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城乡规划的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3: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乡规划的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城乡规划的前景

篇(1)

【 abstract 】 as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its core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city back-feeding countryside", is China's soci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 the village with the great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location and resource advantage, to guangzhou city flower all area red mounta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llage new idea planning, from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particularly construction and rebuilding ol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measures and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village villagers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 keywords 】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vill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d mountain village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4年以来,村庄规划作为缓解“三农”问题的实施路径,至今在各地已经陆续展开和成熟起来,尤其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以后,各地都陆续开展各种类型的村庄规划及村庄规划全覆盖的工作。

同时,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城市和乡村也从单一的讨论主题逐渐的融为一体,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被列入了探讨的重点。城乡统筹规划也在实践中展开,从理论上升到了具体的策略和路径的探索过程中。

2008年,广州市花都区开始陆续编制花都区内各村的村庄规划,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要点,统筹城乡用地,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在此之前,编制了《广州市花都区村庄规划(2008-2012)编制指引(试行)》作为区内村庄规划的编制标准。

对村庄规划的认识

笔者自2007年开始关注村庄规划,参观了一些示范村并参与了一些村庄规划项目,但从所接触到的村庄规划来看,现有的村庄规划讨论范围集中于村庄集中建设区域;规划设计集中于村庄形象的改造、道路的梳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部分村庄考虑循环经济的效益,结合村庄改造发展农业循环产业,如湛江市遂溪县马六良村。目前,村庄规划的实施主要为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村庄规划的实施内容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村庄人口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已经实施的建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废弃,如梯面镇横山村的体育锻炼场地及设施。

村庄规划和建设存在投资大、使用效率低、老化快的普遍状况,其中,村庄人口流失和经济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提升村庄活力应该成为新一轮村庄规划的关注点。

项目特点

区位特点:红山村所在的梯面镇位于珠江三角洲2小时经济圈内,距广州市区只需40分钟车程,临近空港,距广州新国际机场仅十几分钟车程。红山村位于梯面镇的中北部,自广州市区到达王子山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上,距梯面镇区约4公里,距王子山森林公园约6公里。

资源环境:红山村所在的梯面镇是目前广州市辖十区唯一的山区镇,村内森林植被较好,村庄借力王子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发展了油菜花观光,推动农家乐的建设,并利用山泉水资源发展了山泉水产业,在广州地区的村庄里已小有名气。村域内山体林地和河流水域占村域用地的98%,村庄集中建设区域(1-6队,村庄共9队)四山环抱、山青水秀;与此同时,红山村自发建立红山村经济合作社,推进经济林的种植,整个红山村的农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城乡统筹利好:2008年,广东省陆续开展了宜居城乡的建设和考核工作,在红山村进行村庄规划时,镇政府提出需要统筹镇域给排水系统、电力电信系统和道路系统,红山村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落实和对接上层次规划道路和城镇管网。市政设施水平的提升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加快红山村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旅游的发展。

村庄的发展路径选择

村庄类型:根据花都区村庄分类及界定标准,红山村为远郊村。

规划定位:王子山森林公园的中转站,广州北部的村庄旅游基地,生态环境

优越、村庄建设有序、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规划目标:在与上一层次规划、村庄的现有规划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充分协调

的基础上,确定村庄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用地功能布局,完善村庄市政设施及

服务设施,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推动村庄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富裕、充满活

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庄发展策略:面对红山村人口增长调查显示的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和现场走访发现的空心村现象,通过多次沟通和现有资料收集,了解本地的发展优势和倾向,整合村域资源,发挥城乡统筹利好,将重心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提升红山村的经济活力。利用村庄集中建设区域发展集中游览服务中心,利用分散的民居和废弃企业用地建设旅游服务点;利用经济合作社建立村庄旅游服务平台,提升村庄服务水平。

村庄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结构:

结合村庄发展策略及现有村庄格局,规划形成“一心四区”的旅游功能布局结构。

“一心”为游览服务中心,位于村庄集中建设区域(1-6队),以油菜花观赏、山体游览、村庄农业种植体验为主要特色,并建设度假农庄,提供食宿服务。

“四区”为特色种植游览区,为分散的村宅及周边山体区域(7对两处种植游览区,8队、9队各一处),以赏花品果为主要的游览特色,并结合民居设置服务点和休闲设施。

旅游线路组织:

规划旅游线路分为人车混合游览路线、自行车和人行游览路线,联系主要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设计考虑现有的山体资源,可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

旅游设施布局:

规划的主要旅游设施分为景点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及配套服务点三种类型,结合现状用地、特色景观区域及道路交通节点进行设置。

旧村改造与新增村宅

旧村改造:鉴于红山村此前规划和建设条件,村庄规划落实了上层次旅游大道和市政管网布局、明确新增村宅布局、新村的选址、新增了文化活动和停车设施,结合旅游服务和现有资源情况布局了旅游服务性用地及设施,提出了旧村环境改造措施和新村建设建议。

新增住宅:规划对新增村宅的需求进行了多次调查,比进行了相应数据计算比对,从而确定了规划需新增村宅规模,但是结合历年新增住宅的自然增长情况,最终确定的新增住宅规模过高。新增村宅布局结合现有宅旁空地进行布局,并在村庄集中建设区域入口位置布局一处新村,作为远期村宅选址区域。此外,保留了集中区域外分散的村宅用地,作为今后农业种植管理和旅游服务点的依托。

结语

项目前期资料收集过程经历了传统村庄规划的现状踏勘、问卷调查、现场座谈,规划阶段成果也进行了公示,力求更多的了解村民的意愿,指导村庄的规划;同时利用城乡统筹的利好条件,加快推进村庄的发展。但是由于项目的进程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笔者对项目实施情况并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仅将对项目的思考与同行分享,希望在下一轮村庄规划开展中,能从区域发展环境出发,从村域整体发展入手,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利用城乡统筹的利好条件,将提升村庄活力作为村庄规划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村庄规划(2009-2012),李启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李兵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1月;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建设更是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而评判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否合理科学从微观上主要是看城市的绿化系统营造与建筑节能的措施是否高效,从宏观的角度上主要是看城市的自然生态是否平衡,是否切实落实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总之,对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对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国的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还是在恶化,环境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程度,生态的赤字在逐渐扩大[1]。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在迅速发展,水土流失的状况严重,草原的退化现象加剧,大气和水体的污染严重,废渣等垃圾的存放量过大等。城市的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市容市貌,更造成了城市的财富流失和经济损失。总之,当前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已经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2.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要点

2.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最初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规则,因此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尤其是位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2]。因此,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的自然生态基础。城市生态建设对自然生态基础的充分利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①保护。保护是充分利用的基础,城市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一种人工生态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提升。提升指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工程技术措施来维护与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生态资源的共享性[3]。

总之, 充分利用城市的生态基础来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城市建设只有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的基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2.2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建设总纲,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4]。总体来说,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生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人口的分布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等。因此,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成一套由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生态城市建设中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精心设计。

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指标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的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以使城市的载体功能和城市发展相适应。同时,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生态保护性开发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以建设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系统,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最终促进城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的生态城市设计需要体现不同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的吸引力和风格特色。主要设计领域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和城市的产业设计三个方面[5]。

①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和由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的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设计要做好沿河、沿江、沿湖、沿溪等两岸林带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在这些设计中融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生活理念和历史传统于一体,来提高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与共享性。建筑景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设计与规划,尤其是沿主要街道的建筑景观设计,在做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也要适当布置好低层的生态建筑。总之,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最终提高城市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益。

②城市的住宅区设计。要结合生态建筑的原理来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以形成由生态建筑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原则有:

a.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地理特征以及水、气、地质等条件以及长远的发展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来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的发展区位和发展规模;

b.节能低耗无污染。首先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此避免由建筑材料造成的化学污染、光污染以及化学污染等;其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具体间距、具体朝向,以此解决住宅的采光和室内通风等问题;

c.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来处理生活上的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d.通过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湖河溪流坡岸的绿化等措施,来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同时,居住区内一定要设置集中的公共绿地,保证公共绿地的人均面积大于1.5平方米;

e.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

3.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生态景观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构想对当前我国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作为建设的基础,切实做好生态城市的精心设计和生态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生态景观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良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 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9(02).

[2]秦马付.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篇(3)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加速进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同时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发展却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城市的规划与管理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在保证经济现代化的稳步发展的同时,如何与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相和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二、精心规划,实施中心战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制订长期、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保证城市建设与运行的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前瞻性,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规划的约束力不强,对规划随意调整。因此,必须立足新世纪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认真科学地研究制订城市规划,特别是做好市中心或副中心的规划。既要保护中国特色的城市历史风貌,又要规划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新区,形成城市新的增长点。

三、建筑大交通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陈为邦认为:解决城市交通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广大市民的出行,而且影响了整个城市运行的效率。由于堵车,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也造成环境污染。所以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势在必行,这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从总体方面来研究和解决。

第一,要搞好城市的总体布局,尽量使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点能够靠近一些,尽量减少交通量。一些没有污染,运输量又小的单位,包括一些洁净生产的企业,可以和居住区合理混合布局,形成综合区。

第二,要通过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形成合理的道路网。城市的路不在宽,而在通。一味地追求大马路而不从城市道路系统去考虑是不行的。

第三,必须坚持“公交为主”的方针,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特大城市有条件的可以发展轨道交通。对私人轿车在市中心区的使用需要有所管理。

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人居环境包括室内居住环境和室外居住环境两个部分。室内人居环境方面:在住宅规划设计中的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间距、宜人居住面积,以及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等技术规范指标,实际上也是生态指标。而现在光污染和装修污染则是新出现的生态问题。室外居住环境:最重要的是居住区的大气、水体、土壤等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植被的造氧、造荫功能的发挥。改善人居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结构”,消除污染,这是人居环境建设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指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如节能、节水、节地等。节能,就是要有效采取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通风技术措施,并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清洁能源。节水,要大力推行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少建或不建费水项目。

在环保方面,应加强与国际的技术合作,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增加环保投入,实施“蓝天、碧水、绿树、净地”等工程,搞好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利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五、增加人文特色,营造舒适人居环境

如果我们不是将“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相对立,如果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文化遗产就不会被看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人文精神,往往以文化等具体形式体现出来,在以城市为载体的空间范围内,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为城市文化。可以说,城市的人文精神就表现在历史景观、建筑风格、城市格局,以及市民的价值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之中。城市的人文特色是在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设城市不能造精神的“缺场”,因为城市本质上都是人文城市。城市经济增长也许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还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人文特色却是永远不可“跨越”的。城市的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实用的雕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而且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不同的社会情调。目的是为了人们能健康地生存繁衍、舒心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以人为本战略的实施,涉及到人居环境的许多方面。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人居环境建设中采取“适老”的措施,如老年住宅、亲情住宅、亲情社区等等。并要特别注意关心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一位哲人说过,“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使城市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载体。城市规划当然要考虑功能与发展的问题,但不是惟一要考虑的问题。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有了这样的共识,就必然引发人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竭力保护原有文化传统与特征的渴望与努力。

实际上,人类注定难以跳出传统的掌心。城市历史遗产首先是一个水库,蓄积着我们的文化宝藏。从这里,现代都市才能获得认识自身以及环境的必要知识,才能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在何处,以及走向何方。只有深刻认识了自己的传统,现代都市的行动才可能是明智并且理性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24-01

科学须为社会服务,要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的需求,专业的设置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1]。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大的乡镇地域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亟需具备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和城乡规划技能的综合型人才[2],因此,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培养模式、教学质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进一步满足国家社会和区域的发展目标[3~4]。

1 专业存在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该专业在我国开设10多年来,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欠缺、实践能力不足、毕业生去向不明确。高校不能回答诸如该专业培育什么样的人才,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人才培养如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等问题。在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指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人才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尴尬境遇:论规划绘图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规划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论空间综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论资源环境评价及管理能力,不如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资源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1]。

1.2 课程设置不科学

受学校传统专业特色及片面追求学科完整性的影响,学校按照各院校师资优势开设了不同的方向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各院校在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许多盲目性和随意性[4]。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遵循“多学科、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导致学生通而不专,课程体系过于宽泛。强调计算机以及软件应用,但忽视相关的基本理论;重视规划设计的课程,但忽略了地理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学科综合性不强的局面。

2 专业办学建议

2.1 合理布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人口、资源、环境、城乡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乡镇地区尤为突出[2]。规划不是一种理论上的规划,而是规划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地分布,是一种区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实践科学。在广大的西部地区,许多大型的规划包括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由国内著名的规划机构来完成,而这些大型的规划团队往往都不是本土机构,因此所作的规划并不能符合区域特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种规划偏离了规划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规划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强。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需要壮大本土的规划队伍,这样更能科学有效地制定相关的规划策略,从而避免了异地规划队伍制定规划时背离区域实际情况的种种弊端。

2.2 明确专业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科方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能解决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及城乡规划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之中,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非常多也非常杂,既有地理学也有规划学所的众多的规划课程。但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本科教学的目的,忽略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而非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实际情况。应根据学校特色和师资状况,确定实践教学环节主干课程体系,加强动手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性,加大实习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设置要为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准备。转贴于

2.3 根据学校特色完善课程设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学科方向,培养的大学生需要对区域的规划特点、对地理区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能掌握大量当地区的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所开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更注重城市建设、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创建、循环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区高校开办的专业更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山地生态保护、地质灾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资源环境调查、城镇建设等[1]。

从办学特色来讲,不同的学派办学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测绘学派应为数字城市、国土资源调查、资源环境管理与开发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学派应以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与规划为发展重点;资源学派以农业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为特色;规划学派应以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规划、居住区规划、旅游规划为主要特色;经管类的学校必须发挥其在经济、管理上的优势,强化资源管理、房地产评估与管理能力的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 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其实质就是满足人们需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目前由于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导致城市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而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部署、落实与管理,将很好地促进和调控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下面本文将围绕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来展开探讨。

一、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我国相比较发展较早,故而要明显的成熟一些,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偏向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空间的利用。而我国目前在城市规划环评上的研究较少,实践经验也严重不足,使我国现阶段规划环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于2003年9月1日起实施,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工作程序、方法、评价的内容和要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实施为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弥补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一些不足,使之更加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完善化。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学者加入到了城市规划影响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

例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尝试性的对天津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作了环境影响评价,后来又紧接着对台州地区建设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规划、丰南市黄各庄镇总体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发展规划、邢台市、武汉市、大连市、宁波市、上海市的松江新城、临港新城、嘉定新城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等等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这对于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并使城市规划中的技术与理论在实践中得以完善,使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某些方面为评价的重点,且以定性评价为主,而定量评价则相对较少。目前随着评价实践开展的规模越来越多,评价的方法与理论相对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对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经陆续发展到了厦门、深圳以及天津等各大城市,这对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

2.1.评价的实施主体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是规划的编制机关。我国各地目前的评价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主要是其具有相对的客观公正性,但是由于评价人员对规划实质的把握不够准确,进而增加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难度,亦或是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再者我国实施第三方评价的时间相对较晚。对自我的评价有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与较早的加入,而且还具有有效性突出以及抓住评价重点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编制不能发现问题所在、编制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使评价发生误差等。因此,在这些方面我们仍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提升公众参与的强度,加强实施主体的评价机制,加强社会各界的管理与监督,使评价公开化、公众化、公平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

2.2.评价的深度和层次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后果的估计预测、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方法以及结论。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具体的建设项目评价相比,评价对象不同,且具有很强的宏观性和不确定性。。它旨在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使城市的资源与环境能够呈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故而,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将环保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的过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评价结果进行逐层的控规、详规,并提出评价的指导性、约束性和原则性建议和意见。

2.3.替代方案的比较与分析替代方案的比较与分析是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但是目前在我国,替代方案涉及的较少,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城市规划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以及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方案。但是每个城市的现状存在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论证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在方案中注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促进城市的发展。

2.4.承载力评价它是我们论证城市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规划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了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对承载力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城市未来的拓展空间是否会对资源的承载力造成影响,是否可以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城市输出、输入以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对承载力的利用必须合理、分步的利用,促进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2.7.评价内容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规划分析、环境现状与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指标、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保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开展公众参与、拟定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等。其中生态合理性评价主要包括了人口的密度、地表的覆盖层、景观以及植被的种植数量与规模,并分析规划前后的差异性,进而对城市规划进行定性分析。其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开发的顺序是重点的评价方向。评价其是否利用合理、是否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是否符合生态优化的顺序、土地的使用功能排序位置是否合理等。绿色程度的评价内容为是否能够循环使用,即符合“3R”原则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例如提升重复用水的量,对工业废水从环境、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并将其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提升环保意识,做到以预防为主,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开辟一条显得发展路径。

结语:以上我们探讨了我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以及规划影响评价的原则、主要内容等,使评价的体系逐渐的趋于完善和全面。并以此来引导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与实践,使城市向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得城乡规划工作日趋重要。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为了保证其人口、社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一定要充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地将市场经济机制引进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促使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协调发展。以下就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一、提高城乡规划水平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规划是关键环节,只有有效的规划才能保证城乡经济的发展有据可依,同时城乡规划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城乡之间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城乡规划对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现阶段我国城乡规划的实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要对这些不足因素做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城乡规划是对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综合控制与管理,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城乡规划中,管理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与保障,同时,也是对规划活动的有效控制。为了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其中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规划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如何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规划监督机构设置的问题。城乡规划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一些官员找漏洞贪污牟利。并且没有正真的规划相关部门的管理制度,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进而导致城乡规划相关部门不能团结合作交流意见,导致城乡规划失败。

2、城乡规划没有结合实际的问题。城乡在规划过程中,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城乡规划的相关部门对城乡的基本定位不准确,这些问题严重时直接导致城乡规划的大方向不准确,进而让城乡规划不能正常的实施以及城乡规划的不得当,当上诉问题轻微时则会让城乡规划向纸上谈兵一样不能实施。还有由于负责城乡规划的官员不想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导致城乡规划者对于农村的各个方面研究的不够或者根本没有研究,不能正确看待农村的规划在城乡规划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以及站着怎样的位置,进而导致不能将城乡的规划结合起来,不能真正发挥出城乡规划的作用。在城乡规划的工程中我们最重要的是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出科学的城乡规划方案,从而在城乡的共同的发展上很好的定位将可利用的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来促进城乡规划的正确走向。

三、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的途径

1、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制。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乡规划基于民族的文化和基础不同,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不同,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形势更加复杂与特殊。因此在城乡规划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出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的效仿,导致不符合实际,做无用功,要尽量保留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特色,根据自己的风格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城乡规划方案的编制过程中,确定坚持党的领导、部门的团结合作、公众参与及科学决策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设计规划方案。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必须要求负责的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考察,并作出详实的调查报告,认真分析当地的情况,其中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地理、资源等条件,然后整理成报告,供负责城乡规划的人员研究,并作出城乡规划图以及设计方案,最后经过国家高级负责部分通过后,方能实施,而且要在不能损坏群众的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实施。

3、生态城乡规划实现的途径。(1)科学定位.即科学合理的给城市定位,其中要考虑到城市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同时判断城市与乡镇的价值所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规划视野,要全面考虑结合各县各镇的功能布局。(2)提高城乡绿化容积率。城市与绿化的关系可以说是共存亡的,绿色代表生命,当下退耕还林便是最好的见证。大量做绿色景观,将其真正溶于人类生活,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在提倡发展生态空间的同时,一定要强制性保护生态区,制定相关法律来阻止人类进行破坏。(3)提倡小城镇快速增长。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迅速,能快速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良的小城镇可以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城镇发展,以此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消耗,这也符合低碳城市理论。(4)生态城乡规划理念影响。在此理念影响下,中国很多城市有了很大变化。例如建设森林公园,这样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又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同样有些城市提倡绿色规划,成为生态低碳之城。(5)提高政府城乡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随着城乡的迅速发展、城乡人口的高度密集以及城乡文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制作的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城乡迅速发展这一现状。在近几十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重要的意义及其作用已经被人类公认,尤其在大数据时代和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信息化已经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创新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生产力持续进步发展进步的必要要求,同时也是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要求。城乡规划管理必须推进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决策,同时要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6)提升政府规划管理职能的力度。由于政府对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较弱,规划管理的体制不顺,对正常的规划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干扰,进而使得城乡规划原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缺失。因此,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提升政府规划管理职能的力度,大力加强政府规划管理职能的保障,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政府规划管理职能。严格依法行政,以法律规范各项城乡规划建设活动,对严重违反城乡管理规划的各类行为要依法严惩。

4、严把规划评审关。为保证在规划方案内城镇整体规划的基本要求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实处,在规划管理过程中要依据技术规范,严审关于成批建设项目及重要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待规划完工之后,应积极严审有关单位及专家,并给出相应的评审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相关项目的规划要求。

结束语:

城乡规划的目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城乡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明确合作性质、规模与方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城乡土地、空间布局,进行综合部署与协调安排,从而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冬梅.浅议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价值[J].科技创业家,2014.

[2]宋洁,程望杰.城乡规划领域文化体系构建模式研究[J].规划师,2014.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国城市现在面临的人口过分集中、交通拥挤问题、空气质量问题、能源资源危机问题等归结为城市规划问题,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显然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评价。城市规划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将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于城市规划的良好效果尤其体现在城市生态环境维护与资源环境维护方面,环境评价可以将城市规划执行时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前估测出来,是订立环境治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本文笔者重点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发展,并提出一些环境评价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环评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概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环境评价系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究,例如我国在 1985 年公布的《开远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云南开远市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价,这表明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具有建立环境评价系统的意识,还开积极开展了探究实践。继开远市开发项目环境评价报告发表后,全国各个城市积极响应,纷纷着手建立当地的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将环境评价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对当地的开发项目进行了环境评价,是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进入 21 世纪,国务院颁布了《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文件中指出,各地政府要将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发展中,对一切工程投标建设项目都要执行环境评价,对有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予以坚决取缔。随着我国环境评价系统逐渐发展完善,环境评价系统将被应用到更广泛的产业领域中。

二、城市规划与环境评价影响评价的含义

1. 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估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系统,它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和实际环境状况,对拟定的开发项目或工程建设计划进行详细分析,评估这些项目计划在实行后是否会对城市生态和资源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预计污染的严重程度。环境评价系统对开发项目的评价,是项目是否可以实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保护,筛除了许多会对城市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工程项目。

2.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在订立发展方向或某一发展目标后,针对目标设计具体的实施计划就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实施纲要,不但要为广大人民创造兴旺发达的城市环境,还要兼顾城市生态环境与资源环境的维护,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局面。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演进,促使人口基数激增。随着人口饱和度上升,与工业生产的泛滥,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即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但事实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城市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又会限制城市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必须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推进城市化也绝不放松环境保护力度,只要这样才能将可持续发展方针落到实处。

三、城市规划环评的内容

城市规划环评是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对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是监测、识别、预测,并提出防治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识别规划布局基础上城市功能和目标的提升值,对规划区内的环境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为环境规划中的城市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具体的城市规划环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规划地区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调查分析

城市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又决定了城市污染物的输送、稀释、扩散和净化能力。显然,自然环境背景对城市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制约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环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然环境背景进行调查。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地区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与此同时,城市是人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按照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环境进行强烈改造的人工环境单元。所以,进行城市规划环评必须对城市社会环境背景进行调查了解。

2、现状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

环境污染源的调查是评价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规划环评中关于环境质量评价的关键性工作。城市中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是城市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规划环评调查阶段就应该查明现有的城市周围的工业企业以及产生的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排放总量。

3、规划布局基础上的环境预测评价

在规划布局方案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并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现存的和规划布局中即将出现的企业的污染物,结合规划区域的地理、气象等各种条件,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进行污染物浓度扩散的预测,并做出污染物浓度扩散曲线。进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分析,为规划布局方案的调整和替代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 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对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做出如下方法总结。

1. 分析规划项目,制定环保措施

要通过环境评价系统对城市规划拟定的发展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对项目可能造成的污染总量和废物排放量进行合理估算,综合环境评价结果与项目内容来评定项目可执行性,并提前定制减少污染、降低排量的环境保护措施。

2. 引入专业技术,重点评价发展规划的建设性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先进工程技术和掌握技术的专业人员投入到环境评价系统运作环节中,是环境评价系统发展健全的必然趋势。在对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进行评定时,可以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知识对项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准确评估出开发项目的科学性与建设性。

3.运用地理系统,模拟工程环境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时,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工程的相关数据和工程选址的地理情况,建立项目虚拟模型,通过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对项目进行环境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有关部门提前制定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逐渐完善,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是指导方针,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将城市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推动我国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自伟,黄海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探讨与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6):12-15.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manage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license management work,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ster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analysi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work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e problem analysis and how to further perfec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management work these four aspects, the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strengthening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work of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thorough practice sunshine government affairs, and even further maint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s cruci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problems perfect

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时期,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整个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深刻把握并践行阳关政府的过程中,打造一种公众参与的城乡规划工作已势在必行。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作为整个城乡规划工作的基础与核心,应当接受公众参与的挑战。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就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来说,城乡规划工作中的行政许可工作多意指《城乡规划法》当中所明确指出的“一书三证”许可制度。虽然当前的“一书三证”许可制度较传统意义上的“一书两证”许可制度已有明显改善,但其在公众参与机制方面的缺陷仍然为其的实践工作带来的一定的问题[1]。

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许多由政府相关部门结构许可后展开工程施工的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或是竣工结算后,就施工临时用地的拆迁工作、建设项目的日照与通风等问题引发了一定的纠纷,这种纠纷所浪费的行政管理资源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工作的缺陷,是不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让公众参与到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当中,使整个城乡规划行政许可工作透明化、真实化,以此达到节育社会资源、强化行政空拳以及确保行政许可公平公正的最终目的[2]。

二、当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正如上文所说,当前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在公众参与机制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行政许可管理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法制保障存在问题。就我国现阶段所推行的《城乡规划法》而言,其规范内容只涉及到了对城乡规划项目在交由相关机构部门完成编制审批工作之后需要就其编制审批内容做规划公示的相关规定。现行《城乡规划法》当中并没有就公众参与作出任何解释与阐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存在必要的法律保障。

(二)组织职能存在问题。各地方政府机构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信息的填报申请环节表现出了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在相关部门机构所提供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交流平台当中,公众的参与并未得到任何形式的信息反馈,公众意见无法对城乡规划项目的审批与实施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职能方面仍然有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与缺陷[3]。

(三)技术方法存在问题。一方面,从主导型技术方法角度上来说,相关政府在针对城乡规划项目所开展的民意调查与规划公示工作当中主动性发挥的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从各种辅技术的应用角度来说,一部分政府部门虽制作有相应城乡规划项目的三维虚拟图,但这种虚拟图多以项目关键地段为制作背景,整体性比较差且无法在公众参与网络平台中进行,公众的参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待我们解决。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

针对上文有关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笔者现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帮助。

(一)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法规的建设力度。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加大对《城乡规划法》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构建力度,将如意见征询、听证等多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方式纳入配套法律法规基本原则当中。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赋予公众一定的监督权,依法对各项城乡规划项目进行监督。相关政府部门机构还需要将公众参与下的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专项化,规范参与方的权益关系[4]。

(二)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组织保障体系的构建。政府在公众参与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以服务性与主动性来强化政府作为主体参与者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将整个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透明化与高效化。与此同时,政府可创立有关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性机构组织,采取社会咨询的方式广纳民意,进而从组织职能方面确保公众参与机制在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实施。

(三)进一步强调传统性与信息性相融合的技术方式。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再如何完善其最终也只是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中的辅助技术方式,公众参与的实现关键需要政府主导性技术为其提供保障。政府需要采取虚拟场景构建、城乡规划项目预览以及网络平台公式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方式拓宽与公众交流的渠道,获得公众参与的认可的支持,直至参与。

五、结束语

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与公众参与的结合是我们在新经济形式下深刻践行阳光政务的最有效也是最基本途径。然而当前我们所推行的《行政许可法》在公众参与行政许可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公众的参与。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推动公众参与背景下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旺.茅海容.《城乡规划法》和《物权法》给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带来的影响. [J].北京规划建设.2008.(02).

篇(9)

【关键字】 城乡规划;资源环境;土地资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土地资源管理水平较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较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独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不到位

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有些城市缺乏科学的规划建设布局,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合理规划布局,对城市的公共设施服务区和工业区以及一些的生活区和商业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合理布局,特别是在对于人均土地利用规模和建设用地上都有相关的规定方面。这些土地利用在区位上揭示了城市各项活动在不同的城市服务区中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这些城市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区位上的需求,遵循城市规划建设的用地标准【1】。

(二)城乡规划管理与土地资源管理衔接不紧密

城乡规划管理建设中要能够紧密地与土地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能够准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节约路线。对于存在的违法建设用地,我们要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仔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不断加强城市执法和管理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另外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的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上的规划都显得很不协调,他们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影响到整个城乡规划管理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样反而对城市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果,并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积极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和分析,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宜性的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明确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真正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通过城乡规划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其职能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推进城乡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积极建设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实际标准的环保设施,并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进各项环保设施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也就是说,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并积极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城乡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加大绿地建设面积,建立一个科学化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可靠的途径。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树立节约规划建设用地的理念,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化利用,促进节约型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2】。

(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实现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能够在改善社会群体生活质量的同时,促使农村建立现代化的集约经营模式,帮助城乡居民树立科学化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理念,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工业开发加速,部分乡村地区的土地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存在土地被推平后资源闲置的问题。而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一体化是一种高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3】。

(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为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总体效果,应当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进行系统化分析,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扩宽城乡规划管理的资金来源,紧紧围绕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这一原则开展各项规划管理活动,通过政府、企业与个人三个层面之间的密切配合,促进立体化的融资渠道得以实现,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全方位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促进资源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

(四)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用地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要能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严密地控制,科学地管理好城市土地,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切实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切实加强土地供应量,提高土地审批效率,还要能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严格把握相关的土地利用结构,贯彻落实相关的国家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政策。其二,要能够不断加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监督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惩处。在城市规划用地时要都土地规划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建立一系列的生态型的开发制度。并能够深入分析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建O中存在的问题,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积极做好相关的工作【5】。

四、结论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为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社会面临着严峻地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资源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严重威胁着生态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大力度对城乡土地资源规划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增强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促进人、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媛.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资源环境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13)

[2]赵立旺.浅谈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33)

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管理监督;规划决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为实现我党在新时期确立的奋斗目标,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1.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现状

从城乡规划体系的角度出发,城乡规划体系是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等不同层次规划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体系。组成规划的这些内容表面上独立自成个体,但实际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作用是国务院规划行政部门负责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负责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发展至今,随着城乡规划管理制度进入到实践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前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化特征的集中体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对于我国城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下来离不开规划规划决策机制、管理职能、规划管理监督以及规划管理权限问题。下文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2.1城乡规划决策机制不完善

经历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仍处于变革和重构时期。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但形式多样,功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低、决策个人化、决策过程不透明等诸多问题,降低了规划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城乡规划决策权集中被少数人所掌握,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决策因为没有公众参与,所以基础是不牢固的。而对于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而言,裁量权自由性过大,对于行政审批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是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作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它既是规划管理者,也是规划的决策者,规划的编制和规划实施自始至终存在于规划管理者的单方动作中。城乡规划实际工作中普通大众没有参与其中,城乡规划工作完全成了政府和专家之间的交流,所以就造成了群众缺乏对城乡规划的了解,城乡规划不能完全体现公众意愿的现象。

2.2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缺位严重

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中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及时协调其他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进而造成了城乡规划管理职能缺位现象。例如: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一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在省域范围内协调各城镇健康发展,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各类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保。但在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中由于缺少对政府各部门有效的协调机制,缺乏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权威性高的、管理手段有力的规划组织协调机构,这就造成了有些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一些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不足,配合不够。如此一来就造成了省级规划管理职能部门的严重缺位,市县级规划管理过程中亦是如此。

2.3.城乡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城乡规划包括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在实施过程中,无论事前监督还是事后监督不仅存在上级对下级的缺位监督,而各地方政府往往存在重规划而轻监管的现象,对监管体制不够重视,使得规划监管体制不够完善。许多地方政府并没有设立科学的多层监管体系,各管理部门之间也基本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使得对城乡规划的监管了解不够全面,对违反规划体制的行政部门或个人也缺乏相应的追究制度,行政纠错制度也不够健全,对群众检举的管理办法也不够重视;因此违法建设和随意修改规划的现象就屡见不鲜了。

2.4城乡规划管理权限不集中

一些城市区级政府或者开发区独立行使或变相独立规划管理权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凑着开发区热时,一些开发区借机搞所谓的封闭管理,与规划争权,搞规划特权,破坏了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性。如此一来,规划管理权限不能集中,主要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所以就会造成规划管理失控的问题。

3.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进行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经过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机制体制的探究,我国已经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有了相对比较有效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的具体策略:离不开公众参与、有赖于部门工作协调、增加规划的广度。

3.1城乡规划转变为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城乡规划涉及到各方面主体,例如政府、开发商、公众等。他们的目标导向不同,所以对主体的利益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主体观念还是主题思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多渠道地推进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来保证规划成果可以从多方面反映主体的不同意愿,尽可能地避免城乡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矛盾及升级。

3.2城乡规划要重视各部门利益的协调

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要重视各个部门之间的综合利益协调,突出各部门的价值导向。除此之外,要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主动引导,另一方面要明确职责,实现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以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3.3城乡规划要再拓宽规划广度

城乡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多视角切入,这样才能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元素,从而实现拓宽城乡规划的维度。宽厚的规划思路使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基础性更强。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 若规划论规划, 未免视线过于狭隘。

4.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前景

在飞速发展的当下,通过规划部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规划体制改革之路是当务之急。城市未来规划管理的展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在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二是要完善规划管理组织体系和规划编制。通过对规划进行不断的总结和调整,形成系统的日常工作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和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最后要将行业的管理进行规范化的、细节化,保证规划过程中成果质量达标,促进策划管理改革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5.结束语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既给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也给城乡管理工作带了挑战。尤其是近几年,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一些尚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是应该重视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节化才能推动城乡的可持续进步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伊保兴.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2):83-85.

[2] 姚昭辉,刘士杰. 关于强化城市规划分级管理机制的思考[J]. 规划师,2011(125-127).

[3] 姚昭辉. 从目前的问题到规划管理体制改革[J]. 城市规划,2013(33-35).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城镇化进程的大 力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活动日益增多,城乡规划在合理利用土地、调控经济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城乡规划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城镇整体风貌、开发强度和建筑特色掌控不足,及对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系统的梳理和协调等,致使广大城乡规划者一直在寻求一种技术形式,能够准确并全面的对城乡及其周围环境进行立体空间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随着GIS技术进入城乡规划领域,地理科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法,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模拟,被广泛用于城乡规划的辅助设计、空间控制、辅助决策等工作当中。

2 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及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查询、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数据的实用信息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信息获取与输入、数据储存与管理、数据查询与分析、成果表达与输出。

3 城乡规划概述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合理医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4 ArcGIS 软件介绍

我们在规划编制中用到的是桌面GIS(ArcGIS Desktop)中最高级别的产品,ArcInfo,它可用于处理各种日常GIS活动,如制图、数据编译和管理、空间分析以及创建可供所有用户使用的地图和地理信息。ArcInfo 中有三个主要模块ArcMap, ArcCatalog和ArcToolbox。ArcMap是集空间数据显示、编辑、查询、统计、分析、制图和打印等功能。ArcCatalog是一个集成化的空间数据管理器。主要用于空间数据的浏览,数据结构定义,数据导入导出,和拓扑规则的定义,检查、元数据的定义和编辑修改等。ArcToolbox是用于空间数据格式转换、叠加处理、缓冲区生成、坐标转换等的集成化“工具箱”,有100多个不同的空间数据处理工具。

5 Arc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优势

5.1 建立高效集中的规划信息数据系统

我们可以将大量的纸质资料和CAD等多种形式的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料放入ArcGIS,进行管理、分析和应用,并且可以根据不断的更新数据库,实现从静态转化为动态的可持续规划。具体可以用一个拥有万件藏品的博物馆为例,以往的规划制图系统是以藏品的年代和外形区分的展区,藏品的具置要靠管理员的记忆力和熟悉度。而GIS则是通过建立藏品索引对应至每个展区,高效、准确、快捷的提供每件藏品的各种信息。

5.2 形成三维空间展示真实环境

ArcGIS可以将二维数据转化为直观的三维空间,并通过空间分析得到需要的数据,快速、准确的用立体造型展现地理空间形象,避免了只能想象现状实际和规划方案呈现的空间效果等情况。

5.3 增强城乡规划成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ArcGIS具有对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可以实现对规划区内各要素的多因子进行叠加分析,这种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可以辅助规划师模拟、选择和评估规划方案,直观和理性分析功能大大提升了城乡规划成果质量。

6 ArcGIS存在的问题

6.1 ArcGIS自身的局限性

城乡规划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数据,在收集和更新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且这些基础数据的数字化程度不高,这对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城乡规划的分析模型也比较复杂,这对所需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也有了更高要求。

6.2 城乡规划自身的特殊性

城乡规划是一个存在着主观性、抽象性和随机性等特点的弹性系统,目前的城乡规划体系中, 对背景分析、 趋势预测、论证、影响评价的要求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专业标准,在规划成果中体现的也不充足,这些都对ArcGIS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7 Arc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内容

7.1 ArcGIS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在城乡规划中,ArcGIS就是现代规划师的数据库、工具箱。从城乡区域规划到详细规划,ArcGIS在土地利用、人口、经济产业、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城市更新与保护、景观风貌规划等方面,通过系统管理、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建模等功能,实现资源调查、现状分析、建模和预测、建立规划方案、规划方案选择、规划成果确定等多阶段应用。使城乡规划设计从基于工程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数字的统计分析和二维统计电子表图的定性加计量模型分析阶段,提升到基于地理空间的规划和制图、GIS空间分析和规划信息属性数据库的定性加计量模型分析阶段加空间模型分析阶段。

7.2 建立城乡规划数据库

城乡规划是一个庞杂的的系统工程,规划编制需要基础地形图、现状和规划区属性等多种数据,这些大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可以通过ArcGIS中数据转换功能,如点、线、面相互转换,还有Txt、excel、 CAD格式和ArcGIS数据转换等,储存到ArcGIS,建立规划数据库,并通过空间关系模型将两种数据连接起来进行编辑、修改、管理、更新、查询和制图。还可以从规划数据库中抽取数据,输入到其他数据库的模型或空间分析系统中进行分析。

7.3 区域基本情况分析

在总体规划编制中,ArcGIS中的专题图制作的数理计算功能,可以对区域内现状数据进行二维空间分析,将人口密度分布、人居收入分布、GDP及三产规模分布、大型基础设施分布和道路交通量等现状数据,制作成一目了然的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图,为城乡规划中区域人口预测、产业分布、基础设施落位等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7.4 用地适应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时的适合性,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最合理的规划方案,这需要从现状数据中深入挖掘更多综合性的、定量的信息作为参考。例如在城乡规划编制中遇到地形或环境复杂的用地,可以利用ArcGIS中的空间表面分析功能,通过对DEM进行数据计算和分析,取得地形综合分析。根据其复杂性,可以将地形分析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地形因子的计算,对地形数据进行高程、坡度、坡向、等高线和流域等分析,以作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考依据;另一种是衍生出的其它的地形分析,对地形数据进行地形量算、地形特征提取和土方量计算等,结合基本地形因子的计算为确定建设用地的位置、范围和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7.5 用地布局分析

在用地布局规划中,可以利用ArcGIS进行辅助分析,将规划区内现状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地下建筑空间和地下市政管网等进行空间统计,可以分析出规划区内的现状用地布局模式和主要业态形式;发现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服务盲区;明确现状地下建筑的各项指标;梳理地下管线,通过空间叠加等方法为用地布局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7.6 城市设计三维分析

ArcGIS的三维可视化和分析扩展模块是ArcGIS 3D分析扩展模块,它主要包含两个程序,ArcGlobe和ArcScene。 ArcGlobe将所有数据投影到球体表面上,使场景显示更接近现实世界,适合于全市,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大范围内的数据展示。而ArcScene是将所有数据投影到当前场景所定义的空间参考中,默认情况下,场景的空间参考由所加入的第一个图层空间参考决定,场景表现为平面投影,适合于小范围内精细场景刻画。

三维城市建设作为现代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之中,高效、快速地构建三维景观是建立虚拟城市的关键。规划师将二维数据和三维数据导入ArcGIS中进行三维建模,构建出一座城市的三维环境效果模型。可以通过三维辅助分析从各个视角认知城市、分析城市;可以从任意角度、方向、路线直接评价建筑、道路和周围山体的空间关系,分析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体量、外观与整个城市的空间关系和风貌关系;可以对地下不可见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管网进行可视化分析;还可以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通过对建筑物的相关信息和空间数据的分析,为规划方案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以往的平面图、效果图和模型不能比拟的。

8 应用前景展望

在做总体规划过程中,可以将ArcGIS中数理计算功能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分析、用地适宜性评价等内容中;在做详细规划过程中,可以将ArcGIS中自动计算功能应用到视线视域分析、天际线分析、开发强度控制和填挖方量计算中;在做城市设计过程中,可以将ArcGIS中数据快速转换功能应用到地形建模、场地分析、建筑体块建模中。ArcGIS凭借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有机结合,加上强大的空间属性数据库的空间分析功能,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表现和处理技术平台,必能更深入的应用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

9 结束语

城乡规划是一个空间决策过程,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施位置选择、环境管理等都是有关空间行为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由规划师在专业领域知识和经验的启发下,在分析大量空间和非空间信息的基础上得到的,ArcGIS可以对这些空间和非空间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在今后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我们应认清ArcGIS在城乡规划应用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运用到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以提高规划编制的效率和水平,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出更美好的蓝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