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培养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1: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培养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培养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27-03

毋庸置疑,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是学校发展的资本,是教育发展的资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新教师,因为他们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家长、社会的要求。新教师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新教师的业务现状分析

一般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都是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稚气未脱的大学生,他们有朝气、有活力,有创新精神,可以为学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他们也有憧憬和期盼,从内心希望做个优秀的教师,具备自我成长的动力源泉。但是,当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一切都很茫然,面临许许多多严峻的挑战。归纳起来,新教师主要面临两大方面压力。

第一大方面是业务上的压力。表现在:1.缺少课堂组织能力。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孩子,新教师往往感觉“镇”不住他们,不听指挥,纪律一片混乱,弄得自己焦头烂额,精疲力尽。2.教学尚未入门。对教材极不熟悉和不理解,对这些离自己已经十几年的知识很是陌生,不知道该怎样教给学生,不会安排教学内容,不会把握重难点,不会掌控教学进度,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一头雾水,教学一团糟。3.班级管理没有头绪。对班级中的事物管理找不到合适的方法,顾此失彼,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不会合理组织学生的活动,甚至还会时常出现学生安全问题,造成班级混乱。

第二大方面是思想上的压力。表现在:1.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一名无忧无虑的学生突然成为肩负重任的人民教师,一时很难适应这样的心理角色的转变,面对繁重的工作,每天总是精神高度集中,唯恐工作上出现疏漏。2.找不到自信心。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陌生的,并且经常遇到困难,接手的工作没有打开良好的局面,距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导致自信心不断消退。

通过上述现状分析,我们认识到,新教师不仅需要业务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思想政治素质的锻炼,如何缩短新教师的适应期,尽快使其成长起来,这正是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课题。

二、培养策略

如果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考虑对新教师的培养,作为一名新教师,既需要业务上的指导,也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且这种培养应该是系统的、具体的,换言之,是关乎到细节的培养。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关系到哪些方面和细节呢?我们可以把看得见的、能显示出来的、能直接帮助自身提高的培养措施,称为“显性指标”;把表面看不见的、渗透在自身活动各个方面的特质,称为“隐性指标”。如果对新教师的培养,从“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两方面入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显性指标”的培养

1.岗前培训。新教师上岗前,明确所教的班级和学科,召开专题讲座,帮助新教师浏览、熟悉教材,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大致了解。然后一同观看本年级、本学科的录像观摩课,结合录像课,讲解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组织流程。这样的培训不是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把讲解与实际课例有机融合,注重了细节,实实在在,为每位新教师上岗做了准备,很有实效性。

2.青蓝结对。给每位新教师指派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结成帮扶对子,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带动新教师的成长。主要从“三个一”措施入手,即辅导一节课,跟踪一日管理,督促一次总结。辅导一节课包括备课、上课环节,全程监督、全程指导,手把手教会备课要领,面对面教授上课流程;跟踪一日管理,要求指导教师帮助新教师树立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识,并跟踪新教师对学生各项活动的处理;督促一次总结,即监督新教师书面总结收获,反思不足,使其养成善于经常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3.业务领导“坐诊”指导。要想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须对其课堂教学有一个持续性的指导,业务领导一般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很强的指导能力,所以对新教师的业务培养是最合适的人选。跟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又不能按照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的标准去指导他们,因为那样对新教师来说标准有点高,达成有点难,要求有点笼统。这就需要分解这些目标,降低难度,每次关注某一二个环节即可,力求循序渐进式的进步提高。比如,最初的课堂,我们关注教师怎样让学生养成听讲的好习惯,用哪些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课堂秩序基本稳定后,关注教师怎样组织学生学会有序发言,完整表达;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关注教师有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基本的课堂教学因素稳定后,再去指导具体的教学环节,如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动手操作的落实,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等。这项工作是繁重的,它需要业务领导对新教师的教学一次次问诊,一次次把脉,一次次开药方,再经过新教师的一次次实践,不断循环。正因为这个过程关注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了对症下药,所以会实现一次次的良性循环。

4.搭建锻炼平台。一是鼓励新教师多读书储备知识。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演讲等形式,吸收书籍精华,储备丰富的知识,开阔思维。

二是强制新教师过“三课关”。即听课、仿课、亮课。第一关“听课”,广泛听课,大胆听课,鼓励他们多听优秀教师的课,经常听指导教师的样板课,敢于听其他教师的推门课,广泛听不同学科的课。通过听课,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做法,实现“教师、教材、学生”的最佳互动。第二关是“仿课”,仔细研磨一节优质课,模仿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流程,允许全盘吸收、模仿,再与原授课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的课虽然是模仿、照搬,但是对新教师的指导借鉴意义非常大,俗话说“创新先由模仿开始”,这也是由单纯模仿走向自我创造的途径。第三关是“亮课”,就是新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呈现的一节原创课,一般此时的课比较成型了。

三是推荐参加各项活动。虽然新教师各项能力还不是很强,业务素质还有待快速提高,但是给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就是给他们注入成长的“催化剂”,给他们搭建成长舞台。比如,鼓励新教师参加演讲、说课、讲课比赛,都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进取意识。

(二)“隐性指标”的培养

1.气质的培养。这里所说的气质,指的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气场”,我常给新教师打一个比喻,你就是一块磁铁,学生是铁屑,你应该形成一个磁场,他们就会立即吸附到你身上,这才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气质。对新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会重视教给他站立的姿势、目视学生的眼神、微笑的表情,甚至衣着打扮。做好了这些细节,教师就有了气场,有了气场,自然心里就有了底气,压力自然也就减小了。

2.心理素质的培养。前面我们说到,由于工作陌生,能力不达标,新教师难免会缺少自信心。这时,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学校管理者不容忽视的方面。多让新教师在众多教师面前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经常当面表扬新教师的点滴进步,都是树立他们自信心和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显微镜看缺点”,包容新教师的慢进步,多给他们期望和鼓励,更会激发他们追求自我完善的意念和动力。

3.交际艺术的传授。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多与学生交流、多与家长沟通,这对于新教师来说很是让他们犯怵,让有经验的教师教给他们谈话的艺术,不但会帮助他们减少工作中与学生、家长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也会帮助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得工作顺利开展,这对于新教师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生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必定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学校管理者和老教师作为他们的领路人,用一些实用、有效的措施去引领、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早日成为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17-02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第三章‘学前教育’中明确指出:“(六)明确政府职责。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

发展学前教育,关键是教师,难点也是教师。在农村学前幼儿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前提。农村幼儿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策略是基于一些现存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真正解决农村幼儿教育教师的培养问题。

一、遴选策略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师资非常有限,幼儿入园难的问题非常普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主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陈凌孚2011年3月9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做过题为“立足国家民族未来,加快振兴学前教育”的发言,发言中提出“全国范围内的幼儿入园比例不到40%,有一大半以上的适龄儿童被关在学前教育机构之外,特别是西部省份,个别地区幼儿入园率甚至不足5%。‘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较为边远落后的地区,而农村学校、幼儿园大多地处西部。入园难的首要原因就是师资不足。近几年正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更突显了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但由于区域经济差异,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师资质量强,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幼儿师资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师资质量上也相对较差。

我们可以通过拓宽农村幼儿教师来源、合理规范幼儿教师年龄结构来遴选幼儿教师。

目前,全国每年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师范学校或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这部分应届毕业生如果相对集中在中心幼儿园也不能完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果能够鼓励这部分中师及中师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工作,不仅拓宽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为农村幼儿园带来新鲜活力,而且还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农村幼儿教师年龄结构普遍不合理,年龄偏大是主要原因。年龄偏大,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不太容易接受,太年轻又经验不足,对于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不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都不利于幼教事业发展。针对目前实际,农村幼儿园45岁以上的教师应该考虑退养,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这样,有利于新老教师的更替。年青教师应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和帮助下,逐步提高;实习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真正熟悉后才能上岗任教,这是解决农村幼儿教师年龄结构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培训策略

加强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多数资料显示,农村幼儿教师一般以乡村招聘的民办教师或小学教师转岗为主,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培训。他们只是进行了短暂的专业培训,虽然取得了资格证书,但专业素养、技能还与专业幼儿教师有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从事幼教事业的专职教师,严重制约了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

这些教师学历水平多以初中、中专或职高为主,加上农村幼儿园教育经费有限,使得他们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在当地幼儿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少,更谈不上随时接受继续教育补充专业知识了。目前,农村文化还是相对落后,信息闭塞,图书资料少,教师们也很难通过业余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加之部分老师年纪很大,不会也不知道怎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孩子。因此,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自己仅有的幼教知识去教育孩子,根本谈不上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长此以往,我国农村幼教事业将难以发展。

强教必先强师,而常态化的培训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主渠道。对此,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投入,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加强职后常态化培训,为农村幼儿教师开设幼教基本技能培训课程。只有通过常态化的培训,使参培教师掌握教育新理念,才能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提高专业化水平,真正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以适应幼儿教育的新形势。

三、减负策略

要减轻幼儿教师工作负担,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幼儿教师以良好的工作情绪和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

篇(3)

1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特点

1.1 着重强调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第一主体性,侧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的体验,并淡化知识技能。一切都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及归宿,具体体现了以幼儿作为主体的理念。[1]

1.2 看重学习的生活性

教育活动内容需要选择贴近幼儿们的生活,幼儿们感兴趣的事物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的具体内容。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时代和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总是在生活中去学习,并且用所学的经验知识,来用于生活及游戏当中,从中获得感受生活的乐趣。幼儿园教材更好的诠释了大师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1]。

1.3 注重游戏性

绘画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幼儿手、眼、脑并用,而且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力和从外界感受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想象,再通过绘画的媒介把它充分表现出来。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大部分都在游戏中进行[2],比如:《好玩的指偶》、《风车》以及《生活中的物品》等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去学习,在玩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也符合了绘画的真正含义。儿童的绘画教学是以提高儿童们的绘画兴趣为主,不但要鼓励儿童们寻求新的创作的理念,还要去培养儿童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所以,不能只停留在任凭它自发地对创造力的自信和欲望的基础上,更加要求我们去倾注教学的才智来进行培养。第一,帮助儿童消除障碍创造活动心理因素,增加创造的勇气及自信心,不要因为个别儿童画得不好就另眼相看,对于不按照要求来完成的作业,更要区分是恶作剧还是创造性想法。即便恶作剧也有可能有创造性的一些因素,更要努力地将它引到创造性的教学的轨道上来。第二,帮助儿童去解决创造性表现上的困难。教师只可以作为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要使孩子们在宽松,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去绘画。

2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在学前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幼儿期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幼儿启蒙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过硬的美术教学技能,这使幼儿教师学习美术知识和提升美术教育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可以生动形象地服务教学

在学前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和美术教育技能都不可或缺。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活动要致力予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等几个方面的渗透和引导,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融合,这样的美术活动有利于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有利于发挥幼儿的综合创造能力。

2.2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为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打下基础

幼儿期的孩子视觉、听觉处于待开发阶段,艺术形象识别能力以及记忆识别能力较好,在此阶段应不失时机地向幼儿进行艺术才能的熏陶和培养,美术容易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幼儿在轻松自如,没有压抑和强制的情况下,快乐主动地接受教育,教育效果显著。良好的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为幼儿艺术潜能的开发打下基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

2.3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保证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幼儿时期逐步形成的,现实生活中的美及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广泛兴趣,丰富的精神生活,良好的性格形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育中美术也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从教学形式上看。形状、色彩、结构等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扎实过硬的美术教学技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3 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的有效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教育一体化使教师职后教育不再是师范教育的补充,而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后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教师教育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过程支持,又意味着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培养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

3.1 调整学院美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做好幼儿教师美术教育技能的职前培养

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美术素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幼儿教师美术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研究证明,学院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教师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开始可建立其健全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专业信心。确立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相反,失败的初始经验可能会形成曲折的职业发展道路,甚全会放弃教师职业。与此相对应,优质的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有利于学前专业师范生建构自身的美术知识体系。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学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有限的美术教育课程又如何帮助未来幼儿教师具备美术专业学习终生发展的各种能力,这是值得深人探讨的问题。课题组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何种美术教师教育课程有利于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能力发展,通过调整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美术教育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通过现场活动有效提高幼儿教师美术技能

通过现场活动,能够从不同侧面对于各地的教师的研究思路和最新课题研究实践成果进行展示,能够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对于与学前儿童审美素质、人文精神的发展,还包括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通过类似课题基地园的方式,同台进行现场教学的实践切磋和探讨,能够给代表带来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更多的启发借鉴。

参考文献:

[1] 邵晓雯. 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学周刊A版,2014,(7).

篇(4)

一.引言

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每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做一个新课程的研究者,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

二.研究型教师培养策略

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一所学校范围内,要实现教师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必须从上到下,构建有利于研究活动广泛开展的管理机制,创设浓厚研究氛围,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自培活动,提高研究能力。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

1.民主管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保证

在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要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物质条件,要把理论学习、立项研究、撰写论文等要求引入其中,遵循“和谐的精神环境作基础,实用的操作模式作支撑,多元的评价方式作保证”的原则,促进教师成为主动学习者的原动力,在加强形成激励机制的同时,以人为本,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科学质量管理——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保证

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质量观就是分数第一,用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标准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误导教师采取各种手段来追求高分,这样研究型教师就很难培养出来。只有为教师松了绑,解除了思想束缚,学习理论、开展研究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也就是说,必须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才能为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创造出好的外部条件。例如,明确提出衡量教学质量的三个“看”:一看学生成绩是否提高和提高幅度的大小,二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和参与程度高低,三看教师是否随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教育教学论文。

(二)加强校本培训

要在实践中寻求有效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途径、方法,并且建立相关制度。例如通过建立一周一次理论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学习名著与学习实践经验相结合。组织开展读现代教育论著、听现代教育报告、看现代教育活动、谈理论学习心得等活动。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还可以为教师自学提供服务,诸如介绍提供现代教育论著、开设教师阅览室和资料室、摘录翻印报刊杂志理论文章片断、缩印现代教育理论语录册等。

(三)加强校本教研

就像不可能在岸上学会游泳,要想学会游泳必须下水一样,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在研究中成长,就要加强校本教研。

1.发掘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校本教研研究什么?这是每一个教师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发掘、收集自己或本校其他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构建“日常教育教学问题资源库”。

2.提出设想,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成立研究小组,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新理念,组织研究成员集体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在思想和物质等方面进行充分准备,使研究工作具有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研究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预期结果、条件保障等六个方面。

3.开展研究,积累相关资料

研究方案确定以后,教师按照研究方案开始操作,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资料。第一,要把所有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第二,在每次活动中,要进行现场的观察和记录:校外研究人员和教师是如何互动的?最初的观点是如何发生碰撞的?教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研究如何提炼主题?等等。第三,要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札记。第四,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个别深度访谈记录。

4.归纳总结,得出研究成果

研究实施后,要注意对原始材料进行编码分类,对材料进行定量分析或者定性分析,理出一个教研的线索,使研究结论不断明晰,形成校本教研的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对定量材料进行分析,必须首先采用描述统计或推断统计的分析方法,将结果与课题的假设进行比较,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实验效果是否显著等;如果是对定性材料进行分析,就要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比较、概括,从中得到新的信息或假设。最后,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检核和加工,完成研究报告。

篇(5)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首先,新教师上岗前的暑期培训必不可少,幼儿园从选择主讲人和培训内容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计划(见表格一)

从表中可以看处出培训指导团队大部分人员来自于幼儿园,从园长到中层以及全体党员全程参与了对新教师的培训指导和综合素质考核,实际上是将幼儿园的全体骨干教师给新教师进行了一个漂亮的亮相。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对新教师培训的内容既有涉及幼儿园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有对新教师的全方位考核,使幼儿园和新老师之间有了一个初步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从培训时间和时段来说,学期刚刚结束,学校还没有开学,放假期间的一段日子,无论是哪一方,有时间、有精力、也有体力,是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的一个自然过渡。真正是润物细无声, 10多天的头脑风暴,这些新教师会对新的工作单位和幼儿教师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是在学校几年也学不到的,这些是原来学校所没有的,突然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心头的责任感无比庄重。

策略二:实习一年的月公开活动持续不断

对于新教师而言,课堂上15至30分钟的集体教学的设计和有效组织非常关键。如果能过这一关,新教师在幼儿园常态下的一日活动的有效组织才会成为可能。每个月无论碰到什么重大活动,无论幼儿园的活动有多重要或教师有多忙碌,新馨花园幼儿园多年来的新教师月公开活动那是雷打不动,活动后的反思、评课、指导随后跟进。在这过程中,他们的钻研教材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分析观察幼儿的能力以及备课说课反思能力在短时间会有爆发,突飞猛进。每当有幼儿示范的老师和学生来园观摩他们的活动时, 常常会很惊讶于新馨的新教师会如此“老练、惊艳”。

策略三:学习自己规划和规划自己

每一位新教师制定计划时必须明确三点要求,一是明确人生需要感恩成长; 二是明确人生需要追求成长;三是明确人生需要规划成长。因此,新教师们一开始就知道融入集体提升自我乐于奉献后续发展相互要素之间的关系。

策略四:大规划成就小计划

谨慎做好差异性培养规划,成就每一位新教师的尊严,释放每一位教师的最大潜能。

第一份:新教师的培养计划

新教师是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一大支柱,他们的培养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的教师培养系统工程。 对新教师进行有效的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是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长远工作,特别是面临扩建后转型发展时期的新馨花园幼儿园,新教师的大批涌入,对幼儿园队伍建设、教师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迫使管理者根据现有状况实事求是、全方位关注大批新教师的管理和培养。一是起步训练抓“四早”(内容措施略);二是成长路上抓“三勤”(内容措施略); 三是成功之时抓“两戒” (内容措施略) ;四是评定考核重激励(内容措施略)

第二份:新馨花园幼儿园个别老师三年培养计划(研究生和普通新教师)

在新馨花园幼儿园这个集体中,有两个比较特别的老师,一位是最高学历的研究生吴某老师,一位是基础比较差的盐城幼儿师范毕业的大专生范某老师 。

计划中对两位老师的情况分析必须全面周到:比如毕业的学校与专业,学习成绩与专业情况个性心理素质和总体印象,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自我评价等。然后提出具体目标要求,采取相应的培养策略和措施,并告知本人,定期对照分析。 大家知道,对孩子是因材施教,对这两位老师是因人而塑、因人而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们的变化不断完善。

第三份;新馨花园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略)

以上三份计划因人而异、因团队而异,交揉使用、交揉作用,缺一不可;同时在公开公平公正前提下促使每个人不断错位、填位、进位、适位。

文章后记:一位老师曾经问园长:是什么原因让您如此相信一个只有一年工作经历的教师与一位刚从幼儿师范毕业的学生组合成一个班级的教育搭档?园长回答:一个是信任,第二个还是信任。这两个新教师年终班级家长问卷优秀率达100%,一个奇迹。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29-02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高职教师应该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双师素质”特征。笔者在分析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导向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促进高职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双师素质”是讨论高职教师的特征与发展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词语,其原型为1990年王义澄先生在其文章《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中提出的“双师型”的概念,后来在1995年颁布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文件中,出现了我国官方文件中最早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一般被解释为“双证书”或“双职称”。“双师素质”是在“双师型”之后出现的术语,“双师素质”强调素质,即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素质,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素质。因此,“双师素质”的提法更具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双师型”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突出了高职师资的典型特征。后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不断深入,“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逐渐清晰,描述越来越具体。2008年4月,教育部在修订后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内涵进行了调整,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这是目前高职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基本内涵和评价标准。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应凸显实践导向的培养特征

在以上这些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强调实践性”的本意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面,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实践能力缺乏。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的师资来源及能力结构相对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教,缺乏生产实践的经历以及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技术革新、成果转化管理的经验。所以,笔者认为“实践性”是我国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属性,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时应凸显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特征。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

(一)整合资源,搭建“四元”主体的高职教师培养平台

单靠高职院校本身来实现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势必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在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四元”主体的各种资源,有计划安排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岗位,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融入企业氛围,为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这样对教师人才发展提高空间。另外,同一区域的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产业特点,争取政府支持,实现校际间、校企间资源共享,共同构建构建更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口”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使教师培训能够真正做到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齐头并进。

(二)用整体化理念构建完整、系统的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机制

1.培训主体的多元化。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外聘和兼职教师占据了教师的很大比例,因此,有必要拓宽培训的主体,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整体素养。在继续做好专业专任教师的培训工作的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的基础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升级。

2.培训内容的体系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是既掌握理论教学和科研能力,又能从事一线生产实践操作和技术服务的复合型教师群体,对于其培训的内容应更多地体现整体化、体系化、复合型的特征。笔者认为其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培训,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等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基础培训;(2)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的培训,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按比例逐步推进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学位层次,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需要;(3)专业知识更新,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职教师加快知识更新,特别要关注专业领域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4)实践操作和信息技术培训,实践操作是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服务的力度,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同时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顶岗实训,积极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自身必须能适时地跟进生产实践和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掌握最新的生产实践技术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3.培训机制的可持续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大体分为入职前和入职后两个阶段,笔者认为入职前的培训在侧重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补充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国内外高职教育比较研究等内容;对于入职后的培训,侧重专业知识更新、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工程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入职前―入职后”的培训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互为补益,根据社会的变化和专业的设置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三)抓好“双师素质”教师的聘用和考评

1.完善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吸引、选拔、保留高素质的“双师”资源,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招聘和录用;另一方面,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通过外聘、兼职、混岗等多种形式,吸收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专门性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可以大大的完善师资队伍。同时,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行业标准和自身校情,制定“双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聘任标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考评环节应注重多元化。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标准,从“专业”要求向“职业”要求转变。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应从教师的师德、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多层面展开考评,同时要充分考虑多考评主体的因素,以教师个体的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行业评价为主体,以学生评价为参照,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意见,从而建立与实施多元化的考评标准与考评机制,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意见。考评的多元化会大大的提高的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升的不仅是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依托教师发展基地,外逼内引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国目前虽然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和庞大的教师数量以及社会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相比,各类培训基地仍显匮乏。这要求政府和高职院校创新思路与理念,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建设渠道,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和职能,构建教师发展基地,建立起“生产、教学、科研、服务”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教师获取生产一线实践经验,掌握新科技新技术提供平台;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基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依托教师发展基地,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业务特长制订教师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使专业发展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身水平、素质提高的自觉行为,从学校的“外逼”转化为教师的“内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J].职教论坛,2008,(7).

篇(7)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评估院校发展优劣的重要因素,其中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处于探索阶段,诸多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也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障碍

1.资格认证标准不明晰

科学、严谨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首要目标。许多政策文件中仅仅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做出了规定,并没有出台相关的标准。虽然各省市都制订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但在标准的制订上各不相同,导致难以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2.缺乏完备的培训体系

在“双师型”教师培训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管理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既无法覆盖所有教师,培养周期也难以保证,监督机制更是无从谈起,培养效果的评价机制也存在明显缺陷,从而导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总体上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欠缺过程评价和激励措施

(1)尚无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在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后,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和标准依然和本科教师一样,还是以授课学时、论文或课题成果进行评定,没有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本科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谋求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不得不完成大量的教学课时工作量,另一方面需要挤出有限的时间申报课题、参与项目;另外,为了保证专业水准,还必须时常下企业锻炼,保持与行业的密切联系。这样极有可能造成效率低下、疲于应付的情况,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激励手段单一。合理的薪酬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既能满足劳动者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也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亦不例外,多元化的激励手段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他们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虽然高于单职称教师,但在薪酬上两者并无区别。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方面,由于受普通高校管理模式及自身管理惯性的影响,职业院校未能突出“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导致教师失去了发展“双师型”职业能力的动力和信心。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制度的发展对策

1.制订“双师型”教师标准和资格认定制度

认定和评价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时,应主要从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的角度出发,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应本着与行业结合的理念。教育教学,首先是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对职业的理解以及积累的经验,成为学生的职业引领者。在教学方面,应能独立编写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训实践能力上,通过仿真场景实操、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给予学生专业指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其核心竞争力,其中既包括具体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涵盖与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所以要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储备。当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需要具备与其职业身份和专业水准相当的学术水平和探索精神。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笔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并颁发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这样能使各地在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时保持标准的一致性,改变目前“双师型”教师标准不一的状况,维护“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激励手段多元化

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技术津贴制度、职称评定及晋升制度,对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将起到激励作用。从政策层面上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应当强调教学和专业技术并重,进行职称评审制度的革新。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加大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比重,将评审标准与本科教师区别开。在职称晋升阶段,亦可对具备“双师型”教师职称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降低教龄、篇数等门槛,充分认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型的特点。

3.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绩效考核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综合性评价。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首先必须围绕专业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具体课程标准,将教师的教学表现、职业素养、实践水平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突出专业能力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以教师自评为基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需要根据自身工作进度和效果客观地进行自评和自省,既要找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又要便于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学的场地、内容、手段都需要贴近具体职业模块。外部的评价考核体系可能会对被考核人员的教学过程形成干扰和负面影响。因此,完备的自我评价体系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成果。学生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对象,理应成为教师绩效考评体系中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如果缺失学生评价这一重要方面,教师的考评体系是不科学的。由于评价的ο笫墙淌Γ因此应该特别注意采集评价信息的方式方法,如开展教学督导、学生座谈、匿名调查评分等方式,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信息,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视程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名师加入绩效考评体系,将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他们能够从社会需求层面审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绩效考评会反映出教师在某个阶段的整体教学效果,它并非目的,而是要帮助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教学中的得失,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目前,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和培养内容各不相同,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双师型”教师培养旨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了使培养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不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深造或培训,都应在充分考虑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完善培养计划,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另外,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制订自我培养计划,在参照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的基础上,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培养目的。在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各种工作量后,恐怕难以专心接受教学或专业方面的培训,难以保证培训的时长和效果。学校应设立专门机构,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后勤保障,避免“疲劳”“被动”培训现象的出现。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及时了解、督促学校科学、有效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有收获、有进步、有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梦卿,熊建明,罗莉,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一、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必要性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职教育体系走向开放以及教师来源多样化的趋势,从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与把握时代的大趋势,探讨“双师型”教师素养内涵,研究“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的策略,总结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具有推广价值的做法与经验,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学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双师型”教师既应具有作为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应具有工程师( 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既能引导学生的健康人格养成,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能力,是复合型教师。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双师型”教师遴选标准不断完善,但其中的内容却很少关注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且在实践中,教师也较少的关注自身素养的修炼或提升,进而造成了目前大部分“双师型”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为了更好地实施职业人文教育,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在今后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有必要把人文素养及人文教育能力作为必要条件。根据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对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行为操守习惯等作出新的规定; 对于在岗的“双师型”教师,要建立健全人文素养培训制度。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的策略

1.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培训。与其他方式相比,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是提升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养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有学者概括说,人文教育对教师要求更是相当的高,真知、真信、真行、真情这“四个真”,是通识课教师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要把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纳入到培训计划,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实施培训活动。建立规范的教师培养制度和师资培训基地。作为“双师型”教师,其别要重视让其定期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参与科研开发和专业生产实践,加深对社会、对科技发展动态与水平的认识,培养社会情感,提升人文素养。针对“双师型”教师, 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资格和能力,分别进行“双师经历”、“双师资格”、“双师等级”教师的资格认定,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培养。

2.采取多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素养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教师接受人文知识培训,增长人文见识创造条件; 营造形式多样的学习氛围,并制定学习计划,例如规定完成某一人文教育课程学习,充实自身人文素养,并采取自学、课堂讲授、同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素养; 把素养培养纳入人才考核及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师的知识领域,丰富讲课素材; 强调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方便他们自主选修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

3.提倡“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人文理念、人文知识能否被学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学研讨及交流,学习先进教育思想,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人文的方法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将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验教育教学的人文意蕴,教师的职业素养将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提升教师素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无疑将对广大师生素养的提升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种良好的和谐校园氛围下,广大师生都会自觉地融入其中,熏陶情感,充实精神,升华境界。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对提升教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又包括教师群体良好的文化素养,也包括学校中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颇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教师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其师德、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就是其文化素养最具体的表现,教师的素养又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使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在教师中得到传承、培育和弘扬,从而创造出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

5.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亟待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激励教师积极地开展人文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专业技术本身是富有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人文价值一同展现出来,用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去影响学生。

三、结语

职业人文素养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加强素养教育,关键在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是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升华的必要过程。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亟待采取多方式加强教师素养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激励教师积极地开展人文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单春晓.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12) .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高职教师素质要求除了拥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能力精干、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急切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大多数高职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讲台的,理论水平有限,实践能力方面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这与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因此,如何通过系统而专业化的培养,建设一支既能从事理论上教学又能胜任实训指导的“双师型”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

“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学校办学的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未来发展的总规划,对教师队伍结构进行量化与分析,制定职教师资向“双师”方向发展的培训机制,如创新在职教师的培养模式、教师培训的基地建设等,并将这一规划目标具体落实到院、系。其次,可以从企业、科研单位等引进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把他们的工作经验与操作技能带入学校课堂,实现学校教育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结合。这样缩短了教育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院校的专业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行业发展的新动态。

二、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完善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和《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另外,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教师资格证外,还应该拥有从事所任教学校的实践工作经历和相对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学校应该根据教师所任教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让教师长期、有计划地到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一线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在企业的第一线掌握企业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了解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搜集专业教学、学生实训、课程设计等教学所需要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把行业技术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引入课堂,让他们对实践与教学的差距有深刻而直接的感受,为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提出参考性的建议,为学院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最新的动态。

三、产学研三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实践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而应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实训基地参与学习、实践,了解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发展动态,搜集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专业需求,为学院的课堂教学提供充分的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的攻克,把专业的技术力量转化为生产力。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促进教师的知识向能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进程。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科技攻关,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双师型”教师潜质和潜力,鼓励他们在专业对口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兼职和创业,学校要利用自己的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高效率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双师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

四、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从社会或企业引进或外聘人员从事院校的教学工作是目前很多院校采取的措施之一,积极引进企业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专、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学水平提升的需求,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具体措施包括鼓励企业设立教师实训基地,为教师实训提供相应的岗位,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平台;招聘和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吸纳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通过这些可以拓宽职业院校教师的渠道,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水平,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市场融合,为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提供交流平台,从总体上推动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双师型”教师作为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和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学院应该进一步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政策,通过与企业生产部门加强合作,再加上高职院校教师的刻苦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符合要求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75-03

一、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中职教师的信息搜索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网络应用能力,但信息化教学意识淡薄,信息加工能力普遍薄弱。特别是长期以来职业学校重点加强了教师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培养,而对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考核要求低,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氛围不浓,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导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难以承载现实的教学任务,难以胜任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很多教师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的关注和学习,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教学成绩,不愿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认为采用信息化教学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甚至对新技术、新资源和新模式有抵触情绪。

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就等同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片面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而忽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应用,造成教学内容陈旧,呈现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代中职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心理和认知需求。

一些教师在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进行统筹安排;过分依赖信息化教学内容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忽略自身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选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不契合,教学环节繁杂、教学实施拖沓,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思维能力以及过于看重信息化手段的教学评价功能;在过程性评价中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造成授课过程中难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不良情况。

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环境包含完备的计算机设备、优化的校园网络和浓厚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完善计算机设备。提供必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开展教师信息化培养的物质前提。基本的硬件设备包括教师备课用机和学生多媒体教室。很多学校采取上级统配与学校自筹相结合的方法逐年更新,完善信息化硬件,取得良好的效果。

优化校园网络。畅通无阻的校园网络是教师获取信息、整合资料,开展活动交流、教学评价的资源保障。中职学校在确保建立开通校园网络的同时,还应配备专人进行校园网络的日常维护,确保网络畅通。

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引领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专业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自主获取专业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对能够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肯定,要及时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传播至一线教师,还要搭建校内外的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网上课堂、网络教室和网上实验室、数字化仿真实训室等。使教师在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中形成自我提升和自我优化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之中。

(二)完善培养制度

信息化是一个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过程,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将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和无止境的工程。建立和不断完善培养制度,能够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不同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制度:明确教师入职信息化能力标准,明确实施培训的部门和人员职责,明确参培的教师范围,确定年度培训的时间周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标准,聘请专家的标准要求,参培教师管理办法,受培教师绩效评定标准,培训经费保障办法等。在制度中要体现出对于不同教龄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开展分层次培训,把教师信息化能力和参与培训的实绩与常规教学考核。结合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对培养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并逐步加以完善,切实服务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三)确定培养内容体系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指导思想,教师信息化能力包含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能力、信息化自学能力以及信息化创新能力等,对于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也应从以上方面展开。

信息化获取能力。指教师能够依据教学需求,在明确分析所需信息、知识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数字化资源库、自行编辑拍摄或者交流共享等途径获取相关信息资源,有能力及时使用和妥善保存已获取的资源,并能够结合现代国际化专业发展需求使用英语查阅、获取相关技术文献资料。该项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应用培训为基础。

信息化课程整合能力。指教师能够恰当、灵活、巧妙地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有机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资源完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在充分开展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统筹确定最佳的课程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一般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改造课程和在课程创新研究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及资源两种途径加以整合。教师整合课程的过程一定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学习、了解、掌握当代信息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整合课程。开展信息化课程展示、教学信息化设计、信息化课程评教是增强教师实践课程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同事、教学管理者、行业、社会进行交往沟通的能力,其核心是教师在虚拟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能力。中职学校实操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点,利用手机终端开展课前、课上和课后师生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指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过程性和结论性教学评价活动,具有公开性、公平性、实时性、真实性、及时性、可量化等评价特点。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够满足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信息化协作能力。指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同事、学生、专家、家长等开展教学协作的能力。开展信息化协作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帮助,有利于从多元角度培养中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息化协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有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求,必要的协作交流平台是教师开展协作的基础。

信息化自学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自发、自觉地获取知识解决信息化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通过必要的教学实践积累才能够取得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自学能力。有效的培养途径是借助自学能力强的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步。

信息化创新能力。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鼓励并要求教师在遵循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推陈出新,更加有效、全面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规划培养方式

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助相结合。对于教师普遍不认知、不掌握的共性问题应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例如引入“翻转课堂”教学理论,采用校本培训不但能够节省培训成本,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谈论;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障碍应鼓励教师通过学校搭建的网络、教研活动等多种平台自发提出问题,寻求解决。

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有条件和能力通过互联网、校园网获得培训的内容,将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践教学之中,并通过网络交流共享实践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两者结合的培养方式不但能够满足更多教师参与培训的需求,降低培训成本,还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学实践与参与大赛相结合。教师日常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仅仅是自知的,缺乏必要的评价和指引,不利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稳步提升。鼓励教师参与到各级信息化教学比赛中,不但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能为教师提供一个专项交流、展示平台,有利于从多个角度提升教师能力。

(五)聘请专家与树立骨干相结合

聘请专家传授新的理念经验,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给予诊断指导,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树立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名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多元化的培养格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8.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37-01

教育机智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教师对突发性的教育事件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能力。教育机智本身被赋予了实时性、灵活性与独特性的特质。对于初任教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和自身的失误性操作,往往是由于实践知识的欠缺,常常缺乏灵活有效的处理技巧,从而影响预定的教学效果。所以,关注初任教师教育机智的培养,对初任教师迅速适应教师角色意义重大。

一 培养教育机智的前提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培养高尚师德

对于踏上工作岗位伊始的初任教师,首先应注重培养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所说的“天国引路人”。

2.从“教”中学,提升教育素养

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渊博的知识。为此,初任教师除了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还要有专门的教育理论素养。所谓从“教”中学,就是把日常教学工作作为学习的一部分,理论联系实际,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

3.激流勇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教师的角色日益多样化,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对于初任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不适应感与压力感就会加剧。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任教师必须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应对调整。

二 培养教育机智的途径——“专家”指导,“同伴”互助

1.确定“专家”与“同伴”

本文提到的专家,特指那些与初任教师相、教学经验丰富、对学生和课堂有着娴熟驾驭能力的教师。同伴互助是与专家指导相对而提出来的一种教师发展途径。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本文所指的同伴互助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初任教师组成的一个团队。

2.指导与互助模式

第一,经验交流。经验的积累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即初任教师通过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积累的经验,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如通过书本、从他人的经历中汲取。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型教师负责采用座谈、对话等的形式定期地向初任教师传授经验。初任教师主要听取记录,并与其他同伴教师交流心得体会。

第二,实地观摩。教育机智从实践中来的特性决定了观摩的重要性。正如波兰尼所说,“这种缄默的技巧只有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批判的模仿才能被获得”。初任教师的观摩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专家型教师的观摩;另一种是对同伴教师的观摩。通过观摩有经验的教师组织课堂、处理课堂突发事件,通过反思专家型教师与初任教师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及其课堂效果,提高培养教育机智所需要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三,反思领悟。美国心理学家G.J.Posner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初任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是不争的事实,在交流、观摩、研讨一系列的同伴活动的过程中,初任教师听取了专家教师、同伴教师的经历与经验,化他人经验为己所用,在此程度上,初任教师可以说迅速积累了教育经验。反思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采用教师之间对话、辩论、研习等口头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反思札记、教育叙事、教育论文等书面形式。

三 结束语

就模式本身而言,专家型教师经验指导、初任教师同伴互助有机结合的初任教师教育机智培养模式,整合了两种对立途径的优势,必将对初任教师教育机智的培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