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增债券投资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增债券投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增债券投资

篇(1)

4月新增社会融资7510亿,约占3月新增量的三分之一,同比少增3072亿。从表内贷款来看,对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新增5642亿,同比少增2403亿;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走弱,企业去外币负债趋势回升,外币贷款减少706亿,再现负增长。信贷下降是新增社融回落的重要原因。

表外融资中,新增委托贷款1694亿,新增信托贷款269亿,增长相对平稳;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降2778亿,主因票据监管导致表外转表内趋势延续,而4月表内票据融资大增2388亿,所以总体保持稳定;4月新增企业债融资大幅回落至2096亿;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51亿。

企业债净融资减少是社融回落的又一原因。4月新增企业债融资从3月的7000亿大幅回落至2096亿,但同比依然多增480亿。4月份信用事件屡发,企业债利率大幅上行,大量企业债取消或推迟发行,对直接债券融资构成>中击。根据路透社的不完全统计,4月份共有超过150家发行人,累计1543.3亿人民币的短融、中票及企业债等取消发行。在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未来信用事件恐仍将难以避免,对信用债发行仍将产生抑制作用。

新增信贷骤降

4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556亿,同比少增1523亿,环比少增8144亿,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居民中长贷新增4280亿与上月基本持平,4月房地产销量依然高增、房贷需求未减;非居民中长贷跳水,减少430亿,同比少增3200亿,反映企业投资需求低迷;仅票据融资同比多增超1000亿;居民和非居民短期贷款也大幅回落。

4月居民中长贷仍处高位。4月新增居民中长贷4280亿,较3月少增117亿,但仍处高位,同比多增超2700亿。去年4季度以来,市场流动性过剩叠加信贷政策利好,房地产市场大幅回暖。从融360重点监测的35个城市情况来看,4月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为4.52%,环比下调0.02%,较去年同期的5.74%平均利率大幅下调1.22%,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尽管调控政策出台导致地产降温,但4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依然成交26.4万套,处于历史高位。未来随着地产销量继续放缓,居民中长贷可能回落。

4月非居民中长贷大幅回落。4月新增非居民中长贷-430亿,较3月少增5508亿,同比少增3206亿。从季节因素来看,一季度银行信贷一般都会冲量上升,而今年一季度天量信贷对银行储备项目的消耗要更明显,所以4月信贷受到“挤压”回落。

此外,信贷回落也反映融资需求依然偏弱。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0%,低于上月的6.8%,也低于市场预期的6.5%。工业增速回落说明一季度的货币刺激并没有增加经济好转的可持续性,融资需求依然偏弱。

政府融资激增

虽然4月社会融资及其中的信贷大幅萎缩,但是其中并不包含政府融资,而恰恰是后者在4月份大幅激增。4月份政府债券净发行1.22万亿,同比多增1.14万亿,其中地方政府债券净发行1.06万亿,同比多增1.06万亿。按照央行的说法,4月通过地方债发行置换的贷款规模不低于3500亿,所以这部分贷款规模减少仅仅是换做以地方政府债券的形式存在。

这意味着若加上4月份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额1.06万亿元,新增社会和政府融资规模将达到1.82万亿元,同比多增7574亿元,融资总量依旧充足。

政府存款激增

4月M2由上月13.4%回落至12.8%,考虑到低基数因素,这一增速不仅低于市场预期,还首次低于13%的年度目标,M2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财政存款大幅增加。4月新增财政存款9318亿,同比多增8217亿,环比多增1.1万亿。但是财政存款不统计在H2中,对货币总量增长产生收缩效应。而4月一般存款增速为12.8%,与3月基本持平。根据央行有关负责人的解读,4月财政存款增加影响H2增速约0.64个百分点。财政存款增加一方面因为4月地方债大规模发行,另一方面4月营业税清缴和地产回暖使地方财政收入大增,而支出大幅回落。

从新增存款看,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323亿,扣除激增的财政存款以外,居民存款减少9296亿,企业存款增加21 75亿,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873亿。存款数据变化也意味着资金在流向政府部门。

4月M1同比增速继续上升至22.9%,M1和M2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一季度信贷天量增加,项目在逐步实施,资金从金融系统进入实体经济过程中会导致存款“活期化”。而一季度M1的高增长也有滞后影响,事实上4月M1环比仅增加1900亿,而3月份就增加了1.9万亿。此外,地方债发行和财政收入上升或导致机关团体活期存款上升,对M1亦有推动作用。

篇(2)

通常来说,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办法或者是继续借债,或者是提高债务投资收益。2009年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地方债券2000亿元,利率通过市场化招标确定,由于由中央财政间接提供信用,因此信用与利率接近于国债。而今年地方政府债券第一期286亿元、第二期152亿元,于6月21日发行计息。

继续发行地方债,扩大债券发放规模恐怕是大势所趋。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我国发放地方债存在制度陷阱,地方债发放规模不大,对于地方财政庞大的债务黑洞属于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地方债没有受到有力监管,发债规模越大,将来产生的债务风险甚至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从制度上说,我国不允许地方“负债经营”,只能由财政部发行,这相当于用中央财政的信用给地方债务背书,地方债务以市场的垃圾级别而能享受低息。

地方债的使用更成问题。财政部明确规定,投资项目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所有可以通过市场化行为筹资的投资项目,以及经常性支出与楼堂馆所项目。规定是规定,能否执行另说。审计署的审计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资金流入了旧有的基建项目。我们要追问的是,如果没有2009年信贷、货币的大规模扩张,是否大部分立项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成为半吊子工程?

中国的地方债与美国“两房”债券非常像,表面上有市场化运作的痕迹,而发行者暗示有中央财政担保,投资者就是冲着隐性担保甘愿付出较低的收益率。处于市场与行政之间的蝙蝠债券注定会发生巨大的道德风险与市场风险,“两房”之鉴不远。

地方政府暗渡陈仓的融资渠道不少,除了地方债之外,还有城投债。城投债作为一种“准市政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城市路网项目、市政基础及公共服务项目等建设,偿债资金多来自于财政补贴。但国内城投债发债主体与担保关系混乱,甚至以“钱不够、评级凑”,无端高估无形资产,从市场圈钱。

篇(3)

新准则科目名称旧准则科目名称简要说明

一、资产类

库存现金现金科目变更,核算内容不变

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短期投资删去,部分内容并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核算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材料采购物资采购科目变更,核算内容基本不变,新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可以变更,企业也可以单独设置“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科目。取消分期摊销法。

包装物

持有至到期投资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新增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划分为可供出售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金融资产。

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不变,但账务处理变化较大。

投资性房地产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

长期应收款新增,本科目核算内容包括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采用递延方式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产生的应收款项等。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

长期债权投资删去,债券投资在“持有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中核算。

在建工程在建工程总账科目不变,增加“待摊支出”明细科目,核算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管理费、征地费、可行性研究费、临时设施费、公证费、监理费及应负担的税费等。

累计摊销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

商誉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价值。商誉发生减值的,可以单独设置“商誉减值准备”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资产科目变更,核算内容也有所变化。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负债类

交易性金融负债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承担的交易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

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科目合并,核算范围扩大,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增加“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

应付福利费

应交税费应交税金变更,核算范围扩大,本科目核算企业按照税法等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增加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其他应交款删去,原来核算的“教育费附加”并到“应交税费”科目,其余并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递延收益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

待转资产价值删去

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资产变更,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

三、共同类

衍生工具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及其变动形成的衍生资产或衍生负债。

套期工具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包括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

被套期项目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

四、所有者权益类

库存股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收购、转让或注销的本公司股份金额

五、成本类

研发支出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设“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

六、损益类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新增,本科目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不变,核算范围扩大,增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捐赠利得等;减少固定资产盘盈利得。

其他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更,核算内容基本不变。

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变更,核算内容基本不变。

销售费用营业费用科目变更,核算内容基本不变。

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核算范围扩大,包括企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因此包括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

篇(4)

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少增3497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62%,比2月份高0.16%;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84%,比2月份高0.23%。

一季度,社融规模增量为6.93万亿元,同比多增2268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新增4.58万亿元,同比多增1421亿元。2017年以来,债券发行利率居高不下,发行成本大幅上升,债券融资规模净减少1472亿元,同比多减1.5万亿元;表外融资规模新增1.37万亿元,同比多增6618亿元,且占比大幅上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800亿元,同比多增9005亿元;由于新股发行速度加快,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48亿元,同比多增108亿元。

由于债券融资成本较高及信贷投放受限,表外融资需求旺盛。一季度,表外融资新增1.37万亿元,占新增社融规模的比重接近20%,较2016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委托贷款增加6347亿元,同比多增862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349亿元,同比多增5756亿元。

分月度来看,3月份,社会融资新增2.12万亿元,同比少增273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少增1344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16万亿元,同比少增1626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增加220亿元,同比少增6861亿元,2017年以来首次由负转正。非金融企业的股票融资规模增加813亿元,同比多增251亿元,主要受益于新股发行速度的加快。

由于贷款及债券融资的挤出效应,3月份的表外融资大增5151亿元,同比多增2759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增加2039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112亿元,同比分别多增379亿元和2380亿元。

M2增速明显下滑

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2月末和2016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3月份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3月末的人民币贷款余额11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2月末和2016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856亿元,主要由于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规模大幅少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9600亿元所致。由于一、二线周边城市及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热销,一季度,居民户贷款增加1.85万亿元,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3870亿元、1.46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2400亿元、3600亿元。

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增加2.66万亿元,同比少增7600亿元,主要由于企业票据融资大幅净减少。从结构上看,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旺盛,一季度新增2.67万亿元,同比多增6000亿元。从期限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3月新增9985亿元,票据融资则大幅减少。

从客户结构来看,企业贷款由于票据融资减少,同比少增约3000亿元;居民贷款则由于二线周边城市及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继续热销,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均大幅增长;而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则净减少1341亿元。

3月份,企业贷款增加3686亿元,同比少增3007亿元。从期限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增加5482亿元,同比多增404亿元;短期贷款增加1920亿元,同比多增1040亿元;2017年以来,票据融资持续减少,3月净减少3861亿元。

总体来看,3月份,M2增速下降,居民贷款和企业中长期信贷的需求较为旺盛。但从负债端看,居民存款同比多增,但企业存款较弱,财政存款持续减少。

3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60.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人民币存款余额155.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分别比2月末和2016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亿元。从结构上看,住户存款增加3.96万亿元,同比多增4900亿元;企业存款增加2267亿元,同比少增1.33万亿元;财政存款减少1643亿元,同比少增333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53亿元,同比多增4784亿元。

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主要由于企业存款同比少增,财政存款净减少所致。3月份,企业存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少增1.04万亿元;财政存款减少7670亿元,同比多减5931亿元。居民存款增加7287亿元,同比多增1481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减少6735亿元,同比减少3136亿元。

社融增量超预期

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量同比放缓,主要由于MPA考核压力所致,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一方面,受央行窗口指导的影响,银行信贷额度收紧;另一方面,在季末MPA考核的压力下,银行信贷投放也受到一定的抑制。而3月新增人民币存款大幅下降,主要为企业存款和财政性存款减少所致。

从新增贷款结构来看,个人贷款占比明显提升。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5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87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再看企业贷款端,一季度,企业贷款增加2.6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63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67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08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则减少2813亿元。

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结构中,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环比均有所提升,主要是因为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按揭贷款需求平稳。在信J投放受到约束的背景下,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仍处于较高水平,票据大幅压缩,显示贷款需求依然较为旺盛。

从新增存款结构来看,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3.96万亿元,同比多增49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267亿元,同比少增1.3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643亿元,同比少增333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153亿元。新增存款大幅下降,主要是企业存款和财政性存款减少所致。

3月末,M2同比增长10.6%,增速比2月末降低0.5%,比2016年同期降低2.8%;M1同比增长18.8%,增速比2月末降低2.6%,比2016年同期降低3.3%。M1和M2剪刀差为8.2%,环比收窄。总体来看,M1环比回落,M2环比持续下降,预计与货币当局收紧流动性及持续去杠杆有关。

3月份,在银行间市场,无论是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还是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比2月有小幅上行,在流动性日渐收紧的背景下,预计未来资金成本仍将缓慢趋升。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93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226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5万亿元,同比少增1615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782亿元,同比多增3072亿元;委托贷款增加6347亿元,同比多增862亿元;信托贷款增加7349亿元,同比多增575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800亿元,同比多增900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1472亿元,同比多减1.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948亿元,同比多增108亿元。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2万亿元,比上月多增1.03万亿元。

3月份的社融增量超预期,主要是由于企业融资需求旺盛所致,受到央行窗口指导和季末考核的影响,银行表内信贷额度受限,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回升。广发证券预计,从趋势上看,一季度的社融规模是阶段性高点,在监管趋严和去杠杆持续的背景下,后续增长可能会出现回落。

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02万亿元,符合市场预期,回加本月减少的非银机构贷款1341亿元,新增一般性贷款1.1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2.3%,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3月的对公信贷投放延续良好的增势,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多增1040亿元和404亿元。一季度,对公贷款同比增加6900亿元,反映出2017年年初对公信贷需求的相对改善。

此外,3月份,表内票据负增长3861亿元,表内票据连续5个月负增长,反映央行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调控仍在持续。而在居民端,中长期贷款新增4503亿元,考虑到2017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逐步加强,预计后续月份按揭贷款增量将维持在3000亿-4000亿元的区间,略低于2016年月均按揭贷款增量的4700亿元。在经过年初信贷的集中投放后,4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将回落在7000亿-8000亿元左右,需关注央行规模指导以及地方债置换加快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

3月份,债券融资220亿元,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态势,反映出债券市场融资相对有所好转。股票融资在IPO提速的影响下新增813亿元,环比增加243亿元。受表内融资受限的影响,表外融资持续稳健增长,信托+委托贷款新增5151元,同比多增2759亿元。未贴现票据3月增加2388亿元,这主要来自表内票据的转移。

由于2017年社融增速目标较2016年下行1个百分点至12%,并且受降杠杆监管政策持续发酵的影响,平安证券预计,4月份,新增社融规模在1.5万亿-1.8万亿元。

3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同比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企业存款同比下降1万亿元左右。3月份的M2增速环比下降,表明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及降杠杆的监管政策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2月份,受春节影响M1增速有所回升,3月份的M1增速环比下降2.6个百分点至18.8%,预计未来还将延续下行趋势。

民间投资仍然偏弱

虽然3月份新增信贷规模同比下滑,但结构仍保持向好的趋势。一季度,新增信贷4.2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主要是由于3月份新增信贷1.02万亿元,同比少增3497亿元所致。信贷结构的主要特征为短期居民贷款新增较多,按揭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小幅增长,票据融资和非银机构贷款则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新增信贷7977亿元,占当月全部新增信贷的78%,其中,居民短期贷款新增3443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新增4976亿元和1587亿元;按揭贷款新增4503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新增699亿元和106亿元。3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5482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减少536亿元和增加404亿元,表明企业信贷结构也保持向好的趋势。

此外,3月份,票据融资减少3861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减少1443亿元和4379亿元,主要是受表内贷款的挤占所致;3月份,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341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减少2668亿元和1809亿元,主要是受季末MPA考核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3月份,财政存款和企业存款同比大幅下降,一季度,新增存款5.06万亿元,同比少增3506万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少增1.25万亿元,其中,财政存款和企业存款同比大幅下降,3月份的财政存款减少7670亿元,同比减少5931亿元;企业存款新增1.29万亿元,同比少增1.04万亿元。3月份,非银机构存款减少6735亿元,分别较2月份和2016年同期减少1.36万亿元和增加3136亿元。

总体而言,3月份,新增社融规模同比下降,而表外融资渠道的补充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6.93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多增2268亿元;3月份,新增社融规模2.12万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增加9721亿元和减少2731亿元,同比下降主要是受3月份新增信贷的影响。

3月份,表外融资新增7539亿元,环比和同比分别新增7023亿元和4974亿元,占新增社融规模的35.6%,环比和同比分别提升31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超过1月份33.4%的较高水平。

表外融资的大幅扩张主要来自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增加,3月份,新增委托贷款和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为3112亿元和2388亿元,环比分别多增2050亿元和4106亿元,这表明受MPA考核的影响,3月份银行体系的融资渠道逐渐转向表外,同时也反映出实体的融资需求的持续回升。3月份,债券融资新增220亿元,这是自2016年12月以来首次恢复正增长。

从整体上看,3月份,金融数据的结构和社融数据的规模均显示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持续回升,受3月底MPA考核的影响,从融资结构上看,表外融资占比有明显提升,与此同时,非银同业的存贷款规模则有明显的下降。

3月份,社融及M2增速的下降,反映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及“降金融杠杆”的监管政策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从中长期角度分析,2017年,银行业基本面边际改善的逻辑并未发生改变,但随着短期行业监管力度的提升以及资管、理财新规的落地,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将不可避免地给行业发展增加诸多不确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银行板块向上的弹性。

3月份,新增社融远超市场预期,主要源于表外融资的大幅反弹,表外融资延续稳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社融增速的下降,而表外融资反弹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表外票据的回归。这或许影射出信贷需求已趋疲弱,令银行“压票据、保贷款”的必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3月信贷规模仅较2月份略有下降,主要是受到企业短期贷款和表内票据的拖累,而企业中长期贷款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意味着银行或依然偏向于基建等大项目,使得民间融资的需求受到较大的压制。

此外,3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这不得不让人猜测这与央行对房贷的加码调控有关。3月份,财政存款大额投放,反映财政发力力度也比以往有所加强,也令央行能够在公开市场上“沉着”面对季末资金紧张的状况而无动于衷。3月份,M1与M2增速皆显著下滑,反映出企业投资活跃度依然不高,货币派生的力度偏弱。

综合来看,3月份,金融数据的结构变化反映出当前货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和纠结:尽管财政仍然积极发力,但经济增长的动能或已初现乏力之态;而货币政策收紧倾向或最先作用于民间投资,这可能会进一步制约制造业的复苏,因为制造业中接近90%都是民间投资。

依照上述逻辑进行推导,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趋弱迹象或将凸显,货币政策的“总量之矛”终难攻克中国经济的“结构之盾”。在金融去杠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错杀”基础并不牢靠的实体经济。

信贷需求或已放缓

不过,也有机构认为,3月份社融数据表现强劲的背后,蕴含着信贷需求或已放缓的信号。

从数据上看,3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远超市场预期,表外票据大幅回升,影射信贷需求或仍趋于疲弱。3月份,新增社融2.12万亿元,较2月份出现显著回升,主要源于表外融资的大幅反弹。而表外融资的反弹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表外票据的回归:3月份,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脱离2月份的负增长,新增2388亿元。

根据莫尼塔的研究分析,2月份,表外票据规模骤减,与银行在充足的贷款项目储备下,通过以“压票据、保贷款”的策略来达到监管层的信贷规模控制要求有关。而3月份表外票据的回归,或反映出信贷需求已有所走弱,从而为银行腾出了票据规模扩张的空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社融口径的表内贷款要高于新口径贷款,原因在于MPA考核的压力下,银行大举压缩对非银金融机构的贷款,这可能也是导致3月份社融数据较信贷数据强劲的部分原因。

3月份,虽然信贷规模仅比2月份略有下降,但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降幅则非常明显,这充分反映出民间融资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压制。3月份,新口径信贷增长1.02万亿元,绝对规模依然不低。而新增信贷环比减少,主 要是受到企业短期贷款和表内票据的拖累,企业中长期贷款仍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

从信贷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民间资本更加倚重于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且通常来说民间资本在年初的借贷意愿较强。因此,这一贷款结构的变化,或许意味着银行依然偏向于基建等大项目,从而导致民间融资的需求仍一如既往地受到压制。果真如此,则民间投资仍徘徊在银行信贷系统的边缘,其投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挫伤。

另外,3月份居民短期贷款的骤增,甚至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这或与央行进入2017年以来持续加大对房贷的限制力度有关。在新的更严厉的限贷政策下,银行被迫放缓对房地产按揭的发放节奏,这可能导致部分被延迟发放的贷款,不得不暂时诉诸于短期贷款的过渡,而这背后又是房地产销售热度犹存的现状。

篇(5)

(一)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一是本着量入为出、量力而为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发展速度与财力状况、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之间的关系,从原来“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理性回归到“能筹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合理确定政府债务总量,限定债务举借规模,实行债务余额限额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通过将资产负债率、新增债务率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健全政府债务责任追究制度。

(二)规范政府举债方式

综合考虑当地政府偿债风险,谨慎对待新增政府债务,根据项目性质严格债务举借主体、程序和方式,规范政府举债方式,在合法前提下积极做好项目资金筹措。

1.积极争取国家债券。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纯公益性且无收益的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应加强与上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债券支持。及时了解国家债券发行和债券资金安排的重点方向及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公益性项目对接,理清项目申报工作的前置条件,全力争取国家、省新增债券额度,从而减小债务成本,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2.大力推广PPP模式。对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有一定收益的准公益性项目,应大力推广使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政府应优化财政资金投资方式,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优先支持PPP项目,从而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可通过资产注入、股权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推动其转型升级,按照市场化方式参与PPP项目建设。作为社会资本的平台公司,可通过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和专项债券、以及通过发行企业债、项目收益债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3.探索设立产业基金。对于产业类项目,可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来推进项目建设。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基金,通过金额放大,滚动投入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如,泸州在已设立纯粮原酒产业基金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政府产业基金的探索力度。选择医药、电子、新兴产业等重点支持行业设立相应基金,采取股权、债权等权益类方式进行滚动投资,实现财政资金由直接投入、无偿投入、分散投入向间接投入、有偿投入和放大投入的转变,从而推动产业发展相关重点项目落地和重点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4.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对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和项目,可优先考虑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让渡特许经营权等形式将原本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一方面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减少地方政府的资金负担,拉长政府的现金链条。

二、优化债务结构,着力解决“怎样管”的问题

(一)优化存量债务结构

在全面梳理现有债务情况的基础上,着力改善存量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减小债务成本,缓解偿债压力。一是债务利息由“高”变“低”。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了解国家、省债券发行动向,全力争取地方政府置换债券额度。充分利用置换债券利息低、期限长的优势,用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原有成本高、期限短的银行贷款,以低息债务置换高息债务。泸州积极实施该办法,使原有存量债务综合利率从8.5%下降到4.5%左右,极大地减轻了利息负担,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二是债务期限由“短”变“长”。除通过争取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延长期限外,各债务主体应全面梳理自身债务情况,理清债务偿还时间并根据资金调度情况,提前与各贷款方做好衔接,全力做好贷款展期、续贷的准备工作。通过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创新型金融产品,延长债务偿还期限,以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拉长还款期限,减轻地方政府短期还款压力。泸州市通过上述努力,原有大部分存量债务期限延长了3-10年,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短期还款压力,也使得债务的期限配置结构更加合理。

(二)强化新增债务管理

一是严格限定债务资金用途,政府债务资金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二是债务资金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强化资金监管,建立起对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的惩罚机制。三是强化项目管理,做好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严格项目保障序列,优先保证在建项目,从严控制新增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审批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三、防范债务风险,着力解决“怎样还”的问题

在清理甄别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举借的债务,以及企事业单位举借的债务中属于政府应当偿还的部分,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足额安排偿债预算,防范债务风险。

(一)拟定偿债计划,落实偿债来源

财政除做好每年的政府债务偿还计划外,还应拟定中长期政府债务偿还计划,根据偿债计划足额编制政府债务预算,优先通过公共预算和国土预算安排偿还,不足部分政府通过变现资源、压缩开支等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偿还,确保政府债务有稳定的偿债资金来源。

(二)建立偿债准备金,防范债务风险

篇(6)

即将落地的执行通知文件对资管机构在执行层面上更具有可操作性,考虑了实际情况,值得指出的是,这并不是监管精神和原则上的放松,执行通知仍坚守了新规的方向。

比如,目前部分银行有一种意向,即通过资产证券化非标转标的操作绕过投资非标的限制,具体而言,比如A理财产品发的非标,去一些场外交易中心简单登记,即算资产证券化,然后再发行B产品去购买这只资产证券化为“标”了的产品。即使如此,这种操作仍受到新规中关于“持有单一证券不得超过30%”的集中度限制,有些银行希望将这条取消,但监管部门认为这是不符合新规的方向和精神,这是违规操作。

篇(7)

1、年月在县城城西新区路与路交汇入家园配建廉租住房41套、建筑面积2050m2,项目总投资492万元,下达计划投资246万元(现已下达246万元)。

该工程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代建,通过公开招标由县公司中标承建,监理公司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工程于年月竣工。

2、年月继续在县城城西路与路交汇处家园二期配建廉租住房60套、建筑面积3000m2,项目总投资700万元,下达计划投资390万元。

该工程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代建,通过公开招标由县公司中标承建,监理公司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工程于年月竣工。

(二)列入年新增1300亿元家园二期建设项目

1、年月在县城城西新区路与路交汇处家园二期配建廉租住房50套、建筑面积2500m2,项目投资700万元,下达计划投资310万元。

该工程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代建,通过公开招标由县公司中标承建,监理公司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目前工程已封顶,正在室内室外装修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年月底前竣工交付使用。

2、年月在县城城西新区路与路交汇处家园三期建廉租住房50套、面积2500m2,项目总投资325万元,下达计划投资为325万元。

该工程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代建,通过公开招标由县公司中标承建,监理公司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基础工程基本完工,力争年月底前竣工交付使用。

二、资金落实情况

根据省、市等上级部门对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有关规定要求,年第一批中央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1192万元,下达计划投资为63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计划下达为172万元,地方计划配套资金为464万元),年月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补助资金82万元、9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地方配套资金215万元和省级债券转贷市县安排资金108万元,合计323万元已拨付到位。目前地方配套资金缺口141万元,没有落实拨付到位。

年第二批列入13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项目总投资325万元,下达计划投资为63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计划下达为1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下达计划数为485万元)。年月中旬新增投资项目补助资金二期75万元、三期75万元,合计15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地方配套资金缺口48万元没有落实拨付到位。

三、规划项目实施

篇(8)

也许人们对于热钱流入大陆导致境内流动性泛滥的现象,还有所争议。因为中国资本账户还处于管制状态。但在2008年5月,德意志银行对国内外企业的一份关于“热钱流入渠道”的调查中,52%的企业认为“直接投资”最易操作,另有11%的企业选择“低报进口”、10%选择“高报出口”。可见外商直接投资最易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此前数月中国的月度FDI基本维持在7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而去年12月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突然跳升,虽然表明外资仍在加速投资中国,但其中应有很大规模是涌入的热钱。

实际上,受制于中国资本管制政策,香港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热钱套利中国经济的桥头堡。自2008年10月至今,流入港元的国际流动资金已经超过6400亿元,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曾表示,金额之高前所未有。根据摩根士丹利的资料,截至去年11月香港银行的贷存比率下降至只有51%,是区内最低的地方,反映银行的“水浸”情况严重。香港金管局人士表示,在联系汇率机制下,香港无法阻止资金流入。

篇(9)

(一)增设“178应收票据”、“658应付票据”两个科目。

1.“应收票据”科目

(1)“应收票据”科目核算企业因结算工程价款、对外销售材料、产品,提借劳务、作业等而收到的各种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企业收到的转帐支票,不属于应收票据,不在本科目核算。

(2)企业收到承兑的商业汇票时,按票面金额,借(增)记本科目,贷(增)记“工程结算”科目。企业收到的用以抵减应收帐款的商业汇票,借(增)记本科目,贷(减)记“应收工程款”等有关科目。应收票据到期收回的票面金额,借(增)记“结算户存款”科目,贷(减)记本科目。如果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因承兑人无力支付而被银行退回时,应借(增)记“应收工程款”等科目,贷(减)记本科目。

(3)企业将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贴现,按扣除贴现息以后的净额,借(增)记“结算户存款”科目,按净额小于商业汇票票面金额的差额,借(增)记“管理费用”科目,按商业汇票票面金额,贷(减)记本科目。

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如果因承兑人的银行存款不足支付,申请贴现企业收到银行退回的商业承兑汇票和支款通知时,借(增)记“应收工程款”等科目,贷(减)记“银行存款”科目。

(4)企业应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逐笔记录每一应收票据的种类、号数、出票期、票面金额、付款人、承兑人的名称,到期日和利率、贴现日期、贴现率和贴现金额,以及收款日期和收回金额等资料。应收票据到期结清票款后,应在“应收票据登记簿”内逐笔注销。

2.“应付票据”科目

(1)“应付票据”科目核算企业购买材料物资等,对外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2)企业购买材料物资等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借(增)记“材料采购”等科目,贷(增)记本科目。企业开出、承兑用以抵付应付购货款的商业汇票,借(减)记“应付购货款”科目,贷(增)记本科目。支付的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借(增)记“管理费用”科目,贷(减)记“结算户存款”科目。收到银行支付到期票据的付款通知,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结算户存款”科目。

(3)企业应设置“应付票据备查登记簿”,详细登记每一应付票据的种类、号数、签发日期、到期日、票面金额、合同号、收款人姓名或单位名称,以及付款日期和金额等详细资料。应付票据到期付清时,应在备查簿内逐笔注销。

(二)增设“941应付债券”科目。

1.“应付债券”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发行的债券本金和应付的利息。

2.企业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经批准发行债券所收到的款项,借(增)记“专项存款”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应付债券的利息,按照规定的资金来源分别核算:

应用企业专用基金支付的利息,借(减)记“专用基金”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应由债券筹资建设项目新增利润支付的利息,借(增)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3.企业为补充流动资金发行债券所收到的款项,借(增)记“结算户存款”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应付的债券利息,按规定应计入企业管理费的,借(增)记“管理费用”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企业为补充流动资金不足,发行内部债券应支付的利息,相当于同期流动资金借款利息的部分,按规定列入施工生产成本,借(增)记“管理费用”科目,贷(增)记本科目;超过流动资金借款利息部分,按规定应从企业留利中解决,借(减)记“专用基金”科目,贷(增)记本科目。

4.支付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手续费及债券印制费,应区别债券所筹资金的用途,借(增)记“专项工程支出”或“管理费用”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或“结算户存款”科目。手续费和印制费不记入固定资产价值。

5.债券到期归还本息时,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属于用企业专用基金归还债券本息的,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属于按国家规定,经批准用发行债券资金筹建的项目投产后新增利润归还债券本息的,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结算户存款”科目;同时,借(增)记“利润分配-归还专用借款的利润”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

企业发行内部债券,经批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债券到期,只能用企业自有资金归还本息,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专项存款”科目。

属于用流动资金归还债券本息的,借(减)记本科目,贷(减)记“结算户存款”科目。

6.企业核销委托发行债券的手续费及印刷费等,属于用新增  利润核销的,借(增)记“利润分配-归还专用借款的利润”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属于用专用基金核销的,借(减)记“专用基金”科目,贷(减)记“专项工程支出”科目。

本科目应按债券种类设置明细科目。

本科目月末贷(增)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偿还的债券本息数。

二、会  计  报  表

资金平衡表(会施01表)

篇(10)

与此同时,M1和M2增速剪刀差的扩大,成为业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并由此引发出“流动性陷阱”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讨论。

在金融数据的第二天,盛松成参加“2016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发表演讲,在分析近期货币信贷数据变动时说道,“有一个现象早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好几个月以前,我们的M2和M1差距不断扩大。”

人民银行最近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44.3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0.3个百分点。

对此,从官方到研究机构都分析认为,M1增速持续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活期存款大量增加。今年上半年,企业活期存款新增1.72万亿元,同比多增1.69万亿元。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企业、个人活期存款增长比较快,说明他们更愿意持有活期存款,有一个问题涉及机会成本,定期利率下降比较快,定活期利差收窄,从市场来看,大家愿意持有活期存款,实际上是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比较大。

在盛松成看来,企业激增的货币,如果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或将成为“企业的流动性陷阱”。

有业界人士认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丧失。但中国是否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仍有待观察。

M1快增与流动性陷阱

2016年上半年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49.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44.3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速比去年同期高20.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

盛松成表示,M2这次是11.8(6月份),很巧,5月份也是11.8的同比增速,去年的这时候也是11.8,我当调统司长几年以来,这几个数据几乎是同样的,这说明M2总体讲是比较平稳的。但是M1不同,从去年10月份开始高速增长,一直增长到今年的24.6,所以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

《财经》记者统计上半年M2和M1月同比增速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M2的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4.0%、13.3%、13.4%、12.8%、11.8%、11.8%;M1的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8.6%、17.4%、22.1%、22.9%、23.7%、24.6%。

从数据能够看出,M2和M1的剪刀差逐渐成扩大趋势。对此,盛松成在媒体会上解释,M1增速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活期存款大量增加。今年上半年,企业活期存款新增1.72万亿元,同比多增1.69万亿元。

企业活期存款大量增加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息差缩窄,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降低。去年央行多次降息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息差由去年5月末的1.9%收窄至今年6月的1.15%。二是不少企业存在持币待投资倾向。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较低,企业投资意愿较弱,也较难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于是将闲置资金存为活期存款。三是房地产市场销售活跃导致大量居民存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向房地产企业活期存款转移。今年上半年,个人购房贷款新增2.36万亿元,同比多增1.25万亿元,导致房地产企业沉淀资金较多,活期存款大量增加。

同时,M1增速持续上升还有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发行较多,部分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和新增债券资金短暂留存于机关团体账户(主要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账户),导致机关团体活期存款增加较多。盛松成补充称,“今年上半年,机关团体活期存款新增6907亿元,同比多增6575亿元。”

根据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凯恩斯在分析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时,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

连平表示,实际上是预防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还是预防经济波动、汇率波动。而M1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已经显现,民间投资下降,对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一定压力;同时还有一种可能,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很重,而闲散资金一旦对某个资产热衷,容易造成资产价格上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很多高价房继续上涨,就是财富总量比较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带有预防性投资,在供求关系紧的产品上促进资产价格上涨,容易造成局部泡沫、投机,对经济也有很多负面影响。

据中信建设证券研报分析,2009年9月-2010年12月间,受当时我国宏观强刺激政策的影响,M1增速超过M2增速;进入2011年后M2增速再度反超并维持了近五年时间。从2015年10月起至今,我国再度出现M1增速超过M2的情况。

在前述年会上,盛松成表示,这可能意味着流动性陷阱的到来,特别是企业的货币持有激增,却未能进行足够的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他将其改造成“企业的流动性陷阱”。

中诚信国际近日也发研报认为,民间投资增长持续下滑改善概率较小,企业持币待投资的“流动性陷阱”持续。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持续下滑,与当前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不断降低、民企投资门槛相对过高、企业的税负负担以及融资难并没有明显改善、资本外流等因素均有关系。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对此,有研究学者也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整个社会是否处于流动性陷阱还要进一步观察。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企业活期存款上升和其他存款下降是M1、M2逆剪刀差形成的表象,房地产、企业利润和股市等因素是逆剪刀差形成背后的逻辑。

对未来M1M2增速情况,中信建设证券假设两种情形,一是新增信贷规模较低,未来七个月每月增长6000亿元;二是新增信贷规模较高,每月增长8000亿元。根据他们的估计结果,如果新增信贷规模较高,预计今年余下时间M2增速仍保持相对平稳,增速区间在10%-11.5%之间;M1增速预计在短期维持高位后,从四季度起开始显著下滑,M1M2增速差明显收窄。如果新增信贷规模较低,则M2增速将略微下滑,增速区间在9%-10.5%,M1增速四季度后下滑更快,可能在年末回落至12%左右。

M2与杠杆率

盛松成在上半年金融数据会上表示,尽管M2增速不很高,但M2余额已达149万亿元,已超过GDP的一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已突破100万亿元,所以M2增速比较适度。

连平表示,中国M2总体余额偏大,和GDP之间的关系,对比国际上也是偏高的,但是偏高有几个因素: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信贷投放量大容易导致M2增速过高。另外,由于中国粗放式经营以及目前融资结构,导致中国很大一块产能是无效的,货币对应的资产也是无效的,意味着货币投放本身是无效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就将这一块慢慢消,有的不良还可以收回。”

某接近央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杠杆率已经引发世界担心。

简单地说,杠杆率等于政府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简称企业部门)、住户部门等三大部门的债务之和与GDP之比,相关国际国内机构也都用这种方法计算。不同机构计算出来的结果有差异,原因在于口径和数据处理方法不同、使用的数据会发生变化。目前我国部分非金融企业部门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

按照国内外理论界习惯以信贷/GDP(或M2/GDP)衡量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水平,并以该指标较高判断一国是否面临较大的杠杆压力,我们的杠杆率确实存在一定压力。

国际清算银行(BIS)测算的2015年末我国杠杆率为254.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的结果为22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认为,我国负债部门中,问题最大的是非金融企业债务,其债务率2015年底高达131%。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经测算,2015年底中国全社会负债率为248.5%,其中企业部门为127.8%,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

不过,某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笼统通过信贷/GDP判定我国非金融企业面临高杠杆压力是一种误读,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不利于政策判定,需引起高度重视。“企业杠杆率是微观概念,应从企业负债水平和偿付能力等方面进行跨时、跨国比较,才能对非金融企业杠杆水平的变化态势进行客观评估。”

盛松成表示,“我们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口径和计算方法,有许多可参考之处。我们正在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我国杠杆率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力争全面、准确、客观反映中国的杠杆率水平。”

盛松成透露,正在研究,会通过严格论证,并向有关方面沟通汇报,最终拿出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杠杆率指标。这个指标要符合三个原则:一是国际可比;二是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相关统计原则;三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6月24日应拉加德的邀请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举办的中央银行政策研讨表示,中国央行采取的多目标制,既包含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四大年度目标,也包含金融改革和开放、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

上述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货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要兼顾杠杆率等问题,从根本上讲,杠杆率应该是审慎政策重点关注的。

连平认为,基于M2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今年达到去杠杆目的困难,去杠杆不要急于一时,如果GDP增速提高,货币增长下降,去杠杆条件自然成熟,在这个过程中加大不良资产、无效资产处置力度,杠杆肯定会降下来。“但是,货币现在没有条件收紧,需要保持相对稳健偏松,利率水平再下来。”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近日发表演讲,对去杠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直接遏制货币供应量和整体债务的增长,但是这种宏观层面去杠杆的难度非常大,如果紧缩政策导致GDP增速下降得比债务更快,那么杠杆可能不降反升;第二,改变融资结构,增加股权融资比重,比如最近提出的债转股。但这种结构改变需要很长时间;第三,优化杠杆结构,减少坏杠杆,增加好杠杆。这种方法的政策抓手就是在减少过剩产能的过程中让某些低效僵尸企业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张斌向《财经》记者表示,杠杆率问题被夸大,杠杆率调整主要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有关,这是一个问题,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去用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杠杆率提高无疑会提升金融市场风险,不过,中国的金融体系很难发生危机,除非政策有非常大的失误。降低宏观杠杆率需要提高投资效率,不过实施有一定难度。

平衡长短期分化走势

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长6.7%,实现了平稳增长,并因房地产反弹带动了周期性行业反弹,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周景彤分析称,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出现了紧缩苗头,中国经济陷入“债务-信用紧缩”循环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货币政策需要更加有为,与财政政策等一起托住经济不让其突破下限。

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依存、周期性反弹等长短期分化走势,货币政策该如何平衡?

连平向《财经》记者表示,货币政策都要有所照顾,对短期要有反映,对中长期问题也要考虑,在中国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目标比较多,从长期来看,仍然是去杠杆,抑制货币总量太大所导致的未来的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

张斌表示,货币政策总基调是保持稳健,并且会维持一个阶段,利率不可能太高。“国内的货币政策仍以国内经济指标做判断,至于外部的一些冲击带来的影响需要货币政策调整也是为了服务国内的经济目标。”

上述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总体来看,一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还存在,二是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有限,不排除微调,但这跟稳健的政策定位是一致的。

周景彤认为,“目前M2增速算是比较适中的。但这一增速比政府预期目标(13%)低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

此前,中国银行三季度金融展望报告就曾提出,综合考虑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物价水平较低、中长期利率稳中趋升等因素,近期可考虑降准。当前一年期存款实际利率已经为负,再考虑到美联储如果进一步加息,可能会助推资产价格泡沫和跨境资本外流,因此近期不宜继续降息。

张斌认为,目前M2的增速可以,当下阶段没有必要进一步放松,如果下半年或者明年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再考虑放松。

有关降准,张斌分析,降准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刺激经济降准,因周期行业现处于高位,如果在高位时期采用降准,下一阶段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没有工具可用,这种降准还不需要;另一种降准属于中性降准,通过外汇市场干预,货币的投放有一定问题,如果为了保持中性合理的货币投放力度,SLF、MLF等中性的投放政策是一种选择。

除了降准外,周景彤建议促进“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在当前债券违约现象频发背景下,核心是健全债券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债券违约事件披露,建立债券受托人制度。

篇(11)

保监会资金运用部日前在成都举办内部高管培训会议,《关于增加保险机构债券投资品种的通知》在此期间公布,业内期待已久的保险资金投资无担保债细则出台。

通知明确,将增加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增加境内市场发行的中期票据投资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的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无担保债券。

对于无担保债券的投资细则,通知规定,投资无担保债券计入企业债券的余额,不得超过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15%;投资境内市场发行人为中央发行企业的、具有AA级或相当于AAA级长期信用级别的同一期单一品种无担保债券的份额,不得超过该期单品种发行额的20%,且余额不得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5%;大型国有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国际公认信用评级A级或相当于A级的无担保债券不得超过该期单品种发行额的5%,且余额不得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1%;投资同一企业发行的有担保企业债和无担保债的余额,合计不得超过该保险机构上季末总资产的10%,且不得超过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资产的20%。

对于地方债的投资比例,通知明确,参照《保险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即可以自主确定投资总比例和单项比例。

此前,保险机构在债市仅可投资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公司)债券及有关部门批准发行的其他债券,并不包括无担保债券。目前,国内各市场上由企业发行的无担保债券(信用债券)主要有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企业债、分离纯债(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纯债部分)等,其中尤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分离债等发行活跃。

提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

目前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主要有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金融机构次级债、股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企业(公司)债等。但企业(公司)债仅限于有担保的债券。这样的监管规定虽然降低了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但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带来不良影。保险公司可以投资中票和无担保企业债券将为保险公司带来以下好处:

(1)提升投资收益率。中票收益率高于国债收益率大约45个BP(考虑到所得税因素后)。目前无担保债券主要为AAA级别,其与有担保债券的收益率差别不大。以中国人寿为例,目前其企业债规模740亿元左右,而按照总资产比例15%计算上限为1400亿元左右,因此还有大概700亿元左右规模可以增加,假设由国债转为中票,则可至少提升长期投资回报率3.5个BP左右。未来若长期企业债的发行量增加,则投资回报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2)扩大配置范围。目前中票的存量大约有2000亿元,预计今年将新增4000亿元左右规模。企业债存量为6000亿元左右,预计今年可新增2000亿元左右。预计,随着保险公司可投资中票、无担保企业债券政策的放开,中票和无担保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将有一定提升,保险公司的债券配置选择将扩大。此外,保监会陆续出台政策拓宽保险公司投资债权投资计划、基础设施等,也将改善保险公司资产配置水平并提高收益率。

保险投资渠道有望扩大

近期市场传闻保险行业会出台利好政策,其中《保险资金债券投资计划设立指引》、《保险机构设立基础设施债权计划通知》等计划均有可能出台,自2006年开闸试点以来,试点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包括人保、人寿、泰康、太平洋已经发行了7笔基础设施领域的债权计划,而中国平安由于未能成为试点公司,只好采取信托方式间接进入基础设施。在当前形势下,扩大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特别是获准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已是大势所趋。区别于之前的投资基础设施的特事特批,新的指引出台后可能对于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更加规范,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保险公司可能规模扩大,扩大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对保险公司构成利好。

税收优惠刺激保费收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