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创业教育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5 18:12: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业教育概念

篇(1)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12-02

就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而言,课堂仍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催化创业意识的形成,对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的推动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管理类课程开设普遍

管理类课程在高职经管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各大高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在教材选用方面,虽然参差不齐,但在教学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从管理学基本理论入手,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知识的培养。

对比高职与本科管理类课程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学知识点的选择,还是授课方式,均大同小异。对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选择,容易忽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区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二)课程设置不多,与传统管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目前主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开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以传授管理学理论知识为主,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强调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而对高职学生就业来说,就浙江省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到中小企业做基层管理人员,也有些到市场一线做销售员,一些学生会接管家族企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知识,可以很好地于适应中小企业工作环境,在实践工作中有效地实施管理措施。

因此,结合区域特色及高校自身特点,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中小企业管理》课程非常必要。不仅如此,为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专业教育应与创业教育进一步融合,将创业教育引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当前课程考核方式较为滞后

我国各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常用一张试卷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许多院校《中小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重知识轻素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考试习惯,平时上课“身在曹营心在汉”,考前突击复习背概念。这往往会出现期末分数不低但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缺乏对具体项目的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正确地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

(一)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整体设计

按照“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在校生调研―内容模块划分、教学知识点提炼―综合能力分析―教学情境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的教改思路,从实际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方面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序化课程教学知识点,完善课程标准。可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中小企业的创立、中小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及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每个模块均由若干个具有内部逻辑联系的项目组成。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及小组讨论与项目任务的完成,掌握中小企业创立与运行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能够有勇气、有能力地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守住创业成果。

(二)以激发创造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基于实际操作层面障碍的考虑,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困难,且由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对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因此,采取通过对毕业生和已完成授课学生的意见征求与实际授课的实践检验,不断修改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设计,遵循学生意愿开展教学设计活动,注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在课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程中的新知划分为几个任务,一节课或一次课实施一个任务,或依据课程内容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任务难度适中,要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管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安排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为导向,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任务。以模拟公司为课程组织方式,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模块结束后完成相应的小组作业:创业计划书、企业环境分析报告和营销策划报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充分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为避免在小组作业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可增加个人作业比例,要求学生将自己准备的“新意”展现出来。所谓的“新意”,可以是新的商业模式、商业名词、经济现象,甚至是新的产品和管理理念。其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新的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展示、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不但能考查学生的工作与职业操守、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将传统的“笔试闭卷+课堂考勤”模式逐步转变为“模块大作业得分+课堂‘新意’展现+课堂互动表现”模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入学生评委机制。每次作业展现和课堂互动展示等内容均由3名学生评委打分,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程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评的能力,培养反思意识。

(五)结合第二课堂的课程实践教学

课外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选取校、市级创业设计技能竞赛或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任务为“项目”任务,以达到对前一阶段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的总结与升华。项目内容中含有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也存在学生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对创业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建设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掌握创业实践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的趋势,但即便已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理论研究学者,缺乏整体上的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为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搭建教师创业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去创业一线,开展创业型的教学和研究,积累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创业经验,努力培养构建一支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优秀的创业人才和行业专家兼职兼课,通过讲座形式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实战经验,丰富课程的实际操作感。

(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即便是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检验,由教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更能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创业氛的围营造,会对学生创业兴趣的激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创业文化的营造。创业社团、创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学生活动及创业精英访谈、创业名人讲座等都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2]毕建忠,赵恒德.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J].理论观察,2008,(4):136-137.

[3]彭绪娟.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探析[N].辽宁高职学报,2007,9(10):6-7.

[4]张景韶,张世凤,李玉波,赵鸿鹞,黄洵.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小企业管理专业建设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04).

篇(3)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途径方法;五年制高职

江苏省从1984年开始创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张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教育途径方法研究及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内容选取缺乏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课程环节来实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很多,涉及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活动等方面创业知识。而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开设的往往只有一门主课“大学生创业教育”,个别专业开设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课程也都是为“白领”而准备的,不是以培养创业者为目的设计的。

2.理论基础薄弱,教材开发滞后

我国对于创业教育研究较晚,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创业教育实际教学的需要。现有教材仍然是以知识体系为主,概念性、原则性的东西多,解决创业中实际问题的一些针对性办法则几乎没有,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类群的案例,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

3.师资队伍匮乏,教学方法失当

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既学不到从事创业必需的创业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极差,教学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这种教学模式与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特点是极其不适应的。从事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普遍是由原来从事德育课教育的教师转行或在上德育课的同时兼代创业教育课。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更缺乏创业经历,教学时照本宣科不知所云,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创业能力培养空置

目前,各五年制高职校设置创业中心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还寥寥无几,市级大学生创业园高职学生又难以进入,而企业的工学结合实习仅仅能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根本不可能亲身去体验创业过程。没有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无法得到创业实践训练,创业能力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5.顶岗实习中重专业技能培养,轻创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企业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企业运作方面的知识。

6.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活动嵌入创业教育内容不够

创业教育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条件,校园、教室、实践场所、生活区是创业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良好的创业氛围营造对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大有裨益。而现今的五年制高职校尚没有关注这个创业教育领地,尚未见有学校真正把创业教育的社会常识、创业人士成功经历及创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上,也主要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真正结合创新创业的活动内容少之又少。

二、建议

1.加快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初中起点和五年一贯培养模式,使得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创业教育与本科、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明显不同。如何根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架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是摆在当前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应充分依靠各个协作委员会的力量,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五年制高职创业教育特色的适合各类专业教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库。采取这种共同开发、资源共享的开发策略可提高开发效率和成果质量。

2.完善多渠道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壮大与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五年制高职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的现况单靠引进与培养是难以在近期得到缓解的。要彻底解决目前师资相对匮乏现状,只有采用多元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主要措施有:一是学校自身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从企业、行业及高校引进具有创业经历背景的人才来校任教及把现有师资送入企业或社会进行创业锻炼是建立一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二是联院级创业教育网络化共享师资。这种办法是解决目前各分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及教学水平低下比较现实的策略。三是高薪聘请成功创业者、金融专家、经济管理类专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

3.加快创业教育类课程联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联院级创业教育远程教学

要充分利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优势,精选各学院具有创业经历和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并聘请成功创业者及各类专家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创业教育各课程标准、教材,制作教学录像,建设联院级远程教育网站。通过远程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来快速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

4.完善多元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建立多层次五年制高职生创业中心

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环境“真刀真枪”地去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练创业意志和积累创业经验。解决目前五年制高职校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普遍滞后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学校必须依靠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与管理,如校企合作共建孵化基地、市校共建创业园、省联院建立公共创业中心及学校自建创业中心等。

5.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学习,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克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特别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每天不仅要关注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和专项技能,更应珍惜自己所处的有利场所,更多地关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观察、去体味、去“偷”艺。

6.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充分利用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校园、教室、实践场所、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将创业理念、创业成功经历、创业知识及激发创业的名言警句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唤醒创业意识、将创业知识渗入心理。另外,各五年制高职校要充分组建以创新创业为主旨的大学生社团,举办创业沙龙活动,来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

7.鼓励学生参与小商品经营和技术服务活动,建立学生创业能力自主提升渠道

篇(4)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41-02

高职高专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基层社区和农村培养具有应用性技能型高级医疗卫生人才,而基层需要的是适宜治疗技术,化学合成药物在基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尤为突出。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了神奇的魅力,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应该为基层医师掌握应用。然而,目前我国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教学效果并不乐观[1],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训等现象,各学校该专业虽然都开设有《中医学》的课程,但学生学过后大都不会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此,自2006年以来,本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增多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不断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从而激发了自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中医教学的效果。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了中医的诊疗技术以服务于临床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整个临床医学专业中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振优,罗建华.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调查与分析[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693-694

[2] 许家杰. 从美国医学的变化谈跨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57-58.

篇(5)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wWw.133229.cOm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6)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7)

关键词:微课程 理念 高校 商务英语 教学改革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04-02

信息的高速发展,势必会推动整个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所以,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英语作为全社会的通用语言,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成为打开我国大门,实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商务英语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更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异国的文化背景,从而形成较强地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高校都开始陆续开展微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就是利用微课程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口语训练和交流,从而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形式。从单纯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上升为对知识的全面综合运用。故而,微课程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其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相对良好地语言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商务英语是在传统英语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地一种英语表现形式。商务英语主要是用于商业沟通与对外交流,其本身更加符合当前知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成为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在近些年来也逐步被一些高校所选择和利用,但是不得不说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依旧暴露出许多问题。简单归纳,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当前高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这会使得许多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商务英语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因为商务英语更加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所以,如果教师依旧按照课本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势必会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减少,严重时还会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降低。比如许多高校将雅思、托福视为商务英语学习能力良好与否的标准,这势必会使得许多学生为了提升成绩而忽视基础能力训练,甚至丧失对英语的积极性。

其次,还有一些高校设置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不够合理,主要将授课时间都集中在正式教学时间内,却严重忽略了对学生课余时间的安排。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教师讲解,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与专业性培养。比如导游专业在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时候,更多地是需要对国外景点、设施、国内民俗特点、传统文化相关单词的学习。而金融专业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更需要对“circulate”、“central bank”等金融方面知识的了解。依据当前教学现状来看,许多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都忽视了不同专业的特点与方向。

最后,则表现为许多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学校内的知识教学,却严重忽视了实训对学生的实践帮助,导致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缺乏对商务英语的正确理解。许多高校的相关教师思想比较保守,不能与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背景了解也相对欠缺,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缺乏实践操作性,对其之后的发展产生阻碍。

2 微课程理念之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对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在微课程理念之下,许多高校教师已经意识到,利用微课程进行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举措。所以,需要创新商务英语的教学理念,对微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打造。比如商务英语的一门重要课程为《国际商业贸易与实用英语》,那么教师在这堂课上,则可以利用微课程,对一些常用的金融商业词汇进行快速播放。同时选择激发学生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播放单词“paper currency”(纸币)这个词汇的时候,旁边可以选择配一张人民币、美元等其他币种的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记忆。再比如讲解“the stock market crash”(股市风暴)相关知识的时候,为学生播放一些简短的,世界金融风暴造成的现象视频,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的一种创新。

2.2 创新微课程项目学习法

创新微课程项目教学法,可以选择小组划分的形式,构成自主探究小组,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实现角色扮演。比如讲解《商务英语翻译》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安排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口译。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使得学生对知识进行全方位了解。当学生在进行翻译交流的时候,势必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候教师就需要记录下这些错误,在课后制作完成微课程,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为学生播放。这样学生的兴趣势必会提升,同时对于从前犯下的错误也有更为深刻地认识。

2.3 提升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准

在我国,教师的主要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实则,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全新的定位。教师一词,在英语中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比较常见的teacher,另一种则称之为trainer。很显然,teacher是最为基础的教师的含义,所以,只是针对某一学科、某一知识进行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而trainer则是对学生进行技能与能力培养。所以,商务英语相比较其他专业知识而言,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商务英语掌握水平来看,未来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教师需要将微课程理念融入到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方位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商务英语进行相应的课程交流,这样则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全新的平台进行网络授课。这样既有课堂授课,又有网络授课,有效集合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对提升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

3 结语

针对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其未来的改革需要经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同时,还需要尝试利用微课程进行商务英语教学活动。微课程本身具有许多优势,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更加符合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未来需要各高校商务英语教师不断研究,丰富微课程资源,为培养更为优秀的商务英语专业实用型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高昂之.基于“微课程”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9):124-125.

[2] 刘江.理工类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市场参与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39-41.

[3] 邓璐璐.基于“微课程”理念的英语专业教改创新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5):190.

篇(8)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篇(9)

(1)“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创造工作岗位的人;

(2)“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认为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业者的素质,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3)更有学者从创业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的角度来定义,认为“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国内外学者在高校创业教育上的界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界定一:创业教育就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界定二:创业教育学家贝沙尔(Bechard)和图卢兹(Toulouse)对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他们指出,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界定三:美国学者柯林(Colin)和杰克(Jack)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尽管对创业教育的概念还存在着多种解释,但主要是两种倾向:一种是狭义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另一种是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

根据以上权威机构和国内外专家对“创业教育”的鉴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创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并以此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因此,从本文所界定的创业教育的内涵而言,高校创业教育从属于就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1.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国内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相对于接受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总的概括: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体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创业基本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都属于育人的活动,都具有行为化的特征,二者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具体价值的体现。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尽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相互取代。因为要想创业,仅仅具备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系列专业的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活动。创新只是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准备,但如果脱离创业指导和创业实践,缺乏一定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就如空中楼阁一样无法在创业中落在实处。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57-02

从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成立“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教育联合革新项目”协调组正式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到2014年11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整整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在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25年发展历程梳理的过程中,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划分为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1990―2002.4)、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2002.4―2010.5)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2010.5至今)三个阶段,并从教育理念、政策法规、学术研究、实践事件四个维度对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将来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1989年柯林・博尔在其提交的《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创业教育的概念,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1]。我国随后在1990年成立了协调组,并以6个省市为项目单位,正式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但在此阶段,仅有部分政府部门和少数高校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体对于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争议。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正是由于此时创业教育仅得到了部分政府部门的认可,因此虽然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会议及文件上开始出现有关创业教育及促进创业的论述,但一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其他政府行政部门很少涉及,二是引导、鼓励性的语句多,没有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以1998年的《共青团工作跨世纪发展纲要》和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前者提出“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后者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对于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并没有详尽的论述。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105篇,其中1999年仅有5篇。不难发现,此时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偏少,而且没有出现相应的研究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此阶段的实践尝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高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在高校层面,1998年清华大学借鉴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做法,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型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值得一提的是此项赛事随后演化为“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并一直持续至今。在政府层面,2000年教育部确定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10个创业园为国家创业园示范建设试点,开始尝试开展创业示范点建设。

二、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从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专科生和本科生相继毕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面对此种情况,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靠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从此,要不要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无需再讨论的话题,探讨的内容逐渐转为如何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2]。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相比前一阶段,此时的政策法规出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创业教育从法律的高度给予了认可。二是政府各行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情况明显增多,开始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例如2005年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联合的。三是关于创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开始不断出台。以2007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为例,该通知明确规定“可按70%抵扣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随着人们对创业教育必要性的逐渐认同,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增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词,对2003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匹配检索,共检索出论文2782篇,其中2010年的论文数量达到875篇。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以2009年的研究论文为例,论文研究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从2002年到2010年,无论高校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政府行政部门的引领下对创业教育开展进行了积极地尝试。在政府层面,首先从国外引进了2项创业培训课程即SYB创业培训和KAB创业培训,一直沿用至今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次致力于创业教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2009年4月1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作为隶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致力于深化、普及和开展创业教育,分会的成立也标志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高校层面,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拉开了我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的序幕。在社会层面,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媒体积极响应的号召,开始注重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多档创业教育主题节目应运而生,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的“青年创业中国强”大型电视活动和201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举办的“创业有道”系列电视讲座。

三、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特点分析

1.教育理念维度分析。2009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调研通过专家鉴定,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创业项目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偏低的生存型创业,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3]。另据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4]。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创业教育的理念,并最终促使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产生。该理念将创新的元素融入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正了“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5]及“定位于培养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教育理念”[6]等片面观点,将创业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策法规维度分析。此阶段的政策法规呈现出明显的标准化特点。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文件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予以明确。2012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对“创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3.学术研究维度分析。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突破之后,研究成果不断展现。前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体系”[7]等成果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这一阶段出版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著作与教材明显增多也从侧面证明了研究取得的成果。

4.实践事件维度分析。2010年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以进一步推动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在高校层面,2011年中央部委所属的10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16300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为践行“让全体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受益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了积极尝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随后于2012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创业教育概念引入初期的自发探索阶段、政府行政部门引领下的多形式探索阶段和整合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理念突破阶段3个阶段。但我国目前仍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且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支点,在未来必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柯林・博尔.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教育研究,1990,(7).

[2]施永川.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3]石国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223-224.

[4]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篇(11)

中途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致使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岗位短缺,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高职学院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教育被提出来,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改善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所以,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概念和理解

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1989年1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正式提出了各国要“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享有的同等地位”[1]。因此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概念可以定义为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这样理解创业教育:创业教育通过学生这个载体把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化成为创业教育的实践,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他们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接触中培养了事业心、自信心和探索精神,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国家政策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纵观整个的高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教育方法还比较落后,还存在着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培训学生的现象,学校的创业教育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把传授创业教育的知识当做第一位的,而不是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这样培养的结果使成功创业只是个别现象,不能成为普遍现象。另外,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2]。

2.高职院校缺少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教育专家和创业教育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学,有些院校只是让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来充当创业教育的教师,使得学生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有些名不副实。

3.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

从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对创业政策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创业的学生人数不多,知道创业的学生的创业意愿不强,而想创业的学生的担忧又比较多,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3]。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创业教育现状,高职院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在创业教育中不但要把创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但要涵盖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包括与创业相关的综合知识,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就要实现创业课程和就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一体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丰富学生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可以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参加创业项目的全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创业大赛,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情况下激发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创业能力[4]。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从没有任何创业经验到成为创业教育专家,具有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授课中抛弃原来的纸上谈兵,把自己真正的创业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还应该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来给学生上课,进一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对高职院校设置的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的实践进行考量,评判设置的创业教育课程能否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业教育实践能否达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目标,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作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5]。

参考文献:

[1]陈胜,王丽丽.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2(22):13-17.

[2]吕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教育研究,2012(07):55-56.

[3]江彩霞.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7-8.

[4]李幼平.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2(04):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