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科技创新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技创新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技创新知识

篇(1)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出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很多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比较缓慢的。本文对此进行探析,也是希望也能够改变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并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满足人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石油能源的强大需求。

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内容

1.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各类机械性方面生产的行业,并借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开展生产制造工作,比如:农业机械、化工机械、动力机械、纺织机械、运输机械等等。而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则是机械制造企业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为石油能源的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支持。总之,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2科技创新的基本概述

所谓科技创新,其具体含义就是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及科学研究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指科学合理的运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知识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3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资源大国,所以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中,节能也就成为了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对于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节能工程同样也是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完成,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加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能在提高人们节能意识的同时,实现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从而也能缓解国家资源紧缺的现状,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总体而言,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2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有效途径

2.1加强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石油的开采;设备的使用等。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以石油机械开发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为例,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就应该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性能和能力。由于油田的开发成本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还应该包括成本的支出。假如:一台抽油机节能20%,那么按照2000口井进行计算,一个中型油田每年可节约7000万元。实际上,各种泵、风机、抽油设备等节能的潜力非常巨大,因此,高效的油气混输及适应多相液体的大型泵、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修井作业设备等,都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开发设备应用中所遇到的其余科技创新管理问题,相关企业负责人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对此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

2.2提高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实际上也是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有效降低其生产的成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也尤为必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宣扬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于机械设备研发团队的技术人员,更是要提高标准和要求。比如:装备的更新。由于我国一些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系统技术改造一般都是在80年代中期完成的,因此到了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整个机械制造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有的甚至还是报废设备,以致于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此可见,让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性的人才意识到科技创新的意识显得尤为必要。二是加强相关的科技创新意识培训。由于一些企业员工明显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内部可以聘请相关的科技,技术类型的专家,对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冷却环节处理。现如今,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进行热处理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在热处理中,淬火的冷却形式一定不要采取静置的方式,因为这样并不能满足现今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的冷却需求。总之,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宣传和培训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对于石油能源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在制定相关科技创新对策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并促进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其科技创新加以高度的重视,我国的能源事业建设也将得到有效的推进。

篇(2)

依靠科技创新,搭建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知识资源服务技术平台包括行业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中心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两个层面,是实现知识信息服务的操作性保证。行业资源整合服务平台首先对知识资源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采集、筛选、规范、组合、整序,使分散的、孤立的信息有序化、增值化、知识化,其功能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无缝存取,二是综合集成[1]。网络的知识资源整合平台是实现唐山市知识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技术,实际上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骨干。在技术方面,由于区域内部各个主体信息系统异构性、分布性及自治性,其数据格式与信息标准互不相同,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构建基于网络的知识资源整合平台是开展区域创新服务的基础,这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骨干通讯网络系统,把区域创新体系内的各种知识资源、软硬件技术、管理机制和相关的支撑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统一的用户界面能向跨系统、跨部门、跨企业、跨学科的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知识集成服务。知识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应是由唐山市中心知识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整合服务子平台以及资源服务系统组成的网络知识服务平台系统。通过建立多级知识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系统,对知识资源整合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按照协作分工的原则,中心平台负责区域创新体系内知识资源整合,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政府负责所属范围的知识资源组织和开发、利用,最终形成统一的综合知识库。

篇(3)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发展和做强做大,首先要对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及现状进行准确的判断;其次要对制约当前石油机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三是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研究和确定企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并有将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1 了解石油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创新

就机械制造业来说,它是一种从事各种机械性方面生产的一个行业,主要包括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等等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机械制造业主要是为了整个的国民经济来进行技术装备的提供,这就使得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科技创新,指的是原创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总裁。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工艺,使用新的生产方式和采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此来更好的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实现产品质量进一步地提高,提供一种新的服务的过程。

2 简要分析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

2.1 2008 年经济危机后,石油机械制造业的设备需求下降。

自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使得石油机械制造业在设备需求量方面产生了下降,但是生产石油的成本却在不断地增加。根据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 年一月到八月之间,国内成品油消费同比增加可以达到15.8%,但是到九月份就下降到8.7%,十一月份全国的原油加工量则呈现出一种负增长的趋势,成品油的库存量是居高不下的。

2.2 石油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我国对于石油石化两个大型集团的政策,可以看出集团内部的机械制造企业和它的油田主业部分进行一种关联交易,原则上集团油田内部的机械厂可以实现产品的生产就会先在集团的内部实行采购,这就使得油田内部的机械制造业可以更好的利用内部对于其自身的市场保护政策。

2.3 国外的石油机械制造业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自己的石油机械市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外的大型机械生产商看准了中国市场,分享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必然给我国原有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2.4 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所处的现状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品种到门类齐全的发展,完成了高精尖石油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才能拥有到自己可以生产任务,可以看出我国在石油机械制造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成绩。从重大的石油机械设备生产来看,石油开采所需要的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热洗车、采油车、修井机、洗井车等各种机械设备,以及钻井工程需要使用的电动钻机设备在我国都可以实现生产,而且这些石油机械制造设备的生产已经形成了系统化和专业化,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的需要,一部分产品还可以出口到中东、中亚等地区。

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以及如何根据我国特有国情进行适时的创新能力还是不足的,这就造成了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还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抗衡。

3 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1) 石油机械制造业在管理体制方面

市场经济相适应我国现有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大多数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改组而成的,一般都是把原有的机械厂经过初步的重组或者改制形成一种新的总厂模式,或者是较为新颖的公司管理模式。

(2)在分配机制的建立上不够科学和完善

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车间管理者和车间员工在进行薪酬分配时一般主要采取两种分配方式。

(3) 对于上线的新产品,审批的过程是十分繁锁的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管理模式调整方面,以及用人、分配方面要想进行一定的变革,都需要上级对于这些改革进行一道道程序的审批。

4 我国对于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要改进的措施

(1)学会树立科技创新的观念,具备科技创新的意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要加强对于科技创新观念的培养,增强每一位管理者以及每一位员工不断进行创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这个企业不断吸收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地发展自我,更好的实现跨越式发展。

(2) 石油机械制造业要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企业

在指定战略计划时,要把科技创新发展作为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屹立于激烈竞争的市场之间,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

(3) 企业要敢于突出创新,不断进行科技研发

企业在进行生产研发时,要敢于进行突出的创新,要使得企业具备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主研发的开展,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技术水平,追求在一些方面可以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增强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争取市场,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 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企业

还需要不断进行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敢于对于技术设备进行改造的资金的投入,适时地引进一些先进的生产设备,并且要学会更好地运用这些设备,争取研究透这些设备,在这些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研发,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还要提高员工积极性地调动的能力,加强员工的日常培训以及考核,建立完善的奖励处罚机制。

(5) 加强科技创新的培训,提高效益

企业还需要运用不同的形式求得更好地发展,比如可以采用联营加工的形式,促使员工更好地学习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益,达到进一步地发展。

(6) 学会运用科技创新,降低成本

企业还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降低产品生产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价格优势,使得企业的产品可以占据更大的的市场,实现营销。而要想实现这一过程,企业就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更好的适应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更好地发展。

总结

随着我国对于石油方面重大项目的实施,不少企业也学习了不少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较为乐观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在管理方面还继承着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石油机械制造业需要进行科技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这个行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琳.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 ].财会通讯,2011(23).

[2]石琳娜,石娟,顾新.基于知识溢出的我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 ].软科学,2011(08).

[3]陈耀.技术创新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J ].中国橡胶,2011(15).

篇(4)

基金项目:2013年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创新型高校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动发展机制研究”(13140207z);201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防特色高校协同创新建构研究”(SQ141072);2013年度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20130208);2012年度河北联合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知识联盟与区域发展互动机制研究”(s201209)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4日

一、引言

国防特色高校是指具有国防优势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的高等院校。在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战略背景下,高等院校特别具有国防特色的研究性大学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一支主力军。知识管理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理论,是从管理学中分支出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企业的集体智慧、创新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伴随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的理论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的应用如今已经普及延伸到了其他类型的组织中,如高校、各种研发部门、政府机构等。在国防特色高校科技创新中应用知识管理理论,对提升国防特色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具有指导意义。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1958年,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将知识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表格列举、文件报告等,因此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下方便地交流。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和诀窍等;二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心智模式、信念和价值观等。

(一)国防科技的显性知识普遍特征。从理论上讲,国防科研管理与其他类型科研的管理有相同的性质,一整套的业务流程中必须依托高校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在科研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材料等。而相关论文论著、科研课题和职务发明等,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广大教职员工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是客观的、理性的、被证实和被认定的,可通过书面和电子等简单形式存储、保管、传递和分享,具有显性知识的明显特征。

(二)国防科技的隐性知识本源。国防科技作为高校科研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创新知识储备,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潜在的生产力。代表科研人员的科研创造力、提高组织整体科研水平,以及高校科技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国防科技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的、模糊的信息量,有待广大科研工作者、高校科研部门和高校管理者挖掘、整理和利用。因而,国防科技创新包含隐性知识的生成、萃取、意会和升华。

三、高校国防科技中的知识转化

日本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了著名的“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形象地建立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换的SECI螺旋式模型。将知识转移过程表述为一种循环往复的、螺旋型不断上升的模式。在一条螺旋环中,知识转移过程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隐化四个基本过程。知识转移完成一条螺旋环,实现知识主体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吸收转化,周而复始地重复该过程,最终达到知识从个人、群体及组织之间的转移。

(一)知识从隐性到隐性的社会化阶段。社会化是通过不同主体之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典型的方式。科研工作者之间或科研组织内外的科研合作需要沟通想法、交流见解、共享经验,而面对面交流不足以了解其科研能力的强弱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国防科技成果既能体现既往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也可以回溯其科学研究的发展轨迹,有利于合作双方相互之间进行思维模式的启发与思维定式的重构,激发研究灵感,实现知识的社会化转化过程。

(二)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外在化阶段。外在化是知识主体将隐性知识通过明晰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即将非编码的知识编码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一方面源于知识主体为实现某项知识研究任务的主动需要;另一方面源于知识主体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外显表现。知识的主体所有者产生了传播和交流隐性知识的自主意愿,且顺应了高校发展的科研创新需要。

(三)知识从显性到显性的组合化阶段。组合化是将分散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坚持忠实呈现、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将显性知识的孤立成分组合成为显性知识系统,通过采集、筛选、组合和分类等手段对个体科研业绩信息进行重构,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纳、综合、计算、分析、翻译、编辑研究加工,使得那些孤立的、凌乱的数据信息体系化,经提炼、升华后形成供科研部门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共享和交流的高校科技创新知识库。组合化的阶段包含原个体属性对应的知识集合,包含满足建档要求的规则标准,包含对科技知识可拓展应用的其他附加知识表达。

(四)知识从显性到隐性的内隐化阶段。内隐化是吸收显性知识并转化为隐性知识可为己用的过程。内隐化意味着第三阶段的组合化后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隐性知识。不同个体的个性化差异和目的需求不同,对科研业绩信息的获取、学习、消化和应用后产生了新鲜的、独立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思路,升级后的隐性知识更具多样性。同时,隐性知识又具有自相似性,新产生的隐性知识与源知识的性质和局域结构类似,其中的“同构”信息以拓宽、扩展和有差异的形式传播、流动。知识的内隐化使更多的隐性知识产生并成为新一轮知识转化的循环起点。

个体的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隐化四个阶段,实现了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传递,并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科技创新中的知识转化四个阶段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统一的整体,科研业绩成果中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通过连续的、动态的、递进的转化、传递、创造,共同构成高校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和知识创新的积累机制,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无价的资本,知识管理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对于知识密集的高等院校而言,尤其要重视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科技力量的储备。科技创新是国防特色高校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涵盖了知识收集、知识过滤、知识分类、知识存储等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也包括了知识转化、知识共享等中级知识管理理论,还涉及知识管理的高级目标――知识创新。随着高校整体的知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创新管理的策略优化,使之与高校发展相适应,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的流转与创新,使高校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不断增强。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在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挑战时,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行科技战略创新,促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来实现的,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则是制度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总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国际经济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科技创新已成为实施科技兴企战略的基础内容。

1.科技创新代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日趋紧密结合,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以科技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振兴正在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轴心。

2.科技创新是企业创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国际大企业大多在使用先进科技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上具有优势。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战将更加直接地表现在先进科技的开发和应用上,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力度和实效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引进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现。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型企业,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之路,在科技创新上有大作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3.科技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加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对于企业来说,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与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结合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市场经济将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总量和增量决定模式,更加强调创新的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但是,为什么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科学技术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应用,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不能?在同一国家里,为什么一些企业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并成果显著,而在另一些企业里则不能?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即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

1.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ter)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概念引入经济学。他的概括揭示了创新所包含的两种类型:科技创新和制度(组织)创新。对于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阿里斯坚持“技术决定论”。他认为,制度对科技创新只有阻碍作用,资本主义制度对科技创新不具有任何积极的作用。而拉坦认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互相影响,但一方不能决定另一方,二者是互不决定的,即主张“互不决定论”。美国新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是制度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即“制度决定论”。他指出,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不过是制度创新的结果或者说派生物。正是由于制度的创新,才有了科技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从而才会有经济的增长。

实际上,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动态的科技进步是制度得以变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变迁;而创新后的制度又反过来给科技进步以决定性的推动,促使其飞速向前发展。

2.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为经济主体实现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激励,使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其次,为科技创新提供约束,为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中实现合作创造条件。再次,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等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最后,可以协调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由于不协调而带来的成本费用,使科学技术产业化,并促进经济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现存的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阻碍或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时,制度创新便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了。良好的制度安排通过减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外部性,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减弱不确定性来增加创新者的预期收益,鼓励创新活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生产力中内在的自发力量的推动。

例如专利制度,它能保护发明人对新成果在一定时期内的排他独占权,持续地激发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认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药品不能被研究出来,65%不能被利用;化学发明有38%不会被研究出来,有30%不会被利用。可以这样说,没有制度的保护和支持,就没有今天如此高的科技水平。

目前,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要求我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九届北京科博会“2006中国经济高峰会”上指出,国际经验和中国已有的经验表明,仅仅有科技创新而没有体制、组织和政策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推进,甚至是寸步难行。

三、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几个途径

1.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机制。这里,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十分重要。要区分政府和企业的职责与分工,政府应引导企业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完善宏观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其次,处理好国家科研机构与大学、企业之间的关系。第一,在科研上,国家科研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而大学更适宜于从事自由的科学前沿探索 ,促进以学科深入为主的科学发展。第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与行为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在技术创新领域不发挥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应与社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和需求为导向,走社会化之路,实现规模产业化。

最后,应该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其中关键的是要鼓励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中介服务系统。三是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服务与支持,形成全社会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在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同时,还应加大力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中的具体发展状况不断将其同步完善。第一,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对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直接影响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由科学家自由选题的探索性研究;第二,建立起与原始性创新相适应的评价制度。鼓励具有原始性创新、风险大的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邀请国外专家参加重大、重点项目的全程评估,减少和简化评估程序,完善评估活动的监督体系等等;第三,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开发更多地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第四,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大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对有思考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的人物和青年人才积极给予支持,加大力度引进在国际科学前沿作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的顶尖人才。

3.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制度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技术中心与研究院,是开展自主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水平。技术中心的定位不应局限在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技术供给,而是面向企业3年~5年,甚至更长远的技术创新,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从满足市场的需求到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转化。技术潮流和科学进展的预见、开展技术集成和融合、研制新兴技术,甚至部分基础研究,应该是企业技术中心的新任务。

同时,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这一进程,企业必须动态地确认自己的领先供应商及领先顾客,并永不间断地与之建立战略性的、真诚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个富有成效的创新型企业,除了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占尽优势外,也要拥有极强的社会资本,这包括建立与各类科研、教学部门,产业界,政府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任冬梅:关于增强国有大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7期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篇(6)

从娇美肤国际旗下深受女性喜爱的品牌雪娇郅美来看,它对科技与女性需求的结合点把握非常巧妙,融入时尚的设计元素,从每个细微设计元素、每个功能细微体验、品牌与消费者的结合度,都力求精准。

功效型产品做大做强,靠什么?

美容专业线的竞争无疑是激烈而残酷的,做小企业容易,把企业做大不容易。许多企业正是在做大的过程中死掉的,如何避免企业做大的风险,如何把功效型产品做大做强,是每个专业线企业都关注的问题。孙永志说,要说诀窍只有一句话,跟着市场走,你才能做大。

首先是你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目前市面上的美容护肤、化妆品品牌非常多,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各种护肤、化妆品品牌都是琳琅满目的展现在消费者的眼前。那么娇美肤国际集团的美容品牌如何才能够在众多的美容品牌中脱颖而出?孙永志认为,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不仅表现在销售环节中,娇美肤希望从产品研发的环节上就能做到精准定位,针对中国女性肤质的特点,强化商品研发体制。

至于做大,先从推广做起,前期要培养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当然前期投入可能会大一些,但若是一个新产品的话这类投资是必要的,要是有实力可以加强广告宣传,并不断对自己产品更新换代,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还有就是自己的管理层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观察能力和行业前景分析能力,对产品也要做好市场调查,找出自己产品固定的消费群体,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

娇美肤所推产品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女性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娇美肤国际集团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教育为一体的国际企业,联手国际研发机构并与具有世界水平的一股中国最磅礴的科研力量,一组中国最严谨的医学界的学术工程师、医学专家用了近20年的努力,与法国里诺仿生科技研制出了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绿色化妆品——雪娇郅美等二十多个品牌。

孙永志表示,娇美肤一直坚持以科技为导向,对从消费者喜好及感受性到最终产品的品质确认进行全面调查,并将调查成果应用于商品研发。为了使研发的商品能够适应顾客需求,娇美肤始终关注市场动向,并不断进行改进。

例如,经过多年培育专为中国女性肌肤设计的护肤品牌雪娇郅美在已获得了稳定的客户群和市场占有率的时候,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娇美肤决定将其全面升级,于2011年全新推出Misstyle索菲兰品牌,以进一步充实品类阵容,完善目标消费群体层次分布,力图获得更多女性的青睐,为更多的商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绿色养生品牌——雪娇郅美

雪娇郅美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色斑及皮肤病领域里获得重大突破,代表了美容专业线前瞻性的先进水平。雪娇郅美核心成分主要用中草药单体——生物活性基因重组——酶修饰技术制造,从而成功地突破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方皮科权威克莱格曼——维利斯原理。

经临床使用,雪娇郅美对于治疗现有的皮肤问题具有其他产品不可比拟的效果;它不仅使皮肤在毫无损伤的条件下得到治疗,同时它所含的天然营养因子和养肤因子会使皮肤颜色、光洁度、细腻程度、细小皱纹等获得根本改善;特别配以中药排毒养颜茶重整内分泌再造以内养外之活力,清除瘀痛、畅通气血、清除体毒、分解毒素化解瘀斑;清除自由基、阻断色斑再生源;增强毛细血管弹性,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提高皮层免疫力,驱散皮下黑色素,从根本上改善色斑产生的内环境。

而新推出的索菲兰品牌所倡导的活性酶美容概念,更是开创了业界探索活性酶之先河,使娇美肤一跃成为活性护肤领域无可争议的王者。

如何借助品牌优势为商赢得顾客?

篇(7)

山东莱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是莱钢集团的直属单位,主要承担着莱钢所需原燃材料的到达和产品外发、厂内物资倒运等任务,是联系热线生产的桥梁与纽带,被誉为莱钢集团的“钢铁大动脉”。近几年,莱钢运输部主动适应莱钢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投入使用,实现了牵引动力内燃化、平面调车无线化、铁道线路重轨化、铁路信号微机联锁化,年运货能力3600万吨以上。面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变化对职工队伍业务技能素质带来的新挑战,莱钢运输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为目标,从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等方面,积极构建三大支撑,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铁路运输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一、创新员工培训方法,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莱钢运输部坚持把培训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职工最大的福利,把培养本专业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引进、学习和运用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作为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要资源,主动适应企业快速发展对职工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方法,为企业发展和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模式

积极运用团队学习、互动学习、深度汇谈等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认真分析每一个专业领域对职工的素质要求,调查研究每一个工作链条上的职工素质状况,创新培训模式,打好职工素质提升的“三大战役”。一是打好“歼灭战”。认真分析制约本单位、本专业领域发展的瓶颈环节和重要链条,抓住重要工种岗位,打好重要岗位和重要工种的业务技能培训的“歼灭战”,开辟专门的培训阵地,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业务技能强化培训,每年确定一个有效培训载体,连续开展了“执行力杯”、“标准行为杯”、“贯彻力杯”、“安全杯”、“运输组织杯”以及“四个力”等岗位培训竞赛,为消除职工技能瓶颈环节打牢重要链条。二是打好“运动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打好各工种、岗位薄弱环节的“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大力开展岗位适应性培训,做到培训一项就成一项,就巩固一项,先后组织编写和修订了《行车组织规则》、《内燃机车检修工艺规程》、《安全生产规程》、《机车故障处理18招》、《事故案例汇编》、《机车乘务员检车教育视频》等16本(套)岗位技术培训教材,每年举办各级各类适应性岗位培训班20多个,职工培训率达90%以上。三是打好“游击战”。正确处理学习培训和生产建设的关系,在学习培训方面采取机动、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做到见缝插针,务求实效,采取部段两级培训相结合、职工自学与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快餐式培训、冶炼培训、品格提升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教育和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习成为职工最好的习惯。

(二)因“人”施教,积极构建“立体化”学习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企业发展对职工素质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坚持因“人”施教,积极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是加强对中层管理者领导能力培训,采取送培、考察学习等方法培养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先后选派6名科级以上干部去北京科技大学参加外语培训,16名专业技术人员、科级干部参加清华远程培训,7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莱钢与山东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合办的工程硕士教育。二是围绕“专业补短、技术补差、知识更新、岗位成才”的培训目标,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系统性的分类培训,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关键操作岗位人员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训,一般人员分层次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关键工序、主体工种岗位技能人员以技术攻关、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为载体,提供持续充电的机会,引导他们岗位锻炼,成长成才。完善新进大学毕业生的见习期培训锻炼制度,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先后多次从管理技术人员中评聘莱钢技术专家、公司专业技术带头人、公司优秀科技人员和部级优秀科技人员;从操作岗位人员中评聘莱钢优秀技能人才、部级优秀技能人才、山东省首席技师、莱钢首席技师。三是拓宽渠道,引导激励职工自学成才。每年拿出部分职教经费,鼓励职工参与多种形式的终身学习,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自学成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不仅满足了企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而且满足了职工个人知识更新的需要,促进了铁路运输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截止目前,全部拥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94人,高级技师10人,技师52人,助理技师188人。

(三)加强专业学会工作,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科协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搭建起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及时研究科协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经费落实、设施建设、学习考察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科协组织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定期开展论文征集和活动,拓展交流渠道,积极组织对外交流、考察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科技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学识水平;注重成果编研工作,分别于2011年3月、2011年9月编纂出版了《冶金企业特种车辆运用与检修》、《冶金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实践与探索》两书。做好论文交流、推荐工作,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公司科协、冶金运输分会、山东铁道学会等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论文会。2011年,有9篇科技论文在冶金运输分会获奖,有8篇论文在山东金属学会获奖,有8篇论文在山东铁道学会获奖。

二、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不竭动力

为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服务钢铁生产大局为己任,紧紧围绕铁路运输生产经营和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提升职工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坚持以增强群众性为基础,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为使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生产建设实践和广大职工群众之中,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问题化管理、机制化运作”的技术创新模式,以“问题就是管理资源”及“找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的创新激情和敬业态度,在运输组织、设备管理、技术改造、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中,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创效活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身创新实践,勤于把问题变课题,勤于把课题变成效,勤于在创新中展现自我,使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广大职工这片沃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以来,先后完成创新成果615项,2项成果获全国安全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1项成果获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成果获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29项成果取得国家专利。

(二)坚持以确保到位性为手段,为科技创新打造不竭动力

为了提高技术创新工作在各专业、各岗位开展的到位性和高效性,坚持在详细制定年度技术攻关计划的同时,不断完善推进科技创新的管控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去实施,对每一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四列入”、“四定”制度:即对每个创新项目,列入年度攻关计划、列入专业阶段工作重点计划、列入技术人员的阶段工作重点任务、列入科室和车间的月度技术攻关计划;“四定”即定攻关小组、定负责人、定攻关措施、定完成期限,严格实行创新项目立项、定责、实施、时限、评价、、推广的工作流程,每月组织专项推进例会,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大力实施内燃机车大修工艺技术攻关、铁道车辆运行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铁道信号微机联锁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很多大题目的同时,通过每年一次的小改小革成果展评、技术攻关等手段,千方百计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抓“小题目”的积极性,抓大不放小的群众性技术攻关活动在全部蔚然成风。

(三)坚持以激发创造性为目的,为科技创新注入无限活力

搭建广大职工提升素质、展示价值的技术创新激励平台,创造性设立了问题查找奖、技术攻关奖、管理攻关奖“三奖”制度,对创新成果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成果共享会、科技论文交流会和技术创新成果展评活动,每年申报省级和公司级创新成果,成功举办15届技术比武和23届技术创新成果展评会,为广大职工真正搭建起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注重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起了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技术档案,把他们的创新成果、证书、发表的论文统一归档,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评先树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使他们精神上得荣誉,物质上得实惠,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技能人才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升职工创新能力的同时,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内在活力

如何把人才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特殊资源挖掘培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核心和重要标志。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理念,紧紧围绕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和做强铁路运输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一)科学调研,严把“入口关”,做到人才引进多元化

篇(8)

我区为探寻科学管理之路,积极创设了新的发展机制,把教科研工作与学校教育和学校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建设区域教育科研文化,使教育科研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内化为全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了全区教师对教育科研自觉追求的精神和作风。

一是建立了“金字塔”式运行模型。江宁区教科室根据区域教科研发展的需要,建构了以“草根”工程为塔基,“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基地学校”为塔身,“火炬”工程为塔尖的“金字塔”式运行模型,分层推进,不仅使得各个层次的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使全区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是建设了教科研实验田。“十一五”以来,全区创建了区级教科研基地学校30所,市教科研基地学校9所,省教科研基地学校4所,市项目研究中心4所,市“所外研究所”1所,中央教科所特色项目学校3所。

三是完善了教科研管理与考核制度。为激励学校、教师开展教科研的热情,使教科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我区制定了一系列教科研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紧密地把教科研工作和学校办学绩效评估相结合:把学校教科研工作细化、量化成具体分值,作为评估学校当年办学效能的一部分,学校效能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各种先进评比、绩效工资比例、教师职称的评定等。这样一来,管理与考核评估制度就能更有效地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自觉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二、坚持开展课题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

我区教科室协助教育局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兴城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宁区加快教育名区建设的实践研究”的推进,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为我区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近年来,我区教科室还协助区教育局制定了《江宁区“教育名区”行动计划》《江宁区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规划纲要》《江宁区“三名”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协助主编的《新兴城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名区建设的实践研究》成果专著,分别获江苏省第二、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决策奖。

三、建立课题引领机制,为学校发展服务

我们倡导学校以课题为统领,按照“课题研究一优势项目一学校特色一特色学校一品牌学校”的名校成长轨迹,将课题与学校发展的实际结合,提升办学品位,张扬学校个性。我区教育局专门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奖励制度,这在全省是首创。“十一五”以来,全区立项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40项省规划课题、148项市规划课题,以及多项国家电教馆,省、市教育学会,区科研规划课题,做到校校有课题。

我区一批学校在课题引领下,不断形成校本特色,对学校的全面提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在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全省普教系统共有89项成果获奖,我区有5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奖,获奖数排在省市前列。

四、用先进理念引领,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为加快教育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江宁区不断拓宽视野,学习新思想,引进新理念。2008年引进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友善用脑”课题实验,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江宁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江宁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推进“友善用脑”。在“友善用脑”理念的指导下,我区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涌出一批具有江宁本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思路。如:东山小学构建了“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结构导图,吸引了安徽、浙江、广西等地的学校慕名而来,并在当地整体推广;竹山中学构建了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体的“适性课堂”;湖熟中学则提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规范、自信展示”为核心的“三自”学生培养模式。这些课改成果不但成就了一批优秀教师,提高了我区整体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品质,造福了全区的中小学生。

不仅如此,随着“友善用脑”理念的逐步推进,一些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技法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结构导图也在全区中小学课堂中普遍使用,很多学校建立了音乐、健脑操资源库。

“友善用脑”课题实践专题总结还被《江苏领导参考》引用,多篇阶段性成果刊登在《上海教育科研》《基础教育参考》《江苏教育》等刊物上。2010年“友善用脑”课题研究荣获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01 1年荣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实施“适性教育”。2010年,我区成立了“学情调查中心研究组”,研制了科学的调查样表,对中小学生的思维类型、认知倾向性以及学习快乐度等学习素质情况展开了调查。通过学情调查,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酌情给每个学生建立学情档案,进行学情分析,制定对策,从而使教育教学行为更适合每个学生的成长。

五、创新培训机制,为教师发展服务

为了更好地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我区教科研实施了多种辅助形式,如选派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做课题、开展教学专题讲座、编写教育刊物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建设科研队伍,培养科研骨干。“十一五”期间,我区在省、市率先开展教科研带头人的评选活动,连续三届评选了122名教科研带头人。

区教科室还采取多种方式引领科研骨干成长。开展读书考学活动,引导教师读教育类专著,看教育类报纸杂志;选派教师骨干赴国内外学习培训,开拓他们的教育视野;建立了“名带优”后备梯队的教育科研档案,具体分析了解后备梯队成员在教科研方面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惑,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着手制定了相关对策,助推了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第二,构建三级“个人课题”网络,提升科研素养。为引导广大教师用科研的方法解决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区全面推进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活动。2006年起步阶段时,全区只有93项个人课题,目前,全区80%以上教师有自已的课题,每年立项的“个人课题”达6000多项。形成了市、区、校三级研究网络。

第三,开创“菜单式”讲座,搭建发展平台。为提升教师科研意识,普及教师的科研素养,锻造科研型教师队伍,我区教科室创造性地开展“菜单式”教科研专题讲座活动。“菜单式”讲座的主讲人来自区各级各类带头人与骨干,通过自愿申报招标与区教科室考察选拔的形式产生。目前已经建立了8个模块、250多个本土精品“菜单库”,每年进校讲座300多场次。现在,“菜单式”讲座已得到了主讲人和学校、教师的普遍认可。骨干教师有了展示的平台,学校、教师的成果与经验得到交流与推广。部分带头人不仅能力得到锻炼,知名度也得到提升,由区内走出区外。仅2011年,我区教师被请出区外做讲座就达123场次。

篇(9)

当前中职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学校对美术基础课的教学缺乏必要的重视。包含着较强的功利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规模地培养临摹高手。到最后才发现,缺乏的是真正的高手。甚至有人认为: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基础训练有多大意义。基础课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更多地停留在绘画范围内,实用性不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没有美术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紧缺,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往往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选择性忽视,对于学生的专业前景和专业愿望缺乏必要的考察,有的甚至是为了满足学生或者家长的“需求”而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法胜任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围绕几种常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学习。对书本中的相关实例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学习成了对相关知识点的临摹,因为缺乏必要的美术基础,加之缺乏必要的创新设计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能从事最简单的软件操作,违背了当初专业设置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略美术基础的训练,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学校急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缩短甚至忽视了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以至于专业水平提升慢,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展现前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专业认识,在刚走进职业学校大门的初中毕业生来讲,是那样模糊,他们来学习可能就是家长的选择,或者自己“随便”的选择。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工作的性质等等都缺乏必要的认识。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资源,借助学生对新环境、新专业和新知识的好奇心的特点,在入校后即通过让学生观看反映最新时尚潮流的录像、优秀设计师的作品等,使他们知道服设计师是一份了不起的职业,是一份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工作,是提升人类品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专业前景的认同和渴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从而能充满兴趣地投入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去。

2.比学帮带,促进水平提高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个特有的氛围中去学习。这个氛围就需要我们教师来设置。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小组合作传帮带的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组建学习互助组。把那些专业学习基础好、悟性好、成绩突出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由于这些学生平时成绩优秀,容易形成号召力并被其他同学接纳。在小组内竞争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开展小组学习竞争,形成“比”的氛围。成绩欠缺的学生向好的同学学习,以成绩好的同学为追赶目标,形成了“学”氛围;反过来,成绩好的学生指导成绩较差的同学,形成“帮”的氛围;通过学生既看个人的学习成绩,更侧重小组的整体实力,以此激励和深化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这样成绩好的同学带领整个小组不断进步又形成了“带”的氛围。最终通过“比学帮带”,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不断的提高。

3.牢抓基本功,强化专业基础

想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必须有好的美术基础,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是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美术教学结合专业特点,从促进专业成长的角度切入教学。例如,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学当中学到的Photoshop等基础软件的学习,美术当中的色彩、构图、平面设计、构成等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美术基础知识支撑,这些软件的学习只是掌握和熟悉了一套机械的计算机工具。只了解了使用的方法,却没有自主创作的意识和理念,从而不会利用所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创作,专业技能何谈提高。在实际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安排足够的学时保证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作为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于色彩、素面等的练习,牢抓基本功不放松。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基础掌握重要性的了解,清醒地认识到基础课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只有好的基础才能让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如:因为色彩的认知比较差,而导致设计空间的调子俗气或者不搭;因为素描底子差而出现所设计的作业存在空间感不足等等。

篇(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一系列创新。作为对农业发展起科技支撑作用的科技推广体系也不例外,从机构、队伍、推广方式等方面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

1、机构建设——适应专业化、产业化要求

篇(11)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识字教学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在新课标中,每个学段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这不但将识字与写字作为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来完成,更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识字中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尽情地娱乐,全身心地投入,形成识字能力,培养个性,丰富心灵,锻炼智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从“儿童活泼好动,喜欢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这一心理特征出发,将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课上,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拓宽识字的空间,丰富识字的途径,教给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如:我们可以把所要教学的生字根据汉字的特点通过认字游戏、字谜法、自编的儿歌、顺口溜、表演法等多种模式传授学生识字方法。课后,我们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字、用汉字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我们还可以引进课外资源,帮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多识字,识好字。例如:从书刊、报刊、路牌、电视、电影、VCD碟片、广告网络等等生活场景拓宽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触摸汉字的形象,感悟汉字的情感,理解汉字的智慧,领悟汉字的思想。通过识字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三维目标的完美统一。

二、阅读重视探讨,拓展求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