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教学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护理教学查房管理优化的实践途径
1.制订实施管理的方案
(1)规范形式,明确目标。在护理教学查房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双向交流法,并且逐步实施分层教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其主要以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主要内容,查房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在临床护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其次是“病历式”教学,主要以临床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查房的目的是帮助护生认识疾病治疗全过程;最后是“课题式”的教学模式,查房的目的是提升中级职称以上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熟悉程度。
(2)重点培养,责任到人。护理教学需要做到有目的地重点培养,同时将护理工作的责任下放到人。
(3)思路清晰,重点突破。 在进行护理教学优化实践中,教师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进而实现教学工作的重点突破。需要根据护理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查房教学计划以及内容的确定。
(4)奖罚分明,严格控制。在教学中制订考核制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必要措施,合格的考核制度以及和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能保证教学质量。
2.健全信息网络化管理
(1)强化信息意识。现阶段的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很大,其相关的数据十分庞大,因此需要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来确保护理信息管理的质量和信息处理效率。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中,首先就需要强化信息意识,面对目前护理模式的变化,新的护理难题也层出不穷,能否掌握以及利用目前的新兴技术开展护理工作,直接影响整个护理工作质量。
(2)理顺沟通渠道。医院护理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查房计划的安排,并且通过各种途径理顺学校和医院之间的沟通渠道。例如,查房者需要在查房的前一周将查房项目上报,并且根据病房的实际情况对查房内容进行梳理。
(3)创建信息网络化管理的系统。实现信息化的病房管理需要建立一个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依据教学查房管理的教学要点、难点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作横向和纵向对比,进而进行综合评价。及时且准确地提供全院教学查房的相关信息,并且切实了解各个科室的具体查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指导和督查工作作用,对教学查房的主要形式予以规范,实现信息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的信息管理。
二、关于护理教学查房管理优化实践的思考
1.提升整体素质,培养超前服务意识
在进行护理教学查房管理时,组织管理者的观念以及思想对整个教学查房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护理教学查房管理优化实践中也需要组织管理者不断扩充自身知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复杂的疾病问题进行合理的推断。准确找到最为合适的护理方式,进而保证教学护理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查房的形式多样化,从而提高查房者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信息提升护理质量
在进行教学查房时也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能够合理、充分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渠道,从而扩大护理知识领域。并且要善于挖掘任何细微信息背后的价值,并且把这种能力应用于教学中,以提升教学查房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制订实施管理的方案,规范形式,明确目标,重点培养,责任到人,思路清晰,重点突破,奖罚分明,严格控制,健全信息网络化管理,强化信息意识,理顺沟通渠道,创建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等途径来实现教学的优化,同时在进行护理教学查房管理优化实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提升护生整体素质,培养超前意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护理质量,切实提升护理科学的建设水平以及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因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是心理、语言及行为等发育未完全的小儿,儿科护理具有护理技术要求高、工作繁重等特点,易引发差错乃至医疗事故,这对我们儿科护理学教学提出了高要求[1]。为了探索有效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我院于2013年通过对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及方法采用新型开放式教学法,依据临床儿科护理要求,创造性的模拟真实临床病例情景,以学生自身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实”、“独立”、积极的学习并运用儿科护理知识,从而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级三年制高级护理专业2个班,年龄19~23岁;其中男生8名,女生86名;所有学生系入学时随机分班,每班47人,入校后第四学期开展儿科护理学教程。
在征得我院教务处及学生知情同意后,于2013年2月~4月开展了儿科护理学传统教学方法与开放式教学法对比研究。
1.2教学方法
1.2.1传统对照班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按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即先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相关课程,再通过实验室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以教导学生操作技能。
1.2.2 开放式教学实验班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单纯的“灌注”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意愿及自我学习教育意识,围绕学生为中心,将课程知识与临床实践、角色扮演模拟案例相结合,将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师操作实验演示-学生练习”转变为“理论学习与临床病例操作结合-教学录像-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要点及操作要领-模拟案例练习操作-学生比赛及考核-师生总结-学生课后实践及总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1.3评定方法及标准
1.3.1调查问卷 自制调查问卷包括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临床应用与实践、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应用与实践、沟通与服务意识6个条目,每项以能、不能作答。
1.3.2考试成绩 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采用统一闭卷,技能考试由同一老师按儿科护理操作要领评分,两门考试成绩以满分100分计算,90分(含)及以上为优秀,80(含)~90分为良,60分(含)~80分为中等,60分以下为差。
1.3.3 CCTST评分 根据CCTST2000量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气质测试),于课程结束由两班学生分别填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意识等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所有调查问卷、考试试卷均有效回收,两班学生考试成绩如表1所示,开放式教学实验班学生成绩在理论、技能考试成绩上均优于传统对照班,经方差分析,P
CCTST评分如表2所示,在提升学习兴趣等6项目上,开放式教学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这两者实验结果均显示开放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3 讨论
在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通常为教师先行在课堂依据教材教纲讲解课本理论知识,课后开展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动,大多处于“灌注”作用,掌握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度;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往往缺乏学习的意愿及积极性[2]。这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某种“对立”状态,即教师的“灌注”不乐于或不易于为学生接受,而学生亦缺乏或理解教学意愿与意义。而儿科护理教学一方面需要学生学习乃至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亦需要学生掌握临床护理操作技能,这使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立”状态比较突出,在课堂理论学习阶段因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课程知识的乏味等原因导致学习意愿降低、课程知识掌握不足,而进入技能教学实验阶段学生则又因基础知识的不足而难以理解乃至掌握临床技能,仅仅是单纯的“模拟”老师,这显然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这种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隔离无疑是传统教学中急需打破的篱墙[3]。开放式教学方法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围绕学生开展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及组织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分组激励与情境模拟等方式有目的有导向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4]。在本次研究中,对开放式教学实验班学生我们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程学习开始时演示病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通过小段电影或动画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操作予以联系,教师的讲解不仅仅只是“灌注”,更在于通过讲解基础知识来分析病例,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为什么”;针对病例,学生分组讨论所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其原理,并将各组讨论开展互评,最后再予以归纳总结,查漏补缺;在技能操作学习中,鼓励学生开展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演示病例及其护理处理措施,分组讨论所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操作规范,并将各组讨论开展互评,最后再对操作进行评比、归纳总结。
对比传统教学方法,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开放式教学有着明显优点。①学生学习的意愿与兴趣显著提高。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先举出病例,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疑问怎么办?这无疑是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目的及用途。通过小电影或动画演示等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具体化、形象化,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添加了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及热情,并通过丰富的案例情境、角色扮演等给出了学生交流、讨论的话题。②开放式教学有效的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对各个病例分组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了各病例症状及其特征,学习相应的儿科护理措施,并在讨论中归纳总结了各护理措施的应用范围及优劣,真正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③开放式教学改善了学生临床应用与实践能力,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服务意识。开放式教学一改以往传统教学“大锅饭”的作风,通过分组讨论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在病例讨论中,学生通过设计、模拟各种病例,让学生深深明白儿科护理不同于其他护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及难点,儿童起病急,变化快,而且因儿童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差,在护理中往往不会主动表达或表达不清楚,这对儿科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细心、细致的对待[5]。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饰演不同的角色如患儿、家属、儿科护士及医生等,模拟出各种不同的护理情境,如遭遇小儿突发抽搐抢救,在缺乏开口器的紧急情况下通过发散思维随机应变提出可以用牙垫、毛巾乃至棉签等应急;分饰患儿父母,体验为人父母面对患儿时的焦虑情绪,提升了学生面对工作时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也让学生体会到儿科护理对护士技术要求比其他科目更难、更高;通过模拟护患冲突,如不能一针见血遭遇患儿亲属责骂等情境,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自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技巧,从而有效的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开放式教学亦对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开放式教学中教师承担更多角色,在“教”同时更加注重主持与引导,与学生也更加平等,需要真心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参与,才能获得学生信任与支持;而学生亦需转变观念,不再抱有“应试”心态,需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
总之,儿科护理教育是护理学中重要学科,引用开放式教学法来培养护理学员的学习意愿与兴趣,增加护理学生职业素质,从而培养专业、高素质、创新型护理人员以有效满足新时期儿科护理的需要,是我们儿科护理教育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姚冬云.护理实验室实施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1(16):75-76.
[2]王崇宇.基础医学课程群在护理专业开放式教学应用观察[J].中国外资,2013(12):279-281.
中图分类号:R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67-01
《护理学基础》是大专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要课程,而相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实际护理能力的发挥及个人专业发展前途,这样对学生的护理专业水平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爱岗敬业素质的养成、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及创新精神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的各大专院校护理教育教学模式依旧是多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虽然形成,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传统教法。上课的程序基本是按照教师教,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进行。即使在实验课上教师注重强调操作程序要十分准确,操作动作要高度规范,使护生操作起来的动作程序表现出比较谨慎但并不灵敏的状态,看上去所使用的动作比较规范但无无法呈现出创新及随机应变能力。这样的教学与实验激发不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增强不了学生参与护理实验的兴趣,这就谈不上研究氛围形成,导致学生学习的情绪也由跌到低谷,学生对这门课程将有点望而生畏,但又要完成该门课的学习,最终尚要考试及格,这就导致学生在上课时死记硬背一些概念,练习时生硬地模仿老师的所教的示范动作,毫无创意的循环往复的练习。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和个性特征的养成,导致学生于临床实习期间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置。面对全新的护理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全都束手无策,无法应对。高等院校为了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合格的高级护理人才,改革护理学科的教学已刻不容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大力推广和非常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注重强调将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PBL教学法“填鸭式”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教学形式陈旧,对于教授医护方面课程,特别是不利于护理学的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一离开教室,老师讲的全给忘了。而启发式教学方式能很好地体突出教师为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置,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得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强。教师针对教科书中的重点、难点及疑点进行讲授,不失时机的为学生答疑解难。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从而有利于掌握疾病的因果、及转变的关系,并且利用病例进行研究讨论,然后开展妇产科护理教学,与教材的理论内容紧密配合,这样的研讨既反映了有关疾病的一般规律性,又反映疾病的特殊性,使学生对有关疾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又增强了判断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进行知识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角色扮演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边讲一边做,那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听完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练习,做完后交给教师批阅、修改,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毫无一点帮助。众所周知,学生将来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为了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护理角色,了解患者的焦急心态和理解极度痛苦的心情,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法。如出入院病人的护理、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方法以及临终关怀等具体实验项目,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以表演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3.情景教学法。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与学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将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实践中获得的实际技术来解决患者的具体病症,并高度体现合乎规范化的护理。
4.书写实验日志法.书写护理实验日志是规定护生在每进行一次实验课后将自己的操作、观察到的情况及其在具体实践中的所获得的体会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总结教科书上理论知识及在实验操作流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梳理、思想进行归纳,过程进行总结,要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日志所记载的内容要有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学生在实验中的切身感受、学生在实验中的提问、学生对实验的具体建议和意见等。
5.竞争竞赛,互帮互练。学生正是年轻有为、有理想、有志向、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时期,任何一项工作的进行都渴望比他人做的更完美,同时得到别人认可和赞赏,因此,抓住学生的希望竞争心理特征,把竞争手段不失时机的引入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如: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前,留出一定的机动时间,在每小组中随便确定一名学生进行检查,看学生对实验课接受的状况如何,是不是真正掌握了本次实验操作的全部过程,并且查看其掌握本粗实验操作的程度如何。针对抽查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公允的评价和客观、公正、全面的总结。这样使实验操作得好的学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让还有一定差距的学生也会受到促进。使他们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在实验操作存在的不足,以便于进一步加强练习,这样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了学生热心参与实验操作的兴趣。
1.前言
对于护理专业而言,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护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学生将来的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护理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
2.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通过,发现研究本人所在医学院护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观摩课堂教学,访谈教师和学生来获取信息,以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策略。
3.结果
结合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当前笔者所在学校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
3.1教学目标局限
目前,关于护理实验的教学目标还主要局限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各个教学模块的具体要求制定教学规划安排,并确定相应的评分和考核方式。尽管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导和要求下,学生最终可以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但是教学目标中,欠缺综合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护理技术的全面提高。
3.2 教学思维固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操作程序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领悟操作流程而是采取死记硬背的办法,被动的接受和学习教师的操作。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力,无法让学生自觉思考和解决操作中的实际问题。
3.3 教学方式单一
在实验课之前,教师一般是教学进度的制定和执行者,其会在每节实验课前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用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引导分步骤的进行重复训练。这样的教学活动很明显让学生处在被动地位,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这样以来,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学生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或者是将兴趣狭隘的局限在某一实验,忽略对实验过程中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在静脉输液实验中,大部分的学生把兴趣集中在静脉穿刺上,不关注输液的前后的准备工作、病人反应的观察、病人心态安抚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即便熟练掌握了穿刺操作,学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可能会不知所措。
3.4 教学和实践脱节
实验教学与实践的脱节,首先表现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反复要求学生要将示教病人作为真实病人看待,但是效果不佳,学生的操作过程往往缺乏对模拟病人的尊重及责任心,缺乏与病人的交流。随着医院和医学的发展,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涌现和交叉,但是护理实验教学当前发展较为滞后。在临床上的护理文件书写和记录方式已经有了新的要求和规范,但是这些变化在教学中体现较少,不利于学生了解目前临床实际状况。
3.5 教学评价单一
当代护理学强调要将病人放在中心,以病人的舒适和满意作为工作的导向。但是现行实验操作考核方式基本还是按照每项操作完成情况为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过于关注基本操作流程的每项步骤,生硬死板的模仿老师和教学材料中的每个动作,却缺乏对病人是否舒适和满意的关注。从护理工作的本质而言,其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让患者舒适就医。护理实验教学评价的单一偏离了这一宗旨。
4.讨论
要想最大限度的提升护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推动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从下列几点进行改进:
4.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体验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增强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和临床病患护理相接近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和学生便在这种情境下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课所习得的技术进行良好的融合,增强其对知识和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2角色扮演法
过去落后的护理实验教学方法强调知识的讲授和基本操作技巧的反复训练,缺乏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关注,影响学生积极性和潜能的开发。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患者,为了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护理角色,感知病人的痛苦和紧张心理,可以让学生多多进行角色扮演,换位去感受不同角色的出境,用表现的形式去完成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法, 可以让学生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其今后对病人需求和心理的关注,还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一名合格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改进,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4.3日志记录法
护理日志记录是护理人员每次实验课后对自己操作、观察和实验中所思所想进行记录的工作。日志记录,可以加深学生对自己学习和实践的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护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护理日志记录进行严格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写日志记录的好习惯,规范其记录格式,引导学生在日志中进行思考和主动提问并给与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4活动竞赛法
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勇于上进、积极探索的阶段,任何一项工作他们都想做到比别人好,并且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胜和竞争心理,将公平竞争机制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每节实验课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小组间的学生进行相互抽查,了解对方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抽查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公正的评价和总结,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完成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护理职业素养的表现水平。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便于其明确不足。
参考文献:
近年《妇产科护理学》逐渐形成独特的专业[1],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临床实习由于涉及到患者的隐私和一些法规,有时无法全面深入的进入临床教学,这些特点使妇产科临床教学面对诸多困难和矛盾,为了提高学生对此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妇产科临床护理实践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临床教学中采了新的教学方法,用了多种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我院对妇产科护理学临床教学工作方法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其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与师资 以2010级护理学专业108名学生,均为女生,年龄18~23岁,为大专和中专程度的护理学专业学生,学制3年,现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将这些学生根据年龄、入校成绩及在校成绩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组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一组学生作为观察组(采用新教学方法)。授课老师9人,硕士1人,本科5人,大专3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4人。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1.2.1.1 教材内容分工 由代教护理老师负责对照组学生进行妇产科学生理解剖、疾病医学知识和护理方面知识的讲解,临床护理操作实践由代教护理老师示范。观察组由医生和代教护理老师集体备课,共同商讨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医学知识的教学任务由医生承担;而妊娠期、正常分娩、分娩期护理,妇产科疾病护理等知识的教学任务则由护理人员承担。
1.2.1.2 理论教学模式 对照组护理教师以传统带教模式,即直接带领学生下临床,学习妇产科基本护理操作,遇到什么学什么,无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察组每日先针对性地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广泛运用直观模型、图像、文字、音响等手段,将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分娩机制,胎产式及胎方位等比较抽象的内容展示讲解后,再进一步深入临床实践,提高学生的效果和兴趣。
1.2.1.3 实习课程的安排 对照组一个月的实习期(约185学时)以护理代教老师带领学生临床护理实践学习为主。观察组实习期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课复习20学时,实习课165学时。对照组由护理老师根据每天的护理工作任务代教示范相关护理操作,完成近185课时。观察组采取每日先针对性地复习相关理论知识2学时,余时间再进一步深入临床实习,将观察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与组之间根据实习内容进行循环轮转,上午跟随医生查房、问诊、查体,下午由护理人员进行妇产科疾病护理及技术操作带教。
1.2.2 评价方法 ①考试成绩。两组学生理论考试采取教考分离,学生妇产科学理论考试试卷由科教科从题库抽取。总分100分,≥90分为优, 80~89分为良, 70~79分为中,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2 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新方法的评价,见表2。
3 讨论
妇产科护理学临床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护理代教老师带领学生以临床护理实践为主,遇到什么学什么,无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学习妇产科基本护理操作。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感觉,给老师的教学带来相互重复,知识点不明确的不足。新教学方法经过实践,使医疗护理互相渗透,溶于一体,医生和护理老师相互理解,共同提高。同时通过对医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护理理论的复习,使学生提高了对妇产科护理学专业的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直接跟主管患者的医生查房,医生在查房过程中给学生讲解病情,这样既达到实习目的,又不必请医院另外安排医生专门带教,不增加医生的工作量。其次,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带教,不必担心患者不配合。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医疗护理知识融合程度的评价高,优良率达88.89%。学生普遍反映此教学模式效果好,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生将理论知识融入临床实践,培养学生护理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也是护生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因此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临床工作的重要课题[2]。实习活动的安排,不仅影响妇产科护理学的整体教学效果,而且直接影响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今后临床实践工作的质量[3]。妇产科护理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教学上会面临许多困难,但只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同样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规范、动手能力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对妇产科护理的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完全可行。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4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男性护士走上了工作岗位。很多医学院校也纷纷开始招收男护生,以解决目前国内临床中男护士供不应求的现象[1]。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开始招收男护生[2],并逐年增加招生量,男护生所占的比例在护生中越来越大。在实验教学中, 传统的以女生为主的带教方法已不能适应目前护理专业男女并存的特点,男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女护生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压力。为缓解男护生的心理压力,稳定其专业思想,保证教学质量,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男护生进行实验教学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教学中男护的带教方法
1.1 发展批判性思维 利用男性思维灵活、逻辑性强、接受新信息快、创造性高, 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辅导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男护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启发式教学、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CBL(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等方法,激发男护生对护理操作的兴趣,发展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护理专业并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喂水喂饭、伺候患者,而是有着本专业的科学性、艺术性、严谨性。
1.2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1.2.1 目前大多数男性报考护理专业,并不是因为真正喜欢该专业, 而是存在各方面原因被迫无奈选择护理专业。因此巩固专业思想是保证男性护生认真踏实学习的根本。《基础护理学》实验首次课给全体护生介绍护理专业的历史 、发展以及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等内容[3],以了解护理专业学习特点;为护生播放电影《南丁格尔》,让他们了解护理事业开创者的风采,以及护理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建立对于护理专业的信心和职业荣誉感。
1.2.2 教师在授课辅导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男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的优势, 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以强化男护生正确的专业思想和职业信念。
1.3 及时介绍专业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动态了解临床及国内外对男护士的需求,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男护生的教育,和男护生一起分析男性在护理专业的优势,指出目前护理人才紧缺,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男护士更是供不应求。全国各类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都需要男护士。
1.4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性别特点,合理调整教学重点。男护生大部分不喜欢过于琐碎的操作,如铺床、床上洗头、擦浴等,这些内容可以作为一般了解的知识,不过分强调细节的操作;而一些抢救技术、男性患者的护理则是男护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同时根据男性动手能力强,爱钻研的特点,要求男护生掌握一些设备器械的使用和简单的故障维修。
1.5 合理分组 实验课采用分班分组练习,每班18-20人,每组4-5人,把男生分散在各个练习小组中(1-2人)。这样既可以避免男护生过于相对集中,导致负性情绪聚集和扩散;还利于帮助男护生克服不良心理反应,引导男女护生在练习时互相督促,学习对方优点,营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1.6欣赏教育
1.6.1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保护男护生的自尊,善于发现他们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并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激发其自豪感。创造男护生积极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增加男护生演示各项操作的机会;引入竞争机制,男护生之间,男女护生之间进行操作技能竞赛等。经过男护生的刻苦练习,男护生每次都能在比赛中有出色表现。
1.6.2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练习任务的男护生,不要盲目的指责和批评,课后加强沟通交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进行相应的辅导咨询工作,并帮助其解决思想及学习上的疑惑,在了解其心理状况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对其加以正面引导。
1.7完善考核体系 指导男护生遵循护理程序,首先对预设的患者进行合理全面的评估,发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经小组讨论后,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合理准确的实施操作,最后对操作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把护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仪表态度、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内容也作为考核项目,对护生从第一次课就开始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的考核。这样有利于激发男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男护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男护的带教效果
2009-2010学年中,《基础护理学》实验课考核中,男护生的优秀率(>80分)达到90%;学期结束时,未发生男护生转至其他专业的现象。
3男护带教过程中的反思
本文结合男护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以生为本,以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就业环境为导向,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男护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稳固其专业思想,调动操作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护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多思考,在操作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改变以往练习中简单机械的模仿,强调“重原则、轻步骤”,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同一操作中的步骤顺序可以有所不同,有所创新,培养男护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安排上的调整,使男护生认识到护理工作并不是机械性的简单重复,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在护理技术方面可与女同学相提并论,有时甚至比女同学更好,特别是一些设备器械的操作,增强了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
因性别问题,部分男护生在和女教师的沟通上不够坦诚;同时,女教师不能够十分精确地掌握男护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故建议实验室应引进男性护理带教教师,以减轻男护生心理负担,增进练习操作的信心。
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更加合理, 并且有助于护理专业社会地位的提高。在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突出男护生的特色, 培养高素质的男性护理人才, 共同推动护理学专业的 发展 和进步,是需要护理教育系统共同积极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儿科护理人员就是培养儿科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高等护理人员的学校来讲,不仅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做好护理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训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儿科护理课程不能保证每次实训课都有条件去医院见习,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操作,于是实训课就成为了儿科护理学实训教学的重点。
1 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1.1 基础建设
实训室的环境、设备对操作技能训练质量有重要影响。我校护理实训室现有公用一体化教室四间,儿护实训室两间。在一体化教室内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训室尽可能模拟临床儿科病房,环境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方便、温馨舒适的原则,床单窗帘都带有卡通图案,墙上也有精美的挂图和操作流程,尽可能营造仿真的临床环境。仪器设备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实训教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校仪器设备和模型完全可满足课堂教学。
1.2 师资建设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经常性培训,在教学任务不多的时候,将教师送到临床科室轮转,并定期对教师的技术操作进行考核。备课,讨论国内外最新动态,不断扩展知识层面、更新观念,结合授课内容及时传递新知识和新观念,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护理动态。
真正做到护理教育与护理临床岗位相结合,实现实训、教学一体化。
1.3 物品管理
实训室物品在管理上做到定数量、定品种、定位置、专人负责,做到课前、课后检查,确保物品数量齐全。
2 实训教学方式
2.1 调整实训内容
随着科学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领域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每年制定教学计划时,我校儿科专家会带领所有儿科教师对临床护理操作新知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儿科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临床特点,我们对儿护实训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有主有次。
2.2 规范学生仪表行为
在实训教学中,老师要以身作则,仪表符合护士着装要求,为护生作榜样。学生在模拟病房进行技能训练时,着装要整齐,练习过程中“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面对“患儿”时“不抱肩、不跷腿、不插兜、不嬉笑” 让学生意识到护士着装整洁、朴素大方的重要性。
2.3 营造真实操作氛围
角色扮演及模拟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医院及临床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所学得经验和技巧易迁移到类似临床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角色转换和角色适应[1]。临床儿科护理过程当中,护士的言行举止都显得尤为重要。护士通过仪表形象、言行举止向患者传递情感信息,比如微笑、点头、问候、询问、倾听、抚触等等,使护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2]。我们在开展实训项目时都加入了护理语言和肢体语言,鼓励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病人和病情自己揣摩、组织出更体贴、更适用的关怀性用语,使各项护理操作均能在关心和感受病人的需要和尊重病人的基础上完成[3],充分体现爱心、关怀,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摆到与掌握护理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使人文关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成为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整体。
2.4 改进儿科护理实训课的教学方法
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操作。创新教学方法要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后便指导学生操作的方法。实验教学中注重护理思想的培养,强调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从学生的态度、能力、素质入手,探索技能学习规律、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手段等[4]。首先,教师课前做好集体备课,学内容。其次,课前要求同学预习,并掌握所需用物。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护理实验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5],学生进入实训室前先到一体化教室观看相关多媒体短片,后进入实训室,学生准备用物,教师示教后分组练习互相打分,每组分数最低的同学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操作,提高同学积极性并增加同学记忆。最后,每名同学需要上交本节课自我评价。
2.5 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提高实践积极性
应将职业教育贯穿于实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训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成正比的,护理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主题,对护理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让学生从心里自觉树立敬业、竞争的意识,从而促使其用心去学习知识,在实训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护理工作的意义和快乐,从而提高实训的积极性。
2.6 实训考核
改进护理技能考核方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考核过程不应只依据操作流程,还应注重考核过程中综合能力的体现。期末考试以抽签的形式进行,每人抽考。考试内容包括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对患儿及患儿家长心理状态和环境的评估、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对患儿的关爱与保护等,近两年来,学生技能考核成绩多为优良。
3 效果评价
我校2012、2013级护理专业运用了此种教学方式,学生人数700名。2013级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目前儿科护理实训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训成绩、学习兴趣、操作技能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及对授课满意程度等8个问题。答案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8份,收回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388份,有效率为100%。
培养综合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护理实训的宗旨。在新的形式下,教师要以基于能力教育为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实训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6]。当然,我们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恰当、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途径,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饱满的工作激情去努力耕耘,培养出具备适应现代临床需求的、有很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海燕.角色扮演在实习学生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189.
[2]黄弋冰,许乐,雏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70.
[3]田静海.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教育适应医院护理服务需求[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3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86-02
综合设计性试验是以护理学知识为基础,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以案例设计为基础和以解决问题为特征,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复合性教学模式[1]。目的在于锻炼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和查阅文献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观的具体体现[2]。为了探索在护理学基础综合设计性实验实施的效果及学生综合设计性试验考评方式评价,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在护理学基础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选取2010级学生护理本科生184名,其中女生175名,男生9名。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33±1.054岁。
2.方法。选取112名学生为实验组,每6~7人为一组,共18组。第一步:每组成员下临床学习,收集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病例编写案例。内容包括:护理问题、护理技术,其中护理技术涵盖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第二步:指导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第三步:组内讨论、策划、查阅文献,按护理程序形成预方案。第四步:根据预方案进行预实验练习,采用真人真做、角色扮演、场景对白等方法自主演练。第五步:考评。选取72名点评员,每组3名,共18组。观摩后点评员对学生的表现、技能、知识程度、情境设计予以点评。最后,两组进行问据调查和考评成绩的比较。
3.考评方式。病例编写的合理性、逻辑性,表演者角色适应程度,技术操作的正确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观察员的评判,最后得分。总分100分。
4.评委组合。护基教研室主任、参与护理学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师、实验室主任、临床教学教师、学生点评员。
5.点评。学生点评和评委组合一起点评
6.问卷调查。考评后对112名实验组学生和72名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8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收回率为100%。
7.统计方法。所得数据经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二、结果
1.学生一般情况资料年龄为18~24岁,平均年龄为20.33±1.054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两组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考评方式的比较
3.两组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总体评价比较。
4.两组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三、讨论
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核心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3]传统护理实验采取教师严格按操作流程演示,护生机械性模仿的“灌输式”教学。[4]应用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教师根据并按要求设置涵盖相关操作技能的应用环境,使护生研究和查阅各种疾病的病案,提出疑难问题,评估实施操作。
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两种考评方式中,还是喜欢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评方式,实验组占55.4%,观察组占93.05%。与传统的模仿教师的动作标准进行演示的考评方式相比学生还是喜欢生动、灵活、丰富的综合设计性考评方式。从设计病例、模拟情景、病人存在的问题、选择最佳的护理方案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重组、融会贯通的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促进了操作技能的形成、保持、迁移,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5]。而传统考核学生重复、单调的模仿和反复演练教师示范的动作会感觉枯燥无味。
2.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护理学基础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总体评价中在专业情感评价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主动参与意识。但在专业知识巩固和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没有差异性。分析原因:在病例准备、情景设计、操作演练等工作上,学生课程紧密,空闲时间少,与医院作息时间不吻合,没有太多时间准备和练习,以设计性实验为例,只有短短4学时的时间,一个班的学生只有一半参与其中,实验设计受到时间、场地、团队的沟通和合作等方面的限制,准备仓促,模拟时间少,表演生硬并且不太熟练。
3.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理论、技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观摩组。赞可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6]。学生根据已有的医学知识设计病例,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也巩固了所学知识,所以参加综合设计考核的学生成绩比观摩组学生的成绩优异。这表明综合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不会造成影响,更体现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护理基础理论、技能的课程,内容枯燥、相对肤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通过和临床相似设计和舞台表演相近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求知欲,提升感知性和活跃思维,学生的形体表演和表演语言能够使记忆效果更好[7]。综合设计性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时和时间的限制,只有一部分学生参加,多数学生建议增加学时,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在角色扮演方面,有学生不够投入、情景布置受限等问题需要改进。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动作用,对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控与指导,以保证教与学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自学能力,最终掌握技能技巧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61-362.
[2]姜丽萍,杨晔琴,姜文莉,等.护理综合实验教学[J].中华护理杂志,2008,41(8):739-740.
[3]胡筠惠,姚科,李雨昕,付静.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本科《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4A):35-39.
[4]王蕊,冯志芬,王颖.综合设计性实验模式《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116-118.
【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6-5328(2020)07-064-02
外科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必修医学课程,其主要内容就是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以及创新性医学人才最关键的一点,这门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知识面也比较广。而胸外科也是一门繁杂的科室,因此老师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更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们。网络教学则顺应需求而生,它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而两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的交叉融合则发展出了更好的教学模式[1]。
一、传统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含义
(1)传统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指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程、揭示新课程、教授新课程以及布置新的作业,此教学模式着重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控制以及对学生的管教,强调课堂对学生的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主要以老师口头教授,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2]。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中老师是核心,它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拥有者,它监督着学生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起着支配、决定、灌输的作用,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主导。因此无论怎样丰富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很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本质,因此学生学习普遍是消极、被动的。
(2)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远距离教学系统,此教学系统分为同以及异步式系统。在网络教学模式中,老师要按照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的内容,然后录制教学的视频以及制作网络课件,最后将其到开放式的网站,学生通过注册登录进入到网站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进行学习。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最近几年以来,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开发出的各种教育软件,在很大的程度上将网络教学的内容进行了丰富,此种模式着重以学生的主观学习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指挥和主导变成了指导和配合[3]。
二、传统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结合
(1)开发和设计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师资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老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在课堂中可以对学习气氛进行很好的调动,对于疑难杂问可以采取由浅入深的解答,这些都是可以加入网络教学中的。如果能将这些优势运用到建设网络教学中,可以将网络教学平铺直叙以及过于死板的特点进行弥补。而且网络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完全放在网络技术人员的身上,还要结合各个网络程序设计师、美术专业人士、个学科专家以及研发人士来制定更符合学习者要求的网络课程[4]。
(2)学习效果的评定
在网络教学中,学上完全是自主进行学习的,某些学生可能因为自律能力不够而放任自己,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老师的监督以及相应的考试。而胸外科护理又是一个内容繁杂的学科,所以网络教学中还要借鉴传统模式的测评方法,来对学习者进行一个胸外科护理学习的测验。
(3)回馈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疑难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对老师进行随时的咨询,在网络教学中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这时就需要借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弥补,通过对病例进行探讨以及定期解答疑问的形式,来统一讲解共同的疑难问题,并对于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疑问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解答[5]。
三、在外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创新探索
(1)优化教学内容,共享教学资源
在我国,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共享教学资源是伴随着医学教育网络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胸外科护理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达到一定程度的共享,体现了充分的平等性。数量庞大的胸外科护理教学信息,在网络中被集中、编排以及选择,比较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可以放在网络上被共享,难度较高的护理、新护理技术的推广、罕见病例实数以及对新医疗设备的操作等[6]。对于没有现场条件的学生来说,同样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2)扩延教學时空,实现教育对象大众化
在网络教育中,教育的对象不受到性别、民族、职业、身份、学历以及年龄的限制,这是面向所有愿意学习的人开放,给实现现代教育大众化、众生化、社会化以及多样化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教育途径以及良好的教育形式。并且可以让护理人员在校外或者是不离开岗位以及在家中就可以得到系统化的教育,完全摆脱了没时间学习以及因事而耽误了课程等尴尬状况。
(3)教学高效性以及交互性
网络教学的特点就是交互性、可控性以及智能性,让依照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设计相应的学习课程变为可能,学习的进度、方式以及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完全符合主体化教育的需求,在网络教学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教学中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原则也得到了体现[7]。
(4)信息实现实用性、及时性以及全面性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6.08.064 文章编号:1006-7256(2016)08-0120-03
《预防医学》作为强调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健康影响因素的课程,是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必备课程。我院于2010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增设《预防医学》作为社区护理课程的辅助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区护理的理论基础,有效补充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增强减少健康有害因素、预防疾病,维护与促进人群健康的意识。这也是迎合教育部对“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社会焦点问题、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0级全日制本科学生160名、2011级学生161名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前完成的公共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相同,课程教学由相同教师团队完成。两个年级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教学方法1.2.1课程设置《预防医学》设在四年制本科第三学年第5学期开课(先于社区护理课程1个学期),为护理专业选修课程,共32学时,均为理论授课学时。课程教学选用《预防医学(案例版)》[2]为主要教材,以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社区护理实践需要为原则,筛选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绪论及课程学习指导(2学时)、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4学时)、环境与健康(8学时)、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学时)、合理营养(4学时)、食品健康与食物中毒(8学时)、职业病与职业健康(4学时)。
1.2课程实施
为了达到较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设计并不断探索。2010级学生采取传统理论教学,主要结合来自教科书的文字案例教授课程内容,结合课后布置文字案例作业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课后作业满分记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重为30%);2011级学生则主要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教学法[3]和社会实践练习进行课程学习。在对2011级学生教学中采用情境案例来自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电视连续剧节选片段等媒体素材,均能完整反映相应教学内容健康相关事件或议题的完整性,并利于设置教学讨论问题供学生探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以贴近人群健康的公共健康问题为基础,强调课程知识及护理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技能强化。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10~11名,书面形式提出实践内容与具体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选出1项进行实践(见表1)。实践要求在学期第4周通过邮箱发给学生,实践须在14周内完成,第15周末提交实践报告,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例为3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0级与2011级课程结束后均开展书面形式命题的开卷考试,题目均为设计条件情境的开放式问题或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比重的70%;与平时成绩合并生成最终成绩。两个年级学生均通过郑州大学在线评教系统进行评教,两个年级学生平时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和教评分数比较差异有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改革教学与考核方法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体验
宁静静[4]建议在《预防医学》中增加日常生活中受到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并强调教师应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新进展、新技术。2011级教学中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的理论教学方法,以及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深入群众用专业知识进行健康调查和健康教育的实践考核设计,增强了学生服务公众健康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应对和解决现存的公共健康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将已经学到的专科护理知识、护理科研理论付诸实践。学生在报告中均反映出对实践环节重要意义的共鸣:“以前只是很随意地逛街、乘车,并没有留意过其实身边就有和专业相关的信息值得去关注,也从未想到通过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去帮助这么多人”“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护生去关注的人和事件,我们总是觉得学到的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往往忽略掉许多能够大展拳脚的机会,今后应该转变态度”。
3.2影视作品构建案例和社会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引导式、启发式、研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深刻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5]。采用影视作品构建情境案例,用视频信息来陈述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比文字案例更加直观、生动,案例关键信息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将感官系统的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出核心内容,再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得出解决措施,比文字案例直接陈述事件关键信息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协作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书面案例作业训练更能提高学生对学科横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作答试卷上的开放式问题和案例分析时更加自信。由于2010级的课后书面案例分析作业和2011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初次体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需要经历一段认知过程[6]。因此,两个年级学生的平时成绩均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期末的应用能力测试中,两个年级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差异。
3.3学生普遍认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影视作品构建的情境案例和社会实践环节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课程学习,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中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引导护生作为卫生事业的主力军,站在更高的角度,从全局深刻认识到人群健康的服务内涵,理解人群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以及护理人员推广“健康预防”理念的必要性[7]。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学生在评教和实践报告中道出了对专业能力提升的积极体验:“感谢老师提供给我们实战机会,虽然第一次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好,但是相信再进行类似活动时我们会更自信、更加团结,比这次做得更好”“以前总觉得自己学得足够多了,没想到运用起来还是觉得远远不够,大家会碰壁,但是遇到问题一起协商解决,我们感觉自己更强大了”“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动手去做,这样学习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4小结
《预防医学》课程着眼于改善人群健康水平,以促进健康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紧贴真实生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实践能力,促使护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实现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理念[8]。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程学习,并注重学习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与实践,此外,可尝试开发与社会公共健康问题相结合的综合型题库,并多角度设置问题及试题库的及时更新,保证课程资源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张秀娟,张义喜,郭春燕,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7):87-88.
[2]唐军.预防医学(案例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3]王晶晶,张小青,潘玲.影视作品情境案例在社区护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888-892.
[4]宁静静.高职高专护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52.
[5]张会霞,张建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预防医学》的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140.
[6]张乾勇,周永,朱俊东,等.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中旬刊),2012(2):17-18.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生动形象的表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蔬菜病害的发生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只能是通过挂图和教师绘图来增强其直观性,让学生理解其变化。然而,对于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对教学内容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浓。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的综合信息功能,能同时以不同方式传播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可以使知识点更加鲜明、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趣味性更强,易于掌握和运用[6]。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病害症状生动再现,使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病害发病过程时,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大量的板书和挂图进行机械的排列、堆砌,既枯燥,又难以理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如果做成多媒体视频动画,再加上大量的显微照片及电子显微照片,并配以语言讲解,把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连起来,这样学生则容易理解。
2.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大量时间用在写板书上,有限课堂时间内的信息传递速度慢且容量小,很难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然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节省了粉笔板书、画图的时间,相应增加了教师讲解、举例说明和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从而扩充了课堂的知识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7]。
3.增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蔬菜病理学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学生通过观察病害标本、挂图和病原玻片来进一步领会、理解理论知识。但由于理论课与实验课并不同步,学习完理论课后往往要隔一段时间才上实验课,这样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过程等用图片、动画等形势逼真地呈现出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丰富课堂内容。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辅以图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及时巩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在蔬菜病理教学中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
1.信息量大、重点不突出
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奏快。教师为了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讲授内容多,重点不突出,容易形成“填鸭式”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在上课时只迅速对照课件读一遍了事,既不对重要知识点展开详细解释,又不使用板书写下重点、难点。虽然电子板书色彩鲜明又能够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但这些做法致使教学节奏过快,学生没时间记笔记,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讲授内容,课后复习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进而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拿来主义”现象较严重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现成的课件。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就从网络上下载课件,稍加修改后就盲目应用于课堂教学。由于教师间专业水平存在差异,而且每个人对专业的理解也不同,下载的课件并不适合于每位教师。利用“拿来的课件”进行授课,出现教师了课程重点内容不突出,学生不知所云的现象,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3.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助长学生的懒惰行为
由于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易于操作,被广泛应用到高校课堂中。在课程教授过程,教师只需按一个键,学生目不暇接地看屏幕就可以了。教师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挂图等教学辅助用品,在教学效果上具有难以抹杀的作用。如有条理的板书能将讲课内容逐步展示并停留在黑板上,在学生脑海中更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多媒体屏幕展示的画面却是在一节课中是经常变换的,学生不容易记忆,而且教师的文字书写对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力,是师生之间一种潜移默化的交流;教师的肢体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作用,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其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法宝。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机械放映,让师生围绕计算机转,将“人灌”变“机灌”,而忽略了师生间的交流,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教学中“教”的作用得不到很好体现,“学”的效果自然也是不理想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没有强调教师口授过程中的启发式、对比式教学,致使学生失去兴趣,上课说话、打盹、看课外书等。另外,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显示过多内容与解释,学生没有思考余地,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惰性”,学生缺乏主体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受到了抑制,教学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三、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制作适合相应课程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