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交流心理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流心理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交流心理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26-10

1交流分享在心理教学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1.1 交流分享的含义

交流分享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一主题展开,表述各自的体验,相互交流启发,从而更深入、全面的理解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创新等能力得到锻炼,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广义的交流分享可是集体分享、两人分享等,本文探讨的交流分享主要指小组分享。

1.2 在心理教学中进行交流分享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积极影响

1.2.1 多向交流帮助学生得到更全面、深刻、准确的心理体验。现代信息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信息交流的频率越高、量越大,从中获益的机会就越多。交流分享不仅突破了教师单向的传授,让学生有输出与反馈的机会,而且更提供了学生间多向交流的平台,通过课上注意听讲,课后阅读有关材料并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倾听来自同伴的不同见解,在群体思考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对事物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漏洞或错误,这时就需要学生在运用和巩固原有知识说服别人的同时,认真聆听各方意见,对照反思,从中判断出心理过程的积极与消极。有了自己甄别、纠错的思维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将更深刻、难忘。有研究表明“同龄个体之间的交往更容易促进认知发展”,加上教师在一旁及时有效的引导,定能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更准确的把握,并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学习内容。

1.2.2 交流分享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分享进行时,学生不仅要通过观察、倾听了解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且趋向于探索,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创新潜能也会得到激发。与此同时,学生还要通过语言表达,口述自己的思考成果,不知不觉中口头表达、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训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少不了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对分歧意见的处理与协调。分享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交往,让他们在参与倾听、表达、相互协作、肯定与反驳中,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不同,从而培养宽容和谦虚的品质,提高沟通技巧,社交能力。这样学生在不断交流的交流分享中,取长补短,使自身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所需的心理品质都获得了全面提升的机会。

1.2.3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合作的意识。交流分享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合作的意识。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前者将真知奉送,后者引导发现真知,交流分享的教学方法正是把学生置于发现者的位置,给学生自己发现真理的机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己参与体会感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反过来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自我调节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的。另一方面,交流分享的方式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共赢的乐趣,增进相互之间的积极情感,养成共同商讨、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同伴间共同分享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合作互助,最终获得共同成功的体验,也将促进学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学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1.3 交流分享的实施现状

1.3.1 交流分享只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被省略。关于交流分享的使用频率,似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交流分享使用过于频繁,而另一种则是指出交流分享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教师教学排除在外。事实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反映的是同一个现实:多数教师对交流分享的认知存在误区,导致将交流分享仅仅作为一种活跃课堂气氛,展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形式,用在面临教学评优或教学检查等公开课上为自己的教学增添色彩,而对于交流分享的实质效果却并不抱有期望,在日常教学中也极少使用。

“交流分享用的比较少,本身效果也不明显,除非是公开课,一般的家常课基本上不用。”这是笔者就交流分享使用情况随机访问黄浦区某中职心理教师得到的回答。无独有偶,某培训学校心理教师在被问到同一问题时,给出的答案也是“交流分享现在基本上不用,因为心理课程理论较多,本身教学时间紧凑、分享费时费力,一般不用。”有调查数据显示,某校心理健康共102节课中,公开课31节,其中应用交流分享的为28节,非公开课71节,应用交流分享的为5节,应用率分别为84.8%和7.04%。类似的数据是某位教师就自己一段时期所听公开课中有关的交流分享做了统计:总共24节课,运用到分享方法共18节,约占75%,没有运用分享方法的共6节,占25%。在有运用了交流分享的18节课中,学生及教师感到效果的为6节,约占33%;一般的9节,占50%;完全没有效果的3节,约占17%。从这些以上这些调查背后,我们不免担心教师对待交流分享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包括日常教学中很少使用交流分享,即使在公开课上使用,也未必是对交流分享真正的重视,所以在会出现教师以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凑为由,拒绝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交流分享方式。另一种可能是:教师出于对学生能力的低估,认为学生离开教师的帮助,自己分享不出什么收获。课堂时间宝贵,教师有时会高估自己发言的价值,在学生面前是专家,是权威,由自己直接传授经验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说教才是最经济实用的方式。

1.3.2 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各环节随意性大。由于交流分享的方式,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并不多,因而教师在交流分享的具体操作环节上显得过于随意,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这就导致交流分享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学生迟迟无法进入角色,分享开始了,大家面面相觑,无话可说,教师也陷入尴尬,只能早早收场;另一种情形则是多数学生积极活跃,听到自由分享,便开始畅聊,话题跑远了不说,场面混乱难以控制,以致后半堂课的正常教学次序都无法保证。

这其中包括随意的交流分享主题,缺乏精心设计无法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参与分享、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那样外向开朗的学生就开始嬉笑休聊、散乱活动;内向安静的学生低头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或是摆弄手中的笔拖时间。如果是公开课,情况看似好些: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看起来好像学生都在参与分享,仔细观察一下,的确有些学生是在按照要求在积极思考交流分享问题了,但是由于缺乏组织引导,分享过程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几分钟后,不管分享进行的如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安静下来。分享成果的展示,一般就请学习比较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来代表发言,发表的也都是个人的经验,没有对小组内的分享情况进行加工和概述,基本没有相互启发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又在做什么呢?有的教师在傻站在三尺讲台前,面无表情的袖手旁观;有的索性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是不知所措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缺乏参与意识;也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分享,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交流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生关注,当有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向教师请教时,又没能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有效的指导,用“哦,哦这样,大家说说”、“恩,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想法”等语言就简单搪塞过去了。很难想象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包括“活跃”的学生都分别能从分享中获益多少。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根本没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启发,又谈何分享的效果。

1.3.3 多数学生没能真正适应交流分享所需的氛围。交流分享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沟通,以获得思维互补的过程,既需要敞开自己的心扉与同伴分享,也需要虚心倾听,接纳来自同伴质疑,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达成某些共识,拓宽原有思路。但是在现实分享中很多学生表现为缺乏基本的沟通技能。思维活跃爱表达的自己滔滔不绝,丝毫没有倾听其它人的欲望,另一些则有些冷漠,好像事不关己,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亦或是只顾自己埋头翻书,对别人的发言显得不屑一顾。分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所有参加成员既要发出信息、同时又要接受信息,并对别人的信息积极做出反馈,实现积极的互动是交流分享发挥实效的基础。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只顾自己说,全然没有听其他同学怎么说,没有倾听的意识或不尊重他人意见,组员之间根本就没有思想交流。当然也有稍好些的情况,但是终究存在参与度不均衡,分享不充分、不深入的现象。多数学生没能真正适应交流分享所需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为交流分享而分享,学生多感到有些勉强,也丝毫无分享、收获的喜悦。

2 对交流分享实效性评价角度的探讨

2.1 预设及生成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这样两类,一类是预设性目标,另一类是生成性目标。评价交流分享的实效性,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生成”。交流分享使得学生不再是教学的配角,而是分享过程中真正的主角。在现代信息科技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经验获取渠道都很丰富,新观念发展又是如此之快,变化也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的极限。学生自己需要的心理辅导,不仅可以通过听教师讲课,更可以跨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海洋中寻找、挑选甚至挖掘。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甄别有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交流分享呈现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当然,交流分享也不能一味追求生成目标,使分享陷入“无目的”的误区和尴尬,如果仅仅是漫无目的的“生成”,看似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分享热烈而“精彩”,实质上误导了学生,降低了分享的效率。生成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因而生成性目标植根于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善于捕捉分享中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将“生成”与“预设”对立统一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现实效性的交流分享。

2.2 学生参与分享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参与交流分享的表现出的热情,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主体地位发挥的主要标志,也直接影响了在交流分享中学生的收益面和收益程度,因为在分享中学习本身是需要互动的,真正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收获。“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一场有实效的交流分享,最好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所需。如果忽视了学困生,总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掌握整个小组的发言大权,其它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都当“配角”。久而久之学困生都懒得去想,交流分享就那么几个人的舞台,其它人在一旁干等着,就算争论的多激烈,也没能真正发挥交流分享的实效。要努力使每个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主动探究,至少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在交流分享中能够围绕某一问题彼此间能交流、分享、倾听,提出自己的见解。全员参与,有效参与是交流分享最大程度上发挥实效性的又一个方面。

2.3 分享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对于交流分享实效性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分享问题的本身,还应更关注分享过程中能否给予学生积极的体验和能力提高的机会,这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本质问题。如若一场分享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而通过教师的权威强加于学生,势必让学生在整个分享过程中倍感煎熬,忍受着紧张压抑的情感体验勉强进行,躲避发言,那么最终收获的怕是对分享的恐惧和排斥,这显然违背初衷。所以富有实效的交流分享应当是收学生欢迎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积极思考,通过相互影响与启发,拓展思维,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自身推理、创新、沟通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发自内心的接受和喜欢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度时,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显现,充分调动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 交流分享在心理教学中的关键点及要素分析

“交流分享要看是不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我有没有分享的欲望,再看周围的同学,要是他们都认真,我分享的激情就没有了。”笔者就交流分享实效性问题随机访时,一位中职生的问答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也透入出影响交流分享实效性最关键的三点:即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学生间的互动及贯穿其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3.1 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

分享主题的设计是影响分享实效性的关键之一,成功实施交流分享的前提。分享的主题多数是教师设定,也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充分顾及到以下三方面:

3.1.1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不脱离教学目标。结合教学任务设计交流分享,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交流分享应该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心铺设下,巧妙地切入,丝毫不感突兀,为本课所讲授的内容服务,切不可只求热闹场面,而分享的宗旨却游离于教学之外。将哪些对促进学生发展可有可无的环节省略,“不做无谓的分享”,真正需要时才运用,绝不流于形式。所以交流分享主题的确立,首先要研究学生的需要,专研和开发教材需要进一步挖掘的地方,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方向和区域,自问通过分享至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即允许学生的思维驰骋于课堂内外,又巧妙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埋下的伏笔,在结合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思维余地,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目的。

3.1.2 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交流分享主题时,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研究他们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确立难度适宜的分享主题。太过容易,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说出答案,本身就失去了分享的价值。正如孔子所说,不悱不发,不愤不启,所以可以倾向于是能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矛盾和冲突的情境,在最需要进行思维碰撞的时刻,在疑难问题卡壳的时候,在混沌不清需要澄清的时候,让学生就此去分享。体现一定的探讨性、争议性,这样通过参与交流分享,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相反如果分享的主题过难,高深莫测,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即使分享了也难有突破,不仅会挫伤学生分享的积极性,也容易导致学生直接放弃探求。所以精心设计的交流分享主题,要让对应的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理可讲。

3.1.3 迎合学生需求,巧妙加入趣味。交流分享的主题除了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表述方式,选择那些新颖的,能引起学生分享兴趣的内容作背景,措辞巧妙,将学生引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状态之中。学生在遇到自己爱好的话题、关心的话题时就会显出出很高的积极性,所以分享主题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爱好,贴近学生的实际,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热点,最好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联系,找准分享的“引爆点”。

3.2 学生间互动的影响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学生是交流分享的主体,这其中的“人和”,尤其要注重。学生所处的人际环境,所沉浸的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交流分享的实效性。有研究表明学习志向水平受到与人对比效应的影响,消极对比就会降低一些学生的志向水平。设想身处懒散沉闷、缺乏交流甚至有所对立的分享气氛中,周围多数人都只说闲话,不好好分享,显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受到抑制,降低学习兴趣,严重的还可能使学生渐渐产生厌学情绪。然而民主、和谐、愉悦、宽松的分享氛围,同样能熏陶和感化学生,在比较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分享氛围中,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会积极思考,大胆交流,充分把握展现自己的机会,每人成员都感受到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探讨的积极性。由此可见,要提高交流分享的实效性,如何帮助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友好亲密的同学关系,平等和善的师生关系不容忽视。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40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马场村为例说明)

根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留守儿童的现象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留守儿童的数目没有减少,在某些地方反而有所增加。

以马场村为例,马场村是原州区的贫困村,同时也是笔者教书的地方。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300人,占全村人数的57.8%。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中,超过95%的人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家里,留守儿童成为教学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难题。在上课之余,笔者对马场村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31%;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7.8%;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6.2%;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5%。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打工,这样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5岁至70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读书识字,文盲半文盲的超过60%,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种因素以及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造成了“隔代教育”、 “单亲教育” 、“寄养教育”等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执教期间,笔者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在平常上课时对他们的观察和课后对学生单独的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都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问题。总的来说,这些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因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也会因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感到无奈和自卑。长此下去,使得这些孩子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长期的接触中,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漠,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不利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这些不利的心理问题使得有的学生难以管教、有的喜欢打架,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在校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这些辍学之后的孩子,有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如何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更是摆在广大农村基层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更是对全体农村教师的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心理,传统的知识和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来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村的小学也无法开办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作为一名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教育技巧,还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我们可以不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所以,笔者在平常教学之余自学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教师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意识地用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以及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技巧:1. 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扫视并且和特定的学生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2. 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学生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倾听,让学生了解你的关注。教师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学生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同学知道。3. 鼓励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一些学生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教师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他们的鼓励和关爱。

篇(3)

1.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张维新总结的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托管所模式、寄宿制模式、家长制模式、留守小队模式和卓见成效的江苏模式,这些成功的实践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这些实践模式中,缺少心理和教育专家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的活动会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从而使活动效率降低。面对大量的留守学生,为了更有效更全面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是一条捷径。

每个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应包括心理教育专家2名和心理教育专业的大学生15名。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使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要号召各个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成立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并进行统筹分配。(2)政府要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这项工作。(3)每年政府应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育服务小组经验交流大会,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服务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网站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家关于留守学生的法律法规,留守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应对方式和解决办法,留守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建议以及留守学生与教师、专家的交流空间等内容。

3.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在农村留守学生较多的学校,教师们也都意识到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怎样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是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没有坚实的理论指导,因此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另外,教师尤其是留守学生的班主任,与学生交往较多,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较多的农村教师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发现留守学生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使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快速而有效的帮助。

4.在农村学校大力推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少研究学者对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一致的观点,主要包括:(1)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小组,制定切实的工作计划,建立学校留守学生的档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家长会,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2)丰富校园文化和生活。(3)开设适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4)实行“家长制”。家长是指临时履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部分职责的志愿者。“家长制”是目前被证明了的在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对策和措施中最充满人性关怀、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认为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5)建立帮扶机制。帮扶包括社会志愿者、校内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帮扶以及留守学生同伴之间的帮扶。以上的这些策略,都是行之有效的。然而,这些策略的提出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忽视了如何发展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发展个体的积极心理比预防和校正心理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建议学校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农村学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传统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留守学生的心理潜能。

因此,留守学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如下两个方面: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作为留守学生的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去发掘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第二,成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示范者。要自信、乐观、保持良好的心情等,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治理

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为留守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熊亚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规范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城市化进程。徐传新认为政府应该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主要的支持因素;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

留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学校内部,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正在成长中的留守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学校的周围也开始出现网吧。对于留守学生而言,网络游戏无疑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留守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政府和学校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学生们所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们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篇(4)

一、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环境能影响人,改变人。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积极创造一个互助互爱、团结合作、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活动氛围,平时应把堵、疏结合起来,加强宣传力度,努力规范言行,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广播、板报、手抄报、专栏、校刊等引导学生,通过净化、美化、绿化校园陶冶学生,通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激励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事迹报告会感染学生。努力营造校园文明的气候,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二、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有这样一些做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干预:

(1)教学计划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有正式的课程来贯彻心理卫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2)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留守儿童产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可这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A.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B.充分利用作文、墙报、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

C.激励学生勤写日记,来抚慰心理创伤。

三、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开展多方面的心理教育

(1)鼓励留守儿童多参与班集体管理。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与自制能力。可通过野游、运动会、军训,不断加强团结协作、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开展敬老、助残、扶贫、“手拉手”等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意志的磨练、行为的矫正。

(2)注意培养留守儿童的成功感。

(3)少与周围同学攀比。留守儿童往往会抱怨自己的家境贫寒,抱怨自己的穿着寒碜,抱怨自己的脸蛋为何没别人俊俏潇洒。自卑的心理就会越来越严重,对自己也会越来越失望,从而陷入无休止的烦恼和忧愁中。因此,不与周围人攀比,正确善待自己目前的生活处境和学习处境,善于利用自己身上的潜能,学习、生活照样能丰富多彩。

四、学校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员

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帮助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解决日常问题。为此,我认为应该尽快培训这种专业性辅导员,若学校配备这种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员,进而与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悄悄话信箱”、“春晖活动室”。进行定期分类咨询:周一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周二进行人际关系的咨询;周三进行情感问题的咨询;周四进行心理保健咨询;周五进行生活和升学咨询,让留守儿童能随时敞开自己的心扉,向老师倾诉他们的心理创伤、疑问和呼唤,还可不定期的举行团体咨询。那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交流等活动就能提供很大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这样看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应该说是当前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迫不及待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学习、性格等特点,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动向,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干预,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生心理学》黄煜峰、雷雳,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物流管理属于应用型综合性学科,其人才定位为培养具有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物流人才,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成为其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紧密融合,体现师生交互式参与和沟通协作,建构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结构,为学生提供触发创新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平台,创造供学生探索的应用环境,推动传统的单一、被动、静态、封闭的教学模式逐步向多元、动态、开放的教学模式转变[1]。

1建构主义相关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间汲取了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历史文化心理学理论、奥斯贝尔(Ausubel,1968)的意义学习理论以及布鲁纳(Bruner,1960)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的精髓,它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2]。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3]。”Gagnon&Collay(2001)总结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六大基本要素,即创设情境(DevelopingSituations)、提出问题(AskingQuestions)、搭建桥梁(BuildingBridges)、组织协作(OrganizingGroupings)、展示成果(ArrangingExhibits)和反思过程(InvitingReflections)等[4]。

2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逐步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单向知识灌输模式,全面接受了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强调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紧密融合,体现师生交互式参与和沟通协作。基于上述理念,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方面有了一些突破和改进,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主要应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研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物流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些主要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2.1无法创建接近真实的物流专业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创建的学习情境越真实,学生参与到互动式学习的热情就越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实践能力就越强,并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情景中。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更加重视物流专业学习情境的真实构建。但是现有教学模式在真实情境构建方面遇到了极大的瓶颈,课堂教学只能借助多媒体(PPT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来实现,效果很不理想,学生的参与度低,互动体验不佳。实践教学主要依靠物流专业实验室来模拟真实情境,但是物流系统涉及的专业环境十分复杂,专业真实情境的建设受实验室空间和资金投入的限制,难以在校园内进行完整的构建,即使是在实验室创建的物流环境,其本身的情境也较为简单,许多实践知识点未能很好的展现。

2.2学生缺乏专业物流资源平台的支撑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去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能够把当前所学内容与以往的学习内容和经验进行有效链接。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现有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的专业知识检索能力有限,对物流专业资源的鉴别能力较弱,无法从纷繁芜杂的专业内容中迅速锁定优质资源;第二,物流专业教师在专业资源的支持方面投入不足,每个教师的专业资源收集能力层次不齐,可以提供的教学资料比较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所需的多样化专业资源(慕课,资源库等),特别是对于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由于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设备数量的限制,难以实现学生课前的体验和摸索,“课前认知,课前探索”需要一种全新的开放性资源平台支持。

2.3学习空间无法支撑团队学习和团队协作建构主义

强调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其核心是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应付知识经济的技巧,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掌握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及其它批判性思考的技巧。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一半的时间被用来进行团队讨论,用接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团队合作。因此,教室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核心诉求,营造出专业学习的环境氛围,便于老师和学生间互动交流,便于单人和团队学习模式的灵活转换,辅以方便进行交流互动的网络环境。可是,物流专业课程学习所使用教室大多是传统教室,都是被动的抄笔记式设计,而不是团队学习和讨论常见的交流模式,让团队合作及其它新教学法(教学策略)几乎无法实现,在实施团队讨论和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3基于建构主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

创新模式的构建通过对现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不难看出,对于建构主义理念认同在专业教学中已经形成共识,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其理念真正地应用到物流专业教学活动中,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对一体化教学平台、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精心设计,真正实现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全新变革,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教学创新模式。

3.1一体化教学平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平台”是一种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企业中展开“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以游戏自主化为教学手段,突出“学以致用”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学习模式。构建此平台是以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平台为基础,以三维互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为核心,配合计算机及网络、3D显示系统、VR仿真模拟器、物流设备等内容共同构建出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架构。

3.1.1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管理

平台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管理平台,集教、学、做、考于一体,全面对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更为方便的展开一体化教学。“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平台”展开物流教学活动的应用基石,本系统与虚拟仿真平台、管理信息系统无缝联接,是教师(学生)用户管理、实验课程任务数据、课程成绩等功能的支撑平台,可对课程学习、课程实践、打分评价、上课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系统支持在线使用以及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方式。

3.1.2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平台

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利用近几年迅猛发展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该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平台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实验的核心内容为基础,整合了5套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分别是仓储仿真系统软件、配送仿真系统软件、运输仿真系统软件、港口仿真系统软件、物流装备技术软件,基本上涵盖了物流专业教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环节。

3.2一体化教室

大部分大学教室都是被动的抄笔记式设计,而不是知识工作常见的交流模式。我们发现,很多教室都存在阻碍学习的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及教师的个人需求。现今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课堂上四分之三的时间被用来进行团队讨论,用接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团队合作。可是,现今使用的大多是传统课室,让团队合作及其它新教学法(教学策略)几乎无法实现。一体化教室的设计必须便于教学的展开,一体化课程要求符合单人听讲,小组小论,单人及多人案例或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配合整个教学环境的物流文化展示,营造强烈的物流学习氛围,提供一个专业化的学习环境。教室建设布局图如下图1所示。

3.3一体化教学内容

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一起打破理论、实验和实训课的界限,以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为载体,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通过学生内在动力参与“做”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按照“任务导入、自主学习、决策计划、方案实施、总结评价、老师点评”六个步骤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的6个环节中,都与“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实现统一管理,便于实施。如图2所示。

4结论

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学创新模式以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对一体化教学平台、一体化教室、一体化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的精心设计,围绕物流职业活动中每项工作任务的技能和知识点,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在职业情境中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模块教学,构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紧密关联的教学单元模块,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实现情境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动手实操和模拟实验于一体。

[参考文献]

[1]李远远.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0-122.

[2]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3-36.

篇(6)

一、坚持理念的普及化取向,将心育理念根植于全体班主任的头脑

推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愿不愿做”的问题。受传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把“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浓缩为分数”的教育方式,在中小学校并不少见。很多班主任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为智育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班主任的认识,我们先后邀请了全国知名心理学家北师大郑日昌教授、华中师大刘华山教授、市教科院教科所张汉强副所长、靳岳滨等专家学者以及颇有教育管理经验的上海建平中学老校长冯恩洪来校讲座,他们的精彩讲演和点拨,极大地推动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和水平。同时,我们还派出大批心理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代表到各地心理健康示范校进行考察,不断提升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从而形成班主任非抓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的思想意识,营造了大家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操作的专业化取向,将技能提升贯穿于队伍培训的全程

在开展理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对班主任进行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重点解决有些班主任“有热情,不会做”的问题。

1.专业引领式培训

专业进修:班主任参加心理培训,学校承担50%到100%的学习费用。在此项政策的激励下,四位班主任完成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一位班主任目前正在积极攻读华中师大的心理学研究生。学校还积极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心理健康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课题引领:我校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以期教师在参与课题的行动研究中,得到专家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提升教育能力。《班级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是在刘华山教授指导下的湖北省重点课题,十年来,其研究成果成为我校班级心理辅导的指导依据。省重点课题《优化情感—社会因素,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结题达到了省级领先水平,课题成果让更多的老师认识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与教学成绩提高的相关性,促进了更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校还参加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团体辅导研究》子课题、*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市重点课题《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建设》的研究。课题的引领,提升了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近两年,我校有30多篇论文获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奖励。

2.技术支持式培训

我们与高校合作,对全校班主任进行“格式塔图形”心理学知识培训,并请班主任亲身体验,做“房、树、人”心理测试,大大提高了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兴趣。

在教科院的指导下,我校配备了专业心理测量软件“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专业教师及班主任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接受了一系列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近年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心理健康档案,获得了每位学生的个体检测报告和班级年级的群体分析报告。针对群体分析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展相关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个体报告中出现的偏常情况,心理教师协同班主任积极进行关注和干预。心检系统的使用,使心理辅导工作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

此外,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心灵绿阴——教师心理自助手册》,为每位班主任老师订阅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杂志。同时,学校图书馆购置大量心理专业书籍,供老师借阅;学校心理辅导室购置的心理书籍、杂志和光碟,可供班主任随时参考。

三、坚持活动的多样化取向,将求实效作为班级心育工作的最终归宿

1.开设“菜单式”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在每年开学初就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对全校各班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针对调查报告反映出的共性问题,我们列出各年级“心理自助菜单”,各班级自主选择,报到政教处备案,然后申请什么时候上,由谁来上,还差哪些条件,政教处统筹安排。周四社团活动时间按“心理自选菜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利用班会安排适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此外,高三毕业班还定期开设心理讲座,每次大型考试后都要请本校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座,进行心理疏导,以解除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2.实施班级为本的心理辅导

每班设立一个心理辅导委员,负责处理班级学生日常的心理问题,设立一个悄悄话信箱,收集班级学生的焦虑、烦躁、意见、建议,然后以合理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班主任,尽量把心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信箱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心理疾患倾向的学生,这时我们就会聘请心理辅导老师来进行心理辅导或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

“周记本”是我校班主任与学生心理沟通的传统有效形式,从军训到高三结束,师生的心灵碰撞在这里展现,对一些特殊学生而言,这是温暖一生的精神财富。在学生珍珍成功地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后,她和警察的真情故事开始为人们所传颂。这个秘密,被善良的班主任和学校共同保守了三年,终于使这位死囚的女儿阳光、健康的成长。

我校的“心灵绿地”,是一个心灵倾诉和求助的空间。按照*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建设的试行意见》,学校不断投入,逐步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轻松安全的环境、一应俱全的软、硬件设施,便于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了拓宽沟通渠道,我校还设立了专门的心理信箱、电子求助信箱、“心灵绿地”博客和17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魔灯,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咨询中作用。

3.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我校每班每学期至少办一期心理小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举办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刊和教室内心理健康教育名言布置等。每年高考前夕,非毕业年级每个班都以学弟学妹的身份办一张心理展板,以“为高三加油”为主题表达祝福和鼓励,营造温馨和谐的备考氛围。

4.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进家庭、社区

篇(7)

留守儿童一般理解为14岁以下缺失父母陪伴、呵护和家庭教育的儿童。他们渴望关爱,又缺少有效约束,表现在学习心态上多存在不想学,不愿学的心理。为什么留守儿童会厌学呢?

(一)社会家庭环境影响

留守儿童是因为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升需要的大形势下的产生,是家长为生活所迫或者进一步改善提升而做出取舍造成的。因此,孩子们认为家长是为了挣钱离开自己的,在孩子幼小心灵中便种下的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念。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而教育投资较大使得一些家长不重视,不对他们学习提出较高要求。于是,读书无用观点盛行社会风气使得孩子们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二)没有目标放任自我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独立性差而依赖性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支持、引导和呵护,而家长却缺位使得他们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素养难以形成。而怜爱他们的祖辈、因远离子女而造成的歉疚感的父母对孩子比较迁就。这样,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就没有动力,也不会给自己提升较高远的奋斗目标。在自卑心理、对比落差和好表现个性引起关注的驱动下,就可能以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从而不想学、不想学,一味的追求玩乐。

另外,学校层面的教育疏导不到位也会导致留守儿童放松对自己学习、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学生自然会出现不服管教,不想学习,讨厌学习的心理和行为。

二、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心理矫正策略

留守儿童厌学与其缺少关爱,缺少正确价值导向,没有高远人生奋斗目标关系密切:也与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学校生活枯燥激发不起学生求知欲望有关。

(一)家校通力合作让关爱满怀我在对具有厌学心理留守儿童调查分析中发现,一些具有

厌学心理的学生腼腆内向、心理脆弱敏感而自闭。这些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面前应该是比较乖巧的一类,本应有上进心的。这些学生的厌学主要是缺少鼓励和引导,我们只要很好的发挥学校正确引导的力量,与家长交流孩子的现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改变学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对学习漠不关心、漫不经心的状态。我辅导纠正了一个四年级的有厌学心理李姓的女生,她三年级的成绩还不算差,四年级上学期的考试已经落到班级中下游。班主任老师是个暴脾气,多次和这个女生交流都没有效果,然后交给我进行心理辅导。我辅导前先联系她的家长,与家长交流女孩的家庭生活。得知三年级暑假时,女孩到父母打工的地方待过一段时间,看到父母的辛苦,见过工地为涨工资争斗事件,结果心疼父母女孩吓的不轻。我想,这个女孩学习上不给力可能是担心父母,心理压力过重导致的。于是,我就和她谈心,孩子说了不想读书,想大些出去打工,不想让父母那么辛苦。我就让家长和孩子通话,让家长劝告孩子,如果她不认真读书,没有知识文化,就对不起父亲的辛苦:父母也看不到希望,打工也没有心思。在此基础上,我跟孩子谈要父母开心,现在自己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安心,应该用成绩来让父母开心。我请家长每个周末都打电话回来关心孩子,与孩子谈知识改变命运的话题。经过五六次辅导,大约一个半月之后,这个女孩明显开朗很多,学习也有起色。

篇(8)

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及社会对高职教育及职业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但是,高职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对此,就需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进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及原则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包括矫治性目标、适应性目标及发展性目标。一是对于存在心理障碍及心理困扰的高职学生,力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对其做心理疏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带来的困扰,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高职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业、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心理负担较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各种新环境,毕业后快速在社会上立足。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高职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下,避免其出现心理疾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其优势、激发其潜能,并树立创新意识,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积极、合作、差异等。一是对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自信心,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促进个人生活的充实和幸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对学生各种心理要素进行协调,实现互补发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高职学生的生长环境、思想观念、性格特征都存在差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立足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差异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常见模式

篇(9)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他们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在这一阶段,他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各种烦恼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如学习压力、同伴关系等都带给他们很多烦恼。由此,作为老师,我们需要了解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做好相关的教育措施。

1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1 学习方面

六年级学生,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以及心理上都比初入学的儿童稳定,但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注意力也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方面,六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基本特征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学习方法上,小学生的学习多数是由老师手把手地教,所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在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此,很多学生都会感到学习不适应,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出现迷茫、焦虑、厌学的情绪。

另一方面,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学习更加广泛,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这样以来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一部分同学求知欲增强,对知识十分渴求,总有一股生怕落后的不服输思想,学习很自觉;而有一部分同学则出现惰性,怕辛苦,或因为知识的掉坎而自信心丧失,破罐子破摔,成绩出现较大滑坡;也有一部分同学协调不好不同学科的学习,学习出现偏科现象。

1.2 生活方面

六年级学生在这个阶段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除了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较大之外,在生活方面他们也有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评价,这一阶段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各种人和事物比较敏感,但是也缺乏自我分析和缓解情绪及压力的能力。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生理逐渐发生变化,很大一部分进入青春期,对于身体的变化,很多孩子紧张、焦虑、害怕,羞涩之中又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得以舒缓。这种情况下,很多事他们都处于好奇阶段,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表现在男女同学交往之间,对异性有些朦胧的好感,但是又不清晰,希望异性关注自己并受到异性喜爱,喜欢和异性在一起,或者表现为对异性本能的排斥等现象。

2 家庭教育措施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发展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高年级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要求不再一味顺从,对父母过多的“看管”常常表示抗拒,因此,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代沟明显加大,相互理解和沟通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

六年级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属于普遍、客观的现象,并且可能需要经历一段的时间才能适应。在这一适应期,作为家长,首先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培养孩子应对困难的信心;其次,调整学习成绩的定位,尤其是对曾经在小学时成绩较好的孩子,更需要重新看待孩子的进步,可以制定具体、短期的目标引导孩子不断进步。

同时,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这将意味着更多的竞争,但从孩子全面、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每一次的考试是在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是某一阶段学习过程的反馈和检验。在考试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发展情况,包括心理的应对情况。因此,家长在与孩子分析考试情况时,一方面了解分数,更重要的是了解以下这些情况:比如考试前的复习情况、考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情况、考试后孩子自己的心理状态等,家长应该与孩子共同理解“考试”的含义,善待考试。

3 学校教育措施

相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威望在这一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学生的“向师性”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他们可能更多地去关注老师是怎么做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搞好教学之外,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尤其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心理变化很大,比如说一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考试成绩开始变得不那么理想,或者在家庭作业的完成上,不再那么认真,课堂上发呆、做小动作等。又比如,男女同学之间有书信往来,而且有同学风言风语,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老师在接管六年级学生时,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学生的心理档案,平等对话和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上的坏毛病,并及时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疏通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或障碍,而不是去强制性地杜绝和堵塞。

总的来说,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还没有定型,还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篇(10)

搞好肿瘤学教学建设

1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肿瘤的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各种新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应用,使得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甚至部分治愈。近年来问世的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已与肿瘤学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而现行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大纲,并未做到与时俱进。田野等通过调查后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学计划没有单独设置肿瘤学课程,与肿瘤学相关的内容被分散在各种临床学科之中。

以前医学生的肿瘤知识多来源于多学科的教育,学到的知识零散、陈旧,不能反映肿瘤防治的整体性,不能满足于临床工作的要求。随着肿瘤的发病率上升和诊治水平的提高,肿瘤学已成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涉及面极广的独立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与统一规化的系统教材是开展肿瘤学教学最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有了这2点就有了教学的方向和教学的内容。肿瘤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有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生以及从事临床工作的广大肿瘤科医生。教学大纲应既涵盖肿瘤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反映时代特色、立足肿瘤学发展前沿。学习的重点应该包括肿瘤临床流行病学、肿瘤病因学、肿瘤病理学、肿瘤诊断学、肿瘤外科学、肿瘤内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等。另外,对常见的恶性肿瘤给予了必要的讲授,尽量将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并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新理念及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性认识。

在课程设置时,应纳入一些学科研究进展,使老师能及时传授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组织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邀请有关肿瘤学的专家参加编写,制定较权威、规范的肿瘤学教材,以适应培养多层次肿瘤学人才。

2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肿瘤学的教学可以说良莠不齐。除了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完善外、教学机构的设置和师资队伍也都存在不足。部分高校缺乏肿瘤学教学的专职机构,不管是学校基础部,还是各附属医院,大都未设置肿瘤学教研室,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的肿瘤学教学师资队伍。这样,就没有人专门研究具有肿瘤学的特色教学,更不能做到对肿瘤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等的系统教育和对肿瘤病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病理学、肿瘤诊断技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多方面知识的全面和系统的教学。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肿瘤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由于我国医疗教学体系不够健全,肿瘤学教师资源匮乏,高素质的肿瘤学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加强肿瘤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增强带教老师的教学责任感,明确职责范围,纠正部分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把带教工作与教师晋升职称和岗位聘任的考核相结合,其次采取教学改革措施,加强肿瘤学教研室的建设工作,经常性地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活动,建立肿瘤教学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开展教学讲座和学术讲座,加强学术风气建设,优化教学软环境。只要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有专设的教学机构的组织和引导,肿瘤学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能初见成效。

3临床肿瘤学教学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技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常见或高发肿瘤典型病例,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其诊断要点及综合治疗原则、规范化个体化方案;再对该病进行回顾性、前瞻性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其治疗方法及预后。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里,如何合理安排肿瘤病种的临床实习,是关系到医学生能否应用已学到的肿瘤学知识来处理临床疾病的关键。以往的实习安排大多重视内科、外科,而忽视了肿瘤科的临床实习,这不利于医学生肿瘤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恶性肿瘤已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医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肿瘤临床实习,才能为将来的肿瘤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在经过内科及外科实习之后,必须增加安排2个月左右的肿瘤专科的实习,这样才能巩固已学的肿瘤学知识,才有可能深刻领会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明确肿瘤治疗过程中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及其他疗法的适应范围,正确理解如何选择合理、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为一个合格的肿瘤专业医学生,不但要求对综合治疗的各种手段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把多种治疗手段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循证医学是近20年来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模式。其定义为:谨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意愿,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做出治疗决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在获得这些证据后对其进行充分评价,然后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应用循证医学,可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为合理、有效的诊治规范,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及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教学中,还要强调循证医学是肿瘤规范化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制定的基石。只有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才能提高诊疗水平。教会学生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肿瘤的诊治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以上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应用循证分析法来指导临床决策的习惯,从而为他们在毕业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是建立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针对某种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多学科相互合作,综合考虑而制定。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各肿瘤学科和医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势必影响学生对肿瘤治疗的整体观念,应在临床教学中反复予以强调。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明确目前针对肿瘤治疗既有规范化原则,又有个体化方法。高年级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医学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整合自己所学的肿瘤学知识结构。

增设肿瘤心理学课程

广义的综合治疗理应包括康复及护理内容,这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颇为关注的事项,也是社会进步、医学发展的体现。以往的医疗多采用生物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强调只有治病才能救人;其实不然,肿瘤即使消除,患者可能致残,心理可能发生障碍,甚至自杀身亡。因此,医生必须注意到患者的社会性。医护工作的重点应从人患的“病”为中心转到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工作任务己不仅仅是使肿瘤局部得到控制,而是要照顾到患者的全身。调治生理的同时还要兼顾心理,有躯体治疗还要有精神治疗,使患者恢复社会活动能力。

这种高标准的医疗只有综合治疗才能承担。例如,乳腺癌患者承受患癌及失去双重精神上的打击,患者焦虑、忧郁、耻辱、恐惧甚至失望的心理急需疏导和治疗。外形重建的呼声也日渐强烈,这一综合治疗的要求,就其难度来着,往往高于乳腺癌的切除术。掌握并分析患者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以针对性的语言及适当方法作用于患者的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达到提高全身机体状况的效果。

篇(11)

在学期期末考试中,我们高二物理组连续第两次取得德州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个好成绩离不开隋秀刚主任的引领、姜希才组长精心组织及年轻有活力的李菲、秦士波的奋力拼搏。我们组除定时的集备,随时都会有不定时的小集备,如:几乎每节课都要学进度、统一所讲内容、学方法。我们经常为如何更好的讲明白一个题甚至一个选项争得面红耳赤,经常看完作业比一比谁的班做的好,这样的工作氛围使得每位老师时时刻刻都有压力,从不敢有丝毫松懈。

我所教的高二(28)班在李恒班主任的有效协调下,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们这个教学单元的老师真正做到了不抢占课下时间,若有自由课,则由班主任主动协调相对弱点的学科,若最近学段都挺好,他就自己盯着让学生学自己的弱科。

28班的物理成绩一直稳居第一。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备课

备课时不仅将所要讲的基本内容备细,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学生的易错点结合到一个小题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如何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

二、灵活上课

在教学中,并不是将所备的课全盘端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发现学生已经明白了,我就干脆不讲。重点知识都要和高考链接一下,让学生知道所学这个知识点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若链接不上则说明这是冷考点,但不排除高考时不考。争取做到学新课时不漏知识点。

三、作业定时

每个晚自习学生要完成所发学案,下课立即上交。开始为督促学生定时上交,我会亲自盯着组长收完作业,这样就使学生养成了下课就交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时效率极高。每次作业和考试一样都有时间限制,所以在考试时就不会慌乱,越是大考成绩越好。

四、细看作业

作业不仅要看而且要看细。看作业时,将做错重点强调的题型的同学将其名字记下,课下单独了解出错原因。做的好的同学要给其评上“好!”,若比较完美评“很好!”(并非题错的很少,还要结合他现有的能力)。别看他们都有大人的个子,其实心智还不成熟,他们很渴望老师能给自己的作业评上“好”或“很好”。每次看完作业都要统计每个题的对错情况:大题要具体到每一问,选择题要具体到每个选项。这样做需要很多的精力,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