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6
Research o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Jing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Department of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n addition, research projects as can be as a scientific measure level of schoo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based on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incentive principle an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s the feasible strateg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for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hope to have certain realistic dir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科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对国家创新进行衡量。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国家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科研队伍,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科学水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就科研人员而言,其工作包括科研及科研管理。最近几年,激励机制受到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其次,阐述了激励原则;再者,探究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 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1)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参与工作的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人的工作动机或人的行为旨在满足某种期望、欲望、需要。对于该点,每个社会人都是一样的。此外,欲望及需要也是引发人做出行为的动力。期望及需要一旦得到实现,人的满意度便会明显提高,对动机或行为的强化及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人可坚持不懈努力,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2)能够促使个体行为得到积极改变。就每个个体行动的基本动力来讲,其表现为个体利益与目标。在总体利益及组织目标方面,当高校与科研队伍保持一致时,必然会推动、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当高校与科研队伍处于背离状态时,总体目标会对个体目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激励机制,其基本作用为满足个人需要及利益,促使学校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统一,进而实现共赢。
(3)能够促使科研队伍凝聚力得到有效提高。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来看,其包括学科群体及学术群体。由马斯洛层次理论可知,个体具备众多需求:工作价值、社交习惯、尊重、个人发展等。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现行的工作守则及规章制度,是自身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此外,对内部关系进行密切关注,以促使团队向心力及凝聚力得到增强,进而加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协作。
(4)能够促使高校科研顺应时展潮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高校科研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当前,竞争日益加剧,为在其中占据优越的位置,高校须对自身战斗力及凝聚力进行增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所有个体来讲,激励是公平的。然而,激励作用存有很大的区别。受个体素质、能力等差异的影响,马太效应会应运而生,即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快速,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缓慢。但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个体并不会甘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创新能力及素质会明显提升,从而与快速的个体保持一致的前进节奏。由于竞争的存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对高校科研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激励原则
(1)激励原则之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能动性加以调动,将人作为工作中心。以人为本原则表明,就管理中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而言,人至关重要。在实际科研管理中,人发挥着双重作用:灵魂及核心;施行科研项目管理,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等同于单个人,其通常指组织或群体(由协作关系、目的相同的人所组成)。
(2)激励原则之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有机整体,其目的及功能较为统一。对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其指的是有机组合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基于全面考虑、分析基础上)。毋庸置疑,管理的成功与否,与各环节衔接性、细节等存有密切的联系。唯有科学改变所有组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严格意义上来讲,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属于系统范畴,其具备相应的功能目的:对人的创造性、科研水平、高校创新能力加以提升,以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激励原则之针对性。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高校在以往采取过很多激励措施,但其效果不仅任意。究其原因,当属这些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正因如此,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满足,以致其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不高。例如:现实中,提出新方案与建议、标新立异、创新失败的人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导致创新受到抑制。就针对性原则来讲,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对所期望及需要的行为进行正确激励;其二,以高校科研人员层次性为依据,针对不同时期及人,同一时期及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各式各样的激励措施,以达成激励目标。这个要求表明,须对激励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3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来讲,其存有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科研在高校中居于核心地位,品牌是高校生存及发展的基础。纵观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皆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多,人员配备未得到切实协调,以致科研管理人员在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较为匮乏。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管理人员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完全没有工作激情。
二是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学科作用影响下,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不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此外,具备较弱的对外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创新及管理能力。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导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外部生存环境引人担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并未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评优、激励、福利等)。对于从事科研助理工作的人员,其大都由行政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担任,没有专门编制科研管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奖金与福利,导致兼职科研管理人员可耗费与管理工作上的时间、精力较少。加上教师评优考核及二级学院发展,导致高院拥有大量科研管理相关任务。与大量管理任务相反的,高校培训科研管理人员也只是通过会议对项目做些简单的介绍,并未注重培养及管理科研人员,很多科研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所有的现状表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使科研管理人员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
(1)注重激励科研团队,促使凝聚力得到提升。在规划发展时,高校须统一自身与科研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及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促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公平”原则得到严格遵循的情况下,须对考核体系进行科学建立及完善,增强科研人员的归属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可简化工作,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工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和提升科研管理的团结性。
(2)注重考核目标,促使个人发展要求得到满足。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特色及科研人员的差异性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考核目标与激励措施进行规划、编制。具体考核包括二级学院考核及学校考核。制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切实保证科研人员的利益,以促使其得到有效激励,进而专心致志于科研工作。如此,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注重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得到健全。现今,挑战与机遇无处不在,人力资源在核心竞争力中所占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当前,高校因获取、利用及稳定人才而困惑。其中,高校激励的施行最为困难及繁杂。薪酬激励机制的推广及施行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对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其还充当着另一角色“经济人”。 为更好地稳定科研队伍,须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科学管理人员社会地位进行转变。在投入方面,应倾斜于科研管理部门,保证情感层面上尊重及关心该队伍。此外,绩效化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且直接挂钩加薪、晋升等。与此同时,采取岗位明确或补助的措施,以激励二级学院兼职教师,激励方式有晋升、荣誉、分发福利、职业发展等。由此可见,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大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力度,以大大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其知识结构与观念进行更新。条件允许状况下,可专项审批及申报科研管理项目,且对科研文章的撰写加以组织。通过研讨会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提供平台。激励政策的建立,为持续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高校所有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促进、健全、推动和建立作用。为保证高校长远发展,须对管理机制加以建立及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有组织的完善及配合催生出科研管理工作,其对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保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杭国荣.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6:98-99.
[2] 李恒,王小绪.基于委托―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建模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7.
[3] 冯春贵,黄兵. 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13-16,33.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51-01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中,高校占有重要地位。在科研项目的立项方面,高校所占比例居高不下,而且呈现上升趋势。高校在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
科研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有:课题申请、立项、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入档等过程。区别于其他单位,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有以下几点。
1.1 项目来源范围广
目前,我国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和校设科研项目。其中,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部(委)、省、市、县等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以及高校与国外政府、学术机构间科技合作项目;横向科研项目是指各类企业、社会其他单位及个人委托研究、开发的项目;校设科研项目是指由学校设立的各类科研专项项目。可以说,高校科研项目的来源涵盖了各个层次,上至国家层面的项目,下至企业委托开展的研究,高校都有涉及。
1.2 精力分散
高校科研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要承担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还承担着教学工作。高校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过程中,承担科研项目和教学工作都是考量的标准。他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很难集中精力。
2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过程管理缺乏
高校科研人员存在“重申报,轻执行;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一般来说,科研人员在看到项目申报通知后,会积极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研究通知精神,严把项目申报书的质量关。但当项目获批后,科研人员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新项目的申报上,在已获批项目的执行和组织实施方面积极性不高,难将研究落到实处。同时,由于课题负责人往往同时负责多个项目,难将精力集中。
2.2 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在项目申报时,为了提高获批几率,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会提出取得某某研究成果的预期目标。但在科研人员完成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时,往往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这和高校不直接和生产对接,研究成果难以和生产需要紧密结合有很大关系。但也存在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取得了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企业也确实需要相关成果和技术,但缺乏一个平台,相互无法及时掌握信息的情况。
3 有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规范化管理
高校承担大量的科研项目,如何实施有效管理,已成为各高校关心的热门话题。尤其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投入的持续增加,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多,要求高校要及时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应针对高校科研项目实际,探索一套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从科研项目立项、执行到结题、验收的全过程。
3.2 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是确保项目顺利开展,保证研究质量的有效办法。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的管理职能,尤其要调动学院作为科研人员直接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在科研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学校科技处和学院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应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预验收等。此外,还应调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等在科技经费的监管和审计中的作用,确保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3.3 重视知识产权,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逐步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导体系。高校科研处、科研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项目执行始终。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应及时申报专利,并对专利进行分类管理。高校应成立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专门管理部门,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和相关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迅速转化。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科研工作者申报各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申报的数量逐年提高,但项目的立项率却不尽人意。对于高校而言,申报项目的立项率,不仅可以体现出学校的整体研究实力,而且也反映了学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正因为如此,如何提高项目立项率是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管理、技术和制度以及加强高校科研项目各项管理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做出分析。
一、从管理角度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1、科研管理者真诚的服务意识对于项目立项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项目申报质量高不高,与学校科研管理者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学校科研管理者对教师申报项目要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要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科研管理工作是为科研工作服务,身为科研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以工作为中心,工作积极主动。事事以科研管理工作为先,处处为科研人员着想,不为名不为利的在工作岗位默默耕耘。
2、学校科研管理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综合能力,科研管理者面向整个高校的各个学科领域,必须对所有的学科领域有较全面的、综合的了解,有整体的宏观认识,而且还要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这样才能对项目申报者的指导。如果没有比较深厚的科学研究的功底和能力很难实现对申报项目的指导,高校申报项目负责人,大多是某学科领域的学者、专家,科研管理者提出的修改意见如果缺乏科学性、学术性和实践性,很难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因此,科研管理者必须注重加强自身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1]。
3、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者的执行力。有些高校科研管理者在执行上标准降低,进度缓慢,成效甚微。以提升执行力为目标,一是要科学的分工,明确界定科研管理不同岗位的管理权限和职责,避免重复执行、多头执行、无人执行的情况。二根据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把合适的人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上,实行面向校内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等形式,使能者上、庸者下,人人有压力,促其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强化素质、勤奋工作,争做优秀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二、从技术角度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科研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提高校科研管理效率和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提高科研信息交换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还可以简化工作程序和减少工作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高校是人才分布密集、知识高度集中、学科交叉的科研基地,越来越依赖信息。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高校突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对科研管理的制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共享性,促进科研管理专业化和自动化发展,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管理活动。转变传统的人工管理和定性的管理方式,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定量的管理方式,真正实现日常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信息查询与、科技统计等的自动化、现代化,大大减少对信息进行人工查询和统计处理的时间。应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搜集与科研信息,提高科研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三、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1、完善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管理者共同遵守的规则。完善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制度,确立严格的制度保障,才能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才能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的管理方式,才能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才能明确基层科研管理者的责、权、利,而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执行力。在科研管理中,要真正实现制度管人,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规则。科研管理部门领导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规则,能让每个基层管理者按照规则自我管理。管理规则要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二是要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标准。只有基层科研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才谈得上真正抓工作落实,工作中才不会产生拖拉、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
2、建立激励制度。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激励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效的激励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科研管理激励制度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能够吸引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二是开发科研人员的潜在能力;三是留住优秀的人才;四是造就良好的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了竞争精神,它能创造出良性的竞争环境。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 员就会受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高校必须制定科学激励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最重要的因素。
四、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各项管理
1、组织做好项目申报的指导,科研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各类科研计划的申报动态,为项目负责人解读相关的政策、管理办法以及申报要求,分析研讨课题指南内涵,以协助申报人把握选题的方向和重点,引导项目负责人选择本校优势和特色领域重点突破,从申报项目的需求出发,为组建项目梯队做好参谋,认真的做好项目指导工作。
2、严格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项目经费[2]。
3、加强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项目获批后,要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按时开题,并安排好专人负责联系工作,跟踪了解情况,经常提醒和督促项目负责人安排好项目研究进度。
4、定期或不定期采取与项目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座谈或召开项目汇报会等形式,调查、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如人员调整、资金不足等,要帮助解决;而对不认真履行合同,敷衍了事者必须加以干预,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5、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结项,指导其填好结项表格,积极向主管部门申请成果鉴定和结项。对不能结项或要求延期结项的情况,项目负责人应说明原因,并报于主管部门。
6、横向项目由于委托方与项目负责人之间通常有明确的合同关系,学校科研部门容易疏忽,因此,对此类项目应重点抓目标管理,为学校收集成果。
7、后期管理阶段,科研管理部门组织撰写研究报告的重点应放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和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观点要明确,数据要准确。
五、结语
总之,我国目前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从管理和技术上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从制度上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不断加强高校科研项目各项管理,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高效、公正、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进而提升高校科研的实力与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立项。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的科研能力在高校综合实力指标中占据很大比重,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外部形象。科研管理工作中尤以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繁琐而重要。因此使用怎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科学、高效地促进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收集,还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和监控科研项目的研究动态,是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主要是纸张填写,或者是电子文档填写,邮件发送的基于文本、报表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科研处管理人员需要催办各个环节的项目审批,项目进度,随时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管、存档等繁琐的管理工作,信息处理量大,极易出错,还容易造成科研项目资金超支、丢失资料、延误时间的情况。项目申报人也无法对项目的审批流程实时查询,整个审批流程不透明。
这种管理流程已不能满足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空间上跨地域性的信息化办公的需求。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科研项目成果所涉及的科技领域越来越广,数量也越来越多,科研资金额不断增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必须随时调整来适应这些科研管理工作的变化,真正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助手。但是通常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都是基于固定的管理模式,不具有灵活性而且各校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都是依据自身的管理规范单独开发,不具有通用性。因此,如何开发一个通用的,灵活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以适应不同院校。不同管理体制的需要,是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的难题之一。目前各地高校也在积极实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开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2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分析
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应当是以一定的管理规范为基础,按流程来进行的。例如: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逐级审批,再到科研项目及经费的监管。统计,以及结项等,每个步骤的工作流程应当及时,有序。这就要求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能够按照管理规范将每个科研项目及时地在流程间流转,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延误。此外,当管理规范发生变化致使工作流程随之调整时,系统应当可以灵活地设置以适应管理流程变化的需要。
通过分析得出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以科研项目的流程化管理为目标,每个科研项目的管理看作一个独立的工作流程,流程模型按照管理规范提前定义或随时修改,流程的各个环节由不同的角色参与完成,每个环节执行结束即自动转至下一环节继续执行,直到整个流程结束或终止。采用这种设计思想设计一个灵活的、自动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既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使管理工作灵活顺畅。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在系统中引入工作流技术。工作流技术是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技术之一。具体地讲,工作流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全部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使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预定义的规则使信息或任务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是促使此目标的实现”。工作流执行服务由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组成,用于创建,管理和执行工作流实例,应用程序通过WAPI与之进行交互。
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对科研项目的管理都是以一定流程规范来进行的。例如:从科研项目的申请,到科研项目的逐级审批,再到科研项目的监管等,每项工作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工作流程中进行的。理论上,一个工作流不仅包括一组活动还包括这组活动之间的前后顺序关系、各个活动的启动和中止条件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如活动的参与者、相关应用程序、所需数据和产生的结果等。
3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
系统采用B/S模式,其中建模工具是面向系统管理员的流程定义平台,客户端应用程序是面向所有用户的系统平台,系统所有功能模块与工作流引擎都集成在工作流管理系统内部。工作流管理系统为整个业务系统提供软件支撑,非常类似于单机的操作系统,它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工作流引擎主要负责完成工作流执行服务流程模型的定义及修改、流程的实例化和流转,流程的中止及结束。
系统运行流程如下系统管理员首先通过建模工具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流程定义与修改,生成流程库。此后,不同角色的用户登录系统,通过角色权限模块与各自角色和权限对应,系统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项目申报人提交申报审请和资料后,将资料存入文档库,经科研管理人员审查合格后,由工作流引擎自动对流程库中的流程模型实例化,存入工作流实例库,各工作流实例按各节点的流转规范进行流转,对节点参与者进行操作提示,系统管理员随时监控、查询、中止各工作流实例的流转。
系统中工作流流程各节点需要具备转移条件、任务活动,当前状态,角色映射等多项信息。因此系统数据库包括与科研项目有关的数据库和与工作流有关的数据库两部分。与科研项目有关的数据库主要包括:项目审批信息表,项目信息表,项目负责人信息表、项目申报组成员信息表,结项项目表,项目经费信息表、项目经费支出信息表、项目进度信息表等。与工作流有关的数据库主要包括:节点信息表、连接弧信息表,流程定义表、流程类型信息表、流程实例表,流程流转状态信息表等。其中
节点信息表主要记录节点的ID、节点说明、处理时限、角色ID,处理类型、处理结果,节点类型,节点状态等。节点分为任务节点、逻辑节点和标志节点。在节点信息表中,用节点类型字段来记录该节点到底属于哪个类型1表示开始节点,2表示任务节点,3表示结束节点,4表示与节点,5表示或节点。
连接弧信息表主要记录节点闫的连接顺序及连接条件,包括:连接弧ID、流程定义ID。流入和流出节点ID等。
流程定义表主要记录流程定义ID、流程说明、流程类型ID、活动定义ID,创建时间,创建者等。
流程类型信息表主要记录工作流模型的基本信息,包括流程类型ID、类型说明、活动定义表名,活动实例表名。
流程实例表主要记录流程实例ID、活动ID、流程定义ID、流程状态、当前节点ID。
流程流转状态信息表主要记录流程实例ID、节点编号、角色ID,处理时限,提醒标记、处理结果、处理日期、处理者用户ID等。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迎霞,沈富可.信息化成就高校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等.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高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关键词: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迎霞,沈富可.信息化成就高校科研项目无边界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
[2]刘沐,谢素萍,皮新玲,等.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高校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12-01
“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承担了一大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等学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作为高校科研的重点和支点,对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动态过程可分为申报立项、执行控制、结题验收三个重要环节。由于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管理理念落后,机制陈旧,长官意志严重,违反客观规律办事,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科研立项好多贪急,低水平重复,缺乏重大创新。近几年来,高校科研事业虽然在稳步前进,但是缺乏更多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我国综合国力相对不强、科技基础相当薄弱等客观因素外,与现行的高校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也有很大关系。目前的高校科研评价及其激励机制,通常是以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难耐寂寞,不潜心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始或集成创新研究,宁愿做点表面文章不做深入的研究,未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势下,许多高校对于科研立项的要求自然降低,一些质量不高、重复或相近的项目也往往得以通过。
项目立项后,经费到位不及时。项目经费能否及时到位,是项目进度按合同进行的有力保障。有时,尽管项目立项文件已经下发,但经费未能及时到位,造成项目进度未能及时按照项目合同进行。尽管科研人员可以采取预支经费等措施,但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对此,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确保科研经费及时顺利下拨,以便项目按计划进行。
重科研考核,轻科研监督。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般以、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这种做法虽然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的功利化倾向;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必要的财务监督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二、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保证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并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题目确定后要组织力量攻关,包括投入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条件两个方面。技术力量方面首先要选好项目主持人,主持人要具备本课题的主持能力,包括对本课题的了解深度,熟悉情况,主持课题前身的业绩,组织能力,职称等。主持人确立后由主持人提名,确定主要参加人和一般工作人员。当然,主要参加人、管理人员也要帮助审定科研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条件或科研基地条件,包括试验用的各种设备、环境是否具备。上述条件准备完成后,由项目主持人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和项目申报书。报告要重点写明立项的目的意义,项目完成后成果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理论的突破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项目申请院校在审批单位申报项目过程中要做详实的汇报,要组织审批单位有关人员到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参观视察,加深对本项目研究实力的理解,促成审批。
强化项目过程的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管理者都忽略了这一点,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只是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管理,于是便造成了本文前面提到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为了消除这种现象,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在平时多了解项目的运行和经费的运用,强化科研项目的跟踪管理,消除科研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委托人和人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委托人及时主动地去了解项目信息的同时,人也必须将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和委托人进行沟通,只有双方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项目的运行管理才能真正达到实效。
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是整个项目的重要环节。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科研人员日常任务比较重,如果没有定期检查,有些科研人员可能会出现拖拉的情况,所以对项目实施定期检查,有利于项目更好的完成。在对照合同检查项目进度的同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对项目经费的检查时,如发现经费使用与合同有偏差的,及时指出,有助于项目负责人及时调整。项目检查之后的通报工作也是项目检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报结果能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利于大家监督。同时,建立科研人员信用制度,作为今后立项的参考依据。
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师,而科技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及制度等能否创新关键在于各级科技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分管科技工作的各级领导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科技管理的宗旨是服务,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申报项目的质量和获资助率,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懂专业懂法律懂科学管理,学会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只有科学的决策和科学的管理,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校内外蕴藏的有限科技资源来实现学校科技管理预期的有限目标。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质量高低事关国家自主创新、民族振兴的大事,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事关学校的学术声誉,必须认真做好。
参考文献:
1.李新荣,吴艳萍.项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2006(1)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方法
本文从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特点以及科研激励原则这个角度,提出科研创新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法就是用适当的奋斗目标去激励人的积极性,使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能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充分把自己的创意设想融入到工作方案中,以确保达到目标。管理者只有设置适当的目标,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来说:首先,目标要有方向性指导性,为人们提供完成具体活动的线索,指导人的注意力和活动的方向。其次,目标要设置得合理、能发挥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第三,目标要有价值,即目标要能充分满足个人的需要。第四,目标要具有挑战性。最后,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过高的目标非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中,要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创新活动、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综合指标来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政策激励
政策是管理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制订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规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了津贴制,基本上都有科研奖励方法(对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课题项目、获奖成果、技术专利等实施了奖励),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管理,目的是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外部环境,肯定人才和智力劳动成果的价值,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政策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方式。
(三)能力激励
某种需要有无激励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如果他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他就会产生承担更大的责任、提升到更高的职位、取得更大的成绩、得到更丰厚的报酬等需要。这时,如果组织的系统和机制也能够强化他对自己的能力与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期他不仅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而且会为此付出必要的努力。所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通过提高和更新科研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另外,管理者要不断地创造竞争性的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需要,刺激其实现自己的能力。
(四)知识激励
科研人员对获取知识具有强烈的渴望,高校可以使科研人员在一流导师指导下,从事一流的研究工作,使他们能够在业务与能力上不断进步。同时,注重科研人员的培训、进修等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当科研人员发现他们获得的知识不仅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能够和所在单位一同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全身心地为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五)公平激励
根据“公平理论”,报酬多少固然对个体积极性有影响,但报酬的分配是否合理,对个体积极性的影响更大,公平会产生激励作用,不公平会使人丧失积极性。实际上,保持系统的公平性,尤其是使处于相近位置、承担相近责任、具有相近能力、付出了相近的努力、取得了相近成绩的员工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可以激发员工新的需要并增强员工通过努力满足需要的信心,所以同样具有激励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科研人员报酬、积分等激励分配方案时需要把握住相对“公平”这个度。
(六)前景激励
“期望理论”认为一种激励具有的作用大小,是由于个人对某种激励因素实现的期望值和目标对本人的效价之大小这两个方面的预期因素决定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可以看出激励力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激励目标价值的认识,二是实现激励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在工作中如果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目标满足的概率越高,激发出的动机就越强,产生内部激励力量就越大,激发出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相应的政策和条例中明确员工各种行为的结果和发展前景,从而激发员工对前景的憧憬而产生强烈的需要,并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七)强化激励
“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里所指的强化就是通过对某种行为的奖励或惩罚,从而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本文探讨的强化主要指正强化,这种强化可以是职务的晋升、工资的增长、奖金的发放、奖品的授予,也可以是语言的鼓励和精神的嘉奖。科研管理者及时的强化不仅会激发员工产生新的需要,而且可以对其他员工产生示范激励的作用。高校科研激励应采用正强化手段为主,负强化手段为辅,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在最佳水平上。
(八)变化激励
“双因素理论”指出,在影响人的需要和动机的大量因素中,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素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当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不会产生满意,但得不到满足时会引起不满并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能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双因素理论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异,任何的激励因素都有可能随着需要的满足而失去激励作用而转化成保健因素,如提升的机会在特定条件下或对特定的人而言可能仅为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高校科研的组织和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变化激励,有时只要赋予激励一点点不同的含义就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激发出员工新的需要。
二、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实例
随着A高校科研的纵深发展,单一激励机制已无法胜任科研团队大合作的需求,这要求A高校重新检视自身科研管理及激励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灵活运用上述提出的八种激励措施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
(一)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点
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在激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未能做到公平激励,评价标准的缺失或公认度不高而备受质疑;二是激励体系缺乏层次性、前瞻性与可持续性,忽视了前景激励;三是政策激励制定不当,导致评价指标体系主次不分,创新性激励指标所占权重过小,对科技创新人员起不到激励作用;四是激励行为中功利较为突出,这种仅仅依赖于物质来进行的强化激励方法很快便会由激励因素转变成保健因素,失去原有的激励效果,此时需要更高层次变化激励方法,譬如引入能力激励和知识激励等方法;五是执行强化激励时手段较为单一、缺少负激励;六是激励目标和方法间缺少有机联系,激励措施运作时,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注意几个要点。
1.确定明确的、共同的奋斗目标体系,善用目标激励与前景激励。A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学校发展的奋斗一级目标。根据一级目标的要求及同比高校状况,将目标分解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二级目标,如将“挺进全国高校科研排名前50强”作为科研分目标等。然后把分目标分解为更具体的下一级目标,直至分解到具有可行性的第N级目标为止。这第N级目标的高度或难度应该是高校教师努力攻坚以后可以到达或克服的高度,这样才能起到目标激励的效果。调研并公布学校科研各项指标的“最值”和“平均值”,对比其他高校同类指标情况,并对目标按重要性与实现难度系数进行激励强度排序与激励方式选择。通过合理设定目标、分解目标,一方面有利于科研人员清楚各类指标相对学校与个人科研的距离,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从宏观层面上调控阶段目标、部门目标、层次目标等,提高各类目标与方法间的关联度,防止部门间各自为政,避免多目标激励时相互冲突干扰。
2.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科研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公平激励与政策激励的作用。激励理论中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对比自身投入和产出结果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结果相当,才会认为公平。由此可见,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公平理论关注的源头性问题即核心问题就是教职工的科研业绩与成果的评价问题。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价标准是激励公正性的基础与保障。
(二)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框架与特点的思考
根据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在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策略上,管理人员应先满足科研人员最基本的需求,即在满足保健因素的前提下再运用激励因素。A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按照双因素激励理论,综合运用了变化激励、公平激励、前景激励、能力激励等方法,采取了相关政策与行动。1.保健因素方面:科研合作分配通则是对以单位合作、教师间合作、师生间合作的项目与成果按参与人数及排序确定个人工作量的分配原则;重大科研成果或项目合作人员贡献认定规定主要内容是:超过某一界定级别标准的成果或项目的参与人员(非第一作者或完成人),可以认定为下一级别的主持人,此项认定仅作为个人的科研业绩在校内评聘职称、竞聘各种岗位、考察科研工作等情况下使用,不对外使用,也不用于个人计算科研分数与科研工作量酬金。此外学校还建有各类科研项目管理与服务网络与平台,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学术仲裁委员会,对学校涉及全局性、战略性、争议性等问题接受咨询并提出处理意见。2.科技提升重点行动包括:Ⅰ科技冲顶行动:指的是学校组织科技攻关小组,冲击提升科研急需突破的顶级指标而实施的行动。学校在实施办法中为每一类顶级指标分别设立了难度系数略低的二级和更低的三级阶段性目标(三级目标比目前“学校之最”的目标级别略高)作为冲击顶级目标的台阶。学校以滚动的方式按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拨款。冲顶成员须与学校签署协议书和承诺书,每年在学校网站上公布进展情况。Ⅱ科技攻坚行动:指的是组织攻坚队伍,争取重大的横向科研项目和实现重大的科技成果开发。Ⅲ科技增重行动:是指力争学校各类科研标志性指标在原有级别上得到较快较大的提升。学校为此设有专门的培植或启动经费。
(三)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运作及其初步成效
1.激励运作综合化探讨。首先,部门间激励政策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要形成协同。鉴于学校可用于激励各部门的人、财、物资源的有限性,为此各部门目标及其激励措施应相互协调与促进。科研评价只有与学校的人事评价、教学评价等评价标准建立平等对接,学校才能均衡全面快速发展。其次,激励措施的定性与定量方式要有开放性、公平性。一方面,有关指标数量方面与激励强度方面的要求均尽可能以百分比、倍数、人均值等相对值形式而不是绝对值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指标在分层分级时,也要讲求开放性,表现为评价标准中全部指标的分层分级均为二次评价,不对指标的具体内容作评价,只对指标在专家与社会评价后的性质提出分级分类的原则。因此,激励的内涵可以随时随处地实现与专家评价及社会评价的全方位对接,并与评价的新标准新要求实现及时的对接,从而保证激励措施的开放性与公平性。另外,在采用强化激励手段方面要实现综合化,如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单项激励与累计激励结合;个人激励与群体激励结合;对研究人员的激励与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结合;新需求与传统需求结合,内部树立榜样式激励与外部引进鲶鱼效应式激励结合。媒体、网络等平台的舆论激励方式因其开放性、时效性强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激励方式,这种方式有双刃性。既可用于正激励,也可用于负激励,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公开化、运作的透明化、参与的大众化。
2.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初步成效。A高校自2010年出台科研评价标准并构建科研激励机制以来,部分科研指标质与量的提升都非常明显,这说明根据上述介绍的多种激励方法所制定的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运作的良好、效益显著,取得了预期效果。2010年的科研指标值较之前都有明显的跃升;由于专利授权在时间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总体变化不明显,但2010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201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值明显。另外,2010年以来,A高校获省部级一等奖合计三项,为此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获得的一等奖总和:部厅级科研基地从2010年开始平均每年递增一个,新增量也超过历年同类指标的累计量。可见,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标志性的指标在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后均得到一定的提升。在科研全国高校排名方面,以传统学科为主A高校科研排名依然能保持稳中有升,这在当今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地向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高校倾斜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A高校2010-2012三年中向科研项目配套、高级别科研奖励、科研基地机构建设等方面共计投入1 300万元,从而带动了人力、物力与政策等向科研的倾斜。科研激励机制在加大对科研专项投入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科研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为了保障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运行,学校结合“211工程”的建设目标,在科研硬条件及公共服务体系(科研项目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图书资料电子平台等)建设方面取得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学校的几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硬件建设已进入同类学科的前列。整个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文化并形成一种和谐有效的价值导向及目标导向。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作为政策平台,对整个科研软环境建设与学术生态具有无形但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高校科研水平要上台阶,需要配套科学的科研管理手段,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科研管理的特点和目标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介绍的多种科研激励手段,并据此构建出合理有效、适合自身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Z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原是企业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成功运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人、财、物的调集与配置、学术资源的组织与交流的系列管理活动,也具有一般管理的共性。本文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
60年代初,美国的费根堡姆(A.V. Feigenbaum)和朱兰(J.M. 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概论和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很快被普通接受和应用[1]。TQM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性。二是全面性。三是科学性。[2]
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项目管理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不仅基于该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行之有效性,重要的是,其基本理念符合高校科研管理要求。因此,科研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高校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全过程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管理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根据TQM理念,科研的质量不只是来自一两个环节,而是要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控制。
(1)申报立项阶段:包括科研项目来源渠道信息获取与、组织申报、立项管理等环节。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建立起获取和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科研动态,并向相关对象通报。然后要积极动员申报,精心组织协调联合攻关。同时具体指导申报者做好标书,以提高课题申报质量;对申报标书要严格把关,进行预审查。课题申报后,要及时注意动态变化;课题批准立项后,要及时反馈通知申报者实施。
(2)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环节。课题的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开端,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中期检查是了解课题研究进度,确保研究工作不至于半途而废。针对不同性质类别的课题,中期检查可采取不同的形式,既可由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也可由学院组织。
(3)结题鉴定阶段:包括结题、鉴定、知识产权保护环节。通过结题鉴定,总结和挖掘科研课题成果,发现学术尖子和科研骨干,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4)推广应用阶段: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是科研的最终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为科研成果寻找市场,促使成果产业化,尽早转化为生产力。
3.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员管理
高校科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应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高校科研除了职能部门的管理,还应包括课题组成员、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等人员参与的管理。只有全体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确保科研顺利开展,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高校科研的全员管理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管理者层面: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者包括科研(技)处管理人员、院系科研管理人员以及科研设备与经费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和业务培训,使之不断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精通业务,力求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管理者。
二是研究者层面:主要是抓好课题主持人和课题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提高工作,这直接关系着科研的成败和质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也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积极扶植培养有潜力的科技人才。
三是专家层面:包括参与立项评审、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的专家以及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等。高校课题涉及多个学科,要选择相应的内行参与对口管理,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科研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实行课题管理的专家研讨制、专家论证制和专家评审制,引领科研方向,保持学术公正,防止学术腐败。
4.高校科研项目的全因素管理
影响高校科研质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根据TQM理念,科研项目管理要抓好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特别是可控因素的管理工作。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素,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科技管理的调控和决策服务。科研条件因素是较客观存在的,而科研氛围和政策因素就有较大的可变性。科研规章制度的制定既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因素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制度管理,既要充分体现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又要保证学术民主,保护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科研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朝良好的方向发展,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能促使高校更全面地考虑科研质量问题,把科研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更加关注科研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更加强调参与管理的每一成员的质量意识,更加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优化。但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引入,并不能照搬照抄。因而在借鉴运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时,不能生搬硬套,使科研管理工作走入误区。
注:本文是上海师范大学科研项目“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及绩效研究”(编号:SK20113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龚益鸣.质量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的基础和依据,它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知识储备的作用。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主体和重点,其科学管理手段对科研工作的进程、效率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科研项目档案的收集及档案价值的实现,所以,研究分析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高校科研档案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科研项目档案的利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有着积极的意义。
1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信息的重要地位
高等学校既是高等教育的“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战场”。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因其覆盖了理学、工学、农业,医学、历史、文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学科,拥有很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能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拥有不可或缺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高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达61.9万项,其中高校主持的国家“973”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7.05%主持“863”项目占立项总数的40%。在获奖方面,高校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高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高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数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2006年以来,高校科研立项数以及在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是高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归档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各种载体的历史的、原始的记录。项目档案的形成积累过程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一项科研课题的档案,就是一部生动的科研教科书,能从总体上反映出学校及国家的科研水平。项目档案所蕴含的具体信息,对于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史鉴意义。因此,项目档案信息在高校和国家科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2.1 科研管理体制对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近2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和国家科技事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丰富宽广,下达及指导高校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已由原来比较单一的科技口发展为多渠道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科研项目在校内也由多个部门管理,比较普遍的管理模式是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分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宣传部或学校党委办分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团委分管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生处及相关教学单位分管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其他研究项目由科研处分管。各部门你管你的,我管我的,管理手段和操作方法各异,由于岗位职责的限制性,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项目研究过程材料的缺失。有些管理部门归档的材料只有项目立项、批准、下达研究经费和结题的文书通知,而项目申请书、合同书、结题材料都没有,归档材料根本不能反映出研究的过程,有的甚至不能反映出研究成果。
2.2 高校科研项目的特点对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受管理体制的支配,高校科研项目档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其形成规律方面,都有着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也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和科研方向的多样性,决定了科研项目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课题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决定了科研管理涉及的部门多、制约因素多。从宏观层面上看,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对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缺乏外部关系的统筹协调,对课题研究只具有引导、服务作用,而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管理不具有约束九从管理层面上看,有关职能部门对科研项目档案的认识、定位等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异性,从微观的层面来看,由于科研项目是几个部门各自分管,管理人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对档案的管理在操作上有较大的随意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些情况都严重地影响着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的案卷数量和质量。从复杂的实际环境条件来看,要真正做好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
其次,高校科研课题专业性强,研究周期长。高校从事的研究项目类型不同,研究对象和采用的研究手段各异,涉及的专业学科广泛,因而使得记录其研究活动的项目档案也不同,由于开发类科研项目从开题到研究成果的取得,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反复地研究和试验,要取得最终成果,往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特别理工科的开发研究。这就需要研究人员及管理部门在研究期内坚持长期做好日常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坚持做到。
2.3 档案观念和责任心对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理论上对于信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陈旧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定势仍具有很大束缚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档案管理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某些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档案观念薄弱,没有坚持把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纳入研究工作的计划之中和岗位职责中,不注意对科研项目从始至终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材料进行收集积累,只注重结论性、成果性材料的积累,使最终的档案材料成套性很差。有的是研究人员之间、协作单位之间由于科研成果的权属之争,而引起争原始材料,争报奖励而不愿主动把材料集中管理。由于项目档案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高,有的研究人员害怕泄密,归档时避重就轻,把一些不太重要的材料交来,而抽去反映成果水平的关键技术材料。加之,学校档案部门人员对科研课题不熟,业务水平有限,未审查出来。另外,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指导不到位,研究人员不了解收集档案的重要性,这些,都影响到项目材料归档的质量和数量。
3 对加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
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与科研工作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研项目档案特点决定了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是一项很复杂、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应加强对现行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研究。应该说,现在各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的多头管理体制及运作方式,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不同范围的具体选择。高校应有怎样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如何建立完善高校科研档案
管理体制,理顺档案管理关系、程序,科研管理部门以及档案部门应当积极探索。而在当前的管理环境下,应加强做好以下工作
3.1 建立健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既是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也是实行档案工作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依据及准绳。要做好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支持,制度内容应包括科研项目从开始到结题的过程材料的管理,明确所有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操作方式,如项目档案的收集内容、整理方法、立卷方式、归档时间、保管程序和提供利用等,才能使各个业务环节都有章可循。
一个科研项目档案作为记录科研活动全过程的一套完整文件材料,虽然是在项目研究活动最后结束完成的,但作为科研档案之中的每一部分材料又恰恰是各个不同阶段的产物。即所谓科技档案完成于项目研究之末,又形成于研究活动之中。必须把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纳入法规和轨道,把科研项目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工作具体纳入到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中去。因此,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科研处、教务处(高教研究所)、宣传部、团委、研究生处等管理部门应坚持用规章制度来履行各自的职能。要负责督促科研工作人员对研究项目归档工作超前控制,一开始就要着手抓,并一抓到底。档案部门工作人员要抓科研项目档案建设,多渠道、多形式进行项目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指导工作,才能使科研项目档案的建档工作进入到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好高校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努力建立高校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运行机制,首先要提高归档率、完整率和案卷合格率,这一基础环节不抓好,随后的开发利用工作难以发挥效益。
1.引言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当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对学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高效、规范的科研管理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科研项目管理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评估、验收鉴定、成果产出到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各级各类项目的资助体量和资助经费的不断增加,高校传统的粗放型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确保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质量。为了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益,保证科研计划的圆满完成,有必要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以解决目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重申报轻过程、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从精细化的视角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细化、优化管理流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项目管理工作中,这对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高校科研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将精细化管理具体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2.1现行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及科技部门纷纷设立如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专项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各类项目。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管理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上要按照不同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类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从粗放管理转向分类的精细管理。目前高校科研处是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执行部门,科研项目基本由科研处进行集中管理,但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均在院系完成,导致二级院系的管理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且科研处往往不能及时地了解科研人员的动态和项目的进展。另外,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涉及科研设备采购及管理、经费使用、国际交流、项目不定期审计等事宜,因科研处与财务、资产、审计、国际交流、监察等部门系统的沟通不及时和信息不通畅,导致项目执行中出现经费使用不规范、设备冗余、国际交流手续办理不通畅等问题。二级院系的管理职能未能有效履行、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是现行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表现。
2.2有效的中期管理薄弱,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国家基金项目数、SCI论文数、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数等往往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项目申报数、立项数及项目产出的高质量论文数成为高校科研处的关注重点,很多高校都是“重申报、轻管理;重产出、轻过程”。在项目的过程管理中,科研处仅注重定期收集各类年度或中期检查报告、项目任务书等,却很少组织专家检查评估和审核纸质材料的真实性,使得项目的中期管理流于形式[1],直接导致的问题是项目的成果质量不高,项目结题率偏低。各高校制定的校内项目管理办法中,很少针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而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缺乏有力的监督。
2.3经费预算和执行不够规范。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项目正常执行、顺利完成并取得项目成果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渠道众多,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不一样,但目前高校往往缺乏专门从事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人员,难以为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财务决算等全过程提供专业的管理和服务。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更多是凭经验,导致预算编制不精细,测算依据笼统,以至于到项目执行时,才发现有些预算设置不合理,又得申请调整预算,带来诸多不便。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虽然有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有预审,但经费报销更多由项目负责人审核,财务部门在报销时只是简单审查报销单据的合规性,一般不予核实经费支出与批复预算的匹配性,造成预算执行的不规范。
2.4科研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是业务性、专业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意识,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策敏感性、较强的科研活动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团队协作意识、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创新性。目前由于高校现行的人才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审制度的缺陷,各高校拥有管理学学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很少,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3.高校科研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精细化管理是指基于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2]。精细化管理要求注重系统意识、规则意识和细节意识。推行精细化管理要靠规章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实现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3]。
早在“十一五”期间,精细化思想已逐步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金项目管理中,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效有序的运转提供重要的保障,这是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外因。“十二五”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针对现在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规范管理、改进服务”,要求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以适应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这对高校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出内在要求。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各级各类项目的整合合并,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更有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生,有助于项目组科研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学校整体科研竞争力和重大项目争取能力的提升。
4.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举措
4.1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将传统的由科技处直接面对项目负责人的粗放型项目管理模式转向科技处-院系-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财务、资产、审计等多部门联动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体系下,制定符合校情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在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操作,及时有序地完成每个工作步骤,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目前各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承接项目特点不尽相同,如师范类高校基础研究项目偏多,部队院校以军口项目为主,工科院校以应用类和横向项目居多。高校科研处应把握精细化管理的深刻内涵,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项目管理方案,形成为本校科研项目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4.2加强项目申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大部分项目主管部门都明确“十三五”期间的重点支持方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具备全局、系统意识,在全面了解各类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高校自身的学科发展方向,整合优势资源,提前布局规划,做好申报准备。在项目申报阶段,应当认真解读国家政策,仔细理解项目申报指南,充分调动院系及项目申报人的申报积极性,并以精细化的思维关注申报形式、申报要求等细节,制定精细化的工作流程,联合财务人员配合项目负责人精细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确保项目申报工作高效、有序地完成。对于限项上报的项目,校内要先形成规范化的初筛标准,以筛选出更有竞争力的项目申报书。
4.3强化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是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为避免项目的中期管理流于形式,高校应组织专家检查评估,深入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对研究遇到困难的项目及时给予技术上、经费上的帮助;建立健全项目过程档案,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撰写能翔实记载项目研究工作全过程的科技报告;进一步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各方的监管责任,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同时,高校应将精细化的思想充分应用到结题管理中,在确保结题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同时,加强专家验收环节,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挂钩;规范项目结余经费的使用,确保其继续用于科学研究的直接支出;重视科研项目完成后的归档工作,将已结题项目分类分期存档,加强项目成果的后期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在优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高校应升级现有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增加项目信息资源共享模块,实现项目信息和资源在校内管理部门之间的共享,以及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国际交流等的无缝对接,实行网上申请、一键推送、在线审批的模式,真正形成为科研人员服务的集成化工作模式,大幅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新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要细化项目周期内的过程管理,即包括申请、立项、年度或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归档等全过程,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另外,在新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应增加深入统计和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现有项目中人员、类别、职称分布等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学校科技政策制定和领导层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5.结语
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高校科研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应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进行探索尝试,通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践,以点带面,实现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148-149.
[2]刘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J].中国科学基金,2011(6):337-338.
[3]张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的若干做法与体会[J].中国科学基金,2012(1):52-54.
[4]岳峰.高校科研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5(08):23-25.
[5]文玉琼.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