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效课堂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效课堂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效课堂概念

篇(1)

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揭示和研究概念的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做好概念的内化与同化;通过概念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从形的角度去理解概念。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概念的生成过程,增强情感体验,培养数学能力。

二、重点难点

有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外延的把握、概念的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正确表述、概念的巩固与应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由于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没有学,学生对用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从数到形的认识是个难点;再次是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建模意识尚未成熟。因此,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确定不等式Ax+By+C>0(或

教学过程中旨在放手让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更深层次的意义识记与理解。

三、突破措施

由于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研究引入概念的途径和方法。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一定数量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的感性材料来引入,或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引入,力求做到从感知到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提供相关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认知概念,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概念。再由学生应用概念去尝试练习,变式训练,强化巩固,小组内同学互批互查,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师适时给予点拨、提炼、升华。

四、教学流程

1.概念引读阶段,创设情境感受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要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教师应设计好一系列的问题或为学生准备好生成概念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而转化为数学模型。这一环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抓住情境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迫切要求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鉴于含两个决策变量的函数问题学生没有接触过,情境设计时我们做了铺垫,先设计一元变量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生会把一元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起来,然后继续运用刚才的引例,大胆引入两个决策变量来建构新知,通过类比、与自我尝试,建立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本节课通过层层递进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概念。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原则,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感悟和体验。

在得到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些概念后,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体会概念中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特征的描绘,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从数到形去理解其本质。对于概念的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要让学生去体会,从本质上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概念的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概念,可以从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正确理解知识,还可以发挥概念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写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2.概念构想阶段,自主学习理解概念。

本节课在对概念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问题的提出基于“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动力”,(1)学生通过初中所学二元一次方程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做了构想。(2)学生把二元不等式的解从数的认识迁移到形。(3)学生有完备地表达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愿望(4)学生有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猜想的兴趣。学生的这些思考,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概念形成的心里规律,在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优化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对存在的疑惑先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表述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提问,让学生去补充升。教师的提问有思维方向和思考价值,学生们参与度高了,经历不断地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概念,得到一般性结论: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含边界直线;不等式Ax+By+C≥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应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这一环节通过数学实验,学生们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给证明思路以启发,使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篇(2)

1.比较法。通过比较概问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2.类比法。通过两个概念或多个概念之问的类比,使学生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

3.归纳法。有些数学概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教学中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的本质属性。

4.数形结合法。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

5.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通过设计动态图形,利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段,直观清晰地展示概念的发生、发展、变化、演进的过程,促使学生的认识从片面到全而、从现象到本质。

6.适当运用变式。在教学中运用图形变式、语言变式、符号变式等手段变更对象非本质因素,对抓住本质因素,进行准确概括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念引入的方法

1.运用直观手段引入。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丰富感性认识。

2.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通过旧知识引入。许多概念建市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教师通过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巧妙地过渡到新知识,既自然,又能保持知识的连续性。

4.通过实验引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5.创设故事情境引出数学概念。

三、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1.从模糊过渡到精确,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抓关键词,剖析概念内涵。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需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分析,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将其内涵层层剖析,使潜在的内容得以必要且足够地展现,从而获得概念的真实含义。

2.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掌握概念。通过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辨析概念。在数学中,不仅要充分运用肯定例证帮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还要运用否定例证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促使学生灵活透彻地理解概念。

3.应用数学思想及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如归纳、类比、数形结合、转换等,按一定标准对概念分类。通过对概念进行分类,如交叉关系、属种关系、同一关系、矛盾关系、并列关系等,帮助学生辨析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发生概念间的混淆和混乱。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激活旧知识。学是与一定的社会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概念,进行意义建构,形成恰当的“心理表征”。

5.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括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所有对象的集合。概念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1)精辟讲解,加强教学的科学性。(2)运用变式,克服消极定势。(3)运用比较,区别易混淆概念。

四、概念的运用要合理

1.重视概念的“双向性”。概念是条件和结论互为充要条件的真命题。因此在选题时,教师可适当选择“双向性”习题,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注重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3)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本节教材的处理时特意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直接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让学生课前先去预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把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课堂内主要通过学生的展示、质疑、点评等互动环节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及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设计如下:

一、课前预习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作用时,它们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包括速度始终等于零的状态和状态。

2.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出来的。

(2)牛顿第一定律是一种的规律。

二、课内探究

活动一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

实验1: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下来,到达底部的水平长木板上,观察现象。

现象:(1)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现象:(2)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速度会。

原因: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运动时由于小车受到的作用。

拓展:(3)同一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由静止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4)同一小车在相同高度处分别由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开始从斜面上运动下来时,在水平木板上运动距离是否一样?

思考与讨论: 结合(3)(4)谈谈,要使小车刚进入水平木板上时有一个相同的初速度,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活动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什么因素有关?

请你用手边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来验证“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器材】一个斜面、一块棉布、一条毛巾、一辆小车。(演示)

【学法指导】应用控制变量法,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表格:

材料种类小车受到摩擦力大小

(填“大”、“较小”或“小”小车在水面上运动的距离

(填“短”、“较长”或“长”)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通过的距离越,速度减小得越。

推测: 假如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不受任何阻力,情况又会怎样呢?

反思1.预习对学生的帮助非常大,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作为教师究竟要让学生预习些什么呢?我认为让学生去预习的无非就是下节课要上的内容。究竟怎样让学生去预习呢?这才是关键,现在我们“高效课堂”使用的导学案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预习的辅助工具。主要分两步:第一步快速地浏览教材的知识点,要学哪些知识点做到心里有底;第二步结合导学案带着问题认真阅读第二遍,并在课本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记号,划出重点知识,记下疑难问题。有些知识学生可以在预习中自己解决的,就让学生自行解决。把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解决。那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放在课前预习栏目中有利于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展开预习。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充当的角色应该是主持人,引导学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并主持学生课内的思维的碰撞环节,即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解决在预习过程中和当堂生成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后肯定会产生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方面的疑问,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内安排小组实验(4~6人),通过实验探究及组内、班内生生、师生的思维互动进行难点突破。

2课题《密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密度与物体轻重的关系;2.记住密度公式;3.记住一些常见物体的密度;4.会用托盘天平、刻度尺等器材测定固体的密度。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本节课密度的有关知识在教材华师大版七下第一章《水》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学生已初步解了水的密度的相关知识。但学生了解的只是水的密度的个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密度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个学情,对教材的处理时把密度概念的建立放在课内,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及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

课内探究部分(片段取自导学案)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1.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刻度尺、天平及砝码。

对象长(cm)宽(cm)高(cm)体积(cm3)质量(g)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铝块1铝块2(1)比较铁块1和铁块2(或铝块1和铝块2)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即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填“定值”或“不定值”)。(2)比较铁块和铝块的质量/体积的数据得出结论:不同种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填“相同”或“不同”。(3)表格中(质量/体积)在科学上我们用来表示,由此可见,同一种物质的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

不同种物质密度(填“相等”或“不相等”);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也是鉴别物质的主要依据之一。

篇(4)

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前瞻性、层次性、全面性,决定了其在教学中的核心,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我们在对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精准把握,规范表述,掌握其精神实质和结构体系,明确其在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明确的指导作用,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研读课标。《课程标准》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依据。换言之,教学目标就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清楚其特点,明白其要求,熟记于心,精准把握。

2.弄清目标。三维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必经之路。正确的理解了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才能够设计好某门课程中的课时教学目标。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呈现的是最低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情而定,在深入文本,分析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学习,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实践,学生要获得什么,也就是弄清楚目标问题。

3.明确主体。三维课时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其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确定三维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突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明白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掌握好三维目标的层次,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把握好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

4.精准表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因此三维课时目标的表述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高效课堂的基石

信息技术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基石。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 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3、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1)师生互动,引入情境。

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电子表格制作中,可引入部分数据库的概念,让学生制作自己的电话簿,并实施查询,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情境的创设还应掌握设疑。人类钻木取火是从对雷火的疑问开始的,可见疑问是创新的开始。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对不同见解,都应肯定其合理的部分,鼓励学生敢于独辟蹊径,给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还可恰当地插入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如在讲网络安全时,可适当加入黑客攻击的事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思维的活力。

(2)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篇(5)

课堂引入相当于一座大桥的引桥部分,在课堂构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就数学教学而言,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所以以旧知引新知的导课方法便成为数学课中最常用的导课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让学生在需要中进入新知学习.

例如,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是在复习平方根的概念基础上引入的;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是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的;等等.概念的引入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粗略到精细,从现象到本质.

二、运用对比法,澄清概念

1.相近对比法澄清概念

初中数学中相同、相似、相近、相关的知识特别多,使用对比法教学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探求、发现和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在概念教学中,若用相近对比的方法,就能将概念的本质属性,用最集中、最精细的形式显示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澄清对数学概念的模糊认识,辨析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使学生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这些规律的来源,以达到切实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对直线、射线、线段这三个概念,许多学生是模糊不清的.我们可以用对比法比较它们的表示方法,比较它们的端点个数,比较它们是否延伸,向哪个方向延伸,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概念.

2.正反对比法理解概念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念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若能举些错误概念的例子让学生辨别比较,则能让学生从反面的例子中得到启发便能牢固的掌握数学概念.

例如,方程的概念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了正面揭示外,还可以用反面衬托的方法,让学生辨别正误,确切地掌握方程的概念.如,在下面各式中,指出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1)5+x=10;(2)2+x;(3)9+5=14.通过正反比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是方程,(2)(3)不是方程.

三、运用类比法,深化概念

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 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性,推理出它们在另一些特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思维形式,类比法是由旧知去获取新知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学中的很多知识是与由已知识进行类比而产生的.在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从新知的类比原型出发,引导学生去提炼原型的类比因素.如果适时地运用类比,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可以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类比而得到;分式的概念可以由分数的概念类比而得到;等等.

另外,利用类比法对于培养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1)运用类比法教学,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2)运用类比教学,可以使知识条理化.随着数学教学的深入、学生掌握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络,这里有数学知识的横向式拓宽,也有递进式的深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就寓于其中了.(3)通过类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篇(6)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挖掘教材生活因素等策略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在此,笔者就如何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建构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 、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人民币》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什么价钱把它记下来,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和“顾客”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买下来。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一、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9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四、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点燃课堂趣味亮点

篇(7)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复杂性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数学概念。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但是,由于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使得数学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着眼于学生的接受性学习,片面强调对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掌握,会出现以灌输式教学,学生单一接受为主的情况,忽视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的经历,把概念孤立起来,把情感对立起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数学的死记硬背,对数学的厌倦恐惧。

三、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1.概念的引入。

(1)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引入,为概念学习提供问题“表征”。心理学表明,语言、文字、图形及实物模型等不同的表征形式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反应效果不同。许多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是由背景障碍引发,对背景的生疏感、模糊感、神秘感主要源于缺乏实际感受,不能正确将信息表征形成易理解的语言、图形。例如讲棱柱的性质,就要先明确什么是“棱柱”。如对基木图形结构不能正确发现、识别,就不能正确掌握“棱柱”的定义。所以在立几概念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知识,加强其基本图形结构的教学,充分展示各种模型,增强学生的发现、识别能力。

(2)在原认知结构上引入,为概念学习找一个适当的“生长点”。在教学中利用知识的“相似性”,从现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新旧知识的空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需求中进行自主学习。

2.从多方面入手,揭示概念的本质。

(1)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数学概念的两个重要方面。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全体。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利用变式突出概念本质。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往往是机械的、孤立的,不能全方位地理解一个概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对同一概念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的描述方式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新的概念。如对于正棱锥的概念可提出如下几个问题,并思考: ①侧棱相等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②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③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④符合以上三条中的两条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⑤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否一定是正棱锥?通过对概念在解题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表现形式,更深刻地认识了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概念。

(3)明确概念的充要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中向学生指出:一个概念就是一个充要条件,它既可作判定又可作性质。因此,在解题中要十分注重利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函数的单调性中,增函数的概念是: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属于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3.采用多种方法理清知识脉络,建立概念体系。

(1)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弄清区别与联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概念,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

篇(8)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的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课前预习习惯,即把书看一遍,思考一些基本问题,如讲的是什么内容、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这样听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学习自然就高效了;课堂学习习惯,即做到用眼、用耳、用手、用脑四结合,如听课目视老师、标注书上的重点内容、老师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明白的地方及时问老师等;课后练习习惯,即坚持先复习再做题,学会总结,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理解的都理解了,该记忆的都记忆了,然后再做作业,书写认真规范,独立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与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能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前提。教师应与学生平等交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一同探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会有很多的发现、很多的惊喜、很多的感动、很多的创造。

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把问题情境化能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知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储备为基础,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学生除了产生兴趣、好奇心外,必然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形成认知需求,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老师想买一个冰箱,跑到两家商场一看,苏宁是‘家电八折大酬宾’,国美是‘家电一律九折优惠’。你们说,老师应该到哪家商场购买?”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为能帮老师出谋划策而兴奋,纷纷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学生在争论中达成一致意见:先弄清商场冰箱的原价,也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根据各家的优惠活动计算出冰箱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购买。这一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心理学实验表明,小学生对于对象之间差异点的认识基于对对象之间相似点的认识。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把4个桃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多少个?”这是分数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求出的答案为1/5,甚至到了高年级也有许多学生做错,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每只猴子分得的是几分之几个而不是几分之几。于是,我让学生根据此题比一比“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的几分之几”和“每只猴子分得多少个”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与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再遇到这类题就能正确区分并灵活解答了。

五、实施多元的教学评价

篇(9)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认为,教学内容比教学方法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教学方法,而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与删减。抓住教学中最精华的内容开展教学。心理学研究也认为,从迁移理论中的心理活动来看,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往往在问题的主要矛盾之处,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我们发现,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解时间都有着严格的控制,反而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成功之处就是他们善于控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能够抓住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中主要内容,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从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怎么能不提高呢?例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对其中的“易水诀别”内容,教师只通过三个问题就解决了问题:①太子与宾客为何“皆白衣冠以送之”?②为什么先“为变徵之声”再“为慷慨羽声”?③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诀别场面的?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了解了突出重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技巧,既加深了对课文情节的理解,还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开展交流互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新课改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互动。这种模式强调让学生多感悟、多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交流互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满堂灌”,而现在一般要求学生先预习,发现预习中的问题,然后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与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讨。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学生往往会把这首诗理解为歌颂美好爱情的作品,这样就会对诗歌主题产生片面的理解。这是传统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方式造成的,直接造成的后果除了使学生的品德教育与人格修养欠缺外,还限制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就会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结合白居易生活年代背景,从而理解作品的主旨。这样,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还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

三、教学灵活多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师课前的预设计划进行的,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随机发挥自己的教学手段,灵活地使用预先设置的教学计划。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可以灵活的授课,脱离教材与课时的限制,从而使教学效果明显。例如:在教学《雨巷》《再别康桥》《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课文时,就把这些课文通过灵活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横向比较这几篇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宏观上对这几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通过认真的比较,作家们的个性与人格魅力也进一步清晰的展现出来了,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蕴。原来每个作家的理想与人生机遇各不相同,从而也决定了他们在作品意境的高远不一样。同样的时代背景,有的痛苦、迷茫;而有的激起了心中的愤怒与坚强。而有的投身于大革命之中,在内心深处荡起了改造社会,主宰江山的勇气与豪情。

篇(10)

一、活用教材,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科书和环境共同构建的互动的统一体;教师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要尊重教材,但不应迷信教材、机械地执行教材,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我没有用课本中的情景图来导入,而是借助学生喜欢玩的抛圈游戏,设计两种抛圈游戏方案,一种是小朋友排成一排抛圈,另一种是小朋友围成一个圆抛圈,再提出一个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哪种方案最公平?”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圆的边到中心点的距离一样长,围成圆来抛圈最公平,也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圆的特征。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他们更能有效地学会学习、乐学数学了。

二、创设探索学习机会,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归纳。

例如,“认识圆”一课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新知,感知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感知圆的特征。第一个活动是“摸硬币”,让学生动手操作摸一摸硬币的面和边,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使他们亲身体验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第二个活动是“滚硬币”,让学生做硬币与三角板滚动试验,并说说滚动的效果,体会圆有易滚动的特性。第三个活动是折圆形纸片。我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圆形纸片,并且同桌两个大小不一样;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要求对折三到五次,观察折痕交点的位置,找出了圆中心的一点(圆心);然后让学生画一画,画出折痕里面圆心到圆边上的线段、整条折痕的线段;接着引出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猜想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和半径……这样,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直径和半径,看能画多少条,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了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再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同圆半径、直径的长度和大小不同圆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得出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长度关系。在学生进行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后,我提出问题“大家是否有所发现呢”,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第四个活动是画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画,再说一说是怎么样用圆规画圆的。这样,学生知道画圆的位置是由圆规有针尖的一个脚(圆心)定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个脚的距离(半径)决定的。如果有学生做得不足的,我再加以补充、纠正。这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引导者作用的新课程理念。

三、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生活;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篇(11)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载体和依据,教材内容的充实新

颖、生动有趣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搭建有益的平台。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教材内容陈旧、枯燥,说教色彩过重,人文气息淡薄,不仅脱离鲜活的时代,也脱离学生的身心实际,这恰恰与政治学科的本质特点背道而驰。教材本身的弊端和局限既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旧的教学评价机制,把分数作为评价教与学的唯一标准,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以上仅仅是制约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客观原因,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学方式的探索创新,这些才是组织有效教学的根源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最富创新意识、最具活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发表见解,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怀揣个人梦想。但是,长期以来的政治课教学,普遍的模式都是教师一个人夸夸其谈地照本宣科,根本谈不到学生的主动参与,更谈不到课堂的生命活力。所以,课堂,特别是政治课堂,不应该是压制学生精神自由的场所,而应该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价值追求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组织有效教学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呈现的不同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才会丰富生动,取得最佳效果。

1.多媒体展示:在学习《经济生活》家庭消费的相关内容时,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学生非常熟悉,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用一周的时间调查近十年家庭消费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向大家展示。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交流讨论,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整个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会了与人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这些恰恰是新课程的魅力所在。

2.问卷调查:在学习个人家庭理财与投资方式时,让同学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列出典型性的问题(比如:家里有余钱会选择哪些投资方式?首选的是哪一种?风险是大还是小?收益怎样等等),通过调查家人、朋友、邻居,整理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比较各种投资方式的优劣,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家庭理财观念。

3.小品表演:在学习消费者权益的维护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把实际生活中违背市场交易原则、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例展现出来。学生有的扮演经营者,有的扮演消费者,有的扮演工商管理人员,事例很有代表性,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规则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一堂课留给大家的不只是欢快的笑声,也有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4.撰写小论文: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学生有的写到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的写到了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有的写到了全球化的利与弊……所以,就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诸如美国总统大选、利比亚战争、日本地震等,让学生写一些简短的时事小论文进行分析评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教学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形式,这也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创新的过程,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应注意的问题

1.不管教学理念怎样转变,教学方法如何创新,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永远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根本和依据。所以,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立足教材,深挖教材,用活用好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