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虚拟课堂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0引言
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课堂中应用广泛。翻转课堂的核心是翻转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知识的过程放在课堂下,课后巩固的过程转移到课堂上,使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颠倒为先学后教,实现了教学流程的逆序创新;实质是教师、学生身份的翻转,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导学者、助学者、评学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协作、探究活动的参与者。项目式教学法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式管理为形式,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虚拟项目式教学法是将项目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实现从而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的仿真软件是Multisim10,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翻转课堂与项目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提出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其实质是翻转课堂与虚拟项目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巩固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每个阶段由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个部分组成。图1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1课前准备阶段
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虚拟项目和碎片化知识点微视频的设计。教师课前需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差异性水平设计难度适中的虚拟项目,针对适合翻转的教学内容,需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点引导,有选择性的提供微视频和文档资料。微视频的制作时需避免单调的课堂讲述式,结合知识点目标融入生动性和趣味性,简洁明了。文档资料的提供不能求全,适当缺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学生课前在通过共享平台获取微视频和文档资料后,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时间规划,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网络查找对文档中缺项部分适当补足,在生生、师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虚拟微项目的设计,同时注意整理质疑点,及时反馈教师。教师课前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及时通过网络在线交流,统计学生学习进度,对整理出的质疑点进行汇总、归类。
1.2课中实施阶段
课中实施是翻转课堂的关键。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课中实施阶段具体分两步,第一步,根据课前学生反馈情况,结合学生小组进展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集中答疑,参与小组讨论、分类指导,监控学生虚拟项目实施;第二步,在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进行项目展示、互评,教师结合互评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综合给出成绩评价,计入平时成绩。
1.3课后巩固阶段
学生课后的主要任务是撰写项目报告,进行碎片化知识点梳理汇总、拓展延伸,老师课后的重要任务是及时进行调查、分析虚拟项目式翻转教学的收获和问题,拟定应对措施,为下次教学做准备。
2应用研究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必须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活力。为了便于虚拟项目教学实施,我们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从传统的课堂转移到多媒体实验机房,事先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小组负责人和联络人。
2.1虚拟项目构建
虚拟项目的构建,要按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知识的相关性将教学内容涉及成为完整的一套教学思路。本文在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虚拟项目式教学优势想结合,将碎片化知识点融入虚拟项目中,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分成4个大项目,12个子项目(加法器(逻辑代数、逻辑门、加法器)、抢答器(译码器、编码器、锁存器、抢答器)、计数器(触发器、计数器)、数字时钟(振荡分频电路、计时电路、校时电路))。具体实施时,将每个子项目依据知识点再次进行细分,设计相关微视频,将以往课堂教学知识点通过微视频+文档实现学生课下自学。
2.2计数器翻转课堂设计
计数器设计由2个子项目组成,其中触发器模块被分解为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三个子模块,计数器子项目被分解为同步计数器、异步计数器两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由若干微视频组成。本项目在5次课10个学时内完成。教师课前将学习要求、相关微视频、部分文档和学生课前学习进度轨迹表通过班级QQ群出去。学生在获取资料后进行课下自主学习,各微项目需学生课下仿真设计,记录学习轨迹、完成相应微报告。第1、3,4次课上由学生主导,其中第1,3次要求各小组在讨论各触发器功能、计数器设计的基础上,选出不同代表对小组成员工作情况进行PPT演示、汇报;第4次课在老师分类指导下进行项目具体实施。第2次课由教师主导,对本次项目重难点、课前收集的学生质疑点和小组演示汇报情况进行针对性释疑解惑。第5次课由学生教师共同主导,包括整个项目汇报,自评、互评。在每次课课下间隙,教师和学生通过交流平台保持固定交流时间,一方面教师督促进度缓慢的同学跟上进度,另一方面学生对项目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3总结与反思
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一种逆序创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实践结果来看,虚拟项目式翻转课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后期EDA技术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帮助很大。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教师的工作量虽有所增加,但整体专业素养明显提升。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2]郭文良,和学新.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3-6.
[3]曹腾飞,刘志强,黄建强,等.数据库应用基础项目式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1):206-2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1-01
一、引言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将课程的知识点结合案例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模仿老师的操作进而学习知识。由于教学信息量大,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同学接受能力稍差就会掉队从而失去学习课程的信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翻转课堂的特点是:1.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持。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3.增加了师生互动[1]。基于这些特点,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很适合在实践教学中使用。本文就以《虚拟现实应用》课程为例,来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二、翻转课堂在《虚拟现实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
《虚拟现实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技能还需要综合各种能力,设计并开发一个虚拟漫游系统。基于该门课的特点和要求,将翻转课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以案例和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点,将个性化和人性化融入教学中[2]。
(一)课程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课程要求,将《虚拟现实应用》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软件基本操作的熟悉。2.案例深入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尤为重视差异化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和鼓励。3.项目实践阶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完整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项目设计开发能力。
(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部分:1.教学文档编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知识点整理、归纳,并融入适合的案例中,通过案例的讲解和操作来强化知识点的掌握。2.课程视频制作。收集教学资料和资源,将教学文档和案例讲解进行视频录制及制作,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修改制作好的视频内容。
(三)课程实践
根据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课前准备、课堂活动以及评价反馈等课程实践都有所不同。
在基础学习阶段,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问题和练习,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并思考问题和完成练习。课堂活动一方面是学生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情况,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和巩固。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在案例深入阶段,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通过视频学习和作业发现问题,并且首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仍无法解决就在线提出给老师,那么老师通过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程度。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难度不同的作业进行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结合个人特色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案。
在项目实践阶段,课前准备是主要是教师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课前收集项目相关资料为项目开发做准备。课堂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团队合作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完成项目实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每组同学的最终成果和每位同学在各个项目中发挥的作用给予评价。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析与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虚拟现实应用》课程教学完成之后,对教学改革的效果给予调查和分析。对班级34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交流,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73%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但也有65%的同学认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总结和分析,结合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次教学改革创新了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微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发挥学生特点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这种以微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发挥学生特点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就是要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手段,要适当筛选翻转内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要与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相结合。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挥学生的特点和专长,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强调个性化教学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目标。
一、提升教师语言表达
缺乏真实学生是虚拟教学的最大特点,而其本质要求并无异于真实课堂。因此,营造真实课堂氛围成为虚拟片段教学成功的关键。包括语言、身体走动、目光交流、肢体语等。在学生回答、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教师可以在讲台周边走动,创设师生互动的情境。眼神是一种无声语言,有时候却胜过直接语言。片段教学的对象是评委,在导入、过渡、小结时有一定的眼神交流与虚拟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时配合手势将目光投给那位学生以达到实无似有的效果。
一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三打白骨精》的片段教学:
教学目标:体会白骨精面对唐僧时候的窃喜心理。
师:你从哪些语言中可以读出白骨精在偷偷地高兴?(生:这句话“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师:找得真好,谁能读出她的不胜欢喜?(生1:声音响亮,读出了窃喜之意。)
师:听出了“偷着乐”的语气。不过,你的声音这么响亮,就不怕别的妖精听见吗?(生1:轻声再读。)
师:有点感觉了。别的妖精是听不清的了,似乎还少了点妖气。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读出妖精的妖气。(生2:再读。)
师:真会读书,看他不但读的妖气十足,还加上了阵阵冷笑。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生:读得好。齐答)
师:大家都说他读得好,那我们要给掌声吧。(生鼓掌)
师:“白骨精”请坐。(众生笑)
师:同学们都笑了,老师的意思是“白领、骨干、加精英”。(众生笑,生2神情喜悦)
这一片段教学中,教师通过评价语为我们展现了极度真实的课堂体验。针对学生的读,教师的评价中肯又富于变化,幽默和风趣的表达成就了精彩。其中“找得真好”简单又准确地给出正面评价,为学生后面的朗读提供助推力;“听出了‘偷着乐’的语气。不过……”以及“有点感觉了,似乎还少了点妖气”,先肯定再提供学生更好的改进方向,既保护学生心理又积极引导深入学习。最后一句“白骨精,请坐”将课堂氛围推向了,结合现代语境,化贬义为褒义,展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看似几句简短的评价,却将这位教师的语言功底和教学机智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关注师“生”对话
虚拟片段教学不存在真实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两种角色,因此这里的“生”就是“师”,教师可以通过预设学生回答、模仿学生语气,或者转述等方式虚拟。新课标强调对话教学,虚拟片段教学是展现教师教学素质的一种新形式,它也要求教学互动,师生互动,呈现“对话式”的课堂。
一位老师这样完成《燕子》的片段教学: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燕子“轻快”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说这句话“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能说明燕子轻快的特点。这里哪个字最能体现燕子“轻快”的特点。
生:掠(齐答)
师:找的真准,老师把这个字圈了起来。你们呢?(生动笔圈画)先边动笔边读,把这一段读一读,把感受写在旁边,然后再说一说怎样才是掠过?(生1:离水面很近地飞。)
师:真好,掠就是贴着水面。咱们来表演一下,看老师用手当燕子,用书面当水面,表演示范“掠过”。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生:表演掠过的姿态。)
师:表演得这样投入,好像真的变成了一只燕子了,从这个掠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掠过就是贴着水面很快地闪过去。)
师:贴着水面同时还很快,一闪而过。还有新体会吗?
(生2:轻轻地擦过水面,显得格外轻快,欢快。)
师:体会得很贴切。谁愿意再说一说。
(生3:掠过是轻轻地拂过水面,但又很快。)
师:你用了一个很高级的词语“拂过”。谁能朗读这句话,读出这种轻快。(生1读:声音响亮)
师:听出了这是一只兴奋的燕子。谁想再试一试。
(生2读重音落在动词上)
师:更轻快了。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从一个“掠”字,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文中还有这样神奇的字,请你再找出来自由地体会。)
这个片段教学中,所有的学生回答都是通过虚拟完成的。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逐步搭建学生活动的舞台,聚焦燕子“轻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发掘“掠”这个极具亮点的动词,设计感知、表演、体会、朗读四个小环节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达成教学目标。初步感知,旨在调动已有学习经验来理解“掠”的意思;表演环节化抽象为具象,直观生动地内化了对“掠”这一动作的把握,同时表演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能够调动积极性;谈体会的环节学生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学生回答真切、细腻;最后的朗读更是将课堂氛围推向了一个。正是设计了引导性问题,作为师生互动的桥梁,才成就了对话式的课堂。
三、优化板书,凸显匠心
板书设计历来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虚拟片段教学大都不提供真实的多媒体设备,此时板书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板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炼”艺术,好的板书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燕子》一课虚拟片段教学的板书设计如图:
《燕子》一文中有一句话“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挺着的燕子成了音符,铺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是教学难点。板书上五条线正是文中的“五线谱”,俊俏和轻快的文中的词语,活泼、可爱、美丽是学生读出来的燕子,洋溢着喜爱之情。首先,抓住了文中的关键信息,呈现的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板书直观形象,最重要的信息用五条线搭配简要文字标示出来,醒目而突出,有利于学生感知。
学习情境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中可以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靠教师和同学课堂上创设的临时情境;虚拟情境是指出于某种需要或目的而进行的人为优化、创设的环境。在本文中,虚拟学习情境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利用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接近真实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身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太阳系大家族”这课,复杂抽象的知识只凭讲解学生不易理解,若在课堂中辅以模型和动画等教学,创设太阳系简单虚拟学习情境,将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学习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条件的限制,更好地再现真实情景;同时,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满足其好奇心,使其全身心融入于课堂中,更好地和教师、同伴交流互动,进行科学知识的建构,并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二、困境: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制约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部分科学知识是可以设计真实情景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然而还有一些科学知识的学习,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并不能在真实的自然情境或者社会情境中去体验。比如,很多实验由于条件所限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或者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够展现;还有一些实验由于操作不当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也有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例如“火山与地震”这类教学内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能体验到的,创设不出真实情景;又如“食物链和食物网”、“太阳系大家族”这类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现实中也很难做到情境再现设计;“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以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但实验结果往往不明显,看不到直观的结果;还有如“酒精灯的使用”这类略带危险性的实验,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好动性强,也不便于在真实情境中操作。种种限制给科学课程带来了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应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虚拟实验隋境尤为重要,它比相对现实更安全,并且能提供现实中不能及时获得的经验,给科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案例展示与分析:如何有效创设虚拟学习情境
1.“太阳系大家族”学习活动设计
《太阳系大家族》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该小节主要是让学生对太阳系有初步了解,知道太阳系的主要构成情况,了解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与相互关系,以及对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公转能有初步认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特点,老师创设了五个虚拟学习情境,并将所提出的情境与之相对应的情境描述和作用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如表: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学习活动设计
同样,《地球的内部》与《火山和地震》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四小节的内容,可将虚拟学习情境创设在一起。在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进行认识后,本节开始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了解地球的构造,再通过学习火山和地震概念以及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让地球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和重塑的,最后讲解一些地震自救知识。依据此专题的特点,可创设地表形态、地球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产生火山与地震的原因、地壳运动以及地震自救六个虚拟学习情境。通过运用图片模型展示、动画操作再现、视频播放、问题情境创设等方法构建本节内容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认识地球结构,化抽象为直观,感受火山地震与学会生存自救,积极调动学生兴趣,扩展学生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20-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日渐深入融合,促使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及管理体制发生变革,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机遇。MOOC[1]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与教育方法融合产物,由于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和在线共享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有力推动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MOOC平台的构建投资成本高,课程资料堆积繁杂,师生了解少,阻碍个性化教学发展和技术本身内在教育价值的实现,从而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功能[2]。为解决MOOC平台存在的缺陷,大量在线学习新形式不断涌现,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3]以小规模和限制性准入的显著优点来提升MOOC学习效果,成为国内外名校探索在线课程的热点。SPOC教学平台主要提供特殊的人群使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定一定的准入要求,便于较少人群之间面对面交流。因此,SPOC平台通过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更精致、更小众的在线开放课程类型,既融合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优点,同时也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虚拟仪器课程是仪器类和电子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通过将图形化开发工具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善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并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传统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虚拟仪器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有课程内容量大、课时少和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特别是自2011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虚拟仪器大赛开展以来,虚拟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赛的目标差距巨大,学生难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大赛的创新类项目。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将以“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W习体验,又使教师有更多精力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4],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虚拟课程中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研究如何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虚拟仪器课程中,来提高虚拟仪器课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满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SPOC翻转课堂涵义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译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2013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 Fox(阿曼多・福克斯)教授率先提出。其中,Small(小众)与MOOC中的Massive相对应,限制学生人数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和参与度;Private相对于MOOC中的Open,指的是对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其他学生仅限于开放部分课程,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SPOC的基本思路是授课教师通过网络获取或自己制作相关课程的视频,并在网络平台上按照课程的内容上传视频作为学生的课前作业,学生在线下进行自学,然后授课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讲解、面对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并对最后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康叶钦[5]认为SPOC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授课、视频等要素相互交织融合,赋予学习者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从而提升了自主学习效果。
混合学习模式[6]的探索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开放资源SPOC平台对开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有很好的支持作用[7],SPOC的“小规模性”与“专有性”也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将MOOC的思想植入翻转课堂,借助MOOC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优化教学效果。翻转课堂[8]的涵义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授课教师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后依托教学视频中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在课中授课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起解答疑惑,课后教师对授课内容评价和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外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日渐深入和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秉持“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从而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约束[9]。
目前SPOC翻转课堂主要由高校内部或高校联盟的学生参加,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改革模式[10]。在国外,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先将SPOC运用到《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同时参与线下课堂活动,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和考试。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了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实验及推广[7],该平台的实施结果表明,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融合既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成绩的通过率。2013年起,国内高校纷纷进行有关SPOC典型案例的实验尝试,到2015年2月末,中国MOOC平台上有51所大学共上线了85门SPOC课程[10]。最早由清华大学通过“学堂在线”开展SPOC课程,对内也在利用这个平台进行《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这两门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11]。总结国内外SPOC翻转课堂上课流程,将SPOC的课程模式总结如图1所示。
三、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虚拟仪器课程构建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信息获取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物联网大赛和虚拟仪器大赛的盛行,虚拟仪器课程成为各高校仪器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笔者依托学校教改课题虚拟仪器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针对虚拟仪器课程存在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学生需求不均衡等问题,探索SPOC翻转课堂在虚拟仪器课程中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虚拟仪器课程内容和SPOC的特点结合起来,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以学生与教师得到共同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详细实施方案。
1.虚拟仪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在SPOC平台和翻转课堂平台下,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双平台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了以下三个模块: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交互活动模块,如图3所示。
(1)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模块
虚拟仪器课程基本信息结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讲授时间(学期周数)、学习内容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方式和标准等内容。课程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由任课老师制定,经学校审核后执行。因此,任课老师在制定时,应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流程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课程讲授的时间要体现出SPOC平台学习的灵活性,评分方式和标准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便于学习者准确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2)虚拟器课程内容设计
虚拟仪器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通过在SPOC平台上将课程热菀允悠岛筒僮魑重点,以记忆类和知识结构梳理的为核心,同时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由于虚拟仪器课程内容由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其理论知识包括软件和硬件知识,主要涉及微电子、计算机测控技术、信号处理等。学习者可以通过看书和视频资料较快掌握工具的使用,满足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学习内容的设计新颖且符合大学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并结合翻转课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交互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中的交互活动指的是在SPOC平台中使用物联网中交互工具进行互动等活动,包括在SPOC平台中的实时交互(电话、视频等)和非实时交互(微博、讨论版、QQ群、微信公众号、Wiki、BBS等),也包括在翻转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协作交流的深度交互活动,授课老师根据学习者在不同交互环境中的学习体验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活动。
2.个性化学习策略设计
个性化学习策略目的是促进学习者有效调控学习的知识加工过程,以便高效学习和建立知识库。本研究基于在线学习模型和MOOC设计研究的基础上[9-10],尝试建构了SP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如图4所示。
个性化学习模型包括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学习方式设计、整合知识和个性化知识网构建,个性化知识网的建立是整个模型的核心部分。SPOC学习者目标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学习路径、学习方式设计和学习结果的多样性。SPOC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活动/学习路径的选择: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目标和原有的学习经历、背景等,制定虚拟仪器课程学习目标;
(2)学习方式设计: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制定实施学习活动虚拟仪器课程的学习计划等;
(3)整合知识:学习者对已获得的课程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整理消化,将其整合为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SPOC学习者借助网络工具、分析工具、学习网络和共同体进行交互。
(4)个性知识库创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知识整合等进行反思,对整理的知识重新加工与升华,创造出新的知识。在知识库的创建过程中,学习者之间通过分享和交流教学内容,并互相协助,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授课教师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效果而进行的学和[11]。笔者通过学习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SPOC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将SPOC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5所示。
(1)课前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时,教师是课程内容及进度的设计者,应先进行网络平台的搭建、微课的制作、学生的跟踪练习、资源的和任务的布置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微视频、相关资料查看任务的布置,作业的设计,及在线交流活动的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时,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在线学习视频的学习,以及作业和在线交流活动。
(2)课中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为核心,完成知识技能内化,答疑学生课前的学习内容。在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的实践操作,使知识得到内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措施有: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提问解答、小组讨论、个性化问题的探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等。
(3)课后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下,使知识得到升华。以教师为主体时,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价和讨论。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虚拟仪器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和总结性评价为辅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在虚拟仪器课程评定中,采用深度方法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出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方式。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阶段和课堂阶段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评估。终结性评价即为传统评价方式,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等。
四、结束语
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促使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次颠覆式创新。笔者应用翻转课堂模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检验,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可与好评。在翻转课堂模式实施以来,在课程成绩上,选修本课程学生比以前传统教学方式平均成绩提高了8个点,参加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虚拟仪器课程为主题,年平均5组成员。如何保证在课前和课后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伸以及课堂的高效性是实现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难点问题,我们探讨如下思路:
1.教学微视频的录制好坏是能否吸引学生课前和课后延伸的关键。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教师应考虑知识主题的突出性、互动策略、趣味性等。
2.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能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
3.采用“过程”和“结果”两方面结合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等多方面的因素,激励和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的兴趣。
4.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准备和观察课堂的问与答、学生间的协作讨论。
以后将进一步将在SPOC平台上实现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多角度、多元化对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为本校其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好的可借鉴的实施方案。我们同时也看到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并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倪妙珊,柏晶,张惠颜.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Sidorko,PeterE.“MOOCs and SPOCs:Where is the Library ”[R]. Penang:The Access Dunia 2013 Online Conference, 2013.
[3]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4]高磊,江克斌,邵w,金广谦.基于SPOC平台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
[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6]陈然,杨成.SPOC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5).
[7]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
[8]姜艳玲,国荣等.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38-02
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为了达到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与技术手段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许多高校努力探究各种教学改革途径,进而产生出许多以教育信息化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这些都没有克服电气类课程专业性强、理论抽象、教学与现实相分离等特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困难,如教学过程不够灵活、不够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兴趣不够强烈,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等。建构主义认为“情境”的体验对学习者构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传统教学很难或者根本无法提供给学生这种真实的“情境”[1]。虚拟现实技术恰恰可以提供这种“情境”。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校电气类课堂教学中,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营造一个能够跟随技术发展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景化、兴趣化,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原来是美国军方开发出来的一项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上的仿真[2],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被正式提出,90年代后其内容逐步成熟与发展。目前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机械、化工、医药、军事、汽车等领域,主要用于模拟现实生产过程、动作原理等,帮助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其工作原理,进而对系统做出优化设计,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集成技术,提供一种实时的、三维的虚拟环境,这个虚拟世界是人工建造的,存在于计算机内部[3]。在这个虚拟环境中,能实时产生与真实环境相同的感觉,人们可以直接观察虚拟环境中物体的变化,并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之间进行自然的交互,这也就大大改进了人机交互的效果,同时体现了人机交互的一个发展要求。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1)实时交互性,即参与者可以对模拟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考察与操作;2)多感知性,即对于参与者的各种操作,虚拟系统可以产生相应的反应,供参与者观察或感知;3)存在感,指参与者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4)自主性,指虚拟环境中物质动作的程度服从于自然规律或者遵循设计者想象的规律。这些特点总体上体现了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真实地模拟现实情境的独特优越性,也是其得到快速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
虚拟现实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人机交互方式得到重大改进,即人可以进入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中,与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事件进行交互作用,这种变革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21世纪将是虚拟现实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教育教学领域应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服务。
2 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创新,除了教育观念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外,还包括教学方法、手段与模式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出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1)传统教学模式:形式死板,不足以激发学习兴趣,陈述知识面窄,授课效率低,理论不能联系实际。2)多媒体教学模式:文字表述过多,知识呈现抽象,不足以激发学习兴趣,授课普遍稍快,不利于消化,理论不能联系实际。3)网络教学模式:涉及知识面广,呈现形式多样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性要求较高,缺少教师指导,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4)构建主义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情境”体验的知识构建的学习方法,而现实教学中很难提供这种真实的“情境”。5)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模式:脱开文字与静态原理图,动态地呈现整个工作过程,视觉感受强烈,有助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可见,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内容、形式、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够提供一个“真实情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些问题,如对学生自主学习性要求较高,对教学条件的依赖性强等。虚拟现实技术正好能够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同时由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便于管理学生,学习效率高,教学成本低。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电气类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那种“满堂灌”的教育观,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才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强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掌握实际技能的效率。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给教育领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它的诸多特点,为教育界开展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鉴于电气类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与自身的教学感受,结合学生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反应,总结出目前急需进行教学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1)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文字表述过于繁琐且不利于理解,所配静态插图(原理图)不能说明整个动态的工作工程,不够形象直观;2)试验设备有限且较为单一化,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接触较少。上述问题也是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因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以电气控制与PLC教学为例,说明具体的应用方法。
3.1 虚拟动画演示
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模拟动画,实现对重点内容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甚至整个系统的动作过程的动态模拟。相比于单一的文字陈述与静态的工作原理框图,模拟动画具有缤纷清晰的动态画面,人机交互的动态参数修改操作的特点,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某一内容或系统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进而牢固掌握所涉及的知识。此外,这种脱离单一文字的动态画面式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整体学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虚拟动画可以重复播放、不断改进,达到节约成本、多次使用、轻松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已有使用,教学效果良好。图1为干簧式水位开关工作原理动画演示过程截图。
3.2 虚拟实验系统的建立
在电气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实训设备多少与先进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虚拟实验系统,来模拟真实的实验室环境与设备,供学生操作与使用。这种虚拟实验系统的建立有几大优点。首先,能够代替实际的实验设备,节约教学成本。其次,它完全存在于计算机中,可以方便地使用,不必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如在讲授完理论知识需要配合实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虚拟实验,达到一个现场巩固知识的目的。再次,虚拟实验系统的建立还具有丰富实验资源、简化实验管理、全面向学生开放等特点。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中,PLC的编程思想是靠大量的实验项目训练出来的,在实验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建立虚拟实验室供学生练习是非常必要的。虚拟实验其近乎真实的实验环境比纯粹的软件仿真更为真实,便于学生理解。图2为混合溶液PLC自动控制虚拟实验界面。
4 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本文初步探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独立院校电气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以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为例,提出几点具体的应用措施,其方法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所掌握的技术的不成熟与实际条件的限制,所提出的方案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开发,所取得的效果不是非常突出,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基于构建主义的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351-35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42-03
一、研究综述
在虚拟课堂和虚拟教学的已有研究中,构建虚拟课堂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理论(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所创建的虚拟教室,它以BBS、聊天室和电子白板之类的交流工具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内容可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另一类是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虚拟教室,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完善的会议功能,可以共享各种信息服务,如实时的视频信息、数据传递、会话选择、成员角色判断和控制等。
在虚拟教学理论研究中,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虚拟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网络技术理论和网络传播理论则是虚拟教学(网络教学)设计的重要支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环境包含的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正是虚拟教学所能充分体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必须考虑传播媒介的特殊属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教学的网络化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与网络信息技术及其传播技术、传播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网络教学设计过程,必须考虑传播媒介与内容的整合性,教学信息传播的通畅性和有效性,学生获取教学信息的便利性,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影响性以及对学习效果的预期性的把握等。
回顾已有文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虚拟课堂以及虚拟教学的研究,多在于虚拟教学理论基础研究和虚拟课堂构建方法描述及技术手段引人教学探索等方面。而对于不同受教育对象,如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构建虚拟课堂,制定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则甚少。本文则以突出电大教育教学特点――学生分散、地方电大师资力量稀缺的陕西电大英语专业教学为研究案例,以期探索构建虚拟课堂的有效途径,为地方电大便捷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虚拟课堂构建过程
本文以英语专业学生较多的陕南汉中、安康分校和陕北榆林分校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共计152人为研究试点对象,其他分校英语专业学生79人为非试点研究对象,并以英语专业“高级休闲英语”课程为教学研究案例,首先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形式,了解和分析学生需求,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及成人学习特点构建虚拟课堂,对构建虚拟课堂教学和未构建虚拟课堂教学的学生都认真执行学习策略,再对积极进行网络虚拟课堂学习和因各种原因未认真进行虚拟课堂学习的学生测试结果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以验证构建虚拟课堂的有效性,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
(一)学生需求调查与分析
我们向152名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发放了《网络环境下虚拟课堂学生学习预期和需求问卷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146份。结果显示:78%的学习者经常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16%的学习者偶尔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6%的学习者从未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在经常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中,有一半认为网络学习既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也有利于激发自身创造性的学习思维,另一半及偶尔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则认为虽然网络资源基本能满足学习需求,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在教学方式方面,55.3%的学生希望远程教育通过网络的方式来进行,36.2%的学生仍希望主要通过面授辅导方式进行,8.5%的学生则希望以录像和VCD为主的方式。学生教学方式的选择说明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已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渠道,但同时由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学生们的心理,一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能适时地给予面对面的辅导。
(二)构建虚拟课堂
1 制定教学策略:(1)科学分组策略。由于152名试点研究对象所处地域不同,不仅有地市电大学生,而且还有县工作站学生,我们要保证每个学习者在小组中都能承担学习任务,都有获得学习的机会,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促进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关系的科学分组前提下,根据他们在地域特点、学业成绩、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性别、年龄、社会背景、学习风格、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虚拟课堂学生学习预期和需求问卷调查情况,将6%从未进行网络在线学习和16%偶尔进行网络在线学习的学生与78%经常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尽可能地进行分组,由不同风格、不同学业基础或计算机应用经验的学生组成小组。(2)技能培养策略。我们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路径的学习选择,指导学生把有限的教室空间和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学生互动对话式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和开发学生集体智慧。同时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发现其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指导,给出有层次性的学习任务,使基础差弱势学生也能找到胜任的工作,在完成任务中树立自我成就感,增强信心。(3)合理评价策略。我们首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设计恰当的自评标准,提供自评结构,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认真进行自评,使其自评尽量具体而不抽象。其次,教师进行评价,不仅关注其学习结果,更关注其学习过程。(4)情感教育策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更能创造真实的情境,产生与现实类似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情促知,以知促情。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恰当的教学情境,如教学游戏、问题解决、积极反馈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丰富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
2 制定学习策略:(1)自主学习策略。基于网络环境的英语学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掌握学习进度,自行获取教学资源与信息,自觉接受多种形式的教学辅导,独立完成平时作业及实践性环节,达到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标准。(2)自我监控学习策略。成人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任务: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准备,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确定学习目标;采取必要的学习步骤,在不同的学习活动和策略之间进行灵活转换;对学习进行控制,包括监控、测试与提问、修正和评价;保持高度注意力和动机,如回顾学习目标及其相关性等。这种自我监控的学
习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根据自身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自己的策略,以便使学习者获得持续的进步。(3)合作学习策略。在合作学习中,指导学生掌握四项基本要点:一是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一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总的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成绩将影响个人的成绩记录;二是面对面的建设性的相互交流――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三是小组合作技能――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四是小组的自我评估――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应怎样提高其有效性。
3 构建虚拟课堂。我们针对《高级休闲英语》课程,以省电大教学平台为基础,通过陕西电大金虎远程教学系统构建虚拟课堂。金虎远程教学系统主要功能是建立和管理虚拟教室,用于多媒体教室、师生之间多媒体交互通信。当进入音视频通信后,点击数据区,就可进行白板、IE协同、文件演讲、文字、图片等数据协同。电子白板支持写、画、打字、截取屏幕图片、粘贴图文、导人图片等,进行各种讲解和交流;IE协同浏览可以实现双方协同浏览一个网页,并可以对网页进行写画操作;文件演讲功能支持全屏演讲、单个文件演讲、选中某个应用程序进行演讲。因此,它的强大功能完全适合远程虚拟课堂的构建,并且能满足教学点专业教师短缺,学习者渴望与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沟通的需求。具体做法如下:(1)做学生的“洗脑”工作,将开放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首先结合教材结构及内容,向学生介绍突出语言应用技能的英语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适应开放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育思想。并通过IE协同浏览,介绍教学平台其他辅助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制订适合各自的学习计划,(2)虚拟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习过程,强调边做边学。
第一步:组织两人对话或小组讨论,以刺激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之间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使他们打消交际过程中的顾虑。
第二步:当堂进行小写作操练,并将学生成果放到教学系统的交流平台上,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评价。学生不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很多学生容易犯的共性问题立刻可以得到纠正。
第三步:通过系统中音视频数据协同,额外增加听力资料,听小故事,然后复述,练习学生的实际听说能力。听力材料的难度必须适中,篇幅不宜过长,以学生能够轻松接受为宜。
4 对学习小组的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和评价。根据每单元的话题,定期为课外学习小组设计活动提纲和要求,放到文件共享中,由各小组联络员负责组织,并在下次辅导课上详细汇报每位成员具体从事的工作,学习小组还可自由选择其他口语交际活动。根据小组活动的汇报情况为每一个学生打分,计人平时成绩。
5 强调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参加辅导课之前必须对文字教材有相当的了解,并将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和课外作业定期发到指导教师金虎远程教学系统的个人文件柜,然后,指导教师指导其自学,检查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6 更多地关注网上学习情境而非网上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境较之于学习环境更切合学习者人性化的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交互的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注重和学生培养感情,进行学习心理的交流与沟通,让远端的学习者在交互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远端的教师人文主义关怀的热情,又能感受到远端同组的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
(三)结果比较与分析
1 我们就《高级休闲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做了一次针对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是否接受和认可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对123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之后,结果如下:90%以上的学生认为虚拟实时课堂学习气氛良好、师生互动频繁;74%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老师设计的讨论话题、讨论提纲以及相关词汇很有趣味性,且有一定的帮助作用;83%的学生认为这种模式能帮助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习惯。
2 测试结果调查与分析。2010年7月,我们对学生的《高级休闲英语》期末考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情况如下:
(1)试点学生与非试点学生成绩比较。《高级休闲英语》考试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在口试中,试点学生们普遍反映,期末口试题型和要求与他们平时虚拟课堂及学习小组活动中所进行的口语交际活动很类似,因此,大多数学生感觉得心应手;而非试点学生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面授课辅导模式,且很少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学互动,学生口试成绩较差。而笔试成绩也进一步反映出试点学生在听力、阅读和写作等三方面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普遍高于非试点学生。
(2)试点学生之间成绩比较。在对试点和非试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又根据试点学生小组组成情况,对各试点学生小组之间成绩和试点学生小组内各成员成绩进行了统计和比较。我们发现,经常上网和教师进行在线交互学习、讨论,认真执行学习策略和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小组平均成绩要比其余学习小组的平均成绩高2-5分;学习小组中,可能由于客观环境或者自身工作性质从未上网进行在线学习和偶尔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根据《网络环境下虚拟课堂学生学习预期和需求问卷调查表》)的平均成绩低于学习小组中经常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学生的平均成绩。
四、结论与建议
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成人教育,通过构建虚拟课堂,可以集中全省电大优秀师资力量,整合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有效解决西部偏远地区电大系统学生分散、师资力量欠缺、教学资源分散的缺陷。
对于构建虚拟课堂而言,首先,并不是有了功能强大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就可以自然成功,教师一定要在新环境下开展适当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制定和选择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性环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习项目的选择、学习材料的组织以及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来促进学习进行指导。评价方式也要从以前考察学生记忆多少知识为主要评价标准转向在教学评价时着重检查学生行为、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上来。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虚拟课堂,能较好地模拟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支持视频、音频的双向对话,有良好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但由于受通信容量、传输速率、交换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音、视频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如何把传统教学中丰富的、自然的交互方式移植到虚拟教室系统,是促成师生良好互动、提升虚拟教室教学应用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沈 杰,松。虚拟教学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必然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88-89,
[2]樊泽恒。解析网络教学设计理论整合思想与过程模式分析[EB/OL],http://www,edu,cn/li_hm_yj_1652/20080311/t20080311_284104,shtml。2008-03―11。
[3]王 磊,虚拟教学的理论框架[j],电大教学,2001,-(5):4 7,
[4]曹佩升,;k-q-网络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159―160,
[5]周云峰,基于建构主义的成人远程教学策略分析[J],成人教育,2008,(2):36-37,
[6]李 娟,郭绍清,网络教育中情感教育策略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57-59。
[7]于萍萍,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与网络自主学习[J],教学与管理,2007,(12):88-89,
作者简介:胡燕(1972-),女,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侯建华(1964-),男,湖北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YX09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58-02
一、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电子”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大学二年级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对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基础上,强调电路的设计和应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中有理论课环节和实践课环节。但想要达到教学目标,无论是理论课时还是实践课时都不足。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引入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前沿知识,许多高等学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和改革。“电子”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展开,但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电子”课程就中文母语教学而言本身就有难度,如果是双语教学,又增加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难度,必须妥善处理好知识的接受度和目标语言的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既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专业知识的情况。现在很多学校双语课程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较难的部分以中文讲授为主,在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作为补充解释;在学生较易接受的部分,主要以英文讲授为主,适当加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但是有专家指出:双语交叉运用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反而给老师备课造成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课程理解的困扰,促使学生寻求偷懒的途径,对专业课程和英语都丧失兴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尤其如此,由于双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一节双语课的授课内容会明显少于一节中文课。因此,为完成授课任务,只能选择尽量放弃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没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将双语课时适当延长以保证教学质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可以采取混合式学习模式,利用课外网络学习方式来延长学习时段,利用网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造全英文的视听环境学习。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是基于Web 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方式的结合;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混合学习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1-3]
根据“电子”课程各章节学习内容的特点、要求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电子”课程双语教学体系,实现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混合,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混合,将不同教学媒体混合,将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混合,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混合,将“学”与“习”混合,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电子设计实践中去。
三、混合式学习“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关键是活动的设计。混合式学习各种要素的混合最终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来解决学习问题,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4]
图1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流程图。[5,6]
1.前期分析
首先对参与混合式学习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科知识背景及先验知识、学生具有的认知态度和理解能力、学习习惯、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等常规技能等。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课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外语学习较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在“电子”课程实施混合式学习前,对电子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业考试,只有具有较好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同学才能选修双语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参加电子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期待比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协作学习,能自觉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开展混合式学习。
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学习的条件和学习方法)和学习将发生于其中的情景需要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对于该学习任务要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教授方法是最好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通过对知识逻辑关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学习单元细化为知识点,确定课程哪些知识点适合通过网络方式学习,哪些适合面授,哪些需要实践操作。[7]
2.设计
(1)学习内容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适合国内学生理解和思维习惯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调整,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规划好重点、难点。
针对双语教学的特点,根据“电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将适合网络学习的内容制作为网络学习资源。以知识点为单元设计全英文讲解的多媒体资料,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多次反复观看;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设计双语测试环节,有助于澄清学生概念误区;设计与实际实验配套的虚拟实验,有助于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实验验证或实验设计研究。
(2)学习活动单元设计。下页表1列出了模拟“电子”课程中第六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哪些内容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哪些是课堂讲授,哪些是实践课程,分别占多少课时以及划分的理由。
(3)学习策略设计。针对学习环境的不同,设计网络学习的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实验实践的学习策略。
学习内容应该适当精简、浓缩,着重于课程中的精华和最根本的内容,目的是解决基本概念和原理、原理的运用和分析。根据每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课堂。课堂情境设计包括中英文讲解比例的设计、教学用具的设计、思考及阅读课文时段的设计、提问与讨论的设计及问题解答的设计等。
网络学习的学习策略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和虚拟对话等策略。实践操作是课程的实验课部分,采用基于任务的混合式学习,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混合。
(4)虚拟学习系统设计。虚拟学习系统集成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学习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施各种学习活动,是混合式学习的基础。
在“电子”课程双语虚拟学习平台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多种功能模块满足学习者的多重需求。其学习平台功能有:
1)实现了接近自然方式的交互支持模块: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平台VRP、MS Agent、JAVA及MYSQL数据库等技术在实现虚拟学习系统的载体——虚拟教室建模基础上,实现了相关教室场景交互控制如教学视频及PPT的点播等,以增强学习的交互性。
2)实现了虚拟教师支持模式:采用MS Agent动画精灵实现虚拟导师功能,通过学习环境与动画形象、音效、动作、表情等的结合,实现交互式学习。系统中的虚拟教师能归纳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取向、知识结构、提问方式等,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起到部分替代教师功能的作用。
3)虚拟实验环境:开发了基于VRP虚拟实验室,并且虚拟学习环境中集成软件Multisim构建电子虚拟实验室,为学生创建虚拟的实验情景,利用虚拟实验设备和元器件进行电子实验,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研究问题。
4)专业知识测试模块: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获得有利于反思型教学的反馈信息;“双语测试系统”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通信软件中的“问题搜寻系统”可以让学习者搜寻到其所提出问题的答案。
5)分布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多用户共享虚拟交互环境,系统支持多人在线,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文字、语音交流,可以对其中的替身进行控制。
3.实施
电子双语课程从2010年9月开始到2013年6月结束,进行了三轮混合学习教学试验的实施。学生按照规定参与课堂教学、课堂疑难问题解决、学习讨论等。课前或课后学生根据自身课堂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活动包括:使用虚拟学习环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虚拟实验;围绕电子设计实践问题完成电子实践作业;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与同学、老师讨论及解惑;使用智能测试系统以检验学习效果。
4.评估
评估包括对学习资源的评估、教学实施的评估和学习效果的评估等。
(1)学习资源的评价。设计了若干观测点对多媒体资源库、课堂教学PPT讲义、实验演示、虚拟实验、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学习模块进行调查。
(2)教学实施的评估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的评估、课堂测试和在线测试相结合的课程知识考核及教学活动组织的评估。其中,过程性评估贯穿整个双语教学活动的始终,监控、记录、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及轨迹。
(3)学习效果的评估。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习系统的效果做了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了学期中、学期末学生群体对虚拟学习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成效,并且用评价研究来促进设计研究,对混合式学习的“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再次规划、调整,形成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再设计的良性循环。
(4)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与分析。采访了三届共90名学生,让他们评价一系列的活动,并给出一个评价等级,用0(表示“强烈反对”)到5(表示“很赞成”)六个等级表示。经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学生对16项问题的评价等级均值都大于3(等级值0~5,中间值为3),结合学生考试试卷的分析及电子线路实践实验成效的分析,可以看出:
1)在学习内容方面,虚拟学习系统中设计了必要的学习者参与活动,有具体的练习与反馈环节的设计。网络学习内容分析到位,知识点大小合适,教学序列设计合理,包含必要的例子。“电子”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作用是肯定的。
2)在教学实施方面,对于混合学习整个过程的组织学生满意度尚可。教学前有效激励学习者并告知学习者学习目的,有必要的入门技能测试﹑前测和后测,且测试题目和量表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能够运用中英文紧紧围绕知识点展开学习。虚拟学习环境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虚拟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使用该系统来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以获得问题的解答。
3)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能力发展方面有收获,授课教师也从中获益匪浅。将课堂与虚拟现实系统结合的混合学习方法比传统课堂教育学习效果更好,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多。混合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通过对三届学生的调研结果分析,大多数学生对“电子”课程的虚拟双语学习环境持肯定态度,混合式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总体上契合学生的需求。然而虚拟学习系统设计的各知识点的解析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系统所设计各章内容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虚拟学习系统的功能设计受目前所掌握的开发技术的限制,系统的交互水平影响和制约着“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程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被新颖的虚拟学习环境吸引,离理想使用效果有一定差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等还有上升的空间。2012/2013年学生对“电子”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正面评价程度比2011/2012年学生高,是因为后面一轮试用时对混合式学习的设计、虚拟学习环境的学习内容、使用方式在结合前一轮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做了相应改进,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混合式学习规律和虚拟学习系统软件功能及实现,进行更为全面的设计研究。
四、结束语
对“电子”课程双语教学实施混合学习研究,实践结果表明,面向混合学习的双语教学设计模式是可行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要以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规律为依据。“电子”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3]李恬.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87-191.
[4]王靖,陈卫东.高校双语教学的系统化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1,21(7):67-71.
口译是一门综合技能。口译的特点决定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以及两种语言的转换与对译的能力。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口译课程是高校高年级的必修课之一。然而自口译课开设以来口译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一直受到各方关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颇多指责。二十一世纪网络的发展也对口译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许多口译专家与教师及学习口译的学生都希望更好地利用网络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口译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对英语口译课堂教学作一些改革的尝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进行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活动多在语言实验室中进行。教学方法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以题材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的口译技能训练;另一类则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同时配以相应题材的训练。口译课基本上采用固定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朗读口译材料,或播放录音材料,要求学生记笔记,并轮流逐句翻译,最后由教师讲评学生口译结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口译活动,教师可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
然而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不容忽视:一是学生只是机械性地等待教师点到名后口译,缺乏主动参与机会。二是平均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交流的时间仅为几分钟,而且个别学生在做完练习之后很可能处于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但教师却无暇顾及。三是从教学方法看,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更多的是在“教授”口译技巧或“检验”学生口译的准确度,而非“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口译练习。四是内容更新速度慢、更新不成系统。在我国传统的口译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有些教师长年使用相同的教案和材料。口译不同于文学翻译的特点就在于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步伐。虽然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相关的语音资料,对基本教材进行一定补充,但往往由于资源的缺乏或其它原因,补充材料的系统性难以保障。五是传统口译教学模式缺乏现场感。虽然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和主题,但学生只能靠想象构建相应情情境,模拟训练也常流于形式和固定的程序,其结果就是口译缺乏实战性,学生的反应速度和思维宽度受到限制,而且无法通过观察交际现场获取非语言信息等重要的交际因素。
由此可见,虽然传统的口译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弊端对口译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口译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了制约作用,所以对口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多媒体网络对传统口译教学的影响
2.1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影响
语言学习的立体输入强于单一的视觉或者听觉输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可以比单纯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更能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多媒体网络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仿真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环境。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口译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口译的环境中进行口译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有现场的真实感和压力感,能熟悉不同的语体、副语言信息及其它语言外的信息、实际操作环境、源语思维、口译的特点与技能,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和执行口译任务。
2.2网络时效性的影响
网络传输的速度快、效率高,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及时迅速地进行沟通和交换信息。同时,网络信息的时效性为及时更新课堂口译材料提供了技术背景。
2.3网络协同性的影响
网络的协同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师生之间在口译教学中缺乏互动。由于缺乏迅捷有效的交流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利用其实时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师生之间的协同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机会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4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影响
在口译的传统教学中,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及个人精力有限,每个教师掌握的信息和资料有限,因此在课程安排时捉襟见肘,以至于课程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简单机械。网络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高度的资源共享使口译资料的及时更新成为可能。
2.5网络虚拟社区的影响
传统的口译教学是在一个实体环境中开展的静态过程,再完美的情境设计也只能通过描述由学生利用想象自行体会。网络能够在实体之外构造出一个个虚拟的情境和场所,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定的情境设置。置身于虚拟网络当中,用户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模拟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口译练习的实际效能。利用网络的动态效应和虚拟效应,可以消除口译教学的环境障碍,为口译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
2.6网络自主学习的影响
口译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课上与教师积极配合,而且要求学生课下能积极进行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口译基本技能。网络自主学习为学生参与教学进程提供了平台。教师可根据上课内容,布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教学软件、自学软件、模拟试题,以及教师提供的音视频材料、课件,等等,在课下完成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后的与口译相关的任务。多媒体网络使学生的信息源多元化,能够满足他们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课堂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广泛的语言素材,从而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王胜,2010)。多媒体网络支持下的口译教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提供的支持,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场景真实化,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1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口译教学都在语言实验室或普通课堂进行。在语言实验室进行口译教学的弊端在于听力室的小隔间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而在普通课堂进行训练的弊端在于视听效果比较差。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前准备和课堂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量与质都不理想。
我们要借助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一种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每个学生都可以就老师所下发的材料进行口译练习,并及时获得参考译文和老师的评价和解答,这样就可以扩大学生练习的范围和量;第二,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及时提出反馈,并获得相应的帮助,这样,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进度实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第三,打破原有语言实验室格局,将口译课堂设计为会议室模式,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利于师生互动。
3.2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
根据语言交际教学理论的观点,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想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获得的(李萌涛,2001)。口译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最为复杂、涉及方面最多的课程,尤其需要语言实践和人际交往。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的建设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口译场景提供了虚拟平台。但是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应有别于其他游戏性质的网络社区的运营模式。第一,教学功能的体现要求它对学生在虚拟社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规范和达标要求,同时还要有利于发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组织作用。第二,口译网络教学社区创设的场景应符合日常口译任务场景,如会议口译、导游口译、商务谈判口译、新闻会口译等,并根据材料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级。学生在合格完成低级别的口译任务后才能进入高一级场景进行练习。第三,学生登录社区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的场景,或者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全班学生或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共同的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进行口译实践和相互评价。第四,口译虚拟社区应划分教学区和自由训练区。教学区的活动以教师为主要组织者,而自由训练区则可以作为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和课余训练的场所。第五,网络教学平台应建立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机制,为教学互动提供渠道。
3.3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
与网络教学虚拟社区相配套,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资讯,扩大他们的词汇和知识背景。动态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可以由多方共同建设,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或整理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口译资源。
4.结论和建议
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革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可能。构建网络化课堂新模式、建立网络教学虚拟社区、建立动态的网络资源库能够解决传统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缺乏师生互动、口译教学资料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现场感等弊病。然而,网络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警醒。首先,过度依赖网络会影响师生间或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继而阻碍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发展。其次,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要建立网络资源库,我们一定要对资源内容的正确性、准确度、思想性等做全方位的考虑。最后,在网络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不能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口译笔记训练过程中,传统的利用黑板公开演示口译笔记,将口译范例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做口译笔记的技巧。因此,二者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交流和网络强大的辅助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马继红.口译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5).
[3]庞密香.多媒体环境下口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4).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继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学技术领域又出现一种新型教学媒体,它就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它的兴起,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为各类工程的大规模数据可视化提供了新的描述方法。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学实习、军事训练、建筑设计、教育培训等众多领域。以计算机仿真和数控加工技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来模仿真实的数控设备工作环境,形成了虚拟数控技术,如将其应用于实训教学上,必将对整个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虚拟现实技术简述
虚拟现实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实现一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幻境。虚拟现实作为一项尖端科技,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由计算机图形构成三维数字模型,并编制到计算机中去生成一个以视觉感受为主,也包括听觉、触觉的综合可感知的人工环境,提供给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交互的一种全新方式。虚拟现实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用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改变了过去人类除了亲身经历,就只能间接了解环境的模式,从而有效地扩展了人们的认知手段和领域。
2. 我校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
2008年完成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汽车发动机模拟训练系统。2009年完成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的精雕数控机床模拟训练系统。两套系统目前已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3.1虚拟现实技术开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彻底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进入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如学生可以进入虚拟的分子、原子、航天工作站等内部,考察物体内部的工作情况。虚拟技术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一些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观察。虚拟制造技术还可以应用计算机、交互外设及软件来构建一个虚拟的生产环境,使学生能如同在制造现场一样,与荧屏上出现的制造过程进行自由交流。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构造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3.2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构建实物虚化、虚物实化的方法
通过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在课堂和实验室中展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和虚物实化,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进行实物虚化,虚拟各种人物,创建虚拟课堂,在虚拟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可以与虚拟的教师、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开展启发式教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在虚拟场景的身临其境和自主控制的人机交互,由视、听、触、觉获取外界的反应,通过学生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进行自我评价,开展适应式学习。还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员间共享成果,开展协作式教学。
3.3虚拟现实技术变革了传统实训方式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传统实训室的限制,使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通过计算机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训练内容,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模拟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主动的探索获得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动力。虚拟实训环境大大增加了实训时间和内容,减少了实际实训的耗材及实训环节中的危险性。
3.4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丰富教学内容,将实验、实训等技能训练搬到课堂中进行,由于这些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恰如其分地演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不宜直接观察的自然过程和现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仿真课件,创设所需要的某种虚拟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从而极大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3.5虚拟现实技术节约了有限的教育成本――开展虚拟实验、进行虚拟生产
虚拟各种实验设备、实训环境和操作过程,使大多数课程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大多数的技能可以在虚拟实训车间中进行训练,从而不必购置昂贵的实验实训设备。可以在节约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费用的前提下,解决在教学中,因为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无法进行的教学实验,虚拟训练又可避免实验实训设备的损坏、训练材料的消耗等问题,从而有效节约教育成本。
4.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可以预测,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但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4.1虚拟环境与真实生产的差异
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与在真实的生产中训练毕竟不同,因为如果仅考虑交互的真实性,那么无论如何身临其境,真正动手操作机器的效果要强于任何媒体教学。因此,虚拟现实技术不能完全代替具体真实的操作,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某些实验,而不能完全代替实践教学,尤其不能代替有创造性目的的试验。
4.2虚拟现实的效果还有待加强
虚拟现实的表示侧重于几何表示,缺乏逼真的物理、行为模型,虚拟现实技术在感知方面,视觉合成研究的较多,听觉、触觉关注较少,真实性与实时性不足,其虚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3硬件环境还有待提高
与虚拟现实技术相关的设备普遍存在使用不方便,效果不佳等情况,难以达到虚拟现实系统所需的要求,如中心计算机的处理速度还不足于满足在虚拟世界中巨大数据量处理实时性的需要,对数据存储能力也不足,基于嗅觉、味觉的设备还没有成熟及商品化。硬件设备品种有待进一步扩展。
4.4实现成本问题还有待降低
虚拟现实系统应用的相关设备价格也比较昂贵,且这些设备局限性很大,需要进一步发展其结构和制造技术,使其轻巧化和降低成本,才能更有利于推广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目前已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的硬件与软件成本的逐渐降低,这种新的教学媒体必将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最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文科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力的种类有很多,对文科学生来讲较重要的是以下几种:
(一)主动学习与工作。
主动性是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和工作的主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承担工作。
(二)交流与表达。
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包含语言表达、文书起草、团结协作等,文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涉及沟通与社交,因此交流与表达十分重要。
(三)实践与创新。
实践能力简单来讲就是“行动力”,包含观察并发现问题,分析并研究问题,设计并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创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造,具备世界视野和前瞻眼光,勇于学习,探索未知。
二、文科实践教学的传统方法
(一)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实践教学中最常用最简便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争辩性的论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讲授与讨论结合,可培养严密的逻辑分析、语言表达及辩论能力。
(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也是有效的校内实践方式,校园是小社会,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M织、参与、排演,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培养处理与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是短期的(1天至2天),或是较长时间的(1个月或更长),可能与专业相关或与专业无关,具有灵活、操作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和社会的理解,为适应职场做准备。
(四)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包含学生自主实习与学校规定实习,前者更自由和便于安排,后者有助于学校对实习效果的把控和评价。对于学生自主实习的,应采取书面总结、口头汇报等方式对实习效果进行考评,方可算入学分。
(五)社会调查。
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常常采用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问卷、访问、现场观察等方式实现。
三、文科实践教学的现代技术手段
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技术革命所带来了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大革新。新兴实践教育方式是借助智能终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模拟、仿真、翻转,改变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及能力,拓展知识与眼界。或许也可以说,是某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拥有技术手段之后终于可以付诸实现。
(一)虚拟仿真和增强现实。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是指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践环境和实践对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些实体信息(视、声、味、触等),通过技术模拟仿真后叠加到真实世界。根据这两项技术的特点,可把文科类岗位程序搬进虚拟仿真课堂,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安排模拟实践课。如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闻采访、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艺术表演的舞台等。在虚拟仿真环境里,构建的对象、场景、条件是虚拟的,但体验是真实的,获得的知识和规律也是客观真实的,同时相关的实践结果和评价可以保存在教学平台中,实现对学习活动及成绩的有效管理。
(二)物联网。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进行延伸和扩展,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和移动终端平台,实现远程学习、随时学习和资源共享。比如考古学、博物馆学、管理学、甚至包括法学等,均可通过物联网的方式共享全世界的数据资源,大大突破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
(三)大数据与云计算。
大数据(big data)指在互联网上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来增加、使用和交付。未来互联网上的数据增长将比现在更加惊人,大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将有助于文科类实践教学活动走向精细与精确,有助于文科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如经济学、金融学,甚至历史学、文学、哲学在引入大数据后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四)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将知识学习与知识传授两个阶段颠倒过来,课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先行学习,课堂上和老师一起完成问题研讨。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助力下颠覆了教学流程,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师生角色,使学生成为问题研习的主体,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
(五)微课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