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高效学习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当高中生产生知识疑问时而产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且这个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知识疑问,能够有效丰富高中生有意义学习的经验,促使高中生更好地把握学好语文的技巧与规律。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理的自学指导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优化个人学法,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减轻教学负担,明确探究任务,促使高效教学的顺利生成。就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布置了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调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红楼梦》这本名著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通读《林黛玉进贾府》原文片段,概述《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人物、事件起因、发生过程与结果,概述本文内容;分析小说语言,根据相应的写作手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描写一个人的行踪、见闻与环境来表现封建社会贵族阶级的等级、礼仪制度与奢侈生活的。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以团体形式引导高中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解决为中心。在高效教学理念下,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天性发展,所以利用合作探究来构建高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通过合作探究,高中生也能够借助集体智慧优化个人学习思维,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优化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积极交流的好习惯。就如《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将5个异质学生分成一个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探究本诗的情感基调、行文线索与诗歌特色。为了提高合作效率,笔者提出了几个阅读问题:文章是从哪几个层面来写“蜀道难”的?本诗开篇所感叹的“蜀道难”对整篇古诗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何要引用五丁开山神话?诗人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述蜀道之险峻特色的?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描写了什么内容?在第二段中,哪一句话连接着上下层次?第三段可分成几个层次,而其中文本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这些阅读问题可以引导高中生按照古诗行文脉络展开深层阅读,真正理解蜀道之难、难在哪里。在小组探究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且学生要在各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简要记录本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以便及时获取学习反馈。
三、引导学生及时反思
反思应该伴随学习活动发生,只是高中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忽视了学习反思,无法及时确定个人知识疑问,导致语文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下。在高效教学理念中,学生应该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遗留问题、隐藏不足,而是要及时反思、客观纠正、查漏补缺,从而全面优化自己的学习质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促使高中生在反思中实现学习进步。就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堂检测检验了本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课堂检测基本上是以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句式翻译等理论知识为主的,需要学生灵活迁移课堂所学。根据课堂检测结果反馈,高中生要自主反思与审视自己的语文水平变化,从进步与不足两方面展开客观的自我评价,由此确定课后复习、语文练习的重点内容。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为了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更轻松地应对各个考试任务,还是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长期教育功效,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高效课堂理念下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借助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总结等活动优化高中生的思维意识,全面优化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结构。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也可以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来体现,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导入是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注意力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作简单的阐述。
1.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是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亚里斯多德曾经讲过“思维自疑问惊讶开始。”设计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活跃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假如把地球近似看作一球体,绕着赤道用一根绳子捆紧,然后把绳子放长10米(假设绳子离地球表面距离均等),中间的空隙能容纳。
A.一支铅笔B.一只老鼠C.一只猫D.一头牛
结果,学生猜测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复习导入法
知识绝不是孤立的,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例如,在讲授“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时,先让学生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公式,am÷an=am-n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然后让学生讨论当m=n和mn时的情况,从而引入新课。
3.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阐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最快的方法剪出字母A,然后再出示:“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4.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爱学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时,先让学生去收集常见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却不见由正五边形,正七边形等其他形状的,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为什么,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像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5.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法,就是通过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新课。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开场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横看,侧看,近看,身处山中看),然后说,这首诗隐含了一些数学知识,他教会我们怎样去观察物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三视图”。
6.类比分析导入法
类比分析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知识经类比分析,得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外一些特殊知识的导入方法。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通过类比,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深层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引申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法与不等式的解法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把等号变为不等号,得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再让学生解答。这样的导入能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导入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不论以哪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都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不拖泥带水,不影响正课进行,通过导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最终达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任务,形成学习期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的四个要素.
[2]数学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师生合作学习方法一方面符合新课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成就感的获得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学生感觉知识都是被教师硬塞给的,他们在学习中扮演者一个无条件接受的角色,慢慢地学生觉得英语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然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学中有乐趣,学得有自信;他们从合作中不断体验到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发展了合作精神。而有了教师的参与合作,学生就会获得更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1.2 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站在讲台不停地讲授而很少去和学生们沟通与合作学习,那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这就很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因为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经常走下讲台,扮演一个普通的学习者和合作者,那么学生对教师的畏惧之情也会悄然远去,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也会消除,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中学生因其特定年龄阶段,独立学习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和方法不够完善,因此有些知识的学习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师生合作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1.3 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堂课的进行完全是按教师的时浮⒓苹进行的。一节课讲什么内容,该设置什么问题,该如何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都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弱化。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久而久之,教师就懒于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出现了人们常说的一种现象:在什么样的学段任教,你的知识就会定格在什么样的水平。这就有悖于“你要给别人一滴水,就得有一桶水”的教学要求。而新课标要求的合作学习,尤其是师生合作,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因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大胆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心中的疑问。教师既要做好一个合作学习者,更要掌控好合作学习过程,要能够应对学生中产生的各种可能的问题,要发挥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个人知识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 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
2.1 课内小组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师生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鼓励学生探究迷津的勇气。所以为了达到合作的良好效果,合作要避免散而乱,最好把学生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别,性格,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兴趣爱好,甚至背景等因素。尤其对那些班内学困生更要注意,给予他们特别照顾,把他们合理地分到合适的小组。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慢慢地重拾信心,找回自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一个合作学习者,同时也是指导者、监管者、评价者。教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们首先清楚地知道合作学习的内容,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说明。在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学习小组,聆听他们的分析和思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给予表扬,对表现迟缓,消极懈怠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及时劝导和鼓励。尤其对学困生不但在知识方面要有更大帮助,而且在情感上更多给予关怀和照顾。所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教师其实也是小组中的合作者、学习者之一,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
2.2 课外任务型探究合作学习法
这种合作学习法是针对一些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的内容而采用的。它需要学生们在教师指导、安排、具体要求下课外完成。例如,有的需要学生们亲手制作体会、有的需要调查体验、有的需要网上搜集资料等等。这些活动任务完成的如何,达到的学习效果怎样,需要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评价验收,最终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
3. 师生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事项
3.1 明确指令,掌控现场
在师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任务发出明确指令,甚至可能要做一些必要的解释说明。只有指令明确了,学生才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够有的放矢。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所以学习场面往往会显得有点吵,此时,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很好地把控局面,防止学习现场混乱不堪而影响了合作的效果。
3.2 民主平等,尊重学生
既然是师生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学生就是平等的学习者。尤其是教师要放下架子,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学困生,教师的态度更要慎重,语言要委婉,更不能轻易、简单化地放弃对他们的努力。相反,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平等融洽的合作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是努力学习的原动力。
3.3 适时指导,适当评价
我们现在的高中生从小学到中学大多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学,老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改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学习方法问题是关系到学习成败的关键问题,更是决定课堂是否
高效的“瓶颈”。
事实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但能给学生减压,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好习惯。现在,笔者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时是如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的。
一、教会学生“读”
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
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环节一: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搞好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他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我提出了“没有预习好的课不上”这一观点,怎样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呢?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步骤:
(1)粗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用铅笔或黑色笔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
(2)精读课文,思考后用铅笔在书上写出新课内容提出的所有问题;理解概念、结论中的关键词、句并记忆;弄清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格式;在预习本上记录疑难点。
(3)尝试练习,先不要看书,在预习本上将例题做一遍后再与书上例题的解题步骤进行核对;然后在书上完成书后的“随堂练
习”和“习题”。
二、鼓励学生“议”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积极引导学生议论。真理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论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环节二、三:合作互学与展示提升,指导学生搞好交流与展示
在进行小组学习的交流与展示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1)一定要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2)组长应迅速组织本组同学向自己靠拢。
(3)组长在组织讨论时首先询问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情况,简单的内容少交流,重点交流重难点内容、大部分学生不懂的内容、学生分歧较大的内容、本组将要展示交流的内容。
(4)组长要提醒学生在讨论时认真做笔记,修改自己的错误
答案。
(5)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用2分钟左右时间对交流讨论内容进行巩固、记忆。
(6)展示前要求学生将内容装在头脑中,展示出教学内容的最大价值,应紧扣重难点、易错点、突破点等。
三、引导学生勤“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
环节四:归纳总结,教师点拨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实施此环节时,教师要先告诉学生点拨的流程分两块:一是各小组汇报或上黑板写出各组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
决。二是教师根据重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或板演、或口答,教师进行点拨。教师点拨时要求学生要做到:把听、看、想、记较好地结合起来,听老师或学生的思路;看老师或学生的板演;思考概念形成的背景、内涵与外延,思考结论的形成过程;记忆重点内
容等。
环节五:检测反馈
一般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先独立做题,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各组抽一至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题。
黑板上完成做题后,异组数学组长到黑板上评改,给分。组长评改时,其余同学站在黑板旁,相互交换本子靠拢在黑板前,边听组长的评改,边发表自己的意见,订正作业本上的内容。
总之,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是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对“文盲”做出了新定义:21世纪的文盲是那些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也就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未来,一个人所拥有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他的竞争对手学
合作学习是当今教育界普遍推崇的一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信息技术课中更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地调动各种知识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如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同学之间关系等)之下,认真指导,那么本节课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如学习Flash的各种“绘图工具”的功能的使用这一节课中,合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没有讲解各种“绘图工具”如何具体使用的前提之下,让学生分组探究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最后由各小组上报综合意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但能正确掌握课本中所介绍的一般使用方法,还能总结出很多“工具”奇妙的用法。比如“箭头工具”的使用,课本中没有太多的介绍,一般同学认为它只具有指向、选取的功能,但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几组同学都能发现“箭头工具”还有使图形变形的功能,这样就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二、兴趣的培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武器
青少年时期正是最易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的加深,有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发生较大的转变。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应注意习题的设计及选材,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在每节课中,我们都应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近、有一定趣味性的习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鼠标的五种使用方法教学时,我让同学们练习“纸牌”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兴趣,又能快速熟练地掌握鼠标的使用(“纸牌”游戏中充分涉及鼠标的五种使用方法:指向、左单击、右单击、左双击、拖拽);如在Word文档综合练习中,让学生用Word文档设计“校刊”;在Excel教学中,让学生设计“本月家庭收支情况分析表”等。这样既能完成课堂任务,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
其次,要让学生多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每一节课中,在设计习题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确保在本节课完成时有“作品”出现,做到定时、定量、定难度,并及时给大家展播、鼓励,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在PowerPoint教学中,每节课的习题设计要有所不同,知识要步步加深,节节课都要有新意,但每节课的习题又都要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样每节课都能出新“作品”,并及时在微机室进行展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掌握着新知识,并没有较难的感觉。但如果只是在学习完前面章节知识之后,再让学生设计一个相对完整的幻灯片作品,学生这时就会感到,学习前面知识枯燥无味,学习后面知识无从下手,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从而降低学习效果。
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小学英语是基础,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的学习精神,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英语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从而掌握学习语言的窍门。虽然其没有汉语那么细致,但是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理解及生活中慢慢积累的过程。
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也是近几年小学教师思考最多、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是相互依赖的。我们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我们对于教材的安排等方面,确定好教学思路、制订好教学步骤,从而达到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
一、巧妙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导入就能够使学生有亲切感,或者一个极具艺术氛围的开始,可以将学生不自觉地带入到知识的海洋,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心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情感。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因此,我们设置良好的开始,就能够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英语课上的学习,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本质在于语言本身的趣味性。语言本身的乐趣在于它主要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以交际功能为主安排教学,把英语的教学置于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在语言情境中穿插英语的语言语调、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语体等,使学生感受到运用英语成功地与他人交际的愉快,从而产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此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我们首先要根据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各个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的材料,设计好教学的过程。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要积极地帮助,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对于语言教学我们单独采用一本教科书是难以全面反映语言的功能的,需要辅助一些教学工具。最常见的就是练习册、视听教材、影响资料、幻灯片、图片等,这些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做题能力,使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接触英语。我们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英语文章,推荐学生一些英语歌曲,让学生多多了解外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说话方式以及语气语调等。
五、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语言的教学注重的是一对一的交流,但是我们现在学校的班级人数比较多,这样教师就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我们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小组长。我们可以适时地抽查学生练习的结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小组作业的积极性,小组长要对各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多加了解,并及时汇报给老师,我们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多进行分组作业,分组进行情景对话训练。这样学生之间就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就能够更好地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以上几种方法是我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总而言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摆脱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争取通过短暂的时间获得良好的效果。以课改标准教学的要求为前提,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本身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我们教师不可以替代去完成,保证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上的主人。同样身为教师的我们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在新课标要求下找到合适的单词记忆的方法与技巧,争取全面地提高英语成绩,达到我们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就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一、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以下简称高数)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学习有关后续专业知识、专门技术的重要基础和工具。所以高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第一,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这样就给数学教学增加了难度。第二,教学任务重,教学学时偏少,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更难以掌握知识点。第三,高数与中学的数学知识比较来讲,更加注重问题的分析过程,这对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增加。第四,高职教育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才慢慢兴起来的,对于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的手段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所有这些因素就使我们大力开展高职院校高数教学研究成为必需。高职院校的高数教学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创新性地采用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
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1],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二是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三是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等特点。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这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三、高数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培养目标是: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和基本方法。第二,能力培养目标是: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的能力,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第三,情感培养目标是: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踏实细致、严谨求实的优良品德;培养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四、更新教育观念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绝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进而使他们在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这是一个至高的目标和境界,它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教育从思想观念到操作方法进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变革。近几年来《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我们逐渐地将教育观念转变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而思想和观念的树立为核心,方法掌握及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上来。
五、学生状况
《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我校理工类各专业大一学生,对他们来讲,数学知识高考过,但基础不够扎实。刚从中学跨入我校的新生,受中学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课上教师讲解很细,不用深入思考,即可掌握基本内容,再经多次练习,可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从而造成记忆的负担重,思维的负担轻,产生一种浅层次的学与教的循环。《高等数学》数学学习内容增加,更加注重问题的分析过程,对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增加。
六、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优化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三)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在课堂学习中,合作小组常常表现出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一、引入案例教学导入
对于学生来说,课程导入做得好,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充分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学习的兴趣。而鲜活的案例往往能帮助教师自然而然的导入政治课程,再结合案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将学生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还原出来,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减小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来源,我们有必要进行多元化的采集,来满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案例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
1.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和共享程度高的特点,通过时事新闻来进行教学引入是很有必要的。对新闻的选择作为教师要进行剪裁加工,要能通过新闻案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通过教师生动的解说让学生认为案例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政治教学回归现实。
2.巧用历史。案例的采集并不局限于现代社会,借助其他的学科中的知识来丰富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像历史,正所谓政史不分家,历史中很多哲学问题也是我们很好的案例,而且这种学科知识的融会,能很好地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游戏导入、表演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等都是很好的导入方法,多元化课程导入不仅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政治。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以往的高中政治枯燥在于学生认为政治知识与自己相距甚远,像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国家时事的解析,甚至是哲学的辩证等都与自己现在毫无关系,像这样的学习学生很难会对其产生兴趣,最终演变为为了成绩死记硬背,而在高中政治课堂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政治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然会主动的去学。加之高中政治教学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取自现实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打开心扉,活跃课堂气氛,并能激发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政治课堂走向生活。
例如,在讲解多变的价格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教师作为市场中卖猪肉的,学生作为买猪肉的,师生之间模拟交易双方。要求教师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进行决策,看是涨价还是降价,是扩大养猪规模还是减少库存等,其他学生则作为评审。在这个生活化情境当中,教师则要做足准备工作,将近年来猪肉的市场走势暗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评价决策时便能有据可循,而“老板”的每一次决策也势必会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教师的每一次行为作出评价,这在无形之中让学生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作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对高中政治的教学形式的改变,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在教学形式上来讲,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的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将更多地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辩论等形式的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来讲,以往的政治课程都是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之间激烈的辩论当中,也能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精神,提高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组合,教师在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后,小组之间拟定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首先在小组之间辩论和探究,之后在小组之间进行辩论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指导和监督,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探究出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在讲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再讲解基本的课本内容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像美国的经济危机是怎么导致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有什么关系来让同学们论证,通过同学们科学的辨证和教师的点评总结,我们能更好地了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后果、解决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先探究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和点评,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就会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高中政治,让他们觉得政治就在身边,政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高效课堂目标就达成了。
参考文献:
[1]陈晓庚.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瞿剑虹.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D].苏州大学,2008.
新课改理念下,传统的历史边缘学科地位依然暴露,类似于会考科、非会考科的观念以及初中历史是边缘学科依然存在于很多学生的观念中。那么,应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的复习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何谓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那么,在期末短短的两三节课里,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以及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对历史知识的梳理与应用?
一、“试卷结构”的分析
以“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初中历史考试说明”为例。题型和题量:
从题型和题量来看,初中历史的期末检测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基础性题目的比例较大,因而在复习中应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指导。
二、历史复习方法的指导
(一)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对学业水平达标的要求之一是“知道与了解”。新课程摒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博闻强记,在脑海里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比如我在讲授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关键人物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始殿试,首创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虽然这句话有点“恶搞”,但也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首创武举的人是武则天。另外我还从中点拨,武则天——武举,都有个“武”字,可以快速地记忆,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二)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我就用“横“的线索来进行梳理。
另外,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联系,我就用“纵”的线索来梳理。
这样,通过用两个表格的列表,就把9课书的基本的历史知识用“捉住主干”的方式进行梳理,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减轻负担,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问。那么,在做题时要学会找出关键字词。
比如选择题:“魏主欲变北俗,……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家降黜。”它是指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必须接受什么( )
A.汉姓 B.汉服
C.汉语 D.汉字
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找出关键字,这道题目的关键字词有两个,“北语”“语音”,由此可得出答案选C。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题目,把握到知识要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质量,轻松学习,高效掌握知识。
(四)结合单元测验卷,让学生学会解题思路的方法
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解题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
1.解选择题。正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介绍到,要懂得查找关键
字词。
2.做配伍填空题,道理也是一样的。比如七年级上册有道题目,如下:
配伍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 )法家A.兼爱、非攻
( )道家B.民贵君轻
( )墨家C.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 )儒家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兵家E.事物都有对立面,能相互转化
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是通读全部题目内容,查找关键字,如“法家”对“法治”;“兵家”对“战”;“道家”,对“对立面”,一下子5分的题目已经保证能拿3分,剩下2分,也很容易解决。
3.做材料解释题,要提升学生答题的审题能力,锻炼学生答题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其书写必须工整、规范作答,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例如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下面是古代著名的中西路上交通图。
材料二: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及贵妇人都惊叹不已,认为凯撒大帝的长袍美妙绝伦,于是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请回答:
(1)请说出材料一这条著名的交通要道的名称。它的开辟与西汉哪两位历史人物直接相关?(4分)
(2)这条路线会经过西亚、河西走廊、新疆、欧洲、长安等地,请按从东向西的方向排列这些地名。(3分)
(东)长安( )( )( )欧洲(西)
(3)你认为材料二的情景真实吗?请说出理由。(3分)
(4)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价值?(5分)
解答读图材料题,可以根据问题看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有些答案能从材料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明确该用什么知识来回答这些问题。答题的内容找到了,那么就要看分答题。有几分,就要答几点,这样也不容易因为没找到答题要点而失分。
总之,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教师就应具备高水平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能力,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把这些能力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大大提高课堂效率。