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6: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大院校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创造性教育。有人认为思维是不可训练的,而实践证明,人的思维是可以训练的。通过科学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设计中。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趋同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发展使人们摆脱媒体材料的束缚,以及对设计表现方法的疑虑,开始更多地关注创造。创造性思维强调的是“创”字,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的核心,艺术类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大量运用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这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强调思维的形式,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独特的,能够创造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或方法与众不同,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创造性思维在艺术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创造性思维还应具有科学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运动,语言思维是线性的,而意象思维是立体的,二维或三维的。心理学家安海姆认为意象思维比语言思维更具有创造性,这种意象思维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不确定的想法碰撞导致新想法的产生。对艺术类学生而言,要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就是说设计者应具有前瞻性,站在设计思维的最前沿。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想象。想象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进步的源泉。因此,想象的作用曾被历代艺术家所重视。想象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可以将无形、抽象的某种理念或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什么是想象呢?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想象是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第一张桌子时,不论它是多么粗糙,却已显示了祖先的创造想象力。

梵高就是一位具有特殊感受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大画家。他说:“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人们感受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敞开,果核中的种子正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知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合理的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超越自然的限定,进入理想化的境地。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源于设计者对其内容的正确理解及本质性的把握,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角度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二、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扩散思维是把问题的点引向问题的面,由原创意引出另一个或数个二次创意点,再以这些二次创意为原点,引出更多个创意点,循着向四周辐射的各种路线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发现许多创意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次创意的点越多,诱发各种创意的方案就越多,设计者通常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方面加以衡量创意水平的高低。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艺术创作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思维模式,让学生通过对习以为常的物象进行“发散式”想象,多向观察、多维构思,创造出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创意过程往往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反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如埃舍尔的不确定图形就是反向思维活动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的综合体现,在艺术设计创作等领域,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设计作品,常常有着超出常理的构思,把人们从正常的视觉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产生强烈的、全新的视觉感受。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期达到培养优秀设计艺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理解

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有过很多说法,但是大同小异。创造性思维一般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通过多方面资料的查阅,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活动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第二、一般情况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累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这和矛盾普遍性是一个道理。第三、创造性思维虽然有它自己独有的活动规律,但是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而发挥作用。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

1、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它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把握条件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交结点。显现出对事物判断的独立性。钢琴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曲目的弹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使弹奏曲目的方法出现既优美有和谐的音符。即以钢琴教育中大学生青少年的学习来说,在他们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其思维便具有独创性的特点。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它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的答案、结论、方案或假设,等等,可见它的活动方式的复杂和结构的复杂。钢琴教育中通过小组弹奏,找出学生认可的旋律,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从而鼓励学生做出具有创造性的新曲目进行弹奏。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它的结果,不论是概念、假设、方案或结论,都包括着新的因素,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新颖程度是思维独创性的最重要的指标。看到星光大道出来的歌星们,学生就会去模仿和探索,在钢琴教育中通过文艺频道等媒体来激发大学生创作的新颖性,从而产生更多的脍炙人口的校园歌曲。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校钢琴教育具有独特的专业特点,教师不仅要传授钢琴的弹奏技法,而且要会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应用性的合格人才。通过几年来钢琴教育的传授,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钢琴弹奏技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钢琴演奏是纯技巧及思想性极复杂的高雅的艺术活动。早在八十年代人们学习钢琴也许还有些盲目,而现在随着钢琴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钢琴的重要性。在这个知识创新和人才竞争的时代,知识创新在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钢琴教育学习的意义及功能是多层次的,它不仅可以培养演奏家、智育功能、美育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更深层次功能――创造性思维的功能。良好的教育可以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运用教育手段来进行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而钢琴教育是培养发展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2、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建立全新的钢琴专业教学模式,成为大学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校实际教育中,重专业知识学习,轻综合能力尤其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仍在部分高校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与缺失。从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结合音乐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比如系列音乐晚会、艺术欣赏、三下乡演出等活动的开展。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意义以及其开展形式上进行充分的研究探索,从而对丰富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3、利用钢琴曲目旋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钢琴教育中把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听觉审美的培养、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和灵感渗透到钢琴教学中,就能在钢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思维素质,这种素质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钢琴演奏艺术是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对音乐作品的解释,是把乐谱变为实际音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创造性地挖掘出蕴涵在乐谱符号背后的音乐作品的灵魂,并赋予其新的神韵和意境。由于音乐的可塑性很大,因此,钢琴演奏艺术能给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作天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有独创性的特点,言传身教,以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传递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人才学的培养,文章阐述了钢琴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途径之一,从而提出了钢琴教育中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基金项目】2012年天津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究计划项目(2012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9-02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都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和育人理念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纵向思维能力,而横向思维能力就要差一些[1]。步入实际工作后,缺少创造性思维与创新。如果培养学生只掌握了传统的应知应会,而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没有得到锻炼,显然不符合当前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因此,实现创造性思维应用于工程训练中的成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模式。

利用学生的所学专业背景,将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制造技术引入到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中,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典型专业的示范推广作用,进而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展创新性教学、科技活动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迫切需要及具挑战性和竞争性, 开拓性和创新型人才的形势。

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是:以传统加工制造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先进制造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以机、电、计一体的项目作为综合训练的提升[2]。

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摸索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即:

1.资源共享平台建立

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仪器设备的配置也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良好条件。管理、利用好工程训练中心这个平台,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和使用效益,提高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力保障。

2.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结合

教学内容的改革,结合本学科领域发展前沿的最新学术观点或工程建设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体会,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3]。让学生在重视掌握传统基本知识的同时,明确:为何要创新,为谁而创新,在哪些方面需要创新,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创新,如何正确地进行创新等等。帮助学生增强为学术发展、为科技进步、为国家强盛而奋发学习、努力创新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为了攻克尚未逾越的科技难关而刻苦钻研的学习兴趣。责任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4]。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重点问题提纲挈领地讲,难点问题“掰开揉碎”地讲,基本常识概括地讲;综合运用板书,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动画模型,实物和肢体语言及网络教学等手段;讲究合适的语调、语速和语气;摆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启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老教师示范教学、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和教学法交流会等形式,普遍改进了教学效果,也教会了学生独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

我院在实践中进行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平台先后举办了“从‘空客’、‘火箭’落户滨海新区,看天津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激光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了解了本学科学术前沿的状况和今后发展的方向。使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受到激励,科技创新思路受到启迪,科技创新意识受到培养。很多学生积极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挑战杯”科技活动,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科技创新的全过程。

3.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

课堂的理论教学与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践的教学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放实验室里不但有验证类的实验项目,还有多种为学生独立设计准备的实验项目,如“低副和高副机构的组合设计”,“组合轴系创新搭接设计”,“液压回路的设计”等等。使学生提高了独立设计和动手实现设计的能力。

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使学生掌握传统加工技能的同时,又能掌握先进制造技能。通过对金工实习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扩充和更新,保留传统的热加工和冷加工实习,增加了数控车削、数控铣削、数控加工中心切削、线切割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实习。

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变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实习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主动地将自主创意的设计亲手变成制品,建立了培养学生主动设计制造的教学机制,从而将只注重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传统教学思想转变为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思想[5]。

通过创新设计和创意制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形体的内在认识和了解, 并把专业知识与实际加工制作紧密结合起来, 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实践能力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在教技能的同时,还注重教思想、教作风。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只有好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才能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为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而贡献力量。

4.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题组带学生到天津市政公路设备有限公司等天津城市建设系统的企业去参观实习,在现场讲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先进制造技术,使学生不但见识了最新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还了解了城市建设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生产需求。课题组创建了天津市政公路设备有限公司、天津市帅超激光工程技术公司等大学生教学践基地,把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难题。

三、改革的成果与效果

通过项目的探索性改革实践,利用建立的资源共享平台 摸索建立一套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训练的培养体系, 打造出一支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机械工程训练后学生的调查和分析,由于学生受到工程实践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学生对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实践型毕业设计课题兴趣高。学生在设计、计算、工程语言的运用及技术文字表达、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写等都有提高。

学生对创新制作的兴趣浓厚,例如:在计算机环境下,学生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控编程,经过操作虚拟数控机床完成程序仿真加工检验合格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真实数控机床中,再动手操作机床进行零件的实际切削加工。

四、结论

实践证明,我们所进行的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探索性教学改革与创新 ,不仅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 ,转变了教育观念 ,更新了机械工程教学与实践内容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推广示范性工作对其他高校工程实践环节的进一步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立明,王健,张石平.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多层次平台构建[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06) .

[2]乌功相. 加强工程训练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 职业时空, 2009,(02) .

篇(4)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应是在科学发展观下的素质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之外,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校开展绘画课教学,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利用绘画教育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1 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新是国家和民主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泉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爆炸式增长,经济的增长对高科技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依赖更加严重,在国家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在吸收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是在感知、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和联想的一项探索求新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有意识培养锻炼出来的。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思维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

大学生刚刚摆脱少年时代的懵懂进入成人期,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思维上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初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过渡。相对于少年和幼儿时代,大学生在记忆、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增强,尤其记忆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达到顶峰,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在透过表象抽象表达事物本质特征上还未得到全面开发,在思维上处于一种极易塑造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关键时期。

1.2 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厚积才能薄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首先要经历积累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广泛涉猎和吸收知识,学习和掌握技能,累计经验,完成知识信息的充分占有。其次是消化期,在这一阶段将习得性知识技能进行分解、消化吸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为下一阶段做储备。再次是整合创造期,在这一阶段将前两阶段储备的各种知识技能,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整合,在实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运用,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技能体系。

1.3 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

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青春期,富有朝气的年纪赋予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他们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充满幻想、标新立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创造欲望。大学自由的教学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急于摆脱过去被动的知识接受和对师长的过分依赖,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青年时代丰富的想象力,助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平添了翅膀。

2 绘画课教学对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绘画运用线条和色彩,将无法捉摸的思维形象地表达出来,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极佳途径。绘画课程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绘画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创造与创新,其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示。

2.1 绘画基础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绘画基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创意性,一些比较流行的画派作品的艺术构思多来源于发散性思维:利用思维的发散性,通过局部重组、功能改造、比例变化等获得新的视觉形象,或者改变事物之间正常的逻辑关系。绘画的发散性思维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作为创造性思维极佳的范例丰富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突破寻常惯性思维的局限,有意识地沿着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获得多种不同的结果。绘画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特点,用画笔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又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在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们才是那个真正的主角,作品是他们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水平的最终体现,是他们思维独特性的最终表现。

2.2 绘画课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成熟阶段,对周遭事物想象是对头脑中业已存在的表象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它是绘画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的参与将会变得举步维艰。想象画教学内容,让大学生采用绘画的形式打开记忆的闸门,将以往积累的素材和知识通过组合构造出新的形象。绘画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将作者的思想体悟表现出来,反映作者眼中的社会现实,对他人画作的欣赏,也是学习作者构思、体悟和想象的过程。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去看和听的,而是用心去想象的。在绘画的创作和赏析中,大学生有意或无意识地锻炼和培养了自身的想象力,为丰富创造性思维提供动力源泉。

2.3 绘画课教学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绘画课程教学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激发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进一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绘画的审美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个人品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精神世界的升华,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绘画课在教导学生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作品之美的品鉴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其对美的品鉴能力和对自我的不断完善,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感性和理性、抽象和具体、主观和客观的分析综合能力。绘画课教学中,教师以自身在美术领域的修养为基础,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作品加以分解,重新构图创作,引导学生在用心去感悟作品产生共鸣,享受审美的感官乐趣和精神愉悦,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升华,审美感受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中感受创造力的无穷魅力,在不拘一格的思维模式中增长知识,开阔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以审美角度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摆脱初始的感性思维方式,用创造性思维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推演,以发散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想象、概括,充分展示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

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多,社会对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如今的教育偏向书面化,而对于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没有一定的保证。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大学教育开始对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加大了重视,同时将其进行不断地扩展,那么如何有好的发展方法,就需要对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从而增加大学生的体质,让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造性的思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等教学,同时运用好创造性思维,就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水平提高,创造性思维对于整个教学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提升效果。

1 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加入创造性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与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灵活性可以让教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用巧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创新性则是对教学的方法和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创新,这些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将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中,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成效。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丰富、灵活,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创造性思维会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从而会让学生更加融入学习。

1.2 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加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改善,同时还会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教育的一般训练中也可以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其进行强化,教师在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到训练中,以促进整个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3 提升体育训练成效

创造性思维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将体育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从而能让教学质量更高,达到的成效更好。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渐渐开始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对于体育训练产生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水平。

2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 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

由于许多学校都还没有深入去了解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创造性思维也没有产生重视,导致了有些大学的体育教学中还没运用创造性思维,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与老师不能正确对创造性思维进行认识。但是想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好的成效,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正确的认识,同时应用创造型思维进行训练,让其有好的发挥,才能呈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措施,那么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也会造成相应的影响。

2.2 创造性思维的应用太过于枯燥

创造性思维能否有好的应用效果在于其应用的量和实践是否长久,其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许多教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和作用。然而对于对学习提不上兴趣的学生而言,不能只是用单一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创造性思维更好地融入学生中,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3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3.1 对思维的培养需要进行重视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系统认识,同时教师也要为自己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创造性思维中进行不断地创新,明确其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再将创造性思维与大学体育教学进行巧妙结合,这样使得大学体育的训练效果有很好的提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也需要学生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让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造性的思维指的就是发散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运用,然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否得到好的应用就在于周围的教学环境好坏,在进行大学体育教育中,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相对的改善,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找出学习中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出适宜的答案,这种学习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对教学课堂环境进行构建时,需要注意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进行环境的控制,对于教学气氛来说,需要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活跃教学气氛,从而在教学课堂活跃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会更好地让学生训练效果得到提升。

3.3 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实践需要强化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入创造性思维方式会让学生的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成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为了能让学生适应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需要先让学生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的方式,然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就需要进行大力的研究。可以从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和实践来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培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能独自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对其进行有效的发挥,从而能让体育教育训练对学生的教育力加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4 结语

从文中可以看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成效好坏在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程度,其能将教学的效果大幅提升,还能让学生发挥出其最大的能力。同时,我国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对于大学体育教学训练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性,有的教师不能完全发挥出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需要从各个高校做起,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创造性思维得到好的运用,让大学体育教学训练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

参考文献:

[1] 齐骥.浅论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J].才智,2015(34):142.

[2] 时光.如何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4-125.

[3] 张晓龙.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0):141+143.

篇(6)

一、英语写作与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英语写作与创造性思维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促进写作,写作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才能运用发散和集中思维,灵活主动地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而写作本身就是把灵感写实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学生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事物间的本质和联系,探讨语言和社会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思维的成果。写作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对于写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

另一方面,写作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就理应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过程。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顺应情景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和收集资料,构思并成文。毫无疑问,英语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英语写作过程是学生思维逐步成熟的过程,合理的写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刺激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

就当前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情况来看,现状令人堪忧。许多大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结构模式化,语言缺乏条理性,内容空洞,缺乏逻辑思维。造成大学生英语写作创作时思辨能力缺乏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即从学生本身思考。一方面,中国学生深受文化传统影响,从小就学会服从,而不是创造。这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平时也不注意扩大知识面,以至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束缚。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应试压力和作业负担普遍较重。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才会动笔写作,交差了事,对于教师的批改也置若罔闻。学生不会注重知识的积累,到了考试之前或是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一些写作模版,突击应试作文。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低。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一件枯燥的任务,创新思辨能力受到束缚,而得不到开拓和发展。

2.客观因素。究其客观因素,则主要是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影响。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导致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他们来讲,写作文就是背背写作模版,写出作文就行,自己的思想一点都不重要。英语写作课堂缺乏思辨的引导,特别是有的教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为学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英语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教师要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该合理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要改革,教学内容要调整,师生互动要加强。不要满堂灌输语法句型等基本语言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注重篇章结构及内容逻辑,大量介绍并培养评判性思维的写作风格。在写作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头脑风暴,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然后启发学生集中思维将材料整理归纳,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进一步合理充分论证,使得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能同步提高。

第二,学生要学会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思辨能力。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边反思边学习,积极跟随教师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辩论。善于从教师评改和同伴评阅中学习,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修改完成写作的每一稿。学习优秀作文的篇章结构和逻辑论证,而不是死记硬背好词好句和篇章模版。不要束缚自己的手脚,不要禁锢自己的头脑。

四、结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培养思辨能力为首要任务。英语写作能力要与创造性思辨能力共同发展。英语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精神,展现个性,发展心智。

参考文献:

[1]刘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03(8).

篇(7)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指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创造力已成为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此,探讨创造力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对于开展大学生成才的培养工作,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创造力的本质内涵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JP)首次提出创造力这一概念。但是,由于学界研究的角度和使用的方法的差异,至今,对创造力的概念理解未能完全达成一致。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创造力是指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独创性地提出新思想、产生新概念、解决新问题和创造出有较高价值的产品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创造力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对头脑中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突破和超越,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观念和思路来解决问题。

第二,创造力是人的思维能力。它一方面需要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理性;另一方面更需要依仗人的独特的想象和直觉,即非理性思维;一方面需要发散思维来伸展自己的活动触觉;另一方面又需要聚合性思维来聚集自己的活动能量,逐渐接近求解问题的途径、方法和观念,最终达到对求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解决。

第三,创造力是人的自我完善的结果,是人自我实现的基本素质。创造力是个体的创造潜能,人皆有之,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智能力,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创造的可能性,但是,一个人要发现和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必须通过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来其个性和人格。

二、创造力培养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第一,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能不能成为人才,关键就看他们能否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如果不发挥创造力,即使他的记忆力再好,掌握知识的能力再强,在解决问题时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机械重复,无法实现创新和突破,不能创造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第二,创造力推动大学生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创造力使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模仿性和重复性劳动改变为创造性劳动,进而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创造性成果的取得,既是大学生主体内在素质优化的外在标志,也是大学生主体提供给社会检验以证实自己是人才的重要凭证,由此达到外在活动的质变阶段。首先,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和新主张;其次,创造力使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最后,创造力能够缓解大学生成才中的压力,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通过创造性劳动,大学生可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从而不断地取得创造性成果,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社会的承认又会极大地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其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这种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取得,不断地推进大学生从最初的初级人才不断地成长为高级人才。

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培养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造的动机,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和愿望。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具有敢于批判,标新立异,追求独树一帜为主要特征。这种创造的意向和愿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开发创造力的前提。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让他们及时了解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并使这种要求内化成他们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愿望;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又会得到增加,从而推动其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如果一个人只限于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让知识局限在一点上,就难以跳出狭小的知识圈子,就难以把自己的思维延伸到其他领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养料得到借鉴,这样,创造力的发挥必然受到阻碍。因此,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是开发挖掘他们创造力的基础条件。为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课程体系调整方面努力。如将专业性教育与通识性教育结合,使大学生获得更加完善的知识,拓展知识视野;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读书目录,让大学生有计划地广泛阅读;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科靳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件事物的思维过程。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才能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知识和疑点,才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才能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另辟蹊径。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发现和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根本途径。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是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训练大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因此也要重视其集中性思维训练。

第四,完善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人格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创造力都包括特定的人格因素在内。其中创造活动所必需,且与高度的创造性相联系的人格特征通常称为创造人格,也称创造个性。创造性人格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欲望、顽强的创造意志和健康的创造情感,并反映出创造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具有创造性人格的,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极大的创造热情等。因此,大学生要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创造动机、创造欲望、创造意志和创造情感的培养以提升其创造性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兴华.浅议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7).

2、侯日霞.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12).

3、刘冠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建设[J].柳州师专学报,2009(3).

4、曾广存.论创造力与大学生成才[J].人力资源开发,2008(11).

篇(8)

[作者简介]王雁(1971- ),女,山东潍坊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王兴芬(196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电子商务和web应用安全;白菁(1977- ),女,陕西西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监控。(北京 100086)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专项规划重点课题“北京高校学优生创造性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75-02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力是产生新颖的和适宜的工作成果的一种能力。随着心理学对创造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等因素的综合体。很多学者开始寻求创造力的综合评价模式。创造性思维是提供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是多种形式思维协调活动的综合体。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主要指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倾向。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构成了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试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所突破。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试图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按照专业门类(理、工、文)各选取一个学院,采取整群抽样法在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抽取一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共406名有效被试。其中理科196名,工科107名,文科103名;男生266名,女生140名;大一学生93名,大二102名,大三103名,大四108名;独生子女276名,非独生子女130名;生源地城市221名,城镇55名,农村130名。在每个班级内按照学习绩点进行排名,取前15%作为学优生,中间70%作为学中生,后15%作为学差生。

2.研究工具。本研究把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创造性人格选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量表》,把创造性倾向分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四个维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测定选用2003年由骆方编制的《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研究对其中的部分条目在语言表达上进行调整。量表有较好的项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共46个条目,包括10个维度: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

3.统计方法。采用SSPS13.0进行数据转入和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在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的差异。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学习成绩与创造性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以绩点作为学习成绩,对学习成绩与被试的人口变量以及14个创造力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6.107,p=0.000),R2=0.213,引入变量可解释学习成绩21.3%的变异。研究结果表明,高考成绩的高低、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

2.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倾向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倾向的4个指标――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626.627,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力人格倾向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F=1.210,p=0.290)不存在差异。创造力倾向的4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只在挑战性上表现出边缘性差异(F=2.944,p=0.054)。两两分析表明,在挑战性上,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t优-中=0.963,p=0.016)。具体分析表明,在创造力人格倾向的4个维度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只在挑战性上差异显著;在冒险性和想象力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好,但差异不显著。

3.不同学习成绩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指标把握重点、综合整理、联想力、通感、兼容性、独创力、洞察力、概要解释力、评估力、投射未来为因变量,以学习成绩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x2值3.033E3,显著性水平0.000,因变量之间具相关性。在总体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差的学生不存在差异(F=1.165,p=0.278)。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10个维度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通感(F=3.813,p=0.023)、投射未来(F=4.868,p=0.008)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表明,在通感能力上,学习优秀和学习中等以及学习优秀和学习差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t优-中=1.383,p=0.007;t优-差=1.299,p=0.038);在投射未来能力上,他们也差异显著(t优-中=1.435,p=0.002;t优-差=1.359,p=0.019)。具体分析表明,除把握重点维度外,在其余9个维度上,学习中等的学生均表现最差,但差异不显著;在独创性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表现最好,其余9个维度学习优秀的学生表现最优,但只在综合整理和兼容性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优-中=1.073,p=0.020;t优-中=1.172,p=0.052)。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创造力的14个指标中只有把握重点和独创性指标在解释大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具有显著意义,并且把握重点能力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独创性与学习成绩表现出负相关。也就是说,把握重点能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而独创性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把握重点是寻找问题的核心,把握重点和关键的能力,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基础能力。善于把握知识以及考试内容重点可以取得好成绩,但仅具此一项能力难以取得创造性的成果。独创性是从不同的角度,独辟蹊径地分析、探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学生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指标,然而考试成绩反映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甚至独创性能力越高的学生反而学习成绩越差。在实际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能只是一句空话,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高呼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当前大多数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考试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成长。有些高校脱离课堂教学,试图在课堂之外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收效不明显。实际上,创造力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掌握,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重要场所。近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为知识在创造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佐证。有研究者指出,丰富且结构良好的知识对创造性产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组织形式、知识体系等,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更具组织性和迁移性,发挥知识教学在学生创造力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探索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成长的考试评价模式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研究结果还表明,高考成绩、是否独生子女、性别、生源地的差异在解释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有显著意义。分析表明,在总的创造力人格倾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学习成绩优秀、中等和差的学生没有差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看重学生的成绩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创造力。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创造力等同于智力,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智商高的学生才有创造力。但学习成绩的差异更多是由隐藏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因素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本研究表明,在创造力的14指标上,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在13个指标上表现最差(把握重点除外),并且在挑战性、通感和投射未来3个指标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在通感和投射未来能力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甚至在冒险性、想象力、独创性上学习差的学生反而表现最优。这提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造力培养上,要注意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动机和热情,对学生一视同仁。有心理学家指出“创造力是一种几乎人人生而有之的潜力”。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如何把这种天赋激发出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宁,吴庆麟.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作用述评[J].心理科学,2010(5).

篇(9)

一、创造力发展过程的研究

国外对创造力的研究由来已久,从Guilford的三维智力结构模型,Taylor的三维课程模型,Williams的认知——情感交互作用理论,到Treffinger的创造性学习模型,和Renzulli的创造力培养理论。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取得了一些成果。综合国内外创造力培养研究理论发现,一般研究对象对儿童,关于对大学生的分析研究较少,且没有给大学生创造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二、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以及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创造力现状进行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采用威链姆斯创造性倾向测验量表,要求受测者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为特点,如果完全符合则在答案纸上“完全符合”的圆圈内打“v”,如果有些句子仅在部分时候适合你,则在“部分符合”的圆圈内打“v”,如果有些句子对受测者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则在“完全不符合”的圆圈内打“v”。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综合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缺乏意愿探究复杂的问题或主意,缺乏追根究底的精神乏想象力,有因循守旧的思想,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冒险性,不能够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

三、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本文认为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想象力特征上得分高的受测者善于视觉化并建立心像;善于幻想尚未发生过的事情;可进行直觉地推测;能够超越感官及现实的界限。

在挑战性特征上得分高的受测者善于寻找各种可能性;能够了解事情的可能性及现实间的差距;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

在冒险性特征上得分高的受测者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敢于猜测;能在杂乱的情境下完成任务;勇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四、提高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具体措施

培养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001—02

当前,把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努力目标,而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持续不断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则是基础和前提。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各种创造活动的基础。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具有过硬的创新素质,事关我国未来社会的兴旺发达,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

一、确立系统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形成一个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也形成一个系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形成,需要各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确立系统观念,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

同时,要贯彻“大德育”的思想,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来讲,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独有的活动,树立“大德育”的意识,即高校的全体工作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无论是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一般的专业课教师,或是政工人员、管理人员,都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始终在日常工作和课堂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素质培养之间找到结合点,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合力。

主体上要全员化,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上也需要加入创新的东西,以创造理论为指导,优化课程设置,拓宽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加强基础核心学科课程,开设专门的创造思维技能训练课;在课程内容上,把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适应时代气息需要的内容选择进教学内容中来,即教学内容的选择向学生和社会的生活实际开放。除了手中的教科书,还需要一本“社会生活丛书”,让教学真正回归社会,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源泉。

二、创设良好氛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三级管理的教育机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自主因素,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修养。从评估体系的建构来说,建立课程创新的评价体系,摒弃传统的重知识、重结果、重外在评价的做法,确立与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能够科学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政治思想品德状况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突出来。

这就迫切需要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胜任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将以往的定性研究提升至定量研究的高度,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性,把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其融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对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教育学生,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提升其创新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217-02

当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对我们国家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文明程度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人才。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当今新时代的大学生将是未来我国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我们国家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是:如何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回归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最初的本质,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创造力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创造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和理解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指在寻求一定目的和要求的条件下,运用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思想、新概念,并且具备一定的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生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创造力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关于创造力的结构,一般来讲,知识、能力、品质三个要素组成了创造力的结构。广博的知识是构成创造力的最基础的要素。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创造性融合、发展的时代,各门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将会产生出一些新的学科和新的领域。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知识面狭窄,就可能直接影响其思维的发展和视野的开阔,从而限制其创造力的提高。个性品质是实现创造力的保证和基础。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还包含着其对事业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这也是激发其强烈的创造欲望的不竭精神动力;因此,要具有“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的实践创新精神。要具有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敢于树立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拘泥受制于传统的落后观念。

创造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越来越重要,创造力是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一个关键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和充分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尤其是关注人才的创造性发展,注重考察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纵观历史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依靠科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创造实现的。所以,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充分调动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二、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也在试图加强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匮乏,这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制约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近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固定和单一化。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也缺乏创新性,学生没有足够的场所和地方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除此之外,一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与我国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计划是不相适应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多数课堂至今还沿袭着“满堂灌”的传统式教学方法,课程的考查方式是比较单一的闭卷考试,学生们只有上课记笔记,考试前复习笔记,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学课程,这就使得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走,缺少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交叉和糅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过大,这使不少大学生限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了解不到交叉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未能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形成积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导向、激励和隐形教育功能。”[1]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普通高校里校园文化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很好的功能和作用。

(二)教师因素

如果教师缺乏创新的观念和素质,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一些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教学的目标是把知识讲深刻讲透彻,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现有的知识,但却严重约束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自由、宽松、民主氛围,鼓励创新和注重个性发展的课堂,但是现实的大学课堂却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的沟通和交流,没有给学生展现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就难免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其创造才能的施展。

(三)学生自身因素

一般而言,多数大学生习惯于接受和掌握书本上原有的知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从未产生过质疑,从来没有怀疑和挑战过权威。纵使他们也重视一些问题和答案的解决,却很少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大学生认为,创新和发展只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普通人根本不具备创造的能力。许多大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究竟什么是创造力,也从未相信自身其实也蕴藏着无限的创造资源。此外,大学生还缺少关于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受教师教学方法和思想的束缚,只愿意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结论,对于开启创造力的一些创造学方面的知识却很少涉猎,比如对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发现真理的、如何区分真理与谬误及它们的矛盾运动转化过程,以及关于发现、分析、归纳、猜想方面的知识也知之甚少。

三、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对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一)鼓励大学生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独立、创造性的个性,这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创造性教育的要求。一是要积极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宽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大胆地假设和猜想,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于一些大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看法和建议,要引起注意,不要急于作出评判,尽量给予赞许,肯定其有价值的一面。二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拼搏精神。一个没有经历风险,没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是很难登上创造的巅峰,创造出一些创造性成果的。四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态度。在创造、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遭到别人的非议,甚至是嘲笑的目光。并且一些我们创造出来的成果一时可能还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对创造的道路要乐观、自信,不要轻言放弃。

(二)充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人们认识事物的动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和源泉,不断推动人们对新事物和客观规律的认识。因此,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外,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一是问题情境法。教师应适时地提出问题和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大学生在情境的感悟和体会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二是启发式教学法。要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善于寻找事物间的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三是集体讨论法。要加强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新思想。

(三)注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思维的贯通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一是从思维品质上来看,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比较分析事物的矛盾、变化和异同,从而激发大学生形成敏捷、灵活的思维;大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轻信和盲从权威,要全面和系统,“拓展大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开放性;通过因果溯源、归纳演绎、分析推理,使其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2]。二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应鼓励大学生合理的猜想和想象,强化直觉思维的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增强,与大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

(四)强化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广泛地开展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检验和强化所学知识,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一是要积极开展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小组讨论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二是要组织好校内的实践活动,如科教技能比赛、发明创新活动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三是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校外实践训练基地,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认识、开阔视野。

参考文献:

[1]康永杰.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1998,(3).

[2]刘东菊,汤国明,刘荣欣.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3]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