身教练多为兼职,难以满足较高层次人士的需求,所需费用来自会费、相关政府部门优惠政策及拨款等。

(一)目标市场不明确、缺乏合理定位

个别企业急功近利,盲目上马,对体育健身市场过于乐观,以为有钱就可以投资。没有全面的市场调查也就不能把握市场规律,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市场定位。

市场调查是认识市场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经营决策的基础,其内容包括对目标消费群体的调查,对俱乐部经营市场竞争状态的调查,俱乐部目标市场的调查等。市场定位是指体育经营单位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自身Y源条件,建立和发展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以使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形成区别并优于竞争的独特形象,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和偏好。

健身俱乐部往往停留在大众目标市场,没有对不同会员进行不同需求的市场细分,市场开发程度低,甚至出现让会员去适应健身俱乐部的现象,不能满足会员个性化的要求。

(二)企业经营和市场管理不善

目前健身俱乐部中懂专业和商业理论及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缺乏。健身俱乐部是新兴产业,劳动力市场缺乏大量具有健身专业素质的从业人员,这就需要俱乐部付出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培养从业人员。而且全国]有统一的从业人员认证标准,俱乐部之间出现恶意“挖人”现象,大大影响了俱乐部的正常经营。

从市场管理看,体育健身市场来看还未能完全通过经济手段合理调控市场。一些健身俱乐部违反商业规律,大幅度降价,采用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有的消费者非但不买账,还对产品质量产生疑问。单纯的市场调节必然导致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经营者的恶性竞争,非法经营诱发不公平竞争,恶性降价导致收支失衡,大大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健身模式单一,缺乏内容开发健身练习模式单一,绝大多数俱乐部仅以健身操、健身器械等作为主要的健身内容,与健身相配套的场所、服务少,如营养膳食、医务监督等。这种单一的健身模式,也来源于健身俱乐部与健身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刁在箴,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7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计划纲要. 第二章、第五章.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42.

[4]闵宗陶,权利霞.体验:一种经济学的解读[J].经济学家.2003(06):101.

[5]章川.体验经济的魅力[J].商业文化.2003(1):30-32.

[6][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7―45.

[7]刘少杰.体验经济与感性选择的确证[J].天津社会科学,2003 (5):55―59.

[8]石立江.体验经济时代的体育消费需求及营销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005 ( 3):58―62.

[9]李生校,陈伟鸿主编.市场营销学导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2-104.

[10][美]伯恩德・H・施密特.体验式营销[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1:57―92.

[11]郭国庆主编.市场营销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8-89.

[12]庄贵军.关系市场与关系营销组合:关系营销的一个理论模型[M].当代经济科学,2003(3):43-48.

[13]庄贵军,等编著.服务营销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5.

[14][美]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 著.服务营销(第3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市场营销系列[M].陆雄文 庄莉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7.

篇(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基金,用于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因此,获得基金项目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瞄准中医药行业科技发展前沿,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密切跟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动向,紧紧围绕申报要求,根据医院科研规划和自身特色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相关领域科室申报,近年来在基金申报工作中成效显著,项目数稳步增长,在有力提高医院创新能力的同时,科研水平和实力也跃上了新的台阶。本文详细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国家基金申报资助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地方医院获得国家基金资助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基金项目申报中标情况

就项目申报数量而言,我院从2006年的50项增至2013年的222项,提高340%;就资助项目数量而言,从2006年的2项到2013年25项,年资助项目数增加了12.5倍;就资助率而言,从2006年的2%增加到2013年的11%,提高近6倍。特别是近二年来,基金申报数和资助数均明显增长。具体见图1和图2。

图1近8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及立项情况

图1近8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自然基金获

资助经费的情况

就单从2013年度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总体情况而说, 2013年共申报2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2012年相比,增加79%,与2011年比,增加212.7%;从获得立项数看,我院在2012年可喜的突破性地获得25项立项,是2012年的1.14倍,是2011年的2.77倍;2013年度获得立项其中面上项目10项,青年项目15项,资助经费总额达1052万元。近两年来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八处是我院获资助项目的主要来源,从资助项目的类别看,主要为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第二临床医学院,在历年来占学校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量中的比例也是逐渐增加。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获立项19项,我院占其中2项,但在短短的7年间,我院在2013年度获立项25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共73项成功立项,占34.2%,具体可见图3。

图3近8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及我院国家

自然基金立项的情况

2 讨论

我院能在近年申报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立项中获得硕果,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2.1勇于打破科研人员的畏惧心理,建立信心,并且有效调动全院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早动员,早准备,实现2012年申报项目数翻番,2013年持续增长。在前一年底我院开始筹备举办经验座谈会,让成功获得立项有着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与临床科研人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解读下一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指南。在座谈会中,准备申报者不仅获得了撰写标书的技巧,更树立了信心,形成的榜样效应使很多科研人员打消了畏难恐惧心理,让他们能够和基础研究人员一起合作,互相学习,积极申报。

2.2 在申报之前多次邀请专家作科学基金申请辅导报告,认真解读基金的申报指南,以便申请人了解基金申报要领和程序。另外,我院还组织专家对各申报书进行审查,根据标书的内容,提出修改的意见,为课题组解决实际困难。院内科研人员根据修改意见重新修改后申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自然基金申报书的质量。

2.3 除了前期的部署和长期的积累,高度重视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在申报过程中,又采取预申报的措施,不仅在申报书的内容上,也在申报程序上给予课题组支持和帮助。在对申报书审核的过程中,我院科研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要求,逐字逐句审核,严格把关,院内初审分步进行,每份申请书内容均经过评审专家的修改和完善,并经多层形式审核,即申请人、科主任和我院科研处管理人员审核。

2.4 笔者认为近两年的医院在国家自然基金中标数翻番的原因离不开领导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储备。对于一个单位而言,申报国家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该单位平时的技术储备和工作积累。为加强申请国家基金项目的工作积累,我院设置专项经费成立“院内专项”计划以及科研团队、公共实验室服务平台,旨在发掘科研潜力、扶持创新性研究、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此项工程对提高国家基金中标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课题的推进工作,我们发掘了一批具有科研潜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增多是我院近年来基金中标数增加的重要原因。

篇(7)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一、前国家治理时代国审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

国家审计工作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审计人员、民众、被审计对象、咨询专家等,在国家治理理念被强化之前,这四个相关方面人员的素质及态度情况各异。

一是审计人员的情况。过去,对国家审计人员的要求是政治立场坚定、职业道德良好、业务素质优异,在具体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方面强调审计、会计、法律、计算机等。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家审计人员达到了基本标准,不过部分由其他方面转岗而来的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是被审计对象的情况。过去,对被审计的要求是配合审计人员推进审计工作,提供基础素材外,参与审计建议讨论,进行适当整改。大多数被审计对象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不过态度较为消极。

三是咨询专家的情况。在国家治理理念被强化之前,咨询专家主要是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具体要求也是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大多数咨询专家的自身素质推动他们完成了相关委托任务。

四是广大民众。在国家治理理念被强化之前,国家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广大民众没有要求,民众对此也没有任何参与甚至思考关注意识。

二、国家治理对国审相关人员的要求及挑战

最近几年,等高层提出并不断强调国家治理理念,势必推动国家审计在多方面的转型和提升,对与国家审计相关的四方面主体也提出了系列新要求及挑战。

一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国家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维度不是纠错,而是进行风险评估及防控,籍此起到免疫作用;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不再相对单纯的关注财政资金安全,更应该关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环境安全等;审计人员思考审计建议及整改不再单纯关注浅层次的微观问题,而应该在分析深层次动因等的基础上思考深入推进国家良治的思路;国家审计人员不应该仅近满足于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程度,而应该熟悉甚至做到熟练掌握。

二是对被审计对象的要求。要求被审计对象摒弃对国家审计人员及其相关审计工作的潜在敌视态度,对他们提出了积极主动配合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不仅应该提供真实、充分而全面的基础素材,还应该就涉及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交流。

三是对咨询专家的要求。咨询专家涉及领域的范围要求由特定技术层面扩大到包含技术、管理、治理等多层面多维度。不过,对相关领域素质的要求更多的在于审计人员,即对咨询专家的要求在实务层面偏弱。

四是对广大民众的要求。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最终目标……审计工作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认可”,需要民众参与并进行进行评价。

三、国审相关人员素质及意识提升的方向和要点

面对国家治理理念落实给国家审计相关人员带来的系列挑战及要求,各方面的相关人员应该转化挑战为机遇,与时俱进地提升本身素质及意识。

一是审计人员。应该完善或者说优化素质能力框架,在专业素质方面应该由审计、会计等方面扩展到管理、信息技术、金融、民生、环保等方面;在专业技能方面不仅要有微观的审计方法及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学习能力、协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在专业素质方面要在相对简单的客观与公正基础上,强化对公共责任、追求卓越、职业审慎等方面的自觉和意识。在具体的审计人员培养及聘任方面,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团队成员的更新换代,对于在传统审计工作中侵已久的、由会计岗位转岗来的、难以适应国家治理理念境遇下审计工作的资深审计人员应该给予扬弃和淘汰,积极吸纳更有朝气和锐气的新生力量。对于特定审计层级的审计部门而言,还应该以团队成员的优化配置为基点,重视各成员的中长期培养规划问题,在培训工作制度化的基础上确保团队整体与时俱进地拥有应对国家治理境遇下国家审计工作的各种需求。在推进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在关注与相关审计项目直接关联的部门及事宜之余,还应该注意关照相关民众的意见、态势,从中获得审计判断的基础信息,吸纳相关意向充实审计建议,借助民众力量推动审计整改的深化和彻底性。

二是被审计对象。对于被审计对象来说,主要有五点,一是普遍强化并形成深入骨髓的服务理念;二是对审计团队及相关审计项目要有发自内心的主动配合及实际行动;三是所提供的基础信息范围应该与时俱进地扩充,与国家治理理念语境下的系列要求相适应;四是对涉及到的深层次问题,主动和审计团队成员探讨或申请进行审计咨询;五是主动、彻底、及时而深入地进行审计整改,避免只纠正表层问题而回避根治的现象,以确保审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作用的落实。

三是咨询专家。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暂时不到位的情况下,咨询专家在提供技术、方法及简单判定等咨询辅助之余,应该就管理、治理、民生、环保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以为审计团队提出利用推进良治实现的建议。

四是广大民众。一是启蒙其参与国家审计相关项目的意识,使其充分而真切地意识到自己才是国家审计服务的根本主体,对国家审计服务有终极意义上的话语权。二是进行一定的基础调研工作,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进行一定的基础调研,对相关事项形成整体而相对确切的了解,避免信息素材过于零星或偏激而影响审计基础信息质量水准及审计建议的科学性。三是有一定的评判能力,对涉及的相关事项的相关理念甚至比较专业的知识有一定地了解和把握,以确保对相关事项进行尽量而科学的评判,确保规范参与而不是起哄捣乱。四是有切实的参与行动,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对民生审计等审计工作进行尽可能的全程监督,提供自身视野范围内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并从基层民众的角度对相关事项进行简单判定,督导审计整改环节确保相关整改在最基层彻底充分落实。

参考文献:

篇(8)

一、前言

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国家审计在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所谓的国家审计理论,指的是在国家审计实践工作中所产生的具有一定逻辑特征的客观性规律,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国家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概述

(一)理论体系构建背景

国家审计为国家治理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一般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的:一是国家审计是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的基础性理论;二是国家审计可以为国家治理途径、作用机制、类型等提供基础理论;三是在国家治理这个大框架之下,审计的应用理论和管理理论都需要在遵循国家治理的相关要求下进行。我国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提出,国家审计工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承担着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的光荣历史使命。相关人员在构建国家审计这一理论体系时,可以先系统性地回顾国家审计在为国家治理服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相关理论内容和国家审计服务的实践性作用,以便能够做出全范围的梳理,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概括和服务历史的梳理,为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所谓的审计理论体系,其本质是为了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种概念、判断、范畴和推理体系,属于一个具有结构性特质的系统,它的存在可以为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实践性的服务。一直以来,有关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都是审计理论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我国现有的相关审计理论体系基本都是以注册会计师提供的财务报表审计作为构建对象,这种方式构建出的理论体系无法满足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这两项实践工作提供帮助的要求。因为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体制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我国审计理论的发展道路也需要具备中国特色。虽然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实践发展状态较好,审计实践不仅独具特色,类型也是丰富多样,但是有关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却还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1]从我国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理论主要是在国家审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具有逻辑性、客观性的规律,通过抽象和概况这两种处理方式进行规划处理之后,形成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理论w系。该理论体系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国家审计实践进行指导,且自身可以在指导审计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因此,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开放性、动态性的国家审计理论,确保国家审计的目标任务能够顺利达成,就成为当前构建审计理论体系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国家审计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或者任务,是为了解决如何能正确认识审计实践,以及从一般意义上来组织各类审计实践活动中涉及的实践要素等基本问题。因为国家治理工作的目标具有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国家审计要想提供能够充分满足国家治理期间需要的监控服务,就要从自身具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出发,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服务。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解决一些基本型的理论和原理问题。从国家审计来看,其基础理论主要是研究一些国家审计的一般规律、基本原理、审计本质等,探索能够将国家审计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和普遍本质揭示出来的知识体系,即在国家治理的框架下,国家审计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其定位是国家审计具有的系统分析功能。在整个国家审计理论的体系研究中,这个问题属于基础性类别。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审计活动的基本工作方面和主要工作内容也是由国家治理工作来决定的。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国家治理的本质就是投入和运用公共资源,产生或者是提供国家审计这种服务方式,从而完成国家治理目标的一个过程。因为国家治理属于人为设计出来的主观能动过程,是以追求善治为主要目标的动态过程,也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而其本身的资源稀缺性则是审计实践活动能够产生的前提。[2]因此,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可以监督和评价国家治理,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预防和化解在国家治理期间的各类冲突问题,制约和监督国家治理权力运行,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为重要宗旨。

(二)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

由上文分析可以推断:国家审计理论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体现和反映出审计满足治理工作要求的程度,直接决定国家审计的水平和开展程度。因此,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时,审计界的专家学者需要以以下几点为构建基础:第一,国家审计本质和动因理论。与国家审计动因有关的研究会对公众认识审计工作的本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国家治理影响下,相关人员对审计理论的研究应当从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入手,以理论来回答国家审计出现的根本原因,以便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家审计工作的本质,从而构建出合理的理论体系。审计本质理论的研究则要从审计产生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出发,结合国家审计的相关概念,明确国家审计的工作任务、职能、作用等内容。第二,国家审计的目标理论。作为国家治理工作的子系统之一,国家审计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治理系统在工作期间提出的一些功能要求。[3]因此,国家审计活动的目标需要以服从国家治理要求、为国家治理目标实现服务为标准,以此来确保国家审计的真正价值能够凸显出来。专家学者在对审计目标理论进行研究前,需要先探明国家治理对审计这个子系统提出的功能要求,在符合这一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国家治理与审计目标间的关系,明确国家审计的目标理论。

(三)国家审计的应用理论

应用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国家审计都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其定位是对国家治理活动的逻辑性分析。从实际上来看,应用理论的研究就是在审计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建设的基础上,反映出审计对国家治理服务的作用,让审计基础理论可以同实践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国家审计的存在是为国家治理服务。具体来讲,就是通过监督国家治理的各项服务行为,为治理服务提供完整的鉴证评价信息。因此,如果确保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服务、监督、评价等工作能够顺利地展开,就成为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关键点,这也是研究审计应用理论的出发点。基于此,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的细分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有关财政审计的应用理论,即如何借助规范财政预算管理的方式,为公共财政机制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推动力,建立起完善的公共财政预算和管理体系,确保政府部门财政的安全性,提升相关部门的财政绩效水平。该理论主要是借助建立大的财政审计格局,通过对各类审计资源的统筹管理,来达到提升财政审计工作整体层次和工作水平的目的。二是金融审计中的相关理论,即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最初的发展目标,为国家宏观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服务,找出国家治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金融业的发展风险,进而从制定政策上入手,构建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4]

(四)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

伴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国家治理也开始呈现出了不同类型的模式和特点。为了可以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的国家治理模式提出的要求,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服务,国家审计的发展也需要遵循时期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所谓的国家治理指的是一个历史范畴,所以在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模式、目标、内容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同理可知,其对国家审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家治理环境,以及影响国家治理因素的增多,不断的优化国家审计方式和审计手段便成为了相关人员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基于此,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和构建不仅要以为国家治理提供服务为主,还需要找寻不同时期、地区国家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创新国家审计内容和手段的方式,尽可能将国家审计的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受国家治理具有历史范畴这一特征的影响,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要在吸收和借鉴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国家治理工作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尽可能将国家审计本身具有的连续性、继承性、历史性等优点发扬出来。[5]并且,相P人员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时,还可以赋予国家审计前瞻性、先进性等特征,以便确保国家审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国际视野,按照国家治理在变化而自动组织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方案,指导审计实践活动顺利完成。

四、结语

在国家治理这个大背景下,国家审计需要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国家治理工具的身份出发,明确自己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相关人员在构建审计理论体系时,需要以当前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发展需要,确保国家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被充分发挥出来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审计理论体系,以便确保该理论体系可以为国家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为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 王会金,黄溶冰,戚振东.国家治理框架下的中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J].会计研究,2012(07):89-

95+97.

[2] 秦荣生.探索国家治理下政府审计理论的力作――《政府审计协同治理研究》评介[J].经济学动态,2014(03):159-160.

[3] 戚振东,姜德波,施平.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审计发展创新――“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5(01):187-192.

篇(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锁骨骨折手术治疗成为一种常用方式。关于它的麻醉方法,可以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单纯颈丛法或臂丛法,肌间沟+颈浅丛法。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用肌间沟+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男,48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ASAⅠ-Ⅱ级,均为锁骨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下简称Ⅰ,Ⅱ组。Ⅰ组采用肌间沟法,Ⅱ组采用肌间沟+颈浅丛法,术前禁食禁饮8h,入手术前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常规监测ECG、BP、SpO2。

1.2方法

1.2.1肌间沟法 患者平卧,去枕,两肩平放,头转向健侧,双臂靠身侧,常规消毒,采用三指定位法,左手示指置于胸骨上窝,中指置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的间隙,食指置于锁骨头向外滑,即入锁骨头和前斜角肌间隙,食指再向外滑,越过前斜角肌即滑入上窄下宽的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隙,选此间隙顶点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然后针尖向内向后,直到出现突破感或异感,回抽无血及脑脊液,然后注药2%利多卡因:罗哌卡因(119.2 mg)1:1 15-20ml药物中加20万分之一的肾上腺素。

1.2.2肌间沟法+颈浅丛法:先作肌间沟法,具体操作方法同上,肌间沟操作注药完毕5~10min后,患者无特殊不适,然后行颈浅丛法,具体操作:患者保持肌间沟法,常规消毒,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垂直刺入,刺入深达筋膜下,针尖指向足侧,回抽无血,注药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1:1 5ml以阻滞锁骨上神经为主。均于麻醉10~15min后开始手术,术前5min给氟芬合剂2ml。

1.3麻醉评价标准 优:术中患者无疼痛感觉,无需再加用镇静镇痛药。良:患者微痛,需加用适量镇静镇痛药方缓解。差:患者疼痛感严重,辅用镇静镇痛药不能完成手术,需加用其它麻醉方法(术中加局麻或给丙泊酚等静脉全麻药)。观察麻醉效果的同时还要观察各种麻醉并发症,尤其对呼吸、循环的干扰,局麻药毒性反应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身高呈随机分开,麻醉效果见下表统计,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而麻醉效果Ⅱ组明显优于Ⅰ组。见表1。

3讨论

锁骨骨折以往采用局麻、全身麻醉、单纯颈丛或臂丛法。局部麻醉由于阻滞不完善,给患者带来痛苦,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而且局麻药用量大,易产生局麻药中毒反应;全身麻醉用药管理相对复杂,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较大,且费用昂贵,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单纯颈丛或臂丛阻滞范围局限,当然如锁骨外1/3骨折或肩锁关节骨折,单纯用肌间沟法即在肌间沟顶点行使麻醉是基本可以完成手术,但锁骨中内侧也是阻滞盲区,麻醉效果差,需加用静脉全麻药,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使得麻醉医师的术中管理复杂化。而锁骨及皮肤受颈丛和臂丛神经双重支配,因此锁骨骨折麻醉是比较困难的。颈浅丛包括4支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它们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浅出,其中锁骨上神经(C3~4)向下分为内侧、中间、外侧,三支越锁骨表面,分布于胸前、臂上部、三角肌上部的皮肤,因此颈浅丛时可以阻滞锁骨上神经为主,臂丛神经包括C5~8合并部分C4和T1,支配臂部组织,也支配肩部和锁骨深面部分组织,两者同时阻滞可用于锁骨手术,并且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当然作肌间沟加颈浅丛法麻醉需定位准确,操作精细,预防椎动脉损伤,高位硬膜外阻滞、全脊麻、膈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另外肌间沟法用利罗合剂,颈浅丛用利布合剂,优于单纯用利布合剂,减低了药物毒性作用,阻滞作用时间较长,安全范围较大,易于管理,能充分保证

手术的顺利进行,应用于锁骨骨折手术,肌间沟+颈浅丛法是一种简捷、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97.

篇(10)

1 人文精神与体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2]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尊重个体的存在及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以人本身为最高价值,将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全面渗入到体育中,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

2 街舞的人文价值

街舞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将街舞运动视为一种文化可以理解为关于街舞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街舞认识、街舞情感、街舞价值、街舞理想、街舞道德、街舞制度和街舞的物质条件等。[3]

2.1 健身价值

街舞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及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组合而成的,[4]可以根据锻炼者的水平加大或减小其难度。通过长期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等系统机能,并有助于发展人体的柔韧性、力量、协调素质,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进健康。

2.2 健心价值

街舞以随意性和夸张的表现著称,配以独特风格的流行音乐,让人完全沉溺其中,尽情释放心中的情感。相较于其他舞蹈而言街舞具有多元的拓展性,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的特色和喜好选择动作和音乐的风格,无限制地表达出个人的独特风采,展示其个性。舞者通过锻炼宣泄焦虑等不安情绪,舒缓受压抑的神经和机体,使心理达到平和的状态。

2.3 艺术价值

街舞是一项比较青春有活力的体育项目,它将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和体育美学融为一体。[4]街舞动作大多不具有对称性且节奏多变,以洒脱、性感、诙谐、力量及视觉冲击的动作为主,尤为突出个人风格,使舞者能不受限制地创新及展示自我。

2.4 多元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街舞运动将进一步国际化。[3]街舞起源于美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及魅力快速风靡全球,世界许多的街舞组织均按各自的实际情况举办街舞比赛。如每年一度的霹雳斗舞大赛(B-BOY OF THE YEAR)和在英国举办的街舞冠军赛(B-BOY CHAMPION),至少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名选手参与其中,2004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了世界街舞大赛。街舞在世界各地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均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如我国舞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与街舞相结合,使街舞出现了新的视觉效果。

2.5 思想品德价值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街舞不仅具有体育运动的一般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价值。街舞包括个人和集体比赛,其动作技术十分细腻,需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和互相配合来完成,培养了舞者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务实及勇于拼搏等精神。此外,舞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街舞文化的结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勇于创新的热情。

3 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伦理等形成的关键时期。[5]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挑战和诱惑,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及人生观等陷入偏离的危机,人文精神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街舞比赛中始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交流、学习,用以规范运动行为,这无形对所有比赛的参与者产生了教化的作用。[3]

3.1 教育导向作用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社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等素质尤为重要。街舞中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及勇于创新等人文价值,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服务,有助于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娱乐调节作用

不论在什么时代,人文精神的最基本内涵都是人类对自己的具体的关注、关怀与敬重,都是在强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强调以人为核心,强调一切为了人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服务。[1]街舞具有独特的动作类型、音乐风格、注重人格魅力的随意发挥,充分突出人性化,将人的主体摆在首位,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主旨涵义。锻炼者在街舞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并突破自我,不仅使其身心得到松弛,为生活增添情趣,更提升了大学生的生活热情、运动乐趣、社交能力及审美情操。 3.3 充实情愫作用

高校体育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体验,顺应了现代人对情感的多方面要求。[5]情感来源于家庭、集体和社会,是支撑人们迎接挑战并战胜挑战的重要因素。若将街舞的舞种以难度进行排列,则首推霹雳舞(BREAKIN),其比赛形式是斗舞(BATTLE),即一对一或团体对团体的PK。BREAKIN在大学生中是最受欢迎的舞种,原因是BREAKIN对高难度的挑战性给予了大学生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等情感体验,让他们从汗水、泪水与喜悦等情感中获得成长和完善,塑造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并平和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体育人文精神。

3.4 激励凝聚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人文文化中所讲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6]街舞运动和比赛通过独特的编排、刻苦的训练、积极与队友配合及激烈的角逐来得以实现,因此,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协作精神、竞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4 小结

街舞的人文价值包括:健身价值、健心价值、艺术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及思想品德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勇于拼搏、社会适应及爱国主义等优秀品质,可促进人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街舞的人文价值在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构建中有效地发挥了教育引导、娱乐调节、充实情愫及激励凝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胜钢.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作用和地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872-873.

[2]童昭岗,孙麒麟,周宁.人文体育[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35-356.

[3]张磊.街舞运动的文化特征与功能[J].体育科学研究,2007,12:47-49.

篇(11)

中图分类号:G8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07-04

Research on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ing1,WANG Yan2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oriental College Campuses), Beijing 065001 China)

Abstract: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was officially operated as the qualification game of the league in 2008. The test indication system of the test competition contains the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but the indicator was removed in 2009.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Whether the indicator should be removed or stay is questioned. Wit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expert interview, reference inform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in the youth test competition, scientifically proving the content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the body appearance indicator, and raising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proves that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test indicator of body appearance has been very controversial. And it should continue to bethe test indicator of the youth sport aerobics.

Key words: sport aerobics; test competition; body appearance; test indicator; indicator evaluation

投稿日期:2010-05-19

作者简介:张晓莹,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与训练。

测试指标体系作为青少年测试赛的核心内容,不但直接决定测试赛的结果,影响个人比赛的连续性,而且一定程度上为健美操青少年选材奠定了基础。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测试内容包含身体形态指标,2009年则取消了该指标,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仍然存在争议。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的“去”与“留”成为业内人士质疑的焦点,相关研究领域尚属空白。本研究对2008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进行分析,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存在的可行性及指标评价指数和标准进行探讨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这将对我国选拔健美操人才和基层健美操训练起到引导作用,并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竞技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查阅国内相关研究的论文,阅读体育测量评价、体育科研方法、竞技健美操、训练学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收集我国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测试指标的有关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在文献检索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就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其中对2010年全国11站测试赛区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91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8.95%。在全国健美操分站赛及锦标赛上发放专家问卷30份,回收29份,有效问卷29份,有效率为100%。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还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3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与评价体系的制定者、国家健美操项目主管及健美操领域的资深专家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面谈,征求宝贵意见和建议,获取权威性的理论观点和相关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2008年13个赛区身体测试指标与评价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对有关内容进行检验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的构成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身高、坐高等),长度(上肢长、下肢长等),围度(胸围、腰围、臀围、上臂围、大腿围等),宽度(肩宽、髋宽)和充实度(体重、皮质厚度)等[1]。由于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身体形态的各项指标中,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很高(如高度、长度和宽度指标);有的指标受遗传度影响则较小(如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因此,在选材时,应重视高度、长度和宽度等形态指标,而与肌肉有关的体重等充实度指标,则应更多地依靠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

表1 2008年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测试内容与评定标准

评定

结果高度身高、坐高下肢长/身高 长度 下肢长、指尖距指尖距/身高宽度头宽、肩宽、髂宽头宽/肩宽,髂宽/肩宽围度胸围/身高,腰围/臀围胸围、腰围、臀围体重通过表1可见,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主要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方面展开,采用指数的形式得到各评价指数的结果,该形态测试指标均为身体外部形态指标和派生指标。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坐高、下肢长、指尖距、头宽、肩宽、髂宽、胸围、腰围、臀围,内容繁多,通过测量的数据,计算相应的评价指数下肢长/身高、指尖距/身高、头宽/肩宽、髂宽/肩宽、胸围/身高、腰围/臀围,通过计算所得的评价指数数据,换算得出相应的得分。总体来说身体形态指标尽量采用了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测试内容多,测量过程和评价过程都比较繁琐,无形中降低了测试结果的客观性。

反映充实度的身高体重指数,即体重/身高,体重与身高的比值越大,体重相对越重[2],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而身体形态测量指标中虽包含体重指标,但缺失了这一指数。有些二级指标是否必要,其测试内容能否省略,是否符合健美操运动员特征,所得的指数是否能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等成为“质疑”的焦点。

2.2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实施效果 指标的选取需要依据、需要积淀,指标的合理性需要检验。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在实行过程中通过专家对指标内容及评价的合理性、测试参与人员的满意度、测量结果几个方面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为指标的完善提供依据。

2.2.1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合理性 由表2可见,29位专家中有34.49%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设置较为合理,而20.68%的专家认为该指标设置“不合理”或“很不合理”。而在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中,37.93%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评价合理性较高,近一半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指标的评价合理性一般,认为“不合理”和“很不合理”的专家占到13.79%。由此看出,身体形态指标的内容设置及评价总体均不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急需改进。

表2 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n29)%

2.2.2 身体形态指标与评价的满意度

表3 身体形态指标的满意度(n189)%

问卷调查统计得出(表3),有26.98%的人员对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不满意”,21.17%的人员对测试评价标准“不满意”,对测试指标内容及评价“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均占近50%,可见身体形态指标在实际的操作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裁判员和教练员对其的满意度均不是很高。通过访谈、深入调查发现,裁判员和教练员均对身体形态测量内容和评价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耗时费力,误差大,被测者和测试者均感疲惫,评价过程统计人员工作量大,换算繁杂,关键是被测者对测量结果不满意。重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使其精简,提高测量和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是身体形态指标重置的方向。

2.2.3 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赛成绩 通过对2008年参加测试赛运动员身体形态评定结果按组别、赛区等进行整理,可见(表4)各赛区的三个组别测试成绩中,一级组、三级组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8.93和58.70,均不及格,最高为二级组平均得分65.53,但也不足70分,说明2008年测试赛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得分均不高。各项指数各组别相差不大,其中下肢长/身高与指尖距/身高两项指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身体发育过程中,运动员上下肢长的比例也在稳定变化,仅有胸围/身高一项波动较大,三级组、二级组分别为3.42、3.73,一级组则降至2.15,可以看出,胸围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较大。

表4 各身体形态测试指数平均成绩分布

评定结果

X一级组 3.25 3.603.242.122.15 3.3258.93二级组 3.23 3.563.222.643.73 3.2865.53三级组 3.12 3.322.592.093.42 3.0758.70而在各组别各赛区统计表中(表5),以张家口赛区三级组最低,仅为38.06,最高为临汾二级组平均得分74.34,总体分值偏低,但各个赛区间相对稳定,并没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总体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百分设置过高,导致运动员得分普遍较低,且拉不开差距,不能很好的体现优劣,得分与传统的健美操直观形象打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客观性遭到质疑。

另外一方面,虽然评分标准百分位置过高,运动员总体得分较低,各组别几乎都没有达满分的,但得分多在50-70之间,相对集中,通过对2008年所有赛区运动员身体形态得分按组别、性别进行Kolomgorov-Smironov正态性分布检验,从数理角度深入分析,对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存在问题的关键进行探究。如表6所示,三级组男、三级组女、二级组男p>0.05,符合正态分布,而二级组女、一级组男、一级组女p

表5 13个赛区身体形态测试平均成绩分布

表6 各组别身体形态测试指标评定结果的参数统计

(μ±2.5σ)

n4630284305450555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Kolmogorov-Smirnov Z0.8091.2940.9591.4231.7451.604Asymp. Sig. (2-tailed)0.5300.0700.3160.0350.0050.012P>0.05>0.05>0.05

2.3.1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重要性 本文就“身体形态作为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测试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中有75.86%的专家认为身体形态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24.14%,认为较重要的为51.72%,认为较不重要的仅占6.90%。由此可见,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同时对运动素质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3.2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必要性 由美的事物的模样所显示出的“美”,就是形态美。“美”是健美操具有魅力的特殊表现。在形态上女运动员要体现优美,男运动员要体现壮美。优美动作轻盈美妙,能反映女子的形体曲线美和动作姿态的柔美。壮美是雄壮、刚健、雄伟有力,是男性阳刚之美的体现。

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难美项群,对形态的要求很高。在田麦久等《项群训练理论》一书中,关于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3]如表7。

该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中提到,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运动员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注意姿态的优美,表现出优雅的气质或奔放的热情。此类项群运动员体形特征为:身体匀称、五官端正、女子颈部略长、锁骨和肩胛骨较平、四肢稍长、手臂较直、小腿长于大腿、膝关节平直、踝关节略细、跟腱细长清晰、手脚大、骨盆狭窄、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肌肉呈条形。因此,青少年测试赛设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很有必要。

表7 技能主导难美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

作用的等级判别

决定性作用重要作用基础性作用。

2.3.3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影响性 本文就“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您认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37.93%的专家认为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产生很大影响,48.28%的专家认为其影响较大,13.79%的专家认为其影响一般。由此可知,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较大,良好的身体形态相对提高了裁判员的认可度。

2.4 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与评价的对策 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在青少年测试赛中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改进。现行测量内容多,过程繁琐,测试结果误差较大,评价过程复杂,所得的指数难以客观反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差异,缺乏数理依据,通过访谈,精简测试指标、降低测试结果的评分标准,长期跟踪调查建立健美操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数据库是提高身体形态指标合理性的有效举措。

2.4.1 指标重置,精简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必须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客观性,精简的测试指标和评价是其关键。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的选择应以该指标测试操作过程为出发点,测试指标的选择应该能够充分且全面的反映被测试者的身体形态状况,明确设置该指标的测试目的,身体形态指标的指数确立必须具有针对性,避免重叠,增加反映人体充实度的体重/身高指数。清晰描述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的换算方式及评定标准。

身体形态测量指标选取需建立在健美操运动员选材的基础之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特点,从实际测试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出发,使测试指标和评价标准更加精简明确。

2.4.2 调整评分标准,提高其评分的合理性 对2008形态指标评定结果的分析,满分设置过高是造成普遍得分低、总体合理性差的主要原因。研究从既定指标的前提下对评分标准进行调整,降低满分,使其在现有基础上得分相对合理。根据正态分布理论,μ±2.5σ间包括全部频数的98.76%,评分范围覆盖了绝大部分。

表8 各组别身体形态评分标准的重置

X59.4258.0266.6364.5755.9361.96S10.8311.549.8910.6710.7311.76U0.750.83 48.87 58.79 56.11 47.42 52.63 Z'10076.50 75.81 82.77 81.49 72.91 79.97如果保证70%的通过率,各组别男、女满分标准为:三级组:男76.50、女75.81;二级组:男82.77、女81.49;一级组男72.91、女79.97。与此同时对二级组、一级组形态指标评价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总体相对客观,合理性增强。

2.4.3 长期跟踪调查,建立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其科学性 身体形态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针对性是一项长期、繁琐而艰巨的工程,需要跟踪调查一批优秀健美操运动员,建立健美操运动员基本身体形态数据库并长期积累,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筛选出适用于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可行的、科学的、必要的指标及指数来反映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2008年青少年健美操测试赛身体形态指标从高度、长度、宽度、围度、体重五个维度展开,并运用各评定指数根据评价标准换算得出评定结果,整个过程采用定量评价,相对客观,但缺失了体重/身高这一评价指数,且测量内容多,指标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不够明确,满意度与合理性均不高。

2)各组别身体形态指标评定结果得分偏低,最高组别二级组平均得分仅为65.70,一级组、三级组平均得分均不及格;身体形态指标总体评分标准满分设置过高,没有制定适宜的指标来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故2009年青少年测试赛取消了身体形态指标。

3)在同样的完成水平下具有优美身体形态的运动员对裁判评判尺度的影响性较大,同时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健美操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重要且必要,应将其继续作为青少年测试赛测试指标。

3.2 建议 1)在青少年健美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基础上,顺应健美操运动项目的特点,重置青少年测试赛身体形态测试指标,精简指标测试内容,提高评价的公开性、客观性,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完善身体形态指标。

2)长期跟踪调查,建立我国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数据库,提高指标筛选和指标评价的科学性,以更好地反映身体形态。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7.

[2] 李洁,陈仁伟.人体运动能力监测与评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5.

[3]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20.

[4] 关于下发《2008年全国健美操联赛青少年测试赛》通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