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职教师学历要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职教师学历要求

篇(1)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由于操作简单而被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它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型教学不但适用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然而任务型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其优越性,是摆在广大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意义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外语教学从关注教法到关注学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从关注语言本身转到注重语言的应用的变革趋势,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任务型教学可以把传统的语言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把抽象的语言知识记忆转变为具体的语言操练。任务型教学中所设定的任务往往与学生今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着密切联系,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语言知识,在“干”中学,在“用”中学。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充满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收到寓教于乐的功效,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捉进自主学习。Holec(1981)提出,学校应该设立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我国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完成任务而积极主动收集、加工和处理有关信息和素材,与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整个任务型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自主地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实现了真正的学习。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任务型教学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语言习得的最佳环境,增加语言操练的机会,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为了完成设定的任务,学生必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样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丰富多彩的任务情景、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开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对英语教师能力的要求

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然而任务型教学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进行任务型教学的能力。

1 任务设计能力。任务型教学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关键是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情景的真实性、学生的认知水平、主题的熟悉程度、语言的难易度等。因此,任务的设计要灵活多变,不仅要针对教材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各种手段或媒体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尽可能选择真实的语言素材,尽可能创造大量的有意义的交际机会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任务操作能力。高职英语教师对任务的操作技巧和操作能力也是任务型教学目标是否能圆满实现的关键。要顺利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自己必须具备用流利的英语与学生自然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管理和随机应变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民主、平等和宽容,让学生不因担心犯错而放弃尝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掌握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能力。因为多媒体教学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任务更有效地进行。

篇(2)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基层管理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

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为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度、对基础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要求,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及基础管理能力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岗位职责要求其一般应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指导他人活动的能力;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及综合素质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处理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及指挥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营销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是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类各专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能力形成、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出胜任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找到基本职业能力与管理学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训练和指导意义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提升整合其职业素质。

3 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作为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本节课程的知识点,然后确定重点、难点,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再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常规课堂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管理学基础就是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教材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使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缺乏系统的实训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只有导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够。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结果是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毕业生。

4 基于岗位要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出发,针对基层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状况分析,就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是基层管理者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能力,笔者设计课堂讨论、调查与访问、课堂辩论、多媒体教学、专题研究等5个实训项目。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实践活动,认为哪些管理实践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等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课堂讨论对管理理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管理者、管理职务、管理层次及不同层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组织学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辩论,使学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管理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通过专题研究,探讨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这一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小组讨论来实现。首先是划分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内容,设计调研方案;其次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分别进行记录;每个小组运用五力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案;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分析报告;实训结束后各小组上交一份管理环境分析报告。

4.3 计划及决策能力

这项技能可以通过3个实训项目实现。首先通过测试评估每个形势的计划能力,使学生明白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次通过为班级编写计划书的形式,训练学生计划书的撰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撰写各类计划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管理游戏衡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与专家决策的异同,使学生基本掌握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能力。也可以结合管理环境分析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让学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

4.4 组织及创新能力

采用分组调查、讨论和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组织及创新能力的训练。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产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到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该单位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掌握该单位的部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提出改革部门设置和部门工作的创新意见,写成调查报告,并画出该单位的组织机构图。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如何进行调查采访和撰写调查报告给予辅导,预先检查各组的调查提纲,并配合做好各单位的联络工作。

4.5 领导意识及指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实质及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和把握领导者拥有权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管理冲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模拟指挥,训练学生有效指挥的能力;最后通过领导方式倾向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发展能力。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沟通体验,加深对双向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重视双向沟通,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

5.1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训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而是充分运用预习和复习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作扼要的说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收集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避免单纯的课堂讲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外收集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技能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5.2 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通过介绍公司主要业务和目标顾客定位、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招聘模拟、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激励、沟通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增强学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能手、职业专家来校示范性教学,以烘托整个职教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篇(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和人的能力培养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学院办学的主题。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职业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体现出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进而不断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的学历与技能越来越高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高职实训教学能力体系的核心。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职业角色的各种期待,这些期待分解成职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在相关活动中得以外化的行为结果,将是评判职业能力强弱的客观依据。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其中学习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它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技术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工作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是任何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和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创新思维能力则是指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实训课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嫩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实训课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通过高职实训课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一)基本技能的熟练性

要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一种职业所涉及的职业任务往往有许多种,如果一个人能够合乎要求地完成其中的大部分任务,那么他(她)就具备了该职业的基本技能,或者说具备了这一职业的人门资格或起码的素质。

(二)问题发现的敏感性

要有敏感的问题发现意识和知觉选择性。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要根据知觉选择性的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三)信息加工的组合性

要有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结果。在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体系中,信息处理能力是必需的,它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获取更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四)解决问题的操作性

操作过程是解决间题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高职毕业生所承担的工作,就是要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

(一)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体现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别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强,一般以具体的行业直接设置专业。教学要求则是宽基础、重实践、重能力。我们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牢固树立“职业”观念,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要瞄准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位,按需培养;要调整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二)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从对于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分析可知,作为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其培养依靠大量的专业实践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教育不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侧重于知,即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做。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技术”,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因此,在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中更应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

高职教育是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质的一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相应地,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是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职业适当性为培养取向。

强调专业技能为特点的基本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综合职业能力正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因此,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实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四)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对各模块的划分要有层次性。

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级制。第一级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第二级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技术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形成专业技能;第三级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生产实际问题,形成综合技能。通过三级制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享受文化生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因此,实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块划分要具有层次性,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不仅依据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而且依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识和能力并进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经过较低层次模块的学习后,应具有相应的从事一定工作的能力,再继续较高层次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使学生的技艺、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五)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能单一的反应在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上,而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首先考核主体要多元化。考核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内部实训教师,学校外部企业、社会,还需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间的考评。第二考核的内容要多元化。考核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第三过程考核与效果考核要相结合。实训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能力考核要求重视考核过程,改变那种只顾结果不顾过程,只顾目的不顾手段的考证明思路。

(六)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产学合作

职业能力开发对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强调职业情境对实训教学的影响,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

因此,高职教育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开放式教学模式,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可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也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立“协作型”企业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企业实训基地以及“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结合,企业为学生提供最“实战”性的实训平台,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明山. 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再研究.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 优秀论文集2009

[2]李名梁,赵锦. 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与职业,2010,(12)下

[3]赵锦,李名梁. 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职教通讯,2010,(8)

[4]吴玉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

[5]杜家龙,刘敬东. 关于实践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职教论坛,2004,(12)

篇(4)

作者简介:方华(1969-),女,四川简阳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陈科(1984-),男,四川绵竹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胡方霞(1973-),女,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技术。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研究”(编号:12SKR17D)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89-04

我国教师职业资格共分为七类:幼儿园教师、 小学教师、初级中学教师、高级中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中没有细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目前,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进程中,高职院校因其学校性质的职业性,不能体现高职院校教师资格的特殊性,以重庆市高职院校为例,对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探析,一是对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进行的科学严谨细分,将完善我国教师职业资格分类体系。二是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优化教师结构,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实用人才支持。三是为重庆市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策略,从而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精神。

一、重庆高职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状况和诊断

1993年《教师法》颁布,1996年《教师资格条例》及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规章出台,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以来,对我国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总体是较完整和合理的,但在资格认定的标准和内容、认定机构、资格期限和资格融通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和健全。

(一)调查过程及重庆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统计对象为重庆5所国家示范和骨干建设高职院校的1871名专任教师和1052名兼职教师。3所学校为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学校为教育部国家骨干高职建设单位,5所学校代表了重庆高职院校的最好水平,是高职院校的典范,数据主要从各高职院校人事处提供的基础数据统计而来,所以整个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认定,《教师资格条件》、《教师法》等相关法律和规定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一直按照普通高校教师资格规定实施。重庆高校教师资格由市教育委员会组织进行认定。按照相关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有四个方面要求,即中国公民,良好思想素质,合格的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6]。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实践性要求,具有职业特殊性,在教师资格认定实施中呈现出一些主要问题。

1.重庆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规范。高职教师资格认定仅从基本条件四个方面来认定,是不科学的,不能体现高职教师实践技能方面的能力[1]。目前,高职院校都提出“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但是“双师型”教师的准备不统一,不能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2.教师资格存在通融性弊端。由于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归入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还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可以看出教师资格对下一级学校及教育机构是认同的,但是此种教师资格的通融性存在很大的弊端,对高职教育而言,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殊性[6]。

3.教师资格证书期限问题。我国教师资格证书是属于终身制的,没有期限限制,管理上存在严重的弊端。资格取得后,职前职后教师进修培训和实践锻炼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将严重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为了保证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有必要从管理制度上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2]。

4.缺乏兼职教师资格的认定和管理。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目前,重庆高职院校普遍聘请企事业单位有实践能力的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运用能力,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同样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师资格条件,并加强对兼职教师统一管理。

(二)重庆高职院校教师任教资格的现状及分析

调查统计重庆高职院校教师总数为2923人,其中,专任教师1871人,兼职教师1052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教师资格相关基础数据如表1、2、3所示:

篇(5)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师资队伍学历、年龄结构失衡

笔者曾参与某高职院校师资学历调查,结果显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仅为10.3%,远低于教育部规定的比例标准。调查选取的地区皆为教育水平比较高的省份,可以想象西部及西南各省高职院校的师资学历水平更不容乐观。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大量年轻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失衡严重,即缺少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偏多,比例竟达到39%,而处于教学黄金阶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40~50岁教师仅为22%,导致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能力青黄不接,严重阻碍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存在教师实践能力欠缺,甚至出现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情况,失去了高职院校重实践能力的本初要求。

2.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待遇以及科研经费等都远不如前者,导致部分优秀教师严重流失。另外,高职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也对教师无序流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高学历或骨干教师的流失严重,影响其他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对于学生、学校有百害而无一利。

3.缺少师资培训或流于形式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教师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及时更新、细化知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与教学、社会发展脱节,讲求数量、规模而忽视质量与实际效果等问题,培训流于形式,使教师真正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错失紧跟时代步伐的机会,无益于自身全面素质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进建议

1.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同时引进经验丰富的实践性人才。高职院校要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此举是改变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的最直接方式,也是高职院校始终走在技术前沿的必经之路。对于一些高技能型、前沿性的教师岗位,特别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要坚持与学历要求相结合的策略。同时,灵活掌握引进政策,放宽对实践经验丰富但学历层次偏低的技能型人才的吸收标准,并引导其增强理论知识的积累。另外,对于学历水平较高但缺少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岗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新角色,最大程度发挥自身收拾。如此三管齐下,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与实践水平。

2.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有竞争才有发展,才能在日益严酷的竞争获得生存。院校在教师中树立竞争意识,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考评制度,将教师的科研能力、业绩与奖励挂钩,建立量化标准,打破高职院校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最大程度地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

针对高职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以管为主的人事管理机制,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人才聘用与流动机制,为院校提供人性化的人资管理环境,并积极与院校管理部门沟通协调,通过人性化管理与适当的激励留住人才,减少流动性带来的人心浮动以及与学生之间的磨合期。

3.切实发挥培训的效用,构建教师终生学习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学科专业的调整,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紧跟时展步伐,更新知识。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迫切要求提高教师素质,开展培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为师先做人。中国古语有“成龙成凤先成人”的说法,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亦是如此,鉴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有别具重要的作用。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教师的师品师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关涉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院校要将师德培养列入院校发展的重要项目,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相关培训,倡导奉献敬业的观念。积极开展师德评选活动,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师德风气,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变相教育。

(2)加强对年轻教师教学法的培训。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大量年轻教师进入校园,其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但不可否认在于学生沟通、教学技能以及教育法规等方面有诸多欠缺。院校应该对新进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使之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提高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有助于年轻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教学工作要求与完成身份转变。在这方面,我校一直走在同类高职院校前列,通过老教师的传授以及专业教育类人才的指导对新进教师按批次接受心理学等相关培训,使年轻教师更快地融入环境,减少与学生的磨合期以及刚刚走入工作岗位的种种不适应,并定期进行新进教师间的座谈,交流经验,受到了不错的效果。

(3)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准。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量化标准之一,也代表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院校要强化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交流与送教师出去学习等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与发展的平台,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这也是吸引、留住人才的亮点之一。院校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看待,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三、结语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也代表学校综合素质与水平。教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关涉学校既定目标能否实现。而高职院校由于其不同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院校更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与专业的培训等,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及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6)

一、背景提出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产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输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其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速度只有跟上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本文随机抽取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7所高职院校37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归纳总结目前高职老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原因,为制定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方法举措提供前提依据。

二、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及问题分析

1.有职业能力提升意识但提升阻力大

77.8%被调查教师认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意义重大,但其中71.4%的人却认为提升阻力大。归其原因有:

(1)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构成体系不清晰。被调研的大多数教师对职业能力构成有大致了解,但对自身岗位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不十分明确,因此缺乏具体的职业能力提升目标。

(2)工作生活压力大。与行政人员相比,高职专任教师既承受着来自上层的考核评价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学生的学评教压力。教改科研任务重、学术论著发表难、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难以管理、没有学术领头人、工作得不到合理评价等都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除了来自工作的压力,他们还承受着经济收入、身体健康等生活压力,年轻教师还承受着买房压力。过大的压力造成了高职老师产生职业能力提升空间过小的思想,丧失了提升动力。

(3)考核、激励等政策机制僵化。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职业能力提升激励措施,但基本流于形式,激励效果不明显。与行政人员相比,高职专任教师的考核来自于教学、教改、科研、竞赛、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过于僵化的考核机制使他们产生工作得不到客观评价与公平回报的思想,教师职业自豪感、成就感不足。此外,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政策更倾斜于享有高级职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初级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积极性。

2.师资队伍具备双师素质但知识技能更新速度滞后

尽管对现状不尽满意,但大多数教师仍能认真对待工作,72.3%受访教师表示没有转换工作的想法,师资队伍思想相对比较稳定。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者的高职教师,85.1%受访者具备双师素质,但仅有5.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技能能完全跟得上当今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最大原因是在确定双师标准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同时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和相关职业资格,并能进行实践教学作为评定标准,对于双师素质是否能跟上现实发展评价不够。因此,只要拥有教师资格与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教师就基本能处于无忧状态,职业能力提升更无从说起。长此以往,教师的职业知识、技能等能力将与行业领域所需知识、技能严重脱节。

3.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但缺乏规范指导

职称晋升、学历提升是评价职业能力的部分标准,但不能作为评价全部标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提升规范指导,高职教师并不十分了解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评价标准。83.3%的受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有一定规划,但大多数教师将职称职务晋升、学历晋升当作职业能力提升终极目标,部分教师在达到自己预期的职称目标后失去了前进方向与动力,转而追求满足自身兴趣爱好、提升生活品质等与职业能力提升相关度不大的目标。

4.有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机制但效果不显著

在受访教师中,高级、中级及初级职称比例约为2:3:1,硕士、本科比例为3.5:1,教师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按照学科体系培养起来,思路行为模式难以跳出原有学科体系。因此,要求学校在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

受资金不足等限制,许多高职院校除了上级部门硬性要求的培训(如教师资格培训)外,基本不提供其他形式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对教师自身提升职业能力没有硬性要求,对教师如何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没有规范性指导,目前大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学习主要依靠自发自觉,职业能力提升动力主要源于考核、职称晋升、良心驱使、学生需求等因素,加上教师对自身岗位职业能力具体要求不明确原因,造成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效果不显著。在培训对象选择上,高职院校更倾向于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等具有一定层次职业能力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忽视了对低层次教师的培养。在教改、科研等申报上,对职称、学历也设定了一定限制,受访教师中,主持市厅及以上课题的讲师仅占12.1%,助教则基本为零,因此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5.职业能力提升存在需求但男女有别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女教师所占比例已经接近教师总数一半,某些偏文科性质的高职院校女教师人数甚至已超过男教师数。各高职院校的男女教师均面临教学绩效、职称评定、学历要求、科研评价、学生管理等考核,但受传统文化思想及社会竞争环境影响,男女教师在职业能力提升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分工不同,男教师为承担起家庭中挑大梁及养家糊口责任,必须通过努力工作获取更高报酬,因此在职业能力提升需求上,他们比女教师需求更高更强,付出的努力也更多。高职女教师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家庭人均收入相对较高,在家庭分工中,女教师一般承担着子女教育、家务劳动等责任,在养家等方面承受的压力并不大,因此女教师普遍在职称达到副教授级别后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向了家庭及生活,职业能力发展链出现断裂状态。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决定着所培养学生是否符合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速度必须与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变化相适应。本文调查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为进一步解决高职老师职业能力提升动力问题提供了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篇(7)

高职院校的科研可分为高职教育科研和应用技术研发两种类型。由于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科研基础十分薄弱,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骨干尚需一定时日。尤其是较多的高职院校基建任务重所造成的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致使科研经费极为有限。然而,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和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的约束,客观上又驱使高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长期来,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大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走上了不给科研经费或给少许科研经费的“教育科学研究”类的科研之路,而荒废、甚至忘却了“应用技术研发”这类更为重要的科研之路。当前,在各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确定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的精神之际,探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促进高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的潜在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是事实。但是,与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认清这些优势,对发挥利用好这些优势十分重要。这些优势主要有:

1.学校与企业联系密切。应用技术研发是指对生产服务领域中的新产品、新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的研发。高职院校要想搞好应用技术研发,必须与行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才能深入到行业、企业的生产服务领域中,了解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的需求和研况,以便参与、合作。然而,“校企合作”办学是党和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并将这一要求定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当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促进下,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不断深化。

2.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原本就有要求,如: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要有一定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根据学院计划安排经常到行业、企业进行社会生产与服务的实践锻炼等。同样是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中,其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3.师生皆以实践教学为主。实用技术研发,需要参与者有较多的生产、实验的时间作保证,以便在生产服务实践中与企业人士一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付诸实验和攻关解决问题。另外,高校开展实用技术研发的实践证明,研发中苦战攻关、建功立业者,不仅有教师,还不乏在校大学生。在应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不仅要有教师,还要有在校高职生。教育部要求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的一半以上的要求,为高职院校师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在贴近社会、深入企业方面提供了物质保证和时间保证。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推动下,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达到,或正在达到。这种师生皆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特色,为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提供了便利,是高职院校的“先天”优势。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优势受制的影响因素

令人惋惜的是,校企双方,尤其是院校自身,对以上优势只是为落实实践教学作考虑,并未用来开展技术研发,从而使这些优势在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受到了严重制约而仅为潜在优势。究其受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办学思想观念及定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受中职教育影响,对高职办学只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缺乏高职教育发展对于企业技术进步的合作与服务的思考与定位,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与提高。进一步讲,这种思想观念源于对高职教育中“高”的成分认识不够,而对“职”的认识停留在中职层面上所造成的,其结果恶化了高职教育中师生重技术技能操作,轻创造创新能力培育的弊病,影响了高职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2.对高职教师科研素质及职责的定势认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认为高职教师学历较低、授课任务繁重,难以担当应用技术研发任务,把教学任务完成好就不错了。其实,近年来高职教师的学历要求和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就业需求变化以及高职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使一批批既有高学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青年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使高职教师胜任应用技术研发的素能不断提高。但有些办学者没有觉察到这种变化,仍抱守原有的高职从中职“脱胎”、教师缺乏科研能力的思维定势,未根据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对学院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作出应有的举措。

篇(8)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1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突飞猛进,相继涌现出多所办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具备教育教学方面的基础能力,又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而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为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快,对高职计算机类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加快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以提高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质量,但与高等职业教育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历普遍较高,技能水平不精

高职院校被列入高校行列以来,对教师的学历要求随之迅速提升,招聘教师要求起点为硕士研究生,甚至有的院校起点定为博士。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更善长前沿技术的理论研究,担任高职教师以后又缺乏系统的技能训练,实践经验欠缺,短时间内不能成长为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而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限于学校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不能被招聘为专职高职教师。

1.2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但“双师型”教师没有统一认定标准,许多学校将具有“双证持有者”确定为“双师型”,而不考虑证书与所讲授专业的吻合性以及证书获取途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双证书”又具有“双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分析其原因有:一是招生规模大,教师数量少,教师人均课时每周14节以上,没有时间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曾经从企业引进的“双师型”教师经过几年教学,也已成为“历史型双师”,不能跟踪新技术发展;二是高职院校引进人才机制倾向于“教授”职称,而非企业高级工程师,造成引进高技能、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困难;三是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各种师资培训机构泛滥、良莠不齐,多以盈利为目的,不重视培训质量。

1.3 教育理论缺乏,教学技能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来源上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占大多数,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因此教育理论相对缺乏,教学技能不足。尽管我国在近几年实行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后有所改观,但年轻教师教学技能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计算机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学校教授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比较年轻,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年轻人在技术更新上有优势,但在教学技能、课程开发等方面能力较弱,势必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创新的授课艺术和教学研究能力,还要具有跟踪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大胆实践的能力,具备把学科发展的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的能力。

2.1 能讲会做,即是教师又是工程师

教师除必须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需要具备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识能力转化和心理结构调整过程。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巧妙地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要具有“在课堂上是合格的教师,在企业里是合格的工程师”的双重能力,还要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的科学设置有直观和理性的认识,能积极参与专业建设。

2.2 勤于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教学设计上突出实用技能,以完成项目案例为主要任务,积累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主要采用 “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分组协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知识特点和学情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能够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成效,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更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勇于创新,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

3 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强调以实际工作项目为教学内容,这就为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首先,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真正参加过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才能将教学过程与企业项目开发过程融会贯通。此外,教师还要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能够修改企业项目以适应教学。如果选择完全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和项目开发经验尚需培养,加之学习周期限制,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真实企业项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保留项目的整体框架,既可以熟悉开发流程,又不至于遇到太多的技术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

4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举措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把“充实队伍,优化结构”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积极采取“内培外引,校企互聘”等方式改善教师队伍现状,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有较大提高。

4.1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多元引进行业人才

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注重高学历,使得人才引进范围受到局限,大部分教师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而企业中一些高技能人才往往不具备高学历,被拒之门外。要引进行业人才,必须打破这一局限,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通过从企业一线聘请技艺精湛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对校内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给予指导,解决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弱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可以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

4.2 深度校企合作,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

建立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并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设定优惠条件,鼓励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者行业知名专家、教授到校兼职,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专业建设、教学指导、课程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构建具有真正“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4.3 通过参加或指导各级技能大赛、考取职业认证证书,提高实践综合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级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通过竞技比赛提高实践综合能力。为教师考取高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证书或行业认证证书提供便利条件,并给予相应的津贴待遇。

4.4 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知名专业学术团体或权威行业认证机构举办的师资培训、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会议,汲取先进教学

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前沿IT技术。通过开展教学公开课、观摩课、说课等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学教学能力。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合格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关键要素,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教学观念新、改革意识强、能教会做教、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马荣飞.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3).

[2] 凌云.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4).

[3] 杨力,荆友枫.高院校“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

篇(9)

近些年以来,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进行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以迅速地发展,可是建筑行业面临建筑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这大大地阻碍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这给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本文论述了目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

1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

1.1严重的人才流失导致师生比例失衡

国家投资高职教育的资金是有限的,教师的待遇比较低,跟建筑行业相同级别的人员相比较,教师的收入比较少。这使一些教师教学失去了教学的热情,甚至想转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近些年以来,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的规模,增加了学生的数量,导致师生比例的失衡。

1.2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根据有关资料证实,教师在毕业7年之后,知识的老化就能够达到70%左右。可是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教师实践经验不够和专业知识陈旧的问题,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培训的渠道比较狭窄。教师也没有什么危机感,再者教学的工作繁重,缺少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没有形成校企联合办学和产教统一的办学规模,学校没有以制度的形式确认到建筑企业实践的问题,不能够形成一定的机制。

1.3不尽人意的师资来源渠道

高职师资队伍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兼职的教师,尤其是在一些民办的院校,兼职的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兼职的教师当中,仅仅有一少部分的是企业的技师与工程师。二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与博士生,他们的学历较高,可是实践技能却比较低。学习期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实验或者是研究理论缺少实践经验。三是在职的教师,大部分的在职教师是原先的中职教师,他们的年龄偏大,只重视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不注重实际操作,在有些情况下会脱离实际。

1.4政策和措施不相适应

现在高职院校是根据“本科院校”标准来评定职称的,这有益于确保教师的学术水平,可是这跟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实践能力是相悖的,不能够从评定职称上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

2.1对专业教师加强管理,公平竞争

首先,在科技创新、实践指导、理论教学等方面创建专家、系部、同事、学生四位一体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制度。针对一些优秀的教师,给予激励和表扬,优先提职;针对考核比较差的人员,给予批评,并责令限期提高。其次,注重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2聘请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与专家到校兼职

一方面聘请建筑一线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当兼职教师,以提高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结合教学的要求与课程的安排,聘请一部分高级管理人才、教授、专家到校实施讲座,为学生讲解建筑行业最新的管理经验、技术成果、科学动态,这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学校就能够掌握当前建筑行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需要现状,进而改进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出跟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

2.3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吸引素质较高的人才

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问题,学校可吸引国内外一些学历和素质都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当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吸引一部分建筑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2.4发挥专业骨干的带头作用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公平竞争的形式选拔出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充当专业带头人,使这部分教师负责学校的课堂研究、科技创新、专业改造等方面的事项,以更加全面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

2.5激励教师到建筑企业兼职或顶岗学习

建筑企业会经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够为教师提供不少的案例。对实践部门来讲,它不但是理论知识的源头,而且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地方,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课堂针对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扎实理论知识,以及持有监理工程师、建筑经济师、注册建筑师等资格证的教师,需要激励他们到建筑企业做兼职,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与技术,以使自身获得锻炼与提高;针对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学校需要抽调一部分教师到监理、施工、设计单位与实训基地顶岗。学校需要跟建筑企业加强联系,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实践基地。

2.6实施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使得高职教育显得比较滞后。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来讲,要想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作为高职院校来讲,一定要克服资金、时间、人员等方面的难题,激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接受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针对一部分学历不高,达不到任职资格的教师,学习需要支持他们自学或者是进修,并参加学历考试,以实现一定的学历要求。学校还需要聘请一些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员和学者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和健全教师带薪进修机制,把教师知识陈旧的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炳耀,费重阳.浅议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J].职教论坛,2003,(11).

[2]张铁岩,吴兴伟,刘铁雷.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02,(4).

[3]尹洪佳.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策略[J].职业技术 2006,(12).

篇(10)

An Analysis of Combin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Wang Xudong, Zhang Songjuan

(Liaoning, Shenyang 110122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present stage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 and provid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in construction of the background of "combining some methods, aiming at higher vocational civil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guiding tea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tudying in practise,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作者简介】王旭东(1969-),女,浙江奉化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技术、教育管理。张颂娟(1963-),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工系,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研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成果之一。

工学结合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理想的途径和有效手段。实施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实践技能的引导者。然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学团队建设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高职教育对建工专业教师的客观要求

1、高职教师具备双重角色

职业教育要求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专业人士,同时兼具教师功能。要求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懂得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建工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施工相关的全部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2、高职教师的工作具有创新性

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同于其他类高等教育的教师,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学习能力稍差,所以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要在教学教法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结合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的合理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新颖的教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来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

3、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

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高职教师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施工管理人才,必然要紧跟行业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所以建工专业教师始终不能脱离施工现场,只有工学结合才能使之得到保障。

4、专业教师要注重学生职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能力,要在教学中针对土建施工进行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的教育,教育学生具备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优良品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专业学习,在就业方面给予帮助,甚至会在学生毕业后五年内对其执业过程给予指导和影响。

建工专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教师来源单一

建工高职教师来源本应一部分来自高学历的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更多的一部分应来自工程实践的施工企业。但现阶段由于高职院校要上层次、搞科研、出成果。所以一味引进高学历的科研人才来任教,这样难免教师的理论水平强于实践水平,而且年龄偏轻,经验不足。这样的教师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另一方面,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现状是,现场不乏高技术的能工巧匠但普遍学历水平偏低,不能适应高职教师的学历要求。即使有一些高学历的管理人员,也往往忙碌在施工第一线,无暇分身,而且做施工收入可观,没有人愿意改行从事教师职业。

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团队整体结构应专、兼职结合;二是教师个体要具备“双师”素质。现阶段双师结构比较容易解决,主要体现在聘任一定比例的具有施工经验的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任课,但授课过程中比较积极的方面是学生得到了来自工程实践的最新信息,但一些问题也体现出来,首先施工行业比较繁忙,技术水平高的兼职教师没有太多时间来校任课,工地离不开。其次,来自一线的兼职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知识,疏于对学生的课堂管理。第三,兼职教师适宜在施工现场授课,但施工企业出于安全生产考虑是绝对不能允许这样操作。以上三点引发的后果就是土建施工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十分不稳定,而且效果并不突出。所以从长远角度讲,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或许更加可行。

教师培训不均衡

培训提高是解决双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存在问题是:一方面由于培养目标体系不完善、培养经费不足等原因,一些专业课教师也因为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不能及时获得进修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今培训的主办部门多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的重点都集中在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新和教法改革上,行业上的知识技能更新培训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高职教师培训更需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横向联合开展。

工学结合流于形式的问题

工学结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但现在面临许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授课、教科研研究和学生管理方面,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很难抽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参与施工实践的时间上不能保障。另一方面教师的评聘工作与工学结合的实践能力提升没有太多关联,更多的是关注课题和论文。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第三,很多教师即使被下派施工企业实践,也不能保障全面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由于校方对教师实践中管理制度不到位,所以导致到企业实践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应付差事、走走形式,更谈不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这样的工学结合实际上对企业来说也是负担。教师下企业实践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

工学结合的建工教学团队建设尝试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建设建工专业教学团队首先要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确立本专业优先发展的方向。专业带头人首先应该熟悉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与企业及行业协会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施工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使之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专业带头人应该研究高职教育的最新教育理论,并积极践行和推广,这就要求带头人必须定期参与国内外的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和研究,才能把建工专业的教学团队有效的带动前行。

2、骨干教师的培养

骨干教师是专业教师的中坚力量,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绝大多数都在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但长久脱离施工实践,必然也存在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骨干教师的培养,首先专业应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定期安排他们轮流脱产到企业参与工程施工,在施工中承担一定的技术管理工作,时间上要保证参与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把高职专业教师参与工程实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一个评审条件,对参与实践的老师要求必须拿出实践成果,与企业合作发表若干论文、完成科研课题、完成企业的内训工作或参与专利的发明等工作。这样做法对企业来说这些老师成为了技术力量的补充和科研力量的支撑,对于老师来说增加了参加施工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会更加贴合施工实际,更加行之有效,从而对学生的就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基本来自于建筑类研究生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高学历,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技能不足。而且对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非常陌生。所以他们面临的是双重提高的要求。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指定骨干教师对其一对一的指导,通过听课、试讲、评课等环节提高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参与施工实践。要保障实践的时间和效果,定期要求他们做出工作述职,总结学习内容。其次要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和参与注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对取得成果要奖励。第三,要青年教师深入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学会因材施教,以自己的成功就业经历去指导学生实训和就业。

4、兼职教师的管理

兼职教师对于建工专业来说是非常不稳定的一部分,由于行业及施工工作的特殊性,人员流动性非常大。针对兼职教师的授课中学生管理薄弱的特点,专业要配备专任校内教师进行助教式管理。同时来自施工一线兼职教师还应当承担起与校内专业教师进行技术交流的任务。通过专业交流使得校内的专业教师对行业现状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自己课程相关的内容可以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5、教学团队活动的创新

尽管教师们教学工作十分繁忙,但定期的教学团队的教研活动确不容忽视。团队每年要对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专业回访,通过访谈和调研问卷,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断进行课程的调整和整合。定期对实训学生进行走访,了解施工现场实训学生的知识技能空白点,征求实训单位的意见,为后续的课程内容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建工教研活动涉及面比较宽泛,涉及技能大赛培训、实训条件建设及管理、就业研讨、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等等,方方面面无一不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老师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还凭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优势为企业服务,积极参与企业一线的监理和技术研发等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亟须解决的技术难题。参与工程实践的老师受到施工企业的欢迎,培养的高职学生受到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我校建工专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招生就业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11)

各个高职高专学校的各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主要是采取指令性方式,以招生为主,并没有考虑学校是否有这个教学资源,也没有考虑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没有考虑整个社会的需求;当今各大高校过于追求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但是对内涵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忽视。现在的学生高考后读个大学就可以了,特别是大学毕业后也比较难有读研究生深造的机会,或者难再次获得较高层次的教育。所以如果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定位不高的话,对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因为它抑制了人才结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多样化的社会要求。

(二)高职高专的师资队伍结构问题比较明显

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职教师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

2、高职高专各专业的师生比率不协调,师资明显短缺、专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科研或科研意识不够强。

3、具有“双师型”的教师比较少,该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4、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三)专业设置过窄、过细、教学方式陈旧

当今由于生源有限,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抢得更多的生源或者有的学校为了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开办新专业,从而影响了专业的发展水平,继而影响该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最终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发展。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师资队伍不是那么完善,在某些学科上就照搬一些大学的模式,仅是在课时和课程上进行了修改,没有真正的培养目标,在做教学计划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联系起来。因此造成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视野不宽、动力不足、功力不深、个性不强、品位不高等各项缺点,这样的人才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二、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对策

(一)认清目标准确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招生与就业方面要相互衔接好,必须加紧建设结构合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明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质量,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是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能仅局限于“大而全、高精尖”的普遍追求,而应该向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方向协调发展,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多种人才。

(二)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

针对高职高专师资队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的方法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问题,我认为各高校应适当为现有的专职教师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并应当积极鼓励和给予适当的支持。对即将要招聘进来的教师应当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关于师生比的问题,在学校增设新专业和调整专业是应适当的考虑师资力量是否够,不能一味的招学生进来发现没有专业教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一是学校所具备相应专业任教资格和能力的教师。这些老师的工作主要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是他们的工作重心。二是从行业、企业招聘的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的外聘教师。这类老师的人事关系大多不在学校,学校只指导管理和评估其教学工作。这两种老师应当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三)完善各科专业设置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培养规模和培养方式应该参考当今社会的就业导向。具体的做法做好是能设立一个专业的职业评估系统,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度和职业倾向评估,在大一初期时应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