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亮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导生态和谐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体系,优化国土资源功能布局。抓紧编制湘西国土资源规划,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湘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部署。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推进国土资源整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是优化城乡国土资源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为龙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带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
三是优化产业用地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同步发展,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推进各类园区集约、集中、集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力度,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一是善用土地资源,做好四篇文章。第一,做好耕地保护这篇文章。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耕地保护责任审计制度,将审计结果作为对县市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该项工作延伸至乡镇,确保耕地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第二,做好用地保障这篇文章。加大用地指标争取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盘活存量土地。加大批次用地和统征用地报批力度,增加储备用地报批数量。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工作质量,提高报批通过率、取卷率;第三,做好国有土地储备这篇文章。认真开展国有建设用地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工作,重点对全州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用地进行调查评价,建成数据库,全面摸清工业园区土地家底。高度重视土地储备,积极筹集储备资金,认真研究储备方法,切实规范储备机制,切实控制和储备新增土地的质和量,拓展工业用地空间;第四,做好集约节约用地这篇文章。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严控“两高一资”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全面实行网上挂牌交易。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是善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找矿两大工程和矿山管理三大专项行动。第一,实施锰、铅、锌、钒等传统矿种地质找矿工程。加快推进地勘项目实施进度,特别是省厅批复同意的地勘项目,确保按期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深度找矿,加大锰、铅、锌、钒、磷等重要矿种和湘西-鄂西成矿带湘西段的矿产勘查工作,加强锰矿山边深部接替资源勘查。做好2012年上报已入围的地勘项目跟踪协调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财政出资地勘项目,优选2―3宗州级勘查项目,夯实我州矿业发展的资源保障;第二,实施新兴矿种页岩气找矿工程。我州龙山、保靖、花垣、永顺四个页岩气勘查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未来三年内,中标企业将在我州投入勘查资金24亿元以上。积极争取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督促相关县、部门主动跟进,积极协调,全力服务,为地勘单位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第三,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违法勘查、非法开采、超深越界采矿行为,并整治到位,科学制订预防和治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第四,开展采石场专项整治整合行动。按照控制数量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全州采石场进行全面清理,对无证开采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打击,按“六个不留”标准关停到位。对布局不合理的,逐步进行整治整合,加快小采石场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尽快实现采石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第五,开展县市发证专项清理行动。全面清理各县市发证行为,对超越批准权限违规发证、超越批准矿种违规采矿行为进行整顿和规范。通过开展三个专项行动,进一步巩固整规工作成果,全面规范全州矿业秩序。
推进综合整治,发展生态农业
一是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全州耕地占补平衡统筹管理力度,着力推行占补平衡属地负责原则,责成烟雨凤凰、大兴寨水库等重点项目所在县市负责落实该项目占补平衡任务。严格执行 “先补后占、占一补一”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好正在实施的占补平衡项目的管理,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抓好补充耕地项目信息网上报备和挂钩工作,着力解决我州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确保我州建设用地顺利报批;二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要求,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紧密结合,做到既有亮点又有规模,确保6.8万亩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农业产业化建设;三是加快土地整治四大转变,构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逐步建立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转变,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综合管理转变,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运用转变的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新格局,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和灾毁复垦等各种项目建设任务。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一是“地有证”,全面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要高度重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按照“经费落实、人员到位、工作扎实、质量保证”的要求,确保年内全面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二是“占有补”,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住房、用工、留地、社保等多重安置模式和保障措施。严肃征地拆迁纪律,对在征地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绝不姑息;三是“居有安”,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关精神,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险能力。组建州、县两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分队,加快县市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认真探索州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各县市地灾治理工程必须做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让人民群众当年受益。严格落实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组织实施重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矿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4月22日是第37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要围绕主题向公众进行资源环境的基本知识、基本国情,节约利用、集约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并充分利用好地质公园等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一方面要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各项活动,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努力增强全社会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爱我家园的意识和自觉性。
要与共青团、环保部门加强合作,在全省广大少年儿童中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地球小主人”活动,使他们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李四光的事迹,了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和省情,树立珍惜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今年6月是全省第18个土地宣传月,6月25日是第16个全国“土地日”。要围绕主题,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各具特色、富有实效的宣传活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个宣传。
开展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要配合有关部门围绕主题,结合“五五”普法,组织多种形式的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活动。5月份的第三周是科技活动周,要利用这一契机,配合有关部门宣传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取得的重要成果,普及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知识。
二、突出重点,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开展宣传
要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工作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新亮点。要深入宣传“十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全社会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国土资源问题和国土资源工作,为我省国土资源各类“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深入宣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继续严把土地“闸门”,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为土地管理特别是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上新台阶打下扎实的社会舆论基础。要着力做好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实施严而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实行定额控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激励机制,加强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宣传。
三是大力宣传全省国土资源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持和积极贡献。宣传重点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监管工作;以建设促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围垦造地,调整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导农民节约集约用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妥善处理土地纠纷、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山区地质灾害防治,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农民的避险搬迁等方面的新举措、取得的新成效。
四是加大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及时报道各个阶段的进展和成果,促进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宣传严格规范矿业权审批、矿产资源规划实施、强化矿业权市场监管、加强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工作。既要大力宣传整顿和规范取得的成果,又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重大典型案例。
五是着力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和我省加强地质工作的重大部署。要深入宣传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工作新进展、新成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环境、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继续搞好以汛期为重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以推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群测群防”,避免和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六是继续深入宣传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及《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依法行政实施意见》为核心内容,宣传进一步推进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宣传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参与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国土资源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要加强以机关效能建设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以建设“廉洁国土”为目标的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宣传。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工作的宣传。
三、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人员、经费、职责“三落实”,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宣传工作的水平。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国土资源系统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上级部署,抓重点、抓难点、抓亮点,较好履行了保资源、保发展、维权益、促民生的工作职能,土地、矿产、测绘各项事业实现了新的提升。
(一)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放松,坚守底线红线,切实保护了国土资源。土地资源方面,圆满完成2013年度耕地保护目标任务,顺利通过省政府2006-2013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投入资金9735万元,增加耕地4317亩,惠及90个村、24000多户农民。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前我市2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的规划设计与预算已在全省首批通过批复,进入组织实施阶段,项目整治总规模10.8万亩,预计可新增耕地10877亩。以土地矿产卫片执法为主线,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国土违法行为,今年发现并制止土地违法行为350起,避免经济损失1060万元,全市违法占用耕地比例降至3.15%,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督导检查。矿产资源方面,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认真落实矿山安全监管责任,实现了矿产资源开发安全生产“零”责任事故的目标。加大市区周边采石场关停力度,目前市区范围内需关停的35家采石场、2家砂场的关停工作已全面完成。认真履行矿产资源巡查保护职责,今年发现并制止矿产违法行为74起,依法扣押非法采矿设备47台(套),捣毁、填埋矿井8座,拆除非法输送地热水管道500多米。
(二)坚持保障发展与节约集约不偏废,拓宽发展空间,有效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良性转变。保障发展方面,合理安排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以及高新技术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用地,全年分解下达计划内指标5200余亩,同时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目前共为我市“四新一海”项目、民生项目争取计划外指标7790亩。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已完成增减挂钩项目30个,总拆旧面积2253亩,复耕、节余指标2149亩。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招拍挂工作,目前全市共招拍挂出让工业用地252宗,面积10388亩,总成交金额17.98亿元,实现政府纯收益10.93亿元;出让经营性用地345宗,面积19253亩,总成交金额157.5亿元,实现政府纯收益75.6亿元,其中市直11宗,面积715.7亩,总成交金额23.6亿元,实现政府纯收益22亿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积极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截至11月底,全市2007-2009年三年平均供地率达到84.47%,三市供地率接近100%,2013年已批土地供地率达到67.21%。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低于2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引导企业通过租赁厂房解决用地;除行业特殊要求外,不准建1层厂房,纺织、服装等项目,必须建造3层以上厂房;倡导建设高层楼宇,发展楼宇经济,促进产业升级。
(三)坚持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不动摇,积极关注民生,有力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地进行了安排部署,在用地供应计划安排上,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目前,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达100%,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710套,使用土地面积688亩,开发房屋建筑总面积达到41万多平方米。同时,严格执行新拆迁条例,及时发放补偿款项,做到补偿标准公开、补偿程序规范、补偿方式合法,实现和谐拆迁。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举行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推演,成功应对今年强台风“梅花”等多次极端恶劣天气,全市未发生一起地质灾害事故。民生工程方面,全力推进山丘区勘查找水工作,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用水难题,目前全市60个乡镇、253个村庄的物探定井工作已全部完成。高标准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开发建成了数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并得到广泛应用,“数字”全国第10家、全省第2家通过国家验收,我市被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为民服务方面,进一步深化“让服务对象受到有尊严服务”的理念,与审批中心签订了窗口服务承诺书,对纳入审批中心的32项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每个报件的审批时间缩短一半。今年以来,共接待、答复服务对象3300余人次,受理各类报件2098件,其中土地登记1610件,集中受理率100%,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四)坚持强化内业管理不懈怠,夯实国土基础,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的服务保障能力。地籍管理方面,全面推进地籍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建设,土地登记实现一体化网上审批模式;建立健全地籍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地籍资源信息实现全市共享。依法行政方面,在全系统开展了“依法行政年”活动,制定下发了《市国土资源局依法行政年活动实施方案》,对包括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共计122项行政执法事项进行了清理,对不能适应形势政策需要的9件规范性文件提出了废止建议,1件提出了修改建议。测绘管理方面,完成半岛蓝色经济区基础测绘规划,《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通过省级验收;《市地图集》、《市国土资源图集》编绘工作全面启动,将填补我市没有地图集的空白。
《规划》描绘了水利发展的蓝图,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了使读者了解《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对《规划》出台的意义、落实重点和水利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刊将对《规划》亮点进行梳理,全面深入地进行解读。
一、水利建设四大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四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这四项任务是针对几个水利发展较为滞后的领域而制定的。一是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二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三是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四是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期,江南、华南强降水造成4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凸显我国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仍较为薄弱。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县级及以下基层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难度比较大。重点和难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我国将在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2058个县级及以下基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防洪任务较重、洪灾损失较大、保护对象比较重要的173条大江大河主要支流进行集中治理,这些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第二,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短期内难以彻底扭转农田水利落后的局面。第三,我国经济社会仍在快速发展时期,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恶化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
尽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大,但我国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把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完成水利建设的四项任务仍是有充分保障的。
农田水利建设将提速
针对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灌排方式较为落后、农田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历史欠账多的现状,《规划》提出,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强化农业节水。
《规划》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一系列发展目标及重点工程。据统计,在6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中,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达到3790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62%,农业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用水大户。今年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规模,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比重,加强大中型灌区和末级渠系改造升级。重点安排农村饮水安全等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南水北调等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治淮骨干等重要防洪工程以及其他关系全局的重要水利工程,并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水利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滞后,洪水易发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等领域基础都非常薄弱,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难度大、任务重。为此,《规划》提出,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段红东认为,《规划》中“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章的重点,就是提高水利保障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尽快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水利支撑与保障体系。
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要在继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加快推进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针对近年来严重洪涝灾害暴露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我国防洪减灾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江大河主要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对流域和区域防洪影响较大,应进行系统治理,提高整体防洪能力。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至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数量众多,系统治理投资巨大。“十二五”时期,选择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5000多条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
二是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在继续巩固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面广量大的41118座小(ⅱ)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近期重点是加快淮河行蓄洪区、长江和海河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外迁。
转贴于
四是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尽快在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建成2058个县级行政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
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大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鉴于我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规划》提出,加强水资源配置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含国有农场、林场)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源可靠性论证和工程卫生学评价,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强化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让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
“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就必须加强水源工程和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度的科学的水网连通体系。”段红东强调,在保障供水安全方面,应针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强化节水的前提下,通过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抓紧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对于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积极推进水库建设。对于西北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合理建设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不断完善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着力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重大水利问题。到2015年,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旱灾易发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
目前,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城乡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水资源配置体系还不健全,不能满足水资源统筹调配需求,水安全保障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缺乏、保障程度不高,特别是应对连续干旱和特重干旱的能力很低。
段红东表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要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尽快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资源调配格局。二是建设一批重点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抓好江河湖库连通,支撑国家重点区域发展,统筹解决区域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保障城乡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重点水源和中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提高西南等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和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加快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连续干旱和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快构建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水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水生态环境恶化。《规划》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保护与河湖生态修复,优化和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加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序发展小水电,加快水利血防工程建设。
二、水利改革和管理
《规划》指出,水利改革管理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创新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依法治水管水,三是推进水利科技创新。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的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初步编制完成了流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黄河水量分配指标细化到各支流;流域管理取得新成效,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权责进一步界定和规范;黄河流域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太湖流域建立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流域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水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0年年底,全国72%的县级以上城市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采取承包、拍卖、租赁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了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幅增长,引导设立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
体制机制改革对水利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水利不只是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涉及农业、城建、环境、国土等诸多部门,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到县乡等各级政府,涉及管理部门、建设施工单位、农民合作组织等多个主体。只有理顺体制机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机构职能明晰,才能实现水利改革发展的任务。
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
在依法治水管水方面,需要继续加快水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民生水利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快修订《河道管理条例》,推动出台《节约用水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等法规。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保障水法规的贯彻落实。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处处长张旺介绍说,实现依法治水管水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水利社会管理的部门规章体系。修订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事故处理和质量监督管理等规定,加强地方水法规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健全专职水政监察机构和队伍,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完善和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三是建立健全水事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完善边界地区水事活动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四是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水行政审批程序,开展水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规范水行政许可行为。
实践水利高科技,水利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水利科技创新对水利发展的意义有四个:第一,大力加强科技兴水,是实现“十二五”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完成水利战略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第二,加大水利科技推广力度,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第三,科技创新是保障防洪安全、实现防汛抗旱目标的必然要求。第四,科技创新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条件。
三、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规划》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并研究采取扩大水利建设贷款贴息规模等措施。
《规划》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对水利这一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国家有能力加大投入,继续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立政府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作用。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水利的总投资大概要达到1.8万亿元左右。这1.8万亿元主要用于四个方面的水利建设: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占20%左右;二是防洪工程建设,占38%左右;三是水资源保障和城乡供水能力提高的工程建设,占35%左右;另外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河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资源储量与开发均具有较大优势的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铝土、钼、金、银、耐火粘土、萤石、水泥灰岩、玻璃用砂、玉石、天然碱等。其中,煤、铝土、耐火粘土、钼、金等矿产采选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矿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
矿产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全省带来了切肤之痛。矿产开发造成了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较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一、环境地质问题
河南省由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有水资源枯竭、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引发的环境危害等
1.1 水资源枯竭
河南属缺水省份,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6。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超过110×108m3,各市(地)地下水开采强度极不平衡,使得区域上及城市周围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一些著名泉点(安阳珍珠泉、辉县百泉等)干涸,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面积8 000 km2,郑州、安阳、濮阳、开封、商丘、南阳等城市主要地下水开采层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分别为329.6 km2、113.3 km2、152 km2、179 km2、375 km2、109.8 km2,许昌、商丘、义马等城市严重缺水。
1.2 水质污染
由于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污染。1998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37×108m3,仅有50%为达标排放。境内黄河、淮河、海河和长江四大水系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值为1.31,主要支流中,蟒河、洪河、浍河、卫河、黑河和惠济河污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83.8%河段超过Ⅳ类标准,成为城市排污渠道;地表水体如宿鸭湖水库、淮阳城湖等水质超过Ⅴ类标准。
地下水污染也较为严重。据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区域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水质优良的仅占2.1%,水质良好的占27.1% ,水质较差和极差的占69.7%,主要污染物为总固形物、总硬度、三氮等,其污染与地表水密切相关。城市地下水质量方面,许昌、焦作、开封、济源、濮阳、信阳、驻马店、南阳、新乡等市水质较差,主要污染物为总硬度、三氮、挥发酚等。
1.3 固体废弃物危害
固体废弃物指城市垃圾和矿山废弃矿渣。我省城市如郑州、洛阳、开封、许昌、漯河等均处于垃圾包围之中。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的原始方式消纳城市垃圾,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造成现实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
我省矿业较为发展,但环境治理滞后,大量废弃矿渣堆放在矿区附近,仅平顶山矿区已堆积矸石堆50多座,占地50余亩,每年排矸量大于150万吨。灵宝、栾川、桐柏因开采金、钼、铜等矿,渣石无序堆积于山谷中,量大点多,遇暴雨极易引发灾害,造成危害。
二、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多年来,河南省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将矿山环境保护如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矿山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作保障、加强矿山环境管理为手段、实施矿山环境治理为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2.1在法制建设方面,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该《条例》涵盖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保护地质环境的职责、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等内容,为全省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十二五”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省政府已批准实施。这两个文件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科学有序地开展‘十二五’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
2.2 为确保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河南省还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政府出台了《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河南省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河南省备用金制度监管到位,已覆盖省内全矿种、全矿山。截至2012年6月底,河南省共有1129个矿山企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99933万元,已有29个矿山恢复治理项目经验收合格,返还采矿权人保证金6043万元。备用金制度的实施,不仅为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也增强了矿业权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效保护了矿山环境。
2.3 加大投入保治理
为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河南省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注重“抓管理、建机制、搞示范、突亮点”,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治理恢复力度,结合矿山公园建设,积极开展采矿造成山体破损的生态修复和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对居民集中生活区、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直观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目前,已治理恢复矿山面积125795亩。其中,恢复耕地46296亩、建设用地18120亩、林地61376亩,治理矸石山24座,治理塌陷地384处、地裂缝415条、崩塌136处、滑坡45处、泥石流沟53条。为保护矿业遗迹,把废弃的矿山建设成为具有游览观赏、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的矿山公园,推动矿业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积极开展了矿山公园建设。目前,河南省已建立矿山公园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2处。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1 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矿业开发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责任制度和专门的立法规范,矿业权人只重视开采资源,普遍缺乏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意识。前些年,在矿产品价格上涨时,多数矿业法人是异地投资,有投机取巧之嫌,目的是取得最大利益。针对该问题应积极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发挥新闻媒体及公众的监督作用。
3.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专项资金不足
目前已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资金也明显不足多数治理工程只完成第一期,治理了矿山地质环境的部分工程,不能满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总体规划。应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奖惩措施,比如通过矿业税收、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以及环保费的征收等经济手段加大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投入。
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治理任务重,受到政府与人民的高度关注。河南省已初步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了大批矿山环境保护工程,矿山地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矿山环境保护与河南省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通过完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治理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开展技术创新等措施,使河南省矿山环境得理明显发改善,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二、整合专项资金,开辟整村扶贫新渠道。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为抓手,把分散式的扶贫变为集中开发、把单项工作变为全面推进、把“单兵突击”变为“打好组合拳”。按照分级负责、有序推进的原则,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的29个扶贫重点村启动整村帮扶工程。多渠道策划、包装、捆绑帮扶项目,积极协调财政、交通、农业、水利、电力、国土、城建、教育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快贫困村环境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电网改造升级、通信网络等项目建设,不断强化发展机体,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一是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缺乏规模优势,基地建设不平衡。虽然初步形成了粮食、脐橙、茶叶等农业产业,但发展不快、规模小,农业龙头企业小而少,省级仅3家,国家级为空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业市场信息不畅通,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等。养殖业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式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中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发展重点不突出,优势产业不明显,亮点不多,总体上规模偏小,档次较低。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能力不强。一是水利设施差。全县总蓄水量仅1.75亿立方米,亩平193立方米,为全省的三分之一。水毁工程多,需维修的水利工程达1.05万处。二是人畜饮水不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重,全县有16万余人饮水困难。三是乡村公路建设滞后。有700多公里需要建设。
二、国家罗霄山脉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机遇下,宜章“山区大变化”的思路和措施探析
(一)找准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扶贫攻坚规划。2012年,宜章县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县扶贫攻坚规划进行了顶层设计、顶层指导。目前,已出台规划初稿。根据县情,并结合国家、省级扶贫攻坚政策,将扶贫攻坚工作目标战略定位于:罗霄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罗霄山片区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湘赣粤旅游文化区域中心、湘赣粤边际物流集散中心和“两江”(湘江、珠江)源头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二)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新阶段的扶贫,更多的是开发式扶贫,以增强发展后劲。
1.着力抓好莽山水库立项审批及其建设。莽山水库建设是宜章61.5万人的共同心愿,是宜章人民60年的长久盼望。兴建莽山水库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既可以调蓄、滞洪、错峰,提高长乐水中下游河段的防护标准,使全县境内长乐水两岸15.6万人和10.2万亩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又可以提高宜章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产能保障的需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上,宜章县承担向国家提供粮食、农产品和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兴建莽山水库还有利于解决宜章县南部14个乡镇32万人的饮水安全和31.28万亩耕地农业灌溉的迫切问题。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莽山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促成莽山水库工程尽快立项、动工,要进一步加大争取与协调力度,尽快争取省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准立项。
2.大力实施自然生态环境整治项目。一是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据统计,全县岩溶地区土地面积92.6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石漠化面积60万亩,每年造成3000多亩土地流失。要抢抓我县被列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的机遇,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攻坚”活动,学习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先进经验,认真谋划石漠化地区的造林,做到石漠化生态造林和果木林建设有机结合,力争打造成为全省石漠化造林的示范样板。二是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三)以扶贫产业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脱贫致富产业基础。这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1.着力抓好生态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扶贫产业建设。今后几年,把烟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产业、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农业产业地理保护品牌试点行业来认识,来定位,来落实。大力推进烟叶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模式,按照“稳定老区、发展新区、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重点建设环莽山灌区生态浓香型优质烟示范基地,全力打造“莽山生态浓香型优质烟叶”品牌。实现2013年收购10万担,2014年收购13万担,2015年种植5万亩、收购15万担,到2020年种植13万亩、收购40万担的目标。
2.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建设。重点支持“公司+农户(扶贫户)”生产经营模式的福鹅公司建设年加工120万羽的深加工基地,支持该公司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加法果业、三农公司、永吉农业、年年有、木森林、源莽食品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到2020年力争培育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确立“核心景区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核心景区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县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古镇村落和莽山旅游景区等资源,推进旅游文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大力支持莽山刘家瑶寨、展翔生态农庄、华山红林、范家园生态园、大市民生态农庄、升农农庄等建成高品位的现代农庄、现代乡村旅游示范园,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
XX银行紧跟德宏州市主流经济走势,认真分析自身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审时度势,制定了《XX银行2014年-2014年三年战略规划》。规划确定了XX银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经济、造福市民百姓为经营理念,以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银行价值为核心,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着力于加快推进战略转型、结构转型、增长转型,到2014年建设成为智力机构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服务质量一流、投资回报一流的“四个一流”新型现代商业银行。
根据规划,到2014年,我行资产规模将达到N亿元以上,存款金额突破N亿元,贷款余额突破N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N亿元以上,主要指标持续达标,监管评级更进一级。
亮点二:关注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作为市民银行,XX银行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多年来,我行以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促进社会和谐。2014年,我行重点支持了德宏州重点督查的20个项目,其中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5亿元、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8亿元、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1.4亿元、德宏州质量综合监测中心项目完成投资1000万元、口岸及城乡市场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085亿元、地质灾害预防治理项目完成投资0.25亿元、重大旅游项目完成投资3.4亿元、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完成投资0.265亿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07亿元、文化体育完成投资0.05亿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和卫生建设项目完成投资0.31亿元。为拉动大连市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金融支撑作用。
亮点三:企业文化建设纷呈,与员工同成长
银行上下清醒地认识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凝聚力、战斗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行长期致力于建设先进的金融企业文化,实行特色文化战略,逐步形成“与员工同成长,与股东共追求,与社会齐发展”的银行价值观,不断更新和树立“开拓、稳健、务实、高效”的银行精神以及“人为本,德为先,才为准,绩为重”的人才观、“争挑重担,勇揽责任”的行为准则、“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企业学风等;努力打造“德宏州自己的银行”、“市民银行”的服务品牌,并获得了客户的认知和认可,建立了良好社会公众形象,初步形成了独具我行特色的企业文化。 如今,一股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吸引着银行业人才纷至沓来,一种发自内心的企业认同感激励着我行员工奋发拼搏,当穿着整齐划一的工作服开始每一天的工作时,总会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在我行人心中油然而生。
亮点四: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施行贷款新规
创造条件鼓励在职干部职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全面强化综合素质;继续加强专业素质培训,在认真抓好上级有计划组织的各类专业知识培训和业务骨干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分阶段集中学习、业务考试和评比业务能手等手段,积极搞好岗位练兵活动,引导干部提高自学意识,增强工作能力。加强银行文化建设,使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培训、行政管理、廉政勤政等各个方面,使广大干部员工牢固树立“法治文明、创新高效、廉洁勤政、健康和谐”的银行理念,为实现银行干部与银行事业、银行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共赢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同时,我行还积极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的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实施小组,先后组织了包括高管在内的全行员工参加贷款新规专题培训,并对全行信贷从业人员进行了闭卷考试,考试合格率达100%。同时,按照新规要求修改完善了该行各项相关制度,对信贷工作的细则、操作流程、支付方式、合同文本等进行了合规修订,此外还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确保了制度执行到位,贯彻落实贷款新规等工作得到了监管当局的认可。
亮点五:服务创新深入开展,储蓄存款快速增长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客户,我行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创新。全年共发行“某某”收益理财产品14期,业务的品种在发行频率和发行规模上较去年有大幅提高。在原有的“某某”收益增值产品的基础上,又正式开办代收代付集合信托计划业务。同时,我行通过设立客户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服务创新年活动,先后开展了“商行电影月”、“一元看大片”等多种活动,积极推动存款业务发展。截止11月,该行发卡总量已达N万张,较年初新增N张,全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N亿元,比年初新增N亿元。
一、关于上半年工作[文秘站网文章-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
今年以来,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市、县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年初签订的各项目标责任要求,经各分管领导认真负责、狠抓落实,全体工作人员齐心协力、积极工作,上半年绝大部分工作已按期完成,部分工作成效显著,为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25”宣传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眉户剧《三战万能嘴》、音乐快板《土地颂》、配乐诗朗诵《我爱我的国土》将保护耕地与当前新农村建设有机相结合,主题突出,创作新颖,时代感召力强,《中国国土资源报---综合新闻》发表了图文报道,在全市“6·25”宣传中树立了亮点。
——机关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定了机关接待及陪餐、小车保养及维修、固定资产管理、职工灶管理等日常管理制度,完善了《基层国土资源所财务管理制度》,并更新了党风廉政、精神文明、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及政务公开栏,建立了地籍股、耕保股、测绘办、国土资源勘测规划室岗位职责。
——国土资源所建设规范有序,工作成效显著。岗位配置健全,人员分工明确,硬件建设到位,制度建设规范,山河、宫河、湫头、永和4所已建成使用,榆林子所已动工建设。各所办公设施配置齐全,制度、职责建立上墙,基本实现了“机构设置规范化、设施配置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人员素质优良化”的目标。
——违法案件查处及工作力度加大。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县局、各所土地动态巡查分片包干负责制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所宣传形式灵活多样,收效良好。工作力度加大,措施到位,土地纠纷调处率、案件办结率有所提高,土地违法问题较上年同期明显减少。
——项目建设、土地储备工作成绩显著。国家投资土地复垦示范项目永正南住、榆林子马家、宫河东山头3个项目片土地平整基本完成,道路、林网、水利等配套建设已开始,周家项目片拆迁工作正在进行;省级投资耕地补充项目土地平整、宫河雷村道路绿化任务已全面完成;国家投资正宁县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已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列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入国家项目库。同时,配合市局积极筹备了全市国土资源项目资金管理暨招投标现场会。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有新突破,统征包干政策落实到位,保障了用地需求。
——基础业务工作稳步拓展。积极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配合省厅测绘局地图院完成了县城区独立坐标系统改造扩建前期基础工作,申报了项目文本和图件;按期完成并上报了全县统一年产值测算工作,加强了建设用地申报及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地质遗迹保护和地下水监测工作,完成了砖瓦企业采矿权登记年检工作,正南煤田详查和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上半年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年各项工作全面保质保量完成。一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工作还不到位,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还不够,受教育的范围只局限于部分干部群众,这要求全局上下特别是各所要切实负起工作责任,进一步扩大宣传,坚定不移地把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及市政府“两令”精神贯彻落实好;二是在执法监察方面,我县土地市场还不够规范,乡镇企业、公益事业、各类工业园区违法用地较多,案件查处难度大,市上把我县作为督点县之一要求限期整改落实,执法队和监察股要切实拿到手上,加大工作力度,彻底扭转我县土地市场混乱的局面;三是在农宅清理方面,各所重视不够,工作进展慢,大部分所仅清理2个村,突出反映在清查、处理、发证率低,时间过半,任务欠帐大,希望所里会后要高度重视,深思细
纠,研究对策,务必完成年初确定的任务;四是在基础业务方面,个别工作只停留在安排上,调查研究不够,工作方法不活,没有实质性进展,影响了整体工作完成;五是在作风建设方面,个别同志工作作风欠扎实,创新不够,缺乏勤政敬业精神,工作效率低,纪律观念不强,自律能力较差;六是在协作配合方面,有些同志组织观念淡薄,上下配合不到位,缺乏主观能动性,致使政令不畅。这些问题,希望有关责任部门、同志们认真克服,下决心解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入工作,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二、关于下半年工作
1、宣传教育工作。在上半年工作基础上,下半年宣传教育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1)认真搞好区域网建设,尽快与市局互联互通,实现网上办公;(2)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办好国土资源简报,力争年内在省、市级报刊上刊登宣传报道2篇;(3)根据国家、省、市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年内举办地质业务知识培训班一期,1/3干部职工外出学习,接受教育;12月底,以业务知识和办案程序为重点,组织基层所开展集中培训一次。
2、耕地保护工作。(1)积极衔接,认真报批城镇、乡村及农民建宅用地手续,力争城镇、乡镇企业用地报批手续8月底完成,农民建宅用地报批手续年底完成。摸清全县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根据市政府2号令精神,搞好用地报批工作;(2)继续清理已审批的建设用地,重点清理邮电、通讯和金融用地情况;(3)配合能源企业搞好用地工作,特别是搞好正南煤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工作;(4)与中心配合继续搞好国家建设用地统征包干工作,并严格执行用地跟踪管理;(5)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按市局要求科学开展修编。
3、执法监察工作。(1)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精神和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明法纪坚决制止土地违法的紧急通知》及省、市要求,继续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加大乡镇企业、公共设施违法用地处理力度,特别是对市上挂牌督办的用地案件务必于8月中旬全部处理完毕;(2)积极开展省级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创建工作,力争一次创建达标,年内通过省级验收;(3)进一步加大砖瓦企业、预制厂用地处理工作力度,年内全面完成,处理率达到90以上;(4)配合县上“清税”工作组完成土地市场交易中土地出让金征收工作。
4、地籍管理工作。(1)配合省测绘局搞好县城独立坐标系改造扩建工作;(2)做好县域地图编制及出版工作;(3)按市局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日常地籍变更调查工作;(4)完成省级地籍管理规范化达标工作;(5)与房管局协调,做好拓宽城镇住房用地分割登记工作,登记发证不低于200本;(6)积极与省规划院联系,搞好地籍数据库交接及培训工作,(7)向省测绘局申报由省级颁发的国土资源勘测规划室丙级测绘资质。
5、地质矿产工作。(1)搞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配合搞好正南煤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3)配合能源勘探企业搞好协调服务工作;(4)开展砂石企业采矿权清理工作,全力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相关费用。
6、项目工作。(1)全面搞好20__年省级补充耕地项目建设扫尾补救工作,力争年底通过省市验收;(2)积极协调力争国家投资土地复垦示范项目第二批资金7月底到位,及时开展周家项目片土地平整工程招投标工作。搞好永正南住、榆林子马家、宫河东山头项目片水、路、林、电配套建设,并做好平整土地水毁、塌陷等完善工作;(3)做好20__年基本农田整理项目860公顷、2983万元呈报工作,力争年底立项;(4)积极衔接争取山河后庄子地质灾害项目立项批复。
7、土地收购储备工作。(1)加强储备土地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土地储备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2)搞好征地统征包干工作,完成国有土地改变用途征收土地出让金30万元任务。
8、标准化建设。(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榆林子所建设,搞好职工家属楼工程建设和机关文化活动室建设;(2)加强制度建设,按照市局要求,规范建立学习、会议、业务等“”登记簿,进一步完善基层所标准化建设;(3)加强财务管理及后勤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资金和票据管理,强化收入、严控支出,搞好接待工作。
9、基层所工作。(1)继续搞好农宅清理登记发证工作,要注意做好五点:一要做到全面处理,提高登记率。二要与乡镇搞好协作配合。三要对典型违法案件要立案查处。四要想方设法提高规费收入额度。五要搞好档案资料整理;(2)坚持土地动态巡查工作,重点转入乡村企业、公共设施违法用地跟踪管理;(3)加大国土宣传力度,要保证年初确定的固定性标语刷写数量,并且要规范;(4)强化制度建设,力争年内基层所标准化建设达标;(5)加强机关事务管理,特别是要严控水、电、煤开支,严格请销假制度;(6)配合县局搞好其他各项工作。
三、关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民主推荐后备干部,是选贤任能、重在识人,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环节。关于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的问题,我再强调两方面:
一是对被推荐人选的条件要求。要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全面准确、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地衡量推荐后备干部人选,具体是:
在德的方面,要具有较强的组织原则和政治觉悟(即党性要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团结同志,品行端正,公道正派;
在能的方面,要具有胜任工作应当具备的组织领导能力。包括政策理论水平,综合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心理素质等;
在勤的方面,要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绩的方面,要工作实绩突出,独立工作能力强,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廉的方面,要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自爱、自省、自重,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总之,按照省市选拔后备干部的要求,要选用那些“能干事、会干事、不出事”的人。同时,根据我局干部队伍现状,要适当放宽对工作阅历长、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老同志的选拔任用,充实到基层工作领导岗位。本次推荐后备干部人选,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在干部中推荐产生。对于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强、品学兼优的工人,县局将积极与市局衔接争取名额,不断优化用人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是对参加推荐人员要求。在座的参加民主推荐的同志,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在推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看人要全面地看,不要片面的看。要看主流,看本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就突出。要看他的缺点是否足以影响他的任职,不能说凡有缺点的人都不能任职。
一、全面研判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近两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不断强化工作措施,贯彻落实各级安全生产会议、文件精神,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了“双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取得这样的成绩,实事求是地讲,确实不容易,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奋勇前进。但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大家高度警醒,正确研判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看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起来在三个大方面:
一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无力或不愿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工作中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现象比较普遍,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差,极个别企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问题时有发生,很多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排除,许多防范措施在基层企业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二是个别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被动局面未得
到根本性扭转。虽然近两年来我县安全生产事故实现“双降”,但个别领域仍然事故不断,例如道路交通领域,X年以来全县25起安全生产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就占了24起,这给全县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安全指标控制带来了很大压力,公安、交通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三是安全监管工作有所懈怠。近期我去企业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级部门到企业就能查出安全隐患,但作为主要安全监管力量的安监站、24小时驻守的驻矿安监员就查不出,这是业务水平问题,还是工作态度问题?大家要进行反思,举一反三。以这种侥幸心理、懈怠情绪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监管,不出问题是偶然,出问题则是必然。
我们在这里分析研判安全生产形势,就是希望大家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县仍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变,高危企业、高危行业比较集中的现状没有变,安全生产工作依然繁重,任务艰巨,研究安全生产的工作规律,就是希望大家高度重视,用心分析思考,坚定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二、多措并举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一)持之以恒抓好隐患排查整治。一是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抓好隐患排查常态化工作,充分利用好我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隐患排查治理系统,采取明查暗访、专家诊治等方式,提高隐患排查整改的专业性,确保找得准、查得透、能治本,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置问题。二是对一些反复出现的隐患,要查清原因,落实责任,彻底解决问题;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要明确整改期限、标准和责任,限期内整改不彻底的,坚决依法查处,与事故处理同等追责;对整改完毕的,开展“回头看”活动,完善好跟踪问责机制,确保整改取得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一是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开展好防汛工作,时时掌握天气情况,突出重点区域的防治。针对近期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提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严防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二是强化部门间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灾害预测预警,做好物资、装备、救援队伍等应急准备工作。加强应急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和应急信息报告制度,发生重大或者危险性较大的生产安全事故和地质灾害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积极参与救援、科学处置,尽力减少事故灾害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要继续开展高危行业专项整治,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安全生产基本面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道路交通领域:公安和交通部门要督促运输企业加强车辆安全检查和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严格“三不进站”、“三品检查”等制度,加强路检路查,特别要加强重点路段的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章驾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和“三超”等违法行为。要认真开展违法、违规车辆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道路安全监管,集中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营运和治理摩托车、农用车违规专项行动,严防群死群伤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彻底扭转道路交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被动局面。
煤矿领域: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安委会巡查组在我县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督查、巡查时提出的要求和指示,持续落实“双七条”、“8个100%”、“1077”等攻坚措施,以“四量”平衡为核心,深化瓦斯治理。继续巩固重点县攻坚、煤矿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等工作成果,持续推进煤矿“六化”矿井建设,全面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驻矿安监员必须24小时在矿履职,盯死看牢,督促企业严格隐患排查治理,及时落实整改销号,确保安全生产。对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责令停产停建整改。
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领域: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和使用等各环节的安全检查,强化重大危险源监管力度,严防危险化学品丢失、泄漏、污染和爆炸等事故发生。加强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无证非法生产经营、分包转包、“三超一改”、许可证过期、超能力突击生产等行为。
消防领域,深入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治理,持续推进“四个能力”建设,集中整治违法违章建筑、“三合一”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隐患。其他行业和领域:要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统筹抓好非煤矿山、森林防火、建筑施工、食品药品、旅游、学校、医院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努力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三、全力抓好近期重点工作,助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