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未来经济的发展将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很多国家或地区已经表现出来。资源富集区的资源型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尤为明显,陕西的油气资源产业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现状有助于了解当前陕西油气产业的发展情况,为优化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陕西油气资源概述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油气资源储量巨大,据陕西省统计年鉴记载:2011年石油储量2.98亿吨,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二;天然气储量5478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四 。随着石油勘探成果的不断增加,油气储量也随之增加。2011年陕西省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5个,创造价值1541.59亿元人民币,占比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
二、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集聚度分析
为了比较陕西省油气产业的集聚程度,本文基于区位熵方法,选择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油气产业的细分行业,根据陕西与全国各省2012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各省油气产业产值及全国油气产业产值,然后再计算各省区位熵数值,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本文仅展示富有油气资源的16省份计算数据,其他省份由于资源极少,可以忽略不计。计算结果如下表1:
表1 全国主要省份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
注:数据摘自2012年全国各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所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陕西省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大于1,说明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形成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专业化。与其他省份比较,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区位熵仅低于新疆、甘肃、山东、天津、黑龙江、辽宁共六个省市,但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2.产量分析
2011年我国石油生产量为20255.37万吨,天然气开采量1028.08亿立方米 ,其中陕西省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开采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油气开采量的15.92%、26.48%,在全国各省份排名中石油产量全国排名第二,天然气产量全国排名第一,为我国油气资源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历年的生产中,陕西油气资源产量一直高速增长,石油产量已经接近黑龙江省份,成为我国第二个大庆石油生产基地。陕西省原油加工量1962.57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4.39%,全国省份排名第8,原油本地加工率为60.84%,明显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发展下,油气资源本地加工率较低,高附加值的炼化生产链环节流向省外。
3.储采比分析
陕西油气资源储量巨大,2011年石油可开采储量29844.34万吨,天然气可开采储量5478亿立方米。作为我国油气资源重要省份,陕西油气产量逐年增加,2011年全年开采石油3225.42万吨,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储采比分别为9.25、20.12即在油气可开采储量不变,且按照2011年的开采速度下去,陕西石油仅够开采不到10年,天然气也就只够开采21年。而全国石油储量323967.94万吨,天然气40206.41亿立方米,2011年油气开采量分别为石油20255.37万吨、天然气1028.08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的储采比分别为15.99、39.11,明显陕西油气资源开采枯竭早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储采比过小,也就是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面临严峻的油气资源耗尽的威胁。
4.经济贡献水平分析
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不但为国家提供了油气资源,而且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的开采业总产值1541.50亿元,占全省GDP的12.3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产值1658.38亿元,占全省GDP的13.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473.74,占全省GDP的3.79%;总共合计3673.61亿元,占全省GDP的29.36%。全国油气资源产业2011年产值472115亿元,占全国GDP的23.43%,其中油气开采业产值占全国GDP的2.7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占全国GDP的7.8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GDP的12.88%。陕西的油气资源产业经济贡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游开采业明显高于全国开采业经济贡献水平,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全国对应行业经济贡献水平的快两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现状的分析,发现陕西油气资源产业集聚度高,拥有高于全国水平的油气资源专业化水平;在产量上,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巨大,排在全国第一、二位置,但原油本地加工率较低,高附加值的石油加工业快一半依赖于省外,没能完全发挥油气产业的资源优势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陕西油气资源虽然丰富,但每年高额的开采量,加速了陕西油气资源的枯竭,明显陕西油气资源开采业的后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在经济贡献水平方面,陕西油气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在于上游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下游炼化产业与全国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困难重重,几经波折,但回头看来,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建立,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9.6%的速度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改善,公民的个人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这极大的刺激了文化消费需求,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从世界来看,近年西方文化产业正酝酿着更大的发展,当代信息产业正在向创造性产业快速迈进。在美国,新经济中的文化要素构成了创造性经济的重要战略目标;日本和韩国以及欧洲等国家正在迅速崛起,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从我国来看,经济全球化与加入WTO,为我们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创造了条件,也逼迫我国文化产业不得不进入国际大循环。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现实态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内在的需求;特别是高新技术高速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保障。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不少喜人之处,可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培育壮大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强势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2003年中国文化部门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进步变强的第一步,中国的文化产业在舆论上和声势上都初具规模,但是离真正的产业还有一定的距离。成为指导我国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自2003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轨,规模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个良性的提升环境。但是目前国内仍然存在着影响产业发展滞后的因素。
一、缺乏比较优势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总量规模持续攀升,文化产业大框架初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不充分,在GDP中所占的份额比重依然较低。同时,我国家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支柱产业所必需的最低比率要求也有较大差距,文化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强势产业。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知识经济》(1996年)和《国家创新体系》(1997年)中的数据,美国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到其GDP的70%左右,其中文化产业占美国GDP的20%左右,仅此一项就相当于我国GDP的总和。
据统计,400家最富有的美国企业有72家是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反观中国,2004年我国人均GDP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该是44%,(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应该在个人消费中占到18%,总量应该占到10900亿元。而实际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这个数字不到根据恩格尔系数推算的我国当前文化需求总量的三分之一。
二、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与欧洲、美洲及部分亚洲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服务业相对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仍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核心层与层文化产业较弱。与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美国、英国相比,我国的文化服务业更显不足;与周边的日本、韩国相比,我国文化服务业也略逊一筹。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产品制造、销售业为主,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小。从产业技术结构看,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使用传统技术的文化产业比重大,而应用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市场主体结构看,国有文化产业占据资源优势,规模大,民营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较低。由此看来,要提升我国家的整体文化竞争力,必须在核心文化和新兴文化产业方面狠下功夫。
三、文化体制改革须提速
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面对这些差距和不适应,文化体制改革不可逆转、非改不可,“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决心,更需要找到突破口。
要提升全国文化产业规模水平,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这其中,特别需要加快文化经营性单位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通过加大产业运作的力度,解决政策性的诸多问题,用改革促进发展。大型文化企业、跨国集团与国际社会相比仍然显得凤毛麟角。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团化和规模化,而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目前却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居多,而大型文化企业集团较少。面对巨大的国际场需求和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
如果这些问题只是纯粹的文化未能和经济同步的问题,那么中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尚不难应对,或迟或早,我们总能按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解决。现在的情形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历经转型的剧烈震荡的同时,又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海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全面攻击。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更需要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
一、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现状
(一)稀土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一批市场前景较为广阔、成长性好的稀土深加工、新材料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稀土深加工产品和稀土功能材料与应用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稀土分离产品及氧化物产量3.6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5%以上;单一稀土金属及合金产量5145吨,占全国产量的1/3强;抛光粉完成1590吨。占全国产量的26.5%。
(二)稀土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已入驻60多家稀土企业。一批稀土新材料和稀土应用产品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化。美国、日本、法国和韩国等国家一批世界稀土知名企业都已落户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加速了稀土产业的集聚速度,为营造世界级稀土产业集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形成加速稀土产业发展的独特环境
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惟一一个以稀土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建有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稀土企业孵化器、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制定出台了促进稀土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在建设稀土应用产业园,形成了有利于稀土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目前我区稀土企业规模小。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在2003年稀土价格曾一度高起时,大量中小稀土厂在白云鄂博迅速建立。这些稀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采选技术落后,在白云鄂博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开采。一直禁而不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稀土企业轻而易举地就能跨进这个门槛?原因是稀土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太低。许多资金、技术不足的稀土企业纷纷跨入开采领域。这些中小企业。在生产上粗放经营,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二)产品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目前我区稀土产业中上游产品占55%以上,而且产品比较趋同。仍属原料型产业,产业链延伸还不够,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的协作配套体系还没形成,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
(三)稀土新技术新成果开发应用迟缓,稀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强化
突出表现在对高纯稀土产品、新型功能材料、应用产品及元器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及开发应用程度较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支撑。影响企业竞争的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据资料介绍。稀土产品价值从低端向高端呈裂变式增长,其幅度比其它产业更为显著。稀土精矿、新材料和元器件价值之比达到1:50:500。终端产品增值更高。而我国稀土产业主要是低端产品,包括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稀土提取和应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拥有5700多名科研人员。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力量分散。散布在数百家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中;二是科研条件不佳,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等制约。我国最大的包头稀土研究院人数最高时曾达2000多人。目前已萎缩到200多人。稀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双薄弱。多数科研机构只能跟踪国外动态。仿制多而独创少。新材料领域基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稀土是典型科技依赖性产业,失去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稀土产业只能沦为廉价资源供给者。
(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差,资金投入短缺
单体规模小的中小型企业居多,自身积累有限。自我扩张能力脆弱。缺少有效的金融扶持。后续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五)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原材料生产企业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
我区稀土矿中含有的其他有价元素如铌、钍等还未回收开发。稀土精矿品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我区稀土企业上游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缺乏有效的治理办法,污染比较严重,成为制约我区稀土产业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据了解,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使用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开采稀土造成的“瘌痢头”在南方秀丽的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刺眼。即使改进后的原地浸矿法依然破坏地表和山体结构。大量使用的草酸和硫铵浸出液污染着地表和地下水。进而形成大范围的水域污染。同时。稀土在选矿、分离、提炼、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废渣、废水。与之相同的是。在北方白云鄂博。大量的稀土作为尾矿堆存起来,本身就造成固体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威胁着黄河水源。
(六)配额问题
目前内蒙古有100多家稀土企业,有企业反映,稀土配额每年分两次发放,时间滞后,有的企业拿到配额的时候已经到年底了。按照规定,配额完成不了来年将取消或缩减配额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完成出口任务也只好忍痛低价出口。很多企业尖锐地指出。目前稀土配额分配和管理方式已经阻碍稀土行业的健康发展了。
三、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稀土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继续对稀土矿山、冶炼分离生产实施总量控制。科学规划。适度控制稀土精矿生产总量。以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为龙头,加大稀土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对浪费资源、能耗高、污染严重、质量效益差的小型稀土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加大对现有稀土矿冶炼分离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再新批新上此类项目。发挥出口配额的宏观调控作用。在配额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稀土行业协会和集团的作用,通过配额调控不断引导稀土企业加快重组。
(二)充分发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加强与国内外及地方强势应用企业在稀土深加工、新材料与应用方面的合作与重组。鼓励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凡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符合国家稀土产业政策的项目,享受稀土原材料优先供应及有关税收的优惠。
(三)加强稀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包头稀土院的专业优势,依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良好创新环境。加大稀土项目孵化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稀土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
及镍氢动力电池等企业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在稀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稀土企业每年用于稀土技术研发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达不到销售收入3%的。不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打造稀土人才基地,为建设稀土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加强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拓宽交流渠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充分运用人才开发基金。完善政府补贴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办好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大力培养稀土事业后备人才,积极争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稀土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稀土发展基金对与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将按课题经费5%―10%的比例给予支持。
(五)增强稀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做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积极采用和推广循环经济和环保要求的新工艺。优化稀土企业的生产环境。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科学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稀土资源。加强对白云鄂博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加强对包钢尾矿坝稀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快对排人尾矿坝稀土矿选矿新工艺的研发。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对非放射性稀土废料和稀土尾矿开展回收利用,开发二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稀土产业发展的支持
政府要逐步加大地方财政对稀土产业引导资金及开发应用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和银行资金支持稀土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科技部门要列出专项,扶持稀土科技开发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火炬计划、西部新材料行动计划、国家产业化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
(七)继续完善和加强稀土基金管理
基金项目: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资金项目《新疆番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XJJY201253)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4日
一、新疆发展番茄产业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势。新疆自然气候与土地资源优势。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年太阳能总辐射量l30~l50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仅次于。新疆日照长,日温差大,十分适宜番茄的生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其中山地面积(包括丘陵和高原)约80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约8,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9.2人,平原面积广、人口密度低,为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新疆番茄的品质优势。新疆番茄具有“三高二少”的品质优势:“三高”是指红色素含量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单产高;“二少”是指病虫害少、霉菌少。新疆番茄裂果少、霉烂少,番茄霉菌视野小于25%,最低可在12%以下,远远低于我国和国外一些国家的规定标准(加拿大50%、意大利60%、美国和英国40%、中国40%)。这使新疆番茄酱具有“两高一大”的特点,所谓“两高”是指新鲜度指标和粘幅度指标在世界市场上最高,比美国FDA(美国商检机构,以严格著称于世)的标准还高7%和10%,接近欧共体要求的一倍,所谓“一大”是指番茄酱的理想化指标,即颗粒度大可以分装制造出最优质的沙司,这些优势使新疆番茄的加工费用较别国低,生产环节较别国少,新疆番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产品比较具有竞争优势,使番茄龙头企业具有良好的效益优势,且在原料产地建果蔬浓缩汁、果酱基地,以及推动产品的深加工,也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3、产业规模优势。现阶段,新疆番茄种植区多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周围的一些地区:乌鲁木齐西侧的三坪农场,石河子、玛纳斯周边的星湖农场等。这些农场都与不同的番茄加工企业签有订单,而且番茄种植规模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兵团农垦企业以国有农场作为代表和基本形式,作为番茄种植基地,它具有土地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面积多的优势。农场的规模经济水平高,为采用滴灌、大面积采收番茄的农业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1、新疆番茄产业的地位。全球种植加工番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河谷以及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甘肃,新疆是中国番茄制品的主要产区,凭借丰富优质的原料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新疆番茄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番茄产量位居世界前三,番茄酱出口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4,基于番茄的食用、药用功能,市场对番茄类产品的需求量很大。目前,新疆番茄的消费主要来自国外市场,国内消费量较少,国内外市场增长潜力很大,番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2、生产及加工现状。新疆番茄生产规模逐年递增。2000年以来,番茄种植和番茄酱的生产每年以40%左右的增速递增。2010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22.09千公顷和139.13万吨。2011年增加到70.53千公顷和486.97万吨,年均增长47.3%和51.8%,此间为种植规模增幅较大时期。2005~2010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年均增长15.2%和19.8%。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超过100万吨,收购番茄原料744万吨,比上年增长74%左右,番茄酱产量101.46万吨,(本文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番茄加工企业数量较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1984年,新疆建成第一条番茄酱生产线,20世纪九十年代初,番茄生产企业已超过30家,番茄加工成为新疆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截至2009年底,新疆有103家生产企业,番茄加工生产能力超过145万吨,已形成以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其中,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番茄制品制造及销售商。与此同时,番茄产品结构逐步呈现多样化态势,不同结构层次产品的附加值及市场差异很大。目前,出口大部分为大包装番茄酱,其次是小包装的番茄酱罐头,而具较高附加值的番茄类产品如番茄粉、番茄红素、番茄纤维等贸易量很少,还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目前的产品结构对番茄产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可积累资金,扩大品牌知名度,为结构优化奠定基础。此外,初级产品是资源性产品,成本较低,采收季节集中,有利于扩大出口规模,占有世界市场份额;而小包装番茄酱类快速消费品,对差异性产品有较高的依赖性,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少,目前市场上这类产品大部分是贴牌生产。
总体来说,新疆番茄产品出口结构层次低,应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在这一方面新疆龙头企业已着手实施。新中基生产大包装番茄酱、小罐番茄调味酱、番茄沙司、以番茄汁为底料的各类蔬菜罐头、番茄红素、番茄纤维等多个品种,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贸易现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番茄类产品出口不断增长。1990~1996年间番茄酱出口量(额)增长比较缓慢,1996~1999年间番茄酱出口量、出口额波动幅度较大,1999年起持续七年增长,尤其是2003年增幅最大,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34.8万吨和17,578万美元。之后又出现波动状况,2007年再次迅速增长,出口量达到52.95万吨,比上年增长39.1%;出口额为31,3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7.7%。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出口量同比下降4.6%。2010年中国共出口番茄酱80.67万吨,创汇金额达8.07亿美元。其中:出口意大利10.62万吨,俄罗斯9.58万吨,尼日利亚5.53万吨,日本3.84万吨,加纳3.23万吨,沙特阿拉伯2.91万吨。另据乌鲁木齐海关资料,2010年新疆共出口番茄制品44万吨,创汇金额达4.25亿美元,出口市场有沙特阿拉伯、法国、日本、哈萨克斯坦、也门、尼日利亚、加纳、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番茄酱、番茄罐头、番茄粉等。不同结构产品的价格不同,番茄罐头783.85美元/吨,不大于5公斤的番茄酱1,150.25美元,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三、中国番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番茄加工产业组织无序。一是番茄加工企业迅速增加。造成原料供应严重不足,企业产能利用率低。2008年新疆有番茄酱生产企业96家,生产线155条,总产能110万吨,但产量只有55.76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0%;二是番茄加工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加剧原材料的竞争。按番茄服务运输便利标准,一般来说番茄产区的原料供应按60~80公里为半径来设厂比较合理,但新疆目前番茄加工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新疆五家渠市区内,约8公里就有一个加工厂,最近的相距仅500米。
2、番茄制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相互间沟通不畅,未形成集团竞争优势。由于各企业过度竞争、缺乏合作意识,导致自相残杀,抵御风险能力差。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波动剧烈,各企业纷纷争原料、抢市场、低价吸引客户,造成番茄酱出1∶3卖价长期低于欧美等国。
3、产业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优势缺乏。中国番茄生产规模虽高速扩张,但番茄制品品种单一,出口番茄制品中初级产品(即大桶酱)占95%以上,价格仅是超市终端产品的1/7。在国际市场上,仅有“屯河”、“CHALKIS”、“丹泉”牌中国初级番茄制品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番茄酱深加工的终端产品却未能培育出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4、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订单合同”缺乏制约力。近年来,一些大企业采取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的模式,但由于信用意识淡薄,当市场收购价格高于约定价格时,农户不履行“订单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当市场番茄价格下跌,加工企业压级压价或收购不及时也非个别现象。
5、各国进口标准提高及自身番茄产品质量下降,使出口门槛限制问题突出。近年来,各国进口番茄酱门槛日益提高,欧盟、沙特、东亚等一些国家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特别是对番茄农药残留项目检测已经增加到328项。与此同时,我国番茄制品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小企业在种植、采摘、运送、加工过程中放松品质控制,使得新疆出口番茄酱在国外“绿色壁垒”前频频碰壁。
6、相应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手段缺乏,番茄加工企业面临较大的汇率变动风险。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1∶7.6下降到1∶6.8,以2008年新疆番茄酱出口金额46,237万美元计算产生的汇兑损失至少为4,624万美元。
四、促进新疆番茄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1、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番茄加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要尽快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环境,这是保持番茄加工业发展最重要的一项举措。一是制定番茄加工企业发展规划。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番茄加工龙头企业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加快建立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扶持政策体系;二是制定番茄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各地番茄种植的原料特点、加工要求和产量等条件,尽快调整区域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做好番茄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实现番茄基地建设与番茄加工企业日益扩大的原料需求量相适应;三是确定优先支持发展及限制发展的产业政策,防止过度竞争,提高市场集中度,加快企业间的重组与联合,尽快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以带动番茄加工业的发展。
2、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番茄制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新疆番茄制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番茄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是加大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的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国际资本采取直接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推动新疆番茄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高新技术应用,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三是加大番茄加工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开发生产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改变番茄酱占主导地位的产品结构。
3、继续培育和发展一大批能够带动番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现有番茄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水平。龙头企业是发展番茄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番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一般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同农户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利益机制,能够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而现在的中基番茄制品企业、屯河番茄制品企业和天业番茄制品企业就应该得到力度较大的扶持,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新疆三家大型番茄制品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番茄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水平。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是一条可以考虑的途径。通过横向兼并,提高番茄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平均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再通过纵向兼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上下游工序,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番茄生产经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4、大力实施番茄基地建设,加快番茄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步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原料质量息息相关。目前番茄原料和交售环节的压车烂果、霉变,导致原料质量差,已经影响番茄酱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是番茄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因此,要尽快发展“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地建设对番茄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达到企业发展、基地规范、农民受益的目标,这是今后番茄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要加快番茄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优质、安全(无公害)番茄生产基地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原料生产标准是当务之急。
5、建立健全生产、加工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各级政府应切实解决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之间松散的不稳定的单独买卖关系问题,保证龙头企业获取稳定的原料。政府应调动各照方面积极性按照政策引导、企业扶持和农民自愿的原则,扶持农村经纪人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通过合作组织,引导和教育农户树立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协调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番茄加工企业要通过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农资服务、资金支持等方式,增强与农民的合作,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可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以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会英,周衍平等.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组织创新与政策选择.经济地理,2004.3.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2902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中的诸多环节,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涉农服务业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生产业的支持。
目前,“十二五”计划提出了生产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竞争力。近年来,宿迁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服务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以至于服务业迅速发展。日前,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攀升。
1我市生产业发展状况
就我市的总体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态势,投资逐年增加,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至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地区生产总值1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大多数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增长10%,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了26%、20%、13%,包括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业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长达21%,房地产业增速为3%。到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全省的增速加快2.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实现228.71亿元,增长4.3%;二产实现713.18亿元,增长16.9%;三产实现574.88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也从上年的15.9∶46.5∶37.6调整为151∶47.0∶37.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17元,比上年增长12.1%。而且我市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
2生产业主要几大行业的发展状况
2.1我市生产业中的金融业
近年来,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力。“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实现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2.26亿元,是“十五”末(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为7.68亿元)的4.2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18%,金融业从业人员已达2万人。至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1.12亿元,可比价增长25.0%,比上年增快10.2个百分点。加快金融改革试点,浦发银行、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挂牌运营,在苏北率先实现企业债融资、票据融资、信托融资、私募债融资的整体突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26.87亿元,比年初增加229.08亿元,增长23.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62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53亿元,增长24.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02.86亿元,比年初增加242.86亿元,净投放超过上年103.87亿元;比年初增长32.0%,比上年增速快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87.21亿元,比年初增加78.32亿元,增长37.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7.60亿元,比年初增加55.21亿元,增长26.0%。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4.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89亿元,增长29.7%,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544亿元,比年初净增3.5亿元。
2.2我市生产业中的邮政通信业
邮政通信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1.46亿元,增长10.0%;邮政业务收入3.30亿元,增长18.7%。全市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66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6.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82.26万户。全年征订报刊5133.79万份,增长18.6%;投递特快专递106.48万件,增长9.5%。
2.3我市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我市相继建成了皂河三线船闸,刘老救线船闸以及泗阳三线船闸,大大提升了京杭运河宿迁段的通行能力,彻底解决了连续多年的堵航状况;建成了大运河和古黄河大桥十余座,为中心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构建了主骨架,为加强网络化功能和全面建成宿迁交通大循环的格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大增强了宿迁市经济发展的动力。2012年全年共完成客运量14997万人,比上年增长12.0%;旅客运输周转量140.9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1%。货运量10056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公路7970万吨,增长10.7%;水路2086万吨,增长6.1%。货物运输周转量173.3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7%。
2.4我市生产业中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2.5我市生产业中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是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2011全年新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22家,总数达422家;主营业务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79.1%。目前,我市已建成宿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宿迁软件园(包括宿迁科技创业中心)、宿豫软件创意园、沭阳软件产业园、泗阳生态科技产业园、泗洪高新产业园等6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园区,面积达25万平方米。
2.6我市生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截止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达到10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6%以上,特色产业园区达到11个。“洋河股份”,“秀强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
虽然我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在不断取得成绩,生产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市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起步较晚,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我市目前存在问题
(1)生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弱。当前我市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基础软件、商务服务业、工业设计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业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2)宏观管理比较薄弱。当前我市对生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促进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统筹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其次,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划,尤其是个别县区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明确,定位不准,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发展不协调。
(3)生产业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不够,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宿迁的科研机构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科技人才缺乏,生产业研发投入有限,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一些位于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低端的产品和服务,与以生产服务企业作为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研发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4)信息化融合支撑作用不够。信息产业对于制造业、生产业的渗透力、支撑力仍然不强,信息技术在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运用不高,自主研发的比例更低。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不充分。
4建议及对策
(1)应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加强对国外高端生产业的招商引资。生产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是保证我市生产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重点吸引现代物流、楼宇经济等生产业项目入驻我市。一是大力引进,立足当前实际,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时机,把握当前对外开放契机,有效利用服务领域外资的传导机制,扩大生产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依托产业间的联系提升经济效益。二是联合多赢,一方面,面向长三角,积极周边大中城市相关生产业的转移,同时尽力与周边县市区错位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积极打造区域性生产业产业链和产业群;另一方面,面向市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提高民营经济在生产业中的比重。
(2)针对我市生产业的宏观管理制度比较薄弱,由于我市的经济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发展十分缺乏经验,切合实际的是先向周边生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实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业的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加强对生产业发展的政策管理,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制定企业主辅分离扶持政策并积极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支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内部服务功能剥离,整合组建专门的服务企业,有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同时加强行业的运行调度,做好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服务性生产企业的统计工作,完善数据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控工作,及时把握全市生产业的发展方向。
(3)加强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宿迁市的教育教学资源,搭建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的一个载体,培养专业、规范、高效的行业共性技术中心,创新办学和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岗位的职业培训。例如,对宿迁学院、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学院等继续加强嵌入式软件工程、创意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大创项目《延安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霍刚强(1992-),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卢东宁(1968-),陕西清涧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本项目指导老师)。现代物流等专业课程,为本地及周边地区培养紧缺服务外包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注重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和企业新入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端引进、中端转换、低端职训"的人才培养体系。
(4)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信息产业核心基础产品、网络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有序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实施工业电子产品提升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提高汽车、船舶、机械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提高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交通、物流等服务业信息化。培育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业务和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工业设计信息化水平。
(5)交通是经济联系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宿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必须壮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构建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目前的高铁投入建设将为宿迁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便捷和动力。
(6)要大力提升物流产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实现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过渡。不断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并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扩展仓储、配送、联运等运输服务领域,逐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
(7)出台落实各项有利于生产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对符合宿迁市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栽培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意的骨干企业。目前,宿迁有一批较有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微小服务业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科研力量较薄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税费较重等问题,亟待政府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和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企业进行取长补短的整合来将这些优势能量凝结成巨能量。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后发优势分析[J].产业经济学,2011.
[2]沈沁.江苏生产业集聚及空间分布研究[J].空间经济学,2013.
玫瑰对土壤适应性强,在较贫瘠、干旱的土壤中也能生根开花。玫瑰花喜光、喜温、喜肥,但怕干旱和积水,适宜栽种在排水通气性好、保水保肥力强的砂质土壤中。和田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平均海拔3000m,非常适宜玫瑰的生长,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地玫瑰产区,栽培地几乎没有工业污染源。因此和田玫瑰产油高,品质优于世界玫瑰精油。经中科院检测,玫瑰精油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香茅醇、香叶醇,而中国生产的玫瑰精油中香茅醇含量是保加利亚攻瑰的8.3倍,法国玫瑰的5.6倍;香叶醇的含量则更高,是保加利亚玫瑰的249.8倍,法国玫瑰的124.9倍。
1.2作为传统种植作物易于推广
玫瑰花具有生长强健、耐粗放管理、劳力和财力投入相对较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是和田地区的传统种植作物,因此百姓对玫瑰认可度非常高,易于推广种植。
1.3政策支持
中央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在花卉基地建设、花卉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苗木花卉产业,做优区域性特色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和规模;作为新疆花卉产业主管部门的自治区林业厅也将花卉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从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4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年5月至6月中旬的玫瑰花收获季节,和田地区有很多玫瑰花深加工企业到田间地头收购玫瑰花,玫瑰花平均产鲜花约200kg/666.7m2。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玫瑰花收购价从以前不到1元/kg的价格涨到了现在的20元/kg左右,玫瑰花销售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40%,约1700元,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
1.5栽种模式能增加农民收入
和田地区部分县采用玫瑰与小麦间作的模式种植玫瑰,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并且给小麦浇水施肥的同时,玫瑰所需的水肥得到了保证,与普通种植方式相比,玫瑰的花期延长10d左右,产量提高50%以上,同时能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6能够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环境
和田地区是新疆受风沙危害最严重在地区之一。玫瑰是丛生灌木,抗干旱,耐瘠薄,管理粗放,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植物,非常适合在和田地区种植推广。
1.7玫瑰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随着国内花卉食品市场日趋火爆,各种花卉主产区大力扶持花卉深加工项目,食用玫瑰生产发展迅猛,产业已初具规模。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云南等省市的花卉深加工企业对玫瑰花的需求非常大。据估算,目前中国玫瑰制品年均需求增长高达12%~14%,产能增长约为8%,市场需求缺口超过60%,今后5~10年将是食用玫瑰的高速发展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量不高,种植技术亟待提高
内地很多省区玫瑰产量达到300~400kg/666.7m2,而和田地区玫瑰平均产量为200kg/666.7m2左右,有些县仅为120kg/666.7m2。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不高、管理措施跟不上,其次修剪技术不过关、不重视水肥施用以及除草等田间管理技术,造成了玫瑰的产量水平低。
2.2深加工技术亟待提高
中国玫瑰产业尚处在起步成长期,高端产品缺乏。因此,生产玫瑰的高端产品是很好的切入点,目前新疆的玫瑰加工水平较低,还处于粗加工阶段,原料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甚至与内地其他产区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3知名度不高
山东平阴、甘肃苦水是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玫瑰产地,而和田玫瑰尽管种植历史长,种植面积大,但在全国的知名度却不高,很多关于全国玫瑰产业的统计数据中都未涉及和田玫瑰。从新疆参加内地展会反馈的情况可知,和田玫瑰在区外的认知度较低,仅有少数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和田玫瑰的产品开发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所致。
2.4不重视包装
很多和田玫瑰加工企业不重视产品外包装,产品包装粗糙简陋,影响了产品的推广销售,降低了产品附加值。
1玉米在我国的需求情况
按照玉米的用途不同,玉米在我国的消费可以分为饲料、实用、工业、种用及其他消费。其中玉米在饲料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我国玉米需求总量的70%左右。而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玉米在工业消费中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正在由以淀粉、酒精、饲料为主的初加工向以赖氨酸、变性淀粉、化工醇为主要产品的深加工和生化加工转变,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汽车、纺织、电子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燃料乙醇工业发展迅速,对玉米的需求呈显着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区深加工企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北粮南调”格局也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玉米需求量的提高,昔日农民卖粮难开始转变为玉米企业买粮难。不久的以后,北方的当地玉米将仅能够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求,粮食无需外运,有望形成“南粮北调”。因此政府与农民朋友都要重视玉米产业的发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玉米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2种子选育,玉米丰收的基石
只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近几年来,我国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快科研育种步伐,在优质玉米种子选育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选育好种子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部分地区实行“科研成果+示范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创造了连续几年的高产记录。另外品种的选择还应坚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切实抓好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使玉米制种尽快已成为我国农业方面的一大主导产业。
3种子推广,农民增收的保障
有了好的品种,还要抓好良种推广,才能把品种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我国把培育壮大种子经营主体作为种子推广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能力扶持谁。把提高检测手段和加强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用种安全,常抓不懈。各级检测检验部门严格检验程序,实行普检与抽检、自检与复检、室内检验与田间检验相结合,建立了质量保证卡、跟踪卡、反馈卡等一系列质量保证制度。
4玉米加工,农民增收的希望
丰富的玉米资源,也促进了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立足玉米资源优势,把发展玉米加工业作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食品加工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玉米综合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促进了玉米加工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初步形成了玉米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
5未来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玉米消费能力不足,且国际竞争力偏低,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保护和稳定我国玉米产业,国家和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玉米主产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南进北出等。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之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一些促进玉米消费的措施。现在国际市场形势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玉米成为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之后,未来全球玉米供给能力尚不明确,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我国的玉米消费政策。玉米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要能够引起粮食安全、饲料价格上涨、肉价上涨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玉米消费政策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从世界的粮食可能的供给情况出发。
参考文献
[1]蔡鑫茹、檀国庆、王玉贞,等.各类玉米产区生产与需求动态及调控对策.吉林农业科学,2006(05).
[2] 齐晓宁、王洋、王其存,等.吉林玉米带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地理科学,2002(03).
[3] 桂林国、王世荣、赵天成.玉米在红寺堡灌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及发展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2(04).
[4] 高聚林、刘克礼、吕淑果,等.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的营养品质研究[J].玉米科学,2004(S2).
[5] 岳德荣.科技创新与玉米产业发展.玉米科学,2006(05).
关键词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南阳市是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同时也使河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南阳市总人口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1%,占全国总人口的0.8%。近年来,在南阳市市委与市政府的领导下,2014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60.97 亿元,同比增长8.3%,经济运行质量好于上年同期,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68.93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543.41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完成348.63 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一、二、三”逐步向“二、三、一”发展。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是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也就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了解和剖析南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南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符合南阳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具有重大意义。
二、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分析
先总结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1.南阳市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和贡献率分析
初步核算,2013年全南阳市生产总值2498.66 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9.78 亿元,增长4.4%,占GDP比重1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68 亿元,增长9.9%,占GDP 比重50.6%;第三产业增加值784.21亿元,增长9%,占GDP 比重31.4%。三次产业结构为18.0:50.6:31.4。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同期的17.6:51.7:30.7 发展到17.4:50.2:32.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农业、工业、建筑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目前南阳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从图一可以看出,南阳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仅卧龙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已达92.1亿元,拉动GDP增长了3.2个百分点。
2.南阳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动分析
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53%。201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增加值147.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7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 亿元,增长4.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1.76%。
自2008 年以来,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不大,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略有增加,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从2008年到2011年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但2012年到2013年的数值可以看出,增速明显下降,且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转变,在保证传统行业发展增速减缓。
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由921.18亿元增加到2013年末的2476.73亿元。2008年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7.14亿元增加到2013 年80.77 亿元。2008 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52 亿元增加到131 亿元。2008 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0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10亿元,增长24.4%,到2013年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0亿元,增长18.4%。
3.南阳市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⑴从整体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仍有待提高。据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布《中原经济区省辖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南阳再次位居中原经济区30省辖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仅次于郑州、洛阳。通过与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安阳市、洛阳市和信阳市五市比较可以看出,市生产总值六市中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排名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排名第四。因此,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产业增加值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都高于信阳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信阳市1.3 个百分点,低于洛阳2.4 个百分点,低于郑州9.9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第三产业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表1。
⑵从产业内部结构上看,传统行业居于主导地位,新型行业有待发展。目前,南阳市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行业为主,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332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2.25亿元,增长4.8%。新兴行业旅游业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 ,旅游总收入180 亿元,增长18.4%。全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5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0.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房地产全年开发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这说明新兴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和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发展较快,金融业、保险业等虽然有所增长,但较其它五市,仍有待提高。如表2。
三、结论
近年来,南阳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金融业、保险业等发展缓慢,从整体上看,与其他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服务业还处于以传统结构为主体的阶段。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还需要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正确处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政策,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南阳市经济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南阳市经济统计公报,2014-3.
[2]徐冠华,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2-01
伊春市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相对独立,尚未形成良好的链条模式,目前存在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和蓝莓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现针对伊春市蓝莓产业的现状进行阐述。
1 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尚未形成链条模式
1.1 自有种植基地不足,原料供应受限
伊春市现有的蓝莓生产企业中拥有蓝莓种植基地的只有4户,其中1户企业的基地正在建设中,绝大多数原料都靠收购。
1.2 规模化龙头企业少
目前只有九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企业。其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丹东龙升蓝莓研发中心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聘请了国内3名从事蓝莓研究多年的知名专家担任技术总监和顾问。在蓝莓品种引进与选育、种植基地选址、促成栽培、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冷冻贮运及深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引进了一系列成型技术,并开始了蓝莓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当前,公司正致力于从产业化种植、果品销售、产品深加工3个方面打造全新的蓝莓产业链。
1.3 企业间信息共享滞后
各个企业之间相对独立,生产信息、工艺技术较封闭,制约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借鉴。另外,企业各自有不同的销售网络,网络最多的忠芝大山王有限公司几乎遍布全国,而大多数企业只能在省内销售,甚至个别企业只能在本地销售,网络资源不能共享,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成本投入很大,一般开拓1个地级市场广告等宣传费用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100万元以上[1-2]。
2 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
2.1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蓝莓产品是森林食品的一种,但以伊春市名义注册的“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品牌,在蓝莓产品的种植、生产到销售环节没有一家企业应用,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
2.2 蓝莓产品品牌小而杂,未形成规模优势
伊春市的蓝莓生产企业现有品牌小而杂,各打各的品牌,据统计伊春现有蓝莓产品商标73个,一些企业有自主品牌,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伊春市比较有知名度的品牌是林都、宏达、森娇这3个注册商标,这3个商标分别属于3户蓝莓产品生产企业。
2.3 缺乏整体策划,存在恶性竞争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销售网络,品牌宣传缺少整体策划,有的1家企业甚至有几个商标,更有的企业频频更换品牌,甚至企业之间经常恶性竞争,互相掣肘,严重制约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3 蓝莓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3.1 蓝莓生产企业加工工艺简单
伊春市现有60户蓝莓生产企业中,以蓝莓产品为主导产品的生产企业仅有13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加工人员中对蓝莓的产品特点、成分含量、加工质量标准了解深入的比较少,有的企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对工艺质量要求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工艺不合理或执行起来有偏差。从全市蓝莓产品抽检情况来看,蓝莓果干加工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加入一定的甜味物质,干燥即可,但质量稳定性较差,究其主要原因有所用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工艺不尽合理和完善,干燥工艺温度及时间控制不当。
3.2 技术人员水平较低
伊春市蓝莓生产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相对较低,部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食品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仅有13人,对外聘请师傅的不足10户,其他都是仿效他人,摸着石头过河。
4 结语
在伊春市蓝莓食品的现实状况中,蓝莓企业生产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由于蓝莓食品加工企业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不高,且行业门槛低,导致小作坊式的企业过多。因此,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提高门槛,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向产供销链条模式产业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打造品牌形象,逐步在全市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宣传。帮助企业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对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关技术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树立法人是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按标生产,确保蓝莓产品质量[3-4]。
5 参考文献
[1] 吴兴壮,李利峰,李晓东,等.越桔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测[J].辽宁农业科学,2003(6):23-24.
1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现状
1.1山东省中草药资源和品种现状
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鲁东波状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水系发达,气候温和,降水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之一。省内中药资源丰富,有天然药材资源147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其中植物类药材达1299种。大量收购的中药材390多种,地产药材200多种。许多中药品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甚至闻名于世界,有的品种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我国的“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就记载了山东产金银花、北沙参、丹参、瓜蒌等地道药材,其种植和加工历史也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山东省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拉动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省内中药材种植面积由20世纪初的3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18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0%,产值近90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品种70余个,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20多个,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芩、西洋参、丹皮、徐长卿、栝楼、山楂、银杏叶等主要道地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1.2中草药种植生产区域和规模情况
中药材种植栽培已成为促进山东农业发展的优质项目,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前景广阔。种植区域由上世纪末的沂蒙山区、胶东半岛的文登、鲁西南的菏泽为主的传统产区,扩展至全省各市。省内除聊城、德州、滨州未有中草药基地外,其他14个地市均有不同规模种植,并逐步形成临-日-潍-淄、济-泰-莱、威-烟-青、菏-济、东营5个大的中草药种植分布区域。其中临-日-潍-淄药材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全省面积的90%,区内群山连绵、丘陵纵横,盛产金银花、山楂、丹参、黄芪、桔梗、徐长卿等优势特色药材品种;另外,文登西洋参、菏泽丹皮、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叶、莒县黄芩等品种,当地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同品种种植面积的95%、85%、75%、70%、60%。山东省产区的金银花、丹参、桔梗、西洋参等中药材年交易量分别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50%、50%、30%以上。[2]
《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 2020年)》中确定重点建设鲁中南山区、胶东半岛、鲁西南、黄河三角洲、微山湖与东平湖五大中药材生产区,重点培育金银花、丹参、桔梗、黄芪等中药材优良品种20个以上。
“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省内中草药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省内现有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余家,中药材销售专业合作社(公司)约300家;现有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建立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通过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现场认证的有6处。
2中草药种植产业化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2.1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专门技术指导,生产科技含量较低
中草药种植只要有土地和人力就可以种植,但中草药种植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只有规范的生产,才能得到质量稳定、均一可控的药材。而我省不少中草药主产区缺少中草药种植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药农在田间管理上比较粗放,使用化肥、农药没有标准,造成中草药出现农残、药残、重金属超标,与GAP技术规范存在不小差距。
目前由于普通药农缺乏科学的种植知识和技能,省内优势中药材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品种退化、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致使出口的药材被外商退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缺乏指导农民种植药材的科技人才、市场缺乏熟悉中药材鉴定的高层次人员,致使中药材的优劣真伪难辨,从而使原本得天独厚的资源不能体现出其优势,也就无法转化为财富,因而严重制约着中药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指导农民科学规范地种植和鉴别中药材的高层次人才奇缺,以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开发滞后,产业效益较低。[3]
2.2中草药种植产业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规划
市场宏观调控不足,产供销信息不畅。全省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药农的种植、销售等存在很大盲目性。药材属于特殊农产品,主要应用在医学领域,不像水果蔬菜是生活必须品,药农对外界市场信息不够了解,种植中药材主要受药材行情利好影响,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少有人会对药材未来的走势考虑。常言道“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药贱伤农、血本无归的情况时有发生。
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中草药的种植方法相对滞后,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中草药种植企业在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拥有量严重不足,创新能力提升较慢,而科研机构偏重基础研究,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新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从原材料到成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草药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全面利用现代化农业的手段实现技术创新。
2.3中草药种植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中草药种植产业链按龙头企业和参与者不同,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企业+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带动型(生产者与市场经营者通过合同构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以及其他类型。目前省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少龙头企业带动,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引导、带动作用小,还未真正形成中草药种植产业特色;且龙头企业本身发展处于摸索阶段,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中草药种植模式仍保留着分散、粗放的小农经济模式,多以农户和小型种植企业为主,受限于其获得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错误性,决策结果不能达到最优,使其对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较低。
大部分药材产业链较短,产业链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只有当中游和下游通畅时,上游之水才能顺流而下。而省内的中药行业主要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对中草药的需求有限,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不足20家,还未产生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3产业化发展措施
3.1健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产业大拉动,在推进上游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中、下游产业发展。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是重点,推动中药材的深加工与综合开发是关键。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 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推进中药生产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稳定、可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
中药材加工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收率,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并在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外,以金银花、丹参、桔梗、牡丹、栝楼、北沙参、西洋参等药材为重点,积极开展功能饮料为主的饮料、茶叶、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探索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途径,加强中药材在中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化妆品等方面开发利用,将中草药制成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造更大的价值,培育几家过亿元的中药材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3.2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中药材的种植是中药药品研制、生产、开发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质量和中药标准化以及中药现代化问题,因此,中草药的规范化种植对于推动我国中医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2003年开始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已来,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药材生产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要想取得中药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大力推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这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只有规范化种植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均一,因此,中药材种植中要树立品牌意识,突出规范化种植药材的质量优势,让消费者认识到品牌中药材的重要性,即“好药材才能制造好中药”。此外,应立足道地及优势中药材资源,建立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发挥道地药材在临床上特有的疗效,以便增强中药材的品牌效益,提高中药材价格竞争优势,使患者和基地利益最大化。
3.3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立足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的信息、包装、仓储、冷藏、运输等功能,提高辐射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采用专业培训、科技下乡等方法,培养一支用用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的产业发展主力军。加强中草药种植宣传,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到中草药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挥种植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动中草药种植产业稳定发展。提升中药材产业在农业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强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与广大药农的紧密合作关系,增加中草药产业化的科技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4,5]
4结论
随着中医的不断普及,中草药种植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规范种植中草药是对于中草药种植产业的最基本要求。良好的基地环境,有效的基地运行模式、质量溯源的安全意识,不断建全的中药材的产业链、战略品牌的培育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中草药种植业的成功大厦,基本达到了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要求,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示着中草药种植业应该关注的重点。因此通过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中草药种植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把握其发展脉搏,进而保障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成明,靳光乾,付建国,等.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中医药发展论坛,2004,8(8):659-663.
[2]王志芬,刘喜民.山东中药材种植的现状及其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09(11):5-6.
[3]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8(35):2214-2217.
(一)我区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邮电通信业务量增长迅猛
内蒙古的邮电通信业务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末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805亿元,是1995年的58倍,比上年增长366%。其中除电报业务自然萎缩外,长途电话、本地电话业务增幅稳健;移动通信业务增长迅猛,而且市场前景看好。据2001年统计资料,全区拥有移动电话用户15167万户,无线寻呼用户43万户,全区电话机拥有258万部;同时,内蒙古进一步加大农村电信市场的开发力度,到2001年底,农村电话机发展到9238万部,是1995年的118倍。
2信息服务业成长迅速
近年来,随着电信网络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内蒙古信息服务业迅速崛起,特别是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同时电话信息服务、多媒体信息服务、邮政信息服务及其他信息服务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全区信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为336万人,在因特网上已建各类网站800多个,网络用户已达16214万户,是1996年25户的6457倍。
3基础设施初见成效
为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内蒙古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基础通信网向信息通信网的转变。在长途传输数字化的基础上,扩大光缆的铺设里程。到2001年底我区长途光缆长度达15890公里;各种信息网络线路延伸至路边、大楼、到小区,为各种多媒体通信业务和信息服务进入单位、家庭搭建了通道。
4电子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建设步伐加快,1998~2001年内蒙古电子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整体上有所增加。截止到2001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为全年工业产值8303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82116亿元,工业增加价值30760亿元,实现利税(利润总额)7880亿元,增长稳步。
(二)我区信息网络规模、技术层次有了很大提高
“八五”计划以来内蒙古邮电通信依靠政策和科技进步,加大投资力度,坚持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使通信网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基本建成了连接全区各地、市、旗县的各种传输网,信息网络规模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与1995年相比,我区的信息网络无论从覆盖率还是从所采用的媒介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含量也明显提高。自治区各部门、各领域信息网络系统已初步建成并投入运行。其中,金融部门的金融管理系统、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系统,以及交通、民航、铁路、海关、气象等网络系统的建设、信息化管理程度和业务处理能力等均有了一定的发展。与Internet互联的教育网、科技网、公用信息网、经济信息网以及中国联通网五大计算机网的区域节点进入内蒙古,建立了十几家接入服务单位。内蒙古公众多媒体信息网已覆盖全区,已有独立网站300多个。
此外,广播电视传输网络覆盖率逐年增长。目前我区以有线、微波、光缆、卫星等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网已初步形成。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35%,有线电视入户率2112%,微波通信线路5715条,截止到2001年较其它年份增长幅度明显。
二、内蒙古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呈萎缩发展趋势,这主要受制于资金、技术、观念落后等因素,也是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目前,企业数由“八五”末的45户减少到16户;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逐年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012%。
2软件业处于起步阶段。我区的软件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对我区的软件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落后。就我区信息网络而言,公共信道出口窄、速度慢、质量差、覆盖率低、资费高。目前干线传输光缆仅延伸到旗县一级,尚未到达占人口61%的农村、牧区,行政村通电话比例仅占30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并且由于各部门的通信性质、需求量、建设资金、技术水平等要求不尽相同,网络设备制式、通信手段、通信能力、网络接口等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专业网基本自成体系,缺乏合作。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重复建设,既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又降低了通信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4企业信息化水平落后。在对465户大中型企业调查中,信息化资金投入仅占企业资产总额的01%;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04%;平均约每67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在计算机设备中,用于生产管理系统的仅占4%左右。虽有少部分企业接通了互联网,但在Internet建设网站的较少。
5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步伐不一。据电信、广电、教育等各公网、专网部门,经贸委、科技厅、统计局等政府部门以及全区36户重点企业反映,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各盟市、各地区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认识上存在很大差距。
6信息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我区信息产业管理部门设置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信息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区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自己的信息产业经营模式,产业链、销售链缺乏统一调配。此外,统一、开放、规范的信息市场还没有形成。
三、内蒙古发展信息产业的策略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会使其活力扩散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致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内蒙古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具有科技水平、人才储备、资金支持、地缘条件等多方面的先天不足。因此,我们要走一条适合我区区情的信息产业发展之路――以政府主导“修好路”、企业为主“开好车”、市场培育和增殖“供好货”的发展方针,形成“边修路、边开车、运好货”的局面。
(一)发挥政府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营条件,使信息企业具有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和竞争力;制定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2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重点信息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对可能产生新经济增长点的信息产业,形成政府和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资金合力。
3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对于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初期政府用财政资金启动风险资本,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此外,从政府本身的职能来讲,是市场机制的弥补者,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弥补它,在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去鉴定维护它。
4制定激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在政府采购时优先考虑我区的信息服务企业,以政府需求带动信息产品消费。我区现阶段大力推行的电子政务工程,一方面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它的实施带动了信息产业相关产品的需求,是发展信息产业最好的选择。
5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实现科技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1)孵化器是发展高新产业成功的有效方式,但是要注意低成本孵化,就近利用大学和科研院所孵化,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要突破地域概念,运用虚拟企业方式孵化。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机制,使官、产、学相结合,共同发展以完善孵化机制,实施技术入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做好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台工作。既要考虑本地化,扶持本地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以降低孵化成本;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区外各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孵化进程,缩短转化周期,提高成果质量。(2)建立内蒙古信息产业园区规划机制,开创大学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先河。我区的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呼、包二市,并且各大学的科研能力较其它盟市优势明显,所以有很大的区位优势设立信息产业园区。在建立产业园区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的优惠政策,通过自治区各级政府的规划,先期在这两个地区建立信息产业园区,这样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建立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有重点的改造传统产业。
(二)加快信息化推进步伐
1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信息产业发展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目前我区信息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尽快建设规范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发展规划,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统筹全区各盟市旗县、各行业发展的服务网络。
2加大我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管理和建设力度。我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初具规模,但是缺乏统筹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自成体系,建设项目不分博仲和层次。这就要求我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统筹兼顾,重点项目优先发展,边建设边利用,最终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目的。同时,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机遇,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产业发展创造好先决条件。
3加快社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步伐,特别是要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的步伐。(1)加快社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相互渗透。内蒙古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工业的发展没有形成互动,而是各自发展。如果一味强调信息技术,那么信息技术的“畸形”高速发展最终肯定受落后的制造业的牵制。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产品不能大规模进入工业制造业市场,导致信息产业本身增长空间有限。所以要加快社会各部门信息化的步伐,使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相互渗透,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升级及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传统产业本身则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和价值体现。(2)以电子政府工程的实施为切入点,带动我区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也将促进教育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建设。此外,构建电子政府也会拉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4利用我区优势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我区具有后发优势。一方面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技术成本;另一方面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的条件下,我区还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没有技术范式和制度路径依赖的制约。只要在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法规保护和扶持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领域内实现赶超。金山公司在抢先微软率先最新一代办公软件WPS Office后,与内蒙古证联公司合作,再次抢先老对手,在人民大会堂了全球第一套蒙古文字办公软件――蒙文版WPS Office。这套软件的问世,充分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我区民族特色软件之路。
(三)加大信息市场的培育和增殖
1积极营造我区信息市场的软环境。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形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信息产业市场各项政策法规,保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打击市场中出现的各种生产假冒伪劣信息产品的行为,加大打击各种盗版软件产品的市场侵权行为的力度;扶持信息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做大、做强,在财税、工商、金融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