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5: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在对一些初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些学生存在厌学情绪,生活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胆子比较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初中生正是因为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导致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和厌恶生活[1]。因此,初中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构建一个健康的环境。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焦虑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总是担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下降。一些初中生甚至因为担心自己的考试分数整夜失眠。时间久了,初中生的睡眠质量就会下降,学习成绩也很难提高。还有一些初中生在考试之前是比较焦虑的,总是担心考题是不是简单,这就是很多学生的考前焦虑症。基于初中生存在的这些学习压力,初中生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2]。一些初中生开始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得敏感,在平时会感觉恐慌和烦躁。

(二)自卑

自卑是很多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自卑在性格内向的学生中比较普遍。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是不勇敢解决问题的,而是选择逃避困难。例如,一些学生在考试后考取的分数是比较低的,这些学生不仅不会积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而是选择逃避,认为自己学习成绩是班级中最差的,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放任自己的学习。这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是不愿意和教师和同学交流的,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是最差的,是缺乏和别人交流的勇气的。

(三)社交恐慌

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但是一些初中生却是有社交恐慌问题的,主要体现为与家人、老师、同学在一起交流时感觉是不自在的,这些学生在和别人交流时,对别人的言行举止是比较敏感的,如果别人不经意说的话是很容易中伤自己的[3]。例如,两个学生在一起聊天,如果一个学生是有社交恐慌问题的,那么如果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讽刺的话,那么这个学生是会感觉自己的尊严被损坏,就会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还有一些学生在与人交流时感觉是比较害羞的,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焦虑问题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观看图文并茂的课件,感受知识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感受知识就在生活中。教师通过运用人性化的教学策略,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这样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放松。

(二)师生真诚沟通,让学生增强自信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有爱心的,可以和学生真诚沟通。教师在面对那些自卑的学生时不应该是用鄙视的眼神,而应该是用爱滋养他们,像朋友一样关注他们的内心最脆弱的地方,鼓励他们战胜困难。教师可以定期和一些自卑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耐性倾听学生的苦恼,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例如,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比较差的,所以感觉自己是个无用之人,生活的态度也是消极的。教师可以在了解了学生的苦恼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些学生就会发现,虽然自己的成绩是比较差的,但是自己唱歌是好听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就能认可自己,慢慢就能增强自信。

(三)开展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社交恐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参加活动中慢慢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的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有很多与人交流的机会,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好的锻炼。教师还可以在假期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去一些公司做兼职,学生通过做兼职可以接触形形的人,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教师做好了这些工作,学生就可以通过锻炼解决自己的社交恐慌问题。

21世纪,不仅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也是需要身心健康的人的,一个人的身心是健康的,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勇敢克服所有挫折,才能处理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相信,在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将会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永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6.

篇(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实践和应用为主,含许多非知识性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体验才能获得,包括测验、咨询、班组活动、野外训练等。现实条件所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极有限。

而Wiki提供了发现学习和累积学习的平台,并以演绎和归纳形式提供知识体系,利于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将Wiki技术融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增加虚拟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同时,Wiki所具有的简便、开放、协作、组织的特点,更有力地支持了Wiki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Wiki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笔者学校成功运用Wiki技术建立了“初中维客百科”,提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教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创心理健康教育词条达1628条。

2. 构筑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Wiki方便生生、师生心灵交流和互动。心理教师把教学计划、内容写入Wiki,逐步积累相关的教学材料,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因Wiki的历史恢复功能,学生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以上内容,教师参考学生的要求,合理调整和完善,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

3.实现生活、网络与课堂的对接

相对于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学生所呈示的学习材料更适合其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课前,学生根据要求,把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初步整理上传至Wiki网站,教师参考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材料,组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寻找新旧知识技能的关联,学习新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技能;课后,教师把教学资源,如讲义、课件等放入Wiki,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储备”;课堂、课后,利用Wiki的互动性,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个人成长情况,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确认正确知识和纠正错误认识,实现课堂的深入、延续和拓展。

4.开展协作性学习活动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利用Wiki共同创作的特性,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组建学习或课题研究小组,在Wiki网站协助下部分或全部实现分组讨论、心理故事接龙、情境续写、绘画、想像、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协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中、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充分施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习、研究、创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学生学会协作学习的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5.作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

Wiki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有效工具。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可以利用Wiki涉猎心理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与心理专任教师进行对话、交流、集体备课。他们可以根据专业能力、班级实际、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Wiki资源,选择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6.开创“家校互动”的崭新模式

由于Wiki资源和参与者的多元化,较易体现辩证冲突,制造适当矛盾引发高水平思维,利于集体智慧的碰撞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Wiki有共通之处,即人的个性在与环境互动和碰撞中不断成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内容,尤其一些敏感话题,如青春期知识,利用Wiki引发学校、家庭的大讨论。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的心理资源,加强师生、亲子间的心灵互动,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功能。

Wiki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Wiki是随着现代网络社会出现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在充分显示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针对性受限

Wiki资源种类繁多,而初中生学习能力(选择、评价及利用信息的能力) 较弱,可能会曲解信息,甚至出现误导,导致心理辅导进程受阻。

2.非语言性信息缺失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除言语信息外,还有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因此,与其他以网络为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样,大量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网络“遗失”了,教育的引导力、感染力和准确度会受一定影响。

3.个人价值不易体现

Wiki平台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参与者所创词条,在反反复复多人次的改动中,个人价值受到挑战,有可能在众多的版本中被“淹没”,但如果封闭编辑,学生参与机会将大大的减少,这是一个矛盾。

4.参与度受限

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的,思想观念上在不断的更新,不仅要求只是满足自身的生理上的需求,更多的是需要满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根据相关的实验调查表明,在我国初中阶段有着15%的学生是有着不同的心理上的问题,有3%的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令人担忧,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不仅需要过硬知识,同时还是需要健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需要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存在一定的目的性

学校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初中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起来。教师应该要明白,我们不仅仅要教书育人,同时还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很多的高校为了能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召唤,一般学校都是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但是很多学校即便开设了咨询室,但是却没有很好的使用,一般都是会出现心理咨询室没有人或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的现象。若是出现问题,就会互相推诿责任,导致学校的咨询室最后也不知道谁来负责,这样使得心理咨询室成为了一种摆设,没有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力度不同

当前家长一般都是把学校的升学率看做衡量这个学校优劣的直接因素,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必然就会导致学校只是狠抓教育,对于其他方面的教学并不是很重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一般就会把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枯燥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有着厌烦的情绪,简单的说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很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综合起来是难能够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条件简陋

很多学校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上并不是很重视,一般就只是简单的桌椅的摆放,健康的摆设一般可能会让学生犹豫不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与家长沟通力度不足

家长是十分注重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但是很多家长都是会有着一种攀比的心理,这样更多的就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导致学生回家与家长说他们上心理健康课程的时候,家长们并不是很重视也不理解,他们只是会孩子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学校都是利用教书的质量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育人也是同样重要的。育人不仅仅教会学生的知识,同时还是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每一个学校都是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树立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兴趣。学校在办学的时候应该要明白,学生的成绩再高,在社会中也不一定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他们的价值,只有心智的发展才能够使得学生真正的立足于社会,学校的领导应该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到相关的日程当中。学校还应该要适当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到正确的心理健康方式与技能,推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正确认识。

(二)推动心理健康良好的发展

首先,学校应该要充分的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充分的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之后,学校还是需要建设相关的心理咨询室,对于心理健康的教师,学校还是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才能够保证每一个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能力,进而很好的解决每一个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还应该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最为重要一点也是学校应该要注重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文化课与心理课相互教育中来成长,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获得健康的教育。心理教师不仅集中在口头上的教学,该是需要采用多种其他方式的教学,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与疏导。

三、结语

学校的全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同时还是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中学校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成为新世纪人才,在社会中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亚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篇(4)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领悟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掌握新教学技能,才能担负起增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中学生,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部分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事关学校,而且事关家庭、社会。我们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联合起来,才能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抓好。总而言之,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新课改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和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是每位教师值得冷静深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老师”的任务,更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应从改变教学观和改变评价观两个方面更新教学理念。第一,改变教学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以及参与到活动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引导学生。第二,改变评价观,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初中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还不能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以及教学中,耐心、正确并全面评价学生的进步,对于每个学生的质疑,必须耐心的教导,决不能埋怨或者责备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以“爱”作为教学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甚至应每天检查一下自己的仪容仪表,令人有愉悦感,让学生一听到铃声就有“盼”的感觉,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三)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不少初中生自信心较差,主要体现在有的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差,就自认为自己不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观念十分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善于引导学生,并让他们在参加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建立自信心的要求。比如,在平时的一些班级活动中,老师均不参加,让学生自己组织各个环节。长期这样下去,每位学生的潜能都会得到发挥,学生也会逐渐充满信心。这也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只参与不参加,并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承受能力。这样学生会越做越好,自信心理也会不断增强。另外,教师也应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关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落实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去。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基础工程,只有真正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坦途。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更要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之中,与学生建立真正的友谊,以适应新时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志芬.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

篇(5)

1.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和了解,尽管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认识到现行的应试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素质教育应该得到提倡,尤其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可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根本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难实施。很多学校只有在上级部门检查时,偶尔开设课程,检查过后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有些学校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的必要性,也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在课程实施时往往不能保证课时,因而其有效实施存在困难,更别提实施的程度。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篇(6)

与此同时,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细目把握不清,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选择过于宏大的主题――情绪,但对具体是讲情绪觉察、情绪表达还是情绪管理,却茫然不知,因为他从来没想到过情绪课的分类;还有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课教学主题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出现了偏差,如小学、初中、高中在情绪主题上选择一样的教学内容,都讲认识喜怒哀乐,学会调节情绪,没有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特点及需要,比如在高中讲“如何提高注意力”,就完全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教师之所以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一是对于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缺乏了解,关注学生不足;二是对《纲要》中各学段的主要内容缺乏深入的分析。

《纲要》只规定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完成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职业规划六大专题,但对于专题内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具体规划到年级、规划到学期,更没有像学科教科书那样,给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上课内容。

因此,为进一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框架,本文拟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以及手中可利用的图书资源,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内容分析

我们首先将《纲要》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专题分类,并对每一专题的课题数目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认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专题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而生活和社会适应由于只涉及初一升学、升入初三两个关键节点,教学资源较少;职业规划专题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个新专题,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细目分析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各专题主要内容之后,为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细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细目。

(一)自我认识(含生命教育)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这时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有效整合。因此,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就成了青少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客观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悦纳自己就构成了自我认识专题的重点内容。此外,树立自信、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素养。细目见表2。

(二)学会学习

学习是初中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初中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要帮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制定适合的目标,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时间管理,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源泉。考试作为诊断初中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因此,认真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学会正确对待考试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纲要》细目见表1。

(三)人际交往

在初中生的人际交往中,同伴对其的影响较大,同伴关系处理得好,会给其提供强大的人际支持。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正确解决人际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对异性越来越好奇,渴望学会与异往的正确方式,因此,异往课题的比重也较高;初中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公平对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融入初中生活;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想要独立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在与父母的沟通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积极沟通,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见表4。

(四)情绪调适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称作“暴风骤雨”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情绪起伏较大,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同时,调控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发展还不成熟,又被称为“高马力,低控制”。因此,培养与训练初中生敏锐地觉察情绪,面对愤怒、压力情景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进而调控情绪、管理情绪就非常重要;善于引导初中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幸福因子、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元素,使初中生感受到幸福,积极生活。见表5。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

升入初中后,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因此帮助其尽快地融入初中生活,意义重大;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会理性消费,让网络服务自己也是初中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实践。见表6。

(六)职业规划

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认识职业、确立初期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规划,对初中生走好每一步意义重大。见表7。

三、教育教学建议

一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首先要做到“文要对题”,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主体,选择适合的课题,这也是本文的初衷。

要选择好课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真正地“走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不是徒有热闹的活动,学生却没有收获。这一点做好了,也就避免了小学、初中、高中讲的内容都一样的尴尬。要做好这一点,心理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沟通,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心理教师还要与班主任多多交流,毕竟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容易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情绪状态,这样就能够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心理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心理教师要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纲要》及《纲要》解读的学习与研究。只有把握对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正确方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政策依据也是出自《纲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激发我们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

最后,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一节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积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把握才能越来越准确。通过实践探索,下一步,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化到年级授课主题,这样,教学内容设计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中分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4]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篇(7)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黄金阶段,同时也是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讲,这一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初中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心理困惑,减少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从而让他们开心快乐地成长。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

(一)学校和家长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初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所以学校和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很多教师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课“霸占”过来,为学生补习,以此来提高学生该课程的成绩。还有很多学校即使开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当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过是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之后,留下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习。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仅是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家长更是缺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快速成长,他们开始迈入青春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思想极其不成熟,容易冲动,逆反心理严重,并且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情绪变化很不稳定,过于敏感,一点小事也会让他们的心理产生很大反应,而且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尤其严重。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首先,学校必须安排充裕的课时,保证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对于其他教师占用思想品德课的现象坚决予以杜绝。其次,教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身作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正能量的影响。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能掌握班级内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帮助。在农村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初中学校,更应该提高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教育部门要下达相关文件,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力求学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并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初中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办法为其解决,让其健康无忧的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紧密联系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关的。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我,让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其次,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对于初中生而言,不良情绪的堆压,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教师要注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对于敏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认可和尊重,只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就一定会让他们更有自信。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做自尊自信的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制定一份关于学生是否具有自信心的评测问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凭借第一直觉进行作答。然后在评分后,教师针对不自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解决他们自卑的心理问题。

(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设置一些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生活会遇到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独特见解,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生活实验、心理健康对话实验等教育形式,让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帮助,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得比较密切,二者能够有效地结合。并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篇(8)

第一,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必须由专业水平较高的的专职老师担任。 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学校一般都配备了一个心理健康授课老师,但是,师资队伍的补充壮大有待加强。

第二,组织严格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依托的有效组织领导。现在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设在德育处或教务处,部门成员有兼职的也有专职的。多数学校由若干兼职的老师和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教师组成。

第三,系统化管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关,后进生往往由德育处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接受教务和德育的双重领导。正式开课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课程,

第四,课程正规化。通常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标准化。比如,咨询规范、保密制度、档案管理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从传统的观点看,学校主要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成材的摇篮,这一观点不能说有错误。但是,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走向片面追求升学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以及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同时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

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专业机构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尽可能促进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具有心理不健康的特殊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起到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己的国王,丰富而又多变。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那么,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了。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和机构的建设,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设备和场地。

2.建立学生社团组织

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组织系统分析,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使学生在其中能自我发展,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形成健康心理。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学生必须有自己的自我净化系统,使其合理接受社会传承,但又能形成独立人格体的心理组织框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或长辈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一个自治性质较高的社团组织,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不仅仅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完成好日常工作,使之能在其中形成健康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

三、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9)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07-02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初中学生个性发展: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初中学生,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矫正与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通过培养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自尊自爱的心理有关,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受到激励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热情的教师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这些都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民主,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时要相信学生,研究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题要清楚明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3 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1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3.2 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2.4 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治中汲取完善自我心理的情感力量,通过生活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可以通过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召开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天然的互补关系,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的融合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让初中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魂魄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展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点,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因此,只有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才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行、渊博的学识、无私的精神、宽阔的胸怀去感染他们,带动他们向一个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动辄满嘴脏话,随意体罚学生,肆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很难想象学生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学校生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耐心的人,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关爱、善待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家境是贫是富,学习成绩是优是劣。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情与和谐的气氛当中生活,自然“满跟处处皆玫瑰”,又怎么会产生心理问题呢?即使是有一些小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

鉴于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今年做好班级工作的起点,首先,不断要求自己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以学生分数论成败;第二,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第四,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地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的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与学生交往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纪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原因,继而问道:“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做影响了谁?个人?还是集体?”或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好好想想,明天再说。运用这些方法,不仅给了当事的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期,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等到时机成熟,再找当事人谈话,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努力使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人为心理问题所困,无异于陷入一座“围城”。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越发“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者。这是班主任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班里的滋生,我开始注重进行“亲情”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级环境。

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缓解正常课程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脑得到合理的休息。同时,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一起组织活动,还可以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充分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别人,评价自己,增进彼此的友谊,消除彼此的隔阂,从而养成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精神品质。

三、让“赞扬”为主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倾向

从接手八一(1)班德育岗位以后,我就发现班内个别学生极度缺乏尊重他人的习惯,比如: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和老师见面不习惯打招呼,和同学说话不经意就冒出一句不文明的话,等等,为此,我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哪位同学和我打招呼后,我没有应答,我将在全班同学面前向这位同学赔礼说:“对不起”,同时还要连声说:“你好,你好”。另外,我在每日的班级汇报时,从不随意打断主持人的讲话。都是在他说完后,才补充说明或举手示意放学。从这两方面人手,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正逐步稳定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上。而在我的示范下,班内的文明之举正逐日增多。遵循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成功,又帮助我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