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人安全防护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c)-0157-03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1]。为确保老年痴呆症患者居家安全,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本研究对98例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对策,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总医院的98例老年痴呆患者临床资料及出院随访情况,其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59~79岁,平均(69.89±11.02)岁;临床分期:早期30例,中期40例,晚期28例;居家时曾经发生误食或食物梗阻18例,占18.37%,坠床20例,占20.41%,跌倒18例,占18.37%,烫伤15例,占15.31%,有自伤倾向15例,占15.31%,走失12例,占12.24%。
1.2 研究方法
居家安全隐患包括跌倒、坠床、伤人或自伤、误食或食物梗阻、走失、烫伤。首先,对本组98例痴呆患者居家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问卷调查,然后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后对比分析了安全措施实施前后MMSE量表评分、生存质量及危险发生率。
安全防护对策包括:①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衣、裤、鞋,鞋底最好为防滑的软底;外出时不穿拖鞋,并有人陪同,穿脱袜子、鞋、裤应坐着进行。在行动前应先站稳,起身时不能过快,站稳后再迈腿。②对服用安眠药的患者,尽量避免起夜,在睡前准备好夜间所需物品和便器并放于床旁;对服用降压药及降糖药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头晕等症状。③对在家里也找不到自己床或卫生间的重度痴呆患者,应当尽量避免改变其生活环境的布置[2]。居室内的设施要便于老人活动,利于通风和采光,厕所选用坐式马桶,并设有扶手架,地面要平坦干燥,地砖要防滑,防止患者跌倒[3-4]。床的高、宽度应合适,方便上下床,对于活动不便的患者,应尽量使用硬床垫,避免患者在翻身时失去重心发生坠床。床上解小便后应及时倒便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独自下床。④应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状况,关心、关爱患者,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时不要与其争辩,可采用转移其注意力的方法缓解。对于患者的暴力、攻击等伤人行为,要采用疏导、解释、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不要责怪、指责患者,以免增强患者的逆反心理,暴力行为更为严重。⑤日常用品应选用不易打碎的物品并定点放置,移开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严禁放置危险物品,如热水瓶、刀、剪等,要避免选用玻璃或镜面玻璃家具,从而避免碰撞或划伤患者[5]。发现患者有可疑行为应及时排除并阻止,以确保并患者的安全。⑥评价患者的吞咽功能及饮水时是否有呛咳。痴呆患者思维混乱,因此,进食时环境要安静,使患者注意力集中,吃饭时不要讲话或者做其他事情。食物要软烂而易消化,防止阻塞气道,进食时尽量取坐或半卧位。吃药时家属要检查患者的口中、手上无药,确定患者已将药服下,以免造成藏药、错服、漏服。对吞咽困难患者必要时应给予鼻饲,缓慢进食,进食后不宜立即翻身,应保持坐位或半卧位30 min以上,以防反流及呛咳。⑦避免患者单独外出,身边必须有家属陪伴,防止患者独自外出时走失。患者衣袋中放置联系卡片,上面写有患者姓名、联系电话等,或佩戴写有相同内容的识别腕带,以便走失后可以得到帮助。⑧避免患者使用暖水袋,进食、水前先将食物放置适宜温度后,再让患者进食,洗澡时水温适宜后再让患者进入,并有家属陪同,防止患者私自调整水温。
1.3 MMSE量表[6]
MMSE量表共计30分,主要评估内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短程记忆、注意计算等10个项目,每项目的分值为3分,分数在27~30分范围内为正常,
1.4 生存质量评价
本研究使用的患者生存质量评估标准总分为144分,主要包括:患者的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以及躯体生理功能状态项目,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干预前后MMSE量表评分比较
除物体命名外,患者干预前后MMSE量表其他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后优于干预前。见表1。
2.2 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根据生存质量评价标准,对干预前后患者近期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总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后优于干预前。见表2。
2.3 干预前后患者居家安全隐患发生率比较
实施安全防护对策后患者居家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安全防护对策前(P < 0.05或P < 0.01)。见表3。
3 讨论
老年痴呆患者居家安全隐患发生原因分析:步态的稳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损是引发老年人跌倒的主要原因[7]。而老年痴呆患者由于认知能力下降及精神行为异常更容易发生跌倒。有报道,我国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14%~34%[8]。痴呆患者发生跌倒的概率较正常老年人明显增加,4%的跌倒老人发生骨折,11%导致软组织损伤。也有调查显示,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发生跌倒的概率为60%~80%。老年人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关节灵活性能减弱、头晕等均易发生跌倒;多数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相关疾病,服用各种药物易导致低血糖、性低血压等,均可致跌倒。痴呆患者平衡感觉减低、睡眠质量差、纠正失衡能力下降、睡眠期间翻身幅度过大或者身材高大患者,均易发生坠床。部分痴呆患者容易被幻听等精神症状支配或影响而造成自己或者他人危险,存在潜在的冲动,出现伤人、毁物等行为;部分患者有偏执行为,脾气暴躁,一意孤行,容易与家人发生冲突,从而发生伤人行为;患者有时觉得自己会给家人造成负担,成为家人的累赘,心情沮丧、抑郁,会产生自杀倾向,也会有自残、自伤行为[9]。老年痴呆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常有拒食、贪食以及乱吃东西情况,易发生误食及呛咳或食物中毒。部分患者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会有拒服药物、藏药、吐药、吃错药物等行为,经常会误食家人的药物,导致低血糖等症状发生,还会因饮食结构不当、进食急促发生呼吸道梗阻,而导致窒息。走失多发生在肢体活动能力较好而定向力障碍的患者,会在熟悉的地方迷失方向,常认为自己不需要家人陪同,由于定向力、记忆障碍,在离开后找不到回去的路;同时,由于痴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不懂得求助于他人,语言及社交能力下降,说不出居住地址、联系方式,因此,经常会走错路或者进入危险区域,更容易迷路走失。老年人感觉迟钝,痛觉灵敏度下降,反应慢,皮肤温敏感下降,末梢循环变差,在使用热水时容易烫伤,进食较烫的食物时反应迟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及时与家人沟通,容易发生烫伤[10]。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安全防护对策后患者居家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安全防护对策前(P < 0.05或P < 0.01);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居家中应注意老年痴呆患者安全隐患,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避免患者高危行为,使老年痴呆患者居家安全性得到提高。同时,家属应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居家安全知识及增强安全意识, 有效预防各种危险的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居家期间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华丽,于欣.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6):358-360.
[2] 王海荣,彭锡铃,张永莉,等.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45-46.
[3] Elaine S,Joan RC,Roger DW. Dementia in the new millennium [J]. Medsurg Nurs,2003,11(2):61.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report on falls prevention in older age [R].2007:1-47.
[5] 张振馨,陈霞,刘协和,等.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四地区痴呆患者卫生保健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20):116-121.
[6] 潘永惠,段淑荣,赵庆杰.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相关检查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3): 161-163.
[7] 王鲁宁.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4):251-253.
[8] 梁平,翁雪玲,陈燕.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心理行为症状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26):2373-2374.
选取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安全防护图标实施后收治的124例神经内科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安全防护图标实施前收治的124例神经内科患者为对照组。入选条件:均为首次住院治疗,神志清醒,无精神异常,且言语表达及理解能力均正常。其中,对照组男68例,女56例;年龄26~79岁,平均(46.6±5.8)岁;平均住院时间(15.0±5.3)日。观察组男70例,女54例;年龄25~77岁,平均(45.9±6.1)岁;平均住院时间(15.7±4.9)日。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安全防护图标的制作
(1)使用入院评估表对神经内科患者的基本资料、体检情况、生活与营养状态、心理状况、自理与康复能力、疼痛程度、压疮及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等进行详细评估,最终确定13种神经内科常见的安全隐患,分别为防走失、防跌倒、防压疮、防坠床、防误吸、防舌咬伤、防自杀与伤人、放烫伤、防意外拔管、防肢体功能废用、防泌尿系统感染、防肺部感染、防下肢静脉血栓。(2)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制作安全隐患识别与防护图标,其中图标外形要美观、易于摆放,颜色要醒目、便于区分,内容要通俗、易懂。
1.2.2安全防护图标的应用
(1)对神经内科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内容为安全防护图标的使用、资料收集与信息反馈等。(2)分析所选病例的入院评估表,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病人,给予我科统一制作的安全防护图标,将大图标放置于患者病床尾部的信息栏,并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以便于床旁识别,帮助临床采取正确而及时的防护措施。将小图标贴于腕式识别带上,以便于患者外出活动、检查及医务人员识别,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安全防护图标实施过程中,护士每2小时进行1次检查,内容包括防护措施落实与否、图标是否丢失等。责任护士每周进行2次复评估,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则需根据新的安全隐患评估结果调整图标的内容及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4)对出院时仍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给予腕式识别图标,以方便院外医务人员的快速识别,使其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并能向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汇报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5)定期进行电话调查、随访,及时反馈安全隐患的信息。
1.3效果评价方法
①观察和记录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事件,并填写意外事件表,比较安全防护图标使用前后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②患者出院前1天,分别调查医、护、患三方对护理安全管理和隐患防护措施的满意度。
1.4统计分析
使用软件包SPSS14.0处理所选病例的数据资料。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比较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患者的坠床、走失、误吸或窒息、自杀或伤人、肢体功能废用、肺部感染、意外拔管、泌尿系统感染、舌咬伤、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
2.2实施前后医、护、患三方对安全防护的满意度比较
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后神经内科的医生、护士及患者对护理安全防护的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眼科住院患者老年人居多,而且多有单眼甚至双眼的视力障碍,自理能力差,好多患者还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住院期间可能发生跌倒、坠床、暗室内碰伤等安全问题。眼科对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7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癫痫等老年眼病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眼科住院眼病合并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78例,其中含并糖尿病者30例,合并高血压、心脏病者21例,合并癫痫病者5例,合并脑中风、脑出血后遗以致症肢体活动不灵者16例,合半眩晕症、低血压者6例。60岁以上患者28例,70岁以上患者32例,80岁以上患者10例,90岁以上患者8例,平均住院天数6天,其中发生低血糖反应晕倒1例,卫生间跌倒1例,均未发生骨折、外伤等意外,余者无不安全事件发生,安全出院。
2 不安全因素原因分析:
2.1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感觉迟钝,视力障碍,听力受损,关节、平衡能力失调导致步态不稳,易跌倒。
(2)病理因素:眼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导致机体功能障碍,自主活动受限。
(3)心理因素:患者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自尊心强,不愿寻求护士或他人的帮助,在活动时终因体力不支跌倒。
(4)药物性因素,患者经常服务的药物中如镇静安眠药、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等同时能产生眩晕、低血糖、低血压等副作用,影响患者的认知定向功能,导致意外发生。我们眼科病房就发生过1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晕倒在走廊的病例。
2.2外在因素又称环境因素:环境常常是导致发生跌倒、损伤的重要因素。如:地面有积水、病床无护栏等。
2.3跌倒:眼科潜在不安全因素:眼科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均有不同程序的视力障碍,适应能力下降,加上有时候地面光滑、潮湿,过道障碍物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我科发生1例跌倒患者,是因患者入厕大便蹲得过久,起身时卫生间地面潮湿发生跌倒。
2.4坠床:患者双眼视力障碍或术后双眼包扎,再加上环境改变,病床如无防护栏,患者易发生坠件。
2.5暗室内碰伤:暗室是眼科检查的特殊环境,眼部许多精细检查都要通过裂隙灯、眼底镜在暗室内进行。暗室光线较暗,加上患者对环境陌生以及视力障碍,很容易碰伤,引起医疗纠纷。
2.6安全告之行为不规范,健康教育不细致、不到位,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及防护意识介绍不详细、不具体将会给患者带来不稳定的心理负担,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3 建立健全安全防护措施:
3.1更新护士服务理念,建立建全规章制度:优质护理服务并不是单纯地取消陪护,由护士为患者洗头、洗脚,照顾生活,而是对我们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把护士还给病人”,让护士去观察患者,去帮助患者,去指导患者。我科老年患者居多,自理能力差,在没有陪护的情况下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对我们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眼科全体护士积极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参观上级医院优护理示范病房、,外出进修学习等途径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增进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发动全科护士的智慧,通过大家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更新制定了一系列安全防范措施,建立起建全的规章制度。
3.2做好患者的风险评估: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进行入院评估,评估内容除一般情况、护理查体外,重点评估患者的生活处理能力,根据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护理计划。通过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指导护士有重点地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高危风险患者及时填写意外事件风险评估表,并及时评价。
3.3保持周围环境的安全:
(1)加强病区环境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床距要适当,病床不能太高,必要时厕所应备坐凳。病床要有防护栏。
(2)病区内应有足够亮度,光线分布均匀并避免闪烁。楼梯间灯光不能太暗。
(3)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开水房、卫生间水渍要及时擦干,并备防滑垫。
(4)卫生间、开水间应设防滑标志,走廊、卫生间应设有扶手。
(5)患者用物固定放置,床头铃应放置于患者触手可及的位置,便于求助。
3.4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入院时向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使其尽快熟悉,安全告之详细介绍到位,患者及家属双签名。护士在患者住院其间多与其交流,了解其需求,并提供及时的帮助。护士需耐心向患者讲解用药、饮食、卧位等等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所患疾病有正确认识,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减少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3.5防暗室碰伤:暗室的仪器和物品必须放置简单合理,患者检查前先带其到暗室,熟悉暗室设施环境,让患者有安全感,并安排护士在暗室内陪护患者,安全协助患者完成检查。
3.6防坠床:为防止患者坠床,对老年人、儿童、双眼包扎等患者应装上床栏,悬挂防坠床标志,特别加强中夜班护士的巡视、观察,对烦燥不安患者必要时加用约束带约束,并注意观察受约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定时放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84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博物馆收藏着地方和国家的重要文物,如名人字画、陶瓷及青铜器等,这些文物都是国家历史的见证,有很大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博物馆盗窃案件,反映出我国博物馆安全防范工作的规范建设存在漏洞。
1 博物馆的安全防护漏洞
馆藏品拥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防盗要求较高;而像航天博物馆、地理博馆之类的,藏品体型较大,消防工作开展比较困难。
1.1 安全防范技术水平低
近年来,收藏行业被炒的火热,这催生了不法分子盗抢博物馆的心理,安防技术的缺失给这些不法之徒提供可乘之机,甚至有部分参展人员借助监控死角,在人流高峰期偷盗其他游客的财物。许多博物馆在安装监控系统时,存在很多死角,为了让博物馆看起来更加美观,在设计博物馆时,甚至有意减少监控探头。在挑选监控系统时,对系统的保障性能不加考察,使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得知系统故障。
1.2 消防应急系统存在漏洞
按照国家的室内装修标准,室内场所应配置灭火器、消防应急用品,安装应急自动喷水系统、消防警报系统、消防栓等。而很多博物馆在装修时,虽然放置了灭火器和消防应急用品,但灭火器的规格、数量,应急用品的种类根本不符合规定,一旦发生火灾,不能起到灭火和逃生的作用。一些博物馆在建设时为了满足藏品布置需要,将消防栓、报警按钮等设计在了较为偏僻的地方,使用非常不方便,诸如吊顶的喷水器等几乎形同虚设。博物馆的应急系统主要是应对暴力事件、踩踏事件以及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以方便组织人员逃生,规范参观秩序以及控制暴徒。博物馆在投入运作之后,很少组织应急演练,相关部门也没有根据博物馆的人员流动量制订应急预案,缺少相关参展制度,应急系统存在较大漏洞。
1.3 安防队伍有待增强
安保队伍是博物馆安全防护系统的中流砥柱,是安全防护任务的执行者。我国博物馆安保队伍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是4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身体素质方面不足以承受博物馆安全防护这样强大的工作负荷。另外,一部分安保人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较弱,缺乏严谨、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对监控系统、报警系统的操作技巧少有了解,也缺乏勇敢无畏的胆量。
2 博物馆安全防范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良好的安全防护系统能保护博物馆的藏品安全以及参展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博物馆的安全防护工作可从消防措施、三防措施、安防制度以及人员培训这几个方面展开。
2.1 三防技术的有效运用
三防指人力防范、设备防范和技术防范3种安全防护措施。人力防范是最根本的防范措施,也是其他一切防范措施的主体。加强人力防范,首先,要扩大人力安保队伍,推进安保队伍的年轻化建设,尽量聘用退伍军人或者武装能力较强的中青年人才;完善博物馆内的监控系统及其他安全防护设备,全力做到监控无死角;改进藏品展览柜,选用防盗器械、防爆性材质好的展柜,在展柜上装置自动报警系统,一旦展柜遭到损坏或非正常开启,报警系统就能自动发出警报;重视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建立一套自动化、智能化的安全防护系统,增加防护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2 完善消防系统
博物馆是人流量较大的室内场所,空气流通不畅,比较容易发生火灾,一旦博物馆起火,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文化价值损失。博物馆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馆内的消防需求,按照国家的室内环境消防建设标准配置完善消防用具,在逃生通道安装应急照明灯、逃生指示牌;保障消防栓的水源、水压稳定,遵循消防用水优先的原则。在发生紧急情况时,首先供应消防水源;建设烟雾报警系统与喷水灭火系统,这两个系统能在感应到烟雾或者火苗之后迅速发出警报并且喷射水源,及时灭火,控制火势。
2.3 建立健全博物馆应急系统
在周末、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博物馆的参展人数会大幅度提升,很有可能发生踩踏、拥挤事故。安保部门要组织逃生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制订多套预备应急预案,做好后勤保障;加强安全巡查,发现危险事件要及时解决,减少安全隐患;制订并实施展览制度,规范游客行为,坚决制止虚假传播危险信号,引起骚乱的行为发生,对散谣言的人要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罚款或移交公安机关。
2.4 建立安全防护制度
博物馆建投入运行前就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包括消防安全制度、观展制度、人员出入制度以及安保岗位制度等,规范展馆游客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各个安保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升和强化安保部门的职能;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以及本博物馆的展览性质、开放性质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盗、防火、防抢制度。安全防护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提升安保人员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2.5 人员培训
博物馆管理人员应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工作人员面对突发危险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精神,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对于安保人员,要定期开展擒拿格斗技术培训和消防器材使用技巧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安全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由于眼科患者视力障碍,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误食、暗室内碰伤等安全问题的几率比一般患者高,故而我们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采取人文关怀以及安全防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影响眼科住院患者安全危险因素分析
1.1跌倒眼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地面光滑、潮湿、有果皮,病房内设施多,过道障碍物,俯卧时间过长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有患者因术后卧床时间长,在慌忙起身接电话时跌倒,导致颅底骨骨折。
1.2误食眼科患者因视力障碍发生误食屡见不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另外,因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激发白内障或青光眼的患者,误食后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给术后带来不利因素。
1.3暗室内碰伤暗室是眼科检查的特殊环境,眼部许多精细检查都要通过裂隙灯、检眼镜在暗室内进行。为有利于检查,暗室内光线较暗,加上患者对环境陌生以及视力障碍,没有适应暗室环境就接受检查,很容易碰伤,引起医疗纠纷。
2安全防护措施
2.1防跌倒我们对手术后和俯卧时间长的患者提醒其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30秒后再站立,站立30秒后再行走,以防跌倒。
2.2防误食对于视力极差的老年患者,均应由护工或家属喂饭,每喂一口都要用餐具或食物接触一下老人的嘴,然后再将食物送进口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每餐均应由护士检查后方可食用,以免饮食不当影响治疗效果,再者喂饭的时候尽量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作为专门设计用来服务于老年人的一种住房形式,老年公寓在整个规划、设计、建造的全过程都需要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及生活模式、经济能力、消费习惯等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最终将成果落实在公寓产品及服务中,在细节上体现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与关爱。
适合老年人经济能力的设计
(1)老年公寓作为一种商业地产模式,想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健康运营,必须保证其持续、稳定的合理盈利,项目的市场定位非常重要,不同的项目档次对应于不同支付能力的养老客户。老年人对于陌生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意味着老年公寓所提供的环境应尽量贴近其客户所熟悉的正常居家生活状态。建筑设备及材料应避免单纯追求酒店式的高档化,建筑及装修风格避免过于最求个性、另类,项目投资应真正体现在对老年人实际日常生活的需求方面。暖通空调系统设备的选择也应遵循相同的原则,注意根据项目定位来进行系统造价控制以及确定设备选用的经济性。
(2)公寓新风的提供应首先考虑并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当仅采用自然通风无法满足室内新风要求时,应采用同时设置自然通风及机械新风系统的复合方式。在室外温、湿度适宜且室外空气清洁,在自然通风可以满足室内新风要求的时间及区域优先采用自然通风,以排除室内余热及室内污染物,为室内人员提供新鲜空气,调节室内温湿度,其余情况采用机械新风系统,以此降低室内空调负荷并减少机械新风系统运行费用。在进行经济比较的前提下,考虑机械新风系统的形式,合理选用直流式通风设备或全热回收设备,满足人员健康及节能要求,节省系统及设备投资及运行费用。
(3)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各地区气候差异较大,供暖及制冷的系统要求不能一概而论,需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气候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设计。例如在无冬季供暖需求的夏热冬暖地区,我们仅需提供有效的夏季空调设计即可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正常需要;在严寒及寒冷地区,有效的供暖系统是必须的,而空调系统是否设置则需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具体气候条件及经济性来确定。在夏热冬冷地区,由于属于传统的非集中供暖地区,大多数普通住宅不设置供暖系统,冬季室内阴冷潮湿,舒适度较差,所以如果项目投资允许,建议冬季设置供暖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
(4)供暖、空调系统形式的设置要考虑老年公寓的入住率、同时使用率和计费方式等因素。集中系统设置分户冷、热计量措施,或直接在各户内设置户式分散系统,使得各户均可以对室内末端设备进行分室的自主控制启停和调节,进而通过系统的优化设置及老年人的行为节能有效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设计
(1)老年人由于逐渐减少了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的联系,感觉自身被社会关注与需求的程度降低,心理上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落感、孤独感。基于上述考虑,活动区、阳光房等能够满足老年人沟通交往的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就更显重要。这些房间的特点是老年人停留时间长,且人数较多。通常来说,老年人由于活动量的减少、新陈代谢减弱,身体耗氧量降低。但当其身体状况差,需在室内进行疗养护理时,或室外天气状况不适宜外出活动时,老年人在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长时间停留。充足且清新的新风供给对老年人的康复及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室内除了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外,还需根据室内可能容纳的人数等情况适当加大机械新风系统的设计新风量。
(2)虽然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降低,但他们不希望成为成为子女或社会的负担,尽量自食其力,考虑到这一点,系统设备的运行程序应尽量智能化,控制方式应尽量简单、易懂。
关注老年人生理特点的设计
(1)室内温度的设定:老年人自身新陈代谢过程减缓,身体常常会感觉发凉怕冷,需要比普通成年人更高一些的环境温度。老年公寓冬、夏季的室内设计温度控制范围均宜略高于普通住宅2℃左右。此外,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弱,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当室内外温度差较大且缺乏必要的温度过渡,容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卧室、起居室等主要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之间宜设置温度过渡区域,比如门厅、走道等。卧室、起居室等房间的冬季供暖温度控制范围宜考虑在22~24℃之间,夏季空调温度控制范围宜在26~28℃;过渡区域的冬季供暖温度控制范围宜在16~18℃,夏季空调温度控制范围宜在28~30℃。
(2)供暖设备的选择:从舒适性方面考虑,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所提供的室内温度场是温度自下而上逐渐降低,足热头凉,舒适性最高。散热器供暖系统的舒适性为其次,空调热风供暖系统及顶板辐射供暖系统的舒适性最差。采用辐射供暖方式时,室内设计供暖温度可降低2℃。此外,淋浴间应设置安全可靠的快速升温设备,常用的有辐射式和热风对流式,可以在淋浴期间为老年人提供短期的温暖环境。
(3)室内湿度的设定:老年人中患肌肉关节疾病及支气管、肺部疾病的人数和比例均较多,身体对于湿度非常敏感,室内湿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加重病情。系统设计时应考虑湿度控制措施及相应设备,例如利用集中空调、新风系统机组内设置的加湿段和冷水盘管段冷却除湿或采用专用除湿机,也可以在各房间内设置分散式小型加湿器及除湿器。
(4)室内气流组织:通风空调设备送风口应避免对室内人员长期停留区域直接送风,应通过对送风口的位置、方向、形式、尺寸、风速、射程等参数的设计,将人员活动区域控制在送风回流区,回流区允许最大风速建议小于0.2m/s。老年人神经系统退化,身体感知能力下降,气流长时间持续直接吹过老年人身体,尤其是冷气流,会快速带走身体表面的大量热量,造成体表温度过低、身体不适,引起风寒感冒等疾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人更会加重病情,对身体造成伤害。空调的送风口、新风送风口等均应特别注意。此外,在寒冷和严寒地区公寓主入口宜设门斗,尽量避免使用风幕,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5)室内噪声控制:老年人对噪声敏感,尤其是睡眠时,受到外界噪声干扰容易失眠,需要安静的休息环境,特别对于患有心脏病的老年人,噪声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室内安装的设备、管道、风口等必须进行严格的消声设计。所有产生振动的设备、机组除需要生产厂家配套减振垫或减振器外,尚应设置减振基础;吊装设备及风管、水管采用减振吊杆,其穿墙或楼板处均做隔振和软接处理;为确保减振效果,设备与基础间及基础与楼板间不得有硬性连接;各机组进出风管上均装软接头,进出水管上装避振喉软管;设备选型时注意选择低噪声产品,同时空调、通风系统根据设备出口噪声值及服务空间噪声限值设置消声器或消声弯头。设备机房做消声、隔声处理,墙壁贴超细玻璃棉,外贴多孔板。
(6)系统及设备操控性:老年人神经系统的退化,导致其记忆能力降低,对于新鲜事物难以形成有效认知,故此对于其不熟悉的设备控制方式难以掌握,直接导致影响其对设备的正常使用。设备控制面板尽量选用控制按钮尺寸较大、数量较少、功能简单,显示内容简洁明了、字体较大的产品。
(7)设备控制标识设置:老年人视觉下降,包括对于光线的明暗、色彩以及视力等,设备辅助指示标识的设计制作应采用尺寸较大、对比鲜明、简明易懂的图示。
重视老年人安全防护的设计
在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及设备布置时必须对其安全性给予足够的关注!
(1)设备的外形及其摆放位置:老年人的肌肉能力较弱,不仅仅体现在力量方面,肌肉的控制力也在减弱,对事物的把持能力下降,身体的协调能力降低,安全辅助措施不到位或地面湿滑等情况便极易导致老年人摔倒,如果室内选用的散热器等低处安装的设备外形不够圆滑或摆放位置不合适,或吊装设备的安装高度不合理,都会成为老年人在室内的安全隐患,发生磕碰事故,危及健康甚至生命。
(2)散热器的防烫伤措施: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对外界事物触觉减弱,在冬季,有些老年人习惯坐在散热器边读书、看报或望向窗外,这个过程中老年人有可能紧贴散热器,甚至睡着,由于老年人触觉感知迟钝,身体直接接触散热器,较高的散热器热水温度会导致烫伤事故的发生,即便是低温热水长时间也是有着低温烫伤的危险,所以有必要在散热器外设置防护罩,也可以直接选用有钢制罩的散热器或地板嵌入式对流散热器,以防止烫伤事故的发生。
(3)管道的安装及防漏:地面湿滑易导致老年人摔倒,而老年人的骨骼随着年龄增长,钙质流失,骨质变脆,一旦摔倒会导致骨折等危害。所以供暖或供冷管道、冷凝水管道的安装需要特别注意,管件、阀门连接处的安装质量,设备管道的有效防腐,管道的正确安装坡度,自动放气阀的位置及排水点、空调冷凝水管道的排水点的合理设置,风机盘管冷凝水凝结水盘的正确安装等等可能漏水导致地面湿滑的因素。
(4)不宜采用燃油燃气设备作为冷热源设备:老年人对设备的操控能力有限,且嗅觉等感知能力较弱,一旦由于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引起燃油燃气设备发生有毒有害燃料泄漏或烟气泄漏,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08-01
跌倒是威胁老年患者安全的重要问题,是老年患者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内一些医疗机构统计,老年患者因在住院期间跌倒引发的医疗纠纷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预防跌倒护理是当今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我科属干部综合病科,收治的患者70%为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了保证住院患者安全,防范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我院制定了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及预防措施记录表,并落实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科住院患者743人,其中65岁以上的507人,评估结果总分大于或等于4分的有312人,男189人(60.58%),女123人(39.42%);年龄<65岁23人(7.37%),65-75岁79人(25.32%),76-85岁117人(37.50%),≥86岁93人(29.81%),其中在我科住院前6个月内有跌倒史的老年患者97例。
1.2 方法:我科对收治的每一位住院患者在入院或转入24小时内,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立即进行评估,住院期间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评估项目包括患者住院前6个月内有无跌倒史、患者的意识状态、视觉、运动功能、体能、年龄、服药情况、住院有无陪护等项目,见表1,制定“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子评估及预防措施记录表”,评估结果总分≥4分的,则视为有跌倒危险的高危人群,在住院期间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干预措施。
2 干预措施
2.1 告知患者及家属跌倒风险:患者评估为有跌倒危险的高危人群,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应遵从医护人员的安全指导,落实防跌倒的各项相关防护措施,并让家属或患者在防跌倒告知书上签字,将有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的告知书交给家属或患者一份,并逐条向患者及家属解读,强调患者及家属配合的责任和义务,以取得配合。同时报告医生,由经治医生再对家属进行告知。对患者的评估情况及对家属或患者所作的安全防护措施或安全宣教情况,患者、家属对此作出的反应均在电子病历中做好记录。
2.2 环境保护措施:引导患者及陪护熟悉病房环境,保持病房内光线充足,夜间走廊开设地灯;地面保持干燥,拖地后放置标识地面湿滑牌,厕所和楼梯设稳固扶手,床旁椅子和其他物品按规定放置,不能阻碍通道。
2.3 物品保护措施:指导患者及陪护如何使用呼叫铃和床栏;轮椅的使用方法和下床方法。尽量调低床高度,有轮子的床踩好轮刹固定,患者休息时,值班人员将床栏拉起,并告知患者请勿翻越床栏,眼镜、杂志和水杯等患者常用物品放置患者易取位置。
2.4 患者保护措施:对高危患者在床头挂“谨防跌倒”红色警示标识牌,日常活动如起床、散步、入厕及洗澡等随时有人照顾,以防跌倒。值班人员定时巡视病房,及时回应患者的呼叫,嘱咐患者有事不怕麻烦他人,随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患者穿长短合适的裤子和鞋子,以免走路时被绊倒;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性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帮助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驱症状,掌握发病规律,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对于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嘱咐患者转身动作要慢,入厕最好用坐式,晚间在床旁使用便器小便。对肢体活动不协调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应适当约束活动部位,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最好使用助行器。
2.5 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卫生宣教:向高危患者及陪护人员讲授跌倒的不良后果,使他们从防跌倒意识上有明确的认识,增强防跌倒意识,并向他们发放、讲授预防跌倒的各项措施,指导他们熟悉所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懂得判断有可能导致跌倒的一些潜在的危险因素,防范可能出现的意外,使患者有可能跌倒的隐患降至最低。
2.6 做好心理护理:许多老年患者常因久病不愈,怕麻烦别人,遭人嫌弃,有时又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体力,故常不愿让人帮助。护士应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其交谈,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顾虑,使老年患者能听从护士的宣教,配合护士的工作,以防意外的发生。
2.7 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住院患者跌倒的风险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患者个体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当然也不排除有时与医务人员责任心差有关[2]。如未按要求对患者进行评估,未对跌倒高危患者按要求采取干预措施等,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责任心,按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有效预防跌倒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3 结果
312例高危患者经干预护理后,住院期间的跌倒风险大幅度降低,仅有2例患者因疏忽而发生跌倒,但因患者本身有较强的防范意识,没有造成大伤害和医疗纠纷,与住院前没有应用干预措施比较,有明显差异。
4 体会
跌倒不仅给老年患者带来自身损害,还可以直接引发医疗纠纷,给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带来负面影响,老年人跌倒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跌倒后损伤的危险性取决于个体易感性和环境的危害。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3]。本文针对入院评估有跌倒风险的高危患者,科学地制定相关的保护性干预措施,提高了患者本人和家属或陪护的防范意识,配合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而施行患者保护,环境和物品保护措施,可以去除跌倒的内在及外在因素,创造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生活环境,使患者起码的生活饮食起居得到保护。护理人员在防范住院患者跌倒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评估知识培训,做到预见性地发现住院患者跌倒的潜在风险,及时施行有效的干预保护措施,大幅度地减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给老年住院患者一个安全的治疗环境,让患者和家属满意,医院满意,整体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日益增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神经内科的护士必须重视并随时评估本科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掌握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才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规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及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满意的优质服务的保证[1]。
1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
1.1 跌倒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病理性姿势控制能力降低,同时,还可因脑细胞减少而引起生理性姿势控制能力降低。大脑的决断迟缓对险情不易发现,在快速回转动作的复杂过程中也容易失去平衡而发生跌倒。如遇地面湿滑、地面不平整、床脚移动、坐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更易发生跌倒。另外住院患者多服用镇静药、降血糖药、降血压药,也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
1.2 坠床 脑血管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觉障碍,偏瘫患者在恢复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出现尝试行为及高龄老年患者对病床的高度不适应而容易致坠床,另外昏迷、癫痫、躁动等患者未予床挡防护、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约束带也是发生坠床的危险因素。
1.3 烫伤 神经内科患者存在感觉障碍的占大多数,患者对痛温觉感觉障碍,使用热水袋时护理人员由于宣教不到位,患者或家属未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和使用方法易造成烫伤。
1.4 压疮 神经内科患者因病情重、长期卧床、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因素,或护理未到位,如及时给予气垫床、翻身拍背及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等易使患者形成压疮。
1.5 非计划性拔管 神经内科患者因病情危重,或出现各种并发症,给予留置各种导管的几率很高。患者对置管不适,当出现躁动、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或护士宣教不到位,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放松约束带,或陪护熟睡未严加看管,易自行将导管拔除,影响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1.6 窒息 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如脑卒中,运动神经元病,吉兰-巴雷综合征,均可出现吞咽困难。如进食呛咳严重而未及时调整进食方式,可引起食物误吸。鼻饲操作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未充分证实胃管在胃内、胃管长度不够、鼻饲速度等皮肤问题。滋润剂能延缓皮肤水分的挥发,改善患者皮肤的干燥,减轻痒感和清除皮肤表面的脱落角质,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指导患者夏天以1~2次,冬天以2~3次,以达到最好疗效[2]。
1.7 输液外渗 神经科所用药物大部分为高渗性,对血管刺激性大,再加之患者年龄、血管因素,因此临床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很高。同时危重患者多,使用升压药时如外渗,由于该类药有强烈的收缩血管的作用,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更易出现软组织坏死。
2 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的处理能力,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镇定自若,遇急危重症病人沉着应对,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要有计划地组织护士学习业务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特别是对年轻护士更应严格要求。
2.2 提高静脉穿刺率 老年患者末梢循环差,血管弹性差,在输液前注意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程度,有无硬结,严格判断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保证一次穿刺成功。输液时,加强巡视,防止输液并发症发生。
2.3 抓好安全教育 加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教育,确立护理安全信念,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提高护士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落实各项护理职责,按时巡视病人,加强看护,防止坠床、跌倒、管道脱出及压疮的发生。对有褥疮危险的患者,给予按时翻身,做到“五勤”。对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患者使用床档、约束带,保持约束带松紧适宜,专人守护。对病情需要使用热水袋或冰敷的患者,不能直接接触皮肤,要用毛巾包裹热水袋或冰袋,以免烫伤、冻伤。及时查看带有各种管道的患者,评估管道有无松动脱出。对精神异常患者,专人守护,以防发生意外,并做好床头交接班。
2.4 合理配备人力资源 增加护理人员,保证基本工作的需求,以提高护理质量。特别是在抢救患者时,节假日及夜班人员力量不足,易造成安全隐患,人力资源应合理配置。2.5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及总结
对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组织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严格每日检查清点急救物品、药品及仪器,保证急救用品完好备用状态。
3 结论
总之,护理安全是优质护理服务的保障,护理工作安全性的高低是衡量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只有抓好护理安全,排除安全隐患,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优质、有序的服务。
首先衷心的感谢院领导给我们创造了这次竟争上岗的机会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我将珍惜这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一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我们医院健康、和谐发展增添一份靓丽的色彩。
我叫,今年32岁,护理专业大专毕业,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3年,先后在普外、脑外、骨科、内科等科室和社区门诊工作,刻苦钻研了各专业的护理理论,熟练掌握了各专业的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护理工作管理理念。忠诚正直、以身作则、顾全大局、敢于创新、服务至上,这既是我做人一贯尊崇的信念,更是我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和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足够的勇气和百倍的信心走上今天的演讲台,参加慢性老年病房护士长的岗位竞聘,为把我院慢性老年病房建设成我市乃至整个湘赣交界地区的区域性老年病中心病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当然,无论竞聘成功与否,我都将终生酷爱我们的护理事业,永远铭记南丁格尔誓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一方面,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显得相当重要;另一方面,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病人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急需通过深化医疗改革,完善法治管理,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医疗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医疗护理环境和氛围,切实加强慢性老年病房的护理管理。
首先,我们必须掌握老年病的特点,如老年病人病因不明者甚多,且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关节位置觉、痛觉及冷热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和变数,才能真正做好因人施护、因病施护。
其次,我们有必要对老年病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避免医患纠纷。如规章制度是否落到实处,护理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得力,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否正常发挥,护理用品的质量、护理操作的解释、有无违反护理操作规程等等,此外还有老年病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医源性因素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安全因素而引起医患纠纷。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2(b)-14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逐年增加,已占人口的19%。随着老年人数的不断增长,老年住院患者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做好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防护已成为医院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对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原因进行分析及对策研究并通过临床护理教育确保护理安全,进而减少医疗纠纷,成为护理人员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护理安全原因分析
1.1生理学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老年患者动作迟滞、反应缓慢,经常容易出现意外事故,这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2药物治疗因素
多种药物同时应用虽然没有被证实是显著因素,但也被列入增加老年患者摔倒危险的常见原因,抗高血压药和阻滞剂等分别在单个研究中被发现有增加老年患者摔倒的危险[2]。
1.3心理因素
老年患者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或自尊心太强,不愿麻烦护士;个别患者情绪不稳定,对病情或治疗抱失望的态度,为减轻自己的痛苦和家属的负担而采取自伤行为。
1.4护理人员因素
个别护士工作中未能认真执行护理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不认真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缺乏爱心,态度冷漠,护患沟通不够。
1.5环境因素
环境对老年人的安全问题尤其重要,如不适当的灯光、不适合的衣服鞋子、病房地面太滑或积水、病床高度不合适、病房坐椅不稳、床腿刹车未固定等不安全因素,都会造成住院老年患者的意外伤害。
2护理对策
2.1评估危险性
对刚入院的老年患者均作完整的评估,属于高危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则在其床前挂“预防跌倒”的警示牌,以引起医护人员的警惕。在判断患者属易跌伤、坠床的高危险状态时,应将情况及对策向家属说明。评估老年患者的跌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跌倒有效的重要的对策[3]。跌倒属于突发事件,状况各种各样,无固定样式和地点,但只要有了防范意识,就可预先提示和预防。因而对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应对护士、护工、患者及家属等进行预防跌倒的教育;拖地时拖把不能太湿,注意通风;做好宣教,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加强巡视,随时提供帮助。
2.2重视病房管理
要求病房内的设施定位放置;固定好床脚刹车;调低床的高度;将所属物品放在患者容易拿到的地方;卫生间地面有水时要及时拖干,防止地面太滑而摔倒,同时告知患者在每次拖地时不要下床活动,待地面干燥后再下床。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不良的刺激和环境对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
2.3做好入院宣教
入院时做好安全宣教,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房的环境设施,尽快熟悉病房环境,有专家认为老年人熟悉了环境就意味着安全[4]。重视床旁呼叫铃的设置并教会患者使用。记录与家属联系的方式。
2.4严格执行交接班和巡视制度
对高危人群重点交班并加强夜间巡视,了解患者的病情与心理需求,判断患者有无受伤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预防意外。
2.5注意老年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在药物治疗时了解各药作用,随时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作好记录,报告医生。如某些降压药应用时会出现头昏、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除严密观察外,还应对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宣教,告之服用这些药物后改变要缓慢,防止因头昏而跌倒。
2.6重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向老年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预见性自我护理方法。对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2.7加强对护士职业道德的教育
教育护士应尊重关心体贴老年患者,对老年患者要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沟通中了解病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针对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及时满足他们的生活基础护理,解决患者的需要,使病房内营造出一种充满人性关怀、以患者为中心的就医环境。
2.8定期组织讨论
由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对患者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找出病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制定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1,4(1):341.
近1年收治老年患者300例,年龄60~98岁,平均79±6岁。
方法:对300例老年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分析结果及预防措施在科内进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护理安全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①高龄、体能状态差:患者平均年龄79±6均为高龄,机体处于老化过程中,听力、视力减退、立体感差、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另外,老年患者关节僵硬、肌肉张力减弱,导致关节运动范围缩小,行动不灵活;其次,老年人神经传导慢、大脑反应迟缓、缺乏避开危险的实效性。②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均患有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常伴有头晕、运动感觉障碍等症状,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损伤。③患者社会心理因素:患者过高估计自己的体能,或自尊心太强,思想上存在不愿麻烦护士;或对病情或治疗抱失望的态度,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而采取自伤行为;对意识障碍的患者监护力度不够,没有采取有效的约束,易造成患者自伤或意外损伤。
环境因素:病室障碍物过多、活动空间缩小、地面积水、病床过高、鞋底或地面滑、灯光阴暗不适应、轮椅刹车未固定、卫生间缺乏扶手等均为发生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
药物治疗因素: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是老年高血压的特征表现之一[1];长期标准剂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也会造成患者定向力障碍、嗜睡、头晕、共济失调等,加之老年人夜尿次数较多,夜间如厕意识模糊、步态不稳,也易发生跌倒/坠床。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应用不安全因素评估表,确定高危跌倒患者,给予针对性的防护:评估住院患者跌倒的高危性,被认为是预防摔倒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对策[2]。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全面情况要充分注意,细心观察,努力发现异常,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高危因素的患者,医护人员需给予更多的照顾,在患者床头做警示标识,并采取具体的预防措施,填写告知单,请患者家属签名,存档于病历中。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应尽到防范义务,若发生意外需承担相应责任和后果。
增强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实施保护性预防措施:老年病房的护士除落实分级护理外,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增强,一旦发生意外损伤,既加大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的支出,也易引起医患纠纷。因此,护理人员应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在确定患者具有潜在的危险后,应立即与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要求,示范相关措施。
加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重视健康教育: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积极治疗各种疾病,并根据疾病特点进行健康教育。①高血压患者定时监测血压,严禁擅自增减降压药,服药后要卧位或坐位休息30分钟,避免餐后活动,叮嘱其动作缓慢,避免急剧改变形成性低血压。②对视听能力障碍的老年患者建议其选配合适的眼镜和助听器,提高视听能力。③对于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要按时进食,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④对于使用镇静、安眠类药物的老年患者,使用前应做好宣教,如服药后出现头晕无力或走路摇晃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⑤对于平衡障碍疾病患者,嘱其如厕时请家属陪护,若无陪护,应按传呼器由护士给予帮助。⑥对于神志模糊或定向障碍的患者加床栏,适当使用约束带或专人看护。
改善环境设施:病房内设施合理,地面干燥、平坦;浴室地面防滑和安装扶手;让患者穿稳定性好的鞋;座椅高度应与膝关节平齐,使老年患者容易站起;走廊安放座椅以备行走间短暂休息。
加强护理管理职能:落实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要求护理工作突出一个“细”字,督促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用药后反应,各种护理服务到位。
标识腕带的佩戴:如何让老年住院患者得到全方位的医疗安全保障,标识腕带的佩戴是重要措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患者,一旦在病区外活动出现意外情况,可根据腕带上的信息进行就地抢救,提高老年患者意外事件的救治率,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结果
本组300例老年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无1例发生安全意外。
讨论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护理安全是患者选择就医的直接重要标准之一,保证护理安全,才能使医院稳定。因此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也是对护理工作的基本需求。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作为一个因身体各器官功能及应急反应与免疫能力日趋下降和衰退的社会弱势群体,老年患者(尤其是住院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更需要得到重视与关注,而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如何做好老年患者的安全防护已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3],也是临床护理人员所思考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