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急诊病人的护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急诊病人临床上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惊异恐惧 危重病人大多数对所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如天灾(水、火灾),人祸、车祸、触电等或病情急剧恶化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出惊异失措,紧张恐惧。
1.2 焦虑孤独 多数车祸摔伤的外伤病人,担心家庭及工作,担心受伤及肢体功能是否能恢复,这类病人多数性格内向,自尊心强、自卑。某处照顾不周就会心烦生气、多疑,有时还会变得特别暴躁,使医护人员或家属无所适从。加之疾病发生突然,家属不能及时到达医院,在抢救室、监护病房远离家属,探视时间受限,因而引起病人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1.3 失落 这类病人多数是严重的疾病造成肢体或脏器的功能障碍或缺失,导致情绪失控,表现为悲观,怕影响以后的工作、婚姻、事业等。他们往往对生活缺乏信心,感到悲观绝望,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 护理措施
2.1 对惊慌恐惧的病人
2.1.1 急诊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工作效率高,思维敏捷,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关心照顾病人,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取得病人的信任,增加其安全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使病人感到治疗护理工作及时准确,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极为重要。
2.1.2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抢救中赢得时间就是挽救生命,准确及时地给予各种抢救措施,如吸氧、输液、输血、包扎、固定、止血等。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减轻疼痛。选择合适的语言,给病人安慰、鼓励和疏导,使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减少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
2.1.3 病人携带诸多的监测仪器、输液通道、引流导管等,致使病人感觉不舒适,护士要及时发现给予处理,将监测仪器的音量和亮度适当调低,妥善固定好各种管道,尽可能让病人感觉舒适与放松。同时,重视病人自尊心的维护,我们在做任何检查和护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注意遮挡,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遇到悲观失望的患者时,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首先尊敬病人,耐心解释,加强沟通与交流,消除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其生活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用真诚的态度安慰患者,树立患难患者的生存欲望,使患者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权力,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缺点,解除心理负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患间的信任感。
2.3 对情绪不稳定的病人
2.3.1 面对兴奋、烦躁的病人,护士的耐心、爱心、细心和同情心是关键,让病人发泄心中的郁积、不满和愤怒,倾听病人的述说,以达到平静心情配合治疗。对能够主动建立护患沟通的病人,可以直接给予正面的指导和安慰。因此,护理上关键一点就是不厌其烦,尽力做到以真诚去感化病人,并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指责病人,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2.3.2 对急诊病人要区分急而不危,危而不险。对病情不很重,但内心紧张,对疾病症状反应强烈,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护士不能烦躁,要用温暖同情的语言使病人消除恐惧心理,耐心向病人讲明救死扶伤,一视同仁,秉公办理的原则,取得病人的信任,配合治疗。
2.4 重视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2.4.1 急诊病人家属的心情大都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不冷静。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把病人与家属看作一个整体,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帮助他们稳定情绪。病情有变化随时告之,并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告知家属,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4.2 急诊病人发病多突然,病人及家属无思想准备。对暂时未带钱或经济条件差的病人,应先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督促家属补交各种医疗费用。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谈论“你不交钱就停止抢救与治疗”等,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及与病人家属发生冲突,造成不良影响。
急诊科是急性危重疾病集中的科室,病种复杂多样,病情严重且发展变化快,抢救工作量大,时间急迫,风险高等特点,对急诊科来讲“时间就是生命”。因此,要求医生应具备多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急诊护士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反映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因此,要求急诊护士人员具备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让患者得到全面的,高效率的急诊救治。
1 颅脑损伤的护理
颅脑损伤的患者到达急诊科后迅速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命体征、清理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危重病人吸氧、术前准备等。
1.1 建立静脉通道
颅脑损伤病人多伴有恶心呕吐、失血,失液等体液的丢失,应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后面的抢救工作。脑出血、水肿期均使用脱水剂应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1.2 呼吸道的护理
损伤后患者意识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昏迷时间6 h以上或24 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 h以上时,临床上将其归为重型(特重型)颅脑外伤[1]。重症颅脑损伤常有呼吸不畅,呼吸困难,昏迷较深的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不易咳出,而引起窒息死亡或坠积性肺炎。护理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2.1 引流 患者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及鼻腔分泌物引流,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1.2.2 随时吸痰 昏迷患者气管插管要经常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1.3 病情观察
1.3.1 意识 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预后关系非常密切。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昏迷程度,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如患者由烦躁不安突然转为安静,提示病情恶化。
1.3.2 瞳孔 正常瞳孔2~4 mm,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同时伴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颅内血肿。如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伴意识障碍加重,提示有脑疝。
1.3.3 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变化意味着病情的变化。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深慢,提示有颅内压增高;呼吸有鼾声、叹息及抽泣样呼吸提示病危。体温升高提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或感染。血压不稳定,心律不齐及出现不规律呼吸表明病情危重[2]。
1.3.4 颅内压观察 颅内高压最典型的体征是头痛、喷射状呕吐、视神经水肿。颅脑损伤的患者,出现躁动不安伴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提示颅内高压,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快速脱水处理,防止脑疝发生。
1.4 心理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除了躯体上的痛苦,大多数还有心理的压力和行为的改变。患者及家属常有焦虑、紧张、恐惧,担心留下后遗症及经济费用过高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问题。所以,护理时应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耐心地给患者及家属安慰、解释及关怀,尽快让患者情绪稳定下来。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而复杂,变化迅速,必须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判断,为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2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内科最常见的危重病症,来势凶,变化多,所以密切监护是处理本病的关键,患者人院前根据120接诊医生告知的患者情况进行相应的准备,包括床铺、急救药品、呼吸机,通知值班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2.1 一般护理
2.1.1 卧床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不乱搬动病人,尽量使病人放松,消除紧张心理。
2.1.2 吸氧 入院后给与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改善心机缺氧状况,控制或缩小梗死面积,减少ST段抬高的程度和梗死面积。严重者需持续正压呼吸或人工辅助气,连续吸氧时间不少于72h。
2.1.3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病情严重,长伴有濒死感,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不良心理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致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冠状动脉供血供氧进一步减少,心肌坏死范围扩大而加重病情[3]。
2.1.4 饮食与排便护理 鼓励患者低盐低脂易消化半流质,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豆浆牛奶等引起肠胀气的食物。
2.2 特殊护理
2.2.1 疼痛护理 疼痛在心肌梗死中最常见,也是疾病预后一个重要临床表现,有很强的判断预后价值[4]。急性胸痛为早期症状,不易早期作出肯定诊断,而连续心搏的心电图形态变异有助于急诊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5]。疼痛时嘱病人勿紧张停止活动,舌下含服消心痛,在抢救同时不断鼓励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2 心律失常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72h内,容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脏骤停是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而患者往往不能够及时地送往医院诊治,给治疗及预后带来不利。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心电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与处理,并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器械,随时准备抢救。
2.2.3 心力衰竭护理 一般发生在病初或疼痛好转阶段,以左心衰为主。主要表现为大汗、喘憋、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尿少烦躁等。在护理中应注意发生心力衰竭的诱因,如输液过快、过多、合并感染、心律失常、大便时用力及情绪激动等。当出现心力衰竭时,立即摇高病床,使病人半卧位,给与大流量吸氧严格控制入量,遵医嘱给与强心利尿、镇静平喘等处理。
护士在急救处理中,第一时间观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心率、心律、湿度以及、体温、尿量等变化,并观察胸前区疼痛的位置、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同时进行连续记录和采集患者心电图、心率、呼吸及血压等,及时报告患者医生,为正确处理做好准备。
3 车祸外伤的急救护理
被称为“世界第一公害”的交通事故[6],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急剧上升趋势。这为医疗工作,尤其是医院急诊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急诊护士技术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反映了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
3.1 急救护理
3.1.1 抢救工作 熟悉各种危重病的抢救常规,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及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如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描记、人工呼吸机、除颤器等;熟记常用急救药品的药理作用、剂量、用法、禁忌证和配伍禁忌,及注射顺序和药品的存放位置等,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
3.1.2 及时有效的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通道,保证及时快速的输液、输血,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改善微循环;为需要手术的病人做好及时输入各种急救药品及麻醉药物的准备;为严重创伤重度休克心跳骤停的患者输入升压及血管扩张药准备等。
3.2 心理护理
由于车祸伤致伤的特殊性,伤员的躯体在伤痛折磨的同时,心理也受到了强大的刺激,患者的心理反应是多方面的,如恐惧、紧张、焦虑是普遍存在的。因交通意外事故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灾害,患者不可能有思想准备而常常难以接受现实。因此,急诊科护士在接待伤员时,必须态度热情、和蔼,动作要轻柔,治疗要及时,表示关心同情和安慰,使患者的烦躁、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尽快得到平静。而病人的情绪改变又会影响疾病的转归[7],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3 其他
患者疼痛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测,重病患者术前准备护理及家属的心理护理等,均对急诊护士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挑战。
急诊是医院的门户,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每天要面对不同病情、病种的急诊病人,因此,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急救知识和医学知识,成为急诊医生的得力助手,患者的医院亲人和守护神。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 武汉: 武汉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365.
2 吴晖. 126例颅脑外伤的护理体会[J]. 家庭护士, 2006, 4(7): 32-33.
3 龚南智,王真海.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反应的护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4): 324-325.
4 赵腊梅,蔡慧,徐冬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 现代护理, 2008, 16(16): 104-104.
输液又名打点滴或者挂水。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防腐剂或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 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门诊护理经历,供同行交流。
1输液前病人的心理护理
创造良好的清洁的输液环境,会带给病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家庭般的温暖,从而缓解病人紧张情绪。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奋或充满信心的时候,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卫生员打扫输液室卫生,用湿拖把清洁地面, 用湿布擦拭桌面,应尽力避免尘土飞扬。如地面有水、垃圾等应及时清理,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舒适的输液环境。及时主动地与病人适当交谈,消除恐惧心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对于大多数患儿怕针头、怕痛,不配合治疗,可以通过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保持患儿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尽快配合穿刺。帮助病人正确认识输液,护理人员首先要给病人以心理安慰,并主动交流,仔细询问病情,态度热情、耐心、和蔼,使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用语,讲明病情,介绍输液的一般知识、治疗原则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提高病人在输液治疗时的信心,在心理上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从而加速疾病的治愈。
2输液过程中的心理、生理护理
作为一名护士必须掌握常用药的药理知识,注意配伍禁忌,尽可能避免过多药物联合静脉输注,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有条件的医院,护士应在计算机输入每组组合输液药物,运用计算机系统对该组输液药物有无配伍禁忌自动查验,确保用药安全性。为病人实施“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连贯性、程序化、全程护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输液中的心理、生理护理以及输液中的健康教育。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成功率,是减少病人疼痛和心理顾虑的关键。目前药物使用经常推陈出新,短期内频繁更换,而且药物名称多样,护士应对新药的规格、剂量、性质和应用等完全掌握,按性质、病人特殊情况调节滴速。护士在输液时在病人床边通过询问病人的治疗、护理及生活情况等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在穿刺时,灵活运用希望法、注意转移法、遮挡法、开导法和鼓励法,使病人放松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切忌拿起针才开始做心理护理。穿刺成功后调节好滴速,并且应主动向病人解释药物输液时间、间隔时间以及滴速快慢的影响,使病人或家属配合输液。输液过程中要经常巡视,对于婴幼儿及心力衰竭患儿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整体护理,对输入青霉素类药物的病人及无家属陪伴的老年人应重点巡视。
3输液反应及预防
3.1发热反应
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防治方法: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3.2预防心力衰竭、肺水肿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78―01
护理安全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关键,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护患纠纷的发生呈逐步上升趋势,基层卫生院急诊护理工作由于人员、技术各方面的原因,存在着许多护理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查找隐患,寻求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提升护理质量,预防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影响基层卫生院急诊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1.1.1 理论知识薄浅,有的对药物性能、剂量、毒副作用、抢救对抗药物不知道,有的换算错误,导致用药不准确。缺乏娴熟的专业技能,在抢救病人时静脉穿刺数次未能成功;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不熟练。护理经验不足,无法对病人的病情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报告和处理。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工作忙而无序,延误病人的抢救。
1.1.2 在卫生院工作的基本上是低学历、低年资或年龄较大的护士,她们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安于现状,仅是简单机械地执行医嘱,忽视对病人的主动观察。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技术操作中图省事、方便,违反操作规程,也是造成隐患的根源。
1.1.3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1]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用法规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现场急救的一系列工作均在病人家属的视线和协助下完成,任何的失误和言语不当,交流沟通不及时,均可成为纠纷的触发点。如对危重病人因无钱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抢救,工作拖沓致使病人伤残或死亡;向上级医院转运前未向病人或家属交待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医护记录相符性差,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记录不及时准确,未做到“做我所写,写我所做”;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语言交流,解释工作不耐心,言语生硬,回答问题简单,缺乏技巧等。
1.2 管理因素
1.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没有编制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没有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有的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没有健全的管理组织进行监督,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1.2.2 对护士教育培训不重视 主要表现在仅重视护士的工作完成而忽视护士的在职培训提高。对护士的业务培训不到位,没有提供到上级医院培训学习的机会,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督不得力等。这不仅是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也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
1.2.3 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抢救急诊病人时,通常仅有一到两名护士。护理人员的缺编,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影响或隐患。
1.3 环境因素
1.3.1 设施及布局 医院的基础设施、物品配备和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如急救室的布局、病室插线板的位置、地面过滑、床旁无护栏造成跌伤等。
1.3.2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所致的不安全因素,常见于消毒隔离不严导致的院内交叉感染。
1.3.3 危险品管理 医用危险品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毒麻限剧药品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4 设备因素 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如果设备缺乏、性能不好、不配套或对新引进设备不了解,特别是急救物品器材不到位或故障,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造成不安全因素。
1.5 患者因素
1.5.1 患者或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 若病人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就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烦意乱等心理现象,不信任医生,怀疑诊断错误,更不听护理人员的安排,拒绝服从治疗,导致病人人为的护理不安全。
1.5.2 患者的不良心境 患者及其家属由于疾病,特别的突发疾病的影响及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因素,容易产生不良心境,导致过激行为,引发护患冲突。
1.5.3 患者的自身素质 由于农村病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素质不高,对护士的出言不逊或不尊重行为,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因素。
2 基层卫生院急诊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专业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急诊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事故的发生往往与护士的素质与能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首先管理者要有计划地安排护理人员到对口支援的上级医院接受急诊专业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对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的继续再教育,并对培训的人员提出具体学习要求,回院后统筹管理。其次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考核,要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学习急诊业务知识,反复训练专业技能,特别是心肺复苏、洗胃、吸氧、静脉穿刺等常用的技能要做到技术精湛,精益求精。由于基础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最经常、最广泛,如皮肤护理、病床整齐、注射技术、饮食护理等,护理人员往往不重视,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对基础护理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建设,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的落实。
2.2 加强质量控制,保证防范到位 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的有关制度及条例,可以用讲课的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有条件可打印成文,人手一册,把“质量就是生命”的护理安全理念,常抓不懈,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组织管理滞后或缺陷、失误造成的护理不安全问题,避免医疗纠纷;如抓好急诊病人院内交叉感染控制的管理,特别是对疑是消化道传染病病人的消毒管理;要严格抓好护理文件的规范书写,正确使用医学术语,确保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意外发生,为护士执业安全提供法律保障。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要把安全预防事故教育作为经常性教育工作来抓,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加强对急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和差错事故隐患的管理,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重点分析、重点讲评,使护理人员都懂得安全操作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同时在安全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使护士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了病人和自己的权益。
2.4 加强抢救设备、物品的管理 抓好急救物品、设备的交接班管理,做到“四定”,确保护理物品的质量、设备功能完好状态,为抢救工作打好基础。如吸引器、电源设备等处于备用状态;空和满的氧气瓶必须分开放置悬挂“有氧”“禁止吸烟”等警示牌、毒麻药品必须上锁;抓好一次性物品的登记、无害化处置管理等。
2.5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护理人员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爱护病人,增强护患间的情感交流,取得病人的信任。在救治护理过程中,护士应根据不同文化水平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差异及对治疗的不同反应,用患者及家属易懂的语言与他们进行交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解释。良好的服务可以赢得病人的谅解,弥补基层卫生院在医疗技术方面的某些不足。因此,抓好优质服务也是防范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
门急诊病人清创缝合的病人多为突发伤和意外伤,对于病情稳定,无生命危险的创伤者。需在门急诊室行清创缝合术,护理的配合对门急诊清创缝合顺利完成尤为重要。我们通对1300人例外伤病人的护理配合指导使清创缝合术顺利进行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2年5月-2012年11月。我门急诊共收治1300人不同程度需清创缝合的病人,男性病人845例,女性病人315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2岁,外伤原因:车祸外伤422例,工地摔伤210例,机器绞伤153例,刀刺伤142例,玻璃划伤123例,跌伤55例,自杀、自残伤25例。
2护理配合
2.1急救措施
外伤病人到来护士应先观察病人的伤情,根据伤口的大小、深度、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是否有损伤血管、神经及肌腱,如有对出血多,特别是小动脉搏动性、喷射性出血,要先行止血,如四肢有开放性损伤,要摄X线片协助诊断,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如有休克先建立静脉管道、抗休克治疗及做血常规、血型、血交叉实验等检查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如无特殊情况可在清创缝合前,根据医生医嘱可先行给病人做破伤风抗毒素皮试及抗生素皮试,使病人能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2.2手术室的准备
护士应对手术室采用多功能消毒机进行消毒,并要保持环境的整洁、安静及明亮。手术室的各种器械、无菌物品及抢救药品定点定量放置,定期定人检查,使手术室物品处于完好状态。
2.3缝合配合
根据病人的伤口位置安排合适的,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清创方法,如头部伤口需要用一次性备皮刀先将头发突剃除暴露伤口,如有油污伤口,可以汽油或乙醚擦除,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配合医师做好伤口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工作,除伤口污染严重外,一般伤口可先麻醉再清洗伤口,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的刺激。
2.4心理护理
对过于害怕、紧张疼痛的病人,护士应鼓励、安慰病人并分散其注意力,如说明清创缝合的注意事项,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稳定病人的情绪,使病人缝合时更好的配合。对于一些特殊的病人,如小孩可以让家属进手术室陪伴,并多夸奖小孩,使之更好的配合。
2.5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1],心理护理学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急诊病人大多病情危重,其心理护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病情的预后,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掌握影响病人心理的因素,提高心理护理的水平,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1影响病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1.1影响一般病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1.1.1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病人有安全感,容易信赖,能够配合治疗[2]。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肾上腺素可以收缩血管,因而注射肾上腺素可使人脸色变白,手脚发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产生焦虑。如果一名心原性哮喘的病人错注了肾上腺素,就会引起严重的医原性疾病,对病人造成损害。同样出自医护人员之口的一句足以刺激病人的话,也可以激起机体内源性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因而产生同样的反应,且可以持续很久。除了语言,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暗示而直接影响病人的思维和情绪。引起医原性疾病的有害精神因素是无定量的,因此,在对急诊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如何掌握语言和态度的分寸,对病人的预后是十分重要的。
1.1.2医院的管理制度、辅助设施一家医院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水平[2],管理制度不健全,医务工作者不负责任,显然无法使患者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反而使他们在担心和焦虑中消耗能量,进而影响他们的治疗和恢复。
1.1.3病人之间的影响有些病员在与病友的交流中听信一些病友对诊治和愈后一知半解的解释,夸大了某些药物、治疗手段和检查手段的副作用,使病人产生不正确的认识[3]。
1.1.4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水平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对患者关心、鼓励会使患者有信心、有能力、主动地配合治疗。反之,会对病人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4]。
1.2 影响特殊病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1.2.1服毒自杀未遂者在对其护理中,笔者总结了此类病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些特点:①认识到自杀行为是错误的,此类病人占该类病人的98%[5],他们认识到这样的死亡毫无价值,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给家庭增加负担,因此感到悔恨和内疚。②部分自杀未遂病人感到死而不成,被人耻笑,产生悲观、冷漠心理。③矛盾心理尚未解决,继续采取自杀行动。
1.2.2重型外伤病人此类病人大多病情进展快,而且大多数需手术治疗,手术是创伤,任何手术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手术对病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它通过心理上的疑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并由此对手术后的康复产生影响。
1.2.3急腹症病人此类病人发病急,疼痛剧烈,病人都表现为痛苦难忍、焦虑、紧张不安的恐惧心理[4],他们来到医院对医护人员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急于得到诊治。这时护士应以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的态度,把病人视为亲人,给病人被重视的感觉,赢得病人信任,再根据病人的体征、表现配合医生给予正确的诊治。
2护理对策与分析
2.1一般护理对策
扎实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素养。护士要尊重病人,主动与病人打招呼或自我介绍。交谈中态度自然,有礼貌,既不拘谨又不放任,语调柔和而热情。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努力用较少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操作。采用灵活的工作方法。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多端,护理工作内容往往十分繁杂,护士要依靠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区分急而不危与危而不显的病人。护士应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沉着、充满信心,用自己娴熟的操作技术,为抢救赢得时间。
2.2特殊病人的护理对策
对自杀未遂的病人,护士要因人而异,分析病人的心理反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同情、关心、帮助,用真诚的心去温暖病人受创的心灵,积极开导他们,让他们面对现实和人生,热爱生活,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使其主动配合抢救避免出现拒绝治疗现象而延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突然受到刺激会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情绪稳定,做到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一面用温和的语言安慰病人,不要让病人直视伤口,一面迅速止血、固定、包扎。即使遇到最复杂、最严重的伤情,护理人员也不要惊惶失措,以免加剧病人的恐惧心理。在抢救工作中镇定自若,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使其产生安全感。
对于急腹症病人,一方面迅速给予病人正确的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耐心说明不能随便使用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使病情恶化,不利于诊断治疗;鼓励病人坚持片刻,就会很快得到彻底治疗,以激励病人配合诊治,信赖医务人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总之,由于急诊疾病的突发性质,病人被送入院时,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依赖性很强,我们必须认真地做好心理分析,切实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6.
[2]丁宝坤.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47-49.
[3]马文元.实用护理心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884.
手术,作为一类刺激,可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变化的反复则影响手术效果和康复。因此,护理工作不但是对一个病人躯体的护理,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急诊病人中,由于病情较急,往往只重视对病人的抢救,而忽视了心理护理。
目前,在眼科,眼外伤已经成为眼科住院的三大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造成患者视功能受损、视力丧失并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1]。虽然眼外伤本身不是致命的,但是它可以造成永久性残疾。眼是人体最精密最脆弱的器官,很容易受伤,而且受伤后变化最大,预后最复杂[2]。尤其是严重的眼外伤患者,突然的打击造成的精神刺激甚至比肉体的疼痛还要严重,从而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呈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又对失明极为恐惧。所以,对于患者手术前、后及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变得极其重要[3]。
1 术前护理
焦虑是手术前常见的心理反应,是对预期心理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轻度焦虑,反映病人的正常心理适应功能;焦虑严重者,则影响预后。另外,是对手术过度依赖、对手术危险性、术后并发症及康复缺乏信心。如面临一些特殊因素影响,则心理无法承受。这时,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抢救或向医生介绍病情时,要注意用词恰当,对较重的病人,最好不要在病人面前详谈病情,要使病人进入手术室即产生一种安全感。当然若要很快取得病人的信任,那就要求在工作中神态自如,忙而不乱,操作准确无误,并主动和病人交谈,转移病人注意力,使病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对进一步处理更为有利。与此同时,要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要求,不能解决的过分要求,要视情解释,以取得谅解。应适当应用镇静剂来缓解因焦虑、恐惧引起的失眠;治疗方面,尽早手术修复,修复眼球壁的完整性和眼压,促进血液循环,才有可能挽救部分视力;另外,对儿童患者应态度亲切友好,严禁大声喊叫,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相关知识宣教,鼓励家长与医务人员一道共同做好患儿的治疗护理。
2 术后护理
忧郁、谵妄、持久疼痛、焦虑是病人术后的主要心理反应。忧郁通常是对心理上的损失感的一类反应,主要表现容易激惹、不愿活动、持久疼痛、主诉见多、睡眠障碍、食欲不佳等;谵妄是手术创伤、疼痛、出血、继发感染等所致;术后焦虑是病人对手术后恢复缺乏信心以及对持久疼痛等产生的情绪反应。因此,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给病人以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应理解病人心情,及时帮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及时按医嘱给药。根据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病人的性格、年龄、体质等差异,主动给予不同的心理援助、心理辅导、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坚定康复信心。护理人员要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在各项工作中,应细致、周到,取得病人的信任,满足病人的安全心理需要。部分患者由于视力丧失,使内心存在的一些侥幸心理破灭,再次陷入抑郁中,表现悲观、失望、沮丧、动力不足、心理损失感,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疼痛、食欲下降等。所以,术后医务人员应多次查房,细心观察病情,表示对病人高度的关心和重视,使之充分配合治疗,因为情绪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起关键作用,调整情绪可促进疾病早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康复期护理
严重的眼外伤,不仅是视力丧失,而且患眼外观上也发生变化,所有的希望渐渐破灭,患者的心理更为复杂,甚至有轻生的倾向。护理人员应该与家属协作,从各方面给予病人以精神支持,帮助其正视和面对现实,调动患者自身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潜能,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家庭、朋友、同事的支持功能。良好的家庭、社会情感支持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激发勇气、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评价现状,减轻应激反应,乐观的面对现实,通过综合的康复措施,使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重返社会。
4 预防
眼外伤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平常要多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爱眼意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改善劳动条件,要求工人注意个人防护,佩戴眼罩、防护眼镜等,以减少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因素,规范安全操作方法,强调上岗前的技能培训,杜绝因工作中的疏忽大意所致的眼外伤;教育儿童不要玩危险玩具,正确使用剪刀、铅笔等尖锐物品;有关部门应加强儿童玩具市场的检测和管理,控制易致伤玩具的生产和销售,重视鞭炮等爆炸物的管理,尽量避免爆炸伤的发生;对学生进行安全保护相关知识培训;建议青少年佩戴树脂镜片或聚碳酸脂镜片,增强镜片的安全系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减少打架斗殴事件发生。
5 讨论
眼外伤是眼科的急、危重病症,是致盲的主要病因之一,患者的情绪波动大,焦虑、恐惧、悲哀心理比较严重,因此,恰当的心理护理能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启迪,稳定情绪,使患者心理平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手术治疗。通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可以预防手术后感染、交感性眼炎及外伤性青光眼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尽量恢复最好视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51-01
急诊危重病人院内的安全转运是急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此环节操作不当,不但影响重危患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和死亡[1]。据有关报道认为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死亡率要比正常高出9.6%[2]。因此如何安全的转运就成为了急救的重要环节。为此,我院根据危重病人的情况制定了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的分值及转运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安全转运措施,从而提高了应对策略与转运的成功率,降低了转运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108例危重患者,包括男65例、女43例,年龄30-76岁;呼吸衰竭28例、心力衰竭26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脑血管意外13例、颅脑损伤11例、急性中毒8例、交通伤7例;多个通路静脉输液45例、机械通气27例。将其分为两组如下:
试验组54例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28~75岁,其中呼吸衰竭14例、心力衰竭13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颅脑损伤6例、脑血管意外5例、交通伤4例、急性中毒4例;多个通路静脉输液的24例、机械通气的13例。
对照组54例中,男性占31例、女性占23例、年龄15~76岁、其中呼吸衰竭14例、心力衰竭13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颅脑损伤6例、脑血管意外5例、交通伤3例,急性中毒5例;多个通路静脉输液的20例、机械通气的14例。
1.2 方法:试验组转运前10min内填写危重病人转运护理单,根据护理单上的相关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静脉通道、管道、气道支持、出血部分固定、卧位、头部、脊柱、肢体的保护、移动患者的方式、患者安全防护、呼吸机、监测机是否正常运转、脏器有无外伤等进行病情评估,根据评估分值选择相应的转运方式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安全转运。
对照组按以前的转运方式凭护士经验进行转运。
2 结果
在选择的108例危重病人中,试验组的54例危重病人的转运过程中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突发室颤,由于在转运前对病人的病情做好了风险评估,携带了除颤仪,病人抢救成功,安全转到ICU。其余病人安全转到相应的科室、手术室、放射科,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85%。对照组的54例病人中,由于是按照以往的转运方式进行,无一个明确的转运要求,在转运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有发生呼吸困难,SPO2下降的有2例,心跳呼吸骤停1例,痰多、恶心、呕吐3例。气管插管移位1例。成功率98.1%,并发症发生率12.96%。
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病因诊断和年龄相当,试验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可以有效评估病人的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急诊的病人具有疾病谱广、周转快、流动性大、病人病情发病原因不明确、病情复杂、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变化快、出现并发症多的特点。在转运的过程中由于抢救条件的限制,在转运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了减少转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成功率,在转运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单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性,神志清醒情况,瞳孔大小及有无反射,静脉通道,有无各种管道,采取什么样的气道支持,出血部位的固定,采取怎样的卧位,头部、脊柱、肢体保护如何,移动患者的方式,患者的安全防护,呼吸机、监测机的运转情况,有无脏器外伤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与相应的分值,根据分值选择相应的转运要求和制定相应的措施。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的应用可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深入的了解,全面、清晰发现影响病人安全转运的相关因素,找到关键的原因,采取对策,加以防范。在转运前通过风险的评估有利于降低转运途中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士对转运风险的意识和病情评估能力,进而提高了转运成功率和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比,试验组的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85%。而对照组的成功率是98.1%,并发症发生率12.96%。试验组的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的应用可以提高急诊病人转运的成功率,明显降低转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病谱继续改善,尽力完善护理单的内涵。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50-02
昏迷主要是指患者长时间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对外界的任何刺激均没有任何反应,患者完全失去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的认知。近年来,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昏迷的患者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对昏迷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患者的生命抢救具有重要意义[1]。昏迷是一种典型的危重病,一旦发生昏迷症状,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急诊对于昏迷病人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急诊昏迷病人的接诊分诊以及相关急救护理知识[3]。
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接受治疗的昏迷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分布12-65岁,患者平均年龄42岁;所有患者的昏迷时间在4-12min之间,其中属于轻度昏迷的患者有76例,属于中度昏迷的患者有84例,属于重度昏迷的患者有40例;所有昏迷患者中知道明确昏迷原因的有83例,不知道昏迷原因及病史的患者有117例。回顾性分析每位昏迷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具体临床资料、对昏迷患者的紧急处理措施、接诊分诊以及治疗预后等情况。
2 分诊
正确的分诊,特别是对于深夜出现昏迷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争取第一时间接受专科医生的紧急救治,这样可以对昏迷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4]。本组200例昏迷患者中,分诊的正确率为90%,在对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正确分诊应该注意的几点要包括:(1)相关专科医生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通过平常的多起对昏迷患者的救治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危机时刻对昏迷患者进行正确分诊具有重要意义;(2)实施救治的医生要具备过硬的基本救治功底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昏迷患者的具体症状以及典型表现及时判断出患者出现昏迷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5]。(3)施救医生需要有对患者的症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的脸色、肤色、呼气及气味等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有助于得出相应的救治结果[6]。
3 急诊处理措施
3.1 对患者昏迷期进行救治:
对昏迷患者救治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安放患者,对患者的发病原因、病史以及发病特点等进行简要的询问,同时仔细观察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以及患者脸色、呼气情况、气味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医生进行救治[6]。
3.2 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一般情况下,昏迷患者的呼吸都比较衰弱,需要采取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经观察,本组200例昏迷患者中有80例患者出现了呼吸微弱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救治的过程中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快速进行人工呼吸救治,同时通知医生准备气管插管等物品。本组出现的80例呼吸微弱患者,护理人员进行及时处理后,有56例患者得到了抢救。
3.3 其他急诊救治措施:
对于昏迷患者的救治还可以通过对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进行抽血配血,争取救治时间,确保患者血液循环的稳定性;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监控昏迷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呼吸等基本项目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助,并通知相关医生[7]。
4 讨论
昏迷作为一种危重病情,若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治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8]。昏迷主要是指患者长时间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一旦处于昏迷状态后,患者完全失去了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的意识,近年来,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昏迷的患者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对昏迷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患者的生命抢救具有重要意义[9]。医院接昏迷患者的过程中,护士首先接触患者,也是对患者实施抢球的第一医护人员,因此,护士应该对昏迷患者进行第一步的观察和抢球[10]。总之,对于昏迷患者的治疗中护理人员的角色非常重要,必须对患者的昏迷症状具备扎实的急救功底,在治疗过程中发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导致患者昏迷的原因,对患者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医院与患者家属之间因抢救问题发生纠纷事件[11]。
参考文献
[1]段志刚,邵桂春,张凤兰.621例急诊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62-63.
[2]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护理杂志,2011,20(9):93-94.
[3]岳丽娜,徐国丽,崔淑节,裴晓璐,田秀霞,尤玉双,周峻伟.浅谈沟通技巧在急诊的应用-“表演的技巧”在急诊分诊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
[4]陈瑛,郭夏阳,张红丽等.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置管化疗的护理1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12,18(10):50.
[5]魏陶军,刁纪敏,段元娥,孙黎红.急腹症的分诊及急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09).
[6]段志刚,邵桂春,张凤兰.621例急诊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62.
[7]汪志青,钱立蓉.昏迷病人ICU期间预防褥疮的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02).
[8]段志刚,邵桂春,张风兰. 621例急诊昏迷病人的呼吸道护理[J]1山西护理杂志,2011,11(2):62-63.
严重复合伤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致伤原因以车祸为最多,其次为坠落、砸伤、挤压伤等外伤所致的胸、腹、脑等损伤是最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患者病情危重, 出血量多,常伴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做为急诊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才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使病人转危为安。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0例,男性50例,女性3O例,年龄18—70岁,入院时血血压60/40mmHg一160/110mmHg,诊断为颅脑外伤20例,胸腹联合伤2O例,血气胸10例,腹外伤合并骨盆骨折10例,肝脾破裂20例,抢救成功77例,死亡3例。病人来院时基本处于休克状态,全部病人经过手术治疗,治愈77例,死亡3例。
2急救护理:
2.1病情评估严重复合伤病人入院时往往病情危重,大部分病员不能诉说病情或描述不清,接诊护士应快速对伤情的危重性作出初步的评估,如病人的一般情况、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四肢温度、伤口出血、四肢活动情况等,同时询问受伤情况,检查受伤部位,注意疼痛性质及伴随症状等,同时尽快通知值班医生,准备实施进一步抢救【1】。病人到医院后的最初几分钟,往往决定了早期救治伤员的质量和速度,是决定伤员生死存亡和顺利康复的关键,所以急诊护士应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过程中最主要措施【2】。严重复合伤病人多伴发呼吸困难和窒息,必须吸引或用手清除口腔和鼻咽部血液、分泌物和泥沙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并将头偏向一侧,以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严重呼吸困难、呼吸心跳骤停者,给予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以保证良好的通气与氧供。
2.3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早期足量扩容是纠正休克的关键治疗。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2.3条经脉通路以保证输血输液通畅,对静脉穿刺困难者应及时静脉切开,在前3O分钟内输平衡盐液1500m1.2000ml,以保证重要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然后输入胶体液,全血。
2.4选择静脉通路时应考虑:下腹,腹部严重复合伤病人应选前上臂静脉,头,上肢或胸部外伤,可选用大隐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是任何部位创伤的首选,即可补液,又可监测循环血量。在休克代偿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血压正常或升高,脉搏增快,这一假象往往掩盖了病情,作为护士一定要掌握休克病人的病理、生理知识,正确观察和判断病情变化,为成功抢救病人提供良好的依据【3】。对休克病人要避免过多的搬动和检查,先处理紧急情况,待病情稳定之后再作进一步的检查, 以免贻误最佳抢救时机。
2.5控制活动性出血开放性外伤病人,出血多、出血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病人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因此应立即止血,及时用加厚纱布加压包扎,抬高伤口以减少出血,以便于进入手术室行探查手术。对闭合伤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经过积极抗休克治疗,病人血压仍出现进行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应考虑内脏有活动性出血,若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即可确诊,应迅速做好术前准备,送病人入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手术。
2.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呼吸,皮肤颜色,感觉,出血量,尿量等以了解病情进展情况,同时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合并伤, 以便及时处理。
2.7做好术前准备护士应及时做好配血、皮试、留置胃管、备皮、导尿等术前准备工作。在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经常使用的介入性血管插管和其他导管,加强消毒隔离,定期更换,严格处理污染物,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率,同时也要加强医务人员手的保护,养成操作前后洗手戴手套习惯,避免交叉感染。
2.8加强心理护理。意外创伤,伤势严重,又急需手术,患者易产生恐惧甚至绝望,对此我们应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心理情况,鼓励和安慰病人,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严密观察病情,给予因势利导的心理护理,使之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树立乐观精神,战胜疾病。同时还要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获得家属支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干扰,有利于患者救治。总之,通过对严重复合伤病人的急救与护理,使我真正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密切配合医生对病人进行紧急而迅速的抢救、严密细致的观察、周到细心的护理,才能使病人脱离险境,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酗酒引起的并发症
急诊接诊酗酒病人后,需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是否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对于糖尿病患者,喝酒可加强药物性低血糖发生,严重 者可致低血糖晕厥甚至死亡。喝酒后酒精在体内代谢,增添细胞内氧化型辅酶I的损耗,从而削减糖原异生,同时按捺或减弱升糖激素的释放,加重低血糖的发生并耽误低血糖的恢复时刻。糖尿病患者饮酒的低血糖一经明确诊断,须立即治疗,以使血糖浓度尽快恢复正常。静脉输注葡萄糖是有效治疗手段。可立即给予50%葡萄糖50~150ml静推;也可静滴5%葡萄糖;合并急性酒精中毒者可加用纳洛酮;如果患者昏迷时间较长,则应加用氢化可的松,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防止脑水肿及颅内高压。
高血压病人在服用降压药后饮酒非常危险。因为饮酒可使血管扩张,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使本身因药物作用降到正常的血压降到更低,引起突发性低血压,导致晕倒、跌伤等意外。饮酒不仅降低血压,还可使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引发脑出血。确认酗酒病人在饮酒前服用了降压药后,必须结合专业科室进行救治。
2 急性酒精中毒的急诊护理
排除并发症后,对酗酒病人按急性酒精中毒进行救治。急性酒精中毒是由于服用多量的乙醇或酒精类饮料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抑制状态。接诊此类病人后,可采用“ABBCS法”快速评估,利用5~20秒快速判断患者有无危及生命的最紧急情况:A:气道是否通畅;B:是否有呼吸;B:是否有体表可见大量出血;C:是否有脉搏;S:神志是否清醒。如果有上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应迅速解除,包括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心肺复苏、立即对外表能控制的大出血进行止血等。
2.1 催吐和洗胃
对神志清醒患者采用压舌板刺激咽部进行催吐,减少乙醇吸收,已有呕吐者可不用。如患者摄入酒精量极大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并在服药45min内到达医院则可以洗胃,在洗胃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2.2 纳洛酮催醒
纳洛酮是.受体拮抗剂,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能有效促进乙醇在体内转化,短时间内降低乙醇含量,有明显催醒作用,是目前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首选药物。对轻度中毒者给予纳洛酮0.8~1.2mg加入5%葡萄糖20~40mL中静脉注射;重度中毒者用纳洛酮1.2~2.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维持至苏醒。
2.3 改善通气功能
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呕吐物及分泌物,防止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按医嘱给氧,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2.4 注意保暖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全身血管扩张,散发大量热量,加上洗胃后患者常感到寒冷甚至颤栗,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应提高室温、加盖棉被以促进血液循环。
2.5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常有抑郁、烦躁不安、焦虑等症状,应掌握患者情绪反应和心理状态,通过安慰开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健康教育,了解酗酒的危害,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护理人员接触烦躁不安、焦虑患者时,态度要亲切、和蔼,避免一切易激惹因素,多用正面教育,表扬多于批评。对于情感障碍患者,要多关心爱护,安排安静、舒适并便于观察的病室,加强巡视,多与其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严防自伤、自杀等意外发生。
2.6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酒精中毒患者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详细记录出入量,根据急查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结果,判断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性质和类型,给予适当补液治疗。一般补液总量1500~2500mL/d,其中一组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维生素C 2g、维生素B 0.2g、10%氯化钾10mL。呕吐频繁剧烈者适当增加液量,同时注意酸碱平衡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