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1: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篇(1)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6-0050-03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complete resource endowment,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often enhance the availabiLity of various resources in the form of integration and collection, and reaLize a raPid growth. This vigorous development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nancing feature, influencing each other and restricting each other. It’s an important study task to find out a more reasonable choice of finance support from the development featur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especially, civil-ru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unty firms.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inance support

中小企业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其发展中的障碍性问题。如何变中小企业迅速成长的活力为金融支持的动力,变其制约因素为金融支持的着力点,应成为金融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特性上找出金融支持更加理性的认识。

一、民营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集群式发展特点

按照美国著名教授波特的解释,集群(clusters)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以集群形式形成的专业产品聚集区迅速成长,并成为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主要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县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这种集群现象的发展有其自身特性更明显的必然需要:一是在不完全资源禀赋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相互模仿学习,使创业得以顺利实现;二是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有利于降低成本费用,降低经营风险;三是企业在地域上的接近便于分工协作,产生“小狗经济”效应,众多小企业抱团与市场上的“庞然大物”抗衡;四是有利于创新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的相互吸收和采纳,弥补技术、人才和管理上的缺陷,提高赢利水平,并最终实现规模化发展;五是企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声誉,从而获得扶持,逐渐形成与非集群区的差异化。

以河南省长垣县为例。历史上贫穷落后,没有明显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的长垣县,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其主要动力是企业以地域性聚集,产生了较强的区域性规模效应。历史上长垣县大批农民迫于生计外出打工或做小买卖,一部分农民在长期外出经商和务工的过程中了解了市场,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开始返乡办企业,少数几家企业成功后,它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就会通过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等各种非正式的信息渠道传递给其他人,他们也就通过模仿学习,很快相继跟进,迅速发展。如长垣县南部的起重机械工业区,这种企业集群效应就十分明显,该聚集区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三个小厂,经过众多企业的聚集发展,目前已拥有整机生产企业74家,配件生产企业800家,年销售产值近40亿元,从业人口4万多人,已经成为全国50吨以下起重机的重要生产基地,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集中在该县北部的张三寨、丁栾等乡镇的医疗器械企业聚集区,拥有57家生产经营企业,年销售产值20亿元,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是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生产基地,覆盖全国市场的80%以上。该县东部的防腐建筑业聚集区,已有防腐建筑企业60多家,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从业人员8万余人,年实现劳务收入3.6亿元,被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防腐之都”。

县域民营中小企业这种集群式发展的特性决定其明显的内生性特点:一是企业的萌生与发展主要靠同行之间的盈利示范效应带动;二是以亲缘、血缘、地缘为纽带,以合作为基础,以社会网络为主要摄取资源;三是由众多微观经济个体共生的“产业空气”具有积累性和自发性。

二、中小企业发展形态与融资特点密切相关

(一)内生性和根植特点决定融资形式的非正式安排

任何经济行为都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决定其总是依赖于已有的关系展开行动。集群企业内生性集聚机制使企业环境呈现出自我调节性和契约非规范化特点,在融资特点上则表现为内源融资占比较大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特别是当银行融资成本较高并且难度较大时,他们就会选择利用社会网络进行融资这种低成本形式。这种融资形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熟人融资”特点。融资多在亲戚、朋友、邻居等相互了解和信任的人之间。2.融资形式简单。他们之间订立合约时往往采取口头、简单借据等非正式契约形式,合约订立迅速快捷。3.信息对称度高。亲戚朋友、同行之间充分了解对方的人品、资信、经营风险情况,并利用网络关系进行实时实地监督。

从长垣县民营企业融资特点来看具体表现为:一是民营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强,资本性融资占主导地位。2004年全县民营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29.6%,实收资本占34.2%,其中银行负债仅占总资产的13.4%,权益对负债的比率高达237.32%。二是民营中小企业投资欲望较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资金需求与信贷资金供应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2005年长垣县民营企业有2148家,其中和银行有信贷业务的只有183家,占比为8.52%。并且在这183家企业中银行贷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也并不高,银行贷款只占39.1%。特别在民营企业主开业资金来源中,营销业务员的销售提成收入和生意积累是主要资金来源,分别占51.2%和37.5%,银行融资发挥的作用较小。三是民间融资发展迅速,已成为银行融资不足的重要补充途径。长垣县2005年民营企业总投入近16亿元,其中近5亿元来自于民间借贷,占总投入的31%。

(二)融资特点反作用于企业发展形态

主要以“社会网络”为基础进行的非正式自我融资形式,对企业的形成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动用资金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因而决定其规模较小。如长垣县起重行业现有企业近900家,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6家,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7家,超5亿元的仅1家。企业固定资产大部分集中在5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500万元以上的较大规模企业占比很小。在行业的取向上,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他们只能依靠集群内现有的技术、信息资源和专业市场,选择资金需要量不大、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形成集群内企业产品相同、低水平发展。长垣县2005年在建、续建、完工的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83个工业项目中就有一半以上属加工组装重复建设项目,生产产品品种少,并且每个品种都有大量企业生产,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技术产品项目很少,一些科技产品关键部件仍依赖外地购进。不同的企业大多在同一层面竞争,缺少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仍停留在较为原始的自然分工状态。

(三)融资形式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

浙江省科技厅等有关单位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与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数字模型测试(样本量的时间序列为1979-1999年)。该模型确定自变量x1为金融机构年度贷款余额。因变量y1为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该指标在反映了数量扩张的同时,也隐含了内在的企业技术改造创新、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等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要素。因变量y2为中小企业单位数,反映了企业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要素。选择y=a+bx的一元回归模型来说明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相关程度,选择LOG(y)=a+blog(x)对数回归进行弹性分析。模型测试结果如下表(董桂芳:《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研究》,2001年,内部研究报告):

经分析得出结论:含有内涵扩张的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标y1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间呈高度相关(r=0.991),其弹性系数为1.015,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那么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将增长1.015%。而显示外延扩张的企业单位数指标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间正强相关(r=0.834),其弹性系数为0.731,即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那么中小企业单位数增长低于1%,为0.731。以上模型测试使我们对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外源性融资不足制约中小企业内涵扩大再生产,影响企业规模化发展。而企业的数量扩张,在外源性融资不足的影响弱于其自我融资效应的情况下,仍呈高速发展态势。

三、金融支持正式制度安排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聚集纵向一体化形式需要与金融支持需求。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形式,相比较银行融资而言能迅速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少、频率高、使用急的融资特点,以非正式和“自我实施”方式解决了正式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使很多企业能迅速实现投资创业,但这种融资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融资的限制,影响企业投资项目选择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使大量企业繁杂堆积、单个企业规模小、生产产品雷同多、建设重复、低能化竞争等,难以形成上下级链条紧密、分工协作化程度高的高效率纵向化产业分工组织形式。当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时,以社会资本为主要动力的集群发展形式在利用社会网络动用其他资源一定量的时候,利用正式制度安排较容易改变的融资变量能在集群由横向化向纵向化转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融资机制突破社会网络的限制向正式融资安排转变成为一种潜在需求。

(二)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一是有利于银行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信息对称。由于集群内企业成长形态及行业的趋同性,便于银行以对整个集群企业行业环境的掌握来判断单个小企业的成长信息,并能降低银行交易成本,使众多小企业在行业优势下为实现信贷活动搭便车。二是增加银行收益。集群企业在较好的发展环境下能够产生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信贷资金的投入在集群内资金流作用下更能显现乘数效应,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较容易利用利差作用提高银行收益。三是减少信贷风险。对行业风险的预测性能减少对单个企业风险的预测失误,同时单个企业受制于集群社会网络和整体信誉的制约,其恶意行为较容易被传播和受到谴责,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

(三)金融支持制度安排亟待改善。1.县域金融收缩。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不顾客观实际地对县域信贷审批管理权上收和对部分基层网点的撤并,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审查贷款的过程通常是依据准确定义的指标和严格的审查程序以强化监督,这些规则与程序缺乏灵活反应的能力,造成了银行信贷风险责任制度僵化,从而出现了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风险看得过多,即便是集群式企业,其优越的发展环境、较好的发展潜力和经营活力也往往被忽视。2.贷款方式不灵活。由于缺乏科学、合理、规范和灵活性的中小企业资信评级标准,信用等级评定体系更多的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设计的,不能根据不同经济区域民营企业不同的发展形式和特点,制定能体现民营中小企业真实资信状况的灵活性标准,导致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不能进入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范畴。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就主要以抵押担保形式,对抵押品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贷款手续繁琐、环节较多、时间较长、财务要求高,难以适应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特点,使信贷投放与企业经营的资金需求脱节。3.金融支持缺少导向性。对于民营企业集群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横向性特点的低效率问题,金融支持与政府的结合不够紧密,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规模结构的调整上主动性不强。

四、建立完善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金融支持制度

(一)增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灵活性。国有商业银行要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制定和运用区域性信贷政策,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按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调整授权制度,既要强化总行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又要使分支机构根据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授权的前提下做出灵活的应变,增强对地方经济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银企关系。按照中小企业特别是集群式中小企业以社会网络关系为主要发展动力的特点,发展“关系型”贷款,解决企业行为的“人格化”与银行的“制度化”存在矛盾,建立信息高度对称的银企关系,使企业迈过银行贷款较为苛刻的“高门槛”限制,促使信贷活动以较为简便的方式来实现(当然这需要很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来限制滥用“关系”行为)。如依照客户经理模式建立派驻企业聚集区或企业信贷员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银企座谈会、企业自荐会、优良项目产品推介会、项目投资论证会、信贷资金供需洽谈会、信贷营销会、金融服务项目介绍会、信贷业务咨询会等多种形式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密切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流。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积累企业信息,建立融入企业社会网络之中的信贷服务网络,使银行实时实地了解“企业成长的故事”,促进银行信贷对企业支持的高效运行。

另外,银行要充分重视集群式发展企业的融资优势,在建立与企业“关系”基础上,对企业进行资信评级和贷款发放可行性判断时,增加对集群企业“外部规模经济”、“大数定律原理”以及“货币乘数效应和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的分析因素,从而降低对集群企业的放贷条件限制。

(三)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适度降低民营企业上市的门槛,创建县域企业较易进入的资本市场(如建立二板市场等),在企业进行上市筹备过程中,政府、金融各部门要给予多方帮助,积极推进。根据中小企业发达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特点,大力扶持和发展民间资本市场,如依据当地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和融资需求,通过必要的整合手段,成立产业投资基金、行业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基金等区域性投资公司,让民间资本浮出水面并很好地健康发展。通过资本和风险投资市场,构建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机制,发挥资金流动的先导作用,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四)完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配套政策性措施。要建立金融体系与政府的合作体系,金融支持要根据县域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制定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政策。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集聚区内,充分发挥关联企业间传导力强的作用,在宏观上引导资源配置,使产业组织合作形式更加优化和更具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罗正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报告[R].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5]盛立军,郑海滨,夏样芳.中小民营企业私募融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中国城市活力研究组.温州的性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7]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篇(2)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陕西省和咸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内容和我们深入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开发区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及论证情况报告如下:

一、电气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背景。电力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应用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电气技术应用的广泛与否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目前国际国内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企事业部门急需电气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工业电气自动化已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本专业正是培养这种既有实践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社会需求预测分析。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在我国振兴之路上,最重要的选择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现有8000万产业工人,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技师与高级技师不到1.4%,而世界发达国家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的比例达到30%到40%。蓝领层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术工人。企业对蓝领层的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而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技术岗位中占25%,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蓝领和灰领的具体工作。这为中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广大的机会。

从近期职场行情看,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生产岗位需求数量排在第二位,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个领域都呈现出需求人才趋于年轻化,对复合型、应用型、经验型、高技能操作型和维修型人才需求旺盛,需求集中等具体特征。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当今,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机电一体化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要求有精度、动力、快速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机电产品来看,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技术的集成融合,这必然需要机电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各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电气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更大。

篇(3)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战略性作用。国际经济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房地产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房地产行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总投资额年平均增长约为24%。目前,我国大型房地产企业不足100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左右;而中小房地产企业数量众多,占总数的95%左右。近年来,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支柱产业,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扩大内需和全面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兴起,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从房地产需求上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刺激了房地产的需求。从“十二五”时期开始起步,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半城市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以平均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从2010到2030年基本解决已经在城市中的以及未来进城的4亿农民工及其他们愿意留在城市生活的家属的市民化问题,中国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城市化率46.6%,这个数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中国14.31亿人(根据联合国的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中国官方预测),则2020年城镇人口为7.8705亿人,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计算,到2020年城镇居住面积需要增加至236.12亿平方米。相当于截止到09年177.5亿平方米的1.33倍,即未来10年城市化带来的新增住宅需求是建面58.62亿平方米,即年新增刚性需求5.862亿平方米。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住房供应需保持高增长才能满足需求。

住房需求“1+1”原理

任选一个人在城市里,都要至少有一张床有一间房;一个人居住于某地,起码要有一张床,稍有条件的则要有间房供其居住,这是典型的流动性住房需求。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世间道理。“中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所以房子的数量也必然是第一”。在当代中国,影响住房需求的关键是要看人口的移动。移动带来增量需求,也带来了我们难以解决的城市住房供需矛盾。在这里有必要重提“春运”这个让国人一年一次无比敏感的字眼。官方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国春运客流量达到惊人的31亿人次。这个数字在2010年时是25亿,2005年则是17.9亿。

春运客流总量是全国就业流动人口的直接体现。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人有所质疑。也就是说,这个宠大巨量的流动人口除了在自己家乡的房和床之外,在他们的工作生活地,至少还要有他们的一张床和一间房。而我们从2005年到2008年,再到2012年春运数字增长之快速变化之大,无疑也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七年间,随中国流动人口的急速增加,就业目的地城市的住房需求也一定在同步快速增长。我们再去看中国城市的房地产,这七年间,中国房地产恰恰是最快速增长的七年。信息和交通等物质条件的快速改善,对中国牵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特别是近年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和高铁超速建设,便捷的交通大大提高了人口流动的速度和频率。

在中国近三十年高速经济增长过后,我们至今仍面对着有目共睹的巨大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我们仍存在甚至还在继续扩大着城乡民众接受教育的差距、医疗保健以及救护的差距、生活资源享受的差距、社会公共设施享受的差距,以及个人寻找发展、就业、创业机会的差距。

在计划经济时代最束缚人们的户藉制度已被对绝大多数人所无视的现今中国,在交通、通讯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形势之下,上述的这些差距逼使不单是农村进入的人口,而且包括小城市、小地方城镇的人口多数涌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进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城市日益紧迫严重的住房需求压力。

“人往高处走”构成了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促使的人口往城市集中流动的基数规模。而出于创富和安全的需求,则让当代中国财富和富有人群过于密集的涌入大城市。

回顾过去七、八年间中国房地产急速增长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发展最快、房价上涨领先的城市,绝大多数与这些城市的辐射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越强,外来人口涌入的压力也就越大,房地产上涨也就越快。比如北京、深圳、上海这几个城市,其辐射外来住民的范围都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杭州、成都、大连、青岛等城市属于区域性中心辐射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主体上都被外来购房人群所主导。

从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去看,乡镇和小城市先富裕起来的民众移居至大城市,符合马氏理论的“安全需求”。山西煤老板在山里一夜暴富后,先想的是要把妻小父母以及他的财产移到相对安全的大城市;小县城里靠手工作坊积累起财富的江浙农民,也要想着把儿女送到上海、北京去上学前途才有保障。

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让中国大陆13亿人口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

但对于13亿人口基数下涌现的巨量的巨富阶层和中产阶级,离开“小地方”进入大城市是多数人必然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村里的去县里,县城里的去省城,省城的人去京、沪、深,大城市的人向国外移民”这样一幅世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移民洪潮线路图。

2人口增长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从人口总量方面来看,当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间,人口绝对数量和婚育比列的提升将有效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从人口层面分析,对住房的需求将很难在五年内有所下降,因此预测在2012年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需求依然保持旺盛。2003~2019年这段人口暴利期,在经济持续高增长,高储蓄率的背景下,购买力强,住房消费将保持旺盛增长。

3投机需求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高空置的背后显示的是巨大的房市投机需求,其中境外投资也是推高房价的一股强大力量。房地产高利润率,高回报率的特性使热钱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赚取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未来升值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据商务部统计,从2001年至2010年;房地产业的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06年以后占比逐步提高,2010年达到23%,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产生房地产大量需求,推高房价,引发房地产泡沫。

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因素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各类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做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善于窥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并在变化的市场中勇于决策,才能创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市场。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该以何种发展策略应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呢?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虽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其自身的优势也是大型房地产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将有效的发展策略应用于现有的优势中来,抓住机遇,营造未来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中品牌化策略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基础性策略,只有提升自身的品牌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树立稳定的行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多元化融资对于企业弥补自身的劣势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联盟化策略是企业之间共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选择。通过以上策略的共同实施对于今后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品牌化发展策略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化发展策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精确市场定位。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房地产行业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选择精致小楼盘开发,或是选择小型商务楼宇建设等,逐步建立品牌优势。

第二,塑造优质产品。这是与大型房地产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质量是品牌的内核,只有持续不断地塑造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品牌上凸显实力所在。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水平。科学规划企业所需的管理职能,合理配置现有的各项资源,实现在有限条件下的高效管理。

第四,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明确今后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从小范围内进行品牌塑造。通过规划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进品牌建设的力度。

第五,营造良好的客户服务氛围。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通过客户的口碑来提升企业品牌。满意的客户不自然的在各自的圈子里为企业做免费的宣传,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二)多元化融资发展策略

篇(4)

[2]数据企业大数据:2015年全国中小企业超2000万家[EB/OL]. http: // sme. gov. cn/ cms/ news/ 100000/ 0000000113 / 2016 / 7 / 7 / 8211 b 116 c 9 f 6414 c 9143 e 4 ae 86 dd 030b. shtml,2016-08-14

[3]张李义,范如国.电子商务的成本――效益构成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4):145-147

[4]《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 // review. cnfol. com / chan jing ping lun / 2016 03 30 / 22490661. shtml,2016-08-28

[5]樊鹏,张明业.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探析[J].企业家天地,2008(9):43-44

[6]王春和,黄清.家族企业与家族式管理辨析[J].商业研究,2006(8):62-66

篇(5)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37-02

1我国目前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状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并出台了许多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自1999年5月,国家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开拓市场等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积极发展。特别是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高达109亿元,并且在安排设计企业财政专项资金时,也明确要求必须在一定额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地方各级机关政府也设立了专项发展资金,用于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除此之外,政府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优惠的税收政策,尤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更是提供了可以用企业投资额抵扣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经营环境,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取消了130多项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减轻了企业负担,支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的创新发展。

长久以来,财政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首先,财政政策统筹协调不够到位,集成度有些许偏差。许多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比较分散,资金规模与中小企业发展协同不足,同时,各类涉及到中小企业的政策和资金,在多个政府部门同时管理,无法形成合力,导致财政政策的整体效果比较差。许多地方采取了招商引资的措施,但关注点均在找大商,引来大资本,许多财政政策和资源倾向于大型企业集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以及发展空间形成挤压,某些政策在对项目采购上比较片面的强调了产品最先进,服务最优质,无形中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对中小企业参与存在很大的障碍。第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很明显,资金的使用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方式还主要在无偿资助的形式上。这种单一的方式,对资金的引导以及放大效应均不明显。另外,中小企业的财务困难虽然得到一些解决,但是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又采取了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是效果也不明显。为了实现中小企业贷款顺利实施,各级政府出资,成立了许多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担保服务,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较高,再加入担保费用,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变的更高。在国外,已经通过创业投资来引导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在国内推行比较缓慢。第三,再看来财政政策,对于中小企业支持,无论是行业支持,或者是环节支持,都没有突出特点,无法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修订,这种不能与时俱进,造成了政府的导向不够突出,对于中小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支持,意向不够明显。第四,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和管理不够到位,导致绩效不高。因为政府部门各级间的配合度,协调度,衔接度较差,对立项和资金的分配给予很高重视,对管理和绩效缺乏关注,尤其是当前在对中小企业的项目实行统一申报评审环节中,不仅脱离了各地实际发展情况,而且提高了成本,浪费了资源,也为腐败提供了条件。

2提高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设计

(1)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各级政策部门特殊支持的对象,受多种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单一的政策,对其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同样,财政支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对财政政策进行统筹规划,提高效果。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所属区域、时期、阶段等不同条件,对资源的需求也大有差异,不可能被政策全面覆盖。在设计政策时,一是要明确整体思路、导向、重点任务和目标,统筹资源。二是要重视系统性与协调性及阶段性结合。加大中小企业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各个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互抵,既要保证一定时期内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又要有阶段作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三是要抓重点,解决主要问题。要抓住中小企业的需求,为其解决最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四是要统筹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当前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对其产生的作用也有目共睹,所以,在政策方面,务必要通力合作,统一协调,不能各自管理,无法形成政策合力。降低政策支持力度和效果。

(2)建立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一,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要发展,必须要统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产生规模效应。首先,必须统筹财政专项资金,不可分级管理,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困难起着雪中送炭的作用,并且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方式的持续性以及引导性比较弱。当前,要把分散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撑,更重要的是落实,要把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力的政策落实到位,要在办理流程方面尽量简化,减少企业使用优惠政策的成本,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提供机制,对优惠政策积极宣传,使得中小企业能够顺利的、及时的享受优惠政策,为其更好的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管理好现有资金,明确使用方向,解决不合理使用问题。本级政府要明确对中小企业各个发展时期的支持要点,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进行不同政策上的支持。各级政府在整体框架下,各自把好自己负责的关口,实施财政政策,将财政资金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使用,产生良好效果。第二,要建立起完善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税收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也是对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渠道,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且税收具有长期性,其导向作用明显。税收政策具备更加持续和普惠的特征。所以,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税收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纳税的主体,要避免在发展期间承担重税,政府要对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以提高中小企业产业发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消费。对于小型企业和利润微薄的企业,要提供更加长期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根据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各级政府也要逐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加强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收费项目,减轻中小企业压力,尽快出台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规范,使得中小企业真正的享受到优惠政策。

3加大对服务中小企业公共平台的支持

中小企业平台的健康发展,对发展其生产环境,推动社会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对中小企业的公共平台进行重点有效的支持和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产品技术,市场信息,人才培训等各类信息服务。因为中小企业的公共平台具有开放性,所以,要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以及设备共享等服务。中小企业公共平台还具有公益性,对中小企业公共平台的支持发展,对推动中小企业的企业培训,融资服务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政府的引导,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方式进行创新,通过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对中小企业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对于一些政府鼓励的项目,要重点支持,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进行多元化投资,多方向运营,形成服务全面的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机关单位在安排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时,要明确说明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视与支持。

4加大对中小企业市场拓展的政策支持

只有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小企业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优胜劣汰,进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首先,要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税收支持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合作协作关系,进而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体,进行专业生产。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是中小企业打入市场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税收政策系统的有效运行,有效跟踪,严格监控,并且要做绩效考核,加大各政策部门对政策执行和落实的强度和广度,实现预期目标。第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创新技术,需要研发费用,政策要对中小企业研发的前期阶段实施鼓励措施,对企业提取研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等提供政策支持,避免许多企业在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虽然投入许多生产资料,投入许多时间成本,但因为没有对扣除自主研发准备金的自,使得企业重视引进创新,却忽视更重要的研发过程,这也会降低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开发新产品,打通渠道扩大销售,创建自有品牌,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要发展,要创新,就要提高对人才的重视。政府对此提供的政策优惠也是非常关键的,要针对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给予足够的关注支持,才能够减少企业对科技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负担。

第三,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国际新兴市场。要完善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以及进军国际市场的前期资金,降低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风险,鼓励中小企业境外投资,建立贸易往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第四,要加快落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服务外包在IT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客户服务,产品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优势是以较少的环境污染,较低的资源消耗,来加大就业能力,产生附加价值,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因此,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寻找服务外包契机,增加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机遇,扩大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市场范畴。

5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统一管理

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是要一流的执行力,要坚持好的管理,好的执行,才能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我国有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且这些政策也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即便是这样,许多中小企业也颇有微词,究其根源,还是在执行以及管理方面,不尽人意。首先,要加强管理,强化落实。对中小企业来说,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规划,统计的政策协调,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还可以加大中小企业的关联,形成合力。对于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要统一归口,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执行到位。第二,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措施,也对中小企业规模发展扩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要更加重视财政资金的运用到位,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体系,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需求,不断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与支持。要根据中小企业的情况,根据不同因素,由省份按照统一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支持地方特色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发挥各级部门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分工,引导中小企业发展自己所长,壮大特色产业链。财政政策绩效的评价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要重视对资金的使用,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绩效评价体制,提高政府投入产出比率。一方面,可以使各级政府官员各司其职,避免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导致的项目失败,资金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据算年度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形成有奖有罚,激励和约束并行的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篇(6)

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和调整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局限性,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有必要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实现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的政策性支持,其中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快速反应性和直接利益相关性,所以研究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财政政策支持必要性

1.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从中小企业的界定来看,根据不同的界定标准,每个国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中小企业制定相关标准,其目的是更好的实现管理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定性界定可以总结为:企业拥有独立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但是企业受到资金和融资的限制,相比大企业来说,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定量界定来看,主要看的是一定时期内,从事企业生产性和服务性雇员的人数,资产总额以及营业额。无论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中小企业是相对概念,其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企业的规模实力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我国注册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500万户,这其中还并未包含个体工商户,在不断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将不断增加,它是解决劳动力就业,提高经济市场活力,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对象,财政政策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

2. 财政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财政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但是实力较弱,更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利用财政政策,提供优惠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其次,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必要内容,在国家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利用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当关键。

二、财政政策在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财政统筹协调不到位

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支持较为分散,资金规模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实际不同步,特别是财政资金控制在多个部门手上,实行的是多部门管理,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财政政策的整体效果不好,许多地方把注意力放在大企业的招商引资上,导致小企业发展空间受阻,较高的政策门槛,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对中小企业的参与度,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2. 财政资金引导不明显

财政政策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情况,在国家一些地方表现的较为突出,财政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基本都是无偿资助的形式实现,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不明显,由于过多的依靠财政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内生动力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贷款门槛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升高。

3. 财政政策导向不突出

国家推行财政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加强的行业倾向性,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需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对于人才的引进和科技人才的扶持上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备上,国家的财政政策倾向明显不足。

4. 政策支持管理不到位

财政支持管理不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门协调能力差,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配合能力较差,对于项目资金的监管和使用上,不能形成良性管理机制,导致在项目申报时,脱离了实际情况,增加了成本,甚至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其次,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规范性不足,许多项目资金还控制在较少企业手里,容易滋生腐败。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1. 突出中小企业财政政策设计

中小企业主要是以自主创新型企业为主,是各级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支持对象,但是受到单一政策的影响,其推动作用较为式微,所以在财政政策进行时需要统筹规划,提升财政政策的设计效果;要把系统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突出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特别在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管理环节,要保证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统筹专项资金,提高政策的引导性和适应性,减少企业使用优惠政策的成本,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提供机制,加强宣传。

2. 强化财政政策的统一化管理

篇(7)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现有中小企业181万户,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0%。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 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省GDP的比重达33%。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黑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技术负责人和专业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台湾号称“中小企业”王国,产业结构以技术密集产业为主。2000年台湾技术密集产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40%,预计2010年将占到50%以上。目前台湾当局又力主企业投入资讯、环保等十大新兴产业。而我省的中小企业产业构成档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占我省中小企业总数的77.7%。在制造业中,产品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等,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的如电子类等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我省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技术基础薄弱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所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差。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不够

广浙一带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广东省政府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和融资困难的发展窘境,从2003年起连续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四类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而我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的经营环境。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重视;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行政职能重审批而轻服务,这导致我省出台的许多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常常因可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阻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从2006年我省金融机构对1 096户企业的问卷调查看,全省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全年被调查企业有贷款需求的855户,占被调查企业户数的78.0%,贷款需求金额为137.7亿元。实际得到贷款户数227户,实际贷款金额33.7亿元。企业贷款户数满足率为20.7%,企业贷款需求金额满足率为24.5%。2006年被调查企业贷款需求金额138.3亿元,到目前实际贷款金额9.9亿元,占计划的7.2%。融资难的原因: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为了补充中小企业资信不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黑龙江省目前各类担保机构50多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2家,在保资金为30多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0.8%。商业性担保机构中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只有10多家,做得好的不超过10家。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省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而且虽然成立了省一级担保机构,但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

2.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难,我国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国有大型企业,准入的条件相当高。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省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还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分别由经贸、工商、乡镇企业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缺乏一个对各类中小企业统筹规划的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目前我省中小企业管理者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许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一些专门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来提高管理者专业水平。另外还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的现象。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对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政府主导型,即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予以引导和调控,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路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通过立法、财税金融优惠政策扶持等间接方式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服务等支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的多是政策立法和创业技术支持的模式。结合我省的实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一)政策扶持

建立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市政府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对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并组织中小企业加入了各个地区的商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省也应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改善中小企业的法律和经营环境。我省应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制定促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政策文件等,以适应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2.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降低中小企业经营者税负,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中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进行选择,避免重复课税;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直接减轻企业税外收费负担。对纳入全省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3.设立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办中小企业进行创业资助,对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资助等。

4.鼓励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合作、发展的社会团体组织的成立。如近日我省首家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成立。此机构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以及各个企业的多种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咨询管理、人才开发、法律咨询、小额贷款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各种服务。

(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

1.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今年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在浙江作为试点启动。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金融机构具有专业化的趋势,即从事大型企业巨额贷款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从事向中小企业微型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的两极分化。在美国,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所以我国要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让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2.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由于我省目前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太少,无法满足大量的贷款担保需求,而且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真正实现共同分担和控制担保贷款的风险,导致担保公司自身的运营风险较大,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因此为了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3.将产权市场纳入金融体系。因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等方式,利用产权交易所提供的多样化手段进行融资,而且能使中小企业盘活资产。同时产权交易平台还可以加快中小企业借股权质押融资的步伐。

4.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例如河南省等七个省市欲通过发行集合债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龙头,各类民间商会为桥梁,社会服务中介机构为依托的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技术创新方面,政府的扶持很重要。由政府直接出面引导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政府与银行协议合作,通过政府为银行筛选一些好的项目,设立担保贴息政策,利用银行资金,最终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的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无偿资金资助,并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优先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要抓好创业培训,因为培养创业者具有带动就业的效应。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上岗培训、再就业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同时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如ERP系统与外部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相互融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贸易全球化趋势。

除了上述外部支持措施之外,我省中小企业还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影响力等。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获得各方支持;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金融年鉴.2006.

[2] 董丽丽.海峡两岸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比较研究―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的湖北台湾比较.2004.

篇(8)

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比重,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必要的贡献。在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企业普遍面临了融资困难。这一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需求,中小企业人应深入分析自身特点及融资现状与问题,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特色及需求制定相应对策,以此实现融资工作需求、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难题原因分析

在我国现代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内源融资和银行融资两类为主。这一现状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性缺陷,影响了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鉴于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与鼓励措施。但是,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问题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企业自身因素、金融体系及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造成。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自信度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以及信用担保体系滞后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主要内容。另外,金融机构贷款激励机制以及宏观政策等外因也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现代中小企业应加强对融资现状的分析。采取针对性对策,改善这一现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改善融资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分析

(一)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树立信用观念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中小企业应规范自身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以及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信用。同时,为了改善融资问题,中小企业还应加强与银行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通过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提高自身信用等级,为后期融资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强化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管理,正确对待中小企业发展需求

目前国有银行的核心业务中,受收益等因素影响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并未重视。这一因素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时也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针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观念的转变,提高对中小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认识。通过科学的贷款对象市场定位以及中小企业发展前景认识,将中小企业纳入到信贷工作重点业务中,为持续增长点的建立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融资难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难题,中小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产权交易、股权转让及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企业发展资金,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四)以政府有效措施的实施,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

针对我国宏观政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政府部门应采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通过中小企业资金扶持政策的出台与执行、通过对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政策措施的出台,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与扶持,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为基础,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活动开展

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等因素造成的融资问题,现代中小企业还应加强企业集群化建设。通过领域及行业内相关联企业的合作,建立产业集群化体系。通过上下游产业机构的联合使企业在密切的合作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化提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信用评价。以此为基础,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信贷风险。而且,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还能够使中小企业在集群化内增强沟通与联系,增强企业间项目投资等渠道,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

通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提升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银行信贷对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疑虑。同时通过市场竞争力的构建、发展战略制定,实现中小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构建,为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奠定基础。

四、结论

在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融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受企业内因及宏观政策外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中小企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现状,中小企业应针对融资难题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完善自身财务管理机制。通过寻求适合自身实际特点及实际情况的融资对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篇(9)

*年,中小企业主要经济经济指标要增幅30%:

、完成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0.79亿元;

2、实现增加值6.1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11亿元;

3、实现税金5905万元;

*年规模工业企业总量要增幅50%以上,即现有43家增加到65家,新增22家。

(二)实施措施

1、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县委、县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加强领导,优化环境,放宽政策,大力激励、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2、积极调整企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引导中小企业调整投资结构,促使一部分中小企业转到生产型、科技型、知识密集型、外向型的生产经营上,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大胆兼并、收购、参股国有企业改组和资产重组,支持中小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经营,从而促进更多中小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对当年新上一个规模工业企业的,给予乡镇一次性奖励5万元。

3、实施品牌战略,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竞争,最后要依靠产品竞争,质量竞争和品牌竞争。实施品牌战略,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县鑫泰化工、金太阳药业、管仲酒业、蓄电池厂等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打出一片天地,重要的原因是注重产品质量,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扩大生产,开发更多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名牌产品,走品牌发展之路。对创国家、省、市名优产品的,要分别给予一次性5万元、3万元、1万元奖励。

4、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间接融资体系。举办中小企业、银行、担保公司对接会,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交流。引导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信贷业务品种,通过开办个人创业贷款、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贷款等新型贷款品种,满足中小企业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充分利用票据融资,积极对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开展商业承兑票据贴现业务。各有关金融机构应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379号)关于“要配合担保机构合理确定担保基金的担保倍数,对经社会担保机构承诺担保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可适当简化审贷手续,贷款利率不得上浮”的规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县政府要对各类银行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和奖励。

5、管好用好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确定一批扶持重点。认真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同时,县财政应设立中小企业科目,不断增加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并有中小企业发展局和财政局实施操作,制定实施办法。全县要重点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结合我县中小企业实际,选择10—20家发展潜力大、企业机制活、经济效益好、具有“专、新、特、精”特点的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指导和帮扶,经过2至3年的努力,使这10—20家重点中小企业成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大中型企业,成为全县的税源大户。

6、积极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对每年举办的广交会,上海华交会和省、市举办的企业产品展会,由中小企业局和有关部门按照展会的类型,组织有关企业参展。在展位费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提高知名度。

篇(10)

一、寻求突破,力助中小企业排解融资难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及银行营销战略的因应调整

中小企业的兴衰与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情况息息相关。因其经济规模达不到股市要求,很难上市,也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的能力,中国目前又没有创业板,风险投资也不够活跃,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却较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和较大规模的贷款扶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普遍较强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不平衡的矛盾难以调和。所以,当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主要还是融资难,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阻障多还存在。

首先,有中小企业本身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担保问题,现在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抵押不符合有关条件,有的刚创办的企业甚至没有财产抵押。二是信用风险问题,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三是信息不对称,一些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虚假的报表,隐瞒信息,增加了银行的工作时间和管理难度。

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问题。目前,银行服务体系和经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企业、上市公司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另外,在社会环境配套方面也存在问题。目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因为社会配套不完善,直接融资的渠道不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信用评估体系也不健全,中小企业担保难、抵押难。企业要办理一笔财产抵押,需办理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复杂的手续,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并要提供多种相关资料,对于习惯进行灵活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制约。为适应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银行应适时地转变营销战略.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提高贷款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一个重点和新的效益增长点。确立自己的优势,抢占先机,夺取市场份额。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成长既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同时又可以扩大银行的客户群体,增加银行效益,可谓是一件借贷双方同发展、共成长的好事。当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也比较大,在操作中必须坚持审慎原则,稳健发展,重点落实风险保障措施,如采取抵押或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方法,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二)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引导,支持解决融资难

目前全国各地已出台不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法规政策。人民银行也正引导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一些银行陆续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重新界定给中小企业放贷的标准;实行区域化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在一些二级分行实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授权、授信、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制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信贷掌握标准、建立低风险业务快速审批“绿色通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方式和担保方式;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推广整贷零偿的还款方式;扩大循环贷款的范围,对资金需求频繁又能够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的中小企业,可在抵押额度内发放循环贷款;在中小企业选择担保贷款时,可接受自然人提供的以其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对一些出租车市场管理规范、出租车营运证价位高、保值和变现能力强的地区,可以用出租车营运证质押对出租车公司发放贷款;对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固定的配套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无争议的应收账款,还可办理保理业务,即由银行买断企业的应收货款后,及时拨付资金给企业,免除了企业经营中资金难以为续的困境。

笔者以为,上述举措很好,但似应有进一步解决融资难的更好方法。几年前香港特区政府针对香港企业中小企业占98%的现实,曾推出50亿元信贷保证计划,让小型企业较易获得银行贷款,渡过经济难关。而美国等一些国家专门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以及由中小企业自筹资金组建银行,扶持小型企业发展。这些具体措施亦可资我国加以借鉴和利用。

二、着力扶持,加紧地方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一)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

各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文件,但众多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尚未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来对其指导。这样,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力度极其有限。地方应构建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因为中小企业问题涉及经贸、财政、外经贸、工商、科技、信息、技术监督、劳动、税务、人事、教育、国土等多个部门,单靠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制定、推行并协调多个领域的扶持政策。这个中小企业组织领导体系包括成立市级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委员会,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议事机构,负责全市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下设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成立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作为中小企业民间联合组织.,反映中小企业的意愿和需求,维护和体现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建立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改变原来的多头分散管理,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又具有权威的中小企业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部门,并完善相关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监管。

(二)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及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和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使中小企业在法制范围内拓展生产经营活动,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保护合法经营、合法收入、合法权益;也使政府各职能部门有法可依。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促使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或推行政策时,主动、积极地考虑有关措施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三)大力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通过成立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议制度,使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通过适度增加注资提高其担保能力;发展各类民问信用担保公司和社区金融互助合作组织,面向市场扩大担保业务;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试点等方式来扩大问接融资的覆盖面。

目前也可以由各级商会牵头,由中小企业筹资组建一批信用社,在国家金融机关调控下,专门为其服务,采取自我供血、自我供氧、自我发展、自我制约的办法,缓解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也可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中小企业结构调整、改制改组、技术进步以及中介机构的扶助。建立市、区、街道办(镇)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直接融资方面,一方面通过抓紧培育新型资本市场,为初创期的科技小企业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完善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体系,明确受政府资助的创业投资机构的功能和投资范围,建立配套管理办法。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11)

针对西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弱,管理难度大,人才匮乏,特别是面临金融环境、经营环境和发展软环境不良的挑战等问题,作者力图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作者指出,西部地区长时间形成的较差的信用环境影响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诚信,合同欺诈、金融诈骗、赖账拖欠、出口骗税、虚假注册,导致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究其原因,一是支持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良程度还不够,在税收政策、人才支持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面,对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平等待遇。二是社会化、法治化的信用征信制度亟待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则是既要奖励讲信用者,也要惩罚失信者。当前应加快建立社会化、法治化信用征信制度,让市场经济真正成为法治经济。三是法律保护不够,导致不平等竞争。地方政府往往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大型企业轻中小企业的思想。社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四是贷款难已成为制约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商业银行对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重视不够,贷款过度向大企业、大客户集中;在营销上,存在“等政策到位,怕担风险,不积极营销”的思想,对中小企业贷款以存单、要求质押居多,而中小企业贷款往往缺乏抵押物。各地虽然陆续成立了担保公司,但担保体系尚未健全,担保公司的实力也很薄弱,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五是中小企业主目光短浅,素质低下,缺乏长远目标。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家族式管理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差距甚大。六是西部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及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不够,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机构和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