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旅游专题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6 15:38: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专题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旅游专题研究

篇(1)

一、体验式教学概念

体验是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是指在对事情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对事情产生情感。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学习以模拟情景或者生活实际为背景,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内容、引发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1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15.5%;国内旅游人数21.03亿人次,收入12579.77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23.5%;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5738.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1.7%。

与中国旅游大国地位相对应的是中国已经成为旅游教育大国。到2010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967所,比上年末增加115所,在校生59.61万人,增加9.7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比上年末增加120所,在校学生49.03万人,增加3.6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1968所,在校学生为108.64万人。(表1)

目前在旅游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自由度大,学生的自由度小;教学的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方式为主;教学中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单纯理论传授,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引进体验式教学可以较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现状。

1.体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作用,学生是听众,在教学中容易产生学生投入不足或者参与不积极的现象。目前旅游专业教师经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而讨论法、练习法等应用较少。而体验性教学以“学”为中心,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策划、组织的作用。学生在体验的教学中体会成就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体验教学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为教室为主要教学地方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为灌输为主,也造成了学生消极的接受信息,而体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让专业知识的传达更生动、活泼。如在讲解旅游景区管理中的标识管理时,将学生带入一个旅游景区在讲解完景区标示的意义、原则、材料等理论内容后,可以让同学们在景区内的标示,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变学生的惰性接受为主动学习。生动的体验学习有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契合旅游专业

旅游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重视知识点、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其结果是,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不涉及旅游实际,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同时因为旅游行业的综合性,很多知识也是单独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传递的。

三、体验教学模式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改变教学理念,倡导体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

体验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精心选择的场景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问、发言,加强师生交流。体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但是提倡体验教学不是排斥甚至排除理论学习,而是要树立两者并重,两者相互补充的教学理念。理论是多年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指导实践的工具,没有理论学习就使得学习没有框架、没有总纲。体验教学可以最大程度解释、理解、发展理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2.在旅游专业教学中设置多样的体验教学方法

(1)案例体验教学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旅游业中某一领域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这一案例的能力和知识。其后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这一案例,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角色扮演体验教学

角色扮演体验教学是指设置某一教学场景,师生参与到角色扮演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分工,体验一定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其中每组学生都要经历导游和游客角色互换的过程,从中体会导游人员的服务技巧、方法及游客对导游人员的要求等学习内容。

(3)讨论体验教学

讨论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预先设置讨论场景,预先布置讨论题目,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主讨论,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达成某种共识,及保持一些个人意见。如在旅游景区门票管理一章的讲授中,可以应用讨论体验教学方法,设置的讨论问题是景区门票上涨问题,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分析景区门票是否应该上涨、上涨的原因及幅度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区门票定价原则。

(4)现场体验教学

现场体验教学是将学生带到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场所,在真实的旅游环境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旅游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黑板+粉笔”式教学的弊端,易于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例如在讲酒店管理的服务管理中将学生领入酒店前台,在讲完前台服务技巧后,可以让学生带着诸多问题与工作人员交流,通过工作人员的回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是否包含外币兑换业务,外币兑换的金额等。学生得到的经验除了提高了教学效果外,还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完善教学设备、设施,为体验教学创造条件

体验式教学对教学设备、设施要求和依赖程度较高。旅游专业为了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引进一些教学设备。目前旅游院校初步改变了“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引进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些设备使得体验教学的条件略有改善,但是为了更广程度的推广体验式教学还需引进各种软件系统,如虚拟景区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

此外还需加强对各种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改善体验教学的环境。现在旅游专业基本设有模拟实验室,其中最多的是模拟客房实验室、模拟餐厅实验室。但是这些实验室的条件较差,与真实的酒店、餐厅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体验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可以建立更多的实验室,如建立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旅游规划实验室、模拟前台实验室等,让学生在更多的体验环境中学习。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而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验教学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尽管现在很多旅游专业教师拥有各种旅游业从业资格证书,但是实践能力普遍较弱。

为了体验教学的顺利、高质量的进行。一方面旅游专业需要引进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作为客座教授,参与体验式教学;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旅游专业教师积极通过挂职、参加社会实践、在职进修等方式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体验式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沧.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篇(2)

校企合作是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必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特征极强,其应用型和职业化倾向促使旅游高校积极的投身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市场经济开启了高校教育通向产业需求的大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产业的召唤,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作为应用型的地方高校,更要敢于创新培养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将专业建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产业的发展中培养学生,磨练学生,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投身于旅游行业发展之中。

一、研究概况

顺应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趋势,应对市场化的人才需求变化,文章对安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大四学生在安康金扬宾馆、西安维景国际大酒店、榆林永昌大酒店、瀛湖旅行社、陕西国旅、春秋旅行社、石泉燕翔洞景区、安康瀛湖景区等地的就业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研过程中,与企业方、实习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就工作感受、企业能力要求、学院培养等各方面获取很多值得思考的数据和想法,对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也给予了一定的方向和借鉴。在访谈中,笔者先选取了与旅游实践教学相关的21项关键词,包括模拟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技能师范、参观学习、学术讲座、校内实习基地、假期实习、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平台、短期顶岗实习、课堂分析与辩论、社会服务、技能竞赛、假期实习、职业资格证书、学科小组活动、野外实习、科研论文指导、颁发工作证书、双语教学、企业定制。请企业方与实习学生分别就21项测量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非常不重要1分、比较不重要2分、一般3分、比较重要4分、非常重要5分。再将每一项的总分进行统计,除以有效问卷总数213份,得出每一项的平均得分。其中总得分在3.5分以上,即“一般”以上的一共10项内容,见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到,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校外、校内实训基地和假期实习,说明学生希望可以有较完整的时间保证实践经历,从而利用学校搭建的实习平台,来检测自己的专业水准,磨练自己的实践技能。企业方也希望加强与学院的联系,建立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协议,达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流程,特别是定制化、订单化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参与,敢于实践,勇于投身于旅游行业。其次,排名3-10位的测量指标,体现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手段的丰富性及第三方的认可程度。从得分情况来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参与科研项目、国际交流机会、聆听学术讲座、动手分组完成任务,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学期内、不同的视角中挖掘学生潜力、完善学生技能,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方位需求。因此,只用充分展开每一项要素,做实做精,才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忠诚和行业内就业率,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发展前景。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以表1中的10项要素为基础,这既是企业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心声。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10项要素中,校外实训基地、假期实习、企业定制培养三项为校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内实训、考取资格证书、参加技能竞赛、聆听学术讲座、参与国际交流、参加科研项目和小组活动七项是学校校内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因此,可将将其命名为“3+7”实践教学体系在此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保证充分的实践教学的时间,补充实践教学的相关设施,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完善实践教学的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资源等方面,更加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到职业人生的顺利转变,以适应新时代下市场对旅游人才的全新要求。除此之外,再通过优质的校外实训平台的搭建,不同的暑期实习单位的安排,做好课堂内的延伸,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到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积攒最直接的工作经验,在轮岗换岗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兴趣所在,树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企业能够及早培养自己的后备力量。

篇(3)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0-02

0 前言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中原旅游业面临新一轮的升级转型。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面对着充满战略发展机遇的中原旅游业,定位更加明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方式转向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主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提高型为主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因此必须加大培养旅游人才力度,努力形成旅游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

1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飞跃,旅游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今中原经济区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高职教育占有重要比例。从学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大约占到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的以知识为体系教育模式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需求。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初期,不少旅游企业用人的现状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现代旅游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走到旅游企业一线还具备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操守与较高的个人素养。目前多数高职旅游专业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即便成绩优异,到工作岗位总觉得不能适应,主要是缺乏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行为规范不足),职业能力不够(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少,陈旧,脱离实际),导致很多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一大部分都流向了其他行业。所以出现高就业率高流失率的现象,也就是一方面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用工单位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可用人才。

2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库,是培育旅游人才的摇篮。目前旅游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与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市场所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尽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吸引力弱;旅游专业建设不够完整等。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在认知、理解、技能、经验方面应达到的标准。作为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旅游人才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学术型人才,他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实践,其课程内容就不应该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能力为核心,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对培养目标具有盲目性,缺乏职教特色。很少有院校能够持整合企业相对应的岗位所需能力,坚持能力为导向来培养学生。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翻版的”本科旅游课程,太过系统化,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导致很难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旅游专业生源不尽统一,对不同生源采取统一的教学计划,未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而课程设计中缺少针对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热点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不符合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特点;缺少针对地方旅游发展的特色课程,与地方经济与行业的发展脱节,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本地区就业,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未来所需。

2.3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重“概念原理”的知识,而轻“过程、方法的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设计并未体现国家教育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选修课较少,学生跨校、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机会更少;文科与理科等不同类型课程比例不合理。特别是文理渗透课程太少,并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培养,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高职导游专业设置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校课程设置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各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相关课程内容中就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会被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反复讲授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教育资源,导致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

3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以导游专业方向为例

究其缘由,做到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做到生产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要设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1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目标的确立

教育作为特殊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社会需求。旅游人才需求很大,高职旅游教育如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关键是看其培养方法与模式,这首先就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总体课程目标从大方向上指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它为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提供了依据。许多高职院校,为体现其层次较高,把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达不到目标,也不符合我们市场需求,我们的市场和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高智能和具备操作技能的劳动者。高职院校开办旅游专业必须明确高职旅游教育不是培养旅游管理的理论家,而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旅游专业人才。课程目标一定要明确,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正确的目标指向下去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3.2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的设置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的人才基本标准是接近企业需求,能迅速融入企业。高职导游专业必须以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作为课该专业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专业理论性课程体系基础上,注重应用性课程设置,增强课程实用性和战略性。

导游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保证培养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达到成功对接,要在专业目标指导下,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目标工作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课程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见图1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在设置过程中,首先要调研专业面对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并归纳、总结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再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科学分析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用哪些课程支撑,达到从能力分析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导游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4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施保障

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的核心点是课程设置,同时也是直接对应教学目标、办学特色这两个核心目标。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零距零”,还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4.1 丰富课程体系设计主体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完整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需要丰富设计主体。要让行业专家参与,主要负责导游职业能力的专项分析;要职业教育专家要亲自参与,指导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进度和方向,负责将专项能力整合为具体的课程;教师要进行市场调研,亲自实践导游工作,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能力;学校决策人员要组织课程开发专家、行业专家、教师等多方设计主体讨论并制定出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负责监督课程开发的进程和质量;设计主体各方明确其权利义务,发挥各自优势,以确保课程体系设计的质量和流程的顺利。

4.2 强化教学方法与管理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导游专业教学不仅涉及到许多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等实物,而且涉及到许多实际操作技能,迫切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导游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有利于接受信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管理也不能是僵化的条条框框,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注意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学分制的实施要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配。课程设置突出灵活性,体现高职教育面向人人的特点,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可以不采用统一的内容和进度,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4.3 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不仅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学校的设施以及旅游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实训教学设施。很多的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除了课堂教学外,增加了实际操作环节,但由于受实训、实践场所的条件局限,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职导游专业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09.

[2]曲秀梅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

篇(4)

引言

在过去的30年内,中国旅游业表现出了近两位数的告诉增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为标志,经过近30年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国已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810所,培养了大批旅游管理人才,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多层次的旅游高等教育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在高校一直面临复杂的局面。虽然1998年教育部将旅游专业设置为管理学,成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在在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学科争办旅游专业的局面,如许多高等院校是将旅游专业置于其他专业之下,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其历史系、建筑系、中文、地理系下开设旅游专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基础建设方面充满争议。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旅游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相关学者研究发现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发展中存在一下问题:专业课程内容重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体系欠缺科学性、核心课程不统一、受依托学科的影响严重等诸多问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所反映的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产业发展及社会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类院校内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研究经济管理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本专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图以贵州财经大学的学科特色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培养。

1、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薛秀芬.旅游教育学)

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设计首先直接受到培养目标的影响[1]。1998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作了统一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部分高校都参照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目前看来,国内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得过于宽泛,面面俱到,过于宏观而缺少微观的把握,各院校间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特色和重点 [2]。而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模棱两可,导致培养目标很难落实到具体课程设置中,因而影响了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2以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

任何一个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必须以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使旅游业所需的人才日趋多样化。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旅游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需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断变化。同时旅游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的教育[3],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上主要遵循产业需求导向,

1.3 以旅游学科建设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旅游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让学科知识良性发展,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2、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

2.1 厚基础和宽口径

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宽口径甚至按学科大类进行课程设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课程设置。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下的分支专业,但旅游学的跨学科属性决定了旅游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研究必然要求相关学科作为支撑。

2.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旅游业具有很宽泛的边缘性和融合性的特征,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操作技能,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无缝整合。

2.3 时效性和实效性相统一

篇(5)

实践教学对于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通过对国内部分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了解,发现其在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国内的许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专业教学安排上面,依然没有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现状,对于院校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很严肃认真的考虑过旅游管理这一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理念进行教学,旅游管理本身的理论重点在于一部分历史知识,一部分人文知识,以及一部分的管理学知识,在理论上并没有过于深奥的问题需要探究。而其实践性学习对于这个专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是培养学生真正掌握旅游管理技能,体会旅游管理本质,贯彻旅游管理知识的重要学习活动,所以,对于各级高校来讲完善旅游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亟需进行的。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方面理论课程占据较高的比重

大多数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依循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室内课程作为重点,无论是理论的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安置在室内进行,而且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通过教师对视频结合案例的讲解来进行,并未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的条件。专业教学忽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对偏文科性质的实践教学理解存在偏差导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产生。当然其中教师的影响也是这一现象产生的推动因素。

2.“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

教师对于专业的理解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讲,其十分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人才,即既有扎实的知识水平和科研功底,又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一部分是专业过来,一部分则是刚刚毕业的博士,无论其中那种往往都只是有着一定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现实的实践从业经验。双师型人才的缺乏及导致教师对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又不能胜任专业的实践教学。

3.高等院校缺乏相关的实践基地

由于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现实中旅游行业的各种行业问题阻碍,使得高校往往没有进行实践教学的实验基地,这在根本上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完善。即使一部分院校有着实验基地,也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长期的稳定的进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学校难以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校内实践基地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无法进行专业实践教学。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措施

(一)校内建立专门的体系机构进行引导

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区分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避免出现实践教学轻浮,实践教学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机构的设立要明确其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加强机构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等等。构建十分明确且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由双师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既然在现阶段无法实现实践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校内师资于校外师资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校内队伍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校外队伍则通过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士合作定期进行校内实践指导和校外实践训练。加强两种师资队伍的交流,开展学术交流会,培养校内教师团队向着“双师型”教学队伍转变。

(三)引导学生心态素质转变

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其实践教学程度远远低于相关高职院校。往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已经进行过或将要进行校外的旅游管理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高职院校进行专门的活动。而是在学生之间渐渐的形成一种实践思潮,主动的接触外界的实践活动。虽然这种形式的实践学习缺乏指导,但不失为一种构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学校主动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专业实践,促进其心态的成熟,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

篇(6)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师徒学习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1],对于学校而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校企双方合作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新型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岗位技能紧密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衔接,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索现代学徒制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如何应用,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及现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适应现代旅游行业、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符合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当前,这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如《导游业务》和《餐饮服务与管理》两门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导游带团服务技能和餐厅服务技能大多可以通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指导。现代学徒制培养,不仅使学生以学徒工的身份获得相应生活补助,真实地体验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还利用企业的资源进一步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工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并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对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积极推进作用。(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工作,并在上世纪90年代纷纷推行。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2]。我国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尝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意见,到2014年9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但针对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如何实施等问题没有细化,政府部门尚未与旅游企业制定统一的学徒制教学标准,对学徒制的培训目标没有统一的要求,试点教学过程中缺乏监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

学徒制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情况,并对成都希尔顿酒店、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绵阳绵州国际旅行社、建川博物馆等周边地区的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以及相关专业兄弟院校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来看,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单纯的合作主体,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虽然众多试点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显著,具体问题如下。(一)现代学徒制推进机制不够完善现代学徒制是在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推行的,其实施过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还是单纯以学校为主,政府参与度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或联合培养学生没有要求,对企业的持证上岗、员工培训等监督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如何实施、企业对学徒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企业的补助等政策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据,导致学徒制试点工作成效不显著。(二)现代学徒制推进缺乏政策保障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缺乏政策保障。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补助或优惠,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文件,但纵观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策不统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还没有推广。因此,企业在接收实习学生时缺乏热情,更期望学生从事长期工作,给公司创造劳动价值,忽略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三)学校实施过程缺乏力度学校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热情较高,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合作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但从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教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不能匹配,无法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且多数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数师资缺乏从事旅游业的经历或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性不强[4]。由于学校的激励机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业能工巧匠来校长期参与专业教学,因此导致学徒制工作效果不明显。再者,学校作为单纯的教育机构,无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对企业的约束,从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显现出学校热情高涨,但企业相对冷淡的教育现象。(四)企业主动参与度不高企业的首要任务是要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企业更期望招收毕业生或社会上现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较长培养周期的在校生或顶岗实习的学生。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果再安排企业能工巧匠去实施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徒制内容,不仅增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而言,以利润需求为主的企业显然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门未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热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五)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徒制试点企业工作过程中热情不高,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而旅游企业很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长期的培养,或处于企业方考虑,不愿意充当家长或教师角色去约束学生。再者,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较慢,面对工作不熟练、加班时间过长、同事关系不融洽等问题,极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有的甚至产生要求申请更换企业或逃避实习的想法,导致校外实习质量不高。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对策

(一)政府参与,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将学徒制试点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范围;制定人社、财政、税务、教育、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由劳动纠察大队、财政、税务部门等定期对试点企业进行督察;税务部门牵头,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从事学徒制试点效果显著的企业减免一定比例的税收,用于对实习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包括各职业院校师资、企业能工巧匠、行业负责人等的技术人才智库,围绕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技术革新、人才需求、学徒制试点成效分析等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建言献策。(二)选择实力雄厚企业,明确校企双方责任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专业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和研讨会,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培养和考核,从而顺利开展学徒制培养工作。完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方案,并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落实实习人才输送与企业用工的衔接。在招生方面,邀请企业参与并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并根据学生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同时身兼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培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内部实习环境,定期赴企业进行交互式学习,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就业方面,企业参与面试和选拔优秀毕业生,并与其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此外,还可以与实力雄厚的企业建立奖学金机制,从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从事核心课程的授课,并选拔年轻教师与外聘教师结对帮扶,根据“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导”的原则,对在职年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业锻炼实习,深入一线开展符合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加强与企业员工的交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使教学过程动态更新。在培养师资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考核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重点向职称竞聘方向倾斜,鼓励教师重视业务发展。(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要把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基础、学生素养上,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为下一步适应岗位提供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科学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五)建立企业年终考评机制促进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社会贡献价值。政府部门在相关企业年终考评中,可将参与职业教育力度、参与学徒制培养试点工作、学徒制培养人数及达标人数等数据,作为考核相关企业对地方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指标;对积极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进行“学徒制试点”挂牌,优先享受国家各项补助政策;政府部门主导、学校牵头定期邀请各种媒体对企业进行宣传,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六)鼓励学校开办非营利性企业鼓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本着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开设各种集产学教研一体的校办企业或工厂,鼓励学生在校内从事生产性实习。校办企业的开设,不仅锻炼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实习问题,更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作为创业导师,结合国家政策,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或开办与之相关的企业,学校可以提供条件或启动资金。对于校内有条件开办企业的学校,可以商定盈利划分比例,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热情。

四、结论与反思

通过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工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定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奠定基础。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要求,适时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冉昕.国外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2012(12):82-83.

[2]吴静,杜侦.英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变迁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4(6):92-96.

篇(7)

关键词:

旅游管理;高校;实训体系

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我国现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619所,高职高专院校995所。在所有高校中,重点高校目标通常定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更侧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中间层的普通高校则定位模糊,课程和实训体系没有特点和方向。随着国务院指导意见的下发,普通高校定位明确,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进行改革。

一、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

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现状,本文选取了山西省的运城学院、晋中学院、江苏省的淮阴师范学院、江西省的九江学院和山西的大同大学五所地方型院校进行分析,这5所院校都处于所属省份的三四线城市,大同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于2000年组建旅游管理专业;九江学院于1993年成立国土与旅游管理学院,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则分别成立于2003年和2005年。以实践教学学分分值、实训模块类型、实验室数量、实习基地数量以及双师型教师占比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概况.

二、实训体系问题分析

1.实训模块功能不全

实训课程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专业直观认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模块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高低。根据比较发现,5所大学在实践教学学分分值方面比较相似,没有明显差别,在实训模块方面差别很大,其中实训模块最多的是江西九江学院,其专业实训体系包括餐饮实务、客房实务、酒吧、茶艺、模拟导游、应用软件、职业形象塑造、旅游线路规划、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10项,最少的为运城学院,仅有5个实训模块,仅仅包括专业见习、餐饮、客房技能实训、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五个方面,参照社会人才需求状况,这样的实训体系远不能完成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实训室数量参差不齐

实训室是承接实训教学体系的载体,尤其是校内实训环节,实训室建设可以反映一个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表1可以看出,5所大学在实训室方面的完善程度各不相同,实验室数量最多的是淮阴师范学院,包括导游模拟、中餐、西餐、酒水、茶艺、礼仪培训、前厅、客房、模拟旅行社、旅游信息以及淮扬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设计共11个实训室;九江学院位居其后,除了餐饮、客房、酒吧、茶艺等上述实训室外,还有旅游管理软件、航空三维模拟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模拟仿真实验室;相对而言,运城学院实训室较少,分别有餐厅、客房、中式包间、酒吧、导游和旅行社模拟实训室;大同大学最少,仅有客房、旅行社、餐饮和导游实训室。

3.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实习基地是指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的地方,一般是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根据表1数据,实习基地最多的淮阴师范学院有11个,其次为晋中学院和运城学院,最少的是大同大学。而在实习基地的类型方面,大多数院校酒店为主,比如淮阴师范学院11个实习基地和九江学院的7个实习基地均为酒店,运城学院在2015年以前也是全部与酒店合作,2016年刚刚开始了和旅行社的合作,晋中学院的实习基地中有8家酒店、1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1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现有的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有非常明显的缺陷,这样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就业面狭窄,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另外,5所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大多选择大城市企业,很少选择院校所在地企业,淮阴师范学院的实习基地以上海和南京为主,本地酒店只有1家;晋中学院合作酒店大多在北京,只有2家在所处城市;九江学院实习基地范围较广,但本地企业也只有1家;运城学院往年合作企业多在北京和上海,2016年增加了5家本地旅行社。实训基地选择大城市企业有很多优点,但是地方型院校有服务地方的功能,和更多的地方企业建立联系有助于实训体系常态化,学生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也更容易参与其中,也有助于实现地方型院校服务地方的功能。

4.实训目标定位模糊

实训体系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根据我国目标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现状,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普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在旅游行业各产业体系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既有别于研究型人才定位,又有别于技术型人才定位,这也是普通高校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院校定位的不同之处。另外,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业对具有一定能动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于对学生技术的要求,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但是在5所院校的实训体系中,无论是实训模块还是实训室建设都更多地体现了技术培养,未能体现出更多的应用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构建模糊了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5.双师型教师缺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及实施者,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招聘教师时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较高,注重应聘者的学习科研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实践能力强、有经验但学历不够的人无法进入高校,而进入高校的人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缺乏企业锻炼机会,在这一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双师型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5所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多少不一,其中比例最高的是九江学院,其双师型教师高达95%,其次为晋中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比例最低的为大同大学和运城学院,仅为20%和30%。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校内实训课程,双师型教师过少将会使校内实训课程质量下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无法保障。

三、对策建议

1.明确实训目标,搞好功能划分

实训体系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实训模块的划分应清晰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体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层、应用能力层和实践与创新层。基本技能层包括旅游各行业专业认识、实际操作和基础实验等,专业认识是通过参观、考察相关的景区、饭店、导游过程、旅游购物等,让学生对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度有个基本的认识;实际操作是各行业基层工作的操作技能和认识,比如摆台、斟酒、传菜、铺床、调酒、茶艺等;基础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外语口语会话技能。应用能力层是在基本技能层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包括运用旅游管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公关、人际沟通、协调与合作能力,还包括旅游职业形象塑造能力、导游服务能力、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实践与创新能力层是在应用能力上的进一步升华,要求学生在运用专业知识处理问题的基础上还能够创新思维,从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比如活动方案策划、旅游线路和产品设计、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等。

2.构造实训平台,完善实训体系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应当构造校内(课堂+实训室+比赛)和校外(实践+实习+比赛+认证)两大平台。校内平台(课堂+实训室+校内比赛),首先是课堂能力培养环节,将现有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每门课程按章节进行功能定位,进一步压缩教材理论的灌输,代之以任务型教学,分析案例和策划方案,最终以能力是否得到锻炼作为考核标准;实训室是基础技术操作能力的实现载体,资料显示,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针对实训室资源不足,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应当加大投入力度;校内比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部分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导游大赛的方式丰富专业活动,由于赛事覆盖面和参与机会较少原因,学生的整体受益性不高。应当结合专业方向特点,将赛事贯穿于整个学年,打造专业赛事平台化、程序化,比如节庆营销策划大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模拟导游大赛、餐饮创业策划大赛等,丰富的比赛使得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加,其锻炼效果也更加明显。校外平台(实践+校外比赛+认证+实习),实践指的是社会实践,它不同于毕业集中实习,也不拘泥于单位类型和实践形式,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或者项目合作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一学期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校外比赛是提高学校专业知名度,促进院校交流,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当在校内比赛平台基础上,使校内比赛和校外比赛完美对接,通过大量校外赛事提高专业知名度,提高学生能力和自信心;认证平台是指除了学业合格证书外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考核和认可,也是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并在学分奖励上加以体现,以学分代替选修课程;实习是指毕业集中实习,结合前面问题分析,实习平台主要是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合作,实习基地必须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即实习基地的多样化,又要满足服务地方要求,开拓更多的地方企业作为合作单位,既能满足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的要求,又能合理利用地缘关系,实现社会实践和产学研平台的常态化。

3.推动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根据上述分析,大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与企业建立联系,长期合作的更少,这样会造成教师讲课偏离企业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三种:一是社会认证考试,现在高校都将资格证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可以促进教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也有助于教师走向社会;二是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与市场脱节是永远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实现与企业的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同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有创新的项目,既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又可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市场前沿动态,也可以邀请企业来到学校进行互动。

作者:李剑锋 单位:运城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桂凤.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9):62-63.

[2]徐文丽.基于顶层设计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4).

篇(8)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高效转变培养目标的基本需求

以往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狭窄,局限于培养学生“基本就业”或者“考研深造”。随着“综合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和推崇,高校在进行学生学术能力教育的基础上,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仅是顺应新形势的巨大创新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顺应“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培养目标转化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效的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各项统计数据均指出,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高,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然而,社会在短期内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矛盾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十分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先后出台了数项相关规定以期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此时,如果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创业,那么势必能够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为实现创业促进就业的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的几点建议

(一)设立科学合理的一般型和专业型课程

通过前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旅游管理行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人才。为了顺应行业和培养目标的要去,旅游高校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包括一些一般型创新创业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设立课程中,可以结合地方旅游发展实际,并结合教师的创业经验,或引入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的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程覆盖式”教学。

(二)设置“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优势在于:兼顾理论和实践,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小等[3]。通过设置“第二课堂”,能够在实践中校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论,并且能够为之后的创业累积经验,具体的第二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创新创业讲坛”。充分利于教学资源,借助校友、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组织高质量讲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2.开展“创新创业讲竞赛”。校方可以组织“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烹饪大赛”、“导游服务技能赛”等活动,从而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团队精神、创业能力、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竞赛形式来模拟创业实践,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建立“实践基地”

1.“实体+企业”模式校方可以组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经营管理活动,或者进入校企进行实践和锻炼,对于有条件者可以允许其利用课外实践进行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实践,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提供“实战演习”的场所,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的社会经验。2.“工学结合”、“勤工助学”模式“工学结合”、“勤工助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校方可以充分的挖掘、开辟校内外的创业市场,在校内(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选择有管理规范、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让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或者将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市场化”、“项目化”。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理解创新创业的精神,掌握创新创业的能力。

篇(9)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明显变化。概括地说,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期,战略提升期,矛盾凸显期。中国的旅游产业转型在本质上是一个以产业现代化为目的的旅游体制转换过程,体制转型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体制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产业发展也为体制转型创造条件和动力,它们共同统一于旅游产业转型过程当中。

1 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张家界以旅游而闻名,是以旅游立市,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张家界作为湖南旅游的龙头、开放窗口、美丽中国的名片盒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拥有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和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和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等“金字”招牌。自从开发旅游业以来,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已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2008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在张家界的成功举行,使张家界成为海内外旅行商和各大媒体聚焦的旅游目的地;另外,张家界旅游建市54周年庆典及湖南张家界旅游商品博览会的精彩亮相,进一步提升了张家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张家界市组织专业队伍分赴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厦门等为扩大客源,大力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也不断提高了张家界的市场占有率。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5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8亿;2013年接待游客3440万人次,虽同比下降4.1%,但旅游总收入却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1.7%,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旅游业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作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游客数量规模大,但因为休闲度假产品不足,留下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数量有限,存在人气旺财气不旺的问题,传统旅游观光特征依然明显。

2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提质的初始条件

2.1 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的禀赋的差别形成区域旅游的特色。张家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可以从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其资源品质的一系列认定中见出: 1982年被批准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4 年又被国际地质联合会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目前,张家界以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为核心,以茅岩河、黄龙洞、天门山、普光禅寺等为卫星景区,景区总面积达500km2。融山、水、洞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中国少有的大规模、高品位的旅游风景区。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市场拓展的重要品牌,是发展全国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张家界因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而使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开发张家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不仅充分展现了自然景观,增加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挖掘了旅游潜力,创造了宣传效应,更重要的了丰富了旅游品种,形成了新的旅游社会资源。直升机两次飞跃天门山的惊险表演,蜘蛛人徒手攀爬天门山,张家界翼装飞行等,通过电视的直观报道,吸引了世人的注目,激发了旅游者的探险心理。这个事件和由此生成的话题,已成为附加于天门山自然资源之上的新的社会资源,由此产生的旅游产业效益是可观的。飞行事件是无形的资源,而横跨山峰的观光索道及观光电梯,则是有形的新资源)张家界奇峰林立,神奇秀美,索道实现了多角度的观览,最大程度的展现了自然资源的特殊禀赋与其观赏价值。土家风情园和大庸府城则很好地展现了土家民俗风情。据统计,张家界开发旅游以来,游客人数由 1989年的56.5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5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989年的2491万元到2013年的221亿。张家界旅游经济效益是独有的自然资源!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的人文资源和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出来的新的社会资源合力的结果。

2.2 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与地缘因素渗透在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使人们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作出不同的反应。它们对旅游产业转型方式和绩效的影响更为深远,有可能加速或迟滞产业转型的过程,进而影响了产业转型的路径和绩效。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传统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制度变迁的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中国中西结合部,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162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118万。张家界在开发旅游前区位闭塞,经济落后。由于世代依山而居,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稳定思维习惯,旅游景区的开发,打破了长期的封闭,部分居民抵触心理严重,不愿搬迁下山,影响了景区的开发速度和整体规范)因此,开发初期,政府的参与是必要的,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适应了现实情况,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是其后产业转型的必经阶段。

2.3 产业结构因素

这里研究的产业结构包括三大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张家界1989年建市之时,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7%,第二产业为 18、7 % ,第三产业为 34.3% ,是典型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2007 年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6.8%, 23.8%, 59.4%。从中可以看出张家界国民经济增长从建市时的第一产业带动演变为第三产业带动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产业具有门槛低、就业容量大而且灵活、产业带动型强等特征,相比较而言在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的所有制结构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张家界旅游开发是在改革政策实施以后进行的,地方和部门成为旅游产业经济运行中极其活跃的利益主体,在投资!上项目等方面拥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张家界是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为满足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大力引进资金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开发,产生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结果,也是其加快转型力度的积极因素。

2.4 制度因素

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旅游立市的定位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的,地方政府在发展初期担当了“先驱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中国特殊的所有权制度使得很多旅游资源和产品归政府所有,并且在政府内部又有多个管理主体。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体制在旅游发展的前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是需求推动型产业,政府主导模式下不可避免要发生诸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发育水平低、产业效益水平低等问题,并且容易形成狭隘的利益集团)这是由于在旅游资源管理中,政府的各级各个管理部门都在扮演着两个截不同的角色: 一是资源性资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二是国家行政管理者)这两种角色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旅游产业转型的速度和产业效益的增加。

3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提质的策略

3.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加快区域旅游交通枢纽建设。①加快张花高速公路建设。②加快建设沅陵—张家界市区—桑植—湖北鹤峰公路(一纵);永顺—桑植—慈利—石门—宜昌和吉首—张家界市区—慈利—常德公路(两横);张家界市区—桑植—龙山—重庆黔江公路和张家界市区—武陵源—江垭—石门公路(两辐射)。③完善张家界公路主枢纽站场布局和站场设施,加快枢纽客运站和旅游客运站的建设。近期重点建设张家界汽车西站、官黎坪汽车站工程,且住岗组团预留旅游中转客站用地。④重点加开张家界与省内及邻省的中短线旅游列车以及往重要客源地的旅游地的旅游专线。⑤ 加快荷花机场的扩容提质改造,加快航班、航线与国际口岸建设,通过引进航空公司和航空基地、组织旅游包机推进航线建设,以航班补贴拉动航线建设。

3.2 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着力三大主体旅游产品建设。①观光旅游产品。加快以武陵源核心景区(含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加快以天门山为核心的国家旅游精品建设,适度控制同质景区发展,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②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中心城区的城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会展商务旅游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武陵源休闲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以江垭、

万福等温泉为主体的温泉旅游产品提质;充分利用张家界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特色城市文化街区,建设配套高档度假酒店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加快高尔夫项目、文化演艺产品建设,为度假市场创造氛围;加快社会治安、行业秩序等问题的整治,为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大环境;加快部分古村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如通讯、电视、邮电、网络、垃圾处理等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度假公共设施水平。③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建设。扶持会议酒店及相应设施建设;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航空线路、航班建设,尽快改善张家界的可进入性;加快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使张家界成为区域旅游宣传、推广、展示与信息交通中心,带动展览业的发展;奖励组织大型会议旅游的机构。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旅游观念。在旅行社中应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可选送外向型人才到旅游发达国家培训,或者引进主要客源国的人员到旅游窗口单位工作,重点培训和引进外语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尽量把张家界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张家界旅游教育,或者依靠本地高等教育来培育专业的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管理者的培养以及培育一批复合型的旅游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旅游业人才的队伍,培育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切实做好人才激励工作,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形成一个有活力的人才机制(造就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提升旅游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地主导作用,努力为张家界市的旅游业打造一支合格的旅游人才队伍,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张家界的旅游竞争力。

张家界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波动发展、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正处于转型过渡阶段,此阶段旅游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将重新洗牌,旅游景区竞争更加激烈,目的地品牌形象竞争与区域中心地位竞争成为旅游地竞争的关键。为张家界吸引力增加正效应的形象改造、企业及其产品创新推动的产业集群成长、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以及城市功能增强等将成为加快张家界旅游转型过渡的关键动力。目前,张家界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张家界市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建设五年计划》,部署了六大升级行动和六大战略保障措施,铺排了32项重大工作和72各重点项目,为张家界旅游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王振宇.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探新[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刘卫国,熊兴耀,龙岳林.张家界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0

篇(10)

一、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高校现状

到2008年底,全国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10个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改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近950所,并开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共设置了旅游管理类的相关专业1964所。这说明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同行业和产业已形成密切的关联度。从毕业生情况看,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太过集中,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占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总数的87.17%。而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待各高职院校加强。

二、四川省旅游人才发展现状

据统计,2010年四川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6.09亿元。但四川旅游人才现状无法适应四川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四川旅游人才数量缺口大。到2015年,四川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00万,而现有旅游教育培训资源已无力支撑。另一方面,四川旅游人才存在学历层次、职称水平、专业化程度、外语水平偏低的特点。2010年《四川省旅游人才发展报告》指出,全省旅游人才资源总量为47.1万人,其中50%以上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学历教育,大专学历的占17.65%,本科学历的仅占6.28%;未获得任何技术和服务评级的占60.94%,高职称、高技能人才仅占9.62%,未掌握任何一门外语的占61.91%。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性和针对性。

四、高职高专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整合的两个方面

(一)构建“一个专业、四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的培养结构

从对四川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市场调查,持续追踪岗位群技能变化基础上,将旅游管理类专业细分为酒店(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和休闲(户外)旅游四个方向,大力推进“一个专业、四个方向”课程体系。“一个专业”即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表明,随着旅游行业的内涵不断丰富,旅游管理人才的就业面宽和适用性都得到了提高。所以,设置以旅游行业必需基本素质为“行业基本素质”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最主要的一个专业特点。“四个方向”指的是随着旅游行业的范围不断扩大,把专业细分为酒店(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策划以及旅游与休闲四个方向,按照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其中,特别做好旅游与休闲方向的课程设置,优化人才结构。

1.采用“2.5+0.5”的教学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教育。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围绕“突出能力”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到学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开展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实战,可以促进学生在毕业前对行业有一个整体认识,熟悉各工作岗位职能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一体两翼”的课程教学模块。“一体”指的是以旅游管理类为主体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第一学期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后期的“分流”学习打下基础。“两翼”指的是专业岗位技能实践必修课程和综合素质强化选修课程。专业岗位技能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指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四个不同专业方向所涵盖的专业技能课程。为了提高学生人文修养,拓展综合素质,针对四个专业方向开设一些行业素质选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学生实际情况,选修相关的辅修课程。包括“英语口语”“商务礼仪”“急救常识”“中国历史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旅游应用文写作”“户外运动学”“交际与沟通学”“旅游美学基础”“食品营养与卫生”等22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修7门课程。

(二)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1.设置“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从业竞争力,以培养旅游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适应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为主的人才质量目标体系。因此,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在开展旅游管理学历教育的同时,开设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应的专业课程,实行“双证书”制,鼓励并辅导学生在读期间通过考试考取旅游规划师、导游证、会展设计师、酒店管理师、咖啡师、厨政管理师、营养师、旅游咨询师以及相关专业对应的技能证书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大力开展“项目教学法”,实现“产、学、研”三方面的互动。“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围绕某一课题或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项目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课题和项目,按照课题或项目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学习小组的项目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使项目的创建更具有时效性。从而,学生在项目实施工作中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都融入进来。

3.积极推进“情境教学法”,提高师生互动平台。情境教学是指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引导学生在整体上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在实训实习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按照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开展“情境教学法”教学,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咖啡调制、导游、旅游与休闲等课程。

4.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实训场地,结合各专业特色,设计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培养在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单靠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上的安排,还不能达到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把参加与各专业相关的大型活动作为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如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内实训设施,为各专业相关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包括“四川省十大微缩景观”“餐饮实训中心”“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等场地。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学习的作用

1.1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在体验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更多的了解未来职场的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便于他们可以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不仅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对旅游管理行业的发展有具体的了解,使学生可以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1.2可以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校通过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基地,为学生实践创设相应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要,而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学校准确地认识旅游管理教学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便于学校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2.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目标单一化

当前旅游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并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过多依赖于教材使得教材成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应试教育理念严重阻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以及消极的学习态度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要。

2.2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旅游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其他的学科和专业转向来的,所以一些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是按照学校的发展目标或者学生本来的专业特点来设置的,没有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能力提高上,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这种轻人文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高,而且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并且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专业教学没有体现对外语、跨文化学习等内容,因此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缺乏先进性。

2.3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旅游业是一种相对开放的产业,但是旅游专业教学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传授教材理论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他们缺乏具体的实践和体验的机会。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教学技术被普遍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对于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不够,没有发挥外界的协同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视野狭窄,缺乏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4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旅游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就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组成来看,许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转行或者兼任的,即使有一些教师是这一专业的,但是他们仅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具体实践缺乏经验,尤其旅游管理专业中一些科目具有较强的实务性,仅仅靠教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重要原因,这种教学模式是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

3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途径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力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旅游专业体验式教学中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虽然体验式教学重点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的节奏,严格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掌控课堂的节奏,明确学生的体验目标。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知识的学习很难一次就能掌握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体验式教学中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避免使用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思维来评价学生的体验,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评分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体验反馈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将学生的体验过程与反馈作为评价的依据,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3.2创新教材内容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以教材为依据的,而且教材在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通常会过分依赖教材,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而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完全复制教材,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避免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资源,如可以选择专业的报纸、网站和先进的教材,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置知识框架,并在教学中引进旅游业的相关技术和发(下转第156页)(上接第154页)展趋势,使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更好的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避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于常规。

3.3明确专业定位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校培育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将旅游行业市场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学校的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来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当前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可以满足旅游业各种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第二种是将旅游管理专业划分为子市场,然后再对子市场进行划分,这是一种精通具体模块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子市场包括酒店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开发管理、旅游媒介管理等。第三种是在将人才市场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市场作为目标培养相应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可以更好的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

3.4采用多元化旅游教学考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