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发展规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在报告中介绍,2009年我国植物油产量为3280万吨,其中以大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为主的产量达1888.0万吨,占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82.3%,其中大豆油产量为1243.5万吨,占总产量的54.2%;棕榈油产量为368.5万吨,占总产量的16.1%;菜籽油产量为276万吨,占总产量的12%。
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净进口油脂油料折油总计2036.3万吨,占我国植物油总产量的62.1%。王瑞元认为,我国油脂油料的自给率只有37.9%,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从我国耕地及水资源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状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是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出率低、能耗高、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差的低水平落后产能过剩,而高水平的先进产能不足。他认为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生产规模将进一步向规模化、大型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受官春云院士委托,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国槐在所作的《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油菜产业发展》的报告中说,近年来我国油菜籽含油量已有一定提高,现在长江流域多数品种含油量已超过42%,但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加、澳、欧洲品种还存在2~5个百分点的差距。我国油菜籽平均单产比欧洲平均产量低20%~50%,表明我国油菜产量还有较大潜力。报告提出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要转以提高单产为主为提高单产和扩大面积并重;转以手工操作为主,变为以机械操作为主;转小规模栽培为规模化、标准化栽培;转粗加工为主为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主。
“历年来,湖南的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七,稻谷位居全国第一。湖南同时是传统油料生产大省,2007年全省油料总产量231.5万吨,但是在2008年全国食用油产量排名中,湖南位居第十位之后。湖南的油脂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湖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夏文星如此分析。夏文星认为,目前湖南省油脂加工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不多,知名品牌很少;全省油脂加工总量虽有了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湖南特色的油脂加工优势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湖南完全可以迎头追上,做大做强油菜产业。
专家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规模经营是产业化成功的关键所在。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彭华用他的事例对专家研究成果做了佐证。据彭华介绍,盈成油脂虽然成立只有6年时间,但以规模化、精品化为突破口,后来居上,现已建成年加工油料30万吨、年产精制食用油12万吨、年灌装9万吨和冬化分提6万吨的油脂加工基地。产品畅销湖南、江西、湖北、广东、海南等10多个省区。目前总资产已经达到6亿元。
热闹的2014年新春佳节后刚刚一个半月,人们渴望已久的春天,用融化积雪的方式悄然来临。乌苏大地上的人们,面对这个春天,表现出了很多年来少有的焦虑,哪怕是曾经经历过番茄滞销这样惨痛损失的年份,也都会在新一年确定种植结构、面积。
2013年年底公布国储棉调整政策,农民往年对种植棉花的积极性和热情,在这个春天演变成了压力?――不种棉花,种什么?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当地政府、棉农面前――产业结构调整的窘迫性,并随着天气变暖而加剧。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产业结构调整的窘迫性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乌苏坐拥北疆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管理一流的果蔬一级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该市场对乌苏蔬菜产业的影响和发展,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窘迫性而找到了有力的切入点。
“我们对进一步疏通和扩大乌苏市乃至‘金三角’及周边区域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解决农民单家独户小规模多品种生产、市场需求信息不灵、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对进一步加快乌苏市场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农副产品供应都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总经理李沐晓说,作为乌苏周边乃至北疆最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有信心将乌苏本地的蔬菜产业带动并发展起来。
据了解,乌苏北园春批发市场总投资4亿元,占地323亩。2013年12月8日正式运营,是2013年乌苏市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入运营的重大项目之一。目前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每天果蔬菜交易量可达几百吨,为北疆五地州日常农副产品的充足供应提供了保障。
乌苏发展蔬菜产业以什么模式起步?
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这艘蔬菜产业里的“巨轮”在乌苏市,对整个乌苏的发展来说是个巨大机遇,对乌苏市八十四户乡来说更是如此。该市夹河子乡、甘河子镇、哈图布呼镇(场)……一些具备发展蔬菜产业条件和基础的乡镇场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农民自发组织或者乡镇政府组织,一批一批地前往乌苏市八十四户乡蔬菜种植基地、乌苏北园春市场参观、咨询。
“我们在听说乌苏北园春市场落户乌苏市了,距离我们不过三五公里,高兴得睡不着觉了!”乌苏市八十四户乡巴海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长柱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与市场接触得最近、贴得更紧密的巴海蔬菜合作社,最先嗅到了巨大商机。市场项目落地的消息让八十四户乡农民兴奋不已,市场的运营更是让八十四户乡农户农民如鱼得水。
批发市场建在了家门口,巴海蔬菜合作社菜农魏传江2014年接到的育苗订单就是去年的3倍,育苗收入预计可以超过10万元。
“现在有这个市场可以批发,我们就可以批量种植。应该说北园春市场建到我们乌苏特别好,距离近了,办事方便。”魏传江说,作为八十四户乡的菜农,见证了这里的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他说,种植先前只是各家种各家的,从种植品种到种植技术,要么相互模仿,要么自己摸索,一方面无处了解蔬菜市场信息,另一方面无法成熟掌握蔬菜种植技术,产与销严重脱节。
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已经开张三个多月了,八十四乡巴海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入驻北园春,理事长王长柱组织、协调八十四户乡蔬菜统一在北园春进行销售,使蔬菜销售更加方便、快捷。截至目前,八十四乡巴海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北园春蔬菜销售量达到3500吨,带动蔬菜种植户410户,效益增加近60万元,为该乡蔬菜品牌的建设、扩大面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八十四户乡无蔬菜批发市场、所产蔬菜在田间地头销售的困难,也避免了蔬菜交易时易发生的交通事故隐患。
如此一来,乌苏发展蔬菜产业,就要以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和合作社进行产销对接的模式起步。
乌苏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有没有?
“只要有市场,只要有销路,我们就会放心大胆的种。”乌苏市西大沟镇(场)二台子村村民高万兵,最近在参观了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以后,显得格外兴奋,在了解到胡萝卜种子紧俏这一消息以后,仍然决定2014年春天要扩大胡萝卜种植面积。
“胡萝卜种子紧俏,就说明2014年胡萝卜种植面积一定会很大,市场很可能会饱和。”高万兵说,虽然判断市场饱和会带来风险,但他依然还是将去年种植的50亩胡萝卜,扩大到2014年的100亩。
高万兵说,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落户乌苏并带动乌苏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景,是一颗让他大胆扩种胡萝卜最大的“定心丸”。还有就是,2013年乌苏市西大沟镇(场)对红山片区的黄萝卜进行了有机认证,其取材全部是他家地里的胡萝卜,这也是一颗“定心丸”。
据了解,乌苏市西大沟镇(场)二台子村、乌兰祖呼村等村被统称为红山片区,该片区种植胡萝卜、土豆的历史已经有二三十年。
乌苏市西大沟镇(场)从2010年就开始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在三年的时间里,该镇克服各种困难,加大宣传、资金投入、生产管理等方面力度,严格按照GB/T 19630有机生产标准体系相关文件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选择土壤、水质、空气均无污染的红山片区二台子、乌兰祖湖等基地进行有机农产品生产,实行生态种植养殖。在2013年6月份再次顺利通过北京有机认证中心实地咨询检查。
如果说西大沟镇(场)二台子村是乌苏市胡萝卜、土豆等根茎类蔬菜种植的代表性区域,那么乌苏市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扎根塔拉村村民李世光就是乌苏市棉农转型菜农的典型代表。
“我连着种了好多年辣椒了,2014年我要种100亩辣椒,到塔城去寻找出口销路。”乌苏市吉尔格勒特郭楞蒙古民族乡扎根塔拉村村民李世光说,由于棉花成本的增大,效益的降低,有种辣椒经验的他,2014年2月底在没有对市场有任何考察的情况下,就育了100亩辣椒苗。
为了给这100亩辣椒找销路,他忽略了家门口的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奔波千里之外的塔城,找出口这一销路。凭单个农户的力量和资源去做蔬菜出口贸易,李世光的勇气和胆识可想而知有多大了。
偶然的机会,李世光接触到了乌苏北园春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这一接触,李世光把销售辣椒的目光全部转向了这个市场,并且在他的带动下,又有几户农户放弃种棉花,改种蔬菜,几个人各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70亩。
一、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从核电发展规模上来说,“十三五”期间我国核电站建设速度将加快。“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在上述努力下,预计2030年我国核电站数量将达到110座以上,无论是核电发电能力与核电站数量,都有望赶超日美两大“核电强国”。按原子能机构测算标准,每台机组大约需要500-800名员工,人才需求面临严峻的挑战。
从核电人才需求结构上,核电人才主要分为三类:核电科研设计人员、核电技术人员和核电运行人员。核电科研设计人员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主要从事核电科研和设计方面的工作;核电技术人员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主要从事建造、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核电运行人员以本科生为主体,主要从事核电站运行、检修等工作。根据用人部门及至2020年各年度人才需求情况分析,预测到2020年需要本科以上人才约13000人。总需求量中本科生约占60%,硕士研究生约占30%,博士研究生约占10%。
从核电具体的相关技术上来讲,我国真正需求的核电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核电站建设运行核心技术人才及相关产业链上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2)核燃料循环的各个产业链上的专业技术人才;(3)核燃料开采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在本科教学中,主要分为“核工程与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物理、核燃料工程”四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能够深入核电建造、运行一线的核工程类人才;对于研究生而言,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827)下设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重点培养能够从事核电设计、管理等相关人才。
二、影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因素
从当前核电发展趋势来看,影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层面。
1.国内核电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快速发展核能的增长速度是独一无二的,其既是一个核能消费端又是一个潜在的供应商,对全球核电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然而,国际上各国核能发展策略会对我国核电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挑战,这也将直接影响国内核电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
我国国内核电发展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是扩大核电人才培养规模的主要来源。在我国核电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关键技术依然依赖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核电技术进口。核电技术的进口一方面扩大了国外核电技术厂商对国内核电市场的占领与控制;另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内自主核电技术的研发进展与国内核电行业规模的扩大,从而影响核电行业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近年来,我国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的研发力度,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逐渐占据并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国内核电产业的发展,进而继续带动核电人才培养规模。
2.核电技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逐步成熟、优化,中国核电出口的步伐逐渐加速,并己经占据了部分国际市场份额。2015年,中国与阿根廷、巴基斯坦、法国、肯尼亚等国家签署了核电站建设协议,核“走出去”战略不仅实现资本在海外市场的流动,也实现了精专业、会外语、懂管理的核电人才的跨国流动。2017年1月16日,在国家能源局和教育部的支持推动下,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等核电企业签署国际核电人才培养协议。围绕核电“走出去”战略共同建立国际核电人才培养机制,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核电“走出去”重点目标国家,通过委托并支持国内具备相关学科优势的高校,开展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核电人才培养项目,提高我国核电技术的国际认可度,增强核电“走出去”软实力。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核电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核电人才的需求规模,同时影响了国际核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市场分配,对国外核电技术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势必对我国核电人才输出起到拉动作用。
3.国际核能政策的影响
由于核电产业的特殊性,国际上对核电发展通常持有审慎的态度。了解核能政策的发展及其对全球各领域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受国际要求碳排放量减少的压力,各国都致力于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发展;另一方面,核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影响核电人才需求的重要因素。人们对于发展核电的担忧来自于核电厂的安全方面,一方面是核电厂是否能安全运行,另一方面是核废物的合理安全处置。新形势下对核电人才培养中核安全文化及行为规范的培养更为关注。
三、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少、质量高,主要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四川大学、南华大学等几所国内高校来承担。目前,我国共有48所大学设置核电相关专业,其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有10所,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13所,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培养要求及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式各具特色。为了使高校的培养方式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等核电企业加强了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人才培养合作,为吸引人才,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多年来也加强了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除正常的学位培养、定向生模式外,还采取了岗前培训、双学位、工程硕士等多种方式培养不同层次人才,核电专业在满足核电人才紧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核电人才的培养质量,特别是核安全理念的强化,这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显得尤为重要。
从核电专业招生规模上来讲,近年来国内核电专业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招生规模也迅猛增长。本科生方面,从2000年到2009年,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招生规模的迅猛增长,从2000年的332人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2602人;此后几年招生规模数量增幅放缓,2015年招生规模为2819人。其中,招生专业主要在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辐射防护专业招生相对较少。研究生方面,能够招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50余家,每年招生人数大约1500人。
从核电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讲,我国核电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前“企”后“校”培养模式、“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前“企”后“校”培养模式是一种人才培养战略联盟的模式。核电企业与具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高校通过定向培养计划、择优录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合作模式来培养核电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为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联合开设的“定向班”,每年招收60名左右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定向生。“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是核能发展为了适应人才的需要,探索联合企业和高校培养人才,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自2005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广核集团实施“订单+联合”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3+1”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前三年按照现有教学模式培养,“1”是指第四年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进行培养。学生主要来源于学科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及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校”与“校”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该模式的典型案例为华北电力大学一法国格勒诺布尔理工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是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交流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学生需要在华北电力大学完成3年的学习,达到法方学校的语言及学分绩点的前提下,第四年在法国进行学习。
目前,我国核电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人才供给与核电行业发展需求不平衡。虽然目前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真正到核工业岗位就业的人却只有当年的30%~50%。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我国平均每年需核准建设6~8台核电机组,人才不足矛盾突出。其次,核电人才培养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以核电站反应堆操作员为例,除了参加各种严格的培训,还要通过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方可上岗,一名反应堆操作员的培养周期大约5年,其所用时间几乎等同于一座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建设周期。最后,核电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核电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核电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核电相关人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适当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标准。同时,除了具备核工程与核技术领域的科研能力,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核能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阶段核电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四、对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发展的建议
从对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出发,我国核电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按需培养
按需培训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高校应基于核电发展规划对核能人才的需求规模进行招生培养,确保当前核电行业用人的需求;其次,核电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并且需要兼顾核电项目建设后期对人才的极大需求,要做好潜在的人才储备。因此,核电单位与具有核专业的高校需要提前布局,建立高校与企业“订单+联合”核电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和联合培养吸引优秀生源,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模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2.加强与核电产业链的对接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4-02
1 体育产业市场
1.1 体育产业的形成
体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体到从产生包括居民或学校、社区等组织对体育产业及其产品的需求,和以此供应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简单的供需关系,发展为需求者的逐渐壮大成群体性和所需产品的类别的丰富,从而形成规模化,也就是体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成市场,以体育活动为主或密切围绕体育而开展经济活动并不断地形成相应的企业、公司、俱乐部等经营实体,这些生产体育产品或提供体育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行业就是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由这些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劳务供给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产业市场。
1.2 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的规模、结构和体制是否完善,体育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有关。如果缺乏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体育行业由体育用品产业化到体育产业规模化的转变将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被压制或者是被淘汰掉;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带动了周边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体育资源,实现体育企业的资产重组;加强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拓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把体育产业培养成经济增长中的新亮点;体育本体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所占应是主体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体育用品产业,这涉及市场体系是否健全;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业的运行与发展。
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体育消费质量的需要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的需要,同时也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与其他产业类似,体育产业也有其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商品,例如服装、器材、食品等,体育商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商品的特点,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这使得体育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体育产业从最开始的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的市场,到逐步以市场为核心,消费为主体的产业化发展,是随着市场的壮大而壮大的,市场存在着供需关系,竞争关系等经济领域的关系法则,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势必对所需商品质量的好坏产生影响。因此,体育产业在这种需求和竞争的环境中,必须整合资源,调整自身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质量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这就使得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成为必然。
2.2 体育产业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经济学角度看,产业是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种市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市场则是指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实现的商品流通的总和。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分工越细,商品经济越发达,市场规模与范围就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市场是实现体育商品和体育劳务价值、实现体育产业积累从而最终实现体育再生产的关键。由于体育产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它又不断从外部造成一定压力,促使体育商品、体育劳务生产者和提供者不断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体育商品生产和劳务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产业自身为了生存、发展需要进行整合、扩充,在合理调配资源的前提下,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2.3 体育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体育产业化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其经济方面的优势,而体育产业又带动许多相关产业,促进了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引导社会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体育消费正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体育产业。将体育资源与相关行业整合,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体育产业市场,繁荣体育经济。因此,要努力开发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体育市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高效率的体育产业与地区经济综合体的良性互动,使体育产业市场朝着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整合,从整体上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经济环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
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还指可治理的环境,如经济体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及社会通货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秩序等。经济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能否保持大体的平衡,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治理,经济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些是指经济环境的特点。经济环境作为一种抽象的名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它与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1 经济环境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
经济环境对体育运动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体育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来确立体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就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发展是受经济环境所制约和影响的。经济环境受地区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地区经济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状况就不同。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较少,决定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相对较多,对体育产品质量要求高,因此推动了体育产业市场的发展规模。
3.2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需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开,体育消费的层次性逐渐显现,根据人们对体育消费的不同要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势在必行。体育市场的需求是拉动体育消费的动力,体育市场规模化发展是沟通体育服务生产和
体育消费之间的桥梁。体育市场规模化,可以通过国家投入、体育部门自筹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设一批能举办比赛,又能向社会开放供群众活动的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并加以市场化运作。又可以通过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个人投资兴办的以体育服务为内容的盈利性体育企业,从而发展和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3.3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对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根据消费者对体育产品需求的不同,体育产业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因时制宜,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4 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投资和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须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调整行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使体育产业的增长转移到依靠本体产业轨道上来,才能提高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程度,不会产生市场的无序、盲目发展以致资源浪费,加大成本,导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的发展走弯路。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从而优化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从发展的角度看,对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为体育产业经营者和相关管理决策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减少和规避体育产业经营与投资的风险,使体育产业保持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从而为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政推动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核心,强化服务管理,培育产业链条,打造大企业,创立大品牌,促进黄牛产业上规模,龙头企业上档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l、年底,力争全县黄牛存栏16万头以上,出栏6.4万头,良种牛比率达90%。
2、围绕养殖小区、育肥场和良种繁育等环节,扶持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力争其2008年迈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扶持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
县政府力争每年协调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研发新品种,做好深加工,抢占国内国际市场。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创优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展示企业形象和经营理念,宣传养牛效益,调动广大农户养牛积极性,力争在全县上下营造家家想养牛、户户愿养牛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养殖小区建设。
养殖小区机制灵活,利于优质资源集聚,是广大农民发展规模养殖的重要形式。每乡镇至少要抓好5个养牛专业村(60%以上农户养牛的村)、50个养牛重点户(养牛5头以上的户),在全县范围内形成100个黄牛养殖专业村、1000个重点户,带动全县半数以上农户养牛。其中,韦集、黄湾、向阳、娄庄、灵城、虞姬、禅堂、冯庙、杨疃、大庙等10个重点养殖乡镇要把小区建设作为黄牛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建设黄牛养殖小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指导。小区养殖规模要达到300头以上,养殖方式可实行分户饲养与集中育肥相结合。
(三)尽快建成集中育肥场。
有关部门要扶持、引导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尽快建成存栏总规模5000头以上、年出栏不低于1.5万头的优质肉牛育肥公司和育肥场。原有黄牛育肥场的乡镇,要配合瀚森荷金来肉牛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利益链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联合经营等方式,盘活经营权,争取2007年底之前原有的育肥场全部启动生产。
(四)加强黄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优质肉牛品种改良体系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是黄牛产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县畜牧部门和黄牛产业化办公室要积极推广、引进国内外优良黄牛品种,并对全县能繁母牛建档立卡,选优淘劣,不断提升品种档次;进一步完善全县畜牧改良站点功能,规范品种繁育途径,坚决杜绝自配,确保全县良种牛比率于2008年达到90%;要组织人员制定黄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程指导黄牛生产;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完善监测手段,建立疫情测报制度,做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为黄牛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县政府每年拿出3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黄牛品种改良。
四、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5-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苏北、苏中土地流转率达到30%~40%,据沭阳统计,该县土地流转达到5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在苏南土地流转的进程更快,吴江县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泗阳县裴圩镇全镇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对夫妻只能种几亩地,现在一对夫妻可以经营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一个经营大户只要雇几个人,可以经营几千亩地;以前一户农户只能养几头猪,现在一个专业户可以养几十头到几百头猪,工厂化养猪,一个工人可负责2 000头猪。随着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传统的小农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经营方式不同,其生产的技术体系也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小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整齐度差,其技术主要是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如陈永康的水稻生产经验就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技术典型。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只要少量的职业化的农民,劳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产品整齐划一,是标准化的生产,它的技术体系是在综合各种环境条件,依据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出来的精确农业。因此在现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了解掌握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着力解决农艺与农机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农艺与农机的脱节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诟病。从事农艺科技的人员与农机设计者之间的沟通较少,搞农艺的不懂农机设计和生产的复杂,搞农机的也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固定性与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农时性之间的矛盾,国外农机与中国农艺之间的矛盾。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牵涉到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体制方面的问题。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农业机械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2011年中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十二五”末要超过 6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操作是由机器完成。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及轻简栽培方向转变。
当前,要从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矛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立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求,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针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研发推广果蔬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的特点,大力研发推广小型、轻简型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针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施肥施药等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节地农机化技术。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近年来,农业新的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私营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其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产前品种的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的准备,产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的产品收获、加工保鲜,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多项技术的配套。沭阳种粮大户滕云飞,以前水稻曾达1 400斤亩,现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麦曾达1 000斤,现在只有700斤,产量越来越低,问题出在秸秆全量还田上,技术不过关,播种质量差,田间发酵严重。还有一个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产草菇四五千斤销往上海,就是解决不了采后运输过程中的“开伞”问题,使得效益大降。产业链上的技术“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单项技术的推广又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上因技术不配套而影响产业发展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加快构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成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侧重于单项技术突破,解决生产中的某个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往往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转化效率低,推广时间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要认真梳理产业技术需求,完善产业技术链条,突破关键技术,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优质高效粮棉油生产、现代设施农业、生态规模养殖、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技术体系研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顶层设计好各个技术环节。充分利用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调节作用,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科研力量协作,纵横交错,协同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领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术体系构架
(一)粮棉油生产
粮棉油生产面广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机械化水平发展不一。稻麦机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还在探索之中。秸秆利用难度依然较大。要积极探索利用机械化进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1.水稻生产。移栽水稻:(1)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2)适合机械化栽插的工厂化育秧技术。(3)机械化栽插的高产农艺要求。(4)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5)水稻机械化收割、烘干。(6)秸秆还田技术。
直播水稻:(1)选育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主要对生育期有严格要求。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剂水稻品种。(2)机直播技术及农艺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剂应用技术(直播稻杂草是一大难题)。(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麦生产。(1)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抗除草剂小麦品种。(2)一次完成碎秆、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项作业。难点是一播全苗。(3)除草剂应用技术。(4)小麦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3.棉花生产。(1)选育早熟、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种。(2)机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3)机械化直播地膜覆盖技术。(4)适合机械化要求的化控技术。(5)适合农田使用的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6)机械化采收设备研制。(7)秸秆处理装备研制。
4.油菜生产。(1)选育适合本地栽培机械化采收的高产、“双低”、抗病油菜品种(株型紧凑、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趋于一致)。(2)直播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3)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术。(4)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二)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的技术需求主要在养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和畜禽粪便的处理上。
1.规模养猪。(1)优良种猪的选育。(2)现代化猪场的选址、可移动、不固化土地猪舍的建设。(3)“猪―沼―菜”种养结合循环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沼液的输送肥田技术。(4)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5)母猪繁育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和仔猪成活率。(6)饲料加工和营养配方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猪场监控技术及装备。
2.规模养禽。(1)优良种禽的选育。(2)养禽场的选址。(3)养禽场的建设、设备的研制和创新。(4)网床养鸡技术。(5)林地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6)孵化繁殖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三)园艺作物
临沭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柳编产业发展,成立县柳编产业发展机构,出台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柳编产业升级,促进全县柳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成立组织机构,强化产业发展领导
2009年4月份,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临沭县柳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并以沭政办发〔2009〕12号文件出台了《支持柳编产业发展的十三项措施》,以沭政办发〔2009〕26号出台了支持柳编种植基地建设的政策文件,为柳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基地投入,搞好“中国柳编之都”建设
一是加强白旄、青云两个条柳种植基地建设。2009年至 2011年杞柳种植基地建设总投资达到1.64亿元,其中,白旄、青云2个杞柳种植基地灌溉区投资8000万元,灌溉拦河蓄水工程投资8400万元。共恢复改善条柳灌溉面积达到 10万多亩,大大改善了临沭杞柳基地的种植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白旄、青云基地建设区域化种植。
二是建立北大荒条柳种植基地。随着临沭柳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临沭杞柳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县政府积极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农垦北安分局合作。2009年临沭与农垦北安分局签署了《临沭—农垦北安分局柳条产业基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临沭县派出3名技术员常年为北大荒柳条种植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2012年已在北安分局的长水河农场、锦河农场发展杞柳面积7万亩,为临沭柳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切实搞好柳编特色园区规划,加大对临沭和青云两个柳编特色园区投入。自2008年以来,规划面积2000亩的临沭特色工艺品园区,完善了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有50家柳编加工企业入园,已投资12.6亿元。为加大对园区内的招商引资,拟投资15亿元,规划和筹建“中国柳编文化城”、“中国柳编研发中心”和“中国柳制品集散中心”,搞好临沭柳编的物流建设,2013年6月拟举办“中国柳编工艺品国际博览会”和“中国柳制品艺术节”,积极宣传“中国柳编之都”。
(三)搞好品牌建设,提高柳编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品牌认定,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各职能部门鼓励柳编企业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正式批准注册了“金柳”、“欧拉”、“欧拉拉”、“晴朗”、“白云”等商标品牌10多个,申请专利 160多项;已有6家柳编加工企业被批准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柳编企业为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柳编产业集群申报省级优质产品基地,金柳、荣华、晴朗、白云等4家企业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金柳、美艺、荣华等3家企业被推荐申报为省级优质产品基地骨干龙头企业。
二是加强区域品牌建设,促进临沭柳编品牌营销。县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质量监督,搞好标准制定,扩大产业规模,加强行业管理,打造临沭柳编的区域品牌,积极进行区域品牌申报。2009年4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都”,2009年9月被山东农业厅确定为“山东优质杞柳加工创业基地”,2010年4月国家工商总局已正式公示临沐县“临沭柳编”为国家地理标志,2010年10份被临沂市质检局推荐申报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2011年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2012年已申报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三是建设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加大临沭柳编宣传。为弘扬柳编文化,促进柳编文化交流与研究,县政府投资6800万元建设《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艺术馆的建设是中国柳编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弘扬柳编文化事业、挖掘柳编艺术内涵、促进柳编文化交流、引导柳编产业开发、保护柳编文化遗产起到重要作用。
1.河北省是华夏轴心文明的重要诞生地。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在涿鹿(现河北省涿鹿县)进行了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在冀州之野(现河北省冀州)擒杀敌方首领蚩尤。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河北地域还曾存在战国七雄中的两大诸侯国燕国和赵国。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而发生在燕国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更为我们留下了“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这样的名言。河北省的地域文明正是从这种文化气氛与文化需求中不断孕育造就的,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从这里开始向四面八方延展开去,织就成绵密、明快的智慧画卷的。
2.河北省保持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多重结点。封建时代燕赵地域繁华的鼎盛是在明清时期。宋元以后华夏政治文化中心东移,明代都城的北上和清代统治的南下促成了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开挖和利用,见证了华夏传统文明最后的繁荣,而河北正处在京杭大运河水运的北起始地。进入近代,京汉、石太、津浦等多条铁路的修建勾勒了中国现代化的早期图景,铁路像一条金属河流,负载着华夏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进。这时冀东地区的煤矿资源正好可以为这条经济动脉提供动力支持,于是传统与现代的交通脉络再次交汇于此,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亦随之在此交融。随着北京作为现代中国的首都坐落于河北腹地,当代立体交通的形成使河北省在全国乃至全球交通中处于枢纽地位。
3.河北省目前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交汇处。河北省新的发展必然面对经济结构调整或产业升级的新的转型。从传统重工业、制造业、纺织业向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新型服务业的转移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无论是从华夏文明诞生地和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上(传统文化资源),还是从现代交通枢纽和环抱京津(接近最大旅游客源地和最具可进入性)的意义上,她都完全具备了实现新的转化的条件。应该看到河北地域存在一个巨大的“中国结”:各种经济、文化、历史的线索都在这里编织在一起,成为一幅华夏文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美丽图案。
二、文化意义的整理、评估到文化产品开发
1.在文化观念层面上,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精神内涵,曾经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时代应该有新的文化观念及其文化标志,才能起到新的认同和凝聚作用。因此,河北任何文化产品的开发,都不应该是对传统文化单纯的接受和展示,而是对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在观念层面的创造性转化,是基于河北地域文化的积极内涵,实现对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主题的创造性转化。
2.在规划设计层面上,实现从传统文化观念向现代标志性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发展出自己的标志性符号系统,我们目前最为常见的“龙凤”就是代表。在我们燕赵地域,这样的文化符号更是渗透到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武强木版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以及各地传统戏曲歌舞等等,都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文化项目。基于新的文化观念,对燕赵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转化,为现代社会提供文化产品,为后人留下新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一项规模巨大的艺术创作、创造、乃至创收的工作。
3.实际运作层面上,实现从区域性产业运作向全球华人对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广泛参与的创造性转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就为形成系列性的、大量的、具有独特文化意义和标志性符号特征的、各类人群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开发提供了基础。从政府部门着眼,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机构的调整;从河北各界文化人士方面说,需要他们积极参与亲力亲为;从全国的视角着眼,还要将其转化为各界经济人士投资并能够取得丰厚回报的一个新的目标;从全球视角说,还应该是向往燕赵文化的各地区乃至各国人民普遍参与的社会工程。燕赵地域是华夏轴心文明的诞生地,全世界炎黄子孙以及憧憬华夏文化的各国人民的文化纽带,任何一种基于如此深厚传统的文化产品的开发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广泛社会参与基础。因此完全有条件将深厚而热烈的乡情、亲情、民族情感转化为文化产品开发的实际运作。
三、文化品牌的整合传播
现代文化品牌的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重大的文化庆典活动。河北文化人利用“吴桥杂技”这样非常具有河北文化特征的项目,开发了“吴桥杂技节”,已历经十届二十年,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其做大做强的空间十分巨大,但持续性、延展性、辐射性和创收能力还亟待加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江苏省,他们早在2003年挂牌成立了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由省级政府投资组建、省委宣传部直接管理并被授予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资格、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新型国有独资大型文化企业。主要从事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目前已形成跨所有制、跨经营领域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涉及数码文化、影视、电视广告、大型演出、文化产业投融资、数字电视等多个领域。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河北旅游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种重大旅游文化活动越来越有影响,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旅游文化产品。我们应该借重大文化庆典性活动的契机整合现有文化产品,推广和提升文化品牌。
四、突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实现整体性的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现代产业,涉及到许多传统产业部门,文化产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产业发展的逻辑,是一种以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发展模式,因此实现其发展尤其需要有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启动。
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整体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需要文化观念的创新与转换,需要借助于国内外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支持与协助,以及海内外学术界、艺术界与华人社会的广泛参与。现阶段河北省文化团体生存状态堪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纠其原因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文化人才的凝聚力,已不能适应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应当尽快建立有效的创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探索以“创意资本”为主的新型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资助制度,为企业投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规范的服务。
贵南县是一个农牧结合的小块农业区,但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仍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油菜的种植面积高于其它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油菜生长发育规律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特点相吻合,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随着贵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量的需求不断增温,油菜相关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并使之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旱地油菜产业势在必行,引进旱地油菜优良品种,提高油籽及其产品质量,已成为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1 贵南县旱地小油菜耕作现状
1.1 旱地小油菜播种面积保持稳定
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贵南县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60×104hm2,其中油菜播面积1.03×104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平均单产90kg,总产达13891.4t。近年来随着贵南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全县油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油菜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2.60×104hm2左右。单产逐年提高,由1992年的60kg提升至2012年的90kg,总产由1992年的6260.9t提升至2012年13891.4t。
1.2 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强
贵南县在旱地油菜生产上坚持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以高产为方向,以高效为目标,狠抓品种引进和推广。近年来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门源等地引进的新品种等,这些品种的引进推广,促进了我县旱地小油菜的大面积发展和规模化生产,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1.3 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储备雄厚
在加强各类新品种引育示范推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科学栽培方面的技术研究,通过对油菜不同品种的密度、播期、种植方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栽培技术规程。从2001年推广的包衣栽培技术经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可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该技术能大幅度提高油菜产量,平均产量增加30kghm-2,增产率为10.4%,除去新增投入,单位面积纯收入增加400元/kgh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油菜生产上一项重大突破性技术。油菜主产区在狠抓良种和包衣栽培等关键突破性技术的同时,还加大对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诸如合理轮作、机械条播、精耕细作、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综合防病、适期收获等技术措施,推动新品种良种油菜的应用普及。
1.4 旱地小油菜生产基地形成壮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旱地小油菜的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高芥酸、高硫甙油菜已不适应生活的需要,小油菜生产已转向高产、高油、高质量、高出油率生产。根据各品种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对每一个品种划定种植区域,适当集中,连片种植,建立了优良品种小油菜生产基地。茫曲镇建立优质品种浩油11号示范和生产基地,森多乡等油菜主产区已经建立了大面积连片的示范和生产基地。
2 旱地小油菜生产中存在的不足
2.1 综合性状好的优质品还较缺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贵南县当家品种由于产量、品质及适应性较差等原因,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菜生产区的需求,生产上以外来品种为主,多而杂,且品质难以保证。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高产、优良品种,仍以常规品种浩油11号、门油5号等为主,所产的菜油品质不好,而且品种老化,产量低,这都严重制约了我县油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优良品种的引育与大面积推广脱节
近几年虽然引进了一批油菜品种,在引进试验方面有了较大发展,选择出了一批适宜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种植的油菜品种,但是存在着与大面积推广脱节的问题,目前“高产”油菜品种的种植面积不足0.13×104hm2,油菜生产的综合效益低下,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过于分散,并且品种布局不合理,优质品种与普通品种混种,造成了优良而不优价的矛盾,优质品种的经济效益未能表现出来。
2.3 耕作粗放,生产水平落实
当前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种植方式,耕作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油菜生产水平的提高。油菜单产长期徘徊在80-90kg左右的低水平状态,油菜生产水平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2.4 缺乏龙头企业,油菜生产未能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龙头企业发展步伐乏力,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乡村一些小榨油枋,均以加工食用油初级产品为主,因受规模小,档次低,质量差,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相对较小等因素制约,也无法带动油菜生产基地的发展。
2.5 种植面积受市场价格因素的制约而波动大
生产决策采取原始市场经济的追随方式,常常是油籽市场紧俏,价格高,就会激发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第二年就一窝蜂地盲目追随,扩大面积,结果造成油籽滞销、“卖难”,价格下跌,严重损害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因此,在生产上常会出现面积不稳定。
3 今后应采取措施
3.1 加快优良品种小油菜推广步伐
首先,加大品种改良。要坚持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以优质为方向,以高效为目标,狠抓高产油菜品种的普及推广,不断淘汰普通油菜。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通过新闻媒体和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转变农民群众的优统观念,提高农户的思想认识和科技素质。第三,良种良法经营。推广应用先进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切实提高油菜产量,同时还要不断引进省内外的一些优良高产的新品种,在本县各地进行试验、示范、筛选适宜当地栽培的当家品种,不断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探索出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为旱地小油菜基地建设搞好技术服务。
3.2 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农业要发展,油菜产业要提升,只有生产无公害食用油,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因此要遵循有关的技术标准,按要求规范操作,保证小油菜产品的质量,提高贵南旱地小油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旱地小油菜生产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经营产业化。
3.3 积极推行集约化经营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63
2016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路径。制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
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宗旨。
围绕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的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比值,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及其相应的劳动消耗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前提下,为了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就要加大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使这些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的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的规模效益。
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和经营规模化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各个经济主体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经营规模化2个方面实现规模经营[1]。
1.1.1 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
以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土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过程。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土地分散的情况下,在农用土地适度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土地集中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借助土地流转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使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2]。山西省垣曲县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该对现有的耕地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扩大特色种植经营规模,以种植干果经济林、香菇等,配合养牛、养羊等林下经济,逐步争创品牌,实现地域特色[3]。
1.1.2 经营规模化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经营规模化发展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过程。农业规模化经营可分为2点: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分为前、中、后3个时期的社会化生产;以农村第二产业联合体和第三产业联合体为主的规模化经营[4]。山西省垣曲县构建的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是经营规模化发展具体体现。
1.2 集约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在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路径基础上,实现规模适当的土地规模经营,提高集约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就要加快土地集约化进程[5]。以集约化推动规模化,推进农业综合开发[6]。推进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应该合理流转,使土地由“分散”变“集中”,土地实行集约化[7]。山西省垣曲县利用丘陵山地和垣面发展核桃产业链和香菇产业链,加大投入力度。
1.3 多样化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地规模化经营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状况的不同来发展,发展的方式分为土地的内部规模经营和外部规模经营[2]。
追求最佳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参与主体多样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山西省垣曲县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工商企业四种类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涉农企业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力军[8]。
1.4 区域产业发展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
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在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中,通过区域产业聚集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的水平就应该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发展特色农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成一批有地方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区) ,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6]。山西省垣曲县已经形成辣椒、相关、核桃等优势农产品基地。
2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基本要求决定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
2.1 要素规模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资源得到优化组合, 从而让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实现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民收入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都要求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9]。农民的收入是由劳动生产效率所决定的,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规模经营土地的大小所决定的[10]。
2.2 投入集约化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使资金、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集约化,这样能够使这些生产要素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展规模经营能够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得到充足的空间支持,同时也可以提升土地报酬,并提供了积极的影响为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最终目标实现[11]。
2.3 提高经济效益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经营主体等各方面的差异,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了提高粮食产出率,实现土地的多种生产功能,土地模化经营需要以未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基本模式为前提,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超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7]。
2.4 实现区域产业发展
在追求最佳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为中心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是以自然区域布局形成生产规模,以统一加工、销售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规模,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动区域农业的规模经营。区域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工作的整体效率,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资源和农业担保生态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规模化经营便于政府对生产的调控、管理和组织,有利于创造特色、名优农产品, 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农业现代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组织产业整合战略,并创建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培养各类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12]。
3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策略
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内容,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提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策略。
3.1 围绕要素规模化,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
扩大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时,应推进农业人口的转移。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就一定要对农村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并且使他们真正市民化[13]。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是基于人从事农业生产的数量大规模的减少,从而使少数的农业劳动者拥有并去经营更多的耕地[11]。
3.2 围绕投入集约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影响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农业技术密集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14]。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流程,做好政府宣传工作,鼓励农户以现代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15]。搞好科技示范带动,引导农民相信规模效应,重点以种植大户、 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为科技投入终端,实现科技支撑的生产力标杆,组织农户进行观摩比较,使其相信规模效益,从而,引导职业农民脱颖而出,促进土地规模化[2]。
3.3 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
提高农民收入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规模经营想成为农业的主流模式,就一定要摆脱小家小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的开创新的生产方式,重点培养培育新时代农民;引进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号召知识分子投身于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经济上的补助[16]。
3.4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产品技术创新,创立品牌; 与此同时,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使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完善福利制度分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7]。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条,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力。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加强与农村合作组织或种养专业大户的合作,在农村建立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种养合同,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形式,带动地方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建设[18]。
参考文献
[1]王琦.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11(08):82-85.
[2]孙屹.新疆玛纳斯县农户农地流转对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3]宋一武.关于磁石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03):64-65.
[4]李伟娜.中国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难点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孙春燕.如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提高集约化水平[J].农业与技术,2012(06):156.
[6]李济广.农业较发达地区规模化经营的经验、问题及对策――以常州市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32-35.
[7]窦娜.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问题浅谈[J]. 黑龙江纺织,2011(01):36-41.
[8]杨永强,王莉,曹治彦,路小芳,李国强. 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3(08):5-7.
[9]杨敏.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研究综述[J].农业与技术,2013(07):226
[10]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 社会科学研究,2013(03):14-19.
[11] 屈晓萌.伊川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
[12]杨锋,赵辉.浅析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6):82-83.
[13]李存贵.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37-42.
[14]张燕娜. 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15]杨扬.福建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16]黄邦根,马迪.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