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交流沟通机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流沟通机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交流沟通机制

篇(1)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1]课堂教学录像的优势在于它能形象地、直观地呈现教学活动的全部,能真实再现主讲教师的授课风格及教学效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中明确提出,为评价主讲教师个人的授课效果,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 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可见为了实现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的目标,作为精品课程网上评审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作用不可忽视。制作出在教学、科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具备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是教师、制作人员、学生的共同目标。而因为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使得制作中三者之间充分地交流沟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制作中对交流的沟通不重视或者说不到位,影响了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降低了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的工作效率。如何加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各方的交流和沟通,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交流与沟通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板书、提问、回答等是上课时教师与学生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教学录像需要放在网上以视频为媒介供受众观摩,它的教学又产生了一些要强调的交流渠道和沟通方法,它们包括多媒体教学、教师形体语言等,属于非语言交流。同时传统教学交流手段在电视屏幕上将被强调,放大,任何瑕疵都会让受众一览无遗。所以,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传统的交流与沟通手段还要再细化,新的交流与沟通手段要引起足够重视。

制作人员的工作就是要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呈现在屏幕上设计,主讲教师与制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对很好地表现这一活动,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非常关键。这种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教师要让制作人员明白其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了解教师的讲课内容及流程,从而让制作人员把握好摄像机镜头的景别转换和机位的调度等。而制作人员要向教师和学生介绍制作中一些要求,诸如语言的要求、多媒体教学的技术要求、制作环境中机位的摆放等。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整个制作过程及表现手法有一个大概了解,在制作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表现。有了充分的交流,才能有良好的配合,才能完成一部教学效果理想、视觉制作精良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杂志铺。

二、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交流与沟通的缺失

1.上课的节奏

这里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上课节奏的问题,教师授课时如果语言速度过快,学生听课时容易有疲劳感,跟不上教师的节拍,对教学内容吃不透。根据制作人员的以往经验,在制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由于不仅要面对现场学生们的眼睛,还要面对数台摄像机镜头这样特殊的“眼睛”,90%左右的授课教师语速会比平时上课要快,而且会越讲越快,往往课程结束时,比计划用时要少很多,这样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打乱了教学计划,影响了教学和制作工作。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紧张引起的。由于紧张,课堂内教师与学生语言上的交流几乎消失,教师只顾自己讲课而不顾学生反应,甚至还会有埋头读稿,语气不连贯,口头禅泛滥等问题,课堂内那个平日里学生眼中潇洒自如,侃侃而谈的老师消失了,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显得生硬又不自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形体语言的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尔?梅柏拉曾经对语言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因素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课堂信息传递的总效果= 7% 的词语+38% 的声音+ 55% 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2]公式中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即属于形体语言。作为一种无声的交流,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应该都具备了相当强的语言表答能力,但在镜头前的形体语言表达不尽人意。这表现在教师在镜头前表情呆板,动作僵硬,眼神飘忽,着装随意等,不能满足电视屏幕的要求。

3.课前准备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前,主讲教师与制作人员沟通不畅,设计不周到,会使得制作人员不了解教师授课的重点、难点,仅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去构思画面,结果授课中应该强调的地方忽略了设计,画面景别的选择不到位,应该在屏幕上展示的过程没抓拍到。同时,由于主讲教师和学生不了解拍摄的具体方法和表现手段,会导致师生与摄像机配合不好的情况发生。

4.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给学生带来了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多元化信息,以此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在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增强。[3]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用多媒体信息与学生交流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板书,其艺术性要求更高。以多媒体教学中广泛使用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为例,众多教师在使用时,对色彩把握不好,版面设计凌乱,单幅画面信息容量太大,视频成像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中不明显,但对于要放到网上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来说,将会严重影响收视效果。这时制作人员从自身专业出发,往往可以给出教师一些合理的建议。

三、促进交流与沟通 达成共识

1.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环节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多半都没有受过出镜的专业培训,也没有在镜头前表现的经历,所以不能按照主持人对语言的驾御能力来要求他们。他们在传统教学中得心应手,在镜头前未必能完全发挥常规课的教学水平及达到常规课的教学效果。[4]为了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控制好上课节奏,要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环节。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展开,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气氛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们的情绪又反馈给讲课教师,使得教师在讲课时忘记了紧张,可以有条不紊地讲下去,从而发挥出真实的教学水平。由于摆脱了紧张情绪,上课的节奏控制住了,面部表情更加自然,语言表述更加流畅,脱稿讲课成为可能。

2.教师形体语言塑造

教师形体语言塑造主要关注的是主讲教师的仪态、着装。端庄稳重的仪态,得体的着装,可以增强电视画面的视觉感染力,提升视觉效果。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仪态。1)发型合适,不要留头发遮住脸部的发型;2)精神饱满,站姿挺拔,避免佝胸、伸头等不雅形体动作;3)允许略施淡妆,但不宜佩戴饰物。教师的着装必须整洁,大方。并要注意服装的色彩要与个人肤色相协调,还要与授课环境和课程内容相协调。以视频成像技术角度来讲,服装忌黑白色,以浅灰,藏蓝,咖啡色或暖色(女教师)为佳设计,衣服颜色还要和背景颜色相协调。外套装与内衬衣的颜色须有反差,不要穿细条、细格或细碎花的衣服。

3.课前设计与策划

我们要着重强调教师与制作人员在课前的交流与沟通,做好课前的设计与策划。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制作人员对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没有教师那样透彻;对教师所授课程的专业不熟悉,对所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了解,这样容易导致制作时教学情境表现不足。二是授课教师对整个拍摄过程不了解,以为我只要上好了课,就能帮我拍好。殊不知制作过程是一个繁杂的技术工作,要靠团队的合作,更需要教师的配合杂志铺。所以,为了让制作人员尽快熟悉授课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他们交流:1)告知整体设计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流程;2)明确使用了哪些教学形式和方法;3)多媒体教学如何展示。同时,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学录像节目制作的要求,制作人员可以在制作前先做以下的工作:1)可以先让主讲教师看一些其他教师的视频教材,这些视频教材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让主讲教师对各类讲课状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对自己的讲课方式有所定位。还可将主讲教师自己讲课内容先拍摄片段(试拍),然后回放给他们看,从片中找出不足,帮助他们找到镜头前的感觉(镜头感);2)把制作流程介绍给教师,诸如现场准备用几台机拍摄,分别如何使用,后期的编辑如何处理等等;3)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比如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尽量避免口头禅;4)对教师的仪表和着装提一些建议;5)对多媒体的表现方式提出视频制作技术上的要求;6)对教学现场的学生提一些要求,比如注意力集中,站起发言时要站稳定再讲,发言时声音宏亮等。相信通过课前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和制作人员可以尽快地进入各自的工作状态,并且配合默契,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教学录像的质量。

4.多媒体教学中增强审美意识

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主讲教师无一例外地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多媒体软件,就其科学性、实用性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作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的视觉呈现,它的艺术性表现不够,缺乏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如果它在讲究科学性的同时还能追求视频中的美学效果,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我们提出在教师制作多媒体软件时,要增强审美意识。这里我们以教师们非常熟悉的多媒体作品创作工具Powerpoint为例,对色彩的理解展开讨论。色彩是视觉感官所能感知的空间性的美,它之所以具有审美特性,是他能给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不同的门类和学科对色彩的感觉和倾向各有不同。画面中色块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教师对色彩的把握,带给学生的绝不是单一的颜色设计,其中还涉及到人的心理、情绪,甚至某种象征意义。Powerpoint的色彩设计要有整体的色调,背景模板与字的颜色要有反差对比,要注意色彩的冷暖搭配。对于不同的专业和授课内容,要有不同的色彩处理方式,比如文科类的课程,可以用橙、黄等暖色,来表现它的热烈、感性,对于理工科类的资源,可以用蓝、绿等冷色来表现它的冷静、理性。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可能不会顾及到色彩的诸多用途,但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和制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将多媒体软件的色彩处理恰当,给人以视觉享受。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是一项繁杂的技术工作,为了达到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增加可信度”的目的,除了重视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还要特别强调制作中教师、学生、制作人员三方的配合,重视拍摄中三方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让身处两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制作人员发挥出各自的专业水准,制作出能够充分展示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教学录像精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2]刘运阁.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孟华,方翔.从精品课程录制谈PowerPoint 的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1.

篇(2)

[DOI]10.13939/ki.zgsc.2016.24.276

1 引 言

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物流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因此,物流技术也成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升学当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但传统的《现代物流技术》的教学方式一直“重理论轻实践”,以基础课的授课方式讲授应用型技术类型的课程,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洞、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与当前的建设应用型大学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不符,同时,也难以真正让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核心技能。

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教学体系,通过感知认识、理论教学、系统实操、系统开发与设计等多层次立体教学模式,将技术带入课堂,案例引导式教学,学生互动式学习的方式,探索一种新的针对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扎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当前社会与行业背景的应用型物流信息人才。

2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的设计

为了实现物流信息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设计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本系统将用RFID技术替代传统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条码技术,并结合物联网及无线网络技术,实现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与可视化管理。整个系统以商品的销售为驱动,以数据共享为前提,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对包括生产环节、仓储环节、配送环节、运输环节与销售环节的闭环供应链系统进行全程运作模拟。各环节产生的数据,全部通过互联网传输并存储在数据中心中,数据中心处理相关信息后,通过互联网提供相关的生产、仓储、配送、运输、销售与消费者等不同环节的用户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实训系统的整体系统流程与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整体系统流程与架构

2.1 基于RFID技术的系统编码体系的设计

为了完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产品物流间的对应关系,需要解决物理实体编码标识与信息采集的问题。本系统中,将采用RFID技术作为系统标识与信息采集技术,EPC编码体系对物理实体编码标识。

在本系统中,通过贴标与数据绑定与数据服务注册来完成。贴标过程包括单品贴标、包装箱贴标、托盘贴标、车辆贴标等,产品在生产环节完成单品贴标,这一过程的作用在于赋予单品一个由RFID标签承载的编号,编号中可表示货物的体积、重量、生产日期、批号等多种含义、多种信息的RFID,而且由于RFID采用无源标签,信息的存储不会丢失。该编号在以后的过程中与物品绑定在一起,在赋予编号的同时注册产品的EPCIS信息服务,包括产品信息、生产企业信息等;在装箱过程,将若干个单品绑定装入一个包装箱,并为包装箱赋予一个由RFID标签承载的编号,包装箱编号分别与单品编号绑定,并将数据上传到数据服务器;当产品在出入库过程中,会把若干个包装箱装入托盘,每个托盘贴有固定的RFID标签,并实时的上传数据。负责运送物品的车辆在接收运送的货物之前,会通过RFID标签的阅读获得运送物品的编码,在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车辆上的移动终端提交物品的即时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物品的位置、状态(温度、湿度等)等信息,以为其他过程应用。当装置收到RFID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送入数据库中。有关货物及车辆的必要信息可实时记录在数据库中,有利于物流计划中心对车辆和货物的适时控制,并且有利于客户即时的查询货物信息。

2.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由生产工厂开始模拟,当生产工厂接收到配送中心的生产加工订单后,制订生产计划,开始生产,生产过程包括贴标与加工两个环节,完成后,带有唯一标识的产品运送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管理过程包括商品的入库、在库管理、出库、装箱贴标、托盘贴标、准备运输六个环节。当配送中心接收到来自超市的订单后,根据订单生成出库单与配送单,然后出库发货;发货后商品进入在途环节,在途环节车辆向数据中心发送在途信息,以供配送中心与超市实时查看;当货物送至超市后,则进入超市后台管理环节,包括商品的入库、在库管理以及货物的上架;当超市后台接收到前台的补货单后,则根据补货单生成出库单,进行货物上架;在超市前台,顾客使用智能购物车选购商品,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更新在库货物信息,当有商品数量减少到一定数值后,发出警告,管理人员根据库存情况与销售情况下补货订单,通知后台补货。系统各环节的功能设计见下表。

3 物流信息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智能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资源,通过理论讲授,向学生介绍基础的物流相关知识,了解供应链各环节,初步认识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对智能物流系统进行实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的技术,对供应链系统也会产生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解剖”智能物流系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搭建智能物流系统,从而能够真正了解各种技术在物流系统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最后学生通过对流程与技术的理解,自己设计相关的物流系统,并能够应用相关的方法,对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学生对整个智能物流系统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详见图2。

3.1 通过软件实操,增强理论教学效果

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完全是从理论到理论,内容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实训过程中,首先通过系统软件的操作与运营过程,理解供应链系统相关的概念、运作模式、特点等。同时,对于相关技术的理论教学,最好效果是让学生看到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因此,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将技术直接带入课堂,通过智能物流系统的实操,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技术,帮助其更好地从理论层面认知技术。

3.2 通过硬件搭建,提升技术应用教学效果

应用技术教学的最好效果是让学生看到技术、体验技术、应用技术。因此,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搭建。通过搭建不同的系统环节,对于技术在不同系统过程中的应用,产生深入的理解,并在实际搭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条码技术为例,可以在课堂演示条码的生成(软件生成),演示条码的读取,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手机体验条码的读取过程(二维码),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同时,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将RFID技术、GPS技术直接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演示。

3.3 设计阶梯式实验内容,打通关联课程屏障

传统物流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过程,以参观演示为主缺少互动以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将利用智能物流系统,开发立体式实验内容,以课堂演示为基础,实验课程学生通过验证实验、设计性实验层层深入,并为未来物流识别技术的开发内容打下基础。建立:演示―实操―设计―开发,四级递进阶梯式实验内容。并与C#面向对象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开发小学期等教学等环节互为基础打通屏障,全面推进。

3.4 综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在学习多种技术的基础上,可以结合企业的案例进行综合案例分析,如GPS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解决运输问题、RFID技术与传感器技术、Zigbee技术结合解决冷链监控的问题等。在充分结合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结合当前技术基础,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4 结 论

本文通过建立智能物流系统,探索构建基于智能物流系统的物流信息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理论讲授、参观演示的主物流信息课程现状,建立从讲授―感知―实操―应用―创新的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认知过程。在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涉及物流学、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同时,本文仅对智能物流系统做了初步的设计,所以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深入完成,本文旨在为后续的物流信息实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深圳远望谷科技有限公司.RFID贴标技术智能贴标在产品供应链中的概念和应用原书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赵文哲.RFID技术在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5):1309-1310.

[4]戴定一.信息共享是RFID应用的焦点[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8):30-35.

[5]Gewin V..Mapping Opportunities[J].Nature,2004(427):376-377.

[6]Wolfe E.,P.Alling,H.Schwefel,S.Brown.Supply Chain Technology-tracking to the Future[R].Bear Stearns Equity Research Report,Bear Stearns,2003.

篇(3)

1、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构成

主要由①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②正馈电线、③接触网(第三轨)、④电动列车、⑤走行钢轨、⑥回流线路、⑦电分段组成。

图1-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构成图

1.1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

引自主变电所来的中压电压经过变压器、整流器(即整流机组)变为DC1500V,再经DC1500V开关柜、正馈电线向接触网供电。

1.2 正馈电线

牵引混合降压变电所和接触网(第三轨)之间的电缆,正馈电线将电能传输至接触网(第三轨)。

1.3接触网(第三轨)

正线一般采用架构刚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是向电动客车供给电能的导电体,在地铁末端一般采用架空柔性接触网。

1.4走行钢轨

列车在运行时,走行轨作为牵引电流回流至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的电路,正线走行钢轨作为回流轨,均流线设置在上、下行钢轨之间,目的是为了减小钢轨电阻和线路损耗,更好的降低了钢轨点位,更好的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1.5回流线

连接钢轨和牵引混合降压所的线路,目的是将牵引电流返电所,形成供电通路。

1.6电分段

电分段是接触网的电气隔离,通过电分段把接触网分成不同的供电分区,作用便于检修和缩小事故范围,也为各种供电方式提供条件。

2、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

(1)双牵引整流机组双边供电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时,各牵引变电所的两套牵引整流机组均应投入使用,直流馈线断路器、隔离开关闭合,纵向越区隔离开关打开,相邻两牵引降压混合所形成双边供电。以图1为例,1#、2#、3#为相邻的三个牵引降压混合所,2#、3#牵引降压混合所各引入一路电源送入接触网,形成双边供电。

但在在地铁线路的末端,列车在线路末端运行时只能从临近变电所所取电,称为单边供电。

(2)单牵引整流机组双边供电

当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一套整流机组故障退出时,当负荷不大的时,另外一组整流机组可以短时单机组连续运行的能力。

(3)双牵引整流机组单边供电运行方式

当故障情况下,当某一牵引混合变电所的一条直流馈线回路故障时,列车只从所在供电分区上的相邻另一牵引变电所取得电能,以图1为例,2#牵引降压混合所2131故障,2#、3#之间的供电分区只能从由3#牵引降压混合所一边供电..

(4)直流母排越区供电的供电方式

以图1为例,当2#所因故障退出运行时,此时2#所直流进线断开,馈线隔离开关、断路器合闸,通过2#所的DC1500V母排形成越区供电。

(5)纵向越区隔离开关越区供电的供电方式

以图1为例,当2#所因故障退出运行,通过2#所纵向越区隔离开关形成双边供电,,通过2#所合闸2113纵向越区隔离开关形成越区供电,1#、3#两个牵引降压混合所向2#所在供电分区供电。

3、各种运行方式的优缺点对比

(1)双牵引整流机组双边供电

相邻牵引降压各经一路馈线向同一供电分区馈电,是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方式,该供电方式下牵引网电压质量好,继电保护最灵敏且损耗最低,对迷流防护有利,因此双边供电方式是最优的运行方式。

(2)单牵引整流机组运行方式

一套整流机组运行时,整流方式由双机组变成了单机组,导致牵引网电压质量低,谐波含量也增加,降低了供电范围,单台牵引整流机组具有150%过负荷,连续运行2小时的供电能力,此时电力调度应严格监视该整流机组的过负荷情况,另一套整流机组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将该整流机组也退出运行,并且根据情况改变供电运行方式。长远不考虑单机组运行,国内地铁一般不采用此供电方式。

(3)双牵引整流机组单边供电的运行方式

电力调度操作单边供电的时非常简单,但当供电距离较长时候,因接触网和钢轨本身有一定电阻值,牵引网电压质量也会较差,消耗在线路上的电能将增大。另外,在供电末端发生短路时,由于接触网、钢轨电阻的存在,一旦发生短路故障,可能达不到开关柜动作值,从而不能切断短路电路,扩大故障事故范围。因此,在设计上线路末端单边供电区域都离牵引变电所较近,因此单边供电作为一种故障情况下的临时供电方式,不能作为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经常运行的方式。

(4)通过直流母排越区供电的供电方式

此方式电力调度操作简单,利用故障变电所的直流母线将上下行的接触网并联起来,提高了牵引网电压质量,缺点是直流母排构成大双边供电的两个牵引变电所对应的直流馈线开关之间没有联跳功能,如2#所故障退出,此时采用直流母排越区供电,1#所213开关检测到故障时,能联跳2#所211开关,不能联跳3#所211开关,因此用此方法必须明确故障变电所的直流正母排、馈线开关、隔离开关、馈线回路没有故障,一旦相关设备或者回路故障,使用此方法就会造成扩大事故的范围,在地铁运营期间运用这种供电方式的情况非常少。

(5)通过纵向越区隔离开关越区供电的供电模式

此方式电力调度操作简单,利用在于运行期间一旦越区供电范围内的接触网发生故障,向该区供电的两个馈线开关之间可以互发联跳信号,及时切断故障线路,缺点是纵向越区隔离开关不能带负荷操作,必须先对线路进行停电,对线路正常运营会有短时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正常运行时,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正常情况下应采用双牵引整流机组双边供电,此供电方式牵引网电压质量好切能耗低,当发生故障时,电力调度根据现场情况改变正常的运行方式。

4、结论

本文描述了城市轨道交牵引供电系统的构成,对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正常和故障情况下各种运行方式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情况下的运行方式有诸多不可靠性,所以故障情况下的运行方式不能长期运行,一旦出现供电系统故障,电力调度按照"先通后复"的原则处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供电方式,保障轨道交通的持续供电,并应尽快组织人员进行故障处理,尽快恢复正常的供电方式,保障供电系统设备和行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会遇突发性故障,采用什么供电方式需要电力调度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尤其是考验地铁电力调度应急处置能力,因此地铁电力调度的调度水平显得尤为关键。

篇(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nursing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on negative emo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patients with glioma. Methods 96 patients with glioma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ostoperative routine nursing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9.2% in the control group(χ2=9.365, P

[Key words] Postoperative nursing care; Psychological communication; Glioma; Quality of life

脑胶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此病病程较短、肿瘤生长较快,治疗后的复发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脑胶质瘤主要方法。然而手术切除后患者容易合并并发症,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相关研究表明[3],术后加强护理干预有益于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术后护理联合心理沟通干预是否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目前相关资料较少。为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实施护理联合心理沟通干预对患者负面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本文选择2011 年2月~2015 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96例进行分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2月~2015 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96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纳入标准:(1)经头颅B 超、MRI 检查、病理学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4],且使用手术切除术治疗者;(2)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者;(3)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接受本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血肿、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5];(2)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3)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观察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43~73 岁,平均(63.5±2.6)岁;病灶分布:额叶18 例,枕叶16例,项叶10 例,颞叶4例;肿瘤类型:星形?胞瘤3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0例,少突星形细胞瘤5 例,室管膜瘤3 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30例,初中及以下18 例。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44~72岁,平均(63.1±2.2)岁;病灶分布:额叶19 例,枕叶15例,项叶9例,颞叶5例;肿瘤类型:星形细胞瘤29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1例,少突星形细胞瘤6 例,室管膜瘤2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9例,初中及以下19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措施:①医护人员科学分组,根据医院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将医生与护理人员给予分组,一组护理人员固定与一组医生进行对应,同时固定为一组患者负责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②医生与护理人员进行联合查房,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及医护需求,并及时向医师汇报,遵照医嘱及患者具体病情科学制定护理措施[6];③加强对患者进行术后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以及康复训练知识;④由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患者术后用药、用药注意事项及饮食禁忌等实施联合指导,要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颅内出血、高热等一些不良反应给予防范;⑤医护小组相关成员应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给予随访,并做好记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沟通干预:①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后需要长期化疗,容易诱发患者产生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 , 而负面情绪又会恶化为自杀倾向。为此,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加强沟通,熟悉及掌握患者文化层次、平时兴趣爱好等情况,在每天晚间7∶00~8∶00对患者实施心理辅导,与患者积极沟通。对患者进行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运用关爱语气与患者沟通交谈,让患者得到良好的心理安慰,化悲观心理为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勇气;②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内心的焦虑、烦躁、抑郁等不同的负面情绪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脑胶质瘤并非是绝症,同时运用恶性肿瘤治愈的典型案例作为向导,鼓励患者向其学习,引导患者每日保持良好的心情,消除各种负面情绪;③提供信息支持:可针对患者在治疗、护理及康复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提供一定的信息沟通及支持,必要时可给患者提供书籍及健康手册供其阅读,以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知识;④认知行为疗法: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放松的方式,如适当的户外活动、唱歌、播放轻松的音乐、腹式呼吸训练等[7]。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VAS评分、焦虑心理SAS 及抑郁心理SDS评分、生活质量情况、护理满意度。

1.4 评价标准

1.4.1 干预后不良反应的评价 对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观察及记录。

1.4.2 干预后疼痛程度评价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给予评分,将术后疼痛运用一线段表示,并将此线分为10 段,0 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极度疼痛[8]。

1.4.3 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评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给予评估。SAS量表主要评价患者的心理感受及躯体症状,分成1~4级评定,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AS总分,总分超过 40 分说明有焦虑,分值越大,提示焦虑程度越重;抑郁自评量表(SDS):除测试内容与SAS不同,项目及评定依据与SAS 基本相同,累积各条目得分为SDS总分,SDS总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标准总分为53分,总分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9]。

1.4.4 生活质量评价 根据欧洲癌症治疗观察组织设计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表包含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3个方面,得分越高,反映生活质量就越高[10]。

1.4.5 护理满意度评价 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满意度实施评价,分成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服务态度、病房环境等内容,总分为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设定检测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不良反应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

2.2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轻度疼痛率为45.8%,对照组轻度疼痛率为31.3%,且观察组干预后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34、8.467、11.472,P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 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72、7.625、6.857、6.043,P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1,P

3 讨论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121-1

1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的重要意义

1.1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管理自身的内部要求,对于企业管理来说,互动和交流是由管理的需求特点所决定的,沟通是联系人们思想交流的有效手段。没有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没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企业管理只能是机械的命令。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想要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效地实施,沟通就是关键,一方面,企业发展的灵活性较大,需要企业管理不断地进行交流,这是它自身发展的内部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中的沟通是企业管理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依据,也是企业管理自身不断发展的成果,因此,企业沟通是企业管理的自身要求,对企业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创新和融入市场的前提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创新和融入市场的前提,企业是不断发展着的,企业的动态发展特点决定了企业管理不可能是静止不动或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的创新发展要求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就在于此。

企业管理的沟通是全方位、多视角化的,它较为全面的特点也让企业意识到自己本身的不足和市场发展的走向和动态,以便于企业随时跟进动态,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是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1.3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企业管理沟通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思想的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企业的管理沟通也能带给企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企业管理交流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这对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企业的发展的生命力来源于沟通交流中各种智慧的结合,在合理有效的交流中,领导者可以取其精华,运用较为先进的理念到实际的企业发展中。

2 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现状

2.1 企业对企业管理的沟通问题不重视

在企业管理中,许多管理者都存在这样一个通病就是只注重高层领导的决策和意见,而忽视企业中其它非领导层面的员工想法,其实不然,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领导者是具备的是高屋建瓴的开拓视野,而真正处于其中的就是企业中的实际管理者和广大的员工,他们是最了解企业某方面具体情况的人,他们的意见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然而,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管理者普遍认为领导的地位不容撼动,领导的思想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思想,以至于对于管理沟通层面历来不受重视,企业的其他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表达个人意志的机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2.2 企业管理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

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这一特点,一方面,由于领导者长期的不重视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的不作为所产生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管理者为了迎合领导而忽视其它交流沟通的必要性,或是员工有好的意见或建议都被管理者间接剽窃,员工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赔偿,这就失去沟通的公平性,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平等性的缺失将会导致员工工作和交流的积极性。

企业管理缺乏系统的沟通机制具体体现在,沟通过程的无组织、缺乏核心的领导、没有形成一种趋势,员工表达意见的意愿不强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所致,主体的不作为会导致企业整体不具有沟通积极性的意愿,因此,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健全沟通机制非常必要。

2.3 企业管理沟通渠道不畅通

企业管理还存在着沟通渠道不畅通的特点,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重大问题的交流和沟通主要是领导层面和管理层面相互进行,员工与领导的直接交流很少或是没有,就即便是管理层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沟通交流也不直接或是存在种种弊端,总之,企业管理沟通渠道不畅通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依然存在。

企业管理渠道的不畅通主要体现在,员工缺乏向企业表达意愿的渠道,或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缺少交流管理的方法和渠道,企业的沟通大多是横向的交流,而缺少纵向的沟通,使得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弊端,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影响公司发展。

3 解决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对策

3.1 企业要正确认识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中,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必须重视管理中的沟通交流作用,把企业的沟通管理纳为企业发展发展的轨道中来,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发展交流。作为企业的管理来说,沟通是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能够广泛听取意见,在交流中不断进步的企业才能长期发展,所以应该把企业管理中的沟通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3.2 管理者应强化沟通意识

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意识到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以全方位的视角来进行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不是简单的交流活动,而是要求管理者具备相应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一方面,管理者要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激活企业内部的沟通,让企业内部人员主动参与沟通活动,提高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管理者要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让企业的沟通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沟通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提出一些能对企业发展有建设意义的意见,这需要管理者自身不断强化管理能力的过程。

3.3 健全沟通管理机制

企业沟通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内部的沟通管理一度处在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企业内部人员有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意愿,但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没有提供相应的平台,这就是体制不健全的结果。想要是沟通管理与企业发展相协调,就必须健全沟通机制,企业管理者可以开设沟通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董玉芳,何大伟.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5(28).

篇(6)

二、企业财务管理沟通的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沟通主要坚持整体系统、整体协调和整体最优的原则。因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是要为企业管理的效率提升做出贡献,同时财务管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职能,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沟通中应保证财务管理不脱离整体,形成协调统一且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首先,企业财务管理沟通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尽管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相对独立,但财务管理离不开公司的系统整体,也难以脱离系统的整体,要在公司的管理全局上进行财务管理的沟通,一切以公司整体的大局为重,保证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性。其次,要坚持整体协调的原则。在财务管理中要做好企业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沟通的协调性,同时也要保证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效进行沟通和协调,为企业做好财务工作和企业整体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再次,要坚持资源优化配置最优的原则。这就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充分沟通,充分快捷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并针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其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通过系统要素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产生整体性的功能,有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资源整体最优的要求。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沟通机制建立的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渠道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企业上级与下级的沟通交流。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采取月会、周会、座谈会、企业内刊、公告栏等方式促进各部门以及上下级的有效沟通。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平台、QQ群、周末旅游和小型聚会,这样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沟通的方式,有利于为员工的沟通提供和谐轻松的环境,促进沟通效果的提升。同时管理者不论在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要向员工传达准确的信息,且要进行有效倾听,能够使员工在沟通交流中畅所欲言,不要打断其发言或批评其的发言有误,管理者应充分的相信和依靠员工,全力支持员工的工作,有效注重沟通的情感交流,做到真诚和换位思考,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保证员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并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沟通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二)完善沟通程序

要促进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交流的机制,要完善沟通的程序。首先要从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协调会的召开做起。这种业务协调会要求财务部门经常召开,针对财务工作中发生的突出问题和财务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以及可能引发的隐患进行相关的讨论。有效促进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其他部门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其次,企业其他部门应邀请财务部门参加其部门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针对各部门在其工作中发生的财务问题与财务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有效保证信息沟通的畅通性,完善沟通程序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再次,要将会议的召开的时间定下来,形成企业的沟通重要方式之一,如内季度召开财务制度讨论会议,每周进行员工座谈会,每年进行相关的培训会,开展专题培训等,每半年召开员工交流会等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制定,将沟通的程序进行完善,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沟通机制的建立健全。

篇(7)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02

自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以来,中国内地报业的集团化经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而来也面临越来越多管理难题,如何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是摆在报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报业面对严峻的形势,为扭转这一局势,不少报业集团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加快推进从传统报业集团到全媒体集团的转变,新的战略转型,也需要有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支撑。

谈到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前的研究者往往更多是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个具体模块,而忽略了企业的沟通机制,尤其是内部沟通机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报业内部沟通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及内部沟通机制的提升对策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企业内部沟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沟通的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沟通就是管理的本质。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企业的沟通分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内部沟通是企业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以强有力的企业内部沟通网络及时、准确、精要地将企业的目标及由此产生的具体措施与员工分享,以获得他们的理解、认可与支持。而作为企业管理核心之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直接以一刻也离不开沟通的人为管理对象,可以说沟通尤其是企业内部沟通状况,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也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沟通的功能从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交流、协调、激励、控制等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交流功能

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能有效地整合情感要素,充分尊重员工的感情需求,使员工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充分交流,以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的位置和心态的位置,从而在员工内心深处激发起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而这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协调功能

良好的内部沟通有助于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首先,通过有效的沟通,人力资源参与组织战略的形成。其次,有效沟通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再次良好沟通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3.激励功能

沟通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非薪酬激励。良好的内部沟通,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有着较高的员工参与度,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人才流失。此外沟通还是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管理工具,它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结果的运用。可以说绩效管理就是上下级间就绩效目标的设定及实现而进行的持续不断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

4.控制功能

内部沟通是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信息流通的重要手段。通过申诉、举报等方式,企业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形成一种无形的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实现内部控制功能。员工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正式途径,也有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

二、企业内部沟通的种类和形式

企业内部沟通根据传播的方向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根据传播媒介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从沟通的有效性上分,沟通可以分为有效沟通和无效沟通;从管理角度分,沟通可分为战略型沟通和战术型沟通;从沟通的广泛性上分,沟通可以分为个人沟通和群体沟通等。

目前企业内部沟通常见的形式有:

1.面对面交流 。面对面交流是最常见的沟通交流方式,上下级之间布置、报告工作,同事之间沟通协调问题,经常都采用这种方式。

2.电话。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借助电话这一传播工具进行的有声交流方式

3.会议。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会议是内部沟通的重要方式。

4.文件。公司下发有关文件是典型的下行沟通。对于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或者需要员工共同遵守的文件,必须与员工进行彻底沟通,确保执行到位。

5.业务报告。报告无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面上形成文字的,都属上行沟通,一般需要批复或口头上给予反馈,从而形成上下信息交流上的互动。

6.内部报刊。很多企业都通过办内部报刊来增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7.举办各种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各种劳动竞赛、讲座、专题培训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与员工及同事之间的沟通。

8.内部办公系统、电子论坛、即时通讯系统。这些电子交流平台在方便办公的同时,也使内部沟通和员工交流更加便捷和顺畅,节约了沟通成本。

除了上述形式的沟通之外,对于非语言沟通也应引起我们重视,比如面对面交流时的双方的穿着、举止及其相关礼仪也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过程的效果。此外,员工对办公环境、工作气氛的感受,其实也是一种沟通。

三、报业内部沟通机制提升的对策及思路

我国报业作为一门行业和产业,具有其特殊性。它脱胎于事业单位体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内部经营体制的改革,如自办发行、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等。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标志着中国报业进入集团化经营时代。随着报业集团化经营的发展,通过自主发展和兼并重组等方式,报业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增多,容易造成内部条块分割严重,内部沟通不畅,交易成本上升。为有效提升内部沟通,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沟通标准

任何的沟通只有在有了标准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衡量任何沟通活动的意义,都会最终追溯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介形态的不断出现和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发展迅猛,传统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很多单位薪酬待遇相对下降,导致员工的士气受到打击,容易产生一些消极和低落情绪,优秀人才流失现象加剧。在此情况下,通过令员工聚焦于集团的目标,集团可以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以目标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必须首先要构建好自身的业绩管理体系,通过设置明确、科学的业绩目标,用以指导企业行为,包括沟通行为。

2.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如果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那么,信息从最高决策传递到下属单位不仅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信息的及时性和沟通效率。有的学者统计,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到了信息的接受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的正确性。为此需要加大力度,对报业内部行政、采编及经营单位的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尽可能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从而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减少沟通壁垒和障碍。

3.强化内部培训

强化培训是为了在企业的内部构建一种统一的沟通风格和行为模式,减少因沟通形式不一而造成的摩擦。通过培训可以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固定下来,形成大家一说出口就能被理解的企业话语。参照GE等跨国企业的做法,目前国内的华为、腾讯等公司,都组建了企业大学或学院,负责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一方面让企业管理人员学习必要的管理技能、业务技能、沟通技能等;另一方面也统一了大家的意识和管理理念,为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与执行奠定良好基础。

4.健全内部沟通渠道,完善反馈机制

尤其要重视网络等新的传播手段和沟通渠道的作用。此外一些以前不受重视的非正式沟通,如今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比如现在所流行的柔性沟通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沟通活动,更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企业还应注重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使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沟通达到平衡。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从新员工进入公司到被任用、从员工成长到期间的异动、乃至离职,沟通可以随着员工的系列变迁过程细分为“入职前沟通、岗前培训沟通、试用期间沟通、转正沟通、调岗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离职后沟通管理”等八个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员工成长沟通管理体系,以改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公司领导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5.积极应对员工队伍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在报业转型过程中,人才的需求结构与原有业务格局和人才结构反差较大,原本不受重视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审计、法律等人才需求空前旺盛,但这些人才恰恰是集团短缺的人才。为了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所产生的能量,包括年龄、性格、国籍、、文化背景等,员工队伍的非同质性程序越来越高,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而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更加注重培养与这些多元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多元化员工队伍的能量,进而提升集团在外部的形象和声誉,在留住人才的同时,也吸引外部更多的人才。

篇(8)

(一)传播素材转换和web2.0互动沟通模式

网络区别于传统媒体交流的特性,主要在于其随时随地的互动,并且具有信息原创的普遍性。近年来web2.0的发展及其应用,全面打破了原先单点、单向的大众媒体交流特性限制,新生网路传媒工具不断诞生并逐步升级,诸如即时新闻、个人主页或博客、微博、推特(TWITTER)、社区(SNS)、电子杂志等形式,为互联网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交换方式选择,也为互联网使用者的条件或背景网聚提供了可能。其中的网络互动性虽有别于现实互动,但其内容信息交流载体多元丰富背景下的实践,实质却是人们生活或学习以及工作实践。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价值判断标准和生活实践价值观念必然会渗入人们的网际交流和相应的活动中。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众化传播,必须首先实现有别于以往传统课本教育或社会宣传的素材转变,迅速地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实践,使其不仅通俗化,而且形象化、生活化,从而获得网络条件下的大众化传播的互联网接驳准备。另一方面,应快速从传播和反馈上建立匹配于现实互联网传播的模式。教育传播工作者,应积极将经典理论和应用形式化,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大众化传播模块,不仅要有定点传播,更要有集合各种网民群聚的社会化互联网平台模块,其中内含批判、沟通的社区或现代网络移动应用平台素材,从而为在互联网的大众化传播形成共鸣基础。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大众化传播的反复探讨反馈机制,特别是以web2.0技术构建诸如微博、互动空间、社区等工具平台,为广大网民构建大众化传播的理解和互动反馈的基础平台。

(二)大众化传播的民主、开放的民议模式

互联网作为崭新传播工具的自由交流机制和公共沟通场域,有利于拓展大众网民虚拟交流的内容涉及领域,有助于一国信息特别是政治和行政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及其贴近民众生活化的实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更需要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和受益主体的一致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有宣传普及载体,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权。”[3]为此,可以构建基于大众化传播的行政治理的互联网传播交流模式机制。因为在互联网的平台传播,不仅可以促成广大民众的双向沟通交流,更能实现网民参政议政的民主主动性和参与积极性,获得执政理念的广泛民众价值认同,这也是我国在进行民主治国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众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生活发展的具体要求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要适当放宽网民参与权限,降低言论约束限制,以利于政府与民间的意见沟通反馈;同时,开发基于上述web2.0平台的行政民议模式机制,并配套建设好网民隐私保护机制,从而形成民主文明和开放的议政环境;最后,要注意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化传播在这一民议模式下的谏策落实效率,特别对是的热点问题,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以鼓励民议模式平台的后续积极性、主动性。“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4]。在民议模式平台基础上,应注重人主体性发展趋势,不断还原经典理论的实践意义,将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民主参政议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参与过程中体现人们对于价值观体系的感知、认同与内化,并至最终的网络大众自由自觉的行为主体选择外化。因而,应在民议模式的网络传播应用基础上,加以引导控制,不仅促进更深意义的大众传播,更将民议落到实处。

篇(9)

观念对于行为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所以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需要以转变辅导员传统观念作为基础。在此方面,首先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具备沟通为本的沟通理念。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认识到自身工作性质与高校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差异,并认识到在工作过程中始终贯彻沟通的重要性。事实上,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威信以推动自身工作的良好开展。所以,辅导员需要重视与学生开展沟通工作,在树立沟通为本的沟通理念基础上,从提高沟通有效性角度来促进沟通机制的完善以及其他工作的开展;其次,辅导员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遵循民主与平等原则。在民主原则的体现方面,高校辅导员需要支持学生对自身思想以及需求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思想与需求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满足。同时,辅导员需要在沟通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通过突出以人为本的沟通理念来体现出对学生人格、思想、需求以及情感的尊重,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师生之间的隔阂进行消除,并促使学生能够面对辅导员敞开心扉,开展畅所欲言的交流。在平等原则的体现方面,高校辅导员需要改变传统工作观念中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并重视实现与学生人格、权利以及尊严的平等来与学生开展交流,这是引导学生参与沟通并提高学生沟通热情的重要基础。另外,高校辅导员需要在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平均的分配,并对学生体现出平等的关爱。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差异,并避免使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以及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交流,只有做到这一点,高校辅导员才能够获得学生的信任,并让学生愿意与辅导员开展沟通与交流。

二、信息反馈制度的完善

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开展沟通的过程中,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构建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能够推动沟通中的反馈信息被辅导员准确且及时地掌握,并使辅导员在沟通计划的制订、沟通内容的调整中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性。信息反馈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要求辅导员能够实现前置反馈、中程反馈以及后继反馈的良好结合。其中前置反馈指的是在学生并没有表现出不良行为和思想时,辅导员需要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以及行为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利用典型示范以及思政教育来预防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倾向与行为倾向做出正确引导;中程反馈指的是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对双方之间沟通的看法以及意见等进行表达与反馈,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双方之间的沟通方法以及沟通内容做出优化;后继反馈指的是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结束某一阶段的沟通与交流后,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学生思想方面产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与评价,从而确定在下一阶段的沟通中需要保持的内容以及改进的内容。虽然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中,前置反馈与中程反馈往往被辅导员所重视和强调,但是由于后继反馈需要在结束沟通之后开展,并且不会再对上一阶段的沟通效果产生影响,所以这种反馈制度往往被高校辅导员所忽略,这是高校辅导员在对信息反馈机制做出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沟通效果评价机制的完善

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机制的构建中,重视沟通效果评价机制的完善是对沟通成效做出检验的重要手段。在此方面,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有必要组织专家对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所开展的沟通做出定期的检查,同时有必要通过座谈或者书面等多元化的形式来对意见进行反馈以促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校可以以大学生为主体,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行评价,同时有必要以辅导员为主体,利用座谈形式,通过总结与交流来掌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情况并促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提升。另外,高校有必要实现辅导员考核与沟通效果评价机制的结合,通过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成效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中的重要指标来提高辅导员对完善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视,确保辅导员将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工作进行认真的贯彻。在具体工作中,沟通效果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沟通的积极性与频率;二是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是否体现出了尊重与平等原则;三是经过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辅导员是否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做出了深入的了解,以及学生的思想倾向以及行为倾向是否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艺术[J].教育与职业,2010(23).

篇(10)

今年8月份,该联社在内网建立了“沟通零距离”信息交流平台,作为员工畅所欲言、表达诉求、建言献策的“绿色快速通道”。设专职人员负责接收建议、意见和咨询,集中汇总,由市联社主要领导签署意见后,转由各部室予以解答和落实,并将落实结果在市联社内网“沟通零距离”栏目中刊登,建立起了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的内部循环运转机制。

该平台坚持鼓励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优化了系统内部舆论环境,受到了广大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积极响应。平台开通仅2个月,就收到员工来信200余封。同时,“沟通零距离”督办问题的及时有效反馈,初步解决了农信业务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为平台整体协调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沟通面对面,主题沙龙初探索

近日,第一期“沟通零距离”主题沙龙在昌乐和高密举办,来自各行社的近100名优秀大学生员工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交流。围绕本期沙龙活动的主题,大家或结合当前国家政策、经济热点就农信的市场定位畅谈自己的认识;或结合具体工作对企业柜面服务追求、服务理念等提出建议和应对策略;或针对企业精神、人事管理理念等提出独到见解,活动气氛热烈。参加沙龙活动的员工纷纷表示在思想的碰撞中,开阔了思维,升华了认识,在百家争鸣中实现了自我的提升。

本次沙龙活动的成功举行,是市联社对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又一个崭新探索,搭建起市联社领导与辖内员工直接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助于增强全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职业归属感,不断强化员工主人翁意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鼓励带动广大员工积极进言献策,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责任感的途径;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农信“智囊团队”,实现了群策群力,用集体的智慧完善了企业管理,为农信的发展注入持久耐力。

三、上下联动,长效机制作保障

篇(11)

在我们与核心客户的沟通机制中,公司的审计部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部每年都会定期到各地市场进行审计工作,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拜访客户,跟客户进行访谈。审计部门与商客户的访谈主要是了解客户需求,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当地是否有违反公司政策的事情发生,公司给商配备的各种资源有没有到位等等。审计部门访谈的结果会与公司的管理层共享,而且每季度还要做总结研讨会。这些制度化的工作流程使我们与商形成非常密切的沟通,也使企业与商的沟通是多层次的。

而企业要想做到与商客户的无障碍对接,离不开商的密切配合,我们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一个高效的服务平台,实现与商无纸化、电子化的沟通流程,让商与企业的沟通简单化。在我们的管理系统中,商的每一个卖场、每一个专卖店,甚至每一个导购员的销售额,商卖的每一台机器是什么型号的,销售到哪个小区,什么时候安装的等等商与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管理的平台让我们与商之间的对接更加透明化,这种沟通更有效且成本低,沟通的效果好。

企业与商的沟通机制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沟通机制是最有效的,对企业是最合适的,并没有特定的模式,不同的企业可能需要不同的沟通机制。如果企业重视与商的沟通,那么就会想尽办法,有意识地去开发和调整自己企业与商的沟通流程,将一些无效的沟通流程去掉,将好的沟通流程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