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综合与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课,但是告诉我们,任何实践都是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而又系统的理论才能对学生实践有促进作用,才能让学生的实践事半功倍。具体来说,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需要遵循两种原则的指导,一是关于国家、学校、家庭的基本价值观,二是整合学校定位,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要求。
一、基本价值观的指导
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爱国教育、学校活动以及家庭活动。小学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一些道德品质的启蒙,一些做人基本准则的启蒙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因课时有限,需要把更多的品德教育放在实践课程中来。例如,在《懂得感恩》实践课程当中,需要教育学生懂得父母为生活而操劳的艰难、懂得教师为了照顾学生而早出晚归的责任、懂得国家今日之强盛是因先辈们的流血与牺牲,培养学生尊敬家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一、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开展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对自身知识以及相关生活经验的有效运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方法来解决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具备有一定综合性以及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优化提升,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提供开阔空间,使其更具教学弹性。
二、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
1.教师对课程认识存在有一定偏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这门课程没有过多的学时安排,而且并没有针对其安排考试,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把该教学课程当作是选学内容,只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实施相关内容的学习与操作,造成这门课教学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
2.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时存在很大难度
对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来说,综合与实践课程可谓是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来借鉴的相应教学经验是少之又少的,再加之教材的匮乏与情境的不符,导致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进程当中遭遇重重困难。
3.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价难以落实到位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这门课程本身具备有很强的开放性,其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遵循,学生就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也可以使多种多样的,由于有些教师欠缺相关的教学评价,其仍然沿用传统模式上的量化形式来针对学生实施评价,使得评价工作难以真正被落实。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所实施的有效策略
1.针对教材展开深入研究,为综合与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基础
纵观而言,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的二十四个综合与实践内容,均是在学生完成数学本体知识学习以后所实施安排的相关实践活动,在第一个学段期间,综合与实践课程主要是将知识点较为单一的实践操作活动作为主体内容的,在第二个学段期间,则主要是将众多知识点综合起来实施运用为主体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一般遵循的原则为把学生学习的就近知识点作为参照来进行活动安排。与此同时,在设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时,应该讲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作为基础出发点,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来实现对相关教学素材的有效挖掘,其内容安排需依赖于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基础,比如说信息整理以及数据测量、实物操作、实地勘察等等。要注意的是,该课程教学目标除了要注重对数学本体知识的有效巩固,更需要重视学生实践经验的逐渐累积,引导其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当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比如说,对其投资意识以及体验数学美、想象力、环保意识等等能力的培养。
例如,五年级数学中的正方体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正方体的每一个面上都写着一个汉字,其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那么,在该正方体中和“超”所对的汉字是( )。”
这道题目能够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巩固数学本体知识的同时实现了自身想象空间的有效拓展。
2.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合理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实现问题解决
在小学阶段所获取的数学知识很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原型,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需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在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参照学生的年龄以及个性特点来实施更为贴近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具体来说,在进行综合实践设计的时候需注意两点内容,第一是为把教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使生活实际可以为教学实践所用;第二是所设计出的教学方案需符合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让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学习中。
3.将评价重点转移对实践活动过程的关注
相较于一般问题的解决方式而言,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形式可以具备有更强的综合实践性能。教学中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关系,恰当地运用个体研究与小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层次和情境需求,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应当将纸笔测试这种量化指标作为主要手段,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有效评价,力求以质的标准来完成整个评估活动,这就要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所应注重的相关内容包含有学生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等等,与此同时,要强化过程监测,采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多样化形式来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估。
四、结论
综上可知,通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完成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对数学课程学习充满兴趣,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强学习信心,为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与实践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数学教学方式,它在教学中以数学内容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有效地丰富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教学中,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为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发展,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贯彻新课改理念,尊重W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全面提升。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或是裁剪一些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图形,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同时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画的或是剪的是什么图形,然后教师再给出合理的评价,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成绩感和满足感,使学生更投入到数学教学中,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让数学教学效率更高。
二、关注活动组织,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在这些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丰富课堂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见到的钟表进行回顾,想想电子表、秒表、时钟等计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时间,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计时的方法查看在1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或是观察每节课下课时时钟的指针变化,通过这些有效的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了解得更为清晰透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钟表资料,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好习惯,使学生不仅扩充了视野,还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三、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以探索为主线设计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实践,即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有效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功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对学生作出指导,使得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对去探索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效改变传统课堂中对学生手把手进行教学的模式,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126+80=?计算时,有的学生可能采用笔算的形式对其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也可能像之前学过的两位数的计算一样对其进行拆分,还有的学生可能采取另外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发挥自己的大脑智慧,自主进行学习,使得学生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还能促进学生大脑智力成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四、关注学生综合发展,整合多学科设计实践活动
采用综合与实践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于实践设计各种数学教学活动,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数和代数》相关内容时,在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综合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比如《万以内数的认识》《一位数乘三位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都可以设计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能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也能让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为全面、透彻,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习进行整合,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融入其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采用综合与实践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是很有帮助的。新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教师应该努力抓住机遇,在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展得更为完善,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教师中有认识上的偏差。作为新增加的内容,由于部分老师对其认识比较模糊,把它简单地看作一般的数学活动课、兴趣课或者是复习课,甚至将其作为选学内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2. 教学资源比较贫乏。由于此内容是一个新增的领域,教学的模式、方法还在摸索和探究阶段,因此,具有参考性、指导性的Y源比较贫乏。有的教师苦于找不到活动的素材,或疲于为活动准备材料,而不愿意开展;有的活动因场地的拘束等因素,容易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也为教师开展教学带来有一定的难度。
3. 评价体系待完善。由于此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学生可以持有不同的观点与答案。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下的量化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这一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了。
二、落实“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对策
1. 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综合与实践跟学科课程的关系。在组织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由于地域的差异,教材中的部分文本资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的学生。因此,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3. 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参的过程。在制定评价时,应通过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客观的评价他人,发现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会了正确接纳同学的意见。
三、例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由于数学的“综合与实践”课不同于其他几个学习领域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案例]:“剪一剪”。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图形和变换》之后,教材安排了实践活动:“剪一剪”。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安排了“对折”――画“半人”――剪一剪等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领悟到画图的位置对结果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得出:长方形纸对折几次,就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整合数学知识,突出“综合”特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素养。下面就如何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说说自己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在交流中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求在动手操作之前,必须对“如何做”“怎么做”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案。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设计秋游方案”一课,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设计秋游活动方案中,解决确定合理租车的策略和合理购买门票的策略,以及准确计算各种关于整数的运算。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老师除了关注解决合理租车和购买门票的知识、方法等问题的落实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设计、思考秋游的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否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否在思考购票、租车的现实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强了应用意识,提高了应用能力。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去过水上人家吗?如果我全班一起去水上人家游玩,你认为关键要考虑那几个问题?”引出孩子们的思考:(1)景点门票每张多少钱?(2)有几个景点,每个景点需要游玩多长时间?(3)坐什么交通工具,路上需要多长时间?等,“我们该如何设计出游活动方案呢?”引发孩子们自己尝试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对比、整体策划、统筹安排、优化设计的全过程。策划好课内活动和延伸到课外的活动,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内容等,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使孩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能思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
二、在探究中加强活动过程的控制与指导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不能缺少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解决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素养。在活动中学生既要个体探究学习又要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又要加强教师对活动过程的控制与指导!例如设计秋游活动方案中在计算两个老师带领61名学生租车费用怎样最经济中,学生计算:
2辆空调大客车:460×2=920(元) 45×2=90(人)
3辆普通客车:220×3=660(元) 21×3=63(人)
4辆中巴车:170×4=680(元) 16×4=64(人)
1辆空调大客车+1辆中巴车:460+170=630(元) 45+21=63(人)
920>680>660>630,所以乘坐1辆空调大客车+1辆中巴车最便宜。
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学生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感悟到,租一辆车的费用如果平均分摊到每个人身上时那个合算,那么就先考虑坐这种车,而且两种车搭配用,尽可能的让空余座位少点就会更经济、更划算。
对小学生来说,解决问题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师要适时指导,帮助他们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明确如何做,怎样做,以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如在学习《粉刷围墙》一课时,老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征集粉刷学校围墙的最佳方案。你们认为粉刷围墙要考虑哪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在设计方案时想到粉刷墙壁时的多重因素,比如对于粉刷的面积、预算材料费和粉刷围墙人工费等方面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会考虑不周密。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面被挡住了,则不需要粉刷,这些面就不需要计算在内。这样,在过程的实施中,学生不仅能从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会凭借本次活动经验,寻求最佳的策略和方法,周全考虑。真正培养了学生依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评价中凸显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充分发挥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作用,必须重视评价。在评价主体上,由注重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让学生自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恰当地进行评价,客观地分析活动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肯定与建议中树立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在评价内容上,由注重知识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在评价形式上,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转变。在评价过程上,由注重结论向强调过程转变。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方法、策略等进行等级加描述性的客观评价,让教学评价在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真正起到导向和监控的作用。
“综合与实践”是充满着探索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类学习活动,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它为学生学会独立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天空,“综合与实践”向我们教师原有的知识观、教学观、评价观提出了挑战。让我们借助综合实践课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大问题”,而问题一旦提出,就必须明确探索方向,使问题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行动主线。
例如,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球的反弹高度”的教学,教师创设了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如:球为什么落下后会反弹?篮球与排球从同一高度落下的速度一样吗?球落下后会反弹多少次?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大皮球反弹的情况与小皮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师生共同确定了两个问题进行实验,即反弹的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接着,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分组活动:先用同一个球做几次实验,观察可以发现什么;再用不同的球做实验,看又能发现什么。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问题引领下积极活动,主动思考,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可以看到,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离不开问题,问题的驱动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合作性和高效性。
二、精心组织,指导合作探究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等特点, 如何有效组织开展活动,指导学生高效合作,这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既要考虑活动组织的共性,又要因内容而异,因课型而异。总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激励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相互交流观点方法,展现其合作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活动课“周长是多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围一围”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根线围成喜欢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围一围,再进行交流: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这样的合作重在让学生看到了组内同学拼成的不同图形,并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求同思维,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不管形状怎样变化,周长总是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比较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
又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中有这样的活动:30层楼的高度大约有100米,如果1亿枚1元硬币叠起来,会比30层楼还高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猜一猜:1亿枚1元硬币叠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再量一量、算一算,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推算出1亿枚硬币大约高20000000厘米,是200000米,相当于30层楼高的2000倍,最终验证猜想的对与否,获得真正的体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一个数学猜想的验证、对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等活动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对话和沟通,这时的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是适切的。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有动手操作层面的合作,更有数据收集的合作,还有思维的碰撞和验证经验的获得,这种合作不仅必要而且有效。
三、精于启思,提升能力素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发展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条件。但是,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去简单地“动手”而不“动脑”,缺失了教师有效的启思和学生深度的思考,造成课堂流于形式,单纯传授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发展。
比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数字与信息”时,一名教师花费了很多精力,制成了精美课件,目的是让学生直接对照课件就知道身份证前六位数字表示什么,中间的八位数字表示什么,等等。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信息”而非发现数字中的信息,生活资源未能充分运用,形如摆设。身份证的编码信息是有一定的规则的,其编码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是直接告知。另一名教师则将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在课前收集不同的身份证信息,本地的孩子可以收集爸爸妈妈及其他成员中属于本地区籍的身份证信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则收集属于外地的家庭成员的身份证信息,最后由全班学生在各自组内观察、比较,发现其中的信息特征。教师启迪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观察、思维活动:1.不同的人的身份证号会相同吗?请在小组内仔细观察不同的身份证号,你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部分?教师可以友情提醒:与出生日期比一比!2.如皋地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有什么最主要的区别,各省之间的呢?猜一猜:前六位数字可能反映的是什么信息?在学生的悱愤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源进行小组交流,并巧妙借助多媒体让学生知晓前六位数字反映的信息。3.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想一想:身份证号中还反映出哪些信息?比如:怎样看出一个人的性别特征呢?引领学生对不同的身份证继续观察。4.由身份证号你受到怎样的启发?如果要为全校同学编号,你认为应该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设计方案。
由此可见,在这类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发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思路点拨,可以进行适切的方法提示,还可以进行生动的生活诠释,这种指导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性化的。通过点拨、启思,学生的观察水平不断提高,数学思考不断加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得以提升。
四、精彩展示,激励个性张扬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被赋予了表现的权利,必须解放学生的表现空间。而展示交流是课堂的必要环节,也是课堂的精彩之所在,因此,教师要注意优化展示的方式,激励学生展示精彩的内容。在小组展示中,教师可以展示小组成果,让中心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可以由组内的小小组发言;还可以小组团队展示,一名成员发言,其他成员补充,修正或提出不同观点;等等。全班展示可以是组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全班进行争论、辩论。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算24点”,学生活动兴趣浓厚,思维特别活跃,当出现牌上的数是4,5,7,8时,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出现了4+5+7+8,(8+5-7)×4,(5+7)×(8÷4)等不同的方法。
综合与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展示的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成果或问题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富有魅力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经验不断丰富和提升。
五、精妙点评,促发自主完善
自我完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内力的发展。学生发展的内力可以理解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的积淀,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教师或学生应当进行精到、巧妙的点评或自评,化腐朽为神奇,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巧铺地砖”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实际问题:小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妈妈为他安排了长为4米、宽为3米的小书房。现在想在房间里铺上一种正方形地砖,请你根据地砖规格及价目表,帮助小华设计一种购买地砖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地砖规格 单价 备注
20cm×20cm 7.4元
30cm×30cm 17.5元
50cm×50cm 42.6元
教师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看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方案1:
(400÷20)×(300÷20)×7.4=2220(元)
方案2:
(390÷30)×(300÷30)=130(块)
(10×300)÷(30×30)≈4(块)
(130+4)×17.5=2345(元)
方案3:
(400÷50)×(300÷50)×42.6=2044.8(元)
……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并进行合理的点评:方案1没有浪费,但块数较多,铺地比较耗时;方案2价格较高,有浪费,方砖需要锯开,地面不太美观;方案3没有浪费,价格也比较合理。
当然,购买的方案还有不少,学生在思考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过程中发展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思考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优选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如何精选方案是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常见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25-01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它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怎么样在教学中正确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以及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著名学者刘淼在《当代语文教育学》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也有研究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所以,让学生扎实地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应努力的目标。
二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的现状
第一,老师不够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由于很难从考试中进行检测,因此很多教师在面对教学压力时较容易忽略或弱化综合性学习。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认为综合性学习可有可无,忽视了其重要性。
第二,学习资源利用不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但实际在教学操作中,部分资源需要老师自己去寻找、联系和开发。很多老师觉得麻烦,不好操作,所以大多时候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只是草草了事。
第三,学习过程缺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对比。但有些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其探究过程缺乏指导和评价,其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学习效果难以迅速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的量变才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但很多老师往往急功近利,把教学目标都定在“考试”二字上,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第一,目标选择突出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把社会、科学、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整合。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将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手工课等,课堂注重热闹,偏离了语文课的主航道。因此,在教学主题选择和教学目标设定时,还应以文本或实践活动为契机,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二,教学指导避免随意性。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主题为基础,结合单元主题编排有“主体课文”、“语文天地”、“口语交际”、“笔下生花”等。因此,在教学前,老师应对单元进行整体备课,提炼出单元主题、单元训练点等。只有这样,教学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之后的学科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相互渗透与促进。老师在每学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应有一个整体安排,制订学习计划,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学习评价坚持主导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如果教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达不到预期发展,热情也受到打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整合和利用好资源,引领他们运用合适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从综合性学习中寻找规律,构建科学教学体系,树立规范教学方式。在此笔者希望促进深入研究,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开创我国当代中国特色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益.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依据该规定,可以清楚地知道“综合与实践”活动要重视六个方面内容的教学。教师在设计、组织某学段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应认真分析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把握该学段的目标,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展开。
在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发现问题、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合作的伙伴、有效地呈现实践的成果等方面,教师要尽量退至幕后,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但是,教师的这种退不是完全不管,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而是要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教师要善于等,等学生发现问题,让其经历活动的过程,阐述思考的结果。
二、体现两种价值
有专家认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在于通过活动积累学生的经验,在于通过应用创新学生的经验,这两种教学价值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目标由“两基”向“四基”的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数学课堂仍是以落实“双基”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小学生更需要在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获得发展。其实,更需要让小学生通过活动、通过应用,逐渐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一节《摆一摆,想一想》的公开课,学生活动颇有层次,逐次贴出活动任务及要求:
1.每位同学用3个摆在数位表的空格上,一边摆一边写,看看你能写出哪些数?同桌交流是怎么摆的,推荐你们认为最好的摆法。
2.任选2、4、5个,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摆一摆、记一记。同桌互相检查,介绍你用什么方法检查的?
3.用6个可以摆出8个数吗?6,15,24,34,33,42,51,60。检查判断对错,然后进行排序。
4.整理出一份个数与所摆数的方格表,先找出规律再验证规律。
5.如果分别用10、11、12个来摆,猜一猜摆数的规律。(出示0~99的纵横数列表格)
继续猜想:如果要摆出100以内所有两位数,要准备多少个?为什么?
看似简单的几个活动步骤,却隐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它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直到体验数学的魅力,这样一次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便是逐步落实“四基”目标的一堂好课。学生的经验在逐渐积累、思维逐步优化,从感性到理性,让数学实践活动的两种教学价值保以体现。
三、突出“三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将问题贯穿始终。在设计和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在选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活动环节,要注意突出“三性”:⒈选择适合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突出针对性;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使之经历过程,突出过程性;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同伴合作等途径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活动心得、展示活动结果,突出自主性。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发现、挖掘、生成更多适合本地学生探索、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好问题,促进“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达成。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年、月、日”这一单元之后,选取了《制作年历》的实践活动:
1.安排学生在制作之前调查并收集年历的各种式样;
2.动手之前,按学习小组阅读与讨论教科书中单张年历的制作方法;
3.各小组成员动手合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制作出多种样式的年历;
4.制作完成后,展示各组的年历,师生共同欣赏、评价,通过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5.教师小结的同时抛出:“制作的年历还能做什么?”以促使学生更深层次思考和体验年历(以及年月日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设计与开展,较完美体现了“三性”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与积累。
四、明确四个要素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必定包含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要素;同理,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也包含四个要素:必须人人参与活动;具有好的问题情境;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⒋留有充分的交流互动机会。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这是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设计的公开课《找次品》的简要过程:
教师出示完全相同的3瓶口香糖然后放入讲台抽屉,随即从讲台抽屉里的其中一瓶里取出1颗口香糖,再把3瓶口香糖放在讲台上,即刻板书“找次品”三个大字,并微笑着说:这3瓶一模一样的口香糖,其中有一瓶取出了1颗,就成次品了,请大家想办法找出这瓶次品吧!怎么找?想办法。(一个很自然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此时,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构、重组、改造,然后补充、延续。)
学生议论纷纷:“少1颗,轻了?称称看,有秤吗?没有秤,推理一下?……”(一系列的疑问促使每个学生都活动了起来,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交流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这个空间完成他对问题的化解,这时有一组的两位同学大胆走到黑板前,一位同学侧平举双臂,站立成了一台无与伦比的天平,左右手各放一瓶,讲台上放一瓶)。
他们用肢体动作加语言进行了演示与陈述:当天平左右两边平衡,说明次品的这瓶就在讲台上;当左右两边不平衡,那么哪边往上翘,就说明次品的这瓶在哪边。只需“称”1次就将这瓶次品找了出来。(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过程与结果的出现为学生学习策略的定位铺设了基础)。
3瓶的问题有了结果。但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思考:“如果现在要你们分别从5瓶、9瓶里找出1瓶次品呢?”(学生有了刚才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兴趣盎然地进行猜测、交流、验证之后,达成一个共识):“先把它们分分组!”而此时,教师肯定地说:“对!可以用分组的方式来尝试。让我们从小一点的数量5瓶开始吧。”
出示了5瓶,学生从刚才的3瓶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过来,分成了(1,1,3)、(2,2,1)两种方法,发现只需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瓶的,教师同时也呈现了(1,4)和(3,2)两种方法的不适性。
一、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特点
1.数学学科的独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这些综合的学科现象中发掘出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整理,从而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将所获得的知识反馈到生活中去,学会应用和创新。例如“汽车中的数学问题”中,让学生通过搜集、了解有关汽车的一些数据,从中了解数学与汽车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会相关的计算、理解并得出数学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来获取汽车的相关知识。
2.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教学中,在学习空间上要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将多学科相结合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关于数学的问题;在学习方式上更要灵活掌握,使学生的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多种学习方式灵活运用。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综合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成加以灵活掌握。例如“圆柱和圆锥”中,针对于学生对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就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施工的材料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实际来测量圆柱的长度和直径,在实践中寻找一些数据,来理解和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
3.与生活联系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体验,才能真实的体会到数学计算的魅力。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要学的数学算式或公式,结合生活巧妙的建立课堂情境,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封闭性,而形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让学生感觉数学题就发生在生活周围,产生亲切感。例如“16+5×3”时,让学生练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计算的兴趣,就可以建立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新学期开始了,你买了一个书包和5根铅笔,书包16元,铅笔每支3元,请问一共花了多少钱?经过学生的计算讨论,学生就能过自主的得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二、建立综合与应用课堂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活,创建情境,激发思考
在学生生活的周围,每天都发生着很多的变化,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细心的挖掘其中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情境服务,诱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自行车、汽车、三轮的车轱辘都是圆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生活现象很熟悉,讨论也很积极,经过学生的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使学生理解了圆的概念和用途;然后给学生每人发一根铁丝,随后根据学生的热情接着提问:我要是自己做一个这样的圆形,需要多上得到铁丝呢?让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铁丝来讨论,截取多长才可以刚好够做一个圆环,而且做得即好又合理,这样加上学生爱动手的特性,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思考的状态,纷纷来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测定这个圆的周长。通过创建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自然的就进入了思考的状态。
2.发现问题,制定探究,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发现问题,将问题与学生自身的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能进入探究阶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计算、验证,利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障碍,来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的理解新知识的内涵和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了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都会判断什么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从而得出结论:这个数的尾数肯定为“0”。这是学生忽然建立一个新的问题:1×2×3×4×5×……×99×100这个算式得到的数据其尾数上有几个“0”,学生对这样的题开始纷纷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间争论不休,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利用被2整除的数和被5整除的数的特点,从而建立了探究的依据,使学生的思考不再盲目、杂乱,让学生在理论的支持下进行探究,使学生的思考变得有方向,有目标。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小学生的活动集中在生活领域,他们的认知与社会相距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促使小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让小学生调查、询问家乡的名人趣事,展开社区服务活动,利用易拉罐制作美术品等,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同时,依据已选题目展开实践活动,这会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活动的关系,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德育分析,并展开相应的德育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2.从“师范”中感染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反应,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仪表,给学生提供无形的美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做好实践教学准备,以充实而适应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促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与学习的快乐;加强与学生交流,积极对学生实践活动展开定向辅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促使学生从心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体会到教师身上的责任感,进而刺激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
3.从内容中挖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学科框架的课程,其不具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却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所选教材的德育知识,并给以深化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价值。如在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属于自己职责之内的,如帮助妈妈做家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己洗衣服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通过“洗衣服”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洗衣服的辛苦,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学生说出洗衣服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评述,引导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尊敬长辈的品质。通过洗衣服这件事,还可以向中国人民艰苦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渡,给小学生讲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伟人或是具有美好精神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刺激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
4.从实践中获知
真知来自于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以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亲身实践中,这就达到了解放学生肢体和思维的目的,进而刺激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多重价值以及精神。如通过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划分学生职能,当学生完成自身任务后,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间团结协作,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调查实践需要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进行整合,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中深化
“我是最棒的”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意识,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性、情感性的评价。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表扬态度端正、作业认真的学生,以此刺激更多的学生模仿先进学生;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勤俭、文明、创新、责任、诚信等精神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爱国情怀。
小学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立足于课堂与生活、人与社会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将德育渗透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必须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选材,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价值,利用多种方式展开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情感以及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学习对象分层
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基础。在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前,教师需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有所了解,尤其是要重点了解学生对与本次“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充分分析后,再进行分组。通常,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学生分类老师不予公开)。A类学生数学基础扎实,有一定的数学操作经验,能在实际操作中总结提炼出抽象的数学规律;B类学生基础知识一般,能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进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等;C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差,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数学活动。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层次后,按ABBC搭配的原则组成四人小组,以便于在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学习。当然,每次“综合与实践”课学生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要依照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程度来进行调整,并适时调换三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的工作,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每次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2.预期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对A类学生,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要侧重使其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而对于B类学生,要使其能在老师具体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数学实践操作,并借助操作去理解和提升已有知识,从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要求C类学生,能模仿老师的实践操作过程,夯实原有基础,补上原有的知识缺漏,同时培养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进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时,我就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分为三层,分别是:基础性目标(即所有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普遍性目标(即大多数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提升性目标(即少数学生可达到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迈进。
二、引导新知探究分层
1.质疑分层
在“综合与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中,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在讲授知识时提问B类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归纳总结时,就要发挥A类生的作用,启发所有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基础性的或者带有复习性质的问题上,则把机会让给C类生,夯实其基础知识。
例如,在《摆一摆,想一想》一课中,在已经出示数位表,并摆出数字1后,提问:“你觉得,老师还能用一颗棋子摆出哪些数?”这个问题就请C类学生进行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提示,他在作答时能理解老师的意图,并能准确进行回答。其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掌握数的规律,体会到个位上的棋子依次移到十位,我又设计了一个追问:“个位上的这个‘1’跑到哪里去了?”并请A类生回答,这类学生的头脑里马上就能把数的规律与摆珠子的过程结合起来,理解数的特点,因而回答时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指导分层
对于中下生,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主要指导他们进行操作和观察,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重点放在巩固知识并了解规律。对中上生的指导,主要是启发思考、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从旁协助。
例如,在《摆一摆,想一想》一课中,学生第一次在数位表上体验有序摆棋子写数,因此,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对如何摆棋子写数进行直观演示,学生通过尝试摆―优化摆法―看演示巩固最优摆法,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摆法。又如,在摆4个、5个棋子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序的摆法,我就采用了同桌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操作,使其能得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两方面的提升。
三、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是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新知学习的效果来进行有效合理地分类练习,注意对难易程度、做题时间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着重于帮助C类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启发B类生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A类生发散性地进行知识拓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获。
在《摆一摆,想一想》的练习部分,我安排了三道题,从给出所有棋子说数,到给一个数猜棋子数,再到只给个数猜棋子数。整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从简单到复杂,从正向到逆向,既巩固了前面对数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又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之后,还通过留下悬念,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10个以上棋子摆数的不同情况,使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提升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评价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