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三本院校学风建设的总体目标应是继承传统、保持平稳、突出特色、促进发展,使学风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即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思路,注重教育、管理、服务过程的统一,在全院形成全员、全程、全时育人的合力。
(一)通过学风建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完成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根本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学风监督评估体系。[3]
(二)培养和教育学生树立好学、肯学、会学的理念,使每个学生把主要时间全都投入到学习中去,都有自己的学习、发展目标,成为学习型个人,并将学生组织、班集体和寝室等建设为学习型组织。
(三)教育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克服自身惰性,注重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杜绝厌学、考试作弊、弃考等不良现象。
(四)细化到各班,要达到“十高四低一杜绝”的目标,“十高”即上课出勤率高、考试优秀率高、获奖比率高、外语计算机通过率高、人数与层次高、社会实践参与人数比例高、学生活动层次高、毕业率高、升学率高、高质量就业率高;“四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重修率低、学业警示率低、各项违纪率低;“一杜绝”即杜绝考试作弊等恶性事件发生。
三、学风建设的内容
(一)对学生个体的要求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要以培养学习型个人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把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果,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依照培养方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科竞赛,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二)对学生集体的要求
学生集体包含学生宿舍、学生班级、专业、党支部、社团等,每个学生都是集体的一部分,学生个体必须融入整个集体中,要以学习型集体为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突出环境育人的功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集体成员积极向上,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严于自律,认真学习,奋发成才。在学习上比学赶帮超,能够主动学习,会学习、擅实践、乐钻研,学习成绩优良;在各项学习检查评比中,整个集体成绩优异,获奖人数多,进步大;集体中的学生干部作风优良,有感召力,在学习上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集体成员违纪现象少。
(三)对辅导员的要求
1.辅导员老师要本着“重教育,严管理,高要求”的工作理念,具体落实学风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在全体学生中持久、深入、广泛、细致地开展工作,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4]真正理解到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而自觉地支持并参与进来,营造良好的学风。根据特殊人才特殊培养、重点学生重点管理的原则,对全院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努力营造出学生健康成才的学习氛围。
2.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管,有对策性地开展工作,狠抓学生早起、早读工作,始终坚持开好班会、学生干部大会、全系大会,抓好晨读与晚自习、课内学习与课外研读四个环节,通过严格管理,达到沟通信息、齐抓共管的目的,营造良好学风。
3.经常深入学生课堂、自修室和宿舍,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上课出勤情况,不定期抽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减少厌学、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每周至少深入学生课堂一次,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定期总结。
4.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罚力度,特别是对考试作弊、夜不归宿、旷课等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做好违纪学生的记录及跟踪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范。
5.在班级管理中,要选一位好班长,建一个好班级,指一条好思路,立一套好制度,创一个好班风;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有效地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探索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6.继续坚持“一帮一”制度,让成绩优秀者带动、监督成绩较差者,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成才。同时,还要建立起后进学生短期学习情况汇报制度,直接向主管领导汇报。对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做跟踪调查,用多种方式奖励进步学生群体,总结成功经验。
7.抓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经济困难学生等学生群体,分类别开展工作,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动态,注重心理疏导,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拉近师生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惑。
(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任课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效果,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完善考核方式,多向老教师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身作则,不断学习,用自己对科学知识的不断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教学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2.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能力训练,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反馈总结,找出存在的偏差,及时调整其目标和方向,选出更符合自己特长、性格和专业方面的发展之路。[5]
3.任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训练。通过向学生介绍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及其发展的趋势,使他们了解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各项要求,如知识、技能、经验等;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引导学生成才,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进行专业学科建设,与市场接轨。
(五)对学生组织的要求
大力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标兵示范作用,培养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信赖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各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学术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抓好五个阵地
1.教学阵地。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制度,严抓考勤和纪律,对经常不遵守课堂管理和秩序的学生要做好相关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将课堂考核情况及时统计、公示,并把结果导入学生评价系统。任课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公寓阵地。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要严格执行学校、学院学生宿舍管理条例,规范学生行为,维护学生在公寓内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安全、贴心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入推进辅导员工作进公寓和党建、团建工作进公寓,把公寓建成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学习品牌活动,如举办公寓读书节、公寓学风建设月等活动,用积极向上的学风占领公寓阵地。
3.考场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考试管理,规范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院长、系主任、年级组长、辅导员、学生个人,逐级签订考试承诺书,明确职责,落实到位,注重细节,做到有检查,有监督,有落实。强化考风考纪教育,把考风建设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实行“零作弊”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使诚信考试的观念真正深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同学的心中。
4.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加强学风建设就要做到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融入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任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通过QQ、飞信、微博、贴吧等形式主动进入网络空间,将课堂延伸到网上,通过网络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网络阵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5.实践阵地。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创建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见实效。通过实践,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合理自身期望值,激发学习动力,取长补短,为将来走入社会、学习更多技能打下基础。
(二)建立学风监督体系
1.学院领导班子全面督导学院教学、管理等环节,辅导员不定时抽查课堂、公寓及考场,班级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认真落实学生课堂考勤、日常管理、考试等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学风建设工作,如设立网站专栏、学风公示橱窗等,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
2.细化班级学习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将班级学生成绩、课堂纪律、公寓卫生、获奖情况、特色活动、违纪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作为参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的重要指标。
3.突出家长的助力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定期举办见面会、座谈会,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对学院的管理意见,让家长参与和监督学生管理,为学院出谋划策,成为学风建设的参谋和后盾。
(一)教学内容不对口,教学形式单一,工学结合走过场,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工学结合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因条件受限,教学内容和形式传统陈旧,常常是工学结而不合,走过场而已,以至于学生厌恶学习,包括专业学习和其他一切技能的学习:逃课、上课睡觉,抄别人作业或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余则沉浸在没完没了地交友、旅游、上网游戏、会见网友等活动中;应付实训任务。
(二)尊师无道,以至于严重缺乏礼貌。对在任课期间的老师,礼貌尚可,课程结束后见到老师,视而不见,师生关系似乎也随之结束。有老师感叹:“我在上课时可没少和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啊,怎会这样呢?”最近刚接受了国家教委评估的某高职院校,迎评之前的总动员里有一项“特殊”要求:学生在评估期间见到老师一定要叫“老师好”,即使不愿叫自己学校老师,见到专家一定要打招呼,并告知学生区分专家和本校老师挂牌的不同……该校学生日常生活中礼貌素质可想而知。
(三)同学感情冷漠,缺乏沟通交际能力。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同学间的真情友谊、谦虚、忍让少了,利益、荣誉的争夺、对优秀的打击、冷嘲热讽多了。同窗多年,连集体毕业照都懒得照,有的即使去了,也不要相片,对同学感情的冷漠实在让人担心。
(四)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约束,自觉性大大降低。“有纪律”是“四有”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之一,部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大学生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约束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着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
二、原因分析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密切相关,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思想、言行社会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导致产生学风不良的原因不是单一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入学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大学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习模式与中小学不同,强调自学能力、主动学习,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而许多学生入校后没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出现作风散漫、纪律涣散等现象,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遭到没有心理准备的打击,形成了心理落差,丧失学习信心,缺乏学习动力,时间越长,越易形成恶性循环,厌学情绪也就随之产生。
2.频繁的角色转换产生混淆。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具有“学生”与“职业人”的双重身份,两种角色的频繁转换,会导致他们出现角色的混淆,如“职业人”角色的体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不应当受一些所谓的纪律之类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并在日常生活中刻意通过言行、穿着打扮等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成熟”,所以在学校中也就成为了“另类”。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培养目标明确,措施不力,工学结而不合。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但当今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多处在探索实践中,措施与目标难以一致,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竞争能力未见明显增强,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校内实训设施不足、缺乏合格的双师队伍、所学专业与学生工作的专业不对口、都使得工学结合模式有走过场之嫌,难免影响学风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的薄弱。包括思政队伍人员数量的势单力薄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佳:一方面是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整体的素质有所下降,学生数量大幅攀升,学生工作者数量不足,无法深入细致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绝对数量上的薄弱;另一方面是相对数量的减弱,即除学生工作队伍之外的专业课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有的甚至还起到削弱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教育作用。有的老师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教学生如何欣赏艺术、欣赏美文,却很少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都导致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弱,当学生越来越多地与社会接触而对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的防御能力却没有形成的时候,结果自然就是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大于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了。
3.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适应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一般由中专学校升格或高专转型而成,办学宗旨和生源质量都发生了变化,但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并没有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学生管理工作目标不科学、针对性不强,缺乏力度和创新;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导致学生对学校的管理从不理解到出现抵抗情绪。
4.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及不良教风的存在。由于缺乏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本位意识较强,不能够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仍满足于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只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课堂氛围缺乏活力和生机;有些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非常少,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缺乏有效的指导;有些教师经常把自己的情绪和偏激想法带入课堂,从而影响学生的听课,甚至误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逃课、旷课;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迟到、逃课、旷课等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让学生感觉尊师无道,学艺无门,导致校园内形成不良学风。
(三)社会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当前,人才市场已呈现出需求规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这就迫使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来办学,但是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严重不足,使得企业参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对以实习为主的工学结合,企业积极性不仅不高,所给的报酬也极低,影响学生的“学”和“工”的积极性,导致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整个实施过程困难重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以及社会各领域中的不正之风无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耳曛目染中不知不觉被同化。非主流文化的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里传播并感染着大学生,网络游戏的盛行对大学生带来了直接影响,很多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出现了逃课现象,所有的一切,如潮水般冲击着学校的学风建设,使高职院校应接不暇。
三、加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政府支持与相关政策保障,形成“工”、“学”结合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接收职业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要制定更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要给企业以更多的实惠,形成谁接收谁受益的局面。另外,还要有相应的法规或制度,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或顶岗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有政府的支持和政策,能达到学生实习有场所、学校教学“有的放矢”,企业能招收到具有高技能的人才,从而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目的和良好学习环境。
(二)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促成学用结合的学习紧迫感和危机感
职业院校要设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要是减轻企业的负担,与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办学。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企业员工进行免费培训。同时,争取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形成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按专业大类成立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定期请企业领导、技术专家等到校论证学校的发展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等。另外,积极争取企业的生产项目进校园,力争企业在院校设立奖助学金,以保证提前取得就业岗位或家庭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管理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变革,导致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反馈等系统行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职教模式,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的职教新模式,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积极推进学分累积制度,鼓励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逐步建立一支“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让学生尊师有道,学艺有门
职业教育的师资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更应该是学生的“师傅”,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而宽泛的理论知识,又有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讲课、懂技术,特别是熟悉生产过程、能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师。只有创建“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的脊梁,建设“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良好学风建设的基本条件。
(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Vigorously Promote Dormitory Cultur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Foster the Good Style of Study Robust Expansion
――The Work of the Case Dorm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Article
GAO Meng
(Music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Dormitory culture is the campus culture concentration, reflecting the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Dormitory culture construction are increasingly being pushed in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nt base. This paper, from the daily work rea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cases, proposes the measures of the dorm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of carrying out the work to the direction, and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met the new problem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dormitory culture; style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宿舍既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大学生人格完善与气质修炼的重要舞台,宿舍文化建设正越来越多地被推进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高校有着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而宿舍文化就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课题。
1 案例事件与分析
一个阳光和煦的上午,笔者正在整理手头的工作,听到有人敲门进来,抬头一看是2011级的蒋某。“老师,您忙么?我最近很苦恼,想找您谈谈。”未等我开口,蒋某便说道。于是笔者赶忙放下手头的工作,与他细细攀谈起来。
“是这样的老师,我们宿舍有韩某、张某和李某,军训的时候大家还都比较好,作息时间规律,相处也十分融洽。可是自从进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之后,我们宿舍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张某和李某从家里带来了电脑,从此之后,他俩就经常通宵玩电脑,严重影响到我的睡眠质量。由于他们经常通宵,所以时间颠倒,早晨起不来就经常旷课、逃课……我们宿舍最近的卫生成绩也很不好,那是因为他们玩电脑时的一些吃的、喝的从来不打扫,而且轮到他们值日的时候也不做,我和韩某会主动承担一部分卫生打扫,我俩也曾劝过他们,可是没有什么效果,所以就来找您了。”听完蒋某的诉说后,笔者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宿舍问题那么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院广大同学在宿舍文化建设上的一个缩影――沉迷于网络,旷课逃课成风,没有宿舍文化。
随后,笔者通过2011级三个班班长要来最近一个月的考勤情况并询问他们的上课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了细心畅谈,从中发现2011级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在最近的学习中出现了逃课、旷课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纠正这种现象,那么逃课一族的队伍就会逐渐壮大,学风建设更无从谈起。
细究一部分同学为什么沉迷网络,学习态度逐渐消极,原因在于他们进入大学,在实现了为之奋斗十几年的目标后,没有及时制定出新的目标,丧失了鞭挞自己前进的动力。宿舍变成了一个较为集中和固定的集体活动场所,而他们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而是让其变成了颓废的园地。宿舍文化的荒芜使学风建设的开展举步维艰。
2 辅导措施与成效
(1)健全宿舍管理机制。一是重新修订《宿舍内务管理办法》,将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学生管理考核体系中,详细明确了宿舍建设的目标和学生个人的相关职责;二是制定《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通过与最近一阶段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明确一名党员帮扶3-4个宿舍,对其学风、卫生、生活、文明与自律四个方面进行帮扶;三是修订《入党积极分子管理办法》,明确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宿舍建设与管理中的任务和考核要求,引导青年学子树文明新风、创优良学风;四是修订《学生会宿舍文化建设与自律通报制度》,利用学生会自律与自我服务的平台,每周定期公布年级、班级宿舍卫生排名,以及优秀宿舍文化建设成果。
(2)开展一年级新生参观高年级标准间宿舍活动。由学长带领新生,对连续十周(以上)宿舍卫生成绩获得98分(以上)的高年级宿舍进行参观,使其在宿舍形象与文化建设方面有一个直观化、具体化的认识。
(3)各宿舍创建文明公约。公约的制定是宿舍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样也需要宿舍成员的遵守和维护。让公约成为学生讲诚信、负责任、培养自觉意识、自我管理与服务的平台。
(4)为一年级新生统一制作带有个人座右铭的文化展板。经过前期广泛收集新生的座右铭材料,并对其进行指导和修改,而后以展板的形式制作和悬挂出来。展板规格宿舍内部统一,宿舍之间各有不同。文化展板的制作时刻提醒着学生应以名人为榜样,奋发向上,修身养性,从而为营造良好宿舍文化氛围、奠定优良学风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分阶段逐步展开学院其他年级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广泛征集有关文明、诚信、道德、优良传统等方面的图文资料,搜集整理符合学生本专业特点的大型活动图片及各类文体活动照片,全面着手进行学生宿舍楼内公共空间部分的文化建设。
(6)通过举办优良学风宿舍评比、星级宿舍评比、优秀免检宿舍挂牌、党员宿舍挂牌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内涵建设,积极探索优良学风建设的新思路。
3 辅导体会与思考
宿舍是大学生在学校的“家”,是大学生个性最张扬、行为最自由、思想最活跃的场所,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宿舍文化。优良的宿舍文化是以宿舍全体成员为主体,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主流文化、环境和氛围。它体现出了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的良好状态。而良好的校风、学风又直接得益于优良的宿舍文化氛围。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浓缩,还反映着校园文化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绝不意味着只抓好卫生成绩这一表象,要从宿舍内硬件设施、软件制度、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审美情趣、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卫生状况等各个方面下功夫。要把管理和育人相结合,从“管”中给予关心、爱护,在“育”中给予培养、提高。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培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让其具备的先进性和引导、规范作用持续促进宿舍文化建设,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宿舍形成优良学风。
第二,引导学生对宿舍进行自主管理,例如宿舍的文明公约,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实践平台,营造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
第三,以争创“文明宿舍”为载体,始终坚持将宿舍文化建设贯穿于学风建设中。“文明宿舍”不仅包括宿舍卫生,还包括全体宿舍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成绩、精神面貌、团队精神、价值取向等。
第四,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新风尚,通过深化管理、悉心服务、全员育人的和谐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第五,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用真、善、美的标准来实现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断开展健康高雅、富有教育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
4 主题现象启示与探索
宿舍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风建设的主要阵地。目前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冲击下,宿舍文化建设又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究和思考:
一是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主要表现在他们总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和服务,并且部分学生有排斥甚至厌恶的情绪。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他们极易受到诱惑,对社会上存在的现象或问题不能深刻地把握和理解,高雅的文化氛围还有待形成。
目前,高三复习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各科都已经进入到关键的二轮复习阶段。本学期将以高考备考为首,同时兼顾班级德育教育工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把纪律、卫生、学习管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密切关注高考信息,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考试说明》。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注课堂复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以便及时反馈复习效果。抓好目标生的培优转差工作,同时加强对后进生的指导和管理,努力减少低分学生的人数,力争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
二. 班级现状
本班是一个理科成功班,目前班上有41名学生,其中美术艺术生1名,经过高三上学期的紧张复习,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增强,但班级的整体基础依然薄弱,两级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一部分学生能主动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自主提高,而有部分学生依然没有目标,学习方法亟待改进,偏科现象呈加剧趋势,早自习利用率不高,目标生也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偏科现象,不能均衡发展。
三. 措施与要求
针对班级目前这样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进一步强化日常班级管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高考已经到了冲刺的阶段,班上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目标理想信念,学习兴趣不浓,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抓好班级日常行为管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完善,创建和谐向上、努力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加强考后反思,总结得失,列出整改计划,明确下阶段目标。继续做好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找班内的目标生逐一进行座谈,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醒他们尽可能地克服自己的缺点,解除学生学习中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地去学习。
2) 落实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随着高考的临近,各大小考试,就成了后期检验学生复习的主要载体,复习将采用的原则是:巩固(巩固一轮复习成果)、完善(知识体系)、综合(方法、规律、解题能力)、提高(通过做题,提高能力)。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考试机制,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应试技巧和能力。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进而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应试技巧训练
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党员帮扶活动,与学生交流,规划大学生涯,共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备考环境。注意对学生进行考试技巧方面的指导,注意审题,不要盲目动手,先易后难,卷面整洁,不要乱画乱涂,最后要心态平稳,不要期望过头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训练。
四. 班务工作的重点
本学期班级工作的重点还是狠抓平安建设同时兼顾高考成绩,重点抓好目标生和后进生的管理,尽力降低高考的低分率。具体是做好目标生的盯扶工作,针对目标生的偏科问题,与科任教师多沟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于后进生,要加强课堂管理,杜绝睡课、混课行为,强化目标意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
五.班务工作的每月安排
二月份
开学“收心”教育 二轮复习指导
三月份
八市联考 高考体检工作 18岁成人仪式暨高考誓师
四月份
二轮专题复习 目标生盯扶
五月份
1、校长符合任职资格条件,校级领导成员年龄、专业等结构合理。
2、小学专任教师大专比例达95%以上、初中专任教师本科比例达60%以上,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的15%以上,其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数量占骨干教师总数的10%以上。
3、教师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意识,有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有切合本校实际的课题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
1、落实“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校本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课业负担监测与问责制度,形成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实施适合的学习评价策略。
2、坚持健康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严格落实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强化体育艺术“2+1”专项教育活动,并形成学校特色项目。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推进质量兴校,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加大教学质量在学校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创新教学文化。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身体、心理健康,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0%以上、优良率达30%以上,80%的学生有一项以上爱好或特长。
(三)硬件设施与条件保障
1、生均占地面积小学20平方米以上、初中25平方米以上,寄宿制学校每名寄宿生增加10.5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5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面积小学4.5平方米、初中6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面积小学8.5平方米、初中10平方米,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跑道和一定标准的风雨操场。
2、按《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一类配置标准(十二五版新标准)》,还需配置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科学探究室等专用教室166口。
3、按《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一类配置标准》配备,还需添置图书36万册和部分实验仪器、教学仪器。同时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媒体进学校、进课堂。教学仪器设备有效使用、科学管理,并形成制度
4、按照《中小学教育教学装备一类配置标准》,
在校学生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之比10:1;在校教师数与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之比1:1,授课班级与多媒体设备比不低于1:1的标准,需添置计算机1464台,多媒体投影仪69套。添置校园网络、网站建设、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各类教学管理软件86套。
(四)学校管理与办学特色
1、全面落实《中小学管理规范》。
2、学校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形成“一校一品”的品牌文化。
3、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达90%以上。
二、实施步骤
(一)宣传启动阶段
1、继续开展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宣传工作。
2、组织调研摸底,按照“一校一议”“一校一策”的原则,对2015年参与创建学校进行基础调研,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形成配置方案。
3、制定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
4、召开创建学校会议,局与创建学校签订创建责任状。
5、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采购教学仪器设备。
6、办理电脑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设备的采购手续,并装备到校。
7、进行学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
8、创建学校按照《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建立档案资料。
(三)迎检验收阶段
9、区级自评并向上级部门提出评估申请。
10、正式接受市级验收评估。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创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学校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建设文明和谐新校园的需要,是全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需要。各中小学、局各科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合力推进,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确保创建成功。
现代企业非常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而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材的技工学校,更承担着教育和传承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推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提升学校品位。
1.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蕴含了学校在办学理念、制度管理、学习生活、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的体系风格,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魂,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
技工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和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初、中级职业技能人材培训的重大职责,在提高受教育者文化、技能等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推行的当下,技工学校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密切与企业的联系,进一步规划和建设有技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已尤为迫切。
2.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目标
技工学校当前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以育人成才为中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技能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材。
技工学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建设,就是围绕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培养目标,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德育教育,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规范制度的实施和管理;同时,可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体系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保持学校教育学习工作开展的连续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打造健康,文明品牌特色技工学校的目标。
3.技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技工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应包括:学校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管理、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校风校貌以及班风学风建设、宣传等。
在这个体系当中,办学理念是精神核心,制度规范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是有力保障,多媒体资源与平台的大力宣传是扩大影响的途径,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3.1加强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基础,体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教育学习模式。因此,要建立符合技工学校办学特色的学校精神理念体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成才模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积极健康地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精神建设:
3.1.1学生培养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对学生技能创新活动的投入,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独立自强、立志成才。
3.1.2师资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开拓创新思路,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能力。如召开教研座谈会、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研室的科研能力;举办教职工文体活动竞赛、评比,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等。
3.1.3要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群团组织在学校与广大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对群团组织的管理和积极引导,让各项群体活动和谐有序地开展,使之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为校园文化增加生机与活力。
3.2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完善的规范制度,可以促进学校日常学习、教育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维护学校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协调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平衡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社会化长远发展:
3.2.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和后勤服务等方面,一方面,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以加强校园管理,维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另一方面,注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改革,积极引入和推行先进的管理体制、模式,打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3.2.2加强法制教育建设:针对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法律观念较淡薄、纪律较散漫等问题,学校应加大对依法治校、依制度管理、照章办事的推行力度和监督。同时,可利用节假日、特殊纪念日等课余时问,开展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后进生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这样,既能将德育思想工作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培养其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2.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培养模式。学校应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注意结合各专业的特点,通过组织开展如学科技能竞赛、校际学科技能学习经验交流、寒暑假勤工俭学、优秀毕业生报告座谈会、毕业生实习就业“双选”会等形式多样化的实习训练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实用型技能人材奠定扎实的基础。
3.3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建设
为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积极性,也为了让他们及时了解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3.3.1建立技校特色文化,打造名校品牌:首先,对教职工或学生开展入职、入学教育,树立品牌意识,塑造遵纪爱校、诚信团结的校风,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和治学严谨的良好学风;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教工、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倡导和推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再次,重视学校特色文体项目与品牌专业学科的打造,积极支持职工和学生参与各类文体艺术、实践技能操作等社团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在对外宣传中为学校品牌效应所带来的特殊推广作用。
3.3.2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重视视觉形象设计,对校服、工作服、师生的标志牌、宣传海报等进行规划和设计,塑造学校整体形象,加深社会外界对学校的认同感。
其次,对校园内现有的传统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利用校刊、校报、宣传布告栏、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新动态,及时报道和表彰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示学校的优秀形象。
再次,建设好校园广播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充分发掘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传统与现代宣传媒体多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交流平台。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要素;质量标准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因而,人们十分重视对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诸如周建松教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张志英博士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理论及其方法研究》,各省(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业剖析内容、高职院校特色(品牌、精品)专业验收标准,等等,都对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描述。综观现有成果,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专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忽视。所有的研究都将人才规格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纳入了专业建设要素体系,但在设计质量标准时却忽视了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培养一定规格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因而,课程建设必须从人才规格定位出发,课程必须服从和服务人才规格实现。而大部分的标准却花大量笔墨强调课程要体现工学结合,要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等,却很少强调课程与人才规格之间关系,这就难于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又如:实践基地是为完成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建设的,因而,课程标准应明示课程对实践条件的要求,反之,实践基地建设应自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现实中,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强调课程标准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相互“关照”。
其二,绩效管理强调不够。大多数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没有触及专业建设绩效的深层管理,一些标准提到了专业绩效,主要是强调对绩效数据的观察,而非对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求。其实,绩效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绩效的持续改进才是专业质量管理的真谛,这正是经典的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将绩效“测量、分析与改进”确定为质量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陈玉琨教授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除了输入、过程和输出质量保障外,还要强调系统效率管理的原因所在。
其三,主体标准、时间标准缺失。一个科学的质量标准应该是表现标准、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的适度结合,所谓表现标准是对工作程度的规定,即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所谓主体标准是对工作决策、执行和监督主体的规定,即工作由谁来决策、执行和监督;所谓时间标准是对工作时间的规定,即工作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对于高职专业建设来说,全面而详尽的标准特别重要,因为高职专业建设的主体众多、场地分散、内容繁杂,统一众多建设者、管理者和评估者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现有的质量标准主要着眼于表现标准设计,没有考虑主体标准和时间标准,这不足以有效保障专业的质量。
如今,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质量标准本身的质量是何等重要,由此看来,深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 专业管理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员涉及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学生,涉及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场所涉及校内的教室、图书馆、实训中心,涉及校外的实习基地;信息涉及外部的产业升级、技术更新、招生与就业市场变化,涉及内部的学生发展、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感受;教育工作涉及软件范畴的思想创新、人才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班风建设,涉及硬件范畴的教学教育队伍、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过程内容十分复杂,集聚各方力量,整合发展资源,规范工作秩序,管理不可或缺。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早就指出:“绝大多数的质量问题是由组织管理不力和生产过程设计不良造成的,质量管理必须从改善组织管理和管理者素质入手。”为此,要牢牢把握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
(一)专业发展规划
基于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前景、区域内专业的同质状态及生源况状,掌握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于事实分析专业教学团队、实训实习条件、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掌握专业发展的内部基础;厘清专业发展目标,包括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教学与教育改革、队伍建设等“工具性”目标,学生发展、就业质量、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质性”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充分、可操作的工作措施。
(二)年度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对接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措施、责任和时限明确;重视上年度评审中问题的改进。
(三)年度工作评审
对照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评审,全面剖析专业教育的过程质量,全面剖析专业建设的绩效况态与发展水平;深入分析不良绩效的成因,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制订和年度工作评审,专业理事会负责规划、计划和评审报告审议。
专业发展规划的运行周期为三年。
二、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的工作岗位在一线,人才必须兼备职业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文、心理、身体、创新和创业素质。将高职人才目标具体化,形成人才规格是专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才规格不明确,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无从谈起。为此,专业建设需要厘定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厘定这些岗位的从业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为专业教育目标设计提供依据。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学生学习基础,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确立专业教育目标,明确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发展目标,是专业建设承岗位需求、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工作,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指引方向,也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标准。人才规格定位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人才规格定位
深入区域内企业调查研究,基于调查资料分析、厘定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职业迁移岗位和职业发展岗位,准确描述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态度、知识、技能需求。
(二)专业教育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能力需求,综合考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全面设计、详尽描述专业教育目标;采取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目标。
专业负责人负责人才规格定位与专业教育目标设计,专业理事会评审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理事会理事长批准教育目标。
人才规格与教育目标每三年修正一次。
三、课程与教学改革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专业技术的升级愈发加快,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只有建立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兼顾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保证学生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这里,要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包括实践条件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育心理学指出,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习得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经过一定的练习方能形成,且技能水平与练习时间成正比。因此,没有优质的实践课程、没有优质的实训实践基地,没有学生充分的练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如果课程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教学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好的课程只有通过好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专业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充分发展,保证学生道德、人文、身体、心理、创业和创新素质全面提高;突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安排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二)课程标准改革
正确把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优化课程(包括实训、实习)目标;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兼顾多元发展的课程内容,并依据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序化;行业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教材、学习资料、成绩评定、任课教师配备、实践条件建设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
(三)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场地、设备符合课程标准的设计要求,突出“生产性”,力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现代企业物质、行为、制度文化有效融入到中心建设与管理中。
(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分,满足实习课程标准要求;实习企业管理较规范、设备较先进;实习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责、权、利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严密并有效落实,学生的实习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有效监控。
(五)教学改革
将专业前沿理论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采用切合学生认知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六)成绩评定改革
选用能充分反映学生态度、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过课程目标程度的成绩评定方法。
专业负责人领衔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理事会评审课程体系,理事长批准执行;专业负责人指定专门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改革,指定专门教师评审课程标准,批准标准付之实践;教学系主任负责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教务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任课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改革,教学督导员评议改革效果;任课教师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方案,专业负责人批准评定方案。
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有效期不超过三年。
四、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主要由专业团队建设,团队水平决定专业水平,古有“大学之大非谓大楼之为也,乃大师之为也!”,新近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专业团队建设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团队结构建设
落实专业团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建设发展规划、计划,不断优化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比例、师生比例。 转贴于
(二)“专业化” 发展
把握专业团队成员的素质基础与个性特点,围绕师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教育技术和教科研能力等要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品德优良、技能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训、实习课程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成果
重视教学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教科研成果稳步增加。
教学系主任负责专业团队建设,学院人事部门批准、评审团队建设规划和成效。
五、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
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最重要的当是企业与行业、优良班级风气的支持。“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先天存在三个缺陷:学校教学内容与生产、服务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的差距;学校实训设施与生产、服务一线最新设备的差距;学校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的差距。这些致命缺陷只有依靠校企合作才能克服”事实上,专业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校企合作来完成。
“一个好的班集体是同学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巨大力量,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凭借团体的力量,容易制裁恶习,也容易培养良习。”优良的班风是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源”,全面素质发展的基本环境。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的要素及其质量标准如下:
(一)专业理事会建设
成立专业理事会,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规范推进教学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治理专业工作。
(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建立数量充分、具有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依托平台开展合作活动,教学系切实为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改造和员工素质发展提供服务。
(三)合作建设专业
专业发展规划编制、人才规格定位、课程与教材开发、兼职教师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得到企业较为充分的支持。
(四)班风建设
班集体发展目标明确、形成梯度;班级组织核心(班委、团支委、宿长等)坚强,在班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班级管理制度合理并有效落实;班级思想、道德、学风建设措施扎实、成效良好。
(五)班级面貌
班级舆论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进取,学风端正,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建设成果显著。
教学系主任、书记负责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评审建设计划和成效。
六、绩效管理
绩效是专业存在的前提,一个就业质量低下,不为学生、用人单位认同的专业的存在,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还延误学生、学校,乃至企业的发展。《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掌握专业建设的绩效水平,应用“果-因-效”的方法剖析成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完善专业建设过程,提升过程质量,推动绩效提高,实现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绩效管理的要素及质量标准如下:
(一)学生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状态统计、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反映学生智能发展的各科平均成绩、及格率,反映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反映学生习惯养成的“学风建设先进集体”、“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宿舍”获取率,反映专业建设系统效率的学生毕业率、双证书率、初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就业质量
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生半年或一年后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三)校内学生体验
建立校内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校内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教材选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试方式与组织、管教管导等工作的满意度;对班主任工作思路与方法,关心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困难学生,班集体建设目标设计,班团干部工作,班级思想、道德、学风教育,班级管理,班级舆论,班级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对教室、实训中心场地、设备、环境、管理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四)顶岗实习学生体验
建立顶岗实习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顶岗实习学生对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责任性、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实习指导方法、实习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指导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工作的满意度;对辅导员实习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就业等工作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五)毕业学生体验
建立毕业学生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毕业学生对就业岗位定位、岗位能力设计的认同度;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人合作共事、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创新工作等职业工作能力充分性的认同度;对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充分性的自我认同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六)用人单位体验
建立用人单位体验测量、分析制度,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自学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责任性强、工作认真负责,质量意识强、工作精益求精,成本意识强、不浪费资源,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的满意度;对毕业生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领会新知识与新技术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的满意度;对毕业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他人弱点、乐意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应对特殊情景有分寸等职业心理品质的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87-03
大学是文化生产、传播、创新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以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研究文化来影响和改造社会。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识、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是综合而复杂的系统。[1]大学文化已成为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软环境。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大学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已将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并已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衡量、评价其建设效果,是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一套相对完整且可操作的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解决大学文化建设无据可依的局面,最终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
一、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丰富大学文化理论体系的需要
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优秀的大学文化与之相适应。近年来,部分学者在大学文化概念、内涵、外延、功能、特征、国内外相关经验及对策等理论层面对大学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实际建设的情况看,有些高校做得很好,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高校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还不是很明确,目标还不是很清晰,任务还不是很具体,方法还不是很得当,效果还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大学文化建设理性的认识,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开展大学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可以在理论上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理论研究,使其更加科学化、全面化、系统化。
2.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实践中,大学文化的建设与评价具有诊断、改进、激励、导向、调控和服务等功能。一方面,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引导大学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校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无形中优化大学的形象,提升学校竞争力;另一方面构建这个体系可以帮助高校及时调整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方针措施,改进学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增强学校的内在实力,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一定的提升,促进大学内涵式发展。[2]此外,构建一个完整可操作的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使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从而形成良性竞争,有效推动大学间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进取。
二、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要求
1.方向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3]其总体方向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
2.系统性原则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规划,使大学文化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在进行评价时,必须考虑大学文化建设各构成要素,以达到各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功效。
3.可行性原则
不同大学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学科专业、办学特色等都各有不同,如今几乎每所大学都在进行着大学文化的相关建设,而在制定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虽不能将每一所大学的差异因素考虑全面,但也要尽力将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合理。因此,指标体系应尽量反映大学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领性和发展性。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大学文化建设评价工作中,虽然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相对困难的数值型量化和较难量化的指标,但评价工作者需要力求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这就要求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够以数值形式量化的就一定要用定量评价,难以用数值形式评价的就要用定性评价,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将大学文化建设情况划分等级。[4]
5.评价主体多样化原则
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一定要多样化。除了评价专家小组以外,大学自身、社会评价机构、民间评价团体等都应参加到大学文化建设评价的工作中。[5]其中,大学自身是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工作的主体,在迎接评价专家组和社会评价团体组织以前,大学的自评同样很重要。在自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最好的状态展现给校外评价者。在所有评价工作结束以后,将每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会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
6.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任何评价主体在评价工作过程中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发现问题及时向组织汇报,不能偏袒任何学校。评价结束后,各评价组织应认真总结各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结果,给出结论,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样有利于各大学继续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也有利于各大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三、科学确立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大学文化内涵以及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来构建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大学文化内涵分类与构成入手,设计关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特色文化等五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1.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对于稳定和凸显大学的特色、水准和形象举足轻重。[6]
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大学精神、校园价值观、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等要素构成。该体系的构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考察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水平,一要看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办学特色是否鲜明,总结凝练出的大学精神与学校办学传统、目标定位是否相切合,是否得到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可;二要看是否注重顶层设计,是否有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把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三要看学校领导、师生对大学文化的认识程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对大学文化建设是否有深刻认识,是否有明确的责任感,全心全意投入到文化建设工作中,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是否定期专题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工作。
2.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在大学行为主体身上的具体反映,是从学校领导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集体行为到师生员工的个人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大学行为文化对内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文化氛围以及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对外通过学校及其师生的行为方式反映大学的形象,是大学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在全体师生员工身上的动态体现和具体折射。[7]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校风校训、师德师风、学风、学术氛围、榜样引领、社团活动、文体节日、服务社会等要素构成。评价一所大学的行为文化,一要看是否体现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大学文化建设是否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二要看学校是否有激励和规范学生的校风校训,是否在学校教学楼、宿舍等多处体现校风校训的标语,将优良传统作风通过学生传承下去;三要看教师能否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执教,遵守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等;四要看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优良学风;五要看学校是否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每年定期评选各级各类“三育人”、师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学生评选,弘扬榜样文化。
3.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制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它从规范全体师生行为模式的角度把大学文化成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机构设置、大学章程、制度制定、制度实施四部分构成。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水平的评价,一要看学校的组织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机构功能是否健全,是否有一个专门负责文化建设的机构和相应的人员;二要看是否有大学章程,严格按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三要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制度,制度制定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四要看各项规章制度在大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是否能真正的运用实施,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项规章制度,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4.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校园内各种物质设施与校园硬环境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以直观的形象被广大师生员工及外来人员所感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建设、校园景观建设、文化标识、文化宣传阵地、经费保障等六部分构成。对于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评价,一要看教学设施是否完备,科研设施是否先进,图书馆是否拥有充足的纸质、电子书籍,拥有大量设备齐全的自习室、实验室,使用状况良好,且人均占有量超越基本标准且使用率极高;二要看办公条件是否良好,教学、科研环境、寝室的住宿条件、食堂的饮食条件是否良好,生活的基本设施条件是否能超越基本标准,大学能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广大师生满意度极高;三要看是否有学校标志性建筑,校园内的绿化、雕塑、喷泉、假山等是否能做到完整美观,校园内的环境能否做到整洁干净、赏心悦目;四要看是否有反映校训、校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等的形象标识。
5.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文化展现的是一所大学文化建设的独到之处。特色文化建设指标的设置是为了充分体现和鼓励大学文化中的鲜明个性。如果一所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有成效显著的特色成果,在文化育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则应该考虑给予特殊加分。设置此指标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各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弘扬优良传统、保持特色和个性、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发展的事业,贵在建设,重在发展。在对大学文化建设评价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指标体系,不断探索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与评价的规律,大学才能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本文所建立的评价体系从大学文化结构分类的角度,将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5项,共计100分,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30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30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10分、大学物质文化建设20分、大学特色文化建设10分;二级指标共22项。评价结论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低于60分)四种。
参考文献
[1] 彭观胜,梅阳,李际超.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134-135.
[2][3] 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46-48.
[4] 陈耀玲.学校文化评价――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31-34.
维护科研诚信,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议题[1]。深入揭示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掌握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特点和最新动态,对于福建省适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净化科研环境、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推动科技事业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特征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本文认为:科研不端行为,就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精神、背离诚信准则,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直接、间接或潜在利益,扰乱正常科研活动的行为。其本质特征归结为三个方面:
1、不真实的创造行为。主要表现在当事者不付出或少付出科学创造劳动,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过程,以虚假的事实、虚构的科研活动、不实的研究数据、抄袭的文章和伪造的项目申报材料应对政府部门或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的相关审查,骗取组织和团体的信任,从而获得荣誉、地位和各种经济利益。
2、不正当的获取行为。主要表现为当事者采取非正当手段从科学研究、学术创作角度获取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些当事者的共同特点,有的并无心或者无精力从事科研活动,有的并不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搞科研的人。
3、不公正的评价行为。主要表现在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认真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劳动,草率或有偏袒地从事科研评价活动。一方面,作为评价组织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另一方面,作为评价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评审专家受到人情的牵制和自身及团体利益的诱导,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价,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
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正当的获取是目的、是根源,不真实的创造是手段、是表征,不公正的评价则为行为不端者凭借不真实创造实现不正当获取提供了“营养土”和“助推器”。
二、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为深入分析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现状,课题组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的高校人员有99人,占34.9%;虽然由于经费和条件限制而致调查样本偏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科研人员认为我省科研不诚信行为还比较普遍,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课题组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认为目前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表现形式
1、学术挂名。部分人身兼多个行政领导和学术职务,忙于行政工作,并无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活动,但为了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或为团体与他人谋取学术利益,挂名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创作活动。在问卷调查中,对“课题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学术不端行为”,有19.4%的人认为“提供虚假个人信息”,43.3%的人认为“伪造工作基础、研究成果”,75.7%的人认为“虚夸研究成果”,68.7%的人认为“通过人情、关系、职务等手段优先获得申报信息”;对“目前科研课题评审、立项工作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这个问题,有17.4%的人回答“是”,26.9%的人回答“否”,回答“不知道”的占55.7%。调查数据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申报课题过程中利用职务、通过人情关系、虚夸研究成果等现象严重。
2、学术侵占。部分人利用权力和人脉获取学术资源,再将任务分配学生、助手或将其转包雇佣他人从事科研劳动;部分人利用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的短板,以指导、合作为名,将基层技术人员和“土专家”的原创成果总结加工后据为己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论文,但同时又认为许多人在拼凑论文,这说明了部分人相当矛盾复杂的心态。
3、学术虚夸。有的为了获取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劳动,以虚构的科研活动、虚编的研究工作基础、不实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数据,甚至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包装,伪造项目申报材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中蒙混过关,骗取高分增加项目入围机会。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科研成果评奖持怀疑态度或不了解,说明科研成果评奖还不够公开、透明。
4、学术评判失准。宏观层面上,不论是对研究项目的目标管理,还是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聘,有的制度设计简单划一、偏离实际,使得被考核者为达到数量指标而不计真假,争先恐后地去拉拢课题、发表文章。问卷调查中,对“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人才选拔与主持或参与课题、发表文章相挂钩是否合理”,2.1%的人回答“很合理”,39.0%的人回答“合理”,52.5%的人回答“不合理”,6.4%的人回答“非常不合理”。调查中,有51.1%的人认为“评审过程就是走过场”,52.1%的人认为“领导或者关系硬的人的课题都顺利通过”。
(二)原因分析
1、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政府管理部门囿于人力、物力限制,评价规则推崇简洁明快和“一刀切”,使一些部门、研究机构和个人为了获得短期效益而急功近利,导致学术不诚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评价走样、决策失准、考核失真,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到人才评价和资质认定,都不同程度地丧失科学评判的标尺、偏离公平公正的本义。
2、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助长造假和浮夸学风。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立项存在利用职务、关系等现象,科研资源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分配,职务越高越容易获得课题等科研资源。行政权力机制的强势导致了学术权力(权威)的行政化,出现所谓的“学术官僚化”、“官学一体化”现象,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及与上级部门建立关系,轻而易举获得科研资源,并作为科研立项的评定专家影响着项目的立项,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伤害了普通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学术自律能力下降,破坏科学发展正常秩序。目前社会上对科学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虽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但与科学道德一脉相承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远远没有得到公众理解,更谈不上普及。此外,由于“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对权力的崇拜与屈从,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争取名利与地位,扰乱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
4、监督体制缺失,致使趋利者铤而走险。目前福建省科技界对科研诚信问题还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使得很多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认定和制约,即使被发现也往往因为惩戒制度的缺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5、宣传力度不大,助长造假者胆大妄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当科研不端使你利益遭到损失时,你会如何选择?39.9%的人回答“维护诚信”,58.2%的人回答“无可奈何”,1.9%的人回答“采用其相同的行为施与在他人身上”。调查说明,高校、科研单位对《办法》宣传落实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办法》不熟悉,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不严厉。科研人员维权渠道不畅,维权信心不足。
三、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福建省治理科研不端行为,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加强统筹与管理,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教育、监督和惩戒的主要责任,科技社团发挥规范制定和行为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人员和科研共同体严格自律、互励共勉,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省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因此,必须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要实行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在学术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宏观管理、监督学术资源的使用,使得有限的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严厉惩治学术不诚信行为。二要完善项目立项前评估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技术的稳妥性、政策的妥当性、经济性和相关派生效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由科技管理部门以科技需求为导向,在依托专家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活动的特殊规律,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政策导向。三要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计划内科技项目,以及得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技项目在验收结题后应用一段时间(一般在两年之后),由评估单位通过对比分析,准确评价项目的综合成效,使有限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可行的科研诚信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科研诚信”,因此,福建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一要建立科研诚信评审机制。福建省科研诚信的管理机制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信用评审机构进行认可和监管,主动将其纳入到科研诚信的建设范畴中。二要完善科研诚信保证体系。科研活动应当签署遵守有关科研诚信规范的承诺,加强对履行承诺的监督,将科研人员履行承诺的情况,记入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基础信息纳入科技信用管理体系。三要健全科研诚信信息网络。目前诚信信息仍存在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共享机制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分割、封闭的信用信息系统等现象,严重阻碍科研诚信机制的建立。
(三)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在科技界形成高度共识,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在进行学术打假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正常引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界限,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避免打假的滥用窒息学术自由、影响学术继承、阻碍学术创新,从而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二要培养独立和科学的创新思维[2]。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别具慧眼、独树一帜,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学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诸如自由而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持,健全的信息资料等。
(四)加强完善的诚信法制建设
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严惩科研不诚信行为。一要完善法律体系。要尽快建立惩治学术不诚信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研究制定《著作权法》、《专利法》、《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中加入惩治学术不诚信的相关条款,确保惩治学术不诚信有法可依。二要建立惩戒机制。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设机构,拟定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细则,建立相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并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处罚决定,营造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学术独立空间。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对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方法地进行披露,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让学术造假者得到相应的惩罚,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五)开展系统的科研诚信宣传
针对当前部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各部门要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治理科研失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一要广泛宣传。各部门要充分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和诚信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网站、简报等宣传载体,刊登开展科研诚信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并开设专栏,连续介绍科研诚信的案例及实用知识,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次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新,进一步维护科研活动的健康氛围。二要强化教育。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辅导、交流、研讨等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和道德楷模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弘扬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科研人员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三要加强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和先进省市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活动诚信指南[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
2.孙平.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王志学.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J].中国软科学.2007.11.
教育的本义是培养学生成人,何谓成人?儒家五常曰“仁、义、礼、智、信”,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灵活就业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诚信意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表现
1.简历――伪造事实,弄虚作假。
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手脚,把个人简历写得精彩绝伦、完美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修改学习成绩。少数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只填分数高的课程,不填分数低或者不及格课程,甚至还有人把低分改成高分,把及格改为优秀。二是随意“加官晋爵”。本来只是普通学生,却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套上院、系学生会干部,班干部等学干头衔。三是克隆他人成果。个别学生把别人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改头换面加以复制,变成自己的学业成果。
2.面试――自我吹嘘,夸夸其谈。
一些毕业生面试中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极力掩饰自己的缺陷。把参加某项活动说成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把对某些技能浅显的了解说成是熟练精通,把偶尔的打工经历说成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一味迎合,不做如实回答,投用人单位之所好。
3.签约――心猿意马,见异思迁。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一些毕业生希望尽早定下工作,不管工作是否理想,是否适合自己,只为以防万一,便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签约的同时,就做好违约的准备。一旦发现有更好的企业出现,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毁约。某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发给毕业生多分毕业生推荐表,这更助长了学生随意毁约的风气。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归因
1.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
社会政治腐败,经济欺诈,制假贩假,道德秩序失衡,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甚至丧失。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学术道德失范,各种论文抄袭、文凭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泛滥,这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毕竟是社会人,难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忽略了思想道德的自我塑造,缺乏自我约束,是非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弱化,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举动。
2.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首,长期以来,高校非常重视德育,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偏向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同时,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加趋向于实用性,重科技教育、轻文化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的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无意识地“纵容”学生作假,从而削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效果,成为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又一诱因。
3.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之社会各领域急功近利,不以诚信为本等现象必然反映到学校,使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将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趋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对现实估计不足,过多关注自我价值和盲目攀比。这都会使大学生逐渐失去诚信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一味追求功利,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
4.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科学。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只是片面看重学历、证书,对毕业生的了解仅仅凭借简历和几分钟简单的自我介绍,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给了大学生在简历、面试中造假的机会。同时,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招聘职位的实际,提出非名牌大学不要,非优秀毕业生不要,非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不要,非研究生不要,这些过高的要求使得毕业生不得不为这些过高的要求“动脑筋、想办法”,助长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风气。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开出高薪、解决住房等虚高的聘用条件来吸引毕业生,使得毕业生不守诚信,随意毁约。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途径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不仅会损害高校声誉,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损害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更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实施综合就业指导,避免就业失信是很有必要的。
1.端正学风,做好就业诚信教育的第一步。
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才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当今高校中,60分万岁的思想还很普遍,不少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尤其是在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旷课、挂科现象十分普遍,学风涣散。狠抓学风,使学生成绩提高,专业技能扎实,各类证书、奖励无一不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加竞争资本,以真实的成绩与能力竞聘岗位,使“不诚信”的就业行为没有市场。
端正学风,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安排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加强舆论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者和教育者,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和教育,使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更多的利益。高校可以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在毕业生求职时,提倡填写真实简历,举办诚信签名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明礼诚信”的学习、讨论活动;结合助学贷款,开展“诚信还款”活动,等等。
重诚守信的舆论环境也可以为大学生诚信提供动力和指导。高校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电台、橱窗等校内媒介,大力宣传诚信道德规范,宣传诚信的典型事例,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同时发挥广大教师的榜样作用,以高尚、诚信的师德影响、感染学生,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
3.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与技巧的指导,使毕业生能够把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正确认识就业形式,在充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对现实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就业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法律法规。同时,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双向选择”的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4.加强监督管理,构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高校要将诚信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将诚信作为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把大学生诚信表现用明确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定位。通过数据、行为和事实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囊括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校期间的学业完成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考试守纪情况、借还贷款情况,将其作为考察诚信的内容,分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中。高校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将学生平时的奖学金评定、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政治面貌等真实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档案中。在进行就业双向选择的时候,高校可以面向用人单位设立“诚信窗口”,使用人单位可以查询、验证学生的相关信息。高校还要加强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建立学生的签约管理系统,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否签约,克服签约的盲目性,降低毁约风险。
高校是培养一代新人,教化一代新风,引领一代社会良知的重要场所。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光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反映。实现大学生诚信就业,还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的信用机制来约束失信行为,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应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建立求职市场的诚信制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应国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34-02
《直流调速系统》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及拖动基础》等前续课程知识点的高度综合应用,课程的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更新发展快、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具有一定深度和复杂性,因此在历年的教学中普遍会遇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长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国家和学校建设精品课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革新,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课程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目前正为申评国家级精品课而积极准备。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建立教与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如果陈旧的教育观念不转变,课堂教学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一切改革也只能流于形式[3]。为此,课程组老师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观念上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转变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工作中把传承知识和培养创新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二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其潜能,在思维规律与思维方法上给学生以启发。三是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二、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教学机制
(一)课程体系科学化
面对《直流调速系统》这样一门课程,传统、单一的课程内容结构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同时由于国内还没有完整的经验可借鉴,所以,多年来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制定规划,大胆改革,建立了一套适应性强的包括理论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实验及毕业设计)和强化训练(电子大赛及EDA比赛)等方面在内的"431"全方位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5]。
图1 《直流调速系统》教学体系示意图
采用这种课程体系,既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消化、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基础理论,又能够使基础理论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和强化,在实际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
我们在教学体系中将其化分为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静特性,反馈控制闭环调速系统的稳态分析和设计,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静动态性能分析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三个部分来循序渐进地分别进行介绍。其中以前两部分为核心内容,来强化基本理论,重点讲授。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反映学科精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其次,教学内容有深度,能反映本学科的核心与全貌。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精辟的分析和深入的论述,充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辨证思维,信息量大、内容充实丰富。再次,教学内容新颖,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讲授的知识和阐述的理论具有科技前沿性和创新性。
对于第三部分,我们将其作为实践性内容,将其放在两周的综合实验里进行,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智力。实际进行中,我们分别采用动机启发、方法启发、推理启发、联想启发、案例启发、类比启发、模拟启发等不同层次,不是单纯地追求表现形式,而注重表现在内容本质的关联上,充分体现课堂教与学之间积极思维的共鸣程度,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上。事实证明,这种启发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二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我们结合VB语言、Matlab软件和flash技术,下大力气制作了CAI教学课件,通过生动、逼真的画面和效果,使学生在好奇当中逐步接受了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还将课程的教案、课件、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全部上网,实现开放式教学;开发《直流调速系统》网络版题库,便于学生自我测试,教师利用题库出题,实现教考分离;开发了"网上答疑"系统,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的疑问,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三)强化实践教学
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切实做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我们下大力气抓好了实践教学环节。
1.实验内容多样化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主要实验设备-浙江天煌公司的DKSZ-1型电力拖动试验台,尽可能多地开出书本中介绍过的常规实验,让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来做;同时还增加创新性、开放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其中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必做。其次利用MATLAB控制系统工具箱开出部分实验,利用SIMULINK搭建控制系统,进行各种仿真研究。再次,开发了直流调速系统虚拟实验室,对《直流调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实验,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问题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和仿真技术制作实验,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认识。
2.通过实践环节来进一步强化相关内容
在学校举办的每年一次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比赛中,我们每次都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与直流调速系统直接相关的内容。通过解决这类问题,使学生既在比赛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对于直流调速系统的相关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严把教学质量关
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建立了如下的教学反馈机制: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教师在教学计划与大纲指导下,进行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专家听课意见、问卷调查、后续课程反映,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反馈,教师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方法,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大纲,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四、其它举措与措施
(一)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及其实施
为了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与效果的考查,激励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我们增加了期中考试,并将平时、期中、实验及期末的考查结果按1:1:1:7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同时对考试从内容、形式和管理上改革,使其更加科学、规范、公平。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注重教师授课计划的制定、实施与检查。明确各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及课堂讲授、讨论、辅导、作业练习、上机、实验等教学环节,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注重提高学术水平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教学研讨会和其它形式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把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作为一项长久的建设性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风、教风、师德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与学风、教风、师德建设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课题组师资队伍得到了加强,课题组教师无论在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教风和师德建设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使《直流调速系统》课程从课程的准确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形成了一套更为有效的教学规范。它不仅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本课程在电气信息类学科以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更加明确。这些经验和成果在进一步完善、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将在本学科主干基础课和其它课程中逐步推广,对于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会起到示范效果。
参考文献:
[1] 侯云海. 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