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296-01
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独立自主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不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而且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注重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
1.加强责任感教育,端正正确的学习目的
责任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个性品质。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开始时期,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教学渗透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为此我向学生介绍,当今科技发展,如航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基础数学、天文学、地质学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发现等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知识已渗透到各个领域,要想将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优秀的医生、律师等,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从现在开始就得学好数学。
2.抽象与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由于数学较抽象,有很多学生感觉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太枯燥。
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且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景,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及时肯定与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评价时教师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能获得教师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坚毅的性格
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学习和工作必备的个性品质。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是学不好数学的。
学生顽强意志的形成是持续性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步骤、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独立与合作中磨炼自己意志,培养学生学习的耐力和恒心,逐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经过认真阅读,有耐性地反复观察、思考、分析各个条件间的关系,各个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从中培养了他们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者与人合作讨论完成。
5.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增强民族自豪感。(二)集体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彻底贯彻以集体利益为先的思想。(三)文明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要具备尊师重教,与同学友爱、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等良好道德品质。(四)意志品质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承受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面色坦然地处理问题。(五)团队合作意识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能通过团体项目,学会合作精神,了解1+1>2的思想。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实施一项策略之前,先要了解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方案,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国现在就读的是“90后”的大学生,这批学生的思想和“80后”努力踏实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当代“90后”的学生一贯被贴上突显自我、实现自我的个性标签,他们是比较向往自由的。再看社会背景的话,“90后”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所以直接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达不到该年龄的高度。学生依旧存在着叛逆心理,张扬个性的元素,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艰辛及为人处世的思想。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炼,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功利意识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进行犯罪活动。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二)教师以身作则,在言行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书育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体育素质,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技术,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学校也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制定课堂规程。课堂规程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基本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好作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在开学时期就对学生进行课堂规程的教育,重点讲述课堂中要时刻注意人身安全、讲礼貌、尊师重教、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问题。只有在遵守严谨的规程中,学生才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体会体育教育的奥秘。(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最快捷方法。例如,集体配合完成一项任务,在学校中寻找标识物来完成任务,达到终点。游戏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思想品德。在最后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游戏中体会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关爱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集体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五)挑战自我。体育课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宗旨的,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在练习中要关注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安抚,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思想精神。(六)奖罚分明。在体育课中,对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并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当众提出表扬,并鼓励大家要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在平常实践中得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具体策略,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最重要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最终使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理直气壮地说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可一下课,就跟同学扭打在一起;课堂上一致公认要给母校添光彩做好卫生保洁小天使,可不经意间,总能看到随手扔纸屑、丢垃圾的现象……面临品德教育失效的尴尬现状,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片面品德评价模式,采用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全面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真实地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作出正确的评定,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不断地修正并提升自己的思想行为。
例如教学《成长的脚步》这个单元时,可从“诚实是金”“我该不该这样做”“当冲突发生后”“失败怕什么”四大教育主题中加以举例辨析和明理导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努力达成教育目标。
策略一:温和式的“羊性”诱导评价。“诚实是金”一课,从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名人伟人的事例,让学生在感受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后,笔者让学生对小刚的事例进行评议辨析,引导学生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从而感受人犯错以后只要勇于承认错误,真心悔改,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从点击呈现“小丁该怎么办”“孟母三迁”和“小强会不会去”三个动画,笔者耐心启发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还要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正确评价道理。“当冲突发生后”一课,通过播放“小欣和小琪的故事”录像片断,告诉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冷静、理解、宽容和沟通,要对同学有个客观、正确的评价。“失败怕什么”一课,通过呈现“爱迪生的故事”录像,让学生在初步感受百折不挠、终会成功的道理之后,笔者又引进航天史上失败与成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最终通过情景剧《考试考砸了》来再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分析其中的原因,正确评价,引导学生树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努力的信念。
策略二:团队式的“狼性”组织评价。狼性中最为可贵、最为叹服的是它们的团队精神。大自然中,单独个体的狼优势不大,但它们懂得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草食动物。往往在整个捕食过程中,它们配合默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终显现出战无不胜的业绩。在品德与社会性评价教学中,笔者觉得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团队式的组织评价模式,全面督促并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内化与习成。针对“成长的脚步”这个单元,笔者从评价多元化的角度践行实施了以下组织性评价调查。
学完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之后,笔者运用这张调查表,对学生在“成长的脚步”中所面临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冲突现状进行了团队式的全面调查评价,跟进了教学行为,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起到了促进和助推作用。
二、 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策略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跟同学打架了?”“刚才上英语课,你为什么又在捣乱了?”……一句句责备式的质问,一声声冒火的怒斥,无不显示出教师疲乏的育人现状。实际教学中,面对多次犯错的学生,教师不能仅停留于自己的说理教育,还要根据班情和学情,灵动地运用一些品德引导和评价督查策略,采用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策略,改革并创新小学品德行为评价。
例如教学《生活在集体中》这个单元时,可用“你是我的好朋友”“集体处处有规则”“做班级的小主人”和“集体力量大”四大板块来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在集体中需要培养的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以促成教学目标的落实。
策略一:可爱的“羊性”行为评价。孩子的心灵纯净,可塑性很强。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实际,选择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融入学生的内心。“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要多关心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赞美别人,多结交好朋友,如开展即兴编诗活动来互相了解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具体形象,于集体的交流评价激励互动中培养自身可爱的性格特点。“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笔者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互相评价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验感受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快乐,形成平时要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正确态度。“做班级的小主人”一课,笔者列举大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引导学生对主动为班级和同学默默奉献的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让学生懂得主动为班级和集体尽一份力是做班级小主人的积极表现,是班级中最可爱的学生。“集体力量大”一课,通过几个游戏活动的情境体验,笔者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如果觉得自己无法控制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借助集体的力量来不断地督促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逐渐达到规范,让班级呈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可爱图景。
策略二:小伙伴中的“头狼效应”评价。据说大自然中,狼喜欢集体出动,超过五匹狼的狼群一定不是临时凑合起来的,其中必然有一头是首领,它是狼群中的代表和指挥者,更是狼群中的核心力量所在。面对学生中的小群体,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头狼效应”原理,根据实际情况查明原因,找到这个小群体中的“头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伙伴评价教育去激励同学良好品行的修正与塑造。在教学“生活在集体中”这个单元时,笔者十分注重培养一批优秀的“小头狼”,让他们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能够起表率作用,比如评比“快乐好友队”“最佳守纪队”“小小足球队”“美丽天使队”“爱心派送队”等,让伙伴中美好而默契的平等教育来影响他们的处事态度,绽放良好品行的内涵教育之花。
三、 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总能遇到几个棘手的问题学生,其品德与社会性以及学习成绩都不尽如人意,而家长也无心问津。这是一种典型的刺儿头。教师可针对这些学生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评价策略,结合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和坚韧执著的“狼性”跟踪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和个别化品德与社会性教学。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单元,笔者从“古今名人好学勤学的故事激励”“争做学习的有心人”和“懂得珍惜时间”这三大板块来引导学习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运用过程性的评价策略反复督查并校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收效较为显著。
策略一:易驯服的“羊性”评价原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社会性能力。开展教学时,笔者针对班中的几个特殊学生,于课堂教学环节之中巧妙诱导,通过一些具体生动的事例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评价学生,以触动他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勤学为善”之末梢神经。这里的“勤学为善”范畴很广,可以是表现在思想方面的诚实、开朗、懂事、无私,可以是表现在行为方面的热情、大方、团结、互助,可以是表现在学习方面的认真、勤奋、努力、上进……笔者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放大学生的优点,缩小学生的缺点,运用赏识教育原理,引导学生慢慢体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涵,于悄然无息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行习惯。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初中基础课程,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专业学科教育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不能松懈。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过程,并让学生从教学过程中体会一个人品德及素质的重要性。
1 夯实思想品德教育,从生活点滴做起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于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初中学生而言,学生的勤劳节俭意识较为薄弱,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更是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推进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养成勤于吃苦、乐于劳动的习惯,从而形成独立意识,形成自立自强的良好生活作风。
1.1 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生活化是将教育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下,从最现实且丰富的生活角度出发,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更是需要如此,将教育生活化来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树立远大的抱负,陶冶情操。
在国内,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构建自身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大部分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尤其是班级劳动。通过打扫班级环境卫生、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植树种花等行为,让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恒的品格,利用这些生活化的小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劳作、乐于付出思想意识。
1.2 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从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资料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要,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而且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的完善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将会决定着他日后的做人风格与处事行为。例如:给学生提供独立做家务的空间或培养学生理财的能力,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家庭环境所能给孩子带来的教育,也是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基础。
1.3 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要符合现阶段初中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而且要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指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经历与视野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
2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策略综述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过程,而是要在生活中慢慢渗透,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而言,教育模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因为一旦触及到学生的逆反情绪,则任何教育手段都较为被动。因此,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教学而言,只有通过顺应初中学生成长特点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等有效教学策略的推进,才能突显其优质教学成果。从具体实践过程来看,校方要用于承担起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另外,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群体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2.1 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自我成长总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在社会环境中锻炼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外,还需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归纳出值得保持和摒弃的思想意识行为,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在这一良好氛围中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完成。
2.2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让学生群体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有的学科教师通常会碰到学生在课堂中无理由喧哗或者是课下与同学打闹的现象,无可厚非,这是十几岁孩子的普遍特点,因此,从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更要懂得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理解学生的处境以及态度,同时更要讲求教书育人的策略方式,让学生乐于听从教师的指导,并积极改正错误的思想意识或行为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校教育除了要关注学生成绩以外所要加倍重视的教育领域。
2.3 优化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有所不同,由于该学科担负着教育人的责任,且有着生活化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将生活化的特征延续下去,并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塑造美好品格,为学生当下健康成长以及未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58-01
初中思想品德一直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一课,老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仅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但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品德课不受重视的情况,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做到及时与老师沟通,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将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改变,做到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为引导的模式,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一、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独立接受知识的重要技能,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越来越偏向素质教育,而摒弃原有的应试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学生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求学生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多方面发展。自主学习策略,更能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素质培养应当以德为先,因而,现代教育要把德育作为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的引入可以加强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有助于调动课堂积极性
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束缚性,难以使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无法达到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最优化。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环境,将老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改变为引导者。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课堂氛围一改原有的枯燥乏味,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思想品德的课堂内涵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做一个品格优良的公民。
3.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性
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创新可以改变社会,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从中我们明白,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下的重要需求。但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够一味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难以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个性的思想观念。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策略的方法
自主学习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授课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而,老师要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1.创造问题环境
通过创造问题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沟通的氛围。学生通过彼此间沟通,能够尽快的完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思想品德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因而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这时采用自主学习创造问题环境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能够直观的使学生了解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再让思想品德的教学浮于表面。
2.增强学生双向交流
学生学习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通过接收不同人的意见,可以改良自身的思想模式,因此,增强学生双向交流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研究大学生舍命救下八旬老人这一课题时,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彰显了见义勇为的正面意义,但同时也有人认为,用一个具有充沛知识的大学生换取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生命太过可惜。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表述自身的观点,同时也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思想品德课的很多案例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约束,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一件事情百分百的正确性,但通过采用辩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明白不同的的思想模式,这样的教学更加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也能够对老师有所启发。
3.创设讨论氛围
思想品德具有人文性,它往往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因而将自主学习引入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需要创设讨论氛围,通过贴近生活的课题,增加学生间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按三到五人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给予不同的讨论话题,在课堂上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间可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交流讨论结果的时候,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高效的完成课堂目标。
三、总结
自主学习策略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这种模式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现代社会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在细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也要知道自身的学习要求、态度和策略。因此,教学目标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意义,了解学习的范围,那么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支配自己地学习速度,实施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制订自己的长、短期发展目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总的长期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缚个学生都应该明确他们长期的全面发展的大目标。在制订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制订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制订课程目标、年度目标、单元目标等。可以采用目标层层分解的办法建立目标体系,使短期目标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情感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对思想品德课、对思想品德学习以及思想品德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思想品德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采用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讨等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当学生能够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事实上,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一些学习策略,只不过没有梳理和总结出来。教师可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策略,并帮助他们整理、提炼出有效的学习策略。以下策略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有选择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上,而忽略那些非重要的内容和与目标不相关的但有干扰的活动。会运用选择性注意是会学习的标志。
2 充分利用工具书,资料等解决学习中的一般问题。
3 简要地记录听到或谈到的关键信息。
4 有意识地应用已知的学习规律。
5 把学习语文的某些方法用于思想品德学习。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帮助学生计划、监察、调整、反馈、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地调整行为和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地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的异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持续的培养和训练。
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改变自身被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活跃起来,兴奋起来,行动起来。
其次,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指导。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行为控制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有条不紊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从而提高自我监控水平。
第三,不断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学习习惯,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记下自己学习的过程、方法、体会及感受,有了记录,学生才能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调整下一阶段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则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及时进行个别辅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在我们老师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有些学生太不好管了,各种办法我都试过了,还是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还有我们经常在网络,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学生因为某些事情和父母吵架,负气离家出走的事件。这种事件的出现体现出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要求我国的德育教育必须从基础抓起,其实早在多年前,我国就已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要求我们“在传授小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以响应国家提出的我国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发展,我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近年来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老师自身观念的影响,我国家庭结构人员变化等,导致目前我国小学生德育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同时随着我国道德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对我国小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
1、重文化知识,轻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把文化知识的教授放在首位,以便能在考试中取的好成绩。而父母又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的重要标准。学习成绩差,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是不被认可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心中的天平自然要倾向于文化知识,忽视德育教育,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在很多小学明明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但是从来没有教师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回家自己阅读,学习。这样本该属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却被别的”主要科目“无情的占有,导致德育教育进程缓慢。
2、教师的能力较低,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面向教学对象的心理千差万别,教师难以估计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讲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兴趣在发展个性和在知识传授的作用考虑较少,违背学生学习愿望,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降低或停止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不从学生的水平出发,向学生提出比较新颖的有启迪的,同时又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完成的课题。不能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课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只是盲目的尝试。这样使学生失去意志力,缺乏学习信心,注意力涣散。
二、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探讨
在小学生中实施德育教育关乎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家未来发展的命运,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沿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1、转变教师观念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领航者,教师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的观念引领至什么样的观念。这样首先需要转变教师视思想品德为“副科”“可有可无”的狭隘观念,同时要把思想品德与语数外科目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课前要认真备课,在课堂认真讲解,对同学们提出的疑义认真回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无限的德育教育。引领孩子们在思想品德的课堂里欢快的学习,不知不觉中强化学生自身的品格素养。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重视思想品德科目,学生才会意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努力学习,才能为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2、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科目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专业技能低,就是心中想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遇到深奥的知识点更是无从下手。或是心中明白,但是对所讲内容不知如何准确,有效的表达等都是阻碍思想品德教学不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了解,还有部分学校存在着语数外教师兼任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而这样的课堂教学大部分也是流于形式,使得德育教育的效果甚微。鉴于此,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并紧跟时代文明前进的步伐,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保证小学生德育教育顺利发展。
3、强化教学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一个范围和时间内涵都很模糊的概念。而教学目标就是把教学内容变为使学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并且用外显性动词以科学表达,使学生对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大领域。我们在备课时,必须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每课的教学目的,充分理解该课的教学要点,全面思考该课的教学目标。
4、参加课外实践,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能够给德育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经常安排学生参加学校大扫除活动,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其次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聘请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上课等形式,宣讲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意识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不怕牺牲,勇于付出,甘于奉献的大无私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斗志,从小树立学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结论
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在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的教师要清醒的意识到,小学生素质培养的长期性,系统性。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坚定德育教育信念,并从自身教学及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并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开展教学,最大程度的提升小学生的素质修养。最终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湘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现代阅读,2013(01).
一、情感教学的涵义
我们对客观事物存在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这就是情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其较高素养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与树立,选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
情感教学是在传统智育的基础上,介入并加强情感因素,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高度融合。情感教学在注重情感因素的同时也重视认知因素。情感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及自我调节等综合能力等,科学合理地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质,提高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综合能力。
二、情感教学策略分析
(一)课堂教学将带有情感化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
教学应持有相当的热情与情感,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开始就高度感染学生,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引入。在理论和科学基础之上,用饱含激烈情感的语言将教学内容自然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寓情于理,引导学生明白事理,更好地学习并理解课本的观点,不断提高精神觉悟。
教师可在授课之前适当讲述一些小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品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海因茨”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素材,教师可尽量将海因茨的犹豫与矛盾淋漓尽致地讲述,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导其思考海因茨“偷药”和“不偷药”的行为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面对此时复杂的道德考验,如果你是海因茨,你会怎么做?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能够中和评价标准,既得到药物治愈妻子,又减去偷不偷药的选择痛苦?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行”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样,学生在乐于听故事的同时兴趣大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下面教学内容与知识的引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观点的理解等。
(二)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学。
教师应善于发掘学生情感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创设必要的情境,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另外,教师也可充分发掘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素材,善于相关情境的创设,以情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情境创设是情感化教学策略的关键和重要环节。
例如: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法治精神的培养与树立,引导其“做守法公民”。但因为某些相关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所以教师可为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如果你在学校之外受到其他人的敲诈与威胁,你就会怎么做?是忍气吞声,还是告诉父母和学校?又或者是报警?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其在辩论中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果断报警,有的同学认为应告诉家长或老师。这样学生在知识领会的同时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将守法公民的概念传授给学生,使其懂法、守法,做良好公民。
(三)将情感化教学融入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个人品质,还应将其作为学生生活与实践的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及价值观。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开发多种类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与课堂,真正融入生活实际中,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人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讲述哪些是能够使人终生受益的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合理消费、自力更生、勤俭朴素等;哪些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导致失败的坏习惯,并及时改正。教师也可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己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这样,在充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最后让学生将这项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描述与分享,让学生更加理解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多么重要,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困难的磨砺面前意志坚强,不轻易低头,勇于解决的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情感化教学策略的发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将情感与教学充分融合,真正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情激情、以情换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并将其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前言
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与小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其言传身教都对小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的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需要重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成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三观还未形成的时期,如果不对他们加强品德教育,小学生很可能会走入歧途,影响其未来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在这个重要时期应当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第二,小学生品德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和班主任之间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小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过程,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通过与小学生的谈心,平等地与小学生交流,传授给他们做人做事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获得品德的提升。第三,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仅仅靠学校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努力,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需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完成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班主任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三观还未形成,因此品德教育需要加强。目前对小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班主任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断加强。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品德教育目标不合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往往会为小学生设定一些德育目标,但有时候这些目标会不合实际,不接地气,最终获得不好的品德教育效果。第二,教育渠道单一。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而学校作为中间的纽带,需要积极联系三方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交流活动。但是目前学校在德育教育中的合力被削弱,并且社会上和家庭中存在一些消极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品德教育效果。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3.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班主任为人师表,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多行为都会被小学生所模仿,对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小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小学班主任所有对学生的要求都首先要自己做到,例如:要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自己要做到尊重学生,不辱骂学生,对待学生亲切有礼貌;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搞卫生,告诉他们劳动最光荣;要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班主任首先要与老师搞好团结等。因此,班主任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使学生以班主任为榜样,养成良好的品德。
3.2在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融合在各种游戏或者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受到品德教育熏陶,不仅满足了小孩子爱玩的天性,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可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智上更加成熟。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组织观看教育片、故事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加强品德修养;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开展以责任和爱为主题的征文、调查、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具备较好的观察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3培养良好的班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每个处于其中的学生都能够受到班级氛围的感染和影响。如果班级的班风比较正,那么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受到约束、鼓舞和激励,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班级风气,对一些现象和评论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引导。比如:当放学后不关电灯和窗户等现象发生而学生没有引起重视时,班主任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一旦良好的班风形成,那么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鞭策、鼓舞着学生提高品德,健康成长。
4结语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必须引起学校和班主任的重视,品德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应当时刻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发现有不良事件发生时,要及时指出并进行教育,培养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班主任的价值,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作者:陶杨丹 单位:新桥小学教育集团高翔校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范树成,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些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异常活跃,广大学者与教育者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性为追求,以对传统德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我国德育困境的审视为前提,在学习、借鉴国外德育模式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德育模式展开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果。人们提出和实践了多种多样的德育模式,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谓百花齐放、欣欣向荣。本文拟对近些年来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作一概略的回溯与评价,并对德育模式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对我国德育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助益。
一、当代德育模式的类型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德育理论指导下,以德育实践为基础,为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德育活动程序及其策略方法体系。一个完整的德育模式包括理论基础或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师生关系等要素。虽然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尝试运用的每一德育模式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上述构成要素,但是每一德育模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根据德育模式突出的重点或命名的重点,我们姑且将我国当代的德育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一)突出德育目标或德育内容的德育模式
德育目标是德育模式开展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以德育目标命名的德育模式有: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德育模式、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旨在培养学生某种品德素质而提出的。
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旨在让通过道德讨论、反省道德经验、探讨道德因果关系等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发展道德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体验等方式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发展学生道德移情能力,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使学生具备行为自控能力。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教育模拟、社会实践,引发学生角色体验,促进个体社会化。导引价值取向的德育模式旨在通过价值观辨析、认知选择、价值观情感分享、行为选择、反复践履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突出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德育模式有:爱国主义德育模式、集体主义德育模式、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以某种道德品质作为德育内容和培养的重点,开展德育实践。爱国主义德育模式反对简单、空洞的说教,强调通过参观、体验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家乡、了解祖国,激发爱国情感。集体主义德育模式重视依靠校外教育基地,以感恩教育、集体活动、素质拓展的形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二)突出德育策略与方法的德育模式
由于每一德育模式拟定的目标不同,因此,德育模式实施的策略与方法也往往不同。为了突出这些策略和方法,一些德育模式就以该模式的主要的实施策略与方法命名。突出德育策略与方法的德育模式有:活动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对话德育模式、角色扮演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倡导以某种策略或方法发展学生的德性。
活动德育模式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自主活动,如游戏、劳动、体验、角色扮演、探究等培养学生品德。体验德育模式主张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和亲心体验,以自我角色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生态体验等形式,感知道德内容,激发和提升道德情感,促进德性的和谐发展。对话德育模式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话而非独白,在交流、分享中,相互理解,实现视界融合。角色扮演德育模式主张通过学生扮演他人社会角色,按照他人角色规范行事,理解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三)突出德育途径的德育模式
德育途径是德育模式实施的路径。突出德育途径的德育模式有:班级德育模式、家庭德育模式、社会实践德育模式、全员参与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通过某种德育途径培养学生品德。
班级德育模式主张树立班级共同目标,抓好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通过主题班会、集体教育、分类教育和课外活动,使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都得到这种良好氛围的陶冶,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德育模式强调家庭是学校和社会开展德育的基础,强调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塑造和家庭关系的和谐,通过家庭教育为学生德性打好基础。社会实践德育模式主张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改变外在的社会环境。全员参与德育模式主张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中来,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使各种德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突出学生主体性或师生关系的德育模式
师生关系是德育模式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德育模式的有效实施。突出学生主体性或师生关系的德育模式有:主体性德育模式、自主德育模式、主体间性德育模式等。这些德育模式都主张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交往,构建主体间性型的师生关系;德育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主体德育模式主张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德育主体,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道德选择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形成道德主体,彰显德育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德育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实现师生间的和谐共存,视界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公共精神,实现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五)综合性德育模式
在德育实践中,有些德育模式不只是突出德育要素的某一方面,而是涵盖了许多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综合性德育模式,这类模式有人本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等。
人本德育模式主张德育要以人为本,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思想品德发展特点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德育评价要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生活德育模式主张德育要回归生活,以学生践行道德生活、会过道德生活为目标,德育内容要源自生活,要在生活中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品德。
二、当代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尽管当代我国的德育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各的侧重点,各有各的特色,但这些德育模式仍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一)突出主体性与发展性
主体性与发展性是当代德育模式的精髓,当代我国各种德育模式都反对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德育客体的规训式教育,反对将学生作为“美德袋”,通过强制灌输来填充,主张将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得到释放。第一,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和安排德育内容与德育活动,使德育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如对话、体验、讨论、行动、角色扮演、探究、操作等展开德育过程。第三,突出学生品德的发展。新的德育模式摒弃了以让学生掌握道德知识为主要甚至唯一目标的做法,主张通过不同的活动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发展,将学生的品德发展作为德育模式的最终追求。
(二)注重情感性与体验性
情感性与体验性是当代德育模式实施过程的显著特征。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体验是深化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践行道德行为的助推器。当代德育模式反对德育的“无情”和“说教”,主张把学生视为有情感、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学生的体验实现道德移情,升华道德情感,进而整体提升品德水平。有的德育模式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德育的目标,并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作为活跃德育过程、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途径;有的德育模式,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对学生的关爱,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有的德育模式通过真实的情境或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亲心体验。
(三)强调活动性与实践性
新的德育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主张通过学生的实践内化道德知识、提升道德情感、强化道德信念。当今的许多德育模式如活动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体验德育模式、关心德育模式等都将学生的实践作为德育模式的主体,实践叙事已成为当代德育模式的一个亮点。如关心德育模式以“品德践行作业”“设岗服务制”“关爱叙事”的具体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让学生学会关爱。
三、对我国当代德育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反思
(一)对德育模式局限于科学主义的狭隘理解
有学者将德育模式作科学主义的狭隘理解,认为德育模式必须具有德育理念或德育思想、德育目标、操作程序、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实施策略、德育评价等要素构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德育模式。有的教育者将德育模式人为地拆分成所谓科学的步骤和程式,生硬地套用这些程序进行操作,将德育过程简化为程序化的操作过程。这种对德育模式的科学主义的理解将德育模式程式化、固化和神圣化,往往会导致德育模式窄化和僵化。
诚然,德育模式应该具备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但德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且其思想情感又是千差万别、不断变化的;德育过程也不像钟表一样线性地、以固定的节奏和程序按部就班地运行,它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德育过程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稳定、客观,德育模式不能像自然科学的模式那样过分简化、固化、程式化和精密化。
(二)对德育模式的经验主义的泛化理解
德育模式主要有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两种建构方式。我国许多德育模式是第一线的教育者在实践探索中对德育经验的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色彩,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所谓德育模式尽管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但只不过是为了装饰,往往是贴标签。这些所谓德育模式实际上只是某个人或学校德育经验的总结,个性化的经验多,一般化的经验少,没有形成带有规律性、能广泛应用的理论。一些经验和做法缺乏科学的论证、验证就随意地冠以“模式”的名号。一些人特别是德育第一线教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接近教育者实际,好学好用。他们认为学者们理论研究中提出的德育模式脱离实际,抽象、难懂、难用,往往看不起这些德育模式。
(三)德育模式创新性不够
综观当前的德育模式理论与实践,在理论基础、操作程序、策略方法上并没有真正的创新,许多德育模式只是在已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或者变换德育构成要素,然后冠以一个新的德育模式名称;有的只是将已有的德育实践或德育方法加上一个模式的名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一些德育模式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大同小异。
四、新德育模式的建构
(一)实施德育模式的合作行动研究
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建构,就建构主体而言,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各自独立地进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建构。要建构既具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能广泛推广运用,对德育实践发挥实际作用的德育模式,这种二元分离、甚至对立的德育模式研究与建构方式应该摒弃。要突破德育模式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束缚,实施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合作行动研究。在这种合作行动研究中,理论研究者不是实践活动的“局外人”,实践者也不是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的、单纯的“执行者”,而是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结成共同体,研究者深入德育过程亲自参与实践,并承担起理论指导责任;教育者在实践中参与研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在研究中进行反思,对研究者提出的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甚至创新,从而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生既具理论性,又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模式。
(二)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
师生互动取向。理想的德育模式既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重视和坚持教师的引导性,将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有机结合,坚持师生对话、师生互动成长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自己品德的自主建构,通过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以自己已掌握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当前的道德生活经验对自己的道德图式和品德结构进行新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品德自主建构的同时,通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活动设置对学生进行引导。
生活与活动取向。学生的品德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与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生活,离开学生的自主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德育模式,也难以培养知行统一的道德人。因此,德育模式必须坚持生活取向,坚持与生活的联系,即使是抽象的道德概念、原则也要将其还原到日常生活。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过道德生活,体验道德的真谛。德育模式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即使是培养学生道德理性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抽象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模式也必须摒弃简单的口耳相传、教师独白、让学生记诵和偏重做书面道德练习题的做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活动发展自己的品德。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来分析,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德育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必然成为习惯养成课的总目标,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习惯养成课教学的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新课程最大特点之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因此,倡导教师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他们能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行”是四者的关键,也是习惯养成课的重点。习惯养成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行为习惯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学生有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内化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的活动。
二、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模式
研究表明,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较适用于习惯养成课型。
1. 激情设趣,有效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
在导课时要注意遵守“准、实、快”的原则,准是准确定位导课的作用;实是注意导课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力求高效。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和“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
3. 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树立的有利时机。
4. 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单靠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策略
(一)接受式教学策略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策略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如一位教师在教《爱惜每一张纸》时是这样做的:导入时,利用图片导入法,为学生展示生活、工作、艺术各方面纸的用途,让学生谈观后感,学生纷纷表示“原来纸的用途这么广这么大!”从而让学生明白纸的用途,感受纸的重要性。接着又为学生播放生活中浪费纸张的视频,唤起学生共鸣,发现浪费就存在身边。然后为学生出示造一张纸需用的树木量,并提供大量数据,一个班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学校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城市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国家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全世界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当数据越来越大时,学生震惊了!屏幕上即刻显示:树木砍伐、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由树木减少带来的灾难画面,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地盯着屏幕,直观数据和场面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体会到“纸张太重要了,爱惜纸张真要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
这位教师采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策略直观地告诉学生爱惜纸张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好习惯,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爱惜每一张纸。
(二)探究式教学策略
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樱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其最大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其重要的学习形式。
(三)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出发,创设各种真实或模拟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习惯,实现"自我教育"的教学策略。品德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当然,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这些教学方法,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使它们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共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