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动脉血栓栓塞,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
1.术前护理
1.1术前准备:除骨科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血凝全套,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静脉血栓。
1.2心理护理: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患者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式及本院开展的情况,麻醉注意事项,用同种实例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术前宣教:嘱病人戒烟,积极预防及治疗呼吸道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避免术后咳嗽增多,保持大便通畅,以上措施防止血栓脱落。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为防止室温过低致血管痉挛,室温应保持在25°C左右。同时注意防止外伤。
2.术后护理
2.1的护理: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可利于静脉回流。
2.2 加强观察,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肿胀和疼痛。其肿胀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可伴淤血及静脉曲张。 当表现典型时,易引起医务人员的警惕而被诊断。但当肿胀、疼痛轻微而症状不典型时,则易漏诊或误诊。此时不要轻易将病人的疼痛和(或)肿胀认为是临床另外一些常见原因因引起,更要警惕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对其进行鉴别分析。
2.3早期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鼓励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键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2.4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低脂、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效果,避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而导致DVT。让患者禁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痉挛。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4-0521-02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rn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两种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的PTE来源于肢体的DVT,绝大部分DVT发病前期无症状,70%以上的PTE是在死亡后发现,VTE的危险性在于深静脉栓子脱落可造成致死性肺栓塞。骨科大手术都是高危和极高危的手术,术后极易发生DVT,有报道,我国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率高达35%~68%[1],因此,增强骨科手术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和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重要课题,现将我院近几年来骨科手术后 DVT 的发生情况、预防措施及效果报道如下。
1VTE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2000年2月~2006年7月,我院共实施各类骨科手术2 130例,其中,髋部骨折手术、全髋关节置换(THR)、全膝关节置换(TKR)等大手术126例,术后发生DVT47例,致命性PTE 9例,死亡5例。骨科大手术后 VTE 的发生率为44.44%。47例DVT中44例发生部位为下肢,其中,远端下肢DVT 26例,近端下肢DVT 18例,3例发生在上肢及其它其它部位。VTE发生率与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大小、手术时间长短、出血量大小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其中,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式等因素与DVT发生率关系密切。
1.1患者年龄对VTE发生率的影响:见表1。
1.2手术时间对VTE发生率的影响:126例骨科大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8.5分钟,而发生DVT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2.87分钟,出现PTE的则手术时间均超过75分钟,因此,手术时间越长,发生VTE的危险越大,详见表2。
1.3术式对VTE发生率的影响:126例骨科大手术中髋部骨折手术48例、全髋关节置换(THR)36例、全膝关节置换(TKR)28例、其它手术14例,其中发生VTE的均为前三种,见表3。
2DVT 与 PTE 的诊断
2.1DVT的诊断:据文献报道约 50%~80% 的DVT可无临床表现[2],我院骨科术后发生的47例DVT在临床检查中发现有如下症状:(1)术后卧床时间较长,部分患者一度出现昏迷;(2)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偶有发热、心率加快;(3)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时,双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者,检查时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患者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压迫腓肠肌试验为阳性。
2.2PTE 的诊断
2.2.1PTE 的临床表现:(1)胸膜炎样胸痛,胸部 X 线片上有实变;(2)迅速出现的单纯呼吸困难、心绞痛样胸痛;(3)晕厥和休克,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心脏血流量减少的体征,如体循环动脉低血压、少尿、肢端发凉和(或)急性右心衰竭。
2.2.2辅助检查:(1)胸部X线片有异常表现,两肺(血管)纹理分布不均匀、肺动脉段膨隆、肺梗死、右房室增大及胸膜渗出,但不特异;(2)血气分析有有低氧血症;(3)心电图示右心室负荷过重的心电图表现;(4)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表现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部分或完全包围在不透光的血液之间;或者完全性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3]。
3骨科手术后VTE的预防
3.1预防措施:从2003年起,我们对髋部骨折手术、THR、TKR等大手术患者在临床中陆续采用了以下几种预防措施。
3.1.1基本预防:(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更轻巧、精细,努力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3)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4)让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
3.1.2机械预防:对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加装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逐级加压弹性袜。
3.1.3药物预防:(1)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12小时或术后12~24小时(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 2~4小时) 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术后4~6小时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天。(2)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时监测,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7~10天。尽量不单独采用阿司匹林[4]。
[摘要]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将我院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积极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术后在接受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有3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73%),其他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并及时出院。结论 通过对骨科大手术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患者的现状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概率,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护理计划,可以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
关键词 ]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36-02
骨科大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险性较高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主要是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静脉管腔内形成血块,堵塞管腔,使血液不能顺利通过,组织的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严重时可能使患者的下肢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导致下肢残疾,甚至引发患者出现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脑栓塞、肺栓塞等致命性并发症[1]。骨科大手术患者,因受手术的影响,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但血栓发生时,症状较轻的患者血栓可控制在局部发生处,自行消除。若发现以及处理不及时,大部分患者的血栓会沿着深静脉主干扩散,甚至会扩散到全身,造成患者肺栓塞,出现各种后遗症[2]。针对以上情况可知,对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早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对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患者及时恢复、保证其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对此,我们将院内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将我院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为24~72岁,平均年龄为(48±6.5)岁。手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连续性的硬膜外麻醉,其中有24例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36例患者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35例患者接受髋臼骨折切开复位手术,15例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在患者术后的6个月~3年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回访,发现3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均在术后7~10 d内出现,其他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肢体功能恢复较快。发生血栓的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活动障碍,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1.2 方法
1.2.1 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 ①术前。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其进行相关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理、诱因、危险因素等,向患者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学习促进足、趾、下肢血液回流的运动方法,保证患者术后及时得到恢复锻炼。②术中。术中需为患者麻醉或输液时应避免通过下肢静脉给药,尽量由上肢静脉给药。③术后。在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为预防小腿因深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小腿下不能垫物品,卧床后应及时抬高其双下肢,抬高30°为宜,在患者麻醉效果完全消失之前应轻柔的按摩其患肢,尤其要保证对腓肠肌的按摩护理,由下肢的远心端向近心端轻轻按摩,挤压肌肉,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患者回到病房6 h以后积极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为促进静脉网血液的流动,可在床上用力咳嗽、深呼吸,做下肢、足、趾的活动;在手术后6~8 h,即可下床适当活动;指导患者患肢膝关节、踝部等部位的关节活动,早期主动或是被动的屈伸活动,卧床时抬高患肢对患者的三头肌、股四头肌做向心性按摩。促进肌肉的等长收缩,保证运动的频率,可每两个小时进行10次适当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卧床,可经常性的深呼吸或咳嗽,下床小范围活动,逐渐加强患肢的关节肌肉锻炼;术后给药仍应避免由患肢进行静脉输液;密切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程度以及皮温、颜色等,定期测量下肢周径。当患者在手术后的3 d之内患肢增粗或是仍有肿胀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协助医生完成相关处理工作。④心理支持。患者因需进行较大范围的手术在术前以及术后多会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出现,不利于患者术前的治疗以及术后的恢复,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患者多是受到意外伤害导致肢体严重损伤,心理压力巨大,常会对日后的生活及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出现抑郁、绝望。恐惧等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分析患者的压力来源,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家属共同参与,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成功病例来帮助患者,争取患者的信任,真诚的关爱患者,缩短与患者的心理距离,使其有安全感,合理的释放不良情绪。⑤饮食指导。患者戒烟戒酒,糖尿病患者应给与低糖饮食,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低盐、低脂,多饮水,保持充足血容量。饮食应规律,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⑥调节。对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鼓励其积极活动,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勤翻身,减少受压机会;对于已经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将患者抬高达心脏水平以上的20~30°,2周内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⑦用药指导。患者入院后接受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评估,并进行血液检查,判断患者血流情况,对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预防处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应给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是将红花注射液、复方丹参、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静脉滴注。患者术前一周内应遵医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术后的4~6 d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用量在常规剂量的基础上减半,持续给药10~13 d。⑧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应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指导,告知患者适当活动的重要性,为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每天均需维持4 h的肢体活动,尽量避免久坐或是交叉双腿的坐位,多对患者进行轻柔的按摩,减少对肢体的刺激,如压迫受寒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弹力袜,下肢出现静脉曲张时由应注意。
2 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术后在接受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回访得知有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73%),其他患者恢复效果良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肢体功能良好。
3 讨论
此次研究对我院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了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上因素对患者血栓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而高危因素的综合作用又会使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大大增加。通过积极科学的功能锻炼以及抗击药物的使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情况,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减轻高危因素的影响。根据患者的手术及身体状况整体评估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应对其进行相关教育指导,向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理、诱因、危险因素等,向患者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术中需为患者麻醉或输液时应避免通过下肢静脉给药,尽量由上肢静脉给药;术后护理 在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为预防小腿因深静脉受压血液回流受阻,小腿下不能垫物品,卧床后应及时抬高其双下肢;为患者实施合理的心理、饮食护理等措施,对于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鼓励其积极活动,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勤翻身;患者入院后接受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评估,并进行血液检查,判断患者血流情况,对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预防处理;如有需要还可使用机械方法进行护理,科学使用下肢静脉泵,弹力袜等。
通过对骨科大手术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患者的现状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概率,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护理计划,可以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
参考文献]
[1] 张苹芝,吕慧丽,王雪琴,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1,20(2):104-105.
[2] 徐生根,徐正发.2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2008,16(10):37-38.
[3] 陈小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捡治疗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8,11(3):48-49.
[4] 罗占想.骨科患者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96-197.
[5] 郑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89-19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我科2008~2009年对38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6~85岁;其中股骨头坏死17例,股骨颈骨折21例。DVT的诊断:局部疼痛不适,腓肠肌、大腿肌肉压痛。严重患者患肢肿胀,皮肤发亮,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诊断明确后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绝对制动(防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同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尿激酶静脉滴注,口服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3~4周后逐渐加强功能锻炼[1]。
2 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肺栓塞、下肢软组织坏死、脑栓塞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做好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护人员;戒烟,给予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向患者讲解卧床期间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方法;向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锻炼的目的、方法,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1]。
3.2 心理护理 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且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满足患者的需要。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
3.3 术后护理 避免患侧卧位,防止患肢静脉受压,给予被动活动踝关节及肌肉挤压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麻醉消失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活动的目的,深静脉血栓的危害性,取得患者的配合;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打折,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以免血块堵塞[2]。防止髋部出血、肿胀,减少局部压迫。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配合医生做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引流液为鲜红色,且速度快,则提示术区有出血可能;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观察呼吸情况,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3.5 DVT的观察 DVT的临床表现为下肢持续肿胀、疼痛、皮温升高、皮肤颜色紫绀,腓肠肌压痛;继发肺栓塞时可出现突发胸闷、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3]。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动脉搏动及患者的感觉,如发现血栓形成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多听听患者的主诉,当发生DVT后,将患肢制动并平放于床上,嘱患者勿按摩、加热,不能随意搬动患肢,以防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3.6 DVT的护理 一旦发生DVT,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暂停患肢功能锻炼,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活动过度和用力大便引起静脉压增高使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鼓励患者深呼吸,多咳嗽;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如突发胸闷、剧烈胸痛、青紫、心跳过速,两肺有哮喘音,动脉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则提示肺栓塞,一旦出现肺栓塞应立即给氧,气管插管或切开,大剂量抗凝、溶栓治疗[4]。
3.7 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即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被动活动,同时指导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增加心肺功能,增强体力;术后第2天,从疼痛感觉最小的患肢股四头肌开始锻炼,作等长收缩,3次/d,每次20 min;术后3~5 d,患肢行直腿提高练习,患者收腹、收臀、直腿提高,增加静脉回流,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持续2周;术后4~5 d即可坐起,5~7 d可用助行器下地练习站立行走,2次/d,每次20 min[5]。
总之,护理人员应熟悉DVT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通过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骨科术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4-372.
[2] 罗琼.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3-01
骨科大手术主要是指髋骨周围故障、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等手术,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指深静脉的血液在流动时出现异常凝结的情况,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没有齐全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使工作与生活受到影响,严重者则会造成静脉坏疽,最终导致肺栓塞坏死等严重后果[1]。本文分析我院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后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将患者分成实验组以及研究组,每组患者4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5~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3.1岁[2]。实验组与研究组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有比较性。
1.2 方法
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给予研究组的患者采用科学的预防手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常规护理的措施,研究组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该按摩患者的下肢,并且抬高患者的患肢,在此操作过程中不能将垫枕放于患者的小腿以及窝下,防止出现患者的深静脉不能正常回流的情况,同时鼓励患者要合理的进行锻炼,经常下床走动,还要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禁止吸烟喝酒。(2)机械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慢慢的将充气加压装置与加压弹力袜等各方面机械的措施,使静脉血流在机械性原理的促进下得到良好的循环,防止患者发生深静脉损伤的情况,还能够促进患者股、足等位置血流良好的循环[3]。(3)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是所有预防措施中最基本的方法,采用6150u肝素钠通过皮下或者脐周进行注射的方式,每隔12h或者24h进行注射,防止出现滥用止血药的情况。
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具体监督患者的每日用药情况,然后告知患者要进行哪方面的身体检查。研究组患者在实验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的方法主要有:(1)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食用食物时应该尽量挑选一些容易消化、低脂、高纤维等方面的食物,能够有效的防止增加血液的粘稠度。(2)对患者的静脉采取护理措施,由于患者长时间要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因此,应该避免在相同的静脉下进行反复穿刺的情况,同时也不能在患者的下肢进行静脉滴注,患者静脉滴注治疗的时间不能超过2d。(3)护理患者的患肢,首先要密切的对患者肢体水肿、皮温以及色泽等情况进行关注,如果患者在供血时局部受到压迫等,则会造成出现缺氧、缺血等情况。因此,尤其要重视帮助患者及时的更换。(4)预防出现并发症。骨科大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形成的情况后最容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咳嗽、恐惧、呼吸困难、胸痛等情况时,则应该考虑患者已经出现肺栓塞并发症,并且通过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改善。
2.结果
本组研究组的骨科大手术患者通过相关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患肢疼痛、肿胀等情况全部消失,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且良好的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有2例出现深静脉栓形成,但没有并发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4.4%;实验组骨科大手术患者中有3例患者的手术位置出现疼痛的感觉,2例患者出现肿胀的感觉,均能够恢复正常的皮肤颜色,但未能够良好的恢复肢体功能。其中,发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有6例,在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出现深静脉栓形成的概率为13.3%,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6.6%。
3.小结
患者在进行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栓形成通常会与比较繁杂的理化原因有着较大的联系,患者体内的深静脉栓形成会使患者体内的血液凝固性、血流缓慢以及损伤血管壁等会出现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患者手术后的身体状况得知,患者血液循环的情况在开始进行骨科大手术时便会出现显著降低的现象,通常会有50%的下降范围。通常在患者手术过程中使用品会造成肌肉出现松弛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丧失紧张性而造成的。本组9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中,采用将预防作为主要的护理方法应用在研究组的患者中,促进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有效的减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获得了明显的效果[4]。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护理与预防措施能够促进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得到有效降低,同时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得到降低,在骨科大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郁静.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0(20):245-246.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59例,其中男113例,女46例,年龄43~91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股骨头置换术3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1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32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20例。分别伴有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1例。
1.2方法 加强预防,综合评估骨科术后患者,确定高危人群,从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
1.3结果 本组159例患者,术后有6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4~6d后患肢肿胀消退,未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
2预防及护理
2.1术前准备 除骨科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血凝全套,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静脉血栓。
2.2心理护理 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患者心、肺、肝、肾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式及本院开展的情况,麻醉注意事项,用同种实例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消除思想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术前宣教 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针对上述情况采取预防措施(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使病人及家属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主动配合治疗。(2)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四头肌锻炼及背伸、跖曲、被动按摩等。
2.4术后护理
2.4.1的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膝关节屈曲15°可利于静脉回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外展30°中立位,注意不在患者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
2.4.2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液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须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
2.4.3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骨科大手术DVT高危期是术后12~24h,这一阶段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因此,术后应认真观察下肢皮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4.4早期功能锻炼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键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2.4.5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进低脂、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同时保证每日水分的摄入,起到降低血液粘稠度和预防大便干燥的效果,避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而导致DVT。让患者禁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的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痉挛。
2.4.6药物的预防:对于DVT高危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查,特别是有脑血管病史者应预防性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或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小结: 尽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尽早评估,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严格有效地落实DVT预防和护理措施,便可大大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After orthopedic trauma surgery 64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ZouXianp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hospital of Sichuan Mount EmeiSiChuanEMeishan6142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rthopedic trauma surgery clinical treat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0 to July 2013 were treated 64 cases of orthopedic trauma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2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2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take precautions machinery, basic precautions, drug prevention etc.,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take precautions. Results: The concurrent DVT 4 patients,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12.5% in the control group of 18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DVT, the total percentage of 56.3%, (P
【Keyword】Orthopedic trauma; deep vein thrombosis; prevention; prevention
经骨科创伤手术后,易引发血流停滞、静脉损伤、血液粘稠,术后患者制动,易对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情况造成影响,在此期间,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极易引发DVT[1]。在患者已经出现DVT后,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深静脉血栓以引发下肢出现深静脉出现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暗沉、静脉曲张、间接性跛行等。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4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43.8±4.7)岁。行股骨骨折术患者18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1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7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预防措施
观察组积极采取机械预防、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等有效的预防措施,若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高危症状,需采取联合使用的方式。
基本预防:手术时应尽量减少对患者周围组织的损伤,对四肢、盆腔等静脉处避免出现静脉内膜损伤。术后患者尽量使下肢抬高,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同时辅助做脚趾活动,帮助下肢肌肉收缩,从而提高肌肉功能,促使静脉回流。
药物预防:对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药物预防的方案较多,术后8h开始行低分子肝素钠注射[2],患者有血小板减少、严重凝血障碍等症状时,应选择其他药物进行预防。
机械预防:使用加压弹力袜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机械,利用其机械性原理,促进静脉血流,从而防止静脉扩张。
1.2.2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
术后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先采取一般处理措施,帮助患者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将患肢包扎,对患者肌肉进行主动收缩。经常规治疗后,深静脉血栓症状仍然不能好转时,应及时采取取栓手术进行治疗,也可使用导管溶栓治疗,根据患者血栓的形成不同,做静脉穿刺,将导管与静脉泵连接,将尿激酶40u/24h泵入后[3],在此过程中,可根据凝血功能、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对尿激酶使用剂量做调节。将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其分型不同,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手术取栓8例、导管溶栓7例、药物抗凝7例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观察,并针对患者情况采取治疗措施,对不同措施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因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而引发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血液非正常凝结,大多发生于下肢手术后。相关研究显示[1],行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可达60%左右,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栓塞、肺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使用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行骨科大手术后,采取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9月骨科大手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6±8.7)岁。所有患者皆为外伤所致,人为暴力外伤患者19例,车祸28例,高处坠落伤43例,跌倒伤11例。手术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1例,髋动力螺钉内固定术37例,腰椎内固定7例,胫腓骨骨折内固定15例。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致伤原因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术前对患者原发性疾病进行积极控制,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做相应措施。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定时指导患者排便。
对于患者交谈,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解释不同锻炼方式的好处,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做功能锻炼。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2000IU/d,连续使用8d。对患者下肢周径增加、皮肤发红、皮温升高、下肢红肿、疼痛情况的发生进行观察。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时采取静脉造影,确定患者是否有DVT发生。
1.3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患者3例,占6%,对照组12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24%,差异显著(P
3结论
在临床上,行股骨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书等手术后,并发DVT几率极高。经研究显示[2],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全膝置换术后并发DVT几率为53.6%,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几率为42%,同时,DVT也是引发术后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术后,除了采取心理与饮食护理外,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对患者术后DVT有重要作用。术前做有效地肢体锻炼,术后积极观察患者下肢的血液状态。术后并发DVT一般于3d左右,在术后3d左右密切对患者下肢的肿胀程度、颜色、压痛、皮肤温度等进行检查,且与健侧对比[3]。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处理。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并嘱咐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可使用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做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
从相关研究中显示[4],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率。国内学者对低分子肝素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DVT情况进行观察,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从结果中显示[5],实验组未出现DVT,而未使用低分子肝素组则占30%患者发生DVT,其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刘锐,贾思明,李姝,等.康复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7-58.
[2] 贺梁,王江,南林等.腹部肿瘤根治术后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J].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57-60.
关键词 骨科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6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nursing experience.Methods:analysis of 182 cases of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nursing observation.Results:meticulous care,medication guidance accuracy,functional exercise,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Conclusion:through targeted to develop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active functional exercises,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s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 of the key.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骨科术后长时间卧床而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骨科大手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2。为此在优质化整体护理中对此类DVT高危患者采取正确评估,心理护理,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的综合措施,效果良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82例,男142例,女40例,年龄42~82岁,平均65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45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58例,脊柱手术18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根据ACCP指南评估手术的危险分级,本组病例均为DVT极高危险患者,住院时间14~35天,平均17天。
方法:综合评估患者,加强预防,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
结 果
住院期间全组患者中仅5例发生有典型症状的DVT,5例患者分别在7~10天内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edical integration in prevent orthopaedic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Randomly divide 132 patient who will accept the big orthopedic operation into two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n=66), who were give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the whole treatment process. Then the control group(n=66)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l. Th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Experimental group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rate was 4.55%,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2.1%. SPSS16.0 software was applied to statistic two groups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sco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score(mean±standard deviation)=66.82±6.96, and the control group=58.36±15.28,P=0.005,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Medical integration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orthopaedic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the big orthopedic operation,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Medical integration;Major orthopedic surgery; Deep vein thrombosis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增加经济负担,延长住院周期,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2],因手术部位在下肢、手术时间>45min、术后活动受限至少1d,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极高危因素。
医护治一体化工作模式是指由医师、护士、康复治疗师根据自我意愿、自我专业技能按亚专业组成一个组,以组工作模式开展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3]。2年来,我院骨科将“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运用至骨科大手术患者,与普通护理组相比,大大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0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大手术患者132例,男72例,女60例,年龄45~78岁,体重44~71Kg。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3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32例。所有患者既往无血栓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无肥胖,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50~78岁,体重44~65Kg;观察组66例,其中男32例,女32例,年龄45~72岁,体重47~71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病情和治疗方法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血栓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
1.2.1组建医护一体化团队,成员包括主管医生、康复治疗师、具有五年及以上骨科工作经验的责任护士,有较强的专科知识及沟通协调能力,分到各治疗组。科主任和护士长担任总负责人,负责指导及协调工作。采用医护一体化策略,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学习医护一体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及要求,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决策实施方法,对深静脉血栓预防进行管理。
1.2.2实施方法:①医护共同交班,各治疗组护士、康复治疗师随医生查房,深入了解病情,术前参与讨论,制定治疗及护理方案。②患者入科2h内、术后2h内采用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分,而132例患者术后均属深静脉血栓超高风险(R5分),观察组在床头悬挂“血栓高风险”红色标识卡,医护共同决策药物预防及物理预防的方法。③坚持医护每天共同查房两次,动态评估、观察病情变化。原则上尽早康复锻炼,包括早期下床、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术后第1d行CPM机关节伸屈锻炼、治疗师手法行关节松动疗法,具体锻炼时机和方法根据病情细化。④确保及时有效沟通,护士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医生及时调整医嘱。护士长定期督查护理评估的准确性及措施的落实情况,每周由科主任组织各治疗组总结当周工作开展情况,对经典病例解析,各组间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2 结果
2.1术后5d,采用盲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为4.55%明显低于对照组12.1%,见表1。
2.2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表见表2。满分80分,统计两组患者满意度得分的总分用SPSS16.0软件,做T检验,观察组满意度得分(均数±标准差)=66.82±6.96,对照组得分(均数±标准差)=58.36±15.28,P=0.005,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医护一体化模式作为近几年被逐渐推广的一种工作模式,医生护士共同参与学习讨论,能最大程度的提升护士的专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培养专科护士的效果。护士通过跟医生沟通,参与制定治疗方案,能提升职业价值感,增加工作的积极性。
骨科大手术患者是深静脉血栓的超高风险人群,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不仅增加经济负担,影响患者康复,肺栓塞更可危及生命。而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h内[4]。因此,对深静脉血栓的管理,防胜于治,且应早期干预。外科以手术治疗为主,医生在病房的时间相对较少,没有护士跟患者接触时间多,在病情观察方面没有护士及时,但护士对病情的宏观把握不如医生。医护一体化模式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医护固定搭配,便于沟通反馈患者病情,提高医护的合作度,同时使患者能接受到一致的医疗护理信息,提高其依从性[5]。治疗师的参与,则能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指定准确的康复锻炼方法,把握好时机和角度的问题。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的观察组,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康复锻炼效果上均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刘玉芬,袁启东.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14):160-161.
[2]吕梅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8):117-11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5-01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死亡率是很高的,以往由于临床的漏诊和误诊,故传统的看法认为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少见。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人和诊断的辅助检查技术迅速发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1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情况
深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进行预防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很高。在美国,经静脉造影证实,髋关节置换术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很高的,约为50%左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甚至高达85%。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很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高,膝关节置换术后其词,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前半月左右,在手术以后约1个月中,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的。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是由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失血,术中及麻醉而导致的病状;静脉内膜损伤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束中过度屈伸关节、牵拉挤压软组织而导致的,继发形成凝血块;血液高凝状态是因为创伤和骨科手术后凝因子的改变、纤溶系统的异常均促使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栓脱落沿血液回流,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
2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
2.1手术前的预防管理
手术前的预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避免或者早先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的症状,及时治疗。手术前的预防管理中,首先,对糖尿病、高血脂、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及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询问。其次,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补液,使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再次,术前可预防性注射抗凝血药。
2.2手术中的预防
由于在骨科手术中也会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因此在骨科手术中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术中对患者的输血尽量选择新鲜血或成分血。手术中的协助和配合动作尽量轻柔,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血管损伤。术中对患者及时行静脉补液,手术中的预防措施也能够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
2.3手术后的预防措施
手术后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各类事项,不仅要主要到用药的管理,还要注意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管理。在这个阶段不仅要让病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回复,还要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抗凝血药的应用对预防静脉血栓能发挥重要作用。术后可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在用药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注射时应避免进针过深,并用棉球长时间按压针孔。注射后提醒患者不要热敷以防止出血,并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情况,用药期间监测患者切口部位、皮肤黏膜、消化道以及其他身体器官有无出血倾向。
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离不开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工作。因静脉血栓栓塞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预防管理工作应从密切观察和监护做起。术后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肢体皮肤颜色和温度进行密切观察,如患者患肢发生局部跳疼,进行行加重,皮肤浅表静脉充盈或怒张等症状,则提示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应及时告之医生进行处理。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均需一定程度的制动,因此,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症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需抬高患肢,注意避免在腋下或小腿下垫枕,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术后早期应鼓励和督促患者多行患侧肢体关节和肌肉的伸屈活动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在护理中应当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预防教育指导工作是骨科手术前后都必须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针对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血栓症的预防教育指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得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工作。病人的家属应当对患者术后饮食进行管理,督促患者戒烟酒,食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营养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3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措施
3.1抗凝
在骨科手术前后病人一旦出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状,一定要及时为病人诊治,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药品肝素和华法令联合使用。开始时用肝素,一定要控制好肝素的剂量。华法令开始使用需与肝素/LMWH重叠,肝素/LMWH使用时间一般5~7天,或当华法令连续2天达到治疗作用时停止。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持续时间比较长,应该治疗3~6个月左右,对有原发高危因素者,不应少于6个月,反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或持续存在高危因素者需终身抗凝。
3.2溶栓
除了上述的肝素和华法令的配合使用之外,还有一种药物治疗措施,就是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链激酶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主要治疗较大的静脉血栓栓塞,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出血危险极大,骨科术后患者一般不主张应用
3.3腔静脉滤器
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过程中,配合腔静脉滤器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腔静脉滤器适应于包括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者、有抗凝禁忌症、已发生并发症、以及关节置换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近有学者建议对于骨科术后早期发现的静脉血栓栓塞可以预防性放置腔静脉滤器。此外,在放置腔静脉滤器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按照选择的先后包括经皮经导管溶栓术、经皮经导管碎栓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和经皮经腔支架放置术等。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治疗,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患者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病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