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的步骤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3 17:20: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的步骤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的步骤

篇(1)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反思,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性与数学性相结合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没有否定接受式学习。现代教育应该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有些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混合运算顺序、竖式计算、几何形体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等概念,就可直接采用讲授法;而有些内容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则可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并进行交流,总之,探究与接受并不是对立的,一节课既应有探究,也应有接受,别让探究冲淡了接受。

三、合作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新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教材也设置了较多的合作交流场景。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新”“奇”,一节课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合作学习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却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丢掉了数学课应有的特性.怎样才能使热闹、漂浮的课堂安静下来,做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呢?

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自己的同学如果一味表现,会让个别学困生在合作中更加怯懦、懒惰。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观点不统一时激烈辩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独特的特性,那就是思考性,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必须在讨论程序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讨论题可设置一些讨论提纲,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小组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拥有学生理解内化的时间为保证,这样做才能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个性化和规范化相结合

篇(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抄、背、练,被老师牵着走,而没有积极思考、发问、质疑的机会。为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必要采用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总体目标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

一、任务型课堂教学过程

根据学习任务的三要素,即任务目标、信息输入和活动,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即交代任务目标、材料输入、合作活动和任务评价。

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该向学生明确展示教学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指令要清晰,要让学生心中有数。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完成上,体现任务的真实性。

输入是指学生接收所给定的任务方面的信息。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意思明了的情境,努力使自己成为示范表演者。输入的内容要以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充分展示教师的引导才能,以此来引起学生对新信息的注意,并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

在学习、理解课堂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各种任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大胆表达,交流合作,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交流活动完成之后,要对任务结果进行评价。评价不应只着眼于知识获得多少,应特别关注学生的水平是否有所提高,参与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情感是否有所变化,学习过程的创造性如何,是否有独到的见解等。

尤其要注意,课堂任务的设计是多层次的。一般遵循从理解为主的活动过渡到有控制端产出活动,最后到具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活动这一过程。对于《电子线路》这门课应遵循先基本知识点、实例后应用、设计的顺序,使教学阶梯式地向前推进。同时,任务要有层次和梯度,每个层次和每个梯度都要使与之相应的学生容易达到,保证学生的参与率。

二、任务设计在中职《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 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动力。各种富有创意的课前导入活动设计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为例,在这一环节中提出学校目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活动“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有三名评委。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判定选手能否通过选拔。请你们为学校设计一个电路能够体现评委判定和选手是否过关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对这一活动比较感兴趣,开始在脑中进行思考了。

2 引导学生理解任务

向学生布置任务后,说明本环节的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围绕目标解决问题。比如对于上述“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根据实际逻辑问题我们需要列出逻辑函数式,依据什么来列?列出函数式后为了使逻辑图更为简洁,还需进行哪一步骤?教师在设计本环节的问题时,应有意识地涉及到解决问题的步骤。通过这些形式的设计来训练他们短时列框架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角度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3 师生合作完成任务

这时教师的任务是带着知识要点、疑难点进行讲解。本环节要注意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第一,学习新的知识为第二。具体做法还是以任务为中心进行整体教学。首先由实际逻辑问题列写真值表,用A、B、c表示三名评委,用Y表示结果。状态赋值如下:对于变量A、B、C,1表示同意,O表示不同意;对于函数Y,1表示通过,O表示不通过。要求学生集体完成真值表,教师引导由真值表列出逻辑函数表达式,最后让学生化简表达式,画出逻辑图,可以请几个学生同时板书化简,选取最简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最优化原则。任务完成后,进行知识拓展:①用以实现组成该逻辑图;②若有人想投机倒把,如何改装可以任意遥控改变输出结果;在想投机倒把时用遥控器把遥控端的信号变为1。分组讨论进行,得出结论,让小组代表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指正和改进。由该任务总结出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4 小组合作完成新任务

为了让学生对本堂课所讲知识点能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合作能力,再设计新任务让小组合作完成。例如在师生共同完成“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任务之后,再布置一个新任务让小组成员们独立完成:设计一个楼上楼下开关的控制逻辑电路来控制楼梯上的路灯。在上楼前,用楼下的开关打开电灯,上楼后,用楼上的开关灭电灯;或者下楼前,用楼上的开关打开电灯,下楼后,用楼下的开关关灭电灯。要求:①完成电路的设计及电路验证;②有能力的同学可尝试进行三个楼梯开关控制灯的电路设计。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讨论结果,教师再一一加以指正和讲解。

5 进行任务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型教学的最后环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人文关怀。评价应突出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恰当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评价的结束,一项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通过这些任务,学生不仅能完成设计,而且能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培养了创造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三、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下转59版)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任务的性质和目的,交待任务要清楚,并让学生明白完成任务的方法,任务的难度要适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3 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这一问题和现实生活有某种联系。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74-0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现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笔者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1讲课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笔者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笔者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及点拨得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1.2设计提问,启发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因此,巧设提问,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3化难为易

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是机械地记忆当a

1.4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的思维能力。事实证明,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教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运用观察发现法教学

发现法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来的,发现法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索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将自己当成录音机的放音键,不管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如何,一味地很有起劲地讲授下去,错把学生当成录音键,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将知识硬加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效果暂时还好,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知识遗忘率很高,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教学是时应不失时机地采用发现法教学。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将单纯的教师“主演”变成师生共同“表演”。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有一种至关重要的“发现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某些规律、结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将书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后变成自己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及记忆,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3 注重讲课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的毛病。

4 作业讲评注意方法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教师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批改记录、讲评计划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善于捕捉典型的错误和代表性题目。作业讲评还具有及时性。俗话讲:打铁趁热。及时讲评,可使学生及时更正错误,在原作业的基础上,再次思考,加深掌握程度。

5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促进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差距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妨碍了他智力的有效发展,如学习积极性差,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篇(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前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老师的指令就是圣旨”,我讲你听,我讲你记,我出题你作题,不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即使是提问,也是老师问学生答,最后又回归到老师或教参的标准答案上来,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学习激情,不能体现个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必须实现转换:1.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其次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工具”,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3.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有效进行学习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这些转换,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方法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有了体验,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属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感性领域,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它强调学生的身心参与,重视直接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体验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多解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体验,就是要让他们体验语文、感悟语文。

3.以对话为教学设计的线索

对话首先能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间的平等。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当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话题的发起者。以对话为线索设计教学,取代了以讲解、分析为线索设计教学的传统做法。可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最大程度地生成学生的语文能力。

4.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

脱离探究、实践的语文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以探究和实践组织教学的基本策略是:1.学生阅读文本,提出疑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2.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找出重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3.学生在和文本和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找出重点,小组探究;4.选点探究,每篇文章由若干个信息点组合而成,大至主题立意、结构安排,小至词句理解,不一而足,在时间极为有限的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探究重点、难点、疑点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主动探究,深入学习。5.拓展探究,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关注文化、自然、生活,选择富有创意的课题进行探究。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指导学生进行以“月”为话题的拓展探究。以探究和实践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以活动为教学板块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学《藤野先生》为例,《藤野先生》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语言富含感情,在教学此文时,可以安排五种活动:一是竞赛活动,主要是字词的学习和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采用卡片、抽签的形式小组共同完成。二是探究活动,又分整体探究和局部探究,以探究的形式完成师生和文本及作者的对话。三是品读活动,主要是品读精彩语句、段落。四是辩论活动,本文主题争论颇多;有“爱国说”,有“怀念说”等,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辩论。五是创新活动,以藤野先生的口吻叙述和鲁迅交往的一些事件;叙述一个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小学老师的事迹。以这样五个活动为板块完成了《藤野先生》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课堂教学活动化,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那么语文课堂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6.以合作为平台实现教学目标

合作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为平台。这种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篇(5)

一、“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三四五”就是三步骤、四环节以及五课型,其中三步骤包括:课前拓展、课内探索、课后拔高;四环节包括:学习的自主性、探索的协作性、点拨的精讲性以及延伸的巩固性;五课型包括:阅读、写作教学课程,专题复习、探究课程以及测试讲评课程。

二、“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对其含义以及实施过程有全面、详细的了解、把握。首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复习巩固课后知识;然后,课堂活动的实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探究,对于学生疑惑的部分再加以讲解和进一步巩固;最后,在上述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课程类型。

三、初中“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实际意义

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

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除了关注课内的学习过程外,对于课前以及课后的教学也十分重视。基于此,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体系。

2.师生课堂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重视。在初中语文中,“三四五”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教学过程也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老师的引导而展开的合作、探究学习。

3.体现初中语文的特色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的学科。而在初中语文中,“三四五”课堂教学的实施就是从语文的特点出发,在三步骤、四环节以及五课型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综合性发展。

篇(6)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多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新教育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必将营造出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后,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课堂教学开拓崭新的途径和广阔的前景。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容要素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产生类似物理上的“聚焦效应”。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里的教师、学生、教材有机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媒体技术的简单使用与组合,(即代替板书和增加视听效果),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技术融合到教材、备课、课堂各环节中,以及对学生评价一系列环节中。整合并非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也不可能用于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不是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整合是遵循系统论、信息论、方法论的思想,用整体联系,辩证观点去认识、研究教学过程各种因素之间关系。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教育技术,广泛应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越深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也就越显得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是与常规教学手段同等性质的教学工具,是支撑教与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手段。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有以下作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深化课堂教学和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优于其它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可以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交流和情感交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而且在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上,为学习者提供对不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综合性学习时,可在电脑上每人建立一个关于“莲文化”的专题学习网站,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比如莲与诗句、莲与四季、莲与饮食、莲与名人、莲与歌曲、莲与名胜、莲的别名等,同学和老师可在网上交流,加深对莲的认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

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持续时间。现在的语文教学重在积累,学生的知识面就是获得胜利的无形法宝,可是大部分时间闷在校园中的学生直接经验毕竟是少的,读书的效果远远不及通过视觉、听觉共同作用的信息技术教学。

⑶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教育环境和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亲身感受和体现。比如在教学《喂,出来》这篇反映环保问题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有关环保问题的新闻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保工作的迫切性。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是利用它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常规教学不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就没有必要引入其他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常规教学支撑教与学活动存在质量和效率方面困难,信息技术又能够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比如说,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鲁滨孙的高贵品质是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奋斗不息,乐观执着。可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怎么能想象出那时鲁宾孙所面临的困难呢,利用常规教学的效果一定不好,于是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铺平了道路。这样,信息技术便支撑了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方法

目前,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普遍做法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一节课尽可能变成多媒体。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技术难度越大整合的就越好,常常更多地关注课件当中信息技术的含量。这样的结果是广大教师越来越迷惑语文课的语文味在哪?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怎样整合才是有效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就必须找到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有困难的教学环节或步骤,并且这些步骤是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的。我们把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或能够实施的质量及效率的教学步骤或环节称为整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关键是要找准整合点。整合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难点,它们是两种性质地事情,教学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而言,完成此类内容的教学不容易。整合点是某一教学步骤或环节。原则上,整合点一定是教学难点实施步骤当中的某一步骤,但教学难点的实施步骤当中不一定就有整合点。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基本整合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本堂课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

2、诊断本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

3、选择本堂课信息化教学环境

4、选择本堂课理想教学过程中各整合点的整合方法

5、课件的设计与集成

其中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在不考虑教学条件的情况下,突破时空限制来构思课堂教学的步骤,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想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观察角度及泰山的特点,最理想的方法时让学生能够到泰山,感受泰山的自然风光,体会泰山的特点和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这一设计就是理想情况下的教学设计。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时的注意事项

(一)整合信息技术的目的要鲜明,准确

在设计课的时候,不能把一堂课的全部内容,不分青红皂白都用信息技术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但如果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用多媒体形式灌输给学生,教师只做简单地操作,这样的课仍然是把教师满堂灌变成了信息媒体的满堂灌,这也是平时教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知识的内化是主体和客体双向作用的结果。我们应把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或难以感知到的知识点设计用信息技术来展示和体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文章中介绍了十几种云彩及它们与天气的关系,学生学习时易混淆,易倦怠,我们就把各种云彩的图片、特点、与之相应的天气一一相连,制作成动画,展示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如此一个教学片断,声像同步,动静兼备,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说就通,教学难点变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热点”。这就是整合了信息技术后教学目的、内容设计得恰到好处。

(二)整合的信息技术要符学生认知规律

信息技术的选用设计应依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在教学软件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将课本中抽象原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必须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多让学生动手。比如在新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尽可放心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展示成果,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无限的乐趣。使学生们亲自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三)整合信息技术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功能、特点

我们在选用教学媒体表现形式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强调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媒体选择的恰当、合理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展示媒体特点,扬其声、观其形、赏其景。在设计信息媒体时,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吃透教材,什么地方可整合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媒体?该媒体对教学过程起什么样的作用?

篇(7)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其固有的特点,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所必需。然而,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基本呈下滑趋势,大多数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感到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一、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打破刚,案的框框,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补充,便于因材施教。比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备课时要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好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分析知识点的背景及来拢去脉,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发展能力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内容,分清授课内容的主次、轻重、缓急,从而避免全面开花,有利于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

2.改进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方法多样性

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可以尝试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避免千“课”一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启发”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利用高等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用“讲”来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的思考。

善于“对比”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抓住高等数学中的各种矛盾(例:数与形、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等)做文章,采用对比法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等

加强“直观”教学,对于高等数学中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思想方法,教师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使其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常用的“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不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把握教学规律,完善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步骤是教师通过优化整和各种教学方法、策略,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的。一般地,教学的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复习导入,结合学生基础和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复习的方式可采用提问学生、师生协作或者教师以最简洁的语言总结等。

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有效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选好要教授内容的切入点,抓住每一个机会,创设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可教学时刻。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把数学学习任务抛锚在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的任务或问题中,通过几句点拨,几笔勾画,理清知识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眼界。

2.教师精讲示范,再现主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大脑中的典型题进行例题的示范讲解。实验证明教师讲解自己编的题,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书上例题大部分可略讲,引导学生把书上例题当成参考,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再回到书上,参考或模仿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3.组织学生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也是教学步骤中的主要环节,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别较大,所以笔者在组织的学生课堂练习中尝试了一些有效练习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回顾知识要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生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5.布置分层次作业和预习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是以一定的课前预习为基础,课后复习为补充的。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可依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从教材的基础练习,巩固提高练习或课外升学复习资料中选取。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可以是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常识、数学研究动态及需要上网和查阅资料才能获得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振林.浅谈高等数学的学习方法.太原科技, 2006,(5).

[2]秦桂香,谢永钦.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改革与实践.数学理论与应用,2005,(12).

篇(8)

一、通过培养师生的情感提高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渊博的知识外,还需有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更应该注意感情投入。如何来增进师生情感?首先,多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看学生所做、听学生所谈,并适时加入他们,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其次,利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批改多关注差生,可经常在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试卷或作业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说:有很大进步,加油!相信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等等这样充满热情的话。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却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可以“传染”的,一批学生对某位教师的喜欢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就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渴望上生物学课,在课堂上思维更集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通过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做好观察实验,利用多媒体、挂图、演示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上出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然后绘出看到的图像。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作为教学的辅助达到这一目的。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课件展示“细胞的减数分裂”,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整个动态变化过程及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 利用标本、模型、挂图和演示也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如展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效果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所以好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性。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启发诱导性强,能够搭建学生的实际经验到学科知识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那么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合成场所在哪里?”、“植物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能否用于同时观察两者的实验?”、“从哪几个方面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倾听,给以适当的鼓励、表扬,使其有成就感。答错,要给予必要的疏导,让大家都来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9)

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渊博的知识外,还需有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更应该注意感情投入。如何来增进师生情感?首先,多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看学生所做、听学生所谈,并适时加入他们,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其次,利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批改多关注差生,可经常在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试卷或作业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说:有很大进步,加油!相信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等等这样充满热情的话。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却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可以“传染”的,一批学生对某位教师的喜欢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就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渴望上生物学课,在课堂上思维更集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通过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做好观察实验,利用多媒体、挂图、演示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上出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然后绘出看到的图像。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作为教学的辅助达到这一目的。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课件展示“细胞的减数分裂”,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整个动态变化过程及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

利用标本、模型、挂图和演示也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如展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效果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所以好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性。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启发诱导性强,能够搭建学生的实际经验到学科知识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那么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合成场所在哪里?”、“植物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能否用于同时观察两者的实验?”、“从哪几个方面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倾听,给以适当的鼓励、表扬,使其有成就感。答错,要给予必要的疏导,让大家都来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8-01

随着职业院校教改成功经验在各地的广泛推广,关于职教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观念和做法,引起越来越多同行的高度关注。汽修专业课堂教学设计可分为教材的整体教学设计,某一章或单元教学设计和某一章节课即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但最基本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简述了汽修专业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1 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1 以汽修职业能力目标为中心

课堂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来进行。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然后考虑用何种项目、方式、手段、素材对学生进行训练。

1.2 应贯彻生本教育思想,这是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规律所决定的

汽修职业技能和其他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不是老师一讲就会的,必须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际操作或现场实施,才能得以提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

1.3 项目化教学,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要求

这里所说的项目,是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对发动机进行整体拆装”、“排除传感器报警故障”、“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等等。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且引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

1.4 教与做一体化安排

所谓教和做一体化安排,指一堂课中知识讲授和职业能力训练应有机结合,不能分离。一堂课应该从出示实例、学生试做或教师示范操作开始,不应从概念、特征等知识的讲述开始。一定要先将知识讲清讲透再让学生做、将知识认知和能力训练分离开来。

2 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及要求

2.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不能以教科书为依据,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并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遵循够用的原则,不能以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

2.2 项目训练任务

项目训练任务是为实现课堂目标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具体事项,课堂目标需要通过它去实现,教学内容需要它去承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需要它去激发和驱动,课堂成绩考核需要以它为依据,因此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设计内容。应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创新意识和操作安全意识等素质的培养。训练项目要逐一编号列出,明确项目名称、要实现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使用的训练素材,并对实施步骤、设备及考核方法等作出整体筹划。

2.3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指项目训练使用的实例。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应体现“实、足、新、趣”四个特点:实,即与职业岗位实际活动和课堂职业能力目标相适应;足,即充分满足训练项目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对比性和丰富性;新,即体现职业活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新知识;趣,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内在动力。

2.4 项目教学过程控制

这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细致、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环节。设计得好,职业能力训练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课程目标水到渠成;设计不好,则会忙乱无绪、劳而无功。项目教学过程一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项目训练过程和步骤。即设计训练项目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个步骤进行、各步骤问怎样衔接和过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怎样融合等。一般可以分为以下过程和步骤:①告知:交代本堂课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明确要完成的项目;

②导入:出示实例,教师示范或学生试做;③初步归纳:教师或学生初步归纳完成项目的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④系统归纳:教师系统归纳能力和知识要点,化解难点;⑤深化:从正、反、错等各个角度出示实例,继续让学生操练,巩固、拓展和检验学生的能力和知识;⑥课堂总结:综合归纳操作要领和知识要点,形成体系,并进行课堂项目考核。

(2)项目训练方法和手段。即设计项目训练各个环节、步骤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训练组织形式。如教师方面:示范操作、归纳讲授、课件演示、实物展示、挂图展示、板书、提问等等;学生方面:模仿操作、独立操作、分组操作、分组比赛、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个别回答、代表发言、互相评点、作品展示等等。要求形式多样、方式灵活、能调动学生兴趣、切合训练项目的实际。项目教学过程控制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要注意行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

篇(11)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只有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有效的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并以科学的手段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才能实实在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应有作用。

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

我们所指的教学目标,不仅针对整门课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每一课、每一堂课——只有这样十分具体的落实,才能充分体现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效率才能具体体现。例如,这一课的课文内容,要通过什么方式、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这一课要分几个课时讲授,每一课时内容要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又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都应该有明确简练的交代。

不仅如此,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两个方面,即教师是一个方面,学生是另一个方面。即对于这一课、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具体的确定。例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解决重点、难点,等等。这都是教师一方所要认真考虑、编写的问题。就学生一方来说,他们授受教师的教学,他们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准确摸清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并使之具体化;针对具体的层次,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重点,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实施时有的放矢,而目标的落实也就有基础了。

作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

有了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有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手段;否则,目标的实现就是纸上谈兵,无法体现和落实。要做到扎扎实实体现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具体的,容不得半点空洞。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教材,对课文内容作具体分析;针对学生实际,使内容与学生整体水平相适应,同时,又针对学生水平差距,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有一定的衔接性;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设备、知识补充等。

总体来看,这第一个步骤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对象的正确适应,以及与这两项有关联的事项。

第二,确定实施教学内容的方式。

1.新课导入。新课的导入首先要“温故”。以简洁的语言“温故”,不仅能加深巩固学生原已学得的知识,而且对新课有一种自然的衔接作用,也就是“知新”。

2.点明本课应达到的目标。

3.醒目地突出本课的重点、难点。

4.简明深入地阐明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第三,切实作好课堂教学内容的小结。

教学内容实施以后,还有一个落实的问题,尽管实现这一步骤不需很多时间,但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有开头,有发展,然后还应该有结尾,课堂教学内容的小结就有这个作用,目的是为了加深内容的印象,使之在学生头脑中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一步骤的主要内容有:回顾学习目标;强调重点和难点;巩固本课或本节课的接受印象;根据本课或本节课的内容,启发学生联想。

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是体现效率的重要一环

紧扣教学目标并严格按教学步骤实现教学以后,必须要有教学检验。没有检验就无法知道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也无法知道教学设计体现教学效率的状况。同时,教学检验还有利于下一个教学目标的制订,更能促进改正缺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做好小结,应该制订如下内容: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

2.学生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3.学生对总体教学效果的体会。

以上三项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即不同层次来实现,但切忌繁琐,更要实事求是。繁琐或不实事求是都会使小结流于形式,有害无益。

二、教师方面:

1.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