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百家讲坛的感悟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2001年7月9日起开播的讲座式栏目。作为大众传媒方式的一种,《百家讲坛》为了获取高收视率,就必须采取一些手段迎合观众,这就在传播中国古典文学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弊端。本文力图探究《百家讲坛》作为现代传媒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从而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以求使文学传播者和接受者在现代传媒方式下,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正确认识。下面具体就《百家讲坛》对中国古典文学传播的消极影响进行如下分析。
一、对经典文本产生误读
《百家讲坛》中对经典文本的误读包括对字词的误读,以及对历史文化知识的误用。经典文本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文本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这个“泛娱乐化”时代,经典文学的阅读,只限于相当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百家讲坛》栏目组,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不得不以提高收视率为一切出发点。为了迎合大众的观赏品味,栏目组决定让主讲人们采用新颖通俗的讲解方式,并且要特意故事化讲述、制造好莱坞大片式的悬念,不惜以牺牲节目的学术性为代价,这就产生了对经典文本的误读,致使广大受众对文学经典产生了误解。下面以易中天在讲解《三国演义》时产生误读为例。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讲《三国演义》时曾质疑“空城计”并不是诸葛亮发明的,而是曹操发明的。他在节目中说曹操和吕布两军作战期间,曹操的军队由于去收麦子,城内几乎没有什么兵力了。就在这时,吕布的军队突袭过来,曹操急中生智,将随军的女眷都派遣到城墙上,摆出各种造型制造出歌舞升华的假象蒙骗吕布军队。吕布确实上了当,他看到远处的丛林好像有敌军暗伏,便慌忙下令撤了军队。因此,易中天便认为是曹操发明了空城计,而罗贯中把空城计嫁接到诸葛亮身上是“恶搞”,这好像是易中天在学术上的一大惊人发现,几百年来的读者都被罗贯中误导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学作品,就作为文学创作的《三国演义》而言,它是以《三国志》的史实作基础,进行大量艺术加工而写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后人说它“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正表明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和作为历史作品的《三国志》的分野。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罗贯中以《三国志》为基础,对民间的三国故事进行提炼概括,并且巧妙地移花接木而成的。这样的创作突出了伟大军事家诸葛亮胆识与谋略的超群,而且更符合作品“尊刘贬曹”的价值取向,可以说这是罗贯中创作中的出彩一笔。而易中天没有尊重文学创作的可虚构性原则,却硬要节外生枝地把空城计说成是曹操发明的,污蔑罗贯中是在“恶搞”,这是对文学经典的权威性的亵渎,并且是对文学经典的误读。这种误读不仅质疑了《三国演义》的经典性,而且严重误导了电视观众。
不可否认,易中天的通俗时尚的讲述方式,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激发了观众对《三国演义》等文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但是这种以牺牲知识的真实性来换得轻松愉快讲解方式的行为,使得错误在电视传媒下广泛传播起来,误导了广大受众,导致受众对经典文本产生误读,这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二、文学活动娱乐化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为了提高收视率,采用了说评书、讲故事、制造悬念等一系列手法,使得它放弃了早期注重学术品位的定位,逐渐走向了娱乐化道路,从“学术电视”变为了“电视娱乐”。《娱乐至死》的作家波兹曼说“电视已经让我们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这种一味迎合观众品味的做法,造成了《百家讲坛》学术性的淡化,成为了“娱乐化学术”。
《百家讲坛》请了刘心武讲《红楼梦》,请了于丹讲《庄子》、《孔子》。这两位学者都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但是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广大受众的心理。想要抓住受众就必须去迎合他们的品味,在唯收视率马首是瞻的媒介生存状态下,《百家讲坛》成为了文化包装下的娱乐产物。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百家讲坛》把故事情节传奇化、文学经典通俗化当成节目的制胜法宝。
易中天的“品三国”,为了达到娱乐性效果,不惜以违背古典文学的原意为代价,这样的毫无节操地采用娱乐性手段迎合观众,可以说是完全漠视学术的权威性。易中天在讲座中穿插着大量不恰当的比拟,例如,他把刘备比作绩优股,谈到赤壁之战时,把孙刘结成联盟的得与失,竟比为现今搭伙的兄弟抢银行的成功与失败。易中天把刘备这个皇叔比作了注水的猪肉,因为要为刚开的公司找“CEO”,才去隆重找诸葛亮一探虚实。
刘心武讲《红楼梦》悬念不断,足把《红楼梦》讲成了悬疑推理小说,确实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但是他的这种讲解方式也造成了过度娱乐化的后果,他为了制造娱乐而制造悬念,为了制造悬念而制造了牵强附会的文学误读。他在《百家讲坛》上以这种方式讲解的揭秘《红楼梦》,在学术界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认为刘心武的“秦学”根本不是什么学术研究,而是在搞创作、编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学术已经被严重地异化,文学活动充斥着娱乐性。文学经典原著被搬上《百家讲坛》后,在主讲人另类的讲解下,已经很难让人领略到它们原来的风采。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百家讲坛》确实让中国古典文学重回大众视野,但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三、接受者的主体性消解
首先,引导学生将讲坛知识与日常所学相结合,对课本进行重新解读。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同学们除对字句的理解外,还可以感受到陶潜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甚至会发现这种“乐天知命”思想的消极一面。而于丹的《〈论语〉心得》却指出:“陶渊明的意义,不在于在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个人的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于丹接着指出:“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这样来理解课文,显然就深了一层。又如,“以德报怨”这一成语同学们耳熟能详,它讲的是宽恕、包容。但《〈论语〉心得》却说: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以何报德呢?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这样理解,就更全面了。
其次,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思维习惯,提高其认识水平。中学生心目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奸雄,令人唾弃;但易中天先生经过分析却认为,曹操本来是想做英雄的,可惜那样的社会条件却不容许他去做英雄,另外他的奸雄也有可爱的一面。易中天读出了史书背后的东西,其思维的大胆、论证的精密对我们深有启发。都觉得《庄子》深不可测,但于丹讲评时将经典回归现实的思路,会让学生对名著产生一种亲和感,让学生思考问题时会有一种“事不同而理同”的顿悟。《红楼梦》“正因写史,转成新鲜”的创作特点,会让同学们误认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刘心武先生严肃指出这种想法的错误,但又指出其合理性,它可以让我们借助贾宝玉的故事来探索曹雪芹的经历。这样的见识显然就高了一筹,它显然可以指导我们将此道理运用到对其他名著的阅读上。
第三,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的运用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百家讲坛》众流派给我们提供了各式语言范例:易中天的亦庄亦谐,刘心武的亲切朴实,于丹的新鲜明净,马瑞芳的亲和严谨,都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诠释着语言的魅力。请看学生作文:“大千世界,如此华丽。生命的多彩,正在于对心灵的乐土的追寻,‘舟摇摇以轻飏’,智者善于把自己心灵的小船摆渡到了生命的彼岸,找到了那片乐土。而生活中却有太多的人迷失在这一岸,永远失去了对岸的精彩。”点播到位,使得这段文字的语言运用简直可以和于丹乱真。
第四,在古诗词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我们古代所创作的那么多的诗,我们怎么样来鉴赏呢。这个鉴赏,是实事求是的,是谨慎谦虚的“鉴”,而不是狂妄的,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不要死在他句下,要活,要体会他所说的是什么,归结一句话,形式上写的像诗的,不一定是诗,会写诗的人不一定是真诗人。 我们有一句成语叫“多愁善感”,多愁者多情,这是讲诗人的感受能力,感觉敏锐。如果不多情善感,他也做不了圣贤。举一个例子,孔子《论语》里两句最简单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看到水的流动想到了时间的消失,这是诗人的感受。还有一个例子,杜甫有一句话,他说“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诗人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如果诗人不敏感,他能够从一片落花来落笔吗。周汝昌鉴赏唐宋诗词给我们的启发是:现在我们鉴赏古人的诗词,我们一定要活,一定要用脑去感悟。
24岁携金开始漫游天下的李白不断的四处需找政治机遇。他四处写信给权贵希望自己能够被引荐,功夫不负有心人,唐玄宗终于慕名召见,可是翰林待诏的纱帽岂能装得下李白的雄心?藐视权贵的不屈性格终于使李白被赐金放还,一次政治机遇就此告一段落。很快安史之乱爆发给李白带来了第二次政治机遇,他隐居在庐山等待着机会,这机会又让他等着了,李白参加了永王当时还算是正义的军队,本以为可以一展报复,歼击敌寇!可是事实并非李白想象的那样,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让永王的军队成为了叛军,安史之乱平定后,死里逃生的李白被发配夜郎,发配途中遭遇大赦!天真的李白觉得自己翻身了,翻身了就有机会!“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一个59岁的死里逃生的老人所写出来的诗句!正如康震的点评,这真是一个奇迹!我真想知道,李白,是什么在一直燃烧你的激情!!!?
上天就是这样,让李白每次都能等来希望,可惜非常不幸的是每次的希望过后有个更大的灾难让他失望!这简直就是一种人生的折磨!
可是李白!他一路自信到底!杜甫所言“众人皆欲杀,我独怜其才!”谁不想杀他呢?他这么让人嫉妒!别说其他的,光这股自信就能让人嫉妒的无以复加!
我以前崇拜李白,是因为他传奇的经历,不用工作还能到处游山玩水,还能在当代被众人追捧,死后依旧不妨碍他名垂千史!
可是看完百家讲坛后不一样了,我觉得他很悲哀,一生就活在自己的幻想当中,自己想的和现实永远是脱节的,想必皇帝也不会愚蠢到把国家全权交给这样一个人去治理!现实完全不可能达到他所期待的!这就注定了他走不上仕途!实现不了报复!权贵用他也不过是利用他的名气去招揽人,而不是像他所想的那样去让他当谋士,可是我们可爱而天真的李白却始终一厢情愿的相信自己才华横溢,自己被万人赏识,自己总有机会去治理国家!康震所言:“李白愿意这么去想,不管他是不是,不管他能不能,李白他就愿意这么去想!所有人遇到困难,都低低头给困难让路的时候就李白,他抬着头去面对!这是李白!乐观的一塌糊涂的李白!”可是我们的李公子运气时在是太背了,学了满脑子的纵横术却生不逢时的出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星星之火的希望很快被倾盆大雨的失望狠狠的吞噬!纵使他能醉酒当歌,游历大好河山;纵使他一生无为,却依旧能挥金如土;纵使他生前万人追捧,死后名垂千史。但是心愿始终不能达成,总会悲伤吧?总会遗憾吧?总会寂寞吧?《临终歌》是你表达的悲哀么,李白!
“不夸张地讲,我现在的生活主要就是‘吃饭睡觉听讲坛’。”任兴才笑着对《t望东方周刊》说。
“胡同里的百家讲坛”由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公共事业管理科主办,“互动北下关”官方微信运维中心承办。自2015年4月23日开讲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6期,并成为北下关街道的品牌文化活动。
女高音歌唱家吴霜、《三国演义》中关公扮演者陆树铭、国家一级导演丁荫楠、同名电影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朗诵艺术家殷之光等老一代艺术家,将表演、声乐、评书、电影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带到了胡同里的群众面前。
凭借全网直播等现代技术手段,讲坛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一期内容的受众已经从现场的200多名社区群众拓展到了数以万计的网络观众。
“这个活动丰富的艺术内涵正好满足了老百姓长期以来的文化需求。”北下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文思君对《t望东方周刊》说,“只有那些真正接地气的活动才能在群众中间有长久的生命力。”
“抓住大爷大妈的眼神”
回忆起2015年第一期讲坛的时候,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霜直呼“不好讲”。观众大部分是周围胡同里居住的大爷大妈,进场的时候还互相打着招呼,“有些还拿着购物袋,一看就是准备去买菜的。”
这样的“生活现场”,需要主讲人在内容和方式上额外花一些心思,才能“hold”住。
“关键是得抓住大爷大妈的眼神,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才是真本事。”吴霜对《t望东方周刊》说道。
吴霜的另一个身份是“评剧皇后”新凤霞和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女儿。她将讲座话题定为“父母的遗产”,讲述起这些年的心路历程,而这样接地气的话题也让现场观众对老一辈艺术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自那以后,“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就固定了下来,涵盖的艺术形式也从歌唱和评书扩展到了影视和朗诵。 通过与老一辈艺术家的面对面深入交流,社区群众得以重温评书和影视等经典,并对朗诵等艺术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观众也从这些艺术名家的心路历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任兴才对老艺术家们讲述的很多细节印象深刻,比如马德华在拍摄《西游记》“弼马温吹火烧八戒”的情节时,差一点被汽油烧伤。“戴着的面具上,眉毛和睫毛全烧掉了,十分惊险。”任兴才对本刊记者生动地转述。
讲坛请来的名家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卓越,而且保持着谦逊的风度。在一些人的生命历程中,即使遇到低谷也仍然心怀乐观,这对现场的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前的艺术家是深入生活,创作生活,然后才是表现生活,但现在的明星很多不是这样。”任兴才的老伴对本刊记者感叹,她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将正能量传递下去,影响到更多年轻人。
随着讲坛的持续举办,参与人数不断增加,社区群众也提升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为了在有限的场地里顺利组织和开展活动,街道办通过北下关最具人气和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互动北下关”,开辟了预约报名通道。
每次讲座结束后,组织方会鼓励现场的大爷大妈打开手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通过公众号进行报名。
任兴才还专门建了微信群,将讲座内容拍摄成视频,让更多人看到。
凭借着胡同里大爷大妈们的口口相传和新近学会的新媒体传播,“胡同里的百家讲坛”成了北下关甚至是海淀区的品牌文化活动。
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讲坛的口碑也传到了北下关以外的地方。任兴才的微信群里不只是北下关街道的社区居民,还有人为了听讲座专门从北京石景山和丰台等地赶过来。
全社区的“庆典”
在组织讲座的过程中,活动主办方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尝试新的可能性,摸索出更适合社区居民接受的新路径。
从2016年开始,“胡同里的百家讲坛”开创性地启动了全网直播,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观众全覆盖,打破了时空限制。这是“互联网+”时代探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新尝试。
2016年10月26日,讲坛请来了著名朗诵艺术家、北京朗诵艺术团团长、海淀区文联副主席殷之光。由于现场的大爷大妈们普遍对朗诵这一艺术形式了解不多,讲座改成了访谈的形式。就在这一问一答中,现场观众纷纷对朗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殷之光于1981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以朗诵为专业的北京朗诵艺术团。朗诵团到全国各地为最基层的群众演出,为了节省经费,他曾带领艺术团成员挤过绿皮火车,啃过冷面包。
从2005年到2014年,殷之光还自掏腰包,资助了十届“殷之光杯”朗诵艺术大赛,培养了大批年轻的朗诵人才。
而街道办负责人看到现场观众对朗诵艺术的热情之后,提议在北下关将朗诵比赛继续办下去,这一想法也被殷之光赞许不已。
就这样,2017年新年伊始,街道办举办了首届北下关“殷之光杯”朗诵大赛。另外,街道办还组织成立了殷之光朗诵艺术团,这也是北京首家街道朗诵艺术团。
参与朗诵大赛的选手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上至年过九旬的白发老人,下至刚刚五六岁的儿童。选手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的故事与经历,也将自己的欢乐与辛酸通过朗诵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初赛海选,共有25位选手脱颖而出。
而在2017年1月10日举办的决赛上,组委会邀请了朱琳、瞿弦和等多位朗诵艺术领域的权威专家,确保了大赛的专业性。原本只是大爷大妈的盛宴,现在扩展成为全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庆典”。
创建基层社区文化圈
经过不断尝试,北下关街道办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基层社区文化圈。据文思君介绍,这也是对“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的积极响应。
“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是指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及《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三份配套文件。
一是立足本土,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所有的资源中,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不可复制性和价值延展性成为电视传播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部分。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各地电视媒体应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来塑造自身独特的电视文化与审美品格。地方电视讲坛节目就应担当起这一责任,成为传递和传播地方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这解决了它“讲什么”和“达到什么效果”的问题——它应该讲本地的文化,发掘本地的人文资源,满足本地观众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和谈论欲,激发观众的本土文化自豪感。整合与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这就是地方电视讲坛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它能帮助节目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是立足本土,实现文化资源和节目品牌的互相激活。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成功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作为解读中华传统经典为特色的讲坛节目,由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亲和性、接近性,使得观众总是选择那些与他们自己的文化最接近和最紧密的节目内容,因此每次节目播出总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收视率一直较高,甚至做成了文化产业。可以说,这个节目不但实现了文化资源和媒体品牌的互相激活,更产生了良好的市场回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它带给人们的启示就在于:地方电视台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本土文化。地方台只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挖掘本土的文化娱乐资源,深入开发和做好自己的电视讲坛节目,就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从而规避强势电视台的竞争。同时,这种侧重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节目品牌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对本地观众的亲和力,实现自身的风格化传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广告商的区域性广告投放,这也正是本士化品牌的特殊价值和作用所在。
2当地人讲当地事,实现学者与观众的电视化诉求
电视讲坛节目能否吸引观众、抓住观众,除了讲座的内容外,主讲人的讲演艺术、叙述模式等是否适应电视传播要求也至关重要。
首先是谁来讲的问题。主讲人有两类,一是当地的专家学者,一类是外地但对当地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笔者认为,既然是地方台的节目,应该邀请地方的学者主讲。一是因为主讲人来自当地群众,他们知道当地人希望听到什么;二是当地的学者对当地文化有较深的研究,能够较为便捷地获取研究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三是人们都有接近性心理,即对当地的学者有种亲近、认可和包容的心理;四是外地专家学者录制节目时需要较多经费支持,会加重地方台栏目组的经济负担。所以,笔者建议,地方台在做此类节目时,不一定要邀请大腕知名学者,可以在当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寻求专家学者。
第二,讲座的叙事应以学术为基础,大众化讲述。电视是注意力经济,为吸引眼球,使观众能长时间看下去,悬念化和故事化是讲坛节目的必要手段。但是,悬念化和故事化只是为了更好地、通俗地表达学术。每个专家所引用的史料,都必须是确凿的,但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还要能将内容细化,分解成多集讲解,形成系列。
第三,充分运用电视视听手段。如在节目中大量引入影视资料,结合讲座的具体内容制作动漫和图版,并将讲座中的重要观点通过字幕给予强化等,既增强了可视性,也使得讲座更具节奏感、更立体、更翔实。
二、差异化生存:实现错位竞争
每一个电视讲坛节目都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资源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在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一个电视栏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品性,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差异化的生存。在目前《百家讲坛》似乎一家独大的媒介环境中,错位竞争应该是其他对手的现实性选择。
1、服务地方百姓,培养忠实受众
地方台与受众同处一方,相对其他台,具有服务地方的便利性。讲坛节目可以根据地方受众的需要,为他们解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现象和事件,用讲座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身边的事情,向受众提供经济、法律等各类信息,方便受众生活。既满足了受众需要,也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培养了更多的忠实受众。在《百家讲坛》先人为主的强势之下,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采取的是差异化生存,实现错位竞争。自开播一来,我们发现,节目旨在“专家为百姓服务”,选题类型广泛,包括: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人生哲理和道德感悟;教育和管理;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心理健康;保健养生。较之央视的《百家讲坛》,该节目选题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现了差异化生存。
2、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活动和对外交流
地方台作为文化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的作用早已有目共睹。在这一功能上挖掘下去,就能使地方台成为本地经济文化活动的平台,提升地方台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地方文化。如用电视讲坛的方式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推广、普及地方文化,可以加快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提高地方受众的文化修养,可以提升市民的素质等。
3、创新节目形式
现在的电视讲坛节目大多是一个模式,即由主讲人一讲到底。这种形式长期使用,势必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创新节目形式应成为各个电视讲坛节目的改进举措之一。地方台可在此方面先做一步,可以改变现有的由专家全场主讲的方式,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如增加现场观众提问、场外观众通过热线或手机短信提问,专家解答等,实现观众与主讲人的互动。还可以提前公布或征集讲座选题,观众投票产生选题,观众点题、评价讲座实效等。
4、开辟自己的黄金时段
地方台要把制播的电视讲坛节目与《百家讲坛》等与自己的同类的节目播出时间错开,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和作息特征特点开辟自己的黄金时段,以在竞争的薄弱环节突破形成相对的黄金强档,提高收视率。
三、立体化传播:开拓经营市场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最稀缺资源,传媒的形式和手段正日趋多元化,立体化传播能使地方台的电视讲坛节目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努力实行与传统和新兴媒体的多元化联合
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除了电视媒体本身外,还应该联合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整合相关媒体资源。湖南超女的立体化传播策略的成功运用就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作为地方台,更应该顺势互动,做足做好这一文章。首先要树立双赢意识。要克服闭关自守、小打小闹的思想,努力打造、拉动媒体传播链。其次是拓展新路。不仅要发扬光大以前的做法,联合各类传统媒体,更要主动出击,联合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使节目获得更多的受众。
2、实施节目品牌推广战略
一是利用广告推广自身品牌。传媒品牌形象广告是能够醒目地传达自己定位的理想方式,很多传媒品牌不仅在自己的节目或版面上刊登自己的广告,而且也通过其他强势媒体宣传自身形象。《世纪大讲堂》的形象口号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荆楚讲堂》的是“追寻历史的轨迹,把握文化的脉动。展示专家的风采,感受知识的魅力。”《车城大讲坛》的是“媒体搭台、学者讲演,谈公众关心的事”。这些形象广告对于体现该讲坛节目品牌的风格特点,以便让受众尽快了解显得非常重要。二是与受众互动,创造品牌体验。通过受众参与、受众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来增强品牌在读者中的亲和力和忠诚度,创造品牌体验,从而最终提高市场占有率。节目组可以邀请各方面受众座谈节目,为节目出谋划策,提出批评意见;还可以举行主讲人员与观众见面会,赠送受众以节目品牌有关的小礼品,策划目标受众感兴趣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吸引更广大的受众群,提高节目品牌社会影响力和读者忠诚度。
3,经营电视,打造产业链
古人说:“文以载道,道在其中”。“文载道”“诗言志”,语文教学当中的很多文章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教育。职高语文教材中三个模块的作品多是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赞美不朽坚定爱情的;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的;讴歌为解放事业顽强斗争的;叙述历史伟人的光辉业绩的;描写宽广胸怀和高尚节操的。学生在学习作品时,不仅能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心灵上也得到陶冶,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关于语文的育人功能,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精神教育。在实施育人功能的时候,语文是潜移默化的,语文的思想是渗透在字里行间,蕴涵在它所描绘的每一个形象里的。你每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每欣赏一枝花、一片叶、一个人物,都会呼吸到它的思想和意义。通过语感,教而化之,语文让你欢喜让你忧,在喜忧之间,就把一种精神灌注到你的生命里。
二.把育人贯穿于职高语文教学的始终
(一)用激情点燃育人课堂
职高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基础较差的毕业生,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问题较多:文史知识了解不够,文学鉴赏能力较低,文言文知识浅薄,写作能力较差,错别字和病句多。加之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范文讲解模式,学生得到的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差。育人的目标要在语文课堂中去实现,就必须要改变沉闷的、效率低下的教学状况。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教师首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情绪,语文教师不是给学生讲课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课文,而应该用自己的语文素养去感染学生,要求以充溢于课文别是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去规范、提升学生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从而让学生从文学中去透解一种文学思想的内涵,让这种内涵非常感官地、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文学主要是表现美的,它引领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当然文学也引领学生从反面感受丑、体验丑,并通过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强化他们的美的观念。这必然希望教师能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向生活现实开拓育人空间
职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说是为就业准备,学生毕业后可能自主谋生。他们找工作要写自荐信;自己开店办厂写营业申请书;与人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幼教老师要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当汽车维修工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电工师傅要能看说明书……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可使我们更好地交际、交流。
很多人认为学语文就是分析字、词、句,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语文本来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语文被抽去了生活的本质特征,语文与生活成了“两张皮”。脱离生活的学习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而事实上,向生活现实开拓育人课堂应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多数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强对亲情这方面的教育。早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也不是个什么很新颖的话题了,对于学生的早恋情况,我们当老师的,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硬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然后让他们去判断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而在语文课文当中,也有讲述爱情观的内容。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真的很重要,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和朋友相处更很重要。
(三)向百家讲坛取经育人方法
《那些绝代佳人》虹影著 瞿庭涓解读 重庆大学出版社 ¥26.00
在中国,虹影是饱受争议的作家,有人说虹影的人生比她的作品还精彩,她被媒体贴上“美女作家”、“身体写作”、“官司作家”等标签,而她本人却更希望自己被称为先锋作家或诗人。不过她没少获得国外的赞誉。2005年7月,她凭借《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和《背叛之夏》获得了被誉为“文学奥斯卡”的“罗马文学奖”,她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作家。本书是虹影和80后才女瞿庭涓携手解读张爱玲、萧红、李香兰等传奇女性那些尘封的摇曳多姿的往事。小说源于原形而独立于原形,为了小说的完美进行了再创造,十分耐读。
爱尚书库:
《于丹的天空》 孔健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4.80
于丹,现在已经差不多家喻户晓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对社会的贡献:在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帮助广大观众懂得感悟生命,感悟人生。于丹品《论语》、《庄子》使我们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化瑰宝,在讲座与书中介绍了许多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哲理,在这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中,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一位孔子、一位庄子相伴,来缓解社会带来的压力。本书是首次辑录《百家讲坛》外于丹解读人生的最全精华,是心灵修炼与国学智慧的完美结晶,教你怎样获取幸福,把握幸福,跨越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孔健,孔子学研究家,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孔家滕阳户掌门人。现任日本软银金融大学教授,国际孔教儒学传播协会会长等职务。被媒体誉为“孔学传播大师”。
《走出困境》李焯芬著 中华书局 ¥20.00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写文章赏析的兴趣不如写歌词赏析,投其所好,在赏析写作中经常让他们做歌词赏析的训练。既培养了写作赏析能力又提高了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呢?
⑴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将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播放给学生听,在分组讨论歌词意境时,课堂效果反响强烈。可能是音乐的魅力,让孩子们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去感悟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内容提到了《骊歌》,准备课件的时候,我上网下载了这首歌。词作者李叔同是中国研究西洋绘画和音乐的第一人,难怪词写的如此意境悠远,曲更是和词相得益彰。学生赏析文章中不乏优秀之作:歌词中有一句“一杯浊洒尽余欢”,出自明代状元杨慎的一首名词之中“一壶浊酒喜相逢”。看到此处,我不禁大喜,孩子们颇有探究精神啊!
二、将毕业赠言运用于写作
校园生活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借助互赠临别赠言的形式,让学生以真挚的话语,送上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也是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让学生自发地运用了毕业赠言。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
引导学生写积极健康的临别赠言,用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回顾学校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赠言的形式要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给学生题写赠言是老师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如果上好了,会让学生终身难忘,受益匪浅。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奋进剂”。
三、将电视节目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也许,我们过分在意于分数而忽略学生那越说越少的话;也许,我们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谨慎而不在意学生那越来越混乱的表达。在日积月累的埋头习题中,在反复强调的题海战术中,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嘴巴越闭越紧,他们的心理素质越躲越差。幸好,我们发现的还不算太晚,幸好,我们尚可以亡羊补牢。我们要把成为我们耻辱的“中文哑巴”变成一个个“能说会道”的“相声演员”!
之所以成了“中文哑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知识积累的贫乏,这与读书少有很大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理,“读书破万卷”之后,才能“出口如有神”。腹中空空,没有内容,张口当然无话可说;相反,知识积累足够多、储备足够用,才能够侃侃而谈,讲出来的话才能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学生读书多了,自然就需要交流沟通,自然就出现了急于表达自己观点以得到他人承认与赞同的欲求,那么不但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同时也使自己的交流更加有内涵了。正如“相声演员”之所以能被人们喜闻乐见,不仅仅由于他们的说话技巧,更重要的是相声的内容本身能够引人共鸣,使观众在开心一笑的同时,心有所感,心有所悟。如果,相声只是强调两人无聊的斗嘴、互相贬低,那么这也不能称为一出好相声,这两名相声演员也不能成为好的相声演员。
另外,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现在很多学生在课下非常活泼,非常开朗,与同学和家长在一起没有丝毫的表达缺陷。问题就出现在课堂上,他们当众回答问题时,便紧张无措,思维混乱,出现口头表达障碍。这种口头表达障碍是出于心理紧张、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周围听众带来的压力,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状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学生的怯场、紧张,实际上是不自信的表现,他们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表达是否明确、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所以经常在课堂上会听到教师对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重复“请大点声,其他同学听不清”这样的话。“相声演员”面对台下成千上万的观众依然谈笑自如,这份心理素质可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达到的。这需要他们对于自己讲的话烂熟于心,有表达的欲望,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的表演要非常自信。同理,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都学习过心理学,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赞美、鼓励、反复实践等等的一系列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例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多鼓鼓掌,请他(她)的好朋友侧面安慰等,都可以为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也许说到这里,有的教师会反驳我,你这都是纸上谈兵,“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用到了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了,那就是多练。心理障碍的克服实际上就是在“多读”和“多说”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第一点讲到的积累,也需要在“多说”的基础上反复运用,才能使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系统、条理地表达出来,因此多多练习,多讲、多说、多读,才是从“中文哑巴”到“相声演员”转变中的重中之重。
演员行业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反复实践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得到充分的练习呢?除了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自主发言之外,可以结合课文的自身性质,多开展辩论、评价、改编课本剧等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将课堂主动性还给学生。例如讲到一些人物比较问题,可以借机展开辩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障碍,树立起自信心,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条理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使学生由过去的“中文哑巴”转变为侃侃而谈的“相声演员”。
二、向白岩松学提问
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问答,但是有很多教师在很多时候无法掌握问答的角度、问答的分寸和问答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在我个人身上就存在,有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有时在公开课上会是为了问答而问答,有意设计某个简单题目,例如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等等,这样的问答实际上毫无意义,完全是自己亲手设计一个圈套让学生来钻。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思考与总结,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基本明确了今后在问答方面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像记者一样的提问者、倾听者。
为什么教师这一职业会与记者相联系呢?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提出尖锐问题,聆听对方答案。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不同点就是,记者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对方回答的正确性不是由记者来决定的,在面对受访者时记者做的更多的应该是用心交流、用心聆听。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则不然,在发出提问的同时,教师的心中已经生成了一个标准答案,引导的过程实际上类似于王二小把敌人带入埋伏圈的过程,等待着学生完整准确地答出自己心中的那句话。这样做,不仅使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模式化的方块中,也会衍生一系列的弊端,导致学生的回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自己的答案会带来批评或者驳斥,无法正常甚至超常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现在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早熟,我们过去的那种希望全班同意一种观点、全班统一一个答案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要求了。其实答案不一定就是参考书上的几行字,观点不一定就是专家学者分析的才百分百正确,既然我们的教材只是一个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的杠杆,那么学生加入自己的发挥也未尝不可,更何况有时学生的回答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收获甚至惊喜,所以,我个人理解,我们应该向记者们学习,我们应该向“白岩松”们学习。
白岩松的提问得体恰当、尖锐直接,说出了观众的心声,也不至于令答者无从作答,最为重要的是,他不会自己在心中事先设一个标准来衡量你的水平、评价你的不足。我们在课堂上大可放下手中的教参,放下心中早已生成的“标准答案”,放下“我教你学”的模式,从最基本的文本出发,从最原始的心态出发,找准问题的关键,抓住知识的要害,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抛出问题,找一个平等的角度聆听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否定,不急于表态,不急于评论,像一个优秀的记者一样,学会尊重对方的思维、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认真聆听对方的见解,使受访者在放松的、平等的状态下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以达到精神上、思维上的真正交流与融合。
像白岩松那样,提问严谨、思考缜密、尊重对方、平易近人;像白岩松那样,问者真诚、答者轻松、听者会心、思者赞叹。有时课堂不一定必须是“我对你错”,有时教师也可以过一把记者瘾。
三、高中教师的“百家讲坛”
面对众多的必修选修教材,或许教龄较长的老教师们如鱼得水,可以借助课堂这一平台释放自己储备的很多知识,但是作为一个刚刚毕业几年的青年教师,有时不得不承认,一旦备课不充分,就会在课堂上出现捉襟见肘的尴尬。毕竟自己的专长与积累有限,面对诗词歌赋、小说散文、语言文字,要做到面面俱到、样样精通,的确是一件难事,通过学习,我个人总结了一点适用于自己的方法,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试验一下。
我认为其实高中教师在教学生涯刚刚开始起步的阶段,没有必要逼迫自己成为一部百科全书。我们做教师的,本身就是做学问的人,大家都很了解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提升的过程,急于求成是绝对不可取的,临时抱佛脚和恶补出来的效果不能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知识框架,打乱了已有的教学思维。既然我们必须要经历在积累中的成长这一步,那么何不寻找到一个突破点,借鉴“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富”的原理,从自己的专长入手,同时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呢?
就像“百家讲坛”栏目中的讲师,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于丹、易中天、康震等等,他们便是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例如康震,他是北师大的文学院副教授,他讲苏轼的时候讲得非常精彩,声情并茂,观点新奇。但是我们发现,康震在“百家讲坛”中并不是只讲苏轼,他还讲了李白,讲了杜甫,讲了李清照,在讲这些其他人物的时候,特别是李白,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于李白大多停留在对历史材料的讲解上,自己的认知观点很少触及。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于康震老师的钦佩和对他的学术研究的认可。从中,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中学教师,实际上“百家讲坛”栏目有很多专题都是中学教师讲授的,观点和语言都是很不错的,可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同时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逐步积累,这样一来,精彩之处有增无减,知识弱点逐步攻克,相对于自己原来的教学水平与知识框架也是只有完善与提升,而无舍本逐末之忧。
中学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开启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运用信息技术,让多元的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相碰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推动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意义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文学名著阅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精神情感,塑造人格品德,完成名著阅读教学任务,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名著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营造阅读氛围,更快捷、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具体、生动、形象的内容,这有益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名著阅读教学,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名著阅读仅仅利用课上远远不够,必须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构建课外网络阅读平台,指导学生在网上分类(作者、主题、主人公、体裁)搜集名著资料,然后进行自由阅读、专题阅读、分类阅读,开阔阅读视野。
3.运用信息技术自由阅读、异地交互,提高名著的阅读效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生活规律的不同,安排读书的时间、读书的品位、对名著的理解、对人物的认识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网络最大的优势是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照顾到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利用网络同学间可以美文共赏、合作学习,异地交互感悟、认识、观点,为学生展示了自由合作的阅读空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
1.在语文常态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制作图文声情并茂的名著课件,用呈现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画面、美妙动听的背景音乐,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2)利用网络中形象可感的声像资料,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背景,走进文本,主动阅读。
(3)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观看文学栏目《开卷有益》《百家讲坛》《美文共赏》《子午书简》等,初步感知文本,使名著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积累阅读资料,写下阅读心得感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在语文常态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提高道德修养
语文阅读活动:
(1)课前5分钟演讲。
(2)一天一词一句积累展示。
(3)“文学天地”黑板报。
(4)“七彩文学”手抄报。
(5)观看开卷有益――《茶馆》《安娜・卡列尼娜》。
(6)“名段名篇”鉴赏会。
(7)观看电视栏目《中国文学名家――巴金》。
(8)故事会――口语“复述”练习。
(9)观看子午书简――《朋友》《跟沈从文学作文》。
(10)书香浓浓伴我行――读书人是否是幸福人辩论会。
(11)观看百家讲坛――《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12)观看“读书”栏目――《老人与海》。
(13)我最喜爱的文学名篇交流会。
(14)我喜欢的名著,我推荐。
(15)“文学名段”朗诵赛。
(16)“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交流会。
(17)我心中最具魅力的文学形象。
(18)让我最感动的文学故事。
(19)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文学情节。
(20)课本剧《水浒传》表演。
通过这些阅读活动,学生对阅读到的文学名著进行再创造,又以语言表达和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记忆和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是综合知识内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底蕴,还净化了学生的灵魂。
3.在语文常态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把“高效阅读”“电视文学栏目”“名著电视剧”引进课堂,充实并丰富传统语文课
(1)运用信息技术,把高效阅读引进常态语文课中,提高阅读效率。
比如在讲《父母的心》时,把高效阅读中的计时器、复述课文、记叙文速读程序等方法引进常态语文课。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速读,奔着目标去速读,逐步提高阅读效率。讲完后,把高效阅读的“反思感悟”引进课堂,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启示和收获……这些方法使学生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名著阅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把电视文学栏目引进语文阅读课,实现深层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在阅读课上把读名著与文学评论结合起来。如《开卷有益》《百家讲坛》《美文共赏》《子午书简》等栏目中的文学评论家对文学名著的解读很到位,丰富了学生对名著背景的了解,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们多让学生欣赏这些文学栏目,学生在自己初读的基础上,加上这些名家的指点,会更深入地理解原著。
(3)运用信息技术,把“名著电视剧”引入到“名著推荐与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对“名著推荐”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名著推荐《西游记》《水浒传》时,让学生先观看了《开卷有益》中的专家点评,然后播放电视剧中最精彩的几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点面结合,从人物形象到思想内涵,有了自己对作品的深入领会。
实践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名著阅读教学,可以给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也让学生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活动带动了学习,使阅读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献礼.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杜鹃.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问题与对策[M].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徐玉琴.初中生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初探[M].上海师范大学,2007.
4.王群.名著阅读教学浅谈[J].文学教育(上),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