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1: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验室技术小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化验室技术小创新

篇(1)

一、研究诉求

1.传统实验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未开放的实验室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目前还仅是为教学服务,没有对全院师生全天候开放,从而使得教学课程的设计也都大多受到实验室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致使教学任务无法充分开展。封闭的实验室只能提供学生进行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只能是浅尝则止,不利于知识拓展,进而举一反三。

(2)集成度较高的实验器材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目前传统实验室所采用的实验设备基本上都是采购专业实验仪,具有操作简便、说明详细的特点,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为明确,有利于学生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但是实验仪太过于集成造成开放性实验不足,使学员缺乏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培养创新能力。

(3)分散性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对外交流。传统实验室大多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模式,由不同专业教研室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实验室更加专业化。但与此同时,缺少了学科间的交叉。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分散,无法融汇贯通,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响。实验室与教师、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没有形成一个畅通的交流渠道,学生不能随时来实验室进行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因材施教。

2.网络化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纸质教学模式,这些纸质的材料缺乏实时和动态性。书本上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实时调整前沿知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而网络却突破了这些局限,具有开放、动态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更为顺畅。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校园网快速了解科技前沿,数字化地教学使学生更为充分、方便地准备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使得学生能学有所得,而且还实现了学习内容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创新思路

随着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明确,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之根在于实践,近年来,很多高校认识到开放实验室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再加上,总部和学院加大了对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使各实验室的建设上台阶上水平。虽然网络化具有动态性、实时性,但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那么二者之间如何结合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进而开展创造性的实验?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网络课程

随着校园网建设越来越完善,网络教学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了又一个活跃的平台。教师可将每次实验的目的和任务书通过网络提前下达至学生,学生可通过教学网络平台在线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2.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

虚拟实验室是由实验所需要的模拟程序、实验单元和参考资料组成。学生根据教师在网络上的实验任务,在虚拟的实验箱上进行硬件的连线和加载模拟程序进行验证性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消化授课内容。同时学生还可通过增加新的器件、建立新的实验,对此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一个相同的或新的实验结果。实验后,学生通过网络提交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从而使实验不断扩充,这种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开放实验室的拓展实验

通过在虚拟实验室的“锻炼”,再由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根据在虚拟实验室的实验情况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因材施教。一组是基础组,是对虚拟实验还存在疑问的学生。另一组是设计组,是能轻松完成虚拟实验内容并有创新想法的学生。

首先,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旨在让基础组的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例如,并行接口8255的实验,8255完成处理器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交换。处理器向端口发送控制指令和地址,因此与8255控制信号和地址信号相连,而端口的数据最终送向外设,所以8255的端口与外设相连。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如何做”以后又“能做什么”,目的在于加深对基础性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将“基础组”的学生按照学生的爱好将其分配到设计组。依然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设计性实验。在设计性实验中采用硬件实验模块化,如在计算机硬件课程中包括了处理器模块、存储器模块、定时器/计数器模块、I/O模块(并行、串行接口)、中断控制器和键盘/显示器接口模块六部分组成,各模块间相互独立。学生通过组装的方式利用各功能模块间的关联关系进行设计性组合,拓展实验范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立足现有实验条件,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扩展。

最后,由教师布置综合性任务,引进功能相似的实验模块,同时提供实验框架样图,由学生再进行详细设计,进而在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实验。

4.网络+虚拟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有机融合,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模式

篇(2)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拓展技术内涵,扩大实施范围,完善指标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增加测土密度,提高测土频率,突出供肥、施肥关键环节,大力推进配方肥到田,着力改进施肥方式,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普及,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节能减排。

二、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和省、市实施方案要求,全年计划免费为4.8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万亩,其中应用配方肥面积14万亩;完成土样采集和分析500个以上;布置小麦、玉米肥效对比试验、露地芹菜“2+X”田间肥效试验、磷肥总量控制试验、微量元素肥效试验等9处以上;在15个村各建成1个20亩以上的示范方,在100个行政村设立固定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公告专栏,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8场次以上;配方肥施用比例达到化肥使用总量的12%以上。

三、资金安排与补贴环节

年,安排我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30万元,补贴资金主要用于取土化验、田间试验、科学制定配方、应用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示范展示、施肥信息上墙、施肥技术指导服务、项目管理等经费补助。

四、技术路线及工作要点

在深化小麦、玉米等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力求在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上有较大突破,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深化“基础工作”支撑。继续开展土壤养分定位监测、墒情监测、原点定位周期性取土和农户施肥调查。统筹安排土壤样品采集化验,采集化验样品500个以上。对100个以上农户进行施肥情况调查。重点安排配方对比、中量微量元素等田间试验,不断修正小麦、玉米施肥指标体系。在露地芹菜上,开展2处“2+X”试验、1处磷肥总量控制试验,逐步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初步配置测土施肥智能查询触摸屏系统,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供支撑。

(二)强化“整建制”推进。在15个村开展整建制推进示范,采取政府主导合力推进、合作社带动、配方肥直供、定点供销服务、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等模式。建立1-2处统测统配示范区,总结形成一套整建制推进运作模式。

(三)狠抓“配方肥”下地。选择省市认定配方肥生产企业提供配方肥,实现配方肥直供到村。逐步形成以科学配方引导肥料生产、以连锁配送方便农民购肥、以规范服务指导农民施肥的机制。在春播、秋种前60天区域性的作物施肥配方信息,并报省农业厅、市农业局备案。及时“大配方、小调整”建议,指导农民因地、因时、因苗科学施肥。

(四)强化“示范片”到村。结合我区作物种类、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等,合理布局示范地点,细化示范片建设内容,以科学施肥技术为核心,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化肥深施,实现高效、环保和健康施肥。区、镇、村三级示范片要做到“四有”,即: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其中标牌要明确标明作物品种、目标产量、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式,标牌建设严格按照鲁土肥字()3号文件要求执行。

(五)强化“培训班”进田。千方百计推进科学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结合示范片建设,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田间巡回指导和现场指导服务,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积极组织基层农技人员肥料经销商、基层农技人员参加省、市配方师资格培训。

(六)强化“建议卡”上墙。在“村村通”信息栏、村委会和肥料经销网点等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及时张贴测土信息和施肥方案,涂刷测土配方施肥科普标语上墙,方便农民了解掌握科学施肥知识,直接“按方”购肥施肥。

(七)推进“触摸屏”进店。深度挖掘测土施肥技术,加快开发县级施肥专家系统。全区共在核心区、大型供肥点配置触摸屏3台,方便农民查询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施肥指导方案,关键时期,配备技术人员和配方师坐堂咨询。

(八)改进施肥方式方法。筛选确定当地化肥深施机械类型,引导农民选购使用,推进化肥深施。科学制定施肥方案,做到配方合理、基追统筹、水肥耦合。在有滴灌、喷灌条件的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积极开展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

(九)加强“信息宣传”引导。要创新适合农村、贴近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效果。通过宣传,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营造科学施肥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五、组织管理与项目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人员配置、项目管理、监督检查、资金监管等。技术小组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和巡回技术指导。农业、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整建制实施。

篇(3)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防范意外、创造一个安全有效的护理环境,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活动过程,管理中要对护理工作的诸多要素,如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从而使护理系统达到最优运转,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现将本院护理管理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建立三级质控网 落实院科三级质控管理体系,由护理部、护士长、骨干护士(科室质控小组成员)组成,护理部主任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抽查,护理部质控组对全院护理质量定期检查,科室护士长及质控成员每周进行检查。

1.2 实行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护理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共84个,将24项护理操作规范、程序和流程统一装订成册,将护理核心制度做成小册子,护士人手一本,作为每月检查的必须内容,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3 加强护理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就是对护理工作的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培训、考核、协调和控制,使护理技术能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地用于临床,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目标。为此,本院成立了巴林特、PICC、CVC、造口治疗、呼吸机使用等七个技术指导小组,巴林特小组为护理人员和患者做心理疏导工作,解决许多心理问题,有效缓冲了护士压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护士能够以最佳的心态为患者服务;其他技术小组为各科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解决护理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消除了技术层面的护理安全隐患,为一些特殊人群提供了护理安全保障。

1.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首先确立标准,包括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分级护理标准,基础护理服务标准,各项技术操作程序、流程及评分标准,护理文件书写标准等等,依据这些标准实行目标管理,科室有四个质控小组,各组按照分管的内容每周进行检查,护士长每两周总结一次,提出主要问题、原因及整改措施。院护理质控组按照年计划、月重点每月检查一次,通过院内OA系统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各科室,在每月全院护士长会议上对上月质控检查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按照目标管理质控标准进行扣分,落实责任人并与当月绩效挂钩,按照PDCA管理模式,对连续三个月没有得到整改的问题加大处罚力度。护理部设一名有经验的护士负责全院护理病历终末质控。

1.5 定期组织业务培训 护理部每月举行两次继续教育培训,每次培训后都要进行广泛讨论,提出临床技术操作过程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改进办法,大家共同切磋,收到良好的效果。2013年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PPT教学比赛,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学习与探讨意识。医院每年还有计划的对全院护理人员分层进行技术操作培训,对特殊科室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对有些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的科室,如ICU、心外科、急诊科等护理人员,经常派出进修学习。使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掌握更加扎实,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开展更加顺利。

1.6 合理进行人员管理 对人员实行分级管理,护理部主要对护士长进行监督和管理,更加重视新上任护士长的培训和监督,护士长重点管理本科室的技术骨干、新护士的培训,并安排高年资护士对其指导和帮助,使其掌握临床常见基本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护理工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人员编制管理上,需进行人才组织结构优化,配备合理,护理部有护士机动库,在应急情况下进行人员调配,以解决各种原因引起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科室按照优质护理排班模式,根据护士年资、技术水平、素质特长等不同,分管各种级别不同的患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7 启动信息化管理 已经有两个科室应用PDA,护士每人一个掌上电脑,可以查看患者的医技和化验检查结果,记录生命体征,便于护士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护士能随时接到患者呼叫信息,及时为患者提供服务;PDA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提醒功能,护士可以对自己每天的工作进行自我检测,及时弥补漏洞。全院推广后护理部将根据工作量统计,进行人员调配,完成全院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PDA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其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这仅仅靠护理人员是不够的,需要药房、化验室、信息中心等多部门合作才能使其功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