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少年情绪具有易动性 ,意志情态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因此,除了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分阶段的认知卫生的辅导以及情绪、个性、学习、人际交往的辅导,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和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说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初中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仍然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很可能会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下降,陷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恶性循环之中,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下课后,学生都喜欢到办公室来找我聊天。我发现他们都很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努力去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但是都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初中的课程比小学多很多,如果学生还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当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一些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或者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其他学生借鉴。然后每个学生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青少年的适应有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三种。环境适应包括生活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升学问题;人际适应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亲戚关系的适应问题;自我适应包括对自己发育的适应和心理发展的适应。
可以说,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坎,这个坎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小学生活和初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从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我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在开始讲课时就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叫他来回答。他回答不出来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他能答对一点点,我就及时表扬他。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后,他的注意力渐渐集中了,上课也精神多了。可见,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新树立信心,从而发掘学习的潜能。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4-0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中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也被人们逐渐意识到。如今,作为如今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如何对学生加强网络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得不被提到一定高度来认识。
一、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和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首先向学生指导什么时间上网,如今的人们为什么要上网,以及我们应该怎样上网等方面的教育。其次是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文明的有益有趣的网站内容,来指导学生上网,其三是还要告诉青少年如何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或娱乐资源。其四,学校政教处、共青团和思想政治教师及班主任也可充分利用QQ或E-mail等网络工具开放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上思想交流与沟通。这既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师生之间也彼此能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既为学生解除了思想困惑,又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另外教师也可将新闻媒体报道的由于学生上网引发的一些事件,如上网后引发的犯罪,上网时间过长猝死于网吧、网吧失火等信息及时地传递学生。通过事例,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责任感,也可以利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或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加深学生对网络道德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如举办“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激烈的辩论,让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如何上网有利,如何上网则有弊,使学生真正懂得“网络是工具而不玩具”的道理。当然,也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中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是在家中度过,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主要也是在家中或校外的网吧。抑制学生上网,家庭的教育、监管极为重要。因此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一是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让他们不能缺少父母的关爱,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在家庭中缺少关爱,与外界交往较少,这时他们就想到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家长们应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时时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让家对他有吸引力,这样就会减少网络对他的诱惑。二是注意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做个诚实、守信的人。三是加强自身学习。有的家长说: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不懂网络,怎么学呢?这里的学习不是要求家长要学会多少技术知识,而是应通过各种形式关注和学习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识。通过学习家长可以在网络方面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与孩子的需要合拍。四是有条件或具备网络知识的家长,在孩子上网初期,可以陪同孩子一同上网,引导孩子明确上网的目的,帮助孩子如何分辨和选择健康、积极的网站和信息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还有,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所以,在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落实德育责任,形成德育合力,从而提高德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家长和老师沟通配合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为防止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管理之间钻空子的机会。
三、充分利用网络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网络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近几年来,我们从大量有关信息资源中精选出贴近时代的、有针对性的网络素材,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如将2005“感动中国”杰出人物、“永远的丰碑”中革命先烈的事迹材料等下载制成优美的教育文本,实施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扩大了中学生视野,拓展了思想教育内容,又提高了德育课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更多地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道德素质,如诚信、敬业、自信、创新、团队协作、公平竞争等,让学生在生动的事实前把握时代脉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解决“知与不知”的同时,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提高当代中学生道德素养。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大众。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一要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二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总之,现在的中学生伴随着网络在成长,对于他们上网只堵是不可行的,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关键取决于人们如何应用它。只要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防护措施,抓住机遇,发挥各自教育、引导的不同作用,就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培养出合格的心理健康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摆在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生理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转化时期,学习由义务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转向以就业为主,学生面临诸如学校教育、人际交往、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如得不到很好地调适,就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感较强,自尊心不足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挫折经历,加上社会上一些人长期以来对中职学生存在严重偏见和歧视,中职学生几乎成为“差生”的代名词,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相对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训练难免会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因此自暴自弃,整天无精打采,对事情不感兴趣,自卑感较强。
2.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广交朋友,宣泄情感,但他们主动性不强,且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在实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不能真诚地赞赏别人,对他人的缺点又过分在意,难以容忍,往往易引发人际冲突。
3.情绪调控能力较差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好奇心强,容易感情用事,缺乏冷静思考,不能明辨是非;情绪波动大,高兴快乐时兴奋过头,挫折悲伤时抑郁消沉,情绪控制能力差,易冲动。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由于原有的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为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表现为奇装异服、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控的目的。
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校建立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中职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或困惑的学生。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格、行为、能力和健康等方面的心理测试、检查,立为个案研究,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累资料;也可以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关注学生个人的深层心理因素,通过咨询老师与咨询学生建立轻松自然融洽的关系,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做好个性心理调整;还可以实现校园信箱和网上交流,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为学校宏观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因材施教,使心理教育科学化。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辅导老师的事,更是教师、学校、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学校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借鉴心理卫生和发展教育代替心理咨询技术,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解决在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在实习实训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环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陶冶学生人性、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建立社会实践和实习基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重视校园教育阵地建设,多出反映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种有益心理健康的比赛、表演及中职生社团等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既能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又能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完善自我,进而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提前预防,坚持心理危机干预政策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程度不高,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会尝试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才会寻求社会系统的支持,一旦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出现问题,给学生、家庭、社会都会带来较大的甚至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伤痛和损失。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就是在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的时候,“预先”发出警示讯号,并给予及时的保护和干预。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我们应尤其关注女生健康,女生是一个更容易受伤害的群体,对她们进行自爱教育,一方面,能净化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心理甚至是身体上带给她们的伤痛,因为对于女生来讲,有些伤痛是无法愈合的,是一辈子的痛。
二、开设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我认为,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教学内容要涉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学生经常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不回避敏感的“性”话题。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性,“堵”不是办法,而且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也是堵不住的。因此,我们应毫不回避地跟学生主动讲友谊、讲恋爱、讲性,目的是为了疏导,让他们从实质层面了解其危害性,从而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专题讲座,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条件,定时进行讲座。讲座一般以集中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如:每学年初,针对许多新生不适应新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我们会对新生年级开展“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针对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开展了“成长不烦恼”“做阳光中学生”等讲座;还先后举办了“感恩教育”“理想与现实问题”“花季少种相思树”“学习,我能行”“寻找自己的舞台”等专题讲座,对学生如何处理好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也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
四、因地制宜,调整辅导方式和内容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尤其是职业中专的学生。可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近年来,中专学生在校抽烟、喝酒、打架、故意毁坏公物,抢劫、甚至自杀、故意杀人等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大专生、本科生,他们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闯荡过几年的青少年,思想上、行为上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正处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型时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许多学生不知如何面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合理,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以至出现厌学、退学等情况。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师长,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
参加中专学习的学生构成情况相对复杂。从生源情况看,良莠不齐,大部分是考不了高中或考不了统招学校的学生。从学生的构成来看,相当一部分是中考落榜学生,在学习、品德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打工几年后回来上学,他们认为是走不了别的学校才来上中职,所以他们对学校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如果校园环境再差强人意,教师授课有偏见,语言或表情上有所讥讽,更会让他们产生人生失败的挫折感。对学校不满意,对老师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又无力改变现实,就会让一些学生产生“走投无路”的迷茫,丧失自信,进而会有混日子的思想。这种不良想法深埋于心,久而久之,便会让他们消沉、悲观,与人为敌,与校为敌,稍不如意,便头脑发热,火往上冲,喝酒、打架、发生暴力事件就不难理解了。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厌学、偏科,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由于中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没有打下好的基础,所在在进入中专学习后,由于专业课程增加,在学习中随意性较强,对自己喜欢的课程会根据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出现消极学习,再加上以往高校毕业生工作难找,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二)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对这种新的情况和变化,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适应,没有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班级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理方法单一,处理矛盾不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弱。
当前,家庭状况变化普遍引起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不同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一是贫富悬殊较大,贫困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平衡。家庭条件好经济较富裕的学生,其消费较高,花钱大手大脚;家庭条件差,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低,花钱节衣缩食。处在贫困线下的学生,明显感觉心理失衡,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生活在单亲家庭的中职学生,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大都有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心理和感情相当脆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及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给学生不断加压,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则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金钱刺激,就是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诸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心灵扭曲[1]。
(四)生活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
在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随着孩子长大,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在看到社会中贫富悬殊等,许多学生很难适应,便在其心灵上产生自卑、冷漠、忧郁等不良情绪。学习缺乏动力,对学业、前途、未来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普遍产生厌学、敌视社会、仇富情绪。
(五)网络媒体的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及网上娱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分辨力和判断力不强的中职
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三、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品德,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
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2]。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健康心理教育。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如果忽视了每个受教育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不能使之处于乐于顺应主流规范的常态。学生往往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如发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触。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才易培养良好的品德。
现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物质生活上家长尽量满足,在学习上从严要求,缺乏吃苦教育,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性格焦虑,脾气暴躁,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班主任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注意这些学生,从思想上给予指导,精神上鼓励,培养融洽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拾回自信,这样有利于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培养其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转贴于
1.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是驾驭情绪的艺术”。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经常和学生接触,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在中专阶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3]。
(二)授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除了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外,授课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一个表情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激励一个学生进步,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站在三尺讲台上,就要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走,要充满爱心,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充分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4]。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类进步。人们不断探索如何发挥教育的功效。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认识到知识比考分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而人格、个性是最具决定性的东西。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才能完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作为教师,要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爱学生,才受到学生尊敬,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和人生态度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会他们生存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43-02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已加入WTO,市场经济体质将逐渐完善,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择业者要想在众多同行的角逐中谋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要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职业学校生源看,半数以上的学生是初中的双差生,心理素质格外差,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从职高学生身体发育特点来看,低年级时处在心理断乳期,高年级时生理趋于成熟,在独立性和成人感方面有显著发展。但由于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制约,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受不住打击和挫折,尤其近年来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上升,他们受家庭特定生活的客观影响,心理素质更是令人担忧。这些人,一但自尊心、“自我实现”等要求达不到满足,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轻者伤心落泪、沮丧颓唐,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毁掉自己。
因此,职业学校要造就一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更应把心理健康教育摆放在突出位置。
(一)认知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任何人都不愿意与心理不健康沾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人处于心理相对健康而已。客观上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心理问题轻重不同而已,程度轻微的有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情感矛盾、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要看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看个体能否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只要心理问题不严重,个体能够有效应对个体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二)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或都会遇到心理问题,但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大包大揽,帮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是:第一,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个人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第二,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第三,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我国乃至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通过不尽规范的有关培训改专业上岗,所以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法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难奏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第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认识制度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教师队伍亦将竞聘上岗,实施末位淘汰,而课堂上又面对着近半数以上的初中双差生,有时束手无策,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我校工作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其有效实施以来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指望依靠个别专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开设数目有限的心理教育课就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我校通过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分组讨论,引导教师自修等形式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人本教育观念,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二体的全面实施。
(二)尝试开展“无批评教育”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学生时代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一种必然。如何让学生认识错误,少犯错误,不犯错误,犯了错误改正错误,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无批评教育”不是不要批评,不要教育,而是改变一种教育方式,改批评为交流,改训斥为谈话,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尽可能的“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找学生谈话时,把学生请到办公室,给学生一把椅子,这样交流起来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愿意把心理话说出来;除非在极特殊情况下不要把学生家长调到学校,而是到学生家里去看一看,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心理动态,指导学生家长掌握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子方法,这有助于家长对学生进行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与学生商量:我们班级的班风、班训是什么?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我们能做得好,就订的高一点做的不好,就订得低一点。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他我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应如何处理,能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这件事情。
此外,为了更深入的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我和我的几位同事也在尝试着这种方法――用日记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对学生写的一切绝对保密,只有一个目的――探讨、交流。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效果很好。
当然,开展“无批评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担忧: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下课时教室里、走廊上的声音变大了。
在开展“无批评教育”的同时,我们仍崇尚:“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不是不要教育,不要管理,而是追求更加严格要求的教育。这就是明确提出的“三严”即:“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严谨训练“。只是要注意运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自被评定为“辽宁省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来,我们全体教师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学科渗透,采用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都要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1、每年学校对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摸清学生的思想底数,研究制定方案,有的方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各班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理知识调适自己的情绪,学会解决轻微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
3、设立“悄悄话“信箱,由校团委、专职心理教师负责解答同学们的咨询疑惑,适时地为同学们排忧解难。
4、各班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师生对话,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切实解决学生们思想上、生活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5、每月出版一期《求实》校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82-04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曾在大学生中做过相关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涉及的九个主题哪个更感兴趣,这九个主题为:心理健康概述、认识自我、人格教育、人际交往、婚恋学习、情绪管理、学会学习、团队合作、危机干预。其中婚恋学习和人际交往外理所当然地排在了前两名,没有想到人格教育竟然排在了第三位。究其原因是同学们因为不知道人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对人格这一章节充满了好奇心。生活中常听人说,谁谁的人格不健全,可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只能懵懂意会,无法言传清楚。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觉得人格理论很空,无法落实到可以让学生体验、操作的层面,为此苦恼,为此进行了诸多探索和总结。
一、理解人格
《心理学大词典》对人格的定义如下: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湖北工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徐瑛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教学团队参编的教材《成长从心开始》,它采用关于人格的定义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为主导,在遗传和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质的总和。它涵盖了三个层面: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等要素;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及其外在表现。心理学研究的人格主要指个性的层面,也就是第二个层面[1]79。这个定义对人格所包含的范畴说的很清楚,方便同学们理解平时所说的人格对应的层次。比如我们常说的“张三人格卑劣”,“李四人格高尚”是对一个人伦理道德的层面人格的描述,带有明显的道德评价。心理学上常用的描述人格的词语是人格是否健全、完整、有缺陷、有障碍等,而人格的完整、健全、缺陷、障碍都是相对的,现实中不存在完全健康的人格,所以心理学上的人格无道德评判的意思,只是对人格状态程度的客观描述。
教材中对人格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和操作仍让人觉得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概念,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通过学习和总结发现从人格来源着手是个不错的选择。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中国的京剧中有很多脸谱化人物形象,伴着锣鼓声上来的人如果是个大白脸,他必然不是个好人,比如白脸的奸臣曹操;如果是个黑脸,就是个好人,比如黑脸的包公;如果是个红脸,此人是个忠义之人,比如红脸的关公。以来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好人长得正派好看,坏人长得猥琐恶毒,这都是脸谱化的形象。一种脸谱代表一种个性,一种面具展现的是一个人人格的一个侧面。这样学生就只需要记住,人格就是面具。在人生的大舞台上,要应对形形的人和社会环境,人们必然会戴着不同的面具,人人都戴面具,戴面具就是心理防御,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是必须的。一个人要想把面具戴好,足够好地应对周围世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面具数量要足够多,能够满足现实环境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需求。比如一个大学生在家里要扮演个好儿子,在教室要扮演个好学生,在宿舍扮演好室友,在恋人面前要扮演好恋人,班级扮演好成员等,每个角色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格相对健全的大学生应该知道每个角色不同的要求,拥有相应的角色扮演的能力,就是拥有了不同的面具。如果面临新的角色,不知道如何扮演,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对一个角色扮演与适应过程,既然是适应,伴随一定的痛苦是正常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适应期。比如新入学的大学生要学会戴大学生的面具,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学生需要逐渐学会戴好员工的面具,进而是好夫妻、好父母的面具。第二,不同的面具之间要学会灵活转换。虽然每个面具之间会有相同点,但更有这样那样或细微或巨大的差异,所以要学会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转换不同的面具,要快,要准。角色扮演的好坏,展现一个人社会适应的好坏,适应得好,说明人格相对健全。所有人都倾向装饰自己的面具,试图在角色扮演上达到完美。我们常说的人格缺陷和障碍就是一些人把人格面具当做全部的自己过于认同,或者过于执着于某一种面具,或者仅有扮演某一面具的能力,缺少面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戴面具的能力并不会天生,需要后天的学习与培养。
说到这里,学生就会问,人总戴着面具那得多累啊,能不能不戴面具做自己呢?当然可以,什么时候做自己呢?四下无人的时候做自己,能够享受独处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自我,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看过2016年热播的电影《疯狂动物园》的朋友会深刻了解人面具背后人性中坏的一部分,荣格称之为人格阴影。阴影和面具同时存在,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越认同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我们的阴影也越加黑暗。两者的不协调与冲突,将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和障碍。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协调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接纳自己有时也会有想当坏人、干坏事的冲动和想法,允许它们存在并看得见,在合适的时间与场合下释放阴影特质,在现实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判断。比如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拥有愤怒攻击特质是不好的,属于阴影特质,但是换个时间和场合它就会成为人们喜欢的特质,受人欢迎,可以合理释放,比如参加运动会、辩论赛等带有竞争性质的文体活动就属于攻击力量的合理释放;背后说人坏话虽然不好,但也是攻击力的释放的一种途径;甚至有的时候,人需要直接释放自己的攻击力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时阴影特质就转换成了美好特质;不少人喜欢玩厮杀类型的电脑游戏,这是也是释放攻击力不错途径。据说在影视作品中扮演坏人角色的很多演员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特别好的人。接纳自己也有逮谁咬谁的人格阴影面,并且合理安放它,人会活得更加和谐和自由。接纳自己的阴影和黑暗面的理念将对学生有着心理安抚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学生内心冲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关于人格心理学方面的定义,可以参照下面这个图表:
二、人格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人格相对比较抽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尽量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落脚到同学们可以理解的现实生活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工作过程中常用的、效果比较好的切入点和有效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点。
1. 深入浅出解读人格定义
因为同学们对人格比较陌生和好奇,所以当务之急是先把概念说清楚,让学生牢牢记住,深刻理解,做到这个人格的课程就成功了一半。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人格概念的解释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有学生在结业考试中反馈:学了人格之后才知道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一样自己,戴不同的面具,原来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自己释然了很多,以前认为自己有问题。
2. 通过测试、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
人格这一章节属于认识自我的范畴,目的是加深自我了解,学生可以进一步通过菲尔人格测试、房树人图画、气质测量等了解自己,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房树人图画来了解自己。房树人图画应用的是投射测验,学生将自己无意识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困惑投射到图画当中,和教师一起认识和了解自己。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自我了解,画画形式比较容易接受,学生不容易用理性进行防御,且画画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带有一点神秘感,课堂学生参与的热情、投入度都很高。运用这一上课的形式,需要教师有一点通过图画解读心理的能力,这个可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是“画树识人格”主题,让学生作画的时候满足四个条件:一是给画的树起个名字,二是说明树生长的季节,三是描述画画时自己的心情,四是如果树结的有果子,说明果子名称。解画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先看图画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压抑还是欢快,是充满活力还是死气沉沉,结合学生写的心情,确定画的情绪情感基调;接着看树的大小、位置、生命力等特征;最后看看这棵树独特不同的地方提出疑问和作画人进行探讨,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对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了解自己。大一的学生面临的人生主题多是大学的适应、独立性的发展,也能从极少数画中看到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关于如何通过房树人认识自己和他人,可以参考严文华著的《心理画外音》这本书。图画解读可深可浅,解图的能力和教师自己的心理实践密切相关,教师至少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解读,做到大方向正确。教学实践中,每到这个环节,时间总是不够用,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亲自给自己解画,这个教学手段效果极好。
3. 提出好问题进行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一位教师就“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分组进行深入探讨,并且要求举例说明,几年来的教学反馈也特别好。探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也极好地促进了同学们的自我探索和了解。教师讲不好,又很重要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可操作的途径,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学生的探索和智慧往往会令人大吃一惊。
4. 播放人格相关视频
教学手段尽可能多样化,免得学生疲劳,除了教师讲、学生画、和学生说之外,播放人格相关视频让学生关注一下专家们如何解读人格的效果也不错。人格分类有很多种,传统的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分类,荣格内外向分类,希波克拉底的四种人格分类;现在流行的还有九型人格、乐嘉的性格色彩等。其中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常用的视频是乐嘉的性格色彩,乐嘉把人分为红、黄、蓝、绿四种大类,每种大类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乐嘉讲课语言风趣幽默,举例丰富,学生容易感兴趣进行学习和了解。每次课上会播放一段乐嘉性格色彩视频,课下都有学生问教师要相关的视频。师傅领进门,学习靠个人,教师实现了引领作用。观看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人格类型,接受自己的人格类型,同时认识到人格的复杂和多样性,接纳自己与众不同的同时,接纳他人与己不同和多样性,拓展心胸,这个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非常重要。在播放乐嘉视频同时推荐乐嘉的书《色眼识人》、《色眼再识人》供同学们课后阅读。
三、进行人格教育应注意事项
1. 牢记人格教育的教学目的是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
人格教育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认知,所以怎么把人格理论变成有趣的、可操作体验的形式非常重要,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尽可能多样化。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和对人格的了解,逐渐会意识到原来人和人真的是有差异的,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扩展自己的胸怀。自我探索可深可浅,越深学生越受益,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体验的深度,引领学生走向更深更远的自我探索。
2. 牢记健康人格的标准,正面讲解人格缺陷和障碍
完全健康的人格是不存在的,但是健康的人格有标准可以努力。牢健康的人格的标准是: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简单地话来说就是能够戴好不同的面具,灵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情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又回到了对人格定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上。大学生想拥有健康的人格,拥有在不同的社会场合、不同的人际之间戴不同的面具的能力,必须把自己投入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避免长时间的封闭,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相结合,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
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表现为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比如自我中心、拖延、抑郁情绪、懒散、虚荣、焦虑、猜疑等,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认识到自己的缺陷首先要自我接纳,然后在需要改变的时候,努力去克服和改变。
人格障碍不是精神病,是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中间的状态。人格障碍,是指个人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之间的异常。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是相互转化的,严重的人格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会成为精神病的高发人群[1]90。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分裂型、型、冲动型、表演型、强迫型等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增加自己的见识,原来面具戴不好,严重可以出现情绪、动机、行为活动异于常人,但是认知和智力却没有障碍。或许讲解时候会出现对号入座的现象,也没有关系,这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部分,关键是教师和同学们要能够接纳,不歧视,更要看所处的程度。如果确定学生有人格障碍,那需要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人格障碍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矫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治之症”。
3. 教师学习永远在路上
1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混日子,缺乏成就动机。大部分同学,只想在中职学校混几年,拿一张毕业文凭。也有的同学在初中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不思进取2.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3.自卑心理较重,缺少自信心。有的同学带着怀疑和失落走进了中职学校,有的是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有的是无奈地踏入了中职学校的大门等。这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人际关系、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同学未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大大地限制了自我的发展。4.情绪冲动,行事偏激,自我控制力差。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波动和变化较大是正常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些同学极易冲动,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大发雷霆,动不动还大打出手,表现出某些冲动和越轨行为,有的甚至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5.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中职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中职学生总体上缺乏合作精神,有时表面平安相处,但是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好友变为“敌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有意无意地封闭自己,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2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心理健康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老师只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交往、劳动等活动的观察,一定能比家长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之家长而言,学生也非常信任关心他的老师,愿意把心里话向他们倾诉,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帮助和指导,这也为老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
3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经常与学生朝夕相处,最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老师最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作用及老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信任的老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老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2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班主任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常学生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日常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这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4 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3.5关爱、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老师应经常到教室、寝室与学生交流,了解、关爱学生。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失败多,成功少。大多有失落感和自卑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关心和爱,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及时地表扬和赞美,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或其他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产生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而班级中有问题或难于管理的学生,常常不被人尊重,事实上他们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老师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关键是“不当众揭他们的短”,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当学生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切勿当众指责和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疏导。
3.6要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一、前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转贴于
5.感染法
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6.自我暗示法
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