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篇(1)

Value junior high school new course reform bottom of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Peng Li

【Abstract】Along with new course reform of implement, tradi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have already can't satisfy new the lesson change of request, the teacher is face opportunity of also face challenge in the meantime.In this kind of case, the teacher only comprehend education teaching of new principle, control Protestantism to learn technical ability, then can start to carry to promote with maintenance student mental state health of heavy responsibility.Along with our country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of overall push forward with thorough open an exhibition,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of importance position and special function be more and more subjected to academic circles and educational circles of height value.Particularly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who is be placed in mind and body development, strengthen it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 seem to be is importance.

【Key words】New course reform;Junior high school mental state health education;Character request

在中学阶段,有不少同学心理并不健康,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比如,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不断施压、学生心理的超负荷、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学生,这些都使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受伤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也使学生榜上无名时因没有立即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而导致心理的不健康。此外,有些学生个人抱负水准过高,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而这样的抱负和期望又无法实现,长期失望,也会导致心理异常。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允许各种思潮、各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各种媒体尤其是电影、电视中对暴力的显性或隐性的宣扬,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野蛮、粗鲁、暴力情有独钟,而缺少基本的文明修养,其中,过分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会导致学生们的心理失衡,有时甚至是一种不可逆的永久失衡。此外,地区的文化状况也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反之,发达地区,忧郁症患者较普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社会普遍的精神文化状况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心理。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在中学阶段的教育中,该如何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

其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媒体中所宣扬的东西不一定符合现实,那些浪漫的生活情境是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懂得面对生活,确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的重要性。

其二,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把生活中的自我与看电影电视时想象的自我区别开来,把追星与切实的生活、学习区分开来,把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从而强化现实的自我意识。

2.指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适当的志向水平才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有理想又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其三,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多与家长沟通,劝导家长改善教育方式,从而建立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家长应耐心地说服、引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学生们的心理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能真诚地关怀热爱,这才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因为情感的呼应才能生发出学生对教者的信任,有了相互的信任,才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3.指导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丰富生活体验。联欢会、文艺会演、运动会、假期社会调查等等,多参加这类集体活动,能让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丰富生活体验,从而在集体的主导意识倾向中不断培养积极的心理价值取向,促进心理健康。

其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确立较合适的报负水平。培养学生对集体活动、卫生值日、学习等活动的积极参与情绪,而不是任其处于被动状态,这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使学生心理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还应教育他们树立切合实际又能激发努力学习的热情的较远大的理想,确立较高的抱负水平,心理学家克洛尔、甘特曼通过研究发现,抱负水平低是人的一种保护性机制,它可以逃避失败,降低不能达到目标的危险,这就引起在完成任务中降低刺激负荷。而树立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反映了逃避失败的动机,这种高抱负水平同样会降低刺激负荷,因为建立难以达到的目标有助于原谅失败,这同样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ness of Junior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oral Courses

ZHAO Jinshi

(Pingyuan Renju Middle School, Meizhou, Guangdong 514621)

Abstract Moder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enrich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so that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an in the past a lot of changes. Junior high students grow and change inside the huge stage, attention and proper psychological growth for students to boo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content. Moral teach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mental health program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to improve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nterest to educator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provide good experience for our education workers.

Key words junior moral cours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长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学生就难免会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课程,其对于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是深入的。下文对我国当前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希望可以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落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其更好地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1 现阶段初中学生心理状况

1.1 自我意识较强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其年龄与阅历所限制,其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并且不能公允地对外界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例如,笔者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同学的思想存在偏激的现象,认为周边世界过于负面,思考问题时有失公允,不能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同学,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存在独处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1.2 适应能力不足

很多学生由于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成长过程一帆风顺,缺乏足够的吃苦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进入新环境当中,适应能力有所不足。在初一阶段入学时期,很多学生刚刚脱离小学,走入初中校园,在面临新环境当中,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很多学生不能适应初中校园的生活节奏,并且由于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厌烦的心理,难以尽快融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当中。

1.3 缺乏足够的情绪控制能力

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情绪控制能力,就会造成过激反应。很多初中学生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于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并且其缺乏足够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难以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受到表扬时,学生经常会非常兴奋,手舞足蹈。在受到批评时,往往会非常悲观和失望。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心态,就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1.4 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主观意识较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保证和谐共处。很多学生虽然具有交流的愿望,但是由于方法不佳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造成其人际关系不够融洽。如果学生不能保证人际关系处理水平,就会造成学生的性格孤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难以保证其性格健康发展。

1.5 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

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初中生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并且对于其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过程较为顺利,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从而也就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很多学生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情绪,意志不够坚定。

2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塑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交汇,并且逐渐进行渗透,巧妙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结合现阶段初中学生心理状况,设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充分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例如,对于一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现空间,并且在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让其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树立自信心。

第二,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基本准则,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就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教师要正视自身树立良好形象的意义,保证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初中阶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心态,并且对于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想象。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中,必须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开展教学工作。在遇到一些较为逆反和调皮的学生时,要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为学生的成长带来良好的指引。

第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自我意识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需求,但是其内心依然存在偏激以及渴望了解的心态。如果一些不佳的心态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就会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与学校、家庭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和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实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其次,要培养学生了解自我的思想。很多初中生在对自我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教师要对于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帮助其更好的成长。最后,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挫折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很多意志薄弱的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态。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成长。

3 结束语

心理问题逐渐成为了困扰初中阶段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以重视。在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让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实现精神品质层面的成长。心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形成。教师要通过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有效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真正的实现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晓初.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快乐阅读,2011(4):88-89.

[2] 王红艳.初中思想品德课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1(19):164-165.

篇(3)

体育健康的教学以室外教学居多,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以身体练习为主,既有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又有分组的小群体练习,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也是拥有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很明显,这样肯定不能使学生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人人平等,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师生在教学中的交往,应该首先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1.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精神。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开放多样,期间肯定包含许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田径教学是各个教学段的必选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发进取的心理品质;在球类课教学中,学生多数是要通过集体或分组练习进行,所以我们在球类教学中就要着重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协作、奋勇拼搏,逐渐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根据具体学段和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利用各项大型运动赛事,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我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以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为国家挣得荣誉、赢得奖牌,以此来启示学生要热爱祖国,要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在教学中以规范体育健康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对体育课堂的传授内容进行检验和求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比较规范的理性依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育健康课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施,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吃不饱,吃不消”等现象。

3.把运动项目方法技巧的教学和相关的健康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体育健康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健康教育的思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力争用自己的健康思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而逐渐地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较为合理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摒弃以往的那种单纯地为了上室内课而不得不安排的“理论课”,要力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实实在在地去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积极鼓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争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我们的体育健康课的课堂上,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第一指标,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够促使学生们身心两方面都积极地投入练习活动之中,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有的放矢,把握住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些小环节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自主处理。如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笔者事先宣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项目的了解,采取小组讨论式自主性地进行准备活动;在游戏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裁判工作,而自己可以参与游戏活动;在强化提高练习课时更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要提醒他们注重观察,学会判断,懂得改善。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行为,再结合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才可以比较顺利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技能。

篇(4)

初中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重要阶段,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家长和老师都注重初中生的身体健康,但往往把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过去,我们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够造成的,因为历史的原因,合格的师资力量欠缺,就有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这些教师就有一部分根本没有专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这类课程,那就谈不上如何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凭着个人经验简单地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另一方面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师资力量欠缺的问题虽得到缓解,但是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我们的教师专业知识不够吗?不是。主要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学好知识就够了,这当然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也有关系,也与家长的意愿有关系,哪个学校升重点中学的人数多就棒!由于大家的注意力都片面的盯在了升学率上,往往忽略了一个本不该忽略的细节,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课有独特的优势,所以把语文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

二、巧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1.利用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

当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中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例如,我在教《纪念白求恩》时,引导学生体会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要求学生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要求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通过健康的人生观的教育,达到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的目的。利用周敦颐的《爱莲说》也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上课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哪些方面写得美,同学们通过思考体会到:莲花美、文字优美,有思考得更全面的同学说: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更美。针对这样的回答我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并非非常完美,我们也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保持崇高的品质。

2.利用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如果说,认识、情感主要关系到人的意识地形成,那么意志就是意识的能动方面。它的特点表现为根据预定的目的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例如学生勤奋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搏击;战士奔赴抗洪前线,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用压倒一切的气概与洪水搏斗。他们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并战胜了重重困难,这就是意志的表现。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厚,经历的事情大多一帆风顺,很少经受挫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表现得非常脆弱,如文章开头的北大学子就是一个意志薄弱人,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学生应好好的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学习,应该向我国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姐姐学习,于是我就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时不流于形式,然后通过师生座谈,交流读后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意志坚强的保尔.柯察金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凡是遇到挫折都要向他学习。

现在有些学生经受着父母离异的痛苦,面对父母离异的痛苦现实,老师可以选择以前的教材中的《小橘灯》推荐给学生阅读,文章中的只有八九岁光景的小姑娘在父亲失踪后母亲病危时担负起家庭的重担,给母亲找医生、做年夜饭――红薯稀饭,即使在这个充满苦难的家庭中,小女孩还是满怀信心,并且给冰心做了一盏照亮道路的小橘灯。通过这次阅读后,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学生在他的读后感中写道:“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支撑起一个残缺的家,我真佩服他。我虽然父母离婚,但妈妈身体健康,百般疼爱我,从不要家务,和这个小女孩比,我真是太幸福了!”通过这个读后感可以看出,这次阅读达到了增强学生意志力的效果。

3.利用作文教学,缓解学生内心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进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或争取更大的成功,竞争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压力是好事,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同时压力给人的身心又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篇(5)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篇(6)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

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三)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三、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六、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另外,教育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说话的技巧,对别人作出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适时的给予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但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其基本任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组织过程,加强初中语文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初中学生心理素质,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但不影响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能有效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完善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而且可以矫正和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3.对预防和解决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影响

初中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比如教师对学生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情况,以往只是将这些问题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大多蕴含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讴歌,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与摒弃。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题内涵及作者所表达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在语文课文中,不乏各种各样优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泪下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中也还有令人厌恶、遗臭万年的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

2.将作文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作文是探测思想情绪的雷达,具有敏锐、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动的特点。学生对老师、对家长、对社会、对学习的心理反映,一定会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丝马迹;学生的逆反!对抗情绪,懒惰、马虎的习惯也必然会在作文过程中凸现出来。

另外,指导学生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心理具有闭锁性,学业上的沉重压力,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内心充满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可以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3.不能忽视课前5分钟演讲和课堂辩论会

组织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情感的倾诉、人生的宣言、才识的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胆量,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外,召开辩论会,对心理的较量、智慧的交锋,精、气、神的碰撞都有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又由于所选的论辩的话题中,有许多又和心理教育相关,因此,学生在论辩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强初中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或个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是自然的事。但作为教书育人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心理。当然,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教师作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成年人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侧重点与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所不同,更应讲究技巧,否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篇(8)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语文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关注的焦点与对象。其次,教师教学时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的效果有促进作用。教师愉快、乐观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也快乐起来,使学生乐于与老师交往,喜欢听教师讲的课。要强化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挖掘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培养健全的人格。

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本身就是由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建的,学生可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而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

1.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就是以宽宏、接纳、愉悦和积极的心态看待周边的现实世界,能更好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学生应该振奋精神,充满乐观的信念,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之中,永远保持青春蓬勃的朝气,不断开创新的业绩。要让学生明白,对于过去的一切,要永远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以豁达的精神对待;以积极的心理接受;以加倍的努力改善。同时应该相信自己的未来永远是光明的,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过得充实,生活才是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

2.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某些学生常会因学习压力过大、社交能力差、生活失意等而忧郁苦闷紧张,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身心健康。学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吸取力量,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自觉磨炼意志,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学会调适心理。当遇到挫折与困难时,首先要接受现实,然后从多方面分析与查找原因,再尽力补救或改变,最终走出困境。

3.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只有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激励自己自觉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确定自己的座右铭,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文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针对语文学科特点,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教育他们遇到争议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掌握语言分寸;既要各抒己见,又要集思广益,教会学生分享目标,信任别人和做人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人合作,又学会了关心、鼓励他人,为今后在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关爱和信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5.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

目前,初中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让学生心中总是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充满害怕和畏惧。要不断迎接挑战,不断锤炼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被书中的故事感染,被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更要以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57

一、前言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人、成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的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3.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4.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有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

1.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学习的乐趣。

3. 加强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氛围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对父母的百般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外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只图索取与享受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更要有所奉献,要把自己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从各方面努力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上接第57页)

4. 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处于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简介:雷继山,男,担任四川省江安县留耕中学校长,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 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篇(10)

随着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出和发展,如何开展学科教育来适应新要求和新标准成为广大教共同探讨和研究的一大话题。初中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特点是探究性教学,承担着科学启蒙和科学入门的重任。初中时期的中学生正值生理成长的发育期,心理的转型期。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家庭教育的错位,一些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躁、忧郁、敌对、冷漠等态度,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社会和家庭这样的话也就成为一种空谈,在这样的条件下,科学学科教育也就无法真正起到作用。此时,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精神面貌,让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我们教师好好的思考。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因此,很多人主观的认为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关系。其实不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上必须让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

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学习压力已经超出了中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面临升学压力容易造成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加之在教师教课过程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偏重于说教,生硬灌输,过分强调学生的外在或掌握知识能力,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心理。由于缺乏很好的宣泄手段,有些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创伤在他们内心不断积累,各种失控越轨行为在学生群中时有发生,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如果教师可以结合心理教育来进行教书,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样学生可以更主动的去汲取教师给予的知识和本领,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以前,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以至于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以下就个人看法发表几点意见,提供给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1.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这就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创造一个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课堂环境能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内心享受,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例如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盆栽,名人名言,字画书法或者校风校训,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还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优美的旋律或舒缓的音乐,让学生绷紧的神经得到释放,达到松弛情绪的目的,从而得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其次,古语有云:言传身教。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老师的语音也十分重要,往往一个恰到好处的点拨或表扬,能激发出学生对所学知识极强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愉快、开朗、乐观和自信的积极情绪,不再会心里压抑,恐慌不安,达到理想的状态。

2.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而现在的教学却违背了初衷,学生为分数而拼搏成为读书的机器,作业的奴隶,加大了学生心理负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倒置了教育手段与目标的坐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过沸腾的知识以后可问学生:一锅烧开的水里,放一杯冷水,不让开水进入,杯也不触及锅底,问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杯中的水能不能沸腾?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可沸腾的,教师再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追求答案的强烈意愿。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供学生在课上和课下思考和验证,如飞机很重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金鱼为什么可以在水里随意的上下游动。学生年龄还很小,集中力和自制能力都比较弱,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身上,这对于学生加深知识的了解也十分有帮助。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的意义远大于掌握知识本身。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本领,任何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但是要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本领,他们本身的主观性就十分的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主自愿的去思考成为教师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广大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学习的兴趣和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例如,在教授科学计数法时,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量级,让学生自己往里面填写。好比人就是米这个级别的,而珠穆朗玛峰就是千米这个级别的,从而让学生自己大概明白数量级差异所带来的区别。进一步教师可以在课上放几个容量不同的量杯,让学生把同样的水分别倒入其中,他们会惊奇的发展10个小量杯(1mL)的水正好和一个大量杯(1L)的一样,这个时候再切入单位换算的概念就简单得多了。有的时候一些趣味游戏和问答,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这样的效果会远大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书育人”不是一个刻板的工作,是一个非常需要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教师如何扮演好其中的角色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老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要做到平时关心和爱护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大方,仪表整洁;多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与他们交朋友。当然,在专业水平方面也要不断提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教师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学生就会给予惊喜的回报,这也教师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11)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目标明确,势在必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在成年以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正逐步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干扰,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科学性,同时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创新与实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教师性格开朗、乐观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教师只有以高尚的、廉洁的、不惑的职业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以德育德,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2.将现代教育目标与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相整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在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总喜欢拿自己的外貌与他人比较:比容貌、比长相……有了比较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烦恼。一位女生本来长相不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母亲对她说:“你没有小时候漂亮了!”就这句不经意的话,让这位女生烦恼不已。她开始不断照镜子,而越照越发现自己“越丑”,而“越丑”就禁不住“越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的交互作用”。要让这位学生走出不良心理困扰,需要我们注意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转移注意力、积极地进行自我暗示训练,例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我一定做得到”等,悦纳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痛苦就会消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再如,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变化快,产生了性意识,会萌生早恋等心理困惑问题,而早恋又常常会引绪与行为失控,离家出走、自杀自虐等行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教师要深入学生,尊重和关心早恋学生。我在上初二思想品德课青春期早恋教学问题时,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出发,设计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有了烦恼给谁说”“我收到一封异性同学的来信”“如果你遇到这类事,你该怎么做?”等,通过匿名或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方式如书信交流、手机短信、发Email、QQ聊天等,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使学生克服了心理困惑,走出了心理误区,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心理咨询与辅导,优化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考试方面的焦虑;对同伴交往方面的烦恼或闭锁心理;对自身生理方面的苦恼、性意识的发展及对异性的困惑;代沟问题等,我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我校的心理咨询室每周周三、周五定期开放,采取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等方式,我们的“网恋社会调查”“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对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起到了一定的调节、疏导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利用网络,通过校园网的师生聊天室,以普通网民的身份上网与学生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以及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心里话,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取得了显著效果。“师生对话”“意志测量”“心理测验”“热点辩论”等团体咨询与辅导活动也都很有成效。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其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4.积极利用和开发校园德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来自自身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心理营养”成分。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等。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感动中国”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正面和反面的一些案例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新闻媒体等方式充实教学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课题实验后的感悟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百华.青少年心理卫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